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合集7篇)

时间:2023-08-31 16:23:17
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第1篇

【关键词】思维视图;初中语文教学;运用

思维导图又称为心智图,作为一种简单且极其有效的革命性思维工具,它主要表达着放射性思维的图形思维工具。思维导图一直被应用于各个领域,近几年来对教学事业也起着非常重要的辅助作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思维导图的应用,需要涉及到教学设计、自主学习、作文教学以及文言文教学等多方面,思维导图有利于通过图画形式帮助学生构建起完整清晰的知识点体系。因此,初中语文教学中科学合理的运用好思维导图教学,对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是非常有帮助的。

一、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的可行性分析

1.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因素分析

影响学生学习效果从总体来讲,其实主要就是学习动力差异和学习方法选择这二个方面。学习动力主要是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行为,并使得学生奔着特定学习目的的一种动力情绪,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学习心理,促使学生清楚自己学习的作用和严重性,激发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形成学生的学习动力,更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进行学习,并提供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坚持努力学习,达到最佳的学习成效。学习策略是指学生为了达到学习目标,完成学习效果而采取的一系列具体学习方法。思维导向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策略方法,主要通过以图形方式来构建起易记、易理解的知识学习体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完成学习目标都不失为是一种有效的教学选择。

2.思维导图应用到教学中的有效促进作用

一方面,单向转到多向,培养学生的发散逻辑思维。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受到应试教育影响,沿用落后的讲台“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固定学习思维影响主要以单向思维为主,面对繁重的学习任务,很多学生大都是遵循教师的教学原则,采取直接照搬硬学的方式进行学习,被动的接受教师所讲授的知识点,这样的后果导致学生的思考僵化,想象力低下,记忆能力和发散思维发展受到局限,初中语文学习效率得不到提高,到了知识应用时,便会出现许多“似曾相识”的旧知识,语文学习过程中非常吃力。而思维导图使用了区别于传统思维不同的多向思维,也就是反射性思维方法,通过感觉、记忆、想象将信息输入大脑,无论是文字、数字、色体及其节奏等,都可以发展成一个思维中心点,继而发散出大量的节点和连接,构建出形象的立体结构。通过这样的方法将大量的零散语文知识点立体化,加强学生的想象记忆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逻辑思维。

另一方面,化文字为图像,化繁杂到简洁,增强学习去趣味、提高学习效率。初中语文不同于小学语文,初中语文对于语文手法、文言文词篇、语文情感等内容更加深入、更加晦涩难懂,学生难以理解,课堂互动困难,面对密密麻麻的文言文句式,学生更是失去学习兴趣,产生抵触心理,而如果采用思维导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来做笔记,创造出符合课堂学习内容的思维导图,提高学生对于文章主题的画面感,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了想象力,而且笔记形式的多样性,知识思维更加可视化,使得原本复杂的语文知识形象化,更加有趣了,也帮助学生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措施

1.利用思维导图归纳要点,“温故而知新”

思维导图的应用方式之一就是“w纳要点”,特别是对于面临中考的初三学生的复习是非常有效的。初三的学生最后一学期开始了全面的复习工作,这个阶段学生的复习时间有限,复习量较大,这时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教学方法,应用直观的线条和色彩把重点知识通过图画表现出来,引导学生在勾画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点,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巩固知识点。例如,教师在初三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对所学的相关知识进行讨论交流,然后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最后将思维导图上交,教师在进行改正指导,这个过程既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而且增强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2.运用思维导图记录笔记,加深理解

初中语文初期教学中渗透思维导图基础上,还需要侧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简化思维导图,降低思维导图的绘制难度,让学生的学习更加简便高效。思维导图的应用中,必须保证学生主动运用思维导图的自主性,才能提高思维导图学习的效果,所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日常经常运用思维导图学习,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完整知识构架的形成。例如,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来记录课堂笔记,养成利用思维导图方法记录笔记的习惯,慢慢的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开始有意识的主动采取思维导图来进行学习,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促进初中语文教学的质量提升。

3.用思维导图分析课文,提升能力

学会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归纳和记录之后,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思维导图方法来分析课文,把思维导图和课文思维有机结合起来。比如以《百合花》这篇课文为例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设计。首先,将学生分为五组,选出组长和绘制人;其次,让每组学生利用课文的环境、人物、情节和感受分析课文,谈论绘制出思维导图;最后由组长上台演示出并讲解所绘制的思维导图。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进来,成为课堂的主人,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三、结束语

思维导图是一个高效的学习方法,将它应用到初中语文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深入掌握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之外,同时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也是非常有帮助的,当然将思维导图应用到初中语文教学中大有作为,但是还是有许多地方需要我们去开发和改进的地方。

参考文献:

[1]张讯.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学语文,2016,06:18-19.

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第2篇

关键词 思维导图 小学语文 教学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思维导图(Mind Map)又称作脑图、心智图,是享有“世界大脑先生”美誉的英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专家东尼・博赞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所创。它依据全脑的概念,按照大脑自身的规律进行思考,全面调动左脑的逻辑、顺序、条例、文字、数字以及右脑的图像、想象、颜色、空间、整体思维,使大脑潜能得到最充分的开发,从而极大地发掘人的记忆、创造、身体、语言、精神、社交等各方面的潜能。思维导图能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很好地结合起来,调动左右脑同时运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能使师生双方都从新的视角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梳理、深化拓宽,从而实现对知识的活学活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1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学生利用思维导图进行课文预习,在绘制导图过程中,将文本信息解读为图式,增加学生预习的趣味性,通过动手,调动大脑思考,使学生更好地解读文本;上课过程中,学生借助导图向同伴及教师分享其解读文本,每个人对课文的理解都不同,此时导图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进入思考阶段,在同伴分享过程中,不断提出新的问题,对文章进行全方位的解读,扩散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表达和思考的能力;课后,学生能够借助导图进行文章的复述和背诵,并对文章作补充,更好地理解文章,养成“无师自通”的习惯,逐步培养学生自学文章的能力。

教师利用导图进行课堂的教学设计,能整理课文讲解思路,对文章进行整体架构的把握;上课过程中,教师借助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对导图进行修正,补充学生所未能理解的如修辞手法、写作手段等,协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课后,教师可利用导图进行课后总结和反思,有针对性地帮助个别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

2小学语文教学中思维导图设计案例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材《用心灵去倾听》一课,文中问讯处的苏珊多年来一直用心灵去倾听孩子们的心声,以母亲般的情怀呵护孩子,把快乐和幸福传递给大家,播撒人间真爱。课文中没有人物具体外貌描写,人物形象整体上比较抽象,如何让学生透过简实的语言文字去感悟苏珊的不平凡?笔者将参加《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课题研究中学到的思维导图尝试运用于本文阅读教学设计。首先是再次对课文进行仔细阅读,三五遍下来,文中人物形象逐渐清晰,线索再次被理清:当“我”手指受伤时苏珊教我如何自救;当“我”喋喋不休询问问题时苏珊给“我”一遍遍耐心解答;“我”因金丝雀死去而伤心时苏珊宽慰“我”;当我联系预约见面时苏珊去世前还给我留言。教材中的文字虽然表面看去极其简朴,但却是字字饱含温度和能量。于是教师打开电脑,使用思维导图绘图软件先画好中心图像,标注出中心词,紧接着画出一级分支、二级分支。课堂教学中通过不断地给“骨架式”的思维导图“充血加肉”,学生表现出了浓厚兴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思维导图的绘制过程,既是对课文的阅读理解深化过程,同时也是师生一起学习和共同成长的过程,“思维导图”其实就是“图导思维”。《用心灵去倾听》一文导图设计如下图1:

阅读就是通过视线的扫描,筛选关键性语言信息,结合头脑中储存的思想材料,引起连锁性思考的过程,阅读的本质是运用已有的图式进行知识表征的过程。小学生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渐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认知阶段。要使他们能够在阅读过程中构建文章的脉络和线索,就必须借助形象思维的工具。而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思维工具,正是用文字、符号、图像来形象地组织和表征知识的。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绘制思维导图,通常以一个主题向四周发散,每个分支上使用一个或多个关键词,即关键性语言信息,并在这个过程中,调动各感觉器官及已有经验,积极思考,将文本内容转化为直观、形象、可视的图画,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与文本互动的过程清晰地呈现出来,并在构建语篇意义的过程中不断修正自己的理解;学生在习作中绘制思维导图,理清文章段落结构,可使作文层次分明,中心更加突出。思维导图运用于指导学生习作、课文背诵、自学课文等均能收到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 [英]东尼・博赞著.思维导图丛书[M].张鼎昆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第3篇

关键词 发散思维 初中语文 教学运用

发散思维的培养,其目的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扩展知识视野。在教学中,运用发散性思维,教师通过不断的问题引导、激发学生逻辑思维、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构成发散思维培养。

1发散思维指导学生审题

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想意识发展不成熟、缺少判断力和思考能力。因此,教师需要不断的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思考。不管是阅读理解还是写作教学,教师都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多问问什么、应该怎样等问题,进而学会审题。语文这门课程内容并非通过灌输、死记硬背就能够掌握。学生想要学好语文,首先需要自身积极进取、努力。教师方面,有必要科学合理的根据教材安排,做好单元规划、教学设计、由简入难、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学习。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审题。比如: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多数学生将“道”写成“到”。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闻道龙标过五溪中的“道”为什么是这个字?一些学生说是“到”的通假字,一些学生说是道路的含义;随后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全诗,联系全文,发散思维;最后引导学生“道”为讲、说,进而避免出现错字现象,引导学生学会审题。

2发散思维指导学生立意

语文教学中,语文是一种思维转化。发散性思维的培养,首先需要从学生思维模式上入手。发散思维是知识内容的扩展。所以,发散思维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立意内容入手。发散思维从概念上理解为:由一个知识点联想到多个方面、内容、角度等。通过一定推理、思考形成客观的认识,而后选择最佳解决问题方法。笔者以作文教学为例进行分析。

2.1多项思维发散

多项思维发散主要通过多种事物的融合,立足于眼前空间现象,将其进行思维转换;分为纵向思维发散与横向发散。作文教学中,指导学生立意思维发散。首先,引导学生围绕题目中心,从点到面,由简到难的展开思维想象、深化思维,选择具有创新意义的文章立意。比如:作文题目《我的时间》。从标题立意上想到的是珍惜时间。但是进行发散思维后,学生可以联想到时间与生活、时间感悟、人生等方面立意,进而想到多种素材进行思维拓展。

横向思维主要打破文章结构形式,从有关事物中得到启迪进而创新思维意识。横向发散思维没有固定的要求顺序,不受限制。比如:在“玫瑰与刺”作文题目中,通常提及玫瑰人们都会想到一些美好事物;而通过发散思维可以联想到改革开放的积极与消极、想到发达国家生活形式、侵犯等问题。这样一来,使文章立意更加具体。

2.2逆向思维发散

逆向思维主要是通过反常规想法,综合思考文章题材,寻找文章新的立意点、突破创新。从题目中进行选择逆向思维。例如:以诚信为题。一些学生将落脚点放在孙子兵法中兵不厌诈;在某种条件下,兵不厌诈是一种不守诚信的做法,但并没有脱离主题。因此,也是一种正确的逆向思维的发散。或是在“规则”为话题作文中,学生以“出规则为立意”,也是一种逆向思维的发散、想象、打破常规、实现创新,追求新的立意。

3发散思维指导学生选材

曾有学者提出:在确定题目后,拿出一张纸条围绕题目扩散,没有任何条件约束、没有主次之分,想到多少就在纸条上写多少。就这样一直想象,直至将想到的含义全部记下来。从这句话中我们得出:从写作题目入手,多角度想象,从相同方向、相反方向进行想象,选择所写内容。这种写作手法就是发散思维的体现,扩展学生知识视角,进而选择最佳方向进行写作。

以写作教学为例,通过发散思维能够引导选择最佳写作方向,选择最佳写作内容,围绕主题写作。针对写作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立足于人、事、物上入手,选择写作题材写作。例如:“我爱故乡”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引导从故乡旅游、环境上入手发散思维,进而完成写作。

4发散思维指导学生构思

4.1阅读理解,发散化解

当看到作文题目后,第一,教师引导学生选择材料中的关键词,而后选择思维导向关键词。第二,以关键词为核心,从材料中筛选可用信息进而形成纵向、横向思维。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构思。

例如:以期待成长为题目进行写作,通过题目学生确定关键词为“成长”,而“期待”也是较为重要的信息内容,就此发散思维构思,联想到未来成长发展、现在成长发展等,成长感悟、意义等,进行直观的构思写作。

4.2关系分类

找到关键词之间的联系,同时进行归纳整理。其联系可以是多种的,可以是内在的、外在的、并列的。从“期待成长”中构思,可以联想到学生自身成长、国家成长发展等。例如:从过去的角度可以联想到人、事,过去发生的事与现在成长的变化、认识。通过关系分类进行构思,对语文学习具有帮作用。再如:以“水”为话题写作时,引导学生想到所有关于水的物体或事物:开水、酒水、糖水、流水等,进而进行归类划分,随后构思文章框架进行写作。

4.3确定导向,研究素材

从作文立意角度而言,发散思维并非只是单纯的阅读理解、关系分类,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掌握立意导向。在此条件下进行再次思维发散,即:研究素材。仍然以“期待成长为例”。在构思时,对人和事的归类全部有应的导向,即:成长的意义影响,与文章题目相关联,确定写作导向。随后进行素材挖掘,例如:在人与事中选择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历史故事为素材,进行构思,理清作文}络梳理。

5结语

总而言之,将发散思维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扩展、写作水平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让学生学会扩展思维、学会写作、善于写作,能够从不同方面展开写作。

参考文献:

[1] 刘笑霜.多媒体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OL].科技创新导报,2016(08).

[2] 李龙翔.情景教学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6(22).

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第4篇

关键词:思维可视化;高中语文教学;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2-243-01

引言

将思维可视化应用于高中语文教学中,不仅适应新课程标准,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同时符合学生现状要求与心理学发展的要求。从思维可视化应用于高中语文教学的意义而言,其有利于实现高中生更有意义的学习语文,能够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帮助学生进一步建立学习语文的信心。

一、充分结合思维可视化创设更利于记忆的情境

从高中语文教材的特点入手可以发现高中语文中大部分都需要学生进行记忆,特别是长篇需要背诵的文言文部分,例如《游褒禅山记》、《蜀道难》等都是需要学生背诵的课文。从学生的特性分析可以发现,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不够浓厚,死记硬背的方式影响教学效果。因此语文教师需要采用灵活的方式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原本的烦恼痛苦的记忆变成轻松快乐的记忆过程。对于文言文的教学,首选需要让学生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再经过一个深入的思考与理解的过程让学生自身形成一个概念,这个概念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得到修正、补充与完善,最后帮助学生得到一个全面深入的认识。

例如,某语文教师在进行《游褒禅山记》的教学时,考虑到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理解,更好记忆,该教师充分结合思维可视化的特点采用了视频展示与图片展示的方式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之所以写下这篇文章的原因作为切入点,将褒禅山的命名、禅院、华山洞、前洞以及后续的探洞过程,这样的一个叙述过程展示在学生面前。教师利用影视资料、图片将山的实景展示给学生,更加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这种方式下学生能够更好的记忆,同时还能够让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仿佛置身其境,以作者的角度去感受那种环境,在缓解学生学习文言文畏难情绪的同时使得学生能够加深对文言文知识的理解。

二、充分结合思维可视化创设更有利于形成学生思维的情境

思维作为学生理解高中语文知识点以及更深层次内部规律的认知过程,不同的思维方式能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教师需要结合思维的特点,利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在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设计出能够有利于学生思维形成的情境。利用高中语文知识图形化的方式,帮助学生形成语文思维。

例如,某教师在进行《滕王阁序》这篇文言文的教学时,先将滕王阁各种图片资料展示给学生,这个阶段可能学生往往处于一个比较粗浅的阶段,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让学生一边朗读课文的第三、四段,一边结合图片进行分析,让学生以作者的角度仿佛置身其境一般感受滕王阁当时的景色。让学生进行思维导图的练习并且逐渐形成思维导图模式,这样一来学生逐渐形成自身的一种思维模式不仅有利于更好的总结,也更有利于语文的学习。学生在学习此类课文的过程中就会条件反射的进行想象,就能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充分结合思维可视化创设更利于概念形成的情境

学生一旦形成了对语文知识点的概念就能够更好的进行下一步的学习[2]。]思维可视化中有一个关于思维导图的内容,思维导图应用于高中语文教学中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理清语文知识点中相近或相似的概念,从而帮助学生突破原有的固定的思维模式,让学生将原有的只关注答案、关注结果的方式变成更加注重答案与结果生成的过程,最终帮助学生实现建立一个全面、完整的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后期进入到一个学习的良性循环过程中。思维导图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口、眼、耳进行立体化对词语、图像等方面信息的理解与记忆,有效提高学生的记忆。

例如,某语文教师在进行《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学之前,先将最符合原著最贴近原著的红楼梦87版中第一集“林黛玉别父进京都”的视频资料展示给学生,同时教师在播放的过程中一边进行讲解,讲解其中人物性格、人物说话特点,对视频中出现的每个人物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对比分析,这种做法将学生记忆的知识点得到具体化,学生不再是单一的、虚幻的想象,利用实际的视频资料将学生的想象结合现实更好的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从林黛玉进贾府这件事作为全文的主线将每一个出现的人物分析并联合起来,最终帮助学生更好理解了整个事件中牵涉到的所有人物、所有存在各种关联的人物的内在联系更加明了,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起一个整体概念。

四、结语

从目前的教学现状而言,思维可视化的教学已经进入到教学过程中,虽然只是初级阶段,但是可以发现这种方式已经成为了我国推行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利用思维可视化结合学生的特性、认知特点创建一个思维情境,帮助学生在高中语文的学习中能够加深理解,牢靠的掌握知识点。

参考文献

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第5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思维能力

创新能力的核心是思维,从某种意义上讲,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加强思维训练,无疑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关键。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语文要想真正出成效,不能仅局限于教法的改变,而要首先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把语文教学的触角深入到学生的思维领域。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首要目标。由此看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是育人的重要内容。

1 营造和谐氛围,是培养思维能力的基础。

①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能够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什么样的师生关系才算是融洽的师生关系呢?笔者认为,首先师生之间是平等的,虽然教师作为知识的讲解者具有权威性,具有不可撼动的师道尊严,但在新课程背景下更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教师要打破传统教学中那种高高在上的局面,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放下架子,以全新的面貌去面对学生,用饱满的热情去影响学生,用激励的话语去鼓励学生。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说、多写、多思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扮演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让学生去探索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切实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②激发和培养浓厚的创新兴趣。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课堂,不是成功的课堂,也不会有较高的教学效果,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致力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一些生动有趣的情景故事,是激发学生创新兴趣,开拓思维的重要途径。笔者在课堂教学中曾给学生讲过一个小故事,解释“短”字和“射”字,故事中说,“短”其实表达“射“的意思,以豆为矢不就是射吗?而“射”字表达的是“短”的意思,身高寸长,不就是短吗?学生听了这个故事都很感兴趣,不但开阔了他们的视野,而且激活了他们的思维。这样的故事在语文教学中有许多,教师要善于发掘,巧妙地用在课堂教学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

2 结合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加强学生思维能力训练

语文教学的过程是一个感知-体验-理解-运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通过启发诱导,使学生获得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能力核心还是思维能力。如何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呢?第一、训练思维的敏捷性。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的速度快,对问题迅速作出反应。敏捷的思维并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经过长期训练才能形成的。在教学中教师可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持久的加以训练。例如教《皇帝的新装》时,在初读课文后,可设计以下问题来整体感知课文,并训练学生的快速思维能力:①此文的作者是谁?哪个国家的?②采用最简洁的话概述故事的内容。③作品中最可笑的人是谁?最可恨的人物是谁?最可鄙的人物是谁?最可爱的人物是谁?为什么?④勾勒出人物的特点(每个人物不得超过十个字)。通过抢答,评出优胜者。这样,既让学生对课文有了全方位的整体了解,又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第二、训练学生思维的独特性。思维的独特性是指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不依赖、不盲从、不迷信,能有独到见解的分析判断。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探索,努力为学生提供独立的思考探究问题的空间,从而锻炼学生思维的独创性。教师还要善于设计问题,所设计问题,既能给学生创造思索的空间,又能提供创造性思维的范例。使学生明白“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的道理。让学生思维发展的历程在教师这盏智慧之灯的指引下顺利航行。

3 在作文教学中拓展学生的思维

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第6篇

[关键词] 求异思维;语文教学;实际运用

一、求异思维的定义及语文教学中运用的现状分析

1、求异思维的定义

张大松教授曾在《科学思维的艺术》一书中有提到对“求异思维”的定义:“求异思维是指思维主体对某一研究问题进行求解时,不受已有的信息或以往的思路的限制,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去寻找解决问题的不同答案。”

纵观国内外学者对求异思维的观点,他们一致认为求异思维等同于创造性思维,只不过这是另一方面展示思维方式的一种特殊的形式之一,那就是求异思维,它通常所客观反映出的结果是不遵循常规,打破常规思路的结果。进而从多角度、多立场等方面进行对问题的探求,让问题迎刃而解。

2、求异思维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的现状分析

目前国内学术专家对求异思维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方式分为两大类。首先是求异思维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尤其是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求异思维训练。在课堂教学中穿插求异思维的训练,是让学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摆脱思维定势,对于问题的思考可以是扩散性的思维模式,这样更有利于问题的研究探索。

但是关于发散求异与逆向求异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研究方面的研究性文章相对比较少。相对于求异思维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研究而言,求异思维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就显得蔚为大观。

二、高中语文进行求异思维教学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1、高中语文教学中求异思维培养的可行性

根据心理学的有关专业知识,我们知道学生在中学时代思维最为活跃,尤其是在高中阶段,更是发散性很强。同时这也是学生的思想模式逐步定型的时期。目前中国的考试模式,语文能力作为考试量化,尤其是采用单一的分数量化,试题本身的合理性就有所质疑。但是,中国目前高校选拔人才,通过全国统一的高考也是目前为止较为公平、公开得一种选拔模式。也同样被大众认可接纳的一种模式。

现在的高考试卷除了第一也有些许少量的古诗文背诵的默写,除此之外都是一些主观的、没有固定答案的题目,往往这些题目是没有一个准确固定的答案,答案都是灵活多角度的,可是改卷的表示参考答案却只有一个,这就让老师很头疼,明天学生言之有理,可是却拿不到全分。所以近几年实行新课改语文之后,高考试卷改卷答案可以发现很多主观题的答案写着“只要意思对即可”。因此学生就可以在自己擅长的题目里面选择,也可以在自己感兴趣可以确保的高分的题目中选择,这无疑对于新课改之后的学生们是一项良策。

2、高中语文教学中求异思维培养的必要性

高中生的思维培养和整体自身素质培养离不开高中课堂,所以高中的课堂教学和影响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未来世界,国家与国家的竞争与抗衡就是看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科技创新的能力,现在的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加强青少年的创新能力培养是现在教学的重中之重。

三、高中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得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入手。这就需要考验到教师如何调动课堂气氛,来唤起学生们对知识的探求思考,而并不是一味的只是灌输学生知识,并没有让学生自己经历思考的过程就得到了结果,那是无济于事的。培养和锻炼求异思维的过程不仅仅只是老师的任务,学生也很重要,因为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体。

四、求异思维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1、逆向求异在“表达交流”模块教学中的运用

大众一般都是习惯于用自己固有的思维思考事情,长久下来,就形成了思维定式。而事实上,所有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他们不仅有展露于人的一面,还有隐蔽不为人知的一面。

在高中语文“表达交流”模块的教学中,我们不妨引入逆向求异,这让课堂焕然一新。从写作教学中的选择立论的角度、论据的选择和结构布局三个方面来探讨逆向求异的运用,让学生换个角度来思考他们所面对的问题。

2、“阅读鉴赏”中求异思维的运用

有比较才能有对比,通过比较的方法就可以得出优劣高下。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最为常见使用最为频繁的就是比较的方法,比较也分为求同和求异。一般都是选择寻找不同事物的相同之处。通过这些不同点来探究其背后所隐藏的深层内涵。选择比较的方法去探索求异思维在“阅读鉴赏”中有着独特的作用,特别是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们更加透彻深刻的理解文中所涉及的内容。

参考文献:

[1]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2]刘道玉.创造思维方法大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3]梁良良,黄牧怡.走进思维的新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

[4]卞华,罗伟涛.创造性思维的原理与方法[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第7篇

关键词:学生;思维创新;语文教学;运用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8-0007-01

在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发现,提高语文课教学成绩,关键在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日常积累和大量的课外阅读。大部分学生感到语文并不太难,只是记不住。要提高学生的积累能力和思维能力,关键在于要设法增强语文对学生的感染能力。因此,语文教师应该更新教育理念,变革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积累能力和思维能力,注重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培养合格的创新人才打好基础。

一、运用思维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语文课教学中,学生对教师所讲的知识是否能够理解和掌握,关键在于学生的课堂参与是否积极。集中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非常重要,对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水平也有不可估量的作用。首先,重视语文课堂教学中课堂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和准确性、科学性,构建逼真的生活场景,以丰富的情感感染学生,以生动的形象吸引课堂教学对象。如讲述诸葛亮的《出师表》时,本人将《三国演义》中“六出祁山”的电影画面导入教学,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同时,通过课堂键设计环节,导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提高教学效果。其次,根据语文课的教学特征,运用教育教学心理思维,设计准确、形象的课堂教学问题,导入课堂教学内容。如讲《愚公移山》时,教师设计了下面的几个问题:愚公是什么样的人?什么是愚公精神?愚公移山是一时的冲动吗?在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还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设问角度也更新颖有趣。语文教材中这种内容是很多、很复杂的,具有很强的社会性,还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问题、设计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匠心独运。最后,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渲染课堂教学氛围,烘托课堂教学气氛,把学生的兴趣调动到最大值。如讲述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一诗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朗读录音,烘托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向往和平的道德情操。

二、运用思维创新,指导学生掌握常见的比较阅读法

首先,运用比较阅读法,提高学生的背诵能力。教师要通过比较,将不同篇目记叙文的事件起因、经过、结果、人物、地点、时间、性质等进行鉴别,让学生找出共性和不同的性质,分清存在的这些差异。语文教学中的比较法有多种方法:一是国内国外比较,通常是对同一时代不同国家间文学作品的比较。如将俄国契科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与中国近现代伟大文学家鲁迅的《友邦惊诧论》的差异进行比较。通过比较阅读,能帮助学生区分个性与共性、本质特征与一般规律,了解外国文学作品与中国文学作品、古代文学作品与近现代文学作品的特殊性和普遍性,形成文学作品知识的网络结构,从而加深对各种文学作品性质、特点的认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设计问题的能力。二是古典文学和近现代文学作品的比较,即对同一国家或地区先后出现的文化、人物的比较。如将古诗词屈原的《离骚》、李白的《望天门山》、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进行比较,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能力。学习语文离不开阅读、背诵,但如果只注重字、词、段、篇概念的死记硬背,忽视对整体语文知识网络结构的把握,这样的阅读方法往往会使知识不够系统、不够健全。

其次,培养学生对著名文学作品有节奏地复述,是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的最佳途径。当前,不少学生采用机械记忆方法,死记硬背,收效甚微。因此,培养学生有节奏地复述记忆是很重要的。如鲁迅的《社戏》有一定的节奏感,让学生有节奏地强化背诵,能记得住,记得牢。

最后,利用简单知识网络结构对知识加以系统整合。利用知识网络结构,连横合纵,有利于提高语文知识在综合空间中思维创新的理解和系统整合。知识网络结构绘制速度快、效果佳,绘完后教师稍加分析,适当讲解并结合场景设计,学生便会记住。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运用思维创新,指导学生加强记忆与理解

在帮助学生系统巩固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使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识记,在识记的过程中加以理解。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语文基本知识要点,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必须做到大量阅读、拓宽视野,抓住课堂的中心环节解决难点,掌握重点。如在讲述鲁迅的《孔乙己》时,教师可从孔乙己外表、动作、语言等方面设计板书。讲述时,教师的板书要力求简洁、纲目明了,课堂问题设计具有科学性、理论性。板书繁杂不利于学生记忆;问题过多、过繁也不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四、结束语

总之,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运用思维创新,采用多种措施激发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参与课堂设计,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加深理解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赵雷.思维品质与创新能力培养[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