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休闲与旅游管理概论(合集7篇)

时间:2023-08-24 16:50:12
休闲与旅游管理概论

休闲与旅游管理概论第1篇

【关键词】钻石模型;旅游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群

0 前言

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是由若干个专业技术基础相同或紧密相关、表现为具有共同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和基本技术能力要求、并能涵盖某一技术或服务领域的、由若干个专业组成的一个集群[1]。专业群的设置对当前的高职院校在提升专业水平、教学规范、实践教学的质量、提高办学效率与效益上具有重大意义。

依据苏教高〔2012〕16号文件精神[2],文章以专业群建设为出发点,以旅游休闲为视角,整合相互关联的旅游休闲活动的不同专业,形成大休闲概念,有利于发挥不同休闲专业的优势,同时也能提高休闲专业的整体竞争力。文章选择南京旅游职业学院现有休闲专业为研究案例,之所以以南旅为研究案例主要是因为:1)南旅以大旅游为专业设置的根本,因此与旅游相关的专业比较齐全;2)南旅旅游相关专业存在课程重置,内容重复性较多;基于以上原因,以南旅现有休闲相关专业为基础,从大休闲的概念出发建构旅游休闲专业群,一方面可以发挥南旅院的专业优势;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休闲专业资源利用率;通过旅游休闲专业群的设置,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旅游休闲服务“一专多能”性人才。

1 旅游休闲群构建的内外部驱动力

1.1 旅游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群构建的外部驱动

1.1.1 旅游业转型升级:“观光旅游”向“休闲旅游”的转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产业的外延扩大到休闲产业,这也是国家旅游局提出“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素质,发挥产业功能”的应有之义[3]。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下一步主题将是休闲旅游,这也是中国旅游业转型升级,从粗放式发展走向柔性发展的必然趋势。休闲旅游作为产业升级优化的重点方向之一,涉及方方面面,涵盖范围广泛,要想要形成产业交融发展的良好格局必须要求高校以集群概念构建专业,如此才能满足产业交融的人才需求。面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新形势,旅院以休闲旅游、集群视角探索和研究专业设置势在必行。

1.1.2 人才需求转变:“传统旅游服务人才需求”向“休闲体验人才需求转变”

旅游业作为江苏战略型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新的形势产生的诸多新兴业态和发展模式,对于旅游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无庸置疑,旅游休闲产业的迅速崛起要求大量的休闲专业人员去组织、安排、指导、策划和经营休闲娱乐活动,有研究显示高职院校承担着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任,在休闲企业中高职生所占的比重最大[4]。长三角是我国经济发达之地,居民的生活水平较高,居民对休闲旅游的需求十分突出,由此旅院旅游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群建设,将充分发挥专业旅游高职院校的育人功能,为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居民休闲品质的改善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1.2 旅游休闲群构建的内部驱动

1.2.1 资源重组迫切:从“分散弱小”到“整合联动”

南京旅游职业学院作为专业的旅游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多样,涵盖导游、景区、高尔夫、园林、旅行社等多个专业,专业为主的条块式管理,造成各专业以自身利益出发,重复购买设备、教师资源、实训基地等难以共享,最终造成教育资源浪费,专业竞争力较弱。而专业群的理念及“大休闲、大旅游”概念与本校教育资源组合模式迫切转变需求不谋而合。旅游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群的设置将有效的避免同一课程重复设置现象又可以集聚起相近相关专业的教师资源,形成专业师资的数量优势、结构优势,从而降低专业教师的储备率,提高教师的使用率,节约办学成本,使学校有限的资金发挥集聚效应,最终达到优质资源充分利用,形成合力,增强了各类休闲类专业的综合竞争力。

1.2.2 现有休闲专业联系密切、相互渗透、个性化突出

旅游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群的建设是以专业群内各专业模块与旅游休闲服务、管理密切相关,彼此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为基础。旅游管理专业主要服务于旅游休闲活动,景区是人们休闲的主要场所;高尔夫是未来中高层休闲者的一种重要休闲活动;因此三者相互交融;市场营销渗透于景区、高尔夫、旅游管理等各种休闲活动与休闲服务;四个专业与旅游休闲服务密切相关奠定了专业群构建的基础,具备了专业群整合的条件,学生以该专业群为基础进行学习,可以成为旅游休闲活动的服务者、休闲活动策划工作者、休闲活动管理者。四个专业虽然纳入休闲体系,但是也相对独立,每个专业模块都有其自身特色和专长,旅游管理模块侧重服务、管理等综合型人才的培养,景区服务与管理侧重于景区服务人才的培养,高尔夫休闲侧重高尔夫运动休闲服务人才的培养、市场营销侧重于旅游休闲策划、旅游休闲产品策划人才的培养。专业群内各专业模块个性化为休闲专业群的建设增加了市场竞争力,使学生学有所长。

2 旅游休闲群结构设想

旅游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群主要包括旅游管理、景区开发与管理、市场营销、高尔夫服务与管理四个专业。本专业群意在打造以旅游管理为核心,以景区、高尔夫为特色两翼,市场营销渗透全程的“一个休闲核心、两个休闲特色翼、一个休闲优化剂”的优良群结构。南旅院旅游管理专业已经建立了12个年头,现已形成较为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且社会评价较好,以其作为本专业群的核心专业模块,通过群内共享与合作有效带动相关休闲模块的发展,推动专业群综合实力得到提升。景区、高尔夫专业建立相对较迟,但景区作为休闲活动开展的重要场所,其休闲活动类型多样,高尔夫作为精英阶层的主要休闲活动方式,其休闲活动特色鲜明,因此未来景区、高尔夫两个模块将成为本专业群的特色,成为专业群核心竞争力建设的推动力。旅游营销模块是专业群的优化剂,旅游管理、景区、高尔夫模块在营销专业模块的渗透下,将培养更多的“一专多能”旅游休闲服务人才,整个专业群人才培养将具有更大的竞争力,市场的适应能力更强。良好的群结构是形成专业群持续动力所在,也是专业群的竞争力所在。

2.1 旅游休闲群结构特色一

调查分析发现,现有非专职旅游类高职院校旅游系规模普遍较小,专业的建设主要集中在旅行社、酒店、导游三大部分,对休闲类专业开设较少,而我院是专业旅游院校,旅游专业类型多样,不仅具有旅行社、酒店、导游三大传统专业,同时还具有高尔夫、园林、景区等非旅游高职院校难以开设的休闲类专业,因此建设旅游休闲类专业群具有弥补旅游市场转型人才需求难以得到满足的缺陷,同时也将是我院及江苏省乃至全国为数不多的特色专业群,本专业群内部休闲专业模块在我院可增可减,如未来可继续添设园艺休闲、茶艺休闲等,充分体现了专业群的灵活适用性。

2.2 旅游休闲群结构特色二

高职院校现有休闲群主要是构建以高尔夫运动为主的体育休闲群,很少从旅游的角度构建集景区、高尔夫、旅游管理、市场营销为一体的休闲群,现今企业对市场实行全员营销理念,因此希望员工既能够从事服务、管理工作,同时也希望员工在从事服务、管理工作时具有一定的营销意识、活动策划、宣传能力。本专业群将市场营销纳入休闲群,使其成为本专业群人才培养的优化剂,即希望培养不仅能够为游客提供服务,同时也能积极有效的引导游客消费、游客体验、创新服务的复合型、多技能人才。旅游市场营销的纳入,将使高尔夫休闲模块、景区休闲模块更加特色化,旅游管理休闲核心竞争力更强,从而使整个专业群人才培养特色鲜明,充分发挥了专业群的优势。

3 基于钻石理论的旅游休闲群建设设想

3.1 钻石理论

钻石模型又称为波特菱形理论、钻石理论及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商学院著名的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于1990年提出的,用于分析一个国家如何形成整体优势,因而在国际上具有较强竞争力。加拿大学者TmiPadmore和HarveyGibson对钻石模型进行改进的基础上提出的基于区域范围的分析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模型GEM[5],提出了影响产业集群竞争力的6大要素。专业群的提出正是专业设置与产业链发展相一致的需求,构建与休闲产业发展相一致的休闲专业群体系,可以满足休闲产业链对人才的需求。产业集聚能够带来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同样相关专业的集群也能够带来专业的综合竞争力,关键是如何整合相关资源,哪些是影响专业群综合竞争力建设关键要素,因此本文以钻石模型为基础。提出以三大驱动力即内部市场驱动力、外部市场驱动力、优良群结构驱动力为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群钻石驱动力,由三大驱动力驱动钻石不断旋转,以6大内容的建设实现钻石的闪耀光芒,提高旅游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群人才培养的竞争优势。

3.2 基于钻石理论的旅游休闲群建设

以提高专业核心竞争力、联动发展、资源共享、灵活设置为指导原则,以市场、资源、结构为主要三大驱动力,在校企共建、工学交替、资源共享、人才分流的的全程渗透下,重点建设人才培养体制、课程体系、实训体系、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双师队伍、管理体制等六大钻石内容,最终培养具有钻石竞争力的“一专多能型”特色鲜明的旅游休闲服务与管理人才。

旅游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群钻石框架中,三大驱动力分别为市场的转型、资源整合的需求、良好的群结构。其中市场的转型包括旅游产业的转型、人才需求的转型;资源的整合需求包括休闲教育资源组合模式的转变需求、休闲专业的紧密联系;良好的群结构即“一个休闲中心、两个休闲特色翼、一个休闲优化剂”。三大驱动力是驱动专业群建设和发展的推动力,利用校企共建、工学交替、资源共享、人才分流等模式实现六大钻石内容的融合与建设,从而实现专业群的市场综合竞争力。

强劲的动力是促使旅游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群建设的必须,旅游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群将围绕人才培养体制、课程体系、实训体系、双师队伍建设、管理体制、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六个方面开展建设。这六方面的建设将全程渗透校企共建、工学交替、资源共享、人才分流等,六大内容的建设将从根本上促进专业群的优良发展。

【参考文献】

[1]姚寿广.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基本框架的思考与设计[J].中国高教研,2006,(12).

[2]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财政厅关于开展“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建设工作的通知(苏教高〔2012〕16号)[R].

[3]谢苏.高等职业院校开设休闲旅游专业的若干思考[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报,2010,9(2).

[4]杜一鸣,河北省休闲旅游人才需求调查报告[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4).

休闲与旅游管理概论第2篇

关键词:体育休闲;体育旅游;安全风险;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G8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31(2012)03013206

一、研究目的

体育休闲与体育旅游是人们喜闻乐见的现代生活方式之一,也是体育产业重要的组成部分。体育休闲和体育旅游中的很多活动属高危险性体育项目,在开展过程中有许多不可预测的风险,发生意外也就不可避免。一般将体育休闲和体育旅游中发生的意外导致的伤亡称之为“山难”。山难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以及投资失败,既不利于家庭也不利于社会,与建设“和谐社会”形成反差,与建设体育大国、体育强国的目标和宗旨完全相悖。笔者通过对2001-2010年十年来中国体育休闲和体育旅游发生的山难的死亡人数进行数据统计(外国人在中国开展体育休闲和体育旅游中的遇难数据排除在外),再根据统计数据对山难事故的多种因素进行分析,探寻事故发生的原因,旨在探讨中国体育休闲和体育旅游风险管理的方法与途径,提出中国体育休闲和体育旅游风险管理相关结论与建议,促使体育休闲和体育旅游更加科学、安全、健康、有序。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体育休闲和体育旅游中具有高危险性的登山户外运动为主要研究对象,以2001-2010年的山难事故为基本依据,以风险管理的基本结构为研究重点,探讨体育休闲和体育旅游的风险管理理论体系的构建。

(二)研究方法

1技术路线

查阅资料统计数据特点分析/个案分析致因理论风险管理的重要性风险的基本概念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构建风险管理体系。

2数理统计法

收集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在体育休闲和体育旅游中发生的山难事故的数据,重点查阅2001-2010年十年间由中国登山协会每年的“年度山难事故报告”。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2001-2010年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分析,用Fisherr精确检验法对发生概率进行检验。

3理论演绎法

通过对体育休闲和体育旅游山难事故的数据统计分析,提出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再从风险的基本概念、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探讨体育休闲和体育旅游风险管理理论体系的构建。

三、研究结果

(一)中国 “山难”事故的数据统计

中国登山协会登山户外运动事故调查研究小组对山难事故的基本数据进行了统计,其结果可参见表1。

(二)中国 “山难”事故的特点

1 山难事故发生增多,死亡人数缓慢上升

1957年中国才开始把登山作为体育运动。截至2000年末,44年来中国登山户外运动“山难”事故死亡33人。2000年以后,人们对高危险性的登山户外运动的兴趣陡增,参与者有如滚雪球一般蓬勃发展,体育休闲和体育旅游“山难”事故的发生也呈上升趋势。从表1中可以看到,2001-2010年的十年间山难事故共造成200人死亡,是前44年遇难总人数的506倍。

从近10年“山难”事故年度比较可以看到,不同时期遇难人数的变化特点:2004年以前呈大小年现象,2004-2007年持续上扬,2008年显著减少,2009年疯狂反弹,2010年再次显著下降,总体趋势是缓慢上升。

2登山户外活动不同,风险差异区别明显

笔者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2001-2010年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分析,用Fisherr精确检验法得F=20802,Sig(概率)=0006005,F2006-2010=6824,Sig(概率)=0127>005,说明2001-2005年,2006-2010年这两个五年间中国登山户外山难事故概率没有差异,这是因为两个五年间户外运动的山难事故和死亡率都高于登山;再分别对中国登山与户外运动这两个五年内的山难事死亡数据采用Person卡方检验,得F=9442, Sig(概率)=0002

图1 中国登山户外运动2001-2010年死亡人数对比图

注:系列1——登山,系列2——户外运动

(三)中国山难成因类型探讨

1山难事故突出年份的技术分析

登山户外运动山难事故的原因包括自然的原因和人为的原因。原中国登山协会户外部主任、中国国家登山队队医李舒平先生将登山户外运动山难致死的直接原因分为六大类:高处坠落、溺水、疾病、自然灾害、失踪及其他[2]。

2009年和2010年死亡人数在中国登山户外运动中分别为第一、第二,笔者以此为典型案例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

休闲与旅游管理概论第3篇

[关键词]旅行;自理旅游;访问者;消闲

进入到2l世纪后,经济全球化的总趋势把我国的旅游业带入国际化的竞争环境。我国在2001年旅游创收和海外旅游客人接待量均已达到世界第5位。根据这样的发展速度,世界旅游组织作出了这样的预测:到2020年,无论是入境还是出境的旅游者人数,中国都将成为世界旅游第一大国。这种局面无可辩驳地证明我国旅游业在世界上逐渐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我们也应认识到:中国旅游界目前确实存在着某些旅游专业术语使用不准确、定义不科学的现象。有些错误概念甚至已成为国家文件中正式使用的标准术语了。这些在旅游界中很难达成共识的概念及定义不仅造成人们认识上的混乱,增加了应用的麻烦,而且也影响着我国旅游业的国际交流。

中国旅游界出现专业术语使用不当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最初在翻译外国旅游术语的过程中对汉字的选择存在着随意性;二是不恰当的词汇出现后被社会约定俗成;三是由于旅游各相关学科之间少有交流。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我国目前流行的各种旅游术语做出准确表述和科学的范围界定。本文将对比较典型的术语错误作出分析。

1 旅行与旅游不应混淆

我国旅游界经常混淆“旅行”和“旅游”这两个基本概念,“旅游”被一些人误解为是“旅行”的同义词而在现实生活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使用。为纠此纰缪,谢彦君先生曾给旅行下过较为简明的定义:“个人出自迁徙以外的任何目的前往异地并在该地做短暂停留所度过的经历”。遗憾的是该定义出现了增添内涵的瑕疵。

1.1 旅行的含义

中文“旅”的意义仅指人类离开长住地活动的状况,该词含有人的方位关系而没有表述行为目的的成分。唐孔颖达在《周易正义》中解释说:“旅者,客寄之名,羁旅之称;失其本居,而寄他方,谓之为旅。”清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则称:“又凡容羁旅,义取乎庐;庐,寄也。”这些表述都说明旅行仅指人类前往非定居地的活动。古代以“旅”字派生出“旅行、旅途、旅程、旅居、旅舍、旅食、旅思、旅客、羁旅、商旅”等相关词汇,也恰恰证明“旅”字本身并不反映出行目的。“行”的字义更是简单到人之步趋行走。当二字结合成“旅行”这一词组后,其定义可简化为:“人类暂时离开惯常生活环境圈前往异地的行为”。这种仅突出了“暂时”和“异地”两大属性的定义反可使概念扩大了外延。至于迁徙因具有定居性质,故更无刻意表述的必要,这也符合逻辑学中“对正概念下定义不使用否定句”的规定。

1.2 “游”的含义

中文“游”的词义表达着出行的目的,它隐喻着随心所欲活动的自由特性。《正字通》中解释:“游,自适也”。朱熹将《论语・述而》中的“游于艺”解释为:“游,适情之谓”。

有关“游”的词汇,如游戏、游玩、游艺、游方、游宴、游猎、游观、游览、云游、遨游、行游等都与自适、适情有关,所谓人类以“游”为目的的“活动”其实就是自由、主动的活动行为。即使是赴异地受规矩限制的游学,同样是主动或自愿的行为。人们对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诗句中“游子”的理解通常是离母远行之人,其实这个“游”字另含有不再受家慈庇护关照、享有自主行为权利的意义。此外,诸如“游人”、“游宦”中的“游”也均有不受惯常社会环境和地域控制(或干涉)的成分。我国人对“游览”一词的理解仅指人们在可自由活动的地点(多指景点)以观赏景物为主要形式的自由消遣娱乐活动。而这种景点即可位于长住地,又可位于异地。由此可见,“游”字本身并不一定要涉及本地或异地的方位关系。

1.3 “旅游”与“旅行”的区别

经国外社会学家考证,与“旅行”对应的英语“Travel”来源于法语“Travail”,该词原本含有努力、劳动、痛苦等意义。这与以娱乐、享受为主要目的的旅游“Tour”或“Tourism”有显著区别。在欧美国家理论研究中,旅游的历史发展进程被划分为“Travel”、“Tour”、“Tourism”和“Mass Tourism”四个不同时期。这种划分不仅反映了活动规模的扩大,还体现出活动目的的本质区别。目前的中文尚无准确对应的简捷概念。“旅游”一词是“旅行”与“游览”复合而成的现代词汇。它明示了人类外出的行为表象和消遣娱乐的目的。为此我们可将旅行、游览和旅游做个直观比较。

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旅游(Tourism)和旅行(Travel)都分属于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词汇,二者本质区别在于内涵的不同。从逻辑上说,“旅行”一词只是泛指人类出行手段的状况,故可以包容任何出行目的,其中也包括以消遣娱乐为目的而外出的旅游。这正如谢彦君先生所做的归纳:“所有的旅游都要经过旅行过程,但不是所有的旅行都是旅游。”目前国际上有关旅游的文件中多使用“旅行”一词,并非是有意混淆“旅行”和“旅游”的概念,恰恰出于“旅行”的词义更为广泛,有利于扩大消费市场的缘故。

1.4 “自助游”应称为“自理旅游”

“自助游”从本质上说是一个荒唐概念,它源于社会上较为流行的新词汇“自助-”。中国自从引进了英语“Super-”或“Help me-”后,却想当然地将词义翻译成“自助-”。“自助”这一概念本身在逻辑关系中就属自相矛盾,因为社会生活中的任何帮助和受助现象都是自他关系而不是自我关系,这意味着没有人能帮助自己。如将超市称为自选商场一样,所谓“自助”实际上应称为“自选”或“自理”。自助餐实际上是自选餐。人们常说的所谓“自助游”从活动性质和行为上看,只是散客自主选择地点与方式的旅游活动。其实从服务与消费关系分析,两者根本不存在“助”的关系。即使参加团队旅游活动也不是受助。因为旅游者接受的是有偿服务,交付货币的行为实质是客人得到旅游服务而必须交付劳动报酬,旅游业所有劳动者的任何服务都是必须履行的责任而并非为无偿提供帮助。只有旅游者之间的帮助才属于互助行为。这些都说明在所有旅游活动中根本就不存在“自助”现象。所以说,“自助游”应改称为散客的“自理旅游”。

2 旅游主体中的各种术语错误

在我国部分旅游行政机构的文件中,对旅游主体的表述也存在混乱现象。如游客、过夜旅游者、当日往返旅游者等概念都缺乏科学性。这种错误主要出于翻译工作者的画蛇添足。

2.1 游客应称为访问者

汉语中的“客”是与“主”相对应的,它随环境变化有着不同的定语称谓。如交通工具上的消费者被称为“旅客”或“乘客”;商店、餐厅等经营场所的消费者可称为“顾客”或“宾客”;而在习惯上对“游客”的 理解应仅指在各旅游点游览的客人。

1963年联合国在罗马召开的国际旅行和旅游会议中确定了“Visitors”的概念,其中文的正确对应词汇本应为“访问者”,但在实践中却被错译成了“游客”。访问是指走访询问,此行为具有时间上的临时性、短期性以及活动目的上的广泛性,它几乎可以包括接触自身事物以外的所有事物。“访问者”泛指出行者,词义比“游客”有更大的外延性,这才是值得我国推广的概念。若想使概念本土化,我们也可将入境“访问者”称为“来访者”。

2.2 过夜旅游者是画蛇添足的概念

联合国1963年在罗马会议中已经明确规定了旅游者必须是指停留时间至少超过24小时的访问者。而我国将英语中的“Tourists”翻译成汉语后,却在旅游者前繁琐地添加了“过夜”二字,反而使概念显得十分滑稽。如同向住店客人告知提供“免费早餐”的酒店没有必要嗦地宣称自己是“早晨提供免费早餐”一样,既然“旅游者”的定义已经界定有“过夜”(24小时)的成分,所以“过夜旅游者”一词应予以废除。同理,旅游局文件中关于“国内(过夜)旅游者”的概念表述也应直接称为“国内旅游者”。

2.3 一日游游客应为一日来访者

“一日游游客”的英文原本有二,即:“Excursionists”或“Day visitors”,本意为游览者和一日访问者。我国旅游局对“一日游游客”进一步细分为“国内一日游游客”和“出境一日游游客”,这本是一个进步。但由于在“国内一日游游客”的定义中从距离和时间上增添了“……离开惯常居住地10公里以上,出游时间超过6小时……”的下限规定,却将问题复杂化了。随着城市面积的不断扩大,人们超过6小时到离家10公里以远的地方活动已十分普遍,如果将他们都被归纳为“一日游游客”,似乎显得过于牵强。其实,本市居民是否划入“一日游游客”意义不大。如果我们承认“访问者”的概念比游客更为合理,那么就可将“一日游游客”分别定为国内的“一日来访者”和出境的“一日出访者”。

2.4 国际旅游者或来华旅游者应称为海外旅游者

我国国家统计局和旅游局文件中认定了(来华)“国际旅游者”的范围包括外国人、华侨和港澳台同胞。针对我国特有国情,这一概念显得很不严谨。

由于无法改变的历史原因与当前国策,中国大陆与港澳台目前被分成4个在政体及制度上都暂时呈相对独立状态的地区,但这并不改变其中任何一个地区都属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其居民同是中国公民的事实。港澳台同胞到中国内陆活动应属国内旅游行为,将他们称为国际旅游者、来华旅游者或入境旅游者都是不恰当的。鉴于中国历史上有将非祖国大陆的所有地区都称为海外的习惯,对进出中国大陆的旅游者可统称为“海外旅游者”和“赴海外旅游者”。其实使用国际上通行的“访问者”一词,并演化为“来访者”和“出访者”才是最为简捷的做法。这种观点能否被我国接受,有待专家论证和国家旅游行政管理机关裁定。

另外,国际旅游组织目前对各国入境旅游者的统计中,更多的是使用了外延更大的“抵达者”(Arrivals)的大概念,从而彻底避开了从目的区分“旅行者”与“旅游者”的麻烦,此做法值得我国借鉴。

3 其他以“旅游”冠名的错误术语

我国全面发展旅游事业以来,冠以“旅游”的概念比比皆是。仔细分析却不难看出其中很多词汇都存在有逻辑关系的错误。并非是所有涉及旅游的领域都有必要称为“旅游某某”。如旅游财会、旅游餐饮、旅游美学……语言学存在这样一种规律:所有定语的出现都会使事物的外延缩小、范围具体化、内容明确化。增添“旅游”这一定语后的各种事象都应突出其专业特点。那么是否真存在着有别于其他服务行业财会的旅游财会、旅游餐饮?旅游餐饮是否只为旅游者提供菜肴?旅游美学是否只须旅游者掌握的审美知识……可见,单加上“旅游”二字未必能反映事物的本质。

3.1 “旅游管理”属侵权

管理本是出于各级劳动者的分工合作需要而产生的行为,它存在着指令与服从的隶属关系。反之,旅游是消费者自由活动行为,他们只选择符合自己利益的消费形式并接受相应服务,无须服从任何形式的管理。任何接待组织与个人对旅游者的消费都只有提供优质服务的责任而没有实施管理的权利,所以“旅游管理”是错误概念。

我国现称的旅游管理实际上多指国家行政机关对旅游事业进行的宏观管理和对旅游企业实施的指导与监督管理,以及各旅游企业内部因生产需要而出现的各种分工合作的管理。如旅行社管理、旅游饭店管理、旅游交通管理、旅游区规划管理等都是如此。既然与旅游有关的种种管理都是针对旅游事业中生产或经营而言,那么称为“旅游事业管理”、“旅游业管理”以及“旅游某某业管理”才更为贴切。同理,我国旅游院校中的“旅游管理专业”也应更改称为“旅游事业管理专业”或“旅游某某业管理专业”。其实各院校的旅游专业都从未开设过也根本无法开设能管理旅游消费者的专业课程。

3.2 “旅游定点某某”有垄断之嫌

我国多数称为旅游饭店的住宿业是因可以接待旅游者(特别是国际旅游者)和因由各地旅游局投资并直接管辖而定名的。随着我国体制改革的深化,这些机构都已从政府部门中分离出来而成为独立存在的企业。

从性质上分析,真正的旅游饭店是指具有各种娱乐、消闲功能的综合住宿企业,它类似我国的旅游度假村。同理,旅游商店与旅游餐厅也应是专门销售旅游商品与旅游风味菜肴的生产经营部门。仅具有接待旅游者食宿条件的星级饭店不属于旅游饭店的范畴。

目前我国多数旅游城市都采用了定点经营的做法,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维护旅游者合法权益,维护旅游市场正常秩序的积极作用。然而看似合理的此项政策在自由的市场经济中是否合法却值得研究。因为此类概念将直接导致有无旅游接待企业经营权限和非旅游者消费权限等矛盾的出现。诸如当地居民有无权利前往旅游定点企业消费;旅游者有无权利选择到其他服务部门消费;其他经营者有无权利为旅游者提供相应服务等问题都会相继产生。可以说,这些概念和由此衍生出来的“旅游黑点”、“旅游黑店”、“旅游黑车”等概念都是我国计划经济政策的产物,这种具有典型行业垄断经营特点的体制与政策很难说具有合法性。

为促进旅游企业整体素质的提高,保障我国旅游市场向规范、有序的道路健康发展,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在目前阶段仍有必要继续旅游经营企业的定点认证与管理工作,并将这类企业统称为:“旅游定点企业”(如“旅游定点商店”或“旅游定点餐厅”等)。但只能将舆论导向限定为:凡经过旅游行政管理机构认定了服务质量与经营资质的旅游定点企业,都是能最大限度保障旅游者消费权益的合法企业。

4 休闲只是消闲的静态形式

“Leisure”一词被翻译为休闲后,成为我国当今炒作的热门话题。但从语境分析它却是错误的翻译结果。严格意义上讲,休闲只是消闲的静态形式。

“闲”的本义源于门遮之阑,故《说文解字》称其为“从门,中有木”,是起到限制活动或防卫作用的设施,转意为形容人所处状态时则可理解为止于家中无事做,而并非是有些人望文生义地理解为“门里看外面的树木”之意。“闲暇”是指人的无须刻意活动的时间。闲暇过多的人都会感到无聊,于是便自然引发出如何利用“闲”以排解无聊的念头。这种排解究竟应采用“休”还是“消”的方式则反映着人们对生活方式的选择。

休闲与消闲在现代汉语虽常通用,但二者却有静与动的本质区别。《说文》称“休”为“息止也”,故该字有静止之意。“休”字的组合是人依靠树木,符合休息的本意。发展为“休养”就是人们尽量减少活动的养身。那么“休闲”的准确表述应为用休息或休养的方式打发闲暇,这意味着休闲具有静态特征。最直接、简便的休闲是看电视或聊闲天。对“消”字,《说文》则解释为“尽”,那么消闲就有将“闲”用尽之意,即要将无所适从的“闲”消化、消费、消磨、消除掉。从逻辑关系上看,“休闲”只是“消闲”的形式之一。所以,真正的休闲产业应是能使消费者很少活动也可获得享受的影视业、茶馆或室等。

休闲与旅游管理概论第4篇

一、内容清晰,一目了然

该书一大亮点在于内容细致清晰,运用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给读者带来富有启发的阅读体验。全书共由8个章节组成,其中第一章介绍了休闲观光农业的起源、发展、内涵、外延、特征等内容;第二章介绍了休闲观光农业的基本功能与定位;第三章介绍了休闲观光农业的产业模式,例如种植业、林业、畜牧养殖业、渔业等;第四章介绍了休闲农业的发展策划、品牌形象策划、产品策划、节庆活动策划等;第五章介绍了乡村旅游的概念、特点、起源、发展及目前所存在的问题;第六章介绍了7种乡村旅游发展类型,例如城市依托型、休闲度假型、农业观光型、文化旅游型、景区配套型、古村落依托型、科普观光型;第七章介绍了乡村旅游的营销策略,例如产品策略、价格策略、分销渠道策略、促销策略等;第八章介绍了乡村旅游产品升级等。通读全书可发现作者分别从以上八个方面向读者全面展示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之间的联系,同时也系统地梳理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产业模式、发展模式。

二、层次分明,突出重点

本书作者做了很多关于农业旅游方面的调查与研究,故此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有着独到的见解。书中的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五章、第六章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基础知识为着墨点;而第四章、第七章、第八章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管理、经营为重点;全书层次分明,从了解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之后上升至规划、营销、管理,通过层层递进,让读者掌握该书内容。其中作者对休闲农业的论述,是从种植业、林业、畜牧养殖业、渔业等多个行业入手,分析出优劣势和特点;与此同时,作者在编写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的举例,与单纯文字概述相比,更具有趣味性,也能够给读者带来耳目一新的阅读体验。通读全书可发现该书具有实际操作性,作者在详细介绍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添加了实际经营之道,例如发展休闲农业必须符合当前局势,并且还得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本书内容,作者选择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论述,避免运用学术性语言,做到简单明了,有利于进一步增加读者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理解。

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说服力强

休闲与旅游管理概论第5篇

关键词:休闲 生态休闲旅游 理论基础

中图分类号:F5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6-228-02

一、前言

“休闲”和“旅游”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两个词,但将它们组合在一起用,还颇为新鲜。何为休闲旅游?简言之,是以休闲为目的旅游。它更注重旅游者的精神享受,更强调人在某一个时段内所处于的文化创造、文化欣赏、文化建构的存在状态;它通过人的共有的行为、思想、感情,创造文化氛围,传递文化信息,构筑文化意境,从而达到个体身心和意志的全面和完整的发展。人们通过身体放松、竞技活动、艺术欣赏、科学好奇心和接触大自然等方式,为丰富生活提供了可能性。建立在旅游基础之上的行为情趣,或者是休息、娱乐,或者是学习、交往,或者是欣赏大自然,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获得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和精神满足、产生美好感,以实现人们学习知识、增进友情、促进沟通、保健娱乐、追求猎奇、丰富个性等多方面的需求。休闲旅游还特别强调人与大自然的和谐一致,增强爱护、保护自然的意识。因此,休闲旅游不同于一般意义的旅游,它对传统的旅游概念从内涵到外延都作了新的延伸休闲经济对旅游主管部门、经营部门、商品开发部门、旅游项目的社会评估等方面提出了新的目标和新的内容。

生态休闲旅游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更是集生态性、休闲性和外部经济性于一体,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强调人的自由充分的全面发展的新兴旅游活动模式。本文主要是从生态休闲旅游入手,探讨其开发的理论基础。

二、生态休闲旅游的概念界定

1.生态休闲。“生态”一词,最初是指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后来慢慢引人到人类社会,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生态”概念一经引入,人们便开始关注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并给予深刻的反思。“休闲”是指从职业工作的紧张状态中解脱出来,使个体能够以自己喜欢的、感到有兴趣的方式去休息、放松和消遣,积极地、自发地参加社会活动和非常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的总称(冉斌,2004)。休闲的目的就是为了放松自己、恢复身心、发展自我和充实精神。由此可见,“生态休闲”是指与生态相关的、建立在保护环境和促进生态健康发展基础上的休闲。生态休闲作为一种高层次、高品位、高质态的休闲方式,已成为时展的必需。它可以通过人类群体所持有的生态行为规范、生态思维方式和天人合一的感情,关爱生命的伦理,创建生态文化意境,加强环境的保护,从而达到个体身心和意志品德的全面完整的发展(包庆德,2003)。

2.生态休闲旅游。在休闲产业蓬勃发展、休闲消费倍受青睐的现代社会中,旅游休闲成为城市居民选择的主要休闲方式。可是旅游休闲在给我们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不容忽视的是它给我们已经带来而且还会带来不良后果和负面效应。基于这一反思,学界提出了生态休闲旅游这一概念。

首先,生态休闲旅游强调“生态性”。与传统的大众旅游相比,其第一个特点就是强调对旅游对象的保护。各利益主体在利益驱动的心理支配下对可能实现的利益空间进行理性追求和良性互动,在分享大自然带给我们的休闲快乐之时,有意识地去保护环境和维护生态的健康发展,使旅游业呈现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

其次,生态休闲旅游强调“休闲性”。与传统的大众旅游相比,其第二个特点就是强调旅游者的休闲体验。休闲,就是自由自在地彻底放松。就景区而言,往往是“此地无景胜有景”,只要能创造出一种平和、宁静、舒心的意境,使精神得到真正的调整,旅游者便会欣然前往(王大悟,2004)。就服务而言,旅游者只要能按需选择,各得其所,旅游者就会赞不绝口。也就是说,生态休闲旅游者购买的是体验,得到的是阅历,旅游者需要通过参与获得体验的快乐和轻松。

第三,生态休闲旅游强调“外部经济性”。与传统的大众旅游相比,其第三个特点就是强调旅游生产和旅游消费的外部经济性。从生产的角度来看,生态休闲旅游开发会重视规划、开发、经营和管理的系统性和一体化,这一方面会带动和促进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旅游从业人员在与休闲旅游者相互交流、碰撞和融合中,可以开阔视野,增加知识,并根据旅游需求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形成一批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能动主体。从消费的角度来看,生态休闲旅游者的消费一方面可以促使货币回笼,增加旅游地居民收人;另一方面,生态休闲旅游者可以在旅游中获得个人收益的同时,促进社会收益的增加。他们不再是被动的消费者,许多的旅游行为都是旅游者的主动参与。在旅游过程中,不是随波逐流,也不是“赶场”,而是尽情地参与和体验。旅游者通过锻炼身体、丰富阅历、提高智力水平、宣泄心中不满和工作压抑等,可以提高今后工作的效率和质量;通过增强生态伦理道德,规范自己的行为,可以引导他人行为的规范;通过满足多方面的精神追求,可以激发创造的潜能,为社会贡献更多的个人才智。

总之,生态休闲旅游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是集生态性、休闲性和外部经济性于一体,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强调人的自由充分的全面发展的新兴旅游活动模式。

三、与之相适应的理论基础

1.理论基础之―: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观念是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并随着人们对这种关系认识的不断深入而发展。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是既满足当代人需要而又不危害后代人满足自身需求能力的发展。它是一个调控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使人类在不超越资源和环境承载力的条件下,促进经济发展、保持资源持续利用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动态过程,强调经济增长、社会公正以及环境稳定三者之间协调共生和相互不可替代。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是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子系统,是旅游需求的可持续性和旅游供给的可持续性两个方面的不断协调统一。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既强调时间维度,又强调空间维度。从时间维度上讲,它强调代际公平;从空间维度上讲,则强调代内公平。在供给方面,随着人们资源认识的转变和旅游者休闲需求的变化,生态休闲旅游资源相对于其他自然资源来说,可以不断地被发掘和利用。旅游业的综合性和关联性特点,使其注重与其他相关产业的协调配套,追求整个社会生态系统的完整,从而使旅游供给的连续性得到保障。在需求方面,随着工作节奏的加快,为减轻工作的压力和逃避城市的喧嚣,越来越多的人渴望获得“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乐趣,生态休闲旅游成为当今旅游的新潮流,这就为其开发带来了持续发展的市场和机遇。同时,旅游需求又是一种重复性需求,无论从时间上还是从空间上,都带有一种可持续性。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下,上述旅游供给和需求的可持续性会不断协调统一,最终保障生态休闲旅游开发得以顺利进行。

2.理论基础之二:马克思休闲理论。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马克思自始自终都把休闲与个人的全面发展、休闲与社会进步的关系连在一起。在马克思眼中,“休闲”一是指“用于娱乐和休息的余暇时间”,二是指“发展智力,在精神上掌握自由的时间”。他认为,休闲是人的生命活动的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人类全面发展自我的必要条件,是现代人走向自由之境界的“物质”保障,是人类生存状态的追求目标。人类要想获得自由,首先必须赢得时间(陆彦明,马惠姊,2002)。

马克思眼中的“休闲”是生态休闲旅游开发的必要条件现在,“旅游”已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词,但旅游之所以能从有闲阶层的有限范围“飞人寻常百姓家”,前提就是劳动者被赋予了休假权利,闲暇时间的占有是进行旅游休闲的必要条件。据世界旅游组织在全球范围内的调查,今后20年,全球参加社会工作的人们每年将有50%以上的时间用于休闲(冉斌,2004)。在我国,“休闲”范围也逐渐扩大,而就业结构的多元化、工作形式的多样化、生活需求的多模式化使得“弹性时间工作制”成为更多年轻人的选择,家庭现代化设施的不断完善,使人们用于家务劳动的时间也日趋减少。总之,居民闲暇时间的增多奠定了生态休闲旅游开发的市场基础。

在马克思看来,“休闲”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发展智力、愉悦精神、全方面发展自我和促使社会进步的旅游业中,大多数旅游资源或产品都具有“公级活动中,这就强调指出,生态休闲旅游产品的开发共物品”的属性,产权没有被明确地赋予,这是“外部应突出休闲这一价值,让旅游者在享受的过程中能不经济”产生的根源(匡林,2001)。因此,在生态休闲感受文明、融于自然、理解文化、陶冶性情、开拓视野旅游开发过程中,明晰旅游资源或产品的产权是弱化和增长见识,获得多方面的心理和精神满足。著名的休闲研究教授杰弗瑞・戈比认为,随着休闲产业的发展,传统的休闲产品很难满足每位休闲者的需求,而根据休闲者的特殊兴趣和爱好设计的休闲产品对于休闲者则更具感召力(董芳,2004)。因此,增强生态休闲旅游产品的文化性和体验性是体现“休闲”价值的根本所在,也是其发展的必由之路。

3.理论基础之三:外部性理论。外部性理论是由著名的经济大师马歇尔1890年首次提出的。外部性指的是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不一致的现象,即经济主体(个人或厂商)在生产或消费过程中,强制性地、不支付任何代价或得到任何回报而引起其他经济主体收益或成本的增减变化(匡林,2001)。外部性是经济活动中的一种溢出效应,有两个类别、四种具体形式,即生产上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消费上的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

弱化“外部不经济”的首要措施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在激励旅游开发主体的同时,加强对其开发意识和行为的约束,使其按照风险与收益的法则运作。其次是利用各种形式对游客进行社会准则教育,使其在旅游过程中以“责任游客”的身份,按照社会可以接受的方式行事(匡林,2001)。第三是旅游管理部门应积极加强协调和控制,塑造和谐的氛围。“外部不经济”是游离于市场机制之外的,不可能完全消除,只有最大限度地弱化,才能使生态休闲旅游开发永葆活力。

强化“外部经济性”是生态休闲旅游开发的主体之所在:一是应把握生态经济学原则和生态经济系统的内在规律,树立整体的、全局的、系统的开发观念(贺春艳,2004),最大程度地发挥联动效应。二是旅游景区应不断加强对从业人员的行业培训和终身教育,设立相应的预先告知服务、定点定岗的观察服务和随叫随到的生活服务(王大悟,2004),并建立信息收集和反馈制度,在满足游客个性化要求的同时,促进休闲旅游服务质量的提高。三是生态休闲旅游者应积极追求旅游效用的最大化,从经营者提供的各项活动中得到自我成长,促进良好的家庭关系以及开拓终身学习领域的机会。

参考文献:

1.王大悟.论小康社会的旅游转型[J].旅游科学,,2004(2)

2.陆彦明,马惠姊.马克思休闲思想初探[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1)

3.董芳,休闲产品主题化发展与经营[J].旅游科学,2004(2)

4.包庆德,叶立国.生态休闲与休闲经济[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9)

5.唐跃工.面向新世纪长沙构筑生态休闲城市的实证分析[J].长沙大学学报,2004(3)

6贺春艳.从生态旅游的三大效益再论生态旅游活动的形式[J].旅游学刊,2004(1)

7.罗贝尔・朗卡尔.旅游和旅行社会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9.冉斌.我国休闲旅游发展趋势及制度创新思考[J].经济纵横,2004(2)

10.匡林.旅游业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10.GEOFFREY GODBEY.Leisure in Your Life:An Exploration[M].State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l999

休闲与旅游管理概论第6篇

关键词:城市;休闲度假旅游;态势

近年来,我国休闲度假旅游城市建设快速发展。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增长,国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单一的观光旅游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国民的需求。在这一发展趋势下,“休闲度假”已经成为未来旅游业发展的主流,在此基础上,“休闲度假旅游城市”一词也逐渐开始被广泛使用。

一、休闲度假旅游城市概述

(一)休闲度假城市定义

具有丰富的休闲设施和空间,发达的休闲产业,普遍的休闲活动,适宜的休闲度假环境和氛围是城市发展的必要条件。它包含广义的休闲度假城市和狭义的休闲度假城市。广义的休闲度假城市,是指休闲度假是城市的共性,能够为城市居民创造舒心的休闲环境,满足他们的休闲需要的城市都可以称为休闲度假城市。另一方面,狭义上的休闲度假城市基本上是由于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地理、自然等方面历史和现实因素的影响,一些城市的休闲度假功能在城市建设和城市经济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从而决定着城市的性质。

综上所述,休闲度假城市可以概述为:在城市中,休闲活动普遍, 具有丰富的休闲设施,休闲产业占重要地位,符合人文城市、特色城市、宜居城市、和谐城市等多元要求。宜居住,宜人性,具备欢迎游客的人文精神。充分挖掘本地传统文化, 促进社会各方面和谐发展。在营造休闲度假旅游城市的理想城市空间时,其环境资源条件必须包括成熟稳定的城市建成区、成长活跃的城市功能拓展与发展区、保存完好的城市历史文化保护街区和优质宜人的自然景观生态区,这样的城市,则可以称之为“休闲度假城市”。

(二)旅游城市定义

旅游城市,是指具备独特的自然风光或者人文资源等独特资源,能够吸引旅游者前往,具备一定旅游接待能力,以景区景点为核心、以旅游产业为主体、旅游业产值超过城市GDP的7%的一类城市。

此外,有发达的旅游业、丰富的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完善的服务设施和优美的环境,并以此为基础和支撑,以具有世界吸引力的旅游吸引物为资源,借助中心城市的区域带动作用,形成旅游主导产业和特色显著的城市品牌,成为在世界或洲际区域内有较高知名度和吸引力的重要旅游目的地,是发展旅游城市应具备的突出特点。

二、我国休闲度假旅游城市建设情况

国务院总理2014年7月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着力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使旅游开发向集约节约和环境友好转型,旅游产品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转变,旅游服务向优质高效提升。”

因此,休闲度假旅游城市建设是中国旅游转型升级的必然发展过程。“住、行、游”是休闲度假旅游最重要的条件。房地产市场培育“住”,交通体系和汽车产业培育“行”,而旅游发展的根本定位是“游”,意味着休闲度假游已经逐步成为小康生活的基本要素,是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之一。到中等发达时期,就是更多的精神消费追求,是“文、体、美”的概念,到发达时期,就是“多、新、奇”的个性化消费时代。目前,我国休闲度假旅游城市的转型当中涉及了如下几个方面。

1. 休闲度假旅游城市的产品转型。从比较单一的观光型向复合型发展,即度假、商务、观光,适宜发展什么,优势是什么,就发展什么,各种旅游产品综合配置。

2. 休闲度假旅游城市的市场转型。本地市场与小型休闲度假旅游相对应,周边市场与中型休闲度假旅游闲相对应,远程市场与大型休闲度假旅游相对应,不同的休闲空间与不同年龄的需求相对应,不同的设施与不同层次的需求相对应。

3. 休闲度假旅游城市管理转型。在我国休闲度假旅游城市建设中,无论是从旅游部门管理到协同管理,星级饭店管理到流动住宿管理,旅行社管理到旅行业务管理,供给管理到需求管理,旅游景区管理到旅游吸引物管理,行业管理到公共管理,还是从国内管理到国际协作已经逐步形成一个完善的服务体系,并且不断走向成熟。

4. 城市转型。近几年来,我国大部分城市已经基本具备休闲度假旅游城市的条件,正在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而另外一些正在起步阶段的城市,也借鉴了其他的城市发展经验,不断向休闲度假旅游城市迈近。

5. 发展转型。目前,我国大部分休闲度假旅游城市开始按照国务院41号文件的要求,推动产业融合,构造大旅游体系。从旅游服从大局,到旅游服务大局,实际上无论服从还是服务,都意味着旅游是边缘化的。而现今强调的是旅游融入大局,构造大局,这个观念的转换,就逐渐将旅游边缘化转向旅游中心发展,就是主流。一是促进城镇化;二是服务工业化;三是拉动新农村;四是推动国际化。这样的格局,休闲度假旅游自然就是中心工作和发展主流。我国自1998年开始创建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此后共有339座城市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此外,我国自2007年至2013年,共有48座城市被评为中国十大休闲城市,如表1。

我国休闲度假旅游城市建设,随着经济发展的脚步不断前行;但在我国经济总量中,其所占市场份额相对较少,从国家发展和经济发展的长远趋势来看,我国的休闲度假旅游要达到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

三、我国休闲度假旅游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休闲度假名不副实,概念模糊不清

休闲度假旅游应该是以休闲、健身、放松为主要目的,要利用其环境和一些服务项目、基础设施等创造出一个休闲度假旅游的氛围。其选址应该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活环境,以便度假者可以在此真正享受到休闲度假旅游带来的舒适。但目前我国大部分休闲度假旅游区由于希望做到以度假者为依托,选址多临近城市,对城市的依赖性较强,在此基础上提供的休闲度假项目其实质俨然成为了游乐园一日游的翻版。除此之外,许多建设者和经营者在追逐利益为目的的基础上,假借休闲度假旅游之名,经营房地产销售为实。

(二)基础设施薄弱,设施陈旧,服务水平较低

目前我国对休闲度假旅游的投入相对来说比较少,这直接导致了我国休闲度假旅游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一些度假区接待游客能力遭到制约,导致无法满足大批量的度假者的基本需求。除此之外,我国一些休闲度假旅游区的服务设施也相对陈旧,服务水平低下,例如有的度假区海水浴场粗陋,许多体育运动设施破败,游乐设施建设尚不完善,度假区内的住宿设施缺乏个性特色,众多疗养院的硬件体系陈旧老化等。

(三)季节差异明显,淡旺季失衡

我国东西经度和南北纬度跨度较大,因此我国休闲度假旅游受自然地理环境影响较为严重。北方地区冬季寒冷,自然景色比较萧条,大多数休闲度假旅游区都有明显的淡旺季之分。尤其是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冬季、树木凋零、河湖结冰、自然景观较为荒凉,气候比较寒冷,使许多水上运动无法在冬季进行,造成大量资源闲置、浪费,损失惨重。

(四)个性特色不突出,盲目跟风

我国休闲度假旅游区有相当一部分无视地方特色、地域差异及自身环境条件,盲目的跟风模仿,没有自己的个性,没有明确的主题,导致没有独特的优势,进而也就没有长远的生命力。例如苏州多地打造以园林为主题的休闲度假旅游区,其他一些省份在以经济收入可观的基础上,开始生搬硬套,完全无视自身是否符合园林休闲度假的条件,照搬照抄,毫无个性特色。

四、对策及建议

(一)慎重选址,重视环境质量,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积极引导休闲度假意识

休闲度假旅游区的选址应综合分析环境与区位两大方面。因此在休闲度假旅游区选址前要进行科学的论证,分析其社会环境、自然条件、景观品质等开发因素,作为选址的一项最重要的参考依据。除此之外,在综合考量环境与区位两方面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该地的区位优势,打造特色休闲度假旅游区。此外,政府和官方机构可以通过传媒或是自身宣传积极引导休闲度假的意识,使真正的休闲度假旅游不仅是深入民众的心,也要深入一些投资者、建设者的心,这样才可以使我国休闲度假旅游真正良性健康发展。

(二)加大对休闲度假旅游的投入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设施设备,提高服务水平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首先改善一些休闲度假旅游区的交通状况,完善交通网络,充分结合当地的先天条件,将相应陆路、铁路、航空、水路等交通网络完善起来,推动休闲度假旅游区的长足发展。其次,提高接待能力,改善设施设备,将部分休闲度假旅游区的一些陈旧设施和设备进行更新换代,充分满足现代度假者的需求;在此基础上,提高服务水平,使度假者充分感受到放松和休闲,以度假者的满意度来衡量该休闲度假旅游区的服务水平程度。

(三)弥补季节性不平衡,加强营销力度

休闲度假旅游区淡旺季突出,可以体现出该休闲度假区的优势和特色季节。因此在充分考量将淡旺季合理利用的基础上,应该通过一些管理措施,例如淡季提出一些对度假者优惠的套餐或服务来缩小季节差异。在特色月份则着重推出相应的特色休闲度假项目,加大宣传力度和广度,充分发挥特色优势,吸引大批的度假者。同时,加强营销力度,例如可以向度假者推荐该区淡季的优惠项目,将旺季与淡季进行优劣互补,最大限度地缩小季节差异。

(四)展现当地特色,挖掘文化内涵

休闲度假旅游区应该结合本区个性特色,准确定位,充分利用该区的特色资源,在开发过程中,应该突出该区的特色文化内涵,根据当地的地理、文化、历史、民俗等特色因素因地制宜,深入挖掘,提升内涵,塑造出本区的特色休闲度假旅游主体形象,形成特色持久、别具一格、独特创新的休闲度假旅游区。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全面深入,我国在全球化进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在经济以及其他各领域逐渐与国际接轨的同时,我国的休闲度假旅游城市建设也需要跟上国际步伐。实现旅游产业全面绿色转型,把我国打造成为具有影响力的国际国内生态旅游目的地和美丽中国生态旅游的新范例。

参考文献:

[1]李辉,明庆忠.国内外休闲度假旅游发展比较研究[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06).

[2]苏章全,明庆忠,廖春花.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复杂系统及其反馈模型分析[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01).

[3]桑霞.赤壁市双丘村发展休闲度假旅游的SWOT分析及对策[J].咸宁学院学报,2011(01).

[4]冯红英.市场转型期廊坊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建设研究[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1(01).

休闲与旅游管理概论第7篇

【关键词】广西 休闲旅游专业 教育 现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C-0051-02

一、广西休闲旅游教育现状

(一)专业开设情况。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闲暇时间的增多,人们对于休闲有了更高的要求。广西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休闲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广西休闲旅游有了长足的发展,休闲旅游消费人群增长迅速。休闲旅游作为服务性行业,它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较大。因此,广西休闲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广西旅游专业教育发展较早,形成了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涉外旅游、导游、旅行社经营管理等旅游专业群,然而休闲旅游专业教育才刚刚起步。休闲旅游是指以休闲为主要目的、以旅游设施为条件、以特定的文化景观和服务项目为内容,离开定居地而到异地逗留一定时期的游览、娱乐、观光和休息。因此,休闲旅游专业人才与传统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应有所区别。在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中,休闲旅游专业与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合并调整为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根据这一调整,本研究将休闲旅游专业、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归为同一专业。从全国高校信息综合查询系统可以发现,截至2015年,广西高校中开设与休闲旅游专业的高校仅有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开设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高校则有桂林旅游学院、广西经济职业学院、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北海职业学院等高校。

(二)人才培养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专业建设的顶层设计,它决定着一个专业将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广西各高校结合市场需求,充分考虑本校特点和优势,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各有不同。其中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将休闲旅游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为在各级休闲旅游活动管理部门、休闲园区、休闲运动俱乐部、休闲会所等单位从事休闲旅游服务与管理、休闲旅游项目的组织策划与推广等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人才。而桂林旅游学院则培养面向高尔夫球会及高尔夫营销企业,具备高尔夫球会管理能力、高尔夫赛事组织策划能力、高尔夫球场管理能力,掌握高尔夫运动技术、熟悉国际高尔夫规则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广西经济职业学院主要培养的是具有休闲会所运营与管理、项目策划、营销推广等方面能力,并掌握民族、民俗表演的专门技能及相关的理论知识等方面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北海职业技术学院则主要为国内外高尔夫俱乐部、高级休闲会所、大型健身中心等各种休闲企事业培养高尔夫俱乐部球童、休闲企业客户接待和领班、休闲运动教练、各类休闲企业客户经理、营销总监、项目策划与运行经理、旅行社相关休闲产品设计人员。

(三)课程设置。课程设置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必须考虑到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外部联系包括与人才培养目标、职业素养要求等的联系;内部联系则主要体现的是各课程之间的关系,即课程体系。广西各高校根据培养目标设置了不同的课程,特别是在核心课程的设置上各有侧重。广西各高校主干课程设置情况见表1。

表1 主干课程设置

学校 主干课程

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 休闲学、休闲体育、游泳与救护、户外运动组织与管理、导游实务、旅游资源学、市场营销实务、俱乐部经营与管理、旅游公共关系实务、体育旅游策划与营销、服务礼仪、康乐服务与管理等

广西经济职业学院 旅游概论、旅游服务英语、休闲学概论、旅游礼宾礼仪、民族民俗学、会所(俱乐部)经营与管理实务、会所服务管理技能实训、SPA设计与运营管理、会所(俱乐部)人力资源管理、旅游市场营销、会所休闲项目策划、旅游企业财务管理、康乐管理

桂林旅游学院 高尔夫俱乐部经营与管理实务、高尔夫规则、高尔夫运动技巧、高尔夫俱乐部服务技能、高尔夫营销、高尔夫运动竞赛与管理、高尔夫球场草坪养护与管理、度假酒店管理实务、高尔夫专业英语等

北海职业学院 休闲产业、高尔夫运动技能、会所管理、高尔夫赛事组织和服务、游艇实务、运动休闲指导、茶艺与茶道、定向运动与户外拓展、休闲市场营销、休闲活动策划、休闲企业经营与管理、现代服务礼仪等

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 旅游学概论、社会休闲学、休闲人力资源管理、休闲英语听说、休闲产业市场营销、现代酒店管理实务、休闲服务英语、酒吧服务与管理、庆典与赛事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景区服务与管理、休闲业服务质量管理、休闲策划原理与实务、康乐服务与管理等

(四)实习实训。广西开设休闲旅游专业和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高校均为高职高专院校,高职高专院校主要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而实习实训是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实习实训方面各院校都十分重视,在形式上也各有特色。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采取“一年级见习、二年级实践、三年级顶岗实习”的实践教学模式,将实习实训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在实习安排上,该专业结合企业和市场需要,于每年6月底安排学生外出实习,实习时间为9个月。在满足企业用人需求的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更多学习实践的机会,该专业学生可以在休闲旅游企业进行多岗位锻炼,大大提升了实践能力,为今后的就业及未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桂林旅游学院则依托桂林优势旅游资源,大力开展校企合作,将校内教学与校外高尔夫球会教学进行对接,并与国内大型高尔夫连锁集团达成紧密的实习合作,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实践环境。

二、休闲旅游专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就业岗位不容乐观。虽然我国休闲旅游发展迅速,休闲旅游人群不断增加,但休闲旅游市场细分还不够明确。从总体上看,休闲娱乐产品水平还不高,还不能进入国际休闲旅游的主流消费市场,在我国旅游产业的体系结构中,休闲度假产品和休闲旅游装备十分薄弱。由于休闲旅游产品的缺乏,人们参与休闲旅游消费的热情不高,多以自助休闲游形式为主。在各大旅游企业或休闲度假企业中,可以细分出来为休闲旅游某一具体岗位的还不多。虽然我国休闲旅游行业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但目前尚不能形成明确稳定的就业岗位,与传统旅游行业的岗位区别不大,这就导致许多休闲旅游专业学生不得不选择传统旅游行业的就业岗位。

(二)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不足。休闲旅游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带来了新的研究课题。而对于休闲旅游专业教育来说,也带了很大挑战。因为休闲旅游是一个全新的专业,教师之前的知识储备与实践经验已不能满足休闲旅游专业的要求,而教师的转型升级仍需花较长时间。另外,由于教师数量的有限,而新课程数量又比较多,很多情况下一位老师需要承担多门新课程,这无疑给教师带了巨大挑战,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影响到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广西各高校休闲旅专业教师无论是从质量上还是从数量上都需要加大建设力度。

(三)课程设置与职业需求存在一定差距。从广西各高校的休闲旅游专业课程设置来看,仍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学科体系课程的影响,没有充分考虑到职业岗位的需求。课程设置多沿用传统学科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三段式”结构,主要强调学科知识结构的完整性、系统性和理论性。由于缺乏深度的市场调研,广西休闲旅游专业的课程设置不能较好地结合休闲旅游实际工作岗位中的工作任务和岗位所需要的能力、知识和素质要求来开设课程。在实践课程设置上,部分出现形式化现象,主要依靠顶岗实习课程来解决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另外,由于是新兴专业的原因,部分课程缺乏教材,许多课程讲授内容大多都是任课教师通过收集资料和整理而成的,缺乏系统性和权威性。

三、广西休闲旅游专业教育发展建议

(一)加强专业市场调研。在专业建设中,市场调研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一些新兴专业来说,市场调研是否精准直接影响到这个专业的发展。在市场调研中首先要对休闲旅游行业的发展做出精确分析,包括行业现状及未来发展前景,等等。其次,要到休闲旅游相关企业进行实地调查,主要包括行业企业数量规模、企业用人需求、企业具体就业岗位等。最后,还需要对与休闲旅游专业有关的就业岗位进行深度分析,包括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技术技能、素质素养、岗位工作任务,等等。只有加强市场调研才能更好地对休闲旅游专业发展进行科学规划,进一步提高休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二)打造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打造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首先需要提高专任教师的课程开发和教学水平并建立企业实践锻炼制度。通过在企业建立教师实践基地的方式,推动教师到企业实践,拓宽教师视野,提高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技术研发能力,使其成为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和社会服务的骨干力量。兼职教师实行“校企互聘,双向流动”,加强对兼职教师的管理,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并在专业课程的教学安排时,结合企业兼职教师的特长,把实践性强的课程或教学内容安排给兼职教师承担。对兼职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理论培训,组织他们参与专业教研活动等途径,使兼职教师能够掌握职业教育规律、提高职教水平,以适应高职教学岗位需要。同时,鼓励教师开展培训服务,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三)构建符合岗位需求的课程体系。根据职业岗位与岗位群的需要组建课程体系,使学生掌握不同能力模块的知识和技能,针对就业岗位群,形成岗位工作内容分析表,并将其转化成知识能力,制定课程标准,合理组建课程结构,以适应课程个性化的要求。坚持全过程跟踪,确立以技能考核为重点的多样化考试模式,建立合理的新的评价体系。在考试考核形式上,通过笔试、技能操作考核与现场考试等多种形式,制定评价标准实施考核。加大实践教学内容,围绕提高文化课教学的有效性,使之达到提高文化素养又为专业课服务的这一基础性要求,逐步构建文化课为专业课服务的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刘群红.发展我国旅游休闲产业问题的若干思考[J].求实,2000(8)

[2]冉斌.我国休闲旅游发展趋势及制度创新思考[J].经济纵横,2004(2)

【基金项目】2013年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3JGA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