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休闲农业发展阶段(合集7篇)

时间:2023-08-12 09:05:39
休闲农业发展阶段

休闲农业发展阶段第1篇

关键词:鞍山市;休闲农业;农村

1鞍山市休闲农业的基本情况

鞍山市休闲农业经过近30发展,已经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近年来,全市各地把休闲农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拓展农业功能、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加大工作力度,加快推进休闲农业发展。目前,全市具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庄78家,休闲农业园区20家,农家乐514个,从业人员5718人,带动农户2.7万户,年接待游客221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3.3亿元。重点打造了一批休闲农业品牌。“鞍山鞍山南果梨栽培系统”成为第一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鞍山东部山区南果梨花带入选“中国美丽田园”。海城市被认定为全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鞍山台安大麦科湿地保护区-西平林场苹果采摘园-鞍山韭菜台渔村-海城天籁谷露天温泉-海城三星农业生态有限公司-海城天籁谷露天温泉-千山南果梨祖树园-鞍山绿泰佳葡萄主题公园-岫岩满族博物馆-中国玉雕会展中心被列入全省休闲农业精品线路。

2鞍山市休闲农业的发展阶段

2.1第一阶段:1978-1989年的起步奠基阶段

该阶段处于改革开放初期,鞍山市经济基础还比较落后,尤其与旅游直接相关的铁路、公路、航运交通业还很不发达,人多车少、交通不便。在这一阶段鞍山市绝大多数游客对消费的期望不高,满足于吃、穿、住的基本要求,对休闲农业不是非常的理解。休闲农业未能摆脱传统农业的依赖,并未能形成独立运作的经营模式,受开发资金的制约,鞍山市休闲农业不能形成一定的开发规模,设施过于简单,经营粗放,休闲农业几乎全都是未经认真规划论证而行的,处在一种盲目状态,几乎全由非专业人员管理。度假型和租赁型的休闲农业项目自然偏少,休闲农业仍处在起步发展的阶段。

2.2第二阶段:1990-2000年的成长壮大阶段

该阶段正处在鞍山市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时期,随着鞍山市城市化发展和居民经济收入提高,消费结构开始改变,在解决温饱之后,有了观光、休闲、旅游的新要求。同时,农村产业结构需要优化调整,农民扩大就业,农民增收提到日程。休闲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形成具有“农游合一”的特点。在这样背景下,靠近鞍山城市郊区的一些农村和农户利用当地特有农业资源环境和特色农产品,开办了观光为主的观光休闲农业园,开展采摘、钓鱼、野餐等多种旅游活动。这些休闲农业园区,吸引了大批城市居民前来观光旅游,体验农业生产和农家生活,欣赏和感悟大自然,很受欢迎和青睐。

2.3第三阶段:2000年至今的秩序驱动阶段

休闲农业经过前些阶段的快速发展,供需关系趋向缓和,需求增长缓慢,而供给发展较快,整个的休闲农业规模不断扩大。在这一阶段里,一方面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休闲农业内部的经济活动和纠纷频繁;另一方面急剧扩张导致行政机构尚未形成相应的法律框架和执法力量,市场处于相对的无序状态,急需进一步完善和管理。

3.鞍山市休闲农业发展路径选择

3.1重视农村文化的挖掘和保护

农村文化中的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较高的文化品位,要实行农村文化资源开发和保护相结合,继承和发展相结合。休闲农业必须结合鞍山市地方文脉,研究鞍山特色、挖掘鞍山特色、突出鞍山特色,用“鞍山特色”创招牌树形象、吸引休闲者,尤其是外地游客。

3.2理念引导,政府扶持

以民间现有休闲农业发展为基础,采取企业投资为主体,政府扶持引导。实行财政上的以奖代补政策,聘请专家和学者制定休闲农业的考核标准,进行考核,对经过考核达到验收标准的休闲农庄以奖代补,带动资金来源的渠道,达到共赢共建的目的。

3.3树立典型,示范带动

每个县、区 先抓1――2 个示范点,政府给予立项补助,重点支持道路的整修、排水、路灯、公厕等公共设施的建设,有效推动和加快休闲农业的建设。

3.4培养专业人才,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休闲农业是一个新兴产业,涵盖农业、生态环境、旅游、休闲、文化等多学科知识,因此,必须培训具有系统知识的专业人才,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保障休闲农业中所提供服务产品的可靠性、响应性和安全性。

3.5建立、健全休闲农业协会组织

在鞍山市建立、健全休闲农业协会组织,实行协会对行业的自律管理,具有迫切的需要,实行协会对行业的自律管理。

第一,鞍山市旅游局、鞍山市农委要赋予休闲农业协会一定的职权,适度地让休闲农业协会参与政府行业管理,增强协会权威。在时机成熟的情况下,可给予休闲农业协会一定的资金支持。

第二,休闲农业协会要主动、充分地发挥协会在政策宣传和建议、协调关系、行业培训、行业自律、宣传促销、经验交流等方面的作用。即鞍山市休闲农业协会要把鞍山市从事休闲农业经营、服务、推介、管理、研究等方面的人员组织起来,制定行业标准,加强行业自律;加强鞍山市休闲农业实践总结和理论研究,促进学术经验交流;开展对内对外合作,实现鞍山市休闲农业资源共享,等等。

第三,为鞍山市休闲农庄树立品牌,建立典范,提升农庄整体素质,进一步推动全省休闲农业更快更好的发展。休闲农业协会在会员农庄中开展星级休闲农庄的评定工作,制定星级休闲农庄评定细则:星级休闲农庄参评对象、星级休闲农庄标准、星级休闲农庄评定时间、星级休闲农庄评定责任等。

3.6加强宣传促销力度

首先要加强信息化推广,让游客对休闲农业区位置、休闲内容、交通线路、文化特色、餐饮民宿、联系办法等一目了然。其次,要加强与旅行社联系,借助旅行社对市场的开发、把握能力,由旅行社进行资源整合、组织客源、开发休闲项目。第三,要与媒体联合组织宣传促销,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和制作宣传片、光碟等方式进行大力宣传相关信息。同时,各休闲农庄应该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充分利用“口碑效应”,提高游客对鞍山市休闲农业的忠诚度。最后,组建鞍山市休闲农业网站,借助于网站可以与众多的旅游者沟通,产品信息,了解市场需求,进行市场调研,让企业更多地参与休闲农庄沟通系统的运营,使休闲农庄以较低的建设、运营成本更有效地出现在市场上,为鞍山市内大量没有能力独立上网的休闲农庄提供面向省内、外旅游市场的网络平台。

参考文献:

[1]杰弗瑞・戈比,21世纪的休闲与休闲服务[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1

休闲农业发展阶段第2篇

1.1发展特点及历程

“休闲农业”最早于1989年在中国台湾学术会议上提出,但其自传入中国大陆后,由于专家和各界人士众说纷纭,至今也未形成一个统一认识。在我国内地,休闲农业的发展在改革开放后兴起,20世纪80年代后期,深圳开办的“荔枝节”为我国内地休闲农业首开先河,其他省市随之兴办了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项目[4]。中国休闲农业的发展具有自己的特色:①具有独特的发展格局。起步在大城市周边地区,再向中、小城市发展,大城市也是由近郊区向中、远郊区发展。②依托从城市转向景区。起初是出于自身考虑发展,如今已向景区发展,带动农村脱贫致富。③形式从单一观光型向多功能发展。过去是以农业观光和“农家乐”为主,形式单一,如今已赋予它新的内容,并且融合观光、休闲、娱乐、度假、体验、学习、保健等功能为一体。④从自发地发展走向规范化发展。过去的自发发展管理不规范,如今已对休闲农业予以定期评估,分为一、二级休闲农业旅游示范区(点)。⑤发展与新农村建设有效互动。休闲农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密切结合[5]。总体而言,中国大陆休闲农业的发展一般可分为3个阶段:①早期兴起阶段(1980~1990年)。改革开放前期,一些农村依靠区位优势,利用靠近城市和景区的旅游资源开展农业观光,举行农业节庆活动。②初步发展阶段(1990~2000年)。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时期,由于经济条件的改善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观光、旅游、休闲有了更高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靠近大、中城市郊区的农村和农户们利用区位优势,根据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环境和饱含地区特色的农产品,兴办各类观光农业园。③初具规模阶段(2000年至今)。主要是将观光、休闲、娱乐、度假、体验、学习、保健等功能相融合,使休闲农业在功能上得到升级,加上各级政府的支持,体现出了综合农业的特点[6]。

1.2面临的问题

休闲农业虽然在我国发展迅猛,已经适应了时代的要求,但是发展道路总是曲折的,它在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了一些问题。①产品的季节性特别明显而且休闲农业项目雷同现象严重。观光休闲农业并没有克服季节影响,存在着明显淡旺季之分,旺季人来人往,淡季门庭冷落,不能充分有效利用资源,造成了资源的浪费。目前休闲农业以“农家乐”、乡村饭店为主的占全国乡村旅游的60%左右,普遍存在形式单一,项目雷同,粗放经营,布局分布不合理,特色不鲜明等问题,严重缺乏创新和特色。如福建,大部分农业观光园都用网上“开心农场”经营方式运行,没有特色[7]。②缺乏科学统一规划和有效的宏观管理,政府扶持力度不够,指导力度不足。大部分地区都未制定休闲农业的总体规划,也没有形成明确的管理机构,只是粗放式管理,并不具备持续发展条件,导致很多地方的休闲农业项目服务设施不健全、卫生不合格、管理混乱无序等问题。其经营者大多是农民,缺乏长远发展意识和现代经营管理水平,没有专业系统培训,服务意识和技能差。同时,政府也缺乏解决休闲农业用地需要和土地控制关系问题的政策,资金补助力度不够,缺少对休闲农业相关企业的信贷支持。③不合理开发导致原有生态和人文环境被破坏。很多地方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过分依赖非自然技术手段,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平衡。很多农民开发新产品时忽略了地方特有文化内涵和价值[8]。④缺少专门性的休闲农业法律。目前,涉及休闲农业方面的法规只有旅游类的,对休闲农业只能打“球”,而没有专门针对休闲农业的法律法规[9]。

2中国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台湾是中国最先发展休闲农业的地区。1990年台湾“农委会”为了寻找新的农业发展出路,设立了“发展休闲农业计划”,从各个方面支持了休闲农业的发展[10]。休闲农业在台湾的发展主要经历了4个阶段:①萌芽阶段(1971~1989年)。最早在台湾苗栗大湖、彰化田尾等地出现观光果园花市,游客在游玩的同时又可以品尝和购买农产品,农民也获得很大收益,由此证明观光农业大有可为。②成长阶段(1989~1994年)。1989年台湾“农委会”在台湾大学举办发展休闲农业研讨会,在会议上首次提出了休闲农业的概念,休闲农业规模扩大,形式多样化。③拓展阶段(1994~2000年)。在20世纪90年代,台湾休闲农业出现法律规章和现实脱离、部分经营者经营方向偏离的现象。为了及时步入正轨,台湾“农委会”于1996年12月修正《休闲农业办法》,公布了《休闲农业辅导办法》。④提升阶段(2000年至今)。加入WTO后,随着经济的国际化发展,中国台北将休闲农业发展定位在“国际观光水准”,使其向更高水平和更深层次发展,追求规范化、标准化和国际化。这4个阶段的发展历时30多年,一改传统农业发展模式,使台湾农业实现了质的飞跃,主要是因为它所具备的特点:①政府主导,积极推动。在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的力量是不容忽视的,一直在进行策动、规划、辅导、组织和协调等工作。在20世纪70年代台湾农业收益颇低时,政府积极推动农业转型升级,休闲农业才得以立足。②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台湾休闲农业将资源多元化、地域差异性和社会需求复杂性相结合,同时突出主题,使经营具有自身特色。项目形式多样化,有休闲农场、农业公园、观光公园、教育农园等,符合游客的多样化需求。③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充分合理地利用当地自然资源、文化特色,森林资源丰富的则走生态旅游路线,水资源丰富的则大力发展休闲渔业区,各地形成不同休闲农业主题。④创新经营,持续发展。以特色创新、多元经营、服务周到为经营特色,产品设计别具一格,将奇观、风景、氛围、主题融为一体,同时经营范围不断扩张,实现持续发展。⑤建立中介,加强服务。台湾农民独树一帜,自主成立了台湾农业发展协会,作为行业协会中介机构[11]。台湾的成功发展无疑成为发展休闲农业的楷模,它的发展独具特色,个性鲜明,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值得借鉴和学习。

3国外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休闲农业首先发源于欧洲的意大利。Nobel(1967)通过研究法国农村旅游业,证明旅游业是推动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主要途径[12]。国外休闲农业的发展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取得迅猛发展,大致经历萌芽(19世纪初)、发展(20世纪中后期)、成熟(20世纪80年代后)阶段[13]。但是不同国家却有着不同的发展模式和渠道,在德、法、荷兰等国,休闲农业类型主要有观光农园、农业公园、教育农园、民俗观光村。20世纪后期,西班牙通过专门研究乡村旅游,表明其发展有助于推动农村的发展。西班牙参与乡村旅游的多为25~45岁购买力和文化水平高的群体,这些乡村活动包括运动以及与农业相关的劳动和观光活动。1962年后,美国休闲农业主要以度假农庄和观光牧场为主,而且成年人参与乡村旅游的比例很高。2000年一项研究表明,在过去3年中,近2/3的人参与过休闲农业,90%以休闲为目的,可见,休闲农业在美国的普遍率之高[14]。在亚洲,日本自1992年起,由农林水产省积极推行绿色旅游理念,绿色旅游包括农林水产业庆祝活动,市民进行的插秧、割稻、挤奶等体验活动和学生在假期进行的农林业实习等活动。日本典型休闲农业包括:体验式农业生产与观赏性农业生产两种;将小块土地租给市民作为休闲农业特区,可进行风筝节、插秧比赛等活动。三是农民根据当地习俗和自然资源,让游客体验农村生活的家庭农庄[15]。其他一些国家也在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只是模式和项目大多相似,但也给各地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收益。

4对策与建议

4.1“点-线-面”式经营模式

鉴于我国目前休闲农业的发展仍处于初具规模阶段,而且各地独自经营,规模一般都不是很大,发展进度也不一样。有些地区休闲农业作为一门新兴产业仍然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而且发展不同步,因此提出“点-线-面”式经营模式。①“点”。各个地区根据自身的环境因素和人文条件各自发展,使自己的产业独具特色,在竞争中加强竞争优势,使自身条件成为软实力,具备一定品牌效应。②“线”。实现相邻地区的合作,在产品上和项目上加强协作,在各个节日推出特色鲜明的产品和项目,吸引游客。③“面”。将全国的休闲农业作为一个整体,突出其他国家不具备的特色,使我国的休闲农业形成优势并走向世界,打开全球市场。这种发展模式对于共同富裕无疑是有利的,可带动落后地区发展,同时由于规模的扩大可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也可解决技术壁垒,农民对于当地文化相当了解,稍微培训即可参加休闲旅游。

4.2对策与建议

4.2.1克服季节障碍,推出特色产品,丰富观光休闲农业经营内容。在不同季节推出不同产品,使自己的产品具有竞争优势,如有些地区冬季可看雪,春季可踏青,夏季可赏荷,秋季可看菊,让各个季节的旅游都不会“冷”,在各个季节保持均衡。就像台湾一样,在各地根据自身特点发展符合自己特色的模式。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休闲消费需求日益呈现多样化,需要更加丰富的供给。各地可以将原有的观光发展成为游客实际参与的活动,按照日本的发展模式,游客自己采摘蔬果,这样也可调动游客积极性。可在休闲农村设立婚纱摄影,学生也可去写生和进行林业实习。休闲农业应该与时俱进,根据时代改变自身模式,积极创新,这样才不至于被淘汰。

4.2.2加强政府宏观管理,提高休闲农业经营水。美国休闲农业的成功发展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支持,我国也可将休闲农业的管理纳入政府行政管理范围,由政府设立专门机构负责休闲农业的管理、监督和指导工作。此外,加大政策优惠,在休闲农业企业融资方面提供优惠,也可吸引社会积极投资,解决融资难的问题[16]。学校可设立观光农业专业,专门培养休闲农业专业人才,帮学生提供实习基地,加强实践能力。各省也可设立休闲农业实用人才培训基地,积极组织从业人员参加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性,使休闲农业向更加专业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17]。总之,要把从事休闲农业相关工作的人员组织起来,制定相关标准,让休闲农业做到诚信经营、创新经营,使其发挥品牌效应。

4.2.3采用循环经济的生产及服务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休闲农业的发展应在基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基础之上,在不破坏环境的前提下发展,结合实践,可采用生态型种养方式,如稻田牧鸭、桑基鱼塘等,在有效利用废弃物的同时美化环境,同时应该设立有机垃圾回收机构,用于发酵工艺[18]。借鉴日本经验,坚持绿色旅游理念,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特色,而不是人为改变。在创收益的同时,环境也是不可忽视的。

4.2.4完善休闲农业的法律法规条例,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法律保护。目前只有旅游业相关法规,而没有专门针对休闲农业的法规,因此需要制定专门法规来规范和管理休闲农业,将休闲农业从旅游业中分离出来。但是休闲农业是基于传统农业的,因此在制定相关法规时,可将农业和旅游法规相结合[19]。只有有了明确约束,让经营者无孔可钻,才能健康稳定发展。

休闲农业发展阶段第3篇

关键词:休闲观光农业 发展阶段 发展模式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森林旅游和农村服务业,拓展农村非农就业空间”。现代休闲观光农业充分利用农业生产过程、农民生活和农村生态,为消费者提供休闲、观光、体验等服务,是实现农业多功能、高效益的新型产业。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不仅可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而且可以带动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

浙江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概况

浙江省休闲观光农业虽然起步较晚―萌芽于20世纪90年代,但发展极其迅速。截止2009年底,浙江省休闲观光农业区累计达到1678个,面积达到137.4万亩,规模以上316个(农业总收入不低于300万元或者占园区总收入的50%以上),从业人员11.26万人,吸引游客3915.11万人次。2009年浙江休闲观光农业旅游及园区农业生产总产值达到7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2%。

2010年是浙江省休闲观光农业蓬勃发展至关重要的一年,浙江省人民政府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实施农业主导产业品质提升工程,加快发展精品农业、设施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2010年下半年开始,浙江省积极响应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的“全国休闲农业与星级示范创建行动”,并参与了首批企业(园区)的试评活动。

浙江省在发展休闲观光农业过程中,关键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是坚持以农业特色产业为主导,使之成为浙江省农业主导产业集聚的功能区、先进科技转化的核心区;二是注重休闲观光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着力培养休闲观光农业企业家、经营者和管理者的社会责任感,有效发挥农业产业化的辐射带动作用;三是注重特色文化建设,对当地的民族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等进行深度挖掘;四是注重生态建设,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注意绿色能源的开发,促进农村社会和谐;五是注重规范化建设,政府相关部门的有效监管和社会监督相结合。

浙江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阶段

浙江省休闲观光农业以农业产业发展为基础,依托农村独特的自然景观、田野风光、乡土风情和农耕文化,发展呈现出多形态共同发展、多主体共同建设的良好态势。浙江省休闲观光农业按照发展的进程及其特点划分,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起步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

20世纪90年代初期,浙江省首先出现了郊区农村观光、学生体验农村生活和农家乐等活动,这就是浙江休闲观光农业的萌芽阶段。从当时农业休闲观光活动的内容、形式和功能来看,主要以参观学习和配合主题教育活动为主,旅游者多以单位组织,个体或旅游团队参与相对较少,但也开始慢慢介入。那时的旅游消费者与旅游经营者的契约关系尚未完全建立,休闲观光农业活动尚处于自发发展的形态。接着浙江省城郊向游人开放的观光农庄、观光果园、鱼塘垂钓等休闲观光农业逐渐开始形成,游客免票或购票入园后可游览观赏、自行采摘、品尝鲜果,这种观光形式深受游客欢迎。如义乌市工商资本开始投入农业建立各类农庄,培育和种植花卉、观赏鱼、珍稀动物和建设游乐设施等,吸引游客参观休闲。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休闲观光活动范围不断扩大,旅游者开始涉足远郊或跨县市的农村旅游。

(二)第二阶段:引导发展阶段(2000-2005年)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加快,游客对旅游的内容、形式和文化内涵的追求更高,因而促进了休闲观光农业旅游市场的延伸。在这个阶段,休闲观光农业进入政府领导和专家学者的视线,一些地方开始有意识地举办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节庆活动,如象山“开鱼节”、平湖“西瓜节”、义乌 “莲藕节”等。

一批新的各具特色的休闲观光农业园区随之崛起,如传化大地、藤头生态景区、中南百草原、秀山美地、方圆观光农业园等。休闲观光农业独有的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互动性强的特点,使游客潜在的、对旅游个性化和多元化的追求得到了充分张扬。以各类园区为代表的浙江省休闲观光农业,无论从内容、形式还是功能、效果,与发展初期相比,都发生了质的飞跃。这标志着浙江省休闲观光农业作为一个全新的农业发展模式、全新的农业旅游产业已基本形成。

(三)第三阶段:规范发展阶段(2006年至今)

2006年至今,迎来了浙江省休闲观光农业的第一个发展高峰期,因而也引起了政府的高度关注。2006年底,浙江省农业厅制定了《关于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意见》;2007年8月,省政府在嘉善召开现场会,对发展休闲观光农业进行全面部署;2008年底,组建了浙江省休闲观光农业行业协会,近90家规模较大的休闲观光农业园区成为会员。同时,还连续于2006、2007年,在浙江(上海)名特优新农产品展销会上宣传推介休闲观光农业园;2009年5月,省农业厅、省旅游局、省休闲观光农业行业协会、省旅行社协会等单位联合开展精品线路评选,推出了巨网捕鱼、采蜜游等12条“浙江省休闲观光农业精品线路”和8条“浙江省休闲观光农业优秀线路”;2010年4月,省农业厅与省旅游局、省休闲观光农业行业协会又联合举办了以“诗画浙江,魅力农业”为主题的“浙江休闲观光农业推介月活动”,首次评出浙江省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等51家省级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园,开展了浙江休闲观光农业形象标识征集活动、浙江休闲观光农业城市广场大型推介活动。通过政府引导,浙江省休闲观光农业已步入规范发展阶段,并将进入一个更高层次的发展阶段。

浙江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模式

浙江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因开发模式、发展阶段、主导产业(产品)、经营目标市场、当地乡村民俗、农耕文化、园区功能、经营理念与模式等不同而形态各异,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发展态势。园区发展模式也可以改变,当园区由于外部资源环境等因素变化而改变其发展战略时,有可能从一种发展模式向另一种发展模式转化。虽然形态各异,但各类园区按照经营发展战略目标和主要经济收入导向的不同可以分为如下三类:

(一)以高科技项目开发为主要发展目标的园区

此类园区强化世界顶尖农业科技的引领作用,发展高新技术和生物技术,然后实行技术转移。培育种子、扶持企业成长、集聚标杆企业―研究培育出优化的种苗,对各地农业龙头企业负责人和主要经营者进行免费的培训,扶持其采用高新技术种植这种种苗,接着由农业龙头企业带动更多农户推广新种苗,从而改造传统农业,全面促进农业的转型升级和产业化。此类园区以高科技项目开发为主要发展方向,通过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售卖开发培育的种苗为主要经济收入,同时发展参观游览、采摘体验、教育展示等休闲旅游项目。

浙江省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浙江传化大地科技城)就属于此类园区,该园区定位为国际农业科技的孵化器,整个园区是一个科技农业平台和技术转移平台。2009年该园区的总收入达到5,592万元,带动农户4,600人,农户人均收入达到30,000元。

(二)以特色农产品的销售为主要目标的园区

此类园区一般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品牌,旗下有若干个农副产品品种,具有高科技的农作物种养技术,产品有特定的销路(国内特定区域市场或出口),属于精耕细作型农业。园区一般利用精品果园基地、绿色蔬菜基地、特种水产基地、珍稀动物(禽类)基地等生产资源优势为游客开发体验生活、亲近自然的休闲旅游项目。

例如,杭州晶星都市村就是以特色农产品为基础,发展各种休闲娱乐服务;绍兴方圆观光农业园利用其特种水产品发展垂钓餐饮等休闲农渔活动;嘉兴碧云花园以杜鹃花、各种特色水果蔬菜为主导产业;湖州移沿山生态农庄以甜瓜、樱桃等产品为载体开发休闲旅游。

(三)以增加游客数量,提高各项旅游收入为主要目标的园区

此类园区一般以主要景区为依托,园区内具有森林、湿地等功能旅游区,同时具有客房、餐饮、会议等完备的游乐会务设施。园区以完善参观游乐设施,吸引更多的游客,提高各项旅游收入为主要发展目标。

例如浙江安吉的中南百草园风景秀丽,森林覆盖率达95%,是天然的大氧吧,具有生态植物观光区等七大旅游功能区块,旺季时每日游客量都在两万人以上。园区集高科技农业开发、休闲观光、教育实践、户外运动于一体的综合型生态休闲旅游景区,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达70万人次,年销售额5000万元。

浙江温州白云山农业观光园以发展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为主要目标,园区拥有18幢休闲度假别墅,发展森林采摘、农业科普、珍惜动物观赏等特色项目吸引游客休闲度假。

浙江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对策

(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发展至今,浙江休闲观光农业经历了起步发展、引导发展和规范发展三个阶段,期间也走了不少弯路,碰到不少问题。

投资主体缺乏。一般而言,农业的投资周期长、回报率低、投资风险大,所以很多地方对农业投资都存在严重不足的情况。管理主体不够明。休闲观光农业园区是一项新生事物,各地没有现成的模式可照搬,园区相关各项配套管理措施正在不断完善之中。起初浙江省相当部分县市区对休闲观光农业园区没有统一的管理部门。正是这种由于管理的缺失,导致很多地方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处于无序发展状态。审批程序不够清。由于初期休闲观光农业园区没有明确的管理主体,造成没有制定相应的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审批程序。致使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在项目选址、规划评审、设计施工、工程监督、竣工验收等环节无人监管,造成园区建设随意性强,品位上不去。

(二)发展对策

浙江休闲观光农业之所以会如此快速而健康地发展,离不开政府部门(浙江省农业厅、旅游局)对其正确的引导、扶持与管理。具体如下:

培育投资经营主体。农业因其天然的弱质性,缺乏投资主体。浙江省各级政府十分注重休闲观光农业主体的培育,努力促进多元化投资主体参与,把吸引工商企业和村集体经济组织共同参与有机结合起来。例如浙江省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的建立离不开萧山区人民政府对传化集团大的积极培育;嘉兴碧云花园源于村干部对民营资本投资农业的积极动员。

明确管理职责,建立浙江省休闲观光农业行业协会。浙江省农业厅与浙江省旅游局经过协商,明确了各自的职责,便于充分发挥各自的管理、监督、引导等功能。各县(区、市)农业与农村工作办公室(农办)也与当地旅游局明确了各自的管理职责和义务。

同时为努力推动浙江休闲观光农业的健康发展,提升水平、规范运行、健全机制,2008年12月30日,在浙江省农业厅、省民政厅指导和监管下,“浙江省休闲观光农业行业协会”宣布成立。协会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科学有效地为会员和会员单位提供项目咨询、规划管理、行业交流、科技支撑、人才培训等服务,为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做贡献。

规范化管理建设。浙江省对休闲观光农业的规范化建设主要从如下两方面进行:一是加强制度建设。监督休闲观光农业经营主体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如环境卫生、质量承诺、安全设施、接待服务等。二是加强从业人员的素质培训。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培训工作,形成定期培训机制。

参考文献:

1.Fleischer・A.Rural tourism in Israel.Tourism Management,1997

2.The New Agritourism: Hosting Community& Tourists on Your Farm,dogan Koc,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8

3.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Z].news.省略/a/20100131/001379.htm,2010.01.31/a) 2010.09.25

4.吴加志.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经验对新农村建设的启示[J].中国农学通报,2007.1(23)

休闲农业发展阶段第4篇

1.1休闲农业发展的目标导向

休闲农业技术创新路径必须服务于福建休闲农业发展目标要求。具体来说要以《全国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以及《福建省“十二五”休闲农业发展规划》等政策为其发展导向。福建休闲农业发展目标约束着休闲农业技术创新路径选择,依据福建休闲农业发展目标做出的休闲农业技术创新路径选择未必必然正确。实际上,福建休闲农业发展目标是休闲农业技术创新路径正确选择的必要条件。只有当福建休闲农业发展目标能有效挖掘休闲农业资源时,才能说符合休闲农业技术创新路径的正确选择。休闲农业技术创新路径选择并不是目的,它只是推动休闲农业发展的手段。同时,福建不同的休闲农业发展目标,引导着不同的休闲农业类型,不同的发展类型又要求选择不同的技术创新作为基础和保障[2]。

1.2休闲农业发展所处的阶段性

通常情况下,行业的生命周期可分为四个阶段:幼稚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休闲农业作为农业与旅游业交叉形成的新型行业。其也必然可划分为幼稚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而每个阶段都对应不同的技术创新路径选择。在休闲农业幼稚期阶段,主要以模仿创新为主进行技术创新路径选择;在休闲农业成长期阶段,主要以合作创新为主进行技术创新路径选择;在休闲农业成熟期和衰退期阶段,主要以自主创新为主进行技术创新路径选择[3]。据福建农业资源区划部门统计,2011年全省具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业企业500多家,其平均投资额达2000万元,投资总额近100亿元,从业人数25万余人,年接待游客近20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近30亿元。因此,从投入水平及效益水平来看,目前福建休闲农业产业已经处于从幼稚期向成长期过度。在此阶段,福建休闲农业技术创新要从模仿型向合作型转变。

1.3休闲农业的资源禀赋

休闲农业的资源包括自然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三个层面。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受到休闲农业资源的制约,如土地、气候、乡村景观、农业作物、农耕文化、区位经济等,这些因素决定休闲农业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以及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休闲农业作为自然和经济再生产的过程,对休闲农业资源的依赖是一种连续的、持久的经济过程。当前,福建休闲农业资源可划分为6种类型:特色农业资源、森林生态资源、休闲渔业资源、高优茶区资源、观光果园、民俗农庄资源[4]。这6种资源类型都决定了相应的休闲农业技术创新方向。福建休闲农业技术创新路径选择的目的在于通过选择适当的休闲农业技术创新模式,建立更加有效的资源配置,发挥福建休闲农业的资源比较优势,形成持续的竞争力,提升福建休闲农业技术创新能力与效益。

2福建休闲农业技术创新路径的选择

当前,福建休闲农业正处于转型期,经历着从粗放型向集约型,从单一型向多元功能型,从注重休闲产品数量向休闲产品品质等方面的转型。要实现上述的转型,必须依靠技术创新来实现,并且随着福建休闲农业向更高层次发展对技术创新的依赖性越强。福建休闲农业企业必须从自身的实际出发,结合休闲农业技术创新的特点和福建休闲农业资源禀赋,进行合理定位,因地制宜,选择适宜的技术创新路径。

2.1政府部门制定以合作创新为主、自主创新和模仿创新为辅的战略框架

首先,休闲农业技术创新实质是为满足休闲者的需要,把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技术创新成果引入到休闲农业项目中来,实现休闲农业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提供新的休闲产品与服务。由于,休闲农业技术创新对其他产业技术创新的依赖性较强,因此加强福建休闲农业产业与旅游业、服务业,餐饮业的技术创新合作是福建休闲农业技术创新必然的选择[5];其次,福建休闲农业当前正处于成长期这个阶段,根据上述技术创新模式与行业生命周期的关系分析,选择合作创新能较好的促进当前福建休闲农业产业发展。最后,目前福建省休闲农业已经逐步形成西部山区生态型休闲农业产业带、中部都市城郊型休闲农业产业带、东部滨海、岛屿蓝色型休闲农业产业带的格局,且福建三个产业带休闲农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为了协调发展各个区域的休闲农业,需要建立以合作创新为主、自主创新和模仿创新为辅的技术创新路径。

2.2中介服务部门建立福建休闲农业技术创新的互动式信息平台

休闲农业是融合了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的新型农业经营方式,如何实现“三生”功能及构建福建美丽乡村,关键是靠休闲农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当前,在福州、厦门、泉州3个现代都市农业圈以及漳州、莆田、三明、南平、龙岩等6个中心城市圈及周边,发展了各类设施农业型及综合服务型的集生产、科研、观赏、体验、娱乐为一体的休闲农业项目,打造城郊型休闲农业密集区,把城市周边郊区的休闲农业纳入都市型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核心区,把郊区以外的大部地区纳入都市型休闲农业的区,美化了城市郊区的生态环境,可以有效接受城市社会经济系统的辐射,密集区的出现加剧了城郊休闲农业的竞争,有效促进了福建城郊休闲农业技术创新。而中介服务部门建立休闲农业互动式信息服务平台,能更加有效引导福建休闲农业技术创新。首先,能够为福建休闲农业技术创新提供决策资讯信息,为休闲农业企业家和科技人员者提供技术情报、市场信息、政策咨询等。其次,能够为福建休闲农业重点项目建设提供相关的国内外市场动态、技术支持,以及最新科研成果信息等。最后,提高福建休闲农业的信息化水平,从而实现信息化带动休闲农业的现代化,最终促成“科技兴农”战略与“智慧城市”建设的融合。

2.3休闲农业企业加强吸收与转化其他行业技术创新成果

休闲农业产业横跨了第一、二、三产业,其技术创新融合了三大产业技术创新成果,并通过创意元素,进行新的要素组合。休闲农业技术创新能力持续提高是建立在对其他行业技术创新成果的吸收与转化的基础上[6]。因此,为了避免福建休闲农业技术创新陷入“落后—引进—再落后—再引进”的技术创新“陷进”,应加强对其他行业引进技术的模仿、消化与吸收,实现休闲农业技术创新与其他行业技术创新协调发展,特别是营销、服务、信息等技术创新成果的引进、吸收与消化,这些技术创新成果的引用能直接提升当前福建休闲农业经济效益。但,在引进、吸收、消化的三个环节中,始终以掌握核心技术为最终目标,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福建休闲农业发展需要,对福建休闲农业技术创新资源进行整合,形成具有福建休闲农业特色的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体系,争取早日实现从模仿创新向合作创新及自主创新的自然转移。

2.4政府部门积极促进闽台休闲农业技术创新合作

休闲农业发展阶段第5篇

根据消费决策的五阶段学说,广东省省内客源休闲农业旅游决策过程具有如下的特点。

1.1问题识别阶段问题识别阶段是消费者感知到实际状态和理想状态之间存在差距,意识到自己的某些欲望需要满足。根据数据分析(见表1,下同),在问题识别阶段,选择休闲农业旅行的动机主要有体验农家生活,回归大自然,占整个有效样本的42.4%,其次有31.2%的旅游者选择休闲农庄游是为了放松身心,缓解城市工作生活的压力之感,还有10.8%的消费者,选择动机是通过休闲农业游教育下一代,让孩子们懂得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和乡村文化之美。另有少部分消费者应工作接待需要或了解各地岭南文化而选择休闲游。

1.2信息收集阶段旅游产品的消费选择必定要经过信息收集阶段,在这阶段,需明确消费者信息来源的渠道。当今消费者最主要的信息渠道是网络,这说明在商业信息渠道选择中,网络已经取代电视、报纸杂志等传统的信息渠道成为旅游者获取休闲农业旅游信息的主要来源。在非商业渠道选择上,亲朋好友的信息来源因为具有较强的可信度,有近三成的被调查者选择。

1.3评价方案阶段广东省各地都在如火如荼地发展休闲农业,已发展相当数量具有一定规模、兼顾当地农业特色、有较强市场吸引力的休闲农庄,如顺德长鹿农庄、番禺的祈福山庄和万亩葵园、深圳光明农场、珠海农科奇观等。各地休闲农业经营者展开浑身解数,抢占省内客源市场。然而,旅游者对休闲农业目的地的选择有自己的评选标准,根据本项调查,消费者在休闲农业旅游中,影响他们评价和选择具体的旅游目的地的因素按重要性程度排序依次是:旅游设施、景点位置、旅游时间、旅游产品价格。

1.4购买决策阶段在购买决策阶段,本研究主要在出游时间、出游频率、休闲农业旅游花费、出游方式等方面予以调查。数据统计结果显示,消费者喜欢利用短时期的闲暇时间进行休闲农业旅游,主要包括周末和国家法定短假期;在出游频率上,有六成以上的被调查者每年休闲农业旅游的次数在四次以上,这说明对大多数50岁以下的城镇居民而言,休闲农业旅游是最主要的旅游方式;出游方式上,有近四成的消费者选择公共交通近距离旅游消费,自驾游的比例也很高,占了32.3%,这说明休闲农业旅游目的地要完善公共交通方面的建设,在目的地建立公共交通站以及大型停车场,满足越来越多的游客对旅游交通便利的要求;在休闲农业旅游花费上,有七成以上的被调查者所有的花费低于500元,由此可看出,在旅游市场,相对于出境游、名胜游等档次高的旅游项目,农业休闲旅游及相关的产品在消费者眼中档次较低。

1.5购后行为阶段游客到休闲农业旅游目的地游览结束后,会对整个旅游活动有一个主观的评价,从而形成对该次旅游的满意度。顾客是否满意会用相关的态度和行为进行表示,三成左右的被调查者对刚旅游过的农业休闲目的地有重游意愿,只有四成的被调查者有正口碑,会对周围的亲朋好友介绍休闲农业旅游的好处。由此可看出,广东省内客源对本省的休闲农业旅游项目满意度不高。这说明广东省的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不符合大多数消费者的期望,消费者认为不满意的方面主要包括:采摘的农产品质量没有想象的品质好,位置偏、交通不便利,目的地旅游设施较少、配套不齐全,相关的服务落后,价格偏高等。

2结论和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对策建议

2.1结论在研究中可以看出,休闲农业游客源主要来自于城市的工薪阶层,利用周末时间,进行“一日游”或短途旅行。他们主要通过网络及亲朋推荐选择相关农业休闲旅游景区。景区景点的可赏可玩性对游客的影响比较大,他们旅游的主要动机因游客类型而异,单身白领主要为了放松身心,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和减负。而家庭式的游客是为了在游玩的过程让下一代了解农村生活、农业生产和自然界的亲身经历。游客在休闲农业旅游的花费普遍较低,多数人在500元以下。游客对休闲农业景区的重游率和好感度也不高,实际体验与游客预想存在着一定偏差,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游客对休闲农业的选择。

休闲农业发展阶段第6篇

关键词: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耦合度;耦合协调度

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后国内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观念和消费结构的转变,乡村旅游呈现出迅猛发展势头。《2018年乡村旅游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乡村旅游接待游客28亿人次,占国内游客接待人次的56%,营业总收入超7400亿元,占国内旅游总收入的16.2%。葛雪峰和武春友[1]通过离散选择模型证明乡村旅游者会因为个人特征与行为特征不同对旅游产品产生自己的偏好。黄震方等[2]探讨了新型城镇化为乡村旅游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在乡村旅游发展路径研究上,张颖[3]以文化创意视角思考乡村旅游的开发现状,认为存在对传统文化挖掘不够深入、乡村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单一、乡村旅游资源整合力度低以及乡村旅游产品缺乏创意等问题。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是国内旅游发展的重点方向之一,具有强大的生机和广阔的前景。朱琳、姜卫兵与魏家星[4]指出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旅融合的方式能够连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起到延伸产业链的作用,实现农民增收致富,实现乡村转型升级。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强调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能够推动农业与旅游业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因此,本文基于江苏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的协调发展情况进行分析,以期为江苏省乃至全国的农旅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1研究方法

1.1指标体系的构建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是两个不同的系统,所选择的指标必须能够反映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特点和相互影响的关系,参考国内对休闲农业与旅游业发展的研究结果,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构建了江苏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协调发展指标体系。原始数据来源于《江苏统计年鉴》、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发展统计公报等的官方数据,对2013—2017年指标数据构建原始数据矩阵,采用熵值法[5]确定指标的权重,得到的权重值如表1所示。

1.2耦合度模型的建立

利用耦合度模型反映江苏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的协调关系,该文参考吴大进[6]的研究方法,计算方法如式(1)~(3)所示。式(1)中G代表系统的综合评价值,式(2)中C代表耦合度,C值越大代表耦合程度越好。但是单纯根据两个系统间的耦合度判断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发展水平的协调程度,可能存在两者发展水平低但耦合度高的情况,为了更加客观、全面地评价两者发展水平,该文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如式(3)所示,D代表耦合协调度,其中T为协调指数,α与β分别为待定系数,参考现代农业与旅游业协调发展的研究结果,α与β分别取值为0.4和0.6。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的等级划分标准参考相关文献确定[7],如表2所示。

2结果分析

利用熵值法和综合评价法计算得到2013—2017年江苏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两个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并据式(1)~(3)计算得到两者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如表3所示。从表3可知,2013—2017年江苏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发展处于稳定上升的趋势,2013年和2014年乡村旅游综合评价指数低于休闲农业,说明此阶段江苏省农业发展水平均高于乡村旅游业发展水平,此时期内江苏省重点发展农业,乡村旅游并未受到太大关注。而从2015年乡村旅游发展水平开始超过休闲农业,并在2016年和2017年两者呈现同步增长的趋势,说明此时期内乡村旅游业发展速度高于休闲农业的发展速度,主要原因是全国旅游的发展带动了区域乡村旅游的规模和发展速度明显提高。从耦合度C值的变化可以看出,江苏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变化分为两个阶段,分别是2013年低度耦合阶段和2014—2017年中度耦合阶段。2013年休闲农业系统中,休闲农业产值、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业就业人数等指标较高,而乡村旅游业系统中各指标值较低,此阶段耦合程度较差。2014—2017年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都得到快速发展,耦合程度处于中等水平。由江苏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发展的耦合协调度D可以看出,2013—2017年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协调关系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2013—2015年两者处于严重失调到中度失调再到濒临失调状态,跨度非常大,结合两者的发展趋势来看,说明此阶段江苏省政府对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的扶持力度在增大,针对两者在发展的不均衡性与矛盾性进行了高强度的调整,从而推动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协调性在两年内快速提高。2016—2017年江苏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协调关系从失调状态到初级协调状态,得益于一系列关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特别是将两者的内涵进行统一,形成整体性的研究对象与框架,促进了两者的协调发展。结合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数据可以看出,两者整体上呈现良好的协调发展趋势,预计在今后两三年将进入中极协调发展水平。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本文根据江苏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发展现状选择有代表性的9个指标进行耦合协调度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2013—2017年江苏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发展水平均呈上升的趋势,两者的耦合程度具有明显的阶段性,2013年两者处于低度耦合状态,主要受到乡村旅游业发展水平的限制,在2013年后由于政策的影响,乡村旅游业得以快速发展,到2014年两者进入中度耦合阶段,2015—2016年一直处于中度耦合状态,几乎没有变化。(2)2013—2017年江苏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耦合协调度经历了从严重失调到初级协调的各个阶段,协调发展程度呈现良好的态势,整体的协调发展程度尚处于初级水平。目前江苏省乡村旅游业发展水平已经高于休闲农业的发展水平,在今后发展中,在促进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同时,应大力推进休闲农业的发展,促进两者的协调发展将会对江苏省休闲农业与旅游业乃至整个三次产业的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休闲农业发展阶段第7篇

关键词:休闲农业 农村经济 统筹城乡 策略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自然资源丰富,土地广袤,民俗丰富多彩,而工业化进程相对较缓慢,休闲农业开发潜力巨大,故探讨其发展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

一、休闲农业的概述

休闲农业是当今社会逐渐热门的一种新型产业,其将农业发展第一产业和旅游业第三产业有机的相结合,利用农业生态环境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体验学习,科技创新和加工销售,挖掘新型农业经济增长模式,对现代我国的农业发展格局有很大的改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消费需求刺激了服务业,旅游业的发展,阿尔文托夫勒认为,人类社会第五次浪潮应该是娱乐业和旅游业的发展。而与旅游业集成的农村休闲农业的成长,顺应了这一经济和文化的潮流。农业休闲体验,新技术栽培园区,自然生态产品的消费成了城市居民消费娱乐的理想选择,而且此种娱乐项目的消费群体多数为收入水平较高生活质量较高的城市居民,多分布与发达或较发达城市和地区的边缘。于此同时休闲农业改善了农业经济的结构,促进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休闲农业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对农村经济的补偿。就此,对于我国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探析展开。

二、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与现状

在我国,休闲农业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出现在东南沿海以及大城市和周边旅游景点区。虽然我国产业出现的时间晚,但由于我国是世界的农业大国,所以发展速度迅猛,很快能够改观农业结构,促进农村GDP增长,并成为农村社会经济的重要产业之一。休闲农业的早期兴起阶段以观光为主,90年代之后,休闲和观光相结合的格局发展起来,21世纪后,就步入了功能拓宽为休闲,体验,观光,旅游,健身,教育,学习,度假等综合功能的规范经营阶段。

目前,我国发展了150多万家具有休闲农业特色的农家乐,有相当规模的休闲农业观光园区有12000多家,直接地的从业人员有300多万人,年接待游客大约有7亿人次,年经营收入达到900亿元左右,我国当前的休闲农业发展已初具规模,成为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的亮点之一。

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分布不均,其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的城市化和居民收入的差异。在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长三角珠三角一带,早先发展了该产业,而现在也逐渐向中小城市蔓延。旅游行业较发达的省市如云南、新疆、四川、河南等地也较早引进先进休闲农业技术并发展了旅游农渔牧业。

当前阶段,休闲农业的形式种类琳琅,范围广泛,不仅局限于农业,种植业、渔牧业和民间文化习俗也随同出现了类似模式的与旅游业结合的发展,而其实质上都属于休闲农业的发展范畴。我国近些年来出现了多种自然生态的产业结构,如:农业上,利用先进的生物技术培育新型瓜果蔬菜供游客观赏,引进先进栽培技术建设人工阳光房,无土栽培的应用等,像北京上海江苏广东等一些大城市的近郊就出现了引进国际高端农业设备的农业观光园。如北京锦绣大地农业科技观光园,上海孙桥现代农业科技观光园,广州番禺区龙化农业大观园等。传统耕作民俗则有引导游人参与农作,体验与自然零距离接触的,体验采摘,品尝,购买原生态农产品等休闲活动。牧业则有在森林开展野营攀岩、烧烤、植林等活动,亦有特殊植被品种引进的林园或当地林业资源发达的地区开展的生态生物学教育和参观体验活动,亦可发展体验牧民本土风情的产业。渔业则利用现有的江河湖海或滩涂发展渔村文化,垂钓织网,烹饪海鲜河鲜,体验非同寻常的渔家乐。有利用当地特殊的民俗风情的例如有关于民间工艺品的制作的体验教育。在现阶段,我国多有综合农林牧渔等多方面休闲农业经济的发展结构,如珠江三角洲的田园公园则以基塘生态农业园为主,同时综合农林牧渔发展农业休闲产业。涉猎广泛的发展方式使得各方面差异较大的省市自治区都能够在休闲农业的发展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都能挖掘适合当地的发展模式。所以休闲农业的挖掘和发展成为了促进当地经济文化发展的重中之重。

三、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

我国休闲农业经历了从自发式到自主式再到开发式的转变。以下以江西婺源为例展示一幅我国休闲农业转变的快照。

自发式休闲农业经济的时间主要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表现在农民利用当地特有的旅游资源和原有的生态资源进行休闲农业活动,婺源被称赞为中国最美的乡村,色彩斑斓,四季如画。特别是那里的油菜花尤有口碑。但是2000年以前,是婺源旅游业的起步阶段,虽然有很多保存完整的具有特色的古村落,和独特的生态景观,但是基本没有开发。虽然有游客来婺源观光,只是景点附近的居民向游客收取一定的旅游费用,通过向游客售卖当地农民自家产品来赚取一定的利润,旅游经营完全是一种民间自发行为,没有政府的干预和开发,企业的投资。80年代以前许多地区与00年前的婺源处于一种水平和境地。自发式休闲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