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休闲农业产业研究(合集7篇)

时间:2023-09-26 17:28:52
休闲农业产业研究

休闲农业产业研究第1篇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composi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leisure agriculture industry chain of cross-strait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industry chain, makes a vertical decomposition, and proposes to reconstru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dular division. Based on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ial chain, explores ways of cooperation of leisure agriculture industry chain of cross-strait, proposes to expand leisure agriculture industry chain, accelerate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nd realize high-level cooperation and innovation of new leisure industry of cross-strait from ecological protection, protection of folk culture, the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bed and breakfast and other industry cooperation perspectives.

关键词: 休闲农业;产业链整合;两岸合作

Key words: leisure agriculture;industrial chain integration;cross-strait cooperation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1-0159-03

0 引言

近年来,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经济形态的转变,带来民众休闲意识增强,城市居民的休闲生活形态转向城郊、乡村,寻求新的休闲项目,因此未来休闲农业有极大的成长空间。

目前,两岸在休闲农业领域进行了较为广泛的合作,但两岸休闲农业已面临许多大同小异的发展困境,本文基于产业链研究的视角,从产业链整合、战略联盟和产业集群发展的角度对两岸休闲农业合作进行探讨,为新一轮的两岸高水平的农业合作创新提供一些可供选择的思路,为两岸休闲农业产业合作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进行一定的探索。

1 休闲农业的内涵

休闲农业是以农业生产为主,以农民利益为依据,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条件,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的农业新型经营形态。从近十年发展来看,休闲农业已经成为旅游业与农业之间的交叉型新兴产业,体现着一种新型的农业经营形态,是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的延伸和渗透。

目前对休闲农业的研究和对乡村旅游的研究都较为广泛,休闲农业的研究侧重于将休闲农业视为一种新兴农业经营方式,而乡村旅游的研究则侧重于从旅游规划角度,将根植于农业与农村的休闲旅游视为旅游服务产品之一。两者的研究有较大的交叉性,但又有一定的独立性。本文研究基于产业合作的理论将两者的融合视为一项新兴产业,其内涵仍包含于休闲农业中,即本文所研究的休闲农业产业不仅包含休闲农业经营与休闲农业园区的层面,其第三个层面,也是更大的一个层面是包含乡村旅游的旅游产业。

2 休闲农业产业链

2.1 产业链的构成 产业链是各产业依据前、后向的关联关系组成的一种网络结构,是以分工协作为基础、以产业联系为纽带、以企业为主体的企业组织系统。产业链的实质就是产业关联,而产业关联的实质则是产业相互之间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具有一定的时空顺序。

产业链的每个环节都对其上游环节提出需求,而又对其下游环节进行供给,与横向产业环节进行互补,从而,不仅出现了相向的以某一产业链为主的供给与需求传递,而且构成了多产业链间的需求与供给的相互传递。

2.2 休闲农业产业链的结构 休闲农业产业是多产业交叉融合的产物,通过利用自然资源和农业资源,经过休闲产品生产,休闲服务的提供,使消费者获得体验消费,产生附加价值。休闲农业产业链主要是由基本产业链,辅助产业链,与其他的子产业链共同构成的产业多维网络。

普通农业产业的基本产业链的构成为: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初加工农产品深加工产品销售。而这一产业链在休闲农业产业中仅仅是作为辅助产业链而存在。

休闲农业的基本产业链构成为:种植业、养殖业农艺景观主题活动农事参与体验、休闲健身度假、乡村文化体验等等,我们可以把它按次序分为四大环节(P1-P2-P3-P4),如图1所示,而这一产业链随着资源不同,经营对象不同,提供的产品与服务可以各种各样,最终使消费者可以获得不同的农业生产体验、农村生活体验和自然生态体验。

2.3 休闲农业产业链的特点 第一、顾客参与程度高。休闲农业的产业链上企业服务的提供都需要顾客的全程参与才能顺利实施。如图1所示,首先当地的自然资源与农业资源需要顾客在欣赏中获得愉悦,而在种植业、养殖业环节,需要顾客参与农事体验,欣赏农艺景观;休闲农场提供的休闲健身活动,以及乡村文化体验,均为高程度的顾客参与。顾客参与包括顾客智力上、体力上和情感上的努力与投入,是顾客与休闲农业项目的互动,最终目的是圆满完成休闲者的休闲体验。因此,企业需要了解顾客的多种真实需求,按照顾客的需求去组织产业链上每一个环节的服务,从而实现顾客价值最大化,不断提升产业链条的附加价值。

第二、产业关联性强。休闲农业产业链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纵向的供应链、横向的协作链以及混合链。无论是纵向关联还是横向关联,该产业各环节的相互依赖性较强。尤其是横向协作关联,日益成为产业链的主体。如台湾南投县的清境休闲农场,在住宿环节,共有99家大小不一的民宿企业,提供了各种层次的住宿餐饮服务,形成了相互依赖的战略联盟。其中不少英式、法式以及各种北欧风格的旅馆,不光是建筑风格、室内起居、餐饮为欧式,提供的各种服务均为欧式,满足了一大批酷爱欧洲乡村风格的消费者需求,该休闲农场也成为了台湾休闲农业的一大品牌。

因此,休闲农业产业各环节更多的是一种横向协作关系,休闲农业企业已经不能仅仅关注单个企业价值的实现,还必须关注整个行业价值系统的整体效率,才有可能提供最大的顾客价值,形成有竞争力的品牌。

第三、产业链的网络化特征明显。随着休闲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相关企业经营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顾客、竞争和变革一同构成了影响休闲农业生存和发展的三个最主要因素。近年来海峡两岸学者对休闲农业的研究表明,休闲农业的发展趋势是集多类休闲农业园区连接在一起,并结合休闲农场、民宿、乡村餐饮、古迹、文化产品及自然景观等多项休闲资源而形成多元化产业发展模式。因此,休闲农业产业链应该进一步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形成网络化关联。只有进行多产业的参与,延伸可拓展产业链条,增加每一个产业链环节的企业种类,提升各个环节的服务能力与质量保障,才能形成休闲农业的核心竞争优势。

3 休闲农业产业链的整合

3.1 休闲农业产业链的纵向分解 目前两岸多数休闲农业还停留在一条龙的一体化经济模式。这种模式需要的资金巨大,拥有的管理与技术不能应对每一个经营环节, 这导致许多休闲农场和休闲农业园区项目粗放经营,属于简单化低层次消费,如果园采摘类,无法持续为顾客提供各种新体验,导致一个休闲农业项目经营2-3年就很难再维持下去了。

因此休闲产品与服务的多样性与差异性决定了休闲农业产业链需要进行纵向分解,以各环节的专业化发展替代单一企业一条龙式的经营模式,才能让目前众多休闲农业企业走出困境。这意味着原先一体化的产业链应该被更精细化的产业链替代,形成更加专业化的生产单元。当专注某个生产环节的企业越来越多时,本身的集合就可能形成一个新的产业。目前休闲农业领域,已经出现了大量环节的纵向分解,如对乡土美食餐饮产业的开发,单以健康养生为主线的餐饮就能发展出花卉餐饮、水果餐饮、药膳餐饮,田园餐厅,采摘烧烤DIY等多种具附加价值的环节。当共同参与同一环节的企业达到一定数量,便能形成稳定的产业联盟,我们可以视之为一个产业模块。

3.2 从模块化分工的角度重构产业链 根据最新的产业创新战略理论,在模块化分工条件下,原有产业链不断分解和重新整合,形成纵横交错的网络状产业链。产业链变化的背后,实质上是产业分工的变化,从一体化分工到专业化分工再到模块化分工的。

模块化分工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各业务的模块化,实现能力规模和能力边界的扩大;其次是能力要素的模块化分工,如研发、设计、制造、销售等要素的模块化;第三是组织结构的模块化,指在深度分工基础上进行组织间的松散耦合。通过业务和能力要素对纵向一体化的休闲农业企业实现模块化分解,实现深度分工,组织结构也体现出模块化,大大增加灵活性、创新性。当合作企业发现能够找到共同使用彼此资源和能力的方式,从而创造出新的核心竞争力时,通过该价值接口,实现企业间的耦合,形成一个外开的网络状产业链,使相关企业的价值生成以及知识创造与共享分布在整个网络上,通过不同价值模块之间的协作、创新和竞争,实现有效率的资源配置。

如图2所示,休闲农业基本生产链环节由P1-P2-P3-P4构成。在P2、P3上,子产业的不断扩展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形成一组企业群。接着,随着业务和能力要素的深化分工,原来的企业群逐步发展为一个个独立的模块,形成模块化组织。产业A与产业B在从拥有单个企业到企业群再到多个模块的发展过程中,产业链在形态上发生了从纵向分解到模块化重构的演进。

休闲农业经过新型产业链整合之后,将吸引众多关联性、服务性企业或组织,如房地产业、金融业、餐饮零售业、物流业、交通运输业等等,同时在这个开放的网络状产业链上,还会继续耦合深层关联行业如文化创意产业、生物工程产业、环保产业、养生美容产业,甚至会展产业,形成产业集聚效应,赋予休闲农业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和创新能力。

4 基于产业链整合的两岸休闲农业合作途径

4.1 两岸休闲农业的互补性 目前台湾休闲农业产业处于较高的发展阶段,在全台湾遍地开花,处于饱和状态。随着台湾工业化进程中土地与劳动力资源要素稀缺性的提高,台湾休闲农业增长面临高成本的挑战。台湾的农业资金、技术、管理等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开始向岛外移动,以寻求新的发展空间。

大陆的休闲农业发展较晚,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资金和技术等现代农业生产要素的缺乏是限制大陆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但相对于台湾而言,大陆具有更多的资源要素,清新自然的生态环境、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极其丰富的民风民俗,构成了休闲农业产业发展源源不断的资源储备。但大陆休闲农业目前亟需注入新的经营理念,实现管理创新和产业链的整合,便构成了两岸合作基础,为台湾企业投资大陆休闲农业提供了广阔的参与空间。

4.2 合作途径 基于比较优势的视角,实现两岸资源全面的优化配置,可以着重在以下产业领域进行深度合作。

4.2.1 生态保护、环境保护产业 台湾非常注重生态保护与环境保护,已成为各休闲农业产业的基础性环节,并通过各种休闲活动来强化提升其无形价值。如台湾有许多以赏萤火虫或观青蛙、蜻蜓、蜜蜂为主题的休闲农场,将休闲与娱乐、教育融为一体,让顾客参与各种生态保护与环境保护的活动,提升了产业价值。而大陆尚缺乏通过挖掘以动植物保护和环境保护为主题的休闲农场,寓教于乐,来丰富休闲项目和提高产业价值,两岸在这一领域可进行较多的合作。

4.2.2 民俗文化保护与文化创意产业 近年来大陆逐渐认识到文化创意对传统产业的巨大增值效应。文化资源如果能进行合理的利用与转化,通过“创意”的推动,可以创造新的产品和新的市场需求,冲破传统资源的约束,从而突破休闲产业发展瓶颈。大陆的民俗文化资源非常丰富,但在休闲农业的产业链中属薄弱环节,缺乏深层次的挖掘,目前面临进一步利用与转化的瓶颈,而文化创意产业刚刚兴起,尚未完全与民俗文化资源相整合,导致休闲农业项目对当地非常宝贵的民俗文化资源缺乏利用,亟需文化创意产业的引入。而台湾的文化创意产业是发展较为成功的产业,对如何将文化资源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该领域合作空间大。如借鉴台湾成熟经验,在农业休闲消费环节中通过文化创意产生消费者与农村互动参与的民俗歌舞体验,民俗生活体验,当地民间手工作坊、民间美术参与体验,特色民俗纪念品开发等可以增加一系列消费增值的环节,扩展休闲农业产业链。

4.2.3 食品养生、医药保健与美容产业 当前这三者的社会需求极大,大多数的休闲农业观光顾客都有获取更加天然健康的乡村食品的渴望,加之养生热潮的出现提出了对天然绿色保健品、有养生保健疗效的当地特产、有美容功能的当地中草药等产业的需求,将这些产业与传统休闲农业产业的结合将会创造出更多的产业附加价值,提升产业竞争力,如果能将台湾资金、技术与管理优势结合进来,发展前景广阔。

4.2.4 餐饮、民宿与会展业 在大陆的休闲农业普遍表现出餐饮与民宿产业链环节较为落后,缺乏特色。由于地处农村,餐饮服务的提供往往过于粗糙,缺乏层次性、精细化服务,缺乏对餐饮环境、餐厅风格、服务水平的提升,而城市来的顾客将餐饮作为一项重要的整体消费,其要求相当高,因而目前的餐饮环节远远不能满足顾客的需要。民宿的提供就更缺乏档次,导致大多数的顾客并不留宿在休闲农场。而台湾休闲农场的餐饮与民宿是一大品牌,特色鲜明,服务水平高,是整个产业链的核心环节之一,有巨大的价值增值效应,许多的顾客因喜爱休闲农场的美食和独特舒适的住宿而多次前往,因而该产业链环节也赋予了休闲农业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在台湾,不少会展与体育赛事等均加盟休闲农场,使产业链得到新的延伸。因此,大陆在这一环节需要尽快吸引台湾相关企业的引入,带动该产业的发展提升,形成有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芮明杰.论产业链整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3.

[2]芮明杰,张琰.产业创新战略[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10.

[3]郭焕成,郑键雄.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4.1.

[4]刘贵富.产业链研究现状综合述评[J].工业技术经济,2006,(25):9.

休闲农业产业研究第2篇

关键字:宦溪镇;休闲农业产业;融资;对策

宦溪镇山区位于福州北面,山上森林茂密、植被良好、山峦起伏、溪流纵横、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 ,属于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宦溪镇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宦溪镇从事休闲农业的人有0.11万,占从业人员的11.9%,丰富的人力资源为休闲农业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如何充分运用自然资源和当地人力资源,多方位、多角度地发展当地休闲农业产业成为当前急待解决的问题。

一、休闲农业产业发展概述

福州市宦溪镇休闲农业产业始于80年代,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人们对生活品质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旅游成为人们的一大选择。宦溪镇结合优越的地理位置,发展休闲农业产业,不过初期发展相对缓慢。随着国家休闲农业产业政策的出台及人们对休闲农业的认识,人们对休闲旅游的需求越来越大。宦溪镇引进台湾的休闲农业新模式,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休闲农业企业快速成长。目前宦溪镇拥有6家休闲农业企业,休闲农业年产值达到700万元。

宦溪镇休闲农业产业在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三种发展模式:自发式、自主式、开发式。

1.自发式

在休闲农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农村地区的许多农户利用当地特有的旅游资源,开展了各种形式的休闲农业活动。例如,萝卜山庄的农户利用较好的山头资源,修建萝卜山庄,通过农家乐的小模式发展休闲农业。在山庄内设立小鱼塘钓鱼、拔萝卜等休闲娱乐活动,年收入达到50万元。

2.自主式

20世纪90年代以后,大众旅游的兴起及游客需求呈多样化,使人们更加注重亲身的体验和参与,很多“体验旅游”项目融入农业旅游项目之中,极大地丰富了农业旅游产品的内容。2005~2011年,宦溪镇将茶叶园、萝卜和园甘薯园打造成为休闲体验模式,让顾客充分体验农事的快乐。

3.开发式

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崇尚绿色消费,农业旅游项目的开发逐渐与绿色、环保、健康、科技等主题相结合,更加注重项目的参与性、娱乐性和知识性。科技农业示范区园区在设计时就充分考虑了旅游功能的要求。例如,福州快乐园艺有限公司注重人们的参与性、娱乐性和知识性,在园内设立茶叶采摘体验园,设立茶叶文化广场,游客的满意度大大提高。

二、休闲农业产业存在的突出问题

1.资本持续投入不足

由于休闲农业具有前期投资较大、回报慢的特点,资金充足对于休闲农业的发展十分重要。访谈中我们得知宦溪镇6家休闲企业投入的资本各不相同,企业投入的规模大小制约着企业的发展。例如,福州满堂香公司、登云休闲农场和北郊华侨农场在中后期的发展过程中缺乏资金的扶持,一系列新型项目进展缓慢,有的项目甚至被中途搁置,这严重限制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2.政策落实不到位

2009年5月14日,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明确了福建省的战略定位,其中一个重要的定位就是把福建省建成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福建省政府和福州市政府也制订了《福建省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福建省休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海峡两岸(福建)农业合作试验区发展规划》;宦溪镇镇政府也相应的制订出《宦溪镇十二五休闲农业发展规划》、《促进宦溪镇休闲农业产业发展意见》等相关的政策。这些政策的出台为休闲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保障,然而在实施的过程中,宦溪镇镇政府由于人力、物力及财力的不足及政策的实施缺乏一个可靠的监管机制,所以政府的政策落实不够到位。从访谈中得知,3家企业对于政府在政策实施方面较为不满意,政府的行为没有得到企业的认可,对休闲农业竞争力的提高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

3.从业人员素质普遍偏低

我们通过采访了解了宦溪镇休闲农业企业的员工基本人数,其中福州快乐园艺有限公司现拥有职工102余人,其中园艺师3人;福建美地有机农业有限公司的员工有120余人,其中高级农艺师1人;绿色农城拥有员工50余人,没有一个高级农艺师;福州满堂香公司拥有员工134人;登云休闲农场拥有员工57人;北郊华侨农场拥有员工50余人。

这6家休闲农业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比较落后,员工的年龄偏大、文化素质偏低,这是与其他休闲农业企业相比竞争力较弱的一个因素。在访谈中我们得知,这6家的休闲企业员工年龄大部分在40~50岁之间,并且在经营管理上不规范,经营者多为农业生产者,大多数民营资本进入后,采用家族式管理,制度上存在重大缺陷,缺乏正确的经营理念,这些因素严重影响着宦溪镇休闲农业的竞争力。

4.缺乏企业特色和战略指导

企业特色对于游客量有着直接的关系,每个企业休闲园的独特性都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游客的选择,努力吸引游客提高其经济收入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宦溪镇大多数企业只提供最基本的休闲服务,在企业风格上明显不足。

部分企业缺乏观光“战略”,农业的季节性变化性较明显,因季节性对农业观光活动的影响,资产的闲置浪费等问题比较明显。宦溪镇还需加强同相关指导部门的合作,合力解决问题。

三、提升休闲农业产业竞争力的建议

1.实现商业化运作,拓宽融资渠道

休闲农业的发展不仅要靠政府的力量,更需要企业的力量,因此要想积极地把休闲农业商业化运作,宦溪镇休闲产业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管理推广部门为指导,以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基础,共同开发宦溪镇休闲农业健康运行的一种新型商业化机制,从而提高宦溪镇休闲农业产业的竞争力。

宦溪镇发展休闲农业时应建立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开发的机制,拓宽融资渠道,努力提高招商引资的规模和水平。遵循“谁投资谁受益”的方针,打破地区、行业、所有制等方面的限制,鼓励外商、集体、个人和有实力的集团投资福州宦溪镇休闲农业,通过独资、合资、合作、股份制等形成多元化投入的格局。

2.加强政府对休闲农业产业的调控与服务

第一,要建立和完善领导体制,成立相应的管理机构,组织、规划、研究推动休闲农业的发展;第二,要修订发展休闲农业有关法令,制定休闲农业发展标准,从资源、环境、市场、服务、交通、效益等多方面进行规范管理;第三,建立各种规章制度,从项目审批、人员上岗、安全和卫生保障、价格制定、经营管理、接待服务等各方面都按规章办事;第四,要协助休闲农业业主进行人才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服务水平及业务能力;第五,要设立监督执行机构,规范监督休闲农业运营、顾客服务、设备、安全与卫生等方面的行为,定期进行休闲农业发展状况评估;第六,在目前休闲农业项目中选择―些基础条件好、区位优势佳、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景点及项目,通过政府的适当扶持,建设一批全镇休闲农业示范点,带动周边休闲农业的发展。

3.提高员工素质,培养人才

休闲企业应该对员工开展培训,应该制订全面、系统、科学的休闲企业人才培训规划,可采用多种形式,如员工轮训制、选派优秀的年轻的员工到高校深造学习,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员工自身的综合素质。企业还应该经常举行讲座,请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并且通过学历教育模式和福建省高校、行业协会或企业联合培训,提高员工的素质,加强员工的技能。宦溪镇和企业要制定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结合产业发展需要,进行人才需求摸底,建立人才交流平台,面向全省大力引进高水平、懂规划的专门人才,为宦溪镇休闲农业更好地推广做好充分的准备。

4.对接高校、科研部门和政府职能部门

将当地休闲农业产业对接高校,共同解决休闲农业产业的布局及设计,并且积极吸收高校大学生,对休闲农业园进行科学的管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积极联系农科院、科技局、农业局等相关部门共同解决动植物种植、养殖和卫生防卫的问题,达到分工负责、协调管理,为发展休闲农业这一新型产业提供组织保证和智力支持;在多方合作、共同努力下对宦溪镇丰富的农业资源有计划、有针对、积极合理地开发。

参考文献:

[1]郭焕成,任国柱.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旅游版),2007(01).

[2]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中文版)[M].李明轩,邱如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3]程叙,雷炎炎,杨晓霞等.休闲农业用地浅议[J].安徽农业科学,2006(13).

[4]胡巍,楼凌雁.休闲农业开发中的旅游资源评价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2(03).

[5]张振海.福州市休闲农业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

[6]宋章海,马顺卫.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理论思考[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4,23(05).

[7]陈敏健.走进专家大院-晋安区农业信息专家大院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福州:海风出版社,2005.

[8]程道品,梅虎.桂林市郊农业旅游开发模式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04(12).

[9]向平,唐江云,雷波.基于钻石模型的四川水稻种植业核心竞争力分析[J].作物杂志,2011(01).

[10]郭一新.休闲农业旅游开发探讨[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9(06).

[11]黄靖,李艳.借鉴台湾经验发展福建休闲农业[J].台湾农业探索,2011(01).

休闲农业产业研究第3篇

关键词:休闲农业产业体系;机制;结论

一、休闲农业产业体系概念内涵

休闲农业产业体系,是一个“体系”的概念,它具有横、纵两个方向的发展维度,它通过休闲农业企业与外部关联企业或组织横纵向融合、协作,实现降低资产专有性,减少外部不经济性,降低交易成本;通过市场机制实现土地、资金、人才、科技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一个高效率综合性系统。

对于休闲农业产业体系的内涵可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去理解:宏观层面上,休闲农业产业体系是整个区域休闲农业产业的集合;中观层面上,是若干休闲农业企业或企业群在农业生产、加工、销售和提供休闲旅游服务的各环节中分工协作,形成一个完备的组织运营体系;微观层面上,是一个或几个企业完成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和提供休闲旅游服务的全过程。

二、休闲农业产业体系形成机制

休闲农业产业体系是一、二、三产业相互交织和融合的有机系统,具有横向和纵向的发展维度。

(一)休闲农业产业体系横向扩展分析

休闲农业产业体系的横向扩展,是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而市场需求和休闲农业生产力水平是推动休闲农业产业体系横向扩展的重要因素。

1. 休闲农业产业的多元化发展促进了休闲农业产业体系的横向扩展

从横向上看,休闲农业产业体系的发展是伴随着休闲农业产业的多元化发展。产业的多元化发展使休闲农业产品向多品种、多功能的方向发展,围绕这些产品和项目的专业化生产经营形成了休闲农业产业体系内部新的产业内容。休闲农业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更能满足消费者对农产品和休闲旅游服务的多样化需求,为企业的成长注入活力。同时,企业多种业务的开展促使企业不断向高新技术产业、文化产业、信息通讯业、金融等领域扩展,从而增加休闲农业产业幅度。

2. 休闲农业的产业融合、分工推动了休闲农业产业体系横向扩展

休闲农业产业体系的横向扩展,是在休闲农业产业分工的基础上进行产业融合的结果,是休闲农业企业与外部关联产业在产品、功能、技术、市场等诸多方面渗透、融合发展而形成新的产业分工的过程。

首先,在休闲农业产品产出领域,高新技术产业对休闲农业的渗透融合促进了休闲农业农产品种类的丰富和休闲旅游服务功能的扩展。休闲农业生产的有机、绿色、健康、优质的农产品,科技含量、附加价值高,通过新品种培育和采用高新农业技术如农业生物技术、设施技术、先进的栽培技术等进行生产,产品种类多样,并在产品生产的基础上结合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进行科研、教育、示范等多种服务功能的扩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融合渗透提高了休闲农业产业的生产效率,有助于企业增加产品和服务种类,拓展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范围,推动休闲农业产业体系横向扩展。

其次,休闲农业与文化产业的渗透、融合,实现业务创新,是对休闲农业产业体系非物质生产领域的横向扩展。休闲农业将农业生产与农村民俗文化、节庆习俗、文艺表演和会展服务等结合起来,使休闲农业具有文化产业的属性。这既是休闲农业产业体系的扩展过程,也是实现休闲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和高级化的过程,综合体现了休闲农业产业体系产业渗透、融合的业务创新和市场创新效应。

3. 休闲农业与外部相关产业交叉、延伸、融合催生出新的产业形态,是休闲农业产业体系横向扩展的重要内容

(1)休闲农业与高新技术产业融合,形成高科技休闲农业产业。高科技休闲农业产业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引进先进的农业种植模式和栽培技术,以设施栽培、生态养殖、立体种养和有机农业等为主要生产方式。高科技休闲农业产业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主体,集农业高新技术展示、高效农业典型示范、现代农业观光旅游为一体,通过农业高新技术展馆技术辐射,成果示范推广,能有效促进当地农业和农村科技的发展、农业结构的调整。主要的产业类型包括高科技农业示范园、高新技术馆、科技教育农业基地等。

(2)休闲农业与教育产业融合,形成科普教育型休闲农业产业。科普教育型休闲农业产业是休闲农业发展的较为高级阶段,主要是为广大旅游消费者提供能够了解农耕文化、学习农业历史、体验农业技术、增长农业知识的活动和经历,使消费者在休闲放松的时候,获取农业知识、开阔眼界。主要的产业类型包括农耕文化馆、农业博物馆或博览园、农产品特色展览馆、农业科技生态园等,其中出现在我国各地的亲子农场,是科普教育型休闲农业产业的典型产业类型。

(二)产业体系纵向深化分析

休闲农业产业体系纵向深化是指休闲农业产业在休闲农业产品或休闲农业项目价值创造和实现的过程中不断向前延伸和向后深化产业链的扩展过程,是休闲农业产业内部产品生产经营和休闲服务提供过程中纵向分工深化和协作整合的过程。休闲农业产业体系的纵向深化过程,是市场化条件下,围绕休闲农业产品价值创造和实现全过程的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的融合渗透而形成的宏观、中观和微观意义上的休闲农业产业链的构建、整合和延伸过程。

1. 从产业融合的角度看,休闲农业产业体系的纵向深化表现为在宏观层面上产品价值创造和实现过程中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的融合渗透而形成的休闲农业产业链的构建、整合和延伸

从投入产出的产业关联角度看,休闲农业产业体系的纵向深化在宏观层面上是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在宏观层面上融合发展的过程。休闲农业产业体系纵向深化使休闲农业在价值创造和实现过程中,不同环节、不同层级,一、二、三产不同产业领域的专业化经营主体之间市场化组织结构和连接方式不断完善。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在休闲农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中,越来越离不开外部关联产业的物质、金融、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支撑,成为离开现代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就无法独立生存的产业部门。

同时,随着休闲农业社会化进程的加快,休闲农业部门也越来越成为现代加工业和现代服务业扩展的重要领域,也成为其劳动力就业的重要阵地。休闲农业不同产业领域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相互渗透融合,使休闲农业产业链不断地向上下游拓展延伸,向上游延伸使得休闲农业产业链进入到基础产业环节和技术研发环节,中间进入到产品加工环节,向下游拓展则进入到市场拓展环节。休闲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的渗透融合,在产品或休闲农业项目价值创造和实现的过程中不断向前延伸和向后深化产业链,使休闲农业产业体系不断向纵深发展。

2. 从分工和专业化的角度看,休闲农业产业体系的纵向扩展表现为在中观层面上农业专业化分工基础上的不同产业之间的协作和整合

随着休闲农业市场的扩大,使产业分工和专业化成为必然,产业分工和专业化基础上的报酬递增能促进社会经济进步。休闲农业产业体系从中观的产业层面上看,休闲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质是第一、二、三产业分工在休闲农业内部延伸融合的过程。现代休闲农业产业体系是一个在高度产业分工的基础上,整合不同产业环节和产业组织使其相互协调和合作的价值系统。休闲农业产品价值的最终实现,需要跨越多个产业、多个经济单元,需要这些产业、经济单元之间的整合、合作和协调,以此形成一条具有价值追加性的休闲农业产业链。休闲农业产业体系围绕农业生产经营全过程和休闲旅游服务提供过程的跨产业的产业链条,构成了休闲农业产业体系的不同层次。

3. 从生产经营管理角度看,不同产业领域的生产经营主体在微观层面上围绕特定农业产品或服务的价值创造和实现而展开的休闲农业产业链的构建,推进了现代休闲农业产业体系的纵向深化

从微观的生产经营管理角度看,表现为休闲农业的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围绕具体产品和服务,对具体的农业产业链的构建。休闲农业产业链在构建过程中的延伸是基于休闲农业产业与外部关联产业的协作、融合。休闲农业产业与加工业的融合,将休闲农业产业链从生产、销售两个环节扩展到生产、加工和销售三个环节,增加了产业链的中间环节,很大程度延长了休闲农业产业链;与现代服务业的的融合,如技术、咨询服务业和科学研究使休闲农业产业链前向前延伸到技术和品种研发环节,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向后延伸到市场开发,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其中北京爱斐堡葡萄酒庄就是典型的融合现代加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休闲农业产业类型。

休闲农业产业体系跨产业的微观、中观和宏观产业链条,构成了农业产业体系的不同层次,在产业分工、融合、协作模式下,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产业链进行构建和整合,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推进了休闲农业产业体系的纵向深化。

三、结论

(一)发展休闲农业产业体系对推进我国休闲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虽然国内外学者对于休闲农业产业体系的研究还较少,但北京休闲农业已经发展到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发展和完善北京休闲农业产业体系是其下一步发展的关键和核心内容。休闲农业产业体系所强调的“体系”概念,强调内部关联企业实现产业协作、产业融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节约交易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对北京休闲农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强调延伸和拓展产业链,构建科学完善的产业体系,是北京休闲农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础,对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对休闲农业产业体系的研究为北京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战略视角和推进路径。

(二)休闲农业是具有高度产业协作、融合性质的现代农业

现代科学、信息、通讯技术和金融、信贷、中介、政府等服务部门对休闲农业的广泛渗透融合使休闲农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已成为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体系。休闲农业产业与外部关联产业的分工协作实现了休闲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相关产业的一体化生产经营,休闲农业成为融合第一、二、三产业为一体的综合产业。

(三)休闲农业产业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推进了多功能、多层次、综合性、一体化的休闲农业产业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从横向看,通过休闲农业产业功能和属性的复合、产业资源的深度利用和市场的重新定位,进一步拓展休闲农业的产业幅度和发展空间,横向上休闲农业产业的渗透融合催生出新的休闲农业产业形态,推动休闲农业建立起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体、涵盖农产品加工、产品销售和休闲娱乐服务提供(包括餐饮、住宿、会议、科普、教育、展示、体验、娱乐等)等内容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多功能、宽幅度的休闲农业产业体系;从纵向看,休闲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质是分工和专业化基础上的休闲农业关联产业的纵向一体化深化,休闲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了休闲农业产业链的构建和整合,休闲农业产业链的外延式、内涵式优化使休闲农业的发展空间和盈利重心不断向高附加值的产前和产后环节延伸,从而促进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休闲农业产业体系的纵向深化。

参考文献:

[1]喻江平.基于产业链的休闲农业产业体系构建及发展策略[J].农业经济,2013(07).

[2]丁力.培育有竞争力的农业产业体系―对美国农业的观察与思考[J].调研世界,2001(05).

[3]席小丽.产业融合视角下的现代农业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

[4]史亚军、秦远好.休闲农业概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

[5]李炳坤.加快构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J].农业经济问题,2007(12).

休闲农业产业研究第4篇

【关键词】苏中地区;休闲农业;产业集群;泰州

苏中是江苏省中部扬州、泰州、南通这长江北岸沿江三市的简称,地处江苏省地理中部、长江三角洲北翼,位于长江下游北岸、黄海之滨,上海经济圈和南京都市圈双重辐射区、江淮平原南端,且皆是长三角26个中心城市之一,也是上海都市圈(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内平原、江河、湖泊纵横交错,在地理地貌及先天条件方面均有许多共同之处。近年来,该区域内休闲农业发展迅猛,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尤其是在休闲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方面还需要提升。在此以泰州市为例进行具体分析,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对策,进而期望给苏中地区其他城市的休闲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提供借鉴。

一、产业集群的内涵及休闲农业产业集群概念

(一)产业集群的内涵

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Mar⁃shall)最早对产业集群给予了关注,在他的著作《经济学原理》里首次提到了“产业区”,而后是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MichaelE.Porter)教授提出了“产业集群”的概念1。然而,由于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和地理学均对其有不同的解释,对产业集群的理解角度不同,从而没有一个统一定义。但普遍认为,产业集群可理解为在某个特定产业中相互关联的、在地理位置上相对集中的若干企业和机构的一种集合。从产业集群的发展实践来看,产业集群可归纳为两个基本特征:一个是地理的邻近性,一个是产业的关联性。地理邻近性反映的是集群内的各主体在空间上是靠近的,关联性说明各主体之间是具有互相联系的。此种特征可形成主体之间的协同效应、网络效应、合作创新、知识溢出和外部效应等结果。地理的邻近促使交易主体之间便于相互了解,增加互信,利于合作,反过来也让彼此了解对方情况,自然而然出现一种竞争氛围。

(二)休闲农业产业集群概念

休闲农业作为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的融合体,产业化是其重要途径,产业集群化发展则是其必然要求。根据休闲农业产业发展特征,我们尝试将休闲农业产业集群定义为其是以休闲农业相关企业为基础,处于共同区域内,包含一二三产业的由众多分散的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及相关要素集聚起来形成的,具有较大空间规模和合理产业结构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集合体(范子文,2013)。

二、泰州市地理状况及休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一)泰州市地理状况

泰州是苏中三市之一,处于长江下游北岸、长江三角洲北翼,是上海都市圈的中心城市之一,处于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受季风环流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季风性特征,四季分明,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具有无霜期长、热量充裕、降水丰沛、雨热同期等特点。地势呈中间高、南北低,南边沿江地区真高2一般为2~5米,中部高沙地区真高一般为5~7米,北边里下河地区真高为1.5~5米。全市总面积有5787平方千米,陆地面积占77.85%,水域面积占22.15%。

(二)泰州市休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随着多年发展,目前泰州地区的休闲农业产业发展已初步形成了三大集群:南部长江沿线以泰兴森萱农庄、靖江埭上人家等为代表的休闲农业产业集群;中部主城区周边以秋雪湖景区、泰州田园牧歌景区、溱湖农业生态园等为代表的休闲农业产业集群;北部里下河地区以千垛菜花景区、李中水上森林景区、泓膏生态园、桃花岛生态园为代表的休闲农业产业集群。

三、泰州休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地理位置上聚集,但缺乏沟通机制

休闲农业作为综合性产业形态,涉及了众多部门和行业,从产业集群理论上看集群层应包含核心层,主要是引致层及支撑服务层。其中根据其特质可知农业是提供休闲农业产业产品的核心层,层主要是对核心层给予支持与服务的,在休闲农业中一般包括交通运输业、规划设计业、金融业等。在集群发展的要求下,这三个层之间必然要横向或纵向联系,进而导致交易费用大幅降低。然而从课题调研来看,泰州地区的三个休闲农业产业集群在区域内虽然都形成了集聚,但是内部主体之间沟通缺乏,同时也缺乏与外部的沟通合作,因此从产业集聚理论角度看聚合效应并未显现。

(二)集群内部缺乏合作项目,同质化普遍

从对泰州休闲农业集群的调查来看,普遍存在着经营主体之间竞争远大于合作,各休闲农业主体间过多考虑自身利益和短期收益,害怕自己的项目被别人抄袭,同时却去抄袭别人的项目,最终形成开发一窝蜂,项目同质化越来越严重,使得各主体处于“红海竞争”之中,不仅不能促进个体经营效率,更不利于新技术、新思维在集群内部的传播,不仅扼杀了创新,也增加了群体内部各自的创新成本和经营风险。

(三)发展“北强南弱”,各地发展不够均衡

由于先天自然条件不同、发展历史不同等因素,泰州市的三个休闲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呈现出“北强南弱”的特征,其中最北面的兴化市发展与中部的姜堰区发展远远超过南部的泰兴市和靖江市,兴化市千垛菜花景区以及姜堰区的溱湖湿地公园在全国均有较高的知名度。2015年,北部的兴化市垛田传统农业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正式批准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部的姜堰区被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认定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究其原因,一方面与自然资源禀赋不同有关,而另一方面也因属于不同行政区划各地重视差异有关。

(四)产业发展人才匮乏,集群化发展受约束

休闲农业的迅速发展需要人才做支撑,而其从业主体的来源看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大多来自于传统农业、房地产行业和其他规划设计行业等等,这些从业者的知识、能力以及心理水平尚没有随着跨行而进行相应的改变、发展与提高。在泰州休闲农业产业集聚发展中,限于人力资源的约束,导致发展往往缺乏长远意识,缺乏现代经营管理理念。而且,因为泰州三个休闲农业集群所处地理位置与城市有较远的距离,导致很难吸引到高层次人才,极大地制约了泰州的休闲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升级。

四、泰州休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对策

(一)优化统一规划,搭建平台,进行整体布局

根据目前的发展状况,作为地级市的泰州市政府对休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应尽快优化统一规划,注重建立集群的沟通机制,尽快搭建沟通协作平台,实行侧重发展但不失平衡发展,在现有基础之上继续打造现有三大休闲农业产业集聚区,对北部、中部区域强化集群内部合作,对南部区域则给予政策扶持,努力实现以大带小,促进优势区域快速升级,薄弱区域迎头赶上,最终实现产业集群效应明显、整体竞争力增强的格局。

(二)建立组织,指导集群内部整合资源,实现差异化发展

鉴于目前泰州休闲农业产业集群各区域发展不均衡现状,一方面应指导各集群内部整合资源,形成企业联动常态化;另一方面,应帮助经营主体进行差异化发展,实现“和而不同”。具体措施包含:一是尽快建立地方休闲农业行业发展委员会,将现在分属不同职能部门单位整合形成委员会制,进而指导集群整合各方资源,达到集群产品的统一营销、统一认证;二是对已经形成的大型休闲农业单位,鼓励其大胆创新,不断挖掘农业多功能,学习和应用新技术新理念,进而保证本集群的整体竞争力优势;三是协助中小型休闲农业企业拓展自身主题,突破项目同质化的问题,打破现在普遍存在的“餐饮+住宿+娱乐”模式,走精致化的发展道路。

(三)完善基础设施,促进不同区域产业集群发展

休闲农业的发展区域一般都位于农村地区,加之泰州三个产业集群所在位置政府财政实力不同,地理风貌不同,导致区域间的基础设施差距较大。而没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将会极大地阻碍休闲农业的发展。根据目前存在的问题,泰州市政府应做好路线规划,增强出发地与休闲农业点之间的交通通达性,完善配套道路指引与道路照明,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可尝试将“美丽乡村”建设工程与休闲农业集群发展建设统一开展。

(四)外引内培,保障产业集群发展的智力需求

休闲农业学科融合了农学、园艺学、经济学、旅游学和生态学等多个学科,而且各个基础学科深层次交叉、融合与渗透。这一特性决定了其对人才素质要求较高。然而,目前由于休闲农业集群地理位置偏僻,难以吸引高层次人才,不利于企业发展,更不利于产业集聚。仅仅依靠企业个体自身很难解决,政府应做好牵线搭桥工作,与行业专家对接,解决技术及科技支持问题,同时应制定专门政策如“创业券”,以吸引高层次人才加入行业发展。

五、小结

休闲农业产业研究第5篇

一、绪言

休闲农业是我国近来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转型方向,一来是为了应对民众对于休闲旅游需求的提升,二来是为帮助农民的收入与所得的增加。休闲农业不只是一种农业经营方式,更是一种乡土性旅游服务业,因此,很多学者指出发展休闲农业首要任务就是吸引人潮。而未来的新型乡村、农村旅游需有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健康旅游、冒险旅游、美食旅游这五大类,休闲农业区提供的游息活动几乎可涵括其中,如健康旅游配合我国风俗民情,休闲农业区内的相关经营者可种植药草植物,针对注重养身保健的游客制作不同类型的养生餐,增加长期住宿顾客的吸引力。

未来农业应以多元化农业为发展目标,三大发展主轴中也提到农业深度旅游的新市场开发。应按照不同客层提供多元的主题游程。因此,吸引人潮,必须目标与分析营销,经由市场分隔、产品定位等工作,拟定适切的策略,进行市场客群开发,过去国内研究中以针对休闲农场游客的偏好、动机、体验、生活型态等变量进行市场分隔研究为主。如何提升休闲农业集客力、吸引力,是休闲农业经营的重要课题。因此,本研究欲了解农业深度旅游市的现有客群与潜在客群,并探讨游客对深度旅游的偏好、动机、体验程度及满意度,来进行游客市场分隔,提出农业深度旅游开发的策略,并具体建议政府辅导休闲农业区推动、开发与营销农业深度旅游的建议。

二、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问项的选取依据

本研究由文献收集整理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等资料,进行分析与归类。其次,通过专家访谈、专家问卷调查,对评估准则进行增加、保留、删除或修改等建议,得出休闲农业深度旅游资源的市场开发层级架构,借以作为本研究游客问卷与专家模糊层级分析法研究指标准则的依据。

(二)研究工具

质性访谈问项设计分别针对休闲农业区经营者的基本资料、休闲农业区环境特色、深度旅游的特色与认知、提供的产品与服务等四大方向进行访谈题项设计。游客问卷设计,以结构式问卷为调查工具,主要分为游客对于旅游资源的重视与满意程度、游客旅游经验及游客基本资料等三大部分。专家问卷设计主要为探讨专家对于休闲农业深度旅游市场开发评估指标,各个类型的权重,并与游客的调查结果进行比较与分析,故采用模糊分析层级程度法。

(三)资料收集

本研究通过休闲农业供应者(2位休闲农场及2位民宿经营者)与休闲农业需求者(2名游客)深度访谈的结果,作为探讨农业深度旅游产品项目与专家问卷调查的依据。游客问卷调查,各客群抽样的对象主要抽样深度旅游现有及潜在两种客群。现有客群,为必须在休闲农业区中的农业旅游环境下从事相关的体验活动,或在区内农场或民宿居住两天一夜以上的游客;潜在客群的抽样对象分为:在休闲农业区,以及在非休闲农业区之旅游景点,从事相关深度的体验活动之游客,旅程为当天来回或是居住在休闲农业区以外地区之游客。本研究采取便利性抽样法,于2013年8月底至2013年10月中的假日与非假日分别进行发放,选定需年满20岁以上具有独立填答问卷能力的游客进行发放。

(四)资料分析方法

本研究资料分析方法包含次级资料分析与主客观分析,游客问卷分析方法利用SPSS 17.0套装软件,分析方法包括次数分配、t 检验、因素分析、Cronbach’s α等。本研究应用重要―表现程度分析法(IPA)将受访不同客群之间对于各旅游资源问项的平均重视度与满意度加以归类,绘成重要―表现程度分析图,并利用此四象限分析结果进行拟定改善策略。专家问卷分析方法运用模糊层级分析法的方式,求算各要素的重要性程度,进而得到各评估准则的评价分数,达到客观评比的目标。

三、研究结论

(一)农业深度旅游产品开发策略

根据专家的观点,深度旅游产品开发应依据“观光农业导向”、“文化旅游导向”、“自然旅游导向”与“乡村度假导向”的顺序为优先评估的准则;生态旅游、教育体验、农业体验、地方特色、民俗活动为产品开发首要优先,旅游类型权重值之间的微幅差距,表示专家的重视程度几乎画上等号。次要为健康效益、主题旅游与乡土美食,冒险旅游与表演艺术权重值偏低,显示专家较不重视。

整体游客的观点,深度旅游产品开发应依据“文化旅游导向”、“观光农业导向”、“自然旅游导向”与“乡村渡假导向”的顺序为优先评估的准则;健康效益、教育体验、乡土美食、生态旅游、地方特色为产品开发首要优先。次要为民俗活动、主题旅游与农业体验,冒险旅游与表演艺术较不重视。在农业体验、健康效益、民俗活动与乡土美食等类型,专家观点与游客观点较不一致,专家观点认为农业体验与民俗活动为首要开发产品,游客观点认为为次要开发产品;游客观点认为健康效益与乡土美食为首要开发产品,专家观点认为为次要开发产品。其中,健康效益在开发产品的重要程度排序中,专家观点为第六顺位,而在游客观点为第一顺位。

本研究认为专家观点期望通过实际体验与知识学习的产品,提供游客知性的旅程,吸收新知,再结合地方特色与健康效益的产品,增加旅游的丰富性与深度。相对的,游客旅游的主要动机为踏青散步、放松身心(占34.7%),以及养生保健的观念日渐提升,对于健康效益的产品相对重视。其次,对于教育体验的产品开发也是相当重视,列为第二顺位。由于产品开发主要目的在于吸引游客进入农业深度旅游市场,因此,本研究依据游客的观点,依重要程度优先顺序分别提出下列产品开发的方向:(1)顺序一:健康效益的深度旅游产品,包含体能增加的(如自行车),缓解压力养生的(如泡温泉),以及注重优化心灵的园艺治疗等旅游产品。(2)顺序二:教育体验的深度旅游产品,提供通过自然生态解说、环境教育、野外求生的知识与技能学习,以及亲手参与的DIY等旅游产品,让游客深入与接触大自然,增长日常知识与资讯,游客更主动参与与体验的方式。(3)顺序三:文化旅游的深度旅游产品,文化旅游产品著重于乡土美食与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开发。包含美食与料理,参观地方传统建筑,观赏与制作手工艺品,品尝与挑选地方特产与伴手礼等。(4)顺序四:生态旅游的深度旅游产品,开发以自然景观与资源为基础的生态旅游产品,以了解当地环境的自然,在不影响当地生态体系下,达到保育自然资源,增强游客的环境意识。

(二)农业深度旅游市场开发策略

了解深度旅游市场开发的产品,包含健康效益、教育体验、地方特色、乡土美食、生态旅游等,本研究发现与IPA分析中,继续维持的旅游类型相同,显示以游客认为最重要与最满意的类型,作为产品开发的方向是相当具有说服力。此外,本研究以IPA分析中,需要立即改善的项目,显示游客对于此类型与旅游资源非常重视,但却感到不满意,应当急需改善,以提升游客满意度,作为主要市场开发的方向。

一是以农业体验与主题旅游为整体客群的开发市场。农业体验的市场,利用农林渔牧的生产资源,转化成各项休闲活动。主题旅游的目的,主要通过休闲农业的环境,提供会议、打工渡假、团体员工旅游的性质,整体客群更认为主题旅游可以赋予休闲农业更宽广的市场开发。二是以教育体验与地方特色为现有客群的开发市场。教育体验主要在本身的生产经营之外,把重要资源用于体验与教学。结合地方特色的市场,以欣赏、参观和认识具有特殊价值与历史价值的地方产业文化等,提供游客丰富的乡土体验。三是以民俗活动为潜在客群的开发市场。结合地区性或具浓厚当地文化色彩的民俗活动、与庆典活动,提供民众感官刺激,与体验各地不同文化的差异。

四、研究建议

(一)产品开发方面的建议

一是策略联盟助于资源整合与开发,政府积极扮演协调与整合的角色由于农业深度旅游的产品开发相当多元,包含健康效益、教育体验、地方特色、乡土美食、生态旅游等旅游产品。然而,目前多数休闲农业业者的发展现况,提供的体验活动大多为欣赏乡野景观的生态旅游、生态解说教育的教育体验,其次为参与地方文化、品尝特色料理,且多数农场也提供体验农产作业、感受主题风情和旅居农庄民宿,而仅少数农场提供户外健身运动和心灵舒压疗养的健康效益旅游产品。因此,业主在发展过程中若无法直接资金投资或提供,除了可以借助休闲农业业主之间的合作,或是与外部其他产业之间的异业策略联盟,利用异业的专长与特性来补强其不足,从双赢的方向思考,让合作的各方都能够提高获利,创造策略联盟的最高效益,进而增加活动提供的广度,助于多样性资源整合与开发,游客参与活动的意愿与选择相对会提高。

二是推动与规划深度游程的旅游产品。潜在客群的游程主要以当日来回的一日游为居多,若能够规划出附有价值与意涵的旅游景点,并与其他产业合作,通过包装与营销,推出与设计符合教育体验、健康效益与地方特色的多日游套装行程,将游客的停留时数延长与过夜,体会到不同旅游地区的深度旅游内容与资源。因此,建议政府相关单位与业主合作,规划小众的套装行程与路线,由政府进行大力推广,设计优惠方案,更可提供游客作为安排旅游行程的参考。

三是开发新的旅游产品与资源。本研究认为整体客群对于各种旅游资源的接受度高且广泛,加上重游的忠实游客不在少数,约有六成的重游率,开发新的产品与资源,提供不同的游程体验,吸引新客群进入休闲农业的旅游市场,创造旧有游客新鲜感。

(二)市场开发方面的建议

一是渔业体验需要近一步加强。渔业体验在旅游资源IPA分析中,现有客群与潜在客群均认为游客重视程度低,满意程度低的旅游资源,属于优先顺序低旅游资源。目前我国的渔业体验活动较为少数,常见的为采贝、钓鱼,能够与其他产业的连结性较低,也收到产季与气候的限制,使渔业活动较为单调,游客的重要程度与满意程度相对降低。本研究建议可以向周边国家取经,找寻适合的开发策略,打开渔业体验的市场。

二是设法打开主题旅游的市场。本研究的主题旅游包含青年旅游、会议旅游、农事工作假期与员工旅游,经由分析结果显示满意程度较低,IPA分析中是亟待改善的旅游资源。由于国内的主题旅游与休闲农业的联接,尚停留在参观、用餐、选购特产的阶段,由于休闲农业业主规模不大,员工旅游与会议旅游属于小规模企业的接洽,大多还是倾向与饭店、渡假村等具有一定规模的业主合作,市场发展具有限制;青年旅游注重在以有限的经费走遍世界角落,在休闲农业存在门票与消费的前提下,国内还处于萌芽阶段,推行与发展速度尚属缓慢;农事工作假期在国外相当兴盛,国内常见为学校实习的建教合作,以兼具旅游与打工目的尚属罕见。本研究认为国内环境可优先推动青年旅游,开发休闲农业青年旅游护照,政府提供补助,业者提供食、宿、行、育、乐各方面的整体配套措施与优惠,吸引与鼓励青年涉入休闲农业的市场。

休闲农业产业研究第6篇

关键词:农业休闲;集群化;市场经营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人口数量的增长,都市人对城郊农业休闲旅游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城郊农业休闲以其独具农家色彩、交通方便、生态环境好的特点而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干农活、吃农家饭的休闲方式已经成为长沙市民节假日首选的休闲方式。本文所研究的对象包括长沙周边的6区3县(6区指的是天心区、雨花区、开福区、望城区、芙蓉区、岳麓区;3县指的是长沙县、浏阳县以及宁乡县)。

1 长沙城郊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长沙城郊农业休闲从20世纪末形成,在短短的20a时间内已经进入了产业化发展阶段。在省委省政府以及长沙市委市政府推动建设长沙为华中地区第一都市休闲农业旅游的目标下,长沙城郊农业休闲产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长沙市也因此被称为“全国农家乐旅游最火的城市”。

1.1 长沙城郊乡村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近些年人们对于生态旅游关注的增加,长沙城郊农业休闲旅游无论从产业规模以及休闲农庄的数量也得到了稳步提升,从2006年的1415家,到2011年达1600家;其中星级休闲农庄数从2006年的99家已经发展到2011年的121家;接待旅客数从2006年的835.5万人次发展到2011年的1420万人次。通过长沙城郊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壮大,旅游收入也得到了显著的增长,2005年,长沙市城郊休闲农业旅游收入为105230万元,截止到2011年底,长沙市城郊休闲农业旅游收入已经突破了20亿元大关,这对长沙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一个很大的促进作用。

1.2 特色的产业与经营模式

长沙城郊农业休闲旅游不论是在服务质量,还是在相关的配套设施上都取得了不断的提升,2011年长沙城郊农业休闲的星级山庄共有123家,其中拥有28家四星级以上的乡村旅游区,且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模式,如浏阳的浩博山竹,通过依托农业生产活动体验项目,不仅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开创了旅游、种植、销售一体化服务。望城区的千龙湖旅游度假村,其经营消费项目不仅包括了常规的餐饮、会议、娱乐、球类运动等,同时还包括一些蹦极、足浴、赛车等项目。

2 长沙城郊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2.1 规划与管理滞后

长久以来,长沙城郊农业休闲旅游处于一个既没有职能部门管理,又没有科学规范的发展战略。各区域的农业休闲基本上都各自为战,并没有进行统一的规划发展,开发者也缺乏对于传统文化氛围的深度挖掘,导致原本的乡土风情遭到了严重破坏;在管理过程中,多数地方并没有实行责任到人的策略,很大一部分的休闲场所并没有确切的上级主管部门,这样不时造成用地纠纷等问题。

2.2 项目创新设计不足

城郊农业休闲旅游的目的是对乡村独特人文风情的一种亲身感受与体验,然而,当前长沙地区的城郊旅游主要以观光方式为主,经营项目大都集中在餐饮、住宿等几个通俗的娱乐项目上,导致项目单一,内容雷同,并没有充分利用好本身的自然资源与人文风景的优势。例如望城区的百果园本身就拥有独特的采摘蔬菜水果等服务,并且也配套建设了相应的高尔夫休闲、农业技术培训等项目,但是在实际的经营管理中对旅游资源以及旅游项目的创新深度并不够,提供的服务与项目也仅仅是停留在了农业旅游观光以及采摘蔬菜水果的较浅层面,旅游在旅游过程中也只是简单的参与休闲钓鱼、唱歌等基本活动。而设计的高尔夫球场、马场基本上处于闲置状态。这样与城郊旅游在追求精神层面的放松具有一定的矛盾。

2.3 市场认识不够,有效供给不足

根据对长沙市城郊居民消费人群以及消费水平的调查研究,长沙地区的休闲主体主要集中在一小部分的高薪阶层,而相关的事业单位人员以及学生的消费人数较少,这主要是因为当前进行城郊旅游的定位幅度相对较高,而管理人员一直将其定位于高标准消费行列,因此,使得广大普通工薪阶级无法适应这项休闲旅游活动。

3 城郊农业休闲产业集群化发展策略

由于自身的规划建设问题、经营管理理念的不科学性,导致休闲山庄的市场寿命受到很大的影响。因此,长沙城郊农业休闲旅游要获得可持续的发展,必须进行类似山庄的整合与重组,实现其规模化、多样化以及产业化的发展模式。

3.1 促进农业休闲的集群化发展

针对当前长沙城郊农业休闲旅游的发展极不平衡,且未形成一个具有强大竞争力的集聚带的特点,发展长沙城郊农业休息旅游的集群化势在必行。集群化发展通过将长沙地区农业休闲产业的能量信息在一定空间中进行流动,提高经营者的物质、信息交流,这样保障农业休闲经营企业建立起一个稳定的网络空间结构,同时对产业布局进行优化整合。促进休闲农业集群化发展,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3.2 建立多样化、规模化的休闲产业

在建立长沙城郊农业休闲产业时,要以市场为导向,对当前分散化个体经营的模式进行重组与整合,与相关休闲山庄进行合作重组,改善企业的单一的经营模式,优化资源配置,同时提高企业的市场抵抗风险的能力。

3.3 构建城郊农业休闲的特色优势

创新是一个企业获得发展的不竭动力。针对长沙城郊农业休闲活动的单一性,缺乏创新的现状,相关经营者需采取有效的措施,以市场为导向,通过提高自身的服务与项目的创新来满足客户的需求,要把握好农业休闲旅游的特色,将休闲附加产品以风土人情进行有效的融合,这样才能壮大消费人群。

参考文献

休闲农业产业研究第7篇

关键词:农业休闲;集群化;市场经营。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人口数量的增长,都市人对城郊农业休闲旅游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城郊农业休闲以其独具农家色彩、交通方便、生态环境好的特点而获得了广泛的关注。

干农活、吃农家饭的休闲方式已经成为长沙市民节假日首选的休闲方式。本文所研究的对象包括长沙周边的6 区3 县(6 区指的是天心区、雨花区、开福区、望城区、芙蓉区、岳麓区;3 县指的是长沙县、浏阳县以及宁乡县)。

1 长沙城郊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长沙城郊农业休闲从20 世纪末形成,在短短的20a 时间内已经进入了产业化发展阶段。在省委省政府以及长沙市委市政府推动建设长沙为华中地区第一都市休闲农业旅游的目标下,长沙城郊农业休闲产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长沙市也因此被称为“全国农家乐旅游最火的城市”。

1.1 长沙城郊乡村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近些年人们对于生态旅游关注的增加,长沙城郊农业休闲旅游无论从产业规模以及休闲农庄的数量也得到了稳步提升,从2006 年的1415 家,到2011 年达1600 家;其中星级休闲农庄数从2006 年的99 家已经发展到2011 年的121 家;接待旅客数从2006 年的835.5 万人次发展到2011 年的1420 万人次。通过长沙城郊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壮大,旅游收入也得到了显著的增长,2005 年,长沙市城郊休闲农业旅游收入为105230 万元,截止到2011 年底,长沙市城郊休闲农业旅游收入已经突破了20 亿元大关,这对长沙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一个很大的促进作用。

1.2 特色的产业与经营模式。

长沙城郊农业休闲旅游不论是在服务质量,还是在相关的配套设施上都取得了不断的提升,2011 年长沙城郊农业休闲的星级山庄共有123 家,其中拥有28 家四星级以上的乡村旅游区,且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模式,如浏阳的浩博山竹,通过依托农业生产活动体验项目,不仅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开创了旅游、种植、销售一体化服务。望城区的千龙湖旅游度假村,其经营消费项目不仅包括了常规的餐饮、会议、娱乐、球类运动等,同时还包括一些蹦极、足浴、赛车等项目。

2 长沙城郊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2.1 规划与管理滞后。

长久以来,长沙城郊农业休闲旅游处于一个既没有职能部门管理,又没有科学规范的发展战略。各区域的农业休闲基本上都各自为战,并没有进行统一的规划发展,开发者也缺乏对于传统文化氛围的深度挖掘,导致原本的乡土风情遭到了严重破坏;在管理过程中,多数地方并没有实行责任到人的策略,很大一部分的休闲场所并没有确切的上级主管部门,这样不时造成用地纠纷等问题。

2.2 项目创新设计不足。

城郊农业休闲旅游的目的是对乡村独特人文风情的一种亲身感受与体验,然而,当前长沙地区的城郊旅游主要以观光方式为主,经营项目大都集中在餐饮、住宿等几个通俗的娱乐项目上,导致项目单一,内容雷同,并没有充分利用好本身的自然资源与人文风景的优势。例如望城区的百果园本身就拥有独特的采摘蔬菜水果等服务,并且也配套建设了相应的高尔夫休闲、农业技术培训等项目,但是在实际的经营管理中对旅游资源以及旅游项目的创新深度并不够,提供的服务与项目也仅仅是停留在了农业旅游观光以及采摘蔬菜水果的较浅层面,旅游在旅游过程中也只是简单的参与休闲钓鱼、唱歌等基本活动。而设计的高尔夫球场、马场基本上处于闲置状态。

这样与城郊旅游在追求精神层面的放松具有一定的矛盾。

2.3 市场认识不够,有效供给不足。

根据对长沙市城郊居民消费人群以及消费水平的调查研究,长沙地区的休闲主体主要集中在一小部分的高薪阶层,而相关的事业单位人员以及学生的消费人数较少,这主要是因为当前进行城郊旅游的定位幅度相对较高,而管理人员一直将其定位于高标准消费行列,因此,使得广大普通工薪阶级无法适应这项休闲旅游活动。

3 城郊农业休闲产业集群化发展策略。

由于自身的规划建设问题、经营管理理念的不科学性,导致休闲山庄的市场寿命受到很大的影响。因此,长沙城郊农业休闲旅游要获得可持续的发展,必须进行类似山庄的整合与重组,实现其规模化、多样化以及产业化的发展模式。

3.1 促进农业休闲的集群化发展。

针对当前长沙城郊农业休闲旅游的发展极不平衡,且未形成一个具有强大竞争力的集聚带的特点,发展长沙城郊农业休息旅游的集群化势在必行。集群化发展通过将长沙地区农业休闲产业的能量信息在一定空间中进行流动,提高经营者的物质、信息交流,这样保障农业休闲经营企业建立起一个稳定的网络空间结构,同时对产业布局进行优化整合。促进休闲农业集群化发展,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3.2 建立多样化、规模化的休闲产业。

在建立长沙城郊农业休闲产业时,要以市场为导向,对当前分散化个体经营的模式进行重组与整合,与相关休闲山庄进行合作重组,改善企业的单一的经营模式,优化资源配置,同时提高企业的市场抵抗风险的能力。

3.3 构建城郊农业休闲的特色优势。

创新是一个企业获得发展的不竭动力。针对长沙城郊农业休闲活动的单一性,缺乏创新的现状,相关经营者需采取有效的措施,以市场为导向,通过提高自身的服务与项目的创新来满足客户的需求,要把握好农业休闲旅游的特色,将休闲附加产品以风土人情进行有效的融合,这样才能壮大消费人群。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