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健康教育的基本要素(合集7篇)

时间:2023-08-17 17:35:02
健康教育的基本要素

健康教育的基本要素第1篇

一、教师健康素养的内涵

关于健康的内涵,目前国内外学者普遍认可世界卫生组织于1948年在其中提出的,“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指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良好状态”的三维健康观,将健康的概念划分为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1]。

素养是个人为解决在社会中遇到的问题所具备的一种处理信息的技能,一种识别不同文化、环境和语言的能力。约瑟芬(Josephine)认为,素养是多维的,有素养的人不仅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而且具备各种适应社会的能力[2]。

关于健康素养的概念,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认为,健康素养是个体获得、理解和处理基本健康信息,并作出有关健康的正确决策的能力。

弗雷德(Fred)认为,教师健康素养不仅指教师获取、解释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务的能力,而且指教师能够利用这些信息和服务来提升学生学习健康的理念和技能的水平[3]。

国内学者江洁将健康素养划分为健康知识、健康理念、健康技能与健康行为四大维度。我国在2008年《中国居民健康素养调查问卷》中将健康素养分为基本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基本技能素养三大类。

笔者认为,教师作为一般公民,首先需要具备维持和促进自身健康的基本素养。同时从教书育人的职业性质考虑,教师还必须具备通过教育手段来提高学生健康水平的能力。教师健康素养大致可以分为两大方面:基本健康素养和教师健康教育素养。同时,依据“知信行”理论(“知”,即知识和学习,“知”是基础;“信”,即信念和态度,“信”是动力;“行”,包括促进健康的行为、消除危害健康的行为等行为改变的过程,“行”是目标),健康素养的内涵包括三大维度:健康理念、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见图1)。

基本健康理念主要包括教师对健康重要性的认识、对健康状态的理解等;健康教育理念主要包括教师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的意识、职责等。

基本健康知识主要指教师作为一般公民,在现代生活中应当了解和能够掌握的大众健康知识或生活健康知识;而健康教育知识主要是教师在工作中需要掌握的、与健康教育相关的教学内容,有关学生身心发展的知识等。

基本健康行为是指个体为维持健康或促进健康而采取的平衡膳食、运动锻炼、预防疾病等行动;健康教育行为主要指教师运用一定的方法、手段、技能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的过程。

二、教师健康素养的价值

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增强学生健康素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的健康与学生的健康息息相关,教师心理是否健康、是否患有传染病、是否具备完成各种职能的健康体质至关重要[4]。

近年来,各地中小学教师的体检结果显示,许多教师都处于亚健康状态,教师患职业病的人数越来越多。由于压力、社会适应等问题,许多教师出现职业倦怠,工作满意度和幸福感下降,心理健康问题严重。教师不健康的心态往往会给学生带来不良影响。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的人格特点和心理健康水平甚至比教师的学科知识和教学方法更为重要[5]。笔者认为,提升教师的健康素养是教师专业发展中亟须关注的问题。

1996年美国健康教育协会制定了一份关于健康教育的教师专业能力准则,这些准则可以看作是教师健康素养的衡量标准。许多健康教育专业组织认为,美国所有的中小学教师都必须具备这些健康素养:第一,开设国家健康教育标准规定的课程;第二,拥有有关社区健康,消费者健康,环境健康,家庭生活,心理和情绪健康,伤害预防与安全,营养,个人健康,疾病预防与控制以及酒精、烟草与药物预防的知识;第三,把学校健康教育看作是学校综合健康规划的一部分;第四,在课程教学中整合健康理念;第五,运用健康教育方法时考虑到儿童的发展阶段;第六,具备有效地指导学生作出健康行为选择的技能;第七,收集和评估健康指导资源;第八,通过与家庭、社区的合作来培养学生的健康行为;第九,知道文化背景和个性差异对选择健康行为的影响;第十,与学校和社区的学科团队共同研究健康问题和相关政策。

2000年美国全国教师教育评估委员会(NCATE)在颁布的《教师专业标准》中规定,准教师应该能够知道、理解和应用有关健康教育的重要理念,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和对健康技能的掌握。

我国于2011年12月《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征求意见稿,对教师应具备的健康素养提出了明确要求。如《小学教师标准》,首先,其在“专业理念与师德”部分要求教师关爱小学生,重视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将保护小学生生命安全放在首位……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小学生。

其次,在“教育教学态度与行为”方面要求教师尊重教育规律和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一个小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最后,在“专业知识”方面要求教师了解不同年龄和有特殊需要的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掌握保护和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策略与方法;了解对小学生进行青春期和性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方法;了解小学生安全防护的知识,掌握针对小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侵犯与伤害行为的预防与应对方法,等等。

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中小学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中小学各年级的所有学科教师必须在职前培养时就接受最基本的健康教育知识和教学法的培训。我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高等师范院校意识到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纷纷以必修课或选修课的形式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如北京师范大学本科生的通识教育公共选修课中,有关健康教育的课程很多,如健康教育学、预防艾滋病与性健康教育、环境与健康、应用营养学、运动与瘦身、医学发展与人类健康、中医药健康与养生等。从教育部《教师专业标准》和近几年高等师范院校不断增开有关健康教育选修课程的情况看,今后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健康素养水平必定会有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健,马军,王翔.健康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

[2]Josephine,M. Mancuso.Health Literacy: A Concept/Dimensional Analysis [J].Nursing and Health Sciences, 2008, 10 (3):248-255.

[3]Fred L. Peterson, Randy J. Cooper, Justin, M. Laird. Enhancing Teacher Health Literacy in School Health Promotion: A Vision for the New Millennium [J].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 2001,71(4):138-144.

[4]郑文芳,杨漫欣.教师的健康行为与促进教师健康[J].中国健康教育,2003,11(11):836.

健康教育的基本要素第2篇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健康素养;培养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0-02

目前我国还处于一个疾病负担较重的国家,健康素养总体水平不高,我们不难看到影响健康的因素还很多,为了能尽快改善这一现状,找到一个较有效的突破口,从宏观上讲,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以预防为主的各项干预措施,若从微观上论,一定要把我们眼前的工作做好,从体育教学与训练中入手,切实针对我们的教育对象,把健康素养的培养手段课堂化及生活化,这也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主要因素。

一、研究方法和对象

(一)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并以访谈法的形式进行交流。

(二)问卷调查法:结合本文的需要设计相关问卷,发放了650份问卷,收回635份有效率98%。

(三)调查对象:以深圳3所高职院校,(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深职院和深圳新安职院)的650名学生(男生386人,女生250人)为调查对象,经过相关统计学的处理后,找出理论性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最后提出理论性的促进建议。

二、讨论与分析

(一)高职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选择与认可情况(见表1)

从表1中不难发现,在所学科目中,首选体育课的仅占14.3%,认为体育锻炼能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及养成习惯的为58.02%,认为体育教改有利于身体健康及健康素养培养的占16.67%,由此可见健康课程化对提升健康素养很有意义。

(二)体育教育对高职大学生健康素养的影响

学生身体锻炼的能力主要从学校体育教育中获得,然而学生对体育课首选率并不高,只有14.31%,说明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还不足,他们喜欢自己随意运动,对系统健康素养认识不够甚有障碍因素。

目前学校健康教育比重倾向于体育教学,能培养学生的教育元素来自于体育教师的培养因素。体育教育本身是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以课堂教学和专项训练及课外专门性辅导为主要形式,以身体练习和卫生保健为主要手段。如从体育教育中获得知识和能力上看,体育教师就应具略以下三大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基本掌握教育科学、心理科学、人体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体育教学、训练与竞赛的基本理论及一般的生理、心理营养知识,同时还要具略1-2项较高的运动技术水平。

3、熟悉体育工作的基本方针、政策和法规,具有学校体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

从知识结构上看,体育教师基本能培养学生功能性健康素养甚至互动性健康素养,但评判性健康素养具有局限性,这是影响提高学生健康素养因素之一。事实上几院校目前只开设一年级体育课,教改中实施体育俱乐部课程,根据师资和场地条件开设一些基本项目的技术教学内容,基本不上相关理论课程,卫生保健教学在体育教学中没有明显体现出来,很多学生健康素养的培养,在体育教育中得不到基本的保障。

(三)高职大学生健康素养的培养

高职大学生在健康素养的培养中,已从体育教育中获得了一些身体锻炼的能力和身体保健能力,已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获得了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通过社科课程和社会实践中也获得了不同的人际交流技巧能力,从网络媒体中也能获得其他健康知识。但是我们通过调查,得知高职大学生在健康素养能力获得中还缺失下列几种因素:

1、缺少功能性的健康素养。补救方法: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从读写、识数等方面,获取健康素养信息的服务能力。

2、缺少互动性的健康素养。补救方法:应多与同学们进行正常的交流互动,从中激励自己产生动机及信心来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动,这一素养会影响健康行为的形成。

3、缺少评判性的健康素养。补救方法:能评判性分析健康信息,并能将健康知识运用到改善个人及社会整体的健康决定因素的实践中,这也是健康素养的最高级层次。

4、缺少基本的心理和生理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理念。补救方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及健康行为,不可忽略身体的本能能力和基本技能的掌握。

上述情况的体现我们必须要从学校整体教育中与家庭及社会相结合,大力推进健康素养的培养手段,增进促进健康和预防疾病的理念,有选择性的接受健康信息及相关的产品和服务,提高分析来自媒体宣传介绍及文化方面上的健康影响。注意人际交流中的不利因素,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健康危险因素,融入个人、家庭和社会健康之中,这也是一个有健康素养的人所具略的能力。

三、结束语

(一)目前我国健康素养研究尚属于起步阶段,首次调查也属于基本或功能性健康素养的研究范畴,本人研究认为高职院校有条件在更高级层次即评判性健康素养(信息获取、互动、独立决策与评判等能力)层次上,培养学生健康素养水平。

(二)加强食疗教学理念的引导,促进学生了解饮食物对人体作用。学习食疗可改善学生自我保健的意识,提高学生对自己健康状况能做出正确判断的能力,提高学生合理就医能力,有效利用现有医疗卫生服务资源来提高医学的服务认识水平。

(三)2010年教育统计数据显示全国高职高专院校1246所,在校人数9661797人,因此在高职院校加强学生健康素养培养意义重大及深远。

四、建议

(一)培养高职大学生健康素养首先要提高生活理念,从体育课教学与训练中入手。逐步领引他们把健康这一首要的任务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把它带入社会发挥更有影响的作用。

(二)开设健康保健课,专题讲座,举行相关的知识竞赛及宣传月活动。大力宣传健康素养方面的文化知识,加深对其的认识,从思想深处发挥作用。

(三)推广与人体健康直接相关的饮食文化及中医食疗学教育。积极宣传食疗学的价值观,对当前饮用食物所面临的危害,要有足够的认识,食疗学对自然环境的顺应及对人体内脏平衡,心态平和,心理稳定等起到着重要的作用。

(四)提高学校健康教育的主流文化,消除一切非健康因素。把健康当作头等大事来抓,不要认为他们都是年青人,没什么事儿,不可忽视,要定期检查身体一些生理和心理的指标,生活学习都要有规律,消除一切不健康的心理因素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高皓宇,王刚,袁媛媛.健康素养的内涵及影响因数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11,(8).

[2]郭静,杜正芳,马莎.北京市大学生健康素养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11,(6).

[3]邹亮畴,隗金水.《健康国民2010》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6).

健康教育的基本要素第3篇

[关键词] 健康教育;健康素养;宣传工作

[中图分类号] R193[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10)05(c)-131-02

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保障和重要目标,也是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改善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高度重视提高全民健康素质[1]。2008年1月,卫生部3号公告了《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试行)》(以下称“健康素养”)。为全面落实公告的基本精神和各项要求,大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教育所将“健康素养”作为2008年度健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从思想上提高对“健康素养”的认识程度,从工作上加强对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宣传力度,推动健康教育工作深入开展。

1 具体做法

1.1 提高思想认识

应该重视“健康素养”宣传普及。2008年1月,卫生部3号公告后,大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教育所立即组织专业人员进行了学习,又积极派人员参加了上级举办的“健康素养”培训班,及时传达会议精神,组织专业人员开展讨论,以强化思想认识,提高专业技能。通过本次的学习讨论,专业人员认识到“健康素养”是中国健康教育工作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需要健康教育专业人员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健康素养,在实际工作中宣传健康素养,全力以赴做好“健康素养”的宣传普及,这就为开展“健康素养”的宣传普及打下了思想基础。据了解,区、市、县疾控中心健康教育部门,还专门印制了数万份“健康素养”宣传单,发放到辖区内的社区、学校、企业、医院,力求将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宣传普及到辖区的每一处人群。在本年度大连市健康教育讲师团讲座活动中,重点安排了宣传介绍“健康素养”的专题讲座内容。讲座开展了20场,受教人数近4 000人。

1.2 树立创新思维

应该扩大“健康素养”的覆盖面。2008年5月12日是大连辖区普兰店市吴姑城举办庙会的日子,这天约有20万人到场,我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教育所与普兰店市疾控中心健康教育专业人员,利用庙会人群集中的有利时机,开展健康教育科普知识宣传活动。健康教育专业人员在现场悬挂两条横幅――“普及卫生防病知识,提高市民健康素质”、“开展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摆放多种宣传资料和数块宣传板,引来游客驻足观看。专业人员围绕“健康素养66条”现场组织开展了健康素养知识有奖问答,并为答对者发放了纪念品。此次活动在宣传“健康素养”的同时,还宣传了慢性病、传染病、烟草危害、碘缺乏病等相关科普知识,并结合当时的手足口病疫情,发放了“行动起来,积极预防手足口病”等多种宣传单、小册子及农村居民健康教育读本宣传品20 000份,效果良好。

2 讨论

2.1 健康素养是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是卫生保健的先导,是卫生事业发展的战略举措,是一项低收入、高产出、高效益的保健措施,是提高广大群众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的重要渠道[2]。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健康教育事业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在改变群众不良卫生习惯,提高健康素质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在健康教育工作中的知识宣传方面,始终缺乏统一的宣传内容,导致健康教育专兼职人员在开展宣传教育时没有遵循的标准,几乎都是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和宣传主题来确定内容,这就使全面了解和掌握受众健康知识知晓率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健康素养”的,是在吸收前人智慧的基础上,提出更为科学也更加适合现代社会需要地维护健康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3]。它有益于提高公民健康素养,增进公民健康素质,经专家反复研究、反复筛选而确定的“健康素养”虽然只有66条,但在我国健康教育的发展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健康教育工作者乃至医务工作者必须把“健康素养”的传播普及当作己任,进一步强化思想认识和专业技能,并在工作中努力加以实践,推动健康教育工作再上新台阶。

2.2 全方位多渠道传播“健康素养”

宣传普及“健康素养”,应当坚持采取全方位多渠道的原则。健康教育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积累了多种行之有效的宣传手段,这些手段都可以运用到“健康素养”的传播之中。其原则应该是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发动一切可以发动的社会力量,采用一切可以采用的宣传手段,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的作用,采取专题、专栏、讲座、橱窗、宣传版、知识竞赛、发放宣传材料等形式,扩大宣传范围,增强宣传效果。2009年,“健康素养”公告后,国家举办了中国公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启动仪式,国家卫生部编印了多种公民健康素养书刊,各地也纷纷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开展宣传工作,为健康素养的普及奠定了基础,但其力度和范围还远远不够,必须加大宣传,深入开展普及,努力扩大覆盖面,力求将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宣传普及到全区的每一处人群,并通过健康素养的宣传普及来提高公民的文明素质,从这个意义说,健康素养对于精神文明建设又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3 “健康素养”的宣传普及应长期坚持

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公民的健康素养水平与能力,直接影响到全民族的健康。因此,健康素养的宣传普及是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件大事,是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的着眼点和主要任务,必须长期坚持。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把健康素养宣传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坚持宣传普及工作的长期性,就要加强领导,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把宣传普及健康素养工作纳入单位的重要议事日程,搞好协调与安排,为提高公民健康素养创造良好氛围。坚持宣传普及工作的长期性,就要结合本地实际,在各项健康教育活动中,大力弘扬健康素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要以建设健康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卫生村镇、健康街道、爱国卫生先进单位、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等为平台,并结合爱国卫生月、世界卫生日、世界无烟日等活动,有计划地向群众宣传健康素养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进一步强化广大群众的健康生活意识。坚持宣传普及的长期性,还要采取相应的手段予以督促,可以采用经验总结、学术讨论、检查评比、考试竞赛、效果评价等方法检测宣传学习的效果。特别是效果评价,是健康教育工作长期形成并卓有成效的一种科学评价方法。通过效果评价,掌握效果最佳的宣传方法,找到工作中的问题,制订相应的措施,保证健康素养的宣传落到实处,推动群众自发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我国公民健康素养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公民健康素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0.

[2]吕姿之.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

健康教育的基本要素第4篇

【中图分类号】 R 179 G 479 G 627.8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2-0161-02

【关键词】 健康教育;人员素质;资源分配;学生保健服务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慢性疾病逐渐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突出问题。针对这一新情况,2007年5月我国《卫生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将“加强全民健康教育,积极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作为近段时期的重点工作之一。同年卫生部又制定了《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总体方案(2007-2015年)》,并于2008年1月公布了《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试行)》,具体指导我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的深入开展。

学校健康教育是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当前学校健康教育开展情况并不尽人意,大部分学生健康意识淡薄,缺乏必要的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习惯。在新的历史时期学校应如何开展健康教育,以适应培养我国公民健康素养的目标要求,这需要认真分析当前学校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准确把握中国公民健康素养的具体内涵,对学校健康教育资源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和利用,不断推进学校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1 学校健康教育在培养我国公民健康素养方面的地位和作用

健康素养是个体具有获取、理解和处理基本的健康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做出正确判断和决定、维持和促进健康的能力[1]。

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教育活动向个体或群体传播健康知识,使人们树立健康意识,并促使人们自愿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达到消除或减少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降低发病率、死亡率,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是提高公民健康素养的重要手段,是减少和消除健康不公平的有效方法[2]。而学校健康教育又是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学生为对象,针对其学习、发育特点和对健康的需求而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健康知识和技能的传播教育活动,在培养国民健康意识和健康行为习惯方面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具体表现在:(1)学校健康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儿童青少年,其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强,容易形成稳固的健康意识和健康行为习惯并终身受益。(2)健康教育最适于在群体生活的人群中开展。学校是学生接受系统教育、掌握生活和工作技能的场所,受教育者和实施教育者都处于这样的生活环境中,学校本身的特点使其成为健康教育发挥最大作用的场所。(3)学生在学校接受系统健康教育所获得的健康知识与技能,能最大限度地向家庭和社会辐射,帮助其家庭及社区其他成员获得健康知识、养成健康行为习惯,促进我国公民健康素养的整体提升。

2 学校健康教育与中国公民健康素养教育结合的可行性

2.1 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技能的具体内涵 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分为基本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基本技能3个部分,以健康理念和行为为切入点,确定了66条可通过健康教育干预、针对公众健康生活方式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其主要内容涉及个人卫生习惯、合理营养、环境卫生、常见疾病的预防、心理卫生、急症自救与互救、用药知识、健康技能8个方面。

2.2 学校健康教育内容体系 我国学校健康教育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人体基本解剖生理知识、个人卫生习惯与健康、合理营养与健康、环境卫生与健康、体育运动与健康、常见疾病的预防、安全与意外事故伤害的预防、心理卫生、青春期生理心理卫生教育、急症自救与互救、用药知识等11个方面,并在教学中针对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发育特点,有选择、由浅入深地安排教育内容。如小学重点加强学生健康行为习惯养成,中学加强青春期心理、生理卫生知识教育,大学注重加强大学生自我保健能力与意识培养以及性心理与性卫生教育,以纠正不良生活方式和不健康的行为为重点。

2.3 学校健康教育与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内容体系比较 中国公民健康素养所涉及的健康基本知识与技能均包含在学校健康教育内容体系之中。所不同的是前者更加强调疾病预防、营养健康、健康生活方式与理念、合理用药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注重健康理念和实用健康技能的培养,但对支持这些理念与技能的基础知识没有过多涉及。同时,学校健康教育内容体系中的人体解剖生理、体育运动与健康、青春期生理、心理卫生以及性心理与卫生等知识技能在其中也没有具体反映。

可以说,学校健康教育是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形成的基础和根本途径,而《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规定的内容为新时期我国学校健康教育工作重点指明了方向。

3 当前学校健康教育现状与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明确指出:“学校应当把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普通中小学必须开设健康教育课,普通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农业中学、职业中学应当开设健康教育选修课或者讲座。学校应当开展学生健康咨询活动。”但就目前我国学校健康教育现状来看,形势不容乐观,表现出较大的地区及城乡差异。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一是开课率和课时安排达不到学校健康教育的基本要求。一方面,我国学校健康教育一直沿用体育与健康结合的课程开设模式,学校健康教育没有独立的学科地位。另一方面,在课程开设上并没有硬性规定,只是要求“在目前已经具备师资等条件的省、地、市各级中小学校要求开设每周至少1学时的健康教育课,而尚无条件者,鼓励可由不定期的健康教育讲座逐步过渡到定期的健康教育课。”另外,在内容结构上缺乏对健康教育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的认识,局限在体育教育中理解健康教育,同时夸大了体育在学校健康教育中的作用[3]。2001年《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开始试行,更是从课表中撤消了对学校健康教育课时的规定,健康教育课采用渗透、整合的方式来体现。这些都在某种程度上忽略了学校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直接导致学校健康教育不被足够重视[4]。 二是缺乏专业的健康教育师资,教学效果较差。虽然我国学校健康教育专业师资的培养始于20世纪80年代,但迄今我国培养健康教育专业人才数量少,且主要集中在各类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卫生防疫站,出现学校健康教育无专业师资的尴尬局面[5]。目前学校健康教育师资主要由学校医务人员、体育教师、生理卫生教师,以及通过简单培训的班主任或辅导员担任。这种非专业师资在教学上存在的问题是:一方面体育或生理卫生教师缺乏系统医学知识背景,对某些健康知识领域(如传染病防治)的教学显得捉襟见肘,勉强应付;而另一方面学校医务人员虽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但又缺乏必要的教育教学技能,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况且大部分中小学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根本没有配备专业的医务人员[6]。

4 中国公民健康素养提升与学校健康教育资源整合利用

培养和提升我国公民的健康素养需要认真对待学校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整合利用学校健康教育资源,提高学校健康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4.1 加强学校健康教育独立学科体系建设 20世纪90年代原国家教委、卫生部已经建立起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学校健康教育内容体系。但在执行过程中没有给予学校健康教育独立的学科地位,导致学校健康教育课程并没有受到足够重视和有效实施。

学校健康教育课程应该是整个学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核心课程之一。在这个问题上美国的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早在1995 年美国健康标准联合委员会就了《国家健康教育标准》,美国大多数州在该标准的基础上建立了专门的学校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并强调通过实施综合健康教育(政府、社区、学校、家庭以及同伴等共同参与) 实现教育目标[3]。

要实现学校健康教育的健康发展,必须给予其独立的学科地位,建立稳定的课程体系。学校健康教育课程的目的是从知、信和行的统一中,让学生掌握健康知识,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促进健康发展。

4.2 加强学校健康教育师资的整合利用 就短期而言,要改变学校健康教育专业师资缺乏的现状,应注重加强现有师资的整合利用。学校医务人员、体育教师、生理卫生教师、班主任或辅导员是实施学校健康教育工作的骨干,加强他们学校健康教育知识培训,是实现短期健康教育师资培养的重要途径。

首先,建立完善的学校健康教育师资培训体系,加强健康教育工作的管理和指导,提高培训质量。其次,各级政府教育卫生部门及学校应把培训工作列入学校师资培训计划,通过培训不断提高学校健康教育师资的专业水平,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从长远看,国家应充分考虑学校健康教育的实际情况,探索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专业师资培养体系。

在长期学校健康教育实践中,笔者发现,提高体育教师学校健康教育能力是实现学校健康教育师资专业化的有效途径。这不仅有利于维护师资队伍的长期稳定,同时又有利于减少教师的闲置问题,加速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的培养速度。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与学校健康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大部分高校体育教育专业都开设了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运动心理学、学校卫生学等与健康教育密切相关的课程。但由于在学生能力培养上缺乏与学校健康教育的结合,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胜任学校健康教育工作能力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鼓励高校体育教育专业面向学校体育健康教育的需要,在专业结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等方面作必要的调整和合理的改革,进一步加强该专业学生在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基础、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理论学习,提升其学校健康教育技能能力,培养出既能担当学校体育教育,又能胜任学校健康教育的复合型专业师资。

4.3 加强学校健康教育内容调整,突出公民健康素养培养 按照我国《卫生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加强全民健康教育,积极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指导思想,学校健康教育应在完成基本健康教育内容情况下,重点突出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培养。

《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试行)》提到的健康基本知识与技能多为概念性或结论性的描述,缺乏具体的基础理论支撑。例如其在健康基本知识与理念中提到“健康生活方式主要包括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4个方面”。但要实现健康生活方式的建立需要了解什么是合理膳食,如何才能做到合理膳食,怎样才能做到科学的体育锻炼,为什么要戒烟限酒,吸烟和酗酒有什么危害以及如何做到心理平衡等。这些都依赖于在学校健康教育中相关基础知识的传授,真正实现我国公民健康素养的培养和提升。

因此,要实现中国公民健康素养的培养目标,必须加强学校健康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准确把握中国公民健康素养的具体内涵,并对学校健康教育资源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利用,才能做到学校健康教育与国家健康教育事业的有机结合和整体推进。

5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试行). 中国健康教育, 2008,24(1):86-89.

[2] 季成叶,刘宝林.儿童少年卫生学.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21.

[3] 孙雷.美国基于国家标准的学校健康教育课程改革及启示.体育与科学,2006(5):90-93.

[4] 谢佩娜.中小学体育教师开展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搏击.武术科学,2008(4):84-86.

[5] 俞爱玲.中美两国学校健康教育课程比较.中国学校卫生,2004,25(4):442-444.

健康教育的基本要素第5篇

[关键词] 健康素养;健康教育与促进;监测干预;山区居民

[中图分类号] R19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7)01-0124-05

健康素养是以包容地、公平地享有优质教育和终身学习为基础,是范围较广的技能和能力的综合体[1]。我国对健康素养的研究起步较晚,随着对健康素养认识的不断提高和研究的深入,将强化个人健康责任,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引导形成自立自律、符合自身特点的健康生活方式,有效控制影响健康的各种行为因素,提高山区居民自我管理的能力。2013年9月,我院建立^镇一体化紧密型医联体,为进一步了解柯桥区山区居民健康素养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大力推进社区健康素养监测与干预工作,制定健康教育策略和措施,本研究拟通过我院近两年来医养结合试点、健康小屋的运行、慢性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开展健康教育课堂和科普演讲比赛、推进全科医生签约服务等,进行有效的健康理念宣教与管理,探索出符合柯桥区山区居民特点的基层健康教育模式,从成本效益的角度,分析总结,为新模式的推广使用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1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1研究方法

以文献复习与系统检索方法,收集国内外关于居民健康素养现状、影响因素、与疾病管理的关系、干预效果的分析和评价等相关文献,了解近年来国内外参与式干预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现状和趋势,并进行系统的比较和分析。

1.2 研究对象

柯桥区平水镇15~69岁,排除外出时间6个月以上的居民。随机定额抽取健康小屋所在地的2个行政村共100名居民进行面对面健康问卷调查,干预1年后再随机定额抽取100名居民进行问卷调查,比较干预前后居民健康素养的三个维度和五类健康问题的得分变化情况。

1.3 干预方法

以《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2015版)》(以下简称健康素养66条)和《重点卫生防病健康教育核心信息》为内容,采取以信息传播、同伴教育、慢性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健康教育课堂、全科医生签约服务、健康小屋定期开放及参与式教育等主要干预措施的“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具体为:开展12次慢性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12场健康素养知识巡讲、9次义诊咨询等;开展健康场所创建、镇卫生院定期发放健康素养知识宣传片、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健康教育宣传栏每季度张贴健康素养宣传画报、责任医师入户宣传发放有关《健康素养66条》的读本、折页、单页等一系列宣传材料共计12种53379份,入户率100%;加强媒体沟通,并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平面广告等全方位推进健康素养知识的宣传。评估参与式健康教育模式与传统模式的差异。

1.4 现场问卷调查

以国家卫生部的《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为基础,问卷来自国家卫生计生委网站。健康素养包括三个维度(健康理念素养、健康生活方式及行为素养、基本技能素养),五类健康问题(科学健康观、传染病预防素养、慢性病预防素养、安全急救、基本医疗素养);共71个条目,包括健康理念与基本知识(34个条目)、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30个条目)和健康技能(7个条目)。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进行面对面入户调查,干预前调查时间2015年3月,干预后调查时间2016年3月。

1.5 统计学方法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有效问卷100份,问卷有效率为100%。以Epi Data软件双遍录入数据,核对无误后,使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本次调查所获健康素养得分资料为计量资料,通过两独立样本t检验评价干预前后健康素养得分的统计学差异,选择α=0.05作为统计检验水准,P

2 研究的内容

按照分层抽样和简单随机抽样相结合的原则,在平水镇健康小屋所在地行政村,先按2015年各村(居)的服务人口数(包含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经济条件、地理位置分为两类,每类再各随机抽取1个样本村,每个样本村定额抽取50名居民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干预1年后每个样本村再次定额抽取50名进行问卷调查,比较干预前后居民健康素养三个维度和五类健康问题的变化情况。

2.1 参与式健康教育模式的试行

2.1.1 宣传材料的制作 宣传内容包括科学健康观、传染病预防素养、慢性病预防素养、安全急救与基本医疗素养等。

2.1.2 教材和课件的制作 制作统一的《健康素养66条》、《重点卫生防病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健康生活指导员工手册》等授课教材和“精品讲堂”40个课件,将培训手册中重要的信息统一编写到课件中,形成规范的讲课版本。

2.1.3 参与式干预健康教育模式的实证研究 随机选择2个村做为试点单位,每月定期开放健康小屋,开展1次慢性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和健康素养知识巡讲,结合义诊咨询、健康场所创建、健康管理和全科医生签约服务等工作,镇卫生院社区责任医生定期发放健康素养宣传画报、《健康素养66条》、疾病防治宣传资料等,强调主动参与的重要性。同时,社区责任医生用统一版本的精品讲堂40个课件对居民实行面对面集中宣教,普及健康素养核心知识,提高居民健康素养。镇卫生院工作人员对每期慢性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和健康教育课堂作跟踪和调研,收集参与者反馈的建议和信息。将试点单位推进过程中收集到的建议和信息做分析归类,修订原《培训手册》和培训课件。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前后自身对照,但前后调查的对象均来自实施干预措施的2个村的随机抽样样本,可近似于前后自身对照。

2.2参与式干预健康教育模式的评价

通过干预前后两次问卷调查,从“供需”双方进一步了解本项目实施的满意度,与传统健康教育模式相比的优缺点,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意见等。

3结果

3.1 健康素养干预的总体效果

干预前,居民健康素养平均得分为(45.89±10.81)分,干预后平均得分为(53.34±10.45)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71,P

3.2健康素养三个维度得分情况

干预后居民健康理念素养、健康生活方式及行为素养、基本技能素养的得分均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3健康素养五类健康问题得分情况

与干预前相比,干预后居民科学健康观、传染病预防素养、慢性病预防素养、安全与急救素养、基本医疗素养的得分均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4讨论

通过一年时间对山区居民开展健康素养集中干预后,经前后两次调查,山区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明显提高,尤其是健康理念素养、健康生活方式及行为素养方面有较大的增长幅度,说明山区居民对健康理念素养、健康生活方式及行为素养有较高的需求,通过1年干A,每月发放宣传资料,定期开展健康小屋自助式服务、慢性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和健康素养知识巡讲,结合义诊咨询、健康管理和全科签约服务工作,创新基层健康教育模式,得到了山区居民的广泛参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3]。

结果还显示,山区居民健康素养的总体水平仍然不高,基本医学知识匮乏,特别是基本医疗素养和五类健康问题,通俗易懂的干预效果较好,比较容易被居民接受;而专业性较强的基本医疗素养和五类健康问题,不太强容易被居民所掌握,这将是今后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的重点[4-7]。本次干预研究表明,需要进一步制作、播放健康公益广告,加大公益宣传力度,不断增加健康科普报道数量,多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途径和方法宣传普及健康知识和技能,让不同文化水平的受众都喜欢听、乐意做。同时,创新健康教育的方式和载体,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提高健康教育的权威性、针对性、准确性和实效性[8,9]。

改变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尤其是个体和群体的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一旦养成固化后就很难轻易改变[10]。对山区居民提供健康体检、健康教育及慢性病随访管理的地点主要在乡镇卫生院,应全面提高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的健康教育水平、技巧和责任心,将健康教育贯穿于诊疗活动的全过程中[11-13]。同时,乡镇卫生院作为健康促进与教育的重要阵地,应坚持预防为主,推进防治结合,实现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推动健康管理关口前移,发挥专业优势大力开展健康促进与教育服务。要加强医患沟通和科普宣传,围绕健康维护、慢性病和传染病防治、妇幼健康、心理健康、合理膳食、老年保健等重要内容,开展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普及合理用药和科学就医知识,提高群众防病就医能力。要深入推进全民健康科技工作,大力普及健康知识与技能,引导群众建立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和心理平衡的健康生活方式,倡导“人人守护健康”的理念,不断提升全民健康素养。针对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流动人口等重点人群,开展符合其特点的健康促进及健康素养传播活动。面向社会宣传倡导积极老龄化、健康老龄化的理念,面向老年人及其家庭开展知识普及和健康促进,结合老年人健康特点,开展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提高老年人群健康素养[14]。

研究表明普遍性的干预措施对提升社会弱势人群健康素养水平的作用可能比较有限,也提示我们目标人群的干预效果与人群自身特点紧密相关,受人群的教育水平、经济水平、年龄等因素的影响较大[15,16]。因此,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要从认真分析目标人群的特点和需求出发,以人群所处的生理、心理、社会和环境状态为干预策略制定的指导依据之一,以保证效果为目标,选择适宜性、针对性、可行性、经济性的干预措施和方法,实行因人施教、分类干预。另外,干预工作中还要注意健康信息的可读性对目标人群健康素养水平改变的影响[17,18]。公众对信息的接受,除受个人接受度、判断信息的能力的影响外,还取决于信息本身的难易程度、表达的方式和传播技巧。书面材料是最简单易懂且便于居民使用的,对于低文化素养的人群,内容简单易懂,表达方式生动活泼的书面材料更容易被理解。

本次调查分析了柯桥区山区居民健康素养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制定健康教育措施和健康促进策略提供了依据,有利于针对低健康素养人群开展健康教育监测干预。按照预防为主、关口前移,关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推进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实施医疗卫生、体育健身、环境保护、食品药品安全、心理干预等综合治理,有效应对各类健康影响因素。要针对农村人口健康需求,广泛宣传居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和技能,提升农村人口健康意识,形成良好卫生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

5 建议和对策

5.1 落实“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策略

2013年第八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在芬兰召开,会议的主题是“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重点讨论了非卫生行政部门在履行健康的社会责任方面所应承担的责任。如前所述,健康素养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19]。因此,提升全社会素养水平绝不仅仅是卫生计生一家的事情,而是全社会的责任。全社会各成员部门均负有健康的社会责任。各级政府和社会成员部门要切实推进“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策略,加大对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提高全民受教育水平,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深入开展全民健康科技行动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卫生计生部门要做好协调、倡导,为全社会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提供技术支撑。

5.2大力开展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

以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为契机,以健康促进场所和健康家庭建设活动为平台,大力开展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各级卫生计生部门应充分认识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是提高城乡居民健康素质、解决当代公共卫生问题的重要举措,对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19]。要进一步整合社会资源,动员社会力量,宣传和普及《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大力开展场所健康促进建设,各行各业要结合自己行业特点和优势,打造出一批健康教育基地,成为日常开展健康教育活动的固定阵地。充分发挥功能单位对社会和家庭的辐射效应和示范效应,促进全社会对健康的关注,推动全社会健康素养水平的提升。

5.3加强重点地区、重点领域、重点人群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

尤其是农村和山区等重点地区,基本医疗素养和慢病防治素养等重点领域,妇女儿童、老年人和青少年、残疾人、低收入人群等重点人群的健康教育工作。充分利用健康素养促进行动项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等深入广泛地开展健康素养促进活动[19]。针对不同人群、不同健康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发居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和技能传播资源库,构建数字化的健康传播平台。坚持健康素养促进行动项目重点覆盖农村和山区的原则,不断增加对项目活动和经费投入,加强对健康素养促进工作的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力争使更多地区,尤其是农村和山区居民受益。加强学校教育工作与健康促进,把健康教育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20]。以中小学为重点,建立学校健康教育推进机制。加强学校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构建相关学科教学与教育活动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经常性宣传教育与集中式宣传教育相结合的健康教育模式。改善学校卫生环境,做好学生常见病的预防与控制工作。加强与教育部门协作,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考核指标,提高大、中、小学校健康教育课程开课率和教学质量,从学生时期抓起,让他们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从而去影响他们的行为。中老年人是疾病的高发人群,很多观念和行为习惯已根深蒂固,改变起来会更加困难。此外,老年人学习能力和记忆能力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接受信息能力变差。因此,开展中老年人健康教育时,要认真研究中老年人的实际情况,制订适合中老年人的健康教育核心信息,优化常规的工作模式和技术方法,切实提高健康教育成效。

5.4加强实用技术研究,总结和推广优秀实践

认真研究山区健康题,大力开展适宜技术研究,加强科普信息内容建设,不断创新健康教育工作形式和载体,提升健康教育效果[19]。积极学习国外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的先进理论、技术、方法,进行本土化研究,立足实际,勇于创新,在理论指导下开展工作,不断提升实际工作水平。

5.5提升公众健康素养,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这是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健康的重视,也对全社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级政府、各成员部门都要履行健康的社会责任,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每个人要做自己健康的管理者,从多层次、多方面促进公众健康素养提升,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6小结

本研究在干预前后两次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参与式干预健康教育新模式,该模式在国内具有创新性。从项目实施过程来看,总体的满意度较高,采取健康教育与促进、开展健康素养监测与干预工作有效果的,应以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和慢性病预防素养为重点内容,以农村居民、老年居民、低教育程度居民以及低收入居民等为重点对象,实行有侧重性、分类指导的健康素养干预策略。总之,我们要从公共卫生的角度,以提高人群健康素养水平为抓手,以健康促进与教育体系建设为支撑,着力创造健康支持性环境,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努力实现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促进全民健康和健康公平。

有研究认为有效的健康促进应包含良好的公共健康政策、支持性的健康的结构环境、社区行动、支持健康的社会环境、发展个人技能、支持个人健康决定的环境这6项关键性的行动和策略[21]。在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实施过程中,政府部门要积极创建健康的社会支持环境,拟定最佳的健康促进政策和健康教育措施,通过多部门协作,以人的健康为中心,根据群众需求开展健康教育与促进服务,培育人人参与、人人建设、人人共享的健康新生态。

[参考文献]

[1] 佟丽,胡俊峰,侯培森. 健康素质与健康素养[J]. 中国健康教育杂志,2006,4(22):293-295.

[2] 王晓杰,林小邀,张骑奔,等. 山区农村居民健康素养现状调查[J]. 浙江预防医学杂志,2013,25(8):84-86.

[3] 姜迎华,吴慧芳,耿倩影. 社区居民健康素养干预效果分析[J]. 西部医学杂志,2014,1(26):110-112.

[4] 徐倩倩,陈国崇,王潇怀,等. 宁波市2013年居民健康素养调查结果[J]. 浙江预防医学杂志,2015,10(27):1064-1066

[5] 杨文燕,尹爱田,吴群红,等. 山东省农村居民健康素养评价及其与卫生服务利用的关系研究[J]. 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14,5(7):33-34.

[6] 翟高峰,高洁,何伊莎,等. 南京市雨花台区居民健康素养干预效果评价[J]. 职业与健康杂志,2012,2(8):29-30.

[7] 林玲,蔡波,杨自力,等. 南通市居民健康素养知识干预效果分析[J]. 现代预防医学杂志,2011,9(18):42-44.

[8] 何亮,吴红辉. 居民健康素养浅析[J]. 江苏卫生事业管理杂志,2012,3(23):114-115.

[9] 徐水洋,王磊,杨清,等. 浙江省居民健康素养调查[J]. 浙江预防医学杂志,2011,23(5):5-11.

[10] 陈雅蓉. 县级医院引入健康管理的实践与探讨[J]. 中国医院管理杂志,2011,12(22):16-17.

[11] 刘卫东,俞清,刘林飞,等. 江苏省淮安市常住居民健康素养影响因素分析[J]. 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14, 8(2):120-123.

[12] 曾庆奇,常春,蒋莹. 健康素养与高血压健康管理的关系[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3(46):492-497.

[13] 王晓康,闵捷,李晓宁,等. 江苏省居民慢性病预防素养及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杂志,2015,10(18):3477-3480.

[14] 杨国莉,严谨. 老年人健康素养现状、影响因素及健康教育策略[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1(36):250-252.

[15] 虞哲彬,潘佳玲,郭林杰,等. 浙江省居民健康素养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J]. 浙江预防医学杂志,2016,2(28):113-120.

[16] 陈蓉姝,谢国祥. 2012年江宁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江苏预防医学杂志,2014,3(7):70-71.

[17] 傅灵菲,余登来,王静,等. 上海市浦东新区职业人群健康素养调查[J]. 环境与职业医学杂志,2012,6(3):66-67.

[18] 王孝千. 富阳市社区健康教育模式探讨与思考[J]. 社区医学杂志,2012,11(21):18-19.

[19] 姚宏文,石琦,李英华. 我国城乡居民健康素养现状及对策[J]. 人口研究杂志,2016,40(2):88-97.

[20] 彭元槐,范光,黄超群,等. 创建青少年健康教育基地的实践与思考[J].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杂志,2014,6(21):56-58

健康教育的基本要素第6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以人的健康为基础,构建居民健康素养普及教育与监测体系,提升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推动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高效、协调和科学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动员、群众参与、政策支持、法制保障的基本原则,全方位开展居民健康素养普及教育与监测。

三、总体目标

建立和完善与“和谐*、效益*”相适应的居民健康素养普及教育和监测体系。通过普及健康素养知识与技能,促进居民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形成全民参与健康促进工作的社会氛围;通过建立居民健康素养监测体系,掌握居民健康素养状况,采取有效措施,逐年提高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四、主要工作任务与措施

(一)制订*不同人群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

根据《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试行)》,结合我市人口结构特点,针对不同人群实际,制订《*成年人、中学生、小学生、学龄前儿童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和技能》。

(二)全方面开展健康素养普及教育

利用多种形式,分阶段、全方位、动员全社会、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宣传活动。

1、印发资料

印发健康素养折页、小册子、动漫DVD、宣传画、挂图、宣传标语等宣传资料。

2、出版宣传栏

学校、幼儿园、企业、社康中心、企事业单位等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定期或不定期出版健康素养内容宣传栏。

3、开展健康素养讲座

在社区、企业、公共场所、学校等开展健康素养讲座,市区健康教育所协助安排健康教育讲师团人员参与。

4、宣传日活动

各单位利用各种宣传日活动,开展健康素养宣传教育工作。市健康教育研究所制定计划,安排健康教育公益宣传车参加健康素养宣传活动。

5、巡回展览

在人口比较集中的大型社区、公共场所、企业等开展健康素养宣传展板巡回展览活动。

6、健康素养竞赛活动

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组织市民开展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竞赛活动、健康素养宣传口号有奖征集活动等。

7、医院视屏联播网

制作健康素养宣传片,在医院视屏联播网播放,面向就诊患者及其家属开展健康素养普及教育。

8、网站宣传

在卫生局网、公众健康教育网等网站设立健康素养专栏,开展健康素养论坛、专家问答、有奖知识竞答活动,播放健康素养动漫等。

9、公众媒体

利用报纸、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刊登或播放健康素养公益广告,向市民普及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并及时对健康素养各项活动进行报道。

10、结合示范项目工作,针对不同对象进行宣传

结合创建健康促进幼儿园、健康促进学校、健康社区、农民工健康促进行动项目等,对学龄前儿童、中小学生、社区居民、农民工等不同对象进行宣传。

11、充分利用社会力量,扩大健康素养普及教育覆盖面

发挥*市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协会、*市健康教育讲师团、义工联等社会团体的作用,吸收社会资源,配合做好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普及教育宣传工作。

(三)加强健康素养监测

根据《中国成人健康素养监测方案》,结合我市实际,在全市各区开展*市民健康素养监测,逐步建立和完善*市健康素养监测体系。

1、监测方法

按照分阶段随机抽样方法在全市范围内建立监测点。每年5—6月对监测点居民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开展一次健康素养监测。针对不同特征人群的调查采用不同的方式:对成年人采取入户调查方式进行调查,对中、小学生采取现场填写问卷,对学龄前儿童采取现场问答的方式进行调查。

2、监测内容

制定《*市民健康素养监测调查问卷》,既要包含《中国成人健康素养监测》的主要内容,又要包含*自身特色的调查内容。主要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健康观念、健康知识、健康行为、健康技能、健康需求、健康状况等方面。

3、确定监测对象

监测点的居民(调查时间为过去一年在*居住时间满6个月以上)均为监测对象。

4、监测流程

包括监测动员,实施现场调查,整理与分析监测资料,评价、总结与反馈。

(1)监测动员:做好社区动员,提高市民参与监测工作的积极性。

(2)实施调查:由培训合格的调查员采取入户或现场填写调查表的方式对被调查对象进行调查。

(3)资料收集与整理:各监测点将完成的调查资料报送区健康教育所,区健康教育所进行核查和整理后报送市健康教育研究所。

(4)总结与反馈:对全市监测数据进行分析、评价与总结,形成监测报告,报送市健康素养普及教育与监测工作领导小组。

5、质量控制

对调查人员进行培训,提高调查技能水平,保障调查质量;各监测点提供相应便利条件保障调查工作的顺利实施,确保调查质量。

五、政策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1、成立“*市健康素养普及教育与监测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我市健康素养普及教育与监测工作的组织、协调、实施,完善政策保障,加强督导,保证各项工作逐步落实。领导小组人员组成: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联络员:

*市健康素养普及教育与监测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卫生局基妇处),由林汉城兼任主任。负责协调落实居民健康素养普及教育与监测工作的各项具体措施,提供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支持,汇总各部门、各区上报的信息,及时报告工作进展等。成员为各区卫生局负责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的工作人员组成。

2、成立“*市健康素养普及教育与监测工作技术指导小组”:负责制定我市健康素养普及教育与监测工作方案,提供技术指导,协调解决实施过程中的技术问题等;对*市健康素养普及教育与监测工作进行信息监测,根据信息反馈,调整实施方案;负责*市健康素养普及教育与监测工作质量控制和考核评价工作,定期向*市健康素养普及教育与监测工作领导小组上报工作情况。技术指导小组人员组成: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二)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各级医疗卫生单位要从提高人口健康素质,实现人口素质与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开展*市健康素养教育与监测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有效措施,帮助解决实施中的困难与问题。

(三)经费保障

*市健康素养普及教育与监测工作纳入市、区两级卫生部门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内容及其财政预算,确保工作正常开展。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建立健全健康素养普及教育与监测工作网络,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市健康素养普及教育与监测网络工作人员以及*市健康教育讲师团师资人员的健康素养理论与技能水平,建设成高素质的健康素养教育与监测工作和技术服务队伍。

培训内容:从事组织领导和技术指导的人员,主要培训社会动员、计划设计、组织协调、传播与教育、检测与评价、《*成年人、中学生、小学生和学龄前儿童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等方面的内容;对多部门合作的人员主要培训《*成年人、中学生、小学生和学龄前儿童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健康素养普及教育与监测网络工作人员培训率达80%以上。

(五)建立健康素养普及教育和监测工作管理制度

1、建立定期沟通制度。定期召开会议,及时了解普及教育及监测工作进展情况,查找居民普及教育与监测工作存在的问题,并协商解决。

2、建立专人信息负责制度。由专人负责收集、整理相关资料(计划、总结、相关政策文件、制度、健康教育活动记录、资料发放记录、相关佐证资料、健康档案、各类报表等文字、照片或音像资料),及时上报。

3、建立信息化制度:充分利用网站和电子信息,建立我市健康素养监控信息网络系统,各级单位定期上报有关报表,不断提高健康素养普及教育和监测工作水平和工作效率。

(六)加强督导,考核评估

将*市健康素养普及教育与监测工作内容纳入*市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年度考核内容,落实工作责任制,加强对各单位的督导、监督和评估。

1、监督与指导:*市健康素养普及教育与监测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对全市健康素养普及教育与监测工作进行督导,促进各项工作有效落实。

2、考核和表彰:除定期督导外,每年度对全市健康素养普及教育与监测工作进行考核评估,并通报考核结果。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给予表彰。

为贯彻落实《全国健康教育促进工作规划纲要(*—2010年)》、《*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规划(*-2010年)》精神,全面普及《*成年人、中学生、小学生、学龄前儿童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和技能》,实现“健康中国2020”的战略目标,切实提高我市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根据卫生部《中国公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工作方案(*年-2010年)》和《中国成人健康素养监测方案》,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以人的健康为基础,构建居民健康素养普及教育与监测体系,提升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推动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高效、协调和科学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动员、群众参与、政策支持、法制保障的基本原则,全方位开展居民健康素养普及教育与监测。

三、总体目标

建立和完善与“和谐*、效益*”相适应的居民健康素养普及教育和监测体系。通过普及健康素养知识与技能,促进居民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形成全民参与健康促进工作的社会氛围;通过建立居民健康素养监测体系,掌握居民健康素养状况,采取有效措施,逐年提高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四、主要工作任务与措施

(一)制订*不同人群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

根据《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试行)》,结合我市人口结构特点,针对不同人群实际,制订《*成年人、中学生、小学生、学龄前儿童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和技能》。

(二)全方面开展健康素养普及教育

利用多种形式,分阶段、全方位、动员全社会、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宣传活动。

1、印发资料

印发健康素养折页、小册子、动漫DVD、宣传画、挂图、宣传标语等宣传资料。

2、出版宣传栏

学校、幼儿园、企业、社康中心、企事业单位等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定期或不定期出版健康素养内容宣传栏。

3、开展健康素养讲座

在社区、企业、公共场所、学校等开展健康素养讲座,市区健康教育所协助安排健康教育讲师团人员参与。

4、宣传日活动

各单位利用各种宣传日活动,开展健康素养宣传教育工作。市健康教育研究所制定计划,安排健康教育公益宣传车参加健康素养宣传活动。

5、巡回展览

在人口比较集中的大型社区、公共场所、企业等开展健康素养宣传展板巡回展览活动。

6、健康素养竞赛活动

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组织市民开展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竞赛活动、健康素养宣传口号有奖征集活动等。

7、医院视屏联播网

制作健康素养宣传片,在医院视屏联播网播放,面向就诊患者及其家属开展健康素养普及教育。

8、网站宣传

在卫生局网、公众健康教育网等网站设立健康素养专栏,开展健康素养论坛、专家问答、有奖知识竞答活动,播放健康素养动漫等。

9、公众媒体

利用报纸、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刊登或播放健康素养公益广告,向市民普及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并及时对健康素养各项活动进行报道。

10、结合示范项目工作,针对不同对象进行宣传

结合创建健康促进幼儿园、健康促进学校、健康社区、农民工健康促进行动项目等,对学龄前儿童、中小学生、社区居民、农民工等不同对象进行宣传。

11、充分利用社会力量,扩大健康素养普及教育覆盖面

发挥*市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协会、*市健康教育讲师团、义工联等社会团体的作用,吸收社会资源,配合做好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普及教育宣传工作。

(三)加强健康素养监测

根据《中国成人健康素养监测方案》,结合我市实际,在全市各区开展*市民健康素养监测,逐步建立和完善*市健康素养监测体系。

1、监测方法

按照分阶段随机抽样方法在全市范围内建立监测点。每年5—6月对监测点居民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开展一次健康素养监测。针对不同特征人群的调查采用不同的方式:对成年人采取入户调查方式进行调查,对中、小学生采取现场填写问卷,对学龄前儿童采取现场问答的方式进行调查。

2、监测内容

制定《*市民健康素养监测调查问卷》,既要包含《中国成人健康素养监测》的主要内容,又要包含*自身特色的调查内容。主要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健康观念、健康知识、健康行为、健康技能、健康需求、健康状况等方面。

3、确定监测对象

监测点的居民(调查时间为过去一年在*居住时间满6个月以上)均为监测对象。

4、监测流程

包括监测动员,实施现场调查,整理与分析监测资料,评价、总结与反馈。

(1)监测动员:做好社区动员,提高市民参与监测工作的积极性。

(2)实施调查:由培训合格的调查员采取入户或现场填写调查表的方式对被调查对象进行调查。

(3)资料收集与整理:各监测点将完成的调查资料报送区健康教育所,区健康教育所进行核查和整理后报送市健康教育研究所。

(4)总结与反馈:对全市监测数据进行分析、评价与总结,形成监测报告,报送市健康素养普及教育与监测工作领导小组。

5、质量控制

对调查人员进行培训,提高调查技能水平,保障调查质量;各监测点提供相应便利条件保障调查工作的顺利实施,确保调查质量。

五、政策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1、成立“*市健康素养普及教育与监测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我市健康素养普及教育与监测工作的组织、协调、实施,完善政策保障,加强督导,保证各项工作逐步落实。领导小组人员组成: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联络员:

*市健康素养普及教育与监测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卫生局基妇处),由林汉城兼任主任。负责协调落实居民健康素养普及教育与监测工作的各项具体措施,提供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支持,汇总各部门、各区上报的信息,及时报告工作进展等。成员为各区卫生局负责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的工作人员组成。

2、成立“*市健康素养普及教育与监测工作技术指导小组”:负责制定我市健康素养普及教育与监测工作方案,提供技术指导,协调解决实施过程中的技术问题等;对*市健康素养普及教育与监测工作进行信息监测,根据信息反馈,调整实施方案;负责*市健康素养普及教育与监测工作质量控制和考核评价工作,定期向*市健康素养普及教育与监测工作领导小组上报工作情况。技术指导小组人员组成: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二)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各级医疗卫生单位要从提高人口健康素质,实现人口素质与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开展*市健康素养教育与监测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有效措施,帮助解决实施中的困难与问题。

(三)经费保障

*市健康素养普及教育与监测工作纳入市、区两级卫生部门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内容及其财政预算,确保工作正常开展。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建立健全健康素养普及教育与监测工作网络,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市健康素养普及教育与监测网络工作人员以及*市健康教育讲师团师资人员的健康素养理论与技能水平,建设成高素质的健康素养教育与监测工作和技术服务队伍。

培训内容:从事组织领导和技术指导的人员,主要培训社会动员、计划设计、组织协调、传播与教育、检测与评价、《*成年人、中学生、小学生和学龄前儿童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等方面的内容;对多部门合作的人员主要培训《*成年人、中学生、小学生和学龄前儿童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健康素养普及教育与监测网络工作人员培训率达80%以上。

(五)建立健康素养普及教育和监测工作管理制度

1、建立定期沟通制度。定期召开会议,及时了解普及教育及监测工作进展情况,查找居民普及教育与监测工作存在的问题,并协商解决。

2、建立专人信息负责制度。由专人负责收集、整理相关资料(计划、总结、相关政策文件、制度、健康教育活动记录、资料发放记录、相关佐证资料、健康档案、各类报表等文字、照片或音像资料),及时上报。

3、建立信息化制度:充分利用网站和电子信息,建立我市健康素养监控信息网络系统,各级单位定期上报有关报表,不断提高健康素养普及教育和监测工作水平和工作效率。

(六)加强督导,考核评估

将*市健康素养普及教育与监测工作内容纳入*市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年度考核内容,落实工作责任制,加强对各单位的督导、监督和评估。

健康教育的基本要素第7篇

1新形势下课程实施要准确把握体育与健  康学科核心素养

1. 1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明确了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根本任务。为把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落到实处,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进一步提升综合育人水平,更好地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教育部于2014年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首次明确提出“核心素养体系”这一概念。近几年来,我国教育学界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框架体系和基本内涵得以逐渐明晰。从价值定位来看,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对教育方针中所确定的教育培养目标的具体化,是连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

1.2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体育与健康学科存在着广泛而深刻的联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观察体育,可以发现体育的多种属性,主要包括健身性、教育性、文化性、竞赛性、技能性、娱乐性、社会性等。通过现象看本质,不论强加给体育多少个属性、多少个性质,都无法改变体育作为一种锻炼身体、改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的本质规定。

1.3融入课程标准的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亟需课程实施的变革    

核心素养培育是一个终身持续发展的过程,它启蒙于家庭,培育于学校,完善于社会化的生活和工作之中。在学校教育阶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育必然依赖于课程和教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本质观和学科教育价值观的反映。通过厘清学科核心素养,清晰地界定和描述本学科对人的发展的价值和意义,体现本学科对学生成长的独特贡献,从而使学科教育真正回到服务于人的发展方向和轨道上来。总之,只有抓住学科核心素养,才能抓住学科教育的根本。

国内外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普遍将核心素养融入到各学段、各学科的课程标准之中。在这样的新形势下,要在体现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及体育学科特质的前提下,科学构建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框架结构,并全面渗透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之中。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深刻影响着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制定及内容的选择,必将推进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变革与发展。

2课程实施的价值导向要从知识技能传授转向核心素养培育

2. 1体育与健康课程价值转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课程实施是课程价值赖以生成、课程目标得以实现的实践路径。不同的课程价值定位,往往会有不同的课程实施体系和策略。近代以来到21世纪前中国体育课程的价值定位先后表现为社会本位和学科本位。伴随着中国近代社会的剧烈动荡和变迁,体育课程在中国的起步与发展承载着强烈的社会使命。学科本位价值观念下的体育课程,强调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具有鲜明的“知识理性”色彩。社会本位与学科本位的体育课程,顺应了当时特定社会的历史背景,呈现出浓厚的“见物不见人”的时代特征。    

肇始于世纪之交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确立了鲜明的素质教育发展方向,明确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体育课程不仅从外显名称上更名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更为重要的是体育与健康课程价值主体实现了从社会、学科转向学生的擅变。

2.2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亚需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二次校准    

以《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为契机,教育部自2015年初开始,既借鉴国际课程改革的先进经验,又直面我国基础教育的紧迫问题,确立了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课程改革方向。基在学生主体价值定位已经确立的基础上,函需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育的二次校准。核心素养特别强调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的品格和能力,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体现了体育与健康学科“最关键、最必要”的重要特征。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需要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及时进行二次校准,实现从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方法传授转向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3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路径的优化

3. 1以健康生活核心素养为主导构建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目标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制定过程实际上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在课程与教学活动中的转化,因此,课程与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也必然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依据。根据核心素养的本质规定,可以认为健康生活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健康生活所需具备的品格与关键能力。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有着密切的联系,课程目标通常由教育行政部门、学科专家制定,主要出现在课程标准及课程方案之中而教学目标通常由学校体育科组、体育教师制定,是体育教师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直接依据。

体育与健康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实现两个重要转变,一是由抽象知识转向真实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具体情境二是由技能导向转向素养导向,明确运动技能是体育与健康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要着眼于通过运动技能和方法的学习和体验,致力于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培育。

3. 2着力打造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高效课堂教学    

1)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效益精准化。    

由片面追求教学效果转向注重教学效益,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育视野下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变革。教学效益指的是教学及其结果与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求是否吻合以及吻合的程度如何。“是否吻合”是对教学效益质的规定,“吻合程度”是对教学效益量的把握。教学效益强调的是教学及其结果的合目的性、合价值性。因此,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要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准确设定教学目标,再根据目标精选教学内容,才能促进学生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效益的精准化。    

2)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效果实效化。    

无论是注重知识技能传授的过去,还是强调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现在,教学效果始终是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的内在追求。教学效果是指教学活动的结果,它考察的重点是学生的学习进步与发展。从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需要来看,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效果要着眼于学生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的发展。

在实践工作中,体育与健康学科三大核心素养需要进一步细化和具体化,这样有助于教师在拟定课堂教学目标时提高针对性和可观测性。例如,运动能力这一学科核心素养由哪些要素组成,可以细化为哪些具体指标,这样才能有助于课堂教学的设计与实施做到有的放矢。又如,体育品德这一学科核心素养可以明确为哪些可观测指标,这样才能有助于评判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在体育品德素养培育方面是否有效果或者有多大的效果。      

3)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效率最优化。    

教学效率是评判课堂教学是否高效的一个重要维度。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曾在《大教学论》中开宗明义:“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夸美纽斯提出的“少教多学”其实已经蕴含着教学效率的意思,也可以说是教学效率这一概念早期最简约的表述之一。在我国,各个学段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时间基本稳定,因此,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效率,主要是指在教师和学生投入于课堂教学的精力和努力程度相对固定的情况下,学生在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方面的收益,收益越大,则表明教学效率越高。    

3. 3切实发挥课外体育锻炼与竞赛的独特作用    

从课程实施的角度看,课外体育锻炼与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两条重要途径,它们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承担着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职责。从教育部倡导的“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到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的“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无不强调课外体育锻炼的重要作用。在学校体育的现实工作中,课外体育锻炼的开展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经济因素、政策因素、认识与方法、习惯养成、外部条件及课业压力是妨碍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参与行为的6大因素,它们带有鲜明的性别、年级、地缘位置、学校特色及地区差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