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语文教学点(合集7篇)

时间:2023-08-15 16:55:11
语文教学点

语文教学点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探索

1.引言

小学是学生开启文化学习的一个起步阶段,在此之前学生接受到的一般是来自父母或者幼儿园教师的言传身教,这种教育方式虽然说能让学生有一定的启蒙,但是没有真正形成知识体系,所以还是要进入文化知识学习的正轨。小学生能掌握语文知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老师的教学特点能够吸引他们,简单来说,就是教师的教学语言对学生的启蒙有师范和引导作用,教师的教学形式和专业素养可以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语文的喜爱程度和对知识的接受能力。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要充分应用自己的专业素养,找到合适的语言表达方式,来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热情。

2.教师在小学语文启蒙教育中的作用

2.1规范学生的语文基础。小学生在上小学之前可以说是一张白纸,虽然在父母或者幼儿园老师的耳濡目染中能够学到一定的知识,但是由于水平有限和没有规范化的教学,学生往往是照葫芦画瓢,没有从基础上了解语文。对于在农村地区的学生来说,规范化的教学尤其重要,因为教育落后,教师自身的语言功底不好就非常容易带偏学生,特别是方言,小学是语言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不及时纠正,后面就很难改过来了。教师要做到为人师表,首先自身的专业素养要过关,让学生在一个规范化的教学环境中学习,让学生接受正规的语文教育。语文学习也是一个提高理解能力的过程,让学生从小接受规范化的教育,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为将来学生学习其他科目打好文化基础。

2.2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教师担负着传播知识的重任,语言是教育与学生之间传输知识的桥梁。不同的教师,教学风格各有千秋,有的教师喜欢营造幽默风趣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学习中快乐,在快乐中学习;有的教师擅长带领学生进入课本中的情境,让学生领悟其中的真谛,丰富学生的心灵。不管是哪种方式,都是教师语言教学的特点,为的是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喜欢上语文,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到主动去学习。小学生是非常感性的,对于不喜欢的东西他们会从心理拒绝,对于喜欢的东西会发自内心的喜欢。

3.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特点

3.1规范性。小学语文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阶段,从汉语拼音、笔画顺序、标点符号,再到句子的主谓宾顺序,都是一个规范化的教学过程,学生在上小学之前都没有基础,上课都是在跟随老师、模仿老师,所以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要做到严格的规范,让学生能够从正确的方向进行学习。教师的语言也要做到严格的规范,因为在上课的过程中学生也会在无形中对老师进行模仿,如果教师的语言缺乏一定的规范性的话,那么学生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其中表现最明显的是方言。我国幅员辽阔,几乎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方言,虽然普通话已经在全国推行,教师也明确规定普通话要达到国家普通话标准的二乙水平,但是还是会存在有个别字发音的不正确,比如南方地区容易出现的平舌、翘舌不分,n、l不分;北方地区的儿化音。在实际的教学中来看,教师中确实还有很多存在发音不标准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也为了促进各地区之间更好的交流,要推行普通话,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要用普通话,学生在正式场合或者在生活中要多用普通话。除了发音,也存在一些表述顺序不正确的问题,比如我们在生活中常用的一些省略句、倒装句、口水话,也会影响到我们语文学习的规范性。总之,规范性对语文学习有重要的影响。

3.2生动性。生动形象的语言对语义的表达有直接影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的生动性是教师教学素养的一个评判标准。老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采用的语言要生动形象,让学生容易理解,这就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效率。同时,小学的语言教学也要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教师的言语要尽量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声行并茂,善于将教材和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联合起来,符合课文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对于低年级学生,教师可以把课文当作故事来讲,绘声绘色,用最动情最真切的语言来讲述,将学生带到情境中去,让替他们感受语文之美。

3.3精确性。小学上课时间有严格的限制,这就要求教师用简短精确的语言表达更加丰富的内容。有的教师喜欢在课堂上讲一些跟课堂无关的内容,或者怕学生没有理解透反反复复强调,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这样的习惯不利于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情节严重的,可能会导致学生的厌恶情绪,反而不利于提高课堂效率。语文语言教学的精确性,首先要求教师对课文内容有精确的把握,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有了这些,在带领学生的时候能够更开地找到问题的关键,剩下的时间可以与学生进行互动或者讨论,给学生提供想象的空间。

3.4真实性。真实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沟通、互信的一个重要因素。对小学生来说,老师的形象是非常高大的,老师的每一句评语对学生有重要的影响。在小学教育中,我们常见的是教师可以对学生是表扬多,批评少。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顾及到学生幼小的自尊心,但是这样的方式并不利于学生真正能取得进步。所以,教师的评价一定要真实,建立一个公平公正的平台,善于运用语言技巧,对表现好的要给与鼓励,不好的要及时改正,同时也要告诉学生人无完人的道理,做的不好并不丢脸,也不代表是一个差学生。

语文教学点第2篇

一、拼音教学趣味化

学好汉语拼音是学习普通话的重要保证,它又是一年级学生踏入学校大门第一站的学习。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语文课程标准》中“汉语拼音教学,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的建议,我力求做到汉语拼音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正确认识声母、韵母和组成的音节。

1.用好语境歌

教材每课都有较为生动的情境图,是很好的教学资源。在拼音学习中,我引导学生看插图,编语境歌,在语境歌中巧妙地编入声母和韵母的读音,化解读音难的问题。

在拼音的书写教学时,为了防止学生书写占错行的现象,我将学生不易接受的四线三格称为“楼房”,依次把一、二、三格形象地称为一、二、三“楼”,学生觉得又有趣又好记。此时的他们书写格外的认真、细心,大大减少了拼音占错行的现象,而且书写都很清楚、规范、整齐。

2.做游戏学拼音

新课程倡导,课程教学要有声有色,生动有趣,因此我常将学生带到“有声有色”的拼音乐园中去学习。如“选风筝找秘密”的游戏,在“ang、eng、ing、ong”一课的学习中,结合课本中放风筝的情景图,在音乐中我带着学生去拼音乐园游,即在黑板上贴上不同颜色样子的风筝,其背面写有学过的声母、韵母和音节,然后让学生选风筝,让选到风筝的学生,说说风筝的样子和后面的秘密,并请拿到声母、韵母和音节的学生,分别起立,说出读它们时的要点,以这样的游戏形式拾级而上,温故而知新。对新知识的学习还常采用合作探究的形式。

3.做一做、画一画,拼音字母记得牢

在“b、p”的教学中,我顺应学生的这种需要,让学生通过做一做得出“b、p”的发音特点。学生拿着课前准备好的纸条,发现“b”发音时气流较弱,纸条微动;“p”发音时气流强,纸条被吹动。通过亲身实践得出“b、p”发音的不同,学生将这结论牢牢记在心中,同时还养成其通过动手动脑,对比得出结论的好习惯。在观察“b、p”的形有何不同时,学生观察并结合丰富的想象得出“b”像正在爬墙的蜗牛,还像升国旗前的准备;而“p”像把国旗升到了空中,也像电风扇,说着学生来到了黑板前,画出蜗牛爬墙、升国旗、电风扇的字母画,这样一说一画,将抽象的字母形象化,激起了学生识字母、辨形状的热情,培养了学生观察、创新、想象的能力,学生们很快便将“b、p”的声、形分得清清楚楚,记得牢牢固固。

4.多媒体教学做助手

在拼音教学的巩固课上,我多采用多媒体教学来吸引他们,使学生感到抽象的拼音字母,变成学生们喜欢的“朋友”,激活他们的兴奋点,促使他们集中注意力,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如“ai、ei、ui”的巩固学习,我利用多媒体制作学生喜欢的卡通娃娃,让学生用拼音字母来给卡通娃娃命名,并帮助卡通娃娃打招呼,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这样将所学内容富于熟练的语言环境中,有了生动的课件显示,学生兴趣始终很高。

将拼音教学的内容通过有趣的活动体现,为学生施展才华搭建了平台,这样的教学符合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学生学得轻松、记得牢固。

二、识字教学生活化

学会了拼音为学生识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识字的学习是低年级语文学习的重要任务,新课标强调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这对生字教学来说是很好的教学方式。因此我在生字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方式的多样化,采用联想形象、比较联系、猜谜、表演动作、生字加减法、串“冰糖葫芦”等寓学于乐的形式,充分调动起学生识字的兴趣,巩固其识字率。

1.激发识字兴趣

教新课标版语文课本,在拼音教学中就融入生字的认读,这些生字大多为象形字,很多学生已认识,于是我就告诉他们有关中国汉字的演变,并及时进行板书,同学们看了觉得非常惊讶,祖国的文字深深地吸引着他们。再加上入学以来每天五分钟的讲故事,更是激发了他们要认字、多认字的兴趣,此时展开识字教学可谓是水到渠成。

2.注重点滴积累

遵循积少成多、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为了与课堂识字教学形成互补,我更为注重识字活动与生活的相连,让学生从生活中汲取营养,多多识字。如在班级黑板右侧开辟了“天天认”专栏,着重将学生在每天识字活动中的难认字,用彩色粉笔板书出来,使学生随时都能认一认、记一记,从而达到了巩固的效果。

3.利用身边资源

在我们的身边有许多识字的资源,教室的张贴栏、课程表、小学生守则、板报、学生的姓名、都是学生认字的好素材。我经常利用课外活动时带着学生认这些字,日子一久,学生就能由无意识到有意识地把熟悉的环境与识字结合起来,于无形之中培养了学生自主识字的习惯。

语文教学点第3篇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使广大教师与学生疲于奔命,紧张的学

习、频繁的考试、沉重的精神负担严重损害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导致一些中小学生厌学、对课堂失去了兴趣,语文课堂就是重灾区。要使语文教育充满阳光,语文教师就有必要寻找教学过程中的兴奋点。综合多年教学实践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造一个愉快的学习环境

环境对学生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对青少年个性的发展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青少年的思想、品德、行为都是在不同的环境中形成的。班级要根据教育目的,有计划地选择、加工和设置优良而美化的环境,这不仅是精神文明的一种标志,同时也直接影响师生的心理状态和教学秩序。优美的环境能使中学生心情舒畅、精神焕发、乐于学习,有助于愉快教学的顺利进行。环境不但可以影响人,也可以塑造人,赏心悦目的环境使学生精神得到愉悦。一个整洁、清新、美丽的乐园,使每个走进班级的人都感到赏心悦目,精神抖擞;把教室布置成一个美的、激励奋发向上的小环境,使置身其中的同学们都感到轻松自然,其乐融融。

二、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

愉快教学强调教学是师生共同创造的,师生应有共同的目标和任务,只有双方携起手来,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密切合作,双方的积极性才能充分调动起来。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有了感情倾向,学生才会自觉自愿地接受教育并乐于请教,愉快教学才能顺利进行。韩愈说得好:“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如果师生在情感上不和谐,教师对学生不热爱,甚至见到学生就烦,学生对教师毫无感情,甚至见了老师如同老鼠见了猫,双方在思想上就不愉快,还谈什么愉快教学?苏霍姆林斯基说:“爱学生,这是一个教师最重要的品质。”不管在什么场合,教师都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对学生应一视同仁,处理问题不带偏见。使学生对你的课没有抵触情趣,上课如沐春风。

三、构建一种活泼的教学气氛

好的课堂气氛应该与学生的学习情绪和教学内容的情感基调相一致、相协调,教与学双方的认知、思维活动必须有一个真正宽松自如的天地,应该是既静谧又炽热;既活泼又紧张;既有播种的繁忙,又有收割的喜悦;既有在知识的皇宫里舒心的漫步,又有攻克知识堡垒的激烈的战斗。良好的课堂气氛可以紧紧地吸引学生步入科学知识的群峰中饱享秀色,乐而忘返,使学生奔驰在知识的大草原。

1.提倡教师笑进课堂

微笑是联系师生情感的纽带,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是创设和谐的、协调的教学氛围的重要手段。有学生这样比喻:“在炎热的夏季,老师的微笑如甘露,带给我们一个清凉的世界;在严寒的冬日,老师的微笑似春风,总让我们感觉到温暖。”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满腔热忱来组织教学活动

做到情绪饱满,态度端庄、语言亲切、富有激情,并借助眼神、表情、姿势来辅助说话,让学生感到听你的课是一种精神享受。

3.要善于发挥正强化的作用

“正强化”这一心理学上的术语是指运用表扬、激励、肯定、鼓动等手段发掘一个人的优点使之得到巩固、发展,从而形成一种心理定势。教师在语文课上经常使用正强化,会使学生产生成功的欢乐和愉快的心情,对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很有好处。

四、灵活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是指在语文课堂上利用电教设备、音

像、挂图等现代化教具和形象化教学手段,使学生在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下进行有效地学习。

实践证明,中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尤其是电教媒体,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它能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一改传统沉闷的课堂面貌,使学生的兴趣大增,有助于实现“轻负高质”和实施愉快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例如,有位老师上《威尼斯商人》一文时,通过录音再造形象,在学生面前再现菲利浦形象和虚伪的精神面貌,另一老师上《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时组织学生观看教学录像片,在学生面前展现的是一幅幅生动形象的历史画面,使学生产生近乎身临其境的感受,

从而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受到美的熏陶,多媒体的灵活运用将会给中学语文愉快教学带来勃勃生机。

此外,我们在进行愉快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以把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使有限的课堂教学向无限的课外活动延

语文教学点第4篇

关键词:叶圣陶;《语文教学二十韵》;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40-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3)05-0037-05

叶圣陶先生是我国卓越的文学家和教育家,他的语文教育思想既继承和发扬了我国语文教育传统,又充分吸收了外来的积极因素,是近百年来影响最大,最有代表性的语文教育思想。叶圣陶先生1912年起从事语文方面的教学、编辑出版工作,《语文教学二十韵》(以下简称《二十韵》)写于1962年,发表在当年的《人民教育》第6期上。其具体内容是:

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孰善孰寡效,贵能验诸身。

为教纵详密,亦仅一隅陈,贵能令三反,触处自引伸。

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本文。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惟文通彼此,譬如梁与津。

学子由是进,智赡德日新。文理亦畅晓,习焉术渐纯。

操觚令抒发,二事有可云,多方善诱导,厥绩将无伦。

一使需之切,能文意乃申,况复生今世,交流特纷纭。

二使乐其业,为文非苦辛,立诚最为贵,推敲宁厌频。

常谈贡同辈,见浅意殷勤。前途愿共勉,服务为新民。

《二十韵》是叶圣陶先生几十年语文教育实践的智慧结晶,语言平实生动,朗朗上口,内涵丰富,易于理解。这首《二十韵》,前四韵为总论,接下来的八韵主要论及阅读教学,下面六韵为作文教学方面的论述,最后两韵为结束语,是叶老对语文教师和语文教育工作者的殷切期望,鼓励我们为培育新时代所需要的新人而不断探索和创新。

《二十韵》一方面源自于叶圣陶先生几十年的教育社会生活实践与思考,另一方面是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传统的阅读、作文理念。《二十韵》中的许多观点继承了我国古老的传统教育文化。比如,“教亦多术也”一句见《孟子・告子下》,“运用在乎人”一句与《宋史・岳飞传》中的“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内涵吻合;“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读书方法,继承了刘勰《文心雕龙・知音》中的“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的观点。自然,叶圣陶先生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还有批判和发展。比如,他主张“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否定了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之说,他认为对于中小学语文学习而言,需要精读。并提出了“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1]的观点。这样的批判是需要学术勇气的。同时,叶老的语文教学思想更有对古代教育论点的丰富和发展。比如,他对于孔子的“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观点进行了发展,认为“为教纵详密,亦仅一隅陈”,好的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贵能令三反,触处自引伸”,学生如果具备了这种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的教学效果才会真正体现出来。这也就是我们今天熟知的富有哲学意味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主张。这是对语文教学理论的重要补充,是对语文教学思想的重要贡献。

《二十韵》写于上世纪60年代,对于今天的语文教学是否具有意义?吕叔湘先生在《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的《序》中的一段话语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叶圣陶先生的)文章大部分是解放以前写的,为什么现在还没有过时呢?这是因为现在有很多问题表面上是新问题,骨子里还是老问题,所以这些文章绝大部分仍然富有现实意义。[2]此言一语中的。一直以来,语文教学改革可谓轰轰烈烈,一段时间强调读书,过一段时间又转移到了写字,一会儿是变成某种模式,一会儿又标新“××语文”,应当承认,多年来许多老师在教法的研究上出了很多新形式、新方法,似乎改革的步子从未停止。但是静下心来,我们却看到许多老师对语文教学更加茫然。因此,我们今天更需要回到语文教学的本源性问题上来。而学习《二十韵》,就是回归语文教学的原点进行本源性的思考,就是立足于学生学习的本质规律来审视语文教学。《二十韵》内容直指语文教学的本质问题,关注读和写的精髓,有教法也有学法,语言朴实易懂,既有理论层面的指引,又有实践层面的操作,可谓句句真知灼见,历久弥新。

一、澄明语文课程的性质

什么是语文?叶圣陶先生说“口头为语,书面为文”,遂成“语文”一词。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一直是有争议的问题。吕叔湘先生说:“通观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最重要的有两点。其一是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是工具,是人生日用和不可缺少的工具。其二是关于语文教学的任务:教语文是帮助学生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3]叶老最早提出的语文的性质是工具性,在课改初期遭遇质疑,是因为大家认为叶圣陶重视语言教学,弱化了人文精神。于是课改以来,语文教学过于突出了人文性,实践证明,此举无疑是虚化了语文,导致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弱化。时至今日,语文的工具性特征应该有一个合理的归位,特别是小学语文教学,其工具性是不容忽视的,实实在在地落实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其人文性自然渗透其中。

重新审视叶老的“工具论”,对我们认清语文学科的性质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看到,叶圣陶先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提出“国文是必要工具的一种”、“语文是思维工具”、“语言是表达、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虽然每次提出这些问题时的现实针对性不尽相同,但一以贯之的是叶圣陶对通过语文培养中国人思维能力的重视。这一命题本身就特别具有人文性,特别地彰显了人文精神。[4]语文不是静止的知识,而是能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语文学科正像桥梁与渡口一样沟通着人们彼此的思想,起到交际的作用。因此,语文学习的目的就是在于培养“文理畅晓”和“操觚抒发”的技能――阅读和写作的能力,并帮助学生“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而在对这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的过程中,学生则“智赡德日新”。也就是说,学生既可以不断地学到语文的基础知识,得到语文的基本技能训练,同时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得到理想情操上的陶冶。这就把语文学科是带有工具性的一门基础课,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和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即“文”与“道”的统一)等问题说得很清楚了。这是完全符合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的。[5]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重新定位了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细品其中的关键词,正是与叶圣陶的语文性质论有颇多吻合之处。

二、阅读、习作与读写联通

1.阅读教学的本质回归

阅读教学应该教什么,如何教,这是当前语文学界争论最多的问题,解决此问题的关键,其实就是要弄清楚学生应该学什么,如何学。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这两个方面必须联成一贯:就是说,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知识是必要的,但是这种知识必须成为习惯。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6]一个是理解,一个是运用,阅读教学应该归真到如此简约的地步。

首先是理解。理解什么?理解课文的内容、主旨,理解作者的情感,理解课文的语言、结构。以前许多老师对于“理解”的认识不够全面,有的认为理解只是内容上的理解,其实,这里的理解除了有“课文写了什么”,还有理解“作者是如何表达的”。如何理解?《二十韵》中叶老明确提出了“潜心会本文”。潜心阅读,静读默思,是理解的途径。语文学习,舍此而无它途。长期以来,语文课上老师习惯“讲”语文,学生习惯“听”语文,这是导致语文教学低效的关键原因。而唯有让学生“潜心”地读文,主动地读书,加强阅读的实践,学生才会学会读书,读有所获。不仅如此,《二十韵》还提出了促进理解的方法:“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这里既有教的策略,也有学的方法。因为,就教师而言,对于文本的解读,要能够多重视角看教材,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遵循作者的表达思路研读文本,这样才能够读懂作者表达的情意,读懂作者为什么这样表达的妙处,形成与作者或编者的共鸣。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而言,“潜心会本文”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形成是需要方法的,“遵路识斯真”,也是学生的读书方法,这自然需要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因此,教师应该在读书方法上着力进行指导。比如,创设相关的情境,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近作者。引导学生学会精读,细读,学会关注文本的脉络,也学会“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逐步养成语文学习的敏感,学会关注字、词、句、段,品味字词的运用之妙,句段的别具匠心。

其次是运用。阅读教学当前最大的问题,就是仅仅停留在“知”的层面。一堂课下来,热热闹闹,议论纷纷,然而热闹过后,学生脑海里的东西所剩无几。老师教过,但学生没有学会。因此,“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这些内容既是关于读书方法的“知”,更要把“知”变成学生的能力。惟其如此,学生才能抵达叶老所说的“贵能令三反,触处自引伸”的境地,而由方法到能力的形成,最重要的就是实践。因此,叶老强调关于“行”的建议恰好能够解决语文教学低效的问题。当前的许多教学设计,老师们往往以内容讲授为主线,过分注重自身教学的系统性,一节课下来,教师教得非常完整,但是细观学生的学习行为,则会发现学生是被牵着走的,学得非常零散,关于读书方法的学习和实践甚少。叶老主张,阅读教学的目标是学生的能力,所以,教学设计应该关注的“线”不是教师的教路,而是学生的学路,教学过程沿着学生读书能力的发展,落实言语实践线,采取板块式推进的方式,实实在在地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学生才能在实践中提高能力,达到“三反”的水平。

2.习作教学的本质追求

(1)习作的目的是什么

写作,目的究竟是什么?叶圣陶先生说“操觚令抒发”,习作在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并在1919年《对于小学作文教授之意见》中说:“小学生作文教授之目的在令学生能以文字直抒情感,了无隔阂;朴实说理,不生谬误。至于修辞之功,谋篇之巧,初非必要之需求。能之固佳,不能亦不为病。”[7]在叶老看来,作文就是生活的内容之一,是表情达意的方式之一,不需要有高深的玄机。

为此,叶老在《二十韵》中关于习作教学重点表述了两点:“一使需之切,能文意乃申,况复生今世,交流特纷纭。二使乐其业,为文非苦辛,立诚最为贵,推敲宁厌频。”简要梳理一下就是:一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习作是表达自己情感表达的需要,是我们学习生活的需要。二是要让学生感受到习作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其实,这正是关乎习作的本质问题。“倘若一个人缺乏动机,看不出学习活动的意义,不主动地参加学习,那么尽管教师试图教他,仍不可能导致有意义的学习。”[8]心理学上认为动机一般可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我们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激发学生的表达需要,引起他们对习作的兴趣。当然,我们还要从外部动机入手,改变习作教学的呆板化、程式化的倾向,多采用鼓励的评价方式,提倡参与式、体验式等教学思路,让学生“乐于表达”。

(2)在“教不了”的地方着力

叶老认为,“操觚令抒发”,需要“多方善诱导”,但是,习作教学究竟教什么是最重要的呢?叶老在《二十韵》中强调的不是习作技法的传授和训练,而是这样两点:“需之切”与“乐其业”。

的确,对提高小学生的习作水平而言,究竟什么是可以教的,什么是教不了的,这个问题一定要弄明白。近年来,在习作教学方面,老师们研究最多的写作技法问题,学生似乎也掌握了很多的习作技巧,如何开头和结尾,如何使用修辞手法,如何使用过渡等等。这些“可以教的”的技法对于小学生而言固然是重要的,但是,相似的技法会让千人一面、矫揉造作的习作屡见不鲜。对于小学生真正的习作水平而言,还有比技法更重要的内容,那就是“训练思想与培养情感”[9],这是“教不了的”。而这些,恰恰是学生习作能力提高的最重要的要素。如何训练思想和培养情感呢?叶老在《写作论》引述了杜威一派的见解,认为:“思想的起点是实际上的困难,因为要解决这种困难,所以要思想;思想的结果,疑难解决了,实际上的活动照常进行;有了这一番思想作用,经验更丰富一些,以后应付疑难境地的本领就更增长一些。思想起于应用,终于应用;思想是运用从前的经验来帮助现在的生活,更预备将来的生活。”[10]因此,思想情感的培养,必然要联系生活,在生活中体验,锻炼。生活充实,才会表白出、发抒出真实的深厚的情思来。[11]没有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没有解决问题的情感体验,要培养出有思想个性的人是不可能的,要写出有思想见地的作文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只有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习作才会成为他们的需要,表达才能成为他们的快乐。然而,反思我们今天的校园生活,学生的时间被安排得满满的,他们几乎没有自己的时间,独立性的思考哪里来?创造性的实践哪里来?习作中的真情实感哪里来?叶老一再强调: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所以论到根本,除了不间断地向着充实的(生活之)路走去,更没有可靠的预备方法。走在这条路上,再加写作的法度、技术等等,就能完成作文这件事了。[12]所以,我们要有改革的勇气,应该努力创设情境,丰富学生的经历,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会说。在“需之切”与“乐其业”这些“教不了”的地方着力,为学生的真正发展服务。

3.阅读与写作联通

《二十韵》中,叶老主要谈及的就是阅读和写作,在叶老的整个教育理论文集中,阅读与写作以及二者的关系是他论述得最多的话题。“文理亦畅晓,习焉术渐纯。”意思是说学生经历了“精读”的历练,明晓了文章的情理,就可以自己把文章写得畅晓明白,掌握写作的艺术技巧。这分明是在为我们传递一个重要的信息――阅读和习作是语文教学的核心问题,并且二者是一个互为补充的过程。可是,要使习作之“术”达到“渐纯”的程度,方法从何而来?能力从何而来?这自然不是仅靠教师的“教”得,更多的应该是学生的“读”得和“悟”得,因为前面强调了“潜心会本文”的重要,强调了读书的方法,学生在“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以及“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的引领下,不仅关注读懂课文写了什么,更读懂了作者为什么写和为何这样写。读为写服务,写促进了更为高效的读。后期,叶圣陶先生为了强调这些主张,还专门撰写《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一文。这些都在明示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将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作为语文学习的基本内容。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课程,教师要鼓励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在教学中,只有将读写联系起来,让读写融为一体,让学生动脑、动口、动笔,其读写能力才会有真正的提升。

三、朝着“不需要教”的方向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是其语文教学理论的核心价值观。“不需要教”是教学的一种理想境地。“不需要教”,直接受益者是学生,是学生已具备了“触处自引伸”、“潜心会本文”等能力。正所谓“无为而无不为”,“不需要教”,背后呈现的则是教师“教”的艺术。语文教学如何达到这一境界呢?

首先,教给方法。在所有的学习过程中,唯有方法的学习,才是最具有可持续发展力的因素。学生只有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才能够自主地学习,学习主人的地位才能真正奠定。因此,《二十韵》中叶老重点地描述了读书的主要方法:“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领悟这些语文学习的规律,善于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语文学习的方法。学生有了这些方法的学习与实践,读书的水平才会不断提高。

其次,形成能力。知道不等于掌握,学过不等于学会。读书的方法需要转化为实践的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语文学习的能力只有在语文实践中才能形成。《二十韵》的开始部分,叶老就强调了教学的艺术问题,他认为“为教纵详密,亦仅一隅陈”,教学的本质是教学生学,而不能仅仅是教课文;如果不关注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就始终不能摆脱老师这个拐杖。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舍得花时间,在关键的环节,特别是在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中敢于“迂回”。很多时候,课堂上老师只满足于学生读过,自己讲过,但是学生的脑海里往往只是留下了概念,心底依然模糊不清。还以读书为例,当《二十韵》中的这些读书方法学生了然于胸,他们是否就会读书了呢?未必如此,很多时候课文学完,学生依然没有读通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老师并没有关注学生读书能力的真正提高。因此,明智的老师会在课堂上花大量的时间指导学生读书,教给方法,反复实践。

最后,养成习惯。有了方法,形成了能力,还需要养成习惯,三者必须兼具。叶老说“贵能令三反,触处自引伸”,教学应该让学生由“知”变为“行”,由“行”再深化为“知”,螺旋上升,并形成自觉。“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是一种能力,当学生面对所接触的学习材料,能够自觉地、自然地投入学习之中,做到“触处自引伸”,这又是一种学习的习惯。当然,对于小学生而言,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需要我们创设适合的语文教学情境,让学生融于其中,进行语言的积累、迁移、模仿、运用,并不断地进行保持和强化。最终使学生具备思考的习惯、动手的习惯,从而达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境界。

叶老的《二十韵》是语文教育理论之经典,常读长新。让我们在课改进入“深水区”的今天,谨记其精髓,躬身于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研究,不断探寻其中的教育真谛吧。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论国文精读指导不只是逐句讲解[C]//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66.

[2][3]吕叔湘.序[C]//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4]朱晓进.准确把握叶圣陶教育思想的当代意义[J].民主,2012(8).

[5]王兆苍.立诚最为贵 智赡德日新――重读叶老的《语文教学二十韵》[J].语文教学通讯,1981(7).

[6]叶圣陶.略谈学习国文[C]//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64.

[7]叶圣陶.对于小学作文教授之意见[C]//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344.

[8][加]江绍伦.课堂教育心理学[M].邵瑞珍,等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87:1.

[9][10][11][12]叶圣陶.写作论[C]//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360.360-361.359.363.

Twenty Verses on Chinese Teaching: Returning to the Original Point

TENG Yan-ping

(Tongshan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 Xuzhou 221116, China)

语文教学点第5篇

教学是一种老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老师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首先要了解学生实际,了解他们学习语文目的、态度、习惯、方法、爱好、兴趣、情感、意志以及生理、心理特征。今天的中学生自主意识增强,他们自尊、自信,需要尊重,情绪复杂,情感丰富,对未来充满幻想,求知欲旺盛,记忆力好、渴望通过学习获取知识。但意志相对 脆弱、缺乏刻苦精神、会产生逆反心理等。因此我一直在克服自身缺点,力求在教材中从适当的角度寻找学生学习的趣点。

一、设计新颖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动起来

在上《核舟记》中“船头坐三人”一段时,我充分发挥合作学习小组的作用,把课堂变舞台,让全班同学以课本、桌椅为道具,同桌互相协作表演佛印及“苏黄共阅一手卷”的动作神态,学生边朗读、边演示,通过课堂即兴表演,学生在角色转换中理解古文语言,古文背诵这一教学难点就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完成了。同时,我恰好在一中观摩到了这一课的教学全过程,他们也让学生进行表演,但他们把机会让给了勇敢的学生,学生推推搡搡地,最后勉强有学生上台,但是还是没人愿意表演佛印的角色,两位学生终于是在台上完成了表演。但我认为这一个教学过程更多的是在考验学生的勇气,场下大部分学生不时的发出好笑的声音,注意力并不在于理清文中三人的方位及人物的表情动作的表演上,而是一种好玩的心理活动过程展示罢了,同时也在无形中埋没一部分学生的表演才能,因此课堂效果欠佳,。课后老师很遗憾的表示很留恋上届学生,因为上届学生很有表演的欲望与勇气。想想我以前的教学也是如此,不由得让我让我感慨课堂教学确实需要灵活性与多样性。 

二、了解学生,找到学生学习的兴趣点

在上《桃花源记》时,我考虑到本篇课文表现的美境的确无以伦比的,描绘的意境美伦美奂,因此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把它改写成记叙文,果真他们能把自己记忆中最美好的画面用语言描述出来,有现实的美景,有幻想的世界。讲评的时候,学生更激动,因为他们的语言受到了我真诚的赞赏,我把他们最感兴趣的网络文学《第一次亲密接触》与《幻城》拿来作比较,感受语言的清新、灵动、奇妙,领略幻境的神秘与奇幻,相信学生在课堂内外都会有较大的兴趣与主动性。

语文教学点第6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词语盘点;学会积累;灵活运用

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语文从四年级开始增加了“词语盘点”这个训练内容,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一个单元所涉及的词语做个回顾,便于巩固积累。“词语盘点”中的词语数量很多,例如,四年级上册就有433个,其中包括“读读写写”、“读读记记”两栏。“读读写写”是由精读课文中会读会写的词语组成,“读读记记”是由精读和略读课文中要求认识的词语组成。以往的“词语表”编排在教材最后部分,更多的是为了检查复习。“词语盘点”这样的编排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进一步落实“丰富语言积累”的要求。但是,“词语盘点”的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关于“词语盘点”训练,教学参考书上没有提出教学建议。在平时的教学中,每个词语都要求学生会读会写,当教学到语文园地的时候,“词语盘点”似乎成了我们语文教学中一块可有可无的内容。有的教师对“词语盘点”板块或置之不理,或直接当成课外作业一读了事,致使“词语盘点”形同虚设;有的教师只是在课堂上让学生听写一下,多读、多抄几遍,机械操作,枯燥乏味,使学生丧失学习积极性,导致教学效益低下。部分学生对其中的一些词语仍然只知其意,不会运用,并没有完全起到“盘点”之功效。再看语文教研活动、赛课活动、展示活动、专题报告会中阅读课的教学,作文教学铺天盖地,“词语盘点”教学难觅踪影。“词语盘点”教学成了一块无人注目,无人打磨欣赏的石头。

如何才能把“词语盘点”板块作为课堂教学的主阵地,让学生真正地学会积累和运用词语呢?

一、回归文本,与文本对话

借助文本促进学生言语思维的发展,应当是词语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因为教材中课文的语言锤炼是编者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学习能力,经过认真筛选而成的,它本身就是学生习作的范例。

1.联系课文,盘清词语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文质优美,如果仅仅从学生对语言材料的学习和积累来看,优秀课文的朗读和背诵,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材料,而且保证了教学质量。从课文中获得的语言材料会在学生的言语活动中焕发出无限的生机和活力。“词语盘点”中罗列了本单元课文中出现的、编者认为重要的词语。教师设计教学前,可以让学生结合该单元课文中的生词对“词语盘点”进行全盘梳理,发现难点,并将其归纳出来,作为学习重点。教师要有意识地将学生归纳出的重点、难点设计为每一课的教学重点,有的放矢。教师引导学生将这些词语还原到课文的语言环境中去。学生将自己清楚的词语标清课文序号,联想到这个词语所在的具体语言环境,也就是,在哪篇课文中的哪一个情节中出现了这个词语。不清楚的就赶快到课文中去寻找,直到认清方位,将每一个词语清清楚楚地与具体的语言环境联系在一起,这就做到了词语盘清。

2.朗读背诵,积累词语

只是盘清,还记忆不深,要让这个词语真正在学生的大脑中扎根,还必须让词语的意义、韵味、情感、形象等在学生的心灵和大脑中内化。朗读和背诵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也是词语学习和积累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学中,应以读为本,让学生反复朗读,熟读成诵,读有所得,在读中自然而然地学习积累丰富的语文材料。

3.品析鉴赏,深化理解

在品析鉴赏中理解积累词语,就是强调在好词佳句的鉴赏中,深化认识,将范文中的语句化为己有,要防止学生出现浅尝辄止的问题。揣摩比较是词语学习的有效手段。课文中有许多画龙点睛的词语,在学生似懂非懂时,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品评、赏析,在品析中深化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加、减、换、调等形式引导学生推敲、揣摩语言运用的精妙之处,挖掘其蕴涵的意义。通过对好词佳句的品析鉴赏,学生在不自觉中就记住了这些好词佳句,从而丰富了自己的“语言仓库储备”,提高了语言能力。

二、立足文本,拓展积累

在每一个“词语盘点”里,词语的集中出现必然隐藏着这样或那样的特点和规律,也就是说存在着学习的“秘密”。儿童具有天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秘密”的能力,与其直接告诉学生隐藏着的“秘密”,倒不如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学生运用直觉思维,亲自参与主动发现的过程,学习状态必然更佳,从而使“盘点”具有最佳的效果。

实际上,拓展积累往往是与自主发现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在学生发现的基础上,教师选择其中有价值的内容稍加引导,学生的思路就会迅速打开。我经常这样问学生:“像这样的词语,你们掌握了多少?”学生会根据词语的规律展开兴致勃勃的拓展,由课堂延伸到课外,积极表达。但拓展积累如果仅停留在集体交流的层面上是远远不够的。在集体交流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都只是充当倾听者,于是我常常会在学生集体交流的基础上,继续展开个别“盘点”。我喜欢对学生说:“有这类特点的词语,你一共积累了几个呢?让我们自己掰着手指头一个一个说出来。”此时,每一个学生都成了真正的参与者。他们掰着手指头一个一个地“盘点”,满脸兴奋。最后,我给“盘点”出较多词语的学生打上一颗五角星,学生深受鼓舞。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没有词语的积累,又怎会拥有语言的海洋?就让我们在“词语盘点”中积极地引导学生拓展积累,让“盘点”真正发挥作用,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超越文本,学会运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能理解的”语言和“会运用的”语言分属于两个不同层次。前者是“消极语言”,后者是“积极语言”。很多时候,绝大部分学生只能基本理解学过的词语,而很难根据他们自身的能力将其上升为“会运用”的“积极语言”。积累本身只是手段,学会运用才是最终的目的,即使学生都能记住“词语盘点”中的词语,若不能灵活运用,教学就不可能真正有效。为促使学生将“消极语言”转化为“积极语言”,教师应设计具体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尝试运用。教“词语盘点”时,经常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5个以上词语写一段话。刚开始,学生只是简单地把词语串联起来,可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多数学生能够熟练地、有主题地、有情节地写出一段精彩的话来。

四、搭造平台,内化提高

要提高“词语盘点”的教学效益,教师不仅要明确任务、充分重视,还要灵活、恰当地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将机械枯燥的集中教学变为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

1.游戏激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爱玩游戏是小学生的天性。教师如能适当地将“词语盘点”设计成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活动,便能顺应学生的天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充分释放热情,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提高学习效益。

根据教材特点,设计“词语擂台赛”,“智力大闯关”“逛词语超市”等活动,学生始终能保持良好的情绪。如,上课刚开始,就打出生动的课件――画面加文字“词语超市,欢迎光临”,然后顺势引导学生走入情境中,读“商品”名称――“词语盘点”中的词语;让他们当导购员给顾客提醒,就是提醒哪些词语的读音须注意;让学生整体巩固词语之后,给“商品”分类,并打击“假冒伪劣商品”(找出错别字并订正);最后让学生找自己喜欢的词语进行说话训练。整节课以“词语超市”的形式进行趣味包装,其中一个个有趣的环节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持久。陶行知先生说:“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调动自己的内驱力,去学习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以达到自觉实践语言的积累,学会恰当地运用。

2.归类识记,变匆匆过场为精心润物

归类识记压缩了信息量,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有利于学生提取知识,让他们记得多、记得快。言语图式中的“相似块”都是以“类”的形式存在的,并相互关联。“类”的积淀越丰厚,系统程度越高,学生对言语材料的吸纳也就越快,其语言感悟能力也就越强。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取决于学生头脑中已有相关信息组块(相似块)的储量及其概括程度。因此,教师有必要指导学生进行词语归类的积累训练。

杨再隋教授说:“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课,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课。说到底就是学生学习说语文、讲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的课。”如此的描述,虽没有我们时下所倡导的“人文性”的光芒,却实实在在地告诉我们小学语文老师的工作重点应该放在如何指导、引导学生学会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上。我们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引领孩子走进语文,学会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可见,小学阶段词语教学多么重要。

作为词语的“集中营”――“词语盘点”教学更应该明确盘点之道。

参考文献:

[1]李燕.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点滴谈.湖南教育[J],2002(6).

[2]朱文君,张祖庆.词语教学艺术赏析.小学语文教师[J],2006(6).

[3]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语文教学点第7篇

[内容]

 <?XML:NAMESPACE PREFIX = O />

文言文“不是像希腊文、拉丁文那种‘全死’的‘外国文字’”,而是“本国本土产生的应用文字”(唐德刚先生语,见《胡适口述自传》汉译本第200页注文)。古今汉语“一脉相承”,“白话和文言的关系千丝万缕割不断”(《吕叔湘语文论集》第327页)。要说汉语特点,这恐怕便是最大的特点了。因为这是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的结果。

文言文是“国货”,不是“洋货”,文言文姓“汉”。文言文教学理所当然地应该体现汉语特点,具有“中国特色”,它也姓“汉”。这是常识。

然而,在实际的文言文教学中往往无视古今汉语“一脉相承”的特点,教学“本国本土产生的应用文字”却跟教学英语、俄语一样,让熟悉、使用现代汉语的中学生面对跟现代汉语有“千丝万缕”联系的文言文时,如同置身于异国他乡一样地陌生、茫然。这是一个误区。

“误”就误在割断了民族语言发展的历史,“误”就误在割断了古今汉语的联系。

文言文和现代文一样,都表现为汉语演变的“过程”,它们“同宗”;所以,文言文教学应该在“白话和文言的关系”上做文章。这样,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并未“全死”的文言文在现代中学生头脑中“复活”,超越时空,化难为易;才能使现代中学生温古而知今,察今以推古,较迅速较扎实地学好文言文;当然,同时也带动、促进现代文的学习,收事半功倍、一箭双雕之效。可以说,在“白话和文言的关系”上做文章,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这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成语,应该成为文言文教学中通向现代汉语的一座桥梁。因为,成语为中学生所喜闻乐见,而它又充分反映了汉语的所有特点,它是联系古今汉语的纽带。

例如在教学《六国论》时,讲到“暴秦之欲无厌”的“厌”,不要仅要求识记课本上“厌”的注释(通“餍”,满足),也不要满足于对“厌”在文言文中几个义项的归类整理;如果联系成语“贪得无厌”的“厌”(满足)、“喜新厌旧”的“厌”(讨厌),学生在词义的比较中对“厌”会理解得深一点,掌握得牢一点。再如教学《赤壁之战》,讲到“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的“恶”,尽管课本注释中有注音,还是宜联系成语“好逸恶劳”的“恶”(w&ugrave;),以保证学生认知的清晰性、稳定性和可利用性。

“可以说,成语的本身就是汉语的一大特点,没有任何一种语言有这种现象。”(张志公《汉语辞章学·语汇论(中)》)成语,正是我们搞活文言文教学的得天独厚的条件。

汉语是一种非形态语言,容易组合。考察汉语的演变可以发现它有文言单音词发展为现代双音词的趋势。了解和利用这一特点,往往可以帮助我们通过现代汉语双音词去判断和掌握文言单音词的意义。现代汉语词汇掌握得越多,对其意义理解得越准确,就越是能在“白话和文言的关系”上做文章,运用这种“察今推古”的方法也就越方便越灵活。例如,掌握了修建、修造、修订、修长等现代词语,就不难从比较中对下列文言句中的“修”的意义作出确切的解释,而不必去死记“修”在文言中的这些义项:“乃重·修岳阳楼”(修建),“·修守战之具”(修造),“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修订),“巨身·修尾”(修长)。

值得指出的是,课本中作为文言语法特点介绍的知识短文“词的活用”也没有正确引导学生温古而知今、察今以推古。因为语法富于稳定性,古今语法的差别是不大的。课本中介绍的“几种主要的活用情况”(高中第三册296页,人教社1990年版),在现代汉语中也是屡见不鲜(这方面的文章颇多;限于篇幅,这里不再一一举例)。课本中从文言到文言的例释,只能加重学生负担。词的活用,乃是汉语的特点,并非文言文所独有。“人人动手,清洁上海”,这上海电视二台的屏幕文字,便说尽了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多用鲜活的语言现象来比照、讲解文言文,不是更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