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语文优秀教学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3-04-06 18:46:57
语文优秀教学论文

语文优秀教学论文第1篇

1.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研究三十年发展状况分析(1983-2012) 

2.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3.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未来发展方向研究 

4.大学英语教学与双语教学的衔接:现状与思考 

5.高职院校英语教学EOP转向及其影响因素探究 

6.再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通用英语和学术英语 

7.公共英语教学的专业化与专业英语教学的公共化——我国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 

8.从日本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看我国外语教学目标调整 

9.一个具有颠覆性的外语教学理念和方法——学术英语与大学英语差异研究 

10.《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要点解读 

11.坚持科学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观 

12.高校开展专门学术英语教学之瓶颈与对策刍议——以法律英语教学为视角 

13.浅谈形成性评价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实施 

14.激发学习兴趣,促进英语教学 

15.初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策略研究 

16.浅谈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减负提质 

17.快乐尝试小班化英语教学 

18.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任务型教学模式 

19.任务型教学模式下的英语语言学教学分析 

20.浅析中职涉外护理英语教学策略 

21.浅议职业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分层教学 

22.浅谈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英语教学 

23.用“情”来净化学生的心灵——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渗透 

24.基于交际法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25.浅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利用网络资源优势 

26.关于初中英语教学现状的分析

27.浅谈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将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

28.论“小先生制”在小学高年级英语教学两极分化中的运用

29.新课程改革下高中英语教学有效性浅析

30.对初中英语高效教学的思考 

31.深化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促进职业教育发展 

32.从中介语僵化看高职会展英语教学 

33.从应用语言学视角看英语文化导入教学 

34.中外合作模式下英语写作教学问题及改进措施 

35.高中英语教学中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

36.情景教学法在高职旅游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37.浅析高职商务英语教学监控评价体系的建立

38.浅谈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教学能力的培养

39.英语语音智能测评软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开发和应用

40.“对话教学模式”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41.限制交际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有效应用的因素

42.关注视障生特殊需要,开展有效英语教学

43.谈语篇分析理论在中职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44.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45.论词源学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46.初中英语教学提升有效性研究 

47.雅思听力语料对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作用 

48.初中英语教学中常见问题及对策分析

19.交际性教学法视角下的英语语法教学探究

50.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对策探讨

51.幼儿园英语课堂常规教学思考

52.多媒体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探究 

53.浅谈小学英语教学原则

54.浅谈小学英语教学中的问题与建议

55.如何让小学英语课堂教学闪光 

56.浅谈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优势 

57.基于需求分析的IT行业英语教学研究 

58.大学英语教学中思辨能力培养的现状调查——一项基于反思性问卷的研究 

59.注重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60.互动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61.论文化背景知识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意义

62.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合作学习 

63.职业高中英语教学改革探索 

64.关于大学英语教学ESP论的一点思考 

65.对中国英语教学宏观模式的思考  

66.行业英语需求状况调查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67.专业英语教学探索——计算机与网络的运用

68.基于微课的翻转教学模式研究——以大学影视英语课堂为例 

69.基于特征的生态英语教学效率评价方法探究  

70.大班基础英语教学中以学生为授课主体的互动式课堂教学探讨 

71.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教学新模式初探——南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纪实 

72.基于ESP课程体系的中国大学英语教学连续体模型探索

73.建构和完善新型大学英语教学管理体系——一个解读《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的视角

74.转型时期的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特征和对策研究 

75.大学英语教学背景下翻译教学的个案研究  

76.转变教学理念,建立新的专业英语教学模式 

77.旅游管理专业英语教学优化策略研究——基于澳门科技大学旅游管理专业英语学习行为特征的分析 

78.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79.走出中国英语教学的历史误区——外语教学的哲学思考 

80.《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实施效果的定性研究——用英语开设相关专业知识课程的影响分析 

81.输出驱动假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思考与建议 

82.通用英语教学转向学术英语教学的探索——清华大学公外本科生英语教学改革设想 

83.基于输出驱动假设的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模式研究——以吉林大学直博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为例 

84.从外语学习角度看大学英语教学和考试的改革 

85.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反思 

86.从中外合作大学学术英语教学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以西交利物浦大学为例 

87.交际教学法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启示 

88.大学英语教学的动力机制构建——研究现状与理论思考 

89.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现状分析及应对策略的研究 

90.论大学英语教学思辨能力培养模式构建 

91.从教学要素角度探究多媒体环境下的英语教学策略 

92.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探析——独立学院英语课程改革实践个案研究 

93.我国第一份以学术英语为导向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导文件的制定与说明 

94.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设定研究——再论听说与读写的关系 

95.从通用英语到学术英语——回归大学英语教学本位 

96.外籍教师在我国的英语教学透析——一份中国学生问卷调查整理分析 

97.翻转课堂及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98.基于网络多媒体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自主学习能力研究 

语文优秀教学论文第2篇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师;人文精神;教育素养;内涵

[作者简介]陈善珍,内江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副主任,副教授,四川内江641100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7)04―0178―03

现代大学教育已不再是精英教育,而是大众教育。现代大学生要成为各专业领域的优秀人才,成为有社会良知的栋梁,就必须加强个性品格、人文素质的修养。要让大学生成为一个纯粹的、高尚的人,必然要通过素质教育来实现。素质教育离不开文学的熏陶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大学语文教育的内涵和大学语文教师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但是,大学语文的重要与大学语文的衰微和大学语文教师素质的参差不齐形成尖锐的矛盾,这是一种悲哀。

大学语文被赋予了太多的教育功能,现实又有太多的功利,要使大学语文教育受到学生的欢迎,单从语文教师自身来讲,语文教师必须是最优秀的教师。“腹有诗书气自华”,正是对人文素养好、文化底蕴深厚、有人文精神的优秀大学语文教师的写照。

(一)大学语文教师必须具有本学科的学科精神

大学语文教师应该具有本学科完整、系统、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具有对本民族人文精神的深刻理解;具有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下来的广博深厚的优秀文化的深入了解;具有对那些体现高尚理想、健全人格、积极向上精神,充满理想智慧富有审美价值的精神遗产――文学精品的鉴赏水平和审美表达能力;能够批判地继承和借鉴前人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成果;能够了解中华民族先贤们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深刻感悟和宝贵体验,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人格品德、审美情趣,尽力使自己成为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由于大学语文的特殊性,大学语文教师还应具有丰富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体育、外交尤其是美学、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因此,大学语文教师应该是综合素质很高的人才。

(二)大学语文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教育素养

1.具有优秀的教育观念:(1)更新语文教育观念。正如孔庆东先生所说,语文是覆盖在所有学科之上的,是一种把人文精神渗透到所有学科中去的“学问”,因而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个“学科”。要注重强调整体感受,把语文当作审美对象,并与整个人生联系起来,引导学生理解活生生的人性才是最重要的。(2)纠正教育学生观念。学生是活生生的、发展中的、发展极不平衡的、有强烈求知欲望的人,不是等待被雕琢塑造的“物”,学生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重视学生个性发展,要热爱学生,要尊重学生。学生的成长由于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家庭氛围。不同的遗传素质,不同的家庭教育思想、方法和模式,不同的人际关系,不同的成长经历等等,他们必然具有不同的思想感情、认识观念、个性品质、爱好习惯等。个人独有的特征,不能简单地说“好”与“坏”,更不能用整齐划一的模式去培养他们。孟子云:“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一个优秀的教师,应当用自己满腔的爱去关心学生,耐心细致地指导学生,与学生沟通思想感情,使自己成为学生尊敬爱戴的人,使更多的学生“亲其师、信其道”。(3)尊重学生就是要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特长和人格。体罚和变相体罚只会事与愿违,带来许多负面效应。“教鞭下面出人才”的教育观念早就应该淘汰了。

2.具有正确的教育态度:儒家讲“君子温润如玉”,就是要让人感到亲切、温和、有人情味。表现在教育学生的态度上就是要对学生关心体贴、平等相待、宽容大度、不粗暴,对后进生不鄙视、不讽刺、不挖苦、不放弃等。

3.具有人性化的教育手段:大学语文教师在处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状况时,不能一味简单粗暴地对学生进行批评指责,而应注重与学生交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亲切和谐的课堂气氛,尤其要善于运用高超的语言艺术去欣赏和批评学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和影响。

(三)大学语文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

教师的人文素养就是教师所具有的人文精神及其在教师的日常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思想、道德、情感、心理、性格、思维模式等方面的气质和修养,是教师的信念、理想、行为、举止、知识、能力、品质、心理诸多因素的综合。体现在教育上,就是要“以学生为本”,在日常教学和管理活动中关注、爱护、尊重和关心学生的成长。

1.高尚的道德情操。历史创造和积累了丰富的文化财富,积累了丰富的智慧和道德理念,大学语文教师只有在博览群书中思考、积累,丰富自己的知识,拓宽文化的视野,提高思想的高度,加强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才能在现实的、繁重的日常教育生活中保持冷静和克制,保持平衡的心态,才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浪潮中,抵御物欲和声色的诱惑,远离浮躁的心态、宁静致远;才能修心养性、独善其身、坚守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

2.鲜明的时代感悟。大学语文教师的时代感悟,应该表现为一种积极感受时代气息的精神状态,而不是抱残守缺,故步自封。大学语文教师要有对社会生活深刻的洞察和体验、反思和批判、感悟和思考;善于从生活中得到哲理的启迪、真情的激荡、善与美的浸染,从而不断丰富自己的智慧和提升自己的灵性。

3.高雅的人格魅力。人格是具有不同素质基础的人,在不尽相同的社会环境中所形成的意识倾向性和比较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的角色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教师应该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去感染每一个学生。教师的人格魅力主要有:爱心、真诚、善良、信任、宽容、耐性等等。所以,大学语文教师要用宽广的胸怀接纳不同的学生,用真诚去赢得学生的信任,用爱心去感受学生的快乐和忧伤,用耐心去帮助学生成长,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形成高雅的人格。

4.丰富的情感世界。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没有情感,就没有感动学生的力量。“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情到深处文自工”。大学语文教师只有对世情、人情、亲情、爱情有深刻的感悟,才能在语文教学中把情感熏陶放在重要位置,引导学生去阅读、欣赏、写作,抒发内心的真情,培养出富有感情的真正的人。

师爱是融洽师生情感、增强教师魅力的剂,是一种由衷的、发自心灵深处的、人性的关爱;是一种情怀,一种更高的境界;是对“人”的尊重,对“人”的珍视,对“人”的关怀。这种博大的爱,是对弱小者、落后者、不幸者的同情;是对幼稚的原

谅,对错误的包容,对冒犯的宽恕;是由衷的赞赏和信任,赞赏学生的闪光点,相信学生都是可琢之玉、可造之才。具有这种浓厚情感的教师才能以情动人,才能感动学生,展示教育的力量。

5.健康的身体心理。拥有健康的身体才能承担繁重的教学工作,这是毋庸置疑的。而健康的心理则包括:对教师角色有认同感。热爱教师职业,积极投入教育工作,认真勤勉地去适应环境与教育工作要求,能从爱的教育中获得自我安慰与自我实现,从有成效的教育教学中得到成就感、幸福感。

6.多彩的生活情趣。大学语文教师应该有积极而又多彩的生活情趣,展现自己独特而又鲜明的个性。唱歌跳舞、舞文弄墨、驰骋球场、养花侍草、摄影旅游、网络遨游等等活动,既有益身心健康,增长知识,又增加与学生对话沟通的途径和渠道。

7.和谐的师生关系。“天地君亲师”,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不平等的,教师是高高在上的“传道、授业、解惑”的人,学生则只能是受教育者;教师总是居高临下面对学生,不容许学生有半点差错。师生之间出现问题,教师总是把责任推给学生,教师是无上的权威、严厉的说教,学生是无条件的接受和战战兢兢的服从,善于检讨的教师,敢于公开道歉的教师简直是凤毛麟角。主动地、全面地、立体地了解每一位学生,是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基础和保证,而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

8.优雅的仪表仪态。教师的仪表仪态应该是和谐而又优雅的:面貌娇好、身材匀称、英俊挺拔、风度翩翩。如果不具备这些先天的优越条件,那么,衣着得体、气质优雅、感情丰富、语言优美、谈吐高雅、善于沟通、平易近人(具有强烈的亲和力)就是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夫。这种外表上的和谐,是一种氛围、一种力量、一种磁场,以美激情,以美发辞,以美育德,以美立人,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学生情感与智慧的滋养和润泽。

9.渊博的学识水平。大学语文教师的专业水平不仅要“渊”要“深”,更应“博”和“广”,对人类文化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都要有所涉猎。大学语文教师要把自己所走过的坎坷不平的生活道路、酸甜苦辣的生活经历以及多种多样的人生经验、丰富深刻的人生哲理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形成对生命、对生活、对历史、对社会、对自然、对人生、对教育的独特理解和感悟,并把这种感悟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包括对语文教材独特的感悟,对教学素材独特的处理方式,对教学技巧的灵活把握,对艺术语言的自如运用,对学生反应(尤其是否定性反应)的独特的处置方法,形成独特的教学个性,鲜明的教学特色,独具个人风格的教育艺术,潜移默化地熏陶和感染学生,让他们形成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对生活的感悟,对人生的信念。

10.生动的语言艺术。语文教学的本质是语言教学,语文教学必须以对语言的感受、领悟、体会、运用、吟咏、表达为基本手段,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灵动、生气,品味语言的韵味和魅力,提高学生学习语言与运用语言的兴趣和能力。大学语文教师应该是善于运用语言的良师,用独特而鲜明、准确而优美的语言架起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感染学生,震撼学生。大学语文教师的语言还应形成个人的个性特色:或优美、或睿智、或亲切、或幽默、或深刻、或犀利。如果大学语文教师语言枯燥,味同嚼蜡,则与面目可憎无异。

语文优秀教学论文第3篇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师;人文精神;教育素养;内涵

现代大学教育已不再是精英教育,而是大众教育。现代大学生要成为各专业领域的优秀人才,成为有社会良知的栋梁,就必须加强个性品格、人文素质的修养。要让大学生成为一个纯粹的、高尚的人,必然要通过素质教育来实现。素质教育离不开文学的熏陶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大学语文教育的内涵和大学语文教师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但是,大学语文的重要与大学语文的衰微和大学语文教师素质的参差不齐形成尖锐的矛盾,这是一种悲哀。

大学语文被赋予了太多的教育功能,现实又有太多的功利,要使大学语文教育受到学生的欢迎,单从语文教师自身来讲,语文教师必须是最优秀的教师。“腹有诗书气自华”,正是对人文素养好、文化底蕴深厚、有人文精神的优秀大学语文教师的写照。

(一)大学语文教师必须具有本学科的学科精神

大学语文教师应该具有本学科完整、系统、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具有对本民族人文精神的深刻理解;具有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下来的广博深厚的优秀文化的深入了解;具有对那些体现高尚理想、健全人格、积极向上精神,充满理想智慧富有审美价值的精神遗产——文学精品的鉴赏水平和审美表达能力;能够批判地继承和借鉴前人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成果;能够了解中华民族先贤们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深刻感悟和宝贵体验,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人格品德、审美情趣,尽力使自己成为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由于大学语文的特殊性,大学语文教师还应具有丰富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体育、外交尤其是美学、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因此,大学语文教师应该是综合素质很高的人才。

(二)大学语文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教育素养

1.具有优秀的教育观念:(1)更新语文教育观念。正如孔庆东先生所说,语文是覆盖在所有学科之上的,是一种把人文精神渗透到所有学科中去的“学问”,因而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个“学科”。要注重强调整体感受,把语文当作审美对象,并与整个人生联系起来,引导学生理解活生生的人性才是最重要的。(2)纠正教育学生观念。学生是活生生的、发展中的、发展极不平衡的、有强烈求知欲望的人,不是等待被雕琢塑造的“物”,学生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重视学生个性发展,要热爱学生,要尊重学生。学生的成长由于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家庭氛围。不同的遗传素质,不同的家庭教育思想、方法和模式,不同的人际关系,不同的成长经历等等,他们必然具有不同的思想感情、认识观念、个性品质、爱好习惯等。个人独有的特征,不能简单地说“好”与“坏”,更不能用整齐划一的模式去培养他们。孟子云:“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一个优秀的教师,应当用自己满腔的爱去关心学生,耐心细致地指导学生,与学生沟通思想感情,使自己成为学生尊敬爱戴的人,使更多的学生“亲其师、信其道”。(3)尊重学生就是要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特长和人格。体罚和变相体罚只会事与愿违,带来许多负面效应。“教鞭下面出人才”的教育观念早就应该淘汰了。

2.具有正确的教育态度:儒家讲“君子温润如玉”,就是要让人感到亲切、温和、有人情味。表现在教育学生的态度上就是要对学生关心体贴、平等相待、宽容大度、不粗暴,对后进生不鄙视、不讽刺、不挖苦、不放弃等。

3.具有人性化的教育手段:大学语文教师在处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状况时,不能一味简单粗暴地对学生进行批评指责,而应注重与学生交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亲切和谐的课堂气氛,尤其要善于运用高超的语言艺术去欣赏和批评学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和影响。

(三)大学语文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

教师的人文素养就是教师所具有的人文精神及其在教师的日常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思想、道德、情感、心理、性格、思维模式等方面的气质和修养,是教师的信念、理想、行为、举止、知识、能力、品质、心理诸多因素的综合。体现在教育上,就是要“以学生为本”,在日常教学和管理活动中关注、爱护、尊重和关心学生的成长。

1.高尚的道德情操。历史创造和积累了丰富的文化财富,积累了丰富的智慧和道德理念,大学语文教师只有在博览群书中思考、积累,丰富自己的知识,拓宽文化的视野,提高思想的高度,加强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才能在现实的、繁重的日常教育生活中保持冷静和克制,保持平衡的心态,才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浪潮中,抵御物欲和声色的诱惑,远离浮躁的心态、宁静致远;才能修心养性、独善其身、坚守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

2.鲜明的时代感悟。大学语文教师的时代感悟,应该表现为一种积极感受时代气息的精神状态,而不是抱残守缺,故步自封。大学语文教师要有对社会生活深刻的洞察和体验、反思和批判、感悟和思考;善于从生活中得到哲理的启迪、真情的激荡、善与美的浸染,从而不断丰富自己的智慧和提升自己的灵性。

3.高雅的人格魅力。人格是具有不同素质基础的人,在不尽相同的社会环境中所形成的意识倾向性和比较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的角色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教师应该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去感染每一个学生。教师的人格魅力主要有:爱心、真诚、善良、信任、宽容、耐性等等。所以,大学语文教师要用宽广的胸怀接纳不同的学生,用真诚去赢得学生的信任,用爱心去感受学生的快乐和忧伤,用耐心去帮助学生成长,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形成高雅的人格。

4.丰富的情感世界。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没有情感,就没有感动学生的力量。“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情到深处文自工”。大学语文教师只有对世情、人情、亲情、爱情有深刻的感悟,才能在语文教学中把情感熏陶放在重要位置,引导学生去阅读、欣赏、写作,抒发内心的真情,培养出富有感情的真正的人。

师爱是融洽师生情感、增强教师魅力的润滑剂,是一种由衷的、发自心灵深处的、人性的关爱;是一种情怀,一种更高的境界;是对“人”的尊重,对“人”的珍视,对“人”的关怀。这种博大的爱,是对弱小者、落后者、不幸者的同情;是对幼稚的原谅,对错误的包容,对冒犯的宽恕;是由衷的赞赏和信任,赞赏学生的闪光点,相信学生都是可琢之玉、可造之才。具有这种浓厚情感的教师才能以情动人,才能感动学生,展示教育的力量。

5.健康的身体心理。拥有健康的身体才能承担繁重的教学工作,这是毋庸置疑的。而健康的心理则包括:对教师角色有认同感。热爱教师职业,积极投入教育工作,认真勤勉地去适应环境与教育工作要求,能从爱的教育中获得自我安慰与自我实现,从有成效的教育教学中得到成就感、幸福感。

6.多彩的生活情趣。大学语文教师应该有积极而又多彩的生活情趣,展现自己独特而又鲜明的个性。唱歌跳舞、舞文弄墨、驰骋球场、养花侍草、摄影旅游、网络遨游等等活动,既有益身心健康,增长知识,又增加与学生对话沟通的途径和渠道。

7.和谐的师生关系。“天地君亲师”,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不平等的,教师是高高在上的“传道、授业、解惑”的人,学生则只能是受教育者;教师总是居高临下面对学生,不容许学生有半点差错。师生之间出现问题,教师总是把责任推给学生,教师是无上的权威、严厉的说教,学生是无条件的接受和战战兢兢的服从,善于检讨的教师,敢于公开道歉的教师简直是凤毛麟角。主动地、全面地、立体地了解每一位学生,是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基础和保证,而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

8.优雅的仪表仪态。教师的仪表仪态应该是和谐而又优雅的:面貌娇好、身材匀称、英俊挺拔、风度翩翩。如果不具备这些先天的优越条件,那么,衣着得体、气质优雅、感情丰富、语言优美、谈吐高雅、善于沟通、平易近人(具有强烈的亲和力)就是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夫。这种外表上的和谐,是一种氛围、一种力量、一种磁场,以美激情,以美发辞,以美育德,以美立人,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学生情感与智慧的滋养和润泽。

9.渊博的学识水平。大学语文教师的专业水平不仅要“渊”要“深”,更应“博”和“广”,对人类文化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都要有所涉猎。大学语文教师要把自己所走过的坎坷不平的生活道路、酸甜苦辣的生活经历以及多种多样的人生经验、丰富深刻的人生哲理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形成对生命、对生活、对历史、对社会、对自然、对人生、对教育的独特理解和感悟,并把这种感悟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包括对语文教材独特的感悟,对教学素材独特的处理方式,对教学技巧的灵活把握,对艺术语言的自如运用,对学生反应(尤其是否定性反应)的独特的处置方法,形成独特的教学个性,鲜明的教学特色,独具个人风格的教育艺术,潜移默化地熏陶和感染学生,让他们形成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对生活的感悟,对人生的信念。

10.生动的语言艺术。语文教学的本质是语言教学,语文教学必须以对语言的感受、领悟、体会、运用、吟咏、表达为基本手段,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灵动、生气,品味语言的韵味和魅力,提高学生学习语言与运用语言的兴趣和能力。大学语文教师应该是善于运用语言的良师,用独特而鲜明、准确而优美的语言架起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感染学生,震撼学生。大学语文教师的语言还应形成个人的个性特色:或优美、或睿智、或亲切、或幽默、或深刻、或犀利。如果大学语文教师语言枯燥,味同嚼蜡,则与面目可憎无异。

语文优秀教学论文第4篇

大赛主题词:推进语文课程改革,培养新型语文教师

主办单位:中国语文报刊协会叶圣陶研究会《语文世界》杂志社《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编辑部《语文月刊》编辑部《语文学习》编辑部

承办单位:《语文世界》杂志社

评选内容和奖项设置:

1.优秀论文评选设全国优秀语文教师教研能手一、二、三等奖。

2.优秀课例评选设全国优秀语文教师教学能手一、二、三等奖。

3.全能教师评选设全国优秀语文教师全能一、二、三等奖。

评选规则:

1.大赛将成立由专家、学者组成的评审委员会。

2.教研能手和教学能手为单项奖。

3.凡同获“教研能手”和“教学能手”奖者,将颁发最高奖项“全国优秀语文教师全能奖”。

参赛办法:

1.参赛资格:需任教五年以上(含五年),年龄在45岁以下(需提交个人简历),获得县级以上荣誉(需提供获奖复印件)的中青年语文教师。教研部门推荐和个人自荐均可。

2.参赛组别:分为初中组和高中组,报名时请注明。

3.参赛须知:

(1)论文范围:课程标准及其语文教学理论,对话教学及其理论;课标教材的建构及其教学,课改实验报告;探究、合作式学习研究,研究性学习;学者型研究型教师研究等。论文字数:3500~4000字,必须独立完成,单独署名(请标明下列内容:姓名/ 性别/ 组别/ 年龄/ 单位或通讯地址/ 邮编/ 电话/E-mail),评审费:50.00元/篇。

(2)优秀课例评选需交一节课堂教学实录VCD光盘,评审费:100.00元/盘。

(3)根据课堂教学实录光盘、论文评选和教研部门的推荐,评出优秀选手参加语文课堂教学能力展示大赛,在颁奖盛会上做公开课;据现场评委意见决出各等级奖项。

(4)论文、优秀课例评选截止日期:2008年8月31日。

语文优秀教学论文第5篇

我叫xx。 xx年xx月x日出生,现年xx岁。xx年x月加入中国共产党。x年x月参加工作,教龄xx年。xx年x月聘为x级教师。任期xx年

。x年11月晋升为x级教师。xx年7月毕业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大本学历。

近几年,本人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听从领导,服从分配。积极履行技术岗位职责担任语文学科教

学和班主任。完成各科教育教学任务。对学校安排的各种教育教学研究工作,按质按量的完成。教育教学能力强,能胜任各科教

学工作。严格执行学校的考勤制度,不迟到,不早退,出满勤。干满点。通过自已不懈的努力,各项教育教学工作成绩突出,获

得了以下荣誉:

(镇级)

x年12月被评为镇先进工作者

x年3月被评为镇优秀辅导员

x年10月,在少先队活动中,开展的最佳队会,全镇第一名,同时被评为镇优秀辅导员

x年2月,被评为镇优秀班主任。

x年2月,被评为镇教学能手。

x年6月,自然论文被评为镇优秀论文

x年12月,语文教学论文被评为镇一等奖

x年12月,在少先队“全国勤巧小队”比赛活动中,荣获全国特别奖。同时被评为镇优秀辅导员。

x年12月,被评为镇青年优秀教师

x年2月,被评为镇优秀教师。

x年12月,被评为镇优秀教师

x年12月,语文教学论文被评为镇优秀论文一等奖。

x年7月,语文教学论文被评为镇优质论文

(区级 )

x年4月,被共青团区委,区政府评为区优秀辅导员。

x年12月,数学教学论文被评为区优秀论文三等奖

x年11月,语文教学论文被评为区优秀论文一等奖

x年9月被评为区模范班主任

x年12月,思品教学论文被评为区优秀论文二等奖

x年5月,全区中小学教师书法美术大赛中荣获书法组一等奖。

x年10月。x区庆祝建国五十周年书画展书法作品获一等奖。

x年6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文化局。区政协。宣传部联合举办书画展.书法作品获一等奖.

x年12月,改革开放三十年,书画展,书法,被区评为二等奖

x年5月xx区美术课堂教学大赛被评为一等奖。

x年5月科学论文《xx》被评为二等奖。

(市级)

x年x月语文教学论文《xxx》被评为市级优秀论文二等奖

(省级)

x年6月美术论文《xxx》xx省第八届教育教学“百佳论文获二等奖。

x年3月xx省第二届“教育叙事“征文。作品《xx》荣获一等奖。发表在《xx教育》杂志上。

x年6月语文教学论文《xxx》被评为xx省教科研成果二等奖。

x年7月语文教学论文《xxxx》发表在《xx教育》报上。

(部级)

x年12月。论文《xx》被《xx》杂志评为一等奖。

语文优秀教学论文第6篇

按照的讲话精神和教育部《纲要》的明确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高校相关课程体系中势在必行,“大学语文”尤其要担当重任。但实际情况却是,“大学语文”逐渐被边缘化,既没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某种权威地位,也没有外语课程的强势现实需求,处境越来越尴尬。若要改变这种不利现状,就须牢固坚定地确立“大学语文”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中华民族精神的课程定位;同时,也要解决好课程自身建设层面的几个主要问题。

(一)母语教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机构

成“大学语文”的本质属性是母语高等教育课程,应该成为高等教育政策的制定者、各级高等教育机构的管理者、大学教师等的共有理念。语言影响思想,语言就是思想本身。一个民族的集体意识、文化深层编码,都蕴涵在母语中。母语是构成民族文化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元素,母语里有文化的故乡,母语就是祖国,母语承载着民族凝聚力。保护母语,是维系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安全的首选要件。换言之,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最独特、最具生命力的语言系统之一,是中华民族身份的首要标志,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直接载体。著名诗人余光中曾说:“当你的情人已改名玛丽,你怎能送她一首《菩萨蛮》?”这句话的理论内涵是在表明:母语是民族文化认同的基本符码。因此,在我国当下的高校课程体系建设中,怎样强调母语教育都不过分。而“大学语文”,就是高校完善汉语母语教育的最佳课程平台。汉语作为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象形文字,是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语言。从母语教育的角度看,汉语的形意特点使之具有工具性、文化性和审美性等多重属性。其中,文化性是衔接工具性与审美性的桥梁和纽带。汉语“说”与“写”的表情达意功能要得到完美发挥,必须借助文化蕴涵来融通工具与审美的语用效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认定一个人“有文化”或“没文化”,主要依据是他的说(口语表达)和写(书面表达),意即所谓“汉语能力是人生的核心竞争力”。所以,强化大学语文课程的母语教育性质与学习效能,是提升中华民族母语水平、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张扬民族精神、提高国家软实力和国民素质的重要举措。

(二)“大学语文”学科化有利于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在《中国教育报》评选的2013年度中国高等教育10大热点问题中,大学语文的问题位列第8,几十年来关于大学语文课程的争论仍在持续。同时,大学语文课程的边缘化现状也仍然是醒目的存在。之所以被“边缘”,除了不具备或较少具备外语课和其他技能通识课的现实功利性之外,还有课程自身学科归属性的原因。根据《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大学语文”属于教育学门类下的二级学科“课程与教学论”,和“大学体育”等课程同类。也就是说,与专业性的中文课程不同,“大学语文”在学科归属上已经被“边缘化”。这也成为大学语文课程定位模糊的主因。事实上,早在1986年,匡亚明、徐中玉等先生就呼吁大学语文应成为独立的学科。目前,“大学语文”学科化的条件已经成熟。首先,根据的讲话精神及国务院、教育部颁布的各项包括《纲要》在内的法规性文件要求,大学语文课程与国家文化强国战略密切相关,这是其他公共课没有的课程优势。其次,母语高等教育是高校各个专业课程教育的基础,提升母语教育的水平与质量迫在眉睫,这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再次,自1938年中华民国教育部规定开设“大一国文”以来,迄今已近80年,“大学语文”可谓历史悠久。虽然建国后一度停开,但课程建设的基本理念和构架并没有太多的变化。最后,大学语文课程已具备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和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这是课程自身发展的内在基础。如果能如“汉语国际教育”那样成为独立的学科,“大学语文”的教学地位就能获得法理上的保证,其独有的课程功能就可以得到全面发挥,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也更为便利和顺畅。自然,关于大学语文课程的所有争议与无奈,也会随之消失。

(三)大学语文教师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导者和引领者

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大学语文”,在教学理念、知识储备、教学能力和方法等方面对大学语文教师提出了新要求。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导群体,“大学语文”的师资队伍建设是落实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目标的重要环节。大学语文教师要具备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素养和传播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这是一个基本前提。在知识结构上,大语教师一要有良好的母语运用能力,听说读写的水平较高;二要有基本的专业背景,在哲学、历史、文学、艺术、宗教、民俗等的某一方向有所长;三要专业基础扎实,学术视野开阔,有辩伪存真、去粗取精的理论判断和分析能力。如近年来,某些学校包括高校教师让学生穿“汉服”,对孔子像行跪拜礼的行为,实际上是在把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形式化、简单化和粗鄙化。“汉服”与“汉朝之服”都分不清楚,既蒙蔽了学生也降低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应有水准。在教学能力和方法上,大学语文教师首先要成为本课程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者,以研究促教学,会有力地提高教学的水平和层次。其次,教师不搞一言堂,既不能故弄玄虚,也要避免肤浅单调。应以互动式教学为主。以教材为依托,可以设计文化专题研讨,也可组织经典文本讨论,引导学生联系现实问题进行思考,激发和培养学生自主研读、探究的兴趣与能力。同时,也要借助新媒体技术使教学手段丰富和多元。再次,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考试方式,制订以撰写研究论文、读书报告、调研报告等为主要形式的多元化考核原则。当然,各个层次的高校因课程目标的具体差异,会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有所取舍,但无论怎样,都不能背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宗旨。第四,大学语文教材是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导向性资源平台。1979年至今,已经出版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近2000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徐中玉主编本、王步高主编本、夏中义主编本、温儒编本和陈洪主编本。这5种教材从内容到体例都各具特色,对大学语文教材的完善和创新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和示范作用。但是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教材中,还须在既有成绩的基础上,进一步更新教材编写的理念、内容和体例。在教材的编写理念上,要明确大学语文绝不是中、小学语文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里的内容延续,也不是文学专业知识对非中文专业学生的普及化,更不是单纯的工具性技能的补偿和提升,而是对基于母语教育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固本强基的系统工程。在教材的内容选择上,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线,串连起不同时代、不同人文领域的经典文本;也要精选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代表性文化典籍。在此,世界性是对传统经典性的对照和融通,能够促进学生由“学”到“思”、由“思”到“智”,以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在教材的体例设计上,宜采用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经,以哲学、历史、文学、艺术、宗教、科技、民俗等学科模块为纬———经纬纵横的单元式体例,既利于显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导向性,也体现开放性和系统性的教学资源格局。

二、总结

语文优秀教学论文第7篇

按照的讲话精神和教育部《纲要》的明确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高校相关课程体系中势在必行,“大学语文”尤其要担当重任。但实际情况却是,“大学语文”逐渐被边缘化,既没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某种权威地位,也没有外语课程的强势现实需求,处境越来越尴尬。若要改变这种不利现状,就须牢固坚定地确立“大学语文”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中华民族精神的课程定位;同时,也要解决好课程自身建设层面的几个主要问题。

(一)母语教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机构成

“大学语文”的本质属性是母语高等教育课程,应该成为高等教育政策的制定者、各级高等教育机构的管理者、大学教师等的共有理念。语言影响思想,语言就是思想本身。一个民族的集体意识、文化深层编码,都蕴涵在母语中。母语是构成民族文化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元素,母语里有文化的故乡,母语就是祖国,母语承载着民族凝聚力。保护母语,是维系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安全的首选要件。换言之,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最独特、最具生命力的语言系统之一,是中华民族身份的首要标志,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直接载体。著名诗人余光中曾说:“当你的情人已改名玛丽,你怎能送她一首《菩萨蛮》?”这句话的理论内涵是在表明:母语是民族文化认同的基本符码。因此,在我国当下的高校课程体系建设中,怎样强调母语教育都不过分。而“大学语文”,就是高校完善汉语母语教育的最佳课程平台。汉语作为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象形文字,是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语言。从母语教育的角度看,汉语的形意特点使之具有工具性、文化性和审美性等多重属性。其中,文化性是衔接工具性与审美性的桥梁和纽带。汉语“说”与“写”的表情达意功能要得到完美发挥,必须借助文化蕴涵来融通工具与审美的语用效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认定一个人“有文化”或“没文化”,主要依据是他的说(口语表达)和写(书面表达),意即所谓“汉语能力是人生的核心竞争力”。所以,强化大学语文课程的母语教育性质与学习效能,是提升中华民族母语水平、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张扬民族精神、提高国家软实力和国民素质的重要举措。

(二)“大学语文”学科化有利于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在《中国教育报》评选的2013年度中国高等教育10大热点问题中,大学语文的问题位列第8,几十年来关于大学语文课程的争论仍在持续。同时,大学语文课程的边缘化现状也仍然是醒目的存在。之所以被“边缘”,除了不具备或较少具备外语课和其他技能通识课的现实功利性之外,还有课程自身学科归属性的原因。根据《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大学语文”属于教育学门类下的二级学科“课程与教学论”,和“大学体育”等课程同类。也就是说,与专业性的中文课程不同,“大学语文”在学科归属上已经被“边缘化”。这也成为大学语文课程定位模糊的主因。事实上,早在1986年,匡亚明、徐中玉等先生就呼吁大学语文应成为独立的学科。目前,“大学语文”学科化的条件已经成熟。首先,根据的讲话精神及国务院、教育部颁布的各项包括《纲要》在内的法规性文件要求,大学语文课程与国家文化强国战略密切相关,这是其他公共课没有的课程优势。其次,母语高等教育是高校各个专业课程教育的基础,提升母语教育的水平与质量迫在眉睫,这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再次,自1938年中华民国教育部规定开设“大一国文”以来,迄今已近80年,“大学语文”可谓历史悠久。虽然建国后一度停开,但课程建设的基本理念和构架并没有太多的变化。最后,大学语文课程已具备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和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这是课程自身发展的内在基础。如果能如“汉语国际教育”那样成为独立的学科,“大学语文”的教学地位就能获得法理上的保证,其独有的课程功能就可以得到全面发挥,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也更为便利和顺畅。自然,关于大学语文课程的所有争议与无奈,也会随之消失。

(三)大学语文教师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导者和引领者

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大学语文”,在教学理念、知识储备、教学能力和方法等方面对大学语文教师提出了新要求。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导群体,“大学语文”的师资队伍建设是落实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目标的重要环节。大学语文教师要具备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素养和传播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这是一个基本前提。在知识结构上,大语教师一要有良好的母语运用能力,听说读写的水平较高;二要有基本的专业背景,在哲学、历史、文学、艺术、宗教、民俗等的某一方向有所长;三要专业基础扎实,学术视野开阔,有辩伪存真、去粗取精的理论判断和分析能力。如近年来,某些学校包括高校教师让学生穿“汉服”,对孔子像行跪拜礼的行为,实际上是在把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形式化、简单化和粗鄙化。“汉服”与“汉朝之服”都分不清楚,既蒙蔽了学生也降低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应有水准。在教学能力和方法上,大学语文教师首先要成为本课程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者,以研究促教学,会有力地提高教学的水平和层次。其次,教师不搞一言堂,既不能故弄玄虚,也要避免肤浅单调。应以互动式教学为主。以教材为依托,可以设计文化专题研讨,也可组织经典文本讨论,引导学生联系现实问题进行思考,激发和培养学生自主研读、探究的兴趣与能力。同时,也要借助新媒体技术使教学手段丰富和多元。再次,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考试方式,制订以撰写研究论文、读书报告、调研报告等为主要形式的多元化考核原则。当然,各个层次的高校因课程目标的具体差异,会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有所取舍,但无论怎样,都不能背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宗旨。第四,大学语文教材是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导向性资源平台。

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