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设施农业行业分析(合集7篇)

时间:2023-08-07 17:06:45
设施农业行业分析

设施农业行业分析第1篇

关键词:农村基础设施 农业经济增长 实证分析

引言

农村基础设施是发展农村生产和保证农民生活而提供的公共服务设施的总称。包括交通邮电、农田水利、供水供电、商业服务、园林绿化、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等生产和生活服务设施。它们是农村中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也是农村经济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与农村经济的发展相互协调。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提出,我国各级政府对农村发展支持逐步加大,如何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在发展进程中,各级政府应该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来确保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同时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求大量农居地的重新整理,进而推动农村住宅建设的快速发展。

(一)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相关研究

林后春(1995)认为,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发展不足的关键原因在于没有认清工业、农业和基础设施三者的交换关系。李立清等(2003)认为我国农村在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国外发达国家存在的很大差距,并且就提升我国农业生产能力和完善农村公共服务,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苏时鹏等(2006)提出,构建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无非就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农村公共服务的公共性与无形性,二是政府体制因素,并就如何改善公共服务的体系给出了建议。彭代彦(2002)在实证分析中说明了,农村道路与医疗卫生设施在能显著减少农民的生产支出并且能快速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文中对农业科研及科技推广服务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刘晓昀等(2003)对贵州农户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对农户人均收入和家庭消费支出影响显著,尤其是在贫困地区,效果更为突出;李锐(2003)利用相关数据,计算出了农村生产性公共基础设施对农户收入的贡献率;方芳等(2004)发现,为了要释放原有农业经济的生产潜力,必须要对农村基础设施进行投资。

上述研究对农村社会性基础设施分析较少。在分析农村基础设施作用方面,现有文献一般分析的是农村基础设施对农业和农民产生的影响,而对非农经济的影响方面分析较少。

(二)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对农村、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效果

综合分析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本文就影响方面总结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基础设施投资对农村经济产生乘数效应。凯恩斯主义认为,农村基础设施的合理投资会对当地经济增长产生乘数效应。当有效需求不足时,若及时加大投资将会增加国民收入,随后消费和收入会持续增加,最终会对国民收入带来倍数的增长。如在农村公路、灌溉等基础设施的建筑过程中,需要用到大量的建筑材料、生产设备和劳动力等,就会促使本地农民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改善农民收入水平,最终会极大地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二是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投资,有利于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追加农村基础设施投资,有利于改善基础设施的生产条件和公共服务,从而达到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和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如农村公路通车、水库的有效利用,因此基础设施能够保证广大农民使用的有效性,即无成本或低成本,最终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三是通过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增加,可以促进农业生产结构升级。基础设施产业的高效化、合理化,有助于促进其他产业结构的升级,最终增加整个产业结构效益。农村运输、道路、灌溉、电力等生产性基础设施,能有效地改变落后的农业耕作结构。如良好的农村公路运输设施,使生产出的农产品能很快的被运出并且变成商品,实现其产品价值。良好的通讯设施,能改善农民对市场信息的获取,因此能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商品化和市场化程度,最终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四是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与农村住宅建设关系。农村住宅建设在推进全面建设新农村的进程中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农村的住宅建设量大而广,切实关系着广大农民的人居环境问题;另一方面,推行农村住宅建设能够节约大量土地资源,便于土地整治、宅基地复垦和农田机械化耕作。政府可以集中财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同时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不但能改变农村的面貌,还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增长。可见,农村住宅和基础设施建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是相互促进的。

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

黑龙江省作为我国的农业大省,农村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农业经济的增长。非农经济的增长对当前的黑龙江省农村经济的影响很小。因此,本文着重分析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笔者尝试借助多要素生产函数模型对黑龙江省农村基础设施对农业经济增长作用程度和结构进行判断。参照黑龙江省各年有效数据,对黑龙江省农村道路、电力等代表性的各类基础设施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这更有利于认识黑龙江省农村基础设施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对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评价指标和政策建议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C-D生产函数

C-D生产函数是由数学家柯布和经济学家道格拉斯于20世纪30年代共同探讨投入和产出的关系时创造的生产函数,是在生产函数的一般形式上作出的改进,引入了技术资源这一因素,用来预测国家和地区的工业系统或大企业的生产以及分析发展生产的途径的一种经济数学模型,简称生产函数。C-D生产函数是经济学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种生产函数形式,它在数理经济学与经济计量学的研究与应用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该函数的一般形式为:

Q=A*L^α*K^β

其中,Q为产量,L和K分别为劳动和资本投入量,A、α和β为3个参数,0

当α+β=1时,α和β分别表示劳动和资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对重要性,α为劳动所得在总产量中所占的份额,β为资本所得在总产量中所占的份额。若α+β>1,则为规模报酬递增;若α+β=1,则为规模报酬不变;若α+β

(二)农村基础设施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分析

模型的构建。在农业领域,C-D生产函数以农业生产经营成果为目标,描述了农业产出与生产要素之间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农业生产过程的客观实际。对黑龙江省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计量分析时,本文构建C-D生产函数的对数模型来进行计算,C-D生产函数模型如下所示:

AGRGDP代表每年农业总产值(万元),以1990年不变价格为基期计算;CAP代表每年固定资本存量(假定14a为折旧年限,万元), 以1990年不变价格为基期计算;LAB代表劳动力数量(万人);LAN代表有效播种面积,当年播种面积减去当年成灾面积的(万hm2);FER代表化肥施用量(万t) ;PES代表农药施用量(万t) ;ε表示随机误差;α0、α1、α2、α3、α4、α5为各项系数。

本文中CAP值是指当年固定资本的存量而非投资流量,由于当年投资大都会在若干年以后才能形成实物,因此使用当年固定资本存量更为合理。研究中笔者将技术要素舍弃,因为从1994-2009年国家政策对农业技术的影响波动较大,而且黑龙江省有关年份数据无法获取。赵芝俊等人在研究中着重进行了相关方面的分析。

农村基础设施对农业经济增长作用程度的计量经济分析。在分析黑龙江省农村基础设施对农业经济增长作用程度的计量经济过程中,运用已构建的C-D生产函数对数模型,利用黑龙江省1994-2009年之间16a的统计数据(见表1)使用SPSS13.0进行计算得出如下结果(模型下括号内为t检验值):

C-D生产函数模型结果显示,可决系数R2=0.990,调整后为R2=0.983,拟合程度较好,而且F统计量为117.576,说明回归方程总体是显著的。CAP、LAN、FER对农业产值贡献率为都为正,0.096、0.374与1.219,显著性水平分别为0.029、0.078和0.010。但是PES、LAB均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可能是由于近年来黑龙江省农村劳动力数量过剩引起的,因此增加劳动力投入对农业增长效果不明显。

有效播种面积容易受成灾面积的影响,因此各年数据波动较大,对模型的合理性就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在回归中,笔者剔除LAB、LAN以及PES 3个影响因素,最终得到如下模型:

模型仅包含CAP及FER两个变量,调整后R2=0.950,F值为60.735,CAP、FER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0.097、1.531,显著性水平分别为0.058、0.002。参照樊胜根等学者的研究结果,对比第二个和前一个回归模型可以看出后者更加准确和合理。模型中明确显示,FER对AGRGDP的推动作用是很大的,这也说明在当前黑龙江省的农业技术水平下,农业产值的增加主要是由FER的投入量决定的。

(三)农村基础设施内部诸要素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

模型的构建。仍然采用C-D生产函数模型来研究问题。一般农村基础设施可以分为生产性和非生产性基础设施。但是由于通讯、教育等非生产性基础设施的外部效应较强,因此对于农业经济增长进行衡量时是较为困难的。所以在本文中对农业经济增长分析时,仅使用生产性基础设施进行有关分析。模型如下:

AGRGDP代表当年农业总产值(单位:万元),以1990年不变价格为基期计算;GL表示乡公路里程(单位:万km);YD表示农村用电量(单位:万kw);SL表示有效灌溉面积(单位:万hm2);ε为随机误差;α0、α1、α2、α3为各项系数。

各基础设施要素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黑龙江省1994-2009年之间16a的农村基础设施内部各要素相关数据取对数后见表2。

利用SPSS13.0,计量结果如下:可决系数R2=0.968,调整后系数R2=0.960,拟合程度很好 ,F统计量较大,说明方程总体通过显著性检验。但是个别指标比如农村用电量没有通过t检验,且农村公路贡献率与实际情况相反。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发现黑龙江省农村公路建设跳跃性极大,有的年份建设缓慢,有的年份的年增长率在50%以上,因此对模型的构建和分析会产生很大影响。

基于此笔者认为剔除农村公路要素是很有必要的,只利用农村用电量以及农田水利建设两大要素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模型如下所示:

模型中可决系数R2=0.979,调整后为R2=0.959,且方程总体上通过显著性检验。农村用电量和农田水利对农业GDP的贡献率分别为1.339、16.116,显著性水平分别为0.079、0.016。而且农村用电量、农田水利与农业总产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37和0.988,表明高度线性相关。

实证结论

通过对黑龙江省农村基础设施对农业经济增长作用程度及黑龙江省农村基础设施内部各要素对农业经济增长贡献率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如下:

(一)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高度相关

运用C-D模型对黑龙江省农村基础设施与农业经济(主要从固定资本、劳动力、化肥3方面来衡量农村基础设施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的内在关系(农业产值和公路、水利、用电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计量结果表明: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高度相关,而且显著性水平较高。农村电力、水利设施建设水平对黑龙江省农业产值均具有统计上的显著影响,道路在黑龙江省农业产值中的作用不显著,而化肥在农业产值增长上发挥了显著的经济规模效应。因此各地应依据自身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继续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对投资资金的投向和比例进行合理调整,显现农村基础设施在农业产值等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引导黑龙江省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和健康的发展。

(二)农村劳动力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较低

在研究的农村基础设施中,农田水利起到的作用是最显著的,相反劳动力的作用最弱,今后为黑龙江省农村基础设施发展方向提供了理论保障。近些年来,黑龙江省的农村发展资金稀缺,因此用于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资金就更少,而且各级政府更多的是重视投资的短期效益,忽略了投资建设的长期效益,导致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很不完善,致使黑龙江省农村人力资本不足,极大地阻碍农村经济发展。实证结果说明了农村劳动力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较低,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农业机械化程度高所造成的,未来黑龙江省还应继续增加教育投入,确保农村劳动力素质和工作技能快速提高,为黑龙江省农村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三)黑龙江省机械化程度一直较高

通过研究发现黑龙江省机械化程度一直较高,本文认为可能的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是当前黑龙江省农业中大都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较少,而对机械化的需求较高;二是近些年黑龙江省发展快速的城市化,促使农村劳动力加速转移至城市造成的,相比农村道路设施,农村电力设施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作用更为显著。

因此当地农村应依据自身经济发展状况,因地制宜,合理的选择资金投向,有效配置投资比例,提升资金利用效率,分阶段、有重点的进行相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就黑龙江省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应大力建设农村电网、农田水利与农村道路。农村供电量是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的必需品。总的来说,黑龙江省发展较好的农场水利设施建设很好,但发展情况一般的农场情况较差,在这些地方农业生产易受灾害影响,因此加大对农田水利的投入建设势在必行。

1.林后春.农业基础设施的供给与需求[J].中国社会科学,1995(4)

2.李立清,李燕凌.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多层次性灰度关联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3(6)

3.苏时鹏,张春霞.农村公共服务的差距分析与体系建构—以福建为例[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4.彭代彦.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与农业解困[J].经济学家,2002(5)

5.刘晓昀,辛贤,毛学峰.贫困地区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对农户收入和支出的影响[J].中国农村观察,2003(1)

6.李锐.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投资效益的数量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3(2)

7.方芳,钱勇,柳士强.我国农业基础设施投资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4 (2)

8.赵芝俊,张社梅.近20年中国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的变动趋势[J].中国农村经济,2006(3)

9.邱玉兴,李秀波,李敏义.黑龙江省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长效机制研究[J].商业经济,2009(2)

10.Perkins D H. Reforming China’s Economic System [J].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1998, 26(2):601-645

11.展广伟.农业技术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

设施农业行业分析第2篇

一、问题的提出

农业基础设施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带动效应,近些年来国内的许多学者分别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对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徐义平分析了农田水利设施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差距。方芳等运用皮尔逊相关检验对我国农业基础设施投资与农业生产之间关系研究发现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存在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孔群喜等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析法对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存量对国民生产总值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指出我国农业基础设施无论是总体水平还是具体构成均对国民生产总值具有较强的正影响且时滞相对较短。莫连光和刘晓凤应用灰色关联理论,通过计算得出全国三大地区的各影响因素(比较数列)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参考数列)的关联度排序基本一致,比较客观地反映出农民收入与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指出农业基础设施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影响最大,分别高于文化、教育、科研和技术服务业基础设施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基础设施等,但同时农业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也存在着地区差别,即东部地区高于中部地区,西部地区最低。可见,目前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农业基础设施作为解释变量和农业总产值为被解释变量,来分析农业基础设施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程度,但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农业总产值之间究竟存在怎样的相互关系,分析较少。毛燕玲运用协整理论对于农村基本建设投资对农业总产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但是在运用消费价格指数对相关数据的影响因素进行处理中具有一定的不合理性,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相关分析结果。经典的经济计量学是在一定的假设的基础上进行的,如随即误差项在不同样本之间、随即误差项与解释变量之间不存在序列相关,随机误差项服从零均值和同方差的分布等等。但是在实际经济中,大部分的时间序列数据都是非平稳的,很难准确的用回归关系来判定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1978年恩格尔(Engle)和格兰杰(Granger)提出的协整理论和误差修正模型为在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寻找长期均衡关系,为非平稳变量建立经济计量模型奠定了理论基础。协整理论主要步骤为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因果关系检验。[4,5]基于目前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及相互关系的研究现状,本文拟采用1980-2009的样本数据,通过对相关数据的更为合理的处理,来进一步分析农业基础设施与农业GDP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农业基础设施与农业总产值的协整关系分析

1.数据说明与处理。如前所述,我国历史上农业基本建设支出的投资范围与农业基础设施的范围基本上一致,此时的农业基础设施一般也指的是直接或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基础设施,在选取变量的是以农业基本建设支出(ACI)来表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额,农业总产值以农业GDP(GDP1)指标为准。分析所用的样本数据分别源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并采用农产品价格指数和固定资产价格指数对相关指标进行剔除价格因素的影响,并以1978年为基期对相关数据进行了平滑处理。2.变量的单整性分析。图1是ACI和GDP1经过处理后的LACI和LGDP1的图形。检验结果表明,各个变量及一阶差分均不是稳定的,二阶差分则是平稳的,各个变量表现为二阶单整系列。3.协整性分析。由于在此只选取了两个变量,因此选择EG两步法来进行检验,残差序列e的取值(图略)对序列e进行单位根检验,由于检验统计量值-2.319599小于显著性水平0.05时的临界值-1.952910,因此可以认为估计残差序列e为平稳序列,表明两个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P1和P3分别表示滞后一期和滞后三期的非Granger因果关系的概率,从P值可以看出,从短期来看,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对农业GDP的影响不是很大,但是从长期来看,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对农业GDP的影响是比较明显的,两者之间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从理论上看,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均属于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其投资周期较长,回收比较慢,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后效益的产生具有一定程度的滞后性;与此相反,农业GDP在短期内对农业基本建设投资的影响较大,但从长期来看,其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农业GDP的增加,意味着农业生产主体收入的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带动农业生产主体农业投资的积极性。从上述分析结论可知,由于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对农业GDP之间长期的格兰杰因果关系的存在,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应该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基础产业农业的产值的持续稳定的增加。

设施农业行业分析第3篇

长期以来,基础设施一直被认为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基础设施的作用更是不可低估。由于地域广阔、经济发展水平低、自我发展能力弱,农村地区体现出对基础设施更强的依赖性。发达国家实践表明,农村基础设施对改造传统农业、实现农村产业升级、将现代文明引入农村、改善农民生存状况具有重大作用。农村基础设施是向农村生产生活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并保证农村社会扩大再生产顺利进行的各种物质技术条件总和,它与“私人资本”相对应,被称为“社会间接资本(socialoverheadcapital)”。基础设施种类繁多,包括农村道路、通讯、能源、农田水利等经济基础设施和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福利事业等社会基础设施两大类别。农村基础设施具有公共物品性质,外部性强,是农村生产生活的基础所在。它不仅能够通过对农业生产成本、生产效率及组织形式的影响,直接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且为农村非农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技术条件,能够直接或间接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村贫困,提高农村社会福利水平。

1.基础设施对农村生产的作用机制

在农业生产方面,以农田水利、农村交通运输、仓储、农产品市场及农业气象服务设施等为代表的农业基础设施,不仅能够有效降低包括生产成本、运输成本、储藏成本、销售成本、风险成本在内的农产品总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产品市场交换能力,而且能够增强农业抵抗自然风险和经济风险的能力,保障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的稳定性,促进农业生产的专业化、产业化、市场化和一体化发展。[1]在非农业生产方面,农村道路交通和通讯设施通过扩大市场范围,提升交换能力,能增加产品需求量,并促使需求多样化和需求结构的变动,为非农产业的发展创造巨大的空间。同时,便捷的交通和通信也使非农生产能更多接受城市经济发展的辐射,转变生产方式,提高生产效率,加快发展步伐。

2.基础设施对农民增收的作用机制

基础设施对农民增收的作用机制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农村基础设施能够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直接增加农民的农业收入;其次,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仓储、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能促进非农产业的发展,为农民提供更多获得其他商品和服务的机会以及非农就业的机会,从而增加农民的非农业收入;再次,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可以在农民收入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大幅提高农民的购买能力。据国家统计局农调队、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1999年12月抽样调查和分析结果显示,农村电价每调低0.1元,农户对彩电、冰箱、洗衣机的需求相当于人均纯收入分别提高了370元、667元和909元,足见基础设施服务改善的重大作用;最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本身能够直接增加农民收入。诸如修筑乡村公路、架设乡村电网等项目均属于高度劳动密集型,加强其建设能够创造新的就业机会,直接增加农民收入。我国长期实行的“以工代赈”扶贫所取得的工作成果恰好印证了这一点。

3.基础设施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机制

农村现代化首先是农村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保健等项目建设,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道路交通和邮电通信项目的发展有利于加强农村与外界社会的联系和交流,引入现代文明,促使农村传统观念的转变。而社会福利事业本身就是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范围,其投融资水平直接决定了农村福利事业的发展水平。

二、农村基础设施作用机制的实证分析

1.分析方法

国内关于农村基础设施的研究由来已久。林后春早在1995年就从农业、工业和基础设施间的交换关系入手揭示了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长期不足的重要原因。[2]陈文科、林后春提出农业基础设施是农业、农村乃至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在实证分析中,彭代彦的计量分析表明,乡村道路建设和农村医疗卫生设施在降低农业生产支出和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具有显著作用,而农业科研和科技推广服务却起到相反的作用;[3]刘晓昀等通过分析贵州农户的调查数据得出,贫困地区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对农户人均收入和家庭消费支出有着积极作用;[4]李锐测算了农村生产性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对农户收入的贡献;[5]方芳等的分析结果表明,农业基础设施投资的目的是为了释放原有农业经济的生产潜力。[6]从现有实证研究看,在基础设施类型方面,对经济基础设施分析较多,对社会基础设施分析较少。在基础设施数据选用方面,采用投资(增量)数据分析其投资效益较多,对基础设施存量的作用关注较少。而基础设施的产业特性决定了其作用发挥具有一定的时滞性,因此本文认为存量数据能够更合理地反映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在分析基础设施作用方面,现有成果探讨基础设施对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的影响较多,较少涉及其对非农经济的影响。而在实践中,我国农村地区非农经济的发展在推动农民脱贫、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上发挥了支撑性作用,显然不应被忽略,准确测算基础设施在这一领域的作用效果无疑能增加我们决策的科学性。为此,本文依据基础设施存量数据,从经济和社会两大类基础设施中选取农村道路、电力、通讯和教育四类代表性基础设施,对其在农业生产、非农生产和农民收入三方面的作用机制进行实证分析,以准确测算不同基础设施在农村经济发展不同领域中的作用效果,从而为西部地区农村基础设施政策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

2.模型、数据及估计结果

在对样本数据进行初步分析后,本文采用双对数Cobb-Douglas生产函数模型进行基础设施作用机制的实证分析。模型如下:1nY=β0+β11nX1+β21nX2+β31nX3+μ模型中,被解释变量Y分别表示农业产值、非农产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三个变量,解释变量X1、X2和X3是对应于不同Y而选用的三类基础设施,以下分析将根据具体情况以不同字母代号表示Y和X;μ是随机误差项,β0、β1、β2和β3:是有待推算的回归系数,后三者作为弹性系数,反映了相应基础设施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同影响程度。为全面反映农村基础设施存量情况,本文选用1996年全国第一次农业普查数据作横截面分析。虽然数据年份较久,但普查数据比年鉴数据更具普遍性和准确性,且不会影响我们对总体趋势的判断;农业普查数据中没有反映的变量,则来自《中国统计年鉴》1997年和《中国乡镇企业统计资料(1978~2002)》。[7]回归式(1)测算了基础设施对农业生产的作用机制。被解释变量AY代表省区农业总产值,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1997年;解释变量ROAD、ELEC、EDU分别代表省区公路里程、农村用电总量和平均受教育年限,前两项数据直接取自1996年全国《第一次农业普查》,平均受教育年限是根据普查中“农村住户从业人员文化程度构成百分比”数据,赋以不同文化程度相应的年限权重后进行加和运算得出。[8]缺数据较多,山西省数据经分析属样本奇异值,剔除这两个样本后,样本总数为28。回归式(2)测算了基础设施对非农业生产的作用机制。其中被解释变量NY代表省区乡镇企业总产值,数据来源于《中国乡镇企业统计资料(1978-2002)》;解释变量及其来源同回归式(1)。因和湖南缺乡镇企业产值数据被剔除,样本总数为28。回归式(3)测算了基础设施对农民收入的作用机制。其中被解释变量NI代表省区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1997年;解释变量选用平均基础设施值,分别以AROAD、ATEL、EDU代表省区公路密度(km/10000km2)、万人电话拥有量和平均受教育年限,数据来自农业普查。剔除和海南两地数据后,样本总数为28。

回归分析数据显示,三个方程的总体显著性均很好,拟合优度较高,调整R2分别达到0.875、0.909和0.878,说明模型具有较好的解释能力。回归式(1)中各回归系数均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回归式(2)中ln(ROAD)的回归系数在10%以上水平显著,ln(ELEC)和ln(EDU)的回归系数在1%水平以上显著。这表明农村道路、电力和教育三类基础设施在全国农业和非农业生产增长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其中尤以教育基础设施的作用最为突出。ln(EDU)的回归系数在回归式(1)和(2)中分别达到1.934和3.259,表明在其他投入不变的情况下,平均受教育年限每增加1%,则农业总产值和乡镇企业总产值分别增长1.934%和3.259%,显现出极强的促进作用。继教育基础设施之后,乡村道路对农业生产、电力对非农业生产的作用分别更为显著。

在上述两个回归式中,三类基础设施的产出弹性之和均大于1,说明在农业和非农业生产增长中,农村基础设施发展存在着规模经济。回归式(3)中ln(AROAD)和ln(ATEL)的回归系数在1%以上水准高度显著,ln(EDU)的回归系数在15%以上水准显著,表明农村道路、通讯和教育三项基础设施在农民人均收入提高上发挥了积极作用。与前两项分析结果一致,教育基础设施的弹性系数仍然位居首位,表明教育水平在农村生产生活中均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三类基础设施的回归系数之和小于1,说明存在本模型无法解释的因素影响农民人均收入的增长,如国家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农民进城务工等因素也可能对农民收入提高有促进作用。

三、结论

1.农村道路、电力、通讯和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对于我国农业生产、非农生产以及农民人均收入均具有统计上的显著影响,基础设施发展在农业生产和非农生产增长中都存在着规模经济效益。因此西部地区应继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以带动该区域农村经济加速发展。

设施农业行业分析第4篇

关键词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农业经济;非农经济;农民收入

中图分类号 F323.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0461(2011)11-0039-04

一、农村基础设施的界定

农村基础设施(Rural Infrastructure)是为农村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及农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各种要素的总和[1]。不同的国内学者对农村基础设施所涵盖的范围进行了不同的阐述。如孙开、田雷[2]将农村基础设施分为三类:一是用于为农业生产提供必要物质条件的生产性基础设施,包括农用土地、水土保持及田间道路建设、农田水利设施等;二是包括农村金融、信贷和保险支持及农村信息服务在内的服务性基础设施;三是由农村交通运输设施、通讯设施和农业生产资料与农产品的销售设施构成的流通性基础设施。刘伦武[3]认为农村基础设施主要包括:资金密集式的基础设施,如:灌溉和公共水利设施,交通运输设施,储藏设施,加工设施,电力、自来水、煤气;非资金密集型基础设施,如:教育机构,农业研究和试验设施,信贷和金融机构等;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如:法律、政治和社会文化的正式或非正式的机构。

由此可见,尽管国内学者对农村基础设施所包括的具体内容不完全相同,但各学者界定的农村基础设施都包括经济基础设施和社会基础设施两部分内容。因此,根据研究需要,本文沿用彭代彦[4]的分类方法,认为农村基础设施包括三部分:一是生产服务设施,如水利设施、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服务机构等;二是生活服务设施,如医疗、文化设施等;三是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如教育、道路和通信设施等。

二、农村基础设施的研究现状

国内外大量的文献成果已经验证,基础设施的确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也有助于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国内学者林毅夫(2000)[5]、鞠晴江、庞敏(2005)[6]、刘伦武(2006)[7] 的研究成果表明农村基础设施投资非常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增长;而彭代彦(2002)[4]、刘晓昀(2003)[8]、李锐(2003)[9]、樊胜根(2002)[10]、鞠晴江(2006)[11]、张亦工、胡振虎(2008)[12]等学者对农村基础设施与农村居民收入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分析,其研究成果表明农村基础设施有助于提高农民收入。

在国内学者的研究中,由于统计数据等的限制,大部分的研究是以全国或省份为单位展开的。大部分的国内学者根据搜集到的时间序列数据或横截面数据,不是运用基础设施的存量指标,而是采用基础设施的流量数据作为分析对象。实证分析的多数研究侧重分析农村基础设施如何影响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缺少农村基础设施与非农生产之间关系的研究①。农村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非农经济不仅可以促进农民脱贫、也有助于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的发展。为此,本文采用农村基础设施的存量指标,通过搜集辽宁省的时间序列数据,对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与农业生产、非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以分析和判断辽宁省在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为相关部门科学制定农村基础设施政策提供判断依据。

三、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结构对辽宁省农村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模型的选择与平稳性检验

西方经济学中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可以计算各种生产要素的产出弹性。因此选用双对数C-D生产函数模型来实证检验各类基础设施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双对数C-D生产函数模型为:

LnYi=i+iLnXi+εi(1)

模型(1)中的Yi(被解释变量)为农村经济发展变量,具体包括三部分:农业总产值(Y1)、乡镇企业总产值(Y2)、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

( Y3)。 Xi(解释变量)代表各类农村基础设施投资;εi是随机误差项;i和i是需要估计的参数,其中 i为回归系数,反映了各类基础设施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

考虑到辽宁省农村数据的可获得性,并结合农村基础设施的分类,这里选取1993年到2007年乡道公路里程(X1 )、农村用电量(X2 )、平均受教育程度(X3 )等变量分别代表道路、电力、教育等农村基础设施变量。其中,平均受教育年限是根据《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中“各地区农民家庭劳动力文化状况”数据,赋以不同文化程度相应的年限权重后进行加权计算而得②;其余指标数据均来自《辽宁统计年鉴》。时间序列变量不同于横截面变量,如果运用非平稳的时间序列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有可能产生伪回归,即,尽管回归分析的拟合优度和显著性检验效果都很好,但实际上仅是一种数字上的巧合,分析的变量之间也许没有任何关系。因此,需要先采用ADF检验法对时间序列各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后再进行回归分析。本文使用Eviews5.0对模型中各变量分别进行平稳性检验,其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二)基础设施投资结构对辽宁农村经济发展的具体影响

使用Eviews5.0软件估计模型(1),具体结果如下:

1. 基础设施投资结构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LnY1=-7.944+1.114LnX1③+0.454LnX2

+5.750LnX3④ (2)

t=(-3.257)(1.648)(6.493)(4.548)

Adj-R2=0.958F=100.8099DW=2.378

回归方程(2)测算了各类基础设施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调整后R2达到0.958,且不存在自相关,说明模型的解释力很好。电力(LnX2)和教育(LnX3)的回归系数通过5%的显著性检验,道路(LnX1)的回归系数通过了15%的显著性检验,说明道路、电力、教育等基础设施对辽宁省的农业生产具有统计上的显著影响,其中,影响最为显著的是教育基础设施,其次为道路设施,电力设施的影响作用最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乡村公路里程的增长率每增长1%、农村用电量、平均受教育年限每增长1%,农业总产值将分别平均增长1.114%、0.454%和5.750%。

2. 基础设施投资结构对非农业生产的影响

LnY2=-17.589+1.975LnX1+0.701LnX2

+10.706LnX3 (3)

t=(-4.506)(1.826)(6.270)(5.290)

Adj-R2=0.962F=110.585DW=1.750

回归方程(3)测算了各类基础设施对非农业生产的影响。调整后R2达到0.962,且不存在自相关,说明模型的解释力较强。电力(LnX2)和教育(LnX3)的回归系数也通过5%的显著性检验,道路(LnX1)的回归系数通过了10%的显著性检验,说明道路、电力、教育等基础设施对辽宁省的非农业生产具有显著影响,其中,教育基础设施的影响最为显著,道路设施的影响其次,电力设施发挥的作用最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乡村公路里程的增长率每增长1%、农村用电量、平均受教育年限每增长1%,非农业总产值将分别平均增长1.975%、0.701%和10.706%。

3. 基础设施投资结构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LnY3=-4.555+0.557LnX1+0.362LnX2

+4.786LnX3(4)

t=(-2.186)(0.965)(6.058)(4.430)

Adj-R2=0.952F=87.263DW=1.911

回归方程(4)测算了各类基础设施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估计结果显示方程拟合优度较高,模型具有较好的解释力。电力(LnX2)和教育(LnX3)的回归系数通过5%的显著性检验,道路(LnX1)的回归系数通过36%的显著性检验。删除道路(LnX1)自变量后的回归方程如下:

LnY3=-4.779+0.375LnX2+4.868LnX3(5)

t=(-2.805)(6.884)(5.409)

Adj-R2=0.962 F=177.965 DW=2.132

回归方程(5)拟合优度较高,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电力(LnX2)和教育(LnX3)的回归系数均通过检验,这表明电力、教育等基础设施有助于提高辽宁省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其中,教育基础设施的影响系数仍然高于电力基础设施。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农村用电量、平均受教育年限每增长1%,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将分别平均增长0.375%和4.868%。

四、结论与对策建议

以上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教育、道路、电力等各类基础设施投资对辽宁省农业生产、非农业生产、农民收入水平均具有显著的影响,并且,教育基础设施的作用最为突出,在促进农业生产、非农业生产和提高农民收入中的作用远大于其他基础设施的作用。农村道路基础设施对农业与非农经济发展具有非常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在影响农民收入增长方面却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⑤以上实证分析的结果也反映出辽宁省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据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继续增加对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投资力度

尽管随着经济的发展,辽宁省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绝对值呈现不断增长趋势,但投资的比重却有下降的趋势(“十五”约为1.14%,“九五”时期为1.23%,“八五”时期为1.09%等)。辽宁省农村基础设施存量增长率与农业产值增长率之间的皮尔逊相关系数为-0.14,不能验证世界银行关于基础设施存量增长率与经济发展之间具有正相关的经验性结论[13]。农村基础设施发展滞后已成为制约辽宁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因此,有必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农村基础设施提供的服务不仅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而且能够产生外部正效应。因此,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既有经济效益,也会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既有利于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也有利于非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由于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存在较大的投资风险和非确定性,有必要由政府进行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因此,辽宁省要加大各级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不仅要加强水利、道路、电力、通讯等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也要继续增加农村教育、公共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的投入量。

(二)科学调整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结构

实证分析表明,不同基础设施投资的产出弹性不同。因此,短时间内,在资金供给规模不发生大变动的状态下,有必要优化配置现有的基础设施投资存量,以提高其使用效率,从而吸引更多的投资主体,以缓解农村基础设施投资资金短缺的压力。在现有财力条件下,重点投向农村义务教育、道路、电力等投资效率高的领域,而适当压缩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的事业费支出。

(三)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政府投资、集体投资、银行贷款等成为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主要来源。由于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周期较长,收费较低,甚至是无偿服务,而且其回收周期长,资金周转慢,这就使得商业性银行贷款不愿意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业提供资金融通[14]。根据《辽宁省统计年鉴》,2005年农业贷款占银行总贷款额的比例为6.45%,2006年为6.40%,2007年为6.51%。显然用于农业基础设施投资的银行贷款比例没有明显增长趋势,且其贷款比例远低于工业贷款和商业贷款的比例(2007年工业贷款比例为13.42%,商业贷款比例为9.55%)。因此,有必要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积极运用资本投入、补助、贴息、担保、以奖代补等政策措施,吸引社会资本、农民积累投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在鼓励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参与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时,应当考虑到偏远、贫穷地区的配套能力,有选择地降低资金配套标准或者允许村民以劳动投资代替资金投入[15]。

(四)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监督机制

为规范与约束农业基础设施投资主体的行为,有必要建立和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投资监督约束机制,以保证投资效果的实现。为此,辽宁省首先要明确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监督机构,以保证监督活动的客观性;其次要明确监督主体,既强调内部监督,也要明确外部监督的重要性;最后可以初步探索省级农业投资立法,以实现农业投资的法制化。

[注释]

① 鞠晴江(2005,2006)利用1996年第一次农业普查数据分别对基础设施与农业生产、非农业生产、农民收入进行了横截面分析。

② 不识字或识字很少为1年,小学程度文化为6年,初中程度为9年,高中程度为12年,大专及大专以上为16年。

③ 由于LnX1为二阶单整,所以回归分析中采用的是LnX1的一阶差分形式。

④ 因为自变量X4 和X5没有通过统计检验,因此方程只包括三个自

变量。

⑤ 之所以没有通过检验主要是由于我国的投资体制制约,连接村与乡镇所在集镇的乡镇道路由乡镇政府投资兴建,而乡镇道路建设的资金来源主要是乡镇财政收入和向农民集资。

[参考文献]

[1] 杨 林,韩彦平,孙志敏. 公共财政框架下农村基础设施的有效供给[J]. 宏观经济研究,2005(10):56.

[2] 孙 开,田 雷.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财政投入研究[J]. 经济研究参考,2005(18):11.

[3] 刘伦武. 农民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收的基础[J]. 农业经济,2002(9):35.

[4] 彭代彦. 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与农业解困[J]. 经济学家,2002(5):79.

[5] 林毅夫.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建设 启动农村市场[J]. 农业经济问题,2000(7):2-3.

[6] 鞠晴江,庞 敏. 基础设施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分析[J]. 经济体制改革,2005(4):89-92.

[7] 刘伦武. 农业基础设施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J]. 财经科学,2006(10):91-98.

[8]刘晓昀. 贫困地区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对农户收入和支出的影响[J]. 中国农村观察,2003(1):31-35.

[9] 李 锐. 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投资效益的数量分析[J]. 农业技术经济,2003(2):5-9.

[10] 樊胜根,张林秀,张晓波. 中国农村公共投资在农村经济增长和反贫困中的作用[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1-13.

[11] 鞠晴江.基础设施与农村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J].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113-116.

[12] 张亦工,胡振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农民增收研究[J]. 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2):90-96.

[13] 世界银行. 让服务惠及穷人[M].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14] 方 芳,钱 勇,柳士强. 我国农业基础设施投资的实证分析[J]. 财经研究,2004(2):90-94.

[15] 易红梅,张林秀,Denise Hare,刘承芳. 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与农民投资需求的关系――来自5省的实证分析[J]. 中国软科学,2008(11):115.

The Study of Rural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Effect

――Based on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f Liaoning Province

Wang Wei

(Liaoning University College of Philosophy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Shenyang 110036, China)

设施农业行业分析第5篇

SWOT分析模型的最大长处是应用广泛。它可以用来分析不同的单元,并迅速对影响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相互适应的关键因素进行排序。SWOT分析模型并不要求大量的计算资源,只需要一些必需的数据,就可以迅速而部分有效地完成SWOT分析。AHP分析法的特点包括系统性、综合性、简便性和准确性,将SWOT分析方法和AHP法结合起来可系统评估决策过程中各元素的优先权,从而增强SWOT分析法在战略决策中的能力。

2基于SWOT+AHP分析模型的建立

2.1建立SWOT

战略因素矩阵在文献研究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浙江省设施农业及装备技术发展的内部和外部环境的主要影响因素,然后对这些主要因素进行评价和筛选,最终确定影响浙江省设施农业和装备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由于要素个数的增多会导致两两比较的次数迅速增多,因此在每一个SWOT组内选取分值最高的4个因素(如表1)。

2.2建立判断矩阵及计算

确定了AHP分析模型和影响浙江省设施农业和装备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后,下一步需要对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作出判断。我们利用AHP分析法中的1~9的标度(9个标度的具体含义是:标度1、3、5、7、9分别代表相同、稍强、强、明显强、绝对强;标度2、4、6、8分别代表对应的中间值),邀请相关专家对SWOT组中的4个要素(S、W、O、T)进行两两比较,再对4个SWOT组内的4个子要素进行两两比较,得出5个判断矩阵。用数学软件Matlab计算出各自矩阵的最大特征值、特征向量和一致性指标CI。最后,将SWOT各因素的层次总排序,可以通过其单个的层次单排序权值向量(qS、qW、qO、qT)与A矩阵的正规化特征向量qA相应分量的乘积得到,

3发展设施农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3.1发展设施农业的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农民增收、农业发展方式转型升级为目标,以农业主导产业为重点,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按照实际实用实效、设施与农艺相配套的要求,推进设施农业科技创新,提高设施农业的装备水平、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加强设施农业装备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设施农业装备区域协调发展,保障“菜篮子”产品安全有效供给和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3.2发展设施农业的基本原则

a.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设施和农业品种结构,政府在设施农业的公共部分和关键环节给予必要支持。避免出现弃市场不顾,领导拍脑袋决定发展项目的情况。

b.坚持科学规划、挖掘潜力原则。结合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农机化发展规划,尽量避免与粮争地,拓展设施农业发展空间。

c.坚持经济实用、效益优先原则。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易于操作、成本较低的设施,扩大设施农业技术的应用面。坚持实用、适用和易用的原则,从低到高地逐步发展设施农业。同时,通过对先进适用技术和装备的集成示范,辐射带动设施农业技术装备普及应用,提高设施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d.坚持农艺设施协调发展原则。推进工程技术与生物技术相结合,发挥综合效益。要坚持对新农艺和新设施的开发和培训,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使农民能用、会用和用好先进的设施装备及农艺。

e.坚持因地制宜、协调发展原则。根据各地的自然和经济条件发展设施农业,正确处理发展速度与质量、规模与效益的关系,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协调发展。

f.坚持科技创新、重点突破原则。围绕生产实际需求,以设施农业发展技术瓶颈为重点,大力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全面提升设施农业装备研发水平。

4发展设施农业及装备技术的政策建议和主要措施

4.1实施适度倾斜扶持政策,增大设施农业装备技术发展投入

建议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在新起点上实施增量倾斜政策,即将中央下拨浙江省的购置补贴资金增量部分,继续向发展设施农业装备技术倾斜;另一方面,全省各级地方政府也应进一步加大对发展设施农业装备技术的财政投入。因此,在保持农业机械化投入全局稳定增长并适当调整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加大对设施农业装备技术发展的财政投入力度,逐步缩小大田生产和设施生产的机械装备间投入差距。促进二者间的协调发展,不仅符合农机化发展的实际需求和统筹兼顾的原则,而且也符合农业机械化投入稳定增长且注重实效的要求。

4.2加大设施农业装备技术补贴力度,调整和增加农机作业补贴标准与项目

在新形势下,应根据设施农业装备技术特点及设施农业发展需求,通过改进农机购置补贴办法和措施,对农机购置补贴机具类型和范围进行适当调整,加大对大宗设施农业农产品,如蔬菜、花卉苗木、水果和食用菌种植,以及畜牧、水产设施养殖中等关键环节所需的生产作业、环境调控、商品化处理及贮藏保鲜机械装备与设施的补贴力度;另一方面,鉴于各级政府部门通过实施水稻规模化育秧、插秧、统防统治和油菜收获等环节的机械作业财政补贴政策,来增强农户对农机作业服务需求,以及促进全省粮油作物机械化作业水平提高的实际,并考虑设施农业生产特点和农户经济条件,应对设施种植中的蔬菜、水果生产,以及畜牧、水产设施养殖中部分关键环节的机械化作业环节进行财政补贴。

4.3加大农机化科技创新支持力度,研发适合设施环境作业的装备技术

根据目前浙江省农机行业技术创新现状,应重点支持的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领域为:

①支持建立农业装备制造业共性技术创新研究平台。对设施农业装备技术发展所需的基础性和关键共性技术进行科技攻关,以获得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

②支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高校科研部门和推广部门参与,以区域化为特色、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推”相结合的农业装备技术创新体系。通过上述科技创新工作,提升农业装备企业的产品制造技术水平,并根据农机农艺融合要求,加快设施种植中蔬菜、水果、食用菌,以及畜牧、水产养殖等关键环节所需机械装备技术的研发制造,进而满足设施农业发展对装备技术多样化的需求。

4.4加强农机农艺技术融合,提升设施农业机械装备作业水平

设施农业行业分析第6篇

关键词:现代设施农业;保温栽培技术;改善

中图分类号:S31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233019

现代设施农业是为了保障植物生长环境采取一些现代设施对其局部范围内的温度和气象进行改进,从而为植物的生长奠定良好生态环境。现代设施农业是目前国际上最受欢迎的农业技术,其不仅能够保障农作物的生存环境,还能够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从而促进农业的发展,满足人们对农业的需求。当前我国现代设施农业技术主要分为果树、蔬菜、花卉3个类型。不同的植物其生长环境需求不同,对设施农业保温技术的需求性也存在差异性。因此,高效、合理的保温栽培技术是保障现代设施农业发展的关键。

1 现代设施农业保温栽培技术

现代设施农业保温栽培技术主要是利用墙体和供热系统对农作物进行保温处理,在现有采光面的基础上利用的遮盖物和内部供热调节系统对室内的温度进行控制。现代设施农业保温栽培技术是智能化温室系统,近几年随着现代技术的逐渐发展,现代设施农业保温栽培技术也逐渐得到了完善,从而传统的管道加热方式逐渐成了太阳能恒温保温技术、薄膜保温栽培技术。此外,现代设施农业保温技术还在传统的温度保温系统上增加了温室通风、温室排潮、温室排水等系统,从而共同实现现代设施农业保温栽培技g。现代设施农业保温栽培技术的产生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农业的发展,为我国农业经济价值的提升创新了技术手段,拓展了发展空间。

2 薄膜保温栽培技术在现代设施农业中的应用

2.1 薄膜保温栽培技术

薄膜保温栽培技术是目前我国现代设施农业中最常用的一项保温措施,其在现代设施农业的发展过程中主要是利用薄膜的高透光率、高保温性、高抗水性、高抗张力等特征进行薄膜大棚的搭建,从而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在空间内进行各种农作物的培养。薄膜保温栽培技术从研发至今经过不断的完善和改进,已经逐渐趋于成熟,成为我国现代设施农业发展的关键技术。薄膜技术中使用的薄膜为塑料薄膜,其存在不同的颜色和型号,适合不同地区和不同气候条件下的现代设施农业。薄膜保温栽培技术进一步实现了夏季作物冬天成熟的技术,解决了作物反季不能种植的现象,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发展。

2.2 薄膜保温栽培技术的应用

本文针对现代设施农业保温栽培技术的的实际应用进行分析,选用了最为常用的薄膜保温栽培技术,选取现代设施农业水果种植为例,对其具体的应用进行分析。本次分析中选择的是黑白薄膜,其中黑薄膜的厚度为0.2mm,白薄膜的厚度为0.5mm,采取黑白薄膜交替共同使用的方式进行薄膜保温栽培技术的应用分析。

选择实验葡萄进行实验,在地面构建葡萄架,高3m,葡萄架与葡萄架之间行间距为0.3m,葡萄株的间距为0.3m,所设定的葡萄种植垄高0.3m,垄宽0.5m,薄膜大棚内设定室内通风系统,采用大棚进行实际应用分析。

根据黑白天气候的转变以及外界温度和阳光照射强度的改变进行薄膜的选择和铺盖。当大棚的外界温度下降10℃时,分别设定白膜保温技术、黑膜保温技术、黑白膜混用保温技术3种方式进行保温栽培。此外,在每一个保温技术中分为全覆盖、1/4覆盖、半覆盖、3/4覆盖4种方式,每天进行室内温度测量、室内土壤温度测量,从而分析薄膜保温栽培技术的应用效果。

2.3 应用效果分析

本次从现代设施农业保温栽培技术的应用结果上发现,不同的薄膜覆盖方式即薄膜技术的应用上存在差异性。也就是说薄膜技术在现代设施农业应用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外在因素对其进行选择。本次实验应用中不同方式的总体棚内差异性较低。但是,对其土壤温度测量上发现根据阳光照射强度的不同选择黑白膜交替,3/4覆盖室内的土壤温度最接近葡萄生长所需的土壤温度。因此,在现代设施农业中应用薄膜保温栽培技术宜采用内黑膜外白膜的方式进行植物薄膜保温栽培。

3 结语

根据本文的分析能够看出保温栽培技术是现代设施农业的关键技术,其在现代设施农业的发展中具有维持现代设施农业温度和气象条件的作用。薄膜保温栽培技术是目前国际上相对较为成熟和先进的一项技术手段,薄膜保温栽培技术的应用能够为现代设施农业提供技术支持,保障现代设施农业的正常发展,促进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发展。

设施农业行业分析第7篇

关键词:农业基础设施;协整关系;农业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2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2)04-0037-04

一、问题的提出

农业基础设施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带动效应,近些年来国内的许多学者分别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对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徐义平分析了农田水利设施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差距。方芳等运用皮尔逊相关检验对我国农业基础设施投资与农业生产之间关系研究发现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存在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孔群喜等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析法对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存量对国民生产总值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指出我国农业基础设施无论是总体水平还是具体构成均对国民生产总值具有较强的正影响且时滞相对较短。莫连光和刘晓凤应用灰色关联理论,通过计算得出全国三大地区的各影响因素(比较数列)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参考数列)的关联度排序基本一致,比较客观地反映出农民收入与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指出农业基础设施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影响最大,分别高于文化、教育、科研和技术服务业基础设施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基础设施等,但同时农业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也存在着地区差别,即东部地区高于中部地区,西部地区最低。可见,目前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农业基础设施作为解释变量和农业总产值为被解释变量,来分析农业基础设施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程度,但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农业总产值之间究竟存在怎样的相互关系,分析较少。毛燕玲运用协整理论对于农村基本建设投资对农业总产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但是在运用消费价格指数对相关数据的影响因素进行处理中具有一定的不合理性,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相关分析结果。

经典的经济计量学是在一定的假设的基础上进行的,如随即误差项在不同样本之间、随即误差项与解释变量之间不存在序列相关,随机误差项服从零均值和同方差的分布等等。但是在实际经济中,大部分的时间序列数据都是非平稳的,很难准确的用回归关系来判定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1978年恩格尔(Engle)和格兰杰(Granger)提出的协整理论和误差修正模型为在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寻找长期均衡关系,为非平稳变量建立经济计量模型奠定了理论基础。协整理论主要步骤为单位根检验一协整检验一因果关系检验。基于目前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及相互关系的研究现状,本文拟采用1980-2009的样本数据,通过对相关数据的更为合理的处理,来进一步分析农业基础设施与农业GDP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农业基础设施与农业总产值的协整关系分析

1 数据说明与处理。如前所述,我国历史上农业基本建设支出的投资范围与农业基础设施的范围基本上一致,此时的农业基础设施一般也指的是直接或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基础设施,在选取变量的是以农业基本建设支出(ACI)来表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额,农业总产值以农业GDP(GDPl)指标为准。分析所用的样本数据分别源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并采用农产品价格指数和固定资产价格指数对相关指标进行剔除价格因素的影响,并以1978年为基期对相关数据进行了平滑处理。

2 变量的单整性分析。图1是ACI和GDPl经过处理后的LACI和LGDPl的图形。

从图1可以看出,各变量明显表现不平稳,但具有常数项和显著趋势。原水平变量平稳性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各变量原水平下表现为不平稳。

图2为一阶差分后的DLACI和DLGDPI的图形,可以看出,变量仍然呈非平稳性。

一阶差分后的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一阶差分后各变量仍表现为非平稳。

继续对各变量进行二阶差分,二阶差分图形如图3所示,从图形上可以看出,变量表现平稳。

对二阶差分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检验通过。

检验结果表明,各个变量及一阶差分均不是稳定的,二阶差分则是平稳的,各个变量表现为二阶单整系列。

3 协整性分析。由于在此只选取了两个变量,因此选择EG两步法来进行检验,残差序列e的取值见图4。

对序列e进行单位根检验,由于检验统计量值-2.319599小于显著性水平0.05时的临界值-1.952910,因此可以认为估计残差序列e为平稳序列,表明两个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4 因果关系分析

表4中,P1和P3分别表示滞后一期和滞后三期的非Granger因果关系的概率,从P值可以看出,从短期来看,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对农业GDP的影响不是很大,但是从长期来看,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对农业GDP的影响是比较明显的,两者之间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从理论上看,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均属于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其投资周期较长,回收比较慢,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后效益的产生具有一定程度的滞后性;与此相反,农业GDP在短期内对农业基本建设投资的影响较大,但从长期来看,其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农业GDP的增加,意味着农业生产主体收入的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带动农业生产主体农业投资的积极性。从上述分析结论可知,由于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对农业GDP之间长期的格兰杰因果关系的存在,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应该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基础产业农业的产值的持续稳定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