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合集7篇)

时间:2023-08-01 16:55:30
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现状第1篇

关键词: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特指在乡村地区开展的,以特有的乡村人居环境、乡村民俗(民族)文化、乡村田园风光、农业生产及其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活动。因乡村旅游迎合了21世纪全球人居与旅游回归自然的消费时尚和生活质量追求,故它在我国社会发展进入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以后得以迅速发展。目前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特别是在“三农”问题的解决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将发展乡村旅游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起来,为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提供了新的载体,极大地推进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浙江省嘉善县属典型的江南水乡。自20世纪80年代起,已开始注意发展乡村旅游业,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截至2008年底,全县的乡村旅游业已初具规模。2009年全县接待国内游客526.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5.01亿元。2010年2月3日已被批准为“浙江省旅游经济强县”。在取得初步发展成效的同时,嘉善乡村旅游业和其他东部发达地区一样,也遇到了诸如管理、设施等软硬方面的许多新问题。为此有必要对当前的发展现状作一分析与研究,以便能在此基础上促使嘉善乡村旅游业更好的发展。

一、长三角地区乡村旅游业的现实概况

(一)农业生态旅游景点类

将生态环境与农业巧妙地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特色的农业生态旅游景点,这是目前长三角地区发展乡村旅游业的一种典型做法。在嘉善,初具规模的农业生态旅游景点主要有:以原汁原味的十里水乡情为主线,展现绿色、温泉和自然环境的大云温泉生态旅游区;四面环水,村中遍布桃园,俗称“桃花岛”,是集农俗游赏、农耕文化展示、文化遗址游览于一体的姚庄浙北桃花岛生态旅游区;以“游丁栅水村、采沉香柑橘、品团鱼大宴”为主的丁栅水村旅游区;东西长6公里、南北长3公里,水域总面积达9700亩的陶庄汾湖旅游度假区,主要观光休闲项目有“汾湖柳堤”、水上运动中心、云台寺等,同时还有美味可口的汾湖河鲜。

(二)农村民俗、节庆活动等人文景点类

将传统的人文活动与农村结合起来,开发出农村人文活动景观,这应该是当前长三角地区发展乡村旅游业的一大特色。在嘉善,此类旅游景观主要展示嘉善的文化艺术,如:学唱嘉善田歌,嘉善田歌作为嘉善本土优秀文化遗产,在音乐价值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参与踏白船水上体育竞赛活动;观赏莲厢舞,该舞蹈流传到该县已有二百多年了,表演者手执一根莲厢棒(用小青竹做成,共有八节,用红绿漆成一节红、一节绿),以棒敲打身体等部位或地上,形式复杂节奏变化,配以各种舞姿而形成多彩多姿的莲厢舞,表演者边打边唱。另外还有各类节庆活动,如中国大云・花乡艺术节、中国嘉善・渔文化节、姚庄桃花节(黄桃节)等。

(三)农民式休闲娱乐类景点类

将农村中农民生活(劳作)方式与旅游活动进行深层次的对接,是当下乡村旅游业发展的一大创新。就目前的嘉善县乡村旅游业而言,此类景观主要有:

1、采摘类旅游。嘉善的蔬菜、食用菌、瓜果、花卉等特色产业在全省有较高的知名度。为适应游客尝鲜、观赏、采摘体验农活的需要,在全县规划十二个优质无公害农产品采摘园,包括黄桃、草莓、甜瓜、密梨、柑橘、葡萄、番茄、桑葚和鲜切花,在采摘园内设置观赏、采摘、认购果树、购物等项目。

2、“农家乐”旅游。以特色农业为依托,利用庭院、渔塘、果园、花圃、农场等资源优势,为游客提供农家饭菜,体验农村生活,是集观光、娱乐、住宿、餐饮、购物于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省级农家乐特色示范村西塘镇荷池村依托紧靠古镇西塘的优势,发展农家乐,延伸古镇旅游内涵。

二、长三角地区发展乡村旅游业的现实基础

(一)便利的交通优势

便利的交通是发展旅游业的前提条件。嘉善县地处浙江东北部,是全省唯一同时接壤上海和江苏的县,境内水陆交通便捷。目前陆路交通有320国道、沪杭高速公路、申嘉湖高速、乍嘉苏高速、沪杭铁路等贯穿全境,正在紧张建设的沪杭高速铁路,开通后上海与嘉善之间运行仅需16分钟。同时嘉善已经在全国县级范围率先制定了《综合交通发展规划》,预计规划全部实施完成后,将形成“五纵六横九连”的公路交通网络和“二纵二横八支”的水路航道网,形成21个连接周边省市的出口,形成各镇之间可相互直达的20分钟的交通圈和各村之间以农村公路相连的40分钟交通圈,全县区域交通、城乡交通、综合交通网络建设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因此,籍此独特交通优势,可为嘉善县乡村旅游发展突破浙江省域的限制,开拓大上海、江苏市场,成为浙江省乡村旅游发展重地提供了必备条件。

(二)雄厚的经济优势

旅游业的发展需要以大量的资金为支撑。无论是旅游设施的完善、旅游环境的优化及旅游项目的宣传推介,均以一定的经济实力为基础。嘉善自实施“十一五”规划纲要以来,经济社会一直保持快速健康发展,经济增长速度连续三年名列全市第一。全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加速发展,已经获得了10个国家和省级专业特色镇称号。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9年农村居民人均现金纯收入12751元,同比增长1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180元,同比增长10.8%。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本地城乡居民的旅游消费支出稳步增长,成为拉动乡村旅游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三)和谐安宁的社会环境优势

乡村旅游追求的是一种田园诗般的安宁与恬静。因此,发展乡村旅游业,需要的是一种和谐安宁的社会环境。嘉善历史上因“民风纯朴、地嘉人善”而得名,是古代吴越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现在不仅保留着浓厚的民俗风情,浓厚的人文素养,而且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取得巨大的实效:全县6镇3街道全部建成文明镇。嘉善县公安局先后六次荣获“全国优秀公安局”光荣称号,为促进嘉善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人民安居乐业作出了突出贡献。和谐安宁的社会环境成为嘉善县发展乡村旅游的“金字招牌”。

三、长三角地区发展乡村旅游业的潜在优势

旅游业的发展特别是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应该是一个长期的可持续的产业。因此,发展乡村旅游业必须考虑当地发展旅游的各种潜在优势。就长三角地区而言,其潜在的优势集中体现在下述三个方面。

(一)良好的机制正逐渐形成

在长三角地区,其日渐完善的大市场运行机制在该地区经济领跑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长三角旅游城市‘15+1’高峰论坛”的举办,意味着一个相对开放、完善的市场体系已在长三角地区初步成形,极大地推动了该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在2008年9月召开了“长三角旅游城市高峰论坛”宁波峰会上,就同城时代的旅游营销与发展取得一致共识。从此,嘉善与长三角地区各城市之间的旅游协作进一步加强,这为嘉善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制潜力。嘉善县旅游业融入长三角地区共同营销与发展后,通过联手开发跨区域精品线路、联手推进无障碍旅游客运、联手促销、互进客源等,将会拥有更加广阔的市场。

(二)有利的政治环境正发挥作用

完善而高度发达的旅游业市场,离不开国家的有效宏观调控,特别是在发展初期,更需要国家在经济、政治等政策方面的倾斜。处于长三角核心区的嘉善一直以来受到上级领导关心和重视,2008年被确定为中央领导、省委主要领导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联系点和浙江省第二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试点县。目前已经被列为“科学发展县域示范点”。这一切给嘉善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变革,使得嘉善从此走上符合自身科学发展的道路。这就意味着嘉善乡村旅游业借到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东风而形成了得以持续健康发展的有利条件。

(三)巨大的市场潜力正日渐显现

市场可以铸就一个产业,同样也可以毁灭一个产业。乡村旅游业的持续发展,需要的是一个日益扩大的需求市场。而这一切对嘉善的乡村旅游业来说,是得天独厚的。以上海客源为例,2008年上海常住人口1800多万人,人均GDP首次超过1万美元。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每到周末起码有100万-200万的上海市民意愿出发去看水、看山。嘉善的小桥、流水以及乡村人家生活方式等旅游资源,对于上海市民1天-2天休闲旅游有很大的吸引力。上海世博盛会也为嘉善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消费市场。不少研究机构认为世博的游客将达到1亿人次,假如其中30%游客将在长三角作延伸旅游,嘉善将是浙江接轨上海的第一站,巨大客流对于嘉善旅游业而言,是前所未有的动力与商机。

四、长三角地区发展乡村旅游业遇到的挑战

乡村旅游作为一个相对新兴的产业,目前仍然存在着许多不成熟之处,因而在实际运行中遇到各种问题与挑战。就嘉善乡村旅游业而言,目前遇到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下述方面。

(一)现有乡村旅游规划滞后的挑战

嘉善县现有的旅游发展规划是在2001年制定的,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已经严重滞后现实发展的需求,这是嘉善县乡村旅游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现有的乡村旅游景点往往是经营到有一定规模与市场之后,才来规划、规范,基本处于经营者拍脑袋作决策的状态。因此乡村旅游风貌变更频繁,总体品味不高,市场生存能力弱,存在着一定的无序性和盲目性。

(二)现有乡村旅游多头管理的挑战

目前,乡村旅游是不同的部门抓不同的点:县农经部门抓“休闲观光农业”、县委农办抓“农家乐”、旅游部门抓“乡村旅游”,管理涉及政府多个部门。单个业务部门难以牵头组织实施综合有效管理。多头管理,造成了实际上的管理部门缺位,政策、制度、行业管理等无法统一,导致乡村旅游仍处于自发和无序发展状态。

(三)农村环境状况不容乐观的挑战

嘉善县乡村旅游在自身经营的区域中,基本能做到环境达标,但总体环境不容乐观。江南水乡的乡村旅游最大的亮点是亲水性,但是工业污水、农业污水、居民生活污水以及家禽饲养污染物大都没有经过处理就直接排放,致使河道污染严重,水质标准低,本县的地表水经过处理后的水质基本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地下水水源地的水质是三类到四类,在乡村旅游经营场所很难找到可以亲水、戏水的场所。农家杂物无序堆放,家庭生活垃圾随意倾倒在周边,造成景观整体杂乱,不能凸现乡村优美整洁的自然村貌。

(四)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的挑战

乡村旅游特别是农家乐经营户大多数是赤脚下田、穿鞋服务的模式,对于旅游接待服务理念薄弱,技能低下,与市场真实需求存在较大差异。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与低素质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之间矛盾突出。乡村旅游处于粗放经营,轻管理、低质量、低收入现象比较普遍。因而难以形成忠实的客户群体,大多游客本着尝新与体验的观点,潇洒走一回,这对我们乡村旅游做大做强的难度很大。

(五)周边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竞争挑战

在嘉善周边地区,兴起了很多乡村旅游景点,如嘉兴南湖枫桥桃花节、秀洲王江泾长虹文化艺术节、湘家荡旅游度假区,海盐南北湖柑橘采摘游,桐乡华庄生态农业园,平湖奥多奇农庄等。与这些地方比较,景点同质化现象严重,经营特色不明,经营方法、主打产品包括环境营造等等基本雷同,无特征优势。因此对游客难以形成特殊的吸引力。

五、对发展长三角地区乡村旅游业的几点建议

(一)科学规划和规范管理同步推进

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必须有一个既适合时展要求,又符合本地资源实际的切实可行的规划,有步骤地推进。同时还须加强科学的管理,建立健全乡村旅游管理体系。

就嘉善乡村旅游业而言,其规划应突出做到下述几个方面:其一,必须立足长三角区域合作的全局进行科学规划;其二,必须与本县农业发展规划、集镇发展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相衔接;其三,各镇(街道)继续抓紧制定符合自己实际的规划。

嘉善乡村旅游管理体系的突破口应集中在下面几点:首先,政府职能部门要加强对企业、农民经营行为的管理和服务,明确行业管理的归属部门,界定管理职责,健全管理规定,并在具体管理中加强服务指导,提供培训、信息、宣传、促销、咨询等公共服务,为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其次,要制定实施乡村旅游科学发展标准化管理,包括要严格实施乡村旅游经营户准入制度,对具备条件的经营户颁发“旅游接待许可证”,对符合接待条件的服务人员颁发“乡村旅游从业资格证”,并对其进行不定期检查。要开展评优争先活动,对在乡村旅游中表现较好、游客满意度高的乡村旅游接待户、乡村旅游企业、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进行表彰,在全行业进行评定,根据评定结果确定接待和服务等级,以“服务质量星”进行分类,推行“星级”服务。做到乡村旅游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促进市场分层、客源分流,促进公平竞争和整个乡村旅游市场的规范化。再次,要组织指导经营者建立行业协会组织,发挥其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行业自律的作用,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二)整治环境和提高素质同时抓

良好的生态是乡村旅游的基本条件,保持乡村自然生态可持续发展是乡村旅游开发的重要目标之一。这必然要求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美化洁化乡村人居环境,推广城乡饮用水一体化工程,推广垃圾无害化处理技术、实现垃圾分类收集等。但与此同时必须及时抓好提升农民素质的工作,使传统的农民转化为现代高素质的旅游服务人员。这就需要加强对这部分人员进行多层次的培训,包括旅游基础知识和旅游法规政策的宣传、职业道德的提升、本地乡土知识的普及、经营户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等等内容。只有真正改善环境、提升服务质量,才能吸引更多的旅游者。

(三)农耕文明传承和创新相结合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文化。文化具有地域性,越是有地方特色,就越是有生命力。对于外地游客而言,嘉善乡村的特色就是旅游看点。嘉善湖荡星罗棋布、农耕历史悠久,扎根于农村的特色文化是本地发展乡村旅游的最佳特色资源。如特色古桥、古遗址、窑墩众多,传统工艺技能、民间舞蹈、民间美术、民俗活动等数不胜数。但是随着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和农民的生活方式的变迁,这种环境古朴、民风淳朴的乡村旅游资源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所以在发展乡村旅游中要研究如何保护资源、传承特色的农耕文明,并且要将之与现代先进文化结合进行创新发展,多形式、多题材、多渠道发挥作用,创作一批反映新农村建设成果、新农民新变化的、广大农民喜欢的农村文化精品,能够使游客更多地体会到“昨天”与“今天”的交融。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Z].2009(12).

2、嘉善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Z].2006.

3、嘉善发展和改革局.2010-2013年嘉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Z].2009.

4、嘉善旅游局.嘉善县旅游经济强县创建总结汇报[Z].2009(3).

5、嘉善交通局.综合交通发展规划[Z].2009.

6、蔡晓杰.嘉善乡村旅游接轨上海的调研报告[Z].2008.

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现状第2篇

关键词:乡村旅游业;城乡一体化;区域经济

一、前言

近年来,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的产业之一,其对经济的拉动性日益显现,并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在中国,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旅游业不仅对城市经济产生巨大影响,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也逐渐突显。随着“三农”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关注,农村旅游业开发也受到重视。如何更好地利用旅游业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成为值得研究的课题。

宁乡是湖南省有名的旅游资源大县,是充分利用旅游业带动城市经济发展的典范。而作为“湖南农业第一县”,宁乡县大部分地区仍为落后闭塞的农村,在旅游资源的利用方面存在较多问题,经济增长缓慢。因此,研究旅游业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有着相当强的现实意义。

二、宁乡县旅游概况

1.旅游业在产业结构中的地位

宁乡经济发展繁荣昌盛,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位居湖南省三强。旅游业在宁乡县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总体来说,宁乡县旅游收入的增长快于GDP增长速度。2011年全县实现县域生产总值638亿,旅游总收入对GDP的贡献率达到12.9%,旅游经济总量和增速领跑长沙;旅游业旅游业对第三产业的贡献率为25.2%。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宁乡县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

2.整体品牌形象的构建

品牌效应的实现,将成为旅游业最大的推动力。五年来,宁乡县旅游业迅猛发展,打造了“神奇宁乡,我心向往”品牌;而在去年,宁乡县政府着力打造以“瞻以养德、泉以养生、禅以养心、动以养气、食以养胃”为内涵的“五养之乡帀中国宁乡”旅游品牌,以实现营销的目的。

3.客源地特点

根据调查,宁乡的主要客源来自本地市场,长株潭地区的客源占到40%,这与宁乡紧邻长沙市区的区位优势有关;省内游客的比例占到28%,大多数来自于周边城市;国内其他省份的游客也达到了15%,多为观光型游客,一般是去长沙旅游顺道而来的;而海外市场仍具有较大的开发空间,仅为2%。

三、宁乡县旅游区周边农村地区经济现状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宁乡县旅游资源大多集中在农村地区。因此,旅游业的发展与周边农村社会经济状况紧密相关。在抽样调查了宁乡旅游区周边部分农村地区的大体经济状况和居民生活现状后,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发现:

1.人均年收入

从上图中看出,自从2007年宁乡县成为“中国旅游强县”以来,旅游区周边农村地区人均年收入增速加快,在五年里增长率接近一倍,领先于县内多数非旅游农村地区,旅游经济对人均收入的增长有一定的作用。

2.主要收入来源

在参与调查的农户中,有37%的家庭主要收入来源为传统的农耕,22%是外出务工,16%是旅游服务业,剩下的25%是其他;而10年前的情况是:50%以上的家庭靠种田维系生活,其他的大多是外出务工。

3.当地劳动力结构

从上表看出,在这些农村中大部分劳动力年龄集中在41~50岁,且大多数为女性,整体文化程度水平偏低。

4.在当地旅游业中的参与程度

据调查,在受调查的100位农民中,有62位参与到了当地旅游服务行业的工作中,参与度为62%。具体参与情况如下:

上图反映出,当地居民参与旅游业的主要类型集中在旅游区的服务业(如:零售、清洁、交通工具出租等);排名第二的是“农家乐”,近几年在宁乡农村地区兴起,且有继续扩大的趋势;而专业技能性较强的导游以及需要一定管理及营销能力的旅行社参与度却不高。

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支柱产业地位没有确立,缺乏固定的游客市场

从上文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宁乡县旅游业的支柱产业地位仍没有得到稳定的确立,其对GDP的贡献、对周边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达不到一个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地区应有的水准。

与其他知名度较高的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的地区(如张家界、凤凰等)相比,宁乡固定的游客市场少,大多数游客只是到长沙旅游再顺便到宁乡看看,甚至有的外地游客根本不会到宁乡来,尤其是国外游客。

2.基础设施不完善,交通不发达

宁乡县的旅游资源大多分布在偏远的农村地区,这些地区基础设施落后,交通十分不便,且各大旅游点分布零散,各点之间空间距离大,这就增大了开发的难度,成为充分利用旅游资源的最大瓶颈。例如知名度较大的沩山风景区距长沙市区就有两个多小时车程。不完备的接待设施、不成系统的旅游路线使得宁乡旅游区的影响力范围非常有限,客源地集中在长株潭地区,难以形成旅游的大环境。

3.旅游管理水平较低,缺乏统一对外的整体形象

虽然有“五养之乡帀神奇宁乡”的品牌形象作为引导,但从整体看,宁乡旅游开发各自为政,分散出击,恶性竞争的现象仍严重存在。个体商户多,合营企业少;“农家乐”多,旅行社少;抄袭模仿多,自主创新少……在旅游产品开发方面,以黄材镇为例,因为举世闻名的四羊方尊在此出土而成为旅游地,但是当地四羊方尊仿制品大多粗制滥造,且缺乏品牌营销和包装,难成气候。

这说明旅游区的盈利性机构缺乏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只要能赚钱就可以做”的错误观念在旅游区居民头脑中仍存在,这与全县快速发展的旅游形势和游客日益增长的精神层面需求不适应。

4.缺乏技术型人力资源的支持

通过对县内旅游区周边农村经济现状和劳动力结构的调查,可以发现虽然当地居民参与旅游业比例较高,但是大多数从事的是旅游区基本服务业(零售、清洁、交通工具出租等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导游和旅行社等行业却少有人涉足,大多依靠从城市地区引进的有管理经验的专业人才。

工作的技术含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利润的高低,而由于当地缺乏这些技术型管理人才,大部分利润落入了城市的管理机构手中。这是宁乡旅游业始终无法带动周边农村地区经济实现高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五、建议措施

1.完善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可着重从以下三方面加以完善:(1)交通:加快县内旅游区环线公路的建设,推进县乡公路建设,并且优先旅游区所在的乡村道路建设;(2)住宿:政府选择性扶植、规范管理高质量“农家乐”,杜绝恶性竞争现象,实现合作共赢;(3)旅行社:对旅行社加强监督管理,建立服务到位、价格公道的旅行社。

2.提高管理水平,树立品牌理念

宁乡拥有良好的旅游资源禀赋,而在旅游市场上真正的比较优势来自于管理水平的提升和品牌形象的确立。目前,宁乡旅游区仍然处于旅游地生命周期中的发展期,其带动农村经济发展能力之所以较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建立起内在的比较优势。

针对目前大部分乡村旅游区功能混合不清的问题,管理层可以先根据游客的不同需求进行市场细分,如观光游览、休闲度假等,再合理分区规划,建立起整合了“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的旅游配套服务体系;同时,宁乡应该在“五养之乡”这一品牌形象的指导下,进一步明确市场定位。一个“养”字,涵盖了游客在宁乡各地旅游的独特身心体验,也契合了现代人越来越注重养生的心理特征。只要建立整体形象,规划设计、宣传包装、管理服务等环节的效率都会提高。

3.建立当地的人力资源培养机制

充分利用当地的劳动力资源发展旅游业,是就地解决农民就业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1)充分利用当地导游的优势,强化对本土导游的培训与教育,将导游的本土优势和专业素养结合起来,建设一支思想业务素质高的导游队伍;(2)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吸引高校旅游专业学生返乡就业,改善当地劳动力结构和整体素质,从而使相应劳动力工作收入直接成为当地居民收入;(3)对当地从事旅游业的农民进行培训,使他们了解并认可自身所在旅游区的市场定位,引导他们树立起正确的营销观念,提高他们在当地旅游业中的参与度。

参考文献:

[1]魏小安 刘赵平 张树民:中国旅游业新世纪发展大趋势[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144—147.

[2]王良健:南岳风景名胜区旅游客源市场分析与开发战略[J].社会科学家,2002,17(5):23—27.

[3]保继刚: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与旅游规划[J].建筑师,1998,8(5):41—50.

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现状第3篇

一、立题依据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当今,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和旅游业发达的国家,乡村旅游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所青睐,乡村旅游已成为旅游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人们越来越热衷乡村旅游活动。它不仅是人们回归自然、放松身心、感受农村生活、体验自然的主要方式之一;而且能够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带动农民脱贫致富,促进城市和乡村经济繁荣与文化融合。因此,2006年国家旅游局将旅游主题确定为“中国乡村旅游年”,2007年又将全国旅游宣传主题确定为“中国和谐城乡游”,提出“魅力乡村、活力城市、和谐中国”的口号,同时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为我国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总的来说,乡村旅游在空间布局上主要分布于都市郊区、远离客源的景区和老少边穷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为各地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对于解决“三农”问题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意义,同时也满足了城市居民回归自然和体验传统生活方式的心理需求。而作为旅游城市的都江堰虽然拥有青城山、都江堰、龙池国家森林公园等丰富的旅游资源,全市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也日趋完善,但是由于都江堰农村人口众多,占到总人口的71.7%,并且都江堰工业基础薄弱,以至于剩余农村劳动力很难转移,因而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对带动农民致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伴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对乡村旅游的学术研究也应运而生,并各有侧重。国外对乡村旅游的研究相对较早,从早期对乡村旅游的概念及开发策略和乡村旅游与乡村经济发展的关系的研究逐步向对乡村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乡村旅游与乡村环境的关系以及社区居民对发展乡村旅游的态度研究等方面转变旅游管理专业论文开题报告旅游管理专业论文开题报告。GASSON(1992)等人的研究也表明,乡村旅游对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确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有学者认为,乡村旅游也可能带来一些副作用或对地方经济的发展作用不大。Fleischer(1997)等以以色列典型的乡村旅游形式—提供住宿和早餐的农庄旅游为例,认为乡村旅游规模很小,旅游季节短,带来的收益较低,对地方经济影响不大。

2、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早期对乡村旅游研究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的意义及背景方面。随着乡村旅游发展深入,我国乡村旅游的特点和模式研究一直是个热点问题。并且对乡村旅游经济发展、乡村旅游发展战略、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以及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相应的研究。杜江等(1999)从乡村旅游需求和供给、主客互动关系的角度对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研究〔12〕;过竹(2000)等在对南丹甘河白裤瑶新村的乡村旅游开发的案例中提出了乡村旅游与地河自然生态和民族文化的结合以及社区参与是维持当地发展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理想选择。

(三)研究目的

都江堰乡村旅游发展迅速,发展前景好,但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基本上还处于初级阶段,理论和实践经验都不足,难免存在产品雷同,整体接待水平低等问题。比如,都江堰乡村旅游多是以农家乐、乡村饭店为主,旅游活动以就餐、钓鱼、采摘和打牌为主,大都停留在“住农家屋、吃农家饭、享农家乐”层面上。震后在都江堰乡村旅游恢复的过程中,需要一系列理论的指导。

二、研究内容

针对乡村旅游对目的地影响的不断复杂化、多元化以及对农村和农民影响的不断加大,本文在国内外对乡村旅游研究的基础上,对乡村旅游的产生、发展现状以及主要的发展模式进行了综合性的分析和总结。主要探讨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探讨和分析乡村旅游的基础概念。本文首先在乡村旅游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乡村旅游的内涵及特点、产生与发展等方面对乡村旅游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界定了乡村旅游的概念。

(2)评述国内外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通过查找资料,对国内外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及主要发展模式进行了整体性的分析,由此得出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的趋势。

(3)本文的重点内容是对都江堰乡村旅游的发展进行研究探讨。主要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首先分析都江堰乡村旅游的产生与发展现状,走访考察部分乡村,了解乡村旅游对农村地区的影响程度。第二部分通过市场调查及分析,对都江堰乡村旅游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旅游管理专业论文开题报告论文

找出都江堰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提出建议和措施。以新农村建设思想为指导,提出都江堰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并提出具体的建议和保障措施。

(5)结论。总结和回顾本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探讨今后的研究趋势和发展前景。

三、论文框架

1、绪论

(1)选题依据

(2)结构框架和研究方法

2、乡村旅游的产生与发展及特点和模式

(1)乡村旅游的内涵、特点

(2)乡村旅游的产生与发展

(3)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

3、都江堰乡村旅游的发展状况分析

(1)都江堰乡村旅游的产生

(2)都江堰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①效益分析

②条件分析

(3)都江堰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现状第4篇

【关键词】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建议

乡村旅游源自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的西方国家的农村,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理论才被正式提出,并在西方国家中形成了多元化、多功能和多层的发展格局。乡村旅游的具体含义就是以乡村的田园风光、生活文化和乡村背景为旅游的吸引物,实现农业和农村等特色资源的旅游产品的开发,以吸引广大游客前来观光游览、休闲度假、体验生活的旅游活动。

1 我国乡村旅游的特点分析

乡村旅游具有不同于都市旅游的特色性质。首先,乡村性。它是以乡村的自然和文化形成独特的景观来吸引广大游客。其次,文化性。乡村本身不具有旅游资源的特性,然而乡村人们对于传统生活方式、习惯的保留,却使得乡村旅游成为独具魅力的旅游观赏资源。再次,生态性。乡村本身的工业化程度较低,传统农业依然是广大乡村地区的重要产业。这就使得乡村中良好的生态环境、优美的田园风光等生态资源,成为现代都市居民摆脱紧张压抑生活的良好去处。最后,体验性。乡村旅游是以体验农耕文化和乡土传统为特色的旅游,它重点强调了生活中的感受和体验。

2 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2.1 产品初级化

这种初级化具体表现在产品和需求的初级化。造成这种初级化的重要原因是由于乡村旅游内涵认识的前期以及急功近利思想的驱使。很多地区在没有充分调研乡村旅游资源、市场分析和产品设计的基础上,就开发实施乡村旅游,成为导致了乡村旅游产品初级化重要原因。

2.2 过度盲目的开发

为了实现自身经济的发展,很多地区没有深刻理解乡村旅游内涵,只是对原有乡村景观的轻微改动后就将其作为旅游景点。还有一些地区的乡村旅游景点存在着明显的人工痕迹,失去了原有的乡村旅游价值。此外,过度盲目的开发,造成农村环境承载力破坏,使得乡村旅游失去了可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

2.3 缺乏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方法

乡村旅游是以农业生产和乡村景观为依托的,而且多式多样的乡村旅游活动与以农业生产为核心的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紧密的联合在一起。因此,在发展乡村旅游时,必须将农业、土地、环境、旅游以及地方政府和当地居民协调配合起来。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大多数乡村资源和景观都属于私人所有,这就造成了乡村旅游的无序开发和粗放型经营。要想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性健康发展,就必须建立起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方法。

3 乡村旅游的发展建议

3.1 实现“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区参与”一体化发展战略

乡村旅游发展是一项专业化、系统化的综合性发展工作,如果仅仅依靠当地居民来发展是无法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因此,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要积极地将乡村地区生产和生活的时空整体性、乡村的基础设施服务以及当地居民的理解支持三者的力量结合起来。这就需要当地政府将乡村旅游纳入区域旅游的整体开发规划当中,以做出乡村旅游开发的科学安排和合理的力度。首先,政府的积极引导,能够减少乡村旅游的投资失误,从而防止出现无序开发和重复建设。其次,市场在参与乡村旅游的发展,就是利用专业化的手段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科学的开发,并要加深产品的设计,消除乡村产品的初级化,还应当设计经济的旅游路线,实施专业的市场营销手段,以推动乡村产品和旅游资源的销售广度和深度。最后,乡村旅游的有着自身的特殊性,而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在发展乡村旅游时,必须征得当地居民的理解和支持,而且,由于居民会承担诸多的利益和代价。所以,在发展乡村旅游之前,相关部门必须全面调研居民的态度,以避免由于居民的消极态度导致乡村旅游发展程度的受到限制。

3.2 科学制定乡村旅游的发展规划

乡村旅游属于高层次、高品位和专业化强的旅游活动。因此,科学的规划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首要任务。针对现阶段我国乡村旅游中存在的过度盲目开发的问题,具体的解决方案如下。第一,科学选择乡村旅游的布局区位。由于乡村旅游的发展所依靠的旅游资源较为普遍,并且本身所吸引的范围也非常的局限。因此,在选择乡村旅游资源的布局时,应当根据客源市场和交通便利的程度来确定乡村旅游景点的布局。第二,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设计水平。在进行乡村旅游产品的设计时,不仅要体现出乡村旅游的乡村性、文化性和生态性,还应当提高产品本身的档次,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初级产品阶段。所以,在保证原有自然生态环境不被破坏的基础上,要充分挖掘当地的特色性资源,将观赏性、享受性、知识性、参与性、体验性等体现当地传统文化和生活习俗的乡村文化特点的元素,融入到旅游产品的设计理念当中。第三,科学计算乡村环境所能承受的客容量。每一个地区所具有的环境承载力是不同的。所以,在开发乡村旅游之前,要请专业的人员根据当地的生态环境和有限的资源,科学的计算出当地环境的承载能力,以确定所能接受的客容量。在确定合理的客容量之后,还应当实施“休养生息”政策,为乡村资源提供合理恢复的时间。

3.3 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方法

乡村旅游资源的分散性和私有性,导致了乡村旅游资源的粗放型经营模式。在这种经营模式下,不利有乡村旅游可持续健康发展。因此,要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方法,将乡村旅游纳入到区域旅游的系统开发当中,并要统筹安排、全面规划、集中管理乡村旅游资源,真正将这些旅游资源实现最为有效地开发和使用,以为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4 总结

随着工业化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地区出现了经济增长乏力、老龄化问题突出等较为严重的问题,然而乡村旅游却将农村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和农村的空间组织结合起来,给农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相信在未来的旅游规划管理下,我国的乡村旅游将发挥更重要的经济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尹奎.我国乡村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22):30-31

[2]孙梅红.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概况及创新性发展策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29):52-53

[3]严春燕.对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状况的探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10,(4):68-69

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现状第5篇

关键词:乡村旅游 模式依靠 发展现状 未来趋势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3-0089-01

旅游如今已经成为国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国所提供的大量旅游资源已经渐渐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了,近年来乡村旅游蓬勃发展,成为了旅游业中重要的一部分。许多乡村利用自身的资源和地理优势,大力开发旅游业,把旅游业作为当地的主要收入。但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应当注意环境的反馈和行业状态的健康。

一、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一)我国的乡村旅游业开发较为落后

我国的乡村旅游由于处于起步阶段,国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政府没有制定相关的政策进行支持和保护,乡村旅游还是农民自发开发的阶段,资金投入不足,旅游模式和产业规模没有形成,管理滞后。

(二)我国乡村旅游中的设备设施还不完善

很多地方还没有完整的旅游系统作支撑,没有统筹全局的管理方案和设备设施建设。设备落后导致游客旅游体验差,收入减少,设备更加落后。这样的循环怪圈一直都困扰着我国的乡村旅游业。同时设备不完善还导致在兴建设备设施的过程中没有明显的目标,重复建设严重。其中最能体现的便是乡村交通问题,还有道路泥泞、垃圾处理不科学不合理、住宿条件差、公共设施破旧等。

(三)我国乡村旅游中的管理和规划不统一

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农村人只看到当前的利益,没有看到长远的发展,政府等相关部门支持力度不够,没有相关的规章制度对乡村旅游进行规范和制约。各种旅游乱象层出不穷,旅游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消费模式落后且高昂,造成在乡村中的竞争偏向,旅游业取得的利益一年不如一年。

(四)乡村旅游在利益的驱使下忽视了环境,过度开发

很多乡村旅游业为了得到巨额的利益或是响亮的名气,无度地向大自然索取,毫无节制地开发。没有规划,没有顾虑,造成环境恶化,生态资源快速枯竭,水源污染严重,垃圾处理不得当,大量树木遭到砍伐。这种盲目的做法是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绿色经济的国家政策背道而驰的,长久下来对我们的子孙后代就是断绝后路。

二、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和未来趋势

针对我国乡村旅游的现状,大概可以从以下三个模式来发展乡村旅游,当然在整个过程中也离不开健康的管理方式和辩证的、发展的统筹规划。

(一)依托在其他旅游方式上的发展

一些紧挨着旅游区的乡村,可以以该旅游区为指引,开发自己乡村特色的旅游项目。利用临近旅游区的吸引力,逐渐壮大自身,从而取得良好的发展。

(二)城市孕育乡村的模式

很多乡村旅游区应该建立在城市和农村中间的城乡结合部,利用城市的各方面的发展来带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优势,一是距离够近,不需要在途中花费太多的时间,周末就可以前往,随到随走。二是这样的乡村可以依据城市的特点发展自身的旅游特色,依靠特色来吸引大量的人员。

(三)以科技为重要中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科技是@个时代不变的主题,把现今的科技植入到乡村旅游中来,让游客在体验原生态的乡村旅游时能够感受到时刻离不开的科技的作用,无疑会给游客带来良好的旅行体验,也能够提升乡村旅游的品质和现代化气质。

在依托了三个重要的发展点之后,乡村旅游的发展前进必将一片广阔,在未来的乡村旅游中可能会开发出多种旅游模式和特色,主要还是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规范化的,统筹全局的管理,乡村旅游未来要取得长足的发展必定需要健康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而不是放任自流,管理过程中要考虑人文、环境、科学等重要因素,综合发展;二是在未来的乡村旅游发展中,科技和自然必然是主要体现的两个方面,科技带动社会的发展。同时在乡村旅游业中科技元素的注入也是必然的趋势,自然则是乡村旅游的本质,是原生态旅游体验必不可少的元素,自然也是乡村旅游对人们有如此巨大的吸引力的源头,应该长久地保持下去,保持最纯净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三、结语

乡村旅游业近年来悄然崛起,不断发展,给农村带来了大量的收入,拉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却也是不可忽视的。运用多种经营模式来解决或是缓解这些问题,在发展中看到机遇,沿着时展的大趋势,客观看待乡村旅游业未来的发展,才是目前正确的观念。

参考文献:

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现状第6篇

【关键词】广西乡村旅游 高技能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4C-0116-03

广西具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对于广西旅游业跨越式发展和建设广西旅游强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调查表明,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严重不足,人才问题已影响广西乡村旅游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为此,本文在对广西27个农业旅游示范点从业人员学历和接受培训情况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就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培养问题进行了专门的探讨,旨在为培养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出谋划策。

一、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及其对广西乡村旅游发展的意义

(一)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的含义和特征。《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纲要(2006年—2010年)》中指出,高技能人才是指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的从业者中,具备精湛专业技能,关键环节发挥作用,能够解决生产操作难题的人员。根据这一解释,结合乡村旅游行业的特点,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应该是:既有一定的旅游业基础理论知识,又有较高的服务技能和较强的分析解决乡村旅游发展中关键问题和疑难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乡村旅游一线岗位服务技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的两个关键词是“乡村”和“高技能”。“乡村”突出了此类人才的职业领域;“高技能”突出了此类人才的职业能力。因此,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不同于一般的高技能人才,也不同于普通的旅游高技能人才。因为它“乡村”的职业领域,使得它具有较强的旅游专业性、乡村地域性和业务复杂性特征;因为它“高技能”的职业能力,使得它有别于普通旅游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和中等旅游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总的来说,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具有实践能力较强、理论知识较好、乡村地域突出、专业特色较强等特点,在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层次构成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是乡村旅游人才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对广西乡村旅游发展的意义。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对于广西乡村旅游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近年来,广西乡村旅游获得了较快的发展,目前全区已创建农业旅游示范点209家,其中部级农业旅游示范点34家;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个、示范点4个;建立休闲农业园288个,涉及种养面积36.8万亩;乡村旅游点达1000多个,农家乐3000多家,分布在全区14个市、90多个县(市、区)。据调查,目前广西从事乡村旅游工作的人员已达数十万之众,仅桂林阳朔县就达5万人。在这个庞大的乡村旅游从业人员队伍中,从业人员素质偏低、服务技能较差的现状已经逐渐暴露出来,并已成为广西乡村旅游健康发展的一个瓶颈。

目前广西乡村旅游总体上还处于资源依托型和政策依赖型的初始发展阶段,其发展主要体现在量的增长而非质的提升。许多乡村旅游企业和乡村旅游点由于缺乏高效的管理和优质的服务,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都比较薄弱,经济效益较为低下,有些甚至由于巨大的经济压力而处于停止经营状态。随着全国各地乡村旅游产品规模的逐步增加和产品质量的不断提升,乡村旅游市场的竞争也将日渐激烈。今后,广西乡村旅游的发展重心必然由量的扩张转移到质的飞跃上来。为此,乡村旅游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将成为广西乡村旅游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

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具有较为扎实的理论知识水平和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使得他们在较大规模的乡村旅游企业中成为管理者不可或缺的得力助手,而在较小规模的乡村旅游景区景点中又可以独当一面。在整个乡村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他们是众多乡村旅游一线服务人员学习的榜样,承担着对广大一线乡村旅游服务人员“传、帮、带”的重任。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在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乡村旅游产品的生产与营销、乡村旅游接待的培养与服务等方面,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必须加强对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二、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培养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培养现状。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培养渠道主要有高校全日制旅游教育培养和乡村旅游岗位再教育培训。在高校全日制旅游教育培养方面,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和水平。据广西旅游局和广西教育厅提供的信息,广西目前有42所高等院校开设旅游专业,旅游类在校生规模(含中职教育学生)约3万人,其中旅游高职高专学生约1万人。统计显示,广西旅游高职高专教育涉及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景区管理、旅游策划、导游服务与管理、旅行社管理、涉外旅游管理、旅游工艺品设计、旅游外语等专业。在广西旅游高职高专教育师资队伍中,具有硕士和博士学位的教师比重不断提高。此外,广西的旅游教育与行业联系日益紧密,旅游教育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2012年,我们对广西桂林、南宁、柳州、北海、钦州、防城港、河池等7个市27个农业乡村旅游示范点4903名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进行随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有本科文凭的从业人员129人,占被调查人员总数的2.63%;有高职高专文凭的从业人员358人,占7.30%。

在乡村旅游岗位再教育培训方面,各种类型的培训工作已经逐步展开,培训工作总体效果良好。在我们随机抽样调查的27个乡村旅游示范点中,有18个乡村旅游示范点的从业人员接受过一次以上的岗位工作培训,占调查总景点数的66.67%;接受过相关岗位工作培训的为3079人次,占被调查人员总数的62.80%。其中,到各类院校进修过相关课程培训的共131人次,占被调查人员总数的2.67%;参加过3天以上(含3天)乡村旅游培训班的共642人次,占从业人员总数的13.09%。调查结果表明,各类培训工作使各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行业素质得到明显提高,他们学习到了掌更多的旅游行业文化知识,服务技能有所增进,服务意识有所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得到加强,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特色旅游开发理念逐步养成,乡村旅游项目开发不断翻新,乡村旅游环境卫生状况不断改善,景点接待能力逐步提高,游客接待量稳步增长。

(二)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1.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培养未引起足够重视。如前所述,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在广西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但是调查结果表明,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并未得到相关管理部门和乡村旅游企业(点)的足够重视。首先,对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的相关问题认识不清。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作为乡村旅游人才结构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层次,应该具备哪些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可以胜任哪些具体岗位工作?是否需要进行高技能资格认证?相关管理部门对于这些问题并未认真思考和研究。多数管理者认为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与其他乡村旅游服务人员之间只是能力的差异,而没有类型上的差别。其次,没有建立起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相关教育培养机制。如前所述,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是高校全日制旅游教育培养和乡村旅游岗位再教育培训。但调查发现,广西高校全日制旅游教育对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极为有限。在广西目前开设旅游专业的42所高等院校中,没有一所院校开设乡村旅游人才培养方面的专业,甚至没有开设相关课程。在岗位再教育培训方面,广西至今依然没有制订专门而统一的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岗位培训方案或机制。

2.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培养未能满足乡村旅游发展需求。首先,高校全日制旅游教育还不能满足广西乡村旅游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虽然广西目前每年毕业的旅游高职高专学生多达近万名,但是,由于各旅游高校教育在培养定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招生对象等方面几乎没有专门针对乡村旅游而开展,加上由于绝大多数乡村旅游点远离城市,从业人员在经济条件、社会条件和生活条件等方面较为艰苦,因此大多数旅游高校毕业生并不愿意到乡村旅游点工作。调查显示,效益较好的乡村旅游示范点中,仅有9.93%的从业人员具有高职高专以上文凭(包括高职高专文凭),且其中有多达53.2%的文凭并非旅游相关专业。其次,广西乡村旅游岗位再教育培训力度小,覆盖面窄。广西旅游局与广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曾于2010~2011年组织开展“全区全面开展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大培训”工作,但截至2012年7月,随意抽样调查结果表明,仅有约66.67%的乡村旅游示范点曾接受到一次以上的各类旅游岗位培训。这其中如果除去培训工作做得比较好的桂林世外桃源农业旅游示范点,其他17个乡村旅游示范点每年(旅游经营年数)平均培训不到1次(仅为0.83次);17个示范点仅有52人到院校进修过旅游相关内容,只有620人参加过3天或3天以上乡村旅游培训班,有1731人参加过3天以下的培训,分别占总人数(4481人)的1.16%、13.84%和38.63%。不少乡村旅游示范点认为,各类乡村旅游培训活动过少且内容不够全面系统,希望能有机会接受更多更系统全面的培训活动。绝大多数乡村旅游示范点反映,他们急需文化水平高、业务素养好的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强烈需要引进或培训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人才、旅游规划策划人才、宣传促销人才、种养和手工技术等专业技能人才、餐厅和导游服务等接待服务人才以及乡村旅游演艺人才。

三、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策略

(一)积极发挥政府部门的组织引导职能作用。鉴于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的特点,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成为一项任务繁重的教育工程,必须发挥旅游、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农业等政府职能部门的组织协调功能,引导开展人才培养和培训工作。一是组织做好全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调查和全区乡村旅游从业人才需求现状调查;二是根据全区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和发展目标,结合乡村旅游管理规范,制定相关乡村旅游人才培养政策,确定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相应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培养机制;三是协调相关院校与乡村旅游企业(点)及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关系,明确各方职责,落实各项教育和培训工作任务。

(二)充分发挥广西旅游高校的教育资源优势。广西旅游教育资源相对丰富,旅游职业院校既具备旅游基础理论知识教育条件,又具备旅游实践技能培训条件,是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但是,当前广西乡村旅游产业高速发展与旅游学科自身建设不足存在着矛盾。自治区旅游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农业厅与教育厅等相关机关部门应通力协作,积极引导旅游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办学模式,充分发挥广西旅游高校的教育资源优势,培养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例如,在桂林旅游高等学校等院校开设乡村旅游管理专业,对就读者给予考分优惠和学费补贴;还可采取“高校+地方政府+乡村旅游企业(点)”等人才合作培养模式,根据各地乡村旅游企业(点)的具体人才培养要求,“订单式”培养和培训人才。同时,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实用型旅游人才就业竞争力。

(三)完善乡村旅游种养、手工技能等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乡村旅游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具有专业特色性强、知识面广的特点。除旅游学科相关文化知识外,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还应掌握生态农业种植、特种动物生态养殖、传统手工制作等专业知识和技艺。而这些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艺的培养,可通过相关政府部门的组织协调,由各相关职业技术院校组织实施,也可直接由各乡村旅游企业(点)根据具体需要,联系相关培训部门或行业机构进行培训。

(四)做到基础理论知识教育和实践技能教学的紧密结合。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必须做到旅游相关基础理论知识教育和旅游实践操作技能教学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基础理论知识是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的素质基础,实践操作技能是其能力的体现,两者缺一不可。具体做法:一是根据当今和未来乡村旅游发展趋势,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和能力需求进行认真调查分析;二是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科学系统地制定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理论和技能并重的人才培养体系;三是采用“订单式”办学等方式调动乡村旅游企业(点)参与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四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灵活采用知识讲授、理论分析、案例教学、观摩学习、个案讲解、现场示范、集体讨论等多种教育和教学方法。

广西乡村旅游经营管理型人才严重缺乏,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更是严重不足,人才已成为影响广西乡村旅游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要解决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问题,首先必须从认识入手,政府管理部门和乡村旅游企业都要充分认识到高技能人才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其次,要采用院校培养和部门培训两条脚走路的方式,以加快人才培养步伐;再次,根据乡村旅游牵涉专业面广的特点,要调动社会相关行业参与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培养和培训;最后,要建立起乡村旅游发展调查分析机制,并根据调查结果和未来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趋势培养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许燕裕.广西乡村旅游发展显成效 [EB/OL].(2012-04-24)[2012-10-08].http:///gjw_zt/jtly/gxclyfz/kan/

201204/t20120424_423076.htm

[2]梁昆.广西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

[3]郭满女.广西旅游院校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科教文汇,2011(7)

[4]陈幼君.试论乡村旅游人才的培养[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2)

[5]周志宏.乡村旅游职业教育发展困境和发展路径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

[6]于春雨.关于我国旅游专业人才状况的分析[J].旅游纵览,2011(2)

[7]孙飒.高职院校旅游类人才培养和就业问题的相关调查研究[J].价值工程,2011(18)

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现状第7篇

关键词:乡村旅游;乡村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智慧化发展;解决方案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7004102

1背景

乡村旅游是城市居民的旅游需求与乡村农业资源、自然风貌和风土人情相互作用、相互适应的产物,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一条新路子,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一条新途径。据国家旅游局的最新测算,目前,国内乡村旅游发展的旅游总收入占了全国旅游发展总收入的将近三分之一,而根据《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纲要(2009―2015年)》中的要求得知,预计到2015年,实现乡村旅游接待人数达到7.71亿人次,收入高达1145亿元,从事旅游业的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将增长5%。乡村旅游业将逐渐成为国内旅游业的主要支撑之一,成为国内旅游消费的一大亮点,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广阔。“智慧城市”是把新一代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在城市的各行各业之中的基于知识社会下一代创新(创新2.0)的城市信息化高级形态。在“智慧城市”的环境下,政府、企业等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在智慧基础设施之上进行科技与业务的创新应用,对城内各种产业进行全面智慧发展,而旅游产业则是其中的一种,由此可见,“智慧旅游”是“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一部分。

2昆明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2.1昆明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现在昆明的五区九县均在如火如荼地发展各种形式的乡村旅游,仅官渡区就有200多家经营乡村旅游。主要类型是以“农家乐”为主的乡村旅游。即经营者为旅游者提供钓鱼、、农家饭以及让旅游者参观、选购鲜花和采摘新鲜的水果蔬菜等,主要让游客自娱自乐。这种“农家乐”旅游形式的乡村旅游以物美价廉吸引着大量的旅游者,例如在昆明周边的“农家乐”人均只需5~10元就可品尝到乡土风味的农家饭,让人何乐而不为。而经营者只需利用闲置的房屋和简单的生产资料和周围的绿色资源进行经营。由于“农家乐”投资小,风险小,经营灵活,见效快。所以昆明周边的乡村旅游大部分都是以“农家乐”乡村旅游为主。作为乡村旅游的主体,昆明的“农家乐”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总的来说还处于低级阶段,目前多以一家一户自主经营,管理存在分散性和松散性,内容单一,档次低,经营者很少或没有主动为旅游者创造条件,使旅游者参与到农村耕作劳动中,缺乏参与性。

2.2昆明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昆明乡村旅游发展至今,除了规模日益扩大、质量不断提升外,由于发展历史的短暂,发展经验的缺乏,同样存在着诸多的不足。通过对上述昆明乡村旅游发展现状进行详细的分析,可看出,昆明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现代科学技术利用率低。目前,现代科学技术在昆明乡村旅游行业中的利用率较低,是昆明乡村旅游未来发展的一大弊端。昆明乡村旅游对科学技术的利用率低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旅游管理部门对乡村旅游产业的管理效率较低。第二,乡村旅游产业服务设施落后。第三,乡村旅游产业营销宣传方式滞后。其次,服务质量低。目前,昆明乡村旅游产业服务设施的质量普遍较低,与科学技术日益发达、游客对乡村旅游服务满意度要求不断提高的社会现状逐渐拉开了距离。服务人员在现代科学技术方面使用水平的高低主要表现在服务人员为游客提供刷卡消费服务和通过网上支付平台为游客提供预定服务等各种通过现代科学技术为游客提供的服务方式的熟练程度。最后,市场覆盖率低。昆明乡村旅游虽然走在全国的前列,然而由于其营销宣传力度的不足,使得乡村旅游在全国范围内的市场覆盖率不高。同时,昆明乡村旅游产业在对网络营销认知上的不足和不善于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昆明乡村旅游业在全国旅游市场上的低覆盖率,阻碍了昆明乡村旅游的发展。

3昆明乡村旅游智慧化发展的必要性

昆明乡村旅游在经历了“政府主导、农民参与”的起步阶段和“市场导向、企业主体、农民参与”的快速发展阶段之后,于2012年起进入了“城乡统筹、市场主体、度假引领”的转型升级阶段,一直延续至今,没有成功实现转型升级,陷入了停滞阶段。而“智慧旅游”的兴起,则为乡村旅游指明了今后的发展方向――乡村旅游智慧化,为乡村旅游成功实现转型升级带来了契机。

3.1相关的法律、法规或文件的出台

随着“智慧城市”建设掀起强烈的热潮,越来越多的智慧正逐渐地融入到社会发展的运行轨迹之中,旅游业在飞速发展的过程中也插上了“智慧”的翅膀。2013年1月23日,在国家旅游局颁布的《关于确定天津等15个城市为第二批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的通知》中,明确规定了昆明为“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之一。根据此要求,昆明市旅游局为了切实推进智慧旅游试点工作,给出了关于昆明市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的建设方案。方案中明确地指出了昆明乡村旅游的发展方向,即“开发乡村旅游电子卡通地图,实现乡村旅游电子导航服务”,为乡村旅游的智慧化发展,建设乡村旅游智慧管理、智慧服务和智慧营销等体系,成功实现乡村旅游转型升级顺利,全面发展昆明乡村旅游智慧化。

3.2昆明乡村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

如今,乡村旅游产业经营者已逐渐不满足于昆明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希望能借助于“智慧旅游”的发展,在现有乡村旅游发展资源的基础上得到创新性的突破,开创乡村旅游发展的新纪元。乡村旅游产业经营者的经营理念和其主动、积极配合的态度,以及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推动着昆明乡村旅游紧跟时展的步伐,努力推进乡村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充分利用各种现有资源以及现代科学技术,抓住“智慧旅游”发展的契机,加大对乡村旅游标准化和智能化的建设,推动乡村旅游朝着智慧化方向发展,全面提升乡村旅游品位。

4昆明乡村旅游智慧化发展的解决方案

4.1政府旅游管理部门

政府旅游管理部门是昆明乡村旅游智慧管理的主体,特别是对于智慧乡村旅游的公共设施公共数据库的建立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建立在线信息服务门户主要为游客提供政府层面的旅游资讯信息和旅游特色服务。门户以统一的旅游信息数据库为基础,以通信网络为支撑,通过智能化管理的多样化旅游服务网络,实现向处于不同网络、使用不同终端的用户提供语音、数据、视频等旅游服务的目标。信息服务由日常服务子系统、旅游行程规划子系统和旅途导航娱乐子系统三个子系统提供。其次,旅游行政部门组织工作人员通过互联网建立乡村旅游营销平台,为缺乏经费的乡村旅游中小型企业提供对外宣传的机会,政府免费为审核通过的乡村旅游企业在平台上对其乡村旅游资源和产品进行宣传,推动中小企业乡村旅游资源的整合,为游客提供精确的乡村旅游资源信息。同时,通过与乡村旅游监督管理系统建立接口,防止出现虚假的乡村旅游资源信息和服务信息,加强对乡村旅游业的管理。最后,由旅游管理部门主导,乡村旅游社区和乡村旅游产业共同配合,采用GPS定位技术、智能视频技术、传感技术等信息技术对乡村旅游社区进行实时监控,通过视频监控、感知系统和通信技术获取乡村旅游社区的基本信息,以及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行迹、游客接待量、游客行为和社区交通流量等信息,随时掌握乡村旅游社区静/动态信息,设置应急指挥/调度系统,与智慧行政办公系统相对接,在遇到乡村旅游突发事件时从全局出发,充分发挥其指导和协调作用,在第一时间内确定应急预案,并采取相应的救援措施。该系统与乡村旅游社区客流分析与预警系统和智慧乡村旅游配套保障体系中的各子系统相对接,形成应急指挥联动机制,协调指挥多个灾害防控部门进行应急救援。

4.2乡村旅游景区

4.2.1建立乡村旅游景区信息系统

乡村旅游政府管理部门通过智能视频技术、传感技术等信息技术,同时组织工作人员对乡村旅游社区旅游资源信息进行汇集、分类和整理,并借助网络平台对动态乡村旅游信息进行更新和反馈,完善乡村旅游社区信息系统。其中静态乡村旅游社区的信息包括对社区的景点、建筑设施、乡村旅游产业的相关介绍,乡村旅游品牌特色、休闲娱乐活动等相关旅游信息;动态乡村旅游信息包括社区游客的流动量、游客的旅游活动信息等。乡村旅游社区信息系统的完善,满足了旅游者对查询乡村旅游信息准确度的需求,提高了乡村旅游社区的服务质量,加强了旅游管理部门对乡村旅游市场动态的准确把握。

4.2.2开发乡村旅游产品

根据乡村旅游社区的旅游资源特色,分析乡村旅游市场需求,开发、设计出理念新颖、创新型信息化的乡村旅游产品,且乡村旅游产品突出乡村旅游社区的旅游资源特色,蕴含着乡村旅游社区的文化内涵,独创性强,符合旅游者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乡村旅游产品是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相结合的产物,它是乡村旅游收入增长的关键所在,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环节。

4.2.3建立乡村旅游智慧服务系统

通过智慧乡村旅游服务方式对游客提供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服务,乡村旅游智慧服务全面正常启动,面向游客提供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服务,整个服务过程构成一个完整的智慧服务系统。即由乡村旅游社区和乡村旅游产业相互合作,以现代科学技术和信息资源数据库为基础支撑,以乡村旅游智慧服务平台为核心,通过服务平台,连接公共信息咨询平台、网上支付平台、智能服务子系统、医疗保障系统和安全监测系统,共同建立乡村旅游智慧服务系统,为游客提供多样服务。

参考文献

[1]钟雯.国家旅游局推动乡村旅游持续健康发展[J].农村实用技术,2010,(11):21.

[2]陈刚,童隆俊,金卫东.智慧旅游:南京之探索[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8).

[3]王毓梅,廖静娴,张殿东.分析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困境与对策[J].旅游管理研究,2012,(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