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合集7篇)

时间:2023-07-28 16:33:59
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第1篇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我们的祖先用文字记载了长达五千多年中华民族的光辉历程,形成了中华文明于世界的传统文化——汉语言。它作为人的交际工具,并在传统文化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伴随着中华民族从原始走向今天。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对外文化交流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从世界各地纷至沓来,吸取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

语文教师应该在语文教学中使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激发起热爱祖国的情感,使我们的学生在祖国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汲取大量的精神养料,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另一方面,通过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识真伪、分善恶、辨美丑的能力,剔除各种不良文化的糟粕,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成为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开拓者和建设者。

我们必须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己任,改变授课方式,只有提高了学生的认知范围,才能说是提高了学生的素质;我们应以学生素质的提高为重,搞好语文教学。

一、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能够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充分挖掘和展示传统文化的精美篇章中的各种道德因素,倾心倾力,感同身受地教育学生,审慎、准确地把握传统文化与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把时代和民族所倡导、所尊崇的文化主流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在这种古今文化相契合的教学氛围中不断去感悟、去体味。从而使他们的心灵里,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受到震撼、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便成为他们自身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最终成为他们向真、向善、向美的道德标准。

例如,当我在教学《小儿辩日》时,可以让学生去体味传统文化的精髓与韵味;在教学《论语》时,教师提到孔子,自然就会想到一个慈祥的长髯老者,带领一群门徒,风尘仆仆,辗转各国,“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他的主张在各国都行不通,被“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却“知其不可而为之”。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感悟孔子那似一棵坚忍不拔的树,虽经历贫困、饥饿、嘲笑、驱逐的风风雨雨,却能始终坚毅地守望着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凡此种种,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加强传统文化的教学分量,将其所蕴涵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扎根在学生的心灵深处,从而使他们在心底书写出一个堂堂正正的“人”来,进而能够自觉抵制形形的精神污染,并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民族文化精神。

二、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毋庸讳言,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但没有得到发扬光大,而且整个中国的文化建设也几乎是空白,那种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传统价值观念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已所剩无几,而社会上层出不穷的腐败和缺乏公德的事例倒让人常常感慨人心不古。因此,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让传统文化回归语文教学,显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义不容辞地担负起这一神圣而庄严的社会重任,让传统文化回归语文课堂,从而使我们的学生在传统文本思想的感染和熏陶下,不断提高自身的民族意识,增强自身的民族观念。

如我在讲授古诗《青松》时,在讲述古诗含义时,适时插入讲述的民族气节,让学生了解我们的民族英雄是何等刚毅和坚强。扩展了学生的视野、认识了英雄们的气势,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这比让学生掌握多少语文知识来得更为重要。

三、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有利于对学生性格的塑造

春秋时期的文化是中国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的一页。当时出现过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等伟大的文学大家。说到庄子,自然就会想到一个在山间云游的仙人,是一个濮水边钓鱼的老者,是一个思想奇幻的思考者。在做“宁其死为留骨而贵”的神龟与做“宁生而曳尾于涂中”的活龟之间,他毅然地抛弃了前者;而在文章里,他凭空虚设,海阔天空,放纵自由,宏伟壮丽,诙谐怪异,大鹏展翅万里,北海虚怀若谷,盗跖声色俱厉,庄周幻化蝴蝶,文思跳跃,开阖无端,令读者恍惚迷离,唏嘘不已。显而易见,在教学中这样的插入收到的效果肯定比较好。因为它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四、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在课堂教学中,涉及到了中国的传统节日。其实,中国传统节日众多,许多诗词歌赋中均有反映我国民俗节日的来历及有关情景。适逢民俗节日,我们向学生介绍有关的诗词,吟咏背诵,借以了解民俗节日的情况,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春节之前,向学生介绍春节的由来,诵读王安石的《元日》;清明节时节让学生摘录杜牧的《清明》,感受诗人的情感;端午节向学生介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九月九日重阳节,向学生介绍重阳节的来历及有关习俗:登高、赏菊、饮酒、插茱萸等,吟诵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请学生带着问题请教长辈或查阅书籍,也可以借助网络进行查找。

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受益匪浅,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不仅仅停留在朗读和背诵的层面,而是深入了解和挖掘出来其中的内涵,对民族传统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兴趣。

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第2篇

关键词: 音乐文化 “天人合一” “寓教于乐” “主客统一”

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文化建设又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音乐文化建设本身,又是一项全方位、系列化、深层次的复杂系统工程,其中的重中之重,是弘扬传统音乐文化精神。黑龙江新农村音乐文化建设同样也要弘扬传统音乐文化精神。

具体而言,黑龙江新农村音乐文化建设要弘扬传统音乐文化精神,又可以分解为以下三大理论层面进行系统化的研究与解读。

一、弘扬传统的“天人合一”的音乐文化精神

黑龙江新农村音乐文化建设要弘扬传统音乐文化精神的第一个层面,是弘扬传统的“天人合一”的音乐文化精神。

“天人合一”不仅是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精神,而且也是整个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它对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艺术产生了巨大影响。“‘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范畴,它不仅是一种人与自然关系的学说,而且也是一种关于人生理想、人生价值的学说。”[1]中国文化精神与西方文化精神最根本的区别之一,就在于前者强调“天人合一”,后者强调天人分立,这正如张贷年、程宜山二位先生所言:“中西文化基本差异的表现之一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而西方文化则强调征服自然、改造自然。”[2]

“天人合一”的传统音乐文化精神,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统一。因此,又由“天人合一”的传统音乐文化精神,派生出“中正平和”、“含蓄婉曲”、“亲切真挚”等等传统音乐文化精神,并派生出“形神兼备”、“刚柔相济”、“气韵生动”、“情理结合”、“情景交融”等诸多的传统音乐文化特质。

总而言之,“天人合一”的传统音乐文化精神,强调的是“和谐”二字。显而易见,黑龙江新农村音乐文化建设,要弘扬传统音乐文化精神,首先就要弘扬这种“天人合一”的音乐文化精神,为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提供正能量与软实力,从而为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雄厚的文化支撑与智力之源。

二、弘扬传统的“寓教于乐”的音乐文化精神

黑龙江新农村音乐文化建设要弘扬传统音乐文化精神的第二个层面,是弘扬传统的“寓教于乐”的音乐文化精神。

“寓教于乐”,指的是寓教育于娱乐之中,这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精神的重要特征。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是“乐感文化”,即娱乐论。在汉字中,“音乐”的“乐”与“娱乐”的“乐”是同一个字,二者密切相关,也就是说,音乐即娱乐,娱乐即音乐。

在整个音乐文化建设中,音乐艺术虽然具有普及音乐基本知识、提高人的音乐修养、健全人的审美心理结构、培养人的想像力和创造力、美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完美人格等多种文化作用,但是这些文化作用又都要通过娱乐才能得以发挥。可见,“寓教于乐”的重要性之所在。

娱乐又与游戏紧密相连,早在18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在他所著的《美育书简》一书中就指出:人的“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必须通过“游戏冲动”才能有机统一在一起。人在现实中既受自然力量与物质需要的强迫,又受理性法则的约束与强迫,是不自由的。人只有在娱乐游戏时,才能摆脱自然的强迫与理性的强迫,获得真正的自由,才能实现物质与精神、感性与理性的和谐统一。所以,人的这种乐游戏的本能,便成为艺术(包括音乐艺术)创作的动机,在这种自由活动中,才的过剩精力才得到了发泄,并从中获得美的愉悦。19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又发展了席勒的这一学说,他明确指出:人的审美活动与艺术活动,实质上都是一种游戏,美感则是从“游戏”中获得发泄过剩精力的愉悦。他们创造的这一学说被后来的艺术史家合称为“席勒-斯宾塞理论”。

中国传统的“寓教于乐”的音乐文化精神,则与“席勒-斯宾塞理论”有本质上的区别:中国传统的“寓教于乐”的音乐文化精神,是以娱乐为路径与手段,而以教育为宗旨与目的;“席勒-斯宾塞理论”则以娱乐游戏为本质与目的。

黑龙江新农村音乐文化建设,要弘扬传统音乐文化精神,就必须弘扬传统的“寓教于乐”的音乐文化(下转87页)(上接61页)精神,要在农村音乐创作、音乐表演、音乐欣赏的全程中,贯彻“寓教于乐”的精神,让所有的音乐艺术活动的主体,都能自娱自乐、娱人乐人、快乐分享、快乐尽享。让音乐真正成为“娱乐制造”和“制造娱乐”的利器,使其在新农村音乐文化建设中,发挥它独有的重要作用。

三、弘扬传统的“主客统一”的音乐文化精神

黑龙江新农村音乐文化建设要弘扬传统音乐文化精神的第三个层面,是弘扬传统的“主客统一”的音乐文化精神。

所谓“主客统一”,指的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亦即音乐艺术活动的主体(创作主体、表演主体、欣赏主体)与音乐艺术客体(音乐作品)的统一。这种“主客统一”的音乐文化精神,决定了人品与艺品、人格与艺格的密切关系。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乐如其人”、“要堂堂正正做人、认认真真从艺”、“德艺双馨”、“德高艺劭”等等,都是“主客统一”音乐文化精神的具体体现。这与西方传统音乐文化精神中的“主客分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翻开中国音乐史,记载德艺双馨的音乐人的动人故事比比皆是,它们都是“主客统一”音乐文化精神的光辉篇章。例如战国时期古琴演奏家俞伯牙与樵夫钟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命若江河!“后来钟子期死,伯牙为了谢知音,摔碎古琴,从此不再弹琴,这是音乐人与音乐作品完善统一的范例。又如唐代宫廷乐师雷海青,在安史之乱时被安禄山掠,命期奏乐,雷将乐器琵琶掷地痛哭,以示抗拒,命其奏乐,雷将乐器琵琶掷地痛哭,以示抗拒,被安支解示众,宁死不屈。这也是“主客统一”传统音乐文化精神的光辉典范。

黑龙江新农村音乐文化建设,要弘扬传统音乐文化精神,也必须弘扬传统的“主客统一”的音乐文化精神,使人民群众做到音乐美与自身的心灵美、行为美的有机统一,从而大大提升广大农民群众的综合文化素质。

综上所述,可见黑龙江新农村音乐文化建设要弘扬传统音乐文化精神,就要从弘扬传统的“天人合一”音乐文化精神、弘扬传统的“寓教于乐”音乐文化精神、弘扬传统的“主客统一”音乐文化精神三大层面入手,并力求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第3篇

交流会的主题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交流会的宗旨是:更好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两广弘扬传统文化的机构、企业、学堂、学校、社区等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通有无,交流经验,弥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促进身心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谐,造福广大人民群众,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文化部文化艺术人才中心领导、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基地领导应邀出会并作了重要讲话。广东省传统文化促进会、广东省孝道文化促进会、湖南省传统文化促进会(筹)、陕西省国学研究会、广西中华传统道德文化促进会等11个省(区)、88个机构的210多名代表参加了本次盛会,99名义工(志愿者)为交流会辛勤地默默付出。

两天的会议由开幕式、领导报告、嘉宾分享、经验介绍、小组交流讨论、小组代表发言、问题解答、会议总结和闭幕式等环节组成。其间穿插了舞蹈《礼仪之邦》;播放《你的祖先叫炎黄》等感恩励志视频微电影;古琴・情景剧《回归华夏雅生活》、情景剧《游子吟》;太极拳、书法表演等。

广西中华传统道德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北海市传统文化促进会会长沈立同志致欢迎词。沈会长对代表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对会议的背景、目的、意义和宗旨作了介绍。

广东省清远市孝德文化促进会会长卞理同志在会上致词。卞会长指出,两广很亲,缘分很深,山水相连,两广本来就是一家人。兄弟齐心,其利断金。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和问题。无论遇到什么磨难,想起孟子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是对我们的考验,只要团结协作,坚持下去,就能攻坚克难,达成目标。

会上共有22名代表在会上作专题发言。其中,广东省人民政府退休老领导、清远市孝德文化促进会顾问赵汉超老师的发言,受到代表们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赵老以《反思与借鉴 前瞻与共勉》为题,作了热情洋溢、充满激情的发言。赵老提出,大时代需要大智慧、大格局。交流会正当其时,圆梦正当其势。要低调做人,谨慎弘法,本色做人,角色做事。赵老认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考虑处理好以下十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关于弘扬传统文化的定位问题;二是关于成立机构的问题;三是关于建设团队的问题;四是关于财富的问题;五是关于自利利他的学习的问题;六是关于如何组织活动的问题;七是关于如何管理的问题;八是关于如何讲课的问题;九是关于安老逸力的实业问题;十是关于与宗教的关系的问题。十个方面的问题非常全面。

云南省传统文化促进会(筹)会长、正本系统经典教育创始人、企业导师黄柏力老师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代代相传的统一不变的文明教化。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中华民族千万年社会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以儒家文化为基础,吸收了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所形成的长善救失、层次分明、究竟圆满的教育体系。黄柏力老师强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志愿者和推广者,要成为有钱、有名、有地位、有尊严的人,这样才会吸引更多的同道参与进来。要有经营的头脑、企业家的格局,把握趋势,才能赢得未来。黄柏力老师认为,第六次经济浪潮的重要发展项目主要集中在七个板块:第一文化产业;第二健康产业;第三养生产业;第四环保产业;第五新能源产业;第六教育产业;第七旅游产业等。黄柏力老师的发言引起与会者的极大兴趣和强烈共鸣。

交流会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对“什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什么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达成了广泛的共识,并提出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大家一致认为,两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交流会一定要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举办,一定要与党和政府保持高度一致。

大家从思想上认识到:我们现在不仅是传统文化的受益者,而更重要的是要成为传承弘扬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脊梁,让更多的国人受益,这是我们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如何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要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要说到做到,身体力行,知行合一。不独树一尊,不搞宗教迷信,坚持正确的方向。让古老的智慧插上科技的翅膀,用现代的语言来表达传统的思想,秀出现代的风范。怎样才能获得幸福的人生?必须要有幸福的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我们中国人的幸福文化,也是增强我们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武器。学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我们每个人都肩负着光荣的使命。在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时代,精神文明必须始终贯穿着我们每一个公民的心……因为我们深知:只有让我们的国家变得无比强大,才不会被外人所侵略、所欺负,人们才能过上幸福安乐的生活。感恩我们伟大的党、伟大的祖国,作为我们坚强的后盾,为我们保驾护航!感恩引领我们一路前行!

交流会主题明确,特色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求真务实,精彩纷呈,覆盖面广,信息量大,针对性、可行性强,整个会场充满正能量,凝聚真善美,代表们感受很深,感触很大,收获很多,受益匪浅。更加坚定大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念,增强了自信心。交流会首开两广传统文化交流与合作先河,彰显两广及与会省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领航者的雍容气度,远大格局,创新意识,开拓精神,坚定信念,崇高理想和宏伟蓝图,是两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件大事,是两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入新时期的重要标志,更是两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历程上的重要里程碑。

首届两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交流会的顺利召开,为两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将推动两广乃至全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续健康规范有序发展。

交流会形成一份“两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交流会”倡议书。倡议书决定,第二届两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交流会于明年在广州举行。

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第4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 形式化 人文精神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化“守护”与“创新”的平衡

文化是一条河,由“过去”经“现在”流向“未来”。每一代人都是通过传统文化的浸淫而开始了新的文化创造。所以对于传统文化,每一代人都肩负着两种使命――“守护”与“创新”。文化守护的目的是为了呈现文化的“个性”,我们常说的“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正是这个道理。而文化只有不断创新,才会保持鲜活的生命力,才会在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中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由此看来,人类的文化生活实践需要自觉处理好“守护”与“创新”的关系:没有守护,文化的创新就失去了目的与方向;而没有创新,文化就失去了前进的源头活水。我们需要在文化的“守护”与“创新”之间保持一种平衡与张力。正如在2014年时所指出的:“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与“魂”,如果抛弃了民族传统,就等于丢掉了根本,就等于割断了民族的精神命脉。

今天我们弘扬传统文化,不是要回到过去,而是要让文化真正走向未来、拥有未来,即文化真正像一条河那样流动起来。既然文化弘扬的着眼点在于“未来”,那么我们就需要围绕民族文化的“未来”发展来布局谋篇,要在对传统文化的弘扬中,始终保持一种对民族文化未来发展的使命感。我们不能仅仅拘泥于文化的一招一式,而更要关注文化发展的宏大叙事,即人文精神的承传。

中国自改革开放至今,“文化热”一直伴随社会的脉搏跳动。这表明,当一个民族处于社会转型期时,必然会拨动文化的敏感神经。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表达中国价值,展示中国形象,这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所必须要担当的时代责任,更是我们今天弘扬传统文化的根本价值诉求。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感到,中国自近代以来逐渐缺失的文化自信正日益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短板”,因而努力谋求“文化中国”的崛起就成了全体国人日趋紧迫的追求。近年来,随着党中央关于文化自觉的大力倡导,全社会对于弘扬民族文化的使命感得到了明显的加强。同志曾多次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注意纠正传统文化弘扬中的形式化倾向

使命感决定着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正是基于对民族文化未来发展的关注,我们今天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必须着眼于现代国民素质的提升,着眼于“文化中国”的建构。的确,通过一定形式作为载体来弘扬传统文化是十分必要的。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发展的今天,人类现代化的触角在不断侵蚀着传统文化的领地,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传统文化的内涵要通过特定的文化形式来表达,文化的内容与形式常常是相互映衬的,文化的表达形式是在经过一定时间的洗礼之后慢慢沉淀下来的。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征,就是与其文化背景的不可分割性。文化要为人所用,寄托人文情怀,抒发胸中意气。

在今天的社会文化实践中,我们更要关注当下的传统文化热是否真正触及了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实质,是否真正提升了人们的精神境界。一般而言,文化的形式要自觉为文化的内容服务,如果忽略了文化的内容,尤其是忽略了对贯穿其中的人文精神的追求,就必然会走入歧途,背离我们弘扬传统文化的初衷。文化是活的,不能做简单的固化处理,更不能只注重形式而忽略对其内涵的承传。鉴于此,我们必须对传统文化弘扬中的形式化倾向有清醒的认识,并自觉予以纠正。

传统文化弘扬中的形式化倾向,在我们当下的社会生活中有诸多表现。究其根本原因,是我们对于为何要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这一问题,依旧缺少价值观层面的自觉,并且常常以某种实用心态去面对传统文化。这样一来,传统文化的有机性就会受到破坏,其所承载的人文内涵也无形中被淡化和消解了。

传统文化弘扬中的形式化倾向首先表现为过于强调传统文化的符号性。例如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取出一些最基本的元素符号加以分类,并运用动漫、影视以及网络等现代电子技术手段进行视觉转换和传播,当传统文化的某一要素被夸张放大时,传统文化的系统性、完整性也被肢解了。比如追求传统文化宣传的口号化表达,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则空洞无物,甚至曲解了传统文化。再如一些学校举行的“入学礼”,正衣冠、拜孔子、诵经典、点朱砂等,让学习传统文化沦为了作秀,让接受者只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根本不了解这些仪式和形式背后的人文意义。

其次,刻意凸显传统文化的工具性价值。这往往表现为与文化无涉、充满了虚荣与浮躁的商业行为。一些地方将其所办的针对儿童或企业高管的国学班办成了“敛财班”,明显背离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初衷,更谈不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在一些教材中,把文学作品知识化、技术化的倾向也比较明显,诗文的审美意义常常被遮蔽了。

再次,将弘扬传统文化简单理解为“回到过去”。一些人不顾现时代的文明发展与呼唤,把传统文化神秘化、复古化,甚至变相传播封建迷信。借近年来的传统文化热之机,有的人用种种封建迷信活动来预测一个人、家庭和企业的未来命运,以“信息咨询、社会服务”为幌子,假借科学之名招摇撞骗,败坏了传统文化的名声。

最后,借弘扬传统文化之名,搞一些形式主义的政绩工程。一些地方官员违背文化发展的自然规律,把“弘扬”变成了“命令”,动辄斥资几亿、几十亿修建奢华的学堂、会馆、传统文化园,看似富丽堂皇,实则华而不实。与之相对,四周的民居建筑简陋杂乱,道路破旧拥堵,与党和国家强调的民生理念背道而驰。近年来,国内不少城市花巨资兴建一座座牌楼、古镇等“仿古”建筑,但有一些都是粗制滥造,与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文化古建筑相比,难说有任何的文化价值和意义,更没有承载任何有价值的文化信息。

文化建设不能止于碎片,我们今天的传统文化教育更不应出现无序而支离破碎的局面。对于传统文化的弘扬,不能仅仅满足于形式上的热闹,而不去触及民众的精神世界。传统文化的意义和力量在于人民的“承认”并身体力行,形成广泛的社会共识。

探求人文精神的中国表达

如何有效克服传统文化弘扬中的形式化倾向,使全社会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步入健康的轨道,这的确是一个重要的时代话题。对于此,曾说过:“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主要强调了三点:其一,弘扬传统文化的关键在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人类的文明之火生生不息,其根本在于创造与创新。文化只有在创造与创新中,才能实现真正的自我否定和突破,实现文化的转化与发展,萌生出走向未来并拥有未来的力量。传统文化根本在“传”,而“传”的过程亦是对自身文化否定与选择的过程,即扬弃旧的文化元素而壮大新的文化元素。其二,在当代,对传统文化的弘扬是在“跨越时空、超越国度”的全球化背景下展开的,因此需要我们既立足本国又要面向世界。人类自全球化的序幕拉开以来,便进入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发展状态,不同文化形态之间既有冲突又有融合,任何一个民族都不能关起门来独自设计自己的文化图景,而必须以开放的心态勇于面对“他者文化”,既要“各美其美”,也要“美人之美”,真正实现文化的互惠共赢。其三,我们要注重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切出发,注重发掘“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任何一种传统文化都是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如果说“民族性”让文化富有魅力,那么“时代性”则会让文化赢得未来。所以,我们要善于从自身的传统文化中去发掘体现人类文化共性价值的元素,为世界文化繁荣做出应有的贡献,即创造出“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

弘扬传统文化必须注重对人文精神的承传。人文精神关涉到文化价值,因此是文化的本质与核心。在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中,人文精神又常常是对于该传统更加凝练的表达。什么是人文精神?从文化哲学的视角来说,人文精神集中表现了对人的尊严以及对人的价值和命运的关切,这是一种为了人、关注人、理解人、把人当成人的思想情怀。倡导人文精神就是要求我们要在目的层面关心人的发展。社会在变,时代在变,但是有恒久价值的人文精神却不会变。今天的中国社会提出要“以人为本”,这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当代人文精神的中国表达。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可以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来表达,《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两句话浓缩了中华传统文化最重要的价值诉求,寄托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可以说是中华传统人文精神的经典表达之一。它要求人们在通晓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前提下,妥善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既要懂得顺应天道,还要懂得承载包容,最终达到顺天应人的人生境界。每个中国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去认真领悟先人的思想,并进一步从这些优秀的人文传统中生发出与时代相契合的价值关怀。今天,党中央提出要努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可以说是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时代阐释。文化不是无源之水,“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客观上无疑构成了今天我们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资源。惟其如此,我们才能在现实文化实践中彰显出当代中国文化的特色与魅力。

另外,弘扬传统文化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在整个人类社会生活中,文化往往是变化最为缓慢的部分,因此我们不能急功近利、操之过急,尤其要注意克服两极对立、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式。传承我们的“国粹”,既不能板起面孔做“老学究”,也不能“热衷于形式”而昙花一现。开放、学习、包容,这是全球化时代世界文化发展的应有环境,我们要努力去营造这种环境。在全球化时代,人类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需要在文化上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中国应成为新的文化规则与文明形式的创新者。我们要培养开放包容的心态,切不可一味以传统文化的形式盲目“抵制”或“拒绝”外来文化,这往往容易落入文化保守主义的泥沼。无论是文化传承还是文化创新,一定要平心静气,坚守文化自信。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从世界舞台的边缘重新步入中心,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责任。可以预见,我们不但在经济上能够做到这一点,在文化上同样可以做得更加精彩。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让古老的中华文明重新焕发生机,以崭新的文化姿态走向世界。

(作者为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

【参考文献】

①:《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14年9月24日。

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第5篇

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伴随我们。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丰富的传统文化伴随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民。正如所说,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在时代的快速发展中,我们该如何弘扬传统文化呢?

继承,是文化不息的原因。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腹有诗书气自华”。中国诗词大会让美好的诗词经久不衰,历久弥新,让诗词的美展现的淋漓尽致。继承传统文化,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的应是优秀的传统文化。要弘扬便要先继承。

创新,让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入新动力。大众传媒的日新月异的发展,文化多样性的美不胜收。是科技的创新推动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

甲骨文手机表情包让传统文化活了起来。除了科技的创新,我们的思维创新更为重要。思维创新是人脑的动能。发挥好我们的思维创新,将更好的弘扬传统文化。看图猜成语让我们体会内涵,更培养了我们对成语的乐趣;举办灯谜晚会,在浓厚的节日氛围下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当传统文化插上创新的翅膀,文化就更具吸引力,让我们都更自觉地弘扬传统文化。

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第6篇

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伴随我们。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丰富的传统文化伴随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民。正如习主席所说,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在时代的快速发展中,我们该如何弘扬传统文化呢?

继承,是文化不息的原因。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腹有诗书气自华”。中国诗词大会让美好的诗词经久不衰,历久弥新,让诗词的美展现的淋漓尽致。继承传统文化,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的应是优秀的传统文化。要弘扬便要先继承。

创新,让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入新动力。大众传媒的日新月异的发展,文化多样性的美不胜收。是科技的创新推动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

甲骨文手机表情包让传统文化活了起来。除了科技的创新,我们的思维创新更为重要。思维创新是人脑的动能。发挥好我们的思维创新,将更好的弘扬传统文化。看图猜成语让我们体会内涵,更培养了我们对成语的乐趣;举办灯谜晚会,在浓厚的节日氛围下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当传统文化插上创新的翅膀,文化就更具吸引力,让我们都更自觉地弘扬传统文化。

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第7篇

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首席专家吴潜涛教授在为参加“道德讲堂”培训行动的学员授课时指出,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具有重要意义。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全面、正确地认识祖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既有民主性的精华,又有封建性的糟粕;既有积极、进步、革新的一面,又有消极、保守、落后的一面,是一个精华与糟粕互见的复杂的文化混合体。因此,全面认识、正确对待中华民族古代传统文化,必须坚持批判继承的方针。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明确提出了对中国古代文化进行批判继承的正确方针,确立了吸收其精华、抛弃其糟粕的古为今用的原则,正确解决了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和方法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反复强调,我们的文化建设不能割断历史,一定要用马克思主义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分析、鉴别和批判,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对待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这种“批判继承”态度和方法,是对民族文化发展基本规律的客观反映,也是我们党长期以来发展民族文化的经验教训的概括和总结。

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坚持弘扬和培育的统一。所谓弘扬,就是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五千年逐渐形成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其中包括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要求,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和发展。所谓培育,就是要在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纳体现社会发展方向的时代精神,赋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现代性特点,使其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向一个新的台阶。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的前提条件,离开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与时俱进是不可思议的;培育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的关键所在,不能及时不断地吸纳时代精神,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与时俱进同样是不可思议的。因此,坚持弘扬与培育相结合,是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与时俱进的根本道路。

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反对“文化复古主义”和“”两种错误思潮。这两种思潮都是错误的。复古论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上,只承认其一般性、普遍性,而否定其个别性和特殊性,把传统的东西与现代的事物完全等同,这实际上是否定文化的历史和发展。虚无论则只承认中国传统文化的个别性、特殊性,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一般性、普遍性,这实际上也就割断了文化的历史继承性。无论是“复古论”还是“虚无论”,都对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文化的进步产生了十分消极的影响。在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问题上,我们必须注意科学辨析,避免各种错误倾向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