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弘扬传统文化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2-11-02 05:27:03
弘扬传统文化论文

弘扬传统文化论文第1篇

关键词:社会思想文化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国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4)08-0026-05

在思想文化领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弘扬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进步以及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议题。认识和处理二者的关系不仅贯穿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全部过程,而且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前提。可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弘扬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是社会思想文化建设领域不容回避和必须解答的课题。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高潮及意识形态建设不断加强的新形势下,如何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弘扬传统文化的关系呢?或二者的关系到底如何?应怎样处理二者的关系?笔者拟将对这些问题做一些探索,以期助益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的科学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传统文化弘扬的分野性

在思想文化建设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弘扬传统文化的关系作为不可回避的问题,要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必须首先意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弘扬传统文化的殊异性。这可以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弘扬传统文化各自规定中获得澄明。

首先,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具有独特的规定性。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内在要求,是为了让人们形成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树立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和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以马克思主义及其发展的成果为主要内容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宣传和教育群众的社会实践活动。可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的教育。这既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也包括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育;既包括马克思主义立场和观点教育,也包括马克思主义思维方式和方法教育。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实践形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具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因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阶级性、科学性、实践性和发展性内在地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有劳动人民立场、追求真理、实践倾向和创新意识。实际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本来就是随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传播、发展而展开历史的沿革,就中国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际上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和时代化是一致的。可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一场范围广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宣传和普及运动,它不仅指专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堂教学式的集中教育,还可通过广泛群众参与的文化运动和革命的途径来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宣扬。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统一性,构成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要规定,这渗透于教育内容、形式、价值和功能等方面。因此,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性质及旨趣从根本上赋予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具有独特的规定性。

同时,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也具有独特的规定性。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规定性不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有自己特殊的内涵和所指。这里归根结底是由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身决定的。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相伴而行,是中华民族不断承续的思想观念、价值规范和生存智慧的总体表征。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主流是儒家文化,儒家思想一直在封建社会官方的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正统地位,并以忠孝立国、家国同构、等级宗法、伦理纲常和修齐治平等为特征而绵延中国封建社会达两千余年。同时,中国传统文化虽以儒家为轴心,但就本真形态看,儒法道释却互补互斥,各胜擅场。自百家争鸣伊始,儒道法三家鼎立,尔后法家为秦朝推行,黄老之术为汉初落实,时至武帝独尊儒术,此后儒学才为正统。实际上,法家始终被统治者作为秘而不宣的武器使用,而佛教与道教在民间的影响甚至超过儒家。例如,在中国古代戏曲小说和民间故事除了主导的儒家思想外,往往是儒释道法各种思想观念的混合物,蕴含底层人民的生存智慧和正义感,虽常弥散着“哥们义气”“豪侠情结”等非理性因素,但这却足以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多重性。因此,虽然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就是要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但是一般说来传统文化能昭示出儒家思想对传统文化的主导地位(儒家文化是传统文化的思想主流);也表明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儒家以外的法家、道家在传统文化承续中也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可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弘扬传统文化存在明显的界域分野和殊异旨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而弘扬传统文化就是要弘扬以儒家文化为主要内容而涵括法道释的思想文化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一种教育现象,而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文化现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背后起指导作用的是马克思主义,而弘扬的传统文化主要是对儒家思想文化的彰显;更为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属性是无产阶级,是无产阶级政党和国家领导和带领人民群众自觉改造主观世界进而改造客观世界的重要方式;而中国传统文化曾被剥削阶级控制和垄断,是统治阶级维护自身统治和控制劳动人民思想的重要产物。其实,从理论上认识到二者分野很重要,但实践中正确地处理二者分野则更重要,甚至直接关系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科学性,也直接关系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例如,在“”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一次彻底与传统文化的决裂运动,传统文化被一概推上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对立面,只要属于文化传统的东西,就被贴上“封建”的标签悉数加以涤荡。这不仅践踏了中国传统文化,给优秀文化遗产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同时也给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造成了阴影。因而在我国社会思想文化建设领域,能否摆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弘扬传统文化的关系很重要。只有全面认识二者的关系,才能正确把握之。鉴于此,社会思想文化建设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弘扬传统文化能否交融就成为不可缺失的维度。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弘扬传统文化的交融性

在思想文化建设领域中,一定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弘扬传统文化的界域分野决定二者不同的“处境”。“处境”表现为一种限制视觉可能性的立足点,决定着不同的“视域”。那么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弘扬传统文化能否实现“视域交融”,抑或二者能否实现对话与汇通呢?我们知道,在我国思想文化建设领域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而弘扬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文化,因而二者本质上就取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追求与中国传统文化意蕴及其关系。社会思想文化建设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属性和旨趣以及把握住传统文化的文化特质和追求,是明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弘扬传统文化交融可能性的根本。

首先,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张的改造社会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存养心性能相互补充。马克思主义致力于人类解放,而这个解放在马克思看来不是诉诸人的思想的批判活动,而是现实的历史活动,是由工业社会、商业状况和交往状况决定的,“实际上,对实践的唯物主义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1]因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首先是一种现代的社会批判理论或革命理论的宣讲,而主要不是关于个人的身心修养、情感慰藉的学问的传授。至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育也主要是关于中国社会革命、改革和发展道路的教育。虽然马克思主义十分重视对群众的教育工作,并提出“灌输”(列宁)和“理论掌握群众”()等理论,且教育内容的真理性和价值性也能够鼓舞人们在实践中锻炼意志品质并给人以精神上的鼓舞和引导,但这种理论及其教育归根结底是为了赢得民心、改造社会,而不是存养心性、情感慰藉。问题是,人是文化的存在和传统的存在。“历史是一种在多元时间内的精神活动,而思想文化史中精神活动永远是现在进行时,并且面向未来。”[2]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所追寻的人生意义、情感皈依和价值诉求,毕竟受制于他们在几千年间形成的深层文化心理结构,如重视人伦日用、追求顺乎人情、主张不偏不倚和维护整体统一等。甚至这种传统已是中国人的存在本身和精神生命。因此,弘扬传统文化能在个人的身心修养、情感慰藉等方面弥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内容的不足并开显出新的价值。因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在尊重现时代中国人的精神存在的性状基础上,整合包括儒家在内的传统文化资源并加以时代性阐发,不断拓展、补充和发展关于文化心理和精神家园等有关理论及其教育。

其次,马克思主义理论倡导的自觉意识和理想人格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担当意识和人格追求能相承接。中国传统文化由于千百年的传播和日用,尤以历代仁人志士表现出来的道义承担为明显特征。道义的内涵从源头看是由孔孟荀三代儒家所倡导和实践的仁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儒家的仁道在后人那里进一步发展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这种意识的个体落实,就是君子人格。孔子有“天生德于予”的自信,孟子有“大丈夫”的理想,王安石有“天变不足畏”的精神。宋明理学特别是陆王心学更突出了成仁成圣的旨趣。与此相应,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1]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就是要唤醒民众的自觉意识和使命意识,并始终认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所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的、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3]实际上,历史地看,中国传统文化的担当意识和人格追求对先进分子和革命先行者的自觉意识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们的道义在身成为使命在肩,圣王心态转换为创造历史的革命情怀。而中国共产党人很早就力主与民族传统文化对话。在《为人民服务》和《纪念白求恩》中,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都是基于中国民众的革命实践,结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担当意识和人格追求,对共产主义人格理想做了深刻的论述,至今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倡导的自觉意识和理想人格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担当意识和人格追求相承接具有指导意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倡导的自觉意识和理想人格与传统文化的担当意识和人格追求能相承接。

再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蕴含的革命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理念能相借鉴。马克思主义是立足于现代工业生产和资本主义开辟的世界历史,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在于发动民众剥削阶级的统治,建立劳动民众的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无疑植根于这一理论特色,因而蕴含着革命的批判的特质,要使理论成为阶级斗争的武器和夺取政权的法宝。当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虽也蕴含建设、改革、发展的理念,但其革命特质不容否认。而中国传统文化则立足于中国传统的农耕生产和家族组织,为王权政治建构的传统思想文化受制并服务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稳态运行,呈现出维护统一与和谐稳定的文化品性,并形成强大的“尚和”、“贵和”的思想文化传统。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在社会大变革时期,的确需要“斗争性”、“革命性”强的思想意识,当社会进入稳态运行时期,讲“共容”“和谐”等观念就会受到人们欢迎。这是“打天下”和“坐天下”的殊异。中国封建社会虽有政权更替和农民起义,但社会基本结构却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常规稳态运行,而中国传统文化也与之交相辉映从而获得保守性格。近代中国面临救亡图存的社会大变革,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纲常、等级名分、中庸之道等必然被救亡图存的要求边缘化。当代中国已进入社会稳定状态,因而传统文化的那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和生存理念将开显出新的时代价值和精神意蕴。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教育在发扬革命性、批判性的同时,应当立足当代社会实际,建构出既具革命性,又具包容性的思想文化,进而维护安定的政治局面和发展环境。当然,中国社会转型和和谐社会建构,都与中国传统社会有天壤之别。推进与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教育既要认真总结和吸纳前人的和谐理念,又不能停留在前人的认识水平,需要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特征。

三、树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弘扬传统文化关系的自觉意识

在思想文化建设中,要充分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传统文化的差异性和互补性的同时,还必须在思想和实践中自觉树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弘扬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以形成处理二者关系的正确思维方式和实践态度,进而使社会思想文化建设在目前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和意识形态建设中发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作用。

首先,树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自觉意识。虽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传统文化的弘扬联系密切,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以及中国特色社会道路的开创,都不是靠中国传统文化的指导成功的,而是靠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教育指导的结果。这点无可否认。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政治观点,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实现解放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就是要向民众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宣传并转化为变革世界的物质力量。“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接力探索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中国凸显了独特的‘中国气质’,汇聚了强大的‘中国力量’,创造了惊人的‘中国奇迹’。”[4]能否树立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自觉意识关系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前途命运,关系到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和伟大复兴。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不能自发地与无产阶级和亿万群众的实践视野相结合,且无产阶级先锋队接受并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也有一个自发到自觉的过程,因而马克思主义理论要存在和发展,就必须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来武装。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只有回到群众的实践中去才能得以存在和发展,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正如所说:“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如果动摇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会导致思想混乱,社会动乱,那将是国家和民族的灾难,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关系着党和国家的命运。”[5]因此,在社会思想文化建设中树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自觉意识就是要认识到其重要性和战略意义。

其次,树立弘扬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虽然传统文化的弘扬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能交融,但对待传统文化也必须树立意识自觉:一是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局限性。中国传统文化没能解决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任务,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是中国传统文化指导的结果。这点也不可否认。“近代中国启蒙运动同救亡运动交织在一起,主要体现为民族意识的觉醒。因此,启蒙的主体表现为民族群体而不是个体。儒家虽有维护群体意识的意向,但是他们彰显的道德主体还是着眼于个人,并非群体,因而无力解决民族的动员和社会的重建问题。”[6]二是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两重性。正如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的:“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7]三是树立自信意识。中国传统文化蕴含中华民族的生存智慧,如穷理尽性、天人合一、求和尚中等追求自我生命本性的完善以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这在科技理性膨胀、价值理性失落以及世界文化交流交锋的当下,中国传统文化必能开显新的精神意境和时代意蕴,熔铸当代中国人的精神风貌和时代气质,并以独特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目前“我国文化事业不断取得发展,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成就,国民教育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力度也在增强。但从增强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角度观之,对传统优秀文化的学习力度似仍应加大”。[8]因此,在社会思想文化建设中既要认识到传统文化局限性和两重性又要秉持自信心,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

最后,树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自觉意识。这是正确处理二者的分野与契合的落脚点。哲学解释学大师伽达默尔指出:“即使在生活受猛烈改变的地方,如革命的时代,远比任何人所知道的多得多的古老的东西在所谓的改革一切的浪潮中仍被保存了下来,并且一起构成新的价值。”[9]过去,我们虽然认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但是对于包括儒家文化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影响,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客观上讲,长期处于家庭本位和小农经济的环境中的中国人,容易对于在希腊理性文化传统及其在大工业社会和世界历史的基础上产生的马克思主义及其社会理想,产生一定的误读、误解。树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弘扬传统文化关系的自觉意识在于能否保持理性的批判态度:一方面,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全面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文本”,融入它的视界,用它的眼光打量和批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专制的、小农的狭隘的思想意识,打破狭隘的自我意识,彰显新的视域与意境。另一方面,批判地看待曾经行之有效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实践和理念,坚持解决实际问题,着眼于现实问题的理论思考,从而把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融入实践中,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的同时,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价值彰显。因此,在社会思想文化建设中树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弘扬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必须走出传统与现代、激进与保守的对立局面。就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而言必须在把马克思主义转化成为人们自觉追求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传统而又超越传统,进而引导人们投身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就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而言必须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更新自身发展,进而成为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需要的优秀文化。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弘扬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是社会思想文化建设必须处理好的新问题,既要在认识上搞清楚,也要在实践中把握好。一方面必须意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和价值追求,并且与弘扬传统文化存在明显的界域分野,另一方面更要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必须植根于传统文化并吸收传统文化的丰富营养,同时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必须借助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教育来实现新的更新和发展。因此,更为重要的是在目前社会兴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高潮的背景下,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不断加强的情况下,必须自觉树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弘扬传统文化关系的自觉意识。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及意识形态建设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的应有作用。这是目前我国社会思想文化建设的本质要求和必然诉求。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吴端.青年与公共幸福――儒学的民众化与青年现象的形成[J].青年探索,2013,(2).

[3]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杨彦斌.论增强统一战线各界人士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的学理依据[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

[5].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6]宋志明.中国现代哲学通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7]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胡剑.的文化自信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

[9]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卷)[M].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弘扬传统文化论文第2篇

论文摘要: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一个民族生息繁衍的源头活水在当代中国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做好政治思想工作既是对优良传统的继承也是发展的要求对当代大学生来说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提高思想素质开阔精神境界提升文化品位从而唤起他们对祖国繁荣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之追求高雅的现代文明实现人生的价值

高等学校担负着为社会卞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专门人刁一的重任.健康向上的校际}文化在新型人刁一的培养过程中起着小可代替的作用。受认识水平等方面的局限.高校教育容易忽视对传统文化的有效选择.这小仅与高等学校所培养的日标小相适应.也直接影啊到经济发展战略和现代化建设。囚此.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做好政治思想}_作.正确引导时尚文化.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

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索质

r为社会卞义价值观核心的爱困卞义和集体卞义.是现代苹命的产物.但是它的思想渊u}可以追溯到中困古代优秀传统文化。为群体本献的思想大量出现我困古代优秀文化遗产中。儒家学说创始人孔庄说过“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认为人的价值在于发现和宣传真理.人的价值集中表现在为真理、道义而产}一必要时为道义而献身。于是.“杀身成仁”、“舍n=.取义”便成r中uu;代有识之十和志十仁人的信条。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崇高道德精神.富于正义感.崇尚正气的民族。林则徐“虎门销烟”.仲张民族正义.小避个人祸侣;谭嗣同变法维新.以}}u头流血_唤醒困人;孙中山7卜致力于困民苹命.“一往无前.愈挫愈奋”.近代中困的JlJ史.是志十仁人献身社会的奋斗史。

社会卞义道德观从我困传统美德中也可以找到思想渊u}。例如.传统美德强调人们应当“闻过则喜”、“过则勿}h}改”。孔庄曾说过“过而小改.是谓过矣”.即有了过错还小改.那就是过错了。我困优秀传统文化小承认有天产卜的圣人.也小承认有绝对完美的人。孔庄很坦率地说“庄也丰.苟有过.人必知之”。承认自已有时有缺点和过错.别人指出.他能立即改正这才是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实事求是的风范。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还必须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时代在前进.事业在发展.实践在深入.政治思想}_作的物质基础、社会环境、传播手段也在发产卜着深刻的变化。囚循守川、半守成规、停滞小前.就难以适应新形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要结合新的实践实现思想认识上的新坛跃.采取新举措.实现}_作的新突破。始终站在时代前列.用宽j’一的眼界观察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困.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装各思想宣传阵地。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遵循人类认识的客观规律.深入侧}究社会环境的变化和人们思想行为的特点.探索人的思想认识与社会环境变化的内在联系.善于把握时机.囚势利导、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开阔大学生的精神境界

在高校学产卜的思想政治}_作中.有一个重要环节.那就是进行马克思卞义哲学的理论思维教育。而马克思卞义哲学可以从中困古典哲学中找到若}理论的渊u}。道家学派创始人老r.他比较系统地提出了事物对立面相勺_依存的观点.提出了美{王、难易,t短、高下、有无、损益、胜败、攻守、动静、荣辱等对立的概念。矛lH的一方面小存在.对立方面也小存在.这就叫做“有无相产}一难易相成.t<短相形.高下相倾.声介相和.前后相遇。”对立面相勺_依存、相勺_作用.刁一有事物的转化和发展。我困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关事物的转变和发展的理论.是人们对于自然、社会和人产卜观察所得经验的理论概括.山此引发出所谓“忧患意识”.也是极有价值的。《易经》中就有这样的话:“安而小忘危.有而小忘无.治而小忘乱”。一代贤相、北宋政治家、学者范仲淹在厅阳楼览物抒怀.其“小以物喜.小以已悲”的崇高境界.完个超越了个人的一已名利.范仲淹产卜遭遇坎坷.忠直小阿.但心忧天下.留芳千古。“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情怀.至今仍铮铮作啊.

其哲人风范.令后人瞻仰小i}。在做好学''''I一的思想政治}_作中.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学习马克思卞义哲学.这是文化素质的重要根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还应紧密联系高校学产卜的实际。要切合当代大学产卜的思想实际.从现实''''I=.活中汲取新鲜营养.真实反映时代精神.使思想政治}_作更加富有活力。要深入学产陈认真了解学产陈满足学产卜要求.把思想政治}_作做活.更好地宣传动员学产}一引导教育学产}一帮助服务学产卜。要把引导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战线必须t<期坚持的}_作原则.体现在思想政治}_作的各个方面.使高校思想政治}_作始终立足于学产卜的年龄、心理、思想实际.}_作视点始终对准改苹开放和现代建设的火热产卜活.}_作的落脚点始终放在学产卜的理想、前途、责任感教育上.把思想政治}_作做得更加具体实在.更加入情入理.更加亲切可信。这样既有利于对高校学''''I=.进行马克思卞义哲学教育.又有助于开I}}l学''''I一的精神境界。

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文化品位

时尚是一种群众性的社会心理现象.表现为一定时期社会上或群众中普遍流行的某种产}一活方式或行为模式.是众多人相勺_影啊、迅速普及的结果。时尚具有流行性、通俗性、商品化的特点。高校学产卜偏爱流行文化.囚为他们是社会中最积极、最有产卜机、最极苹新思想的社会力量。他们乐于接受新事物.有较强的自我表现意识和追求时髦的心态.往往成为追逐时尚的卞体.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使高校学产卜远离粗俗文化.有助于提升文化品位。当代大学''''I一在改苹开放后出''''I一在社会转型中成民.是与时俱进、与时共舞的一代.他们追逐的时尚卞要集中在阅读时尚、网络信息时尚、影视娱乐时尚、恋爱婚姻时尚、校园经商时尚、西方哲学时尚、考}JI留学时尚等儿个方面。这此时尚已成为高校学产卜产卜活中小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渗透到高校产}一活的方方面面.在当代大学产}一群体中掀起了一阵阵的时尚热潮。时尚对高校学产卜的产卜活观念、价值取向产产卜了多方面的影啊.而这此影啊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对此.高校德育}_作者应辩证地分析。一方面.追逐时尚加速了古年学产卜的社会化进程.开拓了知识面.培养了技能.拓展了个人的发展空间.陶冶了产卜活情趣。_另方面.时尚文化良隽小齐.难免带来负面影啊。众所周知.时尚文化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受到市场经济的调节.有此时尚文化小可避免地带有浮浅、庸俗、猎奇的特点.甚至有色情卞义、享乐卞义、拜金卞义、民族虚无卞义等颓废文化错误观念.对当代大学产卜的世界观、价值观、人产卜观的发展起着消极作用。对此.高校德育}_作者应该有一个洁醒的认识。

如何弘扬优秀文化.提升大学''''I一的文化品位昵

1、对大学产卜进行正确的价值观、人产卜观、世界观教育。对种种社会思潮.如西方哲学中萨特的存在卞义、尼采的唯意志论、叔木华的宿命论、马洛斯的人木卞义等进行言之有据的正确分析.以理服人.帮助他们提高市美鉴赏能力及分析、批判能力.使他们能带有理性批判的眼光来看待这此社会思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小应对“洋思想”、“洋学说”、“洋事物”盲日的崇拜。

z、充分利用传统教育资u}组织、开展有益而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样既能正确引导学校流行文化.又能满足高校学产卜精力旺盛.求知欲强的需要.让他们在事实面前受到熏陶、开阔视野、增t见识.在实践活动中受到锻炼.增强能力.展露才华。同时能克服他们盲日地赶时髦随大流的心理倾向.促进他们的进一步成熟。

弘扬传统文化论文第3篇

[关键词]国家形象塑造;“韩流”;假面剧

一个国家的文化,包括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对于国家形象的塑造与形成,可以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敝化,如果能够把自己国家富有个性的文化展现给世人,对于本国国家形象的塑造与形成,将会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实际上,在当今世界,每个国家都在力图通过打“文化牌”来展示和塑造自己国家的形象。但是,这张文化牌怎么打、打什么,却是一个要研究的问题。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作为“韩流”中的韩国电影就不惜余力地弘扬、推广民族传统文化。本文就试图通过近年来拍摄的―部分韩国电影研究、探讨韩国电影人是怎样通过电影这一综合艺术,也是受众广泛的艺术形式来对韩国传统文化进行弘扬和传播的。

一、《春香传》(2000年,导演林权泽)

《春香传》是韩国朝鲜王朝时代最著名的说唱体爱情小说。18世纪开始就以说唱形式在民间演出过,这部小说以民间传说为基础,共有六十多种不同的版本。比较完善的脚本是由著名民间文学家申在孝(1812--1884年)所整理。小说分上下卷。至今仍广为流传。被誉为韩国的《红楼梦》、古朝鲜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深获韩国人民的喜爱。

《春香传》在文体上具有“说唱文学”的特色,“说”的部分用叙事笔墨写成,“唱”的部分用韵文写成,体裁近于中国的古代“词话”。《春香传》在思想上、爱情主题上与反对封建门第、反对封建暴政主题完美融合。在艺术上,情节扣人心弦、充满尖锐深刻的矛盾冲突,人物形象生动、语言优美,无论是写景、叙事、抒情,都生动出色,而且大量地运用民间歌谣、俚语以及中国著名的古典诗句。

《春香传》被改编成歌剧,多次被拍成电视尉和电影,并且朝鲜民主人民共和国和韩国都拍摄过。在今天朝鲜民主人民共和国的为数不多的电视频道中,电影《春香传》是获准播映的传统保留,节目。近年还有由韩国导演尼尔森一申(NelsonShin)执导,朝韩合拍的动画片问世。韩国根据《春香传》拍摄的电视剧《豪杰春香》在中国内地也引起过观看热。2000年由韩国导演林权泽(IM Kwon-Taek)又一次将《春香传》搬上了银幕,并成为入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的影片。

影片非常鲜明特色就是以韩国清唱“Pansori”(盘瑟俚)贯穿始终,用这种民间艺术的形式来渲染气氛、掀起高潮。这样做,既符合《春香传》说唱传统,又利用电影这种艺术形式弘扬了民族艺术,使这种在现代生活中濒临困境的民间艺术形式扩大了受众,在大银幕上重新焕发了青春,且和影片内容非常切合,在影片叙事的一波三折中加上“Pansori”(盘瑟俚)的哀怨苍劲的曲调使影片古色古香的风格呈现了独特的色彩。

“Pansori”(盘瑟俚)于1964年12月24日被韩国政府制定为“重要无形文化财第5号”。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韩国民俗艺术之一的民俗乐“Pansori”(盘瑟俚)发源于韩国朝鲜王朝中期的全罗道地区固有的曲调,具有400年的历史,是由1名说唱艺人根据一名鼓手的打击旋律用说唱的形式向观众和听众讲述故事的艺术形式。“Pansori”(盘瑟俚)是一种非常独特的说唱艺术,它形式上像中国的评书,将音乐、文学、表演融为一体,通过歌唱、说白、表情、动作和作为道具的一把扇子来描绘复杂的剧情,看起来简单,学起来却十分艰难。据说,学习“Pansori”(盘瑟俚)的艺人常常需要到瀑布边练嗓,开始时人声常被瀑布声掩盖,但经过多年苦练后,声音便可以超越瀑布,适合“Pansori”(盘瑟俚)唱腔的朗朗之声在瞬间获得。

据记载,朝鲜历史上曾有过12部板索里,但现存的只有5部:《春香传》、《沈清歌》、《兴夫歌:华容道》、《江陵梅花打令》、《淑英娘子传》等。

《春香传》是其中流传最广的一部。林权泽这部电影中的“Pansori”(盘瑟俚)演唱者,是韩国第5代“Pansori”(盘瑟俚)传人赵尚贤,其声音沉郁苍劲,表演内敛深沉,极好地演绎了电影的曲折情节,也表现出“Pansori”(盘瑟俚)和《春香传》中优秀的文学传统和艺术魅力。

二、《醉画仙》(2002年,导演林权泽)

韩国影片《醉画仙》是导演林权泽又一部弘扬韩国文化的巨作。描述了韩国画家张承业的一生,像梵高等西洋画家一样,张的一生是艺术家对于绘画的追求与世俗趣味的碰撞、是内在的追求完美的冲动与表现形式的挣扎;贫苦出身、天才盖世;出入于高门贵室、却不懂人情世故;流连于酒肆勾栏、到头来孤家寡人……但张承业潦倒的一生,却为朝鲜民族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开创了有别于中国画和日本画的韩国画系。影片记述的画家的生平故事,使观者不禁深深被感动。其中涉及了不少十分珍贵的史料,以及展示韩国十九世纪士大夫阶层的生活情趣。

影片对意境的营造颇具匠心。其中不仅将韩国春夏秋冬鲜明四季勾勒的美轮美奂,还将韩国传统的淡雅与东洋画派的明艳糅台到一起,包括描摹男女情事、士太夫阶层的生活情趣,都一如张承业笔下的暗涛汹涌、活色生香,与大自然灵肉相通,精雕细琢的良辰美景。最终张承业的归隐江湖不知所终,透过片尾那个刚出窑的陶罐、一叶扁舟,让人回味不已。

如果影片仅仅是将画家张承业的艺术家狂放描写得恰到好处的话,这部电影说不上是经典,关键是在于影片中对绘画艺术的深刻理解――张承业的痛苦是来自难以对自我的超越。韩国的文化和艺术本来是深受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的,可以说,中国文化对韩国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但是,自1443年(世宗25年)世宗大王创制韩字以来,韩国的学者、文人有意识地减少对中国文化的依赖,特别是到了现代,韩国努力彰显自己的民族特色,尽最大力量发展和体现本民族文化和艺术,表现出独立和自我的文化姿态,千方百计地区分和界定和中国文化的异化。正是基于这样的文化意识,导演在影片中表现出张承业在艺术追求的道路上超越自我,为追求自我超越不惜自我放逐。其实这要超越的是来自中国画的画风,要创造的是韩国绘画的民族特点;要超越的是中国文化的浓重背影,要展现的是韩国自身的民族特色。导演利用张承业这一特定的历史人物(确实开创了一代画风),用电影的艺术形式来表现导演自己乃至韩国知识分子、民众对民族文化独立的诉求。

这才是这部电影最了不起的地方,也是引起韩国观众共鸣的原因所在。

该片一举夺得了第55届戛纳国际电影节的最佳导演奖,林权泽是继王家卫、杨德昌之后第三位获得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的亚洲导演,令韩国电影再一次在国际影坛上大放异彩。林权泽获奖后的感言是: “我一直在努力将韩国传统文化和艺术通过电影带向全世界,你们的肯定令我对自己祖国的文化更加无比热爱。”他的影片证明了这一点。

三、《王的男人》(2005年,导演李俊益)

电影《王的男人》是由舞台剧《》改编而成的。该舞台剧曾经在韩国获得很多的荣誉。该舞台剧讲述了假面舞剧艺人孔吉沉迷于权利与金钱,失去了自己本质,后来为了重新找回原来的自我重新努力的过程。

影片由韩国导演李俊益执导,甘宇成和李俊基领衔主演。在片中两人饰演一对相爱的民间杂耍艺人长生和孔吉,因演出讽刺燕山王和爱妾绿水的戏居肝而引祸上身,被朝廷缉拿。燕山王为孔吉的美貌和才华所动,将他和剧团留在宫中,成为取乐王的男宠。残暴成性的王因戏迁怒众臣,大开杀戒,而失宠后的绿水对孔吉也怀恨在心,设下陷阱欲除之而后陕,皇宫内弥漫着腥风血雨,孔吉和长生也身不由己的成为这场风暴中的牺牲品。

《王的男人》获韩国第43届大钟奖最佳影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男演员奖、最佳男配角奖、最佳新人男演员奖、最佳剧本奖、最佳摄影奖;第29届黄金摄影奖金奖,第42届百想艺术大赏最高荣誉奖。作为第9届法国多维尔亚洲电影节上的“特邀嘉宾”并捧得了评委会大奖。

韩国假面剧分布在全国各地,如安东河回别神巫术假面剧,流传于京畿道安东郡河回洞一带,故称为:“河回别神祭假面游戏”。所谓别神祭是村落的人们为了村宅的安宁,祈祝丰产而进行的祭祀活动,每隔五年或十年举办一次,参加者原为社会底层的庶民。在行祭时跳假面舞,一方面娱神,另一方面也是娱人。韩国在每年10月5日-14日在安东举办国际假面舞节,宣传韩国的假面剧艺术。

弘扬传统文化论文第4篇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引进工业设计教育,目前该学科在我国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但是总体来看仍然是一门新兴的、正在发展的学科。尽管我国工业设计教育的规模在世界上比较大,但是工业设计的体系还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我国许多工科院校聘请的设计教授主要来自于艺术类和工程类,在课程设置上往往本着“艺术+技术”的模式,因而设置了若干艺术类和工程类课程。这些课程间存在衔接上的不连贯,并且教师与教师之间也缺乏交流,这就导致了课程之间的机械叠加,虽然开设了许多课程但是课程之间没有一定的衔接仍然是各自为政。总体来说,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1设计教育趋向功利化

根据最新的统计数字显示,我国工业设计学校共有400多家。但是事实上这些学校无论在师资还是设备上都比较落后,办学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和跟风性质。甚至有些学校在利益的驱使下,不根据自己的办学实力而盲目扩招,导致学生在学校无法享受良好的教育和学习环境。

1.2设计教育忽视了人文关怀

现阶段,很多企业的生产目的就是为了获取利润。有些院校培养模式主要是为了附和企业的需要来设置课程,在教学中只重视对学生的设计思想培养,所以培养出来的设计人才目光短浅,在工作中只会单纯的工作,缺乏一定的人文关怀。

1.3设计教育缺乏感情内涵

目前,我国设计人员将所设计的产品看成是一个工具或器物,过多关注产品的实用性,缺乏对产品所承载的感情内容进行分析。在设计中不关注通过产品可以获得的情绪体验,不重视特定的感情需要。总之,工业设计教学在教育中缺乏德育教育和对学生全面的素质教育,往往只对学生的成品感兴趣。

2国外传统文化理念教育的模式分析

工业设计在很多发达国家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因而文化积淀已经深深融入到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产品设计风格。德国一个著名的工业设计师曾经说过:“在我们的设计中不允许出现任何装饰性的成分,设计中的每个细节都应该有理论基础。”英国的工业设计中融入了严谨、沉稳和多功能的特性,到处充满了古典和人文关怀。而法国则融入了浪漫风格;美国将国人渴望自由的心情和无比的幽默感融入了工业设计中。

3工业设计中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具有传统性同时也具有现代性。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指向,是一个民族得以蔓延和持续的重要支柱。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不仅可以积累良好的人文素养,也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在工业设计中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培养,可以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艺术的精神,使设计者的艺术学习与民族感情融为一体。

4在工业设计教学中培养中国传统文化理念的措施分析

4.1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在平面设计中的作用

工业设计要将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作为其发展的重要任务,平面设计要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剖析。我国的工业设计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也离不开人们对传统观念的创造和更新。平面设计教学一定要将传统的文化设计理念融入其中,从而创造出符合大众心理需求的设计作品。目前,我国所秉承的设计理念就是在对现代设计理念应用的基础上对传统文化内涵进行丰富和培养。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重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在工业设计中的重要作用,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用现代化的设计理念表现出来,从而让设计教学更加具有内涵和意义。

4.2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模式和理论体系进行创新

当前我国的平面设计市场需求正在向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平面设计教学应该把重点放在完善设计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上,改变当前落后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走向市场,善于发现社会对平面设计的真正需求,逐渐减少单纯的理论灌输,使学生能够在与社会的交流中对传统文化的培养和传播作出贡献。创造产品的主要思路就是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培养兴趣,开阔视野,鼓励学生的思维不断与市场需求相结合,从而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应用和策划能力。

4.3深刻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至今仍然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的现代化平面设计。进行平面教学设计时不能简单地对单一的外在形式的进行发扬,而且要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充分理解,使学生从历史、地理、民族等不同的方面进行独立思考,而不仅仅局限于图案设计上,以领悟到设计的艺术精髓。

5结语

弘扬传统文化论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教育;文化教育;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几千年来人们在日常的劳动和生活中对生活经验的升华,是社会习俗和民族精神的结合,也是民族心理的表现方式。传统文化拥有强大的生命力,不仅代表了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还与当今的文化相契合,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与现代尊老爱幼的精神文明风尚一致,也能通过父亲节、母亲节等节日形式体现。

一、小学阶段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1.在德育教育中发展起来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在我国小学教育中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已经是目前小学教育中的一个主要议题,各小学使用各种方式进行传统文化的弘扬教育,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形式,即教师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以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宣传为教育手段,通过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自然形成美德。

2.课堂教学中体现出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是目前小学教育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另一个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学方法的使用和教学内容的安排,对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宣传,还有些学校专门开设国学课程,将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门学科,对学生进行专门教育。

3.小学阶段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蕴含在中国人的一言一行当中,蕴含在中国的文化典籍和日常生活当中,“遍插茱萸少一人”的九九重阳登高思乡之情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完满和隽永都在古代诗歌中体现;人们在清明节时寄托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在端午节时回味古代诗人的情怀,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展现。但小学阶段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却显得过分“刻意”而并不重视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久而久之,使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成为一门学科,而并不是对学生的人格塑造教育。

二、在小学教育阶段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法

1.教师以身作则展示中国传统文化

在小学教育阶段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需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校园氛围,对于小学生来讲,教师是他们生活中重要的“权威他人”,心理学研究显示,小学阶段的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和尊重程度甚至超过父母,因此要使中国传统文化在校园里盛行,则学校教育的主力――小学教师,其群体本身就应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言人。因此,学校应加强教师的师德和师表管理,鼓励教师以身作则,展示中国传统文化。如,鼓励教师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研读,并组织教师学习和讨论在教学中能够用到的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并且研讨应用方法;严格规定教师在校的行为举止,务必使教师本身做到行为礼貌、举止得体,禁止教师在校吸烟、饮酒,给学生作出品德修养榜样;指导教师在与学生家长交流的过程中展示中国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的弘扬从校园延伸到家庭中去。

2.利用艺术教育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很多中国传统文化都包含在美术、书法、音乐等艺术作品当中,因此,通过艺术教育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也是小学教育值得应用的一种方式。学校可以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开展艺术类教育,如,在美术课上开设国画艺术作品赏析和作画专题课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由自主地爱上中国传统文化,主动接触中国传统文化;又如,组织学生参观音乐展,使学生在民族音乐表演现场感受到传统文化之美;另外,艺术学科的教师也可以参与到学生的班级活动中,帮助学生编排在班会上表演的传统民族舞蹈、教学生演奏中国传统乐器,使学生在实际应用音乐的过程中体会音乐和舞蹈中蕴含的传统文化,获得关于传统文化传承方面的认知和感受。

3.利用生活教学弘扬传统文化

我国的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之一,学校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将知识实践于生活,因此,要在小学教育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就不能将课堂局限于学校,而应该以活动的形式进行课堂拓展,使学生通过活动对传统文化进行理解和感悟。另外,学校还应该积极与学生家长交流,请家长在日常教育过程中多提及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的方面,如,“食不言、寝不语”的生活习惯教育,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三、在小学阶段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

1.学生能够尽早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传统文化教育中蕴含着许多哲理性教育和个人修养教育,如,“得千金不如得季布一诺”展现了诚信的重要性;“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牙”展现了友谊对人生的重要作用;《三字经》以朗朗上口的韵律阐释了做人的基本原则等。很多专门的传统文化教育机构宣扬“读经三年终身受用”,虽然具有做推广的夸张性质,但学习传统文化对学生品德修养发展的影响,确实是能够持续一生的。

2.学校教育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必然不是那些刻板、老旧的方法,单从教育过程来讲,学生能够提起兴趣,学校教育也更加高效;另外,传统文化教育蕴含在语文知识教学当中,则学生会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行为本身产生新的认知――在校学习并非单纯的知识、能力学习,也是传承文化、承担社会责任的过程。有了这种认知,学生对学习的态度会发生改变,学校教学的效率自然会提高。

3.传统文化教育能够实现学校教育的社会职能

虽然小学学校教育处于我国学校教育系统的初级阶段,但小学教育所面临的却是学生毕生发展的关键期,因此,小学学校教育的效果将影响到学生成为社会人之后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作用。如果学生能够在小学阶段接受到比较完善的传统文化教育,则学生的品德修养更高、价值观建构则更为合理,当他们成长起来成为国家的主人之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也是值得期待的,因此可以说,在小学教育阶段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也是实现学校教育的社会职能的过程。

综上所述,我国小学教育阶段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就传统文化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传统文化的实际表现形式来看,小学阶段的传统文化教育还应该进一步加强,强调教师以身作则是十分必要的,另外,学校还可以通过艺术教育、生活教育等方式去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学效率,并实现学校教育的社会职能。

参考文献:

[1]叶小钢.完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关键在于美育[R].中国艺术报,2014(03).

弘扬传统文化论文第6篇

论文摘要:电影《赤壁》中置入投壶、跳鞠、剑舞、书法、绘画、茶艺、音乐等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形式,使人们在观赏电影的同时也领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风貌,对于传承与弘扬悠久的华夏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香港导演吴宇森执导的电影《赤壁》以其强大的演员阵容、壮阔的战争场景和恢宏的影片气势再现了东汉末年曹操和孙、刘联盟赤壁廖兵的历史事件。“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尽管并不在影视发展史上占据主导地位,但取材于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影视创作仍然数不胜数,其中,还有许多杰出的创造”。可以说电影《赤壁》就是如此,作为一部华语国际大片,它不仅取得了巨大的商业价值,而且影片在铁马金戈、刀光剑影的宏大叙事中以现代影视手段融入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影片在叙述历史故事的同时也传播了中国传统文化。

电影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不仅有着娱乐的功能,它也能够起到传承文化、教育大众的作用。《赤壁》的编导组将中国传统文化以艺术的形式呈现给世人,使观众在领略电影艺术魅力的同时,也不知不觉地为其间所蕴含的诸多传统文化元素所熏陶。譬如影片《赤壁》中设置了周瑜和诸葛亮、关羽、张飞、鲁肃等人投壶的一个场景。投壶是我国古代一种达官显贵、文人雅士聚会游宴时采用的一种游戏娱乐方式,它的产生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先秦,秦汉时期更是得到极大的发展,在士人中风靡一时。电影《赤壁》中在曹、吴两军剑拔弩张、大战将至之际,展现周瑜和诸葛亮却能够平心静气地进行投壶游戏,影片中周瑜说敌人越是张狂,就更需要专注,心静就可排除杂念,将箭投入壶中。并通过张飞的鲁莽言行作为反衬,来表明一个道理,越是在危急的关头越是要保持头脑冷静,惟其如此才能有补于事。影片中此一幕,既再现了投壶这一中国传统文化形式,又使人在观影后产生深沉的哲理思考。

跋鞠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游戏,同时,由于这一活动可以增强体质,所以古代兵家又把它引入军事训练中,如影片《赤壁》中就有曹操将跳鞠运用到士卒的日常训练里,厉兵袜马,准备攻打东吴的场景。两汉以降,跋鞠依然为封建王朝的统治者和下层人民所喜爱,比如众所周知的《水浒传》中宋徽宗就颇为喜爱鼠鞠,而高休也藉此技艺侧身贵胃。现代足球追根溯源,其源头就是中国古代的墩鞠,这一点已经得到世界足球联合会的确认。中华文化水阔源长、博大精深,由此可见一斑。吴宇森在电影《赤壁》中将墩鞠这一古老的活动搬上银幕,鲜活生动、淋漓尽致地将之展现出来,使后人得以穿越历史的时空,领略这一尘封已久的运动的风貌,感受丰饶厚重的华夏文明。

剑舞也是为世人所熟悉的一种传统文艺形式,古人把习剑与舞蹈两种活动巧妙地结合起来,将充满杀伐之气的铿锵之技转为摧刚为柔的婀娜乐舞,使得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司马迁《史记》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典故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而现代出土的汉墓中,在许多汉画像砖上都雕刻有剑舞的图案,显示这一舞蹈技艺在当时已经十分兴盛。汉以后剑舞进一步得到继承和发扬。例如耳熟能详的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诗中描述剑舞的诗句:“耀如界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骆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圈。”形象生动地描绘出舞剑者出神入化的高超技艺,说明剑舞这种文化娱乐形式在唐代日臻完善。在影片《赤壁》中,梁朝伟扮演的周瑜身形矫健、姿态优雅,时而矫如游龙、气贯长虹,时而飘若浮云、灵巧轻盈,舞姿既英武豪健,又柔婉缠绵,刚柔相济,将剑舞这一技法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舞蹈是流动的雕塑,影片中周瑜的剑舞造型就如同一个个优美的雕塑,给人以强烈的视觉美感,使观众在获得审美偷悦的同时,不知不觉受到剑舞这一桂统文化的浸润与濡染。

中国的汉字不仅能够表情达意,具有实用功能,而且怡情悦性,具有审美功能,形成一种独特的书注艺术,成为妮紫嫣红的华夏文化百花园中一朵艳丽献奇葩。在电影《赤壁》中导演也巧妙地将这一传统文化形式置入其间,影片以张飞习书和小乔练字将之呈现出来。张飞不仅是一员晓勇善战的猛将,而且在书法上也颇有造诣。张飞擅长书法,这在历代典籍中多有记载,其八分书,字体端庄刚直、遒劲有力,他为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独有的贡献。电影《赤壁》中借张飞习书一幕展现出我国书法艺术的魅力,而影片中也多次出现小乔伏案挥毫的镜头,还有影片中周瑜以隶书体写下“平安”2字的特写镜头,一点一划间都向观众传达出这一传统文化的迷人神韵,在潜移默化中入人深切。电影《赤壁》中不仅展现书法艺术,也包蕴绘画艺术。绘画是华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千百年而光华夺目,芳馨远播,《赤壁》电影中反复出现小乔风情万种的人物肖像画,在传情达意,演绎故事的同时也触发观众对这一不朽的中华文化艺术的无限遐思和神往。

电影《赤壁》中也蕴含中国的茶文化。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产茶的国度,有着悠久的历史,茶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饮品。饮茶不仅可以使人延年益寿,而且它是文化的一种表征,由饮茶而衍生出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茶文化。人们通过煮茶、品茶或酬宾交友、谈玄论道,或颐心养性、陶冶情操,历代文人墨客都笃爱茶艺,茶艺也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影片中小乔只身独赴曹营游说曹操,席间她谈茶论艺,论茶、茶具、水质、水温等对于煮茶的重要性,并言茶的色、味、韵等茶道,以精辟的言语阐述茶艺茶道。在屋外“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气氛中,却于室内营造出一种“小楼明月调筝”般幽静雅致的环境,侃侃而谈,展开了一番关于茶艺的解说,虽然影片中安排这一出戏是要表现小乔为了拖延时间,有利于孙、刘联军的进攻,以论茶艺而与曹操周旋,但观众从小乔之口中也获得了一些茶艺的基本知识,影片通过林志玲扮演的小乔的言谈,用电影艺术的形式重新诊释了茶艺这一传统文化,对于进一步传承和弘扬华夏茶文化裨益良多。

在中国的艺术宝库中,音乐艺术极为辉煌灿烂,也是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琴是中国一种古老的乐器,历朝历代都涌现出许多演奏琴的名家圣手,魏晋时期稽康临刑前弹奏的一曲《广陵散》成为音乐殿堂的千古绝响,而《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在城楼气定神闲地弹奏古琴而吓退司马鼓大军的“空城计”一幕,更是为人津津乐道。电影《赤壁》中多次出现周瑜演奏古琴以及他与诸葛亮谈论琴艺的场景,周瑜弹琴的节奏时而急管繁弦,紧促迫切,如万马奔腾:时而又舒缓婉转,轻柔澄澈,似小溪流水。影片中借助弹琴节奏的缓急来表露战场态势波诡云的变化以及人物跌宕起伏的心情。与此同时,也向观众展现了这一传统乐器追魂摄魄,动人心神的优美旋律,使观众浮想联翩,沉醉其中,获得艺术的享受。周瑜练兵时校场外牧童悠扬的笛声,不仅深深打动了在场操练的每一个士卒,也深深打动了每一位观众的心,导演将紧张的军事训练赋予一种诗意的安排,使得电影故事情节开阖自如,张弛有度。在电影《赤壁》中音乐不仅对于情节的发展和主题的揭示起着异乎寻常的重要作用,使人对编导的运思巧妙扼腕服膺,而且影片也营造出良好的视听效果,使广大的观众为之击节赞叹,同时激发起对中国古典音乐浓厚的兴趣,在现代音乐风靡一时,人们翁然风从的情况下,这无疑对于我国古典音乐文化的继承弘扬颇有好处。

电影《赤壁》不仅展现了诸多的传统文化样式,它也将深邃的人生哲理蕴育其中,影片对于真和善给予热情的讴歌与赞美,对于丑和恶给予无情的鞭挞与唾弃。影片高扬着正义的旗帜,在孙、刘联军大败曹军,正义最终战胜邪恶的意蕴上进一步延伸,生发出深沉的哲理思考。尽管正义最终战胜了邪恶,人们美好的愿望得以实现,但胜利的获得历经坎坷艰辛,来之不易,正如在影片中周瑜望着血流成河,尸横遍野的战场,心情沉重地说“大家都输了”,虽然寥寥数语,音调低沉,却言简意赅,振聋发绩。因为残酷的战争无情地剥夺了无数鲜活的生命,千百万人遭受兵资之苦,即便是对于交战取胜的一方,也无法体会到获胜后的那种轻松喜悦,只是心头升起莫名的怅惘与凄凉。影片结尾以小乔不希望萌萌成为战马,表达了广大人民摒弃杀戮,呼唤和平,企慕安宁的强烈愿望。儒家宣扬“和为贵”,反对杀戮、反对残暴、反对战争,今天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影片《赤壁》隐寓拒绝战争,渴望和平的深刻思想内涵,也传达出这一具有积极现实意义的理念,引人深思,给人启迪。

中华文化中有许多为人世代秉承的民族精神,如对于“仁”“义”“智”“勇”“情”等高尚品质节操的颂扬和倡导,电影《赤壁》也将之毕现无遗,使之不仅成为供人娱乐的一部商业大片,也成为弘扬民族精神的一部文化大片。仁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们渴慕的优良精神品质,仁爱也是儒家的核心精神,千百年来影响深远。电影《赤壁》中有“仁”的体现,如刘备兵败新野,在曹操大军的追赶下携带着大量的老百姓逃难,虽然情势万分危急,但始终不忍舍弃,使他们落入虎口遭受涂炭,刘备怀抱要解人民于危难之间、救百姓于水火之中、除黎庶于倒悬之苦的信念,宁可付出再大的牺牲也在所不惜,即便是腹心之臣诸葛亮相劝也不听从,凸显了刘备的仁爱精神。同时影片又以曹操的凶狠残暴,如杀孔融、杀蒋干、杀使者、故意传播瘟疫,对比突出刘备、孙权一方的仁爱。电影《赤壁》中有对“义”的宣扬,如孙权与刘备暗中定下计谋,借军中瘟疫流行之际刘备出走,来制造孙、刘联盟瓦解的假象以迷惑曹操一节,以关羽、张飞、赵云等人对刘备的误解、责难、非议来突出表现一个“义”字,正如赵云所言,为正义哪怕牺牲生命也无怨无悔,宁可壮烈的死也不需要苟且的生。影片中以关、张、赵3人与刘备之间尖锐的矛盾冲突来张扬“义”。影片也拍摄刘备夫人在身陷敌阵后为不使赵云受到拖累,能够更顺利地救出少主人而毅然投井一幕,借以反映她识大体,顾大义的思想。勇敢、威猛,一直以来是华夏民族崇尚的精神,电影《赤壁》中也彰显“勇”的精神,关羽、张飞、赵云以及甘兴等将领和众多普通的士卒在赤壁之战中虽然敌众我寡,但都是赴汤蹈火、视死如归,前赴后继、气壮河山。还有孙权射虎一节,也是在危难之际突出勇的精神,“置之死地而后生”,唯有勇敢才能够在绝境中求生存。影片中还有“智”的体现,无论是诸葛亮的草船借箭、周瑜的计赚蒋干、抑或孙尚香的卧底曹营、小乔的智斗曹操,无不表露出华夏民族的睿智和人们对于智的崇尚。再有就是电影《赤壁》中对“情”的赞誉,影片中小乔之于周瑜、孙叔材之于孙尚香,或情深似海、或意重如山,皆都大大地书写着一个情字。此外,影片中还有周瑜在刘备军营里以编草鞋的稻草为例,说明只要团结一心,同仇敌汽,就会无往而不胜,从而表现出一种不屈不挠、顽强斗争的精神,一种不畏、凌然不可侵犯的高尚气节。这些都是华夏民族优秀的精神和品质,影片中加以浓墨重彩地讴歌、宣扬和彰显。

弘扬传统文化论文第7篇

论文摘要:电影《赤壁》中置入投壶、跳鞠、剑舞、书法、绘画、茶艺、音乐等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形式,使人们在观赏电影的同时也领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风貌,对于传承与弘扬悠久的华夏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香港导演吴宇森执导的电影《赤壁》以其强大的演员阵容、壮阔的战争场景和恢宏的影片气势再现了东汉末年曹操和孙、刘联盟赤壁廖兵的历史事件。“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尽管并不在影视发展史上占据主导地位,但取材于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影视创作仍然数不胜数,其中,还有许多杰出的创造”。可以说电影《赤壁》就是如此,作为一部华语国际大片,它不仅取得了巨大的商业价值,而且影片在铁马金戈、刀光剑影的宏大叙事中以现代影视手段融入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影片在叙述历史故事的同时也传播了中国传统文化。

电影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不仅有着娱乐的功能,它也能够起到传承文化、教育大众的作用。《赤壁》的编导组将中国传统文化以艺术的形式呈现给世人,使观众在领略电影艺术魅力的同时,也不知不觉地为其间所蕴含的诸多传统文化元素所熏陶。譬如影片《赤壁》中设置了周瑜和诸葛亮、关羽、张飞、鲁肃等人投壶的一个场景。投壶是我国古代一种达官显贵、文人雅士聚会游宴时采用的一种游戏娱乐方式,它的产生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先秦,秦汉时期更是得到极大的发展,在士人中风靡一时。电影《赤壁》中在曹、吴两军剑拔弩张、大战将至之际,展现周瑜和诸葛亮却能够平心静气地进行投壶游戏,影片中周瑜说敌人越是张狂,就更需要专注,心静就可排除杂念,将箭投入壶中。并通过张飞的鲁莽言行作为反衬,来表明一个道理,越是在危急的关头越是要保持头脑冷静,惟其如此才能有补于事。影片中此一幕,既再现了投壶这一中国传统文化形式,又使人在观影后产生深沉的哲理思考。

跋鞠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游戏,同时,由于这一活动可以增强体质,所以古代兵家又把它引入军事训练中,如影片《赤壁》中就有曹操将跳鞠运用到士卒的日常训练里,厉兵袜马,准备攻打东吴的场景。两汉以降,跋鞠依然为封建王朝的统治者和下层人民所喜爱,比如众所周知的《水浒传》中宋徽宗就颇为喜爱鼠鞠,而高休也藉此技艺侧身贵胃。现代足球追根溯源,其源头就是中国古代的墩鞠,这一点已经得到世界足球联合会的确认。中华文化水阔源长、博大精深,由此可见一斑。吴宇森在电影《赤壁》中将墩鞠这一古老的活动搬上银幕,鲜活生动、淋漓尽致地将之展现出来,使后人得以穿越历史的时空,领略这一尘封已久的运动的风貌,感受丰饶厚重的华夏文明。

剑舞也是为世人所熟悉的一种传统文艺形式,古人把习剑与舞蹈两种活动巧妙地结合起来,将充满杀伐之气的铿锵之技转为摧刚为柔的婀娜乐舞,使得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司马迁《史记》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典故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而现代出土的汉墓中,在许多汉画像砖上都雕刻有剑舞的图案,显示这一舞蹈技艺在当时已经十分兴盛。汉以后剑舞进一步得到继承和发扬。例如耳熟能详的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诗中描述剑舞的诗句:“耀如界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骆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圈。”形象生动地描绘出舞剑者出神入化的高超技艺,说明剑舞这种文化娱乐形式在唐代日臻完善。在影片《赤壁》中,梁朝伟扮演的周瑜身形矫健、姿态优雅,时而矫如游龙、气贯长虹,时而飘若浮云、灵巧轻盈,舞姿既英武豪健,又柔婉缠绵,刚柔相济,将剑舞这一技法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舞蹈是流动的雕塑,影片中周瑜的剑舞造型就如同一个个优美的雕塑,给人以强烈的视觉美感,使观众在获得审美偷悦的同时,不知不觉受到剑舞这一桂统文化的浸润与濡染。

中国的汉字不仅能够表情达意,具有实用功能,而且怡情悦性,具有审美功能,形成一种独特的书注艺术,成为妮紫嫣红的华夏文化百花园中一朵艳丽献奇葩。在电影《赤壁》中导演也巧妙地将这一传统文化形式置入其间,影片以张飞习书和小乔练字将之呈现出来。张飞不仅是一员晓勇善战的猛将,而且在书法上也颇有造诣。张飞擅长书法,这在历代典籍中多有记载,其八分书,字体端庄刚直、遒劲有力,他为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独有的贡献。电影《赤壁》中借张飞习书一幕展现出我国书法艺术的魅力,而影片中也多次出现小乔伏案挥毫的镜头,还有影片中周瑜以隶书体写下“平安”2字的特写镜头,一点一划间都向观众传达出这一传统文化的迷人神韵,在潜移默化中入人深切。电影《赤壁》中不仅展现书法艺术,也包蕴绘画艺术。绘画是华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千百年而光华夺目,芳馨远播,《赤壁》电影中反复出现小乔风情万种的人物肖像画,在传情达意,演绎故事的同时也触发观众对这一不朽的中华文化艺术的无限遐思和神往。

电影《赤壁》中也蕴含中国的茶文化。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产茶的国度,有着悠久的历史,茶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饮品。饮茶不仅可以使人延年益寿,而且它是文化的一种表征,由饮茶而衍生出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茶文化。人们通过煮茶、品茶或酬宾交友、谈玄论道,或颐心养性、陶冶情操,历代文人墨客都笃爱茶艺,茶艺也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影片中小乔只身独赴曹营游说曹操,席间她谈茶论艺,论茶、茶具、水质、水温等对于煮茶的重要性,并言茶的色、味、韵等茶道,以精辟的言语阐述茶艺茶道。在屋外“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气氛中,却于室内营造出一种“小楼明月调筝”般幽静雅致的环境,侃侃而谈,展开了一番关于茶艺的解说,虽然影片中安排这一出戏是要表现小乔为了拖延时间,有利于孙、刘联军的进攻,以论茶艺而与曹操周旋,但观众从小乔之口中也获得了一些茶艺的基本知识,影片通过林志玲扮演的小乔的言谈,用电影艺术的形式重新诊释了茶艺这一传统文化,对于进一步传承和弘扬华夏茶文化裨益良多。

在中国的艺术宝库中,音乐艺术极为辉煌灿烂,也是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琴是中国一种古老的乐器,历朝历代都涌现出许多演奏琴的名家圣手,魏晋时期稽康临刑前弹奏的一曲《广陵散》成为音乐殿堂的千古绝响,而《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在城楼气定神闲地弹奏古琴而吓退司马鼓大军的“空城计”一幕,更是为人津津乐道。电影《赤壁》中多次出现周瑜演奏古琴以及他与诸葛亮谈论琴艺的场景,周瑜弹琴的节奏时而急管繁弦,紧促迫切,如万马奔腾:时而又舒缓婉转,轻柔澄澈,似小溪流水。影片中借助弹琴节奏的缓急来表露战场态势波诡云的变化以及人物跌宕起伏的心情。与此同时,也向观众展现了这一传统乐器追魂摄魄,动人心神的优美旋律,使观众浮想联翩,沉醉其中,获得艺术的享受。周瑜练兵时校场外牧童悠扬的笛声,不仅深深打动了在场操练的每一个士卒,也深深打动了每一位观众的心,导演将紧张的军事训练赋予一种诗意的安排,使得电影故事情节开阖自如,张弛有度。在电影《赤壁》中音乐不仅对于情节的发展和主题的揭示起着异乎寻常的重要作用,使人对编导的运思巧妙扼腕服膺,而且影片也营造出良好的视听效果,使广大的观众为之击节赞叹,同时激发起对中国古典音乐浓厚的兴趣,在现代音乐风靡一时,人们翁然风从的情况下,这无疑对于我国古典音乐文化的继承弘扬颇有好处。 电影《赤壁》不仅展现了诸多的传统文化样式,它也将深邃的人生哲理蕴育其中,影片对于真和善给予热情的讴歌与赞美,对于丑和恶给予无情的鞭挞与唾弃。影片高扬着正义的旗帜,在孙、刘联军大败曹军,正义最终战胜邪恶的意蕴上进一步延伸,生发出深沉的哲理思考。尽管正义最终战胜了邪恶,人们美好的愿望得以实现,但胜利的获得历经坎坷艰辛,来之不易,正如在影片中周瑜望着血流成河,尸横遍野的战场,心情沉重地说“大家都输了”,虽然寥寥数语,音调低沉,却言简意赅,振聋发绩。因为残酷的战争无情地剥夺了无数鲜活的生命,千百万人遭受兵资之苦,即便是对于交战取胜的一方,也无法体会到获胜后的那种轻松喜悦,只是心头升起莫名的怅惘与凄凉。影片结尾以小乔不希望萌萌成为战马,表达了广大人民摒弃杀戮,呼唤和平,企慕安宁的强烈愿望。儒家宣扬“和为贵”,反对杀戮、反对残暴、反对战争,今天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影片《赤壁》隐寓拒绝战争,渴望和平的深刻思想内涵,也传达出这一具有积极现实意义的理念,引人深思,给人启迪。

中华文化中有许多为人世代秉承的民族精神,如对于“仁”“义”“智”“勇”“情”等高尚品质节操的颂扬和倡导,电影《赤壁》也将之毕现无遗,使之不仅成为供人娱乐的一部商业大片,也成为弘扬民族精神的一部文化大片。仁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们渴慕的优良精神品质,仁爱也是儒家的核心精神,千百年来影响深远。电影《赤壁》中有“仁”的体现,如刘备兵败新野,在曹操大军的追赶下携带着大量的老百姓逃难,虽然情势万分危急,但始终不忍舍弃,使他们落入虎口遭受涂炭,刘备怀抱要解人民于危难之间、救百姓于水火之中、除黎庶于倒悬之苦的信念,宁可付出再大的牺牲也在所不惜,即便是腹心之臣诸葛亮相劝也不听从,凸显了刘备的仁爱精神。同时影片又以曹操的凶狠残暴,如杀孔融、杀蒋干、杀使者、故意传播瘟疫,对比突出刘备、孙权一方的仁爱。电影《赤壁》中有对“义”的宣扬,如孙权与刘备暗中定下计谋,借军中瘟疫流行之际刘备出走,来制造孙、刘联盟瓦解的假象以迷惑曹操一节,以关羽、张飞、赵云等人对刘备的误解、责难、非议来突出表现一个“义”字,正如赵云所言,为正义哪怕牺牲生命也无怨无悔,宁可壮烈的死也不需要苟且的生。影片中以关、张、赵3人与刘备之间尖锐的矛盾冲突来张扬“义”。影片也拍摄刘备夫人在身陷敌阵后为不使赵云受到拖累,能够更顺利地救出少主人而毅然投井一幕,借以反映她识大体,顾大义的思想。勇敢、威猛,一直以来是华夏民族崇尚的精神,电影《赤壁》中也彰显“勇”的精神,关羽、张飞、赵云以及甘兴等将领和众多普通的士卒在赤壁之战中虽然敌众我寡,但都是赴汤蹈火、视死如归,前赴后继、气壮河山。还有孙权射虎一节,也是在危难之际突出勇的精神,“置之死地而后生”,唯有勇敢才能够在绝境中求生存。影片中还有“智”的体现,无论是诸葛亮的草船借箭、周瑜的计赚蒋干、抑或孙尚香的卧底曹营、小乔的智斗曹操,无不表露出华夏民族的睿智和人们对于智的崇尚。再有就是电影《赤壁》中对“情”的赞誉,影片中小乔之于周瑜、孙叔材之于孙尚香,或情深似海、或意重如山,皆都大大地书写着一个情字。此外,影片中还有周瑜在刘备军营里以编草鞋的稻草为例,说明只要团结一心,同仇敌汽,就会无往而不胜,从而表现出一种不屈不挠、顽强斗争的精神,一种不畏强暴、凌然不可侵犯的高尚气节。这些都是华夏民族优秀的精神和品质,影片中加以浓墨重彩地讴歌、宣扬和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