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措施(合集7篇)

时间:2023-09-19 16:13:31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措施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措施第1篇

根据省、市文明办《关于在清明节期间组织开展缅怀先辈和弘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活动的通知》要求,__县迅速行动,本着缅怀革命先烈,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积极践行荣辱观,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宗旨,采取多种形式和有效措施,在清明节前后认真组织开展了缅怀先辈和弘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的活动,现将此项活动总结如下。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

接到上级通知后,县委宣传部、县文明办高度重视,立即召开了由宣传部、文明办、团县委、教育局等部门和单位参加的专题会议,结合我县实际,研究制订了活动实施方案,成立了专门的活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县文明办具体负责活动的组织、协调、实施工作,并联合下发了《关于在清明节期间组织开展缅怀先辈和弘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活动的通知》通知,要求各有关乡镇(管委会)、县直机关单位及中小学校也成立相应的活动领导小组,明确专人负责,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缅怀活动,并及时总结活动情况。

二、举行仪式,营造氛围

为了将“缅怀先辈和弘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活动落到实处,我县文明办组织全县的学生代表到梓潼宫孙守信烈士墓开展了“学习英烈事迹,传承革命精神”的学习实践活动,并举行了隆重的活动仪式,仪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有领导宣传动员,又有小学生代表发言,还有敬献花圈等。同时组织县电视台做好“缅怀先辈和弘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活动的宣传报道,在清明节期间,及时反映各地开展“缅怀先辈和弘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活动的目的、意义,以及活动进展情况和社会各界的反响。各乡镇(管委会)、县直机关单位和学校积极利用黑板报、宣传栏、橱窗等宣传载体,进行广泛宣传,扩大社会的知晓面。活动期间,全县共悬挂横幅宣传标语100条,发放宣传资料4000份,植纪念树300棵,营造了浓厚的宣传氛围,掀起缅怀先辈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活动的热潮。

三、突出主题,注重实效

为了突出缅怀革命先烈,弘扬优秀民族文化,践行荣辱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题,我县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一是举行了英雄故事报告会。4月1日,江东管委会和江东中学联合举行了“英雄故事知多少”——孙守信英雄事迹报告会,向学生介绍革命先烈事迹,缅怀革命先烈,在广大青少年中引起强列反响;二是举行了祭扫烈士墓和主题活动。4月2日,__一中、__小学集体到新厂战役纪念碑进行祭扫和举行主题团队活动,在烈士碑前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敬献了花篮,植纪念树,以表达对革命先烈的缅怀之情;三是在全县深入开展“五个一”(一次国旗下讲话、一次板报、一次演讲比赛、一次征文、唱一首革命歌曲)活动,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再教育;四是开展为军烈属、老战士或其家属志愿服务活动。广泛动员组织少年儿童开展送温暖、慰问、家务劳动等志愿服务活动。采取组建“雏鹰假日小队”、“手拉手结对”等服务方式,为他们提供日常生活照料、文化娱乐等切实有效的志愿服务。通过服务增强少年儿童的奉献意识,培养友爱互助精神;五是组织开展弘扬本地优秀传统文化活动。我县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活动,对我县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具有很现实的促进作用。我县组织了部分学校的学生到三锹苗寨地笋村、飞山景区进行参观、学习活动,了解苗族歌鼟、飞山文化等民族文化,接受民族文化艺术的熏陶,让广大青少年更加了解家乡。通过开展以上活动,让青少年从思想上受到一次革命的洗礼,坚定了理想信念,增强爱国爱家乡之心,弘扬了优秀民族文化。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措施第2篇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道教,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有自己独特的优势,道教界理应走在其他宗教的前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作出更大的贡献。

道教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道教是我国固有的传统宗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华文化血肉相连、不可分割。道教文化同儒家文化、佛教文化一起构成了中华文化的主干。特别是儒、释、道三教相互融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使中华文明绵延不绝、历久弥新。作为本土固有的传统宗教,历史上道教高道辈出,典籍汗牛充栋,文化形式灿烂多姿,在中华文化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道教始终是重要的参与者、传承者和贡献者。因此,谈传统文化不能不谈道教,谈文化传统也不能不谈道教。

道教界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方面大有可为

道教具有本土性、文化性、包容性的特点,其本身及其所周延的内容可以涵盖到社会生活、伦理道德、文化艺术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其关于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身心和谐的理念,对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道教文化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源泉之一,也是人类思想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现代人类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道教的现代价值在国际上得到广泛认可。目前,道教已在欧洲、美洲、东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落地生根,很多地方都有信奉道教、崇尚道教精神的人群。毋庸置疑,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道教可以而且应该发挥更大作用。

近年来,道教界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做了大量有益工作,作出了积极贡献。2007年、2011年道教界先后成功举办了国际道德经论坛和国际道教论坛。由中国道教协会举办的玄门讲经活动已连续成功举办了六届,龙虎山、茅山、上海城隍庙、武汉长春观等地相继设立了文化讲堂、讲经堂。中国道协还与学术界联手实施编纂了《中华道藏》、《老子集成》等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大文化工程。此外,各地道教界还举办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道教文化节、音乐节、书画展以及文化论坛和研讨会等文化活动,有的已经形成机制。

《南华经》讲,“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希望道教界积极响应的号召,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认识机遇,珍惜机遇,把握机遇,将自身的发展融入到民族、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中来,增强自觉,勇于担当,真正担负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重任。

道教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方面的方式和途径

弘扬传统文化,道教界要善于挖掘整理道教教理教义中的优秀资源,并把它传承好、发挥好。比如,道教秉持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认为人与自然是有机的统一体,应充分认识自然规律、尊重生态平衡,敬畏、欣赏与利用自然而不是狂妄地向往征服自然。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应当说道教给予了一个充满智慧和预言式的答案。希望道教界继续阐发道教生态智慧,大力弘扬生态保护理念,积极倡导文明敬香、合理放生,建设生态宫观,为建设美丽中国做出更大的贡献。又如,道教关于贵生、重生、乐生、生道合一的一系列思想,对于引导当代人正确看待和实现人生价值,追求身心健康,防止心态失衡,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再比如,道教关于尊道贵德的道德观念、返朴归真的生活方式、齐同慈爱的慈善思想等等,在当代社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需要我们认真挖掘整理,作出新的阐释。希望道教界充分挖掘道教伦理道德思想,弘扬道教的爱国主义精神、传统美德和和谐思想,引领广大信众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发挥积极作用。长远来说,要加强道教思想建设,创新教义教理,逐步建立起中国道学思想体系。

弘扬传统文化,道教界要找准定位,明确方向,积极探索有效的举措。一是要深入开展玄门讲经活动,引导道教界形成崇尚经典、学习经典、宣讲经典的良好风气。二是要进一步增强宫观的文化功能,开办文化讲堂等项目,使宫观成为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窗口、弘扬社会道德的高地、净化信众心灵的道场。三是要立足于服务社会,造福人群,将养生、武术、音乐、医学等道教特色文化向社会传播。四是要实施道教文化工程,加强对道教文化遗产的保护,加大对道教典籍的挖掘、整理、出版和利用。五是要探索道教文化走出去的有效途径,努力把道教文化的对外交流纳入国家对外文化交流的总规划,继续办好国际道教论坛,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使其机制化、制度化,继续办好“道行天下”等道教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争取更加有效的成果,进一步推动道教走向世界,推动中华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措施第3篇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职业教育;职业院校

1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职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1职业院校只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缺乏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播

当今的职业院校教育普遍更倾向于对学生进行技术教学与技能教学,因此在人文教育和道德素质的培养方面一直是职业院校教育的薄弱环节。而我们要树立对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不能一味只强调专业技能培养,而是更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品质,培养学生作为一名现代职业人所必须应该具备的基本人文知识,要做到克服片面只强调专业教育和岗位技术、技能培养的狭隘能力观。此外,传统文化在职业院校教育教学中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大多只是在德育、语文和就业指导等较少的几门课程设置上才有涉及传统文化的内容,没有给学生提供和营造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

1.2师资力量的匮乏,学生学习能力不高

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道德修养,培养其意志品质与正确的行为规范及弘扬民族精神,这就对教师队伍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由于职业院校教师师资素质不高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知良莠不齐,在很大程度上就导致职业院校传统文化教育教学工作很难深入推进开展。此外,职业院校学生自身文化知识水平较低和对传统文化热情度不高也直接影响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学习。

2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职业教育的必要性

2.1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1]。该意见已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纳入国家战略层面,从整体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规划,以国家意志提出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必将凸显出其深远的重大意义。优秀传统文化指的是在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中较为积极的、能够激发人们奋发向上的良好的精神风貌和道德品质,是促进和谐社会进程的精华部分,是正能量传播的根基。只有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产生的历史渊源和走向,才能让其领会传统文化中的所诠释的价值理念与行为准则,才能真正促使学生增强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

2.2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学生成长的必然需求

当今我国社会思想已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而本身具有文化基础薄弱、自律性较差特点的职业院校学生在这种复杂的背景下很容易迷失自己,随之而来的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失的现象以及心理素质欠佳、信心不足、精神空虚等问题会相继出现。这些问题的出现与职业院校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有着极大的关系,这就需要职业学校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还要努力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授给学生,帮助其真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职业教育的有效措施

3.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育人氛围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能对学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职业院校一定要根据自身的实际,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特色职业校园建设。比如可以以学校的建筑、景物布局和道路作为学校传统文化建设的物质载体,为其命名,体现出传统文化和职业学校专业的特点,在教学楼和宿舍楼的走廊墙壁上设置名人名言、古代诗词展板等[1]。

3.2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内容与专业的联系

我们应该从学生的专业领域出发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职业教育,要想做到拉近传统文化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就必须从专业岗位中提炼素材,让学生感觉到优秀传统文化是真实存在于我们周围的。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挑选教学案例,结合学生今后可能会从事的专业方向,面对工作岗位中可能出现的挫折,引导学生用一种更为成熟的方式去解决。

3.3成立各种学生社团

学生社团是学校拓展第二课堂的重要渠道。通过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使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得到了充分展示和发挥,也为学生打造了思想交流的平台。职业院校可以根据学生的爱好成立蕴涵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各种学生社团组织,比如:书法、舞蹈、中国象棋、围棋等组织。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从中探知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领悟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达到传承传统文化的精华的目的[1]。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措施第4篇

【关键词】培育 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同志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活水,历史选择、现实需要。

第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活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五千年的发展历程,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并且深深地融入到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中。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活水。

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丰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富含着先人的各种价值理念。在从唐以前的以儒法道为主体的文化理念向唐以后的以儒释道为主体的文化理念演变中,最终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普遍的价值观。总结起来可以用“仁”、“义”、“中”、“和” 四个字来概括,形成了“仁者爱人”的价值目标,重义轻利、见义勇为的道德原则,不偏不倚的“中庸”道德规范,以及“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这些内容,在儒家思想中,他是把道德实现的途径建立在行为实施者的内在反省和自我约束中,不是源于类似制度和法律似的外在控制,而是源于发于心,又归于心的内在自觉。这种由内而外的思维和道德模式符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供了有效途径。此外,儒家文化中的爱国思想,德政思想等,法家文化中的”法治“思想,道家文化中的“自由”思想,佛家文化中的”善“思想等,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指出:“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变化,深入人心,并以一定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为载体传承下来。他是中国特有的,习惯化的、生活化的思维模式。比如 “亦此亦彼”、“亦真亦假”的辩证思维模式,管中窥豹、举一反三的整体思维模式,直观体悟的直觉思维模式等。这些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具有稳定性,不易改变,也不易破坏,是长期历史积淀的结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也必须符合这些固定的基本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才可能得以有效推行。而且,这些思维模式以生活化的行为习惯和美德表现出来。比如休敦和睦、互敬互爱的的家庭美德;尊老爱幼、勤劳善良的社会美德;忘私为公、爱国忠君的国家美德等。这些习惯和美德已经成为中国人特有的文化基因,不断滋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第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选择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中,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被近代以来不同阶层探索救亡图存的过程中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失败经验和成功经验所证明的。

首先,是被近代以来不同阶级探索救亡图存的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背弃造成的失败经验所证明的。近代以来的中国社会发展史,其实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破坏史或者变革史。无数仁人志士对包含社会价值观在内的思想文化领域进行了深刻变革,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传统文化的割裂和毁弃。洋务运动的失败,但人们开始把矛头指向传统文。百日维新,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始吸收资产阶级政治文化,并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改造,但由于其软弱的阶级属性,最终失败。,无数青年学生打着科学、民主的大旗,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开始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不仅砸碎了旧有的精神桎梏,也把传统文化的精髓支离的破碎不堪。时期,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指导下,错误地把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四旧”,不分青红皂白进行了抛弃和鞭打。在这个过程中,历经千年养成的文化基因、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也日渐稀疏,思想走向混乱,信仰走向迷失,价值追求成为无源之水,传统文化渐行渐远。由此可见,在中国这样的历史悠久的文化大国,进行思想文化方面的价值观的培育,必须遵循传统文化,并充分重视对其深刻挖掘、提炼和利用,才能在价值观领域找到正确路径。

其次,是被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坚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成功经验所证明的。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根据具体中国,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革命革命和建设实践需要相结合,顺利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第一次、第二次中国化。这两次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所代表的社会主义文化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结果。比如,在解放前中共创办的《中国文化》杂志、的《新民主主义论》 都对传统文化提出了复兴要求。改革开放后,“十六大”强调的“发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十七大”明确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十七届六中强调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不仅“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而且“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十以来,更是多个场合反复地论述了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必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彰显了我们党对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充分重视。

第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选择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必然选择,也是提高国家软实力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的必然选择。

首先,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需要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指向是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随着商品、资本、技术和人才的引进,西方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也随之传入中国,多元化思想泛滥,个人利己主义甚嚣尘上。另一方面,随着物质条件的丰富,享乐主义、利己主义、自由主义充斥其中,导致社会很多人信仰缺失,价值观畸形。这些世情、国情、民情的巨大变化,使得我们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事业,意识领域问题突出,很多人开始怀疑马克思主义,怀疑共产党,出现了社会主义的资本化、民主社会主义、等右倾化思想,极大地威胁到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削弱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基础。在这种严峻形势下,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必须接地气,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运用传统文化来解释马克思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拓展中国传统文化,使其紧密结合,才能最终在意识形态领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其次,提高国家软实力,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需要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建立在大力提高国家软实力的战略基础上的。文化强国的建立,需要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赋予了我们丰富的思想积淀和精深内涵,形成了具有中国鲜明特色的文化基因。发现和继承这些文化基因,宣传这些文化内环,形成文化自觉,必须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在经济全球化、世界一体化的国际大背景下,面临世界范围内不同文化背景下出现的各种问题,不可能只有一种文化,只有一种方法能够得以解决,必须综合多种文化的优秀成果才能够第一妥善处理。中国在建设文化强国的过程中,也必然需要多种文化的相互交流和融合才能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在向前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根植于我们的固有文化和历史传统,善于从中发现相比于其他文化的优劣之处,扬长避短,开放包容,增强文化自信,这就必然要求我们要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提炼和升华,大力弘扬。

再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融入社会生活,发挥价值,必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导悟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想发挥作用,融入社会生活,必须借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其深度融合,化为一体。这就需要采取适宜的措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为活生生的具体措施,与传统文化支配下的人民的生活习惯、语言行为和情感体验结合起来,成为人民生活里的密不可分的一部分,脱离枯燥无味的是书面语言,走向社会生活,发挥其思想润化,行为指引、道德选择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杰.“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国学术研讨会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2015.

[2]郭日铎.侍承与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结合[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3]殷忠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J].道德与法研究,2014.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措施第5篇

“构建融价值塑造、能力培养、人类核心知识获取为一体的教育体系,培养每―位学生成为有良好素养的现代文明人。”7月25日,贵州大学阳明学院正式挂牌成立。伴随着这一举措,贵州大学成为国内第四家在本科阶段开展通识教育的院校。如今,走在贵大校园里,类似于“为人子,止于孝;与国人交,止于信”的诵读声时常能听得见。

阳明学院院长张寒松告诉记者,学院将围绕“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科技进步与科学精神、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六大模块来进行课程设置,开展通识教育。在阳明学院,国学经典导读课程将异彩绽放,阳明“致良知”、孔孟“施仁德”得到广泛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诚信”、“友善”将得到大力弘扬。

2011年5月9日,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到贵大参加师生读书会,他勉励青年学生要延续和继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努力把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内生的源泉动力,做到知行合一、经世致用。此后不久,贵大进一步明确了以通识教育为载体,将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质融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方向。近年来,全国各地大力推行传统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贵大在省委、省政府的支持和指导下,经过5个多月的紧张准备,建立了贵州大学阳明学院。

“致良知”、“知行合一”、强调人格的独立和思想自由是阳明心学的精髓所在。而通识教育的核心着重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如诚信、责任、平等自由等思想。“在内涵上,阳明心学和通识教育、传承中华经典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是相通的。”张寒松说。

“高校理应担负起建设文化强国的使命。贵大要做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学校党委书记姚小泉说,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校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日益深化。2002年12月在贵大成立的中国文化书院,致力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推动优秀文化的研究与传播”,举办了琴艺雅集、茶道表演、民族音乐会、书法展览、国学讲座、学术研讨会上百次,成为全省一个文化“符号”;同时,学校开设《唐诗宋词鉴赏》、《中国书法》、《汉语诗律学》、《楚辞》等课程,成立传统文化促进会、麟山诗社、合一琴社、中华传统武术协会、大学生书画协会等近20个传统文化类社团,搭建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拉近了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的距离。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措施第6篇

郝民:济宁素以“孔孟之乡”“运河之都”著称,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孔、孟、颜、曾、子思五大圣人的故乡和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儒家文化、运河文化、水浒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课程资源。

2013年11月,视察山东济宁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对济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推动儒学研究与传播寄予了殷切希望;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提出要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国民教育始终。

近年来,济宁市深入贯彻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并立足济宁作为儒家文化发祥地独特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把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围绕“打造首善之区,教育先行”的工作目标,实施传统文化教育工程。我们希望通过文化经典的熏陶和教育,促使中小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中确立道德行为规范,提高文明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此来提高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大海航行靠舵手。”请问,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教育局是如何进行顶层设计的?

郝民:在市委市政府总体规划的指导下,我局全面部署、稳步推进,以“伦理道德、文学艺术、民俗风情、科学技术”为重点进行多层面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各县市区结合各自实际制订教学、活动计划,成立相应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做到职责明确,责任到人。

纵向我们主要围绕“传承、挖掘、发展”这6个字,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精神。自2007年开始,我们首先从小课题入手,找准工作的突破口,提高针对性;然后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稳步推进,有效拓展。横向我们主要围绕“机制建设、课堂教育、活动载体、校园文化”等方面全面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市教育局成立了济宁市教育学会传统文化教育分会,起草了《济宁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指导纲要》,为全市中小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提供参考和指导。

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引导学生加深对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实现学生在学习中亲近中华经典,在亲近中热爱传统文化,在热爱中弘扬中华文明,在弘扬中进一步整合创新,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任何一项举措,落地是关键。也就是说,蓝图规划得再美好,须有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方可实现。不知道贵市各学校都采取了哪些k法,来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郝民:在工作布局上,我们坚持做到“四个纳入”: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促进学科融合;将传统文化纳入校园文化建设,实现环境育人;将文化素养纳入教师基本技能训练和业务考核,提升教师能力;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教育督导项目,确保各项工作要求落到实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学科渗透,充分发挥学科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学科课程教学中,蕴涵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内容,挖掘传统文化因素,渗透中华文明美德,使学生感受、认同、接受中华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如:在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时间的许可,适当拓展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引导。

二是开设“传统文化”地方课程。按照山东省课程开设方案,在1―8年级按照每周1课时的要求开设“传统文化”课程。各学校也会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三是活动拓展。分学段开展中华经典诵写讲活动,组织多种形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团活动,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成为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霍家街小学以“经典文化塑造民族精神”为德育命题,开展系列的文化教育活动,让国学经典“诵进课堂”“书进课堂”“唱进课堂”“舞进课堂”。学校开展的“晨诵、午写、暮读”活动,已成为霍小国学经典教育的每日“文化三餐”。

四是环境熏陶。通过学校宣传栏、黑板报、校报校刊、校园网站等多种形式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曲阜市形成了“校校孔子像、班班论语章、处处经典句、园园溢书香”的校园文化建设格局。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顶层设计的思想必须通过课程来实现对学生的教育和熏陶。那么,在推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中,济宁是如何将抽象的价值观念渗透到课程之中的?

郝民:在课程建设方面,我们力求做到三个“全覆盖”:一是学科课程全覆盖,将教育内容融入到语文、历史、地理、体育、艺术等各学科课程中;二是教学环节全覆盖,包括课前备课、课中讲课、课后辅导、设置评价;三是教育人群全覆盖,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整体贯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经典中萃取学习素材,达到“人人学经典,人人修美德”的效果。具体包括三个方面:

国家课程整合。结合区域实际,我们重点探索了国家课程(语文、音乐、美术、体育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适度融合,在教学资源开发和教学实施方面进行相应的调整,提高两者横纵两方面的融合度,增强课程的弹性。

地方课程渗透。我们还注重挖掘地方教育资源,加强课程建设。我局前后共编写了多本地方课程读本,如《传统文化》《济宁传统文化教育读本――走进孔孟系列丛书》《传统文化进校园系列读本》(共6本)等,供全市中小学生选用。

校本课程强化。为加强校本课程建设,推广优秀校本课程,我市各中小学校挖掘本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和形式。2013年,我市开展了全市优秀校本课程评选活动,评选出儒家国学经典50余部。如曲阜的《走近孔子――家乡卷》、邹城的《走近孟子――故事卷》、嘉祥的《曾子小故事集锦》、泗水的《中华诗文经典诵读读本》、梁山的《水泊名声》等优秀作品,都充分体现了本地特色。

教育是无处不在的,单靠学校的力量,显然效果不能最大化。学校、家庭、社区三者合作,会对孩子的发展产生叠加的影响。在济宁市,除了学校积极实施,家庭和社区是否也参与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来了呢?

郝民: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影响人的活动,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和社区的配合。若只有学校而]有家庭和社区,或只有家庭和社区而没有学校,都不能承担起培养人的细致、复杂的任务。

我市充分发挥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和家长学校的作用,利用家长委员会和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传统文化知识培训,开展家长与学生共读国学经典活动,倡导家长通过言传身教,形成遵守公德、珍视亲情、勤俭持家、邻里和睦的良好家风,共同创设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如:和平街小学开展了“家长课堂”活动,开设了班级特色课程,融合了折纸、书法、象棋、中华诗词等多种特色,以班级为单位,每周一次,发挥家长的特长,打通了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又一个渠道。

与社区合作方面,我们主要利用博物馆、纪念馆、故居旧址、名胜古迹、文化遗产等校外活动场所,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现场教学。带领学生进行传统文化体验、主题教育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学生践行中华优秀传统美德。

从蓝图规划到落地实践,从课程整合到人才培养,从学校主导到各方合力,济宁市的传统文化教育工程能有序顺利地进行,一定有一些机制和措施来进行保障。您能介绍一下这方面情况吗?

郝民:我们首先积极争取资金支持,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充分发动社会热心人士进行捐资助学,落实资金,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

其次是建立机制。我们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基础教育年度工作中来,分学段、分步骤、有针对性地逐步推进。引导学校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在课程设置、课程开发、师资安排上立足长远,不断完善,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长效机制。

再次是优化师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在工作实施上,我们打破文化经典难学难懂的困境,强调传统文化融入师生日常生活中;打破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就要配备专任教师的困境,倡导热爱国学的中小学教师人人可做国学导师,要求做到边学边教,以教促学;打破没有时间学习经典的困境,倡导“班前课后、晨诵暮读、午写路背”的学习模式;打破为考试而学的困境,树立以文化人、经典育人的学习理念。

具体来讲,我们组织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外出学习,借鉴外地的成功经验,应用于我市的教学中。此外,我们还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专题培训、骨干教师专题研修、国学导师培训。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建立一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师资队伍,加强教师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能力。

最后是完善评价考核。我们把中小学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情况纳入学校德育工作考核之中,加强督导检查,以考核带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程不仅是一个系统工程,而且还是一个长线工程。贵市在推进该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是否面临着一些挑战?又将如何解决呢?

郝民:近几年,我们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在整体推进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一方面是家庭层面。当前,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信息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家长人际交往的重心由生活社区转为工作单位,交流方式的重点由面对面沟通转为网络虚拟交流。特别是现代家长对网络的迷恋和依赖,导致家庭成员之间交流锐减,如此,孩子与父母交往的机会也大大减少。此外,家长的教育目的具有单一性、片面性,关注点集中在学生的智力因素方面,部分家长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也缺乏正确的认识,忽视孩子的人文实践教育和人文素养培养。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措施第7篇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园文化建设;中职学校作用

2013年11月24日至28日,在山东考察结束时,对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充分发挥传统文化资源优势,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指示。为实现提出的“中国梦”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讲话精神,职业学校必须强化育人意识,保证学生健康成长成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此,中职学校应坚持“以生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强化“三德”教育和感恩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让感恩成为学生终身发展的信念。而这些都离不开中职校园文化建设。当前,各校都在着力校园文化建设,但尚未形成有特色的模式。笔者认为,将优秀传统文化贯串于中职德育教育中,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开创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智慧的结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一方面,西方文化逐渐渗透到我国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另一方面,由于长期缺乏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有相当一部分的国民不仅对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还无端反感传统文化,以至于一些国民道德失范,信仰缺失,给社会带来负面的影响和不稳定的因素。当前中国的社会、经济、教育的现实状况,迫切需要在学校大力倡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职学校校园文化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主要方面,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将会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因此,学校应高度重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中职校园文化建设中。

(一)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源泉。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直接或间接地传承和包涵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富民强”、“自强不息”、“以和为贵”等思想,从国家层面上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诚信友善、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需要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鉴儒家“天人合一”、“隆礼重法”等思想,从社会层面上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传承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美德,从个人层面上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闪耀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来源。

(二)有利于塑造平等、诚信、与人为善的人生观、价值观

中职生都处在15-18岁的青春躁动期,尚未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此时,他们对新事物的探求欲和模仿力很强,不论是有益的还是无益的东西,他们都会不计后果地去尝试。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学校是学生除了家庭、社会教育外,汲取知识,塑造人生观、形成价值观的最重要的场所。因此,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引进校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每个学校都必须重视的工作。学校通过重视这项工作,能更好地处理师生关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自觉性和创新性,养成感恩、孝悌的好习惯,也可以帮助中职生在人生的道路上少走弯路。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塑造个人良好品格

从诸子百家以来的哲学家、教育家,到近现代的每一位伟人,都非常注重道德品行的修炼与提升。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良好品德有潜移默化的改造作用,古语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每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和心理素质,助其成为品德高尚、具有良好品格的人。我校这几年,从新生入学的第一天开始,就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三个一”活动,即学唱一首歌《感恩歌》、熟读一本书《弟子规》、上好一堂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活动,规范了学生的行为,陶冶了学生情操,培养了学生感恩社会、国家、父母、长辈、他人的良好品德,学生素质得到较大的提高。总之,我们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的成长,并养成其良好的品德。品德修养的提高,对学生今后生活、学习、乃至就业都有极大的帮助。

(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彰显人文性

中职生将来要走入社会、走进企业,成为企业的有用之才和社会的良好公民,这就需要学校加强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优秀民族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彰显人文性。在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值得继承的精华:如仁、义、礼、智、信、孝、勤等。对学生进行《弟子规》等传统经典文化的系统教育,让优秀传统的经典文化净化洗礼学生的心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培养其高尚人格。通过组织青年志愿者和义工活动,通过班会、国学班、第二课堂讲座等形式开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让学生重新定位自己,重塑自信。

二、中职校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没有明确的、权威的定义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阐释,如何区别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也没有标准可言,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传统的文化正慢慢被遗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深入研究、独特见解的专家、学者没有机会、没有渠道走入校园为学生授课。从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通常年纪大、见识广博,而中职学生年纪小、视野狭隘,新、老一辈没有机会进行交流,两代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过程出现断裂,极大地阻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存和弘扬。

(二)盲目推崇中华传统文化,认为传统文化都是好的。这样导致了封建主义思想死灰复燃,固步自封,缺少创新、与时俱进的思想;或是盲目推崇西方文化,照搬西方的文化,脱离中国的实情,认为中华传统文化无用,淡忘了儒道的传统思想,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浮华世界中飘渺的概念,过度追逐物质生活上的享受,从而忘记了精神文明的建设,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心灵愈加空虚,都市中患上忧郁症、轻度自闭症的人群数量不断增加。中职学生走上这两种极端,都会对生活、学习造成很大的影响,甚至会扭曲人生观、价值观。因此,需要学校、老师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建设轻松、愉悦、平等的校园环境,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建设投入更多的关注。

(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只停留在普及教育上,并未走向深入。职业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应用型、技能型的实用人才。过去在专业设置、课堂教学和实习实训上,学校、教师花的精力较多,而在校园文化建设和传统文化教育上关注的较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只停留在理论层面,并没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于生活和学习,理论和实践,很难做到“知行合一”。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中等职业学校要建成符合学校教育目标所要求的校园文化,就需要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和精心的打造。根据学生心理、生理的特点和实际要求,在不同的教育阶段,教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先后、轻重之分,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同时,“教什么、怎么教”,需要教育有关部门做出规定,并将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课程体系中。

三、常创常新,做到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职校园文化建设相协调

笔者认为,在中职校园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为此,要有一个系统的学习计划,有一个有效的管理机构,有一套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和工作方法,有一套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

(一)中职学校运用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制定一个系统的学习计划。

这包括两方面,一是对学习传统文化内容的安排。不同年级、不同学期安排学习的内容侧重不同,要充分发掘中华传统文化中与时代特征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融合的内容。同时对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作出通俗易懂的表达,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从而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创新发展;二是中职教育培养理念的认识。中职教育要把“人人成才”的观念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各环节和育人的活动和实践中。学校应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方面入手,形成一套系统的规范的教育内容,并将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课程体系中。

(二)建立一个有效的管理机构,保证校园文化工作计划有序推进。

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分管德育的副校长或副书记为副组长,学校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人人参与,人人抓的良好局面。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工作计划、实施方案,不定期召开工作联系会和交流会,适时对工作加以评估和检查,为这项工作顺利开展提供组织保证。

(三)一套切实可行的措施和方法是保证工作有序开展的关键。

校园文化工作措施应依据计划和各时段教育的实际需要制定,并在人、财、物上给予有力的保障。同时要积极探索与校外活跃的文化组织、机构合作,通过邀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领域知名的专家、学者走进校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讲座。几年来,我校多次邀请专家、学者进校园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优秀传统文化讲座,通过征文比赛、朗诵比赛、摄影大赛,运动会、大型团体操和文娱晚会等丰富的课余活动的形式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贯穿到中职生喜闻乐见、乐于参与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去,让校园成为学生的一方乐土,为创建乐教乐学的和谐校园奠定基础。

(四)为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在中职校园文化中长久有效地开展,确保工作有落实,必须有科学合理的考核办法。

可以在各班开展校园文化推广示范班评比活动,并把该活动列入班级半学期或年终考评分数之一;在学生层面上可以执行学生个人星级评比,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活动评选德育优等生,根据学生的星级在毕业时可以优先推荐就业等等。总之,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中职校园文化建设,要向品牌化、长效化、规范化方向发展,中职生必将能在良好的氛围中,树立良好的品格,形成学得好,就业好,发展好,人人成才的局面,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在中职校园文化建设中才能发挥真正作用,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文吉昌.论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J].科技致富向导,2013,(12).

[2]王碧昱,梁宗宪.中国传统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现代渗透意义[J].中国轻工教育,2014,(1).

[3]罗冲.浅述高校文化建设中的传统文化教育[J].中国报业,2011,(4).

[4]张媛磊.中学生传统文化教育问题研究[J].开封:河南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