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特色农业发展(合集7篇)

时间:2023-07-17 16:22:44
特色农业发展

特色农业发展第1篇

1.种植和经营中存在问题

目前,种植水八仙的农民大多都是承袭传统的自产自销,缺乏“领头羊”大规模种植水生蔬菜。调查发现,该地鲜有大规模种植水生蔬菜的基地,虽然也有部分农民田地被集体承包来集中种植,但通常种植传统水生蔬菜的本地农民只种三五亩小地,自产自销,补贴家用,而其生产还受自然环境因素制约,产量有限,收益低下。因此种植者越来越少,人们不断走向城镇寻取相对较高的收入,使农村的一部分劳动力流失,更加剧了这种状况。

2.技术问题

一方面,种植水生蔬菜采取的基本上还是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的模式,缺少种植技术性和抵御气象灾害、虫害的能力,其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比较有限;另一方面也缺少施用于水生蔬菜的机械,现在水生蔬菜在种植,采收和加工过程中是纯人工进行的,费时劳力,效率低下;另外,研究领域也缺少环境友好型农药的开发,例如上面提到过的含菊酯类农药造成养殖业鱼类死亡的等问题,都亟待解决。

3.缺乏品牌优势

苏州的水八仙虽然有名,但是在整个销售市场链条上却缺乏品牌性,外人无法识别到底是否为当地所特有的品牌和品质,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效益的低下。另外,水生蔬菜大多是保健食品,尤其是在我国城市出现营养过剩的今天,食用水生蔬菜产品可以帮助消费者防治高血压、高血脂等“富贵病”,而经营销售者却没有以此来加大宣传产品并开拓市场的观念。

4.生态环境问题

随着现代工业以及农业的发展,水环境受到了很大的污染。在工业方面,大量的工业污水,废物被企业就近排放到附近的河流,湖泊中。在畜牧养殖方面,畜禽粪便直接通过地表径流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使水体变黑发臭。农业方面,大量施用化肥导致水体富营养化,不合理使用农药直接污染了河流,同时,大量的农膜残留物散落到水体中,使水体发黑散发恶臭。这些原因直接导致了水环境的恶化,进而影响了水生蔬菜种植的环境条件。

另外,水生蔬菜在种植过程中本身就需要施用一定量的农药,这些农药的毒性会直接杀死某些生物,破坏该水域的食物链,破坏生态平衡。为了维持生态平衡,农户会施用更多的药物,这进一步恶化了该水域的生态环境,如此形成恶性循环。

二、应对举措

苏州不仅拥有种植水生蔬菜的天然优势,土地里还深埋着水生蔬菜的文化底蕴。随着人们思想文化修养进一步提高,人们会越来越重视本土文化特色的意义,以及它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一)明确发展特色农业的重要性

特色农业具体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特色农业之“魂”是唯我独存或唯我独尊,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二是特色农业之“根”是天赋也就是自然地理环境条件。各地的自然条件自古以来就有所不同,所以要充分联系环境因素。三是特色农业之“本”是传统,即我们通常所讲的种植、养殖或加工习惯,要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适当创新使其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使该地农业又好又快的持续发展,所以只有坚持并发展独具特色的水生蔬菜种植才是长远发展之计。

(二)积极引进先进技术,改进生产和管理模式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技术在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言而喻,引进先进措施,进行大规模的生产才可以降低成本,才是特色农业的持续发展之路。而只有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的生产和管理模式,才能提高种植产量,提高产品质量,最终提高生产效益,使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三)打响品牌优势,拓宽市场销售渠道

在现代经济中品牌不仅是用来识别生产或销售者的产品或服务,更是产品的无形财富,为了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收益,当地的合作社应该建立统收统销系统。运用一定的市场策略和营销策略拓宽市场销售渠道,解决生产与市场的对接问题,提高“水八仙”这优势产品的知名度,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来共同发展当地的特色产业。

(四)政府的正确引导和全面统筹

特色农业发展第2篇

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的大逻辑。新常态下,认识和厘清现代农业发展的内涵和外延,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形成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强大动力,继续为国民经济提供有力支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本文以建始县为例,通过理解和把握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形势,为县域经济的特色农业发展提供思路和建议。

关键词:

县域经济;特色农业;机制创新

建始县位于湖北西南部,属于国家生态保护的重点区域。境内气候宜人,资源丰富。经过多年对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扶持,尤其是本届县委、政府坚持强力推进“四大工程”,全面拉动“三大发展”的战略,全县特色农业产业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成为拉动县域经济社会的重要力量。

一、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建始县在大力实施“全面拉动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战略以来,通过招商引资建基地、培企业,茶叶、高山药材、干鲜果、魔芋等特色农业产业基地迅速扩张,结构不断优化,产业水平稳步提高,产品效益大幅提升,品牌效益初见成效。截止2014年底,建始县特色农业产业基地面积超过50万亩,全县规模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达到了15家,实现产值59186万元,上交税收872万元,农产品出口创汇168万元,带动7251人实现了在本地就业。全县共有各类专业合作社组织252家,入社会员达到万人以上。我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资源富集,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优势明显。建始有众多的资源,其中许多资源在国际国内享有盛誉。县境内硒资源出露面积近480平方公里,是国内连片面积最大、平均硒水平含量最高的富硒生物圈,土壤平均硒水平含量17.7ppm,有“富硒王国”之称;是全国优质白肋烟出口基地,白肋烟常年种植面积在6500公顷左右,年产优质白肋烟10000吨以上,有“烟草王国”之美誉;是全国魔芋产业重点基地县,全县60%的耕地和40%的可开垦荒地适宜种植魔芋,全县魔芋种植面积达8万亩。是全国141个重点产煤县之一,优质无烟煤储量达1.98亿吨,占湖北总储量的32%;是中国南方最大的日本落叶松生产、科研基地县,人工营造日本落叶松用材林达2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9.2%。建始境内雨热同季,河谷地段光照时间长,二高山地区终年云雾缭绕,茶叶、干鲜果等经济作物品质优良。

(二)百花齐放,多种特色农业产业齐头并进。初步形成了以烟叶、乌龙茶、景阳鸡、魔芋、猕猴桃、速生丰产林为主的特色产业集群,尤其是乌龙茶、魔芋产业均涌现出了一批有雄厚实力的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后劲充足。此外,在官店、龙坪等高山乡镇,道地药材、高山蔬菜产业发展良好;花坪、景阳、长梁、三里等乡镇,也涌现出了关口葡萄、景阳核桃、六月雪梨、火龙柚、马坡茶、三里香米等名牌产品。冷水鱼、大鲵(娃娃鱼)、藏獒等特种养殖也有所突破。全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呈现出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景象。

(三)支撑有力,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机制日趋完善。一是发展软环境不断改善。十四届县委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加快特色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建立了“五个一”的特色产业工作机制(对于魔芋、乌龙茶、景阳鸡、猕猴桃、核桃产业明确一名牵头县领导、一个主管部门、一套工作专班、一支专家队伍、一笔工作经费),通过依托电子政务完善政务服务试点县建设,大规模压缩了审批事项、极大节约了审批时间;不断加强作风建设,工作面貌大为改观;特色产业发展的软环境日趋优良。二是科技支持逐步显现。成功研发出了魔芋低聚甘露糖(双歧因子)这一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农业深加工产品,该产品先后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产品,并投入了工业化生产;乌龙茶、红茶生产加工工艺也达到了国内最高水平;植物提取、枸杞和猕猴桃酒酿造等方面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储备了一批科研、技术人才。三是发展平台得以壮大。随着建始大道、红土坪新区的建成,城市骨架得到了扩张,土地储备日渐丰厚,同时,在10个乡镇启动了工业小区建设;建始到许家坪机场仅需30分钟,随着铁路、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交通环境得以极大改善,景阳清江港口建设也在如火如荼进行中;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硬件设施制约正逐步打破。

二、存在的问题

建始通过近几年业的不懈努力和艰苦实践,茶叶、魔芋、干鲜果等特色产业得到稳步发展,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但是,受制于基础薄弱、起步较迟等因素制约,特色农业产业的规模仍然较小,要改变这一现状并实现从稳步发展到跨越发展,存在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

(一)全而不精。建始县特色农业产业虽然种类繁多,且大多小有名气,但真正能在全省乃至全国占据主导地位、有影响力的特色农业产业尚未形成,尤其是各类特色产业均为其它地方也有发展的低技术门槛类产业,比较优势并不明显,同时,由于特色产业种类过于繁多,政府部门在引导支持中力量较为分散,没能将项目、资金集中于优势项目中,呈现出“撒胡椒面”的支持形态,扶持效果不算显著。

(二)小而不大。从全县的角度来看,除了烟叶产业外的大多数产业,一是基地面积不够,发展最多的猕猴桃、魔芋等产业,实际面积仅为6、7万亩,茶叶经过近两年的恢复性发展,总面积也不超过3万亩,相对于全县2666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来说,40多万亩的特色农业产业总面积也仅占很小一部分。二是企业发展不够,大多数茶叶、药材、特色食品等产业的加工、销售企业年销售规模均不超过1000万元,近几年兴起的花果山双歧因子和炜丰乌龙茶还有待市场的进一步检验。由于龙头企业的块头小、规模较小,难以起到示范带动作用,不能通过市场化的手段带动相应产业发展,在产业发展中仍然存在政府主导的现象,同市场运行规律有所冲突。三是市场容量较小。缺乏类似于农产品职业经理人的销售人才群体,农超对接不够,导致因为销售市场不够而不敢盲目扩大产业规模,典型的例子如关口葡萄,现有县内及周边县市市场容量趋近饱和,5000亩规模基本已到极限,超过此规模则销售将成为大问题。

(三)粗而不细。主要是指现在建始大多数特色农业产业仍然停留在提供初级产品的阶段,缺乏深加工产品,如药材、高山蔬菜、猕猴桃、景阳鸡、速生丰产林等产业,均没有深加工龙头企业,导致产品附加值低,大头利润被其他地区企业赚取,不仅税收流失,农民收入也大幅度受限制。根据2015年开展的一次调研,由于缺乏深加工龙头企业,我县猕猴桃企业无法在保质期内完成干鲜果销售,导致大量猕猴桃积压变质,给种植户和经销商带来了严重损失。(四)配套不够。一是产业链不完善,和沿海地区相比,没有一个产业具备完整的产业链条,包装、广告设计、产品检验、物流运输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制约。二是基地建设配套不够,多数特色农业产业基地缺乏配套设施,水、电、路状况较差,条件艰苦,不利于标准化种植。三是科技配套不够,由于农村科技人才缺乏,转制服务中心人员整体工作积极性不高,种植、养殖水平较低,亩均产量和品质均离优良水平有一定差距,同时,科技培训没有实现常态化、专业化、精细化。四是发展软环境仍需进一步优化,公职人员服务意识不强、专业技能缺乏,整体招商、投资环境仍不理想。

三、相关建议

建始县特色农业产业虽然起步较晚、规模不大,但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径,实现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具备资源和人力基础,机遇良好,有富硒、绿色、环保等潜在优势。

(一)扶持壮大重点产业,发挥带动效应。一是集中项目,改善配套基础设施。积极向上争取重点产业基础设施改善项目,并通过精准扶贫、农综开发、以工代赈、通畅工程、老区建设、烟草基地单元建设、水源性工程建设等项目资金,迅速改善产业基地的基础设施,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提供基础支撑。每年整合投入4000万左右,用2-3年的时间,将乌龙茶、魔芋、猕猴桃产业基地设施进行全面提档升级。二是用足政策,体现真支持。实行基础设施向基地集中、配套项目向特色农业产业受益群众集中的原则,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用足、用活各项政策,严格避免用有限的资金“撒胡椒面”的行为。三是抓大放小有所侧重。在现有十余个特色产业里面选取3到4个有发展前途的重点产业,将所有资金、项目、资源全面集中,推荐重点发展乌龙茶、药材、魔芋、速生丰产林四个产业,合理引导其他的产业健康发展。取消政府主导地位,采取市场调节的方式,集中力量办大事。四是培养人才做支撑。培植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种植(养殖)大户、农村科技能手,培训镇(乡)、村专职干部和有思想、有闯劲的青年农民,加大科技服务力度,扶植训练一批农业产品职业经理人,整合做大农产品销售平台,引导带领相关产业实现农超对接、订单生产。

(二)依托园区做强企业。一是合理布局,相对集中。完善各类专项规划,尤其是城镇产业规划、产业用地规划等,加大规划的执行力度,实行优势产业的区域集中,逐步引导产生群聚效应,尤其是重点发展富硒绿色食品产业、植物提取加工业、林板一体化产业等比较优势明显、市场前景广阔的产业。二是完善产业链条。在产业链条上游主要做到建大、建强基地,加强基地的日常管护,提高特色产品质量和单位效益,以亩均产值达到4000元为目标。在产业链中游主要做到完善包装、产品研发、产品设计等环节,严格控制产品质量,加强检疫检测,提升生产水平。在产业链下游主要做到加强广告投放、加强销售渠道扩展工作、健全销售网络、完善售后服务体系等。三是有的放矢,避免盲目、重复。主要是在招商引资和深加工企业建设中,要围绕全县培植的支柱产业有目的地招商、建设,以完善产业链条、做大做强支柱产业为目的,避免“胡子眉毛一把抓”的招商思路,确保引进有实力、有市场、有技术的大型企业。

(三)加大力度改善环境。一是转思想,增强服务意识,健全扶植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运行机制,严格奖惩,进一步转变“官本位”的思想。二是转作风,结合群众路线和三严三实教育活动,深入基层、深入企业、深入农村,解决一些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特色农业产业的跨越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三是强基础,加大土地储备力度,完善产业配套设施建设,打破用地瓶颈,营造优良环境,进一步改善道路交通条件,夯实产业发展的物质和人力基础。

(四)全县联动形成合力。一是全县整体规划。借鉴旅游产业全县一盘棋的经验,在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中,实行全县的整体规划布局,相对进行区域分工。二是部门整体联动,依托行政服务中心和乡镇的便民服务大厅,打破部门各自为政的权利瓶颈,实现一个项目一套班子一个主管部门一抓到底的服务模式,相关部门积极参与,创造优良的软环境。三是上下统一标准。从上到下服务态度一个样、服务质量一个样,整治公职人员“花绕”的不良风气,在用人机制上进行合理探索,对于有审批权限的部门重点监控,选拔一批有思想、有道德、有能力的干部,充实重点岗位,杜绝“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丑陋习气,切实围绕民生,服务全局。

特色农业发展第3篇

─__*市特色农业发展情况__*市人民政府副市长(20__年8月13日)

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是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农村改革发展30年的实践证明,立足资源、传统和区域优势,着眼市场需求,做大做强优势特色农业,不断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现代农业发展,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和战略选择。

一、__*市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及主要成效

__*是农业大市,农业人口608万人,占总人口的74%,现有耕地782万亩,农业人口人均占有1.3亩。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十五”以后,我市特色农业得到长足发展,以20__年市委、市政府作出关于培育壮大五大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20__年关于实施十大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产品培植工程的两大重大决策部署为主要标志,全市特色农业进入快速发展、全面提升的新阶段。经过积极培植和长期不懈努力,目前全市特色农业发展呈现出区域特色凸显、规模不断膨胀、档次不断提升、信誉度不断扩大、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和“龙头、基地、农户”相互联接的现代特色农业新格局。目前,全市各类规模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发展到2760处,全市初步形成了瓜菜、大蒜圆葱、食用菌、甜叶菊、优质果品、苗木杞柳、速生丰产林、奶肉牛、肉蛋鸭、淡水产品等10大区域优势特色产业产品。种植业,以金乡为中心建成130万亩的大蒜基地,以鱼台为中心建成20万亩圆葱基地,以泗水为中心建成15万亩优质西瓜基地,以邹城看庄为主建成10万亩优质土豆基地,以邹城平阳寺和鱼台王鲁为主建成1500万平方米食用菌种植基地,以任城喻屯、金乡胡集、嘉祥金屯为主建成10万亩甜瓜基地,以任城南张为中心建成6.5万亩甜叶菊基地,以曲阜、泗水为中心建成5万亩中药材特色种植基地;养殖业,建成1300余处规模养殖小区,年出栏千头以上的肉牛基地达到103处,万只以上禽类养殖场2570处,千头以上养猪场670处,肉蛋鸭养殖基地年存栏规模1600万只;水产规模养殖基地发展到700余处,面积25万亩;林果业,建成100万亩用材林基地、90万亩干鲜果品基地和40万亩苗木杞柳基地。

综合我市近年来特色农业发展实践,主要有以下5种发展模式和类型。一是依托传统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像中华蒜都金乡县,发挥农民群众有着长期种植大蒜的传统习惯和技术优势,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改传统粮棉型单一种植结构为大蒜――棉花――蔬菜多种多收立体种植模式,经过多年持之以恒培育发展,形成了覆盖全县、独具特色、享誉国内外的大蒜产业,带动加工、贮藏、运销和出口创汇,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常年种植面积70万亩,产量80万吨,贮藏加工能力120万吨,年出口创汇2亿美元以上,占全市农产品出口创汇的50%,形成了大蒜产业一县一品发展格局。全县农民收入的80%和财政收入的70%来源于大蒜种植及其相关产业。嘉祥县充分发挥山石资源丰富和加工、雕刻传统技艺优势,围绕山石资源做文章,大力发展山石资源开发、加工、运输和工艺雕刻,目前以纸坊、马集、满硐为主从事开山打石和板材加工的专业村达到50个,专业户达到10000户,板材加工企业296家,山石开采及加工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二是依靠龙头企业带动发展特色农业。近年来,兖州、邹城分别在部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兖州绿源食品公司和山东省重点龙头企业邹城呱呱鸭制品有限公司带动辐射下,肉鸭养殖得到迅速发展,企业通过合同订单收购和系列全程配套服务,带动当地及周边肉鸭养殖专业户5000余户,年出栏肉鸭4500万只,年户均增收5万元。三是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泗水县立足山区实际,扬长避短,充分利用土壤、水质和生态环境优良的独特优势,把投资少、适于旱作的早春大中小拱棚西瓜、土豆和耐瘠薄的黄姜等瓜菜种植作为重点,不断加大调整推广力度。目前,全县以优质西瓜、土豆、黄姜为主的标准化瓜菜种植基地发展到30万亩,全县从业农户达到10万户,户均增收近万元。四是创新模式发展特色农业。任城区李营镇苗木基地是在原有一个个废弃沙坑上经过整平改造、综合开发和良种繁育推广逐步发展起来的。目前已形成当地及周边10万亩、200多个品种高档精品苗木集聚的全国北方最大落叶大乔木繁育基地和集散中心,苗木交易市场辐射全国20多个省市。邹城以平阳寺为中心,围绕小蘑菇新农村建设目标,加快建设食用菌种植基地,经过连续几年努力,目前全市面积发展到600万平方米,创造1亩棚菌相当于100亩农作物收入的高效种植模式。汶上苑庄、梁山馆驿根据近年来反季节高档设施瓜菜市场需求旺盛、种植效益高的实际,组织引导干部群众大力发展高档设施大棚蔬菜种植,目前两乡镇大棚瓜菜种植面积分别发展到3000亩、20__亩,每个大棚亩平均年收入在3万元以上。五是市场引领发展特色农业。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积极寻求当地资源条件与国内外市场需求的结合点,创新思路,开发新兴特色产业,是近年来特色农业发展的一大突出亮点。鱼台、微山瞄准近年来国际市场对柳编工艺品需求增多、效益高的趋势,立足当地水面洼地面积大的优势,在沿湖地带积极引导杞柳种植,目前面积达到6万多亩,仅种植每亩纯收入5000元以上,加上编织加工,收入均有成倍增长。微山、梁山芦笋种植,汶上、曲阜中药材和牛蒡种植等,都是根据市场需求开发的新兴产业,优势突出,特色明显,综合产出效益高,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和较大的发展潜力。

农业特色产业的培植发展,取得了多方面的综合效应,有力推进了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农产品规模基地快速膨胀、农业产业化和标准化水平迅速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特别是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__年的2973元增加到20__年的5271元,年均递增12.1%,20__年以来连续4年保持了2位数增长。依托特色产业产品规模基地建设,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大上农产品加工、流通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明显提升,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700余家,比20__年增加548家,其中部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家、省级27家、市级216家,分别增加2家、25家、204家;各类龙头企业带动农户95万户,种植基地400万亩,养殖规模1亿头只;全市有55

%农户和53%农产品生产基地纳入产业化经营。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扎实推进,全市规划建设各类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150处,市级农牧渔三大检测中心加快建设,即将投入使用,全市农产品“三品”认证达到489个、面积250.4万亩。二、加快特色农业发展的主要推进措施

围绕加快推进全市优势特色农业发展,近年来市委、市政府连续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和配套政策。

(一)抓规划布局,明确特色农业发展的任务目标。着眼推进特色农业发展,重点围绕畜禽、瓜菜、林果、优质专用粮棉油和农村劳务五大产业体系建设,20__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培育壮大五大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济发〔20__〕21号),明确了全市特色农业发展的总体思路、规划布局、发展目标和政策措施,并配套制定了《任务目标分解落实方案》和《考核奖惩办法》,把特色产业发展的任务目标细化分解落实到各县市区和相关责任部门。20__年初,在认真总结前3年特色农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全市新农村建设实际,又制定出台了《关于实施十大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产品培植工程的意见》(济农发〔20__〕4号),确定“十一五”期间,全市重点培植发展大蒜圆葱、肉蛋鸭、奶肉牛、瓜菜、食用菌、苗木杞柳、优质果品、淡水产品、甜叶菊、速生丰产林等十大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产品,并明确了大蒜圆葱、精细瓜菜、经济林、速生丰产林、水产养殖五个百万亩种养基地建设和微山湖域水产品养殖、东部山区与中西部优质果品种植、南部与西部大蒜圆葱种植、中南部肉蛋鸭饲养、西北和东部奶肉牛饲养、中西部精细瓜菜种植六大特色农业生产区的规划布局和发展目标。

(二)抓政策配套,形成特色农业发展的支持体系。一是财政扶持政策。在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对重点农业龙头企业贷款贴息政策的基础上,20__年以来,市财政每年列支4000万元农业产业化专项扶持资金,其中20__万元用于与优势特色产业产品培植农业配套龙头企业贷款贴息、担保组织奖励和相关认证奖励,20__万元用于特色农业规模基地奖补。二是金融支持政策。搭建银企对接平台,积极引导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涉农金融机构对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户发展特色农业的信贷投入,连续7年信贷支农资金都在60亿元以上。

(三)抓示范引导,培育特色农业发展的先进典型。为引导和促进特色农业发展,近年来先后总结推广了金乡大蒜、微山渔湖产品、嘉祥和梁山小尾寒羊、任城李营苗木和喻屯甜瓜、兖州肉鸭、邹城食用菌、泗水优质西瓜等不同区域、不同产业、不同类型的特色农业典型,并通过新闻媒介、现场会议、农业产业化简报、新农村建设简报等多种方式进行宣传推广。

(四)抓配套服务,构筑特色农业发展的保障体系。围绕影响和制约特色农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从产前、产中和产后各个环节入手,提供全方位配套服务。一是产前信息服务。加快农村经济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网络终端向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村、专业户延伸,及时向农民和农业龙头企业传递特色农产品市场需求和政策扶持信息。二是产中技术服务。围绕特色农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指导,特别是围绕种养业基地项目建设,市政府20__年制定了《关于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开展技术承包和技术服务工作的意见》(济政发〔20__〕19号),深化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改革,以技术服务为切入点,深度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特色农业发展。全市有1800名农业科技人员与1485处种养基地实现有效对接。三是产后营销服务。充分发挥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市场开拓方面的独特优势,从重点产业和产品入手,大力发展合同订单农业和产业化经营,有效解决特色农产品的销售问题。20__年、20__年连续成功举办两届市农博会,有力促进了我市与上海等城市农产品产销对接,提高了我市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

五是抓督导考核,完善特色农业发展的推进机制。围绕推进特色农业发展,在特色农业发展的关键季节,市里向各县市区派出督导组,加强对各地特色农业发展的督促、指导;实行特色农业发展调度制度,定期调度通报各地特色农业发展情况和进度;实行严格考核奖惩制度,把特色农业发展纳入农村产业体系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考核内容,年终按照考核结果兑现奖惩。20__年至20__年,连续3年对县市区特色农业发展进行考核和表彰奖励,颁发奖金480万元,20__年结合新农村建设奖励150万元。

三、当前特色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下步发展思路和重点

我市特色农业发展呈现强劲发展势头,但发展中也面临着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农村合作组织作用发挥不够、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待提升、农村土地流转瓶颈制约亟待破解、扶持政策需要进一步强化等方面的问题。为加快推进我市特色农业发展,切实发挥其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总体想法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国内外市场需求和消费结构升级转化趋势,立足充分发挥我市农业传统、资源和区位优势,以扩张生产基地规模为基础,以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为载体,以龙头企业带动完善利益联接机制为纽带,以培育品牌开拓市场为手段,尽快做大做强特色农业,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着重抓好以下五项重点工作:

一是突出生产基地建设,提高特色农业聚集度和规模化程度。继续深度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围绕全市十大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产品培植,按照“五个百万亩规模种养基地”和“六大农业生产专业区”规划布局,实行重大项目建设立项制,加大政策扶持引导,加快膨胀生产基地规模,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迅速提升特色农业产业聚集度和规模化水平,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二是突出科技创新,提高特色农业附加值和档次水平。以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为载体,围绕特色农产品生产和加工经营,加快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普及,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高特色农业发展的科技含量和质量档次水平。

三是突出品牌培育,提高特色农业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围绕特色农业发展,积极开展农业“三品”认证和地方名优品牌申报认证,以农业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为载体,搞好品牌开发培育和宣传推介,提高我市特色农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市场占有率。

特色农业发展第4篇

耿马县有着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有利优势,是临沧市发展高原特色农业较快、单位土地面积产值较高的县之一。按照“特色+规模+档次+科技+品牌=效益”的发展路子,在特色上下功夫,在效益上见成效,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思路,以孟定、耿马、勐撒、勐永四坝区为核心建立特色农业示范园,着力打造一批在全国全省具有比较优势、特色鲜明、有代表性、规模大、效益好的高原特色农业。

关键词

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现状;经验和做法;云南省耿马县

“十二五”以来,耿马县坚持以创建全省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县为目标,以加快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步伐、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为主线,以保障粮食及其他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与农产品竞争力、提高农民收入和可持续发展为主要任务。

1耿马县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1.1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初具规模全县累计建成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化基地18.76万hm2,比2014年末净增0.27万hm2,增幅1.5%。其中:建成甘蔗基地2.71万hm2,茶园基地0.67万hm2,橡胶基地4.23万hm2,核桃基地4.41万hm2,烤烟基地0.09万hm2,咖啡基地0.72万hm2,木竹基地3.203万hm2,云南坚果1.36万hm2,特色瓜果蔬菜1.01万hm2,南药、蚕桑、水果等其他产业基地0.35万hm2;畜牧业健康持续发展,全县大牲畜出栏3.06万头,生猪出栏32.05万头,羊出栏3.37万只,家禽出栏198.56万羽,肉类总产达26889t,禽蛋产量1506t,全县畜牧业产值7.38亿元。

1.2生态农业庄园建设稳步推进根据《临沧市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着力打造一批高原特色农业庄园经济示范园的要求,耿马县积极推进勐永镇光木林村、勐撒镇户肯村和勐简乡大寨村3个万亩连片“咖啡+澳洲坚果”生态农业园建设,稳步推进大兴乡滇重楼休闲养生庄园、耿马县华裕生态农业庄园、勐撒农场农垦特色茶叶庄园等特色农业庄园建设步伐。

1.3农业产业化初具雏型耿马县坚持“扶强龙头、做大基地、打造品牌”的思路,着力培养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15年,全县有涉及粮食、甘蔗、橡胶、茶叶、咖啡和香蕉等产业化龙头企业17户,其中:省级龙头企业4户、市级龙头企业13户,为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增强了活力。

2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经验和做法

2.1落实惠农政策是关健耿马县始终把贯彻落实各项惠农政策放在全县工作的重要位置,不断完善各项惠农资金的管理、使用和监督机制,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全面落实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草原承包奖补、农作物保险及能繁母猪补贴和保险等惠农政策,充分发挥惠农政策在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充分调动农民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2.2领导高度重视是前提为切实加强对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领导,耿马县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常务副县长和分管农业副县长任副组长,县发改、财政、工信、统计、农业、林业和水务等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发展高原特色农业领导小组,实行“一个产业、一个规划、一个配套政策、一个工作班子、一个考核办法”的工作机制,强化工作措施,切实推进高原特色农业发展。

2.3创新产业结构调整是基础以“稳粮、扩经、提质、增效”为内容,狠抓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区域布局,大力推进山区综合开发,做优甘蔗、橡胶和茶叶等传统优势产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提高特色农业产业化水平,夯实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基础。

2.4强化农业基础设施是保障在抓好重点水源工程建设的同时,着力推进重点特色产业基地的渠网、管网、喷滴灌等配套设施和山区“五小水利”工程、机耕路建设。抓好高标准农田地建设为重点的高原特色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3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3.1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2015年,耿马县高稳产农田地2.903万hm2,全县低产田地、旱地占的比重大;水利化程度低,全县农田地有效灌溉率仅34.64%,比全国全省平均的48%和38%分别低13.36%和3.36%,导致全县耕地的开发利用程度低,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定。

3.2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全县农业产业区域特色不明显,规模小、效益低,具有比较优势的只有粮、糖、胶、茶四大产业,全县年销售收入上亿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仅有3户,处于大产业、小企业、小规模的状况,高原特色农产品优势、特色、品牌、规模尚未形成。

3.3农产品运输成本高目前,耿马县既无高速公路,又无铁路,物资运输主要靠汽车,农产品外销运距远、速度慢、成本高,既严重制约着高原特色农产品规模化开发,特别是鲜活农产品的开发,又制约着农业的对外开放。

3.4农业发展方式粗放全县农业产业种植、养殖和加工环节科技含量低,普遍处于粗加工状态,粮经作物单产普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土地产出率低,产品附加值不高。

4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目标及工作重点

4.1目标任务通过实施现代农业“四个一批”工程,力争用5a时间,建设一批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接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生产基地,打造一批综合效益好的种养型、加工型、流通型和综合型农业小巨人企业,形成一批优势特色主导产业突出、精深加工水平高、上中下游产业配套、带动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集群。

特色农业发展第5篇

目前,学术界对特色农业尚无统一的界定,本文从区域独特自然资源的角度对其进行定义:用区域内独特的农业资源开发特有的名特优新产品,并将其转化为特色商品的现代农业。具体来讲,特色农业有以下四个特征:

1.具有相对性。特色农业是立足于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环境优势或者技术优势.根据市场需求和社会需求发展起来的具有一定规模的高效农业。这些优势是相对周边区域而言的。一旦技术外溢或者周边具有同等资源,相对优势就会减弱或者消失。

2.具有资源依赖性。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异决定了特色农业的生产区域性,也就是说,在一定的范围内.特色农业生产的农产品或加工品也只能是有限几类或系列产品。

3.具有高投入和高风险性。农业是一个微利并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的产业,特色农业作为传统农业的继承模式和现代农业的典型代表.同样具有农业的这一特质。特色农业的产品是优质的,这有别于传统农业。生产高品质的优质产品需要先进的技术和设备,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和管理者,这就无形中增加了特色农业的投入成本和产业化发展的障碍。同时也隐藏了一定的风险性

4.具有市场导向性。特色农业是市场和社会需求的产物,是在消费市场的引导下发展起来的。只有市场提供的经济效益能够增加农民和相关经营者的收入,并且资本回收率较高,特色农业产业才会町持续发展.达到产业化。

二、特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优势特色农业有力地助推我国经济发展,逐渐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虽然日前我国特色农业发展取得的成绩显著,但其总体水平仍然偏低,仍处于探索阶段,尤其与国内外特色农业发展成功的地区相比,差距十分明显,还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

1.特色主导产品较少。不少地区推行“一村一品”.几年来虽有一定的发展.但很多乡村的农产品仍然是“小而全”,大路货多,特色不明显,优势产业规模不大各地虽都有一定数量的特色农产品,但在省和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的特色农产品仍屈指可数,比例甚小。

2.~jn-r层次较低。以汀苏泰州为例,香沙芋是靖汀市的特色农产品,至今连一个初级加T厂也没有,当地农民只是简单地出售原始产品;泰兴的白果,近年来虽开发了银杏精、银杏酒等加工品,但终究加T层次低、产品档次不高,缺乏精品,形不成热销,白果价格持续走低。

3.科技支撑不足。一是研发能力不足。一方而新品种研究、农技开发的实体支撑、人才支撑缺乏,另一方面多数涉农企业技术及设备落后,创新能力较弱。二是农技服务体系建设滞后。

4.发展资金匮乏。首先,一些地方对农业的投入虽然绝对量增加,但是比例有下降的趋势;其次,农业集体经济实力相当薄弱,基本丧失了农业投资主体的能力;第三,伴随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上升,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加之农产品需求弹性小。农民收入低,农民自身对于农业投人的积极性不高,难以形成集中有效的投资。

5.风险规避机制不健全。缺乏农业风险管理体系是目前我国特色农业产业化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一是自然风险。二是市场风险。比如,某地2010年韭菜的价格每斤1元4角,菜农觉得有利可图,一哄而上,而2010年一度每斤4角还卖不出去,出现“菜贱伤农”的难堪景象。三是技术风险。四是社会风险。抽样调查表明。一些蔬菜生产基地、批发及农贸市场甲胺磷等禁止使用的高毒高残留农药残留仍有检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产生的粪尿大部分未得到合理处理利用,对地面水、地下水、空气和土壤均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

6.生产组织化程度低。目前农业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农业生产主要还是粗放经营模式,大多数农户还是单打独斗,经营效益低、风险高。目前农业中介组织与农户的连接主要体现在提供相关的服务上,仅限于提供信息、技术培训、物资供应等,缺乏直接的利益连接。中介组织自身的发展依靠能人、大户、龙头企业的多,与农民关系松散,带动能力不强,生存能力脆弱。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农户带动能力作用的发挥,不能全方位地解决农户生产的后顾之忧。

三、传统特色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必要性

传统特色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势在必行。

1.应对日趋激烈的农产品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首先,在后危机时代,美国、欧盟、日本等国设置技术及绿色贸易壁垒。阻止我国农产品的进入,这使我国农产品出口受到很大的打击,形势非常严峻。其次,随着国内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上食品质量安全事件频发.人们对食品质量安全的要求和关注程度明显提高,许多城市开始实施严格的“绿色”市场准人制度。因此,迫于国际和国内市场的双重压力,虽然雄厚的农业基础和丰富的农业资源为我国传统特色农业长足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但农业特色不突出、农产品质量档次不高、市场占有率低的矛盾依然突出。为此,我国农副产品要占领本地市场、开拓国内外市场。就必须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以独具特色的农产品与其它地区的农产品进行竞争

2.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村经济繁荣的重要途径。201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倍多,存在很大差距。随着各种生产资料成本涨幅增大。农民实际增收难度加大.迫切需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因此,应依托特色农业资源,发展特色农业,以特色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增强市场竞争力、扩大农副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在市场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以农业大市江苏省兴化市为例,该市从独特的资源环境条件出发,以市场为导向,大力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把发展重点放在出特色、出精品上,将淡水养殖、大棚种植、油菜、脱水蔬菜等特色农产品作为农业发展的重点,形成了特色突出的农业生产基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繁荣,有效地促进了农民的增收。

3.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的有效手段。发展特色农业必然以区域内的特色农业资源为基础,并结合本地区的科技水平开发具有区域优势的农产品和产业.淘汰那些缺乏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和产业。这样各地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各自的特色农业,就可以避免产业结构趋同.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的优化。如在市郊以发展都市型农业和城郊型农业等现代特色农业为主,重点发展为城市居民服务的各类农产品生产,努力形成稳定的农副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打造休闲观光农业;在水域及湿地区域重点发展特色水产养殖业和稻田养蟹、鱼的生态农业等。

4.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举措。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它实质上是指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过程。特色农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它的形成和发展一开始就是以当地资源在市场竞争中的比较优势为依托.不断优化配置资源和重新组合生产要素,凭借其产业和产品的经营,逐步扩大市场份额,形成符合市场需求的特色农业优势,并不断延伸产业链,实现产业化经营,最终形成支柱产业。因而,走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关键举措。

四、加快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思路和政策措施

坚持“因地制宜、重点突出、择优扶强、规模开发、发展产业、注重效益”的指导方针,坚持经济发展、生态保护和社会进步相统一的原则,树立特色农业产业开发观,充分依靠科技进步,发挥我国区域农业比较优势,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广大农民收人和实现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通过优质稻麦基地、特种花卉苗木基地、特色水产品基地、优质畜禽生产基地等特色农产品基地(园区)的建设和产业化经营,在政府宏观调控的基础上加强生产、加T、流通、科研、服务之间的横向联合,使我国特色农业真正发展成集规模效益性、辐射带动性、技术创新性、竞争主动}生和增值性于一体的新兴朝阳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1.加大科技支撑,增强特色农业竞争力。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撑。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为保持我国特色农业长久的生命力,就必须依靠科学技术,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科技对特色农产品的贡献率。

(1)建立健全具有较高水平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各区域建立以市农业研究机构为中心,以现有的农业科技园和农村基点为基础,优化专业结构和人才结构,形成知识创新、技术创薪和成果转化三位一体.布局合理、主攻方向明确、资源优势互补、科研推广密切结合.适应产业优势、农村基本特点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此外,还应集中优势力量发展特色农业优质高效配套生产、特色农业无公害综合管理、特色农产品储藏、保鲜与深加T,特色农业开发中的资源高效利用与生态环境整治、观光农业模式的组建与综合开发等关键技术领域,结合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T程技术等现代高科技的研究开发及在特色农业中的应用,加强农业基础研究,为特色农业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技术基础。

(2)建立健全高效率、高效益的特色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充分利用社会的各种宣传途径,大力推广农业技术。形成以政府技术推广服务部门为骨干,专业队伍与群众结合,各方面共同参与的技术推广体系。

2.培植龙头企业。提高特色农产品附加值。发展农产品加T业,不仅可以使农产品大大增值,还可以增加就业和农民收入。据测算,农产品经过加1町增值2至3倍,加_丁业和农业产出的比值每增加0.1个百分点,可带动1—2万人就业.带动农民人均收入增加100—200元。目前我国/Jn-r.企业主要集中在而粉加T及速冻蔬菜加丁等初级领域,今后应着重蚕丝加工、有机水产品、有机蔬菜、有机林果等技术含鞋高、市场情景看好的精深加工、系列加T。

3.推广特色农业品牌,提升产品档次。特色农、要保持其高效益性和高成长性.发展成为地主导产业,就必须大力提高品质,加快成为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绿色有机食品近年来。受市场青睐,一斤有机大米可以卖十几元甚至几兀,一厅有机鱼、一斤有机蔬菜可以卖普通鱼和蔬菜的儿倍价钱,其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巨大。一是制定和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和质量检测监督及认证体系.逐步实现特色农产品生产、加r、包装等环节的标准化和优质化。二是积极制订品牌发展战略,增强名牌意识,搞好特色农产品的商标注册和专利申请t是重视促销宣传。政府、企业、广告公司等倾力合作.积极利片{各种农产品推介会、促销会等展销特色农产品;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借用名人效应、导游宣传等多种途径,形象生动地说明每个特色农产品的生产方法、特点、营养价值、食疗功能、烹饪方法等多厅面的知识,使特色农产品在消费者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产生强烈的购买欲望。

4.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强特色农业生产保障水平。

(1)建立健全农业中介组织..口前已建立的农业中介组织主要存在于农业生产领域.还未覆盖服务于农产品加工、销售、贸易和农业信贷等领域,[夫I此迫切需要建立将种(养)、加、供、销等各个环节连接起来的中介组织。一是改革现有涉农服务组织单一儡滞的运行机制,明确责权,引导其拓宽服务领域,积极创办农业科技示范场,兴办科技企业,着力发展合作服务和有偿服务,向农民提前、产中、产后的系列化、一体化服务。二是大力培育和壮大农村各类中介组织,积极引导农民进入市场.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加快解决分散、小规模农厂J难以Lj市场衔接的矛盾。

(2)建立农业风险规避机制。一是全面推行落实特色农业保险政策。农业主管部门和保险公司成调研的基础上,采取增加高效设施农业保险险种、降低保费额度、提高赔赏金等措施,切实落实特色农业保险政策。二是加强特色农业信息体系建设。农业主管部门应对特色农产品市场信息进行分析预警,利用现代通讯手段,如手机短信系统、电视电台节目、纸质媒体等载体,及时向农民、涉农企业传递农产品产销和价格信息,提高农业信息服务能力。同时,加强对特色农业网站建设,推进特色农产品网上营销,介绍相关技术、行情、政策等。

特色农业发展第6篇

关键词:特色农业;产业化;市场化

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正在进行战略性结构调整,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通过产业结构调整,逐步形成各具区域特色的产业经济体系,并使之成为带动或支撑地方经济增长的一支重要力量。特色农业是特色产业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力推进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增收为目标的特色农业,是培植、壮大区域特色经济的重要一环,是当前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一、特色农业的内涵和特征

关于特色农业有多种表述。有人认为,“特色农业是具有区域地缘、工艺特色和高新技术特色的农业产业总称”,有人认为“特色农业是指人们充分利用特定区域内的农业资源,开发出经济价值高,相对收益高,品质上具有绝对竞争优势的特色农产品”,有人认为,“特色农业是按照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依托当地独特的地理、气候、资源、产业基础和条件形成的。相对于常规农业而言,特色农业具有一定规模优势、品牌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主导一定区域农村经济发展的高效农业”,还有人认为“特色农业是一个系统的产出工程,是以产业化经营为表征的市场农业和以质量、效益为标准的高效农业,是突出品牌效应的精品农业,它既包含产业规模,也包含体制和组织的创新”。这些表述都基本反映了特色农业的内涵,尤其是第三种表述是近乎于完美的表述。特色农业是人们立足于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环境优势和技术优势,根据市场需要和社会需求发展起来的具有一定规模的高效农业,它具备自己的的特征。

(一)生产的区域性

一般来说,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异性决定了特色农业的生产区域性。在一定的范围内,不可能同时提供多种特色农产品,若每个地方都能生产的农产品,只能是大众化或普遍化的农产品,该类农业只能叫常规农业。

(二)特色农业是对传统农业的继承和发展

在各个不同的地方,在种植、养殖、加工方面祖辈们创造有自身特色和绝招,发展特色农业应当继承,而不是简单地抛弃传统,更不是想当然地另起炉灶。

(三)产品的优质性

产品的优质性是特色农业与传统农业的根本区别,特色农业是面向市场的农业,产品的优质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特色农业要求其生产的产品在健康、外观、口感、营养等方面应是优质的,否则就找不到市场,有违发展特色农业的初衷。

(四)经济的合理性

特色农业最终追求的是经济效益,是增加农民和相关经营者的收入,它不仅要求资源的利用率高、可持续,还要求资本的回报率高。除此而外,特色农业还有不同于常规农业的特征――常规农业在生存空间上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而特色农业不具备;常规农业在生产工艺上不具有特色,而特色农业在生产工艺上必须有精细独特之处;常规农业在满足需要上较为单一,而特色农业在满足需要上具有多样性。

二、特色农业的类型和意义

(一)发展特色农业是我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要求

当前,我国农业生产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一方面是农产品的品种不够丰富,优质农产品相对不足,不能满足市场对农产品优质化和多样化的需求;另一方面是一些大宗低质产品销售不畅,大量积压,而农民仍在大量生产,造成农产品“卖难”和农业比较效益下降,严重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必须对农业进行结构性调整,即新一轮的农业结构调整。在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的条件下,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以特色农业为核心的区域化农村经济。因此,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构建区域特色农业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势所趋。

(二)发展特色农业是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加入WTO后,我国农产品既面临着外国农产品的激烈竞争,又获得了打入外国农产品市场的良好机遇。一方面可以在统一规范的市场规则下更好地将我们的特色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另一方面,伴随着我国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关税进一步降低,我国农业与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竞争更为激烈。

事实上,近几年我国主要农产品像玉米、小麦、水稻等品种的价格之所以长期徘徊不前,固然同国内生产总量增长有关,但国际市场上同类产品竞争力的增强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三)发展特色农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迫切需要

近几年,虽然我国粮食连年丰收,但普遍存在主要农产品总量供大于求,销售困难,增产不增收,价格下跌的现象,农民收入的增幅,尤其来自种植业的收入不断下降。据统计,全国农民人均收入1996年比上年增长9%,1997年仅增长4.6%,1998年增长4.3%。其根本原因在于未能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从战略高度构建本地区有特色、有竞争力的农业结构,生产适销对路的农产品,以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

(四)发展特色农业是我国农产品市场消费需求变化的大势所趋

当前,我国农产品市场已由卖方市场过渡到买方市场,短缺经济已基本结束,开始进入由数量竞争向质量竞争、价格竞争、品牌竞争的新阶段,人们对农产品的选择性和挑剔性逐渐增强,那些传统、常规农产品和品质一般的农产品销售不畅,价格下跌。这种市场消费需求的变化决定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认真分析市场需求,依靠市场的作用优势配置资源,变“种啥卖啥”为“市场要啥我种啥”,在市场中找准与区域比较优势的结合点,形成优势的拳头产品、特色产品,从而以特色优势获得市场优势,以市场优势赢得区域经济的发展优势。

三、特色农业建设和发展的理论基础

对特色农业存在与发展理论基础的探讨是指导发展特色农业的基础工作,特色农业的存在和发展主要有下述几方面的理论作为其基础:

(一)因地制宜的自然规律

特色农业必须建立在符合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农业是一个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的交织过程,“在农业方面,大体说,自始就有自然力在协同发生作用,在农业上面,人类劳动力自始就由自然力这一个自动体的运用和利用,而被增进。”农业生产与外界自然环境关系密切,动植物本身具有其固有的生长、发育、繁殖规律,人们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不能违犯这个规律,而只能是应用这个规律,充分发挥它的作用。《齐民要术》中指出:“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

(二)价值规律

这是商品生产的基本规律,特色农业的产品所包含的个别劳动时间只有低于社会所需的必要劳动时间,才能在市场上占有优势,才有高的市场占有率,消费者的“货币选票”永远是投向那些用最低的成本获得最大效用的产品的。遵循价值规律就要求特色农业要以市场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始终走在市场需要的前列。

(三)比较优势原理

比较优势原理最早起源于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他在1871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指出,一个国家无论生产力水平是高还是低,按照比较优势的思想参加分工和贸易都可以得到实际利益。其后,德国的杜能和韦伯相继发表了《孤立国》和《工业区位论》,前者开了生产力科学布局的先河,后者则对工业的区位优势及其资源的合理配置作了细致的考察。从农业来讲,受自然环境影响,每个区域都有着自身传统的、现实的、潜在的以及在省内、国内、国际的比较优势,这就要求我们从比较优势出发,大力发展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农业,生产特色农产品,不断提高农业增长的质量。我们发展特色农业必须以此为基础。

四、特色农业的建设原则和措施

根据前面对特色农业的论述,要发展和建设好特色农业应当遵循下述原则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在建设原则上,一是要遵循市场原则。特色农业是满足市场需要的农业,产品的商品性是基础,是为卖而生产。特色农业讲究市场原则还应注意现实市场和潜在市场,特别不能盲目跟风;二是要遵循效益原则。发展特色农业的根本目的是要增加农民和经营者的收入,若发展特色农业还没有常规农业的效益好,特色农业是发展不起来的,这就需要特色农业的产品和服务要优质,否则在无情的市场法则和价值规律作用下将被淘汰出局;三是要遵循适度规模原则。特色农业要讲求规模,没有一定的规模就只能是样品、展品,而不能成为商品,不能获得规模效益,也就不可能形成特色农业。应采取如下措施:

(一)依靠科技,发挥科技的重要作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特色农业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离不开科技的支撑。特色农业在一个地方的形成中和形成后,一定要在栽培、包装、保鲜、加工等方面增加科技含量;要加快对技术人才的培训,真正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要加强和完善农业信息咨询与预警系统的组建和完善,使生产和市场更好地对接起来;政府在依靠科技发展特色农业方面要发挥积极重要的作用。

(二)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对农业和农村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市场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的一种经营形式,它通过公司、基地和农户的纽带关系,集种养加、产供销、内外贸、农科教为一体,能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要,促进农民增收。目前在发展特色农业中尤其是要发挥龙头企业、专业技术协会等方面的作用,延长农业的产业链条,推动农业生产结构升级。要特别注意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中龙头企业的培育建设和运行中各方面利益的衔接,真正发挥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作用。

(三)搞好土地使用权流转,为形成适度规模创造条件

发展特色农业没有一定的规模不行,而人均土地的家庭经营模式是不利于特色农业发展的,无论是涉及规模化养殖、上加工、办市场都需要土地的调整组合,因此必须实行土地使用权的流转,为特色农业形成适度规模创造条件。当然,土地使用权的流转要坚持“条件、自愿、依法、有偿、规范”的原则。正如十五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的那样:“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要坚持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进行,不得以任何理由强制农户转让。”

(四)树立品牌,深化特色农业建设

特色农业的关键在“特”。当前市场供应丰富,消费者已从不重视品牌转为认牌购买,品牌已成为产品进入市场的通行证。农业要走出困境,需要挑战传统农业,要像发展工业一样办农业,大力实施名牌战略,这就是要创名牌、保名牌、壮大名牌,形成独具特色的名牌。要及时注册商标,力创得到市场认同的名特新优产品。值得指出的是特色农业的品牌与一般工业品牌有所不同,它要积极顺应世界绿色运动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潮流。特色农业建设地的政府也应该为树立品牌创造环境和条件。

参考文献:

1、王建农,邓祖龙,周凌云.特色农业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J].农业经济问题,1997(2).

2、陈东景,王晓峰,程国栋,薛玉琴.新疆特色农业发展初探[J].新疆农垦经济,2000(5).

3、李金良,贺洪海.必须大力发展特色农业[J].经济师,2000(5).

4、郝广华,孙晓强.跨越式发展特色农业[J].经济与管理,2001(6).

5、杨俊杰,李全新.大力开发“特色农业”[J].科学管理研究,1997(2).

特色农业发展第7篇

1县域特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制约因素

1.1布局不合理,技术水平低目前,县域特色农业产业结构雷同现象突出,生产与经营分散,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的格局尚未形成,各地比较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农业生产标准化水平低,优良品种和良种良法配套生产技术推广慢,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生产环境认证、产品认证步伐缓慢,检验检测及相关管理工作还不能适应发展要求。特色农业生产水平仍然较低,尚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阶段。

1.2产品附加值低,产业化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一是特色农产品龙头企业数量少,缺少品牌影响力和标准制定的话语权,在市场份额、整体运行等方面亟需提高。二是企业、基地、农户之间的合作模式尚不完善,仍旧存在合同不规范、合作不牢固、风险难控制等诸多问题,合理有效的经营运行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三是特色农产品加工能力远不能适应生产发展,很多企业技术及装备水平还停留在农产品初加工水平,缺乏农产品精深加工和新产品系列开发能力。

1.3地方财政困难,投入不足由于自身财力不足,县域财政基本上是“吃饭财政”,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十分有限。县域特色农业支持力度和补贴资金额度与产业发展需求不相匹配。多种因素导致优势产业区域内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节水、抗旱措施仍存在问题,中低产田仍占一定比例,靠天吃饭的局面仍未根本改变,抵御各种重大自然灾害的能力及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尚需加强。

1.4耕地面积相对减少,土地产出率不高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提高农业产出、提高产品产值已成为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的突破点。由于受科技水平和自然因素限制,县域土地产出率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外出务工人员增多,耕地的利用率降低,农产品的更新换代进程减慢,种植者老龄化使新品种的接受过程增长,以上种种问题制约着当地特色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和提升。

2县域特色农业发展主要措施和政策建议

2.1加快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提高市场竞争力特色基地建设是特色农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整个产业链有序运行的第一步。县域特色农业发展要立足区域农业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合理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以发展优势特色农产品为重点,加快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带布局与基地建设,积极引进新的品种、技术和管理,着力推进特色农产品优质化、品牌化、标准化、规模化进程,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2.2培育扶持特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按照区域比较优势和最适生态原则,着力调整产品结构,优化区域布局,按照“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通过土地有序流转,形成一批规模经营的种植大户,促进优势特色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按照“配强做大”“扶强扶优”的原则,重点培育和扶持一批有能力、有特色,能带动当地产业发展,有一定辐射面和带动力及具有较强市场开拓力的骨干龙头企业。

2.3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特色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通过合理运用和依靠科学技术,可快速实现农业科技创新,提高特色农产品质量、附加效益、特色农业产业化水平,对县域农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第一,引进和推广优良新品种。第二,加强新技术、新应用的推广和使用范围,建立健全相对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第三,建立较为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大对新技术、新品种的奖励和扶持力度。

2.4拓展产业链条,增加产值县域生产的特色农产品多以初级加工为主,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水平较低,缺乏市场竞争力,严重制约着产品附加值和农民收入的提升。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逐步从传统高密度、低产值的产业模式中脱离出来,把规模化、产业化、科技化的生产、加工产业模式作为特色农业的发展模式,把产品从粗加工逐步向特色加工、精细加工和高附加值加工转变。其次,要扶持发展一批具有品牌影响力、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发展一批拥有市场占有率、把握市场话语权及带动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形成生产、运输、销售一条龙的产业链,形成一批具有特色的产业公司,提高特色产品的规模效益和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