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特色农业发展趋势(合集7篇)

时间:2023-08-28 16:30:14
特色农业发展趋势

特色农业发展趋势第1篇

关键词:农业机械绿色制造;特点;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Q944.67文献标识码: A

现代农业机械在研制理念上是需要利用网络化协同技术来实现的绿色设计与制造,建立高标准的数据库系统,从机械设计、制造、运输、使用等各个方面进行环境负担最小、资源利用最高的技术研制,把绿色制造技术引入农业机械行业必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 我国农业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后,虽然我国的制造业一直是国家重点发展的行业,但由干起步较晚,基础设施落后,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其主要表现有:

(1) 设计方案及制造工业落后。西方发达国家完整经历了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的改革,传统制造工艺手法成熟,制造业的高速发展时期也高于我国。相比工业强国的制造业技术,我国的制造业工艺粗糙,现在化水平较低,尖端技术仍在开发中。比如工业发达国家已经开始普及纳米技术、微激光加工技术、复合型加工技术等,而我国大部分的制造业仍是农间作坊的模式,虽有一定的机械工艺雏形,但仍缺乏高新技术。

(2) 制造行业的落后。工业强国经过原始资本的积累和发展已经制定出一套科学的行业制度,在体制内的所有制造业企业都具备相应的准则,而且企业的管理广泛采用计算机管理,生产系统运行精确高校,生产模式更新换代的周期短。二我国的制造业企业大都还处在摸索阶段,只有少数的企业运用了计算机管理模式,而大部分小型企业仍然处于人工管理阶段。

(3) 自动化生产程度低。发达国家已经普及了计算机集成管理系统、自动化数控机床、柔性制造系统等全自动机械,实现了生产自动化、集成化以及智能化。而我国仅有极少的大型企业采用柔性制造系统,大部分民间的制造企业处在刚性自动化阶段,非常依赖人工管理。

(4) 企业管理方面。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发达国家将计算机运用制造业管理中。国外的企业更加重视企业的生产模式和组织管理,提出了精益生产、准时生产、高效生产都全新的管理思想。而我国进入信息时代较晚。计算机管理模式运用并不广泛。

二 农业机械绿色制造的特点

我国对于农业发展投资力度不断加大,促进了农业发展的进程,也同时为农业机械提供了强大的发展空间。农业机械绿色制造在传统机械生产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先进微电子、仪器等信息控制技术,综合我国农业发展的特点以及基本环境,创造出的更适合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应用机械设备,对农业绿色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现代农业机械绿色制造涉及到电子信息技术、机械制造技术、农业以及气象环境等多方面领域,整个生产制造是多领域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除了具备一般机械生产的共性特征与需求条件,农业机械绿色制造业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2.1 现代农业机械绿色制造具有自动化程度高,作业速度快的优势

农业机械绿色制造的不断发展,为我国农业复式作业机具与专业化生产机械的协调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不仅促进了机械制造技术的快速进步,提高自动化水平,也同时促进了我国农业生产的效率、质量等方面的提升。提高自动化程度,改善了农业生产过程中机械使用的安全性与舒适性,为推广使用新技术、进一步降低作业成本创造了条件,顺应了现代农业发展趋势。

2.2 农业机械绿色制造具有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生产效率的优势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在生产制作的过程中消耗掉大量的自然能源,并造成一定的能源再利用不足等现象,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可持续经济的发展;同时,由于人们关注度的不足,大量的开发生产作业产生的废气物质对周边环境造成巨大的影响,污染世界环境。利用先进的农业机械绿色制造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可以进一步收集和积累农业发展信息,对于肥料、农药、以及能源的使用上利用绿色环保的观念精确使用份量和时间,大大提高了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减少了环境污染,在农业绿色可持续经济观念的正确引导下,更好地满足人类对农产品的需求。

2.3 对于现阶段农业机械绿色制造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传统机械生产使用产生的原材料与能源的浪费

传统农业机械产品周期缺乏全局性与一致性,在使用年限后不能继续作业,废旧或者闲置设备的回收率也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造成了每年均要消耗大量的资源和能源,同时废弃的农机产品给环境带来极大的压力。机械的绿色制造,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以上难题,节约人力、物质、能源和财力的投入,从而在全生命周期意义上实现资源利用率高和环境污染小的绿色设计制造,以计算机模拟仿真等技术投入,在农业机械制造上产生明显的“绿色经济效应”,提高信息共享度。

三 农业机械绿色制造的发展趋势

对于现代农业机械绿色制造来说其是从社会、经济、环境3个主要因素的系统结构出发,利用高科技的手段和方式,实现 3 者之间的协调发展,促进农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由于农业机械绿色制造涉及科学、环境等多方领域的综合研究和发展,因此,目前还处于不断完善的情况中。在带动农业,甚至国家经济发展同时,还将在我国可持续发展经济的道路上具有非常好的前景,并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出现更加完美的发展趋势。

根据对我国目前以及国际农业机械绿色制造的发展分析研究,其在绿色设计与绿色制造方面将不断的呈现出全球化、社会化、集成化、并行化、智能化以及产业化等发展趋势。随着近年来全球化市场的形成,各个国家相继制定了极为苛刻的产品环境指标,使得绿色产品的市场竞争将是越来越体现全球化的特征和趋势;在绿色制造涉及的立法、行政规定以及需要制定的经济政策等方面涉及大量的技术等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参与,以形成绿色制造所需要的社会支撑系统;绿色集成制造技术和绿色集成制造系统将成为今后绿色制造研究的热点。会更加智能化和自动化。制造业中早期的自动化系统通常只能对理想情况下进行简单的操作来调度任务,使任务可以顺利完成。而智能系统则是基于计算机模型来模拟人类的思想行为然后得出最优命令并执行。随着科学的发展,自动化和智能化系统已经可以相互结合,智能化系统发出的指令通过机械自动化系统可以完成各种人类工作,智能自动化系统正朝着更复杂、更精确的方向发展。同时,绿色设计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与并行工程相结合,其相关的所有技术都有待于今后进行深入的研究。

另外,绿色设计与制造的决策目标体系是现有制造系统目标体系与环境影响和资源消耗的集成,农业机械绿色制造需要人工智能技术的参与,并且绿色设计与制造的实施将导致一批新兴产业的形成,包括废弃物的回收处理装备制造业、废弃物回收处理的服务产业、绿色产品设计与制造业以及实施绿色设计与制造的软件产业等。

四 结语

总而言之,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最关键时期,我们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就是机械制造技术。唯有跟上先进制造技术发展的潮流,做好农业机械绿色制造技术的改革,并使其得到有利的实施,才能尽快将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小,立足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参考文献

[1] 刘飞,曹华军,何乃军;绿色制造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J];中国机械工程;2000 年

[2] 李卫京,雷军武,李亚平等;机电产品的绿色制造模式及发展趋势[J];机械研究与应用;2007 年

特色农业发展趋势第2篇

一 、我国农业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后,虽然我国的制造业一直是国家重点发展的行业,但由干起步较晚,基础设施落后,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其主要表现有:

1.设计方案及制造工业落后。西方发达国家完整经历了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的改革,传统制造工艺手法成熟,制造业的高速发展时期也高于我国。相比工业强国的制造业技术,我国的制造业工艺粗糙,现在化水平较低,尖端技术仍在开发中。比如工业发达国家已经开始普及纳米技术、微激光加工技术、复合型加工技术等,而我国大部分的制造业仍是农间作坊的模式,虽有一定的机械工艺雏形,但仍缺乏高新技术。

2.制造行业的落后。工业强国经过原始资本的积累和发展已经制定出一套科学的行业制度,在体制内的所有制造业企业都具备相应的准则,而且企业的管理广泛采用计算机管理,生产系统运行精确高校,生产模式更新换代的周期短。二我国的制造业企业大都还处在摸索阶段,只有少数的企业运用了计算机管理模式,而大部分小型企业仍然处于人工管理阶段。

3.自动化生产程度低。发达国家已经普及了计算机集成管理系统、自动化数控机床、柔性制造系统等全自动机械,实现了生产自动化、集成化以及智能化。而我国仅有极少的大型企业采用柔性制造系统,大部分民间的制造企业处在刚性自动化阶段,非常依赖人工管理。

4.企业管理方面。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发达国家将计算机运用制造业管理中。国外的企业更加重视企业的生产模式和组织管理,提出了精益生产、准时生产、高效生产都全新的管理思想。而我国进入信息时代较晚。计算机管理模式运用并不广泛。

二、 农业机械绿色制造的特点

我国对于农业发展投资力度不断加大,促进了农业发展的进程,也同时为农业机械提供了强大的发展空间。农业机械绿色制造在传统机械生产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先进微电子、仪器等信息控制技术,综合我国农业发展的特点以及基本环境,创造出的更适合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应用机械设备,对农业绿色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现代农业机械绿色制造涉及到电子信息技术、机械制造技术、农业以及气象环境等多方面领域,整个生产制造是多领域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除了具备一般机械生产的共性特征与需求条件,农业机械绿色制造业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1.现代农业机械绿色制造具有自动化程度高,作业速度快的优势

农业机械绿色制造的不断发展,为我国农业复式作业机具与专业化生产机械的协调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不仅促进了机械制造技术的快速进步,提高自动化水平,也同时促进了我国农业生产的效率、质量等方面的提升。提高自动化程度,改善了农业生产过程中机械使用的安全性与舒适性,为推广使用新技术、进一步降低作业成本创造了条件,顺应了现代农业发展趋势。

2.农业机械绿色制造具有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生产效率的优势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在生产制作的过程中消耗掉大量的自然能源,并造成一定的能源再利用不足等现象,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可持续经济的发展;同时,由于人们关注度的不足,大量的开发生产作业产生的废气物质对周边环境造成巨大的影响,污染世界环境。利用先进的农业机械绿色制造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可以进一步收集和积累农业发展信息,对于肥料、农药、以及能源的使用上利用绿色环保的观念精确使用份量和时间,大大提高了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减少了环境污染,在农业绿色可持续经济观念的正确引导下,更好地满足人类对农产品的需求。

3.对于现阶段农业机械绿色制造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传统机械生产使用产生的原材料与能源的浪费

传统农业机械产品周期缺乏全局性与一致性,在使用年限后不能继续作业,废旧或者闲置设备的回收率也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造成了每年均要消耗大量的资源和能源,同时废弃的农机产品给环境带来极大的压力。机械的绿色制造,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以上难题,节约人力、物质、能源和财力的投入,从而在全生命周期意义上实现资源利用率高和环境污染小的绿色设计制造,以计算机模拟仿真等技术投入,在农业机械制造上产生明显的“绿色经济效应”,提高信息共享度。

三、 农业机械绿色制造的发展趋势

对于现代农业机械绿色制造来说其是从社会、经济、环境3个主要因素的系统结构出发,利用高科技的手段和方式,实现 3 者之间的协调发展,促进农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由于农业机械绿色制造涉及科学、环境等多方领域的综合研究和发展,因此,目前还处于不断完善的情况中。在带动农业,甚至国家经济发展同时,还将在我国可持续发展经济的道路上具有非常好的前景,并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出现更加完美的发展趋势。

另外,绿色设计与制造的决策目标体系是现有制造系统目标体系与环境影响和资源消耗的集成,农业机械绿色制造需要人工智能技术的参与,并且绿色设计与制造的实施将导致一批新?d产业的形成,包括废弃物的回收处理装备制造业、废弃物回收处理的服务产业、绿色产品设计与制造业以及实施绿色设计与制造的软件产业等。

特色农业发展趋势第3篇

关键词:现代农业;发展经验;发展趋势;战略选择

农业是关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民族振兴的基础产业,其重要性自不待言。不论社会发展到什么阶段,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都不会改变。世界上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从古到今都毫无例外地重视农业发展(刘志澄,2007)。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的五条道路之一。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趋势愈演愈烈的背景之下,学习和借鉴世界农业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教训,强力推进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世界农业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的发展经验与发展趋势

(一)现代农业及其基本特征

根据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可将农业发展过程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三个阶段(刘志澄,2007)。但也有学者又将现代农业进一步分为近代农业和现代农业两个阶段。这就是说,现代农业是在传统农业或近代农业的基础上演变而成的一个农业发展阶段。

现代农业是一个发展着的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历史时期,现代农业的内涵不尽相同(夏敬源,2007;王志学、信乃诠,2004)。21世纪的现代农业,在形式和内容上均与20世纪40年代、50年代有很大不同。当前的现代农业,是以现展理念为指导,以提高劳动力生产率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为目标,以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物资装备为支撑,农、工、贸和产、供、销相衔接的、可持续发展的、多功能的高效产业体系。现代农业内涵丰富,不再仅仅局限于种植业、养殖业等第一产业,而是拓展到了生产资料和食品加工等第二产业以及技术和信息服务等第三产业。它主要包括三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环节:一是产前环节,如种子、饲料、化肥、农药、农膜、水利、农机、燃料等领域;二是产中环节,如种植业的种植一收获、畜牧业的育雏一出栏、水产业的养殖一捕捞,以及林业的培育一采伐等过程;三是产后环节,如农产品收集、加工、食品工业、包装、储运、营销(包括进出口)等领域(刘志澄,2007)。

农业现代化实现以后,基础设施如水利、能源以及道路、市场等得到改善,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显著提高,农业劳动力占社会总劳动力的比重和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分别低于15%和40%,城乡发展协调。深入的分析认为,现代农业主要具有如下基本特征(夏敬源,2007;王志学、信乃诠,2004):(1)科学化。即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如良种、化肥、农药、除草剂,以及先进的栽培、养殖技术(包括生物工程技术)等,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先导和带动作用。(2)产业化和规模化。农业生产实现产业化、规模化,生产手段实现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智能化,通过高投入,实现高产出。(3)市场化(商品化)。以市场为导向,实现综合效益的最大化。随着农业国际化进程加快,农产品国际贸易空前活跃,农产品商品率大大提高。(4)社会化。通过产前、产中和产后部门密切配合,农民组织结构得到优化,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逐渐消弭,农村与城市发展协调。(5)多功能化。现代农业的功能具有多元性,除了供给农产品和工业原料外,还具有观光休闲、文明传承、生态保护、教育等功能。(6)生态化。强调节约农业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强调环境保护,维持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

(二)世界农业发达国家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

截止目前,占世界总耕地面积46%、总人口24%的工业化国家,已步入现代农业发展阶段,并根据各自的特殊国情,完善和发展了本国的现代农业体系。资料表明,不同农业发达国家发展现代农业的道路可分为三种类型:劳动节约型、土地节约型和综合性技术进步型。

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农业自然资源丰富,地广人稀,劳动力短缺,但具有资金优势,其现代农业发展以规模化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主(戴小枫、边全乐、付长亮,2007;张晓群,2007)。其发展经验主要有:(1)以农立国,以农兴国,始终保持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2)实行规模化经营,并充分利用工业技术和资金优势,提高劳动生产率。(3)用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养殖技术、环境控制技术等支撑农业发展。(4)农业服务社会化。(5)农产品高度商品化,出口份额通常在40%以上。

荷兰、日本、比利时等耕地资源短缺,人多地少,劳动力昂贵,主要通过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以发展现代农业(戴小枫、边全乐、付长亮,2007;张晓群,2007)。他们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主要有:(1)根据资源特点,优化产业内部结构,发展花卉业、蔬菜业、畜牧业等。(2)发展设施农业,提高资源利用率;实行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3)以科技创新弥补资源短缺之不足,立足于自主创新。(4)发展创汇农业,实现国际化经营。(5)完善农业和农民合作组织,社会化涉农服务。

德国、法国和英国等耕地资源不足,人口稀少,在雄厚的工业和技术基础上,现代农业走机械化和高科技的综合发展之路,同时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戴小枫、边全乐、付长亮,2007;张晓群,2007)。其发展经验主要有:(1)高度重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倡和发展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2)促进农户规模升级,逐步扩大经营规模。(3)财政和信贷支持力度大。(4)建立多元化、社会化的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和技术服务体系。(5)建立完备的农民教育与培训体系。

上述分析说明,尽管不同国家的资源禀赋、农业发展阶段和社会经济条件等存在着差异,所采取的发展现代农业的道路也不尽相同,但有不少发展经验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

(三)世界现代农业发展趋势

现代农业肇始于20世纪初,到20世纪中期,世界上大多数工业发达国家先后完成由传统农业或近代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通过半个世纪的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目前已发展到了一个较高级的阶段。在21世纪这个充满竞争与挑战的时代,世界现代农业表现出如下主要发展趋势。

1、农业抗灾能力越来越强,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农业从弱质产业向强势产业转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显著增强。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现代农业国家尤其重视发展的可持续化(冯海发,2004;Bergstrom,L.,B.T.Bowman and J.T.Sims,2005),即重视农业生产资源的高效利用以及生态环境问题,农业发展的观念逐渐转变为利用资源与保护环境并重。

2、高新科学技术对农业的支撑和助推作用越来越显著,

农业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现代农业生产越来越依靠高科技,科学技术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高达70%~80%。在未来一个时期,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的出现,将使现代农业发生深刻变化,农业生产率显著提高。农业自控化、智能化和数字化程度将不断提高,农事操作将更加标准、科学和高效(徐金强,2006;冯海发,2004)。

3、生产规模越来越大,经营越来越产业化、一体化和社会化。通过增加投入、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装备、强化组织管理等,集约化的现代农业生产规模越来越大(徐金强,2006)。同时,农户在广泛参与专业化生产和社会化分工的基础上,运用产业化方式经营农业(徐金强,2006);通过专业协会、生产合作社等不同形式,实现农业服务的社会化。农业与其他业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即农业与其他业(尤其是工业)形成相互关联的、一体化的经营体系(冯海发,2004)。

4、生产趋于标准化,质量走向安全化。现代农业要求对产品的生产、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等全过程实行标准化管理(徐金强,2006;张凯,2007)。农产品卫生质量逐渐变为市场竞争的一个要素,人们对食品卫生质量的要求(高品质、无公害)越来越高。

5、交融于世界经济循环,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和国际化,农业品牌竞争白热化。不同国家都在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竞争。农产品贸易正朝着自由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徐金强,2006;张凯,2007)。而白热化的农业品牌竞争主要表现为国家间品牌的竞争。市场竞争的实质是产品竞争,产品竞争的实质是品牌的竞争,而品牌竞争的根本是质量竞争。

二、中国农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发展中国特色现代农业

建国以来,中国农业持续增长。从整体上说,目前我国农业发展程度还比较低,处于现代农业的初级发展阶段,农业尚是一个弱质产业,农村还是弱质区域。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截止到2006年底,我国农村人口为7.37亿,占总人口的56.09%,粮食产量为49746万吨,农业GDP只占GDP总量的11.8%。

(一)中国农业发展制约因素分析

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近30年来,我国农业和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毋庸置疑,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农民稳定增收依然困难,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依然滞后。当前制约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突出问题和矛盾主要有以下一些。

1、耕地和水等农业自然资源紧缺、利用效率低下,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重视不够。我国耕地、水资源、能源等自然资源严重不足(人均耕地面积和水资源分别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3和1/g)(刘志澄,2007;陈锡文,2007;Demirbas,A.H.andI.Demirbas,2007)且分布不均,刚性的资源性矛盾制约着现代农业发展。据《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4年中国农业人口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17公顷,而美国则高达28,7公顷,英国、法国和德国也达6~10公顷。与此同时,有限耕地的质量退化,水土流失严重,农业生产方式粗放,资源浪费严重(杜青林,2006),农业生态环境恶化。更令人担忧的是,随着人口数量进一步增加以及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推进,耕地和水等自然资源不足的不利局面将日趋严峻。

2、农业投入不足,基础设施配套性差,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近些年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在增加农业投入上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并付诸实施,但与世界农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业资金投入不足,金融支持力度不够,致使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不配套,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万福民,2007),每年因自然灾害损失的粮食就超过350亿公斤(陈锡文,2007)。

3、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低,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低。目前我国的科技研发体系不适应现代农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先进、实用的科研成果少,缺乏像玉米杂交种、杂交水稻、转基因抗虫棉、禽流感疫苗、地膜覆盖等具有广泛应用范围的先进技术。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落后,缺乏有效的推广网络和专业型的农技人员,农业技术利用率低,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低。有资料指出,目前,我国农业科学技术贡献率只有48%,科研成果转化率只有30%,分别比发达国家低约30和40个百分点(周琳琅,2007)。 4,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和标准化程度低。我国农业经营规模微小,与农业发达国家相差甚远。据统计,中国农业人口户均占有耕地面积仅为0.55公顷,而美国农场的平均规模则为177公顷(2004)。同时,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徐金强,2006;周琳琅,2007;孙梅花,2007),农业产业链短,农产品加工增值率低于40%,而农业发达国家则在80%以上。至于农业标准化,我国目前则更是处在探索阶段(孙梅花,2007)。

5、农民整体上的科技、文化素质低,组织化程度低。我国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低(周琳琅,2007)。2005年,全国5.04亿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4.10%,其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占6.87%(陈锡文,2007)。因此,农业生产者对科技、文化的吸收与接受的能力低下。另一方面,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不高,不同形式的专业合作社尚处于发展中(周琳琅,2007;孙梅花,2007)。

6、农村经济不振,农民增收缓慢,城乡差距越拉越大。由于工农业贸易条件对农业不利,加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因而农产品价格低迷,但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不断增长,因而农业的比较效益低微,农民收入增长困难(杜青林,2006;万福民,2007),农村经济不振,城乡差距越来越大。

(二)中国农业发展的战略选择――中国特色现代农业

中国农业必须立足于国际视野,置身于世界经济大潮之中,才能谋求较快发展。根据我国人多地少、农业自然资源相对不足的现实和突出存在的农业发展制约因素,作者认为,当前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应选择综合性技术进步型道路,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效率(张晓群,2007)。也就是说,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思路,只能是创新观念,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积极发展中国特色现代农业(陈锡文,2007)。

特色农业发展趋势第4篇

【关键词】互联网+;特色农业;电子商务

0 引言

随着现代“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电子商务平台经营模式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中,其中农业也不例外。现阶段特色农业电子商物发展空间较大,市场潜力也十分大,通过电子商物的发展,不仅仅可以促进特色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还可以扩大特色农产品相关经营模式,提高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1 “互联网+”背景下的特色农业电子商务现状

“互联网+”是指以互联网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部门的扩散、应用过程;它是一种崭新的经济形态,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将互联网取得的创新成果巧妙地融合于经济社会各行各业之中,增强经济的发展力和竞争力,形成了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经济发展新形态[2]。而特色农业电子商务则包括以特色农业生产经营为中心发生的一系列交易活动,涉及特色农业生产的经营和管理,特色农业产品网上销售,网上支付,物流管理等方面。随着“互联网+”的提出,政府对特色农业电子商物极大重视,并颁布了一系列的电商条例来促进特色农业电子商物的发展。使得特色农业电子商物的发展有了一个安全可靠、强有力的支持环境。目前特色农业电子商物还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特色农业电子商物的各个方面都需要完善,但其未来的发展还是可观的。

目前由于农村物流配送系统不完善,一些特色农产品保鲜期短,易变质,对物流配送要求比较高,开展电子商务困难,农村线上交易很难普及,许多因素限制了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的推广与发展。另一方面,受传统消费意识的约束,农村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化起步晚。

2 特色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的优势和机遇

2.1 政府的政策支持

农业是基础产业,国家政府一直以来都很关注农业发展的问题,并且在政策上和资金上也给予了很大的投入和扶持。最近几年,互联网迅速发展,特色农业电子商务也得到了国家的重视,国家领导人相继提出创建特色农业电子商务模式,并提出了一些有关创建特色农业电子商务的政策和一些技术上改进的建议[3],为创建特色农业电子商务提供了帮助。

2.2 巨大的市场潜力

我国是一个巨大的农业大国,而且城乡差距很大,发展农业电子商务可以选择将个体农户组建成一个大的团体组织,然后通过互联网技术进行统一的管理,提高农业的竞争力和发展力。同时,还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将嘉兴市的农业市场拓展到国外,甚至世界各国。形成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特色农业电子商务体系。

2.3 前者的经验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特色农业电子商务在技术上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国外特色农业电子商务的极速发展给嘉兴市特色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很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经验。

3 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化存在的问题

3.1 大部分特色农产品保质期短,不易运输

农村物流配送体系不完善,加上大部分特色农产品保鲜期短,易变质,导致销售风险增大,大多数农产品还不具备开展网上销售的条件,尤其是特色蔬菜、水果、肉类等农产品,难以开展电子商务业务,很多农产品还是以面对面的交易为主。

3.2 特色农产品物流运输系统不健全

特色农产品的网络销售中,在线上下单没有问题,但是物流在配送方面,由于我国农村人口分布较为分散,并且农村交通状况不太好,使得农村电商在物流配送时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3.3 缺乏专业的电子商务人才

人才是特色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的基础。对于电子商务的运营和管理这一方面需要的人才不仅要具备计算机及互联网等相关技术,还要具备对于农产品市场发展的调研研究的能力,掌握和了解一些特色农产品的市场信息和特色农产品知识,还要拥有网络营销的头脑。但是由于电子商务在我国发展时间比较短,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并懂得电子商务运营的人才不是很多,农村电子商务人才相对比较缺失。

4 “互联网+”背景下特色农业电子商务发展措施

4.1 培养现代化特色农业电子商务运营人才

农民是特色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提高农民的特色农业电子商务发展意识是毋庸置疑的。目前互联网+特色农业电子商务电商运营人才缺乏,要推动“互联网+”特色农业的快速发展,就要培养和发展相应的电商运营人才。农民是农产品的第一生产者。所以也要对他们进行培训,增强他们的互联网及信息意识、商品运营意识,提高他们的互联网应用技能和计算机操作技能,让他们能够熟练的掌握使用计算机进行网络搜集、信息、互联网交易等技术,还要加强他们对互联网使用的风范防范意识。同时,还要重点培养一批“互联网+”特色农业电子商务电商运营专业的专业人才队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带头作用,逐渐培养出一支素质良好、能力超强、结构合理的“互联网+”特色农业电子商务农业电商运营专业的人才队伍,为嘉兴市的特色农业电子商务农业电商运营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4.2 加大特色农产品基地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特色农产品由于其生长的地方和季节不同,农产品保鲜期短,易腐烂、变质,不易储存、运输,物流配送要求高,而且农产品的流通环节多,流动的成本高。所以需要建设一套完整的物流配送体系,通过互联网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将特色农产品的包装、运输、储存、配送、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功能有机结合[4],创建一种新型的物流模式,为“互联网+”特色农业电子商务的电商运营提供有力的帮助。为了能够跟更好的提升特色农产品物流系统的整体水平,要加强特色农产品基地的冷链物流系统的建设,加强冷链物流的基础设施[5]。比如,在物流的配送环节增加冷柜,着力保持产品的新鲜性;同时可以采用非接触射频识别技术(RFID)和温湿度实时监控系统,加强对农产品从包装、运输、储存、配送、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环节进行全程温度检测,提高农产品的保鲜程度。

4.3 培养出一批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专业化人才

目前农村特色农产品种植大户品牌意识不强,加大对农村特色农产吕种植基地的人员培训,提升他们的品牌意识,加大特色农产品品牌的建设和发展是提高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推进农产品产业提升的有力保障,也是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必然要求。打造特色农产品的产品品牌,实现特色农产品品牌注册,全面提升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5 结束语

通过“互联网+”背景下特色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探究了特色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的优势和机遇,提出了特色农业电子商务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措施。目前特色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缓慢,经营规模小,相信在政府的支持和市场经济的共同作用下,特色农业电子商务将不断普及和深化,开拓特色农业电子商务销售的新领域。

【参考文献】

[1]陈志刚.移动电子商务发展趋势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7(6):171-173.

[2]许艳.“互联网+”背景下的农业电商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J].山西农经,2015,10:4-5,9.

[3]张亚楠.山西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影响因素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5.

特色农业发展趋势第5篇

关键词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对策;贵州纳雍

中图分类号 F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1-0324-02

纳雍县地处贵州高原喀斯特地貌山区,农业基础薄弱、农村人多地少,属于几不延的内陆部级贫困县。近年来,纳雍县创新发展机制,立足资源优势,逐步发展特色产业,如草地生态畜牧业、特色经果林、高效特色蔬菜、高山生态有机茶、优势中药材等,探索出了符合当地实际的特色产业发展之路。纳雍县也由此被评为“全国重点产茶县”、“中国高山生态有机茶之乡”。

1 发展现状

近年来,纳雍县不断创新发展模式,转变发展理念,采取资金扶持、政策引导、技术服务等多种措施,建设发展生产基地、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等,推动该县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

1.1 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增强

全县已培育地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3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5家,通过QS认证企业8家。在组织建设多元并举的条件下,积极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企业与农户建立了稳定的联系,通过多种形式带动生产基地建设,且特色基地不断扩大,帮助农民融入农业产业化经营,极大促进了畜牧、经果林、茶叶、蔬菜等产业的发展。因此,不断涌现的龙头企业已经成为主要带动力量。

1.2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快速发展

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断发展,全县已注册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215个,拥有成员3 825个,注册资产23 411.47万元。涵盖多个行业,如蔬菜、茶叶、中药材、粮食、畜牧经果等,形成了县、乡、村多级组织网络,技术服务领域涉及种植、养殖、加工和销售等各个方面。纳雍县农业特色产业化经营已经进入了提升层次、加快发展和重点突破的新阶段。

1.3 产业特色优势进一步凸显

采取强有力措施,加大农产品品牌培育和扶持力度,进一步塑造“高山生态有机茶”品牌,“贵茗翠剑”、“府茗香翠龙”、“康苠银针”等茶叶产品多次获得国际、国内大奖,“姑箐牌”、“府茗香牌”、“康苠牌”先后被评为“贵州省著名商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玛瑙红樱桃”享誉省内外;沙包“布朗李”、“凹梳核桃”深受消费者青睐;纳雍“糯谷猪”、“黑山羊”、“牛肉干”等产品销售前景看好;反季节蔬菜、纳雍辣椒、脱毒马铃薯、旱半夏等在省内外占有一席市场。具有纳雍特色的农产品品牌形象进一步提升,品牌效应逐渐凸显。

1.4 农村土地流转进一步规范

全县25个乡镇均建立了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合理引导土地流转面积8 053.33 hm2,其中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面积2 633.33 hm2,“四荒”土地流转面积5 420 hm2,合同签订率达70%以上,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土地支撑。

2 存在的问题

2.1 特色农业产业投入不足,产业基地标准化程度较低

纳雍县是国扶贫困县,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地方财政相对困难,对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投入十分有限,特色产业名优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力度还不大,个别区域品种老化,商品性能差,严重影响特色农产品的产量和农业效益。此外,产品科技含量和档次低,市场开拓能力不足。

2.2 特色农业产业链条较短,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较弱

农业龙头企业虽有很大发展,但缺乏产品覆盖面大、市场知名度高的大规模企业,总体表现为数量和规模偏小,带动能力不强,在带动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方面的作用不显著,“基地大、企业少,生产多、加工少”。龙头企业总体规模偏小,尤其是重点龙头企业数量较少,就马铃薯来说,种植面积达到3.33万hm2,但是无加工龙头企业,特色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能力较弱,未实现农民收益最大化。

2.3 特色产品品牌培育不够,企业与农户间缺乏有效连接

特色农产品种植比较分散,集约化程度较低。农产品知名度较低,品牌效应不明显。中介组织发展相对滞后,规模不大、覆盖面较小、凝聚力较弱,没有与广大农户建立起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农业生产大多仍处于分散经营状态,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尚未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比较松散。

2.4 农业产业化发展机制不够完善

在农业产业化发展机制方面还不够完善,这是特色农业产业的薄弱环节。农村生产要素包括农、林、水和土地等,其经营权的市场化流转机制滞后,有待改革,农业产业化领域在激活民间资本、吸引工商资本、促进农村金融改革等方面进展缓慢。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上多数仍属于松散型,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较弱。

3 对策

3.1 加大项目扶持力度,推进标准化基地建设

纳雍县特色产业总体标准化、规模化程度较低,影响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建议上级政府和部门加大项目扶持、扩大扶持补助范围,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新技术、新品种引进和集约化育苗,通过改造和扩大特色产业现有规模,推行标准化生产,提高种植科技含量,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做大做强特色产业。突出科技先导,着力提高农业科技水平。科技是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强大动力和重要支撑[1-2]。要逐步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推广体系和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建设,加强农村科技教育和培训,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研发、引进、推广和转化力度。

3.2 加大龙头企业资金投入,配套落实优惠政策

资金不足是农产品加工企业普遍存在的最大难题,化解资金瓶颈,必须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筹融资体系。建议省、市加大农产品贮藏保鲜库及加工企业建设项目资金投入,整合捆绑使用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贴息等农业项目资金,重点扶持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积极协调和引导银行和社会资金投入农产品加工业。简化贷款抵押、担保手续,降低评估费用,扩大授信额度,实行优惠利率。认真落实国家、省、市已经出台的扶持农业产业化的各项优惠政策,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供优质、高效、快捷的服务,着力营造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良好环境,逐步形成精深加工能力强、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的农产品加工业体系。突出做强龙头,着力提高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推进产业化关键是要引进、培育一批带动能力大、辐射范围广、市场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按照“高水平、大规模、专业化、带动强”的原则,采取政府扶持、招商引资等措施,抓好龙头企业的培育。一是引进与培育并重,不断壮大龙头企业群体;二是提升素质,不断增强龙头企业实力;三是发挥作用,带动农民收入增长。通过龙头企业发展来带动基地建设、产品开发、产业发展。

3.3 健全完善市场体系,拓展农产品流通网络

纳雍县农产品销售网络还不够健全,流通的组织化程度较低。建议贵州省加大农产品市场营销体系建设资金投入力度,对产地批发市场、农贸交易市场进行扶持,重点用于配备检测设备,完善市场交易功能。扶持在终端市场设立营销窗口,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3.4 强化农民专业组织建设,增强农业产业竞争力

着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从而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完善产业链条,并且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组织引导农民参与市场竞争[3-4]。充分发挥纳雍县生态优势,突出生态特色,大力发展生态特色农业,做大做强特色主导产业,不断提升传统农产品品质,打响纳雍县特色农业品牌。把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尤其做好机制创新、规范运作、典型带动等方面的工作。

3.5 突出品牌带动,提高市场开拓水平

品牌建设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十分重要的措施。要树立质量意识、品牌意识和名牌意识,围绕“质量塑造品牌,品牌开拓市场”的思路,做好、做响、做大品牌。一是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不断提高农业标准化水平。二是深入实施农产品品牌发展战略。充分发挥纳雍县良好的生态优势,打响生态高山品牌。三是加快拓展农产品市场。四是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4 参考文献

[1] 袁久和,祁春节.西部特色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成长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5):60.

[2] 刘继华.加快特色农业产业化步伐[J].农业知识:致富与农资,2011(8):15-16.

特色农业发展趋势第6篇

定西市属于甘肃省,地处黄土高原,地质结构复杂。川塬地只有10%左右。自然资源较其地区匮乏,农业人口约占总人口的91.35%。是闻名全国的贫困落后地区。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中各种扶贫项目大约843.9万元的投入,定西市的贫困面貌已经有了大大的改善,贫困面积也大大减少,全市6个县,超过90%的贫困人口基本解决温饱,告别绝对贫困。但是,这并没有从本质上解决贫困的问题。作为定西市国民经济的主体,农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定西市的经济发展,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定西市农业发展的水平一直很低,生态脆弱,环境人口压力过大,区域经济不发达。为实现定西市农业跨越式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真正走上致富的道路上,就必须挖掘出定西市农业发展的活力和潜力,开展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主导产业的发展,以主导产业带动农业经济区域作为一个整体崛起。

二、定西市农业产业结构现状

农林牧渔业结构一般说来可以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结构和农林牧渔业商品产值结构指标来反映,但是针对定西市的特殊情况,农业产品大多自己自足,或者囤积,商品率比较低,所以在此采用农林牧渔总产值结构指标来反映其结构。

1、定西市农业总产值在农林牧渔总产值中的比重变化趋势甘肃省种植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高于全国对应年份的平均水平,且成下降趋势,这与全国的整体趋势相统一,本文选取了四年间定西市的农业数据,从2007年到2010年,这四年间定西市的种植业所占比重都高于全国和甘肃省,平均高出的比例分别是19.76%和1.33%。分别对定西市的七个县区进行观察,可以发现,这几个县区的种植业比重也都不同程度的略高于全国的和甘肃省的平均水平,但这几个县区中安定区、岷县、漳县都呈现出了种植业的下滑趋势,在大农业中的比例逐年下降,其中漳县的下降幅度最大,年均下降速度达到了3%;而临洮、陇西、渭源则表现出种植业稳中有升的趋势,其中临洮县种植业年均比重上升速度达到1.49%;通渭种植业比重变化不大。

2、定西市林业总产值在农林牧渔总产值中的比重变化趋势全国的林业产值比重呈现出逐年小幅度上升趋势,至2010年为4.2%;对甘肃省的数据进行观察,四年中除了2007年以外,其余各年的林业产值比重也是逐年递增的,其中2010年的增长幅度最大,超过全国平均水平0.87个百分点;定西市与甘肃省相同,除2007年外,其余各年林业产值比重逐年上升,并在2010年达到近几年的最高水平,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达到4.72%;定西市七个县的林业产值比重情况由于各个县之间的差异,表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其中,安定区、陇西、岷县、漳县呈现出了年年大幅度增加趋势,尤其是安定区,2007年和2008年林业产值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到了2008年,安定区林业产值比重从2.47%上升到4.83%,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03个百分点,到了2010年更是猛增3.02个百分点,达到7.85%,分别超过全国和甘肃省3.65、2.78个百分点;陇西、岷县的林业产值比总也在这段期间内达到一个新的水平,陇西林业产值比重年均增长1.11个百分点,岷县则为1.15个百分点;漳县和通渭的林业产值比重在2007年时分别为2.49%和2.94%,到2010年分别为4.6%和4.91%,年均增长0.7个百分点和0.66个百分点;临洮县和渭源县的林业产值比重则是逐年递减的趋势,尤其是临洮县,比重从2007年的5.29%下降到2010年的2.74%,年均下降0.85个百分点;渭源县的林业产值比重虽然年年下降,但大体上变化不大,从2007年的3.03%下降到2008年的2.52,年均下降0.27个百分点。从定西市总体上看,林业产值比重依然是呈现出上升的趋势,这与这几年的退耕还林政策有一定的关系。

3、定西市牧业总产值在农林牧渔总产值中的比重变化趋势全国范围内在牧业方面的产值比重逐年呈现小幅度上升趋势,年均上升幅度为0.8个百分点,甘肃省牧业的产值比重每年也以0.16的百分比上升,但是上升幅度远低于全国水平,这是由于甘肃省基础薄弱、增长速度缓慢;定西市的牧业产值比重与甘肃省相差不大,但在近四年的数据中却呈现出递减趋势,从2007年的23.37%下降到2010年的22.48%,虽然下降的幅度不大,但是代表了其发展趋势;定西市的七个县中,除了漳县外,其余各县的牧业的产值比重都有所降低,其中陇西县下降幅度最大,由2007年的25.93%下降到2009年的21.23%,年均下降1.57个百分点;漳县的牧业产值比重是七个县区中唯一有增长幅度的县,由2007年20.97%上升到2010年的27.58%,年均增加3.3个百分点。

4、定西市渔业总产值在农林牧渔总产值中的比重变化趋势全国的渔业产值比重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变化,有数据得知,基本都保持在10.7%左右,而甘肃省由于地处黄土高原地区,降水少,严重缺水,所以,相比较全国而言,甘肃省渔业处于非常劣势状态,渔业产值年均比重都在0.3%以下,且几本没有增加的趋势,这也直接反映出了甘肃省自然资源的现状。定西市与甘肃省的基本状况一致,渔业产值所占的比重每年都在0.2%以下,2003年为0.14%,这也与自然条件的限制有关;分别观察定西市几个县区的情况,定西市的七个县中,漳县的渔业产值比重最大,超过了甘肃省的平均水平,2009年达到0.53%;临洮县在2007年和2008年时,渔业产值比重曾在0.3%以上,但从2008年开始,就下降到0.13%,2003年为0.18%;其余各县基本上渔业产值都在0.3%以下。这些数据表明定西市在甘肃省内也属于严重水资源缺乏的地区。

三、定西市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产品开发程度低,缺乏特色农产品品牌总体来说定西市农产品的开发程度相对较低,直接进入区外市场的农产品大多数是初级产品,主要用于农产品加工业,其中最突出的则是充当中药材的生产加工原料。定西市运往广州、广西等东南沿海地区的中药材大多数是初级产品,而进入国际市场或销往全国各地的中药材则是经过切片加工的,与初级产品的价格相比,加工产品的价格会高出十倍多。如果将初级产品加工成中药制品或美容产品,该产品的经济价值还会有所提高。虽然马铃薯的用途很广泛,但是以蔬菜的方式进入市场只能是初级产品,这时马铃薯市的价格相对较低,。如果将马铃薯加工成粉皮、粉条、粉丝、薯条、薯片等产品,它的经济价值将会进一步提高。最近几年,定西市出现了一些从事马铃薯深加工的企业,但是这些企业的生产规模和产量都相对较小,而且加工出的产品还存在着质量、规格参差不齐的缺点,因而至今还没有打造出被市场认可品牌。

2、农业科技水平低下,尚未建立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定西市的农业基础设施相对匮乏,一般都采用传统方式从事农作物的种植,生产技术一直都没发生太大的变化。落后的种植方式直接影响了农产品数量和质量。虽然定西市的气候和土壤等生态条件特别适宜优势农作物的生长,由于地域差异造成了农产品的品质的不同。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初期阶段,这些优势农作物的主要生产区既可以充当生产基地,也可以向龙头企业提供大量农产品。但是为了能长久发展,需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建立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运用现代农业科技进行集约化生产和经营,为龙头企业提供高质量的原材料,从而发展壮大龙头并打造出企业特色农产品品牌。

3、龙头企业发展规模小,难以担负起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任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各环节中,龙头企业处于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龙头企业是农产品加工再生产的主要载体,另一方面还可以促进地方工业经济发展,龙头企业发展规模和经营效果直接影响到区域特色农业和产业化发展。定西市的龙头企业数量较少,规模也不大,相互之间联系不密切,这与定西市种类繁多的农产品是不相适应的,这样的情况就会导致有大量的农产品没有经过加工就直接进入到了市场进行流通,另外,龙头企业的发展受到各种因素,不若说人才、管理等的影响,发展其前景不明朗,不能很好地带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所以说,加快定西市的农业发展必须要加快龙头企业的发展。

4、专业化市场基础设施落后,市场管理水平低下定西市的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专业化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是不容忽视的,大部分这样的市场否一地域优势资源为依托,经过长期的农产品交易,逐渐完善逐渐发展,但是由于对于这种专业化市场的基础投资的短缺,使得大部分专业化市场基础设施落后,没有统一规范的场所,有些甚至露天的,受天气的影响非常大,给农产品的交易带来了诸多不便。另外基础设施落后的情况下,其管理水平也较低,大部分的专业化市场都没有同意有效地管理,交易者不能享受到公平合理有效地交易环境,存在许多压价和缺斤短两的现象,这样的现象不仅算害了农民的礼仪,同事对市场本身的发展也是极其不利的。此外,市场上缺乏信息咨询机构,在市场上进行交易的商户没有获取有效信息的途径,交易比较盲目,经常会出现供不应求或是产品滞销的情况,这也会在某种程度上降低商贩的交易积极性,一样会影响市场的繁荣,需要了解的是装野花的农产品交易市场的农产品外销的重要窗口,定西市目前的现状在软硬件上都有所缺失,对定西市农业的良好发展存在不小的影响。

四、定西市特色农业发展对策建议

1、依靠专家学者的力量,尽快制定特色农业发展规划定西市,在各级政府,虽然在发展特色农业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县药材,土豆,蔬菜,畜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但农业发展的特点的定位和方向还不是很清楚。可以广泛的气候适宜马铃薯生长在全市范围内或者区县范围内作为特殊行业,是可以理解的,但对中国的气候,一定程度的选择性中药材,盲目发展将导致药品的质量和市场信誉的下降降低,这是不利于长期发展特色农业。此外,花卉业的发展有一个急于进入大规模行动的现象,有许多小规模的花卉公司,它是难以做大做强。在未来,政府应侧重于在该项目邀请内外和省内外的农业发展的特点,一些专家和学者来研究,使政策符合农业发展的特点,在城市进行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产业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在所有区县进行规划,科学为发展特色农业进行宏观指导,促进定西市特色农业发展。

特色农业发展趋势第7篇

关键词:特色优势;农产品加工业;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1003503

0引言

农产品加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连接着城乡居民的最终消费,决定了城乡居民日益多层次、多样化需求的满足程度,对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加速农业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广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农产品加工业以优势、特色农产品的资源转化为主”,因而如何充分利用区域优势及产品特色,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产品加工业,对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百色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1百色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

百色位于云贵高原伸向广西南岭丘陵的过渡带,地形地貌多样,是立体多样的农业开发带。百色具有南方河谷平原、丘陵地带、石山区、高寒山区等代表性农业开发带,同时生长着多种热带、亚热带以及温带作物,使百色成为地方特色农产品种类和品种繁多的生产区域。农产品加工业是指以农业产品为原料进行加工或再加工的工业。百色农产品原料充足,素有“土特产仓库”和“天然中药库”之称,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潜力巨大,前景广阔。目前百色市已有农产品加工企业800多家,其中龙头企业40多家。

2001年国家科技部、农业部等六部委批准成立了广西百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经过几年建设,建成了芒果、蔬菜、香蕉、茶叶、甘蔗、板栗、八角、油茶、油桐、茴油及烤烟、种子种苗繁育、特色畜禽水产养殖等产业化示范园,搭建了农村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及培训基地,初步建立了农产品加工产业化示范基地,成为中国“芒果之乡”、“南菜北运基地”,亚热带水果生产基地和糖料生活基地,注册了以壮族祖先发祥地“布洛陀”“敢壮山”为名的田阳香芒和田阳优质蔬菜商标、农产品品牌商标“六香宝”、“福东香米”、“增年牌”山茶油等,打出了具有百色地方民族特色的优势农产品。特色优势农产品的出现促进了百色特色优势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截止2013年年底,百色共有规模以上农副产品加工企业8个,实现总产值416695万元。

2百色市特色优势农产品加工业的界定

我国参照国际惯例,将农产品加工业分为5大类12个行业:一类是食品加工业(含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和烟草制品,共4个);二类是纺织工业(含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皮革、羽毛(绒)及其制品业,共3个);三类是纸品工业(含造纸及纸制品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共2个);四类是木材工业(含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和家具制造业,共2个);五类是橡胶工业。

从表1可以看出,百色农产品加工业当中,从相对数的角度看,纺织业和纺织服装、服饰业的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为负值,远远低于全国水平,仅有农副食品加工业和食品制造业这两个行业的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这两个行业有优势;从绝对数的角度看,制糖业、造纸业、人造板制造、蔬菜、水果和坚果加工、精制茶加工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这六个行业的生产总值和增加值与其它行业相比都是比较高的,并且都在工业总产值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如制糖业占11.15%;因此这六个行业为百色的特色优势农产品加工业。由于这六个行业的出口规模不大,并且都主要在国内市场销售,因此对百色特色优势农产品竞争力分析主要是对这六类产业进行国内竞争力的分析。

3百色特色优势农产品加工业竞争力分析

一般情况下,农产品加工业竞争力指标体系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说明竞争力大小或者规模的显性指标,如单位数、从业人数、总产值和增加值等;另一类是说明形成竞争力的分析性指标,如利润总额、产品销售率、产值利润率和全员劳动生产率等。本文选取2011-2013年六个特色优势农产品加工业的八个指标进行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制糖业的单位数三年间保持不变,从业人数呈下降的趋势,但是总产值和增加值是呈现上升的趋势,制糖业的繁荣发展依靠百色丰富的甘蔗资源,2013年甘蔗产量566.56万吨,比上年增长838%。广西是我国四大产糖基地之一,无论在生产竞争力、产业创新力、资本竞争力、社会竞争力、市场竞争力还是生态竞争力方面等都具有很大的优势。百色地处南贵昆经济区中心地带,是滇黔桂三省边缘交通枢纽、重要物流集散地、大西南出海通道咽喉,地理优势使得制糖行业比较而言也具有很强的产业竞争力。

蔬菜、水果和坚果加工这个行业从2013年开始统计年鉴中才开始单独列出,说明它是一个发展较快、发展潜力很大的新型农产品加工业,2013年百色的蔬菜产量高达193.89万吨,比上年增长3.58%;2013年百色水果产量达58.2万吨,同比增长15.9%;水果以柑桔和芒果为代表,其中柑桔产量9.29万吨,同比增长45.1%,芒果产量21.37万吨,同比增长35%(2012年百色芒果总产值达6.28亿元,2011年为4.71亿元,2010年为3.52亿元)。百色优越的地理和气候资源优势,使得芒果品质及上市期与其它地区相比优势明显,近几年芒果产业已经逐渐成为百色市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百色的右江区、田阳县和田东县有“中国芒果之乡”之称,右江区、德保县和西林县柑桔基地也逐渐形成规模。

精制茶加工业的单位数、从业人数、总产值和增加值都是呈现上升的趋势造,说明这个行业一直是稳步增长的趋势,2013年百色的茶叶产量为0.93万吨,比上年增长14.04%。人造板制造的单位数增加,从业人员基本保持不变,总产值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纸业从业人数下降,但是总产值和增加值呈现的也是稳步上升的趋势;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和精制茶加工业一样,四个指标都是表现出稳步上升的趋势。

综合以上分析,百色六个特色优势农产品加工业中,除人造板制造外,其它五个产业总体上都是呈逐年增长趋势,竞争优势明显。

百色六个特色优势农产品加工业竞争力优势明显的原因可以从表3得出。

制糖业的利润总额、产品销售率和产值利税率都是逐年下降,但全员劳动生产率却是逐年提高,这是为什么表2中总产值逐年增长的原因。精制茶加工业的利润总额波动较大,但产品销售率和全员劳动生产率却是逐年上涨,2012和2013年的产品销售率都大于100%,市场前景良好。人造板制造的利润逐年下降,产品销售率维持在90%左右,但全员劳动生产率却是逐年大幅下降,这是为什么表2中总产值和增加值呈减少趋势的原因。造纸业的产品销售率都在96%以上,市场前景广阔,与表2的结果一致。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利润总额也是逐年上升,产品销售率2013年更是高达101.24%,全员劳动生产率在波动中提高,所以表2中的4个指标全都呈现上升趋势。

4百色市特色优势农产品加工业存在问题分析

4.1一是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程度低

百色市场化改革进程相对滞后,地区之间、产业之间以及地方和部门之间仍然存在着严重的条块分割现象,影响了农产品加工业专业化分工的发展,导致行业内部的大、中、小企业之间缺乏应有的专业化分与协作,并造成“大而全、小而全”局面。加工企业小而散,实力不强,发展水平低。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名牌企业或企业集团很少,生产经营成本高、产品质量波动较大。

4.2二是大规模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较少,加工程度较低

以蔬菜、水果和坚果加工为例,这个行业的规模以上企业只有2家,并且2013年才开始大规模发展。并且它们的加工程度很低,对蔬菜和水果的加工大多数仅限于简单的包装,最初级的加工也仅仅是切片或制作成果干,根本没有进行深加工。百色的蔬菜、水果和坚果销往全国各地,但是简单包装后农产品折损率比较高,从而增加了成本,降低了利润。与发达国家相比,运输的耗损率更高。

4.3三是基础设施落后,流动资金不能满足需求

由于百色是老、少、边、穷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芒果和茶大部分分布在山上,水电缺乏,基础设施条件较差。农产品加工业的原料采购具有明显的季节性,需要的流动资金量相应会很大。但是政府对企业和农民的资金扶持力度还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资金的投入不足也造成了企业产品开发和科技创新能力的薄弱,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下,加工程度较低。

4.4四是农产品加工业所需人才不足

目前百色农产品加工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缺乏大量的农产品加工业人才。原材料甘蔗的收割和茶叶的采摘需要大量的人员。现有的农业从业人员学历普遍较低,技术创新能力不够,人专业技术人员分布也不合理,企业中从业人员的知识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的提高。特色农产品品牌宣传和营销力度不够,专业的农产品加工业营销人才极度匮乏,没有在全国建成百色特色优势农产品的连锁经营、集中配送网络。

5提高百色特色优势农产品加工业的竞争力的途径

5.1提高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程度

培育和形成百色农产品加工业龙头企业。百色中等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太少,通过加强百色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之间的专业化分工和协作程度,采用资源优势和政策优势形成小的农产品加工业产业集群,发挥规模优势,通过产业集群培养大规模的百色农产品加工业龙头企业。

5.2提高农产品加工的广度和深度

百色一方面可以借助百色农业科技园区的技术优势,利用生产大量特色蔬菜水果的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形成新的产业链条;另一方面可以进行产业整合,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和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内部其它产业的融合。

5.3改善基础设施,整合资金

改善百色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方面原材料的种植、管理、收割和采摘等;二是政府要加大对百色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支持力度,从资金和政策上进行支持,除了财政上加大支持力度外还可以对现有的百色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包装以此来吸引外界资金和社会闲散资本

5.4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优秀人才

从全国各地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所需要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营销人才。听过管理人才引进改革现有管理制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通过技术人才的引进,提高百色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农产品加工的广度和深度;通过营销人才的引进创新现有的百色农产品营销模式,建成全国性的连锁经营、大力推广百色特色优势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品电子商务。

参考文献

[1]马成武.农产品加工业竞争优势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以吉林省为例[D].杭州:浙江大学,2006,(12).

[2]李金叶.新疆优势特色产业选择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2).

[3]周燕,齐中英.产业竞争力及其来源分析[J].商业研究,2004,(8).

[4]黄志乾,向阳.湖南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战略的思考[J].广西农业科学,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