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合集7篇)

时间:2024-02-23 15:55:06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第1篇

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的大逻辑。新常态下,认识和厘清现代农业发展的内涵和外延,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形成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强大动力,继续为国民经济提供有力支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本文以建始县为例,通过理解和把握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形势,为县域经济的特色农业发展提供思路和建议。

关键词:

县域经济;特色农业;机制创新

建始县位于湖北西南部,属于国家生态保护的重点区域。境内气候宜人,资源丰富。经过多年对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扶持,尤其是本届县委、政府坚持强力推进“四大工程”,全面拉动“三大发展”的战略,全县特色农业产业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成为拉动县域经济社会的重要力量。

一、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建始县在大力实施“全面拉动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战略以来,通过招商引资建基地、培企业,茶叶、高山药材、干鲜果、魔芋等特色农业产业基地迅速扩张,结构不断优化,产业水平稳步提高,产品效益大幅提升,品牌效益初见成效。截止2014年底,建始县特色农业产业基地面积超过50万亩,全县规模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达到了15家,实现产值59186万元,上交税收872万元,农产品出口创汇168万元,带动7251人实现了在本地就业。全县共有各类专业合作社组织252家,入社会员达到万人以上。我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资源富集,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优势明显。建始有众多的资源,其中许多资源在国际国内享有盛誉。县境内硒资源出露面积近480平方公里,是国内连片面积最大、平均硒水平含量最高的富硒生物圈,土壤平均硒水平含量17.7ppm,有“富硒王国”之称;是全国优质白肋烟出口基地,白肋烟常年种植面积在6500公顷左右,年产优质白肋烟10000吨以上,有“烟草王国”之美誉;是全国魔芋产业重点基地县,全县60%的耕地和40%的可开垦荒地适宜种植魔芋,全县魔芋种植面积达8万亩。是全国141个重点产煤县之一,优质无烟煤储量达1.98亿吨,占湖北总储量的32%;是中国南方最大的日本落叶松生产、科研基地县,人工营造日本落叶松用材林达2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9.2%。建始境内雨热同季,河谷地段光照时间长,二高山地区终年云雾缭绕,茶叶、干鲜果等经济作物品质优良。

(二)百花齐放,多种特色农业产业齐头并进。初步形成了以烟叶、乌龙茶、景阳鸡、魔芋、猕猴桃、速生丰产林为主的特色产业集群,尤其是乌龙茶、魔芋产业均涌现出了一批有雄厚实力的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后劲充足。此外,在官店、龙坪等高山乡镇,道地药材、高山蔬菜产业发展良好;花坪、景阳、长梁、三里等乡镇,也涌现出了关口葡萄、景阳核桃、六月雪梨、火龙柚、马坡茶、三里香米等名牌产品。冷水鱼、大鲵(娃娃鱼)、藏獒等特种养殖也有所突破。全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呈现出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景象。

(三)支撑有力,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机制日趋完善。一是发展软环境不断改善。十四届县委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加快特色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建立了“五个一”的特色产业工作机制(对于魔芋、乌龙茶、景阳鸡、猕猴桃、核桃产业明确一名牵头县领导、一个主管部门、一套工作专班、一支专家队伍、一笔工作经费),通过依托电子政务完善政务服务试点县建设,大规模压缩了审批事项、极大节约了审批时间;不断加强作风建设,工作面貌大为改观;特色产业发展的软环境日趋优良。二是科技支持逐步显现。成功研发出了魔芋低聚甘露糖(双歧因子)这一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农业深加工产品,该产品先后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产品,并投入了工业化生产;乌龙茶、红茶生产加工工艺也达到了国内最高水平;植物提取、枸杞和猕猴桃酒酿造等方面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储备了一批科研、技术人才。三是发展平台得以壮大。随着建始大道、红土坪新区的建成,城市骨架得到了扩张,土地储备日渐丰厚,同时,在10个乡镇启动了工业小区建设;建始到许家坪机场仅需30分钟,随着铁路、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交通环境得以极大改善,景阳清江港口建设也在如火如荼进行中;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硬件设施制约正逐步打破。

二、存在的问题

建始通过近几年业的不懈努力和艰苦实践,茶叶、魔芋、干鲜果等特色产业得到稳步发展,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但是,受制于基础薄弱、起步较迟等因素制约,特色农业产业的规模仍然较小,要改变这一现状并实现从稳步发展到跨越发展,存在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

(一)全而不精。建始县特色农业产业虽然种类繁多,且大多小有名气,但真正能在全省乃至全国占据主导地位、有影响力的特色农业产业尚未形成,尤其是各类特色产业均为其它地方也有发展的低技术门槛类产业,比较优势并不明显,同时,由于特色产业种类过于繁多,政府部门在引导支持中力量较为分散,没能将项目、资金集中于优势项目中,呈现出“撒胡椒面”的支持形态,扶持效果不算显著。

(二)小而不大。从全县的角度来看,除了烟叶产业外的大多数产业,一是基地面积不够,发展最多的猕猴桃、魔芋等产业,实际面积仅为6、7万亩,茶叶经过近两年的恢复性发展,总面积也不超过3万亩,相对于全县2666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来说,40多万亩的特色农业产业总面积也仅占很小一部分。二是企业发展不够,大多数茶叶、药材、特色食品等产业的加工、销售企业年销售规模均不超过1000万元,近几年兴起的花果山双歧因子和炜丰乌龙茶还有待市场的进一步检验。由于龙头企业的块头小、规模较小,难以起到示范带动作用,不能通过市场化的手段带动相应产业发展,在产业发展中仍然存在政府主导的现象,同市场运行规律有所冲突。三是市场容量较小。缺乏类似于农产品职业经理人的销售人才群体,农超对接不够,导致因为销售市场不够而不敢盲目扩大产业规模,典型的例子如关口葡萄,现有县内及周边县市市场容量趋近饱和,5000亩规模基本已到极限,超过此规模则销售将成为大问题。

(三)粗而不细。主要是指现在建始大多数特色农业产业仍然停留在提供初级产品的阶段,缺乏深加工产品,如药材、高山蔬菜、猕猴桃、景阳鸡、速生丰产林等产业,均没有深加工龙头企业,导致产品附加值低,大头利润被其他地区企业赚取,不仅税收流失,农民收入也大幅度受限制。根据2015年开展的一次调研,由于缺乏深加工龙头企业,我县猕猴桃企业无法在保质期内完成干鲜果销售,导致大量猕猴桃积压变质,给种植户和经销商带来了严重损失。(四)配套不够。一是产业链不完善,和沿海地区相比,没有一个产业具备完整的产业链条,包装、广告设计、产品检验、物流运输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制约。二是基地建设配套不够,多数特色农业产业基地缺乏配套设施,水、电、路状况较差,条件艰苦,不利于标准化种植。三是科技配套不够,由于农村科技人才缺乏,转制服务中心人员整体工作积极性不高,种植、养殖水平较低,亩均产量和品质均离优良水平有一定差距,同时,科技培训没有实现常态化、专业化、精细化。四是发展软环境仍需进一步优化,公职人员服务意识不强、专业技能缺乏,整体招商、投资环境仍不理想。

三、相关建议

建始县特色农业产业虽然起步较晚、规模不大,但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径,实现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具备资源和人力基础,机遇良好,有富硒、绿色、环保等潜在优势。

(一)扶持壮大重点产业,发挥带动效应。一是集中项目,改善配套基础设施。积极向上争取重点产业基础设施改善项目,并通过精准扶贫、农综开发、以工代赈、通畅工程、老区建设、烟草基地单元建设、水源性工程建设等项目资金,迅速改善产业基地的基础设施,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提供基础支撑。每年整合投入4000万左右,用2-3年的时间,将乌龙茶、魔芋、猕猴桃产业基地设施进行全面提档升级。二是用足政策,体现真支持。实行基础设施向基地集中、配套项目向特色农业产业受益群众集中的原则,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用足、用活各项政策,严格避免用有限的资金“撒胡椒面”的行为。三是抓大放小有所侧重。在现有十余个特色产业里面选取3到4个有发展前途的重点产业,将所有资金、项目、资源全面集中,推荐重点发展乌龙茶、药材、魔芋、速生丰产林四个产业,合理引导其他的产业健康发展。取消政府主导地位,采取市场调节的方式,集中力量办大事。四是培养人才做支撑。培植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种植(养殖)大户、农村科技能手,培训镇(乡)、村专职干部和有思想、有闯劲的青年农民,加大科技服务力度,扶植训练一批农业产品职业经理人,整合做大农产品销售平台,引导带领相关产业实现农超对接、订单生产。

(二)依托园区做强企业。一是合理布局,相对集中。完善各类专项规划,尤其是城镇产业规划、产业用地规划等,加大规划的执行力度,实行优势产业的区域集中,逐步引导产生群聚效应,尤其是重点发展富硒绿色食品产业、植物提取加工业、林板一体化产业等比较优势明显、市场前景广阔的产业。二是完善产业链条。在产业链条上游主要做到建大、建强基地,加强基地的日常管护,提高特色产品质量和单位效益,以亩均产值达到4000元为目标。在产业链中游主要做到完善包装、产品研发、产品设计等环节,严格控制产品质量,加强检疫检测,提升生产水平。在产业链下游主要做到加强广告投放、加强销售渠道扩展工作、健全销售网络、完善售后服务体系等。三是有的放矢,避免盲目、重复。主要是在招商引资和深加工企业建设中,要围绕全县培植的支柱产业有目的地招商、建设,以完善产业链条、做大做强支柱产业为目的,避免“胡子眉毛一把抓”的招商思路,确保引进有实力、有市场、有技术的大型企业。

(三)加大力度改善环境。一是转思想,增强服务意识,健全扶植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运行机制,严格奖惩,进一步转变“官本位”的思想。二是转作风,结合群众路线和三严三实教育活动,深入基层、深入企业、深入农村,解决一些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特色农业产业的跨越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三是强基础,加大土地储备力度,完善产业配套设施建设,打破用地瓶颈,营造优良环境,进一步改善道路交通条件,夯实产业发展的物质和人力基础。

(四)全县联动形成合力。一是全县整体规划。借鉴旅游产业全县一盘棋的经验,在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中,实行全县的整体规划布局,相对进行区域分工。二是部门整体联动,依托行政服务中心和乡镇的便民服务大厅,打破部门各自为政的权利瓶颈,实现一个项目一套班子一个主管部门一抓到底的服务模式,相关部门积极参与,创造优良的软环境。三是上下统一标准。从上到下服务态度一个样、服务质量一个样,整治公职人员“花绕”的不良风气,在用人机制上进行合理探索,对于有审批权限的部门重点监控,选拔一批有思想、有道德、有能力的干部,充实重点岗位,杜绝“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丑陋习气,切实围绕民生,服务全局。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第2篇

草莓适应性较强,在满城县20世纪30年代已少量种植,1956年开始大量栽种。之后发展到保定市郊及市属各县,但满城县最多。其种植面积、总产量占全国总量的四分之一,居第一位。1986年,满城县被农业部确定为草莓基地县,到1998年,种植面积达7万余亩,总产量达8.02万吨,实现销售收入5.55亿元。出口草莓深加工产品2000吨,创外汇120万美元,成为满城县农业的特色支柱产业。此表可以看出,满城县草莓种植规模不断扩大,1996年原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同志考察满城草莓种植,草莓种植获得进一步推广。1999年收获面积56100亩,占当年全国草莓总面积的10%左右,成为全国草莓主产区之一。种植呈现基地规模化,形成以山前平原为中心,辐射全县的草莓生产基地。随着满城草莓种植规模的扩大,草莓产业化的步伐也在加快,实现了生产基地、专业市场、加工企业与科研院所和协会的一条龙式产业链条。草莓销售覆盖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大中城市和东北三省,市场占有率30%以上,销售收入3.9亿元,仅草莓一项全县农民人均增收670元,已成为立县富民的支柱产业。全县共有草莓深加工企业20家,年加工能力5万吨,草莓酒、草莓酱、速冻草莓、草莓罐头等产品已打入欧洲、东南亚、非洲市场,其中“壮”牌草莓酒被评为河北省贵宾果酒,“明花”牌草莓酱曾获轻工部博览会银质奖。从世界草莓消费的需求趋势看,草莓加工产品的需求缺口主要凸显在欧、美洲及东南亚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工业化程度高,对农产品的需求量大,但因农业劳动力缺乏、昂贵,草莓生产和加工成本偏高,生产和加工量明显不足,在草莓加工产品的价格竞争中处于明显的劣势。而其对草莓浓缩果汁和速冻草莓的需求却不断增加,这就给满城县的草莓加工生产基地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二、满城县磨盘柿的种植与产业化

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满城县是磨盘柿集中产区,栽培历史悠久,2001年被国家林业部命名的“中国磨盘柿之乡”,其磨盘柿以“个大、汁浓、味美”享誉海内外。满城县磨盘柿栽培遍布神星、石井、坨南等5个山区乡镇,集中在神星和石井两个乡镇,是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全县现有磨盘柿栽培面积9万余亩,年产量6000万公斤,年产值9000多万元,建有果品专业市场30多个,主要销往俄罗斯及我国东北、西北各省市和上海、深圳等城市,销售收入15000万元,占人均总收入的37%。满城县磨盘柿先后获得河北省优质果品奖、全国林业名特优新产品博览会银奖、连续5年被认定为北方农副产品暨农业技术交易会名优农产品等一系列荣誉。在产业化方面,由于磨盘柿去涩工艺复杂,深加工产业链条延伸困难,一直停留在鲜品销售和民间柿饼等简单加工层面。2011年满城县柿柿红食品有限公司成功建立起河北省第一家磨盘柿柿醋生产项目。磨盘柿原汁醋酸度4.5度,富含10多种矿物质,顺利通过了“QS”国家食品安全认证,以期在延伸产业链条、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此外,满城县凭借磨盘柿资源优势,在发展农业生态旅游方面进行了尝试。开辟了中国第一条生态旅柿子沟,举办了“中国磨盘柿之乡--金秋红叶柿子节”。“柿子节”中开展了“柿子王”拍卖会、经贸洽谈会、农民诗会、柿子采摘等活动,在全县组织开展了“柿树王”、“柿子王”评比活动。

三、满城县特色农业产业化遇到的问题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第3篇

今天,我们召开由市、县、乡、村四级干部和农业特色产业带头人参加的特色产业发展大会,其目的就是要把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统一起来,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个根本,顺应天时地利,顺应市场经济规律,采取得力措施,掀起一个发展特色产业的新高潮,力争把特色优势做到最大化,早日实现富民强市的目标。按照市委、市政府讨论的意见,我讲四个问题。

一、为什么要发展特色产业?

我市既是一个农业大市,又是一个农业弱市。加快*科学发展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没有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加,没有农民和农村的富裕,*的科学发展就是一句空话,实现小康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一句空话。改变农村的贫穷落后面貌,必须从*的实际出发,必须充分认识*加快发展的客观条件和现实依据,必须把光热水土资源的比较优势发挥到最大。可以说,发展特色产业是*的优势所在,出路所在,也是必然选择。

首先,*具有发展特色产业的鲜明优势。发挥比较优势是经济学的一般原理,也是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布局调整的重要依据。发展经济必须深入地研究比较优势,科学地把握比较优势,充分地发挥比较优势。到*工作几个月来,*给我最深刻的影响就是独特的自然条件。*既有山高沟深,立地条件差,人均耕地少,自然条件严酷的一面,又有光热水资源丰富,海拔低,全省无人能比的陇上江南一面。复杂的自然禀赋构成了资源的多样性,天然地构成了发展特色产业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是甘肃唯一的产茶区,在全省具有唯一性,又是全国油橄榄的最佳适生区,在全国具有唯一性,*的花椒色泽之艳品质之优,同样无人可比。因此,在我看来,*满眼都是特色和优势,到处都是财富和潜力。无论是从自然条件、生态环境,还是光热资源、生物资源来看,*发展特色产业的条件在全省独一无二,无人能及,在全国也是得天独厚,优势明显。发展*经济就必须顺应天时地利,顺应市场规律,依据比较优势,把特色产业做大做强,把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把特色产业做到最大化。

其次,广大人民群众具有发展特色产业的强烈愿望。*是全省乃至全国最贫穷的地区,农民的人均纯收入,长期位列全省十四个市州之末,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比全省平均水平低500多元,广大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愿望十分强烈。能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和实现这一愿望,不仅关系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而且关系到我们党执政的群众基础的巩固,是对我们的执政能力、发展能力、驾驭市场经济能力的考验。在几个月的工作中,所到之处,我深深地感到,广大人民群众加快特色产业发展的愿望十分强烈,而且已经进行了长期艰苦的探索,形成了如*碧口镇李子坝村、礼县雷王乡山坪村、*镇*村、*区*乡*村、*镇*村、*镇、*区*镇等一批依靠特色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小康目标的典型。他们的共同点就是通过转变生产方式,发展特色产业,实现了大发展。千百年种粮贫穷依旧,但发展特色产业,才实现脱贫致富,这个道理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深思。面对*落后的现实,面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面对资源优势和特色,作为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我们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地担负起发展特色产业的组织领导责任,把广大人民群众发展特色产业的强烈愿望转化为我们抓特色产业的决心和信心,转化为抓好特色产业的政策和措施,转化为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发展特色产业,脱贫致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自觉行动。我们的各级干部都要有这样一种认识,不发展特色产业,我们就愧对一方山水,不会发展特色产业,我们就愧对自己的岗位,特色产业发展不起来,我们就愧对一方百姓。

第三、发展特色产业符合*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加快*科学发展,建设生态*、和谐*、富庶*,是我市最硬的道理,最大的政治和最根本的任务。加快*科学发展,集中地体现为发展特色产业.

首先,发展特色产业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发展特色产业,既是经济建设,能够增加农民收入,拉动经济增长;又是生态建设,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再造*秀美山川;同时又是人文建设,可以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和谐发展之路,是“多赢”的发展之策。

其次,特色产业开发,体现了*全面发展的要求。特色产业开发,县县有优势,县县有特色,不仅各县区、乡镇、村社可以搞,而且人人都可以搞。因地制宜,立足实际,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可以带动*的全面发展。

再次,农业特色产业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我市是典型的投资拉动型和资源消耗型经济,全市工业的50强中其中有36户是矿业企业。就资源的开发利用而言,工业的发展主要依赖不可再生的资源,总有枯竭的时候,而农业特色产业资源,只要处理好建基地、强龙头、深加工、创品牌的关系,延长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就可循环利用,永续利用。所以,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是内涵式发展、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

二、用什么样的思维指导特色产业的发展?

*特色产业发展有一种现象值得我们深思,全市农业基础条件最好的区块并不一定是特色产业发展最好的地方,倒是一些自然条件严酷的地方,特色产业发展得好,农民收入增加得快。经济上的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思想上的贫穷,观念上的贫穷和发展能力水平上的贫穷,发展特色产业不仅要靠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投资等客观性要素,更重要的是发展模式、思维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转变思维方式,最根本的就是正确把握*的基本市情,顺应天时地利,顺应市场经济规律,扬长避短,把自身优势转化为市场需求,使我们的特色优势与两个市场对接,形成大项目、大产业、大市场、大园区。把自身优势最大化就是要改变传统的自给自足生产模式和生产方法,从背着“粮食包袱”抓农业的精神状态中解脱出来,把优势做优,把特色做特,延长产业链条,把“三农”这个绕不过的“难点”,通过发展特色产业,转化成为*快速崛起的“亮点”,通过发展特色产业,把农业这个安天下的产业,转变成富天下的产业,把*的光热水土等资源优势通过发展特色产业买成钱,转化为财富。

具体到发展特色产业方面,确立新的思维就是要从思维理念和工作方式上实现六个转变。

一是由高山平川种植冬小麦一种模式,向顺应天时地利、发展特色经济片带转变。就是要彻底打破千百年来种粮为主的传统农业模式,打消害怕没粮吃的思想顾虑,从全球全国的市场来看,有钱就有粮;从*的实际来看,种小麦产量低,效益差,且锈病严重,退出小麦生产不仅不会影响国家的粮食生产,而且是对粮食安全的贡献;从特色产业发展得好的一些茶叶专业村、蔬菜专业村的发展实践看,改变了种粮为主的传统种植模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问题。

二是由低产低效粗放式的传统产业模式向高产高效的优势产业转变,就是要发展特色农业、现代农业、设施农业和出口创汇农业,增强农业的比较效益。

三是由小而杂、小而弱的模式向一县一品或数县一品转变,向一个县就是一个大园区转变,向大基地、大产业、大项目转变,不断扩张特色产业基地规模,一县为主,跨县辐射,建成若干个特色鲜明,规模较大,产业聚集度较高的特色经济片带,为产业化经营创造条件。

四是由千百年来以粮为主的农耕模式向用工业化的思维谋划农业,发展农业转变,向经济知识化,信息化,全球化转变,掌握驾驭市场经济的主动权。

五是由卖原料向卖产品转变,实现由农向工的互动转变,就是要发展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开发形成一批特色鲜明,消费需求大,市场竞争能力强的品牌产品,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创造高效益。

六是由自产自食向出口创汇转变,使经济增长方式由外延式扩展,向内涵式提高转变。在农产品数量、质量、安全、效益和生态上下功夫,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要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川水地都要实现万元田,山地实现双千元田,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和商品率。全市不宜种粮食的山坡地块要全部退下来,种植特色经济,我们优势在山,特色是水,就是要做水的文章,发山的财,不能愧对这样一方山水。

三、发展特色产业的任务目标是什么?

实现特色产业的最大化,不能停留在空洞的口号上,也不能停留在一般号召上,而是要落实在具体的措施、具体的办法上。实现最大化就是规模的最大化、效益的最大化,具体来讲,就是“十百千万”的奋斗目标,即建成十个百万亩工程,树立百面发展旗帜,实施五个千人到村,培育一万个特色产业重点户示范户。

1、建设十个百万亩工程,壮大产业规模。特色产业发展是规模和效益的共同体,规模和效益相辅相成,但规模是前提和基础。没有规模就没有足够的市场份额,就不能主动地调节市场,增强竞争能力,也就很难产生真正的效益、较高的效益。因此,发展特色产业第一位的是把产业规模做大。“十一五”时期,我们要着力建设十个百万亩工程,即300万亩核桃,200万亩花椒,100万亩中药材,200万亩马铃薯,140万亩区域特色产业(30万亩油橄榄,30万亩银杏,20万亩茶叶,10万亩蚕桑,50万亩优质苹果),新增生态林120万亩,出栏商品猪100万头,牛羊饲养量100万头(只),鸡饲养量达到500万只,蔬菜达到50万亩。三江一水沿岸及有水资源条件的乡村都要大力发展水产业。使适宜发展特色产业的县、乡、村整体覆盖,实现特色产业规模最大化。*、*要建成全国核桃大县,*要建成全国花椒大县,*要尽快建成全国核桃第一大市,全国花椒第一大市。

2、树立百面旗帜,加强分类指导。认真研究建立全市农业特色产业分类指导体系,要按照三江一水川坝河谷区、丘陵盆地地区、半山干旱及高寒阴湿地区三大块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发展重点及近、中、远期发展目标,拿出指导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具体方案,提出不同的发展模式,总结和树立一百个发展特色产业的乡镇和典型村,作为旗帜和样板,让典型说话,见贤思齐。提出诸如茶叶专业村的*李子坝模式,*村模式,蔬菜专业村的*镇田家坝村模式,两当县杨店乡豆坪村模式,组织农民宣讲团,以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以鲜活的发展经验,启迪全市农民的智慧。既要抓一县一品的大产业,又要抓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区域性特色产业,不断培育特色产业新的增长点。

3、实施“五个千人(户)到村”,提升服务水平。加快特色产业发展,不能停留在一般号召上,而是要在帮助指导,提供服务上下功夫。具体来讲,就是要组织好“五个千人(户)到村”,把对特色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和扶持服务落到实处。

一是千所农民科技学校创办到村。要依托现有的职业教育、社会教育资源,创办不少于1000所农民技术学校,根据特色产业发展的要求,对农民进行大规模、有针对性的培训。

二是千名科技人员服务到村。要转换农业科技部门的职能,按照产业配置资源,把市、县、乡三级农业科技人员全部配置到特色产业第一线去,作为科技特派员,每人定点到一个村,一定五年不变。把科技人员的报酬与产业的效益挂起勾来,实施双向承包,实现合作双赢。同时要聘请院士、博导等顶尖级专家担任我市特色产业顾问,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长期联系,借助外力提高特色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

三是千名干部帮助指导到村。市、县两级党委政府的分管领导、农口各部门全体干部、乡镇全体干部都要定点联系一个村,帮助指导村委会理清发展思路,争取项目资金,把帮助和指导特色产业发展的情况作为干部考核,评优、选拔使用的重要依据。

四是千名科技能人培养到村。要分产业、按区域,确定不少于1000户科技示范户,培养一批科技能人,使之成为发展特色产业的样板户,成为壮大特色产业的带头人。

五是千户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创办到村。要认真总结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经验,探索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步伐,到“十一五”末,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1000家,基本覆盖各个特色产业,覆盖各个区域和生产、加工、营销各个环节,降低市场风险,提高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组织化程度。

4、培育一万个特色产业重点户,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特色产业从某种意义上讲是能人经济,种植养殖业如此,营销加工环节更是如此。要按照特色产业的规划布局,分产业、分区域、分年度,着力培育一批发展特色产业的能人,在全市建成一万个发展特色产业的重点户、示范户。这些示范户既要有种植业的示范户,养殖业的示范户,也要有加工业和营销的能人大户,通过重点户示范户的成长壮大,促进土地、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向能人大户集中,使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发挥出来,形成强大的辐射带动作用。

5、搞好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在特色产业发展中,龙头企业是核心和关键,它能够克服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提高农业生产的整体效益;能够与农户建立稳定的利益关系,避免市场风险,提升产业竞争力。要树立抓特色产业首先是抓龙头的意识,通过发展龙头加工企业,促进农产品的精深加工。

要围绕特色产业规模的扩大,大力兴办各种类型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改变目前龙头企业“低、小、散、弱”的状况,促进龙头企业向“大、高、外、强”的方向发展,切实把龙头加工企业做大做强,实现农产品多层次、多环节的转化增值,带动农村种养业和其它产业发展,延长产业链条,开拓产品市场,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创办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引进大企业独资经营,发展外向型经济,同时启动民资民智,扶持培育当地能人大户,依托民营经济把龙头加工企业做大做强。各县区要尽快兴办至少三到五户龙头加工或出口创汇企业,要有出口产品,取得自营进出口权,提升我市特色产品的等次和质量,在发展外向型经济上取得突破。

6、做好特色产品认证注册,加强标准化生产。随着人们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有了新的需求。要积极推进特色产业的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产品的质量。积极制定花椒、核桃等特色产品质量标准,使我们不但成为标准的执行者,而且成为标准的制定者。大力实施品牌战略,以标准创品牌,靠品牌拓市场,向品牌要效益,创立一批在市场上叫得响、占有率高的*名牌产品。

要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绿色食品认证体系。高度重视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和原产地域保护认证、gap认证、gmp认证工作,使更多的特色产品获取市场通行证。各县每年至少完成三到五个农产品的绿色或有机认证,注册三个以上农产品商标。通过农产品注册认证,争创品牌,打开市场通道,为农产品的大范围流通和加工增值创造条件。

7、完善市场体系,搞活特色产品流通。市场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关键环节,完善的市场体系是搞活流通、提高效益、促进农民增收的必要条件。要依托全市的特色农产品,统筹发展城乡农产品专业市场,以*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为基础,加快建设一批具有现货交易、期货定单、网上拍卖、物流配送等现代化功能的高标准、高效益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进一步增强集散能力,为农产品销售打开通道。参加广交会、杨陵农业高科技博览会、北京农业博览会等“节会”,打通销售渠道,建立外销网络。同时,我们要立足花椒、核桃等产品举办大型节会,把各方面的物资和生产要素“请进来”,激活物资交易和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努力将*建设成为特色产业的富市,绿色食品工业的强市。

四、如何加强对特色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

要实现特色产业的最大化,必须要有强有力的工作措施,举实招,出硬招,真抓实干,务求实效。

1、把“五个一”责任制落到实处。实现特色产业最大化,我们已经具备了天时地利。关键是要各级干部来抓,靠广大人民群众来干。要按照确定一名领导干部挂帅,成立一个专门班子,选好一个法人代表,拿出一套科学的工作方案,制定一套考核办法的“五个一”责任制,把抓特色产业的任务落实到市、县、乡三级领导干部身上,落实到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身上。市上成立特色产业开发领导小组,统一领导特色产业开发。每个优势主导产业都由一名市级领导主抓,由一个或几个部门配合。县、乡两级也要按照“五个一”责任制的要求,组建抓产业的班子,明确领导的分工和责任,领导干部抓特色产业的责任、任务、目标要向全社会公布,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各级干部抓产业的成效,要通过行政考核和技术考核两项考核进行检查监督,奖优罚劣,形成鲜明的导向。

2、把分类指导具体化。认真研究建立全市农业特色产业分类指导体系,要按照三江一水川坝河谷区(主要是*县*以下到*区、*、*)、丘陵盆地地区(主要是徽县、*、两当县)、和半山干旱及高寒阴湿地区(主要是西和、礼县、*县)三大块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发展重点及近、中、远期发展目标。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向人大副主任严波同志学习,像严波同志抓核桃产业一样,扑下身子,深入乡镇村社、田间地头,和农民一道去研究,拿出指导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具体方案,进行面对面、手把手的指导和帮助。既要抓一县一品的大产业,又要抓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区域性特色产业。不同片带、不同区域要根据气候特点确定主导产业;川坝河谷如何抓,土石山区如何抓,要有具体措施;富裕乡镇如何做,贫困乡村、民族乡村如何做,都要有不同办法。根据各个产业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工作方法进行指导,抓住关键,抓住要害,促进发展。

3、把各类资金整合起来。由于我市财政困难,农业特色产业开发方面的投资比重偏小,与加快特色产业开发很不适应,今后必须在如何加大投入、以大投入拉动大发展方面多动脑筋、多想办法。把财政支农资金、扶贫资金、两州一地资金、以工代赈资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农业项目和其它方面资金等七项资金有效地整合起来,向特色产业开发集中,形成合力,加快发展。对整合资金问题,市政府要拿出一个具体办法,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为原则,以加快特色产业为目标,采取各显神通、各尽其责、各计其功的办法,形成集中使用与提高效益并重的整合方式。各县(区)、各部门都要充分认识市委市政府下大力气下定决心狠抓特色产业开发的重要意义,以大局为重,事业为重,尽其所能,服务和支持特色产业的发展。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第4篇

今天,我们召开由市、县、乡、村四级干部和农业特色产业带头人参加的特色产业发展大会,其目的就是要把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统一起来,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个根本,顺应天时地利,顺应市场经济规律,采取得力措施,掀起一个发展特色产业的新高潮,力争把特色优势做到最大化,早日实现富民强市的目标。按照市委、市政府讨论的意见,我讲四个问题。

一、为什么要发展特色产业?

我市既是一个农业大市,又是一个农业弱市。加快陇南科学发展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没有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加,没有农民和农村的富裕,陇南的科学发展就是一句空话,实现小康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一句空话。改变农村的贫穷落后面貌,必须从陇南的实际出发,必须充分认识陇南加快发展的客观条件和现实依据,必须把光热水土资源的比较优势发挥到最大。可以说,发展特色产业是陇南的优势所在,出路所在,也是必然选择。

首先,陇南具有发展特色产业的鲜明优势。发挥比较优势是经济学的一般原理,也是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布局调整的重要依据。发展经济必须深入地研究比较优势,科学地把握比较优势,充分地发挥比较优势。到陇南工作几个月来,陇南给我最深刻的影响就是独特的自然条件。陇南既有山高沟深,立地条件差,人均耕地少,自然条件严酷的一面,又有光热水资源丰富,海拔低,全省无人能比的陇上江南一面。复杂的自然禀赋构成了资源的多样性,天然地构成了发展特色产业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陇南是甘肃唯一的产茶区,在全省具有唯一性,又是全国油橄榄的最佳适生区,在全国具有唯一性,陇南的花椒色泽之艳品质之优,同样无人可比。因此,在我看来,陇南满眼都是特色和优势,到处都是财富和潜力。无论是从自然条件、生态环境,还是光热资源、生物资源来看,陇南发展特色产业的条件在全省独一无二,无人能及,在全国也是得天独厚,优势明显。发展陇南经济就必须顺应天时地利,顺应市场规律,依据比较优势,把特色产业做大做强,把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把特色产业做到最大化。

其次,广大人民群众具有发展特色产业的强烈愿望。陇南是全省乃至全国最贫穷的地区,农民的人均纯收入,长期位列全省十四个市州之末,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比全省平均水平低500多元,广大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愿望十分强烈。能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和实现这一愿望,不仅关系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而且关系到我们党执政的群众基础的巩固,是对我们的执政能力、发展能力、驾驭市场经济能力的考验。在几个月的工作中,所到之处,我深深地感到,广大人民群众加快特色产业发展的愿望十分强烈,而且已经进行了长期艰苦的探索,形成了如*碧口镇李子坝村、礼县雷王乡山坪村、康县阳坝镇宋沟村、武都区城郊乡渭子沟村、成县陈院镇大垭村、**镇、武都区马街镇等一批依靠特色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小康目标的典型。他们的共同点就是通过转变生产方式,发展特色产业,实现了大发展。千百年种粮贫穷依旧,但发展特色产业,才实现脱贫致富,这个道理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深思。面对陇南落后的现实,面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面对资源优势和特色,作为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我们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地担负起发展特色产业的组织领导责任,把广大人民群众发展特色产业的强烈愿望转化为我们抓特色产业的决心和信心,转化为抓好特色产业的政策和措施,转化为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发展特色产业,脱贫致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自觉行动。我们的各级干部都要有这样一种认识,不发展特色产业,我们就愧对一方山水,不会发展特色产业,我们就愧对自己的岗位,特色产业发展不起来,我们就愧对一方百姓。

第三、发展特色产业符合陇南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加快陇南科学发展,建设生态陇南、和谐陇南、富庶陇南,是我市最硬的道理,最大的政治和最根本的任务。加快陇南科学发展,集中地体现为发展特色产业.

首先,发展特色产业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在陇南,发展特色产业,既是经济建设,能够增加农民收入,拉动经济增长;又是生态建设,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再造陇南秀美山川;同时又是人文建设,可以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和谐发展之路,是“多赢”的发展之策。

其次,特色产业开发,体现了陇南全面发展的要求。特色产业开发,县县有优势,县县有特色,不仅各县区、乡镇、村社可以搞,而且人人都可以搞。因地制宜,立足实际,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可以带动陇南的全面发展。

再次,农业特色产业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我市是典型的投资拉动型和资源消耗型经济,全市工业的50强中其中有36户是矿业企业。就资源的开发利用而言,工业的发展主要依赖不可再生的资源,总有枯竭的时候,而农业特色产业资源,只要处理好建基地、强龙头、深加工、创品牌的关系,延长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就可循环利用,永续利用。所以,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是内涵式发展、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

二、用什么样的思维指导特色产业的发展?

陇南特色产业发展有一种现象值得我们深思,全市农业基础条件最好的区块并不一定是特色产业发展最好的地方,倒是一些自然条件严酷的地方,特色产业发展得好,农民收入增加得快。经济上的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思想上的贫穷,观念上的贫穷和发展能力水平上的贫穷,发展特色产业不仅要靠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投资等客观性要素,更重要的是发展模式、思维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转变思维方式,最根本的就是正确把握陇南的基本市情,顺应天时地利,顺应市场经济规律,扬长避短,把自身优势转化为市场需求,使我们的特色优势与两个市场对接,形成大项目、大产业、大市场、大园区。把自身优势最大化就是要改变传统的自给自足生产模式和生产方法,从背着“粮食包袱”抓农业的精神状态中解脱出来,把优势做优,把特色做特,延长产业链条,把“三农”这个绕不过的“难点”,通过发展特色产业,转化成为陇南快速崛起的“亮点”,通过发展特色产业,把农业这个安天下的产业,转变成富天下的产业,把陇南的光热水土等资源优势通过发展特色产业买成钱,转化为财富。

具体到发展特色产业方面,确立新的思维就是要从思维理念和工作方式上实现六个转变。

一是由高山平川种植冬小麦一种模式,向顺应天时地利、发展特色经济片带转变。就是要彻底打破千百年来种粮为主的传统农业模式,打消害怕没粮吃的思想顾虑,从全球全国的市场来看,有钱就有粮;从陇南的实际来看,种小麦产量低,效益差,且锈病严重,退出小麦生产不仅不会影响国家的粮食生产,而且是对粮食安全的贡献;从特色产业发展得好的一些茶叶专业村、蔬菜专业村的发展实践看,改变了种粮为主的传统种植模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问题。

二是由低产低效粗放式的传统产业模式向高产高效的优势产业转变,就是要发展特色农业、现代农业、设施农业和出口创汇农业,增强农业的比较效益。

三是由小而杂、小而弱的模式向一县一品或数县一品转变,向一个县就是一个大园区转变,向大基地、大产业、大项目转变,不断扩张特色产业基地规模,一县为主,跨县辐射,建成若干个特色鲜明,规模较大,产业聚集度较高的特色经济片带,为产业化经营创造条件。

四是由千百年来以粮为主的农耕模式向用工业化的思维谋划农业,发展农业转变,向经济知识化,信息化,全球化转变,掌握驾驭市场经济的主动权。

五是由卖原料向卖产品转变,实现由农向工的互动转变,就是要发展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开发形成一批特色鲜明,消费需求大,市场竞争能力强的品牌产品,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创造高效益。

六是由自产自食向出口创汇转变,使经济增长方式由外延式扩展,向内涵式提高转变。在农产品数量、质量、安全、效益和生态上下功夫,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要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川水地都要实现万元田,山地实现双千元田,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和商品率。全市不宜种粮食的山坡地块要全部退下来,种植特色经济,我们优势在山,特色是水,就是要做水的文章,发山的财,不能愧对这样一方山水。

三、发展特色产业的任务目标是什么?

实现特色产业的最大化,不能停留在空洞的口号上,也不能停留在一般号召上,而是要落实在具体的措施、具体的办法上。实现最大化就是规模的最大化、效益的最大化,具体来讲,就是“十百千万”的奋斗目标,即建成十个百万亩工程,树立百面发展旗帜,实施五个千人到村,培育一万个特色产业重点户示范户。

1、建设十个百万亩工程,壮大产业规模。特色产业发展是规模和效益的共同体,规模和效益相辅相成,但规模是前提和基础。没有规模就没有足够的市场份额,就不能主动地调节市场,增强竞争能力,也就很难产生真正的效益、较高的效益。因此,发展特色产业第一位的是把产业规模做大。“十一五”时期,我们要着力建设十个百万亩工程,即300万亩核桃,200万亩花椒,100万亩中药材,200万亩马铃薯,140万亩区域特色产业(30万亩油橄榄,30万亩银杏,20万亩茶叶,10万亩蚕桑,50万亩优质苹果),新增生态林120万亩,出栏商品猪100万头,牛羊饲养量100万头(只),鸡饲养量达到500万只,蔬菜达到50万亩。三江一水沿岸及有水资源条件的乡村都要大力发展水产业。使适宜发展特色产业的县、乡、村整体覆盖,实现特色产业规模最大化。康县、成县要建成全国核桃大县,武都要建成全国花椒大县,陇南要尽快建成全国核桃第一大市,全国花椒第一大市。

2、树立百面旗帜,加强分类指导。认真研究建立全市农业特色产业分类指导体系,要按照三江一水川坝河谷区、丘陵盆地地区、半山干旱及高寒阴湿地区三大块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发展重点及近、中、远期发展目标,拿出指导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具体方案,提出不同的发展模式,总结和树立一百个发展特色产业的乡镇和典型村,作为旗帜和样板,让典型说话,见贤思齐。提出诸如茶叶专业村的*李子坝模式,康县宋沟村模式,蔬菜专业村的**镇田家坝村模式,两当县杨店乡豆坪村模式,组织农民宣讲团,以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以鲜活的发展经验,启迪全市农民的智慧。既要抓一县一品的大产业,又要抓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区域性特色产业,不断培育特色产业新的增长点。

3、实施“五个千人(户)到村”,提升服务水平。加快特色产业发展,不能停留在一般号召上,而是要在帮助指导,提供服务上下功夫。具体来讲,就是要组织好“五个千人(户)到村”,把对特色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和扶持服务落到实处。

一是千所农民科技学校创办到村。要依托现有的职业教育、社会教育资源,创办不少于1000所农民技术学校,根据特色产业发展的要求,对农民进行大规模、有针对性的培训。

二是千名科技人员服务到村。要转换农业科技部门的职能,按照产业配置资源,把市、县、乡三级农业科技人员全部配置到特色产业第一线去,作为科技特派员,每人定点到一个村,一定五年不变。把科技人员的报酬与产业的效益挂起勾来,实施双向承包,实现合作双赢。同时要聘请院士、博导等顶尖级专家担任我市特色产业顾问,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长期联系,借助外力提高特色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

三是千名干部帮助指导到村。市、县两级党委政府的分管领导、农口各部门全体干部、乡镇全体干部都要定点联系一个村,帮助指导村委会理清发展思路,争取项目资金,把帮助和指导特色产业发展的情况作为干部考核,评优、选拔使用的重要依据。

四是千名科技能人培养到村。要分产业、按区域,确定不少于1000户科技示范户,培养一批科技能人,使之成为发展特色产业的样板户,成为壮大特色产业的带头人。

五是千户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创办到村。要认真总结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经验,探索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步伐,到“十一五”末,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1000家,基本覆盖各个特色产业,覆盖各个区域和生产、加工、营销各个环节,降低市场风险,提高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组织化程度。

4、培育一万个特色产业重点户,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特色产业从某种意义上讲是能人经济,种植养殖业如此,营销加工环节更是如此。要按照特色产业的规划布局,分产业、分区域、分年度,着力培育一批发展特色产业的能人,在全市建成一万个发展特色产业的重点户、示范户。这些示范户既要有种植业的示范户,养殖业的示范户,也要有加工业和营销的能人大户,通过重点户示范户的成长壮大,促进土地、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向能人大户集中,使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发挥出来,形成强大的辐射带动作用。

5、搞好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在特色产业发展中,龙头企业是核心和关键,它能够克服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提高农业生产的整体效益;能够与农户建立稳定的利益关系,避免市场风险,提升产业竞争力。要树立抓特色产业首先是抓龙头的意识,通过发展龙头加工企业,促进农产品的精深加工。

要围绕特色产业规模的扩大,大力兴办各种类型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改变目前龙头企业“低、小、散、弱”的状况,促进龙头企业向“大、高、外、强”的方向发展,切实把龙头加工企业做大做强,实现农产品多层次、多环节的转化增值,带动农村种养业和其它产业发展,延长产业链条,开拓产品市场,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创办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引进大企业独资经营,发展外向型经济,同时启动民资民智,扶持培育当地能人大户,依托民营经济把龙头加工企业做大做强。各县区要尽快兴办至少三到五户龙头加工或出口创汇企业,要有出口产品,取得自营进出口权,提升我市特色产品的等次和质量,在发展外向型经济上取得突破。

6、做好特色产品认证注册,加强标准化生产。随着人们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有了新的需求。要积极推进特色产业的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产品的质量。积极制定花椒、核桃等特色产品质量标准,使我们不但成为标准的执行者,而且成为标准的制定者。大力实施品牌战略,以标准创品牌,靠品牌拓市场,向品牌要效益,创立一批在市场上叫得响、占有率高的陇南名牌产品。

要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绿色食品认证体系。高度重视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和原产地域保护认证、gap认证、gmp认证工作,使更多的特色产品获取市场通行证。各县每年至少完成三到五个农产品的绿色或有机认证,注册三个以上农产品商标。通过农产品注册认证,争创品牌,打开市场通道,为农产品的大范围流通和加工增值创造条件。

7、完善市场体系,搞活特色产品流通。市场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关键环节,完善的市场体系是搞活流通、提高效益、促进农民增收的必要条件。要依托全市的特色农产品,统筹发展城乡农产品专业市场,以陇南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为基础,加快建设一批具有现货交易、期货定单、网上拍卖、物流配送等现代化功能的高标准、高效益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进一步增强集散能力,为农产品销售打开通道。参加广交会、杨陵农业高科技博览会、北京农业博览会等“节会”,打通销售渠道,建立外销网络。同时,我们要立足花椒、核桃等产品举办大型节会,把各方面的物资和生产要素“请进来”,激活物资交易和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努力将陇南建设成为特色产业的富市,绿色食品工业的强市。

四、如何加强对特色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

要实现特色产业的最大化,必须要有强有力的工作措施,举实招,出硬招,真抓实干,务求实效。

1、把“五个一”责任制落到实处。实现特色产业最大化,我们已经具备了天时地利。关键是要各级干部来抓,靠广大人民群众来干。要按照确定一名领导干部挂帅,成立一个专门班子,选好一个法人代表,拿出一套科学的工作方案,制定一套考核办法的“五个一”责任制,把抓特色产业的任务落实到市、县、乡三级领导干部身上,落实到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身上。市上成立特色产业开发领导小组,统一领导特色产业开发。每个优势主导产业都由一名市级领导主抓,由一个或几个部门配合。县、乡两级也要按照“五个一”责任制的要求,组建抓产业的班子,明确领导的分工和责任,领导干部抓特色产业的责任、任务、目标要向全社会公布,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各级干部抓产业的成效,要通过行政考核和技术考核两项考核进行检查监督,奖优罚劣,形成鲜明的导向。

2、把分类指导具体化。认真研究建立全市农业特色产业分类指导体系,要按照三江一水川坝河谷区(主要是宕昌县沙湾以下到武都区、*、康县)、丘陵盆地地区(主要是徽县、成县、两当县)、和半山干旱及高寒阴湿地区(主要是西和、礼县、宕昌县)三大块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发展重点及近、中、远期发展目标。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向人大副主任严波同志学习,像严波同志抓核桃产业一样,扑下身子,深入乡镇村社、田间地头,和农民一道去研究,拿出指导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具体方案,进行面对面、手把手的指导和帮助。既要抓一县一品的大产业,又要抓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区域性特色产业。不同片带、不同区域要根据气候特点确定主导产业;川坝河谷如何抓,土石山区如何抓,要有具体措施;富裕乡镇如何做,贫困乡村、民族乡村如何做,都要有不同办法。根据各个产业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工作方法进行指导,抓住关键,抓住要害,促进发展。

3、把各类资金整合起来。由于我市财政困难,农业特色产业开发方面的投资比重偏小,与加快特色产业开发很不适应,今后必须在如何加大投入、以大投入拉动大发展方面多动脑筋、多想办法。把财政支农资金、扶贫资金、两州一地资金、以工代赈资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农业项目和其它方面资金等七项资金有效地整合起来,向特色产业开发集中,形成合力,加快发展。对整合资金问题,市政府要拿出一个具体办法,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为原则,以加快特色产业为目标,采取各显神通、各尽其责、各计其功的办法,形成集中使用与提高效益并重的整合方式。各县(区)、各部门都要充分认识市委市政府下大力气下定决心狠抓特色产业开发的重要意义,以大局为重,事业为重,尽其所能,服务和支持特色产业的发展。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第5篇

关键词:莲藕;特色产业;发展;农业产业化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501007

思灵乡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武宣县西南部,其拥有悠久的莲藕种植历史,且所生产的莲藕品质优良、口感甜脆。近年来,思灵乡的莲藕产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其主要表现为:优良品种与技术的引进、种植面积的扩大、农业旅游的发展以及相关加工企业的引进等,从而促进了思灵乡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民的增收,有力地推进其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1 思灵乡莲藕产业发展的现状

思灵乡拥有悠久的莲藕种植历史,但是其传统的莲藕种植由于长期的近亲繁殖以及藕种的老化等原因,从而造成其莲藕具有产量少、品质低以及商品率低等特点。而且,思灵乡的农业主要以种植水稻和玉米为主,这就造成了其农业产业结构的单一,从而不利于农民收入的增加[1-2]。

近几年来,思灵乡通过积极引进优良的莲藕品种与先进种植技术、扩大莲藕种植面积以及积极发展观光旅游、招商引资、发展莲藕加工企业等措施,促进了其莲藕产业的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从而为思灵乡农民的增收和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2012年平安村的莲藕连片种植面积达40.02多hm2,带动了山汶、思劳、古樟、太平村委的群众种植莲藕,面积达73.37hm2。

2 思灵乡发展莲藕产业的有利条件

思灵乡属于典型的南亚热带季风气候,雨水非常的充足,平均年降雨量达1200mm以上;日照充足,年日照时间达1700h以上;热量充足,冬季气温较高,年平均气温为21.2℃。思灵乡拥有耕地面积2254.13hm2,其中水田面积为825.41hm2。这些优厚的自然地理条件为思灵乡莲藕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 思灵乡发展莲藕产业的措施

近年来,思灵乡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大力发展莲藕产业,其中包括引进优良品种与技术、扩大种植面积、成立平安“莲香”农民合作社、思灵乡莲藕专业协会、发展观光旅游、加大政府支持力度以及发展相关加工产业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促进了思灵乡第一、第二及第三产业的协调发展,从而促进了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民的增收。

3.1 引进优良品种与技术

思灵乡从湖北引进“鄂莲5号”莲藕,该品种具有产量高、生长周期短、淀粉含量高、藕茎体型肥大、口味香甜以及炒食香脆等特点,使得思灵乡的莲藕产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而且该品种莲藕市场价格比其它普通品种要高出很多,从而促进了农民的增收。目前,全乡已普遍种植“鄂莲5号” 品种,且种植面积逐年增加。

思灵乡在积极引进优良莲藕品种的同时,还积极引进先进的种植技术。根据思灵乡常年温度比较高,而且夏季雨水充足等特点,使其莲藕种植主要方式:1年2季。第1季于3月进行播种,到7月即可进行采收;第2季于8月初进行播种,到年底即可采收。还可套种慈菇,产慈菇1000kg/hm2。思灵乡的莲藕种植多以水田种植为主,在种植的过程中对于藕田的选择与整理、藕种的选择、种植时间和气温的把握、种植密度和方式的规范、人工除草以及合理采收等栽培技术都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从而促进了其莲藕产业的快速发展。

3.2 扩大种植面积

由于优良莲藕品种和技术的不断引进,以及莲藕市场价格的提高,使得思灵乡的莲藕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目前,思灵乡已经在平安村建立起莲藕种植基地,其种植面积达40.02多hm2,产值达1.5万元/hm2左右,为种植户带来了非常高的经济效益。并带动了山汶、思劳、古樟、太平村委的群众种植莲藕,面积达73.37多hm2。另外,其它村的莲藕种植面积也在逐渐增加,从而促进思灵乡的莲藕种植逐步走向规模化的发展道路。

3.3 成立合作社,保障种植收益

为壮大莲藕产业,平安村成立了“莲香”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思灵莲藕专业协会。形成“公司+合作社+协会+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并与福山农副产品销售公司合作,切实做好产前的种子供应、产中的管理技术指导、产后的销售等一条龙服务。

3.4 发展观光旅游产业

思灵乡在发展莲藕种植产业的同时,还积极发展观光旅游产业,使得其莲藕特色产业与旅游观光相结合,从而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民的增收。思灵乡主要通过加大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美化藕池周边的环境,建立一些休闲娱乐设施,例如建立景观大门、游客游览的道路、观赏台、停车场、宾馆、酒店等,从而打造其独特的“荷塘月色”观光旅游。另外,思灵乡还通过结合其它特色产业,共同发展生态旅游,以提高其地方知名度并吸引更多的游客,从而促进其第三产业的发展[3]。

3.5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思灵乡政府积极采取一系列政策以鼓励农民进行莲藕种植,其中包括政府加大对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建立莲藕种植基地以及组织农民到外地参观学习莲藕种植技术等。

3.5.1 出台鼓励发展莲藕特色产业优惠政策

今年思灵乡党委政府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快莲藕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整合扶持资金,对全乡新种植莲藕的农户进行补贴,当年全乡就新种植莲藕73.37多hm2。

3.5.2 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开展“小块并大块”的土地整治建设,引导农民以各种形式流转土地,促进土地向规模化经营,培育出许多莲藕种植大户。

3.5.3 基础设施建设

思灵乡政府加大财政投入用以修建公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同时,思灵乡还加大游客通道、观赏台等景区基础设施建设,以发展本地的旅游产业。例如:思灵乡党委和政府积极鼓励农民将原先种植水稻的水田改为种植莲藕的藕田,从而使种植户的收益增长近10倍。

3.5.4 建立莲藕种植基地

思灵乡党委和政府在平安村建立40.02多hm2的莲藕种植基地,以起到带头、示范的作用。2014年,平安村的莲藕产量3000多kg/hm2,产值达到近1.5万元/hm2。这使得全乡的农民受到了很大的鼓舞,其它村也相继进行莲藕种植。

3.6 发展相关加工产业

思灵乡政府积极进行招商引资,并加大财政投入,用以建立与扶持莲藕加工企业,从而促进其由传统的种植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型。例如,思灵乡建立藕粉加工厂、藕粉面条加工厂等相关的加工企业。这种农业与工业的结合,延长了莲藕产业链,开拓了产品新市场,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4 思灵乡莲藕特色产业所取得的成果

到目前为止,思灵乡已经实现了莲藕的普遍种植,莲藕产量不断地提高。同时,思灵乡的“荷塘月色”观光旅游以及生态旅游等第3产业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已经成为附近市民的旅游圣地。另外,思灵乡已经涌现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龙头企业,促进了莲藕加工产业的快速发展。随着思灵乡莲藕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以及相关加工产业、旅游产业的发展,使得莲藕产业逐渐成为全乡的支柱性产业,从而初步实现了其农业的现代化[4-5]。

5 总 结

武宣县思灵乡的莲藕特色产业是由莲藕种植产业、莲藕加工产业以及观光旅游等第一、第二、第三3大产业组合而成的,这种综合性的产业发展提高了农产品的销售价格,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民的增收。而且,思灵乡的莲藕特色产业发展获得了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其农业的产业化以及现代化。

参考文献

[1] 方永颖.发展莲藕特色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J].长江蔬菜,2014(03):62-63.

[2] 马章甫,宋继伟.武汉市蔡甸区莲藕产业发展现状与前景[J].长江蔬菜,2008(08):54-55.

[3] 王瑜,吴修,马加清等.山东莲藕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蔬菜,2013(03):22-24.

[4] 张长贵,董加宝,王祯旭,谢伍容.莲藕的营养保健功能及其开发利用[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6,1:34-36.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第6篇

一、指导思想

按照一个支柱产业一个部门牵头、一个规划引领、一笔经费启动、一个法人承办、一个专业合作组织链接、一批企业和大户支撑的办法,在未来3-4年时间内,集中力量抓好粮油、生猪、家禽、茶叶、油茶、水产等十大农业特色产业建设。鼓励和引导一批联系紧密、市场相关、产业相联的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和服务组织开展分工合作,培育形成产业配套、分工明晰、功能齐全的产业体系。

二、工作重点

(一)粮油产业

1、发展目标:2009实现粮食总产463万吨、油料总产23万吨、粮油加工产值64.4亿元;20*年实现粮食总产500万吨、油料总产30万吨、粮油加工产值100亿元。培育年产值30亿元以上粮油加工企业1家、10亿元以上企业1家、1亿元以上企业18家,1000亩以上粮油种植大户100个。

2、责任单位:市农委、市粮食局。

3、承办单位:*三农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4、实施主体:*三农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友勇米业有限公司、*帅旺食品有限公司、*天业集团投资有限公司、*市*粮油集团有限公司、*天裕米业股份有限公司、*县南港东方米业有限公司等。

5、服务单位:各县区政府、管委及其主管部门,中央储备粮*直属库,市农科所、市植保站、市土肥站、市种子管理站、市种子公司等。

6、重点建设项目:*三农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投资3亿元的优质粮种植加工基地建设项目;*天业集团投资有限公司投资2.6亿元的粮食仓储设施建设和优质稻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市*面制品有限责任公司和*友勇米业有限公司分别投资1.2亿元、1.08亿元的2个年产10万吨碎米深加工淀粉麦芽糖项目;*帅旺食品有限公司投资8600万元的4万亩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及5万吨仓储中心项目;*大团结食用油有限公司投资1.9亿元的10万吨精制冷榨食用油产品生产建设项目;*汇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投资1.5亿元的年产10000吨淀粉糖酯、*00吨大米食用蛋白粉和紫甘薯种植项目。

(二)生猪产业

1、发展目标:2009年生猪饲养量580万头,出栏365万头,母猪存栏17.9万头,规模养殖比重40%以上,生猪年加工量90万头;20*年生猪饲养量700万头,出栏450万头,母猪存栏21万头,规模养殖比重60%以上,生猪年加工量200万头,培育年产值5亿元以上生猪加工企业1家、1亿元以上加工企业2家。

2、责任单位:市农委、市商务局。

3、承办单位:*省西商食品有限公司。

4、实施主体:*省西商食品有限公司、*县康达畜禽有限公司、*大别山生态综合养殖有限责任公司、*县三缘牧业有限公司、*县长风良种猪养殖有限公司、*省*县康元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市东润畜禽养殖有限公司、*市天时畜牧种业有限公司、*瑞泰养殖科技有限公司、*新华饲料有限公司、*天业集团饲料有限公司。

5、服务单位:市畜牧兽医局、市畜牧兽医站,各县区主管部门等。

6、重点建设项目:*省西商食品有限公司投资1.34亿元的优质商品猪贸工农产业化经营项目;*老山区绿色食品开发有限公司投资7000万元的黑毛猪生产加工开发项目;*思裕农业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投资2亿元的10万头猪场建设项目。

(三)家禽产业

1、发展目标:2009年家禽饲养量1.2亿只,出栏8800万只,禽蛋产量14万吨,肉禽年加工产值6亿元;20*年家禽饲养量1.6亿只,出栏1.3亿只,禽蛋产量16万吨,规模养禽比重达到60%以上,肉禽年加工产值15亿元以上,培育年加工产值10亿元以上企业1家、5亿元以上企业1家、1亿元以上企业2家。

2、责任单位:市农委。

3、承办单位:*新华畜牧科技有限公司。

4、实施主体:*新华畜牧科技有限公司、*夏星食品有限公司、*县福润禽业食品有限公司、*市海洋羽毛有限公司、*一隆羽绒有限公司、*省*县玉河羽绒有限公司、*县华强羽绒有限公司、*浩缘朋制衣有限公司、*三祥羽毛有限公司、*省*西羽绒厂、*宝祥禽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恒福食品有限公司、*省*西白鹅原种场、*县银源家禽育种有限公司、*市华润科技养殖有限公司、*新华饲料有限公司、*天业集团饲料有限公司等。

5、服务单位:市畜牧兽医局、市畜牧兽医站,各县区主管部门等。

6、重点建设项目:*夏星食品有限公司投资10亿元的年产5万吨冷冻禽肉制品生产项目;*市新华畜牧科技有限公司和*天业集团投资有限公司投资1亿元的5000万只禽类加工项目;*宝祥禽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分别投资1.28亿元、6000万元的5000万只肉禽深加工项目和*西白鹅熟食制品深加工开发项目;*县福润禽业食品有限公司投资1.6亿元的肉鸡产业化项目;*省*县玉河羽绒有限公司投资2.5亿元的*西白鹅生态养殖基地和羽毛(绒)交易市场项目。

(四)茶叶产业

1、发展目标:2009年茶园面积45万亩,产值6亿元以上,其中*瓜片茶园15万亩,产值5亿元;*黄芽有机和绿色认证茶园*万亩,产值1.5亿元;*小兰花茶园6.5万亩,产值0.8亿元。20*年茶园面积50万亩,产值10亿元,其中*瓜片茶园20万亩,产值6亿元以上;*黄芽有机和绿色认证茶园15万亩,产值3亿元;*小兰花茶园7万亩,产值1.2亿元;培育超亿元产值茶叶龙头企业2家、5000万元企业2家。

2、责任单位:市农委。

3、承办单位:**瓜片茶业股份有限公司。

4、实施主体:**瓜片茶业股份有限公司、*一笑堂茶叶有限公司、*县安态特色农产品有限公司、*县大团山茶厂、*名优茶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绿力生态产品有限公司、*省*县圣茗茶叶有限公司、*舒绿茶业有限公司、*省*市大山茶厂、*市金*茶厂、*市东石笋野茶开发有限公司、*县齐山*瓜片有限公司、*县九华山茶业有限公司等。

5、服务单位:市质监局、市文化局、市工商局、市农委,相关县区主管部门等。

6、重点建设项目:*省*瓜片茶业股份有限公司投资2000万元的*瓜片有机茶、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和标准化加工厂房及清洁化、机械化加工工艺研发项目;**绿力生态产品有限公司投资4000万元的大化坪有机生态茶园;*安态特色农产品有限公司投资*00万元的*瓜片智能机械化加工生产线研发与推广项目;*县九华山茶业有限公司投资1500万元的茶叶精深加工项目;*舒绿茶业有限公司投资6100万元的茶多酚及茶色素提取项目;*县投资2000万元的有机*瓜片产业化开发项目;*县投资4000万元的茶业发展项目;*瓜片原产地证明商标、地理标志产品、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品牌整合、保护和规范使用项目。

(五)油茶产业

1、发展目标:2009年新育苗400亩,新造林3万亩,低产林改造6.5万亩,油茶面积35万亩,茶籽产量1.5万吨,年加工产值2.5亿元;20*年油茶面积50万亩,茶籽产量3万吨,年加工产值7亿元,培育年产值2亿元以上加工企业2家。

2、责任单位:市林业局。

3、承办单位:*大别山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4、实施主体:*大别山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省华银茶油有限公司、*新世界绿洲茶油有限公司、*省*县鸟语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市邦恒茶油发展有限公司、*县德昌良种苗木有限公司、*县硕果油茶农民专业合作社等。

5、服务单位: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质监局,*西学院,相关金融部门,各县区林业主管部门等。

6、重点建设项目:*大别山科技开发公司投资4700万元的2万吨油茶籽综合加工项目;*华银茶油有限公司投资1.1亿元的年5万吨油(绿)茶籽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项目;*县德昌良种苗木有限公司投资1000万元的油茶良种繁育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县硕果油茶农民专业合作社投资1000万元的凡冲油茶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

(*)茧丝绸产业

1、发展目标:2009年桑园面积20万亩,蚕茧产量1.2万吨,年产白厂丝1500吨,年加工产值2.5亿元;20*年桑园面积30万亩,蚕茧产量2万吨,年产白厂丝3000吨,年加工产值6亿元,培育年产值超3亿元企业1家、超1亿元企业2家。

2、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农委。

3、承办单位:*源牌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4、实施主体:*源牌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龙华集团、宏宝集团(*)丝绸有限公司、**金燕桑茧丝绸有限公司、*三利丝绸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市太平丝棉有限公司等。

5、服务单位:相关县区政府、管委及其主管部门。

6、重点建设项目:*源牌集团投资1.8亿元的年产50万件出口蚕丝被项目;*三利丝绸集团公司投资5000万元的缫丝、丝绸技改及20万件丝棉被建设项目;宏宝(*)丝绸集团公司投资5200万元的1.5万亩蚕桑基地建设和蚕丝制品加工项目。

(七)毛竹产业

1、发展目标:2009年毛竹种植面积65万亩,年加工产值9亿元;20*年毛竹种植面积80万亩,年加工产值16亿元,培育年产值8亿元以上加工企业1家、1亿元以上企业4家。

2、责任单位:市林业局。

3、承办单位:*龙华竹业有限公司。

4、实施主体:*龙华竹业有限公司、*春城有限公司、*县金诚竹业有限公司、*宝德利竹业有限公司、*丰田竹业制造有限公司、*县盛隆竹业有限公司、*省*县富邦竹业有限责任公司、*县华竹实业有限公司等。

5、服务单位: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质监局,相关金融部门,各县区林业主管部门等。

6、重点建设项目:*龙华竹业有限公司投资1.*亿元的年产200万平方米竹木复合重组材项目;*春城有限公司投资3亿元的竹加工剩余物沼气能源化项目;*县盛隆竹业有限公司投资5200万元的年处理1万吨农林剩余物竹箨资源综合利用项目;*金诚竹业有限公司投资1000万元的竹胶板二期工程建设项目。

(八)大麻产业

1、发展目标:2009年*大麻种植面积8万亩,麻皮总产1.36万吨,年加工产值3亿元;20*年*大麻种植面积15万亩,麻皮总产2.8万吨,年加工产值7亿元,培育年产值3亿元以上企业1家、1亿元以上企业2家。

2、责任单位:市林业局、市农委。

3、承办单位:*星星轻纺(集团)有限公司。

4、实施主体:*星星轻纺(集团)有限公司、*市凯旋大麻纺织有限责任公司、浙江金鹰股份*麻纺有限公司、*市百里大麻专业合作社等。

5、服务单位:市农委、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商务局、市农科所,市质监局、农发行*市分行等。

6、重点建设项目:*星星轻纺(集团)有限公司投资5450万元的大麻纤维产品系列开发项目;浙江金鹰股份*麻纺有限公司投资7350万元的*大麻产业化项目;*市百里大麻专业合作社投资的8000万元的大麻标桔杆活性炭项目。

(九)渔业产业

1、发展目标:2009年水产养殖面积98万亩,水产品总产量25万吨,产值22亿元;20*年水产养殖面积1*万亩,水产品总产量30万吨,产值33亿元,培育年产值超1亿元企业1家、超5000万元企业2家。

2、责任单位:市农委。

3、承办单位:*县万佛湖渔业总公司。

4、实施主体:*县万佛湖渔业总公司、*华祥食品有限公司、*华海鳗业有限公司、*金湖水产有限公司、*县天源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县瑞明水产养殖场、霍邱县东湖水产开发有限公司、霍邱县西湖水产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等。

5、服务单位:市水产局、市水产站,各县区主管部门。

6、重点建设项目:*县万佛湖渔业总公司投资1000万元的*西五大水库苗种配套基地—万佛湖水产良种场建设项目、投资8600万元的*西五大水库水产品生态养殖及深加工项目;*华海鳗业有限公司投资1.29亿元的4000亩鳗鱼生态养殖基地和年产3000吨烤鳗加工出口项目;*华祥食品有限公司投资5640万元的水产品深加工出口项目;*县天源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投资6000万元的安丰塘生态养殖及水产品深加工项目。

(十)蔬菜产业

1、发展目标:2009年蔬菜种植面积130万亩,产量200万吨,总产值25亿元,其中通过无公害、绿色、有机认证面积40万亩;20*年蔬菜种植面积150万亩,产量230万吨,总产值30亿元,其中通过无公害、绿色、有机认证面积80万亩,蔬菜年加工产值6亿元,培育年产值超1亿元蔬菜加工企业3家。

2、责任单位:市农委。

3、承办单位:*华园食品有限公司。

4、实施主体:*华园食品有限公司、*市金土地科普示范园、*华祥食品有限公司、*新荣久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县舒丰现代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景山食品有限公司、*县新鑫食品有限公司、*省*县天绿食品有限公司等。

5、服务单位:市农科所、市菜办、市植保站、市土肥站,各县区主管部门。

6、重点建设项目:*华园食品有限公司投资1亿元的果菜深加工项目;*景山食品有限公司投资5000万元的水煮菜生产线及冷库扩建项目;*华祥食品有限公司投资*00万元的万亩绿色蔬菜(外向型)产业化项目;*县新鑫食品有限公司投资1000万元的山野菜、冷冻食品加工项目;*县舒丰现代农业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投资800万元的*农业科研基地及绿色蔬菜配送中心建设项目、投资700万元的*县蔬菜集约化育苗场建设项目。

三、主要措施

1、强化产业协会建设。按产业分类积极稳妥地组建各行业协会,吸纳更多积极性高、有实力的企业和大户进入协会,提升协会引领产业发展的能力。每个产业确定1-2个市直部门作为召集和主管单位,明确一家有实力的龙头企业作为实施法人和产业协会会长候选单位,一批重点龙头企业、大户、经纪人作为实施主体和协会的主要成员,具体负责产业发展的推进。把转变政府职能同加强行业协会自身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产业服务、行业自律等方面的作用,促进产业协会向实体性、产业性发展,逐步过渡到专业合作社。每个产业协会由会长单位提供专门办公地点,明确1-3名全职人员具体负责协会的日常工作,人员经费由协会自理。会长和副会长单位根据工作业绩,定期实行民主评选、动态管理。每个产业所涉及的县区及其产业的细分行业,比照市级产业协会模式架构组建分会,扩大产业协会的覆盖范围。

2、制定和完善发展规划。根据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客观要求,着眼长远,分产业制定发展规划,明确各产业中长期发展目标任务、重点建设项目和保障措施。各责任单位和承办单位负责产业内各相关部门、企业、组织和大户的组织协调,齐心协力,整体推进产业发展的各项措施的落实。加强部级、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区建设以及农产品标准的制定,走标准化带动产业发展、拉动效益提升的道路。各产业协会在抓好特色产业中长期规划建设的同时,分年度制定工作计划,抓好各项具体工作的落实,每年至少为会员办好5-10件实事。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第7篇

乳山寨镇耕地面积5.2万亩,农业人口3.3万人,人均耕地面积1.6亩。近几年,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根本目标,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特色农业基地的目标要求,重新审视本镇的区位、资源、产业优势,确立了改造传统产业(小麦、玉米)、壮大新兴产业(畜禽饲养、茶叶)、巩固特色产业(草莓、苹果)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新思路,实行区域化布局,走“一村一品”的专业化路子,初步形成了东部苹果、西部草莓、南部海鲜、北部茶叶、中部大姜的产业格局。目前,全镇发展大姜8000亩,苹果3000亩,芋头5000亩,大棚草莓2000余亩,茶叶1000亩。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特色产业优势明显

草莓、茶叶两大特色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在草莓种植上,顺势利导,组织实施了“品牌带动、政策倾斜、服务引导”战略,加快了两大产业基地建设,一是注册了新自然博士无公害草莓商标,并出口新加坡;二是成立了草莓经济合作社,实行统一进苗,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销售,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农民单打独斗、势单力薄、难以抗御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的困难,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在茶叶产业发展上,结合市里确定的十大农业特色产业,依托巨禺山风景区开发优势,确定了长期的茶叶发展规划,通过协调正华公司在赤家口村创建茶叶专业村,走企业连基地,基地带农户的路子,由正华公司为老百姓免费提供种子、技术支持,负责统一收购,并由正华公司牵头成立乳山寨镇茶叶经济合作社,统一镇域茶叶品牌,高调炒作,打响了乳山寨茶叶品牌。

投入保障机制基本建立

在茶叶发展上,我镇在去年免费提供茶种,每亩补贴200元的基础上,今年计划投入30多万元,发挥激励措施作用,带动农民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加快茶叶加工厂建设,有效解决茶叶种植面积增加带来的销售问题,推进茶叶加工业的壮大发展,逐步提高茶叶品牌的影响力度。在大姜、芋头等产业发展上,通过与企业联手建设发展大姜示范基地,与企业签定最低收购价格等方式,引导农民发展订单农业,以市场定规模,以销促产,解决农民销售的后顾之忧。

改善农业基础条件。近几年,以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为重点,充分利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优势,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水利条件改造力度,先后引进农业项目7个,投放在农业基础设施改造资金达两千多万元,完成节水灌溉2万多亩,夹带治理土地1万多亩,新建及维修平塘12座,新打大口井24眼,新建蓄水池4座,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

镇农业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从总体上来看,我镇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确迈出了新的步伐,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但群众认识不足,风险意识不强、人力资源馈乏、农产品市场信息不畅、农产品质量安全、土地政策等因素,仍然制约着我镇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群众认识不足,主动调整积极性不高。近几年,虽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不断加大,但受群众因长期传统观念影响,过于重视传统经济作物种植,对新兴优势产业前景缺乏预测和认识,影响了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农村产业发展的人力资源馈乏。据调查,受近几年来外出务工带来的高收入影响,村青壮年劳动力都选择外出务工,现阶段在村务农60岁以上人口占了80%,初中文化程度以下占了95%,对新技术、新产品的接受能力有限,阻碍了高效产业推广的进程。

农村市场发育不全,销售渠道不畅。现有的农村集贸市场规模较小,设施简陋,功能落后,条件较差,大部分农产品仍是在露天下交易;没有贮藏、冷冻、周转条件,交易还处于自然成交,无法适应当前大调整、大市场、大流通的需要。

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和农产品质量亟待加强。由于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和群众科技兴农意识不强,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保持在较低水平;同时,广大农村群众普遍对农产品食品安全意识,在控制农药残留和化肥使用上缺乏自觉性,给农产品质量安全带来了隐患。

农业基础设施和土地政策影响产业结构调整步伐。“靠天吃饭”的农业发展现状,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和2001年土地延包后,村级机动地不断的减少,村级发展规模经济的难度加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

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对策

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关系到我镇农民增收的大事。我镇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草莓、茶叶、苹果、大姜、芋头等五大产业为重点,着力改善农产品品质和质量,大力发展高效优质产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具体工作中主要做到“五抓五促”:

(一)抓政策宣传,促产业规模提升。受国际金融形势影响,企业效益不景气,外出务工人员收入减少。而我镇传统优势产业,在国际、国内整体形势下,始终保持较高的稳定收益,大棚草莓种植自元旦开始收益截止到目前,仅2个月的时间,每亩收入超过2万元,面对双方收益形势对比,我们一方面加大外出务工与发展高效产业收益对比宣传力度,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并由村、镇两级组织出面协调,实行统一规划土地、统一科技服务、统一营销,走专业合作化路子,带动返乡农民工发展高效产业积极性,进一步提升产业规模,计划今年在全镇总面积达到2000亩的基础上,新发展800亩;一方面加大优惠政策宣传力度,去年,镇党委政府在免费提供茶种的基础上,小年前已将每亩200元补贴款共计16万元发到了群众手中。今年,3月6日,镇党委政府又将投资16万元购入的5万多斤茶种发到了各村,并决定,每亩茶叶再补贴200元,今年共发展茶叶种植800亩,同时围绕茶叶种植面积增加,加快茶叶加工厂建设,目前,正华集团茶叶加工厂已在赤家口村开工建设,既有效解决茶叶种植面积增加带来的销售问题,又壮大了全镇茶叶加工业的发展,逐步提高茶叶品牌的影响力度。

(二)抓农产品加工,促产业增值增效。农业的竞争力不仅取决于初级农产品的质量,更取决于整个产业链条和生产体系的发展程度。据调查,农业初级产品的价值量,只占农业最终价值量的10%,因此,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产业结构调整深度发展的迫切要求。我们要鼓励涉农企业从事农产品经营,以点带面,培育农业经纪人队伍,发挥运销大户在搞活农产品流通中的带动作用。重点搞好小管村气调库建设,拓宽草莓储藏和销售渠道,为进一步发展壮大打下基础;加快茶叶加工厂建设步伐,由政府出面协调加工企业,与农户签定收购意向书,解决茶叶种植面积增加带来的销售问题,推进茶叶加工业的壮大发展;吸引外地企业来我镇发展大姜、芋头示范基地建设,引导农民发展订单农业,以市场定规模,以销促产。

(三)抓科技服务,促产业优化发展。由于群众生产长期以来从事以传统产业为主,对特色产业生产缺乏技术和经验。因此,我们要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形式,把农业科技人员聘请到我镇生产第一线,在田间地头手把手搞好技术服务,组织镇科技人员和特色产业种植大户到外地或高等农业技术院校参观学习等方式,帮助农民提高种植水平,优化草莓、大姜、芋头等产业品种,降低生产成本,不断提高产业竞争力,确保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