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强化规划意识(合集7篇)

时间:2023-07-11 16:21:13
强化规划意识

强化规划意识第1篇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曾经预言,下一个世纪,中国城市化和新技术革命是21世纪影响人类的两件重要的大事。中国的城市化正在牵动着世界神经,对于我们自己来说,城市化的深刻意义不言而喻。城乡一体化的有效方式就是加快城市化进程。加强宏观规划的作用是城市化成败的关键。

(一)强化科学规划意识,增强做好城市规划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科学的规划是城市发展历史经验的总结

《汉书·晁错传》中记录有:古之徙远方以实广虚也……然后营邑立城,制里割宅,通田作之道,正阡陌之界……使民乐其处而有长居之心。短短几行字,概括了当时经营边疆城市规划建设的原则和过程。从城镇选址到土地规划、城市与房屋等等都要善加规划,作为整体的建设体系进行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使得迁去的人对他们所居住的新环境感到满意,有长远定居的打算,在中国城市建设史上,不乏上述规划思想。千百年来,正是在这些大小不同的城镇中心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各色城镇兴起,作为载体,孕育了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包括建筑文化的发展,这是中国文化不可忽略的部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西方国家在城市规划上的得与失,这些经验教训都是我们必须要引以为戒的。科学的规划是对城市科学发展的重要导向。科学的规划是提高科学化、民主化的程序产生的,是城市发展最重要的政策,在引导城市发展中起着龙头作用。“规划好才能保证城市化又好又快的发展,规划不好不仅影响当代,还会殃及子孙。”坚持规划的导向作用,维护其权威性,有利于保障城乡规划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作用,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措施。今年1月1日,我国制定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强调了其在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是今后城镇发展建设的根本依据。要切实增强规划的严肃性,立足于“今天的规划要为明天的发展负责任”的责任意识,对城镇建设规划力求科学,一旦经过程序制定下来就不应再被随意改变,即使要改也要经过法定程序,由政府、专家、公众共同参与,严格程序、监督实施。

(二)加强对规划的正确理解,用科学的规划加快城市建设城市规划要贯彻统筹兼顾的思想

统筹兼顾是城市规划的最本质的内核,是城市规划的精髓。国家公布施行《城乡规划法》,正是统筹城乡发展思想的体现。制定城市规划要统筹兼顾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城市与乡村、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促进城市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城乡规划的一体化,有助于引导城乡建设的一体化。同时能够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增强城市发展的支撑和扩散,使各方都能统筹协调发展。

城市规划要突出人的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活空间和发展条件,有利于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是我们建设城市的根本目的,也是城市规划的根本原则。制定和协调城市规划是协调利益关系,维护社会公平,保持稳定的一个重要手段,要充分考虑城市全体居民的需要。要把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作为城市文化的关注点。在当前的城市化进程中,农民进入城市,第一需要就是要有就业、发展的机会,编制规划就要首先把完善就业功能放在突出位置,要在城市留出空间。同时,要充分考虑城市在教育和医疗方面的设施建设,把塑造城市形象和便民利民结合起来,注意营造优美的人居环境,体现对自然的保护和人的深度关怀,提高市民的便捷感、安全感、舒适感。

城市规划要突出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实现城市的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在城市规划中体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首先要注意完善城市的功能。功能完善是城市品质的重要内涵,在规划中要注意城市的生产功能、消费功能、就业功能和服务功能的全面配套,使城市产业的发展与提高居民生活的质量相适应。其次,要根据城市的资源禀赋来规划城市发展。城市规划要根据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充分考虑城市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合理的确定城市人口规模和建设用地的规模,明确划定禁止建设、限制建设、适宜建设的范围,防止盲目扩大城市规模。充分发挥规划的调控和引导作用,集聚积累发展要素,配置各类发展资源,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加强公共事业建设,坚持可持续发展

(一)要将加快公共事业发展

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加快公共事业建设必须把规划放在首位,制定高质量的规划是决定公共事业建设成效与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为此,我们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城乡统筹为原则,从快速城市化和区域发展的总体上考量、制定、调整和完善公共事业发展规划。在制定、调整和完善具体规划时,坚持打破城乡分割、村与村分割的局面,在道路、交通、水系、污水处理等城市公用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上,以新市镇为中心进行谋划;同时注重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的规划发展;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搞好农村养老和城镇养老保障政策的衔接。充分考虑城市发展扩建、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城乡衔接以及村落整体搬迁、村落撤并等诸多因素,防止由于规划不科学而导致的重复建设、投资浪费等问题的出现。

(二)加快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共事业管理制度

合理划分政府与市场的责任,形成以政府为主导,政府、社会和市场多主体参与、协同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事业服务的局面。一方面,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发挥政府在公共事业产品供给中的主导性作用。把加强公共事业服务和管理作为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深化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强化政府提供公共事业服务、促进社会平等、保障社会安全的职能。另一方面,要为社会和市场组织参与公共产品供给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吸引民间资金和社会资本以各种形式进入公共事业,满足群众对公共产品和服务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如在城市大型公用设施建设上可采取BOT等形式,有的公用设施也可由国家投入,公司负责运营管理;制定有关政策支持民间兴办农村高中和幼儿园,允许合作经营乡镇卫生院,鼓励社会、个人投资兴办医院和医疗诊所,引导社会力量投资文化建设;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制定和完善企业、团体和个人捐赠公用事业的政策,为加快公共事业发展筹集资金、设备,吸收志愿人员。但不论什么方式,政府都是公共事业管理的主要主体,这是由政府代表国家行使的公共权力决定的;民众是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主体,只有民众的广泛参与,公共事业管理才能真正实现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因此,政府一定要发挥好监管作用,充分运用间接管理、动态管理和事后监督管理等管理手段,以及行政规划、行政指导、行政合同等管理方式,逐步建立统一、公开、公平、公正的现代公共事业服务体制。

(三)强化基层的作用

合理划分各级公共产品的供给责任,适当减轻区、县级政府提供义务教育、城乡卫生医疗、社会救助等公共服务的财政责任,相应增强区、县以上政府的财政责任。同时,要充分发挥基层在发展公共事业中的作用。随着乡镇财政收入的不断增长,乡镇政府也要增加对本区域范围内公共事业的投入,同时充分调动村和社区的积极性,发展社区内的公共事业,协助上级部门搞好本社区的公共事业发展和管理。

三、制定有力措施,进一步解决好快速城市化中的问题

(一)加快建设集约型、节约型、生态型特色城镇

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纳入国家战略,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城镇建设格局按照滨海新区的定位要求,坚持规划建设的高起点、高标准和高水平原则,从两方面入手,不断完善科学规划城镇建设体系。一是制定好区域城市规划。结合天津市城市规划,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与滨海新区融为一体的规划思路。增强制定规划的前瞻性,按照法规、按照科学规划的程序办事,坚决维护城市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做到“一张蓝图管到底”,防止一任领导一任规划的现象。二是合理布局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结合天津市城市发展大格局,按照天津市城市发展目标———环城四区2010年力争基本实现城市化的要求,积极盘活土地资产,推进“宅基地换房”建设的实施;以重点工程带动城镇建设,强化产业支撑。加快规划实施华明新市镇组团、军粮城新市镇组团、新立组团、大毕庄组团建设。力争到2010年,区域内114个自然村中绝大部分村都要实现迁村并点,进入新市镇,成为全市城市化进程最快地区之一。

(二)坚持工业化与城市化互补发展

我们的城市化发展思路是积极实施城镇化与工业化的良性互动。一是在规划四个新市镇组团的同时,按照规划的市镇面积和人口,因地制宜规划了与之相配套的经济功能区,努力建设“高效益、低能耗、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区,大力发展新经济产业,作为新市镇发展的经济基础,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增收问题。二是制定了为失地农民建设经营性用房的相关政策,他们可以选择30平方米的小户型和15平方米的商业用房,由区政府统一建设,归农民所有,用城市化的手段促进经济发展,达到农民增收的目的,持续提高生活水平。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最终形成农、工、贸一体化,具有一定规模而相对独立、布局合理、设施齐全、各具特色的新型城镇。

(三)提高人口素质和公共事业服务水平

人是城市的主体,是城市化的出发点和归宿。人的城市化,关键是人的现代化。我们不仅要加快农民进城,变农业人口为非农业人口,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培训就业以及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科学文化教育和法制教育,提高人口综合素质,使村民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市民。一个地区的文化水平高低影响这一区域经济的发展,从而影响城市化发展的进程。加强对农村人口的基础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注重对城市化主体人的素质的提高,是城市化进程中需要长期重视和亟需解决的根本性问题。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使群众充分享受到城市化建设的成果,进而自觉参与、支持城市化建设,也是我们应当重视的问题。为进一步提升东丽区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公共事业发展水平,我们要实施以基础设施为主要内容的“先导工程”,加强公路网络建设,建成功能结构合理、设施较为完善、具有较高服务水准的交通运输体系;加强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提高市政基础设施配套能力;加强环保设施建设,规划建设一批污水处理厂,并对区域内河道水系进行治理。实施社会事业“提升工程”,结合中心城区改造,在张贵庄中心城区高标准地新建、改造提升学校、医院、文化体育场馆、社区服务、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提升对外形象。在每个新市镇新建一批符合城市标准要求、功能完善的学校、卫生院、文化站、健身广场等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对上与中心城区各项功能相适应互影响,对下带动各小区文教卫体服务站点的发展。

强化规划意识第2篇

这次会议开得很好,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刚才,同志实事求是地全面总结了2011年城乡规划工作,并对2012年的规划工作做了科学安排和重点部署,我完全赞同。

2011年,全市规划工作取得显著成果。规划局党组班子团结率领规划系统干部职工,以改革创新精神和求真务实作风,全面完成了2011年重点工作目标任务,为快速提升城市品位,推进城乡规划建设步伐,做出了积极贡献。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城乡规划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2012年,是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一年,也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非常关键的一年,新形势和新任务,给规划工作者提出更新和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增强做好规划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市规划局成立的时间较短,如何来做好的规划工作,怎样来快速提升城市品位,这是摆在规划人面前非常重要的课题。因此,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和探索,不断地总结经验,不断地提高规划干部职工队伍的整体水平,切实增强加快规划建设的紧迫感。市委、市政府领导多次强调,规划工作要适当超前,具有前瞻性。因此,规划系统全体干部职工,必须统一思想,明确任务,牢固树立大局意识,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紧紧抓住加快推进城乡规划工作步伐不放松,化挑战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迎难而上,开拓奋进,切实把城乡规划工作抓好、抓实、抓出成效。

二、强化措施,突出重点,全面提升城乡规划工作整体水平。

市规划局承担着全市城乡规划的编制、审批和管理等重要职能,可以说规划工作是城乡建设的基础,只有好的规划,才有好的发展前景。市规划局成立两年多来,在规划编制、规划审批、规划管理等核心工作上,取得了显著成果,得到市委、市政府的肯定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同。2012年,规划部门的工作任务依然繁重,要下大力气,采取得力措施,突出工作重点,切实做到“三个加强”。

一是要加强城乡规划编制。规划编制是城乡规划工作的重头戏,要把规划编制摆在规划工作的突出位置。要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好2012年市政府下达的规划编制任务,尽快实现中心城区控详规全覆盖、专项规划全配套“两全”的目标。

二是要加强城乡规划审批。城乡规划审批工作原则性强,规划审批关系到社会方方面面的切身利益,必须严格把关。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正确处理好坚持规划审批原则与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关系,严格执行分级集体例会审批制度,理顺审批程序,健全审批制度,创新审批方法,严控私建审批的规模和总量,使规划审批工作更加科学合理。

三是要加强城乡规划管理。要着力解决规划管理滞后问题,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不断总结经验,创新规划管理方法和模式,保障建设项目按照规划要求实施。坚持城乡规划统筹管理,坚持依法行政,严格执行规划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标准,把城乡规划管理工作逐步纳入到科学化、法制化管理轨道中来,依据《城乡规划法》,严格执行城市总体规划,切实维护好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三、认清形势,明确方向,强力推动规划工作快速发展。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城乡规划工作,将城乡规划工作摆上突出位置,为更好地推进规划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当然,在看到发展机遇的同时,我们还要充分认识到,城乡规划工作还有许多不适应发展需求的矛盾和问题。因此,要用“四种意识”推动规划工作快速发展。

一是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意识。规划是一门综合性科学,既是一门技术,又是一门艺术。它涉及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方方面面,规划工作者要不断地加强学习,把丰富的知识和成功的经验,充分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要把学习和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特别是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必须坚持科学的态度,真正对现实负责,对历史负责。

二是要牢固树立现代城市意识。要突破旧的思维定式,把创建“五城”的理念融入到现代化城市的规划中来,体现在现代化城市的建设中。以规划建设省西部现代化大城市为目标,推动城乡规划工作向广度和深度迈进,促进城市化进程和城市现代化建设。

三是要牢固树立开拓创新意识。要善于立足全局考虑问题,既要尊重科学,又要敢于突破,善于用战略思维、善于从不同的角度、不同侧面、用不同的方法和途径,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地做好城乡规划工作,搞出城乡规划的特色、精品和亮点,让市委、市政府满意,人民群众认可。

强化规划意识第3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0-0168-03

高职院校不断扩招,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更为严峻,做好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就业率,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受到社会、学校及学生本身广泛的关注。

一、高职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对职业的选择、适应、发展进行设计和规划。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既是学校培养人才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明确发展目标的有效方式,对学生的发展意义重大。

1.帮助学生完善自我、明确方向。学生在择业方向上具有盲目性,职业生涯规划能让学生细致地分析自己,充分认识自己的能力,发现自己的优势,从而制定出更加符合自身发展的职业规划,把握好总体方向。

2.帮助学生成长和成才。受学校自主选课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在课程选择上趋向拣易弃难,造成知识体系失衡,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弱化。因此,职业生涯规划能帮助学生围绕职业目标和理想,扎实掌握相关知识,打造职业特质,实现成长成才。

3.帮助学生强化就业心理素质,摆正心态。学生获取外部信息较少,往往在面对多变的就业形势时会显得无所适从、紧张不安。职业生涯规划能够督促学生关注形势变化,从而获得更多外部消息,让心理准备更加充分,摆正心态,强化心理素质。

4.有利于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学生择业不准确,不能发挥最大潜能,造成资源浪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学生适岗择业,从而实现学生与用人单位双赢,最大限度地利用社会资源。

二、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针对学生的调查结果如表1至表4。

归纳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对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部分高职院校视职业生涯规划为形式,仅有提供就业信息、开设指导课程等形式,没有从根本上把握其深层意义。

高职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率普遍较低,没有明确其重要性,对其关注度不高。加之学生缺乏人生阅历、经验,对职业发展方向的思考不透彻。即便学校开设此课程,通常也会出现学生漠视授课内容,不认真完成课后任务、敷衍测评等情况。

2.高职教育职业生涯规划体系不完善。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体系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一是职业生涯规划师资队伍专业化不强。学校多安排各院系分管就业的教师负责此类教育,师资分散,规划理念、重视程度等差别很大;二是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设置不科学。学校多倾向于“填鸭式”的理论授课方式,对课程后的配套实践活动设置不足。

3.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存在偏差。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存在的偏差主要有:一是混淆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就业指导多强调如何择业,而职业生涯规划还要考虑就业后的发展、满意度等;二是重技能强化,轻自我提升。高职院校较重视对规划的步骤、技能培养,忽视提升学生自我能力的价值;三是价值观被曲解。社会对“成功”的定义被曲解,学生的价值取向也随之偏向物质、权力,导致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受到影响。

三、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施对策

解决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充分发挥其导向作用,要从学生、学校、社会等方面共同着手,发挥联动效应。

1.从学生本身着手强化职业生涯规划。从学生本身着手改进,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

(1)强化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前应接触相关课程,使得学生能够尽早认识这一理念,了解其重要性,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有意识地积累,帮助做好规划;或者在进入高职院校初期,尽早让学生了解有关内容,使这一概念在学生心中更加深入。

(2)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首先,学生要树立对自己负责的观念,不要流于形式或指望别人来为自己制定规划;其次,学生要树立切合实际的观念,不能一味追求理想中的“最佳规划”,必须脚踏实地,并且要学会变通;再次,学生要树立长期规划观念,用动态的方式,在发展过程中,随着阅历、经验不断丰富,及时完善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3)正确分析职业与自我。学生要科学、细致地对自己进行分析,充分认识自己的专业特点、兴趣方向、性格及能力等,明确优势和特长、劣势和不足等,实现个性化规划设计;同时要充分分析职业,根据职业本身的行业性、岗位性等特点进行判断,了解现状和发展前景,做到人与职位互相匹配的规划,避免规划中的盲目性。

2.从学校着手强化职业生涯规划。从学校方面探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新思路,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1)提升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专业化。首先,要强化师资队伍,配备充足的专职教师,集中师资力量,统一认识、理念及操作体系等,提升教师队伍的业务水平;其次,要建立健全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学校要分阶段、连续性地向学生渗透职业教育,做到时时讲解和强化、时时跟踪和检验;再次,学校要充分认识职业测评对于学生职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引进合适的测评方法,为学生提供准确的测评服务,并提供建议和指导。

(2)依据学生个性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和指导。学校要摸清学生的具体情况,针对不同学生,应当选择分类别、分层次、分级别的方式进行指导,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帮助学生确定发展定位。教师在职业测评的基础上,采取面谈、询问等其他测评手段作为辅助测评依据,结合外部环境,满足学生的个性化职业生涯规划需求。

(3)优化课程安排,加强理论结合实践。学校应积极拓展课程形式,在深化理论课程的同时,加强实践教育。通过建立相关实习、就业、创业基地等,引导学生参加实践活动,通过切实地感知体验效果,使学生了解社会需求,强化其职业针对性和专业性。学生与职场人士的交流也能够帮助他们认清发展方向,减少职业生涯规划盲目性。

3.从社会着手强化职业生涯规划。社会应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有价值的信息,及时检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可行性及可操作性,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用人单位和政府机关都要参与到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中来,用人单位加强与高职院校的合作关系,与院校共同开发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并提供便利的条件,形成“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政府部门要提供充足的就业资源,为学生提供便利的政策支持和信息服务。

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复杂、系统的工程,需要教育工作者加以重视,不断努力探索和实践。在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中,要深入领会其重要意义,正确看待存在的问题,从学生、学校及整个社会等多方面共同努力,帮助学生制定出科学、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寻求正确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美)Jeffrey H・Greenhaus等.职业生涯管理[M].王伟,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强化规划意识第4篇

城建档案是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主要依据和条件,城建档案的管理水平是城市管理水平高低的衡量标准之一,是城市管理科学化的主要渠道[1]。城建档案优化管理,是城市人们正常生活的保障,人们生活中所涉及到基础设施建设档案的正确性与完整性,直接作用于人们的正常生活。城市档案是预防自然灾害,减少城市损失的重要基础。城建档案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完整的城建档案是城市在破坏后及时恢复与重建的依据[2]。城建档案从科学的角度反映城市的发展规律,是城市科学研究与发展的重要信息资源。城建档案集中反映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过程,对于城市规划与发展以及城市建设科学研究水平具有重要作用。1960年在城市建设基本建设档案规划中,明确城建档案范围包括工业建筑工程、民用建筑工程、交通运输工程、市政工程以及城市规划五分方面[3]。其中国城市规划档案包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档案、城市规划档案以及国土整治规划档案三大方面。城建档案管理工作具有综合性、完整性、专业性以及特殊性的特点,城市的本身就是一个综合体,城市规划的各项工作以城市为基础展开。基础设施项目在建设过程各项内容相互交错,通过单行工程互相配合,实现城市规划以及城市规划管理工作。基于城市规划的综合性,城建档案管理工作必须要与城市规划需求相符合。工程项目建设项目众多,涉及内容甚广,城市规划发展与建设需要基于城市的历史情况开展,因此档案在管理过程中应注重其完整性。城镇档案项目具有专业性特征,因此在开展管理工作时,必须要注重档案的专业区分,保证其专业性特点。城市规划中,以特殊性事件为对比,规避传统规划过程中存在的弊端[4]。因此城镇档案管理工作在开展过程中,应注其特殊性,为城市规划发展奠定基础。

2城建档案管理在城市规划中存在问题

2.1城建档案利用意识不强

城建档案伴随着城市的发展而产生,在城镇规划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档案管理不仅在于保存,发挥档案信息价值才是档案管理工作的真谛。当下社会人们对档案利用意识较低,一定程度上影响城市现代化建设与发展。城建档案管理工作是城市现代化建设、改进以及管理的依据,在城市规划建设之前,将城建档案作为参考依据,避免及建设过程中产生不必要的浪费。由于我国城镇档案管理工作起步较晚,相关系统建设处于发展阶段,导致档案意识不强的现象产生。档案利用意识不强直接影响城镇档案作用的有效发挥,对城市规划产生一定负面影响。

2.2城建档案管理制度不健全

城建档案管理制度不健全的根本原因在于城建档案并没有形成行之有效的档案管理机构,导致档案管理的各项工作无法落实,行政执行力缺乏,档案管理组织系统与工作任务内容不符,难以形成上下统一,兼具系统性以及全面性的管理系统。基于此种管理体系,难以对城建档案管理工作进行专业的指导,使之与城市规划需求不匹配,难以发挥城建档案管理工作在城市规划中的重要作用。

2.3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落后

智慧城市的建设,对城市管理各项工作提出新要求。城建档案作为促进城市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信息基础,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在实际建设过程中,由于决策层的不重视、设备配备不到位、城建档案管理专业性、规范性以及标准化等不达标,导致城建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

3改进城建档案管理在城市规划中应用对策

3.1加强宣传引导,强化档案利用意识

扩大档案的影响力,使群众了解城建档案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以此强化群众档案利用意识,提升城建档案在城市规划中的利用率。档案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基础,强化人们的档案意识是提升人们法律意识的方法之一。基于法律保证,宣传档案正确利用的重要意义,强调忽略档案利用而造成的经济损失现象,通过对比的方式强化人们的档案利用意识。在此过程中,城建档案管理部门应充分挖掘城建档案信息资源,发挥城建挡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让人们在利用档案的过程中受益,以此强化人民的档案管理意识,促进城市档案的利用,推动城市规划建设发展。

3.2依据法律法规,健全档案管理制度

基于城建档案的重要性,我国已经出台关于城建档案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等。城建档案管理工作在开展时应以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为基础,健全城建档案管理制度,保障档案管理工作的制度化、专业化以及规范化。加大城建档案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城建档案的法律意识,将档案管理工作上升至法律层面,落实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责任以及工作内容,保证档案管理的专业性和完整性质。政府在这一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强化档案管理工作的权威性,降低社会上违反城建档案法律法规现象的产生。

3.3拓宽应用渠道,完善档案信息系统

城建档案管理信息化、智能化建设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体现,也是城建档案适应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关键。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需要转变传统档案管理观念,以现代化城市规划与建设需求为基础,建立城建档案信息化平台管理。档案信息化建设实现办公自动化,强化档案管理、收集以及利用各个方面。强化城建档案宣传力度,拓宽档案管理应用渠道,实现城建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有效发挥城建档案在城市规划中的重要作用。城建档案信息化管理,强化档案管理质量效率的同时,提升城建档案管理工作的服务水平,满足城市规划的实际需求。

强化规划意识第5篇

党的十六大对城市发展提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指导方针以后.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特别是中小城市得到迅猛发展,但规划缺位现象却有不同程度的存在,如不认真对待,必将对中小城市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一、中小城市规划缺位的表现形式及其原因

(一)规划理念缺位是规划无用论。认为中小城市发展是硬道理,有无规划不要紧。深圳市由一个小渔村在十几年内发展成为大城市,让规划也规划不来。二是规划有害论。认为规划是静态的,跟不上飞速发展的形势,往往限制城市发展的大手笔、大动作。再者规划框定的,这也不能动那也不能动,不利招商引资,容易挫伤开发商的积极性。三是规划替代论。认为有总规即可.无须详规,随意建设.天然趣成.甚至比规划还好。四是规划虚位论。认为现在是中小城市高速发展的阶段,先任其发展.达到一定程度时再进行规划和规范不迟。

(二)规划编制缺位在规划编制过程中,一是重名轻实。往往满足于某名牌设计单位设计的,而是否符合本地实际则很茫然.致使规划实施后干城一面,二是重高端轻基层。往往听专家的多,让社会、让公众参与的少,规划缺乏坚实的社会基础.致使总体规划变来变去,总体规划变成总是规划,三是重个体轻系统。对于城市的本体规划从领导到群众大家都关注,而对于区域性的城市体系规划则缺乏认真的思考,致使各有关城市要素得不到优化组合,不利于宏观经济的发展四是重总规轻详规。无论从法律、理论或实践角度讲,都应该在做好总规以后,要进一步做好分区规划、各专项规划、概念性详规和修建性详规,可往往做好总规后就不在将总规深化,致使规划仍起不到指导作用。

(三)规划资金缺位对于城市建设往往都舍得投资,而对规划编制和规划技术装备却舍不得拿钱,造成规划整体缺量、层次缺少、质量缺憾。

(四)规划实施缺位1割裂规划。开发区、高新区等等.要求行驶规划自,有的政府以放开搞活为由将规划权分配给这些单位。2弱化规划。由于城市建设市场日益活跃和强化,市场分割城市规划的力量越来越强烈,但有的地方对此状况不但不加强规划机构,反而压缩机构降低规格、减少人员.使规划工作到不了位。再者规划对城市土地依法进行调控,同时又涉及到其他部门利益,往往被“严格管理”为借口,让规划座边排。3规划。绿地、水面、公益事业用地是规划保护的重点,但这正是开发商们所看中的,他们通过各种渠道使这些用地变小或消失。4随意改变规划。有的人借口规划是隐晦的意志安排,就不经过法定程序,说改就改,暗箱操作。

(五)规划执法缺位规划由人大通过以后就有法律效力.但规划的行政执法常常处在尴尬的状态。1执法机制不健全,各执法部门不能有效配合,执法力度缺失。2社会法律意识薄弱,各权利部门和公众就没有把人大通过的总规当作法律文件看待,仍我行我素。3规划行政管理部门和行政执法主体人力配备不足.人员素质不适应岗位需要。4各方面干扰因素太多,对违法建设执法很难到位。

(六)规划实施监督缺位。

造成中小城市规划缺位的因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归结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对中小城市规划认识缺乏客观的定位

我国虽然有着发展城市的光辉历史,也有着城市规划的样板(如西安).但对城市规划缺乏系统的、全方位的科学研究。

(二)对中小城市的规划管理缺乏明晰的界定

(三)缺乏一支高素质的规划队伍

由于我们的中小城市发展相对于大城市来说.规划工作滞后,且工作量大.但是从事这项工作的人来说.具有专业学历的人并不多.即使现在规划工作岗位上的骨干.不少是。半路出家”,离专和精的要求都有定的距离。

(四)缺乏对中小城市规划科学的研究

我国80%以上城市都是中小城市。对于城市规划.大中小城市都存在有共性,但对于中小城市来说又有它的特殊性。而对于它的特殊性,就应该进行专门研究。

二、关于强化中小城市规划的想法

(一)贯彻城市发展方针,强化中小城市的规划意识

1强化中小城市规划意识是国家发展城市战略的需要。新世纪之交,中央提出“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新的城市发展方针.用“协调”两字替代了过去用的“积极“或’合理两字,这是战略的重大调整,其内涵更深刻更丰富。

2强化中小城市规划意识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需要。中央提出发展的人本思想,无论大城市或中小城市发展都要以人为本整体把握,使城市建设要素都得到优化组合.城市功能更适用.环境更优美,联系更便捷.不但对个体城市本身的功能要进行科学规划,还必须对相关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布局、功能进行准确定位和科学规划.没有高质量的规划是难以适应的。

3强化中小城市规划意识是中小城市市长职责的需要。

城市规划是市长重要职责之一.是市长管好城市的工具、手段和武器。抓住城市规划,就是抓住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发展建设能够取得经济、社会、环境综合效益的金钥匙。

(二)加强建设,让规划的“龙头”昂起来

1加强机构。让中小城市和县城都单独设立规划管理机构.让规划部、]直接参与市长决策。2优化机制。今后要求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在规划方面就要加强协调.建立大中小城市协调相关中小城市、小城镇的机制.包括县城协调相关镇等(如设立规划委或兼职特派员等)。3强化职责。要坚决消除割裂规划的现象.凡在个城市的各类园区开发区都要实行规划的统一管理;对城市土地实行的双轨管理的办法应该延伸到乡镇.进一步强化规划对城乡土地的调控作用.堵塞土地出让中的漏洞。

强化规划意识第6篇

城建档案是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主要依据和条件,城建档案的管理水平是城市管理水平高低的衡量标准之一,是城市管理科学化的主要渠道[1]。城建档案优化管理,是城市人们正常生活的保障,人们生活中所涉及到基础设施建设档案的正确性与完整性,直接作用于人们的正常生活。城市档案是预防自然灾害,减少城市损失的重要基础。城建档案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完整的城建档案是城市在破坏后及时恢复与重建的依据[2]。城建档案从科学的角度反映城市的发展规律,是城市科学研究与发展的重要信息资源。城建档案集中反映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过程,对于城市规划与发展以及城市建设科学研究水平具有重要作用。1960年在城市建设基本建设档案规划中,明确城建档案范围包括工业建筑工程、民用建筑工程、交通运输工程、市政工程以及城市规划五分方面[3]。其中国城市规划档案包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档案、城市规划档案以及国土整治规划档案三大方面。城建档案管理工作具有综合性、完整性、专业性以及特殊性的特点,城市的本身就是一个综合体,城市规划的各项工作以城市为基础展开。基础设施项目在建设过程各项内容相互交错,通过单行工程互相配合,实现城市规划以及城市规划管理工作。基于城市规划的综合性,城建档案管理工作必须要与城市规划需求相符合。工程项目建设项目众多,涉及内容甚广,城市规划发展与建设需要基于城市的历史情况开展,因此档案在管理过程中应注重其完整性。城镇档案项目具有专业性特征,因此在开展管理工作时,必须要注重档案的专业区分,保证其专业性特点。城市规划中,以特殊性事件为对比,规避传统规划过程中存在的弊端[4]。因此城镇档案管理工作在开展过程中,应注其特殊性,为城市规划发展奠定基础。

2城建档案管理在城市规划中存在问题

2.1城建档案利用意识不强

城建档案伴随着城市的发展而产生,在城镇规划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档案管理不仅在于保存,发挥档案信息价值才是档案管理工作的真谛。当下社会人们对档案利用意识较低,一定程度上影响城市现代化建设与发展。城建档案管理工作是城市现代化建设、改进以及管理的依据,在城市规划建设之前,将城建档案作为参考依据,避免及建设过程中产生不必要的浪费。由于我国城镇档案管理工作起步较晚,相关系统建设处于发展阶段,导致档案意识不强的现象产生。档案利用意识不强直接影响城镇档案作用的有效发挥,对城市规划产生一定负面影响。

2.2城建档案管理制度不健全

城建档案管理制度不健全的根本原因在于城建档案并没有形成行之有效的档案管理机构,导致档案管理的各项工作无法落实,行政执行力缺乏,档案管理组织系统与工作任务内容不符,难以形成上下统一,兼具系统性以及全面性的管理系统。基于此种管理体系,难以对城建档案管理工作进行专业的指导,使之与城市规划需求不匹配,难以发挥城建档案管理工作在城市规划中的重要作用。

2.3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落后

智慧城市的建设,对城市管理各项工作提出新要求。城建档案作为促进城市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信息基础,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在实际建设过程中,由于决策层的不重视、设备配备不到位、城建档案管理专业性、规范性以及标准化等不达标,导致城建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

3改进城建档案管理在城市规划中应用对策

3.1加强宣传引导,强化档案利用意识

扩大档案的影响力,使群众了解城建档案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以此强化群众档案利用意识,提升城建档案在城市规划中的利用率。档案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基础,强化人们的档案意识是提升人们法律意识的方法之一。基于法律保证,宣传档案正确利用的重要意义,强调忽略档案利用而造成的经济损失现象,通过对比的方式强化人们的档案利用意识。在此过程中,城建档案管理部门应充分挖掘城建档案信息资源,发挥城建挡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让人们在利用档案的过程中受益,以此强化人民的档案管理意识,促进城市档案的利用,推动城市规划建设发展。

3.2依据法律法规,健全档案管理制度

基于城建档案的重要性,我国已经出台关于城建档案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等。城建档案管理工作在开展时应以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为基础,健全城建档案管理制度,保障档案管理工作的制度化、专业化以及规范化。加大城建档案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城建档案的法律意识,将档案管理工作上升至法律层面,落实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责任以及工作内容,保证档案管理的专业性和完整性质。政府在这一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强化档案管理工作的权威性,降低社会上违反城建档案法律法规现象的产生。

3.3拓宽应用渠道,完善档案信息系统

城建档案管理信息化、智能化建设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体现,也是城建档案适应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关键。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需要转变传统档案管理观念,以现代化城市规划与建设需求为基础,建立城建档案信息化平台管理。档案信息化建设实现办公自动化,强化档案管理、收集以及利用各个方面。强化城建档案宣传力度,拓宽档案管理应用渠道,实现城建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有效发挥城建档案在城市规划中的重要作用。城建档案信息化管理,强化档案管理质量效率的同时,提升城建档案管理工作的服务水平,满足城市规划的实际需求。

4结语

在城建档案管理工作中,结合城市规划的具体情况,促进城市现代化以及信息化建设。在档案建设过程中,强化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使城建档案管理工作与城市规划发展相符合,进而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牛力,王烨楠.基于档案的城市记忆资源建设全过程模型及应用研究[J].档案学研究,2017(1):26-32.

[2]周惠英.谋定后动厚植优势———杭州市城建档案馆基于新时代智慧档案馆建设的创新实践[J].浙江档案,2018(3).

强化规划意识第7篇

关键词:公众参与;新型城镇化;制度建设

一、引言

城镇化规划实质是为人们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即城镇化规划的出发点是“以人为本”,而公众参与是城镇化规划中以人为核心的主要表现方式。近年来,城镇化规划也越来越重视公众参与,目前我国城镇化规划实践中也在逐步深化公众参与的制度建设。“从世纪之交青岛的城市规划中宣传展览等方式鼓励公众参与的经验不足”[1],“到十年后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时公众参与方式的多样与组织的从容,以及厦门、宁波镇海等地的比较实质性的公众参与,公民的权利意识逐步强化,参与的热情与深度也在加强”[2]。因此,要实现新型城镇化规划的目标,就要增加公众参与的深度,建立多元化的组织机制,从而构建全面、有效、系统的城镇化规划公众参与制度。

二、公众参与城镇化规划的相关概念阐释

“自20世纪“参与式民主”与“协商民主”理论出现以来,强调公民应具有公共精神、关心公共事务,遵循公共理性。”[3]“在民主社会中,政府治理的合法性基础在于民意,而民意获得的基本途径是公众参与。”[4]公众参与的实质是,公民应该在平等、理性的平台上沟通、协商,参与到政府治理的过程中,公众通过协商讨论的形式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和价值偏好,从而达成对公共事务的共识,影响公共决策。

我国不同的学者对于公众参与的概念界定程度和范围都有所差异。“我国对公众参与有较早研究的学者俞可平教授给予公众参与非常泛义的概念,他认为公民试图影响公共政策和公民生活的一切活动都属于公众参与的范畴,包括:投票、竞选、公决、结社、情愿、集会、抗议、游行、示威、反抗、宣传、动员、串联、检举、对话、辩论、协商、游说、听证、上访等。”[5]贾西津副教授引用美国学者和《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的观点,认为经典意义上的公民参与是指公民通过政治制度内的渠道,试图影响政府的活动,特别是与投票相关的一些列行动。“蔡定剑教授认为公众参与应该是,公共权力进行立法、制定公共政策、决定公共事务或进行公共治理时,由公共权力机构通过开放的途径从公众和利害相关的个人或组织获取信息,听取意见,并通过反馈互动对公共决策和治理行为产生影响的各种行为。他强调的是权力机关与利益相关的公众通过双向的沟通与互动的模式来决定公共事务、进行公共治理。”[6]

城镇化规划政治活动以公共目标为价值取向,不仅要求规划决策的科学性、前瞻性、合理性,更要求规划过程的民主性与合法性,因此公众参与城镇化规划便成为一种探求规划过程民主性与公开性的参与形式。“城镇化规划中的公众参与是指:公众通过合法的途径与手段,参与到城镇化规划活动的全过程,通过一种双向沟通和协商对话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愿,从而对城镇化规划施加影响的过程。其本质是要通过公众对城镇化规划政治活动全过程的主动参与,协调不同利益主体多元的利益主张,更好地保证规划决策与执行的公平性、公正性与公开性,使规划能切实体现公众的利益要求,体现以人为本的执政价值,提升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与公正性,并确保规划工作的成功实施。”[7]

三、我国公众参与城镇化规划的现状

近年来,全国大多地方都对公众参与城镇化规划做了许多探索和实践,但是,我国目前公众参与城镇化规划仍处于初始阶段,全国各地公众参与城镇化规划水平参差不齐,公众参与的制度不健全,公众参与的意识不强,公众参与城镇化规划的有效性不足。按照谢里・阿恩斯坦的市民参与的阶梯理论,我国当前公众参与仍处于“象征性参与”阶段,要达到“真正参与”的阶段,就需要正确面对我国当前公众参与城镇化规划中的问题。

(一)公众参与城市规划意识不足

由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政治文化中缺乏公众参与的思想,以前的城镇化规划中也没有公众参与的规定,所以,我国的公众参与意识不强,基本是凭着个人的兴趣去参与,或者是出于维权的意图而参与,并不是因为实现城镇化规划的公共性和人民民利的维护来参与的。政府组织在城镇化规划中居于主导地位,公众参与的意识不足,主要原因是政府没有为公众参与城镇化规划提供正确的引导和参与的机会。在城镇化规划中,公众是分散的参与个体,掌握的相关信息不足,欠缺城镇化规划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如果政府组织不将公众参与纳入到城镇化规划的过程中,那么即使公众有参与规划的想法,也难以实现。因此,公众参与城镇化规划的意识主要取决于政府组织的态度,要提高公众对于城镇化规划的参与意识,政府组织就要进行积极有效的正确引导、教育,并为工作提供畅通的参与渠道。

(二)公众参与城市规划机制不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