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渔业经济与管理(合集7篇)

时间:2023-06-25 16:03:58
渔业经济与管理

渔业经济与管理第1篇

关键词:渔业经济;学科建设;理论前沿

中国渔业经济的市场化改革,始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而真正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渔业体制建立是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开放以来,渔业经济学科从理论探索和改革开放实践总结中,探寻了适合于中国渔业经济发展的理论指导与实践,突出在于发展中国家渔业发展经济学和转型体制国家的渔业制度经济学的世界性贡献。

200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与中国水产学会在青岛召开的渔业学科建设研讨会上,水产专业7+2学科设置中,渔业经济作为2级学科,建立了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为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渔业经济学科框架[1]。中国渔业市场经济的规范研究得以迅速发展,至今有8年。经过新一代渔业经济学者的孜孜不倦努力,已在渔业行业经济[2-4]、渔业微观经济[5]、渔业制度经济、渔业福利经济、渔业资源经济[7]、渔业技术经济、渔业经营体制、渔业生态经济、渔业环境经济、水产养殖经济、渔业国际贸易、渔业市场建设、渔业资源配置改革等等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在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两种范式方面取得了与世界渔业大国地位相称的成就,并为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渔业强国的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本文受福建省水产学会委托,就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渔业经济学科前沿与现实急迫的渔业经济问题提出探讨。

1产量增长拐点的经济学问题

我国渔业产量持续增长了60多年,期间历经三次质的飞跃。第一次是改革开放的恢复性增长,是体制经济学在渔业体制改革,解放生产力,发挥生产力本能的飞跃。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确立以养为主的产业方针调整的结果。现在正面临第三次质的飞跃,其中渔业总产量增长拐点。从经济学考察:一是劳动力及成本推手。日本、韩国以及台湾省的渔业总产量增长的经验,当人均GDP从4000—8000美元阶段,由于渔业生产劳动特殊性,尤其是捕捞生产,入渔劳动力减少,且劳动力成本推高。

二是渔业消费品全球资源配置。欧美、日本等发达工业化国家都把渔业消费自给缺口由渔业国际贸易平衡。我国从渔业出口大国转为既是渔业重要出口国又是渔业资源重要进口国阶段。

三是健康水资源贫乏。今年中央1号文件强调水利建设,包括水资源安全,对水产用水提出警示。适宜于水产养殖的内陆水域越来越小,且让位于人饮用水和生活用水。

四是技术创新增长不能满足水产捕捞业资源衰退的增长缺口,以及水产食品安全、生产安全和生态安全的负外部性。

因此,增产量是调结构、保消费,渔业增产、渔民增效的物质基础,保持稳定且有一定增长量的我国水产养殖在经济学视野中挑战与机会伴生。由此引发的产量增长极限与技术创新替代是今后渔业经济研究重点之一。

2渔业市场经济下“渔民、渔业、渔村”关系新变化在实证调查中,“渔民、渔业、渔村”是一种市场经济关系逻辑[33],有别于计划经济和改革开放之初的二元渔业体制。研究结论是,渔民不是身份,而是一种职业。由此带来的行业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以及渔业资源配置研究对象的变化[39][21]。比如,渔用燃油补贴经济分析的争议,是补贴给渔民,还是渔船权益人,还是渔船上劳动者。像晋江、石狮市的主要捕捞渔村,外来工下海捕捞和外雇渔业劳力是否享有渔民生产者所有的权利。

“渔民、渔业、渔村”的逻辑已解构,用市场经济办法[14],正提出现代捕捞业“渔船准入、渔具准入、渔民准入”的制度设计[34]。

3近海水产资源捕捞管理的经济问题《渔业法》中规定,水产资源捕捞实行限额捕捞,并在投入控制上“双控”。近年来,由于近海渔业资源加剧衰退,禁渔期、禁渔区、禁渔线的效果不彰显,渔民转产转业缓慢等现实,渔业资源经济学上有3种观点争论;一是继续现实主义的限额双控,削减捕捞强度。恢复或提高CPUE。二是推行个人可转让配额或生产单位配额制[43],如学习新西兰ATQ制度。三是增殖恢复资源,平衡增殖与捕捞的经济、生态效益。从经济制度上设计增殖、养护、限捕、休渔等近海水产资源捕捞管理,由于近海水鱼类的洄游性和跨国界,水产资源的国际间谈判及渔业贸易摩擦带来经济学难点问题将持续争议。

4失海失水渔民补偿问题

虽然《物权法》规定了渔业养殖捕捞的用益物权,但还不能解决失海失水渔民补偿问题。

从制度经济学分析,渔业退出的损失,除了渔业在产损失、失海失水损失、设施损失等3部分之外,还应包括渔业劳动技能的刚性损失,海域滩涂财富增值的损失。

其次,从政治经济学分析,农民有集体土地,《渔业法》实施时也规定了滩涂、水域由渔业集体所有,但《海域法》颁布,旧法从新法原则,没有了集体所有海域。现实中有的沿海村和自然村,在解放初期,剥夺了渔霸、渔业资本家的生产资料,渔农民分得了海域或桁地,从互助组到人民公社,海域或桁地归集于集体大队或人民公社。

失海失水渔民补偿是近年来理论探讨的热点,大多从弱质渔业和弱势渔民方面分析,[10][12][31-32]今后将围绕这一热点问题展开理论探讨和实践总结。

5低碳渔业与碳汇渔业的经济学问题低碳渔业与碳汇渔业作为2010年全国渔业专家论坛主题,碳汇渔业在水产科技界和国家渔业主管部门已形成共识,但是实现碳汇渔业从经济学角度要解决碳汇价值的评价和计量,还要建立渔业碳交易平台和市场化运作规范。这是市场经济的基础,离此则“空中楼阁”。而低碳渔业的经济学问题主要讨论渔业生产节能减排,渔业生态养殖节水、节能、节人力、低排放,可循环,可追溯。

从政治经济学和国际贸易经济学分析,应深入研究,捕捞生产以柴油“石化碳”换取的“生物碳”的经济性和可持续性;其次,国际渔业贸易中“碳汇流转”本质涉及“碳贸易”,尤其是我国土地、水资源紧缺下,初级农渔产品出口的碳代价,而相反发展远洋渔业、公海渔业捕捞的产品是国内无碳经济产品。

6公共渔业资源体制问题

“公共鱼池”的渔业资源经济学已被认为哈丁悲剧,西方市场经济的主流观点是推崇华盛顿共识,在美国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奥斯托罗姆博士认为“社区管理”模式是第3条路径。

“社区管理”在近2年渔业经济专家论坛上呼声很高[7-9]。从我国渔业观察,像泰宁金湖渔业公司具有现代渔业特征的“社区管理”模式。由于“社区管理”带有互助集体性质,因此,实践中比较忌讳。但在日本、台湾渔业权制度中有这种制度设计,可以参考探索。

7渔业基层经营体制

渔业基层经营是渔业微观经济分析的基石,现在中国渔业生产经营主体呈现多样化,基层经营单位有上市的股份公司如辽渔、獐子岛,有股份有限公司,渔村更多的有渔业股份合作制、合伙经营、合作经营、私营和三资企业,还有个体和家庭承包户。从微观数量而言,水产养殖中更多的是个体和家庭承包户,这些渔业生产经营主体通过3种形式组织起来:一是农业合作社,二是渔业协会,三是公司加农户或企业带农户形式。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生产关系必须适应于生产力发展,在当前渔业分散经营现实中,应尊重群众的意愿,尊重群众的创造精神,继续探索各种有利于渔业发展的渔业基层经营体制,并及时总结,分析提高推广,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8水产科技创新及转化生产力的经济学问题2005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两院院士会议上讲话提出“自主创新,支撑发展”的科技发展方针,提出了科研机构、高校、政府、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不同角色和作用。我国渔业行政部门历来重视水产科技创新及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近3年,国家渔业部门设立的行业科技专项经费中,都把渔业经济核算、评价作为项目内容,表明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水产科技创新的经济学要求,前瞻性研究必须与未来水产市场需求相结合,国家公益水产研究机构、重点实验室的科学研发为主体必须与“企业是技术创新主体”相结合,科技创新与价值创新相一致,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推广、市场营销相结合,不但从技术经济学层面上推动水产科技创新,而且在市场经济中找准位置,发挥支撑作用。

此外,近2年对渔业保险、渔船安全、渔港经济研究开始成为热点课题。

9福建渔业经济学科展望

改革开放初期,福建渔业经济工作者,包括厦门水产学院渔业经济教师、福建省水产厅、省渔业经管站及基层渔业经管站等一批人员热诚致力于转型期渔业体制研究,探索了诸如以船核算、单船承包、鱼价放开、池塘承包、荒滩荒水开发等全国有影响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总结,一些渔业经济理论创新被国家采纳、推行与借鉴。

21世纪以来,我国已形成了上海海洋大学渔业战略研究、国际贸易研究、水产养殖及鱼塘生态经济研究等专题的渔业经济管理学科;中国海洋大学致力于渔业资源管理经济、渔民权益制度经济研究;大连海洋大学的东亚渔业关系经济、渔业贸易经济研究;浙江海洋学院的渔民组织及经营研究;广东海洋大学的南海渔业经济研究以及东海区渔政局、中国水产科学院的渔业制度经济、渔业管理经济以及水产技术经济、渔业科技创新经济学等渔业经济研究团队,学科建设,同时取得了累累硕果。我国渔业经济学科相对于水产自然学科,表征上存在着研究人员少、课题少、应用成果少,本质是知识体系不健全。

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市场经济理论从1768年亚当斯密《国富论》为标志,已有200多年历史,我国渔业参与国际贸易业发端于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及其延伸的理论,我国渔业市场经济理论和实践时间较短,还未形成渔业市场经济的语境氛围。其次,渔业规范经济学研究需要补上市场经济学的理论,实证经济学也需要高阶数学基础,博弈论、突变论、混沌理论等新应用,使大多数文科毕业、不擅长数学的学者显得束手无策。而对于理工科转行的学者缺乏扎实的规范经济学分析。再者,我国渔业统计数据可信度较低,且长序列数据不易寻找,给实证经济研究带来困难。因此,渔业经济研究已成为稀缺资源的学科。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非常重视当前渔业经济研究急迫的问题和现实问题,已经把渔业经济研究列入重要的政府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发挥政府、高校、研究机构、社会组织和国内外知名渔业经济专家协力作用,为渔业经济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福建省渔业经济学科建设也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渔业经济与管理第2篇

关键词:渔业经济;学科建设;理论前沿

中国渔业经济的市场化改革,始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而真正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渔业体制建立是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开放以来,渔业经济学科从理论探索和改革开放实践总结中,探寻了适合于中国渔业经济发展的理论指导与实践,突出在于发展中国家渔业发展经济学和转型体制国家的渔业制度经济学的世界性贡献。

200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与中国水产学会在青岛召开的渔业学科建设研讨会上,水产专业7+2学科设置中,渔业经济作为2级学科,建立了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为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渔业经济学科框架[1]。中国渔业市场经济的规范研究得以迅速发展,至今有8年。经过新一代渔业经济学者的孜孜不倦努力,已在渔业行业经济[2-4]、渔业微观经济[5]、渔业制度经济、渔业福利经济、渔业资源经济[7]、渔业技术经济、渔业经营体制、渔业生态经济、渔业环境经济、水产养殖经济、渔业国际贸易、渔业市场建设、渔业资源配置改革等等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在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两种范式方面取得了与世界渔业大国地位相称的成就,并为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渔业强国的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本文受福建省水产学会委托,就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渔业经济学科前沿与现实急迫的渔业经济问题提出探讨。

1产量增长拐点的经济学问题

我国渔业产量持续增长了60多年,期间历经三次质的飞跃。第一次是改革开放的恢复性增长,是体制经济学在渔业体制改革,解放生产力,发挥生产力本能的飞跃。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确立以养为主的产业方针调整的结果。现在正面临第三次质的飞跃,其中渔业总产量增长拐点。从经济学考察:一是劳动力及成本推手。日本、韩国以及台湾省的渔业总产量增长的经验,当人均GDP从4000—8000美元阶段,由于渔业生产劳动特殊性,尤其是捕捞生产,入渔劳动力减少,且劳动力成本推高。

二是渔业消费品全球资源配置。欧美、日本等发达工业化国家都把渔业消费自给缺口由渔业国际贸易平衡。我国从渔业出口大国转为既是渔业重要出口国又是渔业资源重要进口国阶段。

三是健康水资源贫乏。今年中央1号文件强调水利建设,包括水资源安全,对水产用水提出警示。适宜于水产养殖的内陆水域越来越小,且让位于人饮用水和生活用水。

四是技术创新增长不能满足水产捕捞业资源衰退的增长缺口,以及水产食品安全、生产安全和生态安全的负外部性。

因此,增产量是调结构、保消费,渔业增产、渔民增效的物质基础,保持稳定且有一定增长量的我国水产养殖在经济学视野中挑战与机会伴生。由此引发的产量增长极限与技术创新替代是今后渔业经济研究重点之一。

2渔业市场经济下“渔民、渔业、渔村”关系新变化在实证调查中,“渔民、渔业、渔村”是一种市场经济关系逻辑[33],有别于计划经济和改革开放之初的二元渔业体制。研究结论是,渔民不是身份,而是一种职业。由此带来的行业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以及渔业资源配置研究对象的变化[39][21]。比如,渔用燃油补贴经济分析的争议,是补贴给渔民,还是渔船权益人,还是渔船上劳动者。像晋江、石狮市的主要捕捞渔村,外来工下海捕捞和外雇渔业劳力是否享有渔民生产者所有的权利。

“渔民、渔业、渔村”的逻辑已解构,用市场经济办法[14],正提出现代捕捞业“渔船准入、渔具准入、渔民准入”的制度设计[34]。

3近海水产资源捕捞管理的经济问题《渔业法》中规定,水产资源捕捞实行限额捕捞,并在投入控制上“双控”。近年来,由于近海渔业资源加剧衰退,禁渔期、禁渔区、禁渔线的效果不彰显,渔民转产转业缓慢等现实,渔业资源经济学上有3种观点争论;一是继续现实主义的限额双控,削减捕捞强度。恢复或提高CPUE。二是推行个人可转让配额或生产单位配额制[43],如学习新西兰ATQ制度。三是增殖恢复资源,平衡增殖与捕捞的经济、生态效益。从经济制度上设计增殖、养护、限捕、休渔等近海水产资源捕捞管理,由于近海水鱼类的洄游性和跨国界,水产资源的国际间谈判及渔业贸易摩擦带来经济学难点问题将持续争议。

4失海失水渔民补偿问题

虽然《物权法》规定了渔业养殖捕捞的用益物权,但还不能解决失海失水渔民补偿问题。

从制度经济学分析,渔业退出的损失,除了渔业在产损失、失海失水损失、设施损失等3部分之外,还应包括渔业劳动技能的刚性损失,海域滩涂财富增值的损失。

其次,从政治经济学分析,农民有集体土地,《渔业法》实施时也规定了滩涂、水域由渔业集体所有,但《海域法》颁布,旧法从新法原则,没有了集体所有海域。现实中有的沿海村和自然村,在解放初期,剥夺了渔霸、渔业资本家的生产资料,渔农民分得了海域或桁地,从互助组到人民公社,海域或桁地归集于集体大队或人民公社。

失海失水渔民补偿是近年来理论探讨的热点,大多从弱质渔业和弱势渔民方面分析,[10][12][31-32]今后将围绕这一热点问题展开理论探讨和实践总结。

5低碳渔业与碳汇渔业的经济学问题低碳渔业与碳汇渔业作为2010年全国渔业专家论坛主题,碳汇渔业在水产科技界和国家渔业主管部门已形成共识,但是实现碳汇渔业从经济学角度要解决碳汇价值的评价和计量,还要建立渔业碳交易平台和市场化运作规范。这是市场经济的基础,离此则“空中楼阁”。而低碳渔业的经济学问题主要讨论渔业生产节能减排,渔业生态养殖节水、节能、节人力、低排放,可循环,可追溯。

从政治经济学和国际贸易经济学分析,应深入研究,捕捞生产以柴油“石化碳”换取的“生物碳”的经济性和可持续性;其次,国际渔业贸易中“碳汇流转”本质涉及“碳贸易”,尤其是我国土地、水资源紧缺下,初级农渔产品出口的碳代价,而相反发展远洋渔业、公海渔业捕捞的产品是国内无碳经济产品。

6公共渔业资源体制问题

“公共鱼池”的渔业资源经济学已被认为哈丁悲剧,西方市场经济的主流观点是推崇华盛顿共识,在美国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奥斯托罗姆博士认为“社区管理”模式是第3条路径。

“社区管理”在近2年渔业经济专家论坛上呼声很高[7-9]。从我国渔业观察,像泰宁金湖渔业公司具有现代渔业特征的“社区管理”模式。由于“社区管理”带有互助集体性质,因此,实践中比较忌讳。但在日本、台湾渔业权制度中有这种制度设计,可以参考探索。

7渔业基层经营体制

渔业基层经营是渔业微观经济分析的基石,现在中国渔业生产经营主体呈现多样化,基层经营单位有上市的股份公司如辽渔、獐子岛,有股份有限公司,渔村更多的有渔业股份合作制、合伙经营、合作经营、私营和三资企业,还有个体和家庭承包户。从微观数量而言,水产养殖中更多的是个体和家庭承包户,这些渔业生产经营主体通过3种形式组织起来:一是农业合作社,二是渔业协会,三是公司加农户或企业带农户形式。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生产关系必须适应于生产力发展,在当前渔业分散经营现实中,应尊重群众的意愿,尊重群众的创造精神,继续探索各种有利于渔业发展的渔业基层经营体制,并及时总结,分析提高推广,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8水产科技创新及转化生产力的经济学问题2005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两院院士会议上讲话提出“自主创新,支撑发展”的科技发展方针,提出了科研机构、高校、政府、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不同角色和作用。我国渔业行政部门历来重视水产科技创新及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近3年,国家渔业部门设立的行业科技专项经费中,都把渔业经济核算、评价作为项目内容,表明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水产科技创新的经济学要求,前瞻性研究必须与未来水产市场需求相结合,国家公益水产研究机构、重点实验室的科学研发为主体必须与“企业是技术创新主体”相结合,科技创新与价值创新相一致,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推广、市场营销相结合,不但从技术经济学层面上推动水产科技创新,而且在市场经济中找准位置,发挥支撑作用。

此外,近2年对渔业保险、渔船安全、渔港经济研究开始成为热点课题。

9福建渔业经济学科展望

改革开放初期,福建渔业经济工作者,包括厦门水产学院渔业经济教师、福建省水产厅、省渔业经管站及基层渔业经管站等一批人员热诚致力于转型期渔业体制研究,探索了诸如以船核算、单船承包、鱼价放开、池塘承包、荒滩荒水开发等全国有影响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总结,一些渔业经济理论创新被国家采纳、推行与借鉴。

21世纪以来,我国已形成了上海海洋大学渔业战略研究、国际贸易研究、水产养殖及鱼塘生态经济研究等专题的渔业经济管理学科;中国海洋大学致力于渔业资源管理经济、渔民权益制度经济研究;大连海洋大学的东亚渔业关系经济、渔业贸易经济研究;浙江海洋学院的渔民组织及经营研究;广东海洋大学的南海渔业经济研究以及东海区渔政局、中国水产科学院的渔业制度经济、渔业管理经济以及水产技术经济、渔业科技创新经济学等渔业经济研究团队,学科建设,同时取得了累累硕果。我国渔业经济学科相对于水产自然学科,表征上存在着研究人员少、课题少、应用成果少,本质是知识体系不健全。

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市场经济理论从1768年亚当斯密《国富论》为标志,已有200多年历史,我国渔业参与国际贸易业发端于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及其延伸的理论,我国渔业市场经济理论和实践时间较短,还未形成渔业市场经济的语境氛围。其次,渔业规范经济学研究需要补上市场经济学的理论,实证经济学也需要高阶数学基础,博弈论、突变论、混沌理论等新应用,使大多数文科毕业、不擅长数学的学者显得束手无策。而对于理工科转行的学者缺乏扎实的规范经济学分析。再者,我国渔业统计数据可信度较低,且长序列数据不易寻找,给实证经济研究带来困难。因此,渔业经济研究已成为稀缺资源的学科。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非常重视当前渔业经济研究急迫的问题和现实问题,已经把渔业经济研究列入重要的政府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发挥政府、高校、研究机构、社会组织和国内外知名渔业经济专家协力作用,为渔业经济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福建省渔业经济学科建设也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渔业经济与管理第3篇

一、低碳渔业概念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目前,人们对低碳经济发展的视野主要集中在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主要用于解决工业高排放、高能耗引发的环境问题,而忽视了国民经济基础产业农业发展低碳经济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渔业是我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高的组织化程度、产业化水平和机械化效率,是农业中工业化程度相对较高的领域之一。渔业生产对能源的消耗、资源的依赖以及环境的影响相对较高,能源与资源的利用效率与现代社会的要求相比,差距较大。因此,降低渔业生产能耗、改善生态环境成为我国渔业发展的当务之急,按照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的理念来发展渔业,实现渔业的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才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渔业。

二、渔业经济与发展战略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渔业经济与发展战略研究现状

1.渔业经济问题研究现状研究渔业经济问题是有效管理渔业生产实践的前提,同时也是制定促进渔业产业发展战略的基础工作,因此,长期以来渔业经济问题一直都受到众多学者和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从对相关研究进行梳理的结果来看,渔业经济问题研究的主要领域包括渔业资源经济学和渔业权、渔船管理、渔业补贴、渔民转产转业、国外渔业经济管理成功案例、三渔问题及渔业政策、渔业增长方式转变、海淡水养殖效益评估、体闲渔业、远洋渔业、渔业中介组织、水产品质量安全、水产品国际贸易、渔业金融等方面,上述内容涉及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关系,基本包括了渔业经济的核心内容。上述关于渔业经济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概念的辨析、实践问题分析与可能的解决对策、国外渔业经济管理经验介绍、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不仅可以为化解部分渔业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提供见解,同时还能为未来渔业发展方向提供一定的指引。

2.渔业发展战略研究现状与渔业经济问题研究相比,渔业发展战略研究工作涉及的面更为宏观,内容更为丰富,兼具科学性、合理性、前瞻性等特点。己有关于渔业发展战略的研究可以梳理为以下两个方面。①政府部门制定的渔业发展战略规划。具体可分为常规性和非常规性渔业发展规划。前者根据渔业产业发展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如农业部渔业局每五年制定的渔业发展规划,相关省(市)按照规定,以此为基础,也制定了各自省份的五年发展规划,甚至部分渔业大市也制定了渔业发展规划等。后者在常规性渔业发展规划基础上,根据国家、渔业产业的发展需要制定其他战略规划。②渔业问题发展战略规划研究探讨。部分高校或科研院所学者根据我国渔业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开展研究,形成研究成果。具体可分为:围绕具体问题开展的战略研究工作,如现代渔业产业体系关键技术发展战略研究、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战略研究等;围绕具体省(市)开展的综合性战略研究,如浙江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等。

政府部门制定的渔业发展规划是渔业行政部门开展经济管理工作的纲领性文件,目的是各级政府部门按照规划编制的内容与目标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确保规划期内目标任务能够顺利实现,从而起到指导任务期内渔业发展的目的。高校与科研院所根据渔业产业现状问题开展的发展战略研究,不仅能够起到学术研究交流的作用,同时还能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关注,为其制定相应的渔业发展战略提供信息与技术支撑服务。

(二)低碳渔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渔业经济与发展战略研究方面己取得较大成绩,但与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平台相比,渔业经济与发展战略研究工作存在以下几点突出问题:

1.资源整合优势不明显。从对渔业经济与发展战略研究机构和平台的梳理情况来看,虽然涉及机构范围较大,但各机构的研究力量却较为薄弱且参差不齐,这种情形不仅不利于对研究力量资源的整合,还会严重影响到渔业经济发展战略学科水平层次的提升。

2.专职研究人员较少。随着近年来我国渔业产业经济地位的不断下降,研究渔业经济发展战略的人员大量流失、不断减少,近年来情况虽有所改变,但人才缺乏和断层现象仍然制约该研究领域发展。

3.研究成果质量不高。由于受到研究人员偏少、基础条件薄弱等限制,目前大部分渔业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成果离真正能够起指导性作用的发展战略还存在较大差距。

4.缺乏系统性工作。从目前开展的渔业发展战略研究相关工作来看,大部分工作都是应急性研究,具有一定的阶段性特征,缺乏系统性积累,对渔业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工作非常不利。在上述问题中,渔业发展战略研究工作缺乏系统性问题的影响最为严重需采取措施给予改善。

三、发展低碳渔业的措施

(一)制定发展低碳渔业的规范

发展低碳渔业是一项比较大的工程,这就需要政府出面,加强对低碳经济的宣传,切实使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通过法律的强制性深入贯彻到群众的潜意识里,表明其具备一定的法律约束力指标。同时也要求水产行政部门根据国家的总体规划,渔业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的发展规划与目标进行编制与确认,切实使其形成节能减排的共识。

(二)实施项目合同管理

企业是节能减排发展低碳渔业的主体,所以必须苦练内功,积极申报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建设项目,建立全新的渔业经济发展模式;二要改造旧的渔业经济经营模式,实施合同能源管理。合同能源管理,是新的产业,受到国家财政扶持,水产企事业单位可委托节能服务公司管理本单位的用能,服务公司可提供资金与设备,从节约能源中获取利润。三是与大中型畜禽养殖场为邻的渔业单位,应考虑与畜禽养殖场共同开发利用沼气。

(三)科研先行,推广示范,规范发展

国家将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产业化发展和科学技术研究列为科技发展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优先领域。水产科研部门要对这方面的研究积极开展,对相关项目的争取,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模式在渔业中的探索。水产技术推广部门要操作规程和制定标准,对低碳渔业技术进行积极推广。

渔业经济与管理第4篇

关键词:渔业执法;专属经济区;海洋

中图分类号:D9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4-0071-02

一、执法范围和任务

中国渔政的执法范围覆盖中国全部管辖海域。海区渔政局的管理范围是:“海洋机动渔船拖网禁渔区线”以外水域;重要渔场、渔汛;国家颁布的保护区、休渔区以及中日、中韩、中越渔业协定的保护区、休渔区。此外,东海区渔政局兼管长江流域的渔业资源及渔政管理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监督管理的范围是毗邻的“机动渔船底拖网禁渔区线”内侧海域,国家另有规定者除外。

组织实施所负责海区的专属经济区渔政巡航是各海区渔政局一项重要职责。执行专属经济区渔政巡航任务的渔政船由海区渔政局具体落实。海区渔政局的渔政船不足时,可抽调符合条件的地方渔政船承担巡航任务。渔政船在执行巡航任务期间按照下级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的原则,由海区渔政局统一调度指挥。在专属经济区,根据渔业局《专属经济区渔政巡航管理规定》,中国渔政指挥中心负责中国专属经济区渔政年度巡航的组织和指挥工作,包括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农业部各海区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制定各海区专属经济区渔政巡航年度巡航计划,并报指挥中心备案。

《专属经济区渔政巡航管理规定》第11条规定,“渔政船在执行巡航任务期间按照下级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的原则,由海区渔政局统一调度指挥。指挥中心视情况可直接调度指挥。”根据该规定第17条,“海区渔政局应对本海区每季度的巡航情况进行汇总、分析,形成书面材料,并于下一季度的前10个工作日内报指挥中心。年度巡航工作结束后,要对本海区全年的巡航工作进行总结,并于翌年的1月底前报指挥中心。”第18条规定,“国家渔政局和指挥中心对承担专属经济区渔政巡航任务的单位、人员及渔政船进行监督,不定期对巡航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先进单位、个人、渔政船进行表彰,对执行专属经济区巡航任务的渔政船给予经费补助。”

二、执法依据

中国渔政的主要执法依据包括:《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物权法》、《专属经济区渔政巡航管理规定》(渔业局)、农业部《行政处罚程序规定》、农业部《农业行政处罚规定》等法律、法规、规章。

中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渔业管理是中国渔业执法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中国在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渔业资源权益。中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渔业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农业部1999年18号令《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外国人、外国渔船活动管理暂行规定》、农业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港航监督行政处罚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于2000年6月颁布的《专属经济区渔政巡航管理规定》(国渔政[2000]8号)。此外,自1994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以来,在专属经济区有关规定的框架下,中国分别于日本、韩国、越南签订了新的渔业协定。这些渔业协定的签署和生效,对中国周边海域的渔业管理和渔业生产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形成了中国周边海域的渔业新形势。

三、渔业执法的管理机制

中国渔业行政执法队伍成立已有二十多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国渔业行政执法队伍是专职负责渔业行政执法的执法机构,主要有渔政管理、渔港监督和渔业船舶检验三大行政职能,负责有关渔业法律法规的监督执行,保护渔业资源和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维护国家海洋渔业权益,维护渔业生产秩序,协调处理各类渔业生产纠纷,保障渔船安全生产,查处各类违规渔业生产行为。中国的渔业管理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

从中央到地方,中国已建立了渔政、渔港、渔业船舶检验监督管理系统。在农业部,设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统管全国的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工作;设有中国渔政指挥中心,负责重大渔政执法行动和维护国家海洋渔业权益的组织、协调工作。此外,在南海、东海、黄渤海设立海区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负责本辖区渔政执法的监督、指挥、协调工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也设有渔政管理、渔港监督或渔业船舶检验机构,负责辖区内有关渔业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同时,接受上级机关的业务指导,参加上级机关统一组织的渔政执法行动。

《渔业法》第7条第1款规定,“国家对渔业的监督管理,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从法律上把“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确定为中国渔政管理的基本原则。统一领导就是中央对渔政监督管理工作的集中管理;分级管理是地方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渔政管理机构的区域性管理。贯彻统分原则是符合渔政管理对象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符合渔业活动的内在规律,也符合中国渔业资源、自然环境和国情实际。处理好“统一领导”与“分级管理”两者的关系是健全渔政管理机制的重要环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实施细则》(1987年)重视各涉海部门的协作和协调,第8条规定,“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所属的渔政监督管理机构,应当与公安、海监、交通、环保、工商行政管理等有关部门相互协作,监督检查渔业法规的施行。”

四、存在问题

1.渔业执法力量薄弱。仅从数量上看,管理任务和管理力量就存在着明显的不匹配,导致粗线条管理普遍,存在管理死角。特别是在县级等基层渔政部门,由于管理力量薄弱,致使海上执法检查、渔船进出港签证等很多管理措施无法完全落实到位,管理效果难以保证。渔业执法机构分散进一步分散了渔业执法力量。目前,中国的渔业行政管理机构很多,主要有海洋渔业管理、渔港监督和渔船检验等部门,造成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而且难以形成合力,达不到依法治渔的预期效果。

2.渔业执法经费不足。目前,各级渔业行政执法机构的经费来源大致可分为全额拨款、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三类。其中县级机构为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许多全额拨款的渔业行政执法机构也仅是财政上确保人员工资,而执法经费和办公经费并不在全额拨款之列。而且,随着财政体制改革的深入,实行收支“两条线”,有关渔业收费及罚没款都上缴给财政部门,但有关执法费用、执法船燃油费、维修费等却未纳入财政预算,致使渔业执法经费不足。

3.执法装备落后。由于渔业执法经费不足,全国渔业安全执法装备普遍比较落后,不少执法船艇是由其他部门退役的船只或生产渔船改装的,使用年限长,抗风和续航能力差,有的甚至超期服役,照相、摄像等必要的取证设备匮乏,影响执法机关调查取证工作正常开展。特别是渔政承担维护中国在所管辖的专属经济区内渔业和养护生物资源利益的任务,由于执法海域范围广,需要吨位大、设备先进的执法船只以及飞机,但中国渔政目前仍然缺乏这些必要的装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执法力度和效果。

五、发展趋势

近年来,中国近海渔业资源日益枯竭,全球针对外大陆架、公海和国际海底等区域的海洋资源的争夺日趋激烈,中国渔业捕捞能力和劳动力闲置趋势加剧,渔业劳动力与捕捞能力大范围转移等刚性需求越来越强,对包括海洋渔业资源在内的海洋生物资源进行养护的任务加重。同时,有些海上周边国家对中国渔业捕捞设置障碍,采取限制措施,不断抓扣我渔船,从而引发海上渔业纠纷。外国渔船越界捕鱼事件时有发生。海洋渔业维权形势复杂、多变。

针对以上形势,本文认为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中国渔业执法的发展趋势应为:

1.加强海洋生物资源养护。世界海洋渔业捕捞量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即已达到了产能极限,进入21世纪后,由于渔业资源的过度捕捞、生境破坏等因素,海洋渔业产量逐年下降。

2.加强专属经济区渔政巡航。渔业局于2000年6月颁布了 《专属经济区渔政巡航管理规定》(国渔政[2000]8号),并于2005年修订。中国渔政执法机构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派出渔政船对在中国专属经济区从事渔业生产和生物资源调查等渔业活动的中国和外国船舶、人员,依法实施监督检查和行政处罚。渔业局主管中国专属经济区渔政巡航管理工作,中国渔政指挥中心负责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农业部各海区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海区渔政局)负责制定各自海区专属经济区渔政巡航年度巡航计划,并具体实施。渔政巡航是维护中国在专属经济区的渔业权益的一种方式,根据中国专属经济区的生物资源养护和管理需要,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专属经济区渔政巡航将得到加强。

3.加强与中国海监等其他海上执法队伍的协调、合作。海上执法不同于陆地,由于海洋的特殊性和复杂的海况,人类必须借助于一定的装备才能进行执法活动。渔业执法装备数量虽在不断增加、技术不断升级,仍需在执法过程中加强与其他海上执法部门的协调与合作,如专门负责中国海上维权的中国海监。由于多种原因,统一中国海上执法队伍尚有难度,但从维护中国海洋权益的角度出发,海洋渔业权益作为海洋权益的一种,执法队伍之间的协调与合作是维护中国海洋权益的内在需要。

参考文献:

[1]徐芳.中国渔业安全生产管理长效机制建设问题研究[EB/OL].中国知网,2008-03-11.

渔业经济与管理第5篇

[关键词] 新形势 渔政管理 渔政经济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F32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1-0040-01

一、我国渔政管理的问题

1.日趋衰退的渔业资源让渔政管理生产的矛盾突出。内陆水域的污染对渔业资源的正常繁衍造成很大的影响,其间也严重破坏了渔业水域生态环境,在利益面前,捕捞量居高不下。加剧渔业管理和渔业生产者的矛盾,加剧了渔政管理工作的困难度,产生消极的影响。

2.渔政管理客体的扩大制约了渔政管理工作。起先,从事渔业人员不单单是单纯的专业渔民,管理对象发展到工人农民和个体户等。然后渔政管理工作涉及到流通领域和市场领域,直接加大了渔政管理的困难。

3.渔政管理的资金费用少。因为渔政管理范围大,有时要深入到农村,人员开支和增加的车费,与渔政管理建设资金返回较少相矛盾,制约了渔政管理工作的正常运作,阻碍了渔政建设的规范化和现代化的发展道路。

4.管理人员素质提升空间很大。在渔政管理人员的编制没有保障的基础前提下,录用上难以严格操作,导致渔政队伍力量薄弱、文化高低、法律意识、执法手段往往停滞在经验管理的层面,限制了到渔政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5.地方保护主义给渔政管理体制带来不利的影响。即使国家一直以来对渔政管理实行的是统一领导,分级别的管理的政策。事实情况却存在着严重不足,例如统一领导不足、分级管理有余的怪圈现象。上级对下级的监督作用不强。因为渔业生产效益和当地领导政绩有着直接的联系,所以有些渔业行政的管理部门,对待本地的渔业生产者是宽松包容的态度和外地的渔业生产者是严格执法的标准,不同的态度无意滋长了渔业违法事件的发生。

二、加强我国渔政管理工作对策和原则

1.在渔政管理工作中应遵守的原则

1.1坚持依法治渔原则,就是以国家制定的法律来治理渔业生产,来调节渔业生产关系和生产手段。渔政管理人员要在工作中正确明白和了解依法治渔的含义,运用法律知识和管理技能去解决在渔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努力做到执法必严、有法可依和违法必究的工作态度,保证渔政管理工作的正常的轨道上运行。

1.2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就是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做好人的工作,来提高人们对渔业的认识。渔政管理人员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和手段加大宣传力度,使多数渔业工作者明白渔政工作的内容和目的,从而理解、拥护和信任渔政管理机构,保证渔政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1.3坚持发展生产和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渔政管理的工作要和渔业生产的过程结合起来,不只是关卡的限制,其间也要打通生产的环节即是疏通生产的环节,调整生产策略,提高渔民技术。因为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渔业生产的发展,来适应新的生产情况。

1.4坚持渔政管理的工作和可持续发展结合原则,想要达到可持续发展目的,渔政管理工作必须就要依照和遵循渔业生产客观规律办事。

1.5坚持管理和为人民服务结合的原则,开展渔政管理工作的首选就是要为渔业生产者办理实事与解决实际问题。在工作过程中要讲道理,办实事,有理论,有步骤。在生产和生活中及时了解渔业生产者存在的实际问题,创造条件解决和帮助他们,提高对渔政管理人员的信任,促成渔政管理工作的良性发展,促成合理的循环。

2.加强我国渔政管理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2.1加大对渔业生产的宣传力度,首先是各层渔业机构要向领导阶层准备好深入的宣传,使他们理解到渔政管理机构工作的重要性和在体制理顺的必要性,进一步明确隶属部门和专项经费建立的来历和用处,最后切实实施领导的统一,分级地管理。中间也要通过新闻媒体的渠道全方面对各级渔政机构的管理工作进行宣传,来增加和提升渔政管理工作的社会知名度,提高渔政的社会地位。在此期间,也可以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针对渔业生产对象进行宣传“渔业法”、“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等相关的渔业法律条款,使其懂法守法。包括给予严重的违法行为警示,提高在渔业管理基地法律的威严,保证渔政执法队伍的执法力度和工作效率。

2.2加强对渔政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要建立起渔政管理机构的监督与惩戒机制。因为在一个部门中缺乏对工作的必要监督,完全靠人的自觉办事,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其次要提高渔政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严格把关渔政人员的录用,公开招聘,采用公务员的要求考核;有计划的招收专业对口的品学兼优的大中专毕业生;同时也要对现有的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整顿,把不合格的管理人员进行分流,这样来更加深入提高渔政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和职业素养,同时也能加强渔政执法的效力。

2.3加强渔业生产者的思想工作,利用自身渔业信息广的优势,做好渔政管理工作,坚持以人为本,为渔政生产者服务,增强他们的生产、加工、流通和市场的策划,同时培训渔民的业务能力。在工作过程中实事求是,少说空话,关心渔业生产者,真正解决渔民的切身利益问题,提高渔民的生产效率,也可以增强渔业生产者的亲和力和凝聚力。

2.4走捕捞和养殖结合的发展道路,依照目前渔业水域的不足和不断萎缩的现实状况,渔政管理机构必须坚定地优化资源配置资源,科学使用资源,引领渔民走生产自救,哺养结合的道路。第一应加大对水域的房里投资,合理调节放流品种。第二要引导渔民陈旧的重捕轻养的想法,利用有限的水资源,解决渔业生产者的生活出路同时也可以提高水域的利用率。

三、结束语

加强渔政管理,可以维护渔业区域的社会秩序稳定的手段,同时渔政管理工作应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坚持与时俱进的思想,在工作中明确任务,在渔业生产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群众基础中抓住重点,不断地总结工作经验,扎实开展渔政工作,随着时代的进步走出一条富有特色的渔政管理新型的路子。

参考文献

[1]乐美龙;渔业法规与渔政管理,上海水产大学,2003.

渔业经济与管理第6篇

【关键词】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现状;对策

0 前言

我国拥有辽阔的海岸线,南北跨度很大,海洋生物资源丰富,是世界上渔业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伴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和我国良好的国际贸易的形象,渔业经济获得了快速稳健的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和对物质追求的不断提高,渔业行业所引发的环境问题越来越明显,渔业生态环境也遭到了相应程度的破坏,渔业产业经济结构等都受到了重要的影响,制约了我国渔业经济健康的可持续的发展。

1 我国渔业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渔业经济呈现出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势头,渔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产业规模迅速扩大,渔业在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从2005年至2015年,我国渔业产值持续增长。2015年有关渔业数据显示,2015年一季度我国水产品进出口总量183.76万吨,进出口总额66.24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6.93%和增长0.34%。其中进口量90.41万吨,达到19.91亿美元,出口量93.34万吨,达到46.33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11.07%和19.77%。贸易顺差26.43亿元,增长5.18亿美元。可见,进出口贸易有较快增长,且总额稳定。

由于我国渔业主要依靠自然资源、廉价人力资源发展起来的,并且这些资源的支撑都是有限的,目前渔业发展和渔民生活都面临巨大挑战,渔业资源过度捕捞、渔船经济效益下降、水污染日趋严重和水产品的价格持续低迷,使渔业可持续发展困难重重。此外,我国渔业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依托资源基础与市场优势,东部地区集聚了全国70%的渔业经济总产值和水产品总产量,渔业经济较发达,而西部地区受区域、技术、经济条件影响,渔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1.1 生态资源环境方面

首先,渔业资源衰退状况未得到根本扭转。由于对渔业资源的有限性认识不足,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捕捞强度依然未得到很好的改善,渔业资源利用处于“无序、无度、无偿”状态,对渔业资源造成严重破坏。其次,经济发展与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依然尖锐。虽然近年来针对控制捕捞强度、保护渔业资源等方面采取了措施,但非法捕捞现象时有发生,缺乏资源和渔船管理方面有效的管理手段,部分水域渔业资源出现“荒漠化”现象。第三,局部水域污染的加剧,给养殖业和育苗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主要体现在:(1)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滩涂和近海域以及城郊区池塘受到不同程度的挤占,养殖区域缩小,发展潜力受限;(2)沿海水域环境污染严重,内陆水域不同程度的富氧化。导致水生物病害发生频率增高和死亡严重。

1.2 水产品加工及市场贸易方面,

我国水产品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1/3左右,位居世界第一位,但加工和综合利用方面与世界水平相比差距十分明显。从数量方面看,我国水产品加工量不足总量的35%,原产品的直接贸易是主要的流通方式;从技术层面看,加工技术粗糙,处于粗放型的生产方式,高质量的加工产品少;从水产品养殖结构看,缺少养殖品种多样化、养殖方式落后和结构缺乏创新,名特优产品养殖较少,难以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多样化,时常导致主要产区不同程度的结构性产品过剩,致使渔业产品的价格下降,渔民增产不增收。

1.3 渔业产业结构方面

随着渔业经济发展“量”的增加,产业结构不合理现象突显出来。首先,从渔业经济总产值中各产业的比重来看,大部分是科技含量相对较低的第一产业创造的,而水产品深加工业的比例和产业化水平较低。其次,渔业品种层次开发不合理,第二、三产业严重滞后。第三,从生产组织来看,我国渔业集团作业较少,使渔业经济难以形成规模和合力。水产品进出口数量稳定,但是组织化程度较低,不适应国外反倾销、反补贴等复杂的对外贸易形势。因此,我国渔业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使渔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愈加艰难。

2 我国渔业经济发展对策

2.1 改善渔业环境和生态环境

为保护和恢复海洋渔业生态环境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认真贯彻落实新颁布的《海洋环境保护法》和《渔业法》;(2)利用快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建立环境监测网络,对养殖水域、重要鱼类产卵场进行常规性监测,做到第一时间掌握并定期公布海洋渔业环境状况;(3)对渔业水域环境有影响的污染源要加强监管,防止发生污染事故;(4)征收环境保护税,建立污染补偿制度。(5)大规模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动。加大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动,加快恢复水生生物资源,修复水域生态环境。

2.2 优化渔业经济产业结构

在保证传统渔业稳定发展的同时,加大渔业工业及建筑业和渔业服务业及渔业相关产业的发展力度,以实现渔业第一产业与渔业第二、三产业的结合配置,优化渔业产业结构,拓展渔业发展空间,提高渔业的综合效益。充分利用渔村设备、渔村空间、渔业生产的场地、渔具、渔业产品、渔业经营活动、渔村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资源。此外,还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建立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加快生态健康养殖模式的推广,推进渔业资源养护和合理利用。

2.3 因地制宜的制定渔业经济发展战略

根据我国东部、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的渔业资源特点、生态环境条件、区域经济社会基础以及渔业经济发展现状,确定适合不同区域的渔业经济发展战略。东部地区应降低近海捕捞强度,构筑水产品养殖、出口加工基地、海洋绿色生态养殖基地和良种繁育基地,扩大海水增养殖,特别要积极拓展远洋渔业;东北地区以辽宁省海洋渔业经济为先导,提高黑龙江和吉林淡水养殖水平;中部地区渔业生产以内陆水产养殖为主,协调好渔业经济发展、水产品数量、品种、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的关系;西部地区,加大扶持优势渔业经济的政策倾斜和项目资金、技术以及渔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发展建设渔业基地。

2.4 改革渔业执法制度,加强渔业科学管理

渔业管理体制改革要树立全国一盘棋思想,要自上而下有组织地开展。首先,实现渔业管理的领导,变“条块结合”为“条条”管理。牢固树立“大渔政”思想,实现渔业管理的法制化、制度化,消除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其次,科学合理地确定职能权限,做到权责一致。第三,加强队伍建设,改善执法手段。第四,要目标明循序渐进。渔业执法体制改革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只有目标明确,才能循序渐进,逐步完成改革任务。

【参考文献】

[1]李平.中国渔业经济持续发展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82-85.

[2]杨子江.渔业经济学思考之――渔业经济学与渔业管理学的关系[J].中国渔业经济,2005(2):14-18.

渔业经济与管理第7篇

关键词:渔业;社区;社区化管理;生态优先

中图分类号:F32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0月29日

一、引言

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和海洋经济时代。在全球资源匮乏和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背景下,持续、健康、高效的发展海洋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十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海洋发展战略;2013年10月,又提出了“海上丝绸之路”的伟大战略构想。根据这一愿景,我们应该拓展相互投资领域,开展农林牧渔业深度合作,积极推进海水养殖、远洋渔业、水产品加工等领域合作;鼓励合作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等各类产业园区,在投资贸易中突出生态文明理念,加强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可见,贯彻“生态优先”原则,在保护环境中高效发展海洋经济是我国海洋经济未来发展的方向。渔业社区化管理不仅能弥补政府主导型管理的不足,而且能够完善市场机制的激励作用,对我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有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

二、渔业社区化管理的生态内涵及主要特点

根据管理主体不同,渔业管理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政府主导型、市场诱导型和社区自律型。具体来看,渔业的政府主导型管理主要指通过政府制定的规章制度(包括立法部门所颁布的法律法规)对渔业进行管理。这一模式虽然在执行法律法规时能够凸显政府的行政执行力,但在实施时不能及时反映用户的最新情况,而且作为利益相关者的用户也被排除在管理过程之外,极易造成管理与实际情况的脱节,从而导致管理的失败;市场诱导型把市场作为基本主体,通过发挥其主导作用对渔业进行自发调节。该模式虽然能使用户及时得到相关最新信息,但一是我国现有市场有待完善;二是市场信息的短期性容易导致被管理者的盲从或武断,从而对利益相关者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由此,以上两种管理模式的共同之处在于:作为利益相关者的被管理者或用户均未参与管理过程,而是作为“第三者”被排除在管理过程之外,其结果必然导致管理的低效甚至失败。

渔业社区化管理是指以渔业社区为管理单元,以利益相关者的有效参与为依托,自下而上,责权明晰的管理模式。在这里,“社区”指的是从事相同渔业,拥有同一公共渔业资源共同的使用权和养护权的渔民共同体。与以上两种渔业管理模式不同,这种方法把对同一公共渔业资源享有使用权和养护权的渔民作为管理主体,实行自下而上的管理方式,使渔民及其利益相关者参与到管理政策法规的制定过程中,根据最新变化对政策进行及时调整,从而对渔业社区进行有效的管理。

渔业社区化管理的生态内涵包括以下两点:(1)“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渔业社区化管理模式下,社区成员既是管理主体又是管理客体,而渔业环境及资源保护问题由于与其生计息息相关而变为其自觉参与遵守的活动,这样整个管理过程就变为社区成员主动承担生态责任,保护鱼种多样性和海洋生态环境,按“生态优先”原则实行生态管理的过程;(2)利益相关者参与的管理方法。管理过程包括以社区成员为主的利益相关方的参与,这样不仅可以获得关于如鱼种分布、海洋环境变化等生态和经济的最新第一手资料,而且可以培养社区成员一种建立在共同谋划和决策之上的归属感和凝聚力,极大地提高渔业管理的成功率。

作为对传统渔业管理困境的突破,渔业社区化管理根据各地不同的风俗习惯、资源特点、地理环境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同而形式不一。成功的渔业社区化管理的主要特点包括:帮助渔民主动建立与同社区渔业养殖群体之间的合作,共同与之进行鱼种改善和养护工作;使渔民自愿达成当地鱼种改善和养护的成本分担以及将来的收益分享;渔民自发建立相应机制有效解决争端和争议;渔民作为管理主体增强归属感和组织凝聚力;增强政府与渔民之间的信任度和合作感,增强执法效果,做到防止过度捕捞,在“生态优先”的原则下谋求发展,从而强化政府与渔民之间共同合作的前景,形成良性循环。换言之,成功的渔业社区化管理使渔民在共同营造的社区氛围下自愿自发地进行自我管理,在管理过程中不断获取现有最佳信息并运用之于决策过程,从而达到理想的管理效果。

三、渔业社区化管理活动的内容及对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

渔业社区化管理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划定社区管理单元;(2)制定全面科学的渔业管理计划;(3)收集社区海域渔业捕捞和养殖的精确的第一手资料;(4)社区成员熟知并执行相关管理细则;(5)社区成员参与调查与管理过程;(6)社区规划建设;(7)社区生态渔业经济构建;(8)协同并化解冲突;(9)与相关部门的沟通;(10)管理效果的反馈与决策修订。整个管理过程可以以其中任何一个方面作为切入点,而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和现有最佳知识的收集和补充则贯穿始终。渔业社区化管理能有效解决中国当下渔业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对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具体表现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