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特殊教育中的音乐教育(合集7篇)

时间:2023-06-18 10:35:50
特殊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特殊教育中的音乐教育第1篇

关键词:特殊儿童;特殊教育;音乐教育;康教结合

音乐是一种抒发、表达、寄托情感的艺术,它跨越了语言、智力、行为的障碍,密切的影响着人们的行为生活。在特殊教育中,音乐教育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更能被特殊儿童所感知,成为打开他们心扉的一把钥匙。目前音乐特殊教育的对象普遍是自身存在某种生理或心理缺陷的特殊儿童,如:智障、听障、视障、脑瘫、情绪和行为障碍、多重残疾等,他们大多伴随智力发育迟缓,从而导致其在理解力和执行力上要比普通儿童更弱,而普通音乐教育模式,在很多地方与特殊儿童的发展并不相适应,难以有效开展教学及促使特殊儿童达到提高音乐修养和开发音乐才能的目的。音乐特殊教育模式不同,它更多是作为一种媒介,以促进特殊儿童身心发展或康复为目的,通过教学干预发挥补偿与矫正的作用。从音乐的功能来说,音乐本身具有引导人情绪的作用,能调动人体的良好能动反应,强化感官协调统合,使人的观察力、注意力、理解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得到一定的提高。因此,音乐特殊教育干预,能极大激发特殊儿童的潜能,达到教育与康复相结合的目的。在教学实践中,由于特殊儿童本身在接受教育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碍,因此音乐课的开展在教材选择、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组织形式及教学设备上,均需根据特殊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精心设计,才能满足特殊儿童的接受性,以提高特殊儿童的参与程度。

一、律动唱游课

律动唱游课是培养学生音乐综合技能的课程,它通过活泼多样、生动有趣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轻松的唱唱、跳跳、玩玩、动动中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去体验音乐,可以起到协调身心发展,促进缺陷获得补偿的作用。律动唱游课适合在低年级学生中开展,这基于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且特殊儿童受智力影响,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大脑神经存在惰性,心理上缺乏期待,其感知积极性不强,知觉速度缓慢,接受能力弱,对普通的讲授课、欣赏课很容易感到枯燥和压力。律动唱游是动态教学,肢体律动简单,用拍手、跺脚、走、跑、跳、造型姿态等进行音乐表达,是培养学生乐感和训练肢体感官协调的极佳方式。且儿童的能动认知很多是在动作中发生的,并产生于活动操作。律动唱游课可以利用人体对音乐的节奏本能,有效缓解大脑神经的抑制状态,使人获得欢乐情绪,并在积极的动手、动口、动脑和音乐实践中,获得全身肢体感官的发展。律动唱游课开展的约束性较小,灵活性强,在促进特殊儿童康复补偿上适用性更加广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正确的社会行为和情绪行为特殊儿童受认知、行为、沟通方面的影响,在习得正确社会行为方面普遍存在困难,并伴有特殊情绪行为,如哭闹、自我伤害、攻击他人、不守秩序、随意活动等。而律动唱游本身是一种快乐的音乐活动,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不良的情绪行为通常会有明显的减少或消失,通过教师的良好引导,增加一些分享、合作、遵守秩序、礼貌行为等活动体验,可以很好的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如利用“问候歌”,学生可以认识其他人的名字,习得正确的问候行为,学会等待和遵守秩序,这过程带来的愉悦感会使特殊儿童更愿意去参与配合,自我情绪也在不断改变,这就潜移默化形成一种强化行为,让他控逐渐变成自控,让学生从注重自我转为注重他人行为及整体活动,从而增强正确社会行为能力。

(二)协调肢体运动技能律动唱游通过利用节奏因素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运动结构和动机,学生在简单的走、跑、跳、停、摆动、点头、舒展中,练习到精细和粗大肌肉的运动技能,对环境的积极反应,也增强了身体的自我意识,其平衡感、空间感、方向感、偏侧感、敏捷性等都得到了锻炼,使自身的肢体运动更加协调。

(三)培养沟通交流能力沟通交流能力低下是特殊儿童普遍存在的问题,包括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音乐本身与语言存着在较紧密的联系,利用节奏、速度、音高、力度、旋律、歌词等都能帮助语言进行表达,通过听、说、唱,可以很好的矫正语言方面的障碍,而音乐指令(包括手势、声势)的接收与反馈则大大增强了理解信息和接受指导的能力,从而促进了非语言沟通和与人交往的能力。因此,轻中度的语言障碍儿童可以发展语言沟通能力,而重度语言障碍儿童则可以增强其非语言沟通的能力。

二、综合主题课

音乐综合主题课,是在音乐教学实践活动中,把音乐的思想教育、美学教育、音乐欣赏等与生活中的知识教育、技能技巧训练有机地结合到一起的一种教学形式。由于特殊儿童的社会适应性较差,他们的教育目标主要是生存教育,而不是文化教育。音乐综合主题课基于这一点,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会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水平,以音乐学科知识为主线,辅以其它学科知识进行融合,并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在音乐中习得更多社会常识、生活技能,增强他们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从而提升生活适应、社会适应能力。音乐综合课适应有一定理解能力和执行能力的学生,其教学过程经常会涉及到文化知识的理解、姐妹艺术学科的融合、常识基础及劳动技能的操作等等,学科交叉的复杂性与丰富性都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了基本的要求。既然是以生存教育为目标的综合主题课教学,那么在教材、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就会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通常以他们熟悉的生活场景、生活经验为素材,从日常生活上来入手。考虑到特殊儿童理解能力较差、记忆容量较小、注意力容易分散等生理特点,每节课教师给予学生的知识接受量不宜太多,需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并按一定的接受梯度形成一个个合理且容易掌握的主题,每个主题之间即要有联系又相对独立,并遵循小步子与循环教学相结合的原则,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才能让学生更好的加深理解、巩固记忆,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感知速度。音乐综合课是极具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突破传统,勇于创新。如:可以将音乐用绘画、场景、联想、表演等形式进行表现,编唱朗朗上口的歌谣引导学生进行技能操作,运用折纸、手工制作拓展生活知识,通过多媒体呈现生动的画面、逼真的情景,刺激他们的感官体验等等。音乐综合课融合了其他学科的教育,意在帮助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补偿缺陷,作为媒介作用的音乐,可以更好的激活学生学习的欲望,把学习的愉悦性与知识的实践性结合起来,即增强了学生的多种感知协同能力,学习了生活技能,又使学生在知、情、意、行等各方面都得到培养和提升。不管是律动唱游课还是音乐综合课,都是希望利用音乐来帮助特殊儿童矫正身心缺陷,培养他们的情感,提高其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音乐对于特殊儿童而言,既有教育的意义又有康复补偿的作用,然而我们并不能将两者完全等同,也不能将彼此孤立,因为二者在许多方面是互相交叉渗透的,它们同时存在,但又有着不同的具体体现,我们只有在教学实践中正确的认识到二者的意义并将其有效的结合,才能更好的挖掘特殊儿童的潜能,培养他们的能力,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从而促进特殊儿童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彭丹丹.特殊儿童音乐教育意义探寻——以视觉障碍儿童为例[J].科教文汇,2009(03).

[2]迟艳杰.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学前教育音乐课程中实施的可行性研究[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9年2月.

[3]孙韵.孤独症儿童音乐教学方法探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0.

[4]滕飞.浅论智障儿童的音乐教育[D].曲阜师范大学,2007.

[5]连赟.中国特殊音乐教育:历史与现状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0.

[6]王雪峰.对孤独症儿童“音乐教育”和“音乐治疗”的反思[J].北方音乐,2011年12期.

[7]连赟.论特殊音乐教学法的缺失及对策[J].艺术百家,2011年S2期.

特殊教育中的音乐教育第2篇

关键词:特殊儿童;特殊教育;音乐教育;康教结合

音乐是一种抒发、表达、寄托情感的艺术,它跨越了语言、智力、行为的障碍,密切的影响着人们的行为生活。在特殊教育中,音乐教育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更能被特殊儿童所感知,成为打开他们心扉的一把钥匙。目前音乐特殊教育的对象普遍是自身存在某种生理或心理缺陷的特殊儿童,如:智障、听障、视障、脑瘫、情绪和行为障碍、多重残疾等,他们大多伴随智力发育迟缓,从而导致其在理解力和执行力上要比普通儿童更弱,而普通音乐教育模式,在很多地方与特殊儿童的发展并不相适应,难以有效开展教学及促使特殊儿童达到提高音乐修养和开发音乐才能的目的。音乐特殊教育模式不同,它更多是作为一种媒介,以促进特殊儿童身心发展或康复为目的,通过教学干预发挥补偿与矫正的作用。从音乐的功能来说,音乐本身具有引导人情绪的作用,能调动人体的良好能动反应,强化感官协调统合,使人的观察力、注意力、理解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得到一定的提高。因此,音乐特殊教育干预,能极大激发特殊儿童的潜能,达到教育与康复相结合的目的。在教学实践中,由于特殊儿童本身在接受教育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碍,因此音乐课的开展在教材选择、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组织形式及教学设备上,均需根据特殊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精心设计,才能满足特殊儿童的接受性,以提高特殊儿童的参与程度。

一、律动唱游课

律动唱游课是培养学生音乐综合技能的课程,它通过活泼多样、生动有趣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轻松的唱唱、跳跳、玩玩、动动中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去体验音乐,可以起到协调身心发展,促进缺陷获得补偿的作用。律动唱游课适合在低年级学生中开展,这基于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且特殊儿童受智力影响,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大脑神经存在惰性,心理上缺乏期待,其感知积极性不强,知觉速度缓慢,接受能力弱,对普通的讲授课、欣赏课很容易感到枯燥和压力。律动唱游是动态教学,肢体律动简单,用拍手、跺脚、走、跑、跳、造型姿态等进行音乐表达,是培养学生乐感和训练肢体感官协调的极佳方式。且儿童的能动认知很多是在动作中发生的,并产生于活动操作。律动唱游课可以利用人体对音乐的节奏本能,有效缓解大脑神经的抑制状态,使人获得欢乐情绪,并在积极的动手、动口、动脑和音乐实践中,获得全身肢体感官的发展。律动唱游课开展的约束性较小,灵活性强,在促进特殊儿童康复补偿上适用性更加广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正确的社会行为和情绪行为特殊儿童受认知、行为、沟通方面的影响,在习得正确社会行为方面普遍存在困难,并伴有特殊情绪行为,如哭闹、自我伤害、攻击他人、不守秩序、随意活动等。而律动唱游本身是一种快乐的音乐活动,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不良的情绪行为通常会有明显的减少或消失,通过教师的良好引导,增加一些分享、合作、遵守秩序、礼貌行为等活动体验,可以很好的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如利用“问候歌”,学生可以认识其他人的名字,习得正确的问候行为,学会等待和遵守秩序,这过程带来的愉悦感会使特殊儿童更愿意去参与配合,自我情绪也在不断改变,这就潜移默化形成一种强化行为,让他控逐渐变成自控,让学生从注重自我转为注重他人行为及整体活动,从而增强正确社会行为能力。

(二)协调肢体运动技能律动唱游通过利用节奏因素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运动结构和动机,学生在简单的走、跑、跳、停、摆动、点头、舒展中,练习到精细和粗大肌肉的运动技能,对环境的积极反应,也增强了身体的自我意识,其平衡感、空间感、方向感、偏侧感、敏捷性等都得到了锻炼,使自身的肢体运动更加协调。

(三)培养沟通交流能力沟通交流能力低下是特殊儿童普遍存在的问题,包括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音乐本身与语言存着在较紧密的联系,利用节奏、速度、音高、力度、旋律、歌词等都能帮助语言进行表达,通过听、说、唱,可以很好的矫正语言方面的障碍,而音乐指令(包括手势、声势)的接收与反馈则大大增强了理解信息和接受指导的能力,从而促进了非语言沟通和与人交往的能力。因此,轻中度的语言障碍儿童可以发展语言沟通能力,而重度语言障碍儿童则可以增强其非语言沟通的能力。

特殊教育中的音乐教育第3篇

关键词:特殊儿童;特殊教育;音乐教育;康教结合

音乐是一种抒发、表达、寄托情感的艺术,它跨越了语言、智力、行为的障碍,密切的影响着人们的行为生活。在特殊教育中,音乐教育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更能被特殊儿童所感知,成为打开他们心扉的一把钥匙。目前音乐特殊教育的对象普遍是自身存在某种生理或心理缺陷的特殊儿童,如:智障、听障、视障、脑瘫、情绪和行为障碍、多重残疾等,他们大多伴随智力发育迟缓,从而导致其在理解力和执行力上要比普通儿童更弱,而普通音乐教育模式,在很多地方与特殊儿童的发展并不相适应,难以有效开展教学及促使特殊儿童达到提高音乐修养和开发音乐才能的目的。音乐特殊教育模式不同,它更多是作为一种媒介,以促进特殊儿童身心发展或康复为目的,通过教学干预发挥补偿与矫正的作用。从音乐的功能来说,音乐本身具有引导人情绪的作用,能调动人体的良好能动反应,强化感官协调统合,使人的观察力、注意力、理解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得到一定的提高。因此,音乐特殊教育干预,能极大激发特殊儿童的潜能,达到教育与康复相结合的目的。在教学实践中,由于特殊儿童本身在接受教育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碍,因此音乐课的开展在教材选择、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组织形式及教学设备上,均需根据特殊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精心设计,才能满足特殊儿童的接受性,以提高特殊儿童的参与程度。

一、律动唱游课

律动唱游课是培养学生音乐综合技能的课程,它通过活泼多样、生动有趣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轻松的唱唱、跳跳、玩玩、动动中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去体验音乐,可以起到协调身心发展,促进缺陷获得补偿的作用。律动唱游课适合在低年级学生中开展,这基于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且特殊儿童受智力影响,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大脑神经存在惰性,心理上缺乏期待,其感知积极性不强,知觉速度缓慢,接受能力弱,对普通的讲授课、欣赏课很容易感到枯燥和压力。律动唱游是动态教学,肢体律动简单,用拍手、跺脚、走、跑、跳、造型姿态等进行音乐表达,是培养学生乐感和训练肢体感官协调的极佳方式。且儿童的能动认知很多是在动作中发生的,并产生于活动操作。律动唱游课可以利用人体对音乐的节奏本能,有效缓解大脑神经的抑制状态,使人获得欢乐情绪,并在积极的动手、动口、动脑和音乐实践中,获得全身肢体感官的发展。律动唱游课开展的约束性较小,灵活性强,在促进特殊儿童康复补偿上适用性更加广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正确的社会行为和情绪行为特殊儿童受认知、行为、沟通方面的影响,在习得正确社会行为方面普遍存在困难,并伴有特殊情绪行为,如哭闹、自我伤害、攻击他人、不守秩序、随意活动等。而律动唱游本身是一种快乐的音乐活动,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不良的情绪行为通常会有明显的减少或消失,通过教师的良好引导,增加一些分享、合作、遵守秩序、礼貌行为等活动体验,可以很好的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如利用“问候歌”,学生可以认识其他人的名字,习得正确的问候行为,学会等待和遵守秩序,这过程带来的愉悦感会使特殊儿童更愿意去参与配合,自我情绪也在不断改变,这就潜移默化形成一种强化行为,让他控逐渐变成自控,让学生从注重自我转为注重他人行为及整体活动,从而增强正确社会行为能力。

(二)协调肢体运动技能律动唱游通过利用节奏因素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运动结构和动机,学生在简单的走、跑、跳、停、摆动、点头、舒展中,练习到精细和粗大肌肉的运动技能,对环境的积极反应,也增强了身体的自我意识,其平衡感、空间感、方向感、偏侧感、敏捷性等都得到了锻炼,使自身的肢体运动更加协调。

(三)培养沟通交流能力沟通交流能力低下是特殊儿童普遍存在的问题,包括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音乐本身与语言存着在较紧密的联系,利用节奏、速度、音高、力度、旋律、歌词等都能帮助语言进行表达,通过听、说、唱,可以很好的矫正语言方面的障碍,而音乐指令(包括手势、声势)的接收与反馈则大大增强了理解信息和接受指导的能力,从而促进了非语言沟通和与人交往的能力。因此,轻中度的语言障碍儿童可以发展语言沟通能力,而重度语言障碍儿童则可以增强其非语言沟通的能力。

特殊教育中的音乐教育第4篇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这份文件中提出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

 

特殊教育是指使用一般或经过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设备,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旨在达到一般和特殊培养目标的教育,特殊教育是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帮助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社会的基本途径。特殊音乐教育是特殊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课程,就是指对特殊儿童进行音乐教育。

 

一、特殊音乐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教育对象分为施教者和受教者,在学校教育中一般的施教者是老师,在音乐特殊教育中则是特殊音乐教师(本文中特指专业音乐教师而非兼职音乐教师),受教者为学生,在音乐特殊教育中则是指特殊儿童。

 

(一)受教者

 

普通音乐教育的受教者绝大部分是生理、心理发育正常的儿童,虽然在对音乐的敏感程度方面会有一些差异,但还是可以在一起进行整体音乐教学的。而特殊儿童由于彼此生理、心理方面差异极大,他们各自身心的特殊性决定了音乐教学时必须按照他们的特点进行分类教学,不能像普通音乐教育一样一概而论,而更应该侧重因人而异,应根据每个学生的身心状况和接受能力去搜寻特殊儿童的潜力区域,进行分类教学。

 

(二)施教者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学校教学的中坚力量。从我国特殊教育学校音乐教育师资方面来看,当前最严峻的问题是音乐教师的质量问题。当前的特殊音乐教师有部分是专业特殊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的,但是更多的是普通音乐教师经过短暂培训进入到特殊学校担任音乐教师的。这种音乐教师明显是不能胜任特殊学校音乐教学工作的,因为特殊音乐教师除了要有普通音乐教师必备的专业知识和音乐教育素质之外,还应当有如下几点要求:第一:接受过特殊教育的培训,能使用手语和盲文进行教学,这样才方便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教学。第二:具有音乐治疗方面基本知识,能敏锐地感受到音乐对特殊儿童的影响。第三:特殊儿童的身体都十分敏感和脆弱,在课堂上可能会有一些异于常人的举动,如果任课老师不能及时察觉并予以关照的话,教学的效果是会大打折扣,甚至影响特殊儿童的身心发展。这就需要特殊音乐教师发自内心的无私奉献,关爱特殊儿童,关心特殊儿童的成长。

 

二、特殊音乐教育环境的特殊性

 

本文在这里将音乐教育环境分为音乐教学活动中的教学场地、教学设施等硬件环境,和国家政策、社会观念等软件环境,旨从学校教育的角度阐述特殊音乐教育环境的特殊性。

 

(一)硬件环境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文件中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市(地)和30万人口以上,残疾儿童少年较多的县(市)都有一所特殊教育学校。近来年,全国各地也都普遍加大了对特殊教育事业的经济投入,纷纷新建和扩建教学场所,增大学校规模,改善办学环境。特殊教育学校拥有的音乐教学设备的整体状况是比较好的,由于生源的特殊性,特殊学校基本拥有音乐教学专用教室供学生们上课和空余时间使用,并配有各种打击乐器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各种多媒体教学设备等。

 

特殊学校的教学场地、教学设备等硬件环境的的安全性相较于普通学校来说应担更加受到重视,安全度对于身心有缺陷的特殊儿童而言是格外重要的。

 

(二)软件环境

 

1.国家政策

 

音乐教育环境受国家教育部门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以及当地教育部门政策实施情况的影响。

 

中国的特殊儿童音乐教育并不是停滞不前的,虽然有地域差异,发达城市的特殊音乐教育优于欠发达城市;有地区差异,城市优于农村;但总体来说特殊音乐教育是一直在向前发展的。同时我国特殊音乐教育的发展总是落后于普通音乐教育的发展,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特殊音乐教育的关注度不够高。

 

从二十世纪80年代的第一部指导特殊教育学校工作的法规性文件《关于发展特殊教育的若干意见》到2009年颁布的《特殊教育学校暂行规程》都只是规定特殊教育学校应当重视体育和美育的工作,要求学校上好艺术类课程,注意培养学生兴趣,并没有向普通音乐教育一样具体到音乐教育的教学方法,课程标准等。这是特殊学校音乐教育相对于普通音乐学校教育所欠缺的部分。

 

2.家长观念

 

学校教育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从家长的角度来说,无论是对于正常儿童还是特殊儿童,家长的积极参与对于儿童音乐教育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当前的现实是,有部分特殊儿童家长认为特殊儿童存在生理和心理的缺陷,无法与正常儿童相比,在他们看来多认识几个字比感受音乐重要得多,这样的家长观念极大地阻碍了特殊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

 

三、特殊音乐教育教学的特殊性

 

(一)教材

 

笔者在查阅资料中发现,特殊音乐教育现使用的教材在新颖度,灵活度方面都有欠缺,不符合特殊儿童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等生理特点,导致音乐教学活动不能很好的展开。教材的内容与编写应当与特殊教育的发展同步,不断创新,使之更符合特殊儿童的身心发展需要。

 

(二)教学过程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对特殊儿童的教学必须满足他们的特殊需要,特殊儿童的生理局限性决定了特殊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让他们学会生活,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应当要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内容和方法,引起学生的兴趣,锻炼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增强特殊儿童的肢体感受能力。

 

(二)教学目的

 

相对于普通学校音乐教育中较强的功利性目的而言,特殊学校音乐教育则更加注重音乐本身的特点及音乐所阐述的人本主义。

 

1.审美

 

特殊儿童可以倾听音乐来感受音乐所蕴含的情感与能量;感受音乐,感受世间万物的美好,感受亲人和社会的关爱;创造音乐,抒发自己的无法用言语表达出来的内心情感,通过音乐与外界沟通交流。

 

2.交往

 

特殊儿童因为自身生理的原因,多少会有一些自卑感,尤其表现在社交方面,不敢也不愿和外界进行交流,而音乐活动是一项需要合作进行的活动,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群体意识,有助于他们社会交往能力的提高,有助于他们认识社会、了解社会、融入社会。

 

3.治疗

 

音乐教育能针对儿童生理和心理上的某种缺陷,进行有计划、有意识的治疗,如盲童学会演奏乐器能提高他们的听觉、触觉等感官的功能;聋童在进行身体律动的时候能激发身体活力,促进体格生长;自闭儿童有可能在某些方面极具天赋,通过音乐可能能发掘其身上的潜力。

 

作者简介:

特殊教育中的音乐教育第5篇

关键词:音乐教育 素质教育 创造性思维

音乐教育是通过对学生进行音乐语言的传授,按照音乐学科自身的知识发展现状进行的教育。音乐教育是以学校音乐教育为中心兼顾其他教育,属于艺术教育的范畴。它在艺术教育中更富于创造形象,更能促进人的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作为学校教育内容的音乐知识教学是有其科学结构的,依照教育内容的整体结构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有其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发挥其特殊的功能与作用。

一、音乐教育是以音乐之美作用于学生的灵魂

音乐是感情的表达,灵魂的体现。当学生对音乐产生强烈的情绪时,就可以潜移默化地提高他们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境界,心灵就可以得到美化。

如歌曲《和祖国在一起,和妈妈在一起》。差不多每个人都感受过母亲的温暖和,因此一提母亲,爱之情便会油然而生,歌中将“祖国”与“妈妈”并列,把祖国比喻为母亲,使学生懂得他们成长是离不开祖国的哺育和关怀,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的炽热感情,得到真善美的认识。

又如,民歌《保护小羊》:“一群小羊上山岗呀,突然来了三只狼。”当学生唱到这句时,最顽皮的学生也会紧张小羊的处境,并关心小羊是否得救。这就说明了“爱”和“善”是学生的本性。一经艺术形象的诱发,他们就会流露出“善”与“美”的真情实感,歌曲也进一步美化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真善美的世界》是一首赞颂“迪斯尼乐园”的美国歌曲。在这个五光十色的小世界中,充满友谊和阳光,学生共同享受着生活的美好和欢乐,受到真善美的教育。在许多的音乐教材中,丰富的歌曲和多彩的乐曲都蕴藏着美。美和善是一对孪生姐妹,在音乐教学中让学生在认识美,学习美的过程中,懂得做一个正直人的真谛。

童年期的美育是学生美育的启蒙期。学生喜欢在音乐活动中模仿成人行为并真实地表现喜、怒、哀、乐。所以用学生喜闻乐见的音乐活动、音乐游戏、音乐舞蹈,来扬善厌恶,分清好坏,是对学生进行启蒙期美育的重要途径。我们要运用丰富多彩的音乐内容,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求真、向善、爱美。我们可在音乐教育中用音符组成旋律,用语言组成歌词,用乐器奏出的音响,用身体表现的形态来歌颂美,表现美,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认识美,了解美,并从小对自然界的一切能用美好的心灵去感受,用美好的情感去表现。这也是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种方法,能使学生感到只有从小对真善美有渴望,有追求,长大后才会对真理有坚强的信念和为之奋斗的决心。

二、音乐具有促进人脑发育的特殊作用,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人脑有左右两半球,大脑左半球,通常承担处理语言、数字和其他分析功能和抽象思维的任务。大脑右半球通常承担处理空间图形、识别形象、音乐等直觉和艺术方面的形象思维的任务。两半球的机能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音乐就是调剂、锻炼、协调大脑的最好工具之一。

音乐是听觉艺术,音响刺激使人产生心理和生理上的反应,这种音响直接感染大脑,调节神经中枢,它所产生的声波能很快地、强有力地刺激人的大脑神经细胞,音乐的声音在人的心理和生理上产生的反应,同一般音响对人所产生的反应有着本质的不同,它含着浓厚的情感信息。

音乐教学是长期的听辨、视唱、演奏的过程。从单音到和弦,从单声部到多声部,从浅显的旋律到复杂的织体。在这个过程中,人的视觉、听觉以及口、手、脚等器官同时启动,依靠大脑活动来进行调节和平衡,通过思维的活动,使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均获得积极配合,可推动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竖笛的吹奏、键盘乐器的演奏,两眼不但要看高低音谱表旋律,还需考虑手指的位置,乐曲中的各种表情记号,在一瞬间,通过视觉、听觉和手指动作的协调来完成,与此同时,还需体会作品的感情内涵。这一系列的感觉、知觉、联想等心理活动不仅促进了感官和心理的协调,而且促进了人的思维向立体型、综合型发展,这是其他学科无法做到的。感性认识为基础、理性认识为引导的多种心理因素。创作的人必须对一度作品做出自己的解释和处理,这种解释和处理的过程也就是审美主体的情感体验过程。这个过程需借助过去的知识和经验,形成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在已有认识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认识。在原有感知的基础上,开拓新的感知,这也是一个创造性思维发展的过程。

特殊教育中的音乐教育第6篇

一、适合在特殊教育行列中应用的音乐

1、音乐对特殊儿童的刺激

音乐刺激能影响大脑某些递质如乙酰胆碱和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从而改善大脑皮层功能。音乐能直接作用于下丘脑和边缘系统等人脑主管情绪的中枢,能对入的情绪进行双向调节。如当人们的情绪出现一种障碍,医学上称紧张:{犬态或应激反应时,会导致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心律呼吸加快、血压升高、血糖量增加等变化。音乐能使人放松,消退紧张,通过音乐放松治疗,可以在生物反馈仪上看到:应激改善后人的血压下降、呼吸心律减缓、皮温增高、肌电下降、血容增加、脑电反应r波增多,人的内稳态恢复。而对另一种障碍,主要表现为注意力涣散、反应迟钝、疲劳嗜睡、食欲不振、身体活力降低的情绪低落状态,音乐也起到调节作用。轻松愉快的音乐能使人兴奋起来,因为音乐能作用于入的脑干网状结构,脑干网状结构接受了音乐刺激即促进大脑皮层觉醒,同时又可传给外周神经,从而提高肌张力,增进肌体活力,所以音乐能使人精神焕发,消退低落的情结。

2、适合特殊儿童欣赏的客家民歌

客家民歌,传统了古代诗歌的七言四律、谐体、双关的特点和历史悠久的文化渊源。民歌情感真挚,语义双关,多用比兴手法如祭祀歌、叙事歌、风俗歌、哭嫁歌、情歌、儿歌等,多以溪涧、河水、木竹、云岚的想象为旋律,风声、水声、鸟叫声的想象为节奏。把漫山的春茶和秋菊,以及地名,景物想象为歌词。客家人把那美丽的歌唱给它那金黄的稻田,高高的山峰,茂密的林子,你听,那歌声正在客家人生活劳动的地方回荡呢!

二、音乐欣赏对特殊(智障)儿童的影响

音乐有镇痛作用,大脑听觉中枢与痛觉中枢同在大脑预叶,音乐刺激听觉中枢对疼痛有交互抑制作用;同时音乐可提高垂体脑啡肽的浓度,脑啡肽能抑制疼痛,所以音乐有镇痛作用。

1、音乐促进儿童脑发育的生理作用

大脑的两个半球各有优势,右半球是表象存储系统,专门用来记录音乐、绘画、运动等形象信息;左半球是字词存储系统,专门用来记录概念、定义等语言信息。右脑的信息容量是左脑的数十万倍,右脑好似一座巨大的收藏录像带仓库。科学家们近年的研究表明,一般人只用了大脑潜能的10%,尚有90%在童年内没有得到开发,成年后这些脑资源就废弃了。对于脑瘫儿而言,本身已存在脑损伤,能运用的大脑潜能比正常人要少,如何恢复脑功能或开发大脑剩余的潜能显得极为重要。大多数脑瘫儿都是右利手,而且在日常生活中,言语刺激是充足的,故左脑发育较好,右脑功能开发得较少,所以对脑瘫儿的音乐刺激对全脑的发展来说是很重要的。

2、音乐促进儿童脑发育的物理作用

由于大脑皮层上的听觉中枢与痛觉中枢的位置相邻,而音乐刺激造成大脑听觉中枢的兴奋可以有效地抑制相邻的痛觉中枢,提高大脑的兴奋程度,通过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促进人体分泌有利于健康的激素或神经介质,达到调节血液循环,加强人体新陈代谢,消除疲劳,对抗抑郁、焦虑及其他心理危机的发生,缓解、减轻心理疾病症状直至康复的效果。

三、发展之路

音乐教育应用于特殊儿童在我国不是陌生话题,在我国古代,人们就认识到性而学,非学不入的道理,把特殊儿童的音乐教育放到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时至今日,音乐教育在特殊儿童教育补偿与教育康复中的作用被越来越多人们所认可和重视,我国特殊儿童音乐教育前景一片光明。但相对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特殊音乐教育方面的研究与取得的丰硕成果,我国对特殊儿童音乐教育方面的研究与实践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仍然较为落后。

特殊教育中的音乐教育第7篇

关键词:特殊教育;智障儿童;音乐教学

音乐是人们抒发感情、表现感情、寄托感情的艺术,不论是唱、奏或听都内涵着关联人们千丝万缕情感的因素。为什么音乐能表达人们的感情呢?因为音与音之间的联接或重叠就产生了音乐的高低、疏密、强弱、浓淡、明暗、刚柔、起伏、断连等,它与人的脉搏律动和感情起伏等有一定的关联作用,特别对人的心理起着不能用言语所能形容的影响作用。广义的讲,音乐就是一种艺术,是令人愉快、神圣的声音。

一、智障儿童的定义

智力障碍就是智力落后,有弱智、智力残疾、智力低下或精神发育迟滞,是一种常见的残疾。美国智力残会对智力障碍定义为:在发育期间表现出来的智力功能显著地低于平均水平,并同时伴随有社会适应行为方面的缺陷。通过在教学中对这些学生的观察,总结出智障儿童的一些行为特点。

发展进程失调。这样的学生常常有别于正常孩子的发展状况,有的学生可以记住每一节课该上什么课,却记不住简单的一个字符;有的学生能掌握较复杂的节奏谱,却算不出十以内的加减法;有的学生能准确地回答出某日是星期几,不仅如此,他们还会由于生理上的因素,使他们不但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他们的能力,反而会越来越退步,甚至连原本已掌握的能力也随之一同消失。

感官反映异常。智障学生,他们不仅智力上有别于常人,在很多感官反映方面,也伴随有许多异常。比如,他们会害怕过分强烈的阳光,不敢与人进行目光接触,当你直视他的眼睛的时候,他就会不知所措,甚至是暴跳如雷;他们喜欢制造出声音来刺激自己,或者害怕听到强烈的音响;他们无法控制自己的喜好,会在大庭广众之下,无视旁人的自娱自乐。

言语沟通障碍。他们语言发展非常迟缓,不懂也不愿意用言语方式去表达自己的内心,因此,他们就会经常与同学发生冲突,甚至去伤害别人。其实,他们因为长久自我封闭,以及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使得他们不会用语言来表达,只能用行为去攻击他人。言语经常是含糊不清的,他们会在课上不分场合重复老师说过的话,就像鹦鹉学舌,他们分不清“你”、“我”,更难以理解别人的情感,不理解别人言语。

情绪及行为障碍。他们的情绪极为不稳定,波幅很大,经常会有无顾的焦虑、害怕,还会无缘无故地大笑大叫。会在课堂上突然从座位上跳起来,然后沿着教室跳一圈,再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一样,坐在那里继续听讲。他们注意力不集中,显得坐立不安,有的孩子,坐在那里一动不动,可是却听不到老师说的任何一句话。

那么,音乐教学中如何针对智障儿童的特点进行有效教学呢?

二、选择适宜智力障碍儿童听、唱、弹练的治疗性乐曲

针对智障儿童的以上行为特点,音乐治疗正是特殊教育中作为有目的安排的训练疗法。有人说“耳朵是心智之门”,音乐可以启智。事实证明,音乐治疗能改善智力障碍儿童的注意力、心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对促进他们的身心和智能发展有着较好的作用。在音乐课上,结合智障儿童的行为特点,选择适宜的治疗性乐曲进行教学。相应的乐曲归类如下:

一是具有“莫扎特效应”的乐曲。近年来,不断有人提出聆听莫扎特的某些乐曲有促进智能发展的效应,称为“莫扎特效应”。这类乐曲比较复杂,每首时间较长,弱智儿童难以集中注意力坚持听下去。二是鼓乐或其他节奏感强、声音或沉浑或清脆的打击乐,这类乐曲对大脑皮质兴奋性、刺激性较强,儿童参与击鼓同时聆听鼓声,或按鼓点步行、拍掌、身体摆动都能起到“大脑体操”的训练作用。三是童谣儿歌或特定编制的简单歌谣这类乐曲适合独唱或合唱,韵律感较强,易学易记。

对智障儿童的音乐治疗需要个别对待和“人性化”方法教学。教学中要针对儿童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音乐。以聆听乐曲为例,每个智障儿童对不同类型的乐曲有不同的接受程度,有的喜欢儿歌,有的喜欢流行曲,有的喜欢古典音乐中的钢琴曲、大提琴曲,甚至管弦乐曲,对待他们要耐心,让他们能听上和练习各自喜欢的音乐。

三、智障儿童的音乐训练方法

对智障儿童,单靠聆听治疗性乐曲是远远不够的,最重要的是教育他们唱歌、弹奏乐器、亲身参与各种特殊方法进行的音乐活动。需要教师结合智障儿童的特点和音乐乐曲,选择合适的训练方法进行教学。

方法如:1.结合游戏进行敲打乐器或唱歌,发展儿童的活动能力。2.教唱特殊的歌谣训练言语能力和节奏感。3.结合简单的身体动作,聆听音乐或唱歌,训练身体运动能力。如体操、舞蹈、手足摆动或各种走步,随着音乐运动,有助于刺激和提高人的认知能力。4.通过集体的音乐活动,改善与别人相处和交流的能力。

四、音乐治疗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