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预算绩效分析(合集7篇)

时间:2023-06-13 16:15:00
预算绩效分析

预算绩效分析第1篇

(1)虽然我国县级预算绩效评价主体已经从部门逐步扩展到了财政,但是社会评价不足,社会性公众,人大机关和代表参与预算绩效评价的力度严重不足,影响了财政预算绩效评价的效果。(2)财政预算绩效评价考评范围过于狭窄。我国县级财政预算绩效评价主要针对部分项目支出,缺乏对财政资金的整体效能的评价,绩效评价的覆盖面比较狭窄。拒不完全统计,县级部门开展绩效评价的资金仅占财政总支出的百分之二十。绩效评价的资金规模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过小,无法准确反映地方政府、部门或单位资金使用的整体绩效。(3)财政预算绩效评价部分指标缺乏严密的数据分析,绩效评价方法相对单一。县级政府的目标是多元化的,财政支出产生的社会效益很难量化,用单一的绩效指标很难准确的评价。目前我国县级财政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置中对资金使用效益的评价过少。县级财政绩效评价方法主要应用绩效目标与实施效果比较法、成本效益分析法等,相对单一。(4)财政预算绩效评价约束力不强,评价结果的应用难以落实。首先,由于财政预算支出目标多元化,而预算绩效指标的设置的体系和方法繁杂,并没有统一的指标体系。不同的计算方法,会得出不同的评价结果,容易易受人为因素影响,所以预算绩效的评价结果缺乏权威性和公信力,因此不能完全起到规范预算绩效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作用。其次,由于缺乏相关具有法律效力的法规制度约束,很难进行责任追究。绩效评价工作涉及部门、单位甚至个人利益,在实施绩效评价时,由于对各环节责任人基本没有直接约束,常常导致绩效评价结果都是优秀,绩效评价流于形式。此外,绩效评价多为民生项目,而民生项目的绩效目标大多是既定的,即使通过评价发现绩效不好,也难于影响到预算安排。

二、完善县级预算绩效管理的思路及建议

(一)加强预算绩效目标管理。绩效目标管理是开展绩效评价的依据,是预算绩效管理整个过程的起点和基础。当前很多地方开展的预算绩效管理,基本上都局限于绩效评价,而缺少事前的目标约束,导致管理效果不够明显,为此必须把绩效目标管理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在财政管理过程中预算单位在申报支出预算时,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部门职能等因素,细化预算编制内容,科学合理的测算资金需求,并提出具体的、有据可循的绩效目标。做为财政部门要强化对绩效目标的认真审核,重点审核绩效目标与部门职能的相关性、目标设置的科学性、所需资金的合理性及安排资金的重要依据,设置县级财政资金拨款限额标准,可将县级财政资金拨款100万元以上的投资发展项目全部实行绩效目标管理,从源头上提高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水平。

(二)财政项目支出绩效目标的跟踪管理。组织专业科室,聘请相关专业人员,组成财政项目支出绩效目标实施督促专班,对已立项纳入财政年度预算的财政项目支出跟踪督办,看是否按预算绩效目标设定的时间、数量、质量、效益目标实施的,及时督办,按绩效目标完成;对无法实施或不能按要求完成的支出项目,要及时提出调整项目预算的报告,报人大审批后,预以调整预算,使预算执行得到进一步优化,财政资金使用效果更加明显,使有限资金发挥更大效益。

(三)加强预算绩效评价。绩效评价是预算绩效管理的核心。预算管理在执行过程中,要及时准确掌握绩效目标的实现情况,完善绩效目标的跟踪问效机制,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要建立绩效运行跟踪监控机制,定期采集绩效运行信息并汇总分析,对绩效目标运行情况进行跟踪管理和督促检查,一旦发生与绩效目标出现偏差时,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纠正,问题严重的应暂缓和停止项目的执行。县级财政部门要选择部门资金规模大和社会关注度高的发展类、民生类项目,聘请中介机构进行评价,并逐步提高纳入评价范围的资金量占财政支出资金的比重。要认真组织开展财政支出绩效综合评价,对重点支出保障、财政供养人员控制和财政管理水平等系列财政活动进行评价,并建立奖惩机制,促进部门或项目实施主体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更好的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四)加强评价结果的应用。评估结果的应用是绩效评价的落脚点和生命线,是预算绩效管理的关健所在。县级政府、财政部门应力求绩效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在此基础上不断扩大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同时,财政预算绩效评价结果要及时反馈到有关部门,促进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提高。将财政预算绩效评价结果与财政预算资金安排相结合,优化财政资金分配。要进一步建立绩效报告制度,及时将绩效评价结果报送同级政府,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同时建立绩效评价反馈机制,对评价中反映的问题,及时反馈被评单位或部门,作为改进预算管理的重要依据,把评价结果作为下年度预算安排和资金分配的重要依据,从而进一步形成“用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长效机制,强化财政资金使用主体的责任意识,进而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结语

预算绩效分析第2篇

【摘要】预算绩效管理是现代财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化解当前财政收支矛盾,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预算制度的必然要求。对中央预算单位开展预算绩效管理是专员办一项重要工作。专员办需要在明确自身定位的基础上,将绩效目标审核、绩效运行监控、绩效评价实施三个环节有机结合,并融入预算编制审核和预算执行监管过程中,同时加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实现对中央预算单位科学、高效的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

【关键词】预算 绩效 专员办

一、中央预算单位预算绩效管理概述

(一)预算绩效管理主要内容

预算绩效管理是在现有预算管理模式下,将绩效理念和方法贯穿于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监督之中,是一种以支出结果为导向的预算管理模式。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包括绩效目标管理、绩效运行监控、绩效评价实施、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四个方面内容。

(二)中央预算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历程

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我国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正式拉开帷幕。2005年财政部开始组织部分中央预算单位开展绩效评价试点,并出台了《中央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考评管理办法(试行)》。此后,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不断推进。2011年,财政部分别出台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和《关于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指导意见》,逐步建立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2012年,财政部制定了《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规划(2012-2015年)》,确定了2012-2015年预算绩效管理着重围绕“建立机制”、“完善体系”、“健全智臁薄“实施工程”等重点工作推进;2013年,财政部出台了《预算绩效评价共性指标体系框架》,对全国的绩效评价共性指标体系建设进行指导;2014年修改的《预算法》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了预算收支中的绩效管理要求;2015年,财政部制定了《中央部门预算绩效目标管理办法》,对中央部门绩效目标的设定、审核、批复、调整与应用等做出了明确规定。

(三)中央预算单位预算绩效管理成效

经过多年试点,中央预算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绩效目标管理得到加强,2016年首次实现中央部门项目支出绩效目标管理全覆盖,财政部要求中央部门一级、二级项目全部编报绩效目标,实现了绩效目标与预算编制同步申报、同步审核、同步批复。二是绩效运行监控开始实施,2016年财政部选取中组部、水利部、银监会、审计署等15个部门,启动绩效目标执行监控试点,及时发现管理漏洞,纠正执行偏差。三是绩效评价范围不断扩大,2012年中央部门绩效评价全面铺开,实现了“横向到边”,当年共选择165个中央一级预算单位的372个项目开展了绩效评价,涉及资金约140亿元;2016年财政部明确要求中央各部门要对所属预算单位的所有一级项目、二级项目开展绩效自评,实现绩效自评全覆盖。四是绩效评价结果得到初步应用,绩效评价结果和评价中发现的相关问题能够及时反馈到被评价单位,依次进行整改。

二、加强中央预算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必要性

(一)适应当前“财政新常态”,化解财政收支矛盾的需要

当前,我国财政工作面临着财政收入增速降低与财政支出责任增加并存的新常态。从财政收入方面看,伴随着经济增速换挡以及结构性减税政策实施,自2012年起,我国财政收入增速已经连续4年下降。从财政支出方面看,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速和城镇化的推进,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城镇公共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的需求不断扩大,财政支出责任不断增加。从以下财政收支增速对比图可见,自2012年起财政支出增速明显高于财政收入增速,2015年二者更是相差7.4个百分点,财政收支矛盾非常突出。

2010――2015年财政收支增速对比图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如何适应“财政新常态”,将是未来一段时期财政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根据财政分配的“三元悖论”理论:减税、增加公共福利支出、控制政府债务与赤字水平三大目标,至多只能同时实现两项。要想解决“财政新常态”的难题,看似只能在增税、减少公共福利支出、增加政府债务中选择一项。

为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速和调整经济结构,我国需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营改增为代表的一系列结构性减税措施需要继续推进,教育、医疗、基础设施建设等公共支出需要继续增加。与此同时,还要通过规范地方政府性债务,化解前期刺激政策导致的大量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减税、增加公共福利支出、控制政府债务与赤字水平这“三大阵地”均要坚守。

要走出财政分配“三元悖论”怪圈,适应当前“财政新常态”,只能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将有限的财政资金花在最需要的地方。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可以有效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一方面通过绩效评价结果分析,可以优化下一年度预算资金分配,减少绩效目标未达到或实施效果不佳的项目预算,增加绩效评价结果优良,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的项目预算,从而使有限的财政资金分配到更需要的方向。另一方面,通过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可以督促预算单位更合理的申报预算,更规范的执行预算,更高效的使用财政资金。因此,为适应“财政新常态”,加强预算绩效管理非常必要。

(二)适应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加强绩效管理的需要

传统的预算管理模式,侧重资金使用的规范安全,对资金使用的有效性关注不够,具有“重分配轻管理、重使用轻绩效”的惯性思维,很多部门也习惯于多要钱、多用钱。这种粗旷的预算管理模式难以适应建立现代公共财政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要求。为此,《国务院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要改进预算管理,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健全预算绩效管理机制。《决定》明确要求,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强化支出责任和效率意识,逐步将绩效管理范围覆盖各级预算单位和所有财政资金,将绩效评价重点由项目支出拓展到部门整体支出和政策、制度、管理等方面,加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将评价结果作为调整支出结构、完善财政政策和科学安排预算的重要依据。

虽然近年来中央预算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与《决定》中关于“将绩效评价重点由项目支出拓展到部门整体支出和政策、制度、管理等方面”、“将评价结果作为调整支出结构、完善财政政策和科学安排预算的重要依据”等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为推动预算体制由传统预算向绩效预算转型,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

三、开展中央预算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具体内容

(一)绩效目标审核

绩效目标既是后期绩效运行监控的主要内容,也是绩效评价实施的重要依据。做好绩效目标审核是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基础。需要审核的绩效目标至少应包含以下四个要素:预期产出,包括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数量目标、质量目标、实效目标、成本目标等;预期效果,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达到预期产出所需的成本资源;衡量预期产出、预期效果的绩效指标。进行绩效目标审核,一是要审核绩效目标是否完整、明确、清晰;二是要审核绩效指标是否细化、量化,是否能够科学衡量绩效目标;三是要审核绩效目标与项目资金规模是否匹配,在既定绩效目标下,资金规模是否过大或过小。

(二)绩效运行监控

绩效运行监控的重点是预算单位绩效目标的预期实现程度,具体包括项目计划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预期完成程度及趋势,项目实施计划带来效果的预期实现程度及趋势,达到计划产出所需要的财力、物力、人力等资源的完成情况。实施绩效运行监控可以通过两种方式:一是通过中央预算单位直接支付审核和授权支付监控,结合预算执行进度,对预算单位绩效运行情况进行全面监控,这种监控虽然全面,但囿于人力和技术手段不足,O控效果不佳;二是通过调查取证、实地核查等方式对预算单位绩效运行情况进行重点监控,发现问题和风险,督促预算单位及时采取措施防止预算绩效运行偏离原定目标。

(三)绩效评价实施

预算绩效管理的核心是绩效评价,只有对预算支出结果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才能为预算绩效管理开展提供基准和依据。根据财政部出台的《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共性指标体系框架》,绩效评价内容包含投入、过程、产出、效果四大类共20项。各单位开展绩效评价的具体内容、指标与标准应按照财政部统一要求,或参照《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共性指标体系框架》,根据不同项目类型和项目内容,进行细化和调整。具体绩效评价流程可以分为六个阶段:资料收集、资料研究、实地调研、评议打分、征求意见、评价报告编制。

四、专员办开展中央预算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建议

(一)明确定位,发挥桥梁作用和监管作用

在中央预算单位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中,财政部是组织主体,负责全国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制定全国性规划和规章制度,组织、指导中央部门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实施。各中央主管部委是责任主体,负责制定本部门工作规划和规章制度,具体实施本部门及下属单位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各基层预算单位是实施主体,负责本单位预算管理工作具体实施,包括绩效目标编制与申报、绩效自评等工作。财政部专员办要发挥好桥梁作用和监督作用。桥梁作用是指,成为财政部和基层预算单位之间的桥梁,使财政部不通过主管部委,而通过专员办就能了解掌握基层预算单位绩效管理工作情况。监督作用是指,通过专员办对重点项目开展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督促基层预算单位按照财政部相关要求开展绩效管理工作。

(二)有机结合,将绩效管理嵌入专员办预算监管工作

绩效管理是整个预算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把绩效理念融入预算管理的全过程,才能使绩效管理发挥实效。专员办开展预算绩效管理要将绩效目标审核、绩效运行监控、绩效评价实施三个环节有机结合,并融入预算编制审核和预算执行监管过程中。在预算编制审核阶段同步审核预算单位申报的绩效目标,在预算执行监管阶段同步监控其绩效运行情况,项目执行完毕后及时开展绩效评价,并以绩效评价结果指导下一年度预算编制审核。如此真正建立起“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应用”的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实现预算绩效管理与预算编制、执行、监督有机结合。

(三)强化应用,以评价结果指导预算编制审核

合理应用绩效评价结果,优化财政预算资金分配是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的目的所在。专员办开展中央预算单位预算绩效管理要通过以下两方面加大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力度。一是绩效评价结果通报。绩效评价结果除向财政部报告外,还应抄送基层预算单位的主管部委,及时向其反馈评价中发现的问题,督促其改进预算管理、提高公共产品质量和公共服务水平,建议其在部门预算编制中适当参考绩效评价结果。二是对于效益能够快速体现,可以客观评价的项目,以绩效评价结果作为预算编制审核的重要依据,做到奖优罚劣。在预算编制审核过程中,对上年度绩效评价得分高、资金使用效果好的项目,继续支持或加大支持力度;对上年度绩效评价得分低、资金使用效果较差,且整改不到位的项目,适当调减项目资金。

(四)借助外力,提高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质量

专员办开展预算绩效管理涉及交通、农业、医疗、教育等多个领域,在进行绩效目标审核、绩效运行监控、绩效评价实施时不仅需要财务知识,而且需要相关领域专业知识,这些是专员办干部职工所不具备的。为提高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质量,专员办要充分借助外部力量。一是要分不同行业,建立预算绩效管理专家库,并按照其参与绩效管理工作的态度、能力、道德水平实行动态管理,优胜劣汰。二是要通过政府采购方式,选取部分中介机构协助专员办开展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尤其是绩效评价工作。

参考资料:

[1]财政部预算司. 中国预算绩效管理探索与实践[M].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2]贾康、苏京春. 财政分配“三元悖论”制约及其缓解路径分析[J]. 财政研究,2012.

预算绩效分析第3篇

1.1 优化高校资源配置

高校管理可以整合多种不同的高校资源,优化高校资源结构,提高高校经营效益。高校财务预算能够使高校资源达到最大的利用率,合理整合资源。高校财务管理是高校管理的核心所在,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对推动高校未来快速发展、促进高校转型发展有重要的作用。高校财务预算是对高校未来发展的财务管理,可以根据财务预算合理规划高校发展计划。

1.2 调动全员参与管理

高校财务预算不仅仅是高校财务部门的职责。财务预算工作涉及高校管理的方方面面,与高校的所有员工息息相关,如果将高校财务预算纳入高校财务部门管理是错误的,会影响财务预算工作的正常运行。高校财务预算可以依据高校员工实际情况量身制定各种指标,调动高校员工的积极性,提高高效员工的参与度,共同促进预算管理发展。

1.3 考核高校部门业绩

高校的员工考核内容依据中包括财务预算。高校各部门可以通过财务预算数据合理安排部门工作,组织安排教学活动,通过成果与预算相比,找出问题所在,分析原因,找到解决办法,促进高校各部门任务的完成。

1.4 加强高校财务控制

财务预算管理实际上是一种控制管理,高校预算执行部门明确目标,制订发展计划,努力达到预算标准。财务预算主体部门,可以依据财务预算对执行部门进行考核,保证财务预算目标的实现。

2 高校财务预算的绩效分析

要对高校财务进行绩效分析,预算主体部门应该建立高校财务预算绩效分析体系。高校财务预算的绩效分析体系的建立是一项很艰巨的任务,根据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目的,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员工积极性、考核部门业绩、加强对财务管理的控制这四方面去考虑建立高校财务预算绩效分析体系。

高校的财务预算绩效分析系统中主要包括6大类分析指标,分别是资源利用率、战略目标实现率、部门贡献率、全员劳动产酬率、部门投入产出率和财务预算执行率。通过这6大类指标数据可以对高校预算进行合理的绩效分析,促进高校财务预算分析管理系统的发展。下面分别介绍高校财务预算的绩效分析体系的6大类指标:

2.1 资源利用率

高校资源利用率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教学资源利用率,另一部分是科研资源利用率。高校教学资源利用率计算是根据高校建筑占地面积、总体建筑面积、高校师生人数、高校各大设备等数据计算出高校应有的学生数量。然后通过学生人数可以对高校进行预算收入,就可以得出高校教学资源利用率的公式:高校教学资源利用率=高校实际预算收入÷高校应有预算收入× 100%;高校科研资源利用率的计算只需要高校师生人数和高校各大设备的能力即可,得出的高校科研资源利用率的公式是:高校科研资源利用率=高校决算科研收入÷高校预算科研收入×100%。

2.2 战略目标实现率

高校的重点收入项目实现率和高校重点支出项目实现率组成高校战略目标实现率。

重点收入项目实现率=重点收入项目实现额÷重点收入项目预算额×100%;

重点支出项目实现率=重点支出项目支出额÷重点支出项目预算额×100%。

2.3 部门贡献率

高校部门贡献率是指高校各部门实现财务预算收入比率,另外根据部门贡献率还可以计算部门贡献差异率。

高校部门贡献率=部门实际预算收入÷部门预计预算收入× 100%;

高校部门贡献差异率=甲部门贡献率.乙部门贡献率。

2.4 全员劳动产酬率

全员劳动产酬率包括预计劳动生产率、实际劳动生产率和劳动报酬率三个指标。

预计劳动生产率=应有预算收入÷全校平均教职工人数×100%

实际劳动生产率=实际预算收入÷全校平均教职工人数×100%

劳动报酬率=实际人员经费支出÷全校平均教职工人数×100%

2.5 部门投入产出率

部门投入产出率是指按部门人员编制或学生数核定的预算支出与实际支出、完成事业的比率,包括部门预算使用率、部门事业完成率和部门投入产出率三个指标。

部门预算使用率=部门实际使用预算÷部门预算支出×100%

部门事业完成率=完成事业项目数÷核定事业项目数×100%

部门投入产出率=部门事业完成率÷部门预算使用率×100%

2.6 财务预算执行率

财务预算执行率包括预算收入执行率、预算支出执行率和生均培养成本率。

预算收入执行率=实际预算收入÷预计预算收入×100%

预算支出执行率=实际预算支出÷预计预算支出×100%

生均培养成本率=实际预算支出÷全校平均学生人数×100%

3 高校财务管理绩效问题及解决措施

3.1 我国高校财务管理绩效存在的问题

3.1.1 高校领导缺乏对财务预算管理绩效重要性的认识

目前我国高校的财务绩效管理模式已不适应当前的社会发展要求,高校的财务管理部门领导没有意识到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绩效对高校发展的影响,认为预算就是控制高校支出,缺乏合理配置高校资源的意识。有些高校虽然很重视其财务管理,但是忽略了财务预算管理的重要性,无法对高校各部门经费的使用进行考核,也不能对高校各部门达成预算的结果进行评估,对高校的绩效考评工作产生不利影响,忽视了预算绩效考核的作用。

3.1.2 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目前我国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体制存在很多漏洞,阻碍了高校的进步和发展。第一,高校财务预算编制不完善,财务部门无法了解高校的经费使用情况,对高校的财务部门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第二,高校预算支出体系不科学。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不仅要对预算的收入了如指掌,高校预算的支出也要认真记录在案。建立科学的高校预算支出体系在高校财务预算管理过程中才能避免遗漏,给财务预算工作造成麻烦。

3.2 有效解决我国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绩效的措施

3.2.1 树立财务预算管理绩效意识

我国高校管理人员应该重视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绩效,通过树立绩效管理意识,促进高校各部门工作,提高各部门的工作效率,加强对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的考核,将考核结果与员工绩效工资挂钩,提升员工的思想意识。

3.2.2 完善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体系

高校应不断完善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体系,加强对预算收入和预算支出的管理,加强对财务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视,督促高校各部门在完成预算任务的情况下提高工作绩效。为此,高校在每年的工作计划中应该规定,制定年度预算总目标,各部门根据高校预算总目标联系具体情况制订本年度的工作计划,合理使用本部门的资金,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使用率和工作效率,进一步完善高校财务预算管理机制,促进高校财务预算绩效管理的发展。

预算绩效分析第4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预算绩效管理

一、内部控制与预算绩效管理的关系分析

1.二者的最终目标具有一致性

内部控制的最终目标除了实现事业单位的战略目标外,还有提高运营效率和效果。预算绩效管理也是从事业单位的战略出发,围绕实现战略目标展开一系列预算管理行动,进而实现事业单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事业单位的目标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服务质量、合理控制成本等。可见二者的目标具有一致性,而预算绩效管理效果同时也影响内部控制管理。

2.二者都需要事业单位的全体人员共同参与

许多人对预算绩效管理依然存在着预算就是财务部门的事情这样的误区,实际上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是需要管理层和基层业务人员共同参与的。首先,预算编制需要采取从下到上、从上到下、上下结合的滚动编制方式,这就决定了全体工作人员都会间接或者直接参与预算编制工作;而在预算执行过程中,总体的预算目标会被分解至各个部门和相关人员,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由相关人员负责跟踪、监督预算执行情况,在预算绩效评价环节也是由管理层、财务部门、相关执行部门等共同参与。内部控制作为提升内部管理水平的保障机制,更需要全员共同参与,内部控制的全面性也要求内部控制覆盖事业单位所有经济活动的决策、预算、执行、监督、绩效评价等环节,涵盖了事业单位所有部门和全体人员。所以,二者都是需要全员参与的,并且只有预算绩效管理的顺利实施才能保证内部控制的全面性,可见从内控角度加强预算绩效管理是提高事业单位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

3.强化部门管理责任制

权利与责任往往是对等的。在预算绩效管理模式下,预算管理目标将会是考核各部门预算执行情况的标准及准则,这样一来,各部门管理者将会有足够的自,也会承担相应的责任,所以问责制在预算绩效管理中是十分适用的。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一大原则就是制衡性原则,具体方式就是职责分工控制,从单位事业的战略目标和预算目标出发,根据不同职能划分,按照科学高效的原则,合理地设置各部门、各岗位的权利和责任,这样既能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便于绩效考核,又能形成互相制约、有效制衡的机制。

二、内部控制视角下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1.没有形成科学的预算绩效管理理念

目前,部分事业单位和工作人员仍然对预算绩效管理的认识存在不少误区,甚至有的单位认为在内部控制下再进行预算绩效管理只是增加工作量,毫无意义,因为这二者涉及的范围广,内容烦琐细致,因此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开展只会大大削减员工的积极性和热情。相当一部分工作人员并没有对预算绩效管理和内部控制形成正确的认识,对于流程管理工作的重视不足,大部分内部控制工作没有深入开展,相关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也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

2.预算管理绩效没有与风险评估有效衔接

风险评估是内部控制的基本要素之一,能及时识别、科学分析影响事业战略和经营管理目标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并采取科学有效的应对措施,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和内容。风险评估主要包括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事业单位应该根据自身实际工作情况,建立起完善的定期风险评估机制,对不同的经济活动进行系统的、科学的、客观地评估。同时,对于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事业单位也应该进行实时的监控和评估,对于预算管理过程中的每一项经济活动进行风险评估,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方案,避免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影响到预算管理工作。但是在现阶段,大部分事业单位并不能很好地做到这一点,甚至部分事业单位负责人抱有侥幸心理,忽视风险评估的重要性,也没有做好预算绩效管理和内部控制的衔接工作,只是迫于上级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的压力,被动地开展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和内控工作,导致这两项工作严重脱节,工作难以衔接,同时也缺乏相应的风险管理机制。

3.内部控制的要求无法落实到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中

2014年施行的内部控制规范提出了风险防范和管控措施,而财政部门也根据实践研究出一套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尽管绩效管理目标非常明确,评价指标的设置也非常细致,涵盖了预算支出的方方面面,但对于指标的解释却有所含糊,无法完全体现出内部控制对于财政资金支出管理的要求。

三、内部控制视角下完善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建议

(1)加强内部控制和预算绩效管理的相关培训。通过宣传和定期培训,使事业单位全体工作人员正确认识内部控制和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意义,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升员工的工作能力,认真负责地做好相关工作。同时,通过学习和培训,使所有工作人员都深刻理解内部控制规范的要求,明确工作流程和权责关系,提升部门协作,做好预算绩效管理和内部控制的衔接工作,全面提升事业单位管理水平。(2)结合国家颁布的内部控制规范要求,合理地对预算绩效评价指标进行细化解释。事业单位要根据实际情况,将内控管理的要求融入绩效指标设置和绩效评价,提升预算绩效管理的规范性和科学性,防范预算绩效管理过程中的风险。(3)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事业单位应对经济活动进行风险评估,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方案,做到未雨绸缪。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完善风险识别、风险监控、风险应对等流程,对预算执行过程中的风险点进行科学评估,落实内部控制的相关要求,提升风险防范能力,为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4)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预算绩效管理效率。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中各部门和各环节的信息沟通,按照内控要求建立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工作流程的有效衔接和互相制约,提升预算绩效管理的效率。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涉及范围广,基础数据采集量大,数据汇总和分析难度大,只有充分应用计算机技术,才能有效处理庞大的数据信息,这不仅可以节省时间,还能保证数据信息的准确性。在信息系统中可以设置多个模块,包括各部门预算目标、预算编制、预算绩效指标、预算执行情况、预算追踪、预算绩效评价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政府预算绩效管理中信息收集、比较、分析、共享等方面的作用,实现预算绩效管理与信息系统的有效衔接,提高预算绩效管理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孔琳.论内控视角下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完善策略.中国总会计师,2017(7).

2.李琨.内部控制视角下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思考.中国注册会计师,2014(2).

预算绩效分析第5篇

对市场经济活动进行有效而不过分的干预是一种基础调控手段,在公共财政中对组织大型投资项目、公共事业项目、高科技项目中预算单位的内部控制十分重要。内部控制是降低成本与增加效益的关键环节。2004年11月,交通部以交通部令的形式了《交通行业内部审计工作规定》,明确了各级交通行业企事业组织设立内部审计机构行使内部审计的职责。一个有效内部控制系统的建立,对提高内审单位的绩效审计成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可以降低审计风险,而且还极大提高审计效率。它具有权责明确、制衡有力、动态改进的管理特征。近几年来,交通内部审计在交通预算单位的财务收支特点建立起的内部控制,是交通预算单位经济活动操作处理方法制度化、规范化的保障。下面,笔者就结合交通预算单位内部审计,将内部控制与绩效审计之间的关系进行简要的探讨:

一、交通预算单位绩效审计的内部控制系统构成要素。它包括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和内部管理控制制度。会计控制制度包括组织机构的设置以及与财产保护和财务会计记录可靠性有直接关系的各种措施;管理控制制度除组织机构的设置外,还应包括管理部门对事项核准和决策步骤上的程序与记录。后者是形成考核管理层在实施公共财政过程中进行绩效评价的重要方式。

交通预算单位内部控制的方法包括组织控制、收支控制、人事控制、检查控制和固定资产控制。它涉及交通预算单位的预算编制、预算经费使用、预算收入解缴、预算外资金管理使用、专项资金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基建投资等各个领域和各类交易。

2000年以来,交通行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法规化和制度化建设,向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提出了绩效评价要求,内部控制也由内部控制结构阶段向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阶段过渡,并重点强调建立投资项目绩效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的内部控制系统一是重点强调风险评估在内部控制中的重要作用;二是强调信息与沟通是强化内部控制的重要途径;三是强调对内部控制系统本身的监控是内部控制发挥作用的关键环节;四是通过对内部项目单位的绩效评价,考核实施公共资源管理和投资过程中的社会效益回报程度。当预算单位在这种内部控制模式下运行后,内部审计人员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能对财务状况和管理成果做出准确判断,并在项目投入使用的短时间内对被审计单位实施投资决策活动做出基本判断。在牟平区近几年来的几个较大的交通项目投资活动中,就依照了这样的基本原则,实施了绩效评价的内部控制。如在2005年牟平道路运输管理处规划建设城西物流枢纽的过程中,就参照了绩效审计原则,对多个方案进行可行性报告期控制点的绩效评价论证,将原定于利用某公司的市场仓库进行旧址改造的规划,改成在工厂集中区重新征地建立三十年长期规划的二级物流枢纽,将交通运输产业的规模化设计超前于当前经济发展,解决了后续分散投入造成项目规划缺乏长期效益性的问题。虽然这样的一次性投入高,但扣除利息费用与为驻地工厂节省的物流成本相比较,仍有巨大的社会效益空间,项目具有高度的前瞻性。

被审计单位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不仅对提高内部审计的制衡性有重要影响,对促进增收节支、增强管理层的决策谨慎性也至关重要。这样不但审计风险得到有效控制,而且绩效审计与内部控制的联系日趋紧密。

二、设立内部控制离不开为绩效审计服务的理论基础。随着与国际社会交往的日益频繁,国外先进的审计理论与方法也在被逐步引进,原有对会计资料的详细检查,已被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为基础的审计方法所取代,先进的绩效审计理论正被广泛的运用到公共财政项目的内部审计中。风险基础审计是通过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存在性、合理性及有效性的评价,来确定审计重点、范围进而达到对该单位进行总体评价的目的。而绩效审计则是注重政府投资的主要收支项目和资源管理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即所谓审计理论中的“3E”审计,加上环境性、公平性成为最近的“5E”审计。为了使绩效审计工作更注重实际操作性,审计人员须利用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系统,抓住控制点,对公共财政项目中的可行性评估报告、规划立项报告、设计勘察报告、项目投资预算报告、资金拨付记录等投资活动过程中容易发生错弊的地方加以控制以保证内部控制目标能围绕着绩效审计目标运转。

《会计法》的修改和《交通行业内部审计工作规定》的出台强化了预算单位在行政管理中进行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各级行政负责人关注,这为内部绩效审计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但是也应该注意到,内部控制的目标并非总能实现,不管控制制度和组织设置多么完善,如果得不到管理层的有效执行,其结果只能等同于没有控制,极易在投资和管理决策中形成错误和舞弊。政府投资的财政公共性,最大弊端是容易使一些行政责任人急功近利,过分看重大工程、大项目容易产生的政绩。如果在项目规划的先期不参与、不进行审前控制,那么很容易造成公共资金的浪费和权力的滥用,影响党和国家的威信;如果能采取有效措施来监督和限制违反内部控制的行为,良好的控制就能得到维持,内部控制系统才能在理论框架内有效的运行,才能充分利用审计实践来完善和补充内部控制建设。

三、绩效审计工作须围绕内部控制的健全机制谨慎行事。根据几年来内部审计工作的体会,不少二级和基层预算单位控制制度表面看起来非常完善,但实际执行效果却不理想。如规定通过招标的方式选择工程承包商,但如果每次参加竞标的都是同样的几个承包商,招标也发挥不了真正的作用。因此,建立和完善相关内控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固然重要,但更要注意加强对制度执行人及执行效果的监督。建立领导集体民主集中制决策机制,充分发挥党委会、局长(处长)办公会及外部专家机构在政府决策中的作用,这样可以避免出现决策失误导致公共投资社会效益低的问题。特别是对一些经济活动量多、担负行政收费任务和掌管支付工程款的二、三级预算单位,因其参与执收行为有突出的灵活性,数额较大的征收处罚裁量权,入库时滞长,拨付周期自主性强等原因导致关键点控制难以准确计量,而这时如果过分强调内部控制,势必会造成审计工作走弯路,增加审计风险。因此在内部控制系统中,加强领导干部及重要岗位人员的任期经济责任和工作纪律考核,强化各级负责人正确行使权力的监督显得尤为重要。在一些日常内审工作中,要针对交通行业特点,有重点的抓好事前审计、事中审计、事后审计各个环节的控制。如下拨的款项,要坚持采取计量支付,边审边付的支付原则,避免多付影响工程质量,少付制约工程进度的情况出现,从整体上把握绩效审计的效果性。一名内部审计人员,应在各方面加以关注,以确保各项制度在预算单位的各项活动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避免制度仅仅流于形式,变成一纸空文。

四、正确认识内部控制与绩效审计的辩证关系。任何一项内部控制措施都不可能尽善尽美,总有其固有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由于人为因素使得内部控制措施失效,包括对控制责任的误解、执行控制时的粗心大意、疲劳以及舞弊等。此外,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行政领导方式可能使经济活动发生明显变化,原来完善的控制措施也可能会逐渐失效。因此,保持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为绩效审计服务是一项长期任务。

预算绩效分析第6篇

关键词:中小学绩效预算管理经济

一、中小学预算绩效管理的现状

(一)预算绩效评价重视度不足

结合当前中小学预算绩效评价状况,在预算管理中存在着“重投入、轻产出”的问题,这种问题的出现主要是由于相关管理者对预算绩效评价的关注度不足,无法满足中小学绩效管理工作的发展需求。例如,对于中小学学校的上级部门,在中小学预算绩效管理指标确定中,将更多的重点放在教学项目之中,缺少对预算项目内容的评价,当中小学学校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出现问题,由于缺少系统评价,只是对资金违法使用现象进行问责,影响中小学的稳定发展。

(二)预算绩效专业人员相对缺乏

通过对中小学预算绩效管理状况的分析,没有设置专门的预算绩效评价人员,学校中的预算绩效项目只是由财务人员进行数据进行预算,对于一些非财务数据内容,财务人员无法进行系统分析,导致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影响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整体质量。

二、中小学预算绩效管理的优化策略

(一)建立合理的预算管理体系

在中小学预算编制管理工作完善的过程中,应该结合当前的社会发展状况,认识到预算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限制性问题,并针对学校的发展需求,进行预算管理体系的构建,通常状况下,在预算管理工作构建中应该做到:第一,创设模拟学校预算环境,对于中小学的财务运行以及绩效评价工作而言,其涉及项目相对简单,可以结合学校财务预算以及评价模型,进行预算管理实验的构建,科学确定预算管理体系,满足学校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基本需求;第二,在结合学校的实际状况,组建专门的考察团,分析学校的资源管理形式,初步建立预算管理的相关体制,引导学校建立有效性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促进学校的经济发展。

(二)强调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中小学预算编制管理工作中,为了保障预算工作执行的有效性,应该强调专业人才培养的价值性。学校可以引进专业财务管理人员,加强对学校在职人员的培训,提高财务工作者的专业素养。而且,中小学学校也可以联合其他教学机构进行预算绩效管理活动的构建,使财务管理者通过活动交流,提高对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认识,实现专业财务能力的稳定提升。

(三)构建完善性的预算绩效管理评价体系

对于中小学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而言,不完善的预算绩效管理会影响财务工作的合理构建,因此,为改善这种状况,在中小学学校预算绩效管理中,应做到:第一,提高中小学日常款项的收支管理水平,对于学校办公用品的购进及损毁的现象进行系统分析,加强设备的更新及管理,使学校资金得到合理运用;第二,明确项目拨款中的专款专用原则。对于国家下拨的资金,学校应该明确资金的使用状况,例如,对于建楼资金,应该在钱款上作出明确标注,该项目资金使用人需要签名印章,明确款项的去处,为预算绩效管理提供参考;第三,在财务预算评价的过程中,应该加强预算绩效管理,设定合理的检查周期,保障预算管理工作的稳步执行。

预算绩效分析第7篇

关键词:中小学绩效预算管理经济

一、中小学预算绩效管理的现状

(一)预算绩效评价重视度不足

结合当前中小学预算绩效评价状况,在预算管理中存在着“重投入、轻产出”的问题,这种问题的出现主要是由于相关管理者对预算绩效评价的关注度不足,无法满足中小学绩效管理工作的发展需求。例如,对于中小学学校的上级部门,在中小学预算绩效管理指标确定中,将更多的重点放在教学项目之中,缺少对预算项目内容的评价,当中小学学校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出现问题,由于缺少系统评价,只是对资金违法使用现象进行问责,影响中小学的稳定发展。

(二)预算绩效专业人员相对缺乏

通过对中小学预算绩效管理状况的分析,没有设置专门的预算绩效评价人员,学校中的预算绩效项目只是由财务人员进行数据进行预算,对于一些非财务数据内容,财务人员无法进行系统分析,导致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影响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整体质量。

二、中小学预算绩效管理的优化策略

(一)建立合理的预算管理体系

在中小学预算编制管理工作完善的过程中,应该结合当前的社会发展状况,认识到预算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限制性问题,并针对学校的发展需求,进行预算管理体系的构建,通常状况下,在预算管理工作构建中应该做到:第一,创设模拟学校预算环境,对于中小学的财务运行以及绩效评价工作而言,其涉及项目相对简单,可以结合学校财务预算以及评价模型,进行预算管理实验的构建,科学确定预算管理体系,满足学校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基本需求;第二,在结合学校的实际状况,组建专门的考察团,分析学校的资源管理形式,初步建立预算管理的相关体制,引导学校建立有效性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促进学校的经济发展。

(二)强调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中小学预算编制管理工作中,为了保障预算工作执行的有效性,应该强调专业人才培养的价值性。学校可以引进专业财务管理人员,加强对学校在职人员的培训,提高财务工作者的专业素养。而且,中小学学校也可以联合其他教学机构进行预算绩效管理活动的构建,使财务管理者通过活动交流,提高对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认识,实现专业财务能力的稳定提升。

(三)构建完善性的预算绩效管理评价体系

对于中小学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而言,不完善的预算绩效管理会影响财务工作的合理构建,因此,为改善这种状况,在中小学学校预算绩效管理中,应做到:第一,提高中小学日常款项的收支管理水平,对于学校办公用品的购进及损毁的现象进行系统分析,加强设备的更新及管理,使学校资金得到合理运用;第二,明确项目拨款中的专款专用原则。对于国家下拨的资金,学校应该明确资金的使用状况,例如,对于建楼资金,应该在钱款上作出明确标注,该项目资金使用人需要签名印章,明确款项的去处,为预算绩效管理提供参考;第三,在财务预算评价的过程中,应该加强预算绩效管理,设定合理的检查周期,保障预算管理工作的稳步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