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经济管理与贸易专业(合集7篇)

时间:2023-06-06 15:45:30
经济管理与贸易专业

经济管理与贸易专业第1篇

关键词:贸易经济专业 学科地位 课程体系

贸易经济专业学科地位的回升

1950年,中国人民大学率先组建贸易经济系,首创贸易经济专业。紧接着我国其他高校,特别是财经类院校相继设立贸易经济系或商业经济系,开设贸易经济专业。

1997年教育部进行专业结构调整。这次专业结构调整取消了贸易经济专业(被列为目录外保留专业),全国各高校进行了相应的专业调整,出现以下四种结果:一是本科教育阶段保留贸易经济专业,继续招收贸易经济专业学生;二是将贸易经济专业并入产业经济专业,原教研室的建置、人员均保留;三是将贸易专业分解为市场营销专业和国际贸易专业,进一步发展出电子商务专业、物流专业;四是将贸易经济专业改为商务专业。

对此,曾经开设过贸易经济专业的高校纷纷表示担忧,都有恢复贸易经济专业的打算。未开设过贸易经济专业的高校也有一些做了开设这一专业的规划。以中国人民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首都经贸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南京财经大学、河北经贸大学为代表的12所高等院校,相继保留或恢复了贸易经济专业,一些高校也积极培育与引进师资,发展贸易经济专业。

1998年后,全国高校在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1997版)的指导下,进行专业建设,但是为了顺应地区经济发展的需求,各高校根据自身办学条件也自行设立了一些新专业,以专业方向形式招生的现象比较普遍,全国高校专业设置出现了较为混乱的局面。再之,我国经济经过14年的发展,1997版本科专业目录已经不能适应我国培养专业人才的需求。为了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从2010年开始,教育部组织专家着手进行本科专业目录调整,两次公示修改稿。2012年10月,教育部新的本科专业目录(2012版)正式公布,下放专业设置权力,规范专业设置。在2012版本科专业目录中,贸易经济专业被列入“基本专业”目录中,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同属于“经济学”学科门类中的“经济与贸易类”专业类。重归“正式”专业,贸易经济专业必定会焕发新的生机,极大地促进贸易经济专业的学科建设与理论创新。

贸易经济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状况

本文以山西财经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和江苏师范大学四所院校贸易经济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为例,分析目前贸易经济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

(一)公共通识课课程设置

公共教育通识课是基于本科生公民素质和职业道德培养要求,结合专业基础工具培养要求而设置的。表1是四所院校公共通识课的课程设置比较。四所院校贸易经济专业公共通识课课程设置差异比较大的是大学计算机课程:山西财经大学的大学计算机课程包括大学计算机基础、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选修)、计算机程序设计(ACCESS)(选修)、计算机程序设计(ACCESS)实验(选修);北京工商大学的大学计算机课程包括计算机文化基础和数据库应用基础;南京财经大学的大学计算机课程包括计算机基础、经济统计与分析软件应用基础、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江苏师范大学的大学计算机课程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A。由于教育部对大学本科公共通识课(公共基础课)课程设置有统一规定,因此各学校公共通识课课程设置基本相似。

(二)学科共同课课程设置

从学科门类上讲,贸易经济专业属于“经济学”学科门类,因此,贸易经济专业的学科共同课程,应当包含“经济学”学科所要求的最基础课程。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1998年7月确定了高等学校经济学门类各专业的共同核心课程,包括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统计学、会计学、国际经济学共8门课程。表2是四所院校贸易经济专业“学科共同课”课程设置比较。由于山西财经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和南京财经大学是相对成熟的财经类大学,三所学校都有相对完整的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因此,三所院校贸易经济专业的学科共同课程除基本包括经济学学科的学科共同课程外,还吸纳了管理学科的学科共同课程,成为经济管理“大学科”的共同核心课程,而且北京工商大学和南京财经大学在学科共同课程设置方面就已经分别通过“流通经济学”体现出了贸易经济专业的学科特色。江苏师范大学贸易经济专业的学科基础课是经济学院的几个经济类专业一起确定的,因此,不包含管理学学科的学科共同课。

(三)专业理论课课程设置

表3是四所院校贸易经济专业“专业必修课”课程设置比较,表4是四所院校贸易经济专业“专业选修课”课程设置比较。要考察专业理论课课程设置,必须将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放在一起分析,因为在制定专业教学计划时,有时因为必修课课时的限定,会把一些专业理论课放在选修课里开设。由表3和表4可知四所学校贸易经济专业专业理论课课程的结构。

山西财经大学:专业理论基础课(产业经济学、流通经济学、消费经济学、商务谈判、商业史、商业伦理学、晋商文化、商务礼仪);对外贸易理论课(国际贸易实务、世界市场行情、中国对外贸易概论、海关通关实务、外贸英文函电、外贸单证与结算);流通业业态理论课(零售学、连锁经营概论、期货交易学、批发学、拍卖与典当学);流通业技术理论课(现代流通技术、电子商务、会展学);物流理论课(物流学、供应链管理)。

北京工商大学:专业理论基础课(商业经营策划、消费经济学、市场价格学、投资项目评估与管理、房地产经营与管理、经济地理、经济预测、购买者行为分析、采购学、服务管理学、商品学、商事与经济法概论、合同法、现代广告学);对外贸易理论课(国际经济学、国际商务函电、国际经贸英语、国际贸易法);流通业业态理论课(期货交易实践、零售学、连锁经营);流通业技术理论课(电子商务盈利模式实践);物流理论课(物流管理)。

南京财经大学:专业理论基础课(产业经济学、区域市场与区际贸易、贸易史);对外贸易理论课(国际贸易实务、商务英语、国际商务函电、国际投资与跨国经营);流通业业态理论课(零售管理学、批发管理学);流通业技术理论课(电子商务、网络支付与结算、POS/MIS、互联网数据库)、物流理论课(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商业规划理论课(商业规划学)。

江苏师范大学:专业理论基础课(商业经济学、消费经济学、管理学、经济法、管理信息系统、市场营销学、商品学、商务谈判、客户关系管理、中国商业史、品牌学、市场价格学、消费者行为学、现代服务学、市场调查与预测);对外贸易理论课(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金融学、商务英语);流通业业态理论课(零售学);流通业技术理论课(电子商务概论);物流理论课(物流经济学、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仓储与配送管理)。

由上面四所院校的贸易经济专业的专业理论课的结构可以看出,目前贸易经济专业课程结构基本上包括专业理论基础课、对外贸易理论课、流通业业态理论课、流通业技术理论课、物流理论课和商业规划理论课6个部分。四所学校对各部分的重视程度有所不同,各学校对贸易经济专业理论基础课的理解存在差异,专业理论基础课各学校开设差别也较大。尤其是目前讲授的商品流通理论对于解释现实商业问题有一定的距离。构建贸易经济专业的基础(核心)理论,丰富贸易经济专业基础理论,形成本学科基础理论与国际贸易学科基础理论的充足与充分的差异化,确立贸易经济专业在经济与贸易专业类的明确地位。流通技术理论课与流通规划理论课是近些年大家都认为要加强的课程,但由于缺乏相应师资和教材,开课都很不理想。

(四)专业实践课课程设置

表5是四所院校贸易经济专业“专业实践课”课程设置比较。由表5可以看出,传统的实践课程是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专业见习(实习)、社会实践和课程实验(实践、模拟)等课程,新兴的实践课程主要包括科研训练(科研项目、学术论文、文献综述)、学科竞赛、学术讲座、团学活动、资格认证、文学艺术欣赏、认知性实践、创新教育等。目前各院校专业实践课开设的还主要是传统实践课程,新兴实践课程的开设有待完善、深化与落实。

贸易经济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创新设想

(一)依据三个层次构建贸易经济专业课程体系

贸易经济专业被确定为“经济学”学科、“经济与贸易类”专业类、“贸易经济”专业,其专业链为“经济学”学科“经济与贸易类”专业类“贸易经济”专业。因此,应根据“学科”“专业类”“专业”三个层次构建贸易经济专业的课程体系。贸易经济专业课程体系中,“学科共同课”应为“经济学”学科的学科共同课,“专业类基础课”应为“经济与贸易类”专业类的专业类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应包括体现贸易经济专业核心理论(思想)的课程。有些学者认为“贸易经济专业”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两个专业的共同理论大约只有20%,因此,“经济与贸易类”专业类的专业类基础课,应包括这共同的20%的理论和一些相似理论,比如分工与贸易理论、贸易史理论等。

(二)构建内外贸一体化课程体系

不仅贸易经济专业要开设对外贸易理论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也应当开设贸易经济理论课。如果内外贸理论两张皮、内外贸活动平行进行,结果导致做内贸的做不了外贸、做外贸的更做不了内贸。因此,内贸企业不能较好地管控国外产品市场,更好地组织全球产品供应链,外贸企业当遇到国际环境恶化、产品出口困难时,也没有利用国内市场的能力。内外贸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离不开内外贸一体化理论研究与创新,目前我国内外贸一体化理论成果近乎空白,内外贸一体化提法还仅仅是一个概念,因此,亟待更多的内外贸专家学者从创新的视角与思维思考内外贸一体化的结合点。“全球供应链”理论、“全球价值链”理论和“全球产业链”理论,是一些好的突破口,但还需要结合外贸与内贸理论,需要相关理论的融合。

(三)突出贸易经济专业的内核理论

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中应突出贸易经济专业的内核理论,使贸易经济学专业成为“有骨、有肉、有血”的专业。1997年教育部专业结构调整,使得1998年以来,贸易经济专业不具备合法的地位,即使保留也仅采取了“目录外专业”的形式,教育部专业目录中仅设置国际经济与贸易一个贸易类专业,许多高校纷纷取消了贸易经济这一专业,用国际贸易取代了这一专业。这一调整使得高校贸易经济学科领域仅剩下外贸专业,许多研究贸易经济的教师纷纷转换研究方向,这对贸易经济专业来讲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专业队伍流失严重,教师队伍出现结构性调整,许多教师转行到其他热门专业进行教学和研究。由于流通体制改革,商业领域对外开放,贸易活动的变化相对较快,而教材建设却相对滞后,内容陈旧,方法传统,不能适应变化的形势,可供教师选择的较好教材不多。因此,应挖掘贸易经济专业的内核理论,追溯流通经济理论的本原,借助现代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创新贸易经济理论。创新能够解释现实流通现象的理论,缩小流通理论与流通现实的背离。

(四)强化贸易经济专业人才的技术能力

强化贸易经济专业人才的技术能力,就是要增加贸易经济专业的技术要素,这需要开设一些技术性课程来完成。一是要加强流通技术理论课开设,主要开设电子商务、网络支付与结算、POS/MIS、互联网数据库等课程。二是加强物流理论课开设,主要开设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仓储管理等课程。三是加强商业规划理论课开设,主要开设商业策划学、商业规划学、商业街和商圈规划学、商业地产管理学等课程。四是要强化教学中的企业实习与社会实践。企业实习要常态化、多次化、多元化,保证足够的时间安排。要脚踏实地组织和进行实习,不流于形式,使学生能真正接触和了解流通企业的在用技术,提升学生的技术能力。

参考文献:

1.邓淑蓉.对于我国高校恢复商业经济专业的几点思考[J].江苏商论,2004(2)

2.吕庆华.贸易经济学科发展动态浅议[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3(4)

3.姜德波.商业经济学:回顾、反思与重构[J].商业经济与管理,1996(6)

4.黄国雄.中国流通业:入世后的挑战与对策[J].财贸经济,2002(2)

经济管理与贸易专业第2篇

 

贸易经济专业学科地位的回升

 

1950年,中国人民大学率先组建贸易经济系,首创贸易经济专业。紧接着我国其他高校,特别是财经类院校相继设立贸易经济系或商业经济系,开设贸易经济专业。

 

1997年教育部进行专业结构调整。这次专业结构调整取消了贸易经济专业(被列为目录外保留专业),全国各高校进行了相应的专业调整,出现以下四种结果:一是本科教育阶段保留贸易经济专业,继续招收贸易经济专业学生;二是将贸易经济专业并入产业经济专业,原教研室的建置、人员均保留;三是将贸易专业分解为市场营销专业和国际贸易专业,进一步发展出电子商务专业、物流专业;四是将贸易经济专业改为商务专业。

 

对此,曾经开设过贸易经济专业的高校纷纷表示担忧,都有恢复贸易经济专业的打算。未开设过贸易经济专业的高校也有一些做了开设这一专业的规划。以中国人民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首都经贸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南京财经大学、河北经贸大学为代表的12所高等院校,相继保留或恢复了贸易经济专业,一些高校也积极培育与引进师资,发展贸易经济专业。

 

1998年后,全国高校在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1997版)的指导下,进行专业建设,但是为了顺应地区经济发展的需求,各高校根据自身办学条件也自行设立了一些新专业,以专业方向形式招生的现象比较普遍,全国高校专业设置出现了较为混乱的局面。再之,我国经济经过14年的发展,1997版本科专业目录已经不能适应我国培养专业人才的需求。为了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从2010年开始,教育部组织专家着手进行本科专业目录调整,两次公示修改稿。2012年10月,教育部新的本科专业目录(2012版)正式公布,下放专业设置权力,规范专业设置。在2012版本科专业目录中,贸易经济专业被列入“基本专业”目录中,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同属于“经济学”学科门类中的“经济与贸易类”专业类。重归“正式”专业,贸易经济专业必定会焕发新的生机,极大地促进贸易经济专业的学科建设与理论创新。

 

贸易经济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状况

 

本文以山西财经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和江苏师范大学四所院校贸易经济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为例,分析目前贸易经济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

 

(一)公共通识课课程设置

 

公共教育通识课是基于本科生公民素质和职业道德培养要求,结合专业基础工具培养要求而设置的。表1是四所院校公共通识课的课程设置比较。四所院校贸易经济专业公共通识课课程设置差异比较大的是大学计算机课程:山西财经大学的大学计算机课程包括大学计算机基础、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选修)、计算机程序设计(ACCESS)(选修)、计算机程序设计(ACCESS)实验(选修);北京工商大学的大学计算机课程包括计算机文化基础和数据库应用基础;南京财经大学的大学计算机课程包括计算机基础、经济统计与分析软件应用基础、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江苏师范大学的大学计算机课程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A。由于教育部对大学本科公共通识课(公共基础课)课程设置有统一规定,因此各学校公共通识课课程设置基本相似。

 

(二)学科共同课课程设置

 

从学科门类上讲,贸易经济专业属于“经济学”学科门类,因此,贸易经济专业的学科共同课程,应当包含“经济学”学科所要求的最基础课程。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1998年7月确定了高等学校经济学门类各专业的共同核心课程,包括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统计学、会计学、国际经济学共8门课程。表2是四所院校贸易经济专业“学科共同课”课程设置比较。由于山西财经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和南京财经大学是相对成熟的财经类大学,三所学校都有相对完整的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因此,三所院校贸易经济专业的学科共同课程除基本包括经济学学科的学科共同课程外,还吸纳了管理学科的学科共同课程,成为经济管理“大学科”的共同核心课程,而且北京工商大学和南京财经大学在学科共同课程设置方面就已经分别通过“流通经济学”体现出了贸易经济专业的学科特色。江苏师范大学贸易经济专业的学科基础课是经济学院的几个经济类专业一起确定的,因此,不包含管理学学科的学科共同课。

 

(三)专业理论课课程设置

 

表3是四所院校贸易经济专业“专业必修课”课程设置比较,表4是四所院校贸易经济专业“专业选修课”课程设置比较。要考察专业理论课课程设置,必须将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放在一起分析,因为在制定专业教学计划时,有时因为必修课课时的限定,会把一些专业理论课放在选修课里开设。由表3和表4可知四所学校贸易经济专业专业理论课课程的结构。

 

山西财经大学:专业理论基础课(产业经济学、流通经济学、消费经济学、商务谈判、商业史、商业伦理学、晋商文化、商务礼仪);对外贸易理论课(国际贸易实务、世界市场行情、中国对外贸易概论、海关通关实务、外贸英文函电、外贸单证与结算);流通业业态理论课(零售学、连锁经营概论、期货交易学、批发学、拍卖与典当学);流通业技术理论课(现代流通技术、电子商务、会展学);物流理论课(物流学、供应链管理)。

 

北京工商大学:专业理论基础课(商业经营策划、消费经济学、市场价格学、投资项目评估与管理、房地产经营与管理、经济地理、经济预测、购买者行为分析、采购学、服务管理学、商品学、商事与经济法概论、合同法、现代广告学);对外贸易理论课(国际经济学、国际商务函电、国际经贸英语、国际贸易法);流通业业态理论课(期货交易实践、零售学、连锁经营);流通业技术理论课(电子商务盈利模式实践);物流理论课(物流管理)。

 

南京财经大学:专业理论基础课(产业经济学、区域市场与区际贸易、贸易史);对外贸易理论课(国际贸易实务、商务英语、国际商务函电、国际投资与跨国经营);流通业业态理论课(零售管理学、批发管理学);流通业技术理论课(电子商务、网络支付与结算、POS/MIS、互联网数据库)、物流理论课(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商业规划理论课(商业规划学)。

 

江苏师范大学:专业理论基础课(商业经济学、消费经济学、管理学、经济法、管理信息系统、市场营销学、商品学、商务谈判、客户关系管理、中国商业史、品牌学、市场价格学、消费者行为学、现代服务学、市场调查与预测);对外贸易理论课(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金融学、商务英语);流通业业态理论课(零售学);流通业技术理论课(电子商务概论);物流理论课(物流经济学、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仓储与配送管理)。

 

由上面四所院校的贸易经济专业的专业理论课的结构可以看出,目前贸易经济专业课程结构基本上包括专业理论基础课、对外贸易理论课、流通业业态理论课、流通业技术理论课、物流理论课和商业规划理论课6个部分。四所学校对各部分的重视程度有所不同,各学校对贸易经济专业理论基础课的理解存在差异,专业理论基础课各学校开设差别也较大。尤其是目前讲授的商品流通理论对于解释现实商业问题有一定的距离。构建贸易经济专业的基础(核心)理论,丰富贸易经济专业基础理论,形成本学科基础理论与国际贸易学科基础理论的充足与充分的差异化,确立贸易经济专业在经济与贸易专业类的明确地位。流通技术理论课与流通规划理论课是近些年大家都认为要加强的课程,但由于缺乏相应师资和教材,开课都很不理想。

 

(四)专业实践课课程设置

 

表 5是四所院校贸易经济专业“专业实践课”课程设置比较。由表5可以看出,传统的实践课程是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专业见习(实习)、社会实践和课程实验(实践、模拟)等课程,新兴的实践课程主要包括科研训练(科研项目、学术论文、文献综述)、学科竞赛、学术讲座、团学活动、资格认证、文学艺术欣赏、认知性实践、创新教育等。目前各院校专业实践课开设的还主要是传统实践课程,新兴实践课程的开设有待完善、深化与落实。

 

贸易经济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创新设想

 

(一)依据三个层次构建贸易经济专业课程体系

 

贸易经济专业被确定为“经济学”学科、“经济与贸易类”专业类、“贸易经济”专业,其专业链为“经济学”学科“经济与贸易类”专业类“贸易经济”专业。因此,应根据“学科”“专业类”“专业”三个层次构建贸易经济专业的课程体系。贸易经济专业课程体系中,“学科共同课”应为“经济学”学科的学科共同课,“专业类基础课”应为“经济与贸易类”专业类的专业类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应包括体现贸易经济专业核心理论(思想)的课程。有些学者认为“贸易经济专业”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两个专业的共同理论大约只有20%,因此,“经济与贸易类”专业类的专业类基础课,应包括这共同的20%的理论和一些相似理论,比如分工与贸易理论、贸易史理论等。

 

(二)构建内外贸一体化课程体系

 

不仅贸易经济专业要开设对外贸易理论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也应当开设贸易经济理论课。如果内外贸理论两张皮、内外贸活动平行进行,结果导致做内贸的做不了外贸、做外贸的更做不了内贸。因此,内贸企业不能较好地管控国外产品市场,更好地组织全球产品供应链,外贸企业当遇到国际环境恶化、产品出口困难时,也没有利用国内市场的能力。内外贸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离不开内外贸一体化理论研究与创新,目前我国内外贸一体化理论成果近乎空白,内外贸一体化提法还仅仅是一个概念,因此,亟待更多的内外贸专家学者从创新的视角与思维思考内外贸一体化的结合点。“全球供应链”理论、“全球价值链”理论和“全球产业链”理论,是一些好的突破口,但还需要结合外贸与内贸理论,需要相关理论的融合。

 

(三)突出贸易经济专业的内核理论

 

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中应突出贸易经济专业的内核理论,使贸易经济学专业成为“有骨、有肉、有血”的专业。1997年教育部专业结构调整,使得1998年以来,贸易经济专业不具备合法的地位,即使保留也仅采取了“目录外专业”的形式,教育部专业目录中仅设置国际经济与贸易一个贸易类专业,许多高校纷纷取消了贸易经济这一专业,用国际贸易取代了这一专业。这一调整使得高校贸易经济学科领域仅剩下外贸专业,许多研究贸易经济的教师纷纷转换研究方向,这对贸易经济专业来讲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专业队伍流失严重,教师队伍出现结构性调整,许多教师转行到其他热门专业进行教学和研究。由于流通体制改革,商业领域对外开放,贸易活动的变化相对较快,而教材建设却相对滞后,内容陈旧,方法传统,不能适应变化的形势,可供教师选择的较好教材不多。因此,应挖掘贸易经济专业的内核理论,追溯流通经济理论的本原,借助现代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创新贸易经济理论。创新能够解释现实流通现象的理论,缩小流通理论与流通现实的背离。

 

(四)强化贸易经济专业人才的技术能力

 

强化贸易经济专业人才的技术能力,就是要增加贸易经济专业的技术要素,这需要开设一些技术性课程来完成。一是要加强流通技术理论课开设,主要开设电子商务、网络支付与结算、POS/MIS、互联网数据库等课程。二是加强物流理论课开设,主要开设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仓储管理等课程。三是加强商业规划理论课开设,主要开设商业策划学、商业规划学、商业街和商圈规划学、商业地产管理学等课程。四是要强化教学中的企业实习与社会实践。企业实习要常态化、多次化、多元化,保证足够的时间安排。要脚踏实地组织和进行实习,不流于形式,使学生能真正接触和了解流通企业的在用技术,提升学生的技术能力。

经济管理与贸易专业第3篇

关键词:海峡两岸;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方案

近20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政府、企事业单位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因此,国内高校纷纷设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国际贸易大环境的变化,各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方案的合理性受到了质疑,部分学者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方案展开了研究。目前,学者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设置方面探究中国与英国、美国大学课程体系的差异,从而提出中国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的改革方向[1][2][3];从社会需求出发,探究中国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的设置[4][5];针对民办高校和高职类学校学生就业特性,探究这些学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的设置[6][7]。学者们的研究主要采用理论推演的方法,重点探究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设置,而课程设置是由培养目标决定的,现有研究尚缺乏对培养目标和学分要求的研究。台湾地区的高等教育既融合了美国教育、日本教育等特征,又与大陆文化同宗同源。本项目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以海峡两岸7所高校为样本,采用案例研究和多元统计的方法,从培养目标、学位及学分要求、必修课程设置等方面,全面研究海峡两岸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方案的差异,探究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国际经济与贸易培养方案模式。

一、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根据样本的代表性,本文选择了大陆设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3所“985”高校、1所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学科特色的教育部直属高校,以及台湾设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2所公立高校、1所私立高校作为研究样本。具体如下: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台湾大学、政治大学和东吴大学。

二、人才培养目标比较

从海峡两岸样本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来看(见表1),北京大学着重培养综合型涉外经济与贸易方面的人才;复旦大学着重培养从事实际业务、管理、调研和宣传策划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浙江大学着重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专门人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培养目标虽未明确说明,但从其对培养人才的基本技能要求来看,比较注重培养从事国际贸易的高级专门人才;台湾大学的培养目标为国际企业经理人才;政治大学的培养目标为高级国贸决策、经营管理人才及研究人才;东吴大学的培养目标为国际贸易与国际企业之专业人才。

从海峡两岸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比较看,大陆4所高校的培养目标虽有所差别,但总体上的培养目标为综合性的高级国贸人才,而台湾的3所高校总体上旨在培养国际贸易与国际企业的高级管理人才。

三、学分要求比较

从海峡两岸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总学分要求来看(见表2),大陆4所高校的总学分要求为140~16分。其中,总学分要求最低的是北京大学,最高的是浙江大学。台湾3所高校的总学分要求为136~140学分,各校间相差不大。其中,总学分要求最低的是政治大学,最高的是台湾大学。相比较而言,大陆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总学分要求明显高于台湾高校:大陆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总学分要求最低值与台湾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总学分要求最高值相等,大陆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总学分要求均值比台湾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总学分要求均值高13学分。

从通识学分来看,大陆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通识学分要求均值为46学分,台湾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通识学分要求均值为31学分,大陆高校比台湾高校高出15学分。其中,大陆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英语学分要求均值比台湾高校高出分,贡献度高达46.67%。特别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通识学分要求竟高达72学分,其中,英语学分就达36学分,远高于其他高校。其他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英语学分要求分别为:北京大学8学分、复旦大学8学分、浙江大学12学分、台湾大学6学分、政治大学6学分、东吴大学15学分。

从必修学分来看,大陆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必修学分要求均值为57学分,台湾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必修学分要求均值为70学分,大陆高校比台湾高校低13学分。大陆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选修学分要求均值为43学分,台湾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选修学分要求均值为37学分,大陆高校比台湾高校高6学分。对于实践教学和毕业论文学分,台湾高校和大陆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未做要求;北京大学也未对实践教学学分做要求,只规定了毕业论文学分(3学分);复旦大学的实践教学和毕业论文学分要求分别为2学分、4学分;浙江大学的实践教学和毕业论文学分要求分别为6学分、8学分,是要求最高的学校。

四、必修课程设置比较

各样本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必修课程设置差异较大,共同必修课仅有高等数学(或微积分)、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金融和统计学(见表3)。

按所开设的必修课程设置,样本高校可分为三类:以宏观类国际贸易必修课程为主的高校,如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宏观类和微观类国际贸易必修课程并重的高校,如浙江大学和对外经贸大学;以微观类国际贸易必修课程为主的高校,如台湾大学、政治大学和东吴大学。

从样本高校的特有必修课来看(见表4),复旦大学开设的博弈论、浙江大学开设的产业组织理论和国际服务贸易、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开设的风险管理与保险、台湾大学开设的管理资讯系统导论,是各高校根据国际贸易环境和学科发展的需要而开设的。其余各高校的特有必修课则是依据本校专长开设的,典型为政治大学开设的民法概要和社会责任伦理。

五、结论与建议

从海峡两岸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方案比较可以看出:第一,总体来说,大陆4所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为综合性高级国贸人才,而台湾3所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国际贸易与国际企业的高级管理人才;第二,大陆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总学分要求均值比台湾高校高13学分,通识学分要求均值比台湾高校高15学分,必修学分要求均值比台湾高校低13学分,选修学分要求均值比台湾高校高6学分;第三,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的必修课程以宏观类国际贸易为主,浙江大学和对外经贸大学宏观类和微观类国际贸易必修课程并重,但是,台湾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必修课程则以微观类国际贸易课程为主;第四,台湾的3所高校均将财务管理和国际财务管理作为国际贸易专业的必修课,而大陆的4所高校均未将这两门课程作为必修课。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对大陆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方案改进提出以下四点建议。第一,加强对学生的管理能力培养。从毕业生的竞争力来源来看,短期竞争力来源于职业技能,中期竞争力来源于管理能力,长期竞争力来源于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在国际经济与贸易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我们要兼顾对学生的职业技能、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整个大学课程的学习之中,而职业技能和管理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调整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方案得到解决。大陆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比较侧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忽视管理能力的培养。今后,大陆高校可以调整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重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管理能力的培养。第二,降低英语课程的学分要求,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大陆高校通识教育学分均值比台湾高校高出的15学分中,英语学分的贡献度高达46.67%。因此,大陆高校可以相应地降低英语课程的学分要求,并通过改变专业必修课的教学方法将英语课程渗透于整个大学的学习过程之中。这样既有利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又有助于学生学习国际上的相关专业知识。第三,提高必修课学分要求,增加微观类国际贸易课程。大陆高校必修学分要求均值比台湾高校低13学分,大陆高校可加大必修类学分设置,使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设置更加系统化。经济全球化使中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对外贸易活动贯穿于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这就要求国际贸易人才除了具备对国际贸易问题宏观把握的能力外,更要具备管理国际化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能力。这就要求高校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必修课程设置上增加微观类国际贸易课程。第四,增设国际财务管理必修课。随着世界资本市场日益一体化,国际化企业及时而正确的决策更加离不开对国际财务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国际化企业的经营需要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掌握国际财务管理理论,建议大陆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开设国际财务管理必修课。

参考文献:

[1]李炳林.中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设置与实践性教学之比较[J].当代经济(下半月),2007(6):128-129.

[2]张宇馨.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和应用性人才培养――以英国大学商学院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5):59-61.

[3]张乃侠.从中美高校本科课程设置的差异看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改革[J].教育探索, 2011(4): 158-159.

[4]陈向阳.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8(3):117-118.

[5]Xiao, Yang.International Trade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System Innovation and Personnel Training Model Exploration[J].Physics Procedia.2012(33): 1420-1425.

经济管理与贸易专业第4篇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与就业岗位关联度的标准划分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对外贸易业的迅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外贸人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因此成为了我国毕业生收入与就业率双高的专业。不过,随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人数的迅速增长,以及外贸环境日渐复杂多变,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逐渐变成了毕业生收入与就业率双低的专业。然而,由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社会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行业和就业岗位。所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变得多种多样。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也不例外。但是哪些就业岗位属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基本对口的就业岗位?哪些就业岗位属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部分对口的就业岗位?哪些就业岗位属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完全不对口的就业岗位?

一般来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是否与所学专业对口,主要与该生所受的专业教育内容密切相关,但由于个人、社会、家庭等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不少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与其所受的专业教育内容部分相关甚至完全无关。因此,要想搞清楚以上问题,首先要弄清楚专业教育的内容。众所周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培养以能在涉外经济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及政府机构从事经济与贸易业务、行政管理、调研与策划等工作的复合型、外向型、应用型的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的,所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育内容安排自然是围绕着这个人才培养目标来安排。以安徽财经大学为例,目前,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内容包括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限选课、公共限选课和公共任选课等六个模块,其中公共基础课包括马克思主义思想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数据库应用、微积分上、微积分下、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英语精读高级上、英语听说高级上、英语精读高级下、英语听说高级下等课程,学科基础课包括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计量经济学等课程,专业必修课包括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操作实验、国际市场营销、商务英语函电、国际金融实务、电子商务概论等课程,专业限选课包括中级商务英语、国际金融、国际商务概论、国际商务谈判、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国际支付与结算、服务外包、国际企业经营、国际投资学、跨国公司、现代期货贸易、商务网站经营、统计软件、经济法等课程,公共限选课包括世界文化史、汉字文化、欧洲音乐史、广告作品欣赏、中国财政史、会计史、外国经济史、创业经营、商业机会识别等二百多门课程,公共任选课包括合同法、劳动法、法律与生活、网站建设、地方财政管理学、社会学、人力资源管理、跨国公司管理、企业文化、证券投资基金等几百门课程。

根据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育内容,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进入外贸公司、政府商务局或经贸部门,从事外贸跟单员、外贸业务员、报关员、单证员、行政管理等工作,这些工作岗位肯定是属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基本对口的就业岗位。进入银行、证券公司、会计事务所和其他各种性质的企业,以及政府部门从事信贷业务、证券投资业务、期货业务、财务会计事务、市场营销、英语翻译、电子商务、商贸流通等工作,这些工作岗位就属于部分对口就业岗位,而进入教育业、非营利性行业、农业、政府非商务经贸部门从事教育管理与培训、行政管理、农业生产开发、文字综合管理等工作,这些工作岗位则属于完全不对口就业岗位。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与就业岗位关联状况的调查分析

根据以上论述可知,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进入外贸公司、政府商务局或经贸部门,从事外贸跟单员、外贸业务员、报关员、单证员、行政管理等工作,是属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基本对口的就业岗位;进入银行、证券公司、会计事务所和其他各种性质的企业,以及政府部门从事信贷业务、证券投资业务、期货业务、财务会计事务、市场营销、英语翻译、电子商务、商贸流通等工作,是属于部分对口就业岗位,而进入教育业、非营利性行业、农业、政府非商务经贸部门从事教育管理与培训、行政管理、农业生产开发、文字综合管理等工作,则属于完全不对口就业岗位。

为了便于调查和分析,本文选取安徽财经大学2012届和2013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作为调查和分析的对象。安徽财经大学2012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有6个班,共265人,其中进入外贸公司、政府商务局或经贸部门,从事外贸跟单员、外贸业务员、报关员、单证员、行政管理等工作的毕业生,有63人;进入银行、证券公司、会计事务所和其他各种性质的企业,以及政府部门从事信贷业务、证券投资业务、期货业务、财务会计事务、市场营销、英语翻译、电子商务、商贸流通等工作的毕业生,有165人,进入教育业、非营利性行业、农业、政府非商务经贸部门从事教育管理与培训、行政管理、农业生产开发、文字综合管理等工作的毕业生,有9人;另外有28人攻读硕士研究生。2013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有7个班级,共316人,其中进入外贸公司、政府商务局或经贸部门,从事外贸跟单员、外贸业务员、报关员、单证员、行政管理等工作的毕业生,有90人;进入银行、证券公司、会计事务所和其他各种性质的企业,以及政府部门从事信贷业务、证券投资业务、期货业务、财务会计事务、市场营销、英语翻译、电子商务、商贸流通等工作的毕业生,有164人,进入教育业、非营利性行业、农业、政府非商务经贸部门从事教育管理与培训、行政管理、农业生产开发、文字综合管理等工作的毕业生,有11人。另外有51人攻读硕士研究生。

通过上述的调查统计,可以明显得出,真正进入外贸公司、政府商务局或经贸部门,从事外贸跟单员、外贸业务员、报关员、单证员、行政管理等工作的毕业生人数远远少于进入银行、证券公司、会计事务所和其他各种性质的企业,以及政府部门从事信贷业务、证券投资业务、期货业务、财务会计事务、市场营销、英语翻译、电子商务、商贸流通等工作的毕业生人数。因此,可以说,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还需要进行一定的调整和完善,以进一步适应这种就业现状。

三、对策建议

通过对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与就业岗位关联状况的调查和分析,发现当前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还需进行一定的调整和完善,为此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调整培养目标。前面已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培养以能在涉外经济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及政府机构从事经济与贸易业务、行政管理、调研与策划等工作的复合型、外向型、应用型的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但是从对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与就业岗位关联状况的调查和分析的情况来看,这个培养目标显然需要调整。在培养能在涉外经济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及政府机构从事经济与贸易业务、行政管理、调研与策划等工作的复合型、外向型、应用型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同时,还应培养思想品德优良,具有广泛经济、金融、物流、证券、营销等理论知识,对人文社会科学都有广泛涉猎,能够运用计算机及网络从事日常工作和涉外工作,具有良好的沟通、应变、协调、创新和创业能力。

2、完善课程的设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设置应该与社会发展需要紧密结合,根据社会发展变化完善课程设置。既要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也要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能够拓宽理论知识和更好适应社会需要的课程,比如金融投资、物流管理、市场营销、项目管理、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劳动法、管理心理学等课程。通过以经济学为主,金融学、管理学和人文科学多学科知识的复合型培养,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提供较为宽厚的学科理论基础。

3、加强实践训练和考核方式改革。学生在课堂里学到的主要是理论知识,很少有实践训炼,这就导致大部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欠缺。而这与培养具有较强综合能力的培养目标来说,是不相适应的。因此,在提升理论素质培养的同时,要加大实践训练,改革考核方式,把实践训练纳入考核内容当中,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巩固理论的学习。

经济管理与贸易专业第5篇

关键词:SWOT;贸易经济专业;教学改革;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6)04-0118-05

1977年,中国恢复了高考制度,在一些财经类高校和部分综合性大学设置了贸易经济专业(原名商业经济专业),主要是为我国商业理论研究、商业企业培养专门人才。但在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没有贸易经济专业,根据当时需要,中国人民大学、河北经贸大学等少数学校保留了贸易经济专业,其他高校不得不停止贸易经济专业的招生。这次专业调整对贸易经济专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2012年,教育部再次调整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在新的目录中增加了贸易经济专业,这给贸易经济专业的发展带来了生机。为此,笔者运用SWOT分析法,从贸易经济专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两方面加以分析,以探寻贸易经济专业发展的新途径。

SWOT分析法主要分析外部环境给贸易经济专业带来的机会(O)和威胁(T),贸易经济专业内部具有的优势(S)和劣势(T)

一、贸易经济专业发展的宏观环境分析

从目前来看,外部环境的改变为贸易经济专业的发展既带来了机会,也有一定的威胁。

(一)贸易经济专业发展的机会(O)

1. 贸易经济专业重回高校本科专业目录。因受专业调整的影响,虽然在中国人民大学、河北经贸大学、南京财经大学等高校仍保留了贸易经济专业,但同其他财经类专业相比,贸易经济专业发展严重滞后,招生规模大幅度缩小,每年毕业生非常有限。2012年,教育部调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后,恢复了贸易经济专业应有的地位,给贸易经济专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机遇。目前,已经有30多所高等院校恢复或重新申请设置贸易经济专业,这对贸易经济专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2. 现代流通产业的发展为贸易经济专业的发展创造了机会。从培养对象上来看,贸易经济专业主要为商贸流通产业培养人才,既包括流通理论研究人才,也包括流通产业管理部门和大中型流通企业专业人才。流通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逐年增加,随着现代流通产业的发展,对贸易经济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在现代流通产业发展中,有许多流通理论问题需要人们去探讨和研究,如:现代流通组织、流通渠道、流通方式、流通绩效等,而且在流通领域需要大量的懂经营、会管理且掌握流通专业技术的专门人才。目前,人才短缺已成为制约流通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为流通产业培养专门人才的贸易经济专业有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发展前景极好。

(二)贸易经济专业发展面临的威胁(T)

1. 贸易经济专业受相关专业发展影响较大。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及市场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高校新设置了不少财经类专业,大多数专业之间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互相之间会产生一定的竞争。如与贸易经济专业关系相对密切的专业有: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物流等。其中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和贸易经济专业同属于贸易与经济大类,但有许多家长、学生和企事业单位都将两者混淆。在许多高校,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和物流等专业是在贸易经济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最初的这些专业教师是从贸易经济专业分离出去的,正当贸易经济专业发展困难时,这些相关专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致使贸易经济专业发展处于不利地位。

2. 贸易经济专业社会认可度不高。由于贸易经济专业受政策影响较大,开设贸易经济专业的学校较少,每年贸易经济专业毕业生很有限,这就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一是现代流通企业由于缺乏对贸易经济专业的了解,在出现流通专业人才短缺时,不知道还有专门培养贸易经济专门人才的专业,出现贸易经济专业人才供给与需求信息的不对称。二是一些高中的教师、学生家长、学生对贸易经济专业不了解,在填报志愿时,缺少主动填报贸易经济专业的学生,第一志愿率很低。三是在一些高校,因为允许学生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调整专业,所以有些学生也会从贸易经济专业转到金融、会计等专业,造成贸易经济专业学生流失严重,影响了贸易经济专业人才的培养。四是一些组织机构常常将贸易经济与国际经济与贸易等其他专业相混淆,在公布就业率、人才需求等信息时给人们带来一些认识上的偏差。

二、贸易经济专业内部条件分析

尽管贸易经济专业在发展中遇到一些困难,但经过30多年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优势。具体来看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贸易经济专业发展的优势分析(S)

1. 发展历史悠久,在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从贸易经济专业产生、发展到现在,在设置贸易经济专业的高校中,贸易经济专业大多处于重要地位,是学校的重点专业。如贸易经济专业是中国人民大学最初建校时的专业之一。从层次上来看,贸易经济专业是本科专业,在研究生层次上,1999年教育部将贸易经济专业调整为产业经济专业。因此,各高校产业经济教学团队大多建立在贸易经济专业基础上。产业经济专业经过多年的发展,成效比较显著,在高校同类专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如河北经贸大学产业经济专业教学团队建立在贸易经济专业基础上,产业经济专业导师同时承担着贸易经济专业教学任务,产业经济专业多次被评为河北省重点优秀专业。

2. 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成效显著。高等院校的教学质量是高校发展的根本,各高校都将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学校的重要任务。2007年,各高校根据《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要求开始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经过长期的努力,开设贸易经济专业的高校已经获得一些成果。(1)加快建设本科教育创新高地和品牌特色专业点。2007年河北经贸大学外贸经济教育创新高地――贸易与法律被评为河北省本科教育创新高地。重庆工商大学贸易经济专业为省部级特色专业。西安交通大学产业经济学为二级国家重点学科。产业经济学是北京市重点学科;北京工商大学贸易经济学是北京市特色专业。(2)加快精品课建设。高校贸易经济专业把贸易经济课程建设作为核心,加快贸易经济专业教材建设,积极推进国家、省、校三级精品课程建设。如上海财经大学产业经济学曾被评为上海市精品课程,安徽财经大学贸易经济学,河北经贸大学商品流通学分别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3)加快教学团队建设。通过建立高效的教学团队,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2008年,河北经贸大学贸易经济专业教学团队被批准为河北省优秀教学团队。(4)加快实验基地等的建设。上海财经大学财经人才创业教育创新实验区为部级创新实验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为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此外,加快实施高校骨干教师培训提升计划和高校教学和管理干部培训计划,从而提高了教师教学、管理水平和科研能力。

3. 形成比较成熟的贸易经济专业教学体系。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特别是流通产业的快速发展,对高级流通专业人才的要求日益迫切。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对流通人才的需要,各高校贸易经济专业根据培养目标重新制定和调整了教学计划,完善教学内容,调整课程体系。具体而言大多分块设置课程群。河北经贸大学贸易经济专业课程体系分为两大模块,即贸易经济专业通识教育课程模块和贸易经济专业教育课程模块。贸易经济专业通识教育课程模块中有:(1)全校通修课模块,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英语、微积分等13门课程;(2)学科通修课平台,包括平台必修课(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等);(3)平台选修课(金融学、政治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等10门课程,要求学生选修13学分)。贸易经济专业教育课程模块中有:(1)专业基础课(商品流通学、产业经济学、市场价格学等10门核心课程);(2)专业选修课(期货贸易、贸易理论前沿等10余门课程,要求学生选修13~15学分);(3)实践课程(入学教育、军训、军事理论、专业调查、专业实习、就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由于贸易经济专业长期以来注重贸易经济理论,对于实践教学环节重视不够。缺乏对实践教学的理论研究,在教育模式中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近年来,随着社会对贸易经济专业人才的需要,围绕贸易经济专业培养目标,各高校贸易经济专业都在积极探索实践教学活动。

4. 充分发挥商业经济学会的作用。1982年,中国商业经济学会成立,主要由全国从事商业的科研、教学单位、行政管理机构、工商企业、社团组织及相关人员组成的全国性群众学术团体。一些省、市也成立了商业经济学会,如河北省商业经济学会。商业经济学会的主要任务是开展商业应用经济与管理领域的学术与实务研究;开展行业培训活动,为社会培养贸易经济的实用人才;召开各种贸易经济专题研讨会,推动我国流通理论研究,促进我国流通业的健康发展。河北经贸大学是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和河北商业经济学会的会员。中国商经学会每年召开多次研讨会,凭借商业经济学会这个平台,可以更好地加强贸易经济理论研究、开展教学研究,与高校同行共同交流,密切与政府部门、企业之间的联系。

(二)贸易经济专业发展的劣势分析

1. 各高校贸易经济专业培养目标不够统一。从贸易经济专业培养目标来看,差异性很明显。如北京工商大学贸易经济专业注重培养具有坚实的经济理论基础和贸易经济基本理论,熟悉国家经济政策与法规,掌握商品流通以及期货市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具备经营管理能力,通晓内外贸知识的从事现代商务活动以及期货等衍生品交易和管理的专业人才。河北经贸大学主要培养具备较宽厚的学科基础和理论,具有一定能力,能在各级政府的贸易管理部门从事贸易政策研究与制定、能在大中型商贸企业从事核心业务经营和战略管理,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南京财经大学贸经专业重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事批发、零售、物流、销售、对外经贸等行业的经营管理人才。从上述各校贸易经济专业培养目标中可以看出,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掌握基本技术和技能等方面大致相同,但对贸易经济专业人才定位上有所不同。

2. 贸易经济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基本相同,但核心课程相差较大。从课程设置上来看,贸易经济专业课程体系大体包括教学与实践两部分。在教学体系中包括必修课(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与选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但在核心课程的设置上有很大的不同。如北京工商大学核心专业课程:商学原理、国际贸易、消费经济学、商业经营策划、期货市场学、金融期货与期权等;中国人民大学核心专业课有:贸易经济、产业经济、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物流学、期货市场运作、电子商务与网络贸易等;河北经贸大学核心专业课有:商品流通学、商贸公司运作实务、市场预测与决策、市场价格学、服务贸易、期货贸易、产业经济、网络贸易等。从上述课程设置中可以看出,共同的课程并不多。这说明各校对贸易经济专业课程体系认识不一致,很难在学校之间进行课程交流,同时也给教材编写、师资培养等方面带来困难。

3. 贸易经济专业实践性教学相对不足。在贸经专业教学过程中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完善。这主要表现为:高校教师普遍存在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现象,对实践教学研究投入比较少,研究成果有限;贸经实践教学内容比较单一;理论教学课时与实践教学课时安排不够合理;实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相对落后;缺乏实践教学考核与评价等。同时,高校中绝大多数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参加的实践活动较少,很难指导学生的实践教学。因为实验室建设、实验条件的改善等需要资金的支持,资金投入有限制约了实践教学的开展。

4. 贸易经济专业师资建设相对滞后。师资不足是贸易经济专业发展的重要难题之一。从量上看,师资力量不能满足贸易经济专业教学的需要。随着越来越多学校设置贸易经济专业,对贸易经济专业教师的需求越来越大,造成贸易经济专业师资缺口扩大。从质上来看,原有的贸易经济专业的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才能适应现代流通业发展的需要。近几年,一些高校引进和培养了一批从事贸易经济教学的教师,但这些教师往往缺乏贸易经济实战经验,对贸易经济理论的讲授和实践教学难以深入,贸易经济专业整体教学质量仍需提升。

此外,贸易经济专业缺乏部级教学团队、特色专业、品牌专业也是影响其发展的一个因素。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贸易经济专业发展既有机会,也有挑战,既有优势,也有劣势,但总体来讲,机会大于挑战,优势大于劣势。只要抓住机会,利用自己的优势,一定能持续发展。

三、贸易经济专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不断创新贸易经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各高校贸易经济专业的培养目标虽有所不同,但总体来讲应该为本地区流通业发展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学校在培养学生良好基本素质、掌握贸易经济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更应突出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的特色,强化宏观经济政策分析和微观专业技术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毕业就能从事批发、零售、期货贸易、服务贸易和国际贸易等流通业工作。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贸易经济专业人才培养应该立足于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培养的学生应全面掌握贸易经济专业基本理论体系、专门知识以及贸易领域基本工作技能,提升贸易经济专业素养;主要应关注贸易及相关领域的原理性知识与专业技能的系统训练,侧重学习掌握基本贸易经济理论以及贸易分析的基本工具和方法,培养学生掌握现代贸易经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管理技术,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外语和数学等现代贸易经济活动所必须的知识以及良好的人文品德修养、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培养贸易经济专业人才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专业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和良好的沟通能力。

(二)加快贸易经济课程体系改革

随着贸易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新的理论和实践需要补充到贸易经济教学内容之中。因此,在深化贸易经济课程体系改革过程中,应不断探索新的、适合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建设中要突出本专业特色,实行模块化教学。笔者认为,高校贸易经济专业应在完善教学体系的基础上,通过高校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共建贸易经济专业交流平台,尽可能实现各高校贸易经济专业核心课程的统一、同门课程教学大纲的统一和教材的统一,以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

(三)加快贸易经济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加快贸易经济专业实践体系的建设。这主要从实践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考核与评价、质量保障等方面加以完善,以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不断丰富贸易经济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加强贸易经济专业实习基地建设,组织学生深入到商贸企业开展实习,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开展各种模拟实习。开展课外实践活动,鼓励贸易经济专业教师加强实践教学方法的研究与运用,不断改进实践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开展网络教学,加强贸易经济专业实践教学环境建设。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和质量保障体系,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完成。

(四)加快贸易经济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

加强对教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等方面的指导工作,加快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教学培训步伐,使其尽快掌握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组织教师开展教学研讨,交流经验;鼓励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参与流通企业活动,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积极利用校外资源,聘请校内外专家、企业家担任兼职教师,任课或举办讲座、培训等,逐步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逐步完善教学制度,如本科生导师制度、科研系列报告制度、实验室开放制度、科研项目滚动制度、文献检索培训制度、课程探究性教学制度和科研加分等制度;积极筹措资金,增加对实践教学的支持,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五)加快贸易经济教学质量工程建设

加快贸易经济专业建设综合改革,改革的重点是教师队伍、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式与管理等,强化贸易经济专业建设,促进贸易经济专业发展;加快精品课程的建设,贸易经济专业要加快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建设,广泛传播贸易经济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加快升级改造已有的国家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补充完善课程内容,实现贸易经济专业资源课程共享。加快贸易经济专业实验教育示范中心、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为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提供物质条件。

参考文献:

[1]任荣,弓志刚.复合型贸易经济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学的改革[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2,(2).

[2]司增绰,黄景章,洪涛.贸易经济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商业时代,2013,(1).

[3]忻红.贸易经济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以河北经贸大学为例[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2,(1).

[4]任广见.贸易经济专业教学改革与设计――“新商业革命”背景下[J].现代商贸工业,2014,(7).

[5]杨波.内外贸联动发展背景下贸易经济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与改革[J].消费导刊,2014,(4).

[6]郝爱民.高校贸易经济专业建设的建议[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

经济管理与贸易专业第6篇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5-0-02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很多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对办学的定位进行重新确定,形成了培养综合型、应用型人才的理念和教育模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对高校人才进行培养,包括人才培养目标、规格的确定以及具体的培养措施和方法的确定。我国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如何加强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很多学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研究课题。在教育部实施国家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的过程中,很多院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发展获得了更多的支持,在教育过程中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是学生的综合能力不断提升以及学校的综合实力逐渐加强的重要措施。加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首先要对该类人才应该具备的能力进行了解,在此基础上对专业教育进行准确的定位,并且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教育改革。本文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策略的相关问题进行探析。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应该具备的能力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要培养的人才方向包括两个方向,一是国际经济贸易的管理人才,二是国际经济贸易的商务人才。对于这两种不同性质的人才,其具备的能力有一定的差别。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管理人才应该具备的能力

国际经济与贸易管理人才主要是从事各种对外贸易的管理以及国民经济综合部门的管理工作,也会涉及一些商业部分以及涉外公司的对外贸易管理,在此基础上,对该类人才应该具备的能力进行分析,可以概括出几个方面。

第一,国际经济与贸易管理人才应该具备一定的经济学理论知识和管理基础知识,能够对国际贸易中的一些经济现象进行分析,同时能够对经济和贸易活动进行高效的管理。第二,应该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即与国际经济与贸易相关的专业知识,以便能够对各种贸易政策和相关的组织规定进行解读,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第三,应该具备一定的市场知识,以便在经济贸易活动中进行准确的市场预测,为商业部分以及涉外公司提出经营管理的建议和意见。第四,要对国际经济贸的各个环节进行了解和掌握,以便能够对各种经济活动和业务进行管理。第五,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能力和语言能力,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管理能力,为日常的贸易和经济管理活动提供技术支持,同时能够用多种语言与国外贸易对象进行交流,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商务经办人才应该具备的能力

国际经济与贸易商务经办人才一般是对国际贸易中的各种商贸活动进行管理的人才,比如从事国际结算、国际运输、进出口报关、报检、业务跟单等。根据从事的工作内容以及性质可以概括出国际经济与贸易商务经办人才应该具备的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与国际经济与贸易管理人才的能力要求一样,应该具备一定的经济学理论知识、管理知识、专业理论知识,便于在工作中能够对一些经济现象进行分析,对各种贸易政策和相关的组织规定进行解读,促进国际经济与贸易工作过程中的各项工作内容积极推进。第二,应该具备商品知识和市场知识。能够对商品进行独立拓展,在国际市场中寻找相关的客户,建立客户群等。第三,应该要熟悉国际商务活动的相关形式,具备填制各种外贸单证的能力;第四,对国际贸易的惯例以及相关的经济法规要进行了解和掌握,具备进行国际商务活动洽谈的能力。第四,要掌握一定的会计核算知识和商品报价能力,对进出口报关、清关知识和程序进行了解,具备报关、清关的能力。第五,要具备一定的报检基本技能,掌握有国际国务运输和保险的相关知识内容,具备国际货物运输和保险的能力。第六,掌握一定的国际贸易结算知识和能力,具备一定的计算机以及网络、语言能力,便于在商务活动中进行流畅的交流、处理各种技术问题。第七,应该具备一定的电子商务知识,适应国际商务活动发展的要求。

二、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进行准确的定位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最关键的是要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准确的定位,当前高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要为开放型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将这个目标与实际的教育过程相结合,专业的定位应该要与地方经济和区域经济的需求相匹配,因此在高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办学过程中,整体上地方院校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定位以及地方和区域经济开放对国际化经营与管理人才的需求对人才的应用能力进行综合培养。确定人才培养的定位之后才能采取正确的措施进行人才培养工作。

当前很多高效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都是以经济社会的需求为重要导向的,为企业的发展培养高级的应用型人才。这个人才培养的目标具有一定的特点。

第一,体现了为地方和区域对外开放服务的理念。加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考虑了地方以及区域经济对外开放过程中的实际需求,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程度逐渐加深,从发展战略来看,加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实际需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就是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对外发展的需求而设置的,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而设置的。

第二,体现了为对外贸易企业培养专业性人才的特点。国际经济贸易的快速发展,促使我国市场经济中的涉外企业越来越多,而且大多数企业的规模都属于中小规模性质,加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就是要为涉外的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专业型人才,丰富人才队伍。

第三,体现了重视应用能力培养的特点。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进行培养,不仅坚持以经济社会的需求为导向,而且以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以及实际应用能力为主要内容,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重点,在培养过程中突出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训练,促使人才更加适宜未来的国际经济贸易需求。

综上所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要为未来的经济发展提供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以及实践能力强的综合性应用人才。

三、加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策略分析

1.对理论课程体系进行构建

无论是培养国际经济与贸易管理人才,还是培养国际经济与贸易商务经办人才,都需要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全新的构建,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进行课程体系的建设。对理论课程进行构建,包括三个方面的重要内容。

第一,对专业基础课程进行优化设置。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际经济贸易就业市场对于人才的综合能力的要求更高,比如要求人才具备一定的语言沟通能力、管理水平等,随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性更强,在专业基础课的设置上不仅要满足专业培养的需求以及人才能力的需求,还应该要与国外的一些院校加强合作,进行经验交流,进行人才的联合培养。第二,对专业必修课程进行科学的设置。专业课程设置是否合理,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素养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的设置中,应该要对国际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进行研究,使其能够符合教育规律和市场发展过程中的人才需求。第三,要与国际经济贸易市场进行接轨,在专业课程以及相应的选修课程的设置过程中,应该要合理地分配比例,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的设置应该要与市场接轨,引导学生弄清楚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以及专业选修课之间的关系和课程的实践意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对各种课程的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2.加强教育过程中的各种硬件以及软件投入

加强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有机结合,一个十分重要的前提就是要加大学校的各种硬件和软件的投入,将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落到实处。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管理人才的课程实训的实施,对于软件投入的依赖程度更深,比如学生对管理学原理进行学习之后,还要在国际贸易相关课程教学中进行相应的管理岗位的实践训练,学校要根据管理岗位的不同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以及措施,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对各种管理制度以及措施进行讨论。而国际经济与贸易商务经办人才的实训培养过程中,对于硬件投入的力度更大,比如组建相应的模拟实验室,为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升提供必要的基础。当前很多高校都重视实习基地和创业园的建设。加强专业实习是促进应用型人才的能力不断提升的重要措施,专业性实习一般是到各种实习基地进行,因此需要学校加强实习基地以及创业园的建设,同时要配备相应的师资力量,挑选一批高素质的实习指导教师,为学生的实践学习提供必要的支持。

3.在教育过程中开展双语教学,提高人才的综合能力

国际经济与贸易活动中的流畅的交流是促进经济贸易发展的重要措施,为了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素养的提升,在国际经济贸易活动中具有更高的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开展双语教学,提高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进行双语教学,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即以专业课程为主,由易到难。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中,实务性的课程主要有国际经济法、国际惯例等,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各种专业术语进行规范,采用双语教学有助于学生在日后的国际贸易管理和从事商务活动的过程中熟悉各种管理和商务流程。双语教学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创新,在教育过程中通过可以配备双语课件、采用英文教材和中文教材配合使用等模式进行教学,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以及对各种专业课程的应用能力。

4.合理安排学生进行实习,在实习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引导

学生的实习活动是对各种理论知识进行检验和应用的过程,也是学生角色转变的一个必要过程。安排学生进行实习,首先要对实习方案进行科学的设置,安排学生到适宜的岗位上进行实践。认知实习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常用的一种实习方式,认识实习是通过将学生分配到实习基地、海关、商检、海运码头、保税区、企业等进行实习的一种方式,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根据社会的情况为学生推荐相应的实习机会,为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升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在实习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训练的引导,加强实习企业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考核力度,让学生在各种实习活动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印象。

5.教学过程中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的理念的有机结合

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要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的理念的有机结合,加强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和合作的力度,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服务,地方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应该要对国外各种先进的教学理念以及方法进行引进,构筑学校与国外学校和企业之间的交流的力度,利用各种资源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

四、结语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国际经济与贸易成为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对外贸易的加强对相关的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很多院校都开设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对外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专业化应用型人才。加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该对人才应该具备的能力进行分析,再次基础上对专业的人才培养进行准确定位,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人才培养,提高专业人才的综合能力素养。

参考文献:

[1]吴国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纺织教育,2008(10).

[2]李洪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多层次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11(03).

[3]戴瑾.国际经济与贸易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J].江汉大学学报,2004(09).

[4]韩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商,2013(05).

经济管理与贸易专业第7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定位;能力分析

0 引言

长期以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的学生要求涉猎的知识面广阔,综合能力强。系能从事国际贸易、外贸经营、对外经济合作、外贸企业管理等涉外经济活动的高端人才和贸易专家。可以说,该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一直较高。然而,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该专业面临的办学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剧,经济一体化和贸易自由化进程加快,以及我国金融市场全面开放,国际贸易的规模、范围不断扩大,社会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需求必将大幅增加;另一方面,随着全球网络下电子商务的发展,服务贸易、文化贸易、金融贸易的全球化呈快速发展趋势,国际贸易形式、渠道、秩序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对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根据麦可思研究院的《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国际贸易专业被评为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较低且薪资较低的黄牌专业之一。在此背景下,研究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以及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能力要求显得极其迫切且重要。

1 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分析

(1)应用型本科的基本内涵

探讨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目标定位,有必要先弄清楚应用型本科的基本内涵。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本科教育,是以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而协调发展,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定位的高等教育。其人才培养规格既不完全是研发人才,也不完全是熟练操作工与技师,而主要是以技术吸收及应用人才为基准。

应用型本科教育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一是应用型本科教育以应用工程师和职业工程师为培养目标,是学历教育与职业素能养成的科学统一与有机结合;二是应用型本科的专业设置具有行业、职业或技术的定向性和地方性;三是应用型本科专业要以技术应用能力或胜任工作岗位为主线设计培养方案;四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开展必须具备双师师资队伍和实习实训条件;五是应用型本科教育必须走产学研结合之路。

弄清楚了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基本内涵后,就可以在此基础上分析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目标定位等问题。

(2)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定位

目前,我国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国际经济贸易理论研究人才、对外贸易管理人才和对外经济贸易实务人才。根据上述应用型本科基本内涵的阐述,国际经济贸易理论研究人才属于学术型或研究型人才,对外贸易管理人才和对外经济贸易实务人才属于应用型人才。

对外贸易管理人才主要从事政府对外贸易经济管理及国民经济综合部门的管理工作,也会到涉外公司从事对外经济与贸易的管理工作。此类人才要具备经济学、国际经济贸易、企业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能力和知识;掌握国际商务规则与政策,能正确解读各国对外贸易政策和有关国际贸易组织相关协定;应熟悉国际商务经办的各个环节,有良好的外贸操作技能;还要懂得世界经济发展规律、国际分工与合作的经济条件和跨国经营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对外贸易管理人才属于高端的应用型外贸人才,应该属于研究生层次的培养目标。

对外经济贸易实务人才主要从事国际市场开拓、国际结算、进出口业务跟单等工作。该类人才要具备一定的经济学理论知识、管理知识和经济法律知识;熟悉国际贸易组织相关协定,了解国际国内相关经济法规和国际贸易惯例;应熟悉国际商务各种单证的格式和规范,并具备必要的电子商务知识,能适应现代国际商务活动业务的新要求。外经贸实务人才是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2 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应具备的能力

(1)应用型国际经济贸易专业人才的基本能力

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应具备的能力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第一方面的能力包括价值判断能力、身心调试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通识能力。这些能力是本科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价值判断能力是指学生的是非判断力,集中体现在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上。身心调试能力是指在不同环境下自我调整能力,这种能力主要表现在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方面。语言表达能力是交流沟通的基础,包含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以一定的信息处理技术为基础,使网络信息时代搜集、利用和处理信息的基本能力。通识能力的培养需要宽广的知识面,主要体现在对知识运用的汇融变通。大学生需要掌握人类知识主要领域的综合知识,这样才能形成广阔的视野,养成终身学习的态度。

(2)应用型国际经济贸易专业人才的专业能力

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第二方面的能力是指专业能力。专业能力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专业基础能力、专业专长能力和专业应用能力。

专业基础能力是国贸易专业其他能力形成的基础。从学科的角度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属于应用经济学科,该专业必然要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能力。经济思维能力的形成必然需要具备数理分析能力。从国际角度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又是一个商科类专业,该专业学生自然需要具备基本的管理能力。应用型的定位则要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需要适应对外经济与贸易的第一线工作,因而必须具备国际商务沟通能力和国际贸易实务能力。数理分析能力、经济思维能力、基本管理能力、国际商务沟通能力以及国际贸易实务能力共同构成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基础能力。

专业专长能力则是在专业基础能力上延伸的能力。应用型本科的专业设置具有行业、职业或技术的定向性和地方性。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专业专长能力主要是各院校结合行业发展背景和职业的定向性和地方性特征所培养的。专业专长能力是在专业基础能力之上结合行业性、地方性所衍生的能力。譬如,某院校所在地机电工业比较发达,则该院校国贸专业专长能能力的培养则侧重机电产品贸易方面;某院校所在地电子商务产业发作良好,则该院校国贸专业专场能力的培养则侧重电子商务方面。

专业基础能力和专业专长能力养成后,还用应用于实践,由此形成专业应用能力。

3 加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策略分析

(1)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教学作为大学教育的基本环节,是学生直接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重要途径,对于塑造学生知识结构、能力和素质具有核心作用。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至关重要。[7]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应该遵循"面向市场、服务地方、合作办学、特色发展"的原则。"面向市场"是指课程设置必须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方向、水平和要求相一致,紧贴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的趋势,以就业为导向。"服务地方"则要求课程设置要结合地方经济贸易的发展要求,突出专业的地方特色,设置有关地方贸易文化的特色专业,拓宽学生的就业适应面。"合作办学"是指课程体系的设置要整合多方资源,充分利用校企、校地、校校合作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特色发展"是指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要体现"以生为本"的原则,要为尊重学生个性,为学生的特性和专长预留空间。

(2)强化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的好坏是衡量高等教育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对实践教学的要求较高。实践教学的改革需要充分利用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两种形式,不断完善校内实训基地方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要增强模拟实验的仿真性、实战性,增强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的互动性。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方面,要注重实习单位企业性质、地域范围、经营内容、经营规模等布局的协调,在外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实习单位轮换,增加学生感知和体验的多样性。

(3)创新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要以学生为主体,逐步推行研究式、课题式、批判式学习;推广"启发式"、"案例式"、"项目式"教学法,注重学生思维的培养;加强"体验式"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史秋衡,王爱萍.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基本特征[J].教育发展研究,2008(21).

[2]陈小虎."应用型本科教育":内涵解析及其人才培养体系建构[J].江苏高教,2008(1).

[3]孙素芹,顾永安.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架构与依据[J].现代教育管理,2012(9).

[4]陈小虎,杨祥.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14个基本问题[J].中国大学教学,2013(1).

[5]徐理勤,顾建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运行条件探讨[J].高教探索,2007(2).

[6]刘晓伟,孟亮.论普通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定位[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2).

[7]白玲,邓玮.21世纪复合型、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天津商学院学报,2007(3).

[8]王芳.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