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颈椎病病因及治疗(合集7篇)

时间:2023-06-04 09:37:50
颈椎病病因及治疗

颈椎病病因及治疗第1篇

关键词:颈椎病;病因;中西医结合

【中图分类号】R752.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9-0079-01

目前,颈椎病已经成为一种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并且严重的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成为了严重降低人们生活质量的最严重的危险因素。由于颈椎病的症状比较复杂,病程也比较长,其症状表现为缠绵难愈的特点,已经严重的影响了人们的正常工作和生活。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电脑越来越普及、生活学习压力的也越来越大,颈椎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并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

1 传统中医对颈椎病的认识

中国传统中医学古典医籍对颈椎病的有关论述,主要散见于“痹症”、“筋病”、“骨痹”、“颈肩痛”、“肩背痛”等条目之下。中国传统中医学对于本病因病机的认识主要有:

1.1 风寒湿邪侵袭《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痉项强,皆属于湿”;“湿淫所胜……病冲头痛,目似脱,项似拔”。《素问?痹论》曰:“风寒湿邪流于筋骨,则疼痛难已”。《灵枢?大惑论》说:“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急则目眩以转矣”。《诸病源候论》提出“由体虚,腠理开,风邪在于筋故也”。由于颈部感受风寒湿邪,使局部气血循行受阻,不能荣养颈椎,可导致椎间盘变性,颈椎失稳,关节错缝,刺激神经根而引起颈椎病。

1.2 外伤蔺道人认为损伤可致“筋骨差爻,举动不能”。即颈部外伤后可遗留关节错位,椎体失稳,引发颈椎病。《医宗金鉴》指出“因挫闪及失枕而项强痛”,说明了颈肩痛是闪、挫所致的筋络、筋膜、韧带、肌肉等软组织损伤以及关节错位造成的症状。

1.3 劳损《证治准绳》云:“颈痛头晕非是风邪,即是气挫,亦有落枕而成痛者……由挫闪及久坐而致颈项不可转移者,皆由肾气不能生肝,肝虚无以养筋故机关不利”。认为诸如闪挫、久坐、失枕等慢性劳损因素均可引起颈椎退变失稳,阻遏气机,气停血瘀痰阻,导致颈项疼痛,清窍失养形成颈椎病。

1.4 颈部姿势不良《张氏医通》云:“有肾气不循故道,气逆夹脊而上,至头肩痛。或观书对弈久坐而致脊背痛”。指出长期低头伏案,颈部负荷过度可致颈椎病。

1.5 颈肌痉挛《证治准绳》说:“颈项强急之证,多由邪客三阳经也,寒搏则筋急,风搏则筋弛,左多属血,右多属痰”。认为颈部肌肉肌力不平衡,易导致椎力学失衡引起关节错位而发生颈椎病。

1.6 筋膜紧张《黄帝内经?经筋篇》云:“足太阳之筋……其病……上引缺盆,胸乳、颈维筋急”“手太阳之筋……其病……绕肩胛引颈而痛……颈筋急”“手阳明之筋……其病……肩不举,颈不可左右视”,认为筋膜紧张导致颈项强直引起颈椎病。

2 现代医学对颈椎病的认识

2.1 动静力平衡失调学说 不少学者[1-2]认为,正常人颈椎平衡通过两方面来维持:1)内源性稳定:包括椎体、附件、椎间盘及相连的韧带为静力性平衡;2)外源性稳定:包括肌肉的调节和控制,这是颈椎运动的原始动力,此为动力性平衡。上述任何一个环节遭受破坏,均可能引起或诱发颈椎正常结构及平衡功能的丧失,从而导致颈椎病的发生。

2.2 退行性变学说 人体颈椎在20~25岁便开始出现退变,学术界普遍认为[3-5],颈椎骨关节结构退行性病变可引起一系列病变:一是由于椎间盘退化髓核脱水、间隙狭窄-韧带松弛-椎体半滑脱。二是椎体缘、小关节、钩椎关节,由于外伤出血,形成骨赘。三是颈椎生理前凸消失或后径变窄,引起神经根及脊髓的压迫而产生症状。

2.3 桅杆假说(拉杆天线假说) 脊柱的骨性结构与骨间连接共同形成了帆船的桅杆,而脊柱周围附着的肌肉则好像稳定桅杆的缆绳,各方向相连在桅杆上的缆绳张力均衡,则桅杆稳定;反之则出现倾斜或断裂,在颈椎则表现为曲度的变化和某个方向的侧弯[6]。由于颈部不正确活动姿势(如长期低头),颈部肌肉韧带长期处于不平衡状态,引起肌肉防御性痉挛,椎体周围肌群因应力性疲劳损伤,任其进一步发展会加速其硬化、条索状改变的进程,从而使这些肌肉组织丧失其应有的功能作用,颈椎就失去了屏障的保护,加速加重了颈椎的退变[7-9]。

3 颈椎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目前中西医都认为颈椎病是难以根本治愈的,疗效标准主要考虑的是病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中医和西医对颈椎病的认识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治疗机理有不同也有相同,但均有一定的疗效。西医针对发病机制,主要采用制动、消炎、镇静、镇痛、牵引等方法,取得一定的效果。西医的治疗特点,是重视椎间盘和骨质的改变,对于重症患者还可以手术进行治疗,这是中医所不及的。但由于西医在诊断标准上存在的问题,导致了治疗上的不足,治疗上较少考虑软组织因素,较少考虑局部与全身的综合治疗,因此,疗效也受到一定的影响。

中医的特点是注重辨证论治,既针对骨的治疗,也针对筋的治疗,这恰是西医的短处。中医在临床实践中,重视颈部软组织的问题。中医认为,颈椎病是内脏功能减退的表现,是筋骨的退化,筋就是软组织,包括了椎间盘与肌肉。颈椎骨的退化过程是缓慢的,而筋退化和损伤往往是较快和变化的。颈椎病的发病部分与骨质增生改变有关,但也可能无关,单纯软组织的改变,也可出现颈椎病的临床表现,而部分病者虽然有骨质的改变,但只对筋进行治疗,亦可取得良好的疗效。同时,中西医辨证论治注重内外的平衡,在内扶助体内的正气,在外调整颈部筋骨的平衡,内外兼治。针灸和按摩是治疗颈椎病中比较有中医特色的方法,两种方法均因有效和简便而得到广泛应用。按摩讲究治疗颈周的筋结,重视整脊手法使颈椎恢复平衡,常常有立竿见影的效果;针灸常从远处取穴,通过经络的传导,有针对性地对病变的颈椎部位发挥治疗作用。因此,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椎病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黄刚,陈博来,孔畅.腹针配合旋转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2] 郭元琦,陈丽仪,符文彬,等.腹针治疗颈型颈椎病63例观察[J].中医药学刊,2005,23(3):539-540

[3] 周金香,董华贞,陈文艺,等.小针刀配合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J].湖北中医杂志,2010,32(8):66-67

[4] 卢艳玲,汪萍.颈椎病物理因子治疗配合康复护理的疗效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10,32(11):11

[5] 彭全利.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颈椎病96例[J].当代医学,2010,16(25):151-152

[6] 董福慧.临床脊柱相关疾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69

[7] 刘长利,董华,徐炜明,等.从“大椎包”入手治疗颈型颈椎病理论探讨[J].中医药信息,2005,22(4):F003

颈椎病病因及治疗第2篇

关键词:脊髓型颈椎病 病因病理 推拿

【中图分类号】R22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8-0029-02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颈椎骨关节炎、增生性颈椎炎、颈神经根综合征、颈椎间盘脱出症的总称,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主要由于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致使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出现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颈椎间盘退变本身及其继发性的一系列病理改变,如椎节失稳、松动;髓核突出或脱出;骨刺形成;韧带肥厚和继发的椎管狭窄等,刺激或压迫了邻近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及颈部交感神经等组织,并引起各种各样症状和体征的综合征。颈椎病共有5种分型,分别是神经根型,脊髓型,交感神经型,椎动脉型和颈型,若两种以上类型同时存在,称为“混合型”。而脊髓型颈椎病是以颈椎小关节及椎间盘退变为基本病理基础,继发形成椎体缘骨赘,并以此压迫脊髓或支配脊髓的血管,导致的颈脊髓受压或(和)脊髓血供障碍并引起与之相关的脊髓功能障碍的脊髓病。1952年Brain报道的大样本脊椎病并将其区分为脊髓型颈椎病和神经根型脊椎病[1]。由于脊髓受损易于致瘫而更受到人们的重视,本病多发于5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为严重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最常见的颈椎疾患之一。本病发病隐匿,不易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晚期则发生神经系统不可逆损伤,而致肢体功能障碍。

1 临床表现

本病一般发病缓慢,高发年龄段多在40-60岁,典型表现为:

1.1 眩晕、颈痛、头痛、颈部疲劳进而出现一侧或双侧下肢麻木、沉重感,随后逐渐出现行走困难,下肢各组肌肉发紧,抬步慢,不能快走,继而出现上楼梯时需借助扶手,患者双脚有踩棉花感。继之一侧或双侧上肢麻木、疼痛,手无力、不灵活,精细动作难以完成,持物易坠落。亦有症状先出现于上肢,后出现于下肢者。

1.2 躯干部感觉障碍,常在腹部或胸部有如皮带样捆绑感即“束带”感。

1.3 部分患者有括约肌功能改变,如排尿踌躇或尿潴留等排尿困难;大便秘结,减退。病情进一步发展,需借助他人搀扶才能行走,可发展至下肢痉挛,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

1.4 体格检查。颈部肌肉僵硬,颈椎生理弧度变直甚至呈反弓,项韧带变性,有结节感,棘突有不同程度的偏移,不在同一直线上。四肢肌力减低,肌张力增高,上、下肢呈痉挛性瘫痪,且上肢在病损节段水平可出现迟缓性麻痹。浅反射减弱或消失,深反射活跃或亢进,可有髌阵挛和踝阵挛阳性。病理反射如:Hoffmann征、Babinski征阳性等。颈后伸位Hoffmann征可提高检查的阳性率。

1.5 影像。X线片示:钩椎关节增生,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椎间隙狭窄,椎体后缘增生较严重并突入椎管。CT、MRI检查示:椎管变窄,黄韧带增厚,椎体后缘增生物或椎间盘膨出压迫脊髓。

1.6 脊髓型颈椎病与其他型颈椎病的鉴别诊断。颈椎病各型间的鉴别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及影象检查,以下是颈椎病其他各型的临床诊断要点:

1.6.1 颈型。①主诉头颈肩疼痛等异常感觉并伴有相应的压痛点;②X线片上颈椎显示曲度改变或椎间关节不稳等表现;③应除外颈部其他疾患(落枕肩周炎风湿性肌纤维组织炎神经衰弱及其他非椎间盘退行性变所致的肩颈部疼痛)。

1.6.2 神经根型。①具有较典型的根性症状(麻木疼痛)且范围与颈脊神经所支配的区域相一致;②压头试验或臂丛牵拉试验阳性;③影象学所见与临床表现相符合;④痛点封闭无显效(诊断明确者可不作此试验);⑤除外颈椎外病变(胸廓出口综合征网球肘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肩周炎肱二头肌腱鞘炎等)所致以上肢疼痛为主的疾患。

1.6.3 椎动脉型:①曾有猝倒发作并伴有颈性眩晕;②旋颈试验阳性;③X线片显示节段性不稳定或枢椎关节骨质增生;④多伴有交感症状;⑤除外眼源性耳源性眩晕;⑥除外椎动脉I段(进入颈6横突孔以前的椎动脉段)和椎动脉III段(出颈椎进入颅内以前的椎动脉段)受压所引起的基底动脉供血不全;⑦手术前需行椎动脉造影或数字减影椎动脉造影(DSA)。

1.6.4 交感神经型。临床表现为头晕眼花耳鸣手麻心动过速心前区疼痛等一系列交感神经症状X线片有失稳或退变,椎动脉造影阴性,但在条件许可时,借用一些其他辅助方法,可对确定病变的性质、部位及鉴别诊断有一定帮助,如奎根氏试验、脊髓造影、椎动脉造影、选择性脊髓动脉造影、颈椎静脉造影等。

奎根氏试验即通过腰4~5穿刺达椎管内珠网膜下腔而测定脑脊液的压力来断定有无梗阻。也可以从脑脊液生化检查中根据其蛋白量的升高来推断其梗阻程度,了解脊髓受压情况,从而有助于颈椎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脊髓造影,是向椎管内注入碘制剂或空气来进行脊髓造影。它有助于对椎管及椎管内各种疾患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还可以明确脊髓受压部位与范围。但由于椎管穿刺本身可引起一系列副作用,使用造影剂可出现各种反应,具有一定危险性,临床要从严掌握。

颈椎病病因及治疗第3篇

关键词 颈椎病 病因生物力学分析 推拿牵引治疗 伏案职业群体

1 病因生物力学分析

颈椎病就其本质来说就是其生物结构和功能的损伤问题,用生物力学原理和方法来进行分析,既有必要,又相当有效。

1.1 颈椎的静力性结构失衡与颈椎病类型 颈椎有七节,上接头颅,下连胸椎。颈椎既要支持和活动头部,又要负责向脑供血的椎动脉和中枢分配在颈、肩、臂的脊神经的通行。颈椎的这些重要生理功能顺利完成,必有赖于其复杂的静、动力结构的精巧平衡。这种平衡一旦因损伤而丧失,就会致使颈椎内的脊髓、神经、血管等组织受到压迫刺激而产生一系列酸痛、麻木、眩晕等症状。按生物力学观点,颈椎中自身不具备像肌肉那样动作能力的结构,均属静力性结构,包括椎体及其附件(椎弓、横突、钩椎关节、关节突小关节等)、椎间盘、椎管、脊髓、神经根、血管和相关韧带等。颈椎静力性结构失衡所涉及内容较多,概括起来主要有四种压迫刺激性失衡:

1.1.1 椎体附件和椎间盘与脊神经根之间的失衡:因各种急慢性损伤因素和机体急慢性退变性因素,致使椎体、椎弓、关节突、小关节骨质增生,椎间孔变窄,椎间盘突出而使脊颈丛和臂丛神经根受到压迫和刺激而水肿,发生无菌性炎症,就会把其所支配的颈、肩、臂等处的酸痛和麻木感觉传送到大脑。这是伏案群体患者中最常见的神经根型颈椎病。

1.1.2 椎体及附件与椎动脉之间的失衡:如果骨质增生致使颈椎横突孔变窄、上下关节突明显增生肥大以及钩椎增生向外突出,就会直接压迫和刺激椎动脉,并使之痉挛,从而造成大脑供血不足,产生晕眩、头痛、视物模糊、猝倒等症状(注:倒地平躺即恢复正常),这就是椎动脉型颈椎病。

1.1.3 椎体及附件与交感神经干之间的失衡:如果椎骨一系列骨质增生使得分布在颈脊神经根、脊膜、小关节囊上的交感神经干(由脑发出的)受到压迫或刺激,患者就会出现片头痛、头昏、恶心、呕吐、眼后部胀痛、耳鸣、发声障碍等症状,这就是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1.1.4 由于椎弓内缘骨质增生,椎管内径变小,又因椎体间隙变窄,致使椎管内后衬的黄韧带打皱着褶、变性增厚:再加上管内前衬的后纵韧带劳损而骨化,均会使椎管腔狭窄,最终导致脊髓受挤压而损伤,从而引起下肢发麻、行走困难(脚就像踩在棉花上一样)等症状,这就是脊髓型颈椎病。

1.2 颈椎的动力性结构失衡与颈椎病类型 按生物力学观点:颈椎的动力性结构主要指附着在七节颈椎上且分布到头、颈、背、肩、胸等处的肌群和沿颈丛神经干、臂丛神经干分布的肌群以及相关的韧带和筋膜。伏案工作所产生的向前下方的合力,归根结底还是要靠颈椎背后及两侧的肌肉张力来平衡。因此头部长时间前屈给这些肌群以沉重负荷,于是给上述颈椎动力性结构造成劳损性失衡。低头伏案是目前职业劳动姿势的一大特征,而颈椎恰恰处在头颅与躯干之间,头的重量大,低头前屈就使得颈椎4、5、6节处受力负荷更大,由此可见,连续低头伏案工作时间越长,患颈椎病的机会就越大。

此外,颈椎静动力结构(椎体、椎间盘、韧带、肌肉)随年龄增长而衰老退变,特别是35-50岁退变速度呈加快趋势。往往在椎体各处发生骨质增生形成骨赘,致使颈椎的动静力性结构失衡,引起颈型颈椎病和颈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认为,气滞血瘀是促发颈椎病的重要因素。这是因为颈椎劳累一天之后,气血容易通过休息和睡眠很快得到濡养和恢复,而体质差的人往往是循着“气不通则麻”、“血不通则木”的规律,造成经络气血运行阻滞,日子一长,颈部的组织结构就会失去濡养,积累劳损,形成现代医学所说的退行性病变而患颈椎病。

2 推拿、牵引治疗各型颈椎病的体会

近五年来,我们采用推拿、牵引治疗各型颈椎病160例,获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2.1 临床资料 本院就诊患者160例,男83例,女77例;年龄最小者21岁,最大者78岁;病程最短者2个月,最长者40年。其中有90例患者曾分别接受过中药、西药、针灸、封闭、理疗等多种单独治疗效果不佳。

2.2 疗法应用

2.2.1 器械牵引:在有牵引器的条件下,可以用枕颌式坐位牵引的方法,牵引重量男性一般为8~14kg,女性6~12kg,牵引时间一般为30分钟。

2.2.2 局部推拿:牵引后,病人坐于椅上,术者站于其后,双手扶其双肩,缓缓向后抬至一定角度,再缓慢向前推至垂直位,嘱病人双上肢随身体摆动而前后摆动,颈肌放松,约1-2分钟后进行推拿。推拿时,医者先在患者颈项部、肩背部及上肢做轻快的滚揉法5分钟,然后多指拿揉上述部位,拇指按揉颈和上胸椎两侧的压痛点,重点按压第六颈椎横突旁的神经刺激点和交感神经星状神经结(缺盆),各点按3分钟。

2.2.3 推正法:前后滑脱错位者,术者双拇指按于其后的棘突旁,左右旋转式错位者两拇指分别置于左、右偏向不同的两个棘突旁,当向前运动时,双拇指加力推正之。

2.2.4 摇正法:选用复位角度时先将病人向后拉至某一角度,以保持颈椎前屈角度,然后术者选好“定点”,进行摇头或摇肩手法复位。以颈C4、5错位为例,触诊横突C4偏右C5偏左,术者左拇指按C4右偏横突后侧,左手托其左颊摇向右方达最大角度时稍加“闪动力”而复正。再以右拇指按C5左偏横突后方,左手托其右颊摇向左方。亦可用摇肩法达一定角度作一闪动来复位。

2.2.5 侧按法:术者一手虎口扶于病人颈部错位椎旁隆起处“定点”,另一手握病人健侧手腕,徐徐用力向下推拉,使病人颈部侧屈约200°然后轻轻还原。重复上述动作3次。一般先作健侧,使交错的关节易于松解,然后作患侧复正较易成功。

2.2.6 点穴治疗法:同上。医者双拇指点按风池、天柱、大椎、肩中俞、肩外俞、腕骨、后溪、少泽等穴,每穴点按半分钟。

2.3 疗效标准 治愈:症状消除或基本消除;显效:颈痛、上肢放射性疼痛或头晕等症状明显减轻;颈部活动改善,牵拉压头试验阴性;感觉、运动、腱反射基本正常;好转:颈部活动好转,牵拉压头试验阳性;疼痛头晕等减轻,上、下肢感觉、运动及腱反射情况有所改进;无效:症状特征无变化。

2.4 治疗结果 本组颈椎病患者均以接受本法治

疗2个疗程为观察时限,每个疗程10次,即连续治疗20次后评定疗效。治愈52例,显效60例;好转40例,无效8例;有效率达95%。神经根型颈椎病45例,治愈17例,显效20例,好转8例;椎动脉颈椎病26例,治愈10例,显效5例,好转11例;交感神经型颈椎病8例,显效5例,好转3例;脊髓型颈椎病6例,好转2例,无效4例;混合型75例,治愈22例,显效33例,好转18例,无效2例。

3 讨论

颈椎病就其本质来说就是其生物结构和功能的损伤问题,用生物力学原理和方法来进行分析,既有必要,又相当有效。颈椎上接头颅,下连胸椎,既要支持和活动头部,又要负责向脑供血的椎动脉和中枢分配在颈、肩、臂的脊神经的通行。颈椎的这些重要生理功能顺利完成,必有赖于其复杂的静、动力结构的精巧平衡。按生物力学观点,颈椎中自身不具备像肌肉那样动作能力的结构,均属静力性结构,颈椎静力性结构失衡所涉及内容较多,概括起来主要有:椎体附件和椎间盘与脊神经根之间的失衡;椎体及附件与椎动脉之间的失衡;椎体及附件与交感神经干之间的失衡;椎管及管内纵韧带与脊髓之间的失衡。按生物力学观点:颈椎的动力性结构主要指附着在七节颈椎上且分布到头、颈、背、肩、胸等处的肌群和沿颈丛神经干、臂丛神经干分布的肌群以及相关的韧带和筋膜。伏案工作所产生的向前下方的合力,归根结底还是要靠颈椎背后及两侧的肌肉张力来平衡。因此头部长时间前屈给这些肌群以沉重负荷,于是给上述颈椎动力性结构造成劳损性失衡。

颈椎病病因及治疗第4篇

关键词:椎动脉型颈椎病;中医;骨科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临床颈椎病类型中较为常见的一种,主要是因颈部交感神经受激惹导致椎动脉受累、血管狭窄、折曲而引发的以眩晕视力模糊等为主要表现的颈椎综合征。中医学上,颈椎病属"痹证"、"头痛"范畴、中医骨科学是一门运用中医学理论和诊治方法研究骨、关节及周围组织损伤与疾病的学科,同时也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治疗中发挥了、疗效好、恢复快、安全性高、创伤小等西医无法比拟的优势[1]。本文笔者结合中医骨科医学工作者相关研究报道的综合分析,探讨了中医骨科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研究进展。

1 中医骨科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理念和原则

1.1中医骨科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关键理念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因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及骨质增生,压迫颈部脊髓或颈神经根所致。中医学领域,中医骨科以国术精粹为基础,将中医传统精华和现代医学理论相结合,不断丰富中医药特色优势,采用辨症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其主要治疗理念在于在不损伤任何机体的情况下,通过调理以起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治疗方案上采用针灸、推拿、小针刀、颈腰椎牵引、穴位注射、砭木疗法、中药内服外敷及先进的理疗仪器进行综合治疗,具有疗效佳、疗效短的优点。

1.2中医骨科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原则 中医骨科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以"消除炎症、分化增生、改善平衡"为基本原则,在循序渐进的动态治疗中使病情不断得以控制。

1.2.1消除炎症 颈椎病是颈椎的慢性退行病变,属于无菌性炎症。中医骨科临床治疗上,首先从消除炎症入手,进行全面调理,以缓解颈周围软组织痉挛、炎症刺激或压迫椎动脉而导致的供血受阻症状,增强新陈代谢,促进血液循环。

1.2.2分化增生 骨质增生压迫颈部脊髓或颈神经根是诱发颈椎病的重要原因。因此,中医骨科注重从病机入手,通过中医骨科疗法通过矫正调整关节结构、松解关节、改变椎动脉扭曲受阻状态、缓解骨质增生对推动脉血管的挤压刺激,使椎动脉获得正常血供。

1.2.3改善平衡 椎动脉型颈椎病多见因其中大多系由于椎节不稳所致。中医骨科通过理顺颈部肌肉韧带的扭曲,使椎动脉受压现象得以控制,从而改善颈椎局部的内外平衡失调。

2 中医骨科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现状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中医骨科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方法有很多,常见的有中医中药治疗、中医外治疗法、中医推拿疗法和中医针灸疗法等几种。

2.1中药内服法 椎动脉型颈椎病,中医认为是肝阳上亢、气血亏虚、痰湿中阻所致,治则活血化瘀,益肾养血,祛风散寒。姜劲挺[2]观察仙鹤决明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将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仙鹤决明汤治疗,对照组采用西比灵胶囊治疗,结果仙鹤决明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更为显著。同时丹参山甲芎芍汤、定眩冲剂及益气通络汤都是目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良好方剂。

2.2中药渗透熏蒸疗法 中药渗透熏蒸疗法通过中药液产生的富含中药离子的蒸汽,可促进患者颈部毛孔张开,开放毛细血管网。并在在蒸汽环境内,利于机体内邪外出,有效松解痉挛,降低肌张力,活络关节。周珊红[3]观察中药熏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采用基础治疗,观察组同时结合中药熏蒸治疗。结果采用中药熏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能明显提高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2.3针灸法 根据中医基础理论,风寒侵袭、气血不和、经络不通是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的重要因素,因此针灸治疗颈椎病的主要作用是通过针灸达到舒筋活血的目的。曹世强[4]观察针灸并用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针刺百会、风池、颈夹脊穴等并温灸气海、关元穴,对照组采用单纯针刺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2.4推拿法 推拿疗法可疏通脉络,解除神经压迫,松解神经根及软组织粘连,缓解症状。治疗时,仰卧在床,头伸出床外,肩与床边(无床头)齐平,头向后仰,后颈部尽量放松,再用两手十指托于后颈部,并以十指从上到下反复揉按后颈部,然后再以十指左右来回推颈椎的棘突部位,沿经络循行的路线,气血运行的方向,施以不同的手法,指下可感觉到颈椎左右轻度摆动。由于颈椎的微动,可有效地改善颈椎关节与周围软组织之间的关系,纠正小关节的错位。丁全茂[5]探讨自创推拿手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影响,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自创手法治疗,对照组行常规方法操作,结果治疗组各项临床症状改善均优于对照组。

2.5捏脊法 捏脊法在中医学上是用双手拇指指腹和食指中节靠拇指的侧面在脊部皮肤表面循序捏拿捻动的一种中医治病的方法。中医认为,腹为阴,背为阳,督脉在脊背中央,是阳中之阳,捏拿督脉能起到振奋阳气的作用。在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中,捏脊法即徒手沿着脊椎两旁由下往上捏拿,可以刺激人体的植物神经干和神经节,通过复杂的神经体液因素,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对治局部的肩、颈、背痛具有良好的效果。在陈继岩[6]的研究中,系统地介绍了采用中医推拿整脊及其他手法的保守疗法,指出捏脊推拿手法中常用的治疗方法,是通过提捏患者脊柱两旁的肌肉,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脏腑功能,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3 中医骨科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展望

颈椎病的中医治疗方式成为现在很受欢迎的一种治疗方式。同时,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中,中医骨科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还应针对颈椎病的治疗难点及其发病机理,从理论研究入手,结合丰富的临床经验进一步全面发展。一方面,推进中医骨科微创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展。目前,已有医院推行"微创中医"治疗颈椎病,银质针多由85%白银及掺杂少许铜、铬合金熔炼而成,银质针非常细,直径大约1.0~1.1mm,以颈部肌肉僵硬、痉挛为主的病症通过银质针治疗,可取得良好的疗效。另一方面,大力传承并中医骨科疗法,以促进应用更多、更好的方法和技术来提高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史达,孙银娣,张平安,等.中医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1,7(02):191-192.

[2]姜劲挺,张伦广,安文博,等.手法配合仙鹤决明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60例[J].河南中医,2013,7(05):166-167.

[3]周珊红.熏蒸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3,6(05):81-82.

[4]曹世强,于金栋,张静,等.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60例临床疗效观察[J].四川中医,2013,7(03):66-67.

颈椎病病因及治疗第5篇

颈椎老化是基础,“埋头苦干”是帮凶

颈椎位于较为固定的胸椎和头颅之间,容易发生劳损,尤其是第4~6节颈椎活动度较大,更易发生退变。颈椎病在发病过程的影响因素很多,病理过程复杂,发病原因多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颈椎衰老退变随着年龄增长,机体逐渐衰老,不仅皮肤出现皱纹、头发变白,颈椎及椎间盘也会发生退变,继发颈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和韧带增生等病理改变,导致刺激或压迫邻近的神经和血管而发病。

慢性劳损各种超过正常生理活动范围的活动都是颈椎病的诱因,如长期从事低头工作者,不良的劳动姿势,不适当的枕头等。颈椎长期处于屈曲状态,迫使髓核向椎间盘后方移位,使该处的纤维环变薄、破裂。同时后侧的关节囊、韧带长期受牵拉而松弛,肌肉张力下降,从而加速颈椎的退行性变。

外伤在椎间盘退变的基础上,进行剧烈活动或不协调的运动,引起颈椎创伤而发病。

先天性颈椎管狭窄先天性颈椎管狭窄者由于脊髓神经在椎管内的活动度小,一旦发生颈椎退变增生,就容易产生严重脊髓压迫,发生脊髓型颈椎病。

寒冷,潮湿尤其在椎间盘退变的基础上,受到寒冷、潮湿因素的影响,可造成局部肌肉的张力增加,肌肉痉挛,增加对椎间盘的压力,使椎间盘突出诱发颈椎病。

咽部炎症吸烟、扁桃体炎或慢性咽炎等原因,使咽后壁及颈椎周围的软组织水肿渗出,弹性减弱,诱发或加重颈椎病。

总之,颈椎发病的基本原因是年龄的增长使椎间盘自然老化。而随着工作节奏的加快,人们从早到晚都在“埋头苦干”,长时间伏案工作,或使用电脑,保持单一姿势,使肌肉、韧带、筋膜、关节囊等软组织长期处于紧张状态,颈部肌肉疲劳超出生理的负荷,从而加速了颈椎病的发生。这也是颈椎病越来越年轻化的主要原因。

临床症状很复杂,诊断类型要细分

颈椎病的临床症状复杂多样,在临床工作中,为了便于诊断和治疗,常常将颈椎病分成以下几个类型:

神经根型是临床最常见的类型,表现为颈、肩、背部疼痛,酸胀痛、针刺样或烧灼样痛,颈部活动受限,上肢可有发沉、无力、麻木、握力减退、肌肉萎缩等现象。

脊髓型是临床最严重的类型,表现为上、下肢麻木、肌肉无力,步态不稳易摔倒,有“踩棉花感”,甚至出现排尿不畅、排尿困难、排便无力、便秘,四肢瘫痪。

椎动脉型表现为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耳鸣等,多为一过性,或颈椎处于某种姿势,当改变姿势症状即可消失或者明显好转。

交感神经型表现为心慌、咽梗,胸闷气短。血压升高、多汗。

颈型颈椎病患者常常觉得颈部易于疲劳,不能长时间看书、写作、看电视、看电影等;晨起后脖子发紧、发僵、活动不灵或活动时颈椎作响。

混合型患者兼有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但以一种类型的表现为主。保守治疗方法多,合理选用

显神通

颈椎病的治疗方法可分为非手术疗法及手术治疗两类。据统计,约90%的颈椎病患者可通过非手术治疗达到临床治愈,只有少数病例需手术治疗。可根据不同病情选用以下方法治疗。

推拿按摩疗法它能缓解颈肩肌群的紧张及痉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松解神经根及软组织粘连来缓解症状,是治疗颈椎病较为有效的措施。推拿治疗每天1~2次。

脊髓型颈椎病是推拿按摩的禁忌证,因为此型患者的颈椎管狭窄,脊髓在椎管内的缓冲间隙缩小,手法不当,可能造成患者的即刻瘫痪。

颈椎牵引疗法牵引疗法既可限制颈部活动,又能使颈部肌肉充分松弛休息,使排列紊乱或脱位的椎体间关节恢复正常,是治疗颈椎病的有效方法之一。

但是,脊髓型颈椎病是牵引疗法的禁忌证,原则上不宜选用。

理疗在颈椎病的治疗中,理疗能缓解颈肩肌群的紧张及痉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神经根及软组织的水肿从而缓解症状。常用的理疗方法有:离子导入法、超短波法、石蜡疗法,其他如炒粗盐及热水袋热敷、电褥子等。

围领在颈椎病急性期要限制颈部的活动,以利颈椎组织炎性水肿的消退,对颈椎不稳者效果更好。

针灸依据经络选择穴位,留针治疗效果较好。可根据病情分疗程治疗。

封闭疗法分为痛点封闭及穴位封闭。

中药疗法中成药如颈复康、根痛平、颈舒颗粒等。

西药疗法①消炎止痛剂:能够很好地抑制炎症进展和缓解疼痛;②肌肉松弛剂:对治疗颈肩痛引起的肌肉痉挛有良好的效果;③神经营养药:使受损的神经修复得到改善。

手术治疗不可怕,安全问题莫担心

颈椎病患者的治疗首先应采用非手术治疗,绝大多数患者通过非手术治疗可以缓解或治愈,仅有10%的患者需要手术治疗。这些患者经过正规的非手术治疗无效,神经根或脊髓压迫症状逐渐加重或反复发作,以至于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①脊髓型颈椎病脊髓受压症状不断加重或突然加剧,必须尽早手术治疗,否则随着病程延长,受压神经变性坏死,造成不可逆神经功能障碍。②少数神经根型颈椎病有严重的肌肉萎缩或剧烈疼痛,受压神经定位准确,可采用手术治疗。

目前颈椎病的手术治疗技术已比较成熟,特别是近30多年国内外大量的临床手术成功病例已经证明了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和治疗效果。严重的颈椎病患者应该去医院看脊柱专科或骨科医师,千万不要因为惧怕手术,而耽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机,遗憾终身。

防治关键靠恒心,劳逸结合勤锻炼

对于中老年朋友而言,在患了颈椎病以后,不要紧张,应该保持乐观精神,树立与疾病艰苦抗衡的思想,配合医生治疗,减少复发,同时阅读有关颈椎病的书籍,用科学的手段防治疾病:

调整坐姿,活动颈部预防颈椎病,最重要的是坐姿正确,使颈肩部放松,保持最舒适自然的姿势,不要偏头耸肩,谈话、看书时要正面注视,要保持脊柱的正直。应在读书读报或工作1~2小时,有目的地让头颈部向前、后、左、右活动数次,活动时应轻柔,缓慢,以达到各个方向的最大运动范围为准。使得颈椎关节肌肉疲劳得到缓解。

抬头眺远,举头望月长时间近距离看物,尤其是处于低头状态者,既影响颈椎,又易引起视力疲劳。因此,每当伏案过久后,应抬头向远方眺望半分钟左右,就像“举头望明月”一样。这样既可消除疲劳感,又有利于颈椎的保健。

颈椎病病因及治疗第6篇

[关键词] 神经根型颈椎病;康复;疗效;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R681.5[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5(b)-180-02

颈椎病是骨科门诊中的常见病、多发病,而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 CSR)又是颈椎病最常见的类型,占颈椎病的60%以上。CSR临床表现以颈项肩臂疼痛为主,伴颈项神经针刺样或过电样麻痛,常向肢体远端部位放射,颈部活动受限,上肢沉重无力,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生活。临床上广泛采用牵引、理疗、手法按摩等康复治疗,可使CSR获得很好的治疗效果[1]。然而仍有少数CSR患者即使经系统规范的康复治疗,效果仍不明显,影响患者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本文回顾分析入本院行康复治疗的CSR患者的资料,探讨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为改善康复治疗的效果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参照1993年全国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颈椎病的诊断标准[2],并排除脊髓型、椎动脉型等其他类型的颈椎病及合并颈椎肿瘤、结核、骨髓炎及严重骨质疏松症的患者,2009年1~12月入本院治疗的CSR患者共112例,其中,男41例,女71例;年龄41~72岁,平均(55.2±6.3)岁;病程3个月~6年,平均(21.4±5.3)个月。

1.2 康复治疗方法

参照张连玉[3]报道的康复治疗方案制定康复计划。①颈牵引:多采用坐位,颌枕吊带法。牵引力方向与躯干呈前倾20°,牵引力开始时为3~4 kg或更大,渐增至10 kg或更大,每次治疗20~30 min,每日1~2次,20次为1个疗程。重症者可卧位牵引,时间8~10 h。②理疗:包括高频电疗,颈后双侧并置或患肢前臂并置,微温或温热量,每次20 min,每日1次,10~20次为1个疗程;热疗,红外线、蜡疗或中药熨敷于颈后部,可与牵引同时进行;超声波治疗,每次20 min,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中频电疗,5~10 W/cm,每次10~15 min,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超声波治疗。③手法按摩:以按、摩、捏、拿手法为主,主要用于缓解肌肉痉挛止痛。每日1次,每次20 min,20次为1个疗程。④还包括运动疗法、颈部矫形器及中医疗法对患者进行综合康复治疗。

1.3 疗效评价

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4]评价疗效。临床治愈:颈项肩背不适,板紧疼痛,单侧上肢或双侧上肢牵挚放射性疼痛、麻木等症状消失;显效:颈项肩背不适,板紧疼痛消失,单侧上肢或双侧上肢牵挚放射性疼痛、麻木等症明显改善;好转:颈项肩背不适,板紧疼痛有所减轻,单侧上肢或双侧上肢牵挚放射性疼痛、麻木等症时轻时重;无效: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无变化。疗效的评定在治疗3个疗程后进行。

1.4统计学方法

连续变量以x±s表示。影响因素的分析首先采用单因素分析,组间比较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单因素分析有意义者再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P

2 结果

2.1 康复治疗的效果

治疗3个疗程后评定疗效,112例CSR患者临床治愈51例,显效32例,有效10例,无效19例,临床总有效率为83.0%。总体康复效果满意,但仍有19例(17.0%)患者经正规康复治疗后没有明显效果。

2.2 影响效果的单因素分析

可能影响CSR康复效果的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病程、治疗前病情严重程度、颈椎骨质增生情况、颈椎间盘突出情况和椎间隙变窄等,进行单因素分析,可知患者的年龄、治疗前病情严重程度、有无颈椎骨质增生及有无椎间隙变窄是影响康复疗效的可能因素,而和患者的性别、病程及有无颈椎间盘突出无关,见表1。

2.3 影响效果的多因素分析

将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年龄、治疗前病情严重程度、有无颈椎骨质增生及有无椎间隙变窄4个因素纳入到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分析结果可知:该4个因素均是影响CSR康复效果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越大、治疗前病情越严重、合并有颈椎骨质增生及椎间隙变窄的患者越容易发生康复治疗无效,见表2。

3讨论

颈椎病是颈椎间盘退变或椎间关节退变及其继发性改变致使周围组织(脊髓、神经根、交感神经、椎动脉)受累,并在临床上引起各种相应症状的一类疾病。大部分颈椎病经非手术治疗效果优良,仅有小部分患者经非手术治疗无效才行手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是非手术治疗的适应证,一般经牵引、理疗、手法按摩等康复治疗可以获得满意的疗效,但也有效果不佳者。本组分析造成神经根型颈椎病康复治疗的相关因素。

本组结果显示:患者的年龄、治疗前病情严重程度、有无颈椎骨质增生及有无椎间隙变窄4个因素是影响CSR康复效果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越大、治疗前病情越严重、合并有颈椎骨质增生及椎间隙变窄的患者越容易发生康复治疗无效。高龄患者康复治疗无效的比率较高,可能和颈椎间盘退行性变、骨质增生等改变明显有关;同时高龄患者颈椎前纵韧带、后纵韧带及项韧带的钙化越严重、颈椎慢性劳损也越多见也是其主要因素。治疗前病情严重程度也和最终康复效果有关。康复治疗CSR的主要机制是消除炎症、水肿,明显减轻或完全消除临床症状。对于初始病情就比较严重的患者,康复效果必然不佳。同样道理,采用康复的非手术治疗对颈椎骨质增生和椎间隙变窄也没有有效地缓解作用,所有存在颈椎骨质增生和颈椎间隙变窄的患者的康复效果也不佳。

总之,本研究证实:高龄患者、治疗前严重病情、合并有颈椎骨质增生及椎间隙变窄的患者容易出现康复治疗无效。因此,在康复过程中注意以上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从而有望取得更好的康复效果。

[参考文献]

[1]袁大伟,敖莉.神经根型颈椎病康复疗效分析[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7,7(6):465-466.

[2]孙宇,陈琪福.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J].中华外科杂志,1993,31(6):472-476.

[3]张连玉.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康复[J].中国社区医师,2005,21(12):38-39.

颈椎病病因及治疗第7篇

【关键词】 刃针; 龙氏手法; 神经根型颈椎病; 颈曲

目前,由于电脑、智能手机的普及,颈椎病发病率越来越高,年龄越来越趋向于年轻化,而神经根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最常见的一型,约占60%~70%。目前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方法与手段繁多。比如非手术疗法,针灸、推拿牵引、手法复位、针刀、中药内服及外敷、气功及药枕颈托等众多方法对治疗本病具有重要优势。但是这些单一疗法都存在疗程长、疗效不易巩固、复发率高、就医时间成本高等缺点。本课题组通过对颈椎病病因病机的深入探讨,并对现有主要疗法进行梳理,提出了颈椎病“针刀和手法并重,软硬兼施、动静兼治”的治疗方针。并选用刃针结合龙氏手法作为一种复合治疗方法,有效提高了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4年5月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科门诊以及住院部住院的9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的神经根型颈椎病诊断标准:(1)颈、肩、臂疼痛、麻木向上肢或枕部放射;(2)颈部活动时症状加重;(3)颈椎旁压痛;(4)肩及上肢感觉障碍,肌力下降;(5)压顶试验或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6)X线检查符合颈椎退行性改变[1]。运用SPSS 10.0统计软件产生随机序列,将符合入选标准的病例随机分为三组:刃针结合龙氏手法组、刃针治疗组以及龙氏手法组。其中刃针结合龙氏手法组30例,男13例,女17例,年龄(55.8±8.6)岁,病程(24.4±19.6)月;刃针治疗组30例,男14例,女16例,年龄(56.4±11.0)岁,病程(22.5±18.3)月;龙氏手法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53.8±8.5)岁,病程(23.6±19.8)月。三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刃针结合龙氏手法治疗组 器械选用北京特色东方医药研究院研制的0.7 mm×6 cm一次性刃针。定点:根据神经定位及有关影像学诊断确定病变颈椎节段,选取该节段的棘间、双侧关节突关节囊、棘旁明显的压痛点或硬结处。每次选用4~6点。:让患者俯卧,令其下颌部和床头边缘齐平,低头、下颌内收,充分暴露术区。操作:严格按针刀手术操作四步八法进行刃针治疗。用龙胆紫做一点状进针标记,在进针点周围常规消毒铺巾。刃针刀口线与神经血管、肌纤维平行,垂直于皮肤快速进针。缓慢探索到达相应的病变组织层时,分别行纵行及横行切割、摆动,边松解边深入,当术者手下有松动感,患者出现酸胀感即可。出针后,注意按压,防止出血。用无菌敷料外贴治疗点。术后结合龙氏手法治疗:卧位下以揉法放松颈部组织后,根据颈椎错位类型正骨:颈轴改变和前后滑脱式错位应用侧卧推正法、左右旋转式错位应用低头摇正法、侧弯侧摆式错位应用侧卧搬按法[2]。每周治疗1次,3次为一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1.2.2 刃针治疗组 刃针治疗同刃针结合龙氏手法治疗组刃针治疗部分,只是刃针治疗后辅以常规手法进一步松解:(1)肌肉起、止点按揉:主要是颈1~6横突前结节的前、中斜角肌起点,及第一肋骨上的前、中斜角肌止点;(2)侧压:头颈压向对侧,镇定,顿挫[3]。每周治疗1次,3次为一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1.2.3 龙氏手法组 治疗方法同刃针加龙氏手法治疗组手法治疗部分,以上治疗每次20 min,每天1次,每周5次,3周为一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1.3 疗效观察指标和判定标准

1.3.1 症状体征评分、疗效判定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颈椎病中医证候分类病理分型标准,制定神经根型颈椎病症状体征评定表。即按以下9个症状:颈部疼痛与不适、肩胛部疼痛与不适、上肢疼痛与麻木、颈部活动度、颈脊压痛、感觉、腱反射、椎间孔挤压试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从无或正常到很严重分成4个等级,分别取0~3分,计算总分(0~27分)。临床疗效判定:改善率[计算公式采用尼莫地平法:(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治疗前评分×100%]作为判定依据。临床痊愈:改善率≥90%;显效:改善率≥75%、

1.3.2 颈椎曲度值测量 治疗前拍摄颈椎正侧位X光片,疗程结束后拍摄颈椎侧位X光片。通过在颈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颈曲值以观察颈曲的改变。按照目前应用最多的Borden[4]法,即自枢椎齿突后上缘到C7椎体后下缘画一直线,从此线至C4椎体后缘画一垂直横交线,测量此横交线的数值即为颈曲值,其正常值为(12±5)mm,>17 mm为曲度变大,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的分析比较采用Ridit分析。P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治疗后,刃针结合龙氏手法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刃针治疗组和龙氏手法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三组治疗前后颈椎曲度改善效果比较 三组治疗前颈椎曲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三组颈椎曲度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

3 讨论

颈椎病病因与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与颈椎病发病相关的因素有退变、创伤、劳损、颈椎发育性椎管狭窄、炎症及先天性畸形等诸多方面,其中以退变和劳损最为常见。在发病机制方面,过去几十年片面强调骨质增生或颈椎间盘退行性病变为主的认识正在改变。

3.1 动态和静态力平衡失调是颈椎病发病的主要机制 生物力学研究认为:骨骼和韧带维持关节稳定和平衡的作用为静态力平衡,肌肉维持稳定的作用为动态力平衡,动静平衡系统共同作用,以保持颈椎的稳定。如在病因作用下导致颈椎的动静力学失衡, 则可促进颈椎病的发生发展[5-6]。由此可见,颈椎病病机关键是软组织急、慢性损伤以及椎体错位,从而使颈椎动静态力平衡被破坏[7]。

3.2 “动静兼治”是阻断颈椎病病理发展的关键 颈椎病的实际发展过程中,动态和静态力平衡破坏后互相影响,比如动态平衡失调导致应力变化,必然引起椎置的改变:轻者曲度变化,椎体前后、左右、旋转等移位;重者则可见明显的椎体滑移、椎间盘变性、脱出、椎管狭窄等等病理改变[8](静态力平衡失调)。而椎体关节紊乱、移位反过来也可导致软组织损伤,两者互为因果,互为影响,有时难以分清先后主次,正所谓“筋伤骨必动, 骨动筋必伤”。因此治疗上必须同时对病变软组织和紊乱、移位椎体进行治疗和纠正。

3.3 维持颈曲正常状态是预防和治疗颈椎病的重要环节 在以上颈椎病发生发展的病理过程中,颈椎生理曲度的变化应受到重视:在各种椎体紊乱失衡中,颈曲变化反映了颈椎的基础力学平衡。影响颈椎生理曲度的因素很多,可分为静态性因素(椎间盘、韧带、椎体和小关节)和动态性因素(颈部肌肉)。这些因素会使颈椎生理曲度不能维持,从而改变稳定性[9]。也就是说,静态或动态力平衡失调均可导致颈曲的变化,颈曲能较准确地反映颈椎整体功能的变化。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颈曲出现早、可测量、变化明显,作为一种X线客观诊断标准,对半数以上的颈椎病患者的早期诊断极具意义[10]。临床上Χ线观察到低龄颈椎病(15~19岁)主要是颈椎曲度值改变,而与骨质增生关系很小[11]。在与退变相关的颈椎病中,颈曲也广泛存在着变直、反张、S型、中断等异常,约为52%~97%[12],尤以颈曲变直为主。在颈椎发病和康复过程中,颈椎椎间盘退变、曲度异常和骨质增生三者中唯有颈椎曲度的变化是可逆的。有资料表明通过观察颈椎异常曲度变化与临床症状改善对比,证实纠正异常颈曲在颈椎病治疗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13]。

3.4 “针刀和手法并重,软硬兼施”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有效手段 针刀松解不仅能够直接松解软组织粘连、刮除瘢痕、消除挛缩,还可消除不平衡的力[14],主要改善动态平衡失调。刃针可作为小针刀使用。但是,单纯针刀、刃针治疗不能直接纠正颈椎关节的紊乱(静态力平衡失调)。龙氏手法则是龙层花教授创立的一套治疗脊柱软组织损伤、脊椎关节错位等病症的正骨推拿手法,改善静态力平衡具有很好的优势,较普通推拿手法具有更好的疗效[15]。但是,其不具有针刀直接松解粘连、刮除瘢痕、消除挛缩的作用,改善动态平衡失调方面相对较弱。如此两种方法结合,一硬(指针具)一软(指手法),软硬兼施,则可取长补短,既能针对性松解病变软组织,又能针对性改善椎体关节紊乱移位状态,动态和静态力平衡失调皆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从以上笔者得出的临床数据来看,刃针结合龙氏手法组疗效确实优于单纯刃针组、龙氏手法组,颈曲改善程度也优于其他两组,这进一步支持笔者提出的上述观点,即“针刀和手法并重,软硬兼施、动静兼治”是治疗颈椎病的的较好手段。单纯一种方法有效但并不理想,因为单一方法很难同时做到“动静兼治”,复合方法才更有可能。因此,在治疗此种疾病过程中,应选择两种或多种方法复合治疗,才能取得更好的疗效。复合方法可以很多种,组合原则应坚持:动静兼治、优势互补。当然,笔者目前只是观察了刃针结合龙氏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近期疗效,下一步还要继续进行远期疗效以及复发率的观察。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

[2]段峻峰,宁俊忠.龙氏正骨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J].中国美容医学,2011,20(4):121-122.

[3]田纪钧.刃针微创治疗术[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98.

[4]周秉文. 颈肩痛[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55-56.

[5] Miyamoto S,Yonenobu K,Ono K.Experimental cervical spondylosis in the mouse[J].Spine,1991,16(8):459.

[6]施杞,郝永强.动静力平衡失调与颈椎病―颈椎病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13(1):52-54.

[7] 柳百智.针刀治疗颈肩腰腿痛[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

[8] 庞继光.针刀医学基础与临床[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6:313-314.

[9] 俞魁,曹增忠.颈椎病X线征象与投照关系[J].中国中医骨伤科,1994,2 (2):34.

[10] 王成林,陈建群,郑勇平,等.颈椎生理曲度异常分型及早期颈椎病诊断标准[J]. 中华创伤杂志,1998,14(2):100-102.

[11] 张光发,郭维知,叶守贞,等.青少年颈椎病的病因病机及预防[J].中国中医骨伤科,1996,4(5):16.

[12] 谢大钊.颈椎病X线诊断[J].中华骨科杂志,1982,2(2):17.

[13] 韦贵康,韦紧,周红海.颈椎病颈曲改变对神经根与椎动脉的影响及手法治疗临床观察[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3,5(15): 259-261.

[14] 柳百智.针刀治疗颈肩腰腿痛[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