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颈椎病中医治疗(合集7篇)

时间:2023-10-23 09:57:52
颈椎病中医治疗

颈椎病中医治疗第1篇

石氏伤科在以往大量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观察中,通过筛选中药有效药物,并在临床中反复验证,形成现在石氏伤科治疗颈椎病的方案,以特有的注重气血、痰瘀相关理论作为指导,具有疗效肯定、副作用少、患者痛苦小、治疗风险低、临床依从性强等特点。

颈椎病急性发作期和恢复期多以中医治疗为主,西医治疗为辅。但西医治疗目前方法较单一,主要是对症治疗,如消炎止痛、扩张血管、利尿脱水、神经营养等,由于未针对病因治疗,部分患者起效慢,且长期疗效难以保证,病情常反复发作。而临床上中医药治疗有独特的优势,标本兼治,疗效较肯定,复发率较低。目前中医药治疗方法多样,采用综合疗法,有效率较高。

颈椎病恢复期,多有气血不足证、肝肾亏虚证,主要采用益气养血和营通络、滋肾养肝和营通络法,拟定系列方药辨证论治,将黄芪桂枝五物汤、杞菊地黄胶囊作为主要方药,同时可选择性采用中药外敷,配合石氏脊柱平衡操治疗颈椎病。杞菊地黄胶囊主要成分有枸杞子、、熟地黄、山茱萸(制)、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主要作用是滋补肾阴,养肝明目。本方是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再加枸杞、而成,增强了滋肾、养肝、明目的作用。主治肩颈痹痛麻木,或手足肌肉萎缩,或四肢拘紧、行走不稳,伴头晕目眩、两目昏花、视物不清、眼珠涩痛、怕光羞明、迎风流泪、口干、体削、面色潮红、心烦失眠、口苦咽干、肌肤甲错、大便干结、小便短涩、舌红绛、苔无或少、脉细等。中医认为,肝开窍于目,肝血上注于目则能视。枸杞子补肾益精,养肝明目;善清利头目,宣散肝经之热。八种药物配伍组合共同发挥滋阴、养肝、明目的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枕头中央应略凹进,高度为12~16厘米,颈部应枕在枕头上,不能悬空,使头部保持略后仰。习惯侧卧位者,应使枕头与肩同高。睡觉时,不要躺着看书,也不要长时间将双手放在头上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在洗脸、刷牙、饮水、写字时,要避免颈部过伸过屈活动。在颈椎病患病期间,应停止做一些过度活动颈椎的活动。

颈椎病中医治疗第2篇

(1)脊髓型,此类型病人进行手术比例较高。(2)神经根型,98%以上病人可以通过牵引疗法等非手术治疗治愈或明显好转。(3)椎动脉型,大多数病例都可以通过牵引及颈部制动等非手术疗法治愈或明显好转。(4)交感神经型,绝大多非手术可治愈。(5)混合型,针对具体情况,多数的病人都可以经过非手术疗法治愈、自愈或明显好转。

颈椎病诊断依据:

1.颈部有慢性劳损或有外伤史,在患者后颈部触诊检查,可发现部分患者上颈椎或其它患椎移位,相应的关节囊部肿胀、压痛。部分病人在患侧锁骨上部可听到椎动脉血流受阻的杂音。发病时颈部功能活动受限。2.中年以上的病人,常由于头颈部改变引起眩晕、恶心、头痛,或视力减退、耳鸣、耳聋、舌活动障碍、血压异常。如长期供血不足,可出现小脑及大脑枕叶损害的症状(脑性轻瘫、共济失调、眼球震颤等复杂的中枢神经损害症状)。3.位置性眩晕或性摔倒?患者作颈部幅度较大的旋转、后伸活动时,可引起眩晕或性摔倒;压头试验阳性。4.颈椎正侧斜位X线片显示,患椎可有病理性变化或旋转性移位。排除骨折、脱位、结核、肿瘤等疾病。5.其它检查?如脑血流图、肌电图、心电图、血脂、眼底、尿等检查,必要时作椎动脉造影。颈椎病的常见中医治疗有理筋手法,内服以及外用活血舒筋中药、牵引治疗、练功做颈部活动以及药枕疗法。药枕疗法是我国古老的传统治疗手段之一,具有简易、方便、有效的特点。传统中医学认为,人的头颈除经脉网罗密布,穴位庞杂,久卧药枕,利用睡眠时头部的温度,促使药物的有效成分散发出来,缓慢持久的刺激经穴,可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唐代孙思邈《千金药方》载有:“治头项强不得四顾方,蒸好大豆一斗,令变色,内囊中枕之。”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载:“绿豆甘寒无毒,作枕明目,治头风头痛。”清代刘灏《广群芳谱》载:“决明子作枕,治头风明目。”药枕疗法的治病原理主要源自于如下几个方面:经络调节?经络具有联系脏腑和肢体的作用。头颈部位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人体全息胚,大部分经络在此循行、经过,许多腧穴也在此分布。药枕疗法就是利用机械和药物等多种刺激,进而激发头颈部位的经络腧穴之气,促进感传,使经络疏通、气血流畅。

颈椎病中医治疗第3篇

一、针灸疗法 针灸疗法具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散寒止痛的功效,对颈椎病的颈肩及上肢麻木、疼痛有很好的疗效。一般采用毫针刺法,常用腧穴有风池、天柱、大椎、大杼、天宗、肩井、曲池、-外关等。根据病情选用4~6个穴位,中等刺激,平补平泻,留针20分钟,10次为1疗程,每日1次。

二、拔罐疗法 通过刺激皮部,改善经脉、络脉、经筋的气血运行,起到活血化瘀、解痉止痛的作用。

拔火罐法:用罐口直径为8厘米左右的玻璃或陶瓷火罐在背部的肩井、大椎、天宗、厥阴俞等部位,以酒精闪罐法扣罐、留罐20分钟,2日1次,10次为1疗程。

拔竹罐法:取风池、大杼、风门、肩井、天宗、曲池等穴位拔罐。留罐7~8分钟,使局部皮肤出现瘀血或充血,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三、推拿疗法 1.患者俯卧,医者用手推揉颈、肩、背部数遍,拿揉颈、肩、背部1~2分钟,再用拇指弹拨颈部痛点结节,点揉哑门、风池等穴,并按压大椎、大杼穴至天柱穴之连线3~4分钟。

2.患者仰卧,颈下不垫枕,医者一手置颈下,一手五指捏拿颈肌3~5分钟;再一手置下颌部,一手置颈后,同时用力拔伸颈部,并向左右缓慢转动。棘突偏歪者,可待头部转动到偏歪侧最大限度时,拇指用力推顶偏歪颈椎的棘突,听到响声及指下有移动感时,为复位成功。再拔伸3~4次。

3.患者坐位,在颈部两侧做理筋数遍,拇指按压天鼎、缺盆、肩中俞、肩外俞、天宗穴,并拨腋神经;再双手揉拿上肢数遍,点揉手三里穴1~2分钟。最后握住患侧手部抖动,牵引上肢数次,拿肩井。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四、水针疗法 水针疗法是指将某些药物注射到人体一定穴位上或压痛点上的方法,是一种对症治疗措施,对消除疼痛、麻木、头晕、失眠等症状有一定疗效,可作为颈椎病的辅助疗法。

1.用红花、当归、川芎注射液5毫升,加2%的普鲁卡因2毫升,做颈肩部压痛点或条索状硬结区局部注射,隔3~4天重复注射1次,可减轻疼痛,逐步软化硬结。

2.用0.5%~1%的普鲁卡因加强的松龙混悬液、维生素B1、维生素B125%葡萄糖注射液、50%~100%的丹参注射液等进行穴位或压痛点注射。

颈椎病中医治疗第4篇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会造成较大影响,因此对患者实施安全有效的治疗非常重要。但有研究显示,目前在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治疗时,常规的西医治疗方法的效果并不佳,而中医治疗方法开始得到了非常多的关注。本次研究中分析了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使用中医方法治疗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在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问收治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数量为50例。其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30~58岁,平均(< 40.65 ± 6.54岁。所有患者已经使用1993年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制定的CSA临床诊断标准诊断,同时所有患者均得到确诊。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均25例。对照组中男16例,女9例,年龄30~57岁,平均(39.62 ± 6.21)岁。观察组中男16例,女9例,年龄31~58岁,平均(41.52 ± 6.54)岁。两组患者的年龄和性别等一般资料经比较后显示差异不明显,因此有可比性。治疗方法。

对照组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方法治疗。

(1)首先让患者采取坐位,医护人员在后侧使用滚法和一指禅推法对颈项和肩部进行推揉按摩,速度约为每秒1.5次左右,一次推揉按摩时问为3 min。让患者的头部进行向前屈曲、向后伸展以及左右旋转活动,每个方向为3次,并将其肩部和颈项进行提拿处理,在此时尤其需要对紧张的肌肉进行按摩,让其得到缓解。

(2)让患者采取坐位,医护人员站在其后侧,右手扶着患者头顶,左手托患者下领,对其颈项部位进行轻柔的摇动和旋转,但速度需较快。若颈部稍微向前屈曲,需立即向患侧进行大幅度旋转,此时手法需快速和准确。

(3)患者采取坐位,医护人员在患者前侧,将手指紧紧贴在患者头皮上,并沿着发际线缓慢的向后摩擦,摩擦速度逐渐加快,并需要抹患者前额,将头部一侧胆经和拿五经进行摩擦梳理,并对印堂穴、百会穴以及四白穴进行按摩.

(4)患者采取坐位,医护人员对其天宗穴、肩井穴、风府穴、风池穴进行按摩,每秒按摩次数为1次,每个穴位按摩30s左右,力道遵循由轻到重的顺序,并在治疗结束前对患部进行加擦治疗5次。

1.2.2观察组治疗方法。

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使用中医综合方法治疗。即对其实施拔罐、针灸以及神灯照射的治疗,治疗原则为化湿通络和祛风散寒。在穴位的选择上,选择大椎穴、风池穴、完骨穴、颈夹脊穴和天柱穴田。使用平泻平补的手法进行留针,留针时问为30 min左右,每隔24h对其进行1次的治疗。在拔罐的过程中取阿是穴、颈夹脊穴和大椎穴,留罐时问为5 min,每隔24h治疗1次。另需要对其颈项部位进行神灯照射,照射时问为每次30 min,每隔24h治疗1次。

1.3疗效标准。

在治疗效果上,需使用《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的相关标准对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即对其眩晕、颈肩痛和头痛进行评分,比较两组患者的评分情况。另外需要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治疗安全性。

1.4统计学方法。

在对计量资料比较过程中,使用t检验和(`x ± S)进行比较,在对计数资料比较过程中,使用了X2检验和率(%)表示,并将所有的数据纳入到SPSS 17.0统计学软件中进行比较。若最终差异显示为(P<0.05)则表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眩晕评分(13.58 ± 3.68)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眩晕评分(10.24 ± 2.65分,观察组颈肩痛评分(3.69 ± 0.95分明显优于对照组颈肩痛评分(3.05 ± 0.98)分,观察组头痛评分(2.08 ± 0.31)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头痛评分(1.26 ± 0.35)分。所有差异经统计学比较后显示均为显著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另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2.5%和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5%之问的差异不明显,P>0.05,无统计学意义。

3、讨论

颈椎病中医治疗第5篇

颈椎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其发病率随年龄升高而升高。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颈椎肥厚增生以及颈部损伤等引起颈椎骨质增生,颈椎管或椎间孔变形,狭窄,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刺激或压迫颈脊髓、颈部神经,血管而产生一系列症状的临床综合征。

中医认为,颈椎病根据症状可将其分属“痹症”,“眩晕”、 “痿证”等范畴。在病因学上通常认为是外伤,风寒湿邪侵袭、气血不和、经络不通等所致,头晕,目眩,耳鸣则与痰浊,肝风、虚损有关。中医不仅仅将颈椎病着眼于颈肩背臂等局部,而且还有机地联系脏腑。经络气血等整体进行辨证施治:并将肝,脾、肾等内脏的功能与筋骨、肌肉,关节功能有机结合,注重二者之间的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作用。

主要临床表现:颈肩痛,头晕头痛,上肢麻木、肌肉萎缩,严重者双下肢痉挛,行走困难,甚至四肢麻痹,大小便障碍,出现瘫痪。多发在中老年人,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一、颈椎病早期的中医治疗

1,风邪侵袭,营卫失和

主证:颈、肩、背部疼痛强直,常有落枕,或伴随出汗怕风,舌苔白而口不渴者。

治则,祛风和血,调和营卫,

处方:桂枝9g白芍9g葛根1 5g当归9g

川芎9g炙甘草6g大枣3枚生姜5片

2,风寒侵袭,经输不利

主证:颈、肩、背疼痛,肌肉僵硬,颈部有紧束感,舌淡苔薄者。

治则:祛风散寒,活血舒筋。

处方:葛根1 5g麻黄6g桂枝、白芍、当归、川芎各9g

炙甘草6g大枣3枚生姜5片

3、督脉经输不利

主证:颈、肩、背和上肢隐痛,易疲劳心悸、肢冷无力;或有下肢浮肿、腰和膝盖冷痛。

治则:温通督脉,生精养髓。

处方:熟地24g山药12g山萸肉12g枸杞子12g杜仲12g附子6g

桂枝gg鹿角胶9g(烊) 当归9g川芎9g狗脊12g川断12g

二、颈椎病中期的中医治疗

1,外邪侵袭

主证:颈、肩、背、上肢疼痛,屈伸不利,畏寒喜温,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者。

治则:散寒除湿,补肝益肾。

处方:羌活、川芎、桂枝、防风、当归、川芎、赤芍、党参、茯苓各gg熟地18g

葛根15g秦艽12g桑寄生15g杜仲12g炙甘草6g肉桂2g细辛5g

|若风邪偏蛊,处方:防风gg葛根15g麻黄5g肉桂5g秦艽9g当归9g杏仁9g

黄芩6g川芎9g羌活9g威灵仙1 5g生姜5片甘草6g大枣5枚

若寒邪偏直,处方:制川乌6g生麻黄5g黄芪1 5g桂枝9g当归9g赤芍9g

杜仲12g桑寄生1 2g宣木瓜9g细辛5g

若湿邪偏盟,处方:茯苓24g白术24g薏苡仁24 g桂枝gg北苍术1 5g杜仲1 2g

桑寄生1 5g木瓜1 5g当归9g海桐皮12g防风9g羌活魄制川乌5g

2,气滞血瘀

主证:颈、肩、背及上肢疼痛如刺,痛点固定,或胸胁胀痛,舌质暗红。

治则:理气活血,化瘀通络。

处方:柴胡9g枳壳6g桃仁6g红花6g当归9g赤芍9g

川芎9g葛根1 5g牛膝9g炙甘草6g羌活9g桂枝6g

3,痰湿困阻

主证:眩晕,或史然晕倒,耳鸣日久,或出颈、肩、背部疼痛,痛处固定,

或头沉,胸闷,下肢软弱无力,伴随恶心呕吐。

治则:燥湿健脾,祛痰通络。

处方:陈皮9g半夏9g积实6W 9g茯苓1 2g制南星6g当归9g

葛根1 5g节菖蒲1 5g天麻12 g土白术9g川芎6g赤芍9g

4,淤血阻窍

主证:眩晕,或突然晕倒,耳鸣日久,或颈、肩、背部疼痛,刺痛,痛处固定,或头发脱落,面色青紫,女性伴随闭经等。

治则:活血通窍。

处方:当归9g赤芍9g川芎9g甘草6g

5,痰瘀交阻

主证:乏力眩晕耳鸣,胸闷心慌气短,或头痛,胸紧腹胀,恶心呕吐,便溏,或头重刺痛,或颈项,肩部,上肢疼痛麻木,沉重等,或疼痛剧烈、惧按。

治则:燥湿化痰,化瘀通络。

处方:半夏9g白术9g天麻9g陈皮6g茯苓1 2g当归9g赤芍gg川芎9g甘草6g

三、颈椎病晚期的中医治疗

1、肝肾阴虚

主证:颈、背、肩、四肢酸软无力,隐隐作痛,肢体消瘦,精神面貌虚弱等。

治则:滋水涵木,生精填髓。

处方:黄柏、知母、当归各9g白芍、锁阳、牛膝各1 2g龟,甲1 5g熟地24g陈皮6g

2,气血不足

主证:颈、肩、背和上肢隐,四肢无力,眩晕或有耳鸣,面黄,失眠多梦,乏力气短等。

治则:补气养血。

处方:党参1 2g黄芪1 5g炒白术9g当归12g熟地24g山药12g茯苓9g陈皮6g

炒枣仁1 5g远志9g炙甘草9g木香6g焦三仙各6g肉桂1,5g

颈椎病中医治疗第6篇

本病主要表现为头、颈、肩臂或胸部疼痛、麻木,甚至出现肢体功能失常,导致瘫痪,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工作和生活。

本病属中医“痹症”“头痛”“眩晕”“项筋急”“颈肩痛”等范畴,多因外伤或感受风寒湿邪,以致筋骨劳伤、气血瘀滞或痰瘀阻络。据临床验证,对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论治,可以提高疗效、缩短疗程、减轻患者的痛苦,现将临床常见的证型介绍于下,供读者参考。

一、寒湿阻络型(本型常见于颈型和神经根型颈椎病):头痛或后枕部疼痛、颈僵、转侧不利、一侧或两侧肩臂及手指酸胀痛麻,或头疼牵涉至上背痛、肌肤冷湿、畏寒喜热、颈椎旁可触及软组织肿胀结节;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

治宜温经活血、祛寒除湿、通络止痛。方药:黄芪、党参、红花、地龙、威灵仙各12克,加水500毫升,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续煎30分钟,取汁100毫升,每剂煎服2次,每日1剂。

二、气血两虚夹瘀型(本型常见于椎动脉型颈椎病):头昏,眩晕,视物模糊或视物目痛,身软乏力,纳差,颈部酸痛或双肩疼痛;舌淡红或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而润,脉沉细无力。

治宜益气养血、醒脑宁神、活血通络。方药:黄芪、葛根各30克,白芍20克,威灵仙、穿山甲、天麻、淫羊藿各10克,蜈蚣2条,土鳖虫8克,熟地15克。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12剂为1疗程,停药3~5日,可再服第2个疗程。

三、气阴两虚夹瘀型(本型常见于椎动脉型和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眩晕反复发作,甚者一日数十次,即使卧床亦视物旋转,伴恶心、呕吐、身软乏力、行走失稳;或心悸,气短,烦躁易怒,咽干口苦,眠差多梦等;舌红,苔薄白或微黄而干,或舌面光剥无苔,舌下静脉胀大;脉沉细而数,或弦数。

治宜益气养阴、安神醒脑、调和气血。方药:白芍30克,丹参20克,天麻、川芎、杭、枸杞子、沙参各12克,炙甘草、炒枣仁、炒柏子仁、炙远志、地龙、夜交藤各10克。水煎服,每日1剂。

颈椎病中医治疗第7篇

【关键词】 椎动脉型颈椎病;中医药;药理研究

椎动脉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vertebral arteriopathy,CSA)是由多种原因引起椎动脉受压和发生弯曲、痉挛或伴有椎动脉粥样硬化及转动牵拉椎动脉时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症状。是颈椎病中的一种常见类型,颈椎病患者中40%为椎动脉型颈椎病,其发病率仅次于神经根型颈椎病[1]。中医多以“眩晕”病论治。目前对本病的治疗方法很多,但因其发病机制复杂,尚缺乏统一的疗效判定标准,临床统计方法存在差异,所以各种疗法的治疗效果多有不确切因素。近年来随着中医药治疗本病研究的不断深入,对本病的治疗已有较大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现将本病的研究现状概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椎动脉型颈椎病属于祖国医学“眩晕”范畴。历代医家多认为本病多为本虚标实,以虚为主,主要夹风、火、痰、瘀等。“眩晕”一证,最经典的论述始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主张应从风火立论;金·刘完素的《河间六书》有“风火皆阳,阳多兼化,阳主乎动,两阳相搏,则为之旋转”的论述;元·朱震亨《丹溪心法》的“无痰不作眩”;明·张介宾《景岳全书》中说“眩晕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

2 辨证分型

本病多因颈部慢性软组织劳损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的衰老,肝肾精亏,筋脉、骨与关节失去濡养而发生退行性变,痰瘀内生致经络阻滞、脉道不通、髓海失充、肝风内动、风火上扰神明而出现。其病因病机复杂,各医家辨证分型也各有千秋:赵定麟[2]将其分为痰湿中阻、痰瘀互结、湿热内扰、气血亏虚四型,分别予以半夏白术天麻汤、血府逐瘀汤、温胆汤、益气聪明汤加减治疗;李飞跃等[3]总结名老中医李国衡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经验,辨证分为肾虚肝旺型、气血两虚型、气虚瘀滞型、痰湿阻滞型,分别用益气通脉汤、加味八珍汤、补阳还五汤、温胆汤等治疗,疗效显著;梁晓星[4]以痰热内扰证、肝肾阴虚证、肝阳上亢证分别诊治,分别以泽泻汤和黄连温胆汤、杞菊地黄丸加减、建瓴汤加减辨证治疗,临床效果满意;潘之清[5]将其分为肝阳上亢、痰浊中阻、气血虚弱、肝肾不足、痰瘀互阻五型,分别采用羚羊钩藤汤、半夏白术天麻汤、八珍汤、金匮肾气丸(或知柏地黄丸)等治疗。

3 临床验方报道

王拥军等[6]将53例CSA患者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连用20天,治愈39例,显效8例,有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22%;熊昌源等[7]以钩藤饮加葛根为主随症治疗肝风上扰证;汤正蓉[8]以天麻钩藤汤和杞菊地黄汤加减治疗颈性眩晕,效果满意。蒋红玉等[9]对63例CSA予以芪棱汤(黄芪、桑椹子、天花粉、三棱、水蛭等)治疗,总有效率达95.24%。钟冬梅[10]用加味黄芪桂枝汤治疗CSA 41例,总有效率92.68%。杨笃权等[11]用定眩冲剂治疗CSA 220例,治愈率61.6%,有效率98.6%。金卓祥[12]认为颈性眩晕又称椎动脉型颈椎病,用自制晕乃停口服液治疗,以天麻蜜环菌片作对照,结果表明,治疗组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94%,优于对照组的80%,而且治疗组在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液流变学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吴绪祥等[13]运用乌龙丹(黄芪、川芎、制首乌、地龙、葛根等)治疗CSA,效果满意。田伟明等[14]应用自拟止眩汤治疗CSA 161例,对照组用颈复康冲剂治疗139例,结果前者总有效率为98.13%,后者总有效率为86.33%,二者有显著差异。姚天源[15]用通痹定眩汤治疗CSA 349例,结果:治愈212例,显效96例,有效34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达97.99%。

4 中药药理研究

4.1 中药对微循环的影响 以往认为颈椎病骨赘不除、椎间失稳不解决,将持续对椎动脉形成刺激或压迫,症状则难以缓解,然骨质增生、椎间失稳与临床症状并不呈正相关,颈椎病临床症状出现,并不仅仅是单纯的机械性刺激或压迫神经、血管或脊髓。现代医学研究认为横突孔、椎管、椎间孔与相应组织间都有一定的间隙,一般都难以真正压迫血管、神经或者脊髓。仅极少数病例系增生组织对椎动脉形成压迫,影响椎动脉血流量。但骨赘刺激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局部充血水肿可使管腔狭窄,从而使血管、神经或脊髓组织受到压迫而发病。现代研究表明,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微循环有明显障碍。而中药可以通过活血化瘀、除湿通络等方法改善微循环,消除局部充血水肿,改善局部化学环境,有利于症状的缓解。王易虎等[16]以颈痛宁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并设对照组,分别测量其动脉管径、血流量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表明颈痛宁对扩张血管有明显作用,能扩张椎动脉管径,降低血管阻力,使血流量增加,并能显著降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和红细胞电泳时间。

4.2 中药对血液流变学影响 现代研究发现,颈椎病患者红细胞压积、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明显增高,红细胞电泳减慢,血液呈浓黏、凝聚状态且血液黏滞度增高致血流速度缓慢,单位时间内血流量变小,椎动脉单位时间内血流量变小可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可引发颈椎病或加重颈椎病病情,故通过对血液流变学的改善入手,亦是中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方法之一。韩纪举等[17]对白花丹参的临床药理研究表明,丹参具有明显的抗血小板黏附凝聚作用,并具有降低血黏度功能。郭万等[18]以桃仁、红花、丹参、川芎、三七、胆南星、天竺黄、半夏为主方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现患者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及纤维蛋白原均降低。郭彦等[19]对川芎的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可以改善微循环,使其管径、流速、流量、毛细血管数等方面有明显改善,尤其以微动脉最明显。现代药理研究[20],白术能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增加血液循环;天麻可使脑血流量增加,降低血管阻力。半夏白术天麻汤可改善脑供血,是治疗眩晕的良方。陈健[21]用补阳还五汤治疗颈椎退变性眩晕,患者红细胞压积、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血浆黏度、各切变率时的全血表面黏度、红细胞电泳时间均低于服药前;顾丽贞等[22]用体外血栓形成仪观察到仙鹤草水煎酒沉制剂在33.33~93.33 mg(生药)╱ml浓度范围内,对家兔体外血栓形成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表明他对血液的高凝倾向可能会有较好的改善作用;张明发等[23]研究表明羌活水煎醇沉溶液浓度为0.1 g/ml时可抑制离体兔血小板血栓形成、血小板聚集、纤维蛋白血栓形成和血栓增长速度,使体外血栓形成时间延长。

转贴于

4.3 中药对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影响 椎动脉是椎-基底动脉系统的主干动脉,在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中,由于颈椎失稳,椎间盘向侧方突出、钩椎关节、骨刺等直接压迫或刺激椎动脉及交感神经受到刺激反射性引起椎动脉痉挛,或在椎动脉硬化基础上,上述突出或增生物压迫或刺激椎动脉,导致发作性眩晕、视物障碍等一系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表现。研究证实椎动脉颈椎病患者血流峰值低于正常人,故扩张椎动脉、增加椎动脉血流速度,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有很大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24],葛根对微循环障碍者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能增强微血管运动的振幅,提高局部微血管流量,使毛细血管网开放明显、血流加速,黄芪的现代药理研究有扩张血管的作用,能改善血液循环及消肿功能。改善了椎-基底动脉的血液供应,达到治疗作用。

综上所述,椎动脉型颈椎病在临床发病率较高,且大部分患者病史较长,经过系统保守治疗症状多能缓解,祖国医学在治疗CSA上有一定优势,应用中药治疗CSA临床多有报道,但实验研究较少,应用现代医学的药理实验研究方法,进一步证实了中医中药在治疗CSA的可行性,且逐渐成为保守治疗CSA的主要手段和方法。但中医中药治疗仍有它的局限性,对颈椎失稳、横突孔明显狭窄压迫血管引起的临床症状疗效较差。因此,努力发掘祖国医学宝库,将传统医药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以弥补单纯应用中药治疗方面的某些不足之处,提高临床疗效是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

参考文献

1 冯世庆,杨明杰,孔晓红,等.椎动脉型颈椎病血浆内皮素变化.中华骨科杂志,1997,17(6):38.

2 赵定麟.现代颈椎病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355-356.

3 李飞跃,李中伟.名老中医李国衡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经验.中医正骨,1996,8(3):20

4 梁晓星.辨证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60例观察.河北中医,1994,16(4):10.

5 潘之清.实用脊柱病学.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258-259.

6 王拥军,王志恒.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53例.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6,20(2):166-167.

7 熊昌源,刘松林.天麻钩藤饮加葛根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21例.湖北中医杂志,1996,18(5):20.

8 汤正蓉.颈性眩晕合并糖尿病的诊治.中医正骨,2001,13(6):15-16.

9 蒋红玉,曹平.芪棱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观察.中医研究,2003,16(6):23-24.

10 钟冬梅.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观察.中国中医杂志,2006,15(10):1084.

11 杨笃权,张延刚.定眩冲剂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992,8(1):45-47.

12 金卓祥.晕乃停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实用医学杂志,1998,14(3):216-217.

13 吴绪祥,钟洪.乌龙丹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75例临床观察.湖北中医杂志,1999,21(10):465.

14 田伟明,王文智.止眩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中医药学报,1998,6:36.

15 姚天源.通痹定眩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349例临床观察.福建中医药,1999,30(2):8.

16 王易虎,郭健生,牟翔.颈痛宁冲剂治疗颈椎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11(6):343.

17 韩纪举,赵晓民,焦鹏,等.白花丹参对小鼠血小板粘附功能及血液改变的影响.中药材,2007,30(6):699-701.

18 郭万,马涛,卢玉新.血液流变学检查在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中的意义.天津中医,1998,4(15):80.

19 郭彦,董蕾.半夏白术天麻汤合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梅尼埃67例的临床观察.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喉科杂志,2006,14(5):309-310.

20 廖锦川.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眩晕36例.辽宁中医杂志,2004,31(11):961.

21 陈健,赵忠棋,周君富,等.颈椎退变性眩晕患者的血液流变变化及加味补阳还五汤对其治疗作用的研究.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995,3(1):4.

22 顾丽贞,张百舜,张润珍.仙鹤草对家兔体外血栓形成的抑制作用.中国中医药科技,1995,2(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