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高中历史问题(合集7篇)

时间:2023-06-04 09:37:51
高中历史问题

高中历史问题第1篇

【关键词】问题;情境;引导式教学法;思维

当前,新课改正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构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课程目标体系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由于历史课堂是实现三维教学目标的主要途径,因此课堂上的教学方法就显得特别重要。然而,现实的情况是,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强调掌握知识的数量和精确性,强调的是对已有知识的记忆,并由此形成了教师讲,学生听、练、记的教学模式,我们可以称之为“讲解――练习型”模式。这样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越来越强,而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则得不到尊重和发展,甚至被销蚀的越来越少,最终使学生只能通过死记硬背来掌握知识,而谈不上理解,更无从提出个人独到的见解。

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我们教一门科目,并不是希望学生成为该科目的一个小型图书馆,而是要他们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学习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阐释“过程与方法”目标时,对历史学习知识这样界定:“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知识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知识的过程。”要实现这样的学习过程,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以为“问题―情境”引导式教学法能够比较好地实现这一教学目标。

所谓“问题――情境”引导式教学法,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引入或设计问题,创设出丰富的有启发性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感受历史,进而理解历史。这种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把问题巧妙地隐含在具体场景中,使问题含而不露,学生通过个人的积极思考和同学之间的互动,最终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那么如何提出问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学习呢?问题的设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搭建辩论平台,各抒己见,引导学生深刻地理解历史

辩论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手段。辩论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思维,而且其口才和胆识都能得到锻炼。在讲到列强入侵,毁坏绝世园林圆明园时,有个学生提到“为何我们现在不重建圆明园” ;我把这个问题交给大家,问“要不要重建圆明园” 。学生争论之激烈,反应之敏捷,思维之缜密都让老师无比叹服。比如有个学生说我们重建圆明园可以再现先人的高超智慧和建筑工艺,马上就有学生反驳说我们现在重建圆明园用的是现代化的设备和技术,当时人们并没有这些先进设备,又如何重现先人的智慧。另有个学生说如果不重建,外国人看到圆明园的断壁产残垣会耻笑中国人;马上又有学生反驳说圆明园被毁坏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和懦弱,今天我们的综合国力已有了很大提高,外国人经过对比,只会感叹中国发展之迅速而不会耻笑中国。还有个学生从政治、经济、教育各个方面论述不应该重建圆明园,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把这个问题讲的全面而深刻。

正所谓真理越辩越明,通过辩论,学生对“列强侵略”这一知识印象深刻,情感上也得到升华,历史学习的三维目标真正得到了实现。不仅如此,学生的思维也在辩论中得到启发和扩展。这样的课堂,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大家都获益匪浅。

二、古今联系,从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辩地认识历史,关注现实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历史虽然是过去的事,但它也是鲜活的、生动的,历史就在我们身边,与人们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学生从个人的生活体验中也能够去感受人类过去的生活,能够对过去的生活做出判断和评价。

在讲到如何评价科举制的作用时,我首先让学生谈谈对高考的看法。由于高考和大家的学习关系紧密,这个问题一提出,马上引起所有学生的共鸣,他们从当今的高考制度联系到科举制,从考试内容、人才培养、社会发展、国家政治各个方面谈了对科举制的评价,思维非常开阔。

在讲到中国古代官制时,为了加深学生对文官制度的认识,向学生提问“在中国古代,许多人穷一生努力读书,甚至不择手段向上爬,在官场上形成了裙带风气和的现象,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你认为这种社会现象,是否中国古代独有的产物?在今天的中国,是否仍然存在?试举例说明”。学生立刻联系到政治学科中讲到反腐败问题,待学生讨论发言后,我接着问“吏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治乱安危,所谓‘吏不廉平则治道衰’,你同意这个论点吗?请制定一套新的规章制度,以限制和约束现代官员的行为操守。”这样开放型问题的一经提出,在学生中掀起不小的波澜,思维活跃的学生说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可以加以改进为现代所用,还有的学生提到我们可以借鉴香港和新加坡高薪养廉政策。

通过课堂上这样的讨论和对话,学生不再是被动地听老师枯燥的讲解,机械地记下老师给出的结论,而是主动去探究问题。从现实的生活体验出发去探讨问题,历史不再是“过去时” ,而是“现在时” ,学生在情感上拉近了与历史的距离,学习中没有了陌生感,学习自然变成了一种乐趣。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教学法一旦能够触及学生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三、设计表演情境,穿越时空,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分析历史

这里所说的表演情境,要能够使学生和教师都进入到历史的场景当中去。因为只有当学生进入历史场景,感受到了种种历史事件,才有可能有话可说,才有可能从当时的历史大背景中去考虑历史问题。

在上活动课“秦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时,我为学生设计了一个名叫《新闻会客厅》的短剧。出场人物有主持人、秦始皇、战国时的客卿、及两位秦国统一前后的普通百姓。主持人分别向他们提出一些问题,比如问秦始皇,你建立了一个这样史无前例的大一统国家,你会颁布什么措施去巩固这个继乱世而兴的朝代?历代史家对你均有不少抨击,你会怎样为自己?问战国时的客卿,你会留在秦国为秦王嬴政效力吗?问生活在秦国的百姓,你支持秦王嬴政发动战争,统一六国吗?问另一个百姓,你愿意生活在秦始皇统治下的秦朝吗?通过这个历史场景的表演,学生不仅加深了对秦始皇统一前后的历史的理解和感受,而且其对话、想象、思维、分析等能力都得到了开发。与此同时,在这种情境中的多角度分析中,学生打破了对历史人物固有认识,其多元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得到培养。

我们从中可以看出,生动的历史情境陶冶了学生的性情,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动机,学生是在一种愉快的情感体验中完成历史学习的!

“问题――情境”引导式教学法的核心是学生的主体性参与和教师的主导性引领,其教学模式重在问题的设计与引导。因此在运用引导式教学法时,教师一定要辩证地处理好学生自主与教师引导的关系。

首先,引导式教学法的主体是学生。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水平。教师在提出问题时,要注意:

第一,问题的提出要能够刺激学生的兴奋点,即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学生的兴趣。问题得法,片刻之间就能营造一种浓郁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迅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相反,如果问题不能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就不能引起学生积极思维,课堂教学自然也就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第二,要了解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能力水平。比如,初中生和高中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是不同的,城市和农村的学生所接触的社会现实也有所差别,学生自身的知识能力水平也高低之分。因此教师在上课之前应该对这些情况做个盘点,以便能够有的放矢地设计问题。只有事先做这样的准备工作,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也才能够达到预期目标,最终学生文化素质和创新能力也能够得到培养。

其次,值得注意的是,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更应该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和促进者。教师在强化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课堂上,在提出问题后,教师应对学生的回答作必要的引导。由于“问题―情境”教学模式中提出的问题大多是开放性的,学生的认知和思维水平各有差异。因此学生的回答也必然五花八门。教师在倾听学生的回答时,既要肯定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给以鼓励,使之愈发闪亮;同时也应该注意答案中所流露出来的不良情绪和倾向,要及时加以纠正和引导,帮助其走出误区。

例如,在谈到纪念抗日战争60周年我们该如何爱国时,我提问“抗战期间,中国人因深受日本人的残害,所以抗日情绪高昂,甚至罢买日货。时至今日,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之下,我们应该怎样以不卑不亢的态度,对待曾经侵略我们的国家?” 大家积极性很高,纷纷发言,大部分学生的回答比较理性,但也有个别学生的情绪比较激烈,回答的很极端。针对这种情况,我再提出一个问题“什么是真正的爱国,怎样爱我们的祖国”,由此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这就像有位教育家曾说过:“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

参考文献:

[1]【美】布鲁纳.《教育过程》.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第96页

高中历史问题第2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师;培训

2012年9月,广西作为最后一批实施新课改的省区步入了高中新课改的行列。如何顺应新课改要求提升广西高中历史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成为广西高中历史新课改亟须解决的问题。为了适应新课改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从2011年开始,广西玉林市组织高中历史教师积极参加区内外各种培训。玉林市高中历史教师培训具有高频率、大规模、接地气、大中小联合的特点,培训卓有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对此笔者进行了专项调研。

1培训内容深广不足

2011年以来,玉林市老师组织参加的区内外大中型培训有25场,主要分为课改专题、教材分析、理论研讨、技能展示、高考备考、信息技术、网络研修等。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教师“教的课程”转变为学生“学的课程”,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应转变教材观、教学观、学习观、评价观四大观念。而目前培训内容集中在教学观和教材观上。尤其是教师课堂技能展示类的培训共有10次,占比达到40%,远高于其他各项。教材类等其他培训各只有三次,各占比12%。而体现学生为主体理念的培训,主要集中在高考备考上,对平时学生学习历史的学习心理分析、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学业评价的专项培训几乎没有,老师们更期待通过培训更好把握考试命题方向和教学策略技术,可谓广度不足。据回收的250份有效问卷调查显示,受训者表示最喜欢的培训类型是一线名师技能展示课,占到61.5%,而对课改专家的欢迎度只占到11.5%。对此笔者认为,根据实际需求,让一线名师在培训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是十分必要的,玉林市培训项目一定程度上能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比较亲民。但也存在深度不足的问题。如,与旧课程相比,新课程历史科的高考命题主要呈现三方面特点:专业化、新情境和主题式特点。近三十年多年来的历史高考命题都是由高校所主导的,因此如何把高校的学术研究新成果内化为鲜活的中学历史教学内容,仍然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大问题,这是不是从另一角度对历史教师培训组织者和参与者提出了新要求呢?

2培训对象普及不泛

调查结果表明,玉林市高中历史教师参与培训基于自己兴趣的占54.1%,该数据反映了玉林市高中历史教师自我提升的迫切愿望,也反映了玉林市组织的培训活动得到教师们的认可和支持。但在参训人员上是不均匀的。首先,目前不少培训项目规定只能40岁以下人员才有资格参加,参加培训人员又由各校指定选派,存在较大的重复率,与新课改要求不符。其次,从调研结果来看,参加培训的教师以教龄1-3年的年轻人为主,参加各种技能比赛多为中学二级的教师,少为中学一级,中学高级和特级几乎为零,甚至有一人多赛等的现象出现,中学高级和中学特级历史教师的缺位,不利于本地区教师群体水平的提高。最后,区市所组织的培训学习机会有限,一定程度限制了更多的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和学习,培训活动参与范围不广泛。

3培训成效创新不显

大部分玉林市高中历史教师在参加各种新课改培训后,对自身的教学状态评价较高,根据调查问卷显示,认为自己有新课改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尝试改变传统教学思想的占67.6%,学生在课改后学习效率提高达80%,该数据充分肯定了培训的效果。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新课改也要求教师应该由教材执行者向课程创造者发展。但结合问卷,大部分教师表示经过培训活动提高了自身能力,但教学手段和方法一样没有改变,大家对培训期待和运用还停留在生搬硬套的层次,没有达到活学活用,创新提升的要求。

4培训经费投入不足

调查显示因经费问题而影响教师主动参加培训比例占到了26.5%,经费不足成为教师培训的主要障碍。据访谈,大部分教师表示经费是学校支持的,如果需自己出经费且时间不合理的情况下,参加培训的主动意愿比较低。此外,部分教师反映如培训缺乏后续指导,自身条件和能力有限,也成为影响教师难以提升的主要因素。综上所述,玉林市高中历史教师培训给我们提供以下教师专业成长的调整和改进思路:第一,改革培训内容,增加培训模式。如,广西全区赛课在集中模式中采用“专家讲座+课例示范+学员议课+专家点评”效果反馈良好。“主题报告+互动交流”改变以往受训者只能被动接受的局面。第二,落实培训制度,降低进修门槛。现代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为提高教师的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水平,丰富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方式,玉林市进行了历史教学微课设计、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教师工作坊坊主坊员研修、历史教学录像评比等活动,参与活动人数较多,使得教师不单单局限于教材,还运用多种方法去提升自己。第三,加大经费投入,构建保障体系。当前,培训经费不足一直是影响高中教师接受培训的一个重要因素,学校安排的培训经费少,一般老师也不会自费去接受培训。玉林市高中大部分在县城,因此玉林需加大在市级以下教师培训经费的投入力度。第四,完善评估体系,重视训后指导。建立长期有效的高中历史教师培训激励机制,让培训与教师考核、任用、评聘、待遇挂钩,以此来保障教师培训的待遇和积极性。同时培训组织者应在教师培训中发挥充分作用,培训组织者应在培训前,对接受培训的教师进行需求调查分析;培训中,及时向学员了解问题、意见和要求;培训结束时,让学员对培训活动的各方面进行评价;培训结束一段时间,对学员进行跟踪指导和评价。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对教学进行探索思考反思,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让玉林市高中历史教师培训充满生命力,蓬勃地向上生长。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高中历史问题第3篇

问题教学法源远流长,可以溯源至古希腊与古罗马时期的暗示教学和问答法。苏格拉底所使用的“产婆术”可以视为是问题教学法的雏形。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杜威所编著的《我们怎样思维》是最早阐述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的书籍。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问题教学法已经得到教育领域的广泛使用。

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的意义

问题教学法具有丰厚的内涵,绝不仅仅是“教师问,学生答”的简单模式。高中历史教师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围绕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合适的历史问题来作为教学材料,以便促使学生根据这些问题进行充分思考。这种教学法从学生的历史视野和现实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充分地吸收历史知识,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并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强烈兴趣。

三、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的策略

1.布置预习任务

为了使高中历史教学顺利开展,教师要为学生布置适当的预习任务,让他们对将要学习的教学内容有一定了解,这是为问题教学法的实施做良好铺垫。另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找出问题,以便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解决。

2.合理设置问题

问题设置是实施问题教学法的核心。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设置合理的问题,引导他们主动思考。

第一,问题设计要有导向性。

从某种角度而言,问题源于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而解决问题的过程又能巩固“双基”,有鉴于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时刻围绕重点,让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夯实“双基”,并意识到牢固掌握“双基”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比如在讲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中“西周的宗法制”内容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比较浅显的问题,如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宗法制与什么有关?这种问题具有明确的导向性,会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开启智慧思考问题。

第二,问题设计要有整体性。

所谓整体性,就是要根据教学目标考虑到问题设计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不能支离破碎,不着边际。教师可以将具有相似性的问题形成问题链,促进学生的知识迁移,同时也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比如在讲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中“西周的分封制”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一下如果自己是周王,如何在交通不方便的情况下实现有效统治?如何分封土地?实行分封制有何隐患?这一系列问题具有联系性,可以层层推进学生对分封制的认知,使他们高效掌握相关知识。

第三,问题设计要有启发性。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在学生内心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强烈需求,就是希望自己的是一个探索者和研究者,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启发性,满足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比如在讲解《辛亥革命》这节内容时,教师不应该直接向学生介绍中华民国的成立时间、成立地点等知识,这些问题无法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权,你同意这个观点嘛?为什么?这样的问题在书中无法找到直接的答案,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的思维品质。教师自己也要意识到,能够由学生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不能包办,还学生以自,让他们成为教学的主体,彰显他们的主人翁地位。

3.进行课后小结

高中历史问题第4篇

关键词 新课程 历史教材 创造性

一、新课程改革客观上要求创造性使用高中历史教材

关于历史教科书的运用,课改前实行的是“一纲一本”的方针,而现在是“一标多本”,国家课程重在目标,而忽视教材的具体内容。有专家认为,教科书作为教学的能源,可以创编,至于怎么用,则是教师的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选择的使用。但在创造性使用中有以下几点须注意:

(一)重视使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和例子

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教材是他们知识的最重要来源。从教材中寻找教学素材和案例对于教师来说是最为经济也是最为有效的方法。如《伟大的抗日战争》一课,课程标准要求“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然而,日本侵华的罪行太多了,应如何向学生介绍呢?我们应考虑在教学中依据教材概述日本侵华的主要罪行,然后选择几个点去展开。如野蛮的军事侵略: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野蛮的暴行:南京大屠杀、日本关东军731部队、细菌战和毒气战、日军对根据地军民的残酷扫荡等。

(二)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内容的多重价值

传统教学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教材基本上使用叙述性的语言直接呈现知识,比较重视知识的迁移价值,而忽视认知价值和情意价值。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既要重视知识的迁移价值,更要深入分析和挖掘知识的认知价值和情意价值,要看到教材背后所蕴涵的思想、观点和方法,设计丰富多彩的学习情景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全面实现课程目标。如:《新中国的外交》一课在讲到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时,我们通过多媒体课件,将当时中国代表团团长乔冠华开怀大笑的大幅照片展示出来,顿时,一种视觉的冲击,一种扬眉吐气的感觉,油然而生。

(三)根据学生的实际合理调整教材结构体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是具有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如果完全按照教材的思路去进行教学,可能会导致一部分学生“吃不了”,一部分学生“吃不饱”的现象。因此,教师要在深入理解和全面把握教材编写体系的基础上,根据所教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心理特点,合理调整教材体系,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二、新课改与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构建

新课改提出要教学创新,高中历史教学方法要跟上时代步伐,体现课改精神,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引导学生从记忆型学习转向创造型学习,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和能力。要多让学生运用他们已经学过的概念和方法去理解历史,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尝试解答问题。为此,我们教师就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构建先进而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改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多样化和科学化

所谓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多样化,即教学内容呈现不再单纯依靠教师的言传身教,而是大力提高科技含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推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这主要体现在历史多媒体教学及电子课件的制作与使用上。所谓科学化,就是不再单纯地让学生记忆并储存历史结论,而是结论与形成结论的过程并重。

(二)改革师生互动方式

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以改革历史课堂教学为突破口,营造一个实事求是、崇尚真理、追求真理的氛围,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看法、观点不随便斥责或施加压力,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为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尽可能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三)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

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都要落实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传统的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增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使学生变得敏感、灵活、积极、轻松,使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进而使学生变得天真活泼,开朗乐观,形成积极向上的品质。这是学习观的根本变革,学习不是一种异己的外在的控制力量,而是一种发自内在的精神解放运动。

三、加强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是提高历史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有位哲人曾这样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存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对关注、认同、理解历史知识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因此,教师必须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历史课学习的兴趣。历史教学需要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这些语言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产生感情的共鸣。易中天、纪连海的讲解为什么引起得到大家的关注?因为他们的讲解生动,语言睿智,善于设问,充分调起了听众的胃口!同样的道理,老师的情绪会感染我们的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

四、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新课程理念强调历史教学应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所以历史教学应以问题教学为中心,通过学生对各种资料的掌握、理解和判断,来得出相关的结论。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和积极思维的快乐。这种探究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掌握,也有利于能力的培养和情感与价值观的发展。

历史事实是生动、形象、具体的,其情景性较强。教师可采用故事式、表演式等方式创设新情境,采用角色扮演、戏剧表演的方式模拟历史情境,利用多媒体、网络,再现历史。提高问题的趣味性,这样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激活学生潜在的思维品质,让他们在愉快的环境中完成学习任务。

五、结论

教师教学应服务于学生,要“授之以渔”,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不是“授之以鱼”,不但要使学生学会,并且要想方设法让学生会学,促进学生健康全面持久发展。所以在教学中就要研究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做学生发展的服务者,促进者。

参考文献:

高中历史问题第5篇

教师在高中历史的课堂上,可以采用课前提问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教师提出课前引导问题,学生们就需要彼此讨论分析,这样一个好的学习气氛就被构建出来。这样的学习气氛的构建就是这节课的好开头,教师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就会轻松很多。但有几点事项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

1.教师需要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

课前引导问题教学对教师本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为了能给学生提出与教学内容相契合的问题,教师需要在课前做好充足的备课工作,需要将教材中的知识点与学生的兴趣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必修二第5课《开辟新航路》的时候,笔者将课文内容与《马可•波罗行纪》结合起来做课堂引导:同学们都看过或者听说过《马可•波罗行纪》,马可•波罗17岁时跟随父亲和叔叔,途径中东,历时四年多来到中国,在中国游历了17年。回国后出了一本《马可•波罗行纪》。记述了他在东方最富有的国家——中国的见闻。但是同学们知道这本书在欧洲产生了什么影响吗?这种影响促使了什么事情的发生?这样的结合学生兴趣的课堂引导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自主思考、分析、讨论来获得答案。

2.教师要注意将问题与学生结合起来

教师在提问题的时候将问题与学生自身结合起来,可以引发学生的认真思考,实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在面对与自身相关的问题时,他们的注意力会高度集中,会认真地思考问题,而不是敷衍地回答老师的问题。比如,在学习《国共的十年对峙》的时候,笔者我向学生提问:“国共两党在1924年发起了第一次合作,双方共同为抵抗列强入侵、结束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而努力。但是在1927年的时候,国共的第一次合作却因为的篡权而破裂,此时如果你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你该如何处理这种情况?”我在提问的时候将提高学生的自主性考虑进去,希望能通过这样的提问方式创造一个好的课堂气氛。

二、教学过程中师生的提问互动

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将课文读、看一遍,学生在了解课文内容之后,教师再提出自己的问题或者让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有了问题之后,教师再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通过彼此的分析来获得答案,然后教师再将答案精炼,用比较正式的书面语言表述出来。教师在这样的历史课堂中扮演了后台角色,组织点拨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比如,学习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的时候,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为什么在春秋时期思想是“百家争鸣”但是在以后的朝代中却是“独尊儒术”?在以前的教学中,学生是不会提出这样的问题的,教师也不会做解答,因为考试不考。但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却鼓励学生这样提问,因为这样的问题教学可以让学生打破传统历史教学的桎梏,拓宽自己的思维。在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时,我对学生的提问给出了赞扬,并且回答了学生的问题:“春秋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现象是因为当时的政治局面还不稳定,每一种思想都是为各自的统治者服务的,因此每种思想都能为自己取得一席之地,但是在国家统一之后,儒术占据了主动地位,因为它有利于当时统治者的统治。既然儒家思想获得了承认,那么其他思想就会遭到排斥,这样就造成了‘独尊儒术’的局面。”这种师生之间的问答互动很好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多采用问句

问题教学法的重点就是提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多提问,语句要多采用问句。比如,在学完《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之后,我会问学生在新中国成立的初期采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对不对。在学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的时候,我会问学生资本主义市场发展的过程是什么。在学习《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我会向学生提问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在革命中胜利。不管教师在提问中采取什么问句,只要向学生提问,就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完成老师学生之间的问答互动,让学生不再觉得高中历史枯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四、结语

高中历史问题第6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初高中历史教学内容;断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3-220-01

当前,我国初高中历史断层问题日益显著,其也日益受到广大历史教师以及教育界的广泛重视。初中历史教学是高中历史教学的基础,而高中历史教学是对初中历史教学的升华。其中,高中历史教学应该是以初中历史课程为教学基础,并根据高中历史教学的性质及目标与任务等要求,遵循时代性、基础性以及选择性等原则,不断调整高中历史教学的课程目标。

一、初高中历史的断层现象

1、初高中历史教学内容不衔接

当前,我国初高中历史教学内容无法实现有效衔接。例如,在初中七年级上册中,第六课主要讲述了《春秋战国的纷争》,其主要让学生掌握春秋和战国的历史分期,并了解春秋大国争霸和战国七雄兼并战争的情况及其作用。通过学习春秋和战国时期大国争霸战争的过程,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分析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比较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所体现的不同时代特征,培养学生在比较中认识历史的能力。然而,在高一历史必修课中,在讲述《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时,该内容主要让学生识记春秋战国诸侯争霸以及秦朝统一的历史知识,并理解秦朝统一的历史条件。

2、初高中历史课程类型存在断层

2001年我国教育部颁发了几套与初中历史课程相关的课程标准,如,《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全口制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一)》、《全口制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教育部颁发的这些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课程目标以及课程设计思路等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点。当前,我国高中历史课程没有实行单科历史课程与综合历史课程并行的历史课程设计思路。目前,我国很多初中历史课程主要是依据《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来设计课程,而忽视了《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3、初高中历史课程目标存在断层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并充分调动课堂教学氛围,从而实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初中历史教材中,《大变革时代》讲述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的根本变化。

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以及历史作用,进而提高运用生产力和生产管理的理论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对商鞅、李斯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然而,在高中历史教材中,《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主要讲述了皇帝制度的确立以及秦朝中央政权组织的构成。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皇权是封建专制国家的权力中心以及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

二、如何改善初高中历史断层问题

1、优化高中历史教学进程

高中历史是对初中历史知识的升华。例如,初中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十二课是《美国的诞生》,其主要介绍了英国咋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的十三个殖民地;英国对殖民地经济发展的压制;来克星顿的强盛;华盛顿;《独立宣言》的发表;萨拉托加战役;1787年宪法等基本史实。在初中历史课堂中,教师通过讲解这些知识,让学生掌握美国诞生的情况。初中历史教学的重点是美国的建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高中历史教科书的内容主要有:联邦政府的缺陷;《1787年宪法》以及美国两党制等内容。高中历史主要讲述美国的政治制度,特别是历史概念方面的内容,并新增了很大比例的历史内容。针对初高中历史存在的断层问题,教师应优化高中历史教学进程,依据初中历史教学内容,适时加深教学内容,并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2、对学生及课程内容进行层次分析

目前,初高中历史断层问题日益严重,为了更好的衔接初高中历史课程,从而避免断层现象的出现,历史教师应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并根据学生所处的不同层次,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历史教学。在高一历史必修课中,其主要反映了人类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其中,在高中历史教材中,西方近现代政治史主要分为以下几个单元,即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等内容,其一共需花费8个课时。这些历史内容较初中历史教材较为深入,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分配好上课时间,并重点讲解这些历史内容。

3、教师应对教学内容进行查缺补漏,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对课堂教学的重难点以及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所涉及的基础知识进行一个基础性的讲解,避免学生无法理解历史教学内容。例如,在讲解美国资产阶级共和制与英国君主立体之间差异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查找比较项目,如,英美两国的元首分别是谁、英美两国国家元首的产生方式、英美两国国家元首的任期、英美两国国家元首的权力等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会议翻阅已学过的有关知识来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在找到英美国差异之后,教师应列出一个表格,并分别记录两国的特点,从而使知识点更加的清晰化。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尽快适应专题式的历史教学,并为学生提供一个完善的历史知识结构的框架,从而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历史知识,并不断形成自己的历史框架。

高中历史问题第7篇

【关键词】初中 高中 历史教学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54-01

一、初中与高中历史教学的脱节现状

笔者所在的地区为小学五年制初中四年制的学制,虽然初中是四年制,但是历史的学习是从七年级开始到九年级结束,所用的教材是人教版历史教材,因此初中历史教学是与全国大部分地区一致的。通过笔者在本地区相关学校的走访调查,笔者发现本地区的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的教学存在着严重的脱节问题。经过笔者的分析,大概有以下三种形式的脱节:

1.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脱节

初中历史的知识体系主要是以时间为中轴线,根据时间线罗列最基本的历史知识,也就是所谓的通识。因此初中历史的教学内容基本上是以最基本的古今中外的历史知识点为主,渗透历史观的相关方面知识。而高中历史的知识体系则是在通史体系的前提下,以专题的方式呈现相关的历史知识点,因此高中历史的知识点呈现了范围广跨度大思维度高的特点。高中教材分政治、经济、文化三个专题来讲,考试时则要从综合角度来答题,这里综合归纳的能力通过对比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差异,笔者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初中历史教学内容的要求过于简单,而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要求太过抽象,因此造成了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脱节。

2.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教学方式的脱节

由于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严重脱节,也就造成了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教学方式的脱节。初中历史教学的内容的过于简单,知识点少相关练习过易,使教师和学生都忽略了历史教学方式的重要性。教师往往照本宣科地复述,从来不主动地使用相关的教学技巧,不去考虑学生对讲课是否有兴趣,从而造成了历史课的无聊和乏味,这自然而然就使学生失去了对历史课的兴趣。而高中历史由于对学生的抽象思维、总结思考能力要求过高,使习惯了在初中懒散学习的学生根本无法适应这么高规格的要求。而且高中历史教师也不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去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从而使学生更加不能适应高中的历史教学。因此产生了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教学方式的脱节。

二、中学历史教学脱节的原因

通过上文的分析,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教学的脱节大概分为教学内容的脱节和教学方式的脱节。而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大致包括:初高中历史教科书各成体系、初高中阶段对历史学科的重视程度不同、初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方法差异大。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在这些方面的脱节,并不是一个可以忽略的问题,这些脱节问题存在是中学历史教学阶段中的很大的毒瘤,一天得不到解决,初中和高中的历史教学的脱节问题将会越来越严重,从而严重影响我国中学历史教育的效果。

三、解决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教学脱节的策略

1.初高中历史课本要紧密连接

要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脱节问题的第一步就是要解决初中历史教科书和高中历史教科书的严重脱节,也就是要使初中和高中的历史教科书之间存在紧密的链接。初中和高中的历史教科书并不是互相独立的存在的,而是相辅相成的紧密联系着的。例如:中国近现代史是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中很重要的内容,初中历史第一单元是侵略与反抗,而高中历史第一单元是第一次鸦片战争。虽然讲述的战争大致一致,如果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也改称侵略与反抗将更有利于学生接受。

2.初高中要统筹历史学科地位

要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脱节问题的第二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要统筹历史学科在初高中的学科地位。例如:初中历史并没有分所谓的选修和必修,中国古代史分为七年级上下两册在初中历史中分量很重,反观高中历史中古代史是全一册,并且是选修的部分,初高中历史对中国古代史的重视程度不同势必会对一些喜欢古代史的学生产生一些影响。

3.初高中历史教师要互通有无

另外一个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脱节的应对策略就是初高中的历史教师要经常性的交流和探讨,要学会互通有无。这同样需要相关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组织、学校的配合以及初高中历史教师的积极参与。只有初高中历史教师经常性的交流和探讨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学生的状态,才可以使双方的教师在教学中解决教学脱节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