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高中体育教师教育叙事(合集7篇)

时间:2023-05-26 16:44:36
高中体育教师教育叙事

高中体育教师教育叙事第1篇

摘要:近年来,教育叙事研究已开始成为高校教师的教育研究方式和专业发展方式。高校教师的叙事研究主要包括“关于教师的叙事研究”与“教师的叙事研究”。“关于教师的叙事研究”的具体流程包括:确定研究问题——选择研究对象——进入研究现场——收集经验资料——整理分析资料——撰写研究报告。在“教师的叙事研究”中,经验的叙事研究要求教师先做事后叙事,教师自传研究要求讲述“我”作为受教育者经历的教育事件、作为教育者经历的教育事件,阐释“我”在教育经历中形成的教育信条。

关键词:高校教师;叙事研究;教师叙事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610(2014)02-0099-05

高校教师的研究者角色,既是现代高校的教学、科研职能使然,也是当今高等教育改革对高校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和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教师的研究既包括以培养人和教师专业发展为导向的教育教学研究,也包括以学科建设为导向的科学研究。本文仅讨论高校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即教师通过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实践的不断考察和反思,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逐渐成为研究型教师”[1]。近年来,随着“教育研究的叙事转向”[2],叙事研究已开始成为高校教师的教育研究方式和专业发展方式,因为“叙事研究是针对微观层面的教育存在,由一线教育工作者(尤其适合中小学一线工作者)参与或进行的,适合教育一线工作者阅读,旨在改进教育实践的教育研究”[3]。涉及高校教师的叙事研究,除了教师对学生的叙事研究,大致还有三种情形:一是理论研究者以高校教师及其叙事文本为对象开展的“旁观者”叙事研究,是“关于教师的叙事研究”;二是高校教师作为研究者以其他高校教师为研究对象所开展的叙事研究;三是高校教师本人基于自己的亲身经历,以叙事的方式开展的“当事人”叙事研究,是“教师的叙事研究”。笔者将第一种、第二种情形统称为“关于教师的叙事研究”。高校教师的叙事研究主要包括“关于教师的叙事研究”与“教师的叙事研究”。正确认识与熟练掌握叙事研究的程序是高校教师有效开展教育叙事研究的先决条件,否则会难以开展甚至会导致零叙事研究[4]。本文在借鉴教育叙事研究程序的相关研究基础上,阐释高校教师如何做教育叙事研究。

一、高校教师如何做“关于教师的叙事研究”

高校教师除了进行“教师的叙事研究”,能否和有必要从事“关于教师的叙事研究”?笔者首先从教师学习共同体的角度来讨论这个问题,然后阐明“关于教师的叙事研究”程序。

(一)教师学习共同体意义上的“关于教师的叙事研究”

“教师学习共同体是教师基于共同的目标和兴趣而自发组织的、旨在通过合作、对话和分享性活动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团体,它是由学习者(即教师)及其助学者(包括教育专家、学校领导、学科教研员、骨干教师等)共同构成的。”[5]它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根本目标,以教师自主、自愿为前提,以合作、共享为核心,以共同愿景为纽带,使教师凝聚在一起、互相交流、共同学习,因而是教师群体专业成长的有效组织形式。教师学习共同体成员的共同追求与愿景,自主自愿、合作共赢的氛围,专家引领、结伴合作的方式使“关于教师的叙事研究”成为共同体成员的重要教研活动。对共同体之内的其他教师进行“调查的叙事研究”或“叙事的教育人类学研究”不仅可行而且必要,这种调查研究不仅对作为调查研究者的教师具有促进专业发展的学习借鉴意义,而且对被调查者本人也具有专业发展的意义,“因为即使在‘叙事的教育人类学研究’中,教师本人在叙述自己的教育生活史时,这种叙述将使教师自己进入一种‘自我建构’的状态,将使教师形成教育的‘自我意识’”[6]19。从教师学习共同体的视角看,“关于教师的叙事研究”是高校教师学习共同体工作、学习、研究与发展的重要形式之一,高校的精品课程(群)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学科建设等为“关于教师的叙事研究”提供了众多机遇。

需要指出的是,在教研的意义上,尽管高校教师既可以而且有必要做“关于教师的叙事研究”,但应该以“教师的叙事研究”为主,即使是做“关于教师的叙事研究”也要服务于教师个人及团队的专业发展,这是高校教师开展教育叙事研究的职责所在。

(二)“关于教师的叙事研究”程序:笔者的观点

对“关于教师的叙事研究”程序,笔者的观点是:叙事研究是一个从叙事准备到经验收集,再到意义诠释的过程,具体流程包括:确定研究问题——选择研究对象——进入研究现场——收集经验资料——整理分析资料——撰写研究报告。

钟铧:高校教师如何做教育叙事研究

高校教师进行“关于教师的叙事研究”首先要根据价值性原则、新颖性原则、可行性原则,采用不断聚焦的方法来确定一个值得研究、能够研究的问题,并将问题经过研究设计转化为课题,这需要高校教师对教育研究热心、对教育问题敏感、具有教育理论素养。关于研究对象的选取,教师需要采用综合抽样策略,即以目的抽样方式为主,兼顾就近和方便的方式选择一个或几个研究个体作为研究对象,将愿意合作、能够为研究问题提供丰富信息的个体作为研究对象。进入研究现场意味着走进高校教师活动的时空,与其密切合作、相互对话,以便获得“原汁原味”的现场资料。作为研究者的高校教师可通过同事、朋友等个人关系进入调查现场,凭借与研究对象间的良好个人关系,尽快融入现场生活,这种方式易于取得研究对象的合作和信任,利于研究的深入开展。在研究现场收集资料,形成现场文本是叙事研究的基础工作。现场文本主要是研究者与研究参与者共同创造的代表现场经验的各种文本。教育叙事研究现场文本的来源多种多样,如研究对象的教育故事、生活故事、自传、札记、录音(像)材料,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的讨论、对话、访谈的文本,研究日记,研究者所做的现场笔记,有关文件、照片、记事簿,研究对象个人或者与他人、家庭、社会的交互作用中形成的作品、生活记录以及信件等。整理与分析资料是叙事研究由现场文本向研究文本转换的极为重要、复杂的环节,分析研究资料的过程包括阅读现场文本、编码转录故事、重新讲述故事等三个步骤[7],陈向明教授关于对质性资料进行情境性分析的程序的说明亦有重要指导意义[8]。在这一环节研究者要注意尊重事实,让资料自己说话,避免研究者原有偏见的影响;要重视从所收集的资料中寻找出“本土概念”。研究报告或研究文本既包含研究者对所收集到的“事”的故事性描述,也包含研究者对“事”的论述性分析,既要细致、详尽的描述又要整体、深刻的分析。“呈献给读者的研究文本可以灵活多样。它的正文一般包括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研究对象的选择、研究实施过程、研究的结果与分析四个部分。”[9]

二、高校教师如何做“教师的叙事研究”

“教师的叙事研究”包括经验的叙事研究和教师自传研究,下面分别阐释高校教师如何做“教师的叙事研究”。

(一)经验的叙事研究:先做事后叙事

“所谓经验的叙事研究,就是行动者以‘教育自传’的方式提交自己的行动研究报告或经验总结报告。”[10]13从叙事研究的过程来看,“经验的叙事研究”是一个高校教师先做事后叙事的过程。其中的“做事”可理解为高校教师的行动研究。杜威的经验构成观对于分析“经验的叙事研究”所叙述的内容具有启发意义[11]:

经验包含一个主动的因素和一个被动的因素,这两个因素以其特有的形式结合着。只有注意到这一点,才能了解经验的性质。在主动的方面,“经验”就是尝试——这个意义,用实验这个术语来表达就清楚了。在被动的方面,“经验”就是承受结果。我们对事物有所作为,然后它回过来对我们有所影响,这就是一种特殊的结合。

……

当一个活动继续深入到承受的结果,当行动所造成的变化回过来反映在我们自身所发生的变化中时,这样的变动就具有意义,我们就学到了一点东西。

因此,高校教师对于自己的行动研究不仅要关注一系列单纯活动,还需要关注活动的结果,以及自己是否有意识地实现这种结果。高校教师为了教育教学实践的完善,在教育教学实践工作(诸如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毕业论文指导等)中,寻找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并实施解决问题的方案,或一次性解决,或经过循环反复,最后解决问题,通过反思提高了自己的专业能力、转变了教育理念、增强了专业自信,这就是高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行动研究。如果高校教师有意识地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动研究过程进行资料收集和叙事性分析,形成叙事研究报告,这一过程就是“行动的叙事研究”或“叙事的行动研究”。

“经验的叙事研究”是以高校教师的行动研究为核心内容、以叙事研究为表达手段的教学研究。它的基本特征是高校教师叙述自己教育生活中的“经验事实”,亦即叙述具体的、个人化的、生活化的“问题解决”。具体而言,高校教师要“讲述”自己怎样遇到了教育问题,遇到了什么问题,自己是如何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的,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是否发生了另外的教育事件,是否有值得叙说的细节,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有什么样的收获,今后遇到类似问题该怎么解决,等等。一些教师在“叙说”故事时,有时感到无话可说。分析其原因,关键是缺少叙说之前的行动(研究),因为“教师能够叙说的与值得叙说的,不过是在改变了自己的教学活动之后产生的‘记录’冲动与‘反思’冲动。”[6]19如果高校教师不采取行动(研究),不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习惯、行为,教育教学生活“平平淡淡”、“一如既往”,他(她)自然会感到无话可说,只有当他(她)创造了自己的教育实践,获得了内心的觉悟,才可能创造出自己能够叙说、值得叙说、愿意叙说的教育故事。

有了“事”之后如何叙述呢?刘良华提出叙事研究并非具体的研究方法,“它是质的实证研究的一种写作方式”[12]。撰写“经验的叙事研究”报告既要显示出“教育自传的精神”——“讲故事”的精神,又要遵循“科学研究的形式”——科研报告格式要素。具体而言,高校教师的“经验的叙事研究”报告可参照比较标准的实验研究报告的格式并在这种格式内部保持教育自传讲述个人故事的书写风格。经验的叙事研究报告一般包括问题的提出(“我”遇到了什么问题)、问题研究的过程与方法(“我”是怎样解决问题的)、研究的结果与讨论(“我”解决得怎么样)等三个部分。[10]16

(二)高校教师如何做自传研究:以笔者的教育自传为例

教师自传研究是高校教师通过自传叙事的方法描述自己的个人生活史,发现、反思、重塑“自我”,从而促进个体的专业成长。刘良华认为教师的“教育自传”包括“我作为受教育者经历的教育事件”、“我作为教育者经历的教育事件”、“我在教育经历中形成的我的教育信条”等三个部分,这种“教育自传”包含着教师当下的日常生活中的“教学事件”和“生活事件”。[6]19刘良华的《教育自传》[13]是如此框架;在笔者《关于教师面子观的教育叙事》一文中,教师面子观的叙事基本上按照教育自传的从受教育者到教育者的完整框架来展开。[14]尽管如此,笔者认为高校教师的教育自传完全可以将他(她)作为受教育者的经历或作为教育者的教育经历作为一段教育(或学习)生活史来进行回顾与反思,不必是从受教育者到教育者的完整叙事框架。例如,笔者曾于2010年对自己20年来的高校教师专业生活进行了自传研究,仅涉及“我作为教育者经历的教育事件”, 笔者在对自己作为一名高校教育学教师的专业生活经历的回顾与反思中,明确了“通过教学与科研的联姻实现专业成长”的教育信念。

教育自传研究的成果体现为传主的自我跟踪式叙事,它有两种基本叙事结构:其一,开放式叙事,即叙事主体不变但叙事主题变[15],具体而言,它以传主的经历和发展为线索,由传主的多个故事来表达不同的主题,包括传主不同时期的观念、态度、立场和思想等,典型的研究成果可参阅徐继存的《教学论的自识与反思》[16];其二,封闭式叙事,即叙事主体、叙事主题皆不变,如《关于教师面子观的教育叙事》,它是笔者以教师面子观为主题对自己从小学生到高校教师在不同时期关于教师面子的回顾与反思。

刘良华认为“自传的撰写始于传记事实的收集,终于传记事实的选择和解释。自传的写作过程大体呈现为两个程序:一是收集和整理传记事实;二是选择和解释传记事实。”[10]15李源将教师撰写教育自传的步骤归纳为“回顾(人生经历);关注(重要事件);反思(行为信念);重塑(自我形象)”[17]。比较两种观点,前者的“收集和整理传记事实”与后者的“回顾(人生经历)”词异义同,前者的“选择和解释传记事实”可与后者的“关注 (重要事件)”、“反思 (行为信念)”、“重塑(自我形象)”相匹配。基于上述理解,高校教师的教育自传研究程序包括两阶段(四环节):

首先,“收集和整理传记事实”:“回顾(人生经历)”。这一阶段主要是高校教师采用自由回忆,查阅日志、信件、档案、旧报纸、旧杂志等方式收集自己做孩子、做学生的故事,自己做家长或做老师的故事,用“年谱”的形式整理收集到的传记事实。在笔者的教育自传《在教学与科研的联姻中成长——一个高校教师的教育自传》[18]81-84(下文简称《成长》)中,笔者主要回忆了从教20年来的高校教学生涯、科研生活及外出学习经历等,还查阅了学生所写的评语。需要注意,教育自传的人生经历回溯取决于研究任务的需要,例如高校教师要研究教育见习智慧[19],只需回顾自己在学生时代经历的教育事件足矣,而要研究教育实践智慧、教育信仰智慧,则须追寻自己作为教育者的教育足迹,无需追忆学生时代,否则会画蛇添足、弄巧成拙。因此,这一阶段首先需要高校教师明确自己的研究目的和任务。

其次,“选择和解释传记事实”:关注(重要事件)、反思(行为信念)、重塑(自我形象)。第一,要从个人生活史中选择有重大个人意义的事实资料,这些选择出来的资料包括关键事件、重要他人和时代精神。关键事件是高校教师个人生活史中的重要事件,该事件对其教育观念、专业态度和专业行为产生重要影响。“重要他人是指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20]寻找影响自己的“重要他人”是教育自传的任务与内在精神,高校教师的教育自传的核心就是回忆自己的亲人、老师、朋友和同事等对自己成长的影响。在教育自传研究过程中还要回忆、描写相关的时代精神或时代背景,因为它是我们成长的外在环境。在笔者的教育自传《成长》中回忆的关键事件、重要他人有笔者入职失败的教学经历、考研同事的影响,北师大的学者型教师及其影响,实现教学与科研联姻的代课经历,“时代背景”资料有笔者原所在单位的“养老院”气息、北师大的学术精神、升本后学校的科研政策变迁等。[18]81-84

第二,要反思重要事件或关键事件。高校教师通过对重大教育事件的分析和反思,了解隐藏在事件后的教育信念,并完善或重新确立自己的教育信念,为自己的成长提供一个更有意义和值得努力的方向。高校教师自传中的“自我反思”不仅包括当时的自我认识,还包括“当时的心理感受”和“事后的忏悔”。在笔者的教育自传《成长》中,除了描述关键事件,还呈现了当时的心理感受,如[18]83:

在我的代课获得学生的好评后,十几年来非常想听却从未听到的话,我“听”到了。我还行!虽然很少上过好课,但是今天我就上出了学生欣赏的好课!还有什么比这样的事更令人高兴的呢?晚上我兴奋得睡不着觉,就起床写下长达几页的日记。好几天我都处在被学生认可的良好感觉中。

同学们写的那些小纸条我至今保存着,我经常地拿出来看看,重温一下旧日的辉煌与喜悦。这次偶然的成功经历影响深远,它使我走上了以科研改进教学的道路。

刘良华认为“此类心理描写实际上是将教师的个人教育理论、个人教育信仰‘附着’、‘涂抹’在某个具体的教育事件上。它促使教师在‘反思’某个具体的教育事件时显露或转换自己的个人教育理论以及个人教育信仰。”[6]20

第三,高校教师可以在反思“旧我”的基础上,进行专业发展规划,以图重构一个“新我”。“对于历史上发生了的,我们已经无力改变,而对于未来可能发生什么,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现在的认识和行动。在此意义上,未来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而是我们要创造的地方。”[21]由是观之,高校教师在教育自传中规划未来还是有价值的,例如笔者的教育自传在反思科研困境的基础上明晰了今后的科研之路——为解决问题而研究、进行系统的科研规划[22]。当然,教育自传作为叙事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旨在于回顾个人生活史,对于“故我”形成解释性理解,因此,展望未来、构建“新我”当属“锦上添花”,在教育自传中特意勾画未来有时甚至给人“狗尾续貂”的感受。如何描述自己的专业规划呢?既可以有专门的文字描述,也可以隐含在自我反思中。

三、结束语

关于研究成果的形式,高校教师的教育叙事研究成果(文章)往往学术味浓重、故事性寡淡,与中小学教师的叙事性文章故事性突出、学术味不足形成鲜明对比。这一特点与现实的高校科研政策、发表环境有一定关系,具而言之,高校教师须发表文章,他们撰写“故事性”文本易遭轻视,难以在高档次期刊发表,而具有学术论文格式的叙事研究文章,显得有学术性,易被视为研究成果,并易被高端期刊青睐。

“人类讲述并倾听着故事,我们用叙事进行交流和理解人与事件,在叙事中有我们的思考与梦想。”[23]愿高校教师在理解教育叙事研究的性质、掌握教育叙事研究的程序后,基于“教书育人”的本来职责[24],能够根据教育叙事研究的类型选择特定的程序,通过有效的教育叙事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育实践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枬,唐荣德.论教师的教育叙事研究[J].中国教师,2009(9):4.

[2]丁钢.教育研究的叙事转向[J].现代大学教育,2008(1):10.

[3]董美英,金林祥.教育研究范式的探寻:对教育叙事研究热的反思[J].现代大学教育,2009(2):3.

[4]钟铧.低劣的叙事研究与高等教育叙事研究的条件[J].现代大学教育,2013(3):55.

[5]袁维新.教师学习共同体的自组织特征与形成机制[J].教育科学,2010(5):59.

[6]刘良华.改变教师日常生活的“叙事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03(4).

[7]王攀峰.教育叙事研究刍议[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8):8-9.

[8]陈向明.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62-173.

[9]傅敏,田慧生.教育叙事研究:本质、特征与方法[J].教育研究,2008(5):40.

[10]刘良华.教师如何做教育叙事研究[J].中国教师,2009(9).

[11]杜威,J.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53.

[12]刘良华.教师研究与专家研究的大同小异[J].上海教育科研,2010(9):8.

[13]刘良华.教育自传[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14]钟铧.关于教师面子观的教育叙事[J].中国教师,2012(23):50.

[15]这一界定与薛晓阳关于开放式叙事的观点恰恰相反,他将开放式叙事界定为“主题不变但主体变,即围绕一个研究主题,但选用的叙事题材,包括人物、故事或情景不断变化”。参见:薛晓阳.教育叙事研究的方法论清理与批判[J].现代大学教育,2012(6):69.

[16]徐继存.教学论的自识与反思(上)[J].当代教育科学,2011(15):10-15; 徐继存.教学论的自识与反思(下)[J].当代教育科学,2011(17):13-16.

[17]李源.自传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J].现代教育科学,2008(5):66.

[18]钟铧.在教学与科研的联姻中成长——一个高校教师的教育自传[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1(2).

[19]李润洲将教育智慧区分为教育见习智慧、教育理性智慧、教育实践智慧与教育信仰智慧等至少四重境界。教育见习智慧是指教师通过学生时代对其教师的经验的社会学习而习得的教育智慧。参见:李润洲.教育智慧的四重境界[J].上海教育科研,2013(5):18.

[20]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244.

[21]刘晖.他们眼中的地方大学治理——珠江三角洲四所地方大学校长叙事探究[J].教育研究,2007(5):46.

[22]钟铧.一名高校教师的科研生活自传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12(1):50.

[23]利布里奇,A.,等.叙事研究:阅读、分析和诠释[M].王红艳,主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译者前言.

高中体育教师教育叙事第2篇

关键词:高校教师;叙事研究;教师叙事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610(2014)02-0099-05

高校教师的研究者角色,既是现代高校的教学、科研职能使然,也是当今高等教育改革对高校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和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教师的研究既包括以培养人和教师专业发展为导向的教育教学研究,也包括以学科建设为导向的科学研究。本文仅讨论高校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即教师通过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实践的不断考察和反思,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逐渐成为研究型教师”[1]。近年来,随着“教育研究的叙事转向”[2],叙事研究已开始成为高校教师的教育研究方式和专业发展方式,因为“叙事研究是针对微观层面的教育存在,由一线教育工作者(尤其适合中小学一线工作者)参与或进行的,适合教育一线工作者阅读,旨在改进教育实践的教育研究”[3]。涉及高校教师的叙事研究,除了教师对学生的叙事研究,大致还有三种情形:一是理论研究者以高校教师及其叙事文本为对象开展的“旁观者”叙事研究,是“关于教师的叙事研究”;二是高校教师作为研究者以其他高校教师为研究对象所开展的叙事研究;三是高校教师本人基于自己的亲身经历,以叙事的方式开展的“当事人”叙事研究,是“教师的叙事研究”。笔者将第一种、第二种情形统称为“关于教师的叙事研究”。高校教师的叙事研究主要包括“关于教师的叙事研究”与“教师的叙事研究”。正确认识与熟练掌握叙事研究的程序是高校教师有效开展教育叙事研究的先决条件,否则会难以开展甚至会导致零叙事研究[4]。本文在借鉴教育叙事研究程序的相关研究基础上,阐释高校教师如何做教育叙事研究。

一、高校教师如何做“关于教师的叙事研究”

高校教师除了进行“教师的叙事研究”,能否和有必要从事“关于教师的叙事研究”?笔者首先从教师学习共同体的角度来讨论这个问题,然后阐明“关于教师的叙事研究”程序。

(一)教师学习共同体意义上的“关于教师的叙事研究”

“教师学习共同体是教师基于共同的目标和兴趣而自发组织的、旨在通过合作、对话和分享性活动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团体,它是由学习者(即教师)及其助学者(包括教育专家、学校领导、学科教研员、骨干教师等)共同构成的。”[5]它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根本目标,以教师自主、自愿为前提,以合作、共享为核心,以共同愿景为纽带,使教师凝聚在一起、互相交流、共同学习,因而是教师群体专业成长的有效组织形式。教师学习共同体成员的共同追求与愿景,自主自愿、合作共赢的氛围,专家引领、结伴合作的方式使“关于教师的叙事研究”成为共同体成员的重要教研活动。对共同体之内的其他教师进行“调查的叙事研究”或“叙事的教育人类学研究”不仅可行而且必要,这种调查研究不仅对作为调查研究者的教师具有促进专业发展的学习借鉴意义,而且对被调查者本人也具有专业发展的意义,“因为即使在‘叙事的教育人类学研究’中,教师本人在叙述自己的教育生活史时,这种叙述将使教师自己进入一种‘自我建构’的状态,将使教师形成教育的‘自我意识’”[6]19。从教师学习共同体的视角看,“关于教师的叙事研究”是高校教师学习共同体工作、学习、研究与发展的重要形式之一,高校的精品课程(群)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学科建设等为“关于教师的叙事研究”提供了众多机遇。需要指出的是,在教研的意义上,尽管高校教师既可以而且有必要做“关于教师的叙事研究”,但应该以“教师的叙事研究”为主,即使是做“关于教师的叙事研究”也要服务于教师个人及团队的专业发展,这是高校教师开展教育叙事研究的职责所在。

(二)“关于教师的叙事研究”程序:笔者的观点

对“关于教师的叙事研究”程序,笔者的观点是:叙事研究是一个从叙事准备到经验收集,再到意义诠释的过程,具体流程包括:确定研究问题――选择研究对象――进入研究现场――收集经验资料――整理分析资料――撰写研究报告。

钟铧:高校教师如何做教育叙事研究 高校教师进行“关于教师的叙事研究”首先要根据价值性原则、新颖性原则、可行性原则,采用不断聚焦的方法来确定一个值得研究、能够研究的问题,并将问题经过研究设计转化为课题,这需要高校教师对教育研究热心、对教育问题敏感、具有教育理论素养。关于研究对象的选取,教师需要采用综合抽样策略,即以目的抽样方式为主,兼顾就近和方便的方式选择一个或几个研究个体作为研究对象,将愿意合作、能够为研究问题提供丰富信息的个体作为研究对象。进入研究现场意味着走进高校教师活动的时空,与其密切合作、相互对话,以便获得“原汁原味”的现场资料。作为研究者的高校教师可通过同事、朋友等个人关系进入调查现场,凭借与研究对象间的良好个人关系,尽快融入现场生活,这种方式易于取得研究对象的合作和信任,利于研究的深入开展。在研究现场收集资料,形成现场文本是叙事研究的基础工作。现场文本主要是研究者与研究参与者共同创造的代表现场经验的各种文本。教育叙事研究现场文本的来源多种多样,如研究对象的教育故事、生活故事、自传、札记、录音(像)材料,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的讨论、对话、访谈的文本,研究日记,研究者所做的现场笔记,有关文件、照片、记事簿,研究对象个人或者与他人、家庭、社会的交互作用中形成的作品、生活记录以及信件等。整理与分析资料是叙事研究由现场文本向研究文本转换的极为重要、复杂的环节,分析研究资料的过程包括阅读现场文本、编码转录故事、重新讲述故事等三个步骤[7],陈向明教授关于对质性资料进行情境性分析的程序的说明亦有重要指导意义[8]。在这一环节研究者要注意尊重事实,让资料自己说话,避免研究者原有偏见的影响;要重视从所收集的资料中寻找出“本土概念”。研究报告或研究文本既包含研究者对所收集到的“事”的故事性描述,也包含研究者对“事”的论述性分析,既要细致、详尽的描述又要整体、深刻的分析。“呈献给读者的研究文本可以灵活多样。它的正文一般包括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研究对象的选择、研究实施过程、研究的结果与分析四个部分。”[9]

二、高校教师如何做“教师的叙事研究”

“教师的叙事研究”包括经验的叙事研究和教师自传研究,下面分别阐释高校教师如何做“教师的叙事研究”。

(一)经验的叙事研究:先做事后叙事

“所谓经验的叙事研究,就是行动者以‘教育自传’的方式提交自己的行动研究报告或经验总结报告。”[10]13从叙事研究的过程来看,“经验的叙事研究”是一个高校教师先做事后叙事的过程。其中的“做事”可理解为高校教师的行动研究。杜威的经验构成观对于分析“经验的叙事研究”所叙述的内容具有启发意义[11]:

经验包含一个主动的因素和一个被动的因素,这两个因素以其特有的形式结合着。只有注意到这一点,才能了解经验的性质。在主动的方面,“经验”就是尝试――这个意义,用实验这个术语来表达就清楚了。在被动的方面,“经验”就是承受结果。我们对事物有所作为,然后它回过来对我们有所影响,这就是一种特殊的结合。

……

当一个活动继续深入到承受的结果,当行动所造成的变化回过来反映在我们自身所发生的变化中时,这样的变动就具有意义,我们就学到了一点东西。

因此,高校教师对于自己的行动研究不仅要关注一系列单纯活动,还需要关注活动的结果,以及自己是否有意识地实现这种结果。高校教师为了教育教学实践的完善,在教育教学实践工作(诸如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毕业论文指导等)中,寻找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并实施解决问题的方案,或一次性解决,或经过循环反复,最后解决问题,通过反思提高了自己的专业能力、转变了教育理念、增强了专业自信,这就是高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行动研究。如果高校教师有意识地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动研究过程进行资料收集和叙事性分析,形成叙事研究报告,这一过程就是“行动的叙事研究”或“叙事的行动研究”。

“经验的叙事研究”是以高校教师的行动研究为核心内容、以叙事研究为表达手段的教学研究。它的基本特征是高校教师叙述自己教育生活中的“经验事实”,亦即叙述具体的、个人化的、生活化的“问题解决”。具体而言,高校教师要“讲述”自己怎样遇到了教育问题,遇到了什么问题,自己是如何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的,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是否发生了另外的教育事件,是否有值得叙说的细节,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有什么样的收获,今后遇到类似问题该怎么解决,等等。一些教师在“叙说”故事时,有时感到无话可说。分析其原因,关键是缺少叙说之前的行动(研究),因为“教师能够叙说的与值得叙说的,不过是在改变了自己的教学活动之后产生的‘记录’冲动与‘反思’冲动。”[6]19如果高校教师不采取行动(研究),不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习惯、行为,教育教学生活“平平淡淡”、“一如既往”,他(她)自然会感到无话可说,只有当他(她)创造了自己的教育实践,获得了内心的觉悟,才可能创造出自己能够叙说、值得叙说、愿意叙说的教育故事。

有了“事”之后如何叙述呢?刘良华提出叙事研究并非具体的研究方法,“它是质的实证研究的一种写作方式”[12]。撰写“经验的叙事研究”报告既要显示出“教育自传的精神”――“讲故事”的精神,又要遵循“科学研究的形式”――科研报告格式要素。具体而言,高校教师的“经验的叙事研究”报告可参照比较标准的实验研究报告的格式并在这种格式内部保持教育自传讲述个人故事的书写风格。经验的叙事研究报告一般包括问题的提出(“我”遇到了什么问题)、问题研究的过程与方法(“我”是怎样解决问题的)、研究的结果与讨论(“我”解决得怎么样)等三个部分。[10]16

(二)高校教师如何做自传研究:以笔者的教育自传为例

教师自传研究是高校教师通过自传叙事的方法描述自己的个人生活史,发现、反思、重塑“自我”,从而促进个体的专业成长。刘良华认为教师的“教育自传”包括“我作为受教育者经历的教育事件”、“我作为教育者经历的教育事件”、“我在教育经历中形成的我的教育信条”等三个部分,这种“教育自传”包含着教师当下的日常生活中的“教学事件”和“生活事件”。[6]19刘良华的《教育自传》[13]是如此框架;在笔者《关于教师面子观的教育叙事》一文中,教师面子观的叙事基本上按照教育自传的从受教育者到教育者的完整框架来展开。[14]尽管如此,笔者认为高校教师的教育自传完全可以将他(她)作为受教育者的经历或作为教育者的教育经历作为一段教育(或学习)生活史来进行回顾与反思,不必是从受教育者到教育者的完整叙事框架。例如,笔者曾于2010年对自己20年来的高校教师专业生活进行了自传研究,仅涉及“我作为教育者经历的教育事件”, 笔者在对自己作为一名高校教育学教师的专业生活经历的回顾与反思中,明确了“通过教学与科研的联姻实现专业成长”的教育信念。

教育自传研究的成果体现为传主的自我跟踪式叙事,它有两种基本叙事结构:其一,开放式叙事,即叙事主体不变但叙事主题变[15],具体而言,它以传主的经历和发展为线索,由传主的多个故事来表达不同的主题,包括传主不同时期的观念、态度、立场和思想等,典型的研究成果可参阅徐继存的《教学论的自识与反思》[16];其二,封闭式叙事,即叙事主体、叙事主题皆不变,如《关于教师面子观的教育叙事》,它是笔者以教师面子观为主题对自己从小学生到高校教师在不同时期关于教师面子的回顾与反思。

刘良华认为“自传的撰写始于传记事实的收集,终于传记事实的选择和解释。自传的写作过程大体呈现为两个程序:一是收集和整理传记事实;二是选择和解释传记事实。”[10]15李源将教师撰写教育自传的步骤归纳为“回顾(人生经历);关注(重要事件);反思(行为信念);重塑(自我形象)”[17]。比较两种观点,前者的“收集和整理传记事实”与后者的“回顾(人生经历)”词异义同,前者的“选择和解释传记事实”可与后者的“关注 (重要事件)”、“反思 (行为信念)”、“重塑(自我形象)”相匹配。基于上述理解,高校教师的教育自传研究程序包括两阶段(四环节):

首先,“收集和整理传记事实”:“回顾(人生经历)”。这一阶段主要是高校教师采用自由回忆,查阅日志、信件、档案、旧报纸、旧杂志等方式收集自己做孩子、做学生的故事,自己做家长或做老师的故事,用“年谱”的形式整理收集到的传记事实。在笔者的教育自传《在教学与科研的联姻中成长――一个高校教师的教育自传》[18]81-84(下文简称《成长》)中,笔者主要回忆了从教20年来的高校教学生涯、科研生活及外出学习经历等,还查阅了学生所写的评语。需要注意,教育自传的人生经历回溯取决于研究任务的需要,例如高校教师要研究教育见习智慧[19],只需回顾自己在学生时代经历的教育事件足矣,而要研究教育实践智慧、教育信仰智慧,则须追寻自己作为教育者的教育足迹,无需追忆学生时代,否则会画蛇添足、弄巧成拙。因此,这一阶段首先需要高校教师明确自己的研究目的和任务。

其次,“选择和解释传记事实”:关注(重要事件)、反思(行为信念)、重塑(自我形象)。第一,要从个人生活史中选择有重大个人意义的事实资料,这些选择出来的资料包括关键事件、重要他人和时代精神。关键事件是高校教师个人生活史中的重要事件,该事件对其教育观念、专业态度和专业行为产生重要影响。“重要他人是指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20]寻找影响自己的“重要他人”是教育自传的任务与内在精神,高校教师的教育自传的核心就是回忆自己的亲人、老师、朋友和同事等对自己成长的影响。在教育自传研究过程中还要回忆、描写相关的时代精神或时代背景,因为它是我们成长的外在环境。在笔者的教育自传《成长》中回忆的关键事件、重要他人有笔者入职失败的教学经历、考研同事的影响,北师大的学者型教师及其影响,实现教学与科研联姻的代课经历,“时代背景”资料有笔者原所在单位的“养老院”气息、北师大的学术精神、升本后学校的科研政策变迁等。[18]81-84第二,要反思重要事件或关键事件。高校教师通过对重大教育事件的分析和反思,了解隐藏在事件后的教育信念,并完善或重新确立自己的教育信念,为自己的成长提供一个更有意义和值得努力的方向。高校教师自传中的“自我反思”不仅包括当时的自我认识,还包括“当时的心理感受”和“事后的忏悔”。在笔者的教育自传《成长》中,除了描述关键事件,还呈现了当时的心理感受,如[18]83:

在我的代课获得学生的好评后,十几年来非常想听却从未听到的话,我“听”到了。我还行!虽然很少上过好课,但是今天我就上出了学生欣赏的好课!还有什么比这样的事更令人高兴的呢?晚上我兴奋得睡不着觉,就起床写下长达几页的日记。好几天我都处在被学生认可的良好感觉中。

同学们写的那些小纸条我至今保存着,我经常地拿出来看看,重温一下旧日的辉煌与喜悦。这次偶然的成功经历影响深远,它使我走上了以科研改进教学的道路。

刘良华认为“此类心理描写实际上是将教师的个人教育理论、个人教育信仰‘附着’、‘涂抹’在某个具体的教育事件上。它促使教师在‘反思’某个具体的教育事件时显露或转换自己的个人教育理论以及个人教育信仰。”[6]20

第三,高校教师可以在反思“旧我”的基础上,进行专业发展规划,以图重构一个“新我”。“对于历史上发生了的,我们已经无力改变,而对于未来可能发生什么,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现在的认识和行动。在此意义上,未来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而是我们要创造的地方。”[21]由是观之,高校教师在教育自传中规划未来还是有价值的,例如笔者的教育自传在反思科研困境的基础上明晰了今后的科研之路――为解决问题而研究、进行系统的科研规划[22]。当然,教育自传作为叙事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旨在于回顾个人生活史,对于“故我”形成解释性理解,因此,展望未来、构建“新我”当属“锦上添花”,在教育自传意勾画未来有时甚至给人“狗尾续貂”的感受。如何描述自己的专业规划呢?既可以有专门的文字描述,也可以隐含在自我反思中。

三、结束语

关于研究成果的形式,高校教师的教育叙事研究成果(文章)往往学术味浓重、故事性寡淡,与中小学教师的叙事性文章故事性突出、学术味不足形成鲜明对比。这一特点与现实的高校科研政策、发表环境有一定关系,具而言之,高校教师须发表文章,他们撰写“故事性”文本易遭轻视,难以在高档次期刊发表,而具有学术论文格式的叙事研究文章,显得有学术性,易被视为研究成果,并易被高端期刊青睐。

“人类讲述并倾听着故事,我们用叙事进行交流和理解人与事件,在叙事中有我们的思考与梦想。”[23]愿高校教师在理解教育叙事研究的性质、掌握教育叙事研究的程序后,基于“教书育人”的本来职责[24],能够根据教育叙事研究的类型选择特定的程序,通过有效的教育叙事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育实践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唐荣德.论教师的教育叙事研究[J].中国教师,2009(9):4.

[2]丁钢.教育研究的叙事转向[J].现代大学教育,2008(1):10.

[3]董美英,金林祥.教育研究范式的探寻:对教育叙事研究热的反思[J].现代大学教育,2009(2):3.

[4]钟铧.低劣的叙事研究与高等教育叙事研究的条件[J].现代大学教育,2013(3):55.

[5]袁维新.教师学习共同体的自组织特征与形成机制[J].教育科学,2010(5):59.

[6]刘良华.改变教师日常生活的“叙事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03(4).

[7]王攀峰.教育叙事研究刍议[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8):8-9.

[8]陈向明.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62-173.

[9]傅敏,田慧生.教育叙事研究:本质、特征与方法[J].教育研究,2008(5):40.

[10]刘良华.教师如何做教育叙事研究[J].中国教师,2009(9).

[11]杜威,J.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53.

[12]刘良华.教师研究与专家研究的大同小异[J].上海教育科研,2010(9):8.

[13]刘良华.教育自传[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14]钟铧.关于教师面子观的教育叙事[J].中国教师,2012(23):50.

[15]这一界定与薛晓阳关于开放式叙事的观点恰恰相反,他将开放式叙事界定为“主题不变但主体变,即围绕一个研究主题,但选用的叙事题材,包括人物、故事或情景不断变化”。参见:薛晓阳.教育叙事研究的方法论清理与批判[J].现代大学教育,2012(6):69.

[16]徐继存.教学论的自识与反思(上)[J].当代教育科学,2011(15):10-15; 徐继存.教学论的自识与反思(下)[J].当代教育科学,2011(17):13-16.

[17]李源.自传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J].现代教育科学,2008(5):66.

[18]钟铧.在教学与科研的联姻中成长――一个高校教师的教育自传[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1(2).

[19]李润洲将教育智慧区分为教育见习智慧、教育理性智慧、教育实践智慧与教育信仰智慧等至少四重境界。教育见习智慧是指教师通过学生时代对其教师的经验的社会学习而习得的教育智慧。参见:李润洲.教育智慧的四重境界[J].上海教育科研,2013(5):18.

[20]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244.

[21]刘晖.他们眼中的地方大学治理――珠江三角洲四所地方大学校长叙事探究[J].教育研究,2007(5):46.

[22]钟铧.一名高校教师的科研生活自传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12(1):50.

高中体育教师教育叙事第3篇

关键词:教师;教育叙事;主动性

一、教育叙事的涵义

教育叙事,就其形式而言,是教育活动的一种方式,即教育实际生活中所发生的叙事活动;就其性质而言,它是从其他学术领域引进教育界的一种行之有效的质的研究方法。目前,教育叙事正受到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许多学者对这一质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但就现阶段来说,其概念的界定还是处于百家争鸣的状态。耿涓涓把教育叙事看作为教育研究者进行质的研究的一种方法;张济洲则认为教育叙事是挖掘并认识隐含在复杂多变的教育现象中教育规律的教育科学研究新范式。这是国内关于教育叙事较有代表性的观点。而国外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教育叙事既是一种质的研究方法,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媒介。综观国内外有关教育叙事概念的各种观点,都有各自的代表性和科学性,也许它们之间存在着差异,但有一点是共通的:各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都充分肯定了教育叙事在教育领域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就我个人看来,教育叙事是教师通过记录教育过程中发生的教育事件或教育活动,构建自己对教育的理解的一种方法,同时,它也是教师进行教育研究的一种有效的质的研究方法。

二、教师教育叙事的积极性

主动性,即主观能动性,指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具有的意识性、目的性、自主性、计划性等。这是人类才有的一种特性,也是人类和其他动物的本质区别之一,所有人们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都可以称之为主观能动性,其本质就是人的主观意识和活动对客观世界的反作用,而且这种反作用是具有自觉性和创造性的,它对人们如何改造客观世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现实中,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人们在不同实践行为中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不尽相同,而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高低也直接影响着个体在实践中的热情和积极性。如果要想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行为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必须保证其在实践中的主观能动性得以正确地发挥。基于上述认识,我认为教师教育叙事的主动性就是指教师群体在实践教育叙事这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在进行教育叙事的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意识性、目的性、自主性以及克服困难的勇气等,而这些也正是教师教育叙事的实践行为能否取得应有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教育叙事对教师发展的积极作用众所周知,然而,由于实践中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极大地阻碍了教师教育叙事主动性的正确发挥,致使教师对待教育叙事的热情和积极性普遍不高,从而给教师实践教育叙事造成了障碍。因此,如何提高教师教育叙事的主动性,让教师对教育叙事形成一种积极的主观意识,将是教育叙事在教育领域发挥其应有作用的前提基础。

三、提高教师教育叙事积极的意义

教育叙事的兴起,可以说是我国教育研究在方法论上的一大进步,它对教师的自我成长和教师专业化发展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但要想教育叙事切实发挥其对教师发展的积极作用,教师对待教育叙事的主动性尤为关键。从理论意义上来说,让广大的教师群体主动、踊跃地参与到教育叙事的实践中来,这是教师能切实地从中获得发展的基础。而且,教育叙事是一个长期性的实践行为,它对教师成长的积极作用不可能在短期内有所成效,需要教师持之以恒地对待,这就更需要教师对教育叙事保持高昂的主动性。另一方面,从实践层面来看,虽说教育叙事的普及与发展进行得如火如荼,但在这美好景观的背后,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种现状:由于受到实践中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许多教师对教育叙事都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主动性,这种消极的现象通过网络上众多教师的教育叙事博客可以明显看出,而且随着近年来博客热潮的逐渐降温而越发明显。教师对教育叙事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普遍不高,这无疑成为当前教育叙事普及与发展的一个瓶颈,教育叙事理论上的积极作用与实践中的消极现象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切实地提高教师教育叙事的主动性,将给教育叙事的发展一个坚实的基础,并能消除这一现实中的巨大反差,从而在实践中营造一种良好的教育叙事氛围,使教育叙事发挥出其对教师发展应有的积极作用。

在现实状况中,由于实践中各种主客观因素的限制,严重阻碍了教师进行教育叙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限制了这一促进教师自我成长和职业专业化的方法的普及和发展。提高教师进行教育叙事的主动性,将给教育叙事的发展一个坚实的前提基础,从而在教育领域内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叙事环境,激发广大教师对教育叙事的热情,在教师广泛参与的基础上使教师从教育叙事中获得切实的发展,充分发挥教育叙事对教师发展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海军.创设“自由”情境,营造创新氛围[J].山西教育,2003(19):10-11.

[2]王凯.教师叙事四问[J].上海教育科研,2006(5):20-22.

高中体育教师教育叙事第4篇

关键词: 英语教师 专业发展 叙事取向

一、引言

教育中的“叙事”研究兴起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是西方教师职业研究的发展成果。“叙事学”作为一种文学文本的研究方法,已经扩展到了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教育叙事学”就是其诸多交叉学科中的一个。在现代语境下,“叙事”的内涵和外延已经得到了极大丰富,以这种现代意义为核心构建的叙事理论已经逐渐取得了基础学科的地位。作为言语行为本身,“叙事”具有语言学的一般属性,表现为一种行为过程,如叙述、陈述、描写、评论等;作为言语行为的结果,“叙事”表现为以各种形式承载的话语成品,如诗歌、小说、戏剧、新闻、影视等。显然,英语教学所涉及的各类科目的教材、各种文体的语篇(包括口头语篇、书面语篇和电子语篇等)等都是教师进行“教育叙事”的具体对象,教师运用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包括教师话语)等都是“教育叙事”的具体途径。而广大英语教师如果要做好上述的“教育叙事”,则其专业素养(教师专业化水平)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叙事”是有效促进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教育中的“叙事”介绍

(一)“教育叙事”的概念

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会经常遇到一些问题并记录这些问题的处理策略,通过教学反思,以叙事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就是所谓的“教育叙事”。或者说,“教育叙事”就是以讲故事的方式对教学中发生的事件进行描述、分析、论证和反思的方法。重要的是,这里的“讲故事”要发掘出隐含在故事之中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和教学原理;要通过讲故事和分析事件的来龙去脉让自己(或听故事的人)得到一定的感悟和启发,从而对自己(或他人)今后的教学起到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一般来说,教师只需通过对故事细节的描述,客观地讲述教学事件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果,完整地表达自己从所叙述的教学事件中感悟到的真实感受和思绪,并从中提炼出对今后教学有指导、启发和借鉴意义的教与学的方法、规则或原理。简言之,“教育叙事”正是来源于看似平凡的教学事件,并通过对事件的描述、反思、分析和归纳,发掘蕴含其中的教育和教学的道理。

(二)“教育叙事”的特点

1.叙事者所叙述的内容是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育事件,是对客观事件的真实描述,真实记录事情是“教育叙事”的首要特征。

2.教育叙事”注重叙事者自身的价值和意义,叙事者不仅是讲故事的人,而且在故事中扮演某个角色,叙事者可以讲述自己的教学故事,也可以讲述他人的教学故事;“教育叙事”注重叙事者的地位和作用,尤其是教学实践中的真实事件,又因叙事者在讲述中会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因而容易引发他人的共鸣。

3.“教育叙事”不仅关注叙述者本人,而且关注与所叙述的教育事件相关的具体的人和物,并常采用“心理分析”的方法对事件相关者的行为做出分析和解释,加深了教育叙事的深度。

4.“情节性”是叙事者生动地讲述故事的重要特征,有利于从情节中分析深层次原因。

5.“教育叙事”常以归纳的方式而非演绎的方式得出结论。

(三)“教育叙事”的方式

“教育叙事”的主体——教师,既是教育教学事件的叙述者,又是事件的记述者。教师的“教育叙事”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细心观察,勤于思考。教师应悉心观察教学中的具体事件,认真反思教学并在反思中得到提高和发展。2.以故事为主线,以讲述为主导。教师应选择好主题并紧紧围绕故事的主题展开叙事,要从自己所获得的众多教学事件中梳理出清晰的线索,从而使故事的主题能够体现一定的教育或教学理念,并能使故事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3.“教育叙事”不宜使用太多、太深奥的理论阐释或旁征博引,而是注重对事件进行反思,从中发掘出有利于强化教学效果的有益因素,或是发现不利于教学的不良现象,供今后教学运用或借鉴。4.叙述与分析兼顾。叙事的目的是反思教学并改进教学,从中归纳出具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道理。5.“教育叙事”讲的是真实故事,既可以还原历史情境,又可以密切联系现实语境。

三、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素质主要有“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的水平”三个方面,其发展水平决定了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概括地说,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涵包括:1.教师的专业知识,即英语语言基本能力,其中包括英语语言知识和运用英语的能力;2.教师的专业技能,即讲授英语语言知识和传授英语运用能力的技能。3.教师的专业情意,即对英语教学专业的价值和意义的深刻理解,以及在工作实践中形成的追求尽善尽美的教学效果的思想境界。

当前我国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特点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类取向:1.理智取向的教师专业化发展。这里的“理智”意指教师应具备的知识,而就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而言,这种知识具体包括学科知识(即英语知识和运用英语的能力)和教育知识(即帮助学生获得学科知识的知识和技能)。该发展观主要是让教师从专家与学者那里学习英语学科知识和英语教育知识。2.实践——反思取向的教师专业化发展。该发展取向关注的是实践和反思,关注实践的观点强调教学实践所包含的丰富内涵,教师可以在这一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提出专业发展的设想,最终在教学实践中提高专业水平。这种观点为教师开展行动研究提供了指南。而关注反思则主张和促使教师以不同的方式对教学进行反思,在反思中寻求改进和完善教学的途径与策略,最终在反思中提高专业水平。当前,许多英语教师已经意识到反思性教学的重要性及其对教学的指导意义,反思性教学的理念已经成为指导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3.生态取向的教师专业化发展。该发展观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放入一个更广阔的文化、社群、合作和背景之中。虽然每个教师的教学具有其个性化的特点,但是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需要向他人学习和与他人合作,在更大程度上有赖于“教学文化”或“教师文化”。同时,教师在合作的教学文化中能进一步促进教学个性和教学风格的形成、改进和完善,所以说该发展观是教师合作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

以上都是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三者相互包含,相互融合。虽然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具体途径比较多样,但是,“教育叙事”却是其中反思性特征比较强的一种。

四、“叙事”与英语教师专业发展

英语教师通过“教育叙事”研究可以增长教育智慧,改变教育生活状态,提升教育生活境界,提高教育效能,实现优质教育。“教育叙事”研究对于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有重要作用。

(一)“教育叙事”研究是完善个人教学行为的重要途径

“教育叙事”研究是对教师个人的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和反思。教师通过教育叙事,能够认识到自己教学的真实情况,不仅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更能改进自己的教育实践行为。教育叙事不是为叙事而叙事,而是要带着问题并借助理论进行反思。教师对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行为(积极的行为和消极的行为)进行分析、反思和价值判断,形成正确的认识,进而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可见,“教育叙事”研究方式同样符合各级英语教师的教学研究实际。

(二)“教育叙事”研究有助于教师形成个人的教育理念

一般来说,教师个人的教育理念是基于教师个人独特的教育经历形成的。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反思和总结,形成关于教学的一系列观点或看法,这些观点或看法属于教师个人的实践性知识,也是教师个人的教育理念。有的教师在形成个人教育理念的过程中,曾把专家的一些理论观点吸纳进来,建构自己的教育理念,使其更加理性。

(三)“教育叙事”研究是教师获得专业成长的有效方法

“教育叙事”研究对于教师专业能力的促进作用是明显的,教师通过研究改进了教育教学方法,提高了实际教学能力,从而提高了专业能力,同时也提高了自己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用专业的眼光观察和审视工作中发生的各种教育现象,发现其中不平常的问题,透过现象看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也能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当前,教育叙事研究作为一种教育研究的方式正在广大中小学校得到迅速推广。其实,高校英语教师可以运用这种方式投身于教学研究,通过“教育叙事”总结教学经验,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记录自己的教育教学生活。同样,教师通过“教育叙事”能够开展交流活动,展示自己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

五、结语

“叙事”对于教师专业发展而言,它关注的是来自教师的声音,是教师进行反思性实践的主要途径,而且,越来越多的学者希望叙事研究能够提供一条倾听教师声音并从教师内部理解其文化的途径。事实上,那种能够表达教师个人思想观念、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及对其收到的效果进行反思的叙事研究成为能够为教师所掌握的有效方法。本文只是有关教育中“叙事”的简要论述,教育中的“叙事取向”研究是值得广大英语教师进一步深入思考和研究的一个课题。

参考文献:

[1]丁钢.教育叙事的理论探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8(1).

[2]刘万海.近二十年来国内外教育叙事研究回溯[J].中国教育学刊,2005(3).

[3]邵光华,张振新.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高中体育教师教育叙事第5篇

关键词:高一政治;课堂教学;教育叙事研究;策略

引言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对教育叙事中的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其中的问题,这是一个将客观过程、真实体验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教育过程。因此,教师要对自身的做法进行反思,在高一政治课堂教学中开展教育叙事研究。文章以此为基础,对高一政治教育叙事研究的策略进行了分析,希望对一线教师提供一定的帮助。

一、政治教育叙事研究的必要性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在开展高一政治课程教学时,要与学生面对面交流。而学生是一群有个性、有思想、主动发展的人,如果教师仍然沿用之前古板的教学模式,不仅会影响教学效率,也会使学生对政治学习产生抵触心理。而教育叙事教学方式让学生慢慢地打开内心世界,愿意与教师、同学进行沟通、交流,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这样有利于师生建立良好的关系,也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构建属于教师和学生共有的教育世界,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推动教师反思

教育叙事研究能够让教师对自身的教育实践进行充分反思,并不断形成属于自己的教育哲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专业知识会得到全面的丰富。高一政治教师一般都会在原有教学经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反思与回顾,从而对之前模糊的概念、假设以及理论等有一个更加深刻的理解。尤其是在经过日常教育活动的洗礼之后,教师的教育思想肯定会更进一步,对今后开展相关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加深了学生对政治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3.加强教师工作责任感

高一政治教师在应用教育叙事方式进行教学时,不管是教学设计,还是教学反思,都会从学生、家长以及学校的角度出发,并按照自身以往的教学经验,带领学生去观察世界,从而对自己有一个多角度的认识和提升。在这种情况下,能够使教师的工作责任感、使命感得到很好的提高,并且在教育叙事的过程中不断塑造自身形象,在教育行为中锻炼自己,最终成为一个素质较高、知识容量大的政治专业教师。

二、开展高一政治教育叙事研究的策略

1.营造自然情境

对于高一政治教育叙事研究而言,主要是教师从班级的实际情况入手,在掌握教学过程的基础上,以自然教育情境营造的方式来展开对教学内容的研究。该种形式的研究比较注重“实”,即实际情况、真实事件以及实际过程等,需要教师将某件事情的经过讲述给学生,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对课程的学习去解决问题,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收集与之相关的故事,只有将最原本的事件展示在学生面前,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教学人教版高一政治《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教育叙事来展开教学。教师:“我有几个朋友在工作之后都购买了手机,一个朋友选择了实用的,还有的选择了与众不同的。有一个朋友无所谓,随便买了一个,只有一个朋友选择了最贵的。当你们工作之后,会选择什么样的呢?”学生这时会进入非常激烈的讨论中,之后教师就可以引入从众心理、攀比心理、求实心理以及求异心理的教学,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会更加投入,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升。

2.创设故事情节

与其他学科相比,政治学科的教育叙事没有什么区别,基本上都是讲述一个有情节、有意义的故事,其情节主要包括与叙述教学事件有关的人物、冲突以及事件发展等。而且,在每个故事中,还会包含一个或多个意外事件、冲突等,它们可以是内在的,也可以是外在的。比如,在教学人教版高一政治《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祥子”的故事,受当时旧社会的打压以及不平等的待遇,导致祥子身心疲惫,由此教师可以引入社会公平的体现、收入分配公平含义以及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我国政治文化和生活。

3.开展教育反思

实际上,教育叙事研究属于一种反思性的研究,所以教师应该注重教育反思。在教育叙事的研究过程,教师要不断积累教学故事,之后再进行反思,从而加深对问题、事件的认知,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积累教学经验,在不断反思中改正教学计划,并对事件、行为后面的含义进行探索,掌握政治教学的相应规律,进而提高政治教学的水平。一旦脱离教育反思,那么教育叙事研究就会变成单纯的叙事,也就失去了原本的意义。所以,教师在开展高一政治教育叙事研究时,一定要对教育反思引起重视,这样不仅能够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还能加强学生对政治内容的理解,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除此之外,教育叙事研究的开展还能将实践与理论结合在一起,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教育叙事研究反思

在高一政治教育叙事研究中,教师才是主体,所讲解的故事能够将教学活动中的情境、真实现象反映出来,而且对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观感受和心理活动格外重视,这也是教育叙事研究中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对于教育叙事研究反思而言,通常会受到研究人员自身教学实践、理论水平等因素的限制。针对这种情况,研究者在实践教育过程中,就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进而实现教育叙事研究水平的提升。我们重点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确定高一政治教育叙事研究的根本目的。对于高一政治教育叙事来说,不会受到一些具体理论的制约,会比较注重教育教学的实践,因此,在日常的教育和生活中,一定要对其进行深刻的反思和观察,从而得出具有解释意义的理论。其次,充分掌握高一政治教育叙事研究的根本方法。教师在开展高一政治教育叙事研究时,通常会采用“由实践到解释理论”的方法,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归纳方法。由于教育叙事对故事的自然情境性比较重视,所以不会将重心放在教学安排和设计上面,最关心的是事后的感悟与反思。因此,教师在开展教育叙事研究时,一定要注重“由实践到解释理论”的方法应用,从而提高高一政治教育叙事策略的实施效率。最后,全面了解政治教育叙事的文体和结构。实际上,高一政治教育叙事研究对文体没有太高的要求,而且也没有规范其具体格式,只要能够满某些基本要素即可。高一政治教育叙事比较注重故事性和可读性,对人物、场景、地点以及时间等不是特别关注。由此可见,在开展教育叙事研究时,对感悟、反思等十分注重。

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一政治课堂教学中引进教育叙事研究,是一个非常可行的教育方法,它不仅能够深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认知和掌握,还能使高一政治课程内容变得非常丰富,对学生起到更好的教育意义,为学生今后迈入社会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卢锋.教育叙事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范式之转换[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0(12):86-88.

高中体育教师教育叙事第6篇

大概始于上帝,始于圣经,到古人“结绳记事”,再到孩子安静好奇地聆听故事,人们似乎天性就痴迷于叙事。人类叙事形式多样,结绳刻画、文字记载、说书评书、电影舞台再现,到今天的网络博客和微信,人类文明发展的长河,都可以见到叙事的踪影。叙事进入教育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加拿大学者Clandinin与Connelly(2003)在教育叙事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国内最先开始是在丁钢教授的推介践行下,引发了一场教育教学的叙事研究热潮(钱晓霞、陈明瑶,2014)[3]。那到底什么是教育叙事研究呢?傅敏、田慧生(2008)指出,教育叙事研究是研究者通过描述个体教育生活,搜集和讲述个体教育故事,在解构和重构教育叙事材料过程中对个体行为和经验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4]。换言之,就是指教育研究者们借助叙事这一研究方法,对自身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效果、教学改进的反思过程,属于行动研究的范畴。研究者(主要是教师)通过对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描述与分析,发掘或揭示内隐于经验和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信念,从而发现教育的本质、规律和价值意义。虽然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和定义,学者们持各家之言,无法统一界定。但是“自主”意识都是被教育研究者们所基本认同的一个核心因素。例如“自我概念”(丁桂红,2012)[5],“以自己为资源”(孙炬,2009)[6],这些名词充分体现了强烈的自我发展要求和意识,研究者们逐渐意识到个人自主意识才是真正促进教师职业成长和发展的内因与持久动力。于是学者和教师们开始关注利用叙事的方式记录和研究自己在教学、科研过程中的个人经验,通过描述个体教育生活搜集和讲述个人的教育故事,从而通过自己成长的轨迹,发现不足,改善自我,实现专业发展的长远目标。从表象来看,教育叙事研究就是教育借用了叙事的方法进行教学、科研方面的研究。从本质来看,它聚焦于个体日常教育生活中的某一现象,包括教学科研现象之中个体的一系列教育生活故事所包含的基本结构性经验,对个体的行为和经验建构进行解释性理解。由于其生动形象且容易上手,讲教育教学故事、做教育叙事研究已成为我国教育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话题。

二、网络教育叙事与高校青年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

(一)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戴炜栋、王雪梅(2011)提出,现代信息化环境赋予了外语教师专业发展新的内涵,包括教师信息与通信素养、网络元评价能力以及网络教育叙事研究能力[7]。从宏观来看,教师信息与通信素养(In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Technology,ICT)和媒介素养已经成为了新内涵和高要求。就微观而言,网络教育叙事研究能力对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挑战。随着微博、微信、微课、慕课(MOOC)等网络新名词的出现,学习者似乎不用中规中矩地坐在教室就可以听课,可以获得知识,于是学习习惯趋于碎片化、泛在化,随时随地拿起手机、平板等便携上网设备,短暂的时间内就能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文秋芳教授称这种泛在化的学习方式为4A学习(Anyone,Any-time,Anywhere,Anydevice)。在颠覆传统的学习模式变革之下,高校青年外语教师更应该借助网络,利用叙事研究方法,通过描述和记录个体教育生活,搜集和讲述教育故事,在解构和重构教育叙事材料过程中对个体行为和经验进行分析和解释,以超脱故事本身,获得隐含在故事中的教育规律和价值,最终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二)可行性和优势

首先,高校青年外语教师相对年轻,因专业特点经常接受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熏陶,多有出国接受教育或进修的经历,因此网络媒介素养较高,网络媒体使用频繁,多媒体操作能力强,更易于借用网络媒介帮助教学和科研,这是他们的自身优势,也为他们进修网络叙事研究奠定了基础。其次,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无线wifi等的快速普及,使得网络教育叙事较之传统的教育叙事有其独特的优势。传统的教育叙事研究往往是教师通过纸和笔记录下有关的校园生活和教育教学事件及其反思,花费时间较长,易受时空限制,局限在个人经验中难以共享和互评,且随着量的增多,难以管理和查阅。而高校外语教师承担的教学工作量已非常繁重,尤其是大学英语教师,普遍反映每周平均课时可达16节,忙碌的工作生活往往会让他们疲于奔命,很难有时间静下来专门撰写教育故事,等到终于抽出空来,留在脑海中的教学问题和冲突细节又寻不到踪迹,而有了网络,教师则可以摆脱时空限制,及时记录(或录制)现场文本,即时,即时更新,具有强大的云存储功能,可以时间为轴自动归档,便于查阅,更容易交流和分享,相互促进。

(三)提倡基于微视频的网络教育叙事研究

目前,网络教育叙事研究主要通过文字方式进行记录。张仙、黎加厚(2004)总结了基于网络博客教育叙事的特点:开放型、共享型、动态型、发展型、展示型[8]。笔者认为,教师研究者们可以借助影音方式来记录,通过微视频等方式直接录制现场“文本”。在高像素手机等便捷设备普及之下,微视频相比文字记录而言,更加快捷、直观、真实且生动地反映当时当地的教学细节、思维变化等过程。学术界对叙事当中的教育故事虚实问题有过很多讨论,例如刘良华(2007)认为,叙事研究并不拒绝虚构的叙事,也没有必要否认虚构的叙事[9]。而鲍道宏(2007)则强调教育叙事研究不宜虚构教育之事[10]。笔者以为,文学叙事适用的虚构手法不能否认教育叙事研究“求真”的态度,所以视频录制的方式避免了叙述者在文字符号转码过程中偏离了研究对象的第一本意,主观歪曲也好,客观误解也罢,都不同程度地造成一定的“失真”,而视频录制则尽最大可能避免这种不必要的“失真”。因此,微视频应该作为一种更为有效的网络教育叙事手段被研究者们广泛使用。好莱坞生化大片里经常有这样一幕:一位生物学家用视频录制自己试验进程,汇报试验数据、重大调整、研究突破等,这个过程就是客观、理性的记录和分析,以备后续跟踪研究。只是在网络教育叙事研究环境中,镜头里的叙事者不是生物学家,而是描述教育故事、试图掌握教育价值和规律的教师科研者,研究对象不是某种新型药物对大猩猩智力提升的影响,而是通过对教育问题和冲突的描述、分析和解释,得出对教师教学、科研、学生学习成果的促进效果。视频录制的客观性、真实性、科学性对一门系统且严谨的科学研究而言,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四)有助于构建生态化的教学研究网络环境

教师叙事研究对象可以是教师自己本人,也可以是其他教师,还可以是你的学生。例如某教师对一位年轻教师或者教学经验丰富老教师教学行为的叙事研究,抑或是对某一种类型学生学习特点的叙事研究,抑或是针对新入职青年教师在科研意识觉醒、科研理论和方法掌握、科研成长和进步质变过程的研究。简言之,一切与教师教育、教学、科研、专业成长有关的故事、反思、评价都可以作为网络教育叙事研究的内容。而教师、学生、同行、教与学、教学与科研共同构成了一个多元、复杂的共同体。教师、学生、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建立网络教育叙事平台,试图构建一个和谐的网络授课、信息共享、经验交流、网络叙事教学反思、师生互评、同行互评与指导的生态网络环境。包括教学科研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教学科研专业领域创新平台、教学科研专业成长交流平台。

(五)局限性

首先,高校青年外语教师教育理论储备不足。高校青年教师立足于高等学校教育环境中,而高等教育学也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不同于普通教育学,研究方法和范式还需要教育学者们的不断探索,高校青年外语教师更要注意弥补高等教育学理论基础,用于指导教学和科研实践。其次,高校青年外语教师应系统学习教育叙事研究理论。从发现教学问题、检索前人教学研究成果、设计研究方案、执行和调整方案、收集分析数据到撰写叙事研究报告,这是一个教师本人亲身参与的完整过程。虽然叙事研究注重个人经验和参与,但绝不等于日常教学活动的流水账,需要系统严谨的理论指导。苗洪霞、徐瑞(2007)指出,叙事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厚重的,研究视野是宽阔的。后现代哲学、现象学、解释学、文学叙事理论、现代知识论、人类学、社会学、语言学理论为叙事研究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11]。近年来,高校教师招聘往往注重高学历,而忽略了教育教学和科研理论方面的储备,青年外语教师往往学历较高,语言专业知识基础牢固,但是教育教学科研理论不足,需要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主动培养和加强教育叙事研究方面的理论素养和指导。例如补充年代学方法和理论,因为叙事的基本因素就是以时间为线索追踪丰满的教育故事,这必然涉及年代学的分析方法和思路。又如学习多种叙事结构,掌握如何对原始故事(现场文本)进行编码和转录,使其再现(retell-ing)。关于叙事结构,可以借鉴目前比较权威的基本叙事结构,一种是Creswell(2002)提出的组织故事元素成为问题解决的叙事结构,将故事所包含的基本要素分解为:背景、人物、活动、问题和解答五个方面[12];另一种是Clandinin与Connelly(2003)提出的三维空间叙事结构:相互作用、连续性和情境[2]。限于篇幅,笔者不在此赘述。另外,要特别注意教育叙事和教育叙事研究的区别。既是研究,就要体现其科学性。目前教育叙事研究的困境在于,教师(研究者们)由于缺乏叙事研究理论指导,容易将叙事流于形式,变成了单纯的记流水账,这不是叙事研究,仅止于叙事而已。教育叙事研究固然离不开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讲述,但是在叙事过程中更应该记录研究者和研究对象的思维变化过程,并对这些过程做出分析、解释和评价,企图找到理论依据,发现教育规律和价值。卜玉华(2003)在纵观西方教育学领域的叙事研究之后指出,“在叙事研究中,研究者必须以对话者、倾听者的身份同时与三种声音(至少)进行交流:叙事者的声音(包括录音带或文本作者的声音)、理论框架(为解释提供概念和思考的工具)以及对解释与阅读的反思性批判(即对材料所作结论的自我评价与反思)”[13],笔者以为这是进行教育叙事研究的基本要求。所以教育叙事的本质是教师的反思,没有反思、没有总结和评价,即使视频制作再精彩,教育故事描述得再丰满,也很难从根本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三、结语

高中体育教师教育叙事第7篇

教育叙事研究 教师专业发展 功能

一、什么是教育叙事研究

“叙事是探索人类经验现象的一条途径,叙事体研究适用于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因此,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叙事研究首先在社会学中运用。20世纪50年代,现象学、阐释学、人类学等学科思想的引进又极大丰富、发展了叙事研究理论。20世纪70年代,叙事学被西方学者从文学领域引入教育学领域,90年代我国教育学者开始引介、倡导,使得教育叙事研究方式对我国教育研究产生了较为广泛影响。

对教育叙事研究的不同理解,有学者认为,“教育叙事研究是以故事为手段,通过对过去事件发生、现在影响以及未来期待的描述来建构教育生活意义的研究方式”。也有人认为“教育叙事研究就是教师在自我反思基础上,并用所熟悉语言表达和叙述教育教学中所发生的真实事件的一种文体写作。”还有学者认为:“教育叙事研究作为一种质的研究方法,是指叙事研究者通过对教育事件、教育故事的描述、呈现、叙述与分析,进而挖掘内隐在教育事件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教育理论,从而揭示教育本质、规律与价值意义。”笔者比较认同这种观点。

二、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概述

学者利伯曼认为专业应符合以下条件:工作范围明确,垄断地从事社会不可缺少工作;运用高度理智性技术;需要长期专业教育;从业者具有广泛自律性;直接负有做出判断、采取行动的责任;工作以服务为动机,具有非营利性特征;形成综合性自治组织;拥有具体伦理纲领。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定义繁多,有人认为“教师专业发展包括教师的知识、能力、素养和理念等,具体指通过各种方式促进教师在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研究素养等方面的进步,使教师能更好的完成在教学、研究和服务等方面工作。”也有人认为,“教师专业发展就是教师的专业成长或教师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有的表述更为具体“教师个人在历经职前师资培育阶段、任教阶段和在职进修的整个过程中都必须持续地学习与研究,不断发展其专业内涵,逐渐达到专业圆熟的境界。”而对其发展阶段的研究,则主要有:(1)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学者伯顿提出三阶段论:求生存阶段、调整阶段、成熟阶段;(2)1969年美国学者富勒提出四阶段说:教学前关注阶段、早期生存关注阶段、教学关注阶段、关注学生阶段;(3)斯德菲的教师生涯五阶段说:预备生涯阶段、专家生涯阶段、退缩生涯阶段、更新生涯阶段、退出生涯阶段。我国学者也提出五阶段说:准备阶段、生存阶段、巩固阶段、更新阶段、成熟阶段。

本文在对教育叙事研究和教师专业发展进行了初步的介绍后,重点想要探讨的是教育叙事研究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在教师专业发展中有着什么样的作用。

三、教育叙事研究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功能

教育叙事研究作为一种质的研究方法,要求教师以叙事方式认识教育教学现象,并促成教师对经验的构建和反思。它既关注教师的教学、科研基础,又关心教师对教育教学生活的观察与思考。因此它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受到重视,本部分将主要阐述教育叙事研究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功能。

1.有助于理论和实践结合,提升科研能力

“布鲁纳(J.Bruner)认为人类有两种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一种是寻求普遍真理,这是自然科学研究的基本方式,在其主导下,人们关注的是普遍意义上的“理”与“逻辑”;另一种是叙事,是一种面向事实本身,理懈他人,体验生活的人文科学认识方式,人们运用叙事方式寻求实践的具体的联系,关注事件展开的具体情节。”传统教育中教师只是知识的“传话筒”,而教育叙事研究直指教师的生活世界,关注教师内心体验,关注同学真实需求,关注课堂教学的细节等,“这种‘从生活出发,从事实出发,从教育实践出发’的叙事研究,真正把教育问题的学术研究回归到鲜活现实中,使理论研究回归思想的故里,使教育研究融入实践的滋养”。因此,教育叙事研究在教师中的广泛运用,使教师们能以一种批判性的反思精神来审视和进行教育研究,更好地与教育实际相贴合。不但对教育事实有了清晰的认知,而且感悟到其背后所隐藏的教育价值和意义,这不能不说是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一大进步。

2.有助于反思探究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随着人们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关注,教学反思作为提高教师专业发展、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之一,越来越受到教育研究和实践工作者的重视。反思是指教师把教育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对教育实践中的行为及其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进而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效能和素养的过程,反思的实质就是自我批判,是教师“专业自修”的一种方法,而教育叙事研究以“讲故事”的方式帮助教师进行自我反思,不仅是思想上的反思,更是对生活的反思,对实践的反思。它能不断提高教师对教育生活的感受力、理解力和判断力。

3.有助于团体合作意识的形成

新课改对教学提出了新挑战,它更需要一种相互合作、探究,互相学习交流的和谐环境。而教育叙事研究以教师个人经验为基础,以现实的或潜在的听众为对象,用简洁的言说叙述教育生活中或是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因此,教育叙事研究给教师提供了一个彼此交流和对话的机会,这个过程即教师相互学习、合作的过程,不仅对教师队伍发展也为教师个体专业化提供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康纳利,克莱丁宁著,丁钢译.叙事探究[J].全球教育展望,2003,(4):6.

[2]郑开玲.教育叙事研究:关注教师真实的生活体验[J].教育新视野.

[3]孙振东,陈荟.对我国教育叙事研究的审思[J].教育学报.2009,(6).

[4]冯晨昱,和学新.教育叙事研究述评[J].上海教育科研,2004,(7):19.

[5]郑金洲.教师如何做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34-135.

[6]赵春森.教育叙事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取向[J].教书育人,2010,(2).

[7]邹敏.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研究[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11).

[8]杨捷.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教育叙事[J].中国教育学刊,2006.

[9]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26.

[10]朱宁渡.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72.

[11]朱宾源.教育叙事研究――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快捷之路[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10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