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中小学国学教育(合集7篇)

时间:2023-05-31 15:07:48
中小学国学教育

中小学国学教育第1篇

2.公平与优质:英美两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政策评介 陈武林,Chen Wulin

3.英国绩效管理教师评价制度: 内容、特点与启示 车伟艳,Che Weiyan

4.日本中小学综合学习时间改革的动向与启示 滕雪丽,殷世东,Teng Xueli,Yin Shidong

5.美国《教育领导政策标准:ISLLC 2008》探析 傅树京,熊筱湘,Fu Shujing,Xiong xiaoxiang

6.日本全纳教育的实施体系、改革方向及面临的问题 张杰,Zhang Jie

7.国外综合课程实施的研究述评 郝琦蕾,Hao Qilei

8.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思考——欧美日近三十年教学方法变革的历程与启示 吕红日,Lv Hongri

9.匈牙利汉语教学现状与趋势分析 钱叶萍,王宏林,Qian Yeping,Wang Honglin

10.21世纪以来越南普通中等教育若干改革与成效 杨九斌,Yang Jiubin

11.日本创价教育思想的内核与根源论 胡海建,Hu Haijian

12.美国学校的法律责任类型及其追究方式 姜国平,Jiang Guoping

13.文学作品在英国中小学社会科教学中的运用 陈新民,Chen Xinmin

1.教育让每个儿童准备好迎接21世纪的挑战——英国白皮书《儿童、学校和我们的未来》解读及其启示 郑彩华,刘懿,Zheng Caihua,Liu Yi

2.西方学校规模研究及其启示 刘丽娟,沈健美,王鑫,Liu Lijuan,Shen Jianmei,Wang Xin

3.欧盟国家的中小学网络安全教育:现状与启示 赵冬臣,Zhao Dongchen

4.美国中小学"差异教学"发展状况研究概述 姚颖,杨桢贞,Yao Ying,Yang Zhenzhen

5.PISA 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及启示 朱小虎,Zhu Xiaohu

6.美国LEP学生英语教育政策探析——以《双语教育法》和《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为例 张治国,Zhang Zhiguo

7.美国中小学理财教育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温金燕,Wen Jinyan

8.英国学校改进中的教师领导研究述评 陈纯槿,王红,Chen Chunjin,Wang Hong

9.中日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比较研究 胡军,Hu Jun

10.新加坡四年级学生在TIMSS科学测评中的佳绩及其影响因素探析 潘娟,丁邦平,Pan Juan,Ding Bangping

11.国外利他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综述 郑显亮,顾海根,Zheng Xianliang,Gu Haigen

12.美国K-12国家可持续发展教育学生学习标准解析 韩梅,Han Mei

13.澳大利亚基于体裁的教学法:特点及启示 刘宇,蒲显伟,Liu Yu,Pu Xianwei

1.比较教育视野下着眼于学校改进的中小学校本教研 程晋宽,Cheng Jinkuan

2.一次具有突破性意义的教育立法与改革——略论韩国终身教育立法的制定背景及政策启示 黄欣,张艳,Huang Xin,Zhang Yan

3.基于国际大规模学生评估的中国高中毕业生质量研究 Wilfried Bos,Miriam M.Gebauer,Juergen Henze,Andreas Voss,朱杰,赵帅,Wilfried Bos,Miriam M.Gebauer,Juergen Henze,Andreas Voss,Zhu Jie,Zhao Shuai

4.美国民族教育:从"自由选择计划"到"学校一体化" 甘永涛,Gan Yongtao

5.英国三大政党教育政见之论析:政党政治视角 何伟强,He Weiqiang

6.葡萄牙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述评 柳笛,H.M.吉马良斯,Liu Di,Henrique Manuel Guimaraes

7.美国教育券计划违宪吗:布什诉霍尔姆斯案及其引发的争议 朱同琴,Zhu Tongqin

8.数育中10%的秘密——丹麦弘立学校的发展 帅晓静,王建梁,Shuai Xiaojing,Wang Jianliang

9.墨西哥基础教育普及的进展与问题 王加强,Wang Jiaqiang

10.社会科整合类型的中外比较与思考 姚冬琳,唐美霞,Yao Donglin,Tang Meixia

11.美国"提喻法synectics"教学及启示 尤兰萍,朱丽,You Lanping,Zhu Li

12.美国"学校全员培训"述评 罗生全,张莉,Luo Shengquan,Zhang Li

13."自由"中的"节制"——再谈卢梭《爱弥尔》教育思想中的"自由观" 穆歌,Mu Ge

1.美国出炉高中生的伦理品格与成人行为研究报告 安钰峰,An Yufeng

2.国外基础教育PPP模式新探 原青林,王艳玲,Yuan Qinglin,Wang Yanling

3."面向2010年的新高中"——法国新一轮高中教育改革 张萌,Zhang Meng

4.从内隐学习的视角看学校课程与教学的优化 梅珍兰,Mei Zhenlan

5.欧洲博物馆教育项目策划的特点分析 宋娴,忻歌,鲍其泂,Song Xian,Xin Ge,Bao Qijiong

6.澳大利亚总理号召国民学习亚洲国家语言 王英斌

7.国外基础教育教师绩效工资改革中的主要争议 李沿知,Li Yanzhi

8.美国乡村学校布局调整的历程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张源源,邬志辉,Zhang Yuanyuan,Wu Zhihui

9.美国社会科有效教学的原则及其实现条件 任京民,Ren Jingmin

10.家庭因素对灾后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李鹃,李丹,吴玮,李玲玲,Li Juan,Li Dan,Wu Wei,Li Lingling

11.构建有效的校园安全防范的学校、家庭与社区合作机制——美国巴尔的摩市的经验及其启示 余中根,Yu Zhonggen

12.德国中小学算法课程设置及其启示 秦德生,郭民,Qin Desheng,Guo Min

13.当前乌克兰农村学校发展的现状分析 乌云特娜,Wu Yuntena

14.面向未来公民的养成——美国公民教育实践略记 朱文学,Zhun Wenxue

1.英国教师教育:《詹姆士报告》的出台及影响 杨光富,Yang Guangfu

2.系统监测与学校发展——首届教育领导中德高端对话综述 俞可,Yu Ke

3.欧洲教育公平指标及对我国的启示 安晓敏,An Xiaomin

4.构筑"学习共同体"——"市民主义"理念下日本教育改革动向 管斌,Guan Bin

5.美国中学科学课程的一次重要改革——《范围、顺序、协调方案》述评 王文礼,Wang wenli

6.中学生自然科学学习自信:一个国际比较研究 祝春兰,顾海根,Zhu Chunlan,Gu Haigen

7.西方社会越轨理论与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和控制 项亚光,Xiang Yaguang

8.新加坡小学数学课程实施的方法:CPA模型与"模型图" 王兄,Wang Xiong

9.美国双语教育之争下的教学模式嬗变及启示 王颖,张雁,Wang Ying,Zhang Yan

10.美国中学理科教材特点初探——以《科学与技术的概念》初中阶段为例的剖析 李嘉玮,李学书,Li jiawei,Li Xueshu

11.加纳单独流动儿童受教育机会初探 王建梁,宋雪敏,Wang Jianliang,Song Xuemin

12.美国公立中小学安全措施变革 王洪明,Wang Hongming

13.中外创业教育的历史回顾及其发展趋势 周波,程艳,Zhou Bo,Cheng Yan

中小学国学教育第2篇

英文名称:Elementary & Secondary Schooling Abroad

主管单位:上海市教委

主办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上海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1007-8495

国内刊号:31-1037/G4

邮发代号:4-383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2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中小学国学教育第3篇

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通称,诸子百家、儒释道、地域文化等都是国学的重要内容。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但并不是国学的全部,我们不能把这两者等同起来。传统中国社会的历史文化是流动与变化着的,儒家文化传统也是流动与变化着并与其他文化传统相交织的。但两千五百多年来,儒学渗透到全社会上下,适应、调节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并指引人们的生活,落实在政治制度、社会风习、教育过程以及私人修养与性情陶冶之中,乃至到了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地步,极具草根性。儒学实际是我国走上现代化的基础与铺垫,它在未来社会的发展中将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儒释道是互补的,经学、儒学是国学中最重要的内容。我们不必把国学讲成儒学,以儒学取代国学,但也不必排斥、贬低儒学,一定要认识到传统社会在一定意义上是儒家型的社会。

我认为可以从四个层面来理解国学:第一是常识层面,即国家、民族、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内容。第二是学术与技艺层面,即传统文化各门类各方面,尤其是地方文化、民间技艺、学术传统之传承。要通过微观精细的研究,抢救、整理与继承绝学,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第三是道德价值与人生意义层面。按梁启超的说法,《论语》《孟子》是两千年国人思想的总源泉,支配着中国人的内外生活,其中有益身心的圣哲格言,一部分久已在全社会形成共同意识,我们既做这社会的一分子,总要彻底了解它,才不致和共同意识生隔阂。今天我们提倡国学,有助于克服工具理性的片面膨胀所导致的人文精神的萎缩或失落,塑造国民的理想人格。第四是民族精神或国魂与族魂的层面。提倡国学与吸纳西学并不矛盾。对于祖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生存智慧、治国方略,我们体认得越深,发掘得越深,我们拥有的价值资源越丰厚,就越能吸纳外来文化的精华,越能学得西方文化之真,这才能真正使中西或中外文化的精华在现时代的要求下相融合,构建新的中华文明。世界上任何成功的现代化,都不是失去民族性的现代化。换句话说,世界上还没有脱离本土文化传统的成功现代化的范例。

学习国学更重要的是把握中华人文精神与价值理念,了解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融会的过程,以及其可大可久的所以然,堂堂正正地做一个中国人。孔子提倡诗书礼乐之教。他讲:“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又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让弟子优游、涵养、陶冶于诗书礼乐教化之中,养成健全的人格。国文、国学中有很多内容及教育方式,属于博雅教育及君子人格培育的范畴,中国传统文人很看重个体人格的生存品味与质量,很重视人文的熏陶和修养。

当前,对国家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的了解,已成为国人的普遍需求。实际上,任何民族、国家的成员对自己的文化或宗教传统都有了解的义务,同时这也是一种权利。反过来我们可以说,任何民族、国家的文化或宗教传统是自家走向现代化的基础。“五四”以来,特别是“”以来,我国一些知识人不加分析地把自己的祖宗文明全部作为负面的糟粕、批判的对象,认为传统文化都是现代化的障碍,因此,体制内的教育中不仅传统文化的内容很少,而且还灌输了很多片面的、似是而非的、矮化或妖魔化中国文化的看法,使之成为几代人的“共识”。这很危险,其危险性是使我们不能建立起真正的文化身份的自我认同、社会伦理的基本共识及终极信念与关怀。我们的大中小学教育中,知性教育偏胜,德性教育不足。人性、性情的教育应重于知识教育,两者应结合起来。政治教育不能代替道德教育、生命教育与性情教育,也代替不了。

国学教育是有神圣性的,虽然可以且应当采取寓教于乐的方式,但是国民需要通过庄严的学习,理解自己的文化精神传统。中小学教育乃至高等学校的通识教育对一代代国民基本素养的形成与提高最为关键。我国传统的教育,自蒙学阶段开始,特别重视培育孩子的健康良好的心态、性格、情感与品行,使其拥有一定的文化教养。古人说的“蒙以养正”,或“正蒙”,即开蒙的时候一定要端正。这是说,由有德的家长与教师对儿童发蒙,教他立志做一个正直的人,有理想情操的人。传统文化宝库中有脍炙人口、传之久远的蒙学读物及一些家训、家礼、家书等读物,剔除其时代局限与糟粕,可以作为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的教材。

国学经典中不乏有益身心的圣哲格言与故事,教育我们如何立志有恒,如何做一个对民族、对人类有用的人,可以作为中学乃至大学阶段的传统文化教材。毫无疑问,就取得全社会普遍的文化认同、伦理共识与终极关怀而言,就和谐社会的建构与可持续发展而言,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当掌握好母语(汉语、方言,各族群语言),具有中国历史文化的基本常识。

二、中小学的国学教育

近来,浙江古籍出版社出了一套中小学“国学基本教材”,邀请我做总顾问。本套教材的书目有:《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千家诗选读》《幼学琼林》《诗词格律》《唐诗选读》《宋词选读》《论语(上、下)》《孟子(上、下)》《大学中庸》《诗经选读》《左传选读》《史记选读(上、下)》《诸子文选(上、下)》《颜氏家训》《汉魏六朝文选》《唐宋文选》《礼记选读》《楚辞选读》等。每册有指导性的概述,有经典原文,有对原文的注释与新译(赏析),并配上文史链接(延伸阅读)、思考讨论等,图文并茂,准确生动,具有可读性与系统性。这是现行中小学选修的一套国学读本。目前中小学国学教育仍处于自发的状态,体制不顺,相当困难,各类教材也良莠不齐。

如前所述,我认为国学教育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信念、价值观念与人格情操。“四书”等表达的是以“仁爱”为中心的五常(仁义礼智信)、四维八德(孝悌忠信、礼义亷耻)等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系统,是中国古代老百姓的日用常行之道,人们就是按此信念而生活的。我建议学习台湾地区的经验,在高中阶段增设一门必修课《中国文化基本教材》(内容就是“四书”)。这门课是中国文化课,不同于政治课、思想品德课,也不同于语文课。抗战胜利后至今,台湾地区的这门课程对中华文化认同与民众的文明教养起了重大的作用。大陆旅游者发现,台湾最美的风景是人,是禀性善良、有人情味、懂礼让、讲友善的人。这与民间小传统的文化宗教的活力及作用,与代代相传的家教家风,与不中断的国学教育,特别与中学必修“四书”有密切关系。

中国文化的大传统与小传统是打通了的。国学具有平民化与草根性的特点。我国民间流传着的谚语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些来自中国经典的精神,透过《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弟子规》等蒙学读物及家训、族规、乡约、谱牒、善书,通过大众口耳相传的韵语故事、俚曲戏文、常言俗话,成为百姓日用而不知的言行轨范。

南宋以后在我国与东亚的民间社会流传甚广、深入人心的朱熹《家训》说:“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人有小过,含容而忍之;人有大过,以理而谕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又说:“勿损人而利己,勿妒贤而嫉能。勿称忿而报横逆,勿非礼而害物命。见不义之财勿取,遇合理之事则从……子孙不可不教,童仆不可不恤。斯文不可不敬,患难不可不扶。”朱子说此乃日用常行之道,人不可一日无也。应当说,这些内容来源于诗书礼乐之教、孔孟之道,又十分贴近民间大众。其中蕴含着个人与社会的道德,长期以来成为老百姓的生活哲学。

王应麟的《三字经》开宗明义:“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这就把孔子、孟子、荀子关于人性的看法以简化的方式表达了出来。儒家强调性善,又强调人性的养育与训练。

清代李毓秀《弟子规》的总序说:“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其内容分为“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等几部分。这些纲目都来自《论语》。《弟子规》中对孩童举止方面的一些要求,如要求孩童站立时昂首挺胸,双腿站直,见到长辈主动行礼问好,开门关门轻手轻脚,不用力甩门等。这些规范都是文明人起码应有的,是尊重他人而又自尊的体现。又如:“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这都有助于文明社会的建构,是文明人的生活习惯,也是今天社会公德的基础。

南开中学的前身天津私立中学堂成立于1904年10月,老校长严范孙亲笔写下“容止格言”:“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这四十字箴言来自蒙学,又是该校对学生的容貌、行止的基本要求。该校设整容镜,师生进校时都要照镜正容色。后来张伯苓先生治校,坚持了这些做法。

蔡元培先生在留德期间撰写的《中学修身教科书》,商务印书馆于1912年至1921年间共印行了十六版,他还为赴法华工写了《华工学校讲义》,两书在民国间影响甚大,今人合为《国民修养二种》一书。蔡先生在民国初年为中学生与赴法劳工写教科书,重视社会基层的公民教育。蔡先生的用心颇值得我们重视,他从孝敬父母谈起,创造性地转化本土的文化资源,特别是儒家道德资源来为近代转型的中国社会的公德建设与公民教育服务。

现今南京夫子庙小学的校训是:亲仁、尚礼、志学、善艺。我认为这是非常好的。对孩童、少年的教育,首先是培养健康的心性情才,从日常生活习惯,从待人接物开始,学会自重与尊重别人。

我们今天强调成人教育,因为仅有成才教育是不够的,成才教育忽略了我们作为完整的人、健康的人所必需的一些素养,在人格养成方面几乎是空白。这不是大学教育才有的问题,而是幼儿园、中小学教育就该关注的。

国学当中有很多修身成德、培养君子人格的内容。中国古典的教育,其实就是博雅教育。传统的教育并不是道德说教,不是填鸭式满堂灌的教育,而是春风化雨似的,让学生在点滴中有所收获并自己体验,如诗教、礼教、乐教等。我觉得应该让孩子们处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家长、教师要端正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这对孩子影响很大。家长、教师要培养孩子分辨是非的能力,多在性情教育上下功夫,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多与孩子交流,洞察他们的情感,并作正确的引导。

广大青少年要趁着现在记性好,多读些经典,最好能背诵一些,其中的意思以后可以慢慢领悟。南宋思想家陈亮说:“童子以记诵为能,少壮以学识为本,老成以德业为重。……故君子之道,不以其已能者为足,而尝以其未能者为歉,一日课一日之功,月异而岁不同,孜孜矻矻,死而后已。”这即是为己之学,是终身自我教育。

三、语文教学中的国学教育

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系统工程中,对中小学生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尤其重要。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是巩固国本的需要,对于提升国家软实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国学教育需要家庭、社会、学校共同担当。在中小学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本身也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只靠语文教育,但语文教育仍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每个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语文教育都是影响深远的。语文教育不仅仅只具有工具性,还具有人文性,承载着引导价值观的责任。

南怀瑾先生说过,小学语文课,一、二年级主要学《千字文》,三、四年级主要学《幼学琼林》,五、六年级主要学《古文观止》,整个小学应穿插学习、背诵《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诗经》等。初中语文主要学四书五经、诸子百家,重在《论语》《老子》。南先生此说,值得借鉴。

现在湖北省统一使用的鄂版语文教材,小学每册约8首古诗,16条古今中外名言,没有古文。初中每册约10至12首古诗,8篇左右古文(寓言故事或唐宋家短篇等)。现行鄂版教材较之过去,有了许多优点,但仍然偏于政治思想教育,作文训练散乱不成系统,课后习题也尚待改善,较之人教社和东北的语文教材要逊色一点。但以上无论哪一家的语文教材,在如下方面都嫌不足:没有充分自觉地重视、强调学生对母语及母语的代表——经典文献的学习,对古汉语的语言及其反映的思维特征的把握,对经典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的道德价值观、安身立命的精神信念及民族智慧传承的重要性。当然,这是以高标准来要求的。另外,现行语文课文中现代散文较多,欧化式的汉语较多。我们的孩子从社会与学校学习的主要是西方或泛西方化的语言、思维方式与价值观。语文教育应当有中国文化的自觉与自信!从目前的情况看,这种自觉与自信严重不足。

中小学国学教育第4篇

一、国学有狭义和广义两解

“国学”一词古已有之,统指国家设立的学校,如太学、国子监等。直至清代鸦片战争之前,这一含义并未发生本质变化。但我们今天所说的“国学”这个概念,产生于清朝末年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大变革时期。1902年秋,流亡日本的梁启超致函黄遵宪,建议创办《国学报》,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落实。同年12月14日,梁启超在《新民丛报》发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的长文,多次使用并阐述“国学”。这是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国学”一词的最早版本。

国学有狭义和广义的两种理解。狭义国学,指中国学术文化的精髓。章太炎于上个世纪30年代在苏州主持章氏国学讲习会,所发“国学讲义”共分诸子学、文史学、制度学、内典学、宋明理学、中国历史等六册内容。在章氏眼中,“国学”主要是研究中国古代正统高雅文化的学术活动,有时则混同于“国粹”。若按此理解,国学的核心内涵,指意识形态层面的传统思想文化,这是国学本质属性的集中体现。

广义国学,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以学科分,可分为文学、史学、哲学、宗教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可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但儒家始终居于主导地位;以《四库全书》分,则为经、史、子、集四部,但以经、子部为重,尤倾向于经部。另外,医学、戏剧、书画等,也可归入国学范畴,但居于外延之列。

二、如何看待“国学热”

对于国学,有人认为,我国文化的繁荣只有依傍于传统才能富有生机,将国学兴起比作文艺复兴。它不是复古和唯国学独尊,而是对传统的重新判断,是以传统文化为根系汲取更加丰富的养分,是现代中国文化的全面繁荣和新的发展。

反对者则认为,重提国学是复古和倒退,不能起到很大的作用。社会是向前发展的,四书五经在过去是好的,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但是未来发展肯定还得依靠新知识。中国传统文化典籍汗牛充栋,专心研读,有埋首故纸堆、与当前潮流背道而驰之嫌。

凡事有利必有弊,应看主流,不能因噎废食。国学自然有其价值所在。历史,就是一个民族的记忆,它宛若一个民族的童年。如何理解历史文化对一个民族的重要性?失去记忆对于一个人来说,是何等可怕!目前,国人的国学知识普遍欠缺,国学在教育和人们生活常识中所占的地位和它应有的地位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恢复国学的种种努力是正当而必要的。

但是,如果企图恢复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思想的正统地位,使中国回到“独尊儒术”的时代,那无疑是开历史倒车。某些国学班,一天学费上千,不免让人怀疑校方和学习者有追名逐利的动机。另外,让天真孩童回到私塾式学校,穿上古代服装跪拜老师,这是不是形式化的复古闹剧?难怪有些人担心国学热得不地道,终成昙花一现。

三、对待国学须去粗取精

研究本民族学术传统的根本意义,在于达到民族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完善。应站在历史高度,具有世界意识,从文化视角来认识国情,认清中华民族的长处与短处,力求寻找出历史上中华民族曾繁荣兴旺与危亡衰败在文化上的原因所在。在这个基础上,宣传优秀传统文化,激发爱国主义热情,从而发扬我们自身的长处,增强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

我们提倡国学,有一个前提必须弄清,就是古代文化的基本特征和主要缺陷,它在多大范围、多大程度上能够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怎样才能使其积极合理的成分转换为人们的现代文化意识?因此,剔伪谬,别美丑,取精华,去糟粕,是国学研究的基本任务与目标。例如,儒学典籍文化中有“仁者爱人”“民为邦本”等体现人文精神的精华,也有“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等体现封建专制主义的糟粕。再如,传统文化重义轻利、注重人伦人情,却轻视法律法规;森严的封建等级观念,衍生出民主精神的缺乏和泛滥;天不变道亦不变,造成知足饱和、墨守成规、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的积习难改……以上种种都是禁锢自由思想和扼杀开拓精神的糟粕,须引起注意并予以剔除。

时间转换,时势已变,对待国学,我们既不能因噎废食,因弊弃利,也不能一厢情愿,只见一端。复古主义与民族虚无主义,均是当前精神文明建设的大敌。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采取分析的态度,批判地扬弃,运用辩证综合的方法,处理好古今关系和中西关系。有学者指出,当代文化学者进行文化重建的主要方向,应当是如何基于对国民素质现状的分析,利用现有的全部人类文化资源,重建符合当代实际需要,以现代性为核心的价值组合和文化体系,并以此推进我国国民素质的提高。还有一些专家提出,弘扬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应着眼于民族自新,这是当代国学努力的方向。他们认为,当代国学与其取径汉魏,规摹宋明,不如直奔先秦,回归元典,在综合各家各派思想要义的基础上,吸纳其他文化传统的人文精髓,融旧开新,重建新的国学研究和教学范式。

四、国学教育的重点在于塑人

中国拥有五千年悠久而灿烂的文化,几千年来,这些优秀传统文化造就了无数道德榜样和典范事例,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具有极为强大的生命力,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宝贵资源。但是,物质文明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往往是不平衡的,科技的巨大进步,并不能挽救人们精神的缺失。当前,我国经济领域、社会结构、思想观念正处在深刻变革的时期,利益诉求呈现多元。如果没有稳定的信仰与价值观,缺乏精神动力,人们就容易迷失前进的方向。中小学生是国家未来建设、中华民族复兴的生力军。中小学生树立什么样的价值观,不仅是个人发展问题,更重要的是关系民族命运和国家前途。

如何充分利用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资源,正确引导当代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值得认真思考的一个大课题。陈敏在《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大学生价值观》中提出塑造大学生价值观的五个方面:用忧患意识塑造社会责任意识;用“诚信”观来塑造正确的诚信意识;用义利观塑造正确的利益意识;用“自强不息”精神培养积极向上的进取意识;用“修齐治平”精神塑造正确的理想人格。这个论析对于中小学基础教育,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五、融国学教育于中小学语文教学

国学教育应贯穿学校教育全程,而中小学语文教学责无旁贷地应承担起这个重任。就是有意识地从小培植和炼铸诚信笃实、光明磊落的君子人格,使之具备高尚的精神境界,具有比较扎实的国学功底,逐渐积累人文底蕴。对于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融进国学教育,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国学教育,应着眼于整体素质与综合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要培养一批人文学科薪火相传的“读书种子”。这自然要从娃娃抓起。刘梦溪先生在《国学与国民教育》中指出:如果把国学与国民教育结合起来,……主要内容是经学和小学,如果这个意见能达成一致,那么就可以在学校,特别是在小学开设国学课,以《论语》和《孟子》作为基本选本,但要做到精选,慢慢再加上“六经”精选本。这会很慢,不是几年、十几年能够解决的,可能要上百年,百年树人。如果这一教育能够成立,几百年后,中国几千年的基本价值,敬、恕、诚、信、仁、爱等,就会成为中华儿女的文化识别符号。

推广国学教育,首先面临的是课程设置问题。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合他们的经典篇章。童蒙时期是人成长的关键期,童蒙教育对于人的成长至关重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阅读兴趣,对于促进人格优化,健康成长,大有裨益。如果教师每天在早自习开始的20分钟领着诵读,其潜移默化作用不可小觑。在学生记忆力处在最好的时期,把这些经典背诵下来,经过复习和日常应用,则“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他们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和能力都会增强。另外,积学以储宝,学生在作文或发言时,就会引经据典,左右逢源。在小学,国学经典诵读应作为单独的课程;到了中学,则应将其渗透在语文教学中。

构建国学教学体系,应有选择、有分析地学习。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取精用弘、古为今用、学以致用、循序渐进,是所要遵循的四个原则。笔者认为,目前适宜中小学生学习国学的教材有三部:一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二是岳麓书社出版的《青少年国学文化读本》;三是由中华书局引进并修订的台湾版国学教材《中华文化基础教材》。三部教材的内容选取和编排各有特色,但内容仍以《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弟子规》《声律启蒙》《论语》《孟子》《孙子兵法》《道德经》《古文观止》,以及唐诗、宋词、元曲、明清散文等为主体。另外,还要适当编入民俗文化知识和传统艺术教育,如书画文化、节令文化、茶文化、京剧文化等内容。循序渐进,拾级登高,低年级以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为主;中年级则以诗词美学教育、声律启蒙为核心课程;高年级段则重点学习经典著作选编等内容。

陆九渊有名言:“涓流滴到沧溟水,拳石崇成泰华岑。”国学教育就是思想启蒙和文化引导,融合着国学要素的语文教学,应摒弃苍白的理论,力避空洞的说教,让国学教育如水中著盐,有味无痕;如润物春雨,潜移默化。“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不应迫切希望这种教育效果立竿见影。教师做文化导游,和学生一起走进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家园,学生自然会慢慢体味,逐渐感悟。通过日积月累,国学精华将逐渐浸染融贯学生的灵魂,孕育出新型的社会良知,达到和谐圆融的人文品性。

参考文献

[1]么振华.国学冷热之争[N].中国教育报.2006-3-16.

[2]李喜所.“国学”的历史沿革[N].今晚报.2007-11-8.

[3]刘梦溪.国学与国民教育[N].滨海早报.2012-10-9.

中小学国学教育第5篇

关键词:美国;中小学;国际教育 近些年来,随着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急剧变化和国际危机的频繁出现,美国越来越感到在全球化时代,美国的命运与其他国家的发展是紧密联系的。美国不能做孤芳自赏的国家,科技与军事的强大不足以使美国永远处于领先地位,只有与世界其他国家沟通、对话,不断理解别国的历史与文化,才能使美国得到别国的信任与支持,在世界一体化的浪潮中共同发展。

一、开展国际教育的原因

(一)经济发展需要 (二)安全保障需要

正如1957年苏联卫星上天给美国教育界造成的强烈震撼一样,“9·11事件”的爆发也给美国教育敲响了警钟。美国人认为,价值观的不同和对不同宗教信仰的误解是“9·11事件”的根源,反恐策略必须从军事打击上升到文化与意识的沟通与同化。因此,加强跨文化的国际理解教育和外国语言的学习是保证美国国土安全的举措。过去,美国对其他国家与地区的研究仅局限于大学的专门研究机构,美国的学生,尤其是中小学学生很少有国际方面的知识。出于对国家安全的考虑,美国应该从中小学就进行国际教育。国际教育是双边的,既要理解别国,又要通过与别国的对话、教育文化交流消除别国对美国的误解。除国家安全问题以外,环境问题、艾滋病等问题是不分国界的,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国际理解教育和国际科研人员的共同合作。

(三)人口构成日益多元化的现实需要

美国人口多元化现象越来越显著,目前纯正的英国白人移民后代只占美国总人口的40%左右,在社区、学校和工作场所越来越多地出现亚洲人、欧洲人、非洲人的身影,他们活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为美国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此,对美国人来说,对身边不同种族人的理解与尊重是美国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关键。随着美国在经济、军事、金融等方面世界霸主地位的巩固,美国政治决策中国内事务与外交事务的界限逐渐模糊。美国的未来是与许多国际政治危机的解决联系在一起的,美国人必须对国际事务有所了解,才能理解美国的政治主张以及维护与巩固美国的国际地位。

(四)学生国际知识贫乏的现状所需 二、国际教育的目的与内容

中小学的国际教育是指向学生介绍其他国家地区的不同历史、文化和一些国际问题,向学生传授其他国家的语言,培养学生在跨文化环境中的交际能力,以及对其他国家、其他种族人民的尊重与理解。

三、国际教育的实践

为达到国际教育的目的,美国联邦、州、学区与学校都在积极进行探索与尝试。国际教育目前没有独立设置课程,主要是通过开展专项活动和在外语、社会、历史、地理、生物等课程中渗透进行,如在地理课中讨论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在生物课中讨论世界生态系统问题,在美国历史课中讨论移民问题。一些具有国际知识的教师,在他们的课堂中会向学生讲解一些国家历史文化知识,表达国际理解的立场与态度。一些学校还开展了国际教育专题,就一些全球问题进行专题讨论,如环境与健康、文化与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依赖关系、各国政治和当前问题等。2003年1月,高盛(Goldman Sachs)基金会表彰了国际教育优秀学校,以下两所学校的国际教育经验值得关注。

(一)约翰·斯坦福国际学校(John Stanford International School,简称JSIS) (二)埃文斯顿镇立高中(Evanston Township High School,简称ETHS)

四、各州对国际教育的支持

美国各州对国际教育的开展是积极支持的,并努力从制度与实践层面进行研究,希望国际教育能够收到更好的成效。 特拉华州教育部和特拉华州国际贸易委员会对该州中小学开展国际教育的潜力进行了深入研究。该州目前新建立了两个教师专业发展项目,一个是亚洲问题研究,一个是信息技术和国际问题研究。该项目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国际知识的教师,以便对国际教育的开展做好铺垫。

堪萨斯州于2004年成立了学校国际教育委员会,该委员会得到州政府和州教育部的支持,并对该州3000名公民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公民对学校开展国际教育是积极支持的。该调查使国际教育的开展在州的范围有了坚实的基础。

马萨诸塞州于2003年12月召开了“马萨诸塞州与全球经济”会议,再次强调了国际教育的重要性。该州许多学校已经成功地开展了一些国际课程和项目,所以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如何把好的国际教育经验传播到更多的学校。

新泽西州从2004年秋季起要求学生至少完成一年的世界历史、文化学习,并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才能毕业。该州在2004年11月召开了国际教育论坛,并制定了一份州国际教育五年发展战略规划,提交州长、州教育委员会和州教育董事会审议。

新墨西哥州教育部正在计划组织一次国际教育论坛,对当前国际教育实践、国际教育的机会与挑战进行研讨。由于该州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文化传统,该州准备与墨西哥和其他一些拉丁美洲国家建立联系,同时该州也准备与一些美国土著人组织、美国移民组织建立联系。此外,该州还准备制定国际教育计划,把国际教育渗透到各种教育改革中,如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和学区的课程改革以及教师的培养。

俄克拉何马州2000年了“为俄克拉何马州 21世纪全球竞争做准备”的国际教育计划。该州成立了国际教育网站,编辑共享的国际教育资源和教学内容,组织了14次地区会议,商讨国际教育的开展,对教师进行暑期国际知识培训,同时还组织了一个全球化领导论坛。目前该州与中国四川省的一些学校建立了伙伴关系。

威斯康辛州制定了一个州课程指导手册,专门对学校如何渗透国际教育进行说明,并把国际教育内容作为州学业评价标准的一个组成部分,州教育委员会成立了一个专门小组,指导如何培养具有国际教育能力的师资。怀俄明州2003年立法通过拨款 700万美元支持该州小学的外语教学项目,把对国际教育的支持从研究策略层面落实到财政支持层面。

五、美国国际教育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美国中小学的国际教育在实施中还面临着一些现实的问题。

(一)师资

教师首先要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知识的储备,才能在教学中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以自己的态度影响学生。目前,美国排名前50名的大学在所开设的师资培养项目中均没有东方国家的历史文化课程。在各州教师资格认证的标准中,也没有一个州要求教师具备国际知识,可以推断出这样培养出的教师无法进行国际教育。因此,在教师的培养上,要增设国际知识与国际素养内容,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也要强调国际理解教育。同时,教师培训机构要与其他国家的师范院校建立联系,创造条件使教师和学校领导者能够出国学习或在线学习,具备国际知识更真实的体验。美国的民间基金会在这方面已经做出了尝试,如富布特基金会每年资助数百名教师去中国、俄罗斯等国家旅行,加强国际教师交流。

(二)外语教学

目前,美国在外交和军事国防领域急需掌握汉语、日语、朝语、阿拉伯语、俄语的人才。从长远来看,美国应该向世界大多数国家一样要求学生掌握一门外语,以提高未来美国公民的国际竞争力。美国目前只有4万名学生学习汉语,美国的教育政策应该鼓励学生学习外语,并把外语教学从小学一直贯穿到大学。同时要研究提高外语教学效率的策略,如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使外语学习更轻松,更有效。此外还要鼓励移民子女保持其本民族语言,引进和培养合格的外语师资。

(三)对国际教育的重视

中小学国学教育第6篇

关键词:国学经典;中小学;语文教学

一、国学及当代国学热

所谓国学,学术界有种种说法。邓实认为,国学是“一国所自有之学” (《国学讲习记》),章太炎认为是“一国固有之学术”(《国学讲演录》)。也就是说,他们认为国学就是中国学术的总体或中国学术的简称。具体而言,国学是指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中华传统文化,它包括中国古代的哲学、文学、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教育、宗教、艺术、医学等诸多方面。

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影响了我们国家长达两千多年,只是到了近代走向衰落,许多学者把原因归结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对人们思想的禁锢。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打倒孔家店”等口号,对传统文化展开全面的否定和批判,沉重地打击了国学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国力的强大,国家开始推行国学复兴计划,在140个国家建立510多个孔子学院(截至2016年底),整个社会也出现了回归传统文化的国学热现象。

二、学经典

国学经典泛指中华传统文化中各领域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以《四库全书》的题材类目来划分,国学经典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就国学经典的内容而言,儒家著作和学说是重中之重。

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国学经典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儒家、道家的经典著作,如《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老子》《庄子》等。二是优秀的古代诗歌散文,如《古文观止》《诗经》、唐诗、宋词、元曲等。三是自宋代以来广泛流传的蒙学作品,如《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千家书》《弟子规》等。

三、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国学经典教育的策略

1.教材的选定要合理

目前适合中小学生学习的国学教材有三部, 一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二是《青少年国学文化读本》,由岳麓书社出版;三是《中华文化基础教材》,是台湾版教材,由中华书局引进并修订。这几部教材的内容以中小学教育中的国学经典为主。

此处着重介绍人教版《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此教材分“蒙学基础”“诗词美学基础”“经典子集研修”和“传统文化与艺术”四大模块。“蒙学基础”模块主要为培养学生中国传统文化与行为规范的书目,如《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诗词美学基础”主要包括儿童诗词韵律美学基础和古典诗词欣赏方面的作品,如《声律启蒙》《中国古典诗词欣赏》等。《中国古典诗词欣赏》属选用教材,分诗卷和词卷两部分,不含人教版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70余首必修诗词。“经典子集研修”模块主要包括《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孙子兵法》《道德经》等作品。以上模块均含“原文”“译解”“知识拓展”三部分。 “传统文化与艺术”模块属于各模块的附加部分,包括“中国传统书法艺术欣赏”“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欣赏”“中国传统音乐欣赏”“中国古建筑美学欣赏”“中国瓷器文化”“中国玉器文化”“中国传统历法与节日”“中医与儿童保健”“茶道、年画、京剧脸谱艺术欣赏”等内容。

该书编者为各书的学习次序作了详细的安排。一年级至八年级依次学习《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声律启蒙》《论语》《孟子》《孙子兵法》《大学》《中庸》,高中一年级为《古文观止》,高中二年级为《道德经》。

除了选用的国学读本之外,师生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编写适合本校的校本教材。

2.教师应注意国学经典教育方法

国学经典教学虽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但也应重视传统手段。教师更要明白一个道理,即读国学经典和读一般知识性的书不一样。知识性的书是有机械结构的,前面懂,后面才能懂,整本书是连贯的。而国学经典,智慧遍洒任一角落,不一定有连续性,因此不必要求学生对其内容全部理解。再加上此时学生的记忆力特别好,在学生还不具备对古诗文经典的充分理解力的时候,就把经典交给他们,乍一看莽撞,实际上却是文明传代的绝佳措施,由经典奠基可以激发他们的文化向往。

3.要注重品德教育

我们培养的学生,要有对个人、对国家、对人类的责任感。如果学校教育只重视知识,不重视德性培养,那么培养的人越有知识,越可能成为社会的“祸害”。国学经典作品注重培养人的品德,这有利于加强学生的品德教育。“蒙以养正圣功也”,国学经典的作用非常大。

中小学国学教育第7篇

关键词:美国;中小学;国际教育

近些年来,随着世界、格局的急剧变化和国际危机的频繁出现,美国越来越感到在全球化,美国的命运与其他国家的是紧密联系的。美国不能做孤芳自赏的国家,与军事的强大不足以使美国永远处于领先地位,只有与世界其他国家沟通、对话,不断理解别国的与文化,才能使美国得到别国的信任与支持,在世界一体化的浪潮中共同发展。

一、开展国际教育的原因

(一)经济发展需要

美国近些年来与其他国家的进出口贸易和海外投资得到了迅速发展,国际贸易已占美国经济总量的30%。美国的跨国公司遍及世界各地,中小型也越来越多地参与国际竞争,目前美国就业市场中每6个工作岗位就有1个是与国际贸易相关的。美国经济界表明,世界2/3的购买力和95%的消费者在除美国以外的其他国家。美国学生将进入一个高度竞争的国际市场,具有国际视野与国际知识是未来美国经济发展的基本保证。21世纪的美国劳动者既要掌握高科技知识,又要具有熟练的国际沟通与理解能力。因此开展国际教育,让学生了解世界其他国家,是美国教育领域为未来培养合格劳动力的必不可少的一项。

(二)安全保障需要

正如1957年苏联卫星上天给美国教育界造成的强烈震撼一样,“9·11事件”的爆发也给美国教育敲响了警钟。美国人认为,价值观的不同和对不同宗教信仰的误解是“9·11事件”的根源,反恐策略必须从军事打击上升到文化与意识的沟通与同化。因此,加强跨文化的国际理解教育和外国语言的是保证美国国土安全的举措。过去,美国对其他国家与地区的研究仅局限于大学的专门研究机构,美国的学生,尤其是中小学学生很少有国际方面的知识。出于对国家安全的考虑,美国应该从中小学就进行国际教育。国际教育是双边的,既要理解别国,又要通过与别国的对话、教育文化交流消除别国对美国的误解。除国家安全问题以外,环境问题、艾滋病等问题是不分国界的,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国际理解教育和国际科研人员的共同合作。

(三)人口构成日益多元化的现实需要

美国人口多元化现象越来越显著,目前纯正的英国白人移民后代只占美国总人口的40%左右,在社区、学校和工作场所越来越多地出现亚洲人、欧洲人、非洲人的身影,他们活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为美国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此,对美国人来说,对身边不同种族人的理解与尊重是美国和谐稳定发展的关键。随着美国在经济、军事、等方面世界霸主地位的巩固,美国政治决策内事务与外交事务的界限逐渐模糊。美国的未来是与许多国际政治危机的解决联系在一起的,美国人必须对国际事务有所了解,才能理解美国的政治主张以及维护与巩固美国的国际地位。

(四)学生国际知识贫乏的现状所需

2001年6月,美国国家亚洲委员会在美国中小学进行了一项关于学生掌握亚洲知识的调查。调查结论是美国学生对国际知识,特别是亚洲知识严重贫乏。调查报告提供了以下两个数据:25%的高中学生不知道美国与亚洲之间相隔的海洋的名称;80%的高中生不知道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议会民主制国家。2002年,美国国家地理协会对9个国家的学生进行了有关地理知识和当前国际形势知识的调查。美国学生这方面的知识水平远远低于其他国家的学生,位于倒数第二位,83%的学生在地图上找不到阿富汗、以色列等一些国家。国际知识的贫乏使美国政府感到国际教育的重要性,因此进行国际教育得到了普遍的认同。

二、国际教育的目的与内容

要想在21世纪继续立足于国际舞台的领导地位,美国不仅要培养学生具有熟练的阅读、和思维能力,要求学生了解美国的历史和社会制度,还要放眼未来,培养学生具有国际理解能力和国际事务的判断与处理能力。国际教育正是以此为目的培养未来的美国公民,具体来说,国际教育有以下几个目的:1)为未来社会培养了解世界不同地区、不同国家历史、文化、宗教、传统和当前国际事务的公民和劳动者;2)为未来社会培养能够抓住国际机遇,迎接国际挑战的商界、政界和其他领域的专家、社会精英和领导者;3)培养熟练掌握外语的人才,加强与非国家的交流与合作;4)加强美国学生与其他国家学生的交流,以待共同创造世界美好的未来。

中小学的国际教育是指向学生介绍其他国家地区的不同历史、文化和一些国际问题,向学生传授其他国家的语言,培养学生在跨文化环境中的交际能力,以及对其他国家、其他种族人民的尊重与理解。

三、国际教育的实践

为达到国际教育的目的,美国联邦、州、学区与学校都在积极进行探索与尝试。国际教育目前没有独立设置课程,主要是通过开展专项活动和在外语、社会、历史、地理、生物等课程中渗透进行,如在地理课中讨论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在生物课中讨论世界生态系统问题,在美国历史课中讨论移民问题。一些具有国际知识的教师,在他们的课堂中会向学生讲解一些国家历史文化知识,表达国际理解的立场与态度。一些学校还开展了国际教育专题,就一些全球问题进行专题讨论,如环境与健康、文化与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依赖关系、各国政治和当前问题等。2003年1月,高盛(Goldman Sachs)基金会表彰了国际教育优秀学校,以下两所学校的国际教育经验值得关注。

(一)约翰·斯坦福国际学校(John Stanford International School,简称JSIS)

约翰·斯坦福国际学校是开展国际教育比较成功的一所学校。该校是一所公立双语小学,成立于 2000年,约有400名学生。学生中41%是白人,29%是西班牙籍后裔,22%是亚洲和环太平洋岛屿国家的人,7%是本土美国人,还有1%是其他种族人。该校开展了双语浸入式教学,要求学生至少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开设西班牙语和日语)。外语教师聘请外籍人士,核心课程的讲授以英语和所选外语同时进行。学生们每天一半时间用选修的外语学习数学、科学、异国文化、文学等课程,另一半时间用英语学习阅读、写作、社会学课程,所有课程都渗透国际教育的内容。此外,学校还邀请一个地区家团体到学校向学生讲授世界各民族、舞蹈、绘画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对移民学生的英语教学和为移民家长开办夜校进行英语辅导,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对学生及家长了解美国大有帮助。该学校与当地的一些国际商业组织和华盛顿大学建立了伙伴关系,得到了它们在国际教育方面的支持。学生可以了解这些商业组织开展的国际贸易活动,可以参观大学的国际问题研究中心,更直观地了解国际知识和当前的国际动态。最近,该学校与墨西哥的一所小学也建立了联系,学生们通过因特网与墨西哥学生交流,了解墨西哥学生的生活情况,并且积极为他们募捐,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