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高效的法治实施(合集7篇)

时间:2023-05-17 16:11:35
高效的法治实施

高效的法治实施第1篇

我国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高中学生一方面自我意识比较强,喜欢独立思考,不喜欢人云亦云;另一方面又不会自主学习,习惯于教师的传统灌输。从而导致了政治课教学实效性差这一弊端,为完成“学会——学懂——学悟”的转化,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运用“目标导航、激活思维、组织讨论、问题探究、达标导练”,这一五环教学模式,提高了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

一、目标导航

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一个人一生中所获得的知识大部分是依靠自主学习,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引导目标是关键,我在教学中十分重视目标的导航,目标的导航锁定了学习目标,明确了核心内容,从而使学有目标、学有方向,有的放矢,增强了学习的针对性、目的性。进而促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实践证明,需要是一种非常活跃的心理因素。一种需要满足了,又会产生新的需要,这便不断增强自主学习的动力。在自主学习过程的各个环节中,针对目标,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学生自学教材。方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以课前看、课上看、课后看、全文看、重点看、穿插看、重要内容反复看。同时,教给学生一些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学习就从被动变为主动,增强了独立获得知识的能力。

在目标导航这一环中,我着重抓好以下工作。具体做法是:

1、以趣引标。

2、明标引学。

3、设法助学。

4、评效促学。

二、激活思维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中教师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因为强加灌输会挫伤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扼杀他们的学习兴趣,窒息他们的思维。因此,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思维,要善于设问,经常设问,可以使学生异常兴奋,议论纷纷。这样学生的心智就能被启动,思路随之打开,他们就会进入思维的意境,会发现很多问题,会提出许多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时在教师指导下去解决,有时组织讨论,不管采取什么方式,都是引导学生将学与思结合起来支解决问题,这便大大地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使学生在思维中领悟,在领悟中升华。

在激活思维这一环中,设计出科学、富有思维性的问题是关键,问题是引发思维的动力。陶行知曾说:“智者问没巧,愚者问没笨。”故设计问题的过程更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设计问题应该有一定的难度,应该有拔高题或扩展题,这样才能激起学生的思维和探求的欲望,使学生思维处于活跃状态,有利于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那种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解决的问题不是高质量的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1.由教师在课前将教学内容提炼出问题。

2、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问题。

3、教师提供信息,学生自主设计问题。

4、学生互动交流提出问题。

5、调查研究发现问题。

三、组织讨论

围绕设计的问题组织讨论。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会阻碍学生交流,限制学生的思考。组织学生议论、争论、讨论就改变了过去那种死气沉沉的教学气氛,也就开阔了学生的思路,锻炼了思维。有利于学生明辨是非,取长补短,纠错立正,学得生动,学得愉快,学的富有情趣。同时有利于教师发扬民主,有的放矢的启发、引导、解惑和及时得到教学信息的反馈。

在组织学生讨论的这一环中,教师要营造一种宽松、民主的氛围,给予学生自主讨论的时间和空间。主要的做法如下:

1、学生自主探索交流,在合作中交流中探究原因找到答案,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是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促进者。

2、在教师评析中穿插讨论。

3、开展分组对抗赛。

4、课下交流。

四、问题探究

针对以上环节特别是讨论中遇到的焦点问题、重难点问题及易惑、易错问题,师生有的放矢、画龙点睛的进行探究。这样,进一步开拓学生视野,加深对以上问题的领悟,领悟的深就学的好,学的扎实,课堂实效性就强。在问题探究这一环以教师的点拨为核心,学生的参与为辅助。这一环节主要是问题的升华,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采用的方法如下:

1、对于一部分学生的疑点、难点问题,采用生生互动的方式,让尖子生释疑,教师归纳。

2、对较难理解的问题,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教师提供科学的思路、方法,引导学生探究答案。

3、对综合性强、易惑、易错的问题采用教师精讲的方式。运用深入浅出的方法,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把深刻的道理通俗化。借助具体、生动的事例讲清问题。

五、达标导练

导练是为了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达到巩固、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规律的目的,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将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的关键。练,不能盲目地追求练习的数量和练习的次数,也不能搞什么题海战术来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要练得恰当,讲求效率,即要巧练,也就是练习要有计划性、针对性、多样性和系统性。

那么在这一环,如何设计高质量的达标导练题呢?笔者在问题设计时遵循了以下原则:

1、目的性。练习是为教学服务的,设计的练习是为了学生掌握什么知识?培养哪方面的能力?突出什么重点?攻破哪个难点?等等教师都要通盘考虑。因此,在设计练习题时必须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为主,使学生掌握基本功。

2、针对性。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既不能拔高,又不能降低要求,更不能脱离学生认识规律、思维特征和知识水平。因此,在题目的整体难度、广度、题量的多少上要量力而行。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的问题既不能过于简单,学生不假思索就能回答,也不能超出实际水平太多,以至于学生无从下手。

3、层次性。一个学习成绩再整齐的班级,学生对同一个知识的掌握也由好中差之分。练习题的设计宜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基础到综合的原则,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使每个学生都有可那能经过自己的努力,一定程度上解决问题。问题的安排顺序要与学生思维发展相一致,问题层层深入,使学生在问题的指引下,能创造性领悟解决问题。

高效的法治实施第2篇

我国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高中学生一方面自我意识比较强,喜欢独立思考,不喜欢人云亦云;另一方面又不会自主学习,习惯于教师的传统灌输。从而导致了政治课教学实效性差这一弊端,为完成“学会——学懂——学悟”的转化,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运用“目标导航、激活思维、组织讨论、问题探究、达标导练”,这一五环教学模式,提高了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

一、目标导航

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一个人一生中所获得的知识大部分是依靠自主学习,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引导目标是关键,我在教学中十分重视目标的导航,目标的导航锁定了学习目标,明确了核心内容,从而使学有目标、学有方向,有的放矢,增强了学习的针对性、目的性。进而促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实践证明,需要是一种非常活跃的心理因素。一种需要满足了,又会产生新的需要,这便不断增强自主学习的动力。在自主学习过程的各个环节中,针对目标,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学生自学教材。方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以课前看、课上看、课后看、全文看、重点看、穿插看、重要内容反复看。同时,教给学生一些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学习就从被动变为主动,增强了独立获得知识的能力。

在目标导航这一环中,我着重抓好以下工作。具体做法是:

1、以趣引标。

2、明标引学。

3、设法助学。

4、评效促学。

二、激活思维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中教师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因为强加灌输会挫伤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扼杀他们的学习兴趣,窒息他们的思维。因此,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思维,要善于设问,经常设问,可以使学生异常兴奋,议论纷纷。这样学生的心智就能被启动,思路随之打开,他们就会进入思维的意境,会发现很多问题,会提出许多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时在教师指导下去解决,有时组织讨论,不管采取什么方式,都是引导学生将学与思结合起来支解决问题,这便大大地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使学生在思维中领悟,在领悟中升华。

在激活思维这一环中,设计出科学、富有思维性的问题是关键,问题是引发思维的动力。陶行知曾说:“智者问没巧,愚者问没笨。”故设计问题的过程更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设计问题应该有一定的难度,应该有拔高题或扩展题,这样才能激起学生的思维和探求的欲望,使学生思维处于活跃状态,有利于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那种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解决的问题不是高质量的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1.由教师在课前将教学内容提炼出问题。

2、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问题。

3、教师提供信息,学生自主设计问题。

4、学生互动交流提出问题。

5、调查研究发现问题。

三、组织讨论

围绕设计的问题组织讨论。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会阻碍学生交流,限制学生的思考。组织学生议论、争论、讨论就改变了过去那种死气沉沉的教学气氛,也就开阔了学生的思路,锻炼了思维。有利于学生明辨是非,取长补短,纠错立正,学得生动,学得愉快,学的富有情趣。同时有利于教师发扬民主,有的放矢的启发、引导、解惑和及时得到教学信息的反馈。

在组织学生讨论的这一环中,教师要营造一种宽松、民主的氛围,给予学生自主讨论的时间和空间。主要的做法如下:

1、学生自主探索交流,在合作中交流中探究原因找到答案,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是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促进者。

2、在教师评析中穿插讨论。

3、开展分组对抗赛。

4、课下交流。

四、问题探究

针对以上环节特别是讨论中遇到的焦点问题、重难点问题及易惑、易错问题,师生有的放矢、画龙点睛的进行探究。这样,进一步开拓学生视野,加深对以上问题的领悟,领悟的深就学的好,学的扎实,课堂实效性就强。在问题探究这一环以教师的点拨为核心,学生的参与为辅助。这一环节主要是问题的升华,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采用的方法如下:

1、对于一部分学生的疑点、难点问题,采用生生互动的方式,让尖子生释疑,教师归纳。

2、对较难理解的问题,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教师提供科学的思路、方法,引导学生探究答案。

3、对综合性强、易惑、易错的问题采用教师精讲的方式。运用深入浅出的方法,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把深刻的道理通俗化。借助具体、生动的事例讲清问题。

五、达标导练

导练是为了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达到巩固、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规律的目的,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将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的关键。练,不能盲目地追求练习的数量和练习的次数,也不能搞什么题海战术来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要练得恰当,讲求效率,即要巧练,也就是练习要有计划性、针对性、多样性和系统性。

那么在这一环,如何设计高质量的达标导练题呢?笔者在问题设计时遵循了以下原则:

1、目的性。练习是为教学服务的,设计的练习是为了学生掌握什么知识?培养哪方面的能力?突出什么重点?攻破哪个难点?等等教师都要通盘考虑。因此,在设计练习题时必须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为主,使学生掌握基本功。

2、针对性。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既不能拔高,又不能降低要求,更不能脱离学生认识规律、思维特征和知识水平。因此,在题目的整体难度、广度、题量的多少上要量力而行。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的问题既不能过于简单,学生不假思索就能回答,也不能超出实际水平太多,以至于学生无从下手。

3、层次性。一个学习成绩再整齐的班级,学生对同一个知识的掌握也由好中差之分。练习题的设计宜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基础到综合的原则,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使每个学生都有可那能经过自己的努力,一定程度上解决问题。问题的安排顺序要与学生思维发展相一致,问题层层深入,使学生在问题的指引下,能创造性领悟解决问题。

高效的法治实施第3篇

关键词 老年患者;髋关节骨折;保守治疗;手术治疗

髋关节骨折为老年常见疾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临床上多使用非手术法对患者实施治疗,但这种方式并发症较多,且治疗时间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不利于疾病转归。随着我国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外科手术在治疗老年性髋部骨折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为了比较保守法与手术法治疗老年性髋部骨折的临床效果,2013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老年性髋部骨折患者86例,将其分成两组,分别使用保守法与手术法实施治疗,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3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老年性髋部骨折患者86例,经诊断与临床检查,所有患者均符合卫生部最新颁布的关于老年性髋部骨折的临床诊断标准。患者知晓试验过程,自愿参加试验调查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其中男33例,女53例,年龄69.7~91.5岁,平均(75.1±5.2)岁。合并症包括高血压16例,糖尿病23例,冠心病10例,老慢支5例。患者致伤原因:车祸伤22例,摔伤45例,跌落伤19例。患者Garden分型:Ⅰ型15例,Ⅱ型18例,Ⅲ型21例,Ⅳ型32例。依照就诊顺序,将所有患者随机平均分成手术组与保守组,每组43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等基线资料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f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①保守组:对于体质虚弱、经济条件限制、高龄、手术不耐受者实施保守治疗。使用皮牵引、骨牵引,丁字鞋制动。牵引治疗时长4~12周。②手术组:对于符合手术指征且各项生理机能均合格的老年患者实施手术治疗。详细为:对于股骨颈骨折患者使用多个加压螺纹钉内固定法治疗,或者实施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PFN)治疗,完成手术后,患者均实施早期功能训练,主要锻炼肌肉功能。术后2~3 d依照实际情况,实施被动或主动关节训练。对于实施骨折内固定术的患者,在手术完成后6~8周,可持双拐下地活动;实施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者,术后7 d可依靠步行器或双拐下地活动。

效果判定:本试验使用改良Harris法对病患治疗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进行全面评价:①显效:经治疗后,患者原有疾病体征消失,髋关节功能接近正常,x线复查骨折愈合良好,生活可自理;②有效:经治疗后,患者原有症詈米,髋关节功能好转,x线复查骨折愈合良好,恢复部分生活能力;③无效:未达到上述治疗标准。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00%。

统计学方法:本试验利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表示,采用x2检验,P

结果

保守组患者治疗有效率62.79%,手术组93.02%。和保守组相比,手术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显著较高,组间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讨论

如今,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性髋部骨折的发生率也呈现出了逐年上升趋势。由于老年患者基础性疾病较多,自身免疫力差,且多合并骨质疏松症,髋部发生骨折后,愈合时间显著较长,若患者未能得到及时治疗,甚至有可能因此导致死亡。手术法与保守法是治疗老年性髋部骨折的两种主要方法。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临床上推崇使用保守法对患者实施治疗。值得说明的是,虽说这种方式能够避免手术创伤,但其有卧床时间长、并发症发生率高等弊端,且有文献证实,和手术治疗相比,保守法病死率高出2.5倍之多。对于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实施外科手术,可实现早期下床活动,降低因长期卧床所带来的各类并发症,全面提升患者生存质量,有利于患者的疾病转归。

髋部骨折的病死率、致残率和治疗费用远比其他位置的骨折高,医生在对患者实施诊治过程中,应给予高度重视。和以往相比,我国医学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对于不存在显著手术禁忌证的患者,手术法无疑是最佳治疗方式。手术类型主要分为髋关节置换、外固定架、髓内钉固定以及钢板固定等。

有学者分别使用手术法与保守法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实施临床治疗,结果证实,手术组治疗期间无死亡案例,总有效率96.23%,保守法治疗期间6例死亡,治疗总有效率58.91%。该结论证实,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自身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实施手术治疗,可降低病死率,提升治愈率。

高效的法治实施第4篇

关键词:社会管理创新 宪法 实施 法治 互动

指出:“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我们要坚持不懈抓好宪法实施工作,把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这不仅阐明了宪法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宪法的实施水平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息息相关,而且指明了建设法治国家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性工作,对于理论上进一步强调宪法的最高法律地位和权威,实践中推动宪法从纸面上的宪法走向现实中的宪法和行动中的宪法,实现“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实现“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实现“一切违反宪法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使宪法真正成为现实力量,切实彰显宪法价值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从宪法有效实施和社会管理创新的关系看,通过宪法的有效实施建设法治国家,做到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其实就是最大的社会管理创新。社会管理创新与宪法有效实施的良性互动不仅是推进依法治国进程的直接方式,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路径。

宪法有效实施视野下社会管理创新的理性定位

中共十报告指出:“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与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社会管理格局相比,十报告中的表述发生了变化:一是加入了“法治保障”;二是从“格局”到“体制”的变化。其中“法治保障”是实现“从‘格局’到‘体制’的变化”的关键,因为要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巩固当前社会管理创新所取得的成果,就需要有“一只强有力的手”,那必然就是法治(杜晓,2012)。

(一)社会管理创新必须树立宪法有效实施的理念

现代宪法的首要功能在于配置国家权力,建立权限得当、关系合理的管理机构体系,并确立各机构的管理对象和任务。宪法作为政府管治与社会自治的界碑,是一国社会管理体制的直接依据和合法凭证,任何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均必须在宪法限定的范围内进行。可见,社会管理创新只有在依法治国的旗帜下才能迸发生机和活力,而“依法治国的重点和难点不在于‘治民’,而在于‘治官’、‘治权’、‘治政’,在于防止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腐败”(文正邦,2002)。这就决定了依法治国必须在宪法有效实施的情况下才能真正变成现实。实践表明,社会管理创新如果背离宪法有效实施的理念,则极有可能出现反法治的盲动,诸如建立“打黑”管控型社会管理模式最终沦为“黑打”践踏人权事件的教训就是明证。所以,“创新社会管理必须树立现念,其集中体现在对宪法精神与基本内容的理解、认同的宪法意识上。在制定、完善创新社会管理的法律制度中,绝不能离开的精神和理念,必须使权利优位、尊重和保障人权、制约权力、尊重规则、法律至上并具有稳定性、规范性等宪法意识,成为社会的普遍价值标准和解决社会矛盾的主导。树立意识的重点和难点主要是公权力边界和私权利保护,要求公权力必须规范运行,政府必须守法,受法律制度的规范和制约。这是现代法治与中国传统的商殃式法制的根本区别,也是创新社会管理的前提”(郭华,2012)。

(二)社会管理必须坚持法治的治理方式

人类社会管理史上,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管理模式,大致可分为人治型社会管理模式和法治型社会管理模式。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当前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时代课题,社会管理法治化应当是人类社会发展和法治演进的逻辑必然,法治型社会管理模式是最优的社会管理模式。一方面,法治型社会管理模式意味着社会管理的多元主体必须坚持依法办事,宪法和法律是社会管理的最高准绳,意味着通过法治把政府的基本职能确立下来,实现依法行政,在终极目标上,意味着政治国家权力与公民社会权利的有机统一,法治型社会管理模式的实质,就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这是现代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必然方向。另一方面,法治型社会管理模式意味着管理主体的多元化,社会管理不仅要政府主导、社会协同,还需要公众的积极参与,只有调动最大多数人的积极性,才能实现社会管理的有效性,也才能充分体现以人为本、服务优先的原则。此外,法治型社会管理模式还意味着要协调好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利益诉求,使民众的利益表达与社会稳定相统一,利益表达机制的畅通是动态掌握社会民生的基本方式,也是法治型社会管理模式的基础。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进入了利益多元化时代,而现行的社会管理方式并不能完全适应形势的需要,在处理矛盾纠纷时不免存在着简单化、随意化、违法专断等问题,这样不仅不能有效解决矛盾和纠纷,有时反而会激化矛盾或引发新的矛盾,最终损害政府的权威和公信。所以,必须将社会管理纳入法治轨道,严格依照宪法和法律进行管理,努力构建保障民权、公平正义、和谐发展的法治型社会治理模式。这样不仅可以有效解决社会矛盾和纠纷,而且可以提高社会管理的公信力和权威性,从而形成稳定和谐的社会格局。本质上,法治才是社会管理创新的治本之道,依法治国是加强社会管理、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途径。

(三)社会管理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

我国宪法第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可见,我国社会管理的主体是人民,社会管理创新必须注重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地位,提高民主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的水平。社会管理的范围必须涵盖政府和社会组织对除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以外的公共事务所进行的管理和服务活动,其目的是通过社会利益的协调、社会矛盾的化解,促进社会和谐和有序发展。说到底,社会管理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的创新,其核心要体现以人为本,把社会管理寓于社会服务之中。从社会管理的本质来看,尽管有需要控制和监管的一面,但最终还是为了给社会提供更多的服务,这既是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要求,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应有之义。可以说,社会管理创新坚持人本价值追求的核心就在于处理好管理和服务的关系,就在于明确社会管理名为“管理”,实应为“服务”。

(四)社会管理创新必须追求善治的理想状态

社会管理的理想状态是“善治”,善治是为了实现公共利益目标而进行的管理最优化,是政府与市民社会协商合作的公共管理的最优化。从国内外通行的标准看,“善治”必定包含着四大要素:公民参与的民主、政策或决策的透明、可担当责任的政府、普遍服从宪法法律的法治(范进学,2012)。其核心和关键在于“少一些统治,多一些治理”。当下中国,“统治”成分正日益减少,“治理”的成分正日益增多,这既是现代社会管理的要求,也是执政水平提升的反映,更是民主程度提高的标志。善治的政府必定是“小政府”服务“大社会”,即政府会从更多的管理领域退出来,让民间组织和公民去管理,既减少行政管理环节,又提高政府效率,真正实现“统治”行为向“治理”行为的转变。所以,社会管理创新不能“跟着感觉走”,必须始终要保持与宪法有效实施的良性互动,要“在良性互动中寻求‘善治’”,“在良性互动中促进共识,完善社会管理,这是我们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目标和实现途径”。

社会管理创新与宪法有效实施良性互动的动力与目标

(一)社会管理创新与宪法有效实施良性互动的动力是法治

依法治国首先要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要依宪执政,依宪治国和依宪执政体现了在治国和执政中宪法的重要性,宪法只有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得以有效实施,才能有效推进依法治国和真正促进社会和谐。由于“社会管理创新的价值追求本身和主义的精神具有高度的契合,而社会管理的正向创新又必须在精神的指引下进行”,这就决定了社会管理创新与宪法有效实施的良性互动完全离不开法治建设的动力支持。

事实上,宪法的有效实施在为社会管理创新指明方向的同时还提供了制度支撑体系,宪法的有效实施不仅为社会管理者设立了最权威的行为准则,使社会管理者特别是政府必须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办事,依靠宪法统率下的法律体系的动态实践推动社会管理创新,而且还有助于充分发挥社会协同和公民参与的作用,在社会管理创新与宪法有效实施的良性互动下形成法治型社会管理模式。而且,法治引领和保障化的社会管理创新不但有助于解决当前宪法实施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也有助于保证宪法实施的监督机制和具体制度走向健全,杜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此外,社会管理创新中“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对社会管理者的宪法意识的强化,客观上既有助于宪法通过社会管理创新之实践得以贯彻与实施,又有助于提高宪法实施的成效和水平。

客观而言,社会管理创新是社会管理的经验性维度,宪法的实施是社会管理的规范性维度,社会管理创新与宪法实施之间的互动,既蕴含着积极的良性互动,也蕴含着消极互动。历史和实践表明,只有切实尊重和有效实施宪法,人民当家作主才有保证,党和国家事业才能顺利发展。在宪法有效实施背景下的社会管理创新只有突出强调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时刻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在社会管理中凸显人的尊严和主体性, 才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宪法才能成为中华民族走向民主法治、文明富强之路的坚固基石和坚强保障。所以,法治既推动和促进社会管理创新与宪法有效实施之间的良性互动,同时法治又在它们的良性互动中得到长足的发展,可以说,只要社会管理创新与宪法有效实施之间保持良性互动,支持其良性互动的法治就不再仅仅是理想,就一定会成为人民可以切身感受到的现实。

(二)社会管理创新与宪法有效实施良性互动的目标是构建和谐社会

从特征上看,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社会。由于当代中国正处于急剧的“社会转型”期,利益主体多元化,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尖锐、复杂,全国每年发生的中,从类型和性质方面分析,因维权引发的事件占绝大多数,社会泄愤事件和社会骚乱事件呈上升趋势。上述不和谐事件的发生,一方面是由于宪法得到切实有效实施的程度不够,一些公民应有的权利未能得到充分的保障;另一方面由于利益表达机制不畅通,现行社会管理模式尚未能够完全适应社会管理的需要,社会管理的体制机制亟待改革和创新。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迫切需要社会管理创新与宪法有效实施的良性互动,需要通过宪法有效实施下的社会管理创新来解决不断出现的矛盾和冲突,需要通过真正建立公众参与的社会诉求机制,为各利益阶层提供对话、协商的平台,切实保障宪法赋予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成为现实权利。与此同时,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社会管理创新与宪法有效实施的互动只有将其目标定位于构建和谐社会,其生机和活力才能得到有力彰显,也才能保证两者互动“良性”的本质。所以,实践中既要以宪法为最高法律规范,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进程,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同时又要瞄准和谐社会的目标创新社会管理,使宪法实施真正成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通过两者良性、持续、高效的互动,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就一定能真正落到实处。

社会管理创新与宪法有效实施良性互动的思路与方法

(一)深化管理创新认识且升华依宪治国理念

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十中关于社会管理创新的精神和关于宪法实施的生命和权威的重要讲话,升华社会管理创新法治保障的理念,从根本上摈弃打着社会管理创新旗号的“人治”思想和“治人”认识,有助于从思想上切实奠定社会管理创新与宪法有效实施的良性互动的基础。为此,各级党委、政府及其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就必须在思想和灵魂深处牢记: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必须坚持依宪治国理念,紧紧围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必须“更新‘权力观念’,公共权力法无规定即禁止;‘权利观念’,民事权利法无限制即享有;‘制度观念’,权力要受到法律制度的规范和制约;‘人权观念’,即尊重与保障人权。依法行政需要理念的指引,用法治观念进行思维,法律思维就是按照法律的逻辑来观察、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思维方式。政府的执政理念应当体现依法行政、执政为民、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宗旨”(陈宏光,2012)。

(二)完善社会管理创新与宪法有效实施互动的体制机制

根据社会管理创新与宪法有效实施良性互动机制建立的条件,必须努力从体制机制上保证将宪法有效实施和法治变成社会管理创新的内在要求、重要内容和根本追求,将社会管理创新法治保障的目标确定为用法治的手段和方法优化社会管理体制、规范社会运行秩序、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目前,当务之急是在确保宪法有效实施的旗帜下,完善依法治国的总体框架,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积极构建更加有利于促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法治机制,重点是坚持依法完善惠及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社会自治的法律制度,保障城乡基层群众自治活力不断增强,构建有利于夯实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法治基础;健全综治和维稳的法治机制,构建矛盾纠纷大调解体系,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构建多部门合作的工作机制;强化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责任,推进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的法治化,确保社会安定有序和谐;强化宗教事务管理的法治机制建设,坚持完善公共安全和应急处突机制,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生产监管法治机制,保障公共安全预警防控体系高效运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确保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各项工作实现依法推进(顾华详,2012)。

(三)选准和突出社会管理创新的重点

当代中国最大的社会管理创新就是严格贯彻和落实依法治国的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法治社会。从目前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各种问题来看,法治缺失是导致社会矛盾凸显和激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要实现确保宪法实施实效的目标,就必须把社会管理创新的重点定位于:思想上确立法治思维模式、行动上确立社会管理法治化的治理模式。在社会管理创新过程中确立法治思维模式,一方面要根据社会经济政治发展和转型的内在需求,另一方面要以社会具体法治实践来推动(蒋传光,2012)。而社会管理法治化的治理模式的建立,重点在于确立市民和村民是社会管理最重要主体的体制和机制,并对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实行有效的控权;坚持民主化原则、社会化原则、科学化原则和长效化原则等社会管理法治化的基本原则;处理好社会管理法治化的协同性关系:立法、执法和守法的协同性关系,公民、社会组织与政府参与社会管理的协同性关系,行政、经济、教育、法律等社会管理手段协同性关系(蒋晓伟,2012)。

所以,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必须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更加注重维护国家法治的统一、尊严、权威,依法行政和法治政府建设必须成为社会管理创新的必要前提和关键内容,不仅要规范政府部门的立法工作,依法确定政府社会管理的边界和内容,实现社会管理创新从政策供给到立法供给的转变,而且要健全“现实社会”和“虚拟社会”管理执法的各项制度,确立权责一致原则,杜绝滥权、越权和不作为现象。

(四)依靠“群众路线”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尽管法治保障对于社会管理的意义是基础性的,为社会管理创造一个制度性的前提条件,但仅仅有法治保障还不够,还必须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与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人民当家做主就决定了社会管理创新过程中必须依靠“群众路线”。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中共十报告进一步将社会管理与民生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提出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所以,要实现宪法有效实施和社会管理创新的良性互动,各级党政机关和管理部门在社会管理中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法治原则,做到“思想上重视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行动上服务群众”,注重激发群众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构建并完善群众广泛参与的社会治理模式。

由于在法治方略下寻求社会管理创新具有现实正当性和优越性,所以,有必要依法适度培植社会组织和规范引导社会组织发展(肖北庚,2012),为此,必须采取切实措施健全非政府组织相关法律制度,促进非政府组织规范发展,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为形成“小政府、大社会”的社会管理格局奠定基础。通过依法成立的非政府组织把群众团结起来,依靠群众发挥这些组织的力量,使其成为宪法有效实施和社会管理创新的桥梁纽带和重要平台。通过宪法有效实施和社会管理创新过程中“群众路线”的实施,使得法治真正深入人心,广大干部在创新社会管理中能够真正带头依法办事,广大群众真正确立法律信念,社会真正树立法治理想,切实扭转“不信法”的认识,形成“立法者崇尚良法之治,执法者敬畏法律权威,守法者信仰法治力量”的良好局面,使宪法和法律真正成为解决社会矛盾纠纷的有效手段,成为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守护神”。

参考文献:

1..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光明日报,2012-12-5

2.杜晓.社会管理创新需要法治“精细化”.法制日报,2012-11-12

3.文正邦.—人类法治文明的最高结晶.现代法学,2002(5)

4.郭华.创新社会管理重在构建框架内的法律体系.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2(1)

5.范进学.法学视野下的“创新社会管理”分析.政治与法律,2012(4)

6.在良性互动中寻求“善治”.人民日报,2011-6-2

7.杨平.社会管理创新与精神.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12(3)

8.陈宏光.社会管理创新的思考.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2(1)

9.顾华详.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法治建设研究.重庆邮电大学学报,2012(2)

10.蒋传光.法治思维与社会管理创新的路径.东方法学,2012(5)

高效的法治实施第5篇

目的:为了探究临床有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可靠方法,从而为原发性高血压的相关其他研究提供借鉴依据。方法:本次选取的研究比例均为2009年12月至2013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患者共计120例,随机对患者进行分组,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分别采用缬沙坦联合氢氯噻嗪片治疗和单独缬沙坦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实施不同治疗方法后的临床治疗整体效果。结果: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组间比较,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的高于对照组,且数据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χ2=8.5389,p=0.0035)。结论:在临床针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实施治疗的实践过程中,采用缬沙坦联合氢氯噻嗪片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显著,是临床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可靠选择。

关键词:缬沙坦;氢氯噻嗪;原发性高血压

【中图分类号】

R45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8-0177-01

相关临床数据资料显示[1]: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规模逐年扩大,发病率也呈现出逐年缓慢升高的趋势。而针对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治疗已经成为研究的焦点和热点问题之一。鉴于此,为了探究临床有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可靠方法,从而为原发性高血压的相关其他研究提供借鉴依据,本文总结了我院临床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相关经验,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选取的研究比例均为2009年12月至2013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患者共计120例,其中男性80例,女性40例,平均年龄(42.33±5.64)岁。随机对患者进行分组,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两组研究对象一般临床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一般方法治疗[2]。对照组口服缬沙坦分散片80 mg,l次/d,晨起空服。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氢氯噻嗪片12.5 mg,1次/d,晨起空服、两组疗程均为8周。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实施不同治疗方法后的临床治疗整体效果。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过程中,针对数据分析过程所采用的软件以及统计工具均为SPSS18.0软件包,在进行相关计量资料处理时,采用的是t检验,在进行相关计数资料处理时,采用的χ2检验,并且认为当 P

2 结果

两者研究对象实施不同临床治疗方法后的临床治疗整体效果比较结果如下:治疗组60例研究对象实施治疗后,总有效患者54例,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60例研究对象实施治疗后,总有效患者41例,总有效率为68.33%。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组间比较,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的高于对照组,且数据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χ2=8.5389,p=0.0035)。具体数据详见表1。

3 讨论

相关临床研究结果表明[3-4]:在临床针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实施治疗的实践过程中,采用单一用药治疗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往往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实施单一药物治疗的降压效果不理想;而针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采用联合用药的治疗方式可显著的改善单一用药的缺点,不仅可降低患者用药的计量,同时还可以有效的控制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最大限度的发挥联合用药的协同效用,显著的提升临床治疗效果。

缬沙坦是一种特异性Ang II受体拮抗剂,其选择性的作用于ATl亚型,可有效阻止Ang II与ATl结合,从而实现降压作用。氢氯噻嗪为噻嗪类利尿剂,是经典抗高血压药物,具有促进钠、钾、氯、磷排泄作用。因此,采用缬沙坦联合氢氯噻嗪片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可显著的提升临床疗效[5-6]。

表1 两者研究对象实施不同临床治疗方法后的临床治疗整体效果比较结果一览表

而本次研究过程中采用缬沙坦联合氢氯噻嗪片治疗患者的临床有效率高达90.00%,显著的高于采用单一用药患者的临床有效率(68.33%)。这一研究结果也进一步证实了上述观点。

因此,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在临床针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实施治疗的实践过程中,采用缬沙坦联合氢氯噻嗪片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显著,是临床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可靠选择。

参考文献

[1]孙兆青,郑黎强,张大义,等.小剂量氢氯噻嗪联合尼群地平治疗农村地区高血压疗效分析.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0,38(2):135-138.

[2]吴泽兵,张颖,余其贵,等.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或氢氯噻嗪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的影响.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2,40(1):8-13.

[3]李雷,杨荣礼,李丽燕,等.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对血管内皮功能和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5(10):1033-1036.

[4]彭涛,胡昭,郭玲,等.贝尼地平和缬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伴蛋白尿患者肾脏保护作用的对比.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0,38(1):20-22.

高效的法治实施第6篇

关键词: 项目 评价 土地

中图分类号:F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306-1499(2014)12-

土地整治项目的实施目的是为了在保证新增耕地面积达到规划要求的前提下,改善项目区农田水利设施、田间道路系统以及防护林建设,提高项目区及周边地区的农业综合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但是,目前有些在建的土地整治项目的实施只是为了应付验收,工程建设的标准偏低,新增耕地的质量不高,导致项目很难完全实现规划预期目标。因此,有必要对已竣工的土地整治项目进行评价,有利于今后更好地实施项目。

1.概念及内涵

土地整治项目后评价是指对照土地整治项目立项决策、设计的技术经济要求及其项目的目标,通过对土地整治投资活动实践的检查总结,找出项目实施实际项目规划设计目标的差异,客观分析土地整治项目在营运管理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评价项目的效果、效益、作用和影响,其内涵是通过土地整治项目的后评价,判断项目目标是否完成,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是否合理,项目的主要效益指标是否实现,并通过建立有效的后评价反馈机制,指导拟投资土地整治项目的改进和完善,提高土地整治投资收益水平。

2.土地整治项目后评价的构成体系

2.1 规划目标评价

土地整治项目的规划目标是在项目在立项时所制订的、实施项目所计划达到的要求,比如新增耕地的数量,新建农田水利设施工程的建设情况,道路工程、防护林工程建设情况;等等。通过对项目的规划目标的评价,评定项目的规划目标是否实现以及实现程度,从而判断某项目的成功与否。它是土地整治项目后评价的基本内容之一。

2.1 项目管理过程评价

随着我国土地整治事业的发展,各项管理制度建设日臻完善,这为项目的监督和管理工作提供了依据。实践中,由于项目管理人员在具体监管过程中,对各项制度的理解和认识存在不足或者偏差,以及项目实施单位对管理人员提出的建议和意见重视度不够,导致一些实施管理制度的执行不到位,从而给项目的顺利实施带来了隐患。因此,有必要对项目管理过程进行分析和评价,找出管理中的漏洞或者缺陷,为更好的进行项目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项目管理过程评价的具体内容如下:

(1)项目实施过程中“五项制度”(公告制、法人制、招投标制、合同制、监理制)的落实情况。(2)项目管理过程中,承担单位与监管人员的配合程度以及项目承担单位与项目施工单位的协调度。(3)项目的内业资料管理情况以及外业工程管护的效果。(4)项目资金的拨付是否与工程进度相一致。

2.3 项目施工评价

项目施工评价即对在项目在施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全面分析,采取分项评价的方法,把土地平整、农田水利、田间道路和农田防护等四项主要工程分别评价,将各项工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从中吸取教训,并把成功的经验进行推广。项目施工评价具体的评价指标如:(1)土地平整工程:土地平整度、新增耕地率、新增耕地的耕作层厚度等。(2)农田水利工程:新建的沟、渠、桥、涵、闸、泵站等的规格和质量、新建水利设施的实际工作效果、项目区内农用地的灌溉保证率等。(3)田间道路工程:田间道和生产路的建设规格和质量、田间道路系统的通达程度等。(4)农田防护工程:防护林的树种选择和数量、其他防护措施的实际效果等。

2.4 “三效益”评价

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是土地整治项目成功实施的三个基本标准,因此,对于“三效益”的评价是项目后评价的重点。通过评价,对比项目实施前后的效益变化,可以综合反映出项目的成功与否以及成功的程度。其具体评价指标如下:

(1)社会效益:人均耕地面积增加值、居民支持率、居民基础设施配套率的增加值、产业结构调整情况等。(2)经济效益:农民年纯收入增加值、项目区总产值增加值、农地单产增加率、土地利用率增加值、内部收益率、净现值、净现值率、投资回收期等。(3)生态效益:绿色植物覆盖率的增加值、土地质量的变化情况、灌溉保证率的增加值、防护林的密度变化情况等。

3.土地整治项目后评价的方法

3.1 对比法

将项目实施产生的实际效果与没有进行项目实施所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对比,可以真实反映项目的实施带来的作用和影响。在进行对比评价时,要分清项目自身的作用和项目实施以外的作用,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得出科学的分析结果。通过项目实施前后数据的变化情况,可以得出该项目的增产效益,从而完成对该项目耕地质量提高度的评价。

3.2 效益测算法

土地整治项目的效益测算方法从测算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等三个方面入手,把由土地整治项目的实施带来的效益变化逐一细化测算,从而可以对项目进行较为全面的评价。

项目实施的社会效益可以通过新增耕地增加“安置”的农民人数、土地整治失业保险价值、当地产业结构调整情况等几个方面进行测算;经济效益可以通过原有耕地增产增收情况、新增耕地种植收入、项目区农民人均收入增加情况等几个方面进行测算;生态效益则通过野生动植物的生存情况、水土保持效果、绿色植物覆盖率等几个方面进行测算。

3.3 成功度法

所谓土地整治项目的成功度,是指项目实施后对于规划目标、改善项目区的生产条件、生态条件等所实现的程度。

依靠相关专家的经验,通过特尔斐法等方法,可以将项目的成功度分为以下四个等级(表2)。

表1 项目评价成功度等级

成功度 等级 目标实现程度 项目的效益和影响

成功 A 已全面实现 达到预期目标

基本成功 B 大部分已经实现 一定

不成功 C 非常有限 效益很低

非常失败 D 无法实现 项目不得不终止

其操作步骤如:(1)项目竣工一段时间后,聘请相关专家,对项目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2)相关专家综合考虑项目所涉及的各项指标,对项目分别提出各自的评价意见;(3)综合考虑专家提出的评价意见,得出最终的评价结论。

成功度法的主观性较强,属于定性分析方法,其没有明确的外延,内涵也是相对的。但是,这种方法对于情况相对简单、实施难度相对较小的项目具有效率高、准确度较高的特点,因此,该方法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高效的法治实施第7篇

【关键词】创伤性连枷胸;临床救治;手术内固定

当前,伴随车祸、意外事故的高发趋势,创伤性连枷胸(Traumatic flail chest)在临床频有出现。该症对呼吸及循环系统造成危害,常合并身体多脏器复合伤,引发多种并发症,严重可能出现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等[1],其预后效果不够理想,致亡率可达15%~35%[2]。对于该症的临床救治措施,目前医学界有较多分歧,须准确、全面把握好多种施治方法,以有效改善预后。本实验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53例创伤性连枷胸患者,通过对比分析采取不同救治方法所取得的临床效果,进一步探讨该症的更优治疗方案,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设2013年6月~2015年5月本院入治的53例创伤性连枷胸患者为研究对象。全体患者受伤时间均0.05)。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实施止血、镇痛、抗感染等常规性的综合救治措施,待其生命体征稳定后,进一步实施救治。

对照组采取保守治疗方法,即进行非手术外固定:围绕患者浮动胸壁,通过一定厚度的棉垫予以加压包扎,促使其内陷直到异常呼吸停止,再实施呼吸机气体内固定或者肋骨悬吊牵引。

观察组通过手术内固定方法进行救治,根据内固定材料的不同具体包括多种方式:即使用可吸收肋骨钉内固定;使用钢丝+克氏针内固定;使用镍钛记忆合金肋骨接骨板内固定。如果患者胸腔器官有损伤,应先予以处理,再针对骨折实施复位内固定。

1.3观察指标

救治措施完成后,随访1~2w,详细观察、记录并比较其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以及pH、PaO2、PaCO2等血气指标水平,同时比较两组围手术期致亡率、并发症发生率。

1.4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18.0统计软件处理各项数据,计量资料表示为(±s),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表示为(%),实施x2检验,以P

2 结果

2.1两组救治前后APACHEⅡ及各项血气指标对比,见表1。

结果显示,实施救治后,两组的APACHEⅡ评分和各项血气指标改善明显;观察组APACHEⅡ评分及pH、PaO2等血气指标比对照组明显要高,而PaCO2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显著(P

2.2两组围手术期致亡率、并发症发生率对比,见表2。

3 讨论

创伤性连枷胸属于严重性胸部创伤,该症不易救治,且并发症发生率、致亡率均不低,危害程度较大。对于该症的治疗,医学研究者普遍认为关键是进行浮动胸壁的固定,其救治方法通常分为非手术外固定和手术内固定。对于创伤程度较轻的患者,临床一般采取非手术外固定方法,尤其是呼吸机气体内固定法历来为临床实践所广泛采用。本研究在对照组的保守治疗中,也实施了该救治方法,结果显示患者预后各项指标等都有较明显的改善,表明其治疗有效;不过该救治法具有卧床期长、难护理、胸廓畸形等不利因素,且并未有效控制死亡率,不少患者仍因各类并发症而致亡。所以,当前医学界关于该症的救治方法存在诸多争议。

随医学研究的发展,浮动胸壁的固定技术日趋完善。有研究报道[4],通过手术内固定方法救治创伤性连枷胸患者,可以快速、有效达到浮动胸壁的固定,促进呼吸肌的正常做功,缩短卧床期,明显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实现该症的良好预后。本实验实施手术内固定方法,使用的各种固定材料,都达到完整、有效恢复患者胸廓的目标,杜绝了胸

廓畸形现象的发生。结果显示,实施手术内固定救治方法后,观察组APACHEⅡ评分及pH、PaO2等血气指标比对照组明显要高,而PaCO2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

此外实施临床救治时,要关注控制肺部的感染,以有效控制致亡率。特别是对身体素质欠佳的患者,更易导致病情恶化,甚至发生急性肺炎、ARDS等并发症,给预后带来不利。本研究显示,围手术期观察组致亡率、并发症发生率都较对照组明显更低,进一步表明手术内固定救治法的优势,这与相关文献[5]一致。

总之,手术内固定法对于创伤性连枷胸患者的救治具有良好疗效,临床推广价值高。

【参考文献】

[1]王建柏,高劲谋,都定元,等.81例创伤性连枷胸的救治[J].重庆医学,22013,42(28):3434-3435.

[2]滕继平,杨志胤,倪达,等.重症连枷胸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的临床对比研究[J].创伤外科杂志,2014,16(2):104-108.

[3]文光瑞,罗于海,雷乘强,等.创伤性连枷胸的临床救治方法与效果[J].西部医学,2015,27(9):1368-1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