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旅游安全管理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3-04-01 10:28:45
旅游安全管理论文

旅游安全管理论文第1篇

1.1血吸虫病与旅游资料

收集鄱阳湖区血吸虫病及旅游相关资料和文献。血吸虫病资料来源于江西省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报告及相关研究文献,旅游资料来源于江西省景区景点开况统计与调查。

1.2资料分析

1.2.1旅游活动与血吸虫病传播的时空耦合性分析

根据鄱阳湖湿地旅游特点,分析游客出游旺季与血吸虫病传播高峰期的时间耦合性;分析鄱阳湖景区景点的分布,开展与鄱阳湖血吸虫病一类易感地带的空间耦合性分析。

1.2.2血吸虫病易感人群旅游偏好的调查分析

采用预先设计好的问卷,于2014年8月上旬的双休日,在鄱阳县的鄱阳湖湿地公园调查血吸虫病易感人群的旅游偏好。问卷收回后分类进行统计,分析游客旅游偏好,以及旅游偏好与血吸虫病感染的密切程度。

2结果

2.1旅游活动与血吸虫病传播的时空耦合性

受水位季节性变化和湿地保护、渔业修复期的影响,鄱阳湖区旅游活动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洪水期主要开展水域观光、休闲旅游、渔俗文化体验、农家乐等活动,枯水期以候鸟观赏为主,每年的5-9月和11-12月为其旅游旺季。钉螺在每年的3-5月在水边的潮湿地带繁殖,6-10月在水中活动,而在11月至次年2月的枯水季节,又转移到滩地和沿岸陆洲的草根下或泥沙里生活。虽然全年各季节接触疫水的人群都有可能被血吸虫感染,但主要还是在3-11月,并以4-10月被感染的机会最多,为血吸虫病传播的高峰期。而4-10月也正是鄱阳湖湿地旅游活动的旺季。时间上的高度耦合性,加大了游客被血吸虫感染的风险。鄱阳湖景区主要分布在鄱阳、进贤、都昌、余干、南昌、瑞昌、新建、湖口、星子、永修等10个县,所在地的湿地类型为:湖汊型、洲垸型、洲岛型和洲滩型。

2.2血吸虫病易感人群旅游偏好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分5个小组在景区的休息点、餐厅和购物点等人群聚集区同时开展,调查对象以中青年和学生为主,收回有效问卷共计194份(表3)。调查期间正值暑期鄱阳湖湿地旅游的旺季,学生群体相对较多,占21.13%(41人)。性别间以男性游客居多,占62.88%(122人)。出游方式多以家庭式或朋友的自驾游为主。最受欢迎的旅游项目为水上人家、水上游艇和渔俗文化等,均占到了被调查者的10%以上;候鸟观赏、水上观光、滑草滑沙、沙滩浴和捕渔体验等项目占到了7%~9.9%。可见占游客主体的中青年游客偏好参与性和具有鄱阳湖地域特色的项目,如水上人家、渔俗文化等,而这些项目与血吸虫病的密切程度最高。根据旅游活动和血吸虫病传播的特点,按照活动中游客是否涉水、涉水程度及活动时间等,将游客偏好与血吸虫病传播的相关程度划分为密切、一般和不明显等3类。与血吸虫病传播密切相关的为水上游艇、水上人家、沙滩浴和捕鱼体验等4项;一般相关的为水上观光、候鸟观赏、休闲垂钓和渔俗文化等4项;而不明显相关的为古村观光、滑草滑沙和沙滩排球等3项。为进一步掌握游客对血吸虫病防治知识的知晓情况,于2014年11月27日在南昌市新建县的南矶山景区随机对52位游客进行了访谈,结果有82.7%(43人)的游客知晓血吸虫病,但只有13.5%(7人)的游客对血吸虫病防治知识有一些简单的了解,86.5%(45人)的游客不知道如何防治。可见游客预防血吸虫病的意识还十分淡薄,相关健康教育工作还不够。

3讨论

旅游安全管理论文第2篇

1.1基础设施不到位,食品加工环境亟待改善

乡村旅游食品加工和经营场所房屋面积不足,功能分区随意,如存在食品加工与生活场地混用,随意缩小食品加工区域等问题,极易影响食品的生产加工,造成生产场所的脏、乱、差,给食品的交叉污染带来安全隐患。乡村旅游的部分经营场所由于监管缺失等因素,食品加工缺少系统化的卫生防护设施和洁净的就餐环境,部分乡村旅游食品单位不具备餐饮器皿等的消毒设备。此外,由于缺少资金或服务意识、卫生意识落后等原因,部分地区存在环境卫生恶劣,以及防虫、防鼠、防尘等设施不完善等问题,也是造成食品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资金投入较少、设备不完备以及经营不规范成为影响当前乡村旅游食品安全的最重要的也是最根本的因素之一。

1.2经营者自产或外购的食品原料存在安全隐患

河流、土壤等重金属污染严重,在种植或养殖过程中大量使用农药、化肥以及激素类饲料等,都极可能导致乡村旅游经营者自产的食品原料受到直接或间接的污染。另一方面,在外购食品原材料也存在安全的隐患,如本地不生产的鲜活类产品,受运输条件和运输技术水平限制,在运输过程中质量难以保障。部分乡村旅游食品经营者在食品原料采购方面还存在着把关意识差、索证意识差、进货渠道乱等问题,并缺少执行相关的食品原辅料卫生管理、索证索票和购销台账等制度,食品质量从源头上就难以控制。

1.3经营者、从业人员缺乏食品安全卫生意识

“地方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企业是第一责任人”,其中“食品生产经营者作为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观念不强。乡村旅游具有季节性的特点,春夏秋冬四季轮回,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临时、应时的思想由来已久,乡村旅游食品经营管理者缺乏长远发展的理念和打造精品理念,大多数从业者文化水平较低,并未经过系统化和规范化的食品安全卫生培训,对食品安全问题难以引起高度重视。少部分经营者道德自律意识差,为牟取暴利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不按照规定程序操作,违规超量添加食品添加剂和防腐剂等,极易产生食品安全隐患。

1.4安全监管部门日常监管松散、防范机制不健全

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对乡村旅游食品安全监管的实施力度弹性较大。大多数食品行业从业人员知道,食品卫生监管是专项整治有人来、日常监管难见人。乡村旅游行业食品安全监管方面确实存在很大困难,如食品经销网点分散、交通不便、执法力量有限等。上述困难往往给从业者造成了“钻空子”意识,采取各种手段逃避监管,应付检查,严重影响了食品安全监管效果。现行的食品安全监管方式方面也存在很大问题,日常监管往往流于表面,通过查资料、搞突击,难以实现常态化的管理,相关的处罚和整改措施难以落实。只有发生了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才会进行专项整治。

1.5食品安全监测难、消费者维权成本高

中国现有注册食品生产企业400万家,旅游食品供应企业达200万家。“乡村旅游”的景区附近往往是各类饭店云集,鱼龙混杂,既有高档的现代化饭店、也有小吃店、小餐馆、小摊位等,甚至有部分无证经营小摊贩。由于旅游者的旅游线路长,要实现对沿途食品监控存在实际困难。另一方面,旅游食品的供需又受到季节、随机客流变化、原材料渠道以及品种对外依存等因素的影响,每年的5~10月是中国国内乡村旅游的黄金季节,这期间往往湿度大、气温高,鲜活类农产品不宜保存易发霉变质。乡村旅游经营者的贮藏条件、加工环境大都不能满足食品安全的要求。尽管有2013年10月1日开始施行的《旅游法》,能为乡村旅游者的维权提供法律依据。然而,乡村旅游消费者的实际维权成本过高,一般表现在:维权举证难,如旅游者一般在用餐时忽视了索要发票,部分经营者甚至不提供发票;目前行业管理部门鉴定程序复杂且费用过高,消费者大多选择放弃维权;维权渠道不畅,维权执行力度弱;旅游区所在地区政府职能部门的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因此,一旦消费者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往往不能及时、有效地维护合法权益,很难对乡村旅游食品安全监督形成有效的“倒逼机制”。

2乡村旅游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

2.1建立乡村旅游食品安全的源头追溯体系

对乡村旅游食品源头控制已经成为在乡村旅游食品监控中最为重要的一环。源头控制应首先从农业种植开始,推广使用新型低毒或无毒生物农药;在养殖方面,严禁使用含有激素类的饲料,并建立日常的监测监控体系。在乡村旅游发展比较成熟的区域,为了更好地树立品牌,可以搞乡村旅游合作社,农副产品统一生产、包装、销售,可以引入HACCP(hazardanalysiscriticalcontrolpoint)的概念和方法,追根溯源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途径,也有助于区域乡村旅游品牌的树立,赢得旅游地的好口碑。行业管理部门出台相关制度以规范旅游地的食品供应、经营企业,如食品原材料的验收、购销台账以及质量安全等方面均出台相应的制度,形成完善食品流通环节可溯源制度。此外,严格要求从事乡村旅游食品经营企业对食品进行留样100g并放入冰箱内保存48h,一旦发生食物中毒或其他可能由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可提供有样检验。

2.2在乡村旅游中引入“智慧旅游”

智慧旅游,也被称为智能旅游。基于当前物联网、云计算以及大数据等新技术,整合旅游信息资源,构建旅游地相关经营者与公众交互的信息平台,为公众提供网站、手机app等多模式的查询服务,使公众可便捷地获取旅游资源、相关的线路、天气、经济以及活动等实时信息,从而及时安排和调整旅游计划。通过智慧旅游系统及时公布乡村旅游食品安全信息,第一时间告知乡村旅游消费者。及时检查乡村旅游食品生产企业安全生产状况,对于使用三无产品(无生产厂家、无生产日期、无保质期)的企业或个人要行政处罚,并且对乡村旅游食品生产企业食品卫生安全要进行卫生等级评定,并及时更新公布给乡村旅游消费者。

2.3设立乡村旅游的食品安全监督机构

根据乡村旅游的特点,建议在区(县)一级设立有关食品安全的食品安全监管委员会,在乡镇一级建立各主管部门监控协同协调机制,并在较为集中的村或者社区聘请信息员和监督员。食品安全监管委员会将由各级行业管理机构和执法机构组成,以确保各部门在分工明确、权责分明的基础上,实现协同监管,构建完善的日常监管机制。此外,食品安全监管委员会应强化制定完善的制度,并保障制度落实,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形成政府、舆论和群众等全方位的监督体系。在监管经营者的同时,对执法部门进行考核,形成全方位的安全监督网络。

2.4专项整治和日常监管相结合

强化乡村旅游的食品安全监管要日常工作不放松,各级主管部门应经常走访乡村旅游的食品安全生产经营单位、农户,与他们交朋友,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问题,特别是食品安全知识的普及宣传。在重大节日、节庆活动前后,集中开展专项整治,并坚持突出重点时段、重点对象和重点环节,消除食品安全隐患。统计数据显示,城市居民假日与小长假的出游中,选择乡村旅游的占70%以上。各级食品监管部门,可充分利用乡村旅游的食品经营者在旅游旺季以及黄金周等急于经营的心理,在旺季前期进行经营行为的指导和规范,开展卫生监督,对部分违法以及屡教不改的经营户严肃查处,坚决取缔,达到震慑违法的目的。

2.5树立乡村旅游食品生产单位先进典型

在对乡村旅游食品生产单位的监管中,应开展各类的创优以及先进文明活动,树立文明和优秀的典型。各级政府应鼓励行业主管部门,积极开展如“食品安全示范农家”等争创优活动,激发经营户规范守法运营的积极性,为公众提供优质文明服务。另一方面,通过上岗体检、食品安全培训等,加大对从事乡村旅游食品经营的从业人员进行规范管理力度。同时,引导企业创立品牌意识,通过加强有关商标、广告等方面知识指导,引导企业注意保护有地方特色的产品,通过商标注册和加大广告宣传等,创立乡村旅游品牌,并支持企业健康发展,做大做强。

3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3.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在各级政府的指导下,省、市、县、镇和有条件的村的各级主管部门均应结合地方实际编制用于本地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同时制定完善的保障措施和考核办法以保证规划的实施。在开发乡村旅游时,应进行充分的对当地特色如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进行充分的论证和评价。论证的内容主要包括:当地旅游食品资源是哪些?哪些具有开发价值,哪些已经不符合市场需要了?当地的旅游食品的生产条件是否具备?是否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等等。不能经济至上,忽视分析本地的发展乡村旅游优势和劣势,要做市场调研,逐渐形成自己的品牌,实现规模化乡村旅游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带动当地乡村旅游食品的安全生产和良好的经济收益。

3.2发展特色食品,强化基础性设施

在乡村旅游开发中,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念,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防止过度开发给当地资源和环境造成破坏。大力倡导生态旅游和食品绿色化,引导旅游者与食品经营者对游区内垃圾进行分类收集、统一处理,加大破坏环境的执法力度。坚持科学发展道路,坚持“保护第一、发展第二”原则。督促各级主管部门在乡村旅游点各类的环境整治活动中,充分保护和展现乡村特色风貌,并同时注重满足游客需求,加大对农村生态系统保护,以减少过度开发对当地生态系统的破坏,始终坚持保护与开发并举。

3.3制定食品生产企业准入退出机制

目前,由于相关行业法规并不完善,因而对经营旅游食品企业的限制力度不够,门槛过低,给食品安全带来很大隐患。笔者建议:借鉴旅行社质量保证金制度,施行旅游食品安全质量保证金制度,让经营者在食品监管部门指定的银行账号存了根据经营规模规定的金额,遇到食品安全问题,先行赔付给消费者,施行专款专用。目的就是加强乡村旅游食品经营的行业自律,在经济层面上构筑乡村旅游的食品生产企业准入退出机制。加强对乡村旅游食品卫生的监管,加大对卫生条件的改造力度,全面提升经营层次和乡村旅游标准,做好预防监督关。进一步强化准入门槛,强化经营者资质、商品质量以及经营行为的监管,引导经营者规范安全管理,落实索证索票、食品源进货查验等制度,并建立良好的自律意识。对严重违法以及屡教不改的不法商户,经济处罚和行政处罚两手都要硬。

3.4转变食品生产的经营管理和发展模式

鼓励和引导当地农民,开展自主经营、联户经营等多种经营模式,实现地方共同富裕。在符合条件的地方,按照农民自愿的原则,可以尝试组建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目前,部分乡村旅游景点正向规模化发展,不少地、市、城乡镇等结合自身农业特点,与当地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相结合,建立大型的农业示范园。在这些园区内,遵循现代园林的规划原则,进行统一规划和统一部署,实现果树、蔬菜以及花卉等合理搭配并相映成趣,甚至还设置一些娱乐项目。行业主管部门应进一步引领企业、工商户以及社会团体等加强旅游食品的管理,实行统一价格、统一接待、统一宣传、统一培训等多个标准化的统一管理,为旅游者提供更为舒适的服务。

3.5加强从业人员培训,构建长效宣传机制

要通过对乡村旅游的食品生产的从业人员进行卫生知识、安全管理系统化培训,逐步提高他们的卫生知识和法制意识,不断提升其自身觉悟和守法能力。行业管理部门要引导经营企业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管理和卫生制度,加大宣传力度,并尝试建立长效机制保障从业人员提升卫生知识和水平,从而全面提升当地的食品安全水平。

3.6推广旅游安全保险,促进乡村旅游发展

乡村旅游的消费主要是食品消费,因此对乡村旅游的投诉逐渐趋向于食品安全方面,以往旅游食品安全保险在中国旅游保险市场存在叫“好”不叫“座”。从目前来看,保险公司存在险种不够灵活、赔付程序繁琐等问题。保险公司和乡村旅游食品经营者可根据新出台的《旅游法》,进一步拓展乡村旅游市场,对乡村旅游市场进行细分,增加新的旅游险。保险公司可借鉴旅行社责任险,做旅游食品安全责任险。可借鉴重庆市渝中区的旅游统保制度,该制度自2008年实行,其最大特色是在中国首次将以前争议的食物中毒划入理赔范围。当在乡村休闲旅游过程中,游客一旦发生食源性中毒等事故,只要得到当地执法部门或旅游行业主管部门认定,即可启动医治和理赔,无须司法程序。该制度的做法从保护旅游者利益出发,很人性化,符合现行《旅游法》精神。

4结语

旅游安全管理论文第3篇

[关键词]旅游者;安全行为;研究述评;国内研究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3)07-0109-09

旅游者个人的安全行为是影响旅游安全的重要因素,它对旅游安全风险的规避和旅游安全管理的成效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旅游者安全行为逐渐成为旅游安全研究的一个重要视角。近十年,我国旅游安全研究蓬勃兴起,旅游者安全研究也日益引起学界的关注。遗憾的是,国内面向旅游者安全行为的研究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结构化的研究成果,也没有出现具有标志性和引领性的学术文献。

但是,旅游者安全行为所反映的实践问题是旅游安全管理的核心问题。因此,在大量的旅游安全研究中存在不少与“旅游者安全行为”相关的研究成果,存在较为丰富的以旅游者安全行为作为视角或研究内容的文献。系统地梳理这些文献成果,厘清国内旅游者安全行为研究的基本脉络与内在结构,对于引领和促进旅游者安全行为的研究、推动旅游安全研究领域的拓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对旅游者安全行为的研究起源进行了归纳,同时以“旅游者+安全”为关键词,对CNKI《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和《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2001~2011年等近十年的旅游安全文献进行了检索和遴选,并对其中涉及旅游者安全行为或行为视角下旅游安全文献进行了综述分析,以期能梳理出我国旅游者安全行为的研究进展。

1、旅游者安全行为研究的源起

安全行为研究在早期是安全科学研究的分支。海因希里(Heinrich)最早提出了事故因果连锁理论,博德(Bird)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现代事故因果连锁理论,两大理论都指出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是事故连锁过程的影响因素。在研究过程中,学者们发现员工的安全行为对企业安全管理意义重大,与企业收益息息相关。1978年,美国佛罗里达国际大学管理学教授加里·德斯勒(Dessler G)就在其出版的《人力资源管理》一书中提出事故产生的3类基本原因包括偶然事件、不安全的环境和不安全的行为,且由人引发的不安全行为是事故的主要原因,并将预防事故的基本方法浓缩为减少不安全环境因素和减少不安全行为因素。20世纪90年代中期,安全行为科学从现代安全理论逐步发展成一个独立学科。安全行为科学理论开始应用到煤矿、铁路、护理等领域。

与安全科学研究相比,旅游安全研究在早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和重视。旅游安全研究萌芽于20世纪70年代,早期主要是针对单一类型安全事件的专题研究,比如旅游犯罪的研究。贾德和皮赞姆(Jud&Pizam)开了旅游与犯罪关系研究的先河,随后学界涌现出大量优秀的研究成果,其中,较具影响力的为《旅游、犯罪和国际安全问题》一书,该书系统分析了旅游业发展、犯罪与国际安全之间的关系。20世纪90年代,旅游安全研究向纵深化发展,出现了针对恐怖主义与旅游安全、政治不稳定与旅游安全、战争与旅游安全、自然灾害与旅游安全等宏观角度的研究,也出现了大量针对微观因素、基于各类旅游事故展开的旅游安全风险统计研究。由于旅游安全问题引起的广泛社会关注,国外研究者开始从社会学、安全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角度审视旅游安全。

1999年,中国“黄金周”假日制度的实施在掀起假日旅游热的同时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对旅游安全问题的思考,国内旅游安全研究也逐渐被提上日程,学者开始就旅游安全基础理论、旅游安全事故、旅游安全保障等方向展开研究。2001年,美国“9·11”事件的发生使“旅游与恐怖主义”再次成为研究焦点,大量文献以“9·11”事件为例展开探索。此外,教育界也开始重视旅游安全学科建设,华侨大学于2002年率先在全国开展《旅游安全管理》的本科课程教育。2003年,由于“非典”(SARS)疫情的肆虐,学者们对旅游安全更为关注,《旅游学刊》2003年第4期专门开设了“SARS与中国旅游发展研究专题”。伴随着探险旅游、自助游等的盛行,安全事故发生量也持续上升,旅游安全实践迫切需要理论的指导。2003年,国内出现了首部关于旅游安全研究的著作——《旅游安全学》,该著作对旅游安全的现象、基础理论、旅游安全认知、旅游安全管理、旅游安全保障和旅游安全实证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该书的出版标志着国内旅游安全研究逐渐从零散走向系统。随后的几年,我国散客旅游、户外运动旅游不断兴盛,随着大量旅游事故的出现,旅游安全成为广受社会关注的话题。2008年的冰雪灾害、汶川大地震和北京奥运会使世界的目光聚焦到中国,也使旅游安全成为业界和学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这些标志性事件都推动了我国旅游安全研究的开展。

近十年,国内的旅游安全研究日益受到关注,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投入旅游安全研究中,研究视角和内容也更加细化和深化。旅游者安全行为研究因其实践上的重要意义而逐渐成为旅游安全研究的重要内容和视角。最早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旅游者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及管理方式的探索上,如《旅游安全学》阐述了旅游者安全认知对旅游安全的影响。随着文献数量的不断增加,研究重点由对旅游者安全行为影响因素的探索转向面向特定旅游者类型的安全行为研究,比如基于市场细分、产品细分、目的地细分视角下的旅游者安全行为的描述。在此基础上,旅游者安全感知也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识到旅游者的安全感知对旅游者行为有着重要影响。学者们发现,影响旅游者安全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相互作用,并贯穿于旅游过程的始终,旅游者则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安全感知度做出行为决策,高安全感知度对旅游者行为的安全性有正面影响。显然,这些研究具有越来越明显的行为科学的导向。

由上可见,旅游者安全研究虽然属于旅游安全研究的“边缘地带”,没有形成系统的研究成果,但是这一领域所反映的实践问题是旅游安全管理的核心问题,对这一领域的研究突破将引领旅游安全的实践发展,也将建构出全新的旅游安全研究体系。

2、国内近十年旅游者安全行为研究的述评

国内的旅游者安全行为研究明显受到标志性安全事件的影响和推动,具有鲜明的实践导向。近十年,国内旅游安全研究中与旅游者安全行为相关的论文、专著40余篇(部)。这些相对零散的研究主要表现在6个方面,即:旅游者安全行为的概念描述、旅游者安全行为的表现特征、旅游者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旅游者安全行为的管理、不同视角下的旅游者安全行为、旅游者安全行为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等,这也构成了国内面向旅游者安全行为研究的基本理论结构。

2.1 旅游者安全行为的概念界定

“旅游者安全行为”是安全行为中抽脱出来并被冠以特定群体限定的概念。学界虽未对旅游者安全行为的概念做出明确界定,但是仍可以透过相关研究成果对旅游者安全行为的概念进行解读。

罗明义指出,旅游者行为是指旅游者在认识、购买、消费和评估旅游产品全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心理过程、心理特征和行为表现,包括旅游者收集有关旅游产品的信息而产生的购买动机(动机行为),并经过对信息的筛选比较做出购买决策(决策行为)、进行旅游活动(空间移动行为)及事后评价(满意/投诉行为)的全过程,这反映了旅游者购买和消费旅游产品的全部心理和行为过程。

安全行为是人对刺激的安全性反应,又是经过一定的动作实现目标的过程,即人对影响安全性的外界刺激经过肌体做出的理性的、符合安全作业规程的行为反应,最终是经过人的动作以达到预定的安全目标。人的安全行为具有计划性、目的性、差异性、可塑性、受安全意识调节等5个特征。不安全行为是指能引发事故的人的行为差错,是一种主观行为,包括有意识的不安全行为和无意识的不安全行为。

危险、风险或不安全因素与安全行为联系密切。危险作为安全的对立面,其意指在生产活动过程中,人员或财产遭受损失的可能性超出了可接受范围的一种状态,它同时包含了安全与不安全这对矛盾在斗争过程中因某些瞬间突变发生的外在表现出来的事故结果。《职业安全卫生词典》将风险定义为“在未来的一定时间内,造成人员伤亡和财物损失的可能性”。《西方经济学大辞典》指出,不确定是风险的必要条件,并且风险还取决于决策者对待风险的态度。旅游活动中存在众多不安全因素,因而,旅游活动中的旅游风险具备了风险的一般特征,刘春济和高静指出其具有一定的内生性特征,这使得旅游风险变得更加隐蔽、复杂。

根据这些文献的观点,可以将旅游者安全行为定义为: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规避风险或不安全因素、摆脱危险的行为反应,以达到保护旅游者自身或保护旅游资源、设施等旅游活动载体安全的目标。这里的旅游者安全行为是一个广义的概念,而狭义的概念仅指“保护旅游者自身”这个部分,本研究也就是基于狭义的旅游者安全行为展开。旅游者安全行为的显著特点表现在不确定性、差异性、可塑性和受安全认知的调节4个方面。它是相对于不安全行为而言的,安全是相对安全(可以容许的风险程度),而不是绝对安全,因此,旅游者安全行为是使旅游者达到相对安全状态的行为反应。

2.2 旅游者安全行为的表现特征研究

旅游者安全行为研究与旅游者不安全行为研究息息相关,它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学界更习惯于对旅游者的不安全行为特征进行研究和描述,这一点明显地反应在文献数量上。学界对旅游者不安全行为的表现特征形成了普遍共识,认为旅游者不安全行为主要包括旅游者有意识的不安全行为和无意识的不安全行为,其中有意识的不安全行为由明知有危险仍然采取的不安全行为和追求刺激、高风险的不安全行为两方面构成。

揭示旅游者安全行为的具体特征具有直接的策略意义,引起了不少学者的关注。相关文献主要集中在旅游者的安全决策行为、出游前的安全准备行为、旅游过程中的安全防范行为等方面。

吴必虎等在研究中国大学生的旅游安全感知时发现,安全感知度不同,大学生旅游者在出游距离、交通方式与出游组织形式等的选择上也不同。高安全感知的旅游者倾向于选择近距离和陌生感适中的目的地,事故率更低的飞机等交通工具,与家人、朋友或单位同事等平日较为熟悉的人同行。这些旅游决策行为都是旅游者出于旅游安全考虑的相对安全行为。此外,还有避免到因犯罪率高或政治不稳定而闻名的旅游地、老年旅游者选择有可靠医疗设备的旅游地等。充分的出游前准备是保障旅游活动安全的必要前提,如选择合适的旅游设备、装备,预备常用的急救药品,了解熟悉与旅游目的地社区居民的文化背景差异等。王健民从自驾车旅游和特种旅游的特殊性出发,提出应做好相应必要的设备、知识和心理准备工作。较旅游前的安全决策和安全准备而言,旅游过程中的安全防范措施涉及的影响因素更多,也更为复杂。王健民从宽泛性的防御措施和常规旅游的安全防范两个角度对旅游过程中的安全防范措施进行了论述。

范向丽和郑向敏总结了一些学者的研究,专门梳理了从女性旅游者的角度提出的安全预防行为。还有一些学者则根据青年旅游者、老年旅游者的特点提出了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

2.3 旅游者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

学界一直试图厘清旅游者安全行为的相关影响因素,并认为这是进行旅游者安全行为研究的关键点。总体上,这些研究主要从内部影响因素和外部影响因素两个方面展开。

内部影响因素即旅游者自身的内在原因,主要包括人口统计特征、生理因素、心理因素、技能因素、观念意识等5个方面。人口统计特征(性别、年龄、职业、教育程度、家庭结构等)差异会产生不同的危机认知。旅游者对旅游危机事件的熟悉和了解程度也会影响旅游者的危机认知,决定其是否能正确地看待危机事件,进而影响旅游者的危机应对行为。同时,旅游者的健康状况、身体机能等生理因素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旅游者能否应付恶劣多变的环境或天气。心理与行为密不可分,旅游者安全行为的研究必然伴随着旅游者心理的研究。在心理影响因素的研究上,主要包括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过程两个方面。由于兴趣、气质和性格等的差异,旅游者往往表现出不同的个性心理特征,如焦虑、冲动、盲目自信、麻痹大意等消极心理,认真、谨慎、细心等积极心理,以致在认知活动、情感和意向活动(认知过程、情绪过程、意识过程)等心理过程上存在差异,从而形成旅游者行为上的偏好,并影响旅游者在风险或危险面前的应对能力。吴媛媛在研究背包旅游的基础上提出,旅游者如果缺乏出游经验、应变能力和急救、逃生的知识能力等技能,很可能因无法及时自救而遇险。学者们普遍认为,旅游者的安全观念意识极大地影响旅游者安全行为。旅游者在出游前是否做充分的安全准备受旅游者的安全观、安全意识影响,旅游事前准备如旅游装备、常用和急救药品等设备准备和了解文化背景差异等的信息准备的缺失使旅游者安全无法得到保障,进而直接或间接影响旅游者行为的安全性,酿成旅游安全事故。旅游者正确的安全观和强烈的安全意识将正面引导旅游者在旅游前和旅游中各环节的安全行为。影响旅游者安全行为的观念意识主要表现为旅游者的安全认知。吴必虎、安辉等对此作了专门的研究。

外部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环境因素和管理因素。环境因素包含自然环境(地质环境、气象环境)、社会环境(旅游地环境负荷、社会治安、卫生状况、居民好客程度)和经济环境(旅游市场规范度)。旅游环境的特性变化对旅游者在遭遇危险时是否会做出正确的判断或决策起着直接或间接作用,使得旅游者的特性或安全性也随之发生变化。管理因素又包括旅游从业人员管理(安全认知、专业技能)、设施设备管理、规章制度管理。管理部门缺乏安全管理意识、游客安全管理体制不完善、安全防范工作不到位、运用的科技手段不够先进等管理漏洞可能引起管理失误,而管理失误又会加剧和加重旅游环境和旅游行为的不安全性。

内外部因素结合对旅游者安全行为造成综合影响也是常见的现象。张金俊和吴招华基于结构化理论的视角分析了旅游者安全行为,认为“规则”和“资源”作为行动者内在的认知和对外在的支配力同时影响旅游者的安全实践。一些学者在研究团队旅游时提到,由于许多旅游团队多为临时组织而成,旅游团队内部往往人心不齐,领队的领导能力、团队之间的协调性和应对各种问题的能力、线路设计等旅游团队内部组织问题使得旅游者更易因旅游利益受损而导致个性失衡、情绪失调、角色失范,从而产生内部冲突行为,甚至在遭遇突发状况时不能理性应对,引发安全事故。

2.4 旅游者安全行为的管理研究

旅游安全管理的必要性已得到很多学者的论证,对于旅游安全管理的研究也并不少见,但真正关注到旅游者行为安全管理的却是少之又少,将其上升到理论层面的论述更是凤毛麟角,已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

综观文献,学者们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阐述:依据政府、旅游管理部门、旅游企业、旅游地社区、旅游者等不同执行主体提出相应的安全管理策略或措施。依据旅游保障体系建设的不同环节构建安全管理体系和提出具体措施,主要包括旅游安全政策法规系统、旅游安全信息管理与预警系统、旅游安全控制系统、旅游安全应急救援系统、旅游安全保险系统;基于人(旅游者、旅游地居民、旅游从业人员)、事(事前、事中、事后)、物(资源、环境、设施设备等)三要素进行安全管理等。

此外,谢朝武根据旅游高风险项目的分类将管理责任具体到关联的部门、组织、机构,构建了分类管理的管理路径,使旅游项目的安全管理体系更加细化。部分学者从微观层面探讨了旅游者安全行为的管理。张健华和余建辉研究发现,游客违章行为会给游客自身带来安全隐患,旅游景区有必要对游客违章行为进行管制。谢朝武指出,旅游团内部冲突可能引发行为主体的外在对抗行为,旅游团的操作者可通过心理预测、心理协同、亲合调适、冲突转移机制对冲突行为进行缓冲调试。

2.5 不同视角下的旅游者安全行为研究

2.5.1 基于市场细分的旅游者安全行为研究

细分市场行为一直是旅游行为研究的热点,旅游者安全行为研究亦是如此。文献主要集中在对青少年旅游者、老年旅游者、大学生旅游者、女性旅游者的旅游者安全行为的研究。

杨瑜归纳分析了造成青年旅游安全事故的3个不同层次的因素(基础层、诱因层以及影响层),并根据这3个层次的因素提出相应的事故防范和安全保障措施。吴纪滨和郑向敏分析了老年旅游的不安全因素。吴必虎等对中国大学生的旅游安全感知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安全感知对出游决策行为有着明显的影响力。郑向敏和范向丽对近20多年来研究女性旅游安全的国内外相关资料进行了梳理,从女性旅游者的心理不安全感、不安全旅游行为、安全事故、安全预防4个方面对相关文献进行了评述。范云峰从女性旅游安全需求人手,探讨了女性旅游者的安全忧虑、对旅游安全的感知与期待,以及旅游安全对女性旅游者消费行为的影响。

2.5.2 基于旅游产品细分的旅游者安全行为研究

一些高参与性的旅游项目如背包旅游、探险旅游、冰雪旅游、体育旅游等,其较传统的观光休闲旅游而言存在更多的安全隐患,这些旅游活动参与者的行为具有更特殊的表现特征,这使其成为旅游者安全行为研究的重点方向之一。

自助游一直是近年旅游者热衷的旅游方式,背包旅游作为主要的自助游方式也成为研究热点。吴媛媛认为,背包旅游者几乎都是面对信息和环境的不完美处理者,在背包旅游过程中,当地向导(在背包旅游团队中有时并不存在)和旅游者的相互作用决定了背包旅游者在遭遇危险时,是否能够感觉和认识到危险,进而能否避开或降低危险。在探险旅游方面,邹统钎分析了探险旅游安全行为与探险旅游主体认知的关系,周忠凯、刘天虎等学者将探险旅游安全行为与探险旅游目的地的安全保障等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提出构建探险旅游安全保障体系以最大限度降低探险旅游者风险,减少探险旅游者旅游安全事故。杨建朝等对冰雪旅游地游客安全影响因素做了研究,张鑫进一步从旅游者及管理者的角度分析了冰雪旅游景区的安全管理。谢朝武则对高风险旅游项目的安全管理体系作了系统的研究,从管理角度分析了高风险旅游项目的风险成因,认为环境风险因素、旅游项目经营者、从业人员、安保条件及旅游者自身安全意识都对旅游者的旅游行为安全构成威胁。

2.5.3 基于目的地细分的旅游者安全行为研究

许多学者专门从山地旅游、都市旅游、岛屿旅游等不同类型目的地出发来研究旅游者安全行为,并认为差异性的目的地往往伴随着差异性的安全行为。郑向敏在其《旅游安全概论》一书中以一个章节的篇幅专门分析了都市旅游安全、滨海旅游安全、岛屿旅游安全、湖泊旅游安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安全的表现形态、特征及存在的问题,并研究了各目的地的安全防范、控制与管理。

2.6 旅游者安全行为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从文献的学科背景来看,学者们对学科方法的使用较为丰富。大部分文献运用了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安全学、行为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旅游者安全行为进行研究。也有学者将一些学科基础理论应用于研究之中,如事故因果连锁理论在研究中就较为多见。此外,张金俊和吴招华使用了结构化的理论分析视角,并据此认为3类利益主体的行为选择会改变旅游者的不安全现状。显然,这些文献所基于的方法论背景反映了旅游者安全行为研究领域的学者的学科背景。应该看到,基于安全学和安全行为科学的方法论来从事旅游者安全行为的研究并不多见,这反映了安全行为学科背景下的学者较少关注旅游领域的安全问题。

就文献所采用的具体研究方法来看,旅游者安全行为研究在早期以定性研究为主,近年来定量研究的趋势不断强化。例如,肖爱连和吴孝政基于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等两种评价方法构建了基于旅游者因素的旅游线路安全评价模型。林明太、陈金华等人使用了交叉频次分析法来对旅游者安全行为的感知态度进行统计测量。李峰尝试性应用试验控制法来进行旅游者安全行为研究。谢朝武等则采用聚类分析、最优尺度分析等综合性的统计方法来分析户外拓展旅游者的风险预期和风险感知。

3、旅游者安全行为研究的展望

旅游者安全行为虽然是一个尚待系统展开的研究领域,但是国内近十年的相关研究已经逐渐展现出清晰的理论结构。如图1所示,不同视角下的旅游者安全行为、旅游者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和旅游者安全行为的管理等方向是较受重视的研究领域。为了推动这一领域的发展,学界综合使用了多学科、多领域的研究方法。

旅游安全管理论文第4篇

[关键词] 探险旅游 风险管理 风险评估

当前,在国内外的安全、灾害研究中,应用风险评估理论来分析问题已成为一种新视角、新趋向。风险评估理论有助于决策者在进行安全管理时有针对性地选择最优技术和政策。联合国环境减灾署(ISDR)、国际风险管理理事会(IRGC)、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CED)、欧洲Trustnet和英国国家消费理事会(National Consumer Council)等国际、国家机构都对风险评估的研究与实践予以重视,研究内容广泛,涉及风险评估的概念、流程和模型。在中国,《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已将风险治理列为未来中国科技发展的重要议题,近年来,各种探险旅游活动风靡全国,但由于游客与经营者对探险旅游知识的缺乏,导致人员伤亡事故频发。本文将风险评估理论引入到探险旅游安全风险的评估与管理中,建立风险管理模型,探讨探险旅游的安全风险管理。

一、探险旅游及旅游风险的定义

1.探险旅游的概念

探险旅游是指由探险旅游企业(如俱乐部、旅行社)或个人组织设计的,在旅游者不熟悉的有安全保障的地方进行的,以满足旅游者的个性化探险体验需求的,能使旅游者产生特殊体验的,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所有旅游活动的总称。

2.旅游风险的定义

旅游风险是指旅游者在探险旅游行程中可能遭受到的安全风险,风险的产生主要来自旅游行程以及旅游地所提供的旅游服务条件。探险旅游风险包括旅游地本身的风险,会因区域、文化、季节、路线、气候变化等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3.探险旅游的特征

(1)选择性和主题性

探险旅游要保证探险旅游者的体验真实性,都选择在自然环境优美、原始的、未开发的旅游地方进行。探险旅游只限于有特殊探险爱好、较好体力、较高技能的旅游者;探险旅游花费高,要求参与者有较好的经济条件。探险旅游的体验主题性强。探险旅游在具有原始自然的和具有独特文化的旅游地环境中进行,旅游目的地保存着生态环境、生活方式和文化模式的原始性、自然性和真实性,这些能带给旅游者特殊的探险体验。

(2)探险性和新奇性

探险旅游项目和线路,有较为丰富的内容,具有某种程度的冒险探险因素,使游客能展示和检验自己的能力,包括体力、耐力、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以及心理素质,满足游客的探险、求异、体验在现代都市生活中体验不到的乐趣的愿望。探险旅游项目和线路的设计,视角新颖,能够突出一两个具有独特特征的主题。所设计的具体项目和线路的每个点、每个节目安排都有新颖性,使游客每天都有“惊险惊喜”。

(3)自主参与性和体验差异性

游客在探险旅游中的能自主参与,充分发挥自身潜力、施展才干,在欣赏自然风光和人文风光的同时,享受自身潜能和才干得到体现的喜悦。探险旅游者可根据自己的特殊需求,来选择适合自己的探险体验方式。通过接受挑战,战胜各种困难,体验各种经历,旅游者可以获得特殊的体验惊喜和强烈的自我满足感,达到“高峰体验”。由于旅游者个人体质、智力、情感、以及旅游需求的差异,不同的旅游者可获得不同的探险体验、情感经历和心灵体验(成功与失败、痛苦与欢乐等)。

(4)专业性与技术性

探险旅游的组织者要根据探险旅游项目的需要,向游客传授基本的野外旅行常识,如装备使用、露营、消毒及方向辨别等;还有探险旅游者必须熟悉掌握特殊知识技能,如漂流、攀岩、崖降、跳伞、太空探险等的专业技能。在探险线路安排上要体现特定旅游生态环境相对集中、自然地理条件和人文条件相对和谐的要求,旅游行程松紧相济,既保持旅游者的体力,又要对其身体或心理极限有一定的挑战性。必要时还要帮助旅游者排除存在的危险,保障旅游者的安全。这些都要求有一定的专业性和技术性。

(5)冒险性与安全性

冒险体验在探险旅游活动中是至关重要的,缺少冒险性将会导致对游客体验的刺激性降低。因此,要使游客获得惊喜“高峰体验”,就必须要保证探险旅游的冒险性,保障游客的安全,让游客在“绝对安全”的探险旅游中获得“绝对惊喜”的体验。

二、探险旅游安全风险管理模型构建

近年来,沙漠探险、冰雪探险、山地探险、洞穴探险等探险旅游受到中青年旅游者的青睐,成为一种时尚。但探险旅游是一个具有较高风险的技术专业性强的活动。对探险旅游的安全风险进行评估和控制,在安全保障的基础上进行探险旅游,引导中国探险旅游的健康安全有序发展,已经成为必然。鉴于此,本文将风险评估理论引入到探险旅游风险的评估与管理中,建立设计风险管理模型(见下图),来探讨探险旅游的风险战略管理。

该模型由“风险管理评价、风险战略管理和风险管理信息反馈”三个环节组成,其中风险战略管理包括风险规避、风险减轻、风险转移和风险低保持组成。

1.风险管理评价

在探险旅游组织以前,探险旅游企业要对探险旅游目的地、探险旅游资源、探险旅游旅游者、探险旅游行程中的所有风险因素进行合理的评估。只有对探险旅游的风险进行通盘的考虑与评价,探险旅游企业才能决定采取正确的风险管理决策,才能保证探险旅游的安全,降低企业的经营管理风险。如通过风险评价,细分市场,设计出不同个性化的探险旅游线路。

2.风险战略管理

风险战略管理由风险规避、风险减轻、风险转移和低风险管理等四个管理决策系统组成。

(1)风险规避管理

风险规避管理,要求探险旅游企业在组织探险旅游前,把风险控制在旅游企业的管理能力之内,理性考虑风险因素,考虑到俱乐部的人力、技术装备、线路设计、后部供给、救援能力等资源情况,要考虑气候变化、社会稳定等因素。绝不到一些超出企业人力、资源控制的危险地方进行探险旅游。同时,还要求旅游企业在设置旅游线路时,增加对实际线路的实地踩点考察,增加探险旅游产品方案设计的多样性和可选择性。

(2)风险减轻管理

旅游企业要实施成功的风险减轻管理,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加强领队人员队伍建设,选择有专业资格、受过专业训练、经验技术丰富、心理素质过硬的人员作领队。在探险旅游中,领队的经验、技术、心理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探险旅游中的决策的合理性、正确性、安全性。例如,在高山徒步探险中,领队要根据队员的身体适应情况,来决定登山的高度和宿营地的安全。

其次,培训和挑选探险旅游者。在旅游者预订探险旅游时,旅游企业一定要通过网站、宣传册等资料,让每位旅游者了解探险旅游的所有要求和情况,掌握必要的探险设备应用、应急和自救等探险技能。旅游企业要根据旅游者的探险能力、身体情况,决定其能否参加探险旅游、参与何种探险旅游。

再次,同探险游目的地的旅游接待企业和部门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更好地利用当地的社会救援条件,为探险旅游的顺利、平安进行增加保障。

(3)风险转移管理

转移风险或转嫁风险是探险旅游企业在实施风险战略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首先,探险旅游企业要投保探险旅游责任险。通过投保,旅游企业将经营探险旅游的风险合理地转嫁给保险公司,从而减轻事故出现后的赔偿等经济压力。其次,探险旅游者投保人身意外险和其他保险。旅游企业要通过典型案例,让旅游者认识到探险旅游的风险性,强制旅游者购买户外探险类保险。再次,通过合同特殊条款,与当地探险旅游商分担风险。

(4)低风险管理

风险没有转移出去,但旅游企业是可以接受的。在这种情况下,风险的成本是非常低的、破坏程度和发生频率也是很低的,例如针对探险旅游的装备设施损坏的风险。对此,探险旅游企业一般采取低风险管理策略。

3.风险管理信息反馈

旅游企业通过多途径来获得信息反馈,如领队总结报告、旅游者问卷调查、网站探险论坛、探险经历的读物等,来进行风险信息反馈管理,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不断修正探险旅游中管理不完善的地方,提高探险旅游产品的质量。同时,风险管理反馈为风险评价提供了可信的资料。

三、建立旅游资源的风险等级评定制度

在加强探险旅游风险管理的同时,也要加强对探险旅游的引导和管理,建立探险旅游资源风险评级制度。第一,派遣探险专家组分赴各地调查探险旅游资源的具体情况,进行一定的类别划分;第二,根据一定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探险旅游资源进行风险评估,由此划分出各自的风险等级,对外公布,让探险旅游爱好者有所参考,在选择相关活动时,可以视自身条件而定,减少一定的轻率性和盲目性;第三,建立科学的法制体系,出台探险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法规;评定探险旅游资源的标准和开发探险旅游资源的审批制度;严格控制探险旅游产品的内容和规模,使探险旅游处于一个稳定有序的发展状态。

四、建立健全探险旅游救援系统

构建一个完善的探险旅游安全救援体系,不仅能最大程度地保障探险旅游者的安全,更能保证旅游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探险旅游救援系统是为在探险旅游活动过程中发生旅游安全事故的相关当事人(包括旅游者、旅游从业人员等)所提供的紧急救援而构建的体系。主要由以下二个部分组成:

1.直接救援机构

指那些直接参与到现场救援中的部门,如旅游管理部门、旅游景区、居民(事故发生地)、旅游组织单位、医疗部门、政府职能部门(公安机关、武警部队、消防部门等等);

2.间接救援机构

指那些间接参与到救援事故中的部门,如保险公司、新闻媒体、通讯部门、保险公司、新闻媒体、通讯部门和旅游地在安全救援中的作用。特别是事后理赔、舆论监督、信息传递和及时援助,这四个部门相互作用,能够减轻事故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

五、建立健全完善社会制度和相应法制

第一,完善户外探险的保险制度。完善保险制度,丰富保险产品,加强宣传促销,提高旅游者保险意识和防范风险意识等。第二,政府积极加强对探险旅游组织者的监管、建立国家救援机制。将“保险”和“救援”结合,建立民间和政府“合作”的救援组织。第三,完善旅游法律、法规及相应规章制度。第四,建立探险旅游申报制度,建立探险旅游执业从业资格认证制度,建立探险旅游特殊技能教育培训系统。

参考文献:

[1]Callander Marie,Stephen J.Page. Managing risk in adventure tourism opertions in New Zealand:a review of the legal case history and potential for litigation.Tourism Management,2003,24:13~23

[2]Cavlek Nevenka.Tour operators and destination safety.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5,29(2):478~496

[3]陈 华:在我国环境恶劣地区开展探险旅游的前景[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

[4]许谨良: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1)

[5]张传统:体验经济――探险旅游俱乐部未来发展模式[J].山西师大学报,2007(6)

旅游安全管理论文第5篇

关键词:旅游企业 安全管理 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F592.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3-195-02

一、前言

1.研究旅游安全理论的必要性。中共中央在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提出要做到“六个必须”,其中之一就是必须“真正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搞好安全生产提供了更高和更坚实的战略依托。2006年3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了第三十次集体学习,主题是加强我国安全生产的制度建设。中央提出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要求客观上对开展旅游安全和旅游安全管理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很好的机遇。现有的旅游安全研究文献,研究的范围包括了各种社会因素,如旅游犯罪、战争、政治事件、恐怖主义及各种自然灾害、安全管理失误对旅游安全的影响;也提出了一些比较具体的对策。从研究层面上看,有关旅游安全管理理论的研究少之又少。安全管理方法与对策的绩效,需要安全理论作为基础,需要有战略和方向的指导。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研究安全的科学理论,揭示安全科学的规律,搞清安全管理的科学原理。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特别需要不断创新的旅游安全理论指导旅游安全监督的各项工作。研究和发展旅游安全理论创新,对于指导旅游安全实践,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2.机制的涵义。所谓“机制”从汉语的涵义来看,是泛指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组织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因此,旅游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可以定义为与安全生产工作正常运行有关的各部分(如员工、部门、设备、制度等)相互关系、相互作用并能产生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并可避免或控制事故发生的长久的良性循环机制。从定义本身看,主要强调旅游企业各部门之间协调配合,把生产安全和经济效益的双赢作为旅游企业的终极目标来实现的安全管理系统。

二、现代企业安全管理理论

当前,我国传统的旅游企业安全管理方法和模式与现代化旅游企业安全管理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基于我国传统旅游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以现代化管理科学的基本思路和成熟的职业健康体系为指导,参照国际先进旅游企业管理的经验,在我国旅游安全监管的直接要求下,全方位创建旅游企业安全管理体系,是实现旅游企业长治久安、持续提升安全管理水平的根本所在。

现代旅游企业安全管理要求由传统的纵向单因素安全管理转变为现代的横向综合安全管理;变事故管理为现代的事件分析与隐患管理(变事后型为预防型);变被动的安全管理对象为现代的安全管理动力;变静态安全管理为现代的安全动态管理;变只顾生产效益的安全辅助管理为现代的效益、环境、安全与卫生的综合效果的管理;变被动、辅助、滞后的安全管理模式为现代的主动、本质、超前的安全管理模式;变外迫型安全指标管理为内激型的安全目标管理(变次要因素为核心事业)。国内旅游企业都依据自身特点在不断进行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及安全管理内容创新和完善。

三、旅游安全管理的创新

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一整套系统完善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必须形成安全合力,提高全员抓质量保安全的自觉性、主动性,从而确保旅游安全管理工作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1.建立安全宣教长效机制。以创建安全学习型组织、学习型团队、学习型班组为基础,形成安全压力传递链,以班组为单位,以灌输安全知识、解决安全问题为学习重点,广泛开展深度访谈和反思、反问、反查活动,学习型组织创建培训班成员以小组为单位,每月至少组织一次深度汇谈。政工部门、工会、安监部门抓好正面引导,制定严密细致的监督考核机制,注重发挥部门、班组成员的互动性、自觉性,协助部门、班组建立共同愿景和员工共同愿景,激发内部活力,实现共同目标。

2.建立安全监督检查长效机制。针对安全管理中存在的“只查不改或整改落实不彻底”的现象,创新实施“市场化安全管理”。即:把人的行为、技术、环境、设备等隐患因素,用一定等量的价值确定下来,建立安全隐患价格体系,通过安全检查人员在现场查隐患――出售隐患――责任单位购买隐患――整改隐患――复查落实隐患,形成安全管理的市场交易场所和隐患整改闭合程序。

取消安监员的固定工资,安监员通过在现场查隐患并卖给责任单位(隐患通过销售变为产品)获得报酬。隐患回购价值分1~50元不等,主要参照《旅游公司安全质量暂行罚款规定》,确定罚款及回购比例,由现场整改负责人签字后成交。该办法从根本上解决了安全管理中“严不起来,落实不下去”的问题,实现了“少罚款,多消除安全隐患”的目的。

3.建立安全质量精品创建长效机制。坚持“开工即精品”,严抓精品流程管理,实行安监员、班组长、验收员共同对当班质量进行验收打分的办法。出现安全质量问题,必须立即停下来整改,由部门现场最高级别管理人员当场签停工整改通知单,整改合格后,部门填写开工申请单,由安监部门领导组织现场验收,经副总经理以上管理人员签批同意后,方可开工生产。

在推行安监、质检合一的基础上,创新实施安监员、质量验收员、车辆运输检查员、机电监管员“四工一体”的创新做法,培养复合型安全监管人员,通过公开选拔,创建一支集约高效、一职多能的安全监管队伍,促进安全监察工作的稳定健康发展。

4.建立连责连保长效机制。上至公司领导,下至每一名岗位员工,形成安全责任链式管理,自上而下形成安全压力传递分解链,自下而上形成责任追究链,对每个岗位每个人都划分明确的安全区域,根据现场情况和人员、工种配备情况,相邻工种结成连保对子,一人违章,其他连保小组成员连带受罚,不出现“三违”、事故,每班对连保组长给予奖励,从而真正达到压力层层传递,责任逐级追究的目的。

5.建立班组自治长效机制。实行班组自治管理,赋予班组长在本班组进行人员组织分工、班组考核奖惩、参与部门重大问题决策、参与工资奖金分配等权力,同时,创建学习型班组,就班组管理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开展深度会谈,协商解决问题。

采取切实可行的激励约束政策,激发班组管理的活力。实行班组长、安全员月度风险抵押办法,制定严格的奖惩考核标准,进行月度台阶递进式奖惩,调动班组长、安全员抓安全保质量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强化班组安全质量考核,严格执行“3331”结构工资分配制度。由安监部门掌控班组长、安全员70%的结构工资分配权,每月末提供具体的奖惩金额,由所在单位汇总,交市场化办公室审批,统一做账发放。

四、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和谐发展、旅游经济发展迅猛,中国旅游安全问题及围绕旅游安全管理理论的研究已经成为一个极具现实和理论意义的课题。我国旅游企业急需建立一套既与国际接轨而又符合我国国情的旅游安全管理创建长效机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实现旅游安全发展的一项治本之策。

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是旅游企业,特别是大型旅游企业安全管理的追求目标,只有从战略高度重新审视当前的安全管理模式和机制,引入现代安全管理理论,参照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吸收国内外旅游企业先进经验,对现有的安全管理方针、理念、目标进行不断改进和创新,才能将旅游企业安全管理水平不断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

1.张进福.旅游安全表现形态与时空特征分析[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3)

2.江文昌.管理者安全责任的思考[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5(5)

3.郝玉龙.试论建立矿山安全生产长效机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5(5)

4.王国华.矿山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初探[J].矿业研究与开发,2008(2)

5.雷燕.关于健全安全监管体制的探讨[J].煤炭科学技术,2005(6)

6.李明峰,崔清涛.以人为本,以安为天[J].当代矿工,2003(3)

7.罗云.21世纪安全管理科学展望.安全文化网.2004.8.12

8.孙健,王玉涓,杨列宁.安全生产的管理模式[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5

旅游安全管理论文第6篇

Abstract: Human's behavior is a major factor of tourist accident. In production activities of the tourism, human's unsafe behavior will be impacted by various factors. This article will introduce behavioral science into tourism safety management, based on the safety analysis, further propose the measures to enhance safety training and on-site management, improve incentives and create new culture of tourism safety.

关键词:行为科学;旅游;行为分析;安全管理

Key words: behavioral science;tourism;behavior;safety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3-0123-02

0 引言

目前,我国的旅游安全事故形势严峻,如何有效确保旅游的安全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旅游生产活动离不开人的行为,而旅游事故的发生也与人的行为不当有重大关系。从行为科学理论的观点出发,关注员工的安全行为能够减少其冒险行为,从而最终减少意外事故和伤害,因为人为失误是中国旅游重大事故的关键性因素。本文从行为科学的角度,将ABC行为分析法运用到旅游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并贯穿于整个旅游的生产体系,加深了旅游安全管理对人的不安全行为的重视程度,对提高人的可靠性、降低旅游生产过程中发生事故的频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1 行为科学与安全管理

1.1 行为科学 行为科学,指的是在人群关系学说的基础上形成的管理科学中的一门学科,又称组织行为学;它着眼于一定组织中的人的行为研究,重视人际关系,人的需要,人的作用和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这一学科的出现对管理科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使其由以“事”与“物”为中心的管理发展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由靠监督与纪律的管理发展到动机激发,行为引导的管理。行为科学的基本内容包括:

1.1.1 个体行为研究 是行为科学分析研究企业组织中人们行为的基本单元。在个体行为这个层次中,行为科学主要是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两大类问题,一类是影响个体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另一类是关于个性的人性假说。

1.1.2 动机与激励理论 社会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认为人的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而动机是由于人们本身内在的需要而产生的,能满足人的需求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奖励。

在安全管理中运用有关行为科学的激励理论表明行为科学已正式进入我国安全管理领域。而行为安全分析是从不同角度对组织内的各种行为因素进行研究,进而掌握员工思想的细微变化,有利于增强安全管理工作的预见性,提高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1.2 行为安全管理 作为一种管理方法,行为安全管理是以行为分析理论为基础的,安全管理,是安全管理科学、行为科学、心理学等相互融合形成的安全管理方法,能够促进形成安全氛围,培养安全意识和安全习惯,对人的不安全行为进行纠正,进而提高组织的安全管理方法安全水平。员工的积极参与在企业安全管理的行为安全管理中是被注重的,员工安全有关的行为的发展、员工主动应对能力增强以及主人翁责任感的提升,通过这些的共同作用,使安全水平有所提升。

组织运营的整个过程中都有人的行为,人员行为对于旅游企业,更是一个关键因素在影响安全,整个旅游的生产活动都应该有行为安全管理。为旅游员工行为达到系统管理,本文通过ABC行为进行分析,激励安全行为形成一种习惯,减少不安全行为,或是杜绝不安全行为,使人的行为隐患减少,旅游发生事故的频率降低。

2 旅游员工的行为安全管理分析

在旅游生产过程中,人的因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多数的旅游安全事故是由于人的不规范行为或不安全行为所诱发的。而人的行为具有可观察性和可测量性,是可以管理的。将ABC行为分析应用到旅游安全管理中,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促进“以人为本”安全管理体系的形成。

2.1 ABC行为分析 所谓ABC分析法是“Activator―Behavior―Consequence”的英文简称。A代表原因,属于刺激或促动因子,它出现在行为之前,促使、激励或鼓励人完成某种行为,鉴于原因总是先于行为的特点,可以用原因来引导行为;B代表行为,是可见的人的一系列由激励或促动因子所导致的可测量动作,包括说话、动作及执行任务等举止行动;C代表结果,是发生在行为之后的并且能改变这些行为在将来再次发生的概率的事件,结果可以转变成原因。原因、行为和结果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三者的关系如图1所示。

在图1中,各种安全警示或强化、各个岗位操作程序说明、定期组织安全培训以及编制安全教育手册等都是旅游企业中促动或激励的主要因子。奖罚制度则是结果,这是一种常见的控制职工行为的手段用在目前旅游企业,结果会对激励进行反馈,然后也可以促动或激励因子进行修正和改变。原因与结果的双重作用在旅游安全管理中应被高度重视,只是通过结果来决定奖励与处罚不一定会达到人员行为进行的预期效果,对于人的行为,安全文化氛围、工作习惯、管理方式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所以,运用ABC行为分析,针对旅游生产活动,对每一个环节描述不安全行为与行为者,对这一行为的原因与结果进行,确定问题的严重性,提供依据给解决方案的设计。

2.2 交流安全行为,反馈信息 旅游安全管理部门要对ABC行为分析的结果进行交流和总结。一是通过系统观察,明确安全行为并鼓励旅游职工继续保持,必要时给予适当的奖励,树立榜样;二是指出不安全行为,并认真分析和研究不安全行为的根本原因与结果。同时,相关责任部门应该编制安全行为研究报告,及时将ABC行为分析结果向BBS队伍、各级领导和旅游企业所有员工反映,以便提出警示并及时作出积极的对策。

2.3 校正不安全行为 在旅游生产过程中,如果发现有不安全行为的存在,要及时地进行校正。经过探究,BBS队伍制定出解决方案,纠正当前存在的不安全行为,并通过培训的方式对不安全行为者进行教育。一般情况下,一个新的方案常常要经过旅游生产实践的验证,因此,要深层次的进行探析和整理,如此循环往复,直到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2.4 员工行为的转变 通过行为安全管理循环过程,鼓励安全行为,不断纠正员工的不安全行为,从而使旅游生产活动中的安全操作行为不断完善,意识、行为、习惯及潜意识的发展与转变依次让员工的行为经历,使之固化为员工的自觉行为为止,从而使旅游事故发生的概率减少、安全水平得到提高。

3 基于行为科学的旅游安全管理对策

现代旅游安全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安全管理,随着旅游业快速发展和旅游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系统的安全管理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以旅游的整体为出发点,注重控制危险源,推行全员、全面以及全方位的安全管理。在旅游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危险行为是诸多方面的,例如:劳动强度大、重视程度不够等等。行为安全管理针对于人的行为的有效管理,所以,旅游企业要实行多样化的手段以便使旅游系统更加的安全。

3.1 塑造新型的旅游安全文化 决定组织的效率与风格、健康管理与安全承诺的组织或个体的行为、胜任力、认知、态度、以及价值观模式的产物――安全文化,它是做为一个重要指标存在于组织安全管理中,也是决定安全管理能否成功的因素。旅游安全行为与安全文化是分不开的,安全文化对旅游企业的安全生产能力的提高、旅游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以及安全行为的形成与发扬都有利。旅游企业应营相应造安全文化,它视群体、个体的不同情况而定,从而对组织行为、群体行为及个体行为实行安全综合利用与控制,使旅游的安全生产与管理得以实现。

3.2 强化安全责任制,建立健全考核体系,完善激励制度 旅游企业要建立各个工种的安全岗位责任制及各个服务人员、各级管理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做到层层落实、分层管理、职责明确。生产过程中必须规范场作业行为,约束现场作业行为,强化安全管理,逐级负责。同时,制定安全管理和行之有效的、规范的生产运作的考核办法,实行管理绩效、生产任务的逐项分解量化考核,各个环节的安全管理的工作要到位。将职工的日常工作表现、业务素质与评定结果挂钩,将职工安全意识积极性的主动提升得到进一步调动。

3.3 加强安全教育和培训工作,提高员工综合素质 在旅游企业推行丰富种类的安全教育活动,不仅可以提高人才质量,而且有助于培养职员的综合素质能力,将安全意识深入到企业员工的内心。以首旅集团旅游大巴车队为例,它推行的是“五个一”的安全培训方法,从而增强了企业职员的安全意识。通过安全培训的工作,使员工在思想上就会意识到安全性的重要,员工因此也能够了解其工作岗位或许遇见危险的类型和程度,同时掌握一些自我防范常识,进而使企业员工在遵守规章的基础上认真的做好各个环节的操作。

另外,在旅游生产过程中,我们可以设立结对和帮促制度。一个管理员结对的对象只能是一个岗位或者一个班组,由班组管理至现场操作,帮助其监测操作中的危险行为,探析导致不安全行为发生的成因,从而制定合理有效的防范措施。

3.4 加强旅游生产现场管理 在旅游安全管理中要加强人员和技术的现场管理。全体员的工共同参与是现场管理所需要的,把每个员工的创造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纠正与监督员工的操作,将还处在萌芽状态的事故与隐患彻底消灭。员工在工作中相互分析,相互观察,通过反馈向组织反映对管理方法、制度的意见或调整个体行为,使制度能被及时调整,安全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4 结语

行为科学在我国旅游安全管理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将行为安全分析和管理引入到旅游安全领域,是旅游安全管理手段的探索性研究。本文将行为安全管理模式运用到旅游安全管理中,从BBS的管理理念、分析方法入手,通过对旅游行业员工行为实行有效控制和科学管理,实现员工工作状态的提升和旅游安全管理的优化。在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入研究旅游企业中的行为分析和管理,对有效减少旅游事故,改善旅游安全生产状况,提高旅游安全效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刘祥安,朱玉贵.企业安全管理创新与实践[J].采矿技术,2003,(3):20-22.

[2]丁庆周,朱思金.创建安全管理新模式[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4,(6):38-40.

[3]滕五晓.公共安全管理中地方政府的责任及其作用[J].社会科学,2005,(5):62-65.

[4]张西林.旅游安全事故成因机制初探[J].经济地理,2003,(7):542-545.

[5]陈宝智.安全原理(第2版)[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2.

[6]田水承,景国勋.安全管理学[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旅游安全管理论文第7篇

关键词:亚运旅游;安全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7740(2010)03-0122--03

一、研究现状和意义

安全管理学是管理学的一个子系统,至今依然是“不成熟的管理理论之一”…,研究多集中在生产安全领域,旅游安全相对较少。国外对旅游安全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多集中在旅游与恐怖主义、犯罪、战争、政治不稳定等方面。国内旅游安全研究尽管相对滞后,但目前已形成了宏观微观齐头并举的局面。微观层面的研究成果主要涉及旅游保险、饭店安全、旅游从业人员安全、会展安全等。宏观层面的研究主要是来自于郑向持的国家规划办项目和戴斌主持的《论北京旅游的产业安全与成长要素》课题所产生的系列成果,然而,将旅游安全和大型体育赛事相结合的研究还很少。亚运会不仅是我国继奥运会之后的又一项盛事,也是我国旅游业的“重大事件”,对安全管理的研究不仅丰富了旅游安全管理理论同时也对亚运旅游安全管理有着现实指导意义。

二、旅游安全管理的内涵及其目标

广义的旅游安全应包括所有对旅游活动顺利开展的相关主体构成直接或间接威胁的事件和行为。狭义的旅游安全应从旅游的角度出发,指对旅游活动顺利开展的相关主体构成直接威胁的现象,主要包括旅游主体、媒体、客体和旅游社区居民的安全。本文将针对狭义的旅游安全展开论述,因此,旅游安全管理应是运用管理学的相关方法和手段保障旅游主体、媒介体、客体和旅游社区居民的安全,规避旅游活动中不安全的现象,在保证旅游者的人身安全的前提下,满足其精神上的安全需要,最终实现旅游的和谐发展。通过旅游安全管理应有达到三个目标,第一,旅游者的人身安全。第二,提高旅游者的旅游质量,满足其精神的愉悦,解决旅游者在财产、消费等方面的安全需要和意识形态的安全问题。第三,实现旅游主体、媒体、客体和旅游社区居民的和谐。

三、亚运旅游的安全管理

(一)亚运旅游安全管理的特征分析

1.旅游主体差异性。亚运会期间,广州将迎来世界各地的旅游者,他们有着迥异的个体心理和面对危机时不同的反应行为,而且其旅游偏好,旅游方式也有很大的差异性。

2.旅游媒体的多样性和对亚运旅游操作的生疏性。旅游媒体是指处于旅游产业链上的,为旅游者提供旅游服务的不同旅游企业的总称。亚运旅游活动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旅游“六要素”的任何一个环节,因此涉及的企业具有多样性。广州由于首次举办亚运会,旅游媒体对亚运旅游的操作还存在着生疏性,具体包括对亚运旅游的组织经验缺乏、导游的亚运实地导游经验不够,体育专业知识缺乏等不足之处。

3.旅游客体的集中性。亚运会举办地点和时间的集中性和固定性导致了承载旅游活动的客体的过度集中,这样不仅会对旅游者构成安全隐患,同时也对旅游资源形成了威胁。

4.旅游社区安全环境较好,社区居民对亚运旅游的接受程度较高。首先,广州经过这几年的综合治理,大大提升了执法能力和处理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打造了一个良好的安全环境,广州旅游社区安全环境总体上来说是好的。其次,广州作为一个国际化都市,历史文化名城,其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很高。广州社区居民对待旅游业的态度比较开放,特别是对亚运旅游的接受与支持力度都很高,从群众90%以上的网上支持率便可略见一斑。

(二)亚运旅游安全管理系统

通过对亚运旅游安全管理的特征分析,本文认为亚运旅游安全管理系统应由旅游主体、媒体、客体和社区居民的旅游安全管理共同构成。

1.旅游主体的安全管理。(1)加强对旅游者的宣传和引导工作。(2)大力发展国内旅游保险业。从印尼海啸,伦敦连环爆炸,香港迪斯尼拒客等一系列事件,其偶然性令我们猝不及防。面对事故的发生,旅游保险是补救的有效手段,保险不只是对旅游者的一种事故后的赔偿,也是心理上的保障,旅游保险所含带的救援服务也是减少游客损失,保证人身安全的重要因素。在发展旅游保险方面,西方旅游发达国家要明显强于我国,在日本和澳大利亚旅游者购买旅游保险的比例达到90%,即使购买保险不积极的美国在“9・11”事件之后。也上升到了30%-50%。我国旅游保险却严重滞后于旅游业的发展。2000年,我国旅游保险的收入仅占旅游收入的0.025%。2005年,据上海保监局财产保险监管处的统计,上海旅游者花在保险上的费用只占到0.3%。因此,旅游部门和企业应加大宣传力度引导旅游者购买旅游保险,使“旅游与保险共存”的理念深入人心。保险公司同时应丰富自己的保险品种,简化办理手续,设计出更多符合人性化的产品。(3)建立亚运旅游安全救援系统。救援系统应由亚委会设立专门救助机构,由旅游接待单位、医疗、保险、公安、武警、消防、交通、法律等多部门参与的社会联动系统。包括医疗救援和非医疗救援两大类。医疗救援包括;建立医疗呼救系统,及时将伤病员送往和安排到医疗单位,担保住院押金,垫付医疗费,完善医疗追踪服务,运送紧急药品,提供医疗翻译等。非医疗救援包括:旅游咨询,查找丢失行李、证件,代办登记,代订酒店床位、交通票据等。

2.旅游媒体的安全管理。(1)加强相关法制建设。近年来,国家旅游局先后独立或会同相关部门,制定了包括《旅游安全管理暂行办法》、《旅游安全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重大旅游安全事故报告制度试行办法》、《重大旅游安全事故处理程序试行办法》等一系列旅游安全法规条例,使旅游活动项目的安全管理有法可依,为旅游安全管理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法制环境。今后国家旅游局还应结合亚运旅游的特点,就亚运期间可能存在的旅游安全隐患制定出相应的法律、法规。从政策法律的权威性和强制性的角度来规范和控制旅游企业及其从业人员的行业行为,强化和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防控意识,约束旅游行为。(2)加强旅游企业的管理者以及从业人员的安全教育。

首先,对旅游企业管理者和从业人员定期进行安全教育,附之安全考核、评估。其次,加强奥运相关知识的培训。可以借鉴北京举办的1990年第十一届亚运会和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经验,加强对相关知识的培训。(3)建立旅游企业监控系统。旅游安全监控制度是旅游企业对员工的安全工作行为进行监控管理的制度安排。旅游企业需要建立一套详细而系统的员工工作记录制度、安全事故报告条例、消费者反馈评价制度和安全检查制度,以实现对员工安全工作行为进行客观而公正的评价,达到有效监控的目的。

3.旅游客体的安全管理。(1)改善旅游设施,扩充景区容量。以亚运会为契机,逐步更换和改善一些旅游设施。在加大 对旅游设施的投资和检查力度的同时,适度扩充景区容量,既要确保亚运期间旅游设施设备的数量。旅游景区的容量满足旅游者的需求,又要在质量方面确保万无一失。数量方面,应通过对亚运会期间游客数量的科学预测,合理规划旅游设施的数量和各旅游景区的容量。既要考虑亚运游客的需要,也要考虑后亚运时期的旅游需求。在质量方面,主要指对设施设备的安全性能、消防要求等进行规划。特别是举办体育赛事的室内场馆建设要考虑到人员的安全疏散通道和消防要求。(2)建立景区容量预警系统。景区容量预警系统是一个权威的信息机构,在制度体系中应该由国家授权建立,代表国家行使旅游安全警示职能,向旅游企业、旅游者等相关的旅游主体景区容量信息,以维护旅游企业和旅游者的利益,避免景区资源遭到掠夺式的破坏。旅游安全警示,旨在提醒旅游者和旅游企业,提高他们的安全防控意识与能力,分散客源分布,保证旅游者人身安全,降低旅游安全事故,提高旅游质量,减少对旅游资源的破坏,维护旅游业的安全运营。(3)对客体的再利用。亚运会后,对于为举办亚运会而兴建的体育场馆、增设的旅游设施、开发的旅游景点如何再利用将是亚运旅游安全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应尽量避免出现亚运场馆和旅游设施在亚运会期间门庭若市,会后门可罗雀的现象。首先,在兴建和改造场馆和旅游设施时,应考虑技术进步和游客不断发展的需求,尽量避免出现设施还没建完就已落后于时展的现象。其次,应加强“亚运旅游”的品牌建设,使之成为一个类似于“奥运旅游”、“丝绸之路游”一样的旅游品牌,长久的利用下去,持续的开发下去,使之成为一个在今后几年甚至几十年内在世界范围内都经久不衰的旅游产品。这样不仅没有闲置亚运期间的旅游资源,反而可以进一步扩大影响,带动旅游产业的发展。

4.旅游社区居民的安全管理。(1)加强亚运宣传,提高旅游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旅游社区居民对亚运旅游认知和接受的程度将影响到旅游者的人身安全,精神愉悦以及主客体和谐。旅游部门应加强对旅游社区居民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群众深入理解亚运精神。可以举办类似于北京奥运会时,北京一些社区的“迎奥运、学英语,从我开始”英语班,“迎奥运优秀书法、绘画作品联羼”等活动,不仅可以让市民了解亚运会的理念,也可掌握一些基本的安全、体育、外语等知识。提高广州市民的礼仪规范和综合素质。(2)加强旅游社区安全文化建设。各级基层政府组织应该利用其网络化的特点,发挥其贴近民众的优势,开展讲座、竞赛等多种形式的安全’文化建设活动,发挥广播媒体优势在旅游社区推行“以人为本”的安全文化教育观,让“我要安全”的意识和观念深入到每个社区成员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