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经济信息毕业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3-03-23 15:18:31
经济信息毕业论文

经济信息毕业论文第1篇

信息产业经济论文3900字(一):基于投入产出的安徽省信息产业经济效应论文

运用投入产出理论,将信息产业细分为信息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以安徽省2007年和2012年42部门投入产出表为例,揭示了信息產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等指标,并对安徽省信息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的产业关联和产业波及效应进行比较分析,由此揭示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

一、前言

信息化已经成为引领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信息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诸多行业部门存在着千丝万缕的交错关联。国内不少学者对信息产业的关联效应作了相应研究,例如徐丽梅指出我国信息产业是中间投入型产业,对上下游产业具有较高的影响力和推动力;盖建华认为信息制造业对现代服务业的影响力很强,但整个信息技术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还比较低;周敏认为浙江省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具有不同程度的依赖,但浙江省的经济发展对信息产业的推动作用还比较小。

目前的研究成果对于我们认识信息产业的发展状况,并为后续进一步深入研究信息产业以及促进国内信息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现有的这些研究基本上都是应用我国或者某一个地区的单独一张投入产出表,这并不能看出信息产业的关联效应动态变化情况。安徽作为长三角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首个新型城镇化试点省份,其信息产业经济关联效应和波及效应如何?基于以上分析考虑,本文基于最新的安徽省2012年42部门投入产出表以及安徽省2007年42部门投入产出表对安徽省信息产业经济关联效应和波及效应进行动态比较分析。

二、研究方法和数据选取

1.投入产出分析说明。投入产出分析法是利用投入产出表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再生产各环节之间数量依存关系进行分析的经济数量方法,投入产出表的平衡关系是:中间需求+最终需求=总需求(总产出),中间投入+初始投入(增加值)=总投入,总需求=总投入。投入产出分析的基本工具是投入产出表,投入产出表是反映国民经济各产业投入与产出的数据表,投入产出表的平衡关系是:中间需求+最终需求=总需求(总产出),中间投入+初始投入(增加值)=总投入,总需求=总投入。投入产出分析的主要指标有:

(1)直接消耗系数也称作投入系数,计划公式为,其中,是部门生产中消耗的第部门产品的数量,是部门的总投入。直接消耗系数越大,说明部门对部门的依赖程度越大。

(2)影响力系数。影响力系数越大,说明该部门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越大。大于1,说明产业对社会生产的影响程度高于社会平均水平;小于1,说明产业对社会生产的影响程度低于社会平均水平;等于1,说明产业对社会生产的影响程度等同于社会平均水平。

(3)感应度系数,感应度系数越大,说明该产业受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越大。某部门的感应度系数大于或者小于1,说明该部门的感应程度在全部部门中位于平均水平以上或者以下。

2.数据来源和结构调整。我国或者某地区的投入产出表每逢尾数是7和2的年份编制一次,本文所需基础数据来源于安徽省2007年以及2012年投入产出表中的42部门表。根据2007年投入产出表与2012年投入产出表,结合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GB/T4754-2011)中对信息产业的表述,本文将信息产业分为信息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其中信息制造业主要是指“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信息服务业主要是指“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为研究需要,本文将2007和2012年投入产出表调整为包含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剔除信息制造业)、信息制造业、第三产业(剔除信息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的5×5部门的投入产出表。

三、实证分析

1.信息产业发展状况。为了了解安徽省信息产业整体发展水平,我们利用调整后的2张投入产出表分别计算出各产业部门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整体而言,安徽省信息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较少,远远落后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且信息产业2012年的比重比2007年有所减少,说明安徽省信息产业总体规模和发展水平还较低,从信息产业内部来看,2012年信息制造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比2007年有显著增加,反映出信息制造业发展相对较好。

2.产业关联效应。产业关联效应是指经济系统中各部门间的关联关系,其衡量指标主要有直接消耗系数。通过计算安徽省5部门各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信息制造业对第二产业、信息制造业自身以及第三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都大于0.1,说明信息制造业每增加1万元的总产出,需要第二产业、信息制造业本身以及第三产业各投入1000元以上,反应了信息制造业对第二产业、信息制造业自身、第三产业的依赖度较强。信息制造业对第一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2007年和2012年均为0,说明信息制造业对第一产业的发展没有起到任何拉动作用,且这种状况没有得到改善。(2)信息服务业对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都大于0.1,说明信息服务业每增加1万元的总产出,需要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各投入1000元以上,信息服务业对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依赖程度较大。信息服务业对第二产业的依赖度较强,这主要是因为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对为其提供基础设施服务的上游产业的拉动能力较强,但是2012年的系数要小于2007年的系数,反映出信息服务业对第二产业的拉动作用有所减弱,这种情况应该得到重视。信息服务业对剔除自身的第三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较大,说明部门内部产业性质相近、相互关联度大的特征,这有利于服务业内部集聚经济的形成和生产效率的提升,且2012年的系数要高于2007年的系数,说明信息服务业对其它服务业的拉动作用在增强。以上主要分析了信息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对其它产业的依赖程度,下面分析其它产业对信息制造和信息服务的依赖程度。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对信息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的直接消耗系数都低于0.01,且2012年的直接消耗系数都要比2007年有所减少,反映出这些产业对信息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的直接关联度和依存度本就较低,且依赖程度还在减弱,尤其是第一产业对信息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均不大于0.001,第一产业每增加1万元的总产出,需要信息产业投入不高于10元,反映出安徽省农业对信息化的需求较低,安徽省农业信息化水平仍处于较低的水平。

3.产业波及效应。产业波及效应指某一产业发生变化后,會引起其直接相关产业的变化,并且这些相关产业部门的变化又会导致与其直接相关的其他产业部门的变化,依次传递下去。反应产业波及效应的具体测度指标有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1)通过计算各产业的影响力系数,可知2007年、2012年信息制造业的影响力系数分别为1.2670、1.2351,信息制造业的影响力系数都高于1,说明信息制造业对社会生产的影响程度高于社会平均水平,信息制造业对国民经济有较大影响,加大对信息制造的投资,将促使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地发展。信息服务业无论是2007年还是2012年的影响力系数都小于1,但2012年的影响力系数要高于2007年系数,说明信息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程度有所增加,其对国民经济其它产业的影响、辐射能力在逐步提高。(2)信息制造业、信息服务业2007年和2012年的感应度系数都低于1,说明信息产业还没有成为国民经济的关键部门。且和2007年相比,信息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2012年的感应度系数有所减少,这说明其它产业的发展对信息制造和信息服务的需求在减少,但也反映出信息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受其它产业的制约作用有所减少,信息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的独立性在逐步提高。

四、结论和政策性建议

1.分析结论。(1)安徽省产业结构仍然体现出明显的“二三一”格局,第二产业比重最大,信息产业规模还比较小,且信息产业2012年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比2007年有所减少,说明安徽省信息产业发展水平还比较低。(2)安徽省信息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对其它产业有不同程度的依赖,尤其是对第二、三产业的消耗系数较高。(3)无论2007年还是2012年,信息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的影响力系数都要大于感应度系数,因此安徽省应该采取主动发展的模式来发展信息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其他产业来推动信息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的发展。(4)安徽省农业信息化程度还不高。第一产业对信息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的直接消耗系数都很小,说明农业对信息产品的需求极少,反映出安徽省农业信息化程度不高。

2.政策性建议。(1)推进信息产业与其它产业的互动融合。信息化在安徽省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体现的作用还不够,需要安徽省积极实施“互联网+”系列行动,逐步提高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的信息化水平,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三化”融合。(2)加快信息产业创新平台建设。作为科技大省,安徽省应积极推进现有的创新研发平台建设,同时积极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以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契机,积极加大对研发创新平台的引进力度,逐步增强安徽省的科技创新水平和信息化水平。(3)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单纯依靠信息产业自身能力还很难实现快速健康发展,这就需要政府通过集聚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资源,加大对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电子商务等信息产业细分行业的支持力度,积极培育基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信息产业发展新动能。

信息产业经济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信息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探讨论文

摘要:当今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就是信息化,信息技术的发展给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信息产业的不断壮大,在各个国家和地区纷纷大力发展信息产业的背景之下,信息产业逐渐成为了支柱产业,其对于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提升作用越来越突出。在这种情况下,本文通过全面的探讨信息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围绕信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为信息产业的更好发展,为地区经济的更好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撑。

关键词:信息产业;经济发展;关系;策略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7.08.227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资源,在这种情况下,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将信息产业看成是的战略性产业,给予各方面的支持来推动信息产业的发展,希望以信息产业为突破口,来带动经济社会的更好发展。在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国家提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发展模式全面转变的背景之下,信息产业发展的落后对于我国经济健康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针对这种情况,需要我国深刻地把握信息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围绕信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出台相应的解决措施,从而实现的信息产业的良好发展,充分发挥其对于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1信息产业发展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

信息产业的发展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甚大,一方面信息产业对于经济结构的优化,对于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对于产品附加值的提升等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信息产业发展水平较高,将会助推、引导信息产业的更好发展。另一方面则是信息产业发展滞后,将会给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还有经济发展与经济发展是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关系,经济发展反过来也会给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但是如果经济发展水平偏低,这会一定程度上拖累信息产业的发展。本文这里探讨的主要就是信息产业发展对于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具体阐述如下:

1.1信息产业拉动经济发展

信息产业拉动经济发展方面有着非常直接的贡献,统计数据显示,这些年我国信息产业保持了一个较快的增速,产业规模越来越大,2016年我国信息经济规模已经占到了国民经济总量的1/4以上,信息产业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同时这一产业连续多年保持较高的增速,成为了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1.2信息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

信息产业的发展对于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信息产业是典型的智力密集、资本密集型行业,同时本身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点,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主要的业务的信息产业蓬勃发展,可以带来产业结构优化。我国目前产业结构并不是很理想,具体表现就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高,低端产业比重高,因此在这种背景之下,通过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可以提升高端产业的比重,使得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实现国民经济运行效率的进一步提升。

1.3有助于带动新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信息产业本身具有先导作用、助推作用,先到作用是指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证具有核心地位,的很多新技术的开发、应用都需要以信息技术、应用为重要的突破口,可以说没有信息产业的发展以及支持,很多新技术就不会出现,新技术的应用也会因此受阻。助推作用是指信息产业具有高度的渗透性,可以与其他行业进行充分的融合,带动其他产业的产生以及发展。无论是信息产业的先导作用也好,还是助推作用也好,都会使得新产业形成以及发展,从而带来国民经济的更好发展。

2推动信息产业与经济发展协调的具体策略

2.1大力支持信息产业的发展

在大力推进信息产业发展方面,需要国家给予高度重视,将信息产业的发展提升到战略发展、全局发展的高度,详细制定信息产业发展规划,在财税、土地、信贷等方面给予信息产业更多的支持,吸引更多的资本进入这一行业,助推信息产业的发展壮大。国家要鼓励信息产业企业加大核心技术研发的投入力度,在关键技术方面有所突破,解决好信息产业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情况,同时还要鼓励信息产业加强行业的整合力度,打造一批实力强、规模大的信息产业标杆企业,改变行业无序竞争的局面,推动信息产业的健康发展。

2.2加快信息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力度

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基础性行业,加大信息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力度,这一方面可以推动信息产业本身的更好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好的相关产业以及经济的发展。信息产业与物流行业、制造行业等传统行业的融合空间非常大,信息产业的发展可以极大地提升传统行业的信息化水平,实现这些产业运行效率的提升,给民众带来更好的体验

2.3大力刺激信息消费的持续增加

信息消费信息产業繁荣发展的关键,推进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需要加速诸如物联网、云计算、4G、大数据分析等概念的落地,尽快实现产业化并作用于社会经济才能产生消费作用。在上述新技术的产业化方面,国家要创造良好的环境,提供舆论层面引导,让这些技术的全面应用尽快能够改变人们的生活,给人们带来各种便利。我国需要以三网融合、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等为重要的突破口,一方面创造能够较好满足群众消费需求的信息产品,另一方面则是要注意降低信息产品的价格,尤其是要做到提速降费,从而带来群众信息消费能力的提升。我国要在电子政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信息化应用方面着手,让民众能够借助于各种信息技术来办理各种业务,从而实现信息消费的不断增加。

经济信息毕业论文第2篇

信息产业经济论文3900字(一):基于投入产出的安徽省信息产业经济效应论文

运用投入产出理论,将信息产业细分为信息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以安徽省2007年和2012年42部门投入产出表为例,揭示了信息產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等指标,并对安徽省信息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的产业关联和产业波及效应进行比较分析,由此揭示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

一、前言

信息化已经成为引领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信息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诸多行业部门存在着千丝万缕的交错关联。国内不少学者对信息产业的关联效应作了相应研究,例如徐丽梅指出我国信息产业是中间投入型产业,对上下游产业具有较高的影响力和推动力;盖建华认为信息制造业对现代服务业的影响力很强,但整个信息技术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还比较低;周敏认为浙江省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具有不同程度的依赖,但浙江省的经济发展对信息产业的推动作用还比较小。

目前的研究成果对于我们认识信息产业的发展状况,并为后续进一步深入研究信息产业以及促进国内信息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现有的这些研究基本上都是应用我国或者某一个地区的单独一张投入产出表,这并不能看出信息产业的关联效应动态变化情况。安徽作为长三角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首个新型城镇化试点省份,其信息产业经济关联效应和波及效应如何?基于以上分析考虑,本文基于最新的安徽省2012年42部门投入产出表以及安徽省2007年42部门投入产出表对安徽省信息产业经济关联效应和波及效应进行动态比较分析。

二、研究方法和数据选取

1.投入产出分析说明。投入产出分析法是利用投入产出表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再生产各环节之间数量依存关系进行分析的经济数量方法,投入产出表的平衡关系是:中间需求+最终需求=总需求(总产出),中间投入+初始投入(增加值)=总投入,总需求=总投入。投入产出分析的基本工具是投入产出表,投入产出表是反映国民经济各产业投入与产出的数据表,投入产出表的平衡关系是:中间需求+最终需求=总需求(总产出),中间投入+初始投入(增加值)=总投入,总需求=总投入。投入产出分析的主要指标有:

(1)直接消耗系数也称作投入系数,计划公式为,其中,是部门生产中消耗的第部门产品的数量,是部门的总投入。直接消耗系数越大,说明部门对部门的依赖程度越大。

(2)影响力系数。影响力系数越大,说明该部门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越大。大于1,说明产业对社会生产的影响程度高于社会平均水平;小于1,说明产业对社会生产的影响程度低于社会平均水平;等于1,说明产业对社会生产的影响程度等同于社会平均水平。

(3)感应度系数,感应度系数越大,说明该产业受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越大。某部门的感应度系数大于或者小于1,说明该部门的感应程度在全部部门中位于平均水平以上或者以下。

2.数据来源和结构调整。我国或者某地区的投入产出表每逢尾数是7和2的年份编制一次,本文所需基础数据来源于安徽省2007年以及2012年投入产出表中的42部门表。根据2007年投入产出表与2012年投入产出表,结合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GB/T4754-2011)中对信息产业的表述,本文将信息产业分为信息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其中信息制造业主要是指“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信息服务业主要是指“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为研究需要,本文将2007和2012年投入产出表调整为包含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剔除信息制造业)、信息制造业、第三产业(剔除信息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的5×5部门的投入产出表。

三、实证分析

1.信息产业发展状况。为了了解安徽省信息产业整体发展水平,我们利用调整后的2张投入产出表分别计算出各产业部门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整体而言,安徽省信息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较少,远远落后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且信息产业2012年的比重比2007年有所减少,说明安徽省信息产业总体规模和发展水平还较低,从信息产业内部来看,2012年信息制造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比2007年有显著增加,反映出信息制造业发展相对较好。

2.产业关联效应。产业关联效应是指经济系统中各部门间的关联关系,其衡量指标主要有直接消耗系数。通过计算安徽省5部门各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信息制造业对第二产业、信息制造业自身以及第三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都大于0.1,说明信息制造业每增加1万元的总产出,需要第二产业、信息制造业本身以及第三产业各投入1000元以上,反应了信息制造业对第二产业、信息制造业自身、第三产业的依赖度较强。信息制造业对第一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2007年和2012年均为0,说明信息制造业对第一产业的发展没有起到任何拉动作用,且这种状况没有得到改善。(2)信息服务业对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都大于0.1,说明信息服务业每增加1万元的总产出,需要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各投入1000元以上,信息服务业对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依赖程度较大。信息服务业对第二产业的依赖度较强,这主要是因为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对为其提供基础设施服务的上游产业的拉动能力较强,但是2012年的系数要小于2007年的系数,反映出信息服务业对第二产业的拉动作用有所减弱,这种情况应该得到重视。信息服务业对剔除自身的第三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较大,说明部门内部产业性质相近、相互关联度大的特征,这有利于服务业内部集聚经济的形成和生产效率的提升,且2012年的系数要高于2007年的系数,说明信息服务业对其它服务业的拉动作用在增强。以上主要分析了信息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对其它产业的依赖程度,下面分析其它产业对信息制造和信息服务的依赖程度。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对信息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的直接消耗系数都低于0.01,且2012年的直接消耗系数都要比2007年有所减少,反映出这些产业对信息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的直接关联度和依存度本就较低,且依赖程度还在减弱,尤其是第一产业对信息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均不大于0.001,第一产业每增加1万元的总产出,需要信息产业投入不高于10元,反映出安徽省农业对信息化的需求较低,安徽省农业信息化水平仍处于较低的水平。

3.产业波及效应。产业波及效应指某一产业发生变化后,會引起其直接相关产业的变化,并且这些相关产业部门的变化又会导致与其直接相关的其他产业部门的变化,依次传递下去。反应产业波及效应的具体测度指标有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1)通过计算各产业的影响力系数,可知2007年、2012年信息制造业的影响力系数分别为1.2670、1.2351,信息制造业的影响力系数都高于1,说明信息制造业对社会生产的影响程度高于社会平均水平,信息制造业对国民经济有较大影响,加大对信息制造的投资,将促使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地发展。信息服务业无论是2007年还是2012年的影响力系数都小于1,但2012年的影响力系数要高于2007年系数,说明信息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程度有所增加,其对国民经济其它产业的影响、辐射能力在逐步提高。(2)信息制造业、信息服务业2007年和2012年的感应度系数都低于1,说明信息产业还没有成为国民经济的关键部门。且和2007年相比,信息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2012年的感应度系数有所减少,这说明其它产业的发展对信息制造和信息服务的需求在减少,但也反映出信息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受其它产业的制约作用有所减少,信息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的独立性在逐步提高。

四、结论和政策性建议

1.分析结论。(1)安徽省产业结构仍然体现出明显的“二三一”格局,第二产业比重最大,信息产业规模还比较小,且信息产业2012年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比2007年有所减少,说明安徽省信息产业发展水平还比较低。(2)安徽省信息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对其它产业有不同程度的依赖,尤其是对第二、三产业的消耗系数较高。(3)无论2007年还是2012年,信息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的影响力系数都要大于感应度系数,因此安徽省应该采取主动发展的模式来发展信息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其他产业来推动信息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的发展。(4)安徽省农业信息化程度还不高。第一产业对信息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的直接消耗系数都很小,说明农业对信息产品的需求极少,反映出安徽省农业信息化程度不高。

2.政策性建议。(1)推进信息产业与其它产业的互动融合。信息化在安徽省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体现的作用还不够,需要安徽省积极实施“互联网+”系列行动,逐步提高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的信息化水平,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三化”融合。(2)加快信息产业创新平台建设。作为科技大省,安徽省应积极推进现有的创新研发平台建设,同时积极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以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契机,积极加大对研发创新平台的引进力度,逐步增强安徽省的科技创新水平和信息化水平。(3)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单纯依靠信息产业自身能力还很难实现快速健康发展,这就需要政府通过集聚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资源,加大对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电子商务等信息产业细分行业的支持力度,积极培育基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信息产业发展新动能。

信息产业经济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信息产业的发展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研究论文

摘要:新时期,人类社会走向了新的发展阶段,信息技术、通讯科技等的发展推动人类社会朝着信息化时代转变。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正在以强大的势头和动力走进人类社会、人们的生活,形成了庞大的信息产业,为社会经济发展贡献全新力量。本文分析了信息产业的发展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关键词:信息产业;经济发展;贡献;研究

中图分类号:F127;F49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5-000-01

信息产业的发展既是信息技术发展的结果,又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成果。新形势下,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着我国逐渐走向了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了以信息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我国形成了巨大的信息工业产业链,为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我国信息产业发展情况分析

根据行业专家的总结,信息产业是一门服务型产业,负责信息的生产、传输与服务,能够为社会各个行业、企业提供及时、到位的服务,推动整个社会的高效建设与发展。

目前,我国信息产业通常包括两大部分:第一,信息设备加工业,该行业主要负责通讯设备等的生产加工,这些设备或产品具有电子处理、记录与检测等功能,从而有效控制设备产品的生产过程;第二,信息服务业。利用电缆系统来进行信息的处理与传输、通讯,这其中主要是指软件开发行业、信息服务业等。

根据调查显示,工业化道路以来,我国的信息产业一直处于稳步发展的状态,信息产业的增加值已经达到千亿元,而且始终保持稳固上升的增长势头。与信息设备制造业相比,信息服务业的增幅更大、增速更快,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整个社会正在走向信息新时代,人类社会对于信息服务的需求度也必将有增无减,信息服务业的飞速发展也意味着信息产业正在走向结构优化阶段,发展方式得到了优化调整。总体来看,信息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信息产业发展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研究

信息产业作为一门新兴产业,已经随着时代的发展融入了国民经济发展的主流,对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贡献,具体体现在:首先,信息产业自我产值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其次,优化与改造传统产业创造的间接经济增长值。

下面将利用贡献率指标来深入剖析信息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直接贡献,同时,通过弹性分析法来预测信息产业所创造的间接经济增长值。

1.直接贡献率分析

作为重要的经济发展分析标准,贡献率一般有直接和间接之分,前者主要指信息产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后者则是指不同产业增加值和GDP增量之间的比值,用于信息产业,则分别用Cd(it)和C(it)来表示,具体有如下关系式:

Cd(it)=AVit/GDPx100%

AVit------------信息产业增加值

C(it)=ΔAVit/ΔGDPx100%

经官方调查显示,信息产业对GDP的直接贡献率仅有12%上下浮动,在2007年甚至只有10.85%,随着国家财政支持性资金的投入,一些重要的信息产业项目建设、开发,才逐渐提高了其对GDP的直接贡献率,在众多与信息产业相关的产业中,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异常迅速,在整个信息产业中占据了主导地位,然而,最近几年内一些与信息设备相关的硬件加工、制造等行业企业也为国内生产总值的创造做出了直接贡献。

总体来看,信息产业对GDP的直接贡献率逐渐呈向上发展的趋势,这就意味着信息产业对GDP的贡献率有着巨大的潜力,而且信息产业的发展稳中求进,同时,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其他与之相关的产业,甚至一些传统产业也都得以带动发展、优化与改造,由此来看,信息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间接贡献率正在逐步上升。

2.间接贡献率

所谓的间接贡献率则指的是GDP对信息产业增加值变化的反应程度,这种反应程度用Eit来表示,具体可以通过GDP变化的百分比和信息产业增加值变化的百分比间的比例关系来表示,具体的关系式为:

Eit=ΔGDP/GDP/ΔAVit/AVit

由于无论是GDP还是信息产业增加值,都呈正向发展,此公式得出的结果通常为正数,对整个社会近五年的统计数据带入此公式,最终得出的Eit结果趋近于1,甚至大于1。

当Eit<1时,信息产业自身发展较快,超出了GDP的增长速度;当Eit>1时,则意味着信息产业发展放缓,落后于GDP发展速度。

经过近五年的数据分析得出结论,信息产业对于GDP的间接贡献率相对较小,这就意味着对国内经济的贡献更多地体现在直接贡献率方面。

3.提高信息产业对经济发展贡献率的对策

(1)加大力度扶持信息服务业

在以信息通讯为主流的现代社会,信息服务业势必会对GDP的发展带来更大的贡献,对此,国家有必要加大力度来扶持信息服务业,既要调动市场经济的作用,驱动企业自主研发信息服务性产品,又要加强政府的调控,利用经济、政策等职能性措施来支持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同时,逐步创建人才吸引机制,为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招贤纳士,形成巨大的人才储备力量。

(2)加快信息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信息产业的发展要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要重视新技术的开发与运用,信息型企业要不断提升自身自主研发能力,开发出更多的信息服务产品,并不断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善于利用国内、国外先进技术,以此为基础来逐步开发、创新,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信息产品,参与国际竞争。

创建现代企业制度,支持部分实力相当的信息服务类企业努力走向国际市场,逐渐占据更多的国际、国内市场份额。要进一步优化信息产业结构的调整,一方面要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同时,也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支持并带动与之相关的其他行业,例如:传统工业、制造业等的信息化发展,逐步实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此外,还要积极促进传统产业的技术创新,支持传统产业科学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充分利用信息服务来辅助支持传统产业的发展。

经济信息毕业论文第3篇

信息产业经济论文3400字(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信息产业对经济的促进作用研究论文

摘要:信息产业可以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该研究使用“一带一路”16个国家投入产出表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信息产业已经成为各国国民经济的重要部分,并通过产业关联作用影响本国和其它国家的国民经济发展。建议各国积极参与“信息丝绸之路”建设,进而共同推动“一带一路”区域的经济繁荣。

关键词:信息丝绸之路一带一路经济影响信息产业

信息化对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对于“一带一路”建设同样重要。在我国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中,提出了“信息丝绸之路”、“网上丝绸之路”,并将其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部分。

“信息絲绸之路”和“网上丝绸之路”建设需要信息产业的支撑,这也为各国信息产业的发展与国际合作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研究信息产业对“一带一路”各国产业经济的影响,可以让各国看到信息产业对本国和他国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有助于各国积极参与“信息丝绸之路”和“网上丝绸之路”建设,进而使“一带一路”建设取得更大成效。

一、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影响

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移动电话等的普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信息产业快速发展。同时,信息产业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得以体现,最直观的就是信息产业产值及其与GDP的关系。

本文使用WIOD投入产出表(世界范围的投入产出表,WorldInputOutputData)数据进行分析。该投入产出表有“一带一路”16个国家,包括了部分OECD国家和金砖国家,其中包括“一带一路”区域内面积大、人口多、经济好的主要国家。利用投入产出表数据,可以计算出信息产业产值、信息产业产值占国内总产值比重、信息产业对GDP增长的直接贡献率等信息(如表1所示)。

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最直接影响,主要体现在信息产业增加值对国民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上。各国信息产业在2000年—2014年间对GDP的直接贡献率平均为2.4%—6%,平均直接贡献率为4.6%。由于各国信息产业发展情况不同,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差距较大(如图1所示)。例如,印尼的电信业贡献最大,印度以及中东欧国家的IT服务业贡献最大且信息产业总体贡献也较大,中国的IT制造业贡献最大。图1信息产业细分产业增加值对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率总结这些国家信息产业的发展规律发现,各个细分产业的表现有所不同。电信业会逐渐成熟并有衰退趋势,IT服务业属于发展空间较大的产业,IT制造业能够维持较强的生命力。从各国2000年到2014年间各细分产业在国民经济总产出中的占比排名变化,或者从产业联动效应分析中,都可以发现这一规律。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不仅可以了解各个国家信息产业的不同地位,也可以了解不同细分产业当前所处的阶段和未来的发展潜力。

二、信息产业对本国产业的影响

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在信息产业发展的同时,也通过产业关联效应带动了国民经济各国产业部门的发展,进而促进本国的经济增长。根据投入产出表,可以计算影响力指标反映信息产业对其后向关联部门的拉动效应(对其他产业产品的需求),以及感应度指标反映对其前向关联部门的推动作用(产品提供给其他产业),考察各细分产业对国民经济影响的动力机制及其动态变化。为了同时反映细分产业部门的影响力和感应度,下面以感应度为横坐标、影响力为纵坐标作图,以均值(1,1)为坐标原点分为四个象限,气泡大小代表产值占比。

在多数国家,发展电信业对推动国民经济有重要作用(如图2所示)。多数国家电信业的影响力小于1而感应度大于1,说明电信业对本国其它产业的拉动不算大,但推动力不小。电信业务普及程度越高,电信业对经济的推动作用越大。在电信业产值占比较大的国家(气泡较大),电信业对其它产业的推动作用更明显;而在中国以及互联网普及率较低的印度和印尼,电信业的产业联动作用都不大。互联网普及率已经处于相对较高水平的国家,电信业对本国各产业的推动力在减弱(箭头走势主要是向左)。图2电信业的联动作用变化示意图总体上看,IT服务业对其他产业的关联作用不太大(影响力和感应度多数小于1),而且,很多国家的这一作用还在减弱(箭头走向左下方)。对于主要为西方发达国家提供IT服务的部分东欧国家和印度,虽然IT服务业的比重在下降(气泡变小),但其影响力却略有增加(箭头走向左上方),说明较小的IT服务业同样可以撬动经济增长。印度虽然互联网整体发展水平较低,但该国已经将IT服务业特别是软件业作为战略性产业,该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上升较快。相比之下,中国IT服务业部门的产出占比较低,在56个产业部门中仅排名37位,对其他产业的联动作用也明显下降(如图3所示)。图3IT服务业的联动作用变化示意图IT制造业产业对其他产业的推动和拉动作用都非常大(影响力和感应度都处于交叉点右上方),但其作用在减弱(很多国家的箭头走向左下方)。多数国家IT制造业产业规模变化不大,互联网普及率较高的国家,IT制造业比重上升较为明显(如图4所示)。图4IT制造业的联动作用变化示意图三、信息产业对其它国家的产业影响

“一带一路”强调国际合作,“信息丝绸之路”建设也需要沿线国家共同建设,各国信息产业发展不仅对于本国经济有促进,对于“一带一路”区域整体经济也有重要推动作用。依据16国的国家间投入产出表,算出各国各个产业部门的国际影响力系数、国际感应度系数,可以了解信息产业在国际产业合作中对其他国家产业发展的联动作用。下面作图对比互联网各细分产业的对国内和国外的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如图5所示)。图5信息产业的联动作用对比图多数国家的信息产业发展,对本国的影响更大。从图中可以看出,几乎所有国家的国内关联都位于第一象限,国外关联都位于第三象限,多数国家信息产业对国内的关联作用明显大于其对国外的关联作用。

IT制造业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相对较大。在各产业的国外联动中,IT制造业的国际产业链比较发达,需要较多的国外产业提供中间产品,所以其对国外产业的影响力明显高于其他两个产业。另外,产业的国外关联度较高的国家,基本上都是本国互联网普及率较高的国家。这可以侧面说明,一国如果自身互联网发展水平不高,该国的信息产业不容易“走出去”。

一个重要的发现是中国在国际合作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如果说各国更为利己,则中国既有利己,又有明显利他。图中,中国的IT制造业是个特例,其国外关联度位于第二象限,且其对国外的推动作用还大于对国內的推动作用。当然,中国在推动其他国家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拉动了本国的经济增长(IT制造业对国内产业的影响力远超于对国外产业的影响力)。

四、结论和建议

使用“一带一路”16个国家投入产出表数据分析,发现信息产业已经发展为各国国民经济的重要部分,并通过产业关联作用影响本国和其它国家的国民经济发展。对于这16个国家,信息产业产值占国内总产出的平均比重从2000年的3.6%增长到2014年的4.7%,对GDP的直接贡献率为4.6%;2014年,信息产业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最终需求,会拉动本国国民经济增加1.25—2.39的总产出;国民经济各个经济部门平均增加一个单位的最终需求,要求信息产业供给1.25—2.29个单位的产出量。“信息丝绸之路”的建设运营在带动各国国内信息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可以带动其它国家的产业发展,形成国家间产业的关联效应。除了中国的IT制造业之外,俄罗斯、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国也都在国际产业合作中获得不少收益,尤其对周边国家发展起到了显著推动作用。

可见,各国发展信息产业有助于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一带一路”区域是未来世界新增网民的重要来源地,建设“信息丝绸之路”有影响全球信息产业未来格局的战略性意义。对于各国信息产业,无论是提高国内信息化水平,还是在整个“一带一路”区域推动互联网经济发展,都是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这不仅有利于本国信息产业争取有利的竞争地位,也有助于促进本国和区域整体经济增长。因此,各国应积极推动信息产业发展,共同推动“一带一路”区域走向繁荣。

信息产业经济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基于投入产出的安徽省信息产业经济效应论文

运用投入产出理论,将信息产业细分为信息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以安徽省2007年和2012年42部门投入产出表为例,揭示了信息產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等指标,并对安徽省信息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的产业关联和产业波及效应进行比较分析,由此揭示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

一、前言

信息化已经成为引领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信息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诸多行业部门存在着千丝万缕的交错关联。国内不少学者对信息产业的关联效应作了相应研究,例如徐丽梅指出我国信息产业是中间投入型产业,对上下游产业具有较高的影响力和推动力;盖建华认为信息制造业对现代服务业的影响力很强,但整个信息技术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还比较低;周敏认为浙江省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具有不同程度的依赖,但浙江省的经济发展对信息产业的推动作用还比较小。

目前的研究成果对于我们认识信息产业的发展状况,并为后续进一步深入研究信息产业以及促进国内信息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现有的这些研究基本上都是应用我国或者某一个地区的单独一张投入产出表,这并不能看出信息产业的关联效应动态变化情况。安徽作为长三角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首个新型城镇化试点省份,其信息产业经济关联效应和波及效应如何?基于以上分析考虑,本文基于最新的安徽省2012年42部门投入产出表以及安徽省2007年42部门投入产出表对安徽省信息产业经济关联效应和波及效应进行动态比较分析。

二、研究方法和数据选取

1.投入产出分析说明。投入产出分析法是利用投入产出表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再生产各环节之间数量依存关系进行分析的经济数量方法,投入产出表的平衡关系是:中间需求+最终需求=总需求(总产出),中间投入+初始投入(增加值)=总投入,总需求=总投入。投入产出分析的基本工具是投入产出表,投入产出表是反映国民经济各产业投入与产出的数据表,投入产出表的平衡关系是:中间需求+最终需求=总需求(总产出),中间投入+初始投入(增加值)=总投入,总需求=总投入。投入产出分析的主要指标有:

(1)直接消耗系数也称作投入系数,计划公式为,其中,是部门生产中消耗的第部门产品的数量,是部门的总投入。直接消耗系数越大,说明部门对部门的依赖程度越大。

(2)影响力系数。影响力系数越大,说明该部门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越大。大于1,说明产业对社会生产的影响程度高于社会平均水平;小于1,说明产业对社会生产的影响程度低于社会平均水平;等于1,说明产业对社会生产的影响程度等同于社会平均水平。

(3)感应度系数,感应度系数越大,说明该产业受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越大。某部门的感应度系数大于或者小于1,说明该部门的感应程度在全部部门中位于平均水平以上或者以下。

2.数据来源和结构调整。我国或者某地区的投入产出表每逢尾数是7和2的年份编制一次,本文所需基础数据来源于安徽省2007年以及2012年投入产出表中的42部门表。根据2007年投入产出表与2012年投入产出表,结合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GB/T4754-2011)中对信息产业的表述,本文将信息产业分为信息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其中信息制造业主要是指“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信息服务业主要是指“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为研究需要,本文将2007和2012年投入产出表调整为包含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剔除信息制造业)、信息制造业、第三产业(剔除信息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的5×5部门的投入产出表。

三、实证分析

1.信息产业发展状况。为了了解安徽省信息产业整体发展水平,我们利用调整后的2张投入产出表分别计算出各产业部门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整体而言,安徽省信息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较少,远远落后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且信息产业2012年的比重比2007年有所减少,说明安徽省信息产业总体规模和发展水平还较低,从信息产业内部来看,2012年信息制造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比2007年有显著增加,反映出信息制造业发展相对较好。

2.产业关联效应。产业关联效应是指经济系统中各部门间的关联关系,其衡量指标主要有直接消耗系数。通过计算安徽省5部门各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信息制造业对第二产业、信息制造业自身以及第三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都大于0.1,说明信息制造业每增加1万元的总产出,需要第二产业、信息制造业本身以及第三产业各投入1000元以上,反应了信息制造业对第二产业、信息制造业自身、第三产业的依赖度较强。信息制造业对第一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2007年和2012年均为0,说明信息制造业对第一产业的发展没有起到任何拉动作用,且这种状况没有得到改善。(2)信息服务业对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都大于0.1,说明信息服务业每增加1万元的总产出,需要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各投入1000元以上,信息服务业对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依赖程度较大。信息服务业对第二产业的依赖度较强,这主要是因为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对为其提供基础设施服务的上游产业的拉动能力较强,但是2012年的系数要小于2007年的系数,反映出信息服务业对第二产业的拉动作用有所减弱,这种情况应该得到重视。信息服务业对剔除自身的第三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较大,说明部门内部产业性质相近、相互关联度大的特征,这有利于服务业内部集聚经济的形成和生产效率的提升,且2012年的系数要高于2007年的系数,说明信息服务业对其它服务业的拉动作用在增强。以上主要分析了信息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对其它产业的依赖程度,下面分析其它产业对信息制造和信息服务的依赖程度。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对信息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的直接消耗系数都低于0.01,且2012年的直接消耗系数都要比2007年有所减少,反映出这些产业对信息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的直接关联度和依存度本就较低,且依赖程度还在减弱,尤其是第一产业对信息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均不大于0.001,第一产业每增加1万元的总产出,需要信息产业投入不高于10元,反映出安徽省农业对信息化的需求较低,安徽省农业信息化水平仍处于较低的水平。

3.产业波及效应。产业波及效应指某一产业发生变化后,會引起其直接相关产业的变化,并且这些相关产业部门的变化又会导致与其直接相关的其他产业部门的变化,依次传递下去。反应产业波及效应的具体测度指标有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1)通过计算各产业的影响力系数,可知2007年、2012年信息制造业的影响力系数分别为1.2670、1.2351,信息制造业的影响力系数都高于1,说明信息制造业对社会生产的影响程度高于社会平均水平,信息制造业对国民经济有较大影响,加大对信息制造的投资,将促使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地发展。信息服务业无论是2007年还是2012年的影响力系数都小于1,但2012年的影响力系数要高于2007年系数,说明信息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程度有所增加,其对国民经济其它产业的影响、辐射能力在逐步提高。(2)信息制造业、信息服务业2007年和2012年的感应度系数都低于1,说明信息产业还没有成为国民经济的关键部门。且和2007年相比,信息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2012年的感应度系数有所减少,这说明其它产业的发展对信息制造和信息服务的需求在减少,但也反映出信息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受其它产业的制约作用有所减少,信息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的独立性在逐步提高。

四、结论和政策性建议

经济信息毕业论文第4篇

主导作用,靠信息、知识和智力来,有数字经济、经济、知识经济、智能经济

等各种叫法。其中知识经济这一术语最近在我国的流行是有原因的。2.信息与知识

、智能的关系,进一步说明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在总体上是一致的,但也不能忽视两者

在层次上的差异。3.阐述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五种作用,同时指出知识在信息经济

发展中的五种新作用。4.对知识经济的宣传应防止片面性,要全面认识与经济的相

互关系,促进观念转变,推动机制变新。5.为迎接世纪之交新经济在我国的来临,提出

要采取与发展工业经济不同的非常规战略,列举了五大战略要点。

【关键词】信息/知识/信息经济/知识经济

【正文】

1信息经济及其种种称谓

从生产力发展的看,人类在古代利用物质资源,主要是土地等资源,

依靠自身体质,创制人力工具,扩展人的体质功能,建立农业经济和农业社会;在近代

则利用物质和能量两种资源,特别是资本和动力资源,制造动力工具,解放人的体力劳

动,建立工业经济和工业社会;在又进一步利用物质、能量和信息三种资源,把信

息资源提到重要的战略资源的高度,制造智能工具,解放人的脑力劳动,建立信息经济

和信息社会。

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的出现,分别是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的结果;信息经济的兴起

,显然是本世纪40年代开始、70年代加速、90年代全面铺开的信息革命的产物。

信息革命是在科技一体化和科技非线性发展新形势下掀起的一种高科技革命,信息

革命既是科技革命,又是产业革命。尽管高科技除信息科技外,还有生物、新材料、新

能源、航空航天、海洋开发、环境保护、管理行为等各种高科技,但是迄今为止,信息

科技是其中最成熟、发展最迅速的高科技。它与其他高科技相比,有两个显著的特点:

一是极强的渗透性以及由此而来的十分广泛的性,几乎是“水银泻地、无孔不入”

;二是能与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相结合,从而会全面扩展和加强人类的信息功能,特

别是管理和决策功能。

作为信息革命在经济领域的伟大成果的信息经济,是通过产业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化

两个相互联系和彼此促进的途径不断发展起来的。所谓信息经济,是以现代信息技术等

高技术(基于的技术)为物质基础,信息产业起主导作用的,基于信息、知识、智

力的一种新型经济,如果说,在工业经济中,钢铁、汽车、石油化工、轻纺工业、能源

、运输、电话通讯等传统产业部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那么,在信息经济中,居

重要地位的则是芯片、集成电路、电脑的硬件和软件、光纤光缆、卫星通信和移动通信

、数据传输、信息网络与信息服务、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环境保护、航天与海

洋等新兴产业部门。同时,科技、、文化、等部门通过产业化而变得越来越重

要。这种信息经济的发展,不仅不会否定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的存在,相反

会促进这三种经济的素质通过信息化后大为提升,并导致信息型经济取代物质型经济而

在整个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

美国是世界上信息经济最发达的国家。这首先表现在,美国同信息直接与间接

有关的部门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已达到80%;1996年国内生产总值增幅中约有1

/3来自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特征的信息产业;信息产业正以两倍于整个经济的速度增长

着。其次,还表现在蓝领职工占全国职工的比重,正在从90年代中期的20%缩减到下世纪

头十年的10%;非专业的白领职工占全国职工的比重,在这差不多15年左右的时间内,也

将从40%减少到20-30%;而专业性白领职工,即知识型人员,则有可能从40%迅速增加到

60-70%。这后一类人员包括开发人员、设计人员、信息和咨询人员、经理、教授、

科学家以及其他有各种专业知识的智力劳动者。

同志在1997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重要讲话中提到,“国际上有

这样一种说法,下一世纪将进入信息经济、科技先导型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经济的”

。这段话反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实际,它表明信息经济的发展是与科技先导相伴而行的

,同可持续发展是一致的。

由于信息的多义性与多维性,信息经济必然也是多义的与多维的。从信息经济本身

来说,它可以狭义地理解为信息部门的经济,也可以广义地理解为信息社会的经济。从

信息社会的经济而言,信息经济在信息技术层次上有数字经济、网络经济,甚至比特经

济等多种称谓。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商务部不久前首次了以《崛起的数字经济》为

题的政府报告。同时,网络经济这一称谓正在突破技术含义而为国际经济界所广泛接受

,出现了网络贸易和网络以至整个的网络经济等新实践。在信息内容的层次上,信

息经济则有知识经济、智能经济或智力经济等称谓。其中,关于知识经济的提法近半年

来几乎在我国的媒体风靡一时。此外,对信息经济还有更一般的非物质经济、后工业经

济以及相对于传统经济而言的所谓“新经济”等种种叫法。以上种种称谓都是从一个特

定方面来反映信息经济的特征的。在使用时不同人士从不同角度往往有不同的选择,这

是正常现象。然而,我们认为信息经济这一总概念最能直接反映信息社会的经济的本质

,同农业经济、工业经济这类物质生产经济相对应最为确切,还能同信息革命、信息技

术、信息产业、信息市场、信息文明、信息社会等一系列概念保持一致性,而且又有利

于引导我国在现阶段优先发展信息产业。

自从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那份报告以来,尤其

是1997年美国总统克林顿在一次演讲中提到知识经济以后,我国知识界在各种书报刊等

出版物中掀起了一阵“知识经济热”。这种现象的产生,从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入宣传、

高技术及其产业化的迅猛发展、自主知识产权日益重要以及知识分子的心态等各方面来

考察,是合乎情理的,对提高人们关于未来经济发展方向的认识,也是有益的。

诚然,美国等发达国家在信息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已进入“知识管理”阶段,从过去

以信息为基础开展竞争谋取收益,转向现在更强调知识创新,不仅重视信息及其集合的

作用,而且更重视信息使用者对信息集合的反应和运用,力求把信息转化为知识。然而

,在我国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和信息经济为时还不长,信息资源本身尚未充分开发和有效

利用而处于相当落后的阶段,文盲比重还不低,基础教育尚不够普及,工程技术人员与

其他专业人员的数量并不很大的情况下,急于向在中继设置信息总监(CIO)之后又增

设知识总监(CKO)的美国看齐,企图跨越阶段,早日迎来较高层次的信息经济,尽管主观

愿望良好,但在客观实际中,很可能会受挫,因而值得我们关注。

2信息与知识的关系

为了对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在大的方面相互一致而在小的方面略有差异加深认识,

有必要考察一下信息与知识的关系。

在日常用语中,人们往往把载于特定信号的信息理解为数据、资料、消息、新闻、

情报、知识等的总称。但在科学术语中,上述各个概念相互之间以及它们与信息之间都

有一定的差别。把信息和知识作为科学概念按照各自的客观对象来定义,信息是反映事

物运动的状态及其变化方式的,知识则是研究事物运动的状态及其变化的的。只有

通过对信息的加工,才能获得知识。相反,没有信息,也就谈不上知识。可以说,知识

是信息升华的成果,也是一种浓缩的系统化了的信息。具体点说,知识是一种能够改变

某些人或某些事物的信息,这包括以下的内容:知识既使信息成为人类活动的基础,又

通过对信息的运用使人类更有效地开展活动。所以,学者们常把信息与知识的关系比作

两个大小不同的同心圆,信息是外层圆,知识是内心圆。这形象地表明了信息是知识的

基础,而知识是信息的核心。

拿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报告中对知识的“四分法”来说,

“是什么”(Know-what)和“是谁”(Know-who)这两类知识,就是原始信息,“为什么”

(know-why)和“怎样做”(Know-how)这两类知识,则是深加工信息。

除知识外,人们还提到智能(或智力)。这是指运用知识解决的能力。用学术

术语来说,智能是激活了的知识。追本溯源,智能是搜集、加工、传播、应用信息的能

力,是信息能力的集中表现。由于信息科技的发展,人工智能的运用越来越普遍。信息

网络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就是智能化,无论是智能的提高还是知识的普及,必须有现代

信息网络作支撑,以信息内容的有效利用为基础。

弄清了信息、知识、智能三者之间的关系,也就容易理解信息、知识经济、智

能经济三种提法的联系和区别了。显然,与传统的物质型经济相对应的是信息经济,而

非知识经济或智能经济,因为后两者都是前者内部层次不同的子集。现阶段我国还是工

业农业国,经济和农业经济等物质生产经济仍居主导地位,随着国民经济信息化的

推进,信息经济已经产生,并在迅猛中,但尚未充分发达起来。在这种情况下,用

知识经济和智能经济的观点来促进信息经济的发展是必要的,但是用它们来取代信息经

济,就有以偏概全、超前发展、违背客观经济的危险。

3知识在工业经济与信息经济中作用的异同

知识对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始于工业经济,并非为信息经济时代所特有。

根据马克思在《资本论》、《经济学批判大纲(草稿)》等著作中的,大

工业时代及其在技术上的这类知识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表

现:

(1)科学包括在生产力里面,推动生产力向前发展;“知识、学问”在很大程度

上变成了“直接的生产力”,并“控制”和“改造”“社会生活过程”的条件。

(2)社会的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的力量”,“大工业把巨大的力和自然科

学并入生产过程,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

(3)“机器、火车头、铁路、电报、自动纺棉机等等”,“都是物化的智力”,科学

技术的发展,导致劳动工具不断革命。

(4)新的原材料和能源的发现、利用,需要有科学技术知识及其相应的运用。

(5)劳动力是体力与智力的结合,体力靠发明的工具来增强,智力靠生产技能和

经验的、科学技术和社会文化知识的积累来提高。

上述知识对经济发展的各种作用在信息经济时代依然存在,并需要继续加以发挥。

但是,信息革命后,知识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发生了质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

(1)知识和信息在生产力中的作用已从非独立因素变成独立因素了,并由潜在的生产

力变成了现实的生产力,这种知识生产力已经成为生产力、竞争力和经济成就的关键因

素。

(2)随着信息的发展与完善,知识的生产、传播、使用已大为改观,使知识对经

济和社会的作用日益强化。

(3)出现了知识密集型产业、知识型、智能工具和智能产品,知识产业或信息产

业由先导产业逐步变为主导产业,知识作为一种独立的投入要素创造价值,对知识产权

的保护与工业时代相比达到了新的高度。

(4)在社会总劳动中,智力劳动者的比重和相对重要性极大地提高了,而在智力劳动

中,专业性的高级智力劳动者的比重和重要性也随之增加了。

(5)除科学技术知识外,管理和行为科学的知识越来越重要,它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也越来越大。生产管理正在变为信息管理或知识管理,科学主义的理性管理(硬管理)

与非理性主义的文化管理(软管理)正在深化融合中。

信息时代的经济竞争必然是知识和智力的较量。因此,必须重视知识积累、知识更

新、知识创新。在知识每隔一年多增加一倍的“知识爆炸”情况下,还要善于识别和选

取知识,把最合适的知识运用在最合适的地方。

4正确宣传知识经济

把知识经济作为未来信息社会经济形态的一种概括或一个阶段来加以宣传,是必要

的。但在宣传中应防止种种片面性和错误倾向。

例如,只谈知识经济,不提信息经济,甚至处处把“信息”换成“知识”。在经济

合作与发展组织关于知识经济的定义中,既讲知识,也讲信息,认为知识经济是建立在

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消费的基础上的经济。迄今为止,谈论知识经济的书文所举

的实例,多数都是信息产业和信息企业,尤其是其中的软件产业和软件企业。

又如,只提高技术及其产业,以掩盖信息技术及其产业在现阶段和今后较长时期内

的突出地位和巨大作用。在生物技术等其他高技术实现大规模产业化为早的情况下

,应对信息技术已经给经济带来的革命性有足够的认识。

再如,只强调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决定性作用,而忽略另一面,即经济发展对科

技进步的决定性作用。从上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

生产关系的变革,并进而引起上层建筑的改进;但另一方面,生产关系以及建立在此基

础上的上层建筑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在一定条件下还起决定性作用,会束缚或解放生

产力的发展,显然,经济运行机制不活、经济管理体制不改,科技是难以发展起来的。

从实践上看,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在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科技进

步;但另一方面,科技进步需要越来越多的资金投入,尤其是高科技,回报大风险也大

,没有一定程度的经济发展作基础,科技进步特别是高科技的研制与开发,只能是美好

的幻想。有位学者说,实施“科教兴国”的同时也要求“国兴科教”,即需要发展经济

以支持科技和。这不无道理。试想经济不发达,经费不足,闲暇时间和自由思想少

,科学怎么能发展;不搞市场经济,缺乏竞争,又怎能迫使技术不断更新。所以,科技

与经济是相互作用的。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科技更进步;或者说,经济发展——

科技进步——经济更发展,这是一个互动的良性循环,是我们要积极争取的,从而可使

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彼此结合。科技落后——科技不发达——科技更落后;

或者说,经济不发达——科技落后——经济更不发达,则是另一种互动式不良循环,是

我们应竭力避免的,决不能使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相互牵制、彼此割裂。在社会经济大

系统中,科技进步并不是独立的外生变量,而是由经济发展等系统内其他因素所决定的

一个内生变量。这一点近几年已为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所认识。

把科技对经济的单向作用关系解释为知识对经济的单向作用关系的同时,还有个别

文章把知识不同于信息的特性归结为“人脑”,进而认为人脑“它是生产知识的唯一源

泉”(见《数量经济技术经济》1998年第1期第18-19页),知识的生产固然与人脑

的思维加工有关,但其来源并非人脑而是实践。且不说知识来源究竟是什么这个唯心论

和唯物论之争的古老话题,如果从科技决定经济到知识决定经济,再到人脑决定知识,

沿着这条思路来认识,那么就可能重现“”时期“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那种神话般幼稚可笑的错误。这就需要引起我们大家警惕了。对未来经济的任何探索

,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而应防止主观想象的危险倾向。

宣传知识经济,旨在促进观念转变,推动机制革新。转变观念包括转变投入、资产

、效益等等的观念。在生产投入中,既要重视劳动和资本的投入,更要重视科技、教育

、管理等种种知识和信息的投入,把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放到首要位置上,

并充分重视机制革新和增强创新能力。

5用新战略迎接下世纪新经济的来临

在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信息化大潮流中,制定面向21世纪的经济发展战略,必须正确

把握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为在下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化,把我国建成

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党的十五大依据邓小平理论,在科学地分析国内外形势

的基础上,制定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其中,把“改造和提高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

业和高技术产业,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作为重要的。这就为我国从的工农业

经济时代进到信息经济时代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发展信息经济的战略,可以借鉴但必须从根本上不同于发展工业经济的战略,

方能取得成功。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要努力实现“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

。世纪之交的现代化主要是信息化。正如同志所说的,“四个现代化,哪一化也

离不开信息化”。通过国民经济信息化发展信息经济,应采取非常规的发展战略,特别

要掌握以下几个要点:

首先,应遵循中央提出的两个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两个转变

(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和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两个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积极推进工业经济和工业

社会向信息经济和信息社会的过渡。我国目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大约为730美元,按这一

指标,正处于工业经济和工业社会阶段(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要求为600-1500美元)

,离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000-20000美元的信息经济和信息社会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其间

需经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500-4000美元的先进的工业经济和工业社会。

其次,在上述过渡中应注意经济、社会、科技三位一体协调发展,人民生活、社会

生产和环境生态三个方面综合平衡,同时高度重视文化因素及其影响的作用,弘扬中华

文化,构筑我国跨世纪的国际文化战略,依据悠久和博大精深的文化优势,在全球

信息经济和信息文明中占据制高点。

再次,在全球竞争超常激烈的环境中,经济变革速度随着产品更新换代、产业结构

调整和转移的加快而加快,面对美国等主要发达国家已在全球信息市场独占鳌头(1996

年美国、欧洲和日本在全球信息市场中所占销售份额高达84.6%,其中约有一半为美国所

独得)的局面,我国要发展信息经济,除实行跨越战略(如跨越模拟化阶段,一步进到

数字化阶段)和创新战略(如改进创新机制和建立创新体系等)的结合外,有必要采取

“合纵连横”的合作竞争战略及力克弱点、猛扩强项的“扬长避短”战略等一系列不靠

硬拼而用智取的出奇制胜战略,以便在国际竞争中赢得和保持优势。

再其次,优先发展信息产业,特别是其中的软件业和信息服务业,全面改造和带动

其他各项传统产业。信息产业已被确定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但仍需要不断改进信息

产业的内部结构,不断扩大信息产业的外部效应,使信息产业与其他非信息产业走上互

动式发展的轨道。

最后,在信息经济发展过程中,不能采取地区“平推”战略,而应突出重点地区,

兼顾一般地区,以重点带一般,分步渐进的地区“带动”战略。既要选好重点,重点不

经济信息毕业论文第5篇

论文摘要:论文基于信息经济学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理论中的信号博弈和贝叶斯均衡原理,分析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的博弈过程。

一、前言

1996年詹姆士·莫里斯和威廉姆·维克瑞,2001年乔治·阿克尔洛夫、迈克尔·斯宾塞和约瑟夫·斯蒂格里茨因为对信息经济学的研究而获得诺贝尔奖,激起不少学者进一步关注信息经济学的兴趣,但是因为很多人不太了解信息经济学的内涵,而视其为高深莫测的理论。其实信息经济学原理非常简单,只要我们肯做有心人,善于用所学知识分析身边事情就会发现信息经济学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就像笔者所在的高校,许多事情和现象,比如招生、教学、评职称、就业等均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这些事情都可以用信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进行分析。

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存在明显的信息不对称,是一个广阔且发育较成熟的市场。这个市场为了迎合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获取充分信息的需要,通常要制定各种政策、规章并通过提高交易成本来减少和消除彼此的信息不对称。本文用博弈论(gametheory)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进行博弈分析。博弈论是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候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也就是说,当一个主体,比如说一个人或一个企业的选择受到其他人、其他企业选择的影响,而且反过来影响到其他人、其他企业选择的决策问题和均衡问题。这里的主体可以是一个人或者一个企业,也可以是一个机构或者群体,如本文涉及到的高校毕业生、接收单位。

根据博弈论中局中人的概念,即博弈过程中能够独立决策、独立承担责任的个人或者组织,设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博弈中。有两个局中人: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本文在研究中用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分析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博弈。

二、高校毕业生及其就业市场的特征

高校毕业生虽然不是物质意义上的产品,但它也具有产品的一般属性。

(1)普遍具有知识并且素质差异较大。高校毕业生从参加高考。填报志愿选择学校、专业。经历或专科、或本科、或专科一本科、或专科一本科~研究生、或本科研究生等阶段的系统教育,完成学校规定的学业到毕业答辩,在这个知识资本原始积累的复杂过程中,毕业生身处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城市文化氛围中,会涌现出多种多样的教育效果。即使在同一所学校、同一个专业,接受同样教育历程的两个孪生仔,也会出现不同的教育结果。这就是毕业生品格和素质的差异性,这种个体的差异性普遍存在于客观世界。为了分析的方便,本文简单地将毕业生划分为质量好和质量差两类。一般来说,重点大学和名牌专业的毕业生要较普通院校和一般专业的毕业生综合素质高,博士生要较硕士生、硕士生要较本科生、本科生要较大专生具有更高的素质和能力,比如在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团队意识、视野、体能等方面均有较高指标(当然,不能一概而论,本文并不排除那些虽未经较高层次教育仍然具有真才实学的毕业生)。影响毕业生档次的因素很多,包括毕业生本身的素质、高校的教育水平、专业选择、市场需求、用人单位的人才观等等。如果再加上毕业生的家庭背景、社会关系、性格、谈吐、外观等其他一些非质量因素,毕业生就业市场上的产品可谓琳琅满目、良莠不齐。

(2)高校毕业生质量鉴定难以一概而论,需要专门的知识和接受实践的考验。普通的毕业生和优秀的毕业生,一般人很难识别出来,更何况市场需求呈现多样性。单从毕业生的求职简历和面试来判断。也需要不同用人单位按照不同的需求,安排训练有素和经验丰富的人力资源专业管理人员才能精确地鉴别出某个毕业生的品质、拟给予的岗位和待遇。要考察毕业生的来源、学校、专业、课程成绩、鉴定、实践经历、品行、特长等等方面,要充分了解毕业生的就业需求心理、态度,还要和同类别的毕业生进行比较并分出优劣。必要的时候。还要组织考试和答辩甚至提前进入岗位实习一段时间,要承担“坏人在一定时期内会做好事扮演好人角色”的风险。这无疑在劳动力成本上加大了对毕业生做出正确判断的难度。

(3)判别用人单位的质量对高校毕业生来说难度较大。高校毕业生长期处于象牙塔,相对来说比较封闭,在学期间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在学业上,与外界企事业单位的接触有限。即使是身处信息时代层次较高的研究生,也较少自发地参与社会实践,一些实践机会多由导师或师兄师姐引荐。再加上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毕业生大多还处于被动等待分配的局面,虽然国家在高校扩招后不断推出就业新政策、社会不断推出毕业生就业供需见面会,高校近年来也纷纷成立了就业指导中心、建立了就业信息网。但这些资源往往只有毕业生和家长特别关注,对于那些还没有把就业列入议事日程的在校生来说很多情况下只是过眼云烟,并没有引起太多注意。另外,目前媒体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报道,往往更多地渲染就业的难度。并没有对学生择业进行正确引导,也没有非常有效地提供社会和企业的需求信息,流于表面,缺乏分析。因此,毕业生对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情况并不十分清楚,对招聘单位的资质、信誉、待遇、市场潜力、专业需求程度等信息缺乏了解,往往单凭用人单位的地域、规模、声誉、是否外资等进行选择。择业中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性,忽视专业的对口以及社会的真正需求,难免造成就业市场的人才浪费和社会需求的供给不足。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博弈

因为有了上述3个外生原因,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天生地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这样,毕业生就业市场上就存在以下3种博弈。

1.毕业生之间的博弈

在市场完全竞争的情况下。品学兼优、质量好的毕业生为了显示自己的实力,会想法设法把一切能够传递自己是优秀毕业生信号的信息,比如英语级别证书、计算机能力证书、专业成绩、实践经历、获奖证明等收集整理并呈现给用人单位,以证明自己优于其他毕业生。而品学一般、质量差的毕业生也会积极准备,并以降低待遇标准等形式获取用人单位的注意。有时候。个别毕业生甚至以制造假文凭、假证书等拙劣手段骗取用人单位的信任(当然这样做是要承担一定风险的)。在市场需求一定的情况下,质量好、质量差的毕业生展开一场无形的博弈。博弈的结果往往是质量好的毕业生具有较高的市场竞争力。会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用人单位希望将他们吸纳门下,加盟组织建设,创造财富,他们优先选择质量高的接收单位;而质量差的毕业生不会受到企事业单位的看好,在受到冷落的情况下,他们大多为了尽快有个安身之处常常被动与接收单位签订协议。另外,质量好的毕业生属于精英阶层,数量有限,在人才市场上属于稀缺资源,因而身价较高,多数从事白领工作;而质量差的毕业生大量随处可见,与接收单位的协议成交价格较低,一般安排从事一些基层具体工作,即充当蓝领阶层。

2.用人单位之间的博弈

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上,不仅毕业生因质量参差不齐而处于博弈中,用人单位也因有好赖之分而不断展开博弈。那些具有地域优势、待遇丰厚、声誉良好、个人发展前景看好的单位,比如处于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跨国公司、外资企业,他们会有意识地在市场上向毕业生展示自己雄厚的经济实力、优质的内部管理流程和自由宽松的个人发展空间等因素,以战胜竞争对手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它们往往有更多的机会优先选择到重点大学名牌专业的优秀毕业生;而经营状况不佳、效益较低、地处边远山区的中小城市和国有大中型企业、民营企业在博弈中往往只能接收到质量较差的毕业生。

3.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博弈

毕业生(局中人B)是否愿意选择到用人单位(局中人D)服务,用人单位是否愿意接收毕业生。这是毕业生就业市场普遍存在的针对双方利益得失的选择和博弈问题。这是一个动态博弈,由于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事先并不完全得知双方的确切利益需求,因此,这又是一个不完全信息的问题。在动态博弈中,局中人的行动有先有后,后行动者通过观察先行动者的行为来获得有关先行动者的信息,从而修正有关自己对先行动者的判断。此时的博弈很简单,局中人D既不知道局中人B的真实类型,也不知道B所属类型的概率分布。他只是对这一概率分布有自己的主观判断,即有自己的信念。博弈开始后。D将根据他所观察到的B的行为来修正自己的信念,并根据这种不断变化的信念做出自己的战略选择。

对应于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的是精炼贝叶斯均衡,这个概念是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的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与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的贝叶斯均衡的结合。这一分析方法中所用的贝叶斯法则是概率统计中应用所观察到的现象对有关概率分布的主观判断进行修正的标准方法。用贝叶斯的分析思路量化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博弈如下:

毕业生申请加盟用人单位,用人单位不知毕业生质量高还是质量低,但用人单位知道如果毕业生是高质量类型。当用人单位采取行动集C=(c)时,毕业生反应为集合E=(e)的概率为2O%;如果毕业生是低质量类型,当用人单位采取行动集C时,毕业生反应为集合E=(e)的概率为100%。这些行动集是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的。概率是一种主观判断。

博弈开始,用人单位根据现有的一切信息认为毕业生是高质量的概率是7O%,因此用人单位估计自己采取行动集C时,毕业生采取E的概率为

0.7x0.2十(1-0.7)xl=0.44

0.44是用人单位给定毕业生所属类型的先验概率下,毕业生可能采取E的概率。

当毕业生确实进行E时,使用贝叶斯法则,根据毕业生采取E的这一行为,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生是高质量类型的概率变为

0.7(毕业生是高质量类型的先验概率)x0.2(高质量类型毕业生采取E的概率)/0.44=0.32

根据这一新的概率,用人单位估计自己采取C时毕业生采取E的概率为

0.32x0.2+(1-0.32)×1=0.744

如果用人单位再一次采取C,毕业生又采取了E,则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生是高质量类型的概率变为

0.32×0.2/0.744=0,086

这样,用人单位一次一次采取E,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判断逐步发生变化,越来越倾向于毕业生是低质量类型。毕业生就这样通过自己的行为把自己暂时托付给用人单位,用人单位在与毕业生的博弈中看清了毕业生的质量优劣(毕业生选择用人单位的博弈与此相同)。

经济信息毕业论文第6篇

论文摘要:论文基于信息经济学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理论中的信号博弈和贝叶斯均衡原理,分析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的博弈过程。

一、前言

1996年詹姆士·莫里斯和威廉姆·维克瑞,2001年乔治·阿克尔洛夫、迈克尔·斯宾塞和约瑟夫·斯蒂格里茨因为对信息经济学的研究而获得诺贝尔奖,激起不少学者进一步关注信息经济学的兴趣,但是因为很多人不太了解信息经济学的内涵,而视其为高深莫测的理论。其实信息经济学原理非常简单,只要我们肯做有心人,善于用所学知识分析身边事情就会发现信息经济学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就像笔者所在的高校,许多事情和现象,比如招生、教学、评职称、就业等均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这些事情都可以用信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进行分析。

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存在明显的信息不对称,是一个广阔且发育较成熟的市场。这个市场为了迎合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获取充分信息的需要,通常要制定各种政策、规章并通过提高交易成本来减少和消除彼此的信息不对称。本文用博弈论(gametheory)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进行博弈分析。博弈论是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候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也就是说,当一个主体,比如说一个人或一个企业的选择受到其他人、其他企业选择的影响,而且反过来影响到其他人、其他企业选择的决策问题和均衡问题。这里的主体可以是一个人或者一个企业,也可以是一个机构或者群体,如本文涉及到的高校毕业生、接收单位。

根据博弈论中局中人的概念,即博弈过程中能够独立决策、独立承担责任的个人或者组织,设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博弈中。有两个局中人: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本文在研究中用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分析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博弈。

二、高校毕业生及其就业市场的特征

高校毕业生虽然不是物质意义上的产品,但它也具有产品的一般属性。

(1)普遍具有知识并且素质差异较大。高校毕业生从参加高考。填报志愿选择学校、专业。经历或专科、或本科、或专科一本科、或专科一本科~研究生、或本科研究生等阶段的系统教育,完成学校规定的学业到毕业答辩,在这个知识资本原始积累的复杂过程中,毕业生身处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城市文化氛围中,会涌现出多种多样的教育效果。即使在同一所学校、同一个专业,接受同样教育历程的两个孪生仔,也会出现不同的教育结果。这就是毕业生品格和素质的差异性,这种个体的差异性普遍存在于客观世界。为了分析的方便,本文简单地将毕业生划分为质量好和质量差两类。一般来说,重点大学和名牌专业的毕业生要较普通院校和一般专业的毕业生综合素质高,博士生要较硕士生、硕士生要较本科生、本科生要较大专生具有更高的素质和能力,比如在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团队意识、视野、体能等方面均有较高指标(当然,不能一概而论,本文并不排除那些虽未经较高层次教育仍然具有真才实学的毕业生)。影响毕业生档次的因素很多,包括毕业生本身的素质、高校的教育水平、专业选择、市场需求、用人单位的人才观等等。如果再加上毕业生的家庭背景、社会关系、性格、谈吐、外观等其他一些非质量因素,毕业生就业市场上的产品可谓琳琅满目、良莠不齐。

(2)高校毕业生质量鉴定难以一概而论,需要专门的知识和接受实践的考验。普通的毕业生和优秀的毕业生,一般人很难识别出来,更何况市场需求呈现多样性。单从毕业生的求职简历和面试来判断。也需要不同用人单位按照不同的需求,安排训练有素和经验丰富的人力资源专业管理人员才能精确地鉴别出某个毕业生的品质、拟给予的岗位和待遇。要考察毕业生的来源、学校、专业、课程成绩、鉴定、实践经历、品行、特长等等方面,要充分了解毕业生的就业需求心理、态度,还要和同类别的毕业生进行比较并分出优劣。必要的时候。还要组织考试和答辩甚至提前进入岗位实习一段时间,要承担“坏人在一定时期内会做好事扮演好人角色”的风险。这无疑在劳动力成本上加大了对毕业生做出正确判断的难度。

(3)判别用人单位的质量对高校毕业生来说难度较大。高校毕业生长期处于象牙塔,相对来说比较封闭,在学期间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在学业上,与外界企事业单位的接触有限。即使是身处信息时代层次较高的研究生,也较少自发地参与社会实践,一些实践机会多由导师或师兄师姐引荐。再加上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毕业生大多还处于被动等待分配的局面,虽然国家在高校扩招后不断推出就业新政策、社会不断推出毕业生就业供需见面会,高校近年来也纷纷成立了就业指导中心、建立了就业信息网。但这些资源往往只有毕业生和家长特别关注,对于那些还没有把就业列入议事日程的在校生来说很多情况下只是过眼云烟,并没有引起太多注意。另外,目前媒体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报道,往往更多地渲染就业的难度。并没有对学生择业进行正确引导,也没有非常有效地提供社会和企业的需求信息,流于表面,缺乏分析。因此,毕业生对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情况并不十分清楚,对招聘单位的资质、信誉、待遇、市场潜力、专业需求程度等信息缺乏了解,往往单凭用人单位的地域、规模、声誉、是否外资等进行选择。择业中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性,忽视专业的对口以及社会的真正需求,难免造成就业市场的人才浪费和社会需求的供给不足。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博弈

因为有了上述3个外生原因,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天生地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这样,毕业生就业市场上就存在以下3种博弈。

1.毕业生之间的博弈

在市场完全竞争的情况下。品学兼优、质量好的毕业生为了显示自己的实力,会想法设法把一切能够传递自己是优秀毕业生信号的信息,比如英语级别证书、计算机能力证书、专业成绩、实践经历、获奖证明等收集整理并呈现给用人单位,以证明自己优于其他毕业生。而品学一般、质量差的毕业生也会积极准备,并以降低待遇标准等形式获取用人单位的注意。有时候。个别毕业生甚至以制造假文凭、假证书等拙劣手段骗取用人单位的信任(当然这样做是要承担一定风险的)。在市场需求一定的情况下,质量好、质量差的毕业生展开一场无形的博弈。博弈的结果往往是质量好的毕业生具有较高的市场竞争力。会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用人单位希望将他们吸纳门下,加盟组织建设,创造财富,他们优先选择质量高的接收单位;而质量差的毕业生不会受到企事业单位的看好,在受到冷落的情况下,他们大多为了尽快有个安身之处常常被动与接收单位签订协议。另外,质量好的毕业生属于精英阶层,数量有限,在人才市场上属于稀缺资源,因而身价较高,多数从事白领工作;而质量差的毕业生大量随处可见,与接收单位的协议成交价格较低,一般安排从事一些基层具体工作,即充当蓝领阶层。

2.用人单位之间的博弈

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上,不仅毕业生因质量参差不齐而处于博弈中,用人单位也因有好赖之分而不断展开博弈。那些具有地域优势、待遇丰厚、声誉良好、个人发展前景看好的单位,比如处于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跨国公司、外资企业,他们会有意识地在市场上向毕业生展示自己雄厚的经济实力、优质的内部管理流程和自由宽松的个人发展空间等因素,以战胜竞争对手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它们往往有更多的机会优先选择到重点大学名牌专业的优秀毕业生;而经营状况不佳、效益较低、地处边远山区的中小城市和国有大中型企业、民营企业在博弈中往往只能接收到质量较差的毕业生。

3.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博弈

毕业生(局中人B)是否愿意选择到用人单位(局中人D)服务,用人单位是否愿意接收毕业生。这是毕业生就业市场普遍存在的针对双方利益得失的选择和博弈问题。这是一个动态博弈,由于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事先并不完全得知双方的确切利益需求,因此,这又是一个不完全信息的问题。在动态博弈中,局中人的行动有先有后,后行动者通过观察先行动者的行为来获得有关先行动者的信息,从而修正有关自己对先行动者的判断。此时的博弈很简单,局中人D既不知道局中人B的真实类型,也不知道B所属类型的概率分布。他只是对这一概率分布有自己的主观判断,即有自己的信念。博弈开始后。D将根据他所观察到的B的行为来修正自己的信念,并根据这种不断变化的信念做出自己的战略选择。

对应于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的是精炼贝叶斯均衡,这个概念是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的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与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的贝叶斯均衡的结合。这一分析方法中所用的贝叶斯法则是概率统计中应用所观察到的现象对有关概率分布的主观判断进行修正的标准方法。用贝叶斯的分析思路量化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博弈如下:

毕业生申请加盟用人单位,用人单位不知毕业生质量高还是质量低,但用人单位知道如果毕业生是高质量类型。当用人单位采取行动集C=(c)时,毕业生反应为集合E=(e)的概率为2O%;如果毕业生是低质量类型,当用人单位采取行动集C时,毕业生反应为集合E=(e)的概率为100%。这些行动集是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的。概率是一种主观判断。

博弈开始,用人单位根据现有的一切信息认为毕业生是高质量的概率是7O%,因此用人单位估计自己采取行动集C时,毕业生采取E的概率为

0.7x0.2十(1-0.7)xl=0.44

0.44是用人单位给定毕业生所属类型的先验概率下,毕业生可能采取E的概率。

当毕业生确实进行E时,使用贝叶斯法则,根据毕业生采取E的这一行为,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生是高质量类型的概率变为

0.7(毕业生是高质量类型的先验概率)x0.2(高质量类型毕业生采取E的概率)/0.44=0.32

根据这一新的概率,用人单位估计自己采取C时毕业生采取E的概率为

0.32x0.2+(1-0.32)×1=0.744

如果用人单位再一次采取C,毕业生又采取了E,则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生是高质量类型的概率变为

0.32×0.2/0.744=0,086

这样,用人单位一次一次采取E,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判断逐步发生变化,越来越倾向于毕业生是低质量类型。毕业生就这样通过自己的行为把自己暂时托付给用人单位,用人单位在与毕业生的博弈中看清了毕业生的质量优劣(毕业生选择用人单位的博弈与此相同)。

经济信息毕业论文第7篇

论文摘要:论文基于信息经济学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理论中的信号博弈和贝叶斯均衡原理,分析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的博弈过程。

一、前言

1996年詹姆士·莫里斯和威廉姆·维克瑞,2001年乔治·阿克尔洛夫、迈克尔·斯宾塞和约瑟夫·斯蒂格里茨因为对信息经济学的研究而获得诺贝尔奖,激起不少学者进一步关注信息经济学的兴趣,但是因为很多人不太了解信息经济学的内涵,而视其为高深莫测的理论。其实信息经济学原理非常简单,只要我们肯做有心人,善于用所学知识分析身边事情就会发现信息经济学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就像笔者所在的高校,许多事情和现象,比如招生、教学、评职称、就业等均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这些事情都可以用信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进行分析。

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存在明显的信息不对称,是一个广阔且发育较成熟的市场。这个市场为了迎合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获取充分信息的需要,通常要制定各种政策、规章并通过提高交易成本来减少和消除彼此的信息不对称。本文用博弈论(gametheory)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进行博弈分析。博弈论是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候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也就是说,当一个主体,比如说一个人或一个企业的选择受到其他人、其他企业选择的影响,而且反过来影响到其他人、其他企业选择的决策问题和均衡问题。这里的主体可以是一个人或者一个企业,也可以是一个机构或者群体,如本文涉及到的高校毕业生、接收单位。

根据博弈论中局中人的概念,即博弈过程中能够独立决策、独立承担责任的个人或者组织,设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博弈中。有两个局中人: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本文在研究中用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分析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博弈。

二、高校毕业生及其就业市场的特征

高校毕业生虽然不是物质意义上的产品,但它也具有产品的一般属性。

(1)普遍具有知识并且素质差异较大。高校毕业生从参加高考。填报志愿选择学校、专业。经历或专科、或本科、或专科一本科、或专科一本科~研究生、或本科研究生等阶段的系统教育,完成学校规定的学业到毕业答辩,在这个知识资本原始积累的复杂过程中,毕业生身处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城市文化氛围中,会涌现出多种多样的教育效果。即使在同一所学校、同一个专业,接受同样教育历程的两个孪生仔,也会出现不同的教育结果。这就是毕业生品格和素质的差异性,这种个体的差异性普遍存在于客观世界。为了分析的方便,本文简单地将毕业生划分为质量好和质量差两类。一般来说,重点大学和名牌专业的毕业生要较普通院校和一般专业的毕业生综合素质高,博士生要较硕士生、硕士生要较本科生、本科生要较大专生具有更高的素质和能力,比如在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团队意识、视野、体能等方面均有较高指标(当然,不能一概而论,本文并不排除那些虽未经较高层次教育仍然具有真才实学的毕业生)。影响毕业生档次的因素很多,包括毕业生本身的素质、高校的教育水平、专业选择、市场需求、用人单位的人才观等等。如果再加上毕业生的家庭背景、社会关系、性格、谈吐、外观等其他一些非质量因素,毕业生就业市场上的产品可谓琳琅满目、良莠不齐。

(2)高校毕业生质量鉴定难以一概而论,需要专门的知识和接受实践的考验。普通的毕业生和优秀的毕业生,一般人很难识别出来,更何况市场需求呈现多样性。单从毕业生的求职简历和面试来判断。也需要不同用人单位按照不同的需求,安排训练有素和经验丰富的人力资源专业管理人员才能精确地鉴别出某个毕业生的品质、拟给予的岗位和待遇。要考察毕业生的来源、学校、专业、课程成绩、鉴定、实践经历、品行、特长等等方面,要充分了解毕业生的就业需求心理、态度,还要和同类别的毕业生进行比较并分出优劣。必要的时候。还要组织考试和答辩甚至提前进入岗位实习一段时间,要承担“坏人在一定时期内会做好事扮演好人角色”的风险。这无疑在劳动力成本上加大了对毕业生做出正确判断的难度。

(3)判别用人单位的质量对高校毕业生来说难度较大。高校毕业生长期处于象牙塔,相对来说比较封闭,在学期间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在学业上,与外界企事业单位的接触有限。即使是身处信息时代层次较高的研究生,也较少自发地参与社会实践,一些实践机会多由导师或师兄师姐引荐。再加上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毕业生大多还处于被动等待分配的局面,虽然国家在高校扩招后不断推出就业新政策、社会不断推出毕业生就业供需见面会,高校近年来也纷纷成立了就业指导中心、建立了就业信息网。但这些资源往往只有毕业生和家长特别关注,对于那些还没有把就业列入议事日程的在校生来说很多情况下只是过眼云烟,并没有引起太多注意。另外,目前媒体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报道,往往更多地渲染就业的难度。并没有对学生择业进行正确引导,也没有非常有效地提供社会和企业的需求信息,流于表面,缺乏分析。因此,毕业生对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情况并不十分清楚,对招聘单位的资质、信誉、待遇、市场潜力、专业需求程度等信息缺乏了解,往往单凭用人单位的地域、规模、声誉、是否外资等进行选择。择业中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性,忽视专业的对口以及社会的真正需求,难免造成就业市场的人才浪费和社会需求的供给不足。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博弈

因为有了上述3个外生原因,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天生地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这样,毕业生就业市场上就存在以下3种博弈。

1.毕业生之间的博弈。在市场完全竞争的情况下。品学兼优、质量好的毕业生为了显示自己的实力,会想法设法把一切能够传递自己是优秀毕业生信号的信息,比如英语级别证书、计算机能力证书、专业成绩、实践经历、获奖证明等收集整理并呈现给用人单位,以证明自己优于其他毕业生。而品学一般、质量差的毕业生也会积极准备,并以降低待遇标准等形式获取用人单位的注意。有时候。个别毕业生甚至以制造假文凭、假证书等拙劣手段骗取用人单位的信任(当然这样做是要承担一定风险的)。在市场需求一定的情况下,质量好、质量差的毕业生展开一场无形的博弈。博弈的结果往往是质量好的毕业生具有较高的市场竞争力。会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用人单位希望将他们吸纳门下,加盟组织建设,创造财富,他们优先选择质量高的接收单位;而质量差的毕业生不会受到企事业单位的看好,在受到冷落的情况下,他们大多为了尽快有个安身之处常常被动与接收单位签订协议。另外,质量好的毕业生属于精英阶层,数量有限,在人才市场上属于稀缺资源,因而身价较高,多数从事白领工作;而质量差的毕业生大量随处可见,与接收单位的协议成交价格较低,一般安排从事一些基层具体工作,即充当蓝领阶层。

2.用人单位之间的博弈。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上,不仅毕业生因质量参差不齐而处于博弈中,用人单位也因有好赖之分而不断展开博弈。那些具有地域优势、待遇丰厚、声誉良好、个人发展前景看好的单位,比如处于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跨国公司、外资企业,他们会有意识地在市场上向毕业生展示自己雄厚的经济实力、优质的内部管理流程和自由宽松的个人发展空间等因素,以战胜竞争对手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它们往往有更多的机会优先选择到重点大学名牌专业的优秀毕业生;而经营状况不佳、效益较低、地处边远山区的中小城市和国有大中型企业、民营企业在博弈中往往只能接收到质量较差的毕业生。

毕业生(局中人B)是否愿意选择到用人单位(局中人D)服务,用人单位是否愿意接收毕业生。这是毕业生就业市场普遍存在的针对双方利益得失的选择和博弈问题。这是一个动态博弈,由于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事先并不完全得知双方的确切利益需求,因此,这又是一个不完全信息的问题。在动态博弈中,局中人的行动有先有后,后行动者通过观察先行动者的行为来获得有关先行动者的信息,从而修正有关自己对先行动者的判断。此时的博弈很简单,局中人D既不知道局中人B的真实类型,也不知道B所属类型的概率分布。他只是对这一概率分布有自己的主观判断,即有自己的信念。博弈开始后。D将根据他所观察到的B的行为来修正自己的信念,并根据这种不断变化的信念做出自己的战略选择。

对应于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的是精炼贝叶斯均衡,这个概念是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的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与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的贝叶斯均衡的结合。这一分析方法中所用的贝叶斯法则是概率统计中应用所观察到的现象对有关概率分布的主观判断进行修正的标准方法。用贝叶斯的分析思路量化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博弈如下:

毕业生申请加盟用人单位,用人单位不知毕业生质量高还是质量低,但用人单位知道如果毕业生是高质量类型。当用人单位采取行动集C=(c)时,毕业生反应为集合E=(e)的概率为2O%;如果毕业生是低质量类型,当用人单位采取行动集C时,毕业生反应为集合E=(e)的概率为100%。这些行动集是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的。概率是一种主观判断。

博弈开始,用人单位根据现有的一切信息认为毕业生是高质量的概率是7O%,因此用人单位估计自己采取行动集C时,毕业生采取E的概率为

0.7x0.2十(1-0.7)xl=0.44

0.44是用人单位给定毕业生所属类型的先验概率下,毕业生可能采取E的概率。

当毕业生确实进行E时,使用贝叶斯法则,根据毕业生采取E的这一行为,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生是高质量类型的概率变为

0.7(毕业生是高质量类型的先验概率)x0.2(高质量类型毕业生采取E的概率)/0.44=0.32

根据这一新的概率,用人单位估计自己采取C时毕业生采取E的概率为

0.32x0.2+(1-0.32)×1=0.744

如果用人单位再一次采取C,毕业生又采取了E,则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生是高质量类型的概率变为

0.32×0.2/0.744=0,086

这样,用人单位一次一次采取E,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判断逐步发生变化,越来越倾向于毕业生是低质量类型。毕业生就这样通过自己的行为把自己暂时托付给用人单位,用人单位在与毕业生的博弈中看清了毕业生的质量优劣(毕业生选择用人单位的博弈与此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