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关于中国梦的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3-03-23 15:17:22
关于中国梦的论文

关于中国梦的论文第1篇

提出“中国梦”后引起了国内外的强烈关注。中国梦承载着巨大的凝聚力和正能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继续和发展,具有深刻而独特的理论品格。

(一)中国梦与天朝梦、美国梦、世界梦的关系

1.中国梦与天朝梦。中国梦是天朝迷梦破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天朝梦是腐朽封建王朝的终结,政治腐败,社会制度落后;文化思想禁锢,闭关自守;科技严重落后,生产力发展缓慢,逐步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而中国梦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改革开放,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吸收世界先进技术和人类文明成果,发展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具有光明的发展前景。

2.中国梦与美国梦。中国梦与美国梦都是两个大国在遭受殖民统治,追求自身理想的过程中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并凸显其政治意识,但两者有着本质区别。美国梦是建立在反殖民和追求民主、自由、平等的基础上,追求物质财富的个人梦想,是资产阶级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但美国梦逐步沦为霸权主义,向外扩张和掠夺。而中国梦是在反封建、反殖民,追求国家独立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过程中形成,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中国梦使我国逐步发展成为一个独立民主自强的社会主义国家。

3.中国梦与世界梦。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各国人民。中国发展壮大,带给世界的是更多机遇而不是什么威胁。”中国梦立足于本国,致力于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致力于构建世界繁荣。中国梦的最终目标可以看成是建设和谐、繁荣、稳定的新世界格局,促进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为世界梦注入正能量,传递正能量。中国梦开放于世界,与世界同发展、共分享。

(二)中国梦的深刻内涵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既深深体现了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中国梦是国家、社会和个人的愿景,是国家、社会和个人力量的集中凝聚。其中,国家富强是中国梦的前提和关键。只有国家富强,才能实现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民族振兴是中国梦的核心,中华民族不但要跻身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更要做出应有的贡献。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根本目的,只有人民幸福,才能凝聚中国力量,弘扬中国精神,才能实现国家富强。三者是相辅相成的有机统一。

(三)中国梦独特的理论品格

1.中国梦的理论渊源。中国梦是在我国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与博大精深的马克思主义双重培育与激励之下,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逐步发展与形成的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与升华。中国梦与我国古代的历史文化紧密相连,是关于国家、民族、个人关系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同时,马克思主义以其科学性、包容性、实践性与我国实际相结合,完成了两次历史性飞跃:我国赢得了民族独立,改革开放事业进一步发展。中国梦,是在我国历史文化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与现代化相结合,构筑完整的理论体系。中国梦以独特的宽广眼界,扎根于历史与现实,扎根于国家、民族和社会,升华为政治理念和精神追求。中国梦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和理论素养,凸显中国特色。

2.中国梦的理论话语权。理论话语权是一种软实力,涉及思想传播、价值认同、形象塑造等多方面的重大问题。中国梦的理论话语权涉及我国所要求的实际权利和利益诉求,即政治经济权力,体现了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主动权。提出中国梦后,以其通俗性、国际性、主动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使中国梦从社会层面上升到思想层面,从思想层面上升到政治层面,从舆论话语权转向理论话语权。中国梦是能够让世界听得懂、能信服的理论话语,能够让世界人民理解中国理论、中国道路和中国制度。中国梦的通俗性。中国梦以朴实无华的词语表达了非常丰富的内涵和理论特质。中国梦、中国精神、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力量以其通俗的话语,疏通了政治话语与学术话语、官方话语与民间话语、中国话语与国际话语之间的话语隔阂。中国梦立足于广大人民大众,拥有坚实的话语权基础,是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体。这是中国理论话语权的根基和血脉,也是中国梦的力量所在。掌握中国梦理论话语权,不再简单套用西方的理论话语体系,也不再照抄照搬古代的言语来分析中国丰富独特的伟大实践,而是运用自己的言语来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用中国理论话语体系解读中国,研究中国,指导中国。中国梦的国际性。中国梦是世界梦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中国梦与美国梦、欧洲梦、非洲梦等有相通的地方。实现中国梦,能够为世界带来机会,为世界人民所理解;能够惠及世界人民,为世界人民所欢迎;能够推动人类进步,为世界人民所接纳。中国梦,向世界发出中国自己的声音,让世界人民所理解和接受。中国梦的主动性。中国梦不是外在的理论,而是内化于人民群众的心中,自觉自愿把中国理论转化为伟大实践:主动进取,转化为力量。同时,随着中国梦的国际化,中国理论主动为世界所吸纳。中国梦以其包容性、开放性、实践性,主动吸收世界文明,使自身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增加理论话语权。此外,中国梦以“我是什么、要什么”的主动开放的理论,主动构建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以中国文明影响世界文明,加强理论话语权;而不是“我不是什么、不要什么”被动的理论,疲于应对质疑和猜忌。

3.中国梦的理论自觉与理论自信。中国梦把中国理论推入到理论自觉与理论自信新境界。“中国梦的产生,是一种思想体系的理论高度,反映着社会变化的历史必然趋向,是对一个关乎党和国家命运问题的深刻回答,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属性上的定型化。”中国人民以一种主动进取积极拼搏的精神实现中国梦,是对中国理论、中国道路、中国精神的自觉和自信。中国梦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体现在理论创新上,开辟了新的话语空间,拥有新的理论话语权,拓展了新视角。中国梦把中国与世界、历史与现实、现在与将来、个人与社会、国家与民族等紧密联系起来,对中华民族做了一个清晰明确的定位,减少理论和实践的盲目性。同时,中国梦把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道路等有机结合起来,统一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洪流之中,这充分显示了中国梦的理论自觉与理论自信。另外,中国梦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还体现在集大成,传递正能量。中国梦,集中国古代文化精髓、西方文明成果,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有机统一成为一个整体,蕴含丰富的科学内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同时,中国梦把整个国家、民族、社会和个人的各种力量无缝对接与整合,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正能量,向全球传递正能量,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旗帜。

二、中国梦的实践品格

中国梦的伟大实践目标,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实践特质。中国梦既不纠缠于历史,不是简单地寻求古代的辉煌,也不是恢复中国古代鼎盛时期的疆域版图;更不苛求于现实,而是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实践精神,脚踏实地实现中国梦,为人类做出自己的贡献。

(一)中国梦的发展实践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我党在一次次血与火的考验中,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完成中华民族独立解放之梦。中华民族独立解放之梦承载了中华民族饱受屈辱、赢得独立解放的苦难辉煌。解放后,既有曲折和教训“:”“”极大地破坏了我国生产力,国民经济到了崩溃边沿;也有令世人惊叹的中国奇迹: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不懈努力,艰苦创业,建立独立而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极大的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人民生活有了很大提高。中国梦承载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曲折艰辛与成功开创。实干兴邦,空谈误国。中国已经走上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发展之路。

(二)中国梦的实践特质

实践孕育理论,又检验理论。中国梦是实践的梦,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中国梦是从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形成的理论概括和总结,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质。“中国梦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典范。”中国梦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践出发,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个人的具体利益整合,把国家梦、民族梦、个人梦结合起来,转化为一个个具体目标,一步步化为现实。通过实践,最大限度汇聚各种力量,实现中国梦。

1.中国梦的挑战性。马克思指出“: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实现中国梦是我们时代最大的课题,是国家、民族的呼声,是人民的呼声,也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繁重的事业。我国正处于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发展存在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社会矛盾越来越突出,特别是贫富差距、城市与农村差距越来越大等等。同时,国外存在一些遏制和阻碍实现中国梦的敌对势力。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充满风险和挑战。所以要聚焦实践,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服务大局;改革创新,冲破陈旧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发扬实事求是的作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直面矛盾,回应时代呼声,实现中国梦。

2.中国梦的现实性。中国梦得到世界广泛的共识和共鸣,有成功的实践基础。正如所指出的,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要求和现实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由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传承、一百多年近代中华民族的斗争实践和六十多年社会主义建设探索走出来,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和实现路径。中华民族复兴是所有中国人的理想信念,是中国精神。中国梦的实践主体和力量是中国人民,调动人民的主动性、积极性,凝聚中国力量,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真抓实干。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这是实现中国梦的深厚渊源和现实基础。

3.中国梦的世界性。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无疑会受到世界各国不同的态度。在实践中,必须做出回答和应对。中国民族伟大复兴不是走向古代传统的农业文明,而是走向世界、走向海洋,面对西方文明。中国梦必须改变传统时代的思维、生产和生活方式,以现代化的方式进行思维和生活。中国是世界的中国,是全球化的中国,是现代化中国。中国梦以中国模式,为世界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提供更多的实践。我国应注重实践,促进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的融合,实现中华文明转型,实现中国梦,为世界做出更多的贡献,担当起应尽的义务。

关于中国梦的论文第2篇

关键词: 中国梦 人民幸福 国家富强 民族振兴 宣传途径

关于对“中国梦”的阐述与论述,将目前中国的时代的独特的所在完美体现,引起了全中国上下民众对国家现状、自身的责任问题的热切关注与关心。大学生是实现“中国梦”的后备军,需要大学生这样的群体为正在实现“中国梦”并为之努力的集体注入新鲜的血液,由此,各个高校就应该着眼于对大学生进行相关的“中国梦”的宣传,本文就如何宣传,以怎样的方式和途径进行宣传展开了探讨,提出了相关建议。

一.“中国梦”的出现与时代特征

1.1“中国梦”体现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基本品格。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与实践基础中,它不可能穷尽对真理的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需要不断地创新与发展,它的本质特征、内在要求、重要品格恰恰就是创新跟发展,只有不断地创新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保持它的生机与前进的巨大动力。因此,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拥护者,从成立之日时起,就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并不断进行创新,总结发展经验,形成了邓小平理论、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的理论成果,这些理论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并继承、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共产党重视不断地创新与改革,敢于将未知的理论运用到国家发展中,也敢于将理论进行创新,可以说理论创新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基本品格。对于理论创新,有着这样的看法:“马克思这样的经典的书目,必须读,他们的基本原理必须遵守,这是第一。但是,任何国家的共产党员,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进行理论的创新,写出新的理论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这样才能为自己国家的政治服务,只靠经典的历史内容是不可以的,必须要自己进行创新改革。”历史的车轮总是朝前行进,邓小平同志曾经发表过这样的意见:“世界的形势日新月异,尤其是现代的科学技术发展尤为快速,以这样的发展速度,现在的一年抵得上过去古老社会的几十年甚至是上百年的时间。如果不用创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并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就不能算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同志在发言中强调:“创新是一个处于发展中的不断进步的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必要条件,只有不断的创新,国家的发展动力才会源源不竭。”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永无止境,实践发展永无止境。”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优秀品质,与时代在共同进步,形成了鲜明的特点风格。“中国梦”这一名词,是2012年11月29日,由主席为代表的国家领导们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过程中提出的来的。它代表了新一届国家领导群体对于如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与信心,有能力有动力带领国家走向富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2013年3月23日,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了题为《顺应时代前进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演说,在演说别提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执政以来的提出来的“中国梦”的理论,在演说中表示说明了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就拥有了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是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民幸福、国家繁荣富强的的首要条件,为此中国领导人必须要长久视此为发展目标,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国梦“。”中国梦‘’中包括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历史意识、与价值理念、文化气质、精神能量,是中华民族在马克思主义理论领导下能够实现的宏远目标,能带领引导人们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开创出属于适合中国的理论体系,进而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基本品格。

1.2“中国梦”的内涵决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特征。 “中国梦”的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社会和谐、与人民幸福。现如今,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与此同时,“中国梦”就应景地适应了这个阶段的时代特点。原因一是我国的综合国力进一步加强的“实力特点”。将我国的综合国力进一步的提升是“中国梦”的最具代表性的解释,与此同时,同志在十报告中提出了这样的观点:我们要把握住使我国改善的机遇,并以准备好的姿态面对一切挑战,以确保我们在2020年有能力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实现小康的宏伟目标。我国的经济发展,全国代表们在十六大、十七大就提出过相关的建议:要持续发展经济,文化的软实力增强,倡导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这一根最大化据经济现状衍生出来的相关议案体系构成了我国向“中国梦”的目标进一步迈进的宏伟蓝图。第二个原因就是社会和谐进一步提升的“幸福的象征”,党领导领导着我们各族人民向“中国梦”迈进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人民利益的最大化,并提升全国人民的幸福感。原因三就是五千年文化的中华文明在复兴之路上的不断向前推进的“文明的象征”。纵观全世界,唯有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几千年来延续不断并传承到今天的文化,社会的不断发展使文明的发展有了前进的目标与动力,现在,中华文明必须要以以往的农耕文化为基础但要实现质的超越,去体现现代文化的文明向上。这就是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梦”向前发展的重大原因,为了推进文明的传播进程,为了实现全国人民日夜期盼的“中国梦”,领导人必须将中华文明的灿烂更加悠久。原因之四是促进国人发展的“价值的象征”,其中,《共产党宣言》中说明了最终的目标,就是要组建一个每个人都能自由按照自己自身条件发展的联合体。“中国梦”具有不同的角度,每一个角度存在的意义就是要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特别的是,党的十中就指出了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由此可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路线的发展就是在实现国人的全面的自由发展,这大大地提升了“中国梦”的凝聚力、吸引力与感召力。

二、中国梦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1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状。 随着“中国梦”这一基于马克思理论主义提出的理念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不难看出马克里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渗透现状。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发展路线就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制定的,在当代中国,十“中国梦”的提出,如清新空气铺面而来,将现代大学生的奋斗理想与实现“中国梦”结合,与国家与民族的共同命运有机地结合到了一起,每一个大学生都能以此为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终极目标。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代中国的践行,从“中国梦”的主要理念为人民幸福着想、为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出发就足以证明。

2.2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实现中国梦的前提。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而社会主义的前提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梦”所倡导的是实现全国人民向幸福生活迈进,这一幸福的理念正是基于社会共产主义生活的宏伟目标提出的,要想实现“中国梦”所倡导的先进的理论,就必须在中国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推进实现最大化。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最大化就是实现“中国梦”的前提。

2.3实现中国梦有利于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梦”的成功实现印证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社会的可行性,这能证明马克思主义理论适合中国的基本国情,我国的基本国情是正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有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带领中国迈向小康社会,所以说,“中国梦”最终实现之时,便能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全面普及与传播,并进一步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最大化。

三,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融入“中国梦”的教育

3.1.优化课堂教学是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活动的主渠道。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课程是以文化课为主,所以,在课堂上优化教学方式有利 于向学生开展宣传“中国梦”的活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并形成以“中国梦”为主要核心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是高校最首要的任务。为了充分发挥各个高校在培养人才的特长以及宣传党的会议精神的主要政治效能上,在课堂上,教师应向学生灌输这方面的理念,以此来推动“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各个高校应将“中国梦”的理念与校风、校训相结合,丰富日常的教学内容,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将相关理念向学生们讲述,以独特的方式向同学们进行宣传。优化课堂教学的方式就是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的主要渠道。

3.2.培养大学生崇高的理想信念和民族自信心,是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活动的出发点。 高校领导管理阶层人员应引导学生将服务社会、勤工助学、择业就业与相关政治思想有机结合,并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梦”的特质。学生必须要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与历史观,这样才能构建校园的和谐,学校领导以及教师应引导学生形成这一方面的意识。通过对“中国梦”的学习宣传教育,使校园特色形成有凝聚力的、时代性的特点,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学校领导应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带领学生们向“中国梦”这一理念所倡导的为人民创造幸福、为国家繁荣富强献计献策做出自身的努力,使这种良好的向“中国梦”的实现考虑的现象蔚然成风。当代大学生应培养自身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勇于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建立起民族自信心,热爱自己的民族,并努力为国家为民族早日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全国人民正在努力完成度的任务。就高校而言,高校若想把“中国梦”所蕴含的思想真正融入到课堂中,必须要知道“中国梦”与课堂中的契合点,在目前高校现有的四门与思想政治有关的课程当中,每一门都有与“中国梦”相关的契合点,在《马克思主义本原理》中与“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时,这里的理念与倡导的“中国梦”的理念是一致的,学生要了解到中国的国史、国情,这样一来,学生对热爱祖国有着更明确的态度与意识。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一课程中,将“中国梦”这一理念融合到了其中,增强了大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3.3.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活动的着力点。 现如今,许多高校都有如下作业:学生利用寒暑假完成社会实践活动,这样,学生可以在所在家乡积极参与或主动承办与思想政治课程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详细地调查自己所在家乡的历史,并对当地的风情有所了解,也要了解基本国情。同时对家乡近几年在政治、文化、经济与社会建设方面的变化有所了解,进行调查,并对这些变化进行汇总、总结,用这份实践报告记录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家乡的成就,对自己身边正发生的或者已经变化了的能够代表“中国梦”的事件进行总结,藉由此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心、强国之志、报国之愿,使自己深刻意识到肩负的伟大的历史使命,要明确自己的目标,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展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管理阶层人员需要着手解决的首要任务。

处于正当风华之时的大学生们,正是表达自己心中的“中国梦”的时候,应用实际行动来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身体力行,参加样式众多的社会实践活动,使自己尽早地接触社会,能够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国家效力

四.从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目标看,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就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目标就是让学生们了解到如何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是宣传“中国梦”的主渠道与主要途径。“中国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的理想,也是全中国人民共同的愿望。《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中表明:“高等学校的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理论实践的主要方式,加强了校园的文化建设就等于推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这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有着十分重大的作用。”“中国梦”的内涵由此看来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正是引导学生意识到“中国梦”,“中国梦”的内涵就是使国人能够在意识到这一理念的同时去发扬这个理念。

中国道路的内在机制与运行模式使得“中国梦”是唯一能带领中国人民走向小康之路的方法,全国人民对于这个目标正在矢志不渝地前进着,作为高校大学生,应积极配合学校组织的对于“中国梦”的宣传形式。“中国梦”的距离不会再遥远,她是必定能够实现的宏伟蓝图。 (作者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

参考文献

[1] 姜恩来,高校“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长效机制和途径探析[J]。北京教育(德育),2013,(6)

[2] 史文清,中国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思想理论成果[N]。学习时报,2013-5-20

[3] 李西泽,崔丽娜,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品格[J]。山东文学,2009,(8)

[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243

[5] 林培雄,刘光明。奋力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N],人民日报,2012-12-12

关于中国梦的论文第3篇

关键词:中国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3-0240-03

大学是一段追梦的黄金岁月,大学生处于有梦的年龄,有着圆梦的期待;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把深奥的理论具体化、大众化、通俗化、生活化。中国梦是国家梦、民族梦和个人梦的统一。实现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做什么人、走什么路,激励大学生为什么学。刘云山在深化中国梦宣传教育座谈会上强调要把中国梦的宣传教育融入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之中。这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把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高校要践行“三严三实”精神,推进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创新,切实增强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一、转变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大学生学习生活成长的过程中,高校要以关于中国梦的经典论述为指导,要关注、关心、关爱大学生,要倾听大学生心声、鼓励大学生成长,支持大学生成才。在强化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上要实,坚持育人为本。以学生为本,要坚持德育为先。高等学校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立德树人,引导青年学生胸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坚定中国梦信念。认真学习宣传贯彻五四重要讲话精神,深化中国梦宣传教育活动。强化理论武装,把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作为高校教学、科研、文化、服务等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严格要求、严格考核。以关于中国梦的经典论述为指导,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自觉地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把个人梦想融入到中国梦之中;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使大学生坚定“三个自信”,进一步增强理论认同、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教育引导大学生与时俱进形成与“四个全面”相适应的新理念;引导大学生把勤学作为一种习惯,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参加“三下乡”和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坚持以学生为本,还必须认真解决好关系学生健康成长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满足学生的需求,实现教育事业和谐发展。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应该是大学永恒的精神追求。以学生为本要坚持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原则。坚持做到爱护学生要实,把对学生的关心爱护落实在德智体等全面发展各个方面,落实在大学生创业创新上,落实在关心大学生生活和心理上。以学生为本,必须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将宏大的中国梦化为若干层面的梦想,并进一步细化成贴近学生实际的梦想。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中国梦是“学业梦”、“成才梦”、“创业梦”、“报国梦”,而每一个人的梦想又可能各不相同,只有真正把学生的健康成长、创新发展放在首位,全面服务于每个学生的小梦想,“中国梦”走进学生的头脑就会水到渠成。

二、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增强大学生对中国梦的认知认同

1.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的主渠道,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导向功能、政治引导功能和行为指导功能,培养大学生实现中国梦的高度自觉。人不学,不知义。做什么人,立什么志,具备什么样的道德素养,拥有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是关键。刘云山指出:要把中国梦的宣传教育融入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之中。根据大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生理、心理特点、认知水平和课程特点的实际,以中国梦教育为主线,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构建一个科学的教材体系和细化一批鲜活的教学专题。使中国梦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要加强理论解读,使中国梦通俗化。要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科学性,要把对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做细做实,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准确理解“中国梦”的历史背景、文化底蕴、时代特征、重要意义、科学内涵、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和根本保证,增强大学生对中国梦的认知认同。要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政治性,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中国梦理想信念,做到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把个人梦同民族梦、国家梦统一起来,让每个人都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想,都为实现中国梦增添正能量。

2.改进教育方法。批示“必须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得其道、乐为用矣,教不得法、无益于事。”应不断创新理念、形式、手段,在增强针对性、有效性上下功夫。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增强政治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底线意识,增强本领意识,树立终身学习意识,用关于中国梦的经典论述武装自己,把教材与党报党刊相结合,密切关注重大时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开展中国梦教育。用独特的视角与敏锐的洞察力捕捉新闻要旨,坚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读懂学生,接地气向学生科学阐述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坚持教与学相结合,充分发挥大学生学习中国梦理论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在思考中感悟,从而使大学生深刻把握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一是要坚持情理交融,在教学过程中循循善诱,在教学过程之外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坚持理论教育与体验式教育相结合。探寻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中国梦融入思想政治理论各门课教学过程的参与者和教学模式创新的实践者。树立实践理念,既着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明确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发展的新要求,又着眼学生学习生活实践,满足学生的学习生活需求和精神需要。二是要坚持身教与言教相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严以修身、严以律己,“学高为师,身正是范”,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好师德培养好教师,好教师造就好学生,好学生谱写好未来。三是善于运用手机短信、社交网络、微博微信等平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等手法,进行形象化展示,故事化表达,进一步增强吸引力、感染力。充分利用“BBS网络平台”延伸教学时空,实现课上课下一体化。四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要带领大学生深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现场教学,通过图片、文字、建筑等对大学生价值观进行教育。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将爱国情感潜移默化地注入大学生的心灵。重要节庆日蕴藏着丰富教育资源,要充分发挥重要节庆日传播中国梦的独特优势。充分利用重大纪念日、重要传统节日开展中国梦主题实践活动,开展升国旗、入党入团等有庄严感的礼仪活动,让大学生更好感悟中国梦的真谛和要义。五是坚持教与学的有机统一,要把中国梦的理论讲授与播放《百年潮・中国梦》《复兴之路》《延安颂》《长征》等爱国励志教育影片相结合,在QQ群里、学校官方微博、微信中展开互动、讨论,深化大学生对中国梦的理解与认识。要引导大学生认真研读围绕什么是中国梦、怎样实现中国梦,提出的一系列富有创新的新思想、新观点,自觉运用中国梦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辨析批驳错误思潮和观点,筑牢思想防线。

3.要做到四个结合。一是把中国梦宣传教育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紧密结合,强化理论武装,坚定理想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摆事实讲道理,使大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在坚定“三个自信”中走好中国道路,举好圆梦旗帜。二是把中国梦宣传教育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引导大学生掌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途径,教育引导大学生要勤学、修德、明辨、笃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凝聚中国力量,汇聚圆梦正能量,激发大学生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三是把中国梦宣传教育同学习在山东考察时发表的重要讲话紧密结合,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全过程,科学阐释中国梦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要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怡情养志、涵育文明的重要作用,使大学生在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中弘扬中国精神,提升圆梦软实力。四是把中国梦宣传教育同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紧密结合,使大学生认识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树立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和青春中国梦奋斗新常态意识,进一步焕发大学生实现中国梦的青春激情。

三、推进中国梦主题校园文化建设

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的熏陶作用,用校园文化蕴含的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要以关于中国梦的经典论述为指导推进中国梦主题校园文化建设。把宣传中国梦做细做实。充分利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通过政策解读、时事评论、热点解析、读书体会等形式,多角度、多层次地探讨“中国梦”的现实意义和“四个全面”与中国梦的关系,探讨中国梦与青年梦的关系,用中国梦教育引导大学生,坚定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广泛开展“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节水、节粮、节电”的“三爱”、“三节”活动,使之成为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有效载体。以关于文化建设的经典论述为指导本着“着眼未来,关注现实,着重建设”的精神,整体设计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各方面力量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整体效应,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培养大学生创业和创新能力,提升他们的“圆梦”能力。以关于中国梦的经典论述统领网络文化建设,坚持文明办网,校园网、微博、微信等要坚守阵地意识,传播正能量。努力探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建设一批融思想性、教育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网页和栏目,使之成为传播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为学生学习、生活服务的重要渠道。按照《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使大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组建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研究会等理论社团,让中国梦理论扎根大学生心底;寓中国梦教育于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之中,形成大学生中国梦培育和践行的氛围和环境;科学指导学生会、团委、学生班级、学生社团等学生组织,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广泛参与校园建设与管理,提高大学生自理自立能力,充分调动和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实现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目的。要充分发挥校训、校风等在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作用。

四、注重实践养成,开展中国梦社会实践活动

“最小的善行胜过最大的善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早在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学而时习之”的思想,强调理论学习之后,再在社会实践中加以验证和巩固的重要性。自古至今,大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文学家等往往都是历经实践的磨练,才锻炼出超人的品格和才能。大学生中国梦理想信念的生命力在于实践,在于青年大学生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想的自觉行动。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使大学生培育和践行中国梦应当坚持不懈地抓好实践养成,引导大学生在行动中深化理解、增进中国梦理论认同、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社会实践活动的外化和日常行为的固化等是把“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的关键教育环节。指出,广大青年要勇敢担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努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深入实践中放飞青想。要扎实推进实践育人常态化。积极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社区、企业、农村参加专业实习、三下乡、学雷锋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使学生在用所学专业知识服务社会的社会实践中了解社会、体验生活、认识自我,使中国梦内化为大学生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努力成为中国梦的积极传播者和忠实践行者。引入社会教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调查,让大学生感受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祖国的沧桑巨变,培养他们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方法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使他们增强“三个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和中国梦理想信念。

五、要加强制度转化,使中国梦宣传教育日常化

高等学校要切实把深化大学生中国梦宣传教育摆在突出位置,端正办学指导思想,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首,充分认识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加强对深化大学生中国梦宣传教育的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要把深化大学生中国梦宣传教育工作摆上党委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与教学、科研、文化传承创新、社会服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同研究、同部署、同检查、同评估。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相结合、全校紧密配合、学生自我教育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要以中国梦为引领,把中国梦转化到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创新、管理服务的各项制度中,转化到高校校园的文化氛围中,转化到高校学生的日常行为准则中,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让学生随时随地感受中国梦,从而不断深化对中国梦的理解和认同。应当树立法治思维、运用法治思维,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完善大学生守则等行为规则,使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青年学生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学校管理应坚持正确价值导向,使符合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得到鼓励和表彰、违背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错误行为受到制约和惩处。坚持把长远规划和阶段性安排结合起来,把大学生“中国梦”学习宣传教育工作作为经常性工作,一以贯之、久久为功。

六、抓典型,注重榜样引领

发挥学生党员在政治上的核心作用、组织上的凝聚作用、道德上的表率作用、学习科研上的标兵作用,用大学生身边典型示范深化中国梦宣传教育。

大学生党员是大学生中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较高的先进分子,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可靠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重要后备力量,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成功的体现,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中坚力量,他们的中国梦理想信念对身边的广大同学和国家的未来前途都具有重要影响,是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的鲜活教材。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优秀的学生干部和一个优秀的学生党员就是一个榜样、一面旗帜,对周围的同学起着其他方式不可替代的示范作用和传帮带作用。相反,如果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的先进性发挥不够、威信不高,不仅在同学中发挥不了示范作用,还会疏远学校和学生之间的感情,弱化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影响力。学生党员、干部在联系、团结、教育大学生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对学生党员要通过丰富多彩的党内活动不断坚定信念,增强党性修养,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和“三严三实”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梦的理解,认真学习贯彻,加强党性、党风、纪律教育,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党的宗旨,增强党的观念,发扬优良传统,脚踏实地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奋斗,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在政治上的核心作用、组织上的凝聚作用、道德上的表率作用、学习科研上的标兵作用。教师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坚定中国梦的理想信念,感召学生。

参考文献:

[1].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N].人民日报,2013-05-05.

[2]刘云山.在深化中国梦宣传教育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4-09.

关于中国梦的论文第4篇

关键词:中国梦 思想政治教育 路径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6(a)-0127-01

当前各高校正在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抓住这一契机,并有效利用好这一载体,要把“中国梦”的宣传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之中,融入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之中,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由此可见,“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将大大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 高职高专院校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

第一,“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有利于爱国主义教育的开展。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中国梦”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本质,深入了解“中国梦”的提出过程及深刻内涵,将有助于高职高专院校学生了解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百年奋斗的伟大历程,感受中国共产党为社会主义事业不懈努力的崇高精神。通过“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丰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可以使学生更加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第二,“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有利于坚定“三个自信”。

“三个自信”是指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三个自信”源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是对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精神状态的新要求。当前我国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更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借助“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进一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不仅有助于加强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有助于高职高专学生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坚定“三个自信”。

第三,“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有利于树立远大理想。

崇高的理想是青年大学生勇往直前的风向标,只有树立远大理想,才能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中国梦”的实现和国家命运、社会发展、个人奋斗紧密联系在一起,并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都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都愿意为实现理想而付诸努力。对于那些没有远大理想或理想不够崇高的大学生,可以通过“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调整自己的理想,重树自己的目标,使自己的理想符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总体要求。

2 “中国梦”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路径

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利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因此,“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也要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这三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要按章节融入相关“中国梦”的内容进行讲授,以达到把“中国梦”的教育做到“三进”效果。

例如在高职高专学生接触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思政课教师可以结合《适应人生新阶段》、《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做忠诚的爱国者》等章节内容,融入讲授“中国梦”与个人梦;也可以可结合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关系的话题,让学生懂得:中国梦也是一种理想信念,它既是中华民族的一种集体理想,也是中华民族每一个成员奋斗的最终归宿,每个中国人都应以“中国梦”统领个人梦。通过这些讲述和讨论,可以让学生明白:实现个人的理想和信念与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目标而奋斗之间并不矛盾。

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教学内容中,可以尝试着阐述几代领导人的“中国梦”思想;在讲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时,也融入“中国梦”的本质内涵、实现的三大路径和“两个百年”目标,以此丰富和拓展课程相关内容,从而真正懂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高职高专学生撑起了人生出彩和梦想成真的机会。

由于《形势与政策》课具有较强的时代感,在融入“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方面,主要讲述有许多有关十及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关于“中国梦”的讲话精神,可以将“中国梦”作为一个专题进行讲述和讨论。

在实践教学方面,三门课均有一定的实践教学学时,可以根据实践教学内容,设计《践行“中国梦”》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走出校门进行社会调查,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与生态的全面发展,来印证中国梦既是民族梦,也是每个人的梦。

3 “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

在“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中,除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之外,还要将“中国梦”融入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实现“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

(1)通过民族精神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高职高专院校要整合学生处、团委、学生社团等资源,深入开展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教育,不断强化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还要要把民族精神教育与时代精神教育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培养爱国情怀、改革精神和创新能力。

(2)通过学生党团、社团活动宣传“中国梦”。在学生党团、社团活动中,通过举办各种“中国梦”理论讲座、晚会、征文、辩论、演讲、朗诵等形式,提高“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的效果。

(3)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宣传“中国梦”。在当前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网络已经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紧密相连,通过网络进行“中国梦”的宣传和教育,能够有效发展网络教育的便捷、高效等作用。所以,要积极适应时展的要求,积极运用网络手段开展“中国梦”方面的学习和宣传,通过微博、论坛、飞信、QQ群等方式加强和大学生交流,促进“中国梦”的宣传教育。

(4)通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营造“中国梦”教育氛围。每一所高校都具有自己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这种氛围对于高职高专学生而言,可以起到陶冶情操、美化心灵、规范行为、完善个性、发挥创造力等作用。这种文化氛围以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对学生产生着潜在的教育,并使他们不断地调节行为规范,进行自我完善。良好的校园物质文化氛围对“中国梦”的宣传和教育具有重要促进作用。这就需要在学校宣传橱窗、教室板报、建筑物室内外墙画等一切校内媒介物上,宣传“中国梦”的相关内容,从而营造出“中国梦”教育的浓厚校园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 何菲.将“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3(8).

[2] 蒋桂芳.中国梦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着力点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7).

[3] 唐姗姗.用中国梦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武夷学院学报,2013(3).

关于中国梦的论文第5篇

大学是一段追梦的黄金岁月,大学生处于有梦的年龄,有着圆梦的期待;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把深奥的理论具体化、大众化、通俗化、生活化。中国梦是国家梦、民族梦和个人梦的统一。实现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做什么人、走什么路,激励大学生为什么学。刘云山在深化中国梦宣传教育座谈会上强调要把中国梦的宣传教育融入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之中。这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把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高校要践行“三严三实”精神,推进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创新,切实增强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一、转变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大学生学习生活成长的过程中,高校要以关于中国梦的经典论述为指导,要关注、关心、关爱大学生,要倾听大学生心声、鼓励大学生成长,支持大学生成才。在强化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上要实,坚持育人为本。以学生为本,要坚持德育为先。高等学校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立德树人,引导青年学生胸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坚定中国梦信念。认真学习宣传贯彻五四重要讲话精神,深化中国梦宣传教育活动。强化理论武装,把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作为高校教学、科研、文化、服务等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严格要求、严格考核。以关于中国梦的经典论述为指导,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自觉地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把个人梦想融入到中国梦之中;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使大学生坚定“三个自信”,进一步增强理论认同、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教育引导大学生与时俱进形成与“四个全面”相适应的新理念;引导大学生把勤学作为一种习惯,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参加“三下乡”和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坚持以学生为本,还必须认真解决好关系学生健康成长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满足学生的需求,实现教育事业和谐发展。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应该是大学永恒的精神追求。以学生为本要坚持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原则。坚持做到爱护学生要实,把对学生的关心爱护落实在德智体等全面发展各个方面,落实在大学生创业创新上,落实在关心大学生生活和心理上。以学生为本,必须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将宏大的中国梦化为若干层面的梦想,并进一步细化成贴近学生实际的梦想。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中国梦是“学业梦”、“成才梦”、“创业梦”、“报国梦”,而每一个人的梦想又可能各不相同,只有真正把学生的健康成长、创新发展放在首位,全面服务于每个学生的小梦想,“中国梦”走进学生的头脑就会水到渠成。

二、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增强大学生对中国梦的认知认同

1.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的主渠道,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导向功能、政治引导功能和行为指导功能,培养大学生实现中国梦的高度自觉。人不学,不知义。做什么人,立什么志,具备什么样的道德素养,拥有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是关键。刘云山指出:要把中国梦的宣传教育融入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之中。根据大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生理、心理特点、认知水平和课程特点的实际,以中国梦教育为主线,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构建一个科学的教材体系和细化一批鲜活的教学专题。使中国梦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要加强理论解读,使中国梦通俗化。要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科学性,要把对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做细做实,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准确理解“中国梦”的历史背景、文化底蕴、时代特征、重要意义、科学内涵、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和根本保证,增强大学生对中国梦的认知认同。要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政治性,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中国梦理想信念,做到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把个人梦同民族梦、国家梦统一起来,让每个人都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都为实现中国梦增添正能量。

2.改进教育方法。批示“必须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得其道、乐为用矣,教不得法、无益于事。”应不断创新理念、形式、手段,在增强针对性、有效性上下功夫。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增强政治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底线意识,增强本领意识,树立终身学习意识,用关于中国梦的经典论述武装自己,把教材与党报党刊相结合,密切关注重大时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开展中国梦教育。用独特的视角与敏锐的洞察力捕捉新闻要旨,坚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读懂学生,接地气向学生科学阐述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坚持教与学相结合,充分发挥大学生学习中国梦理论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在思考中感悟,从而使大学生深刻把握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一是要坚持情理交融,在教学过程中循循善诱,在教学过程之外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坚持理论教育与体验式教育相结合。探寻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中国梦融入思想政治理论各门课教学过程的参与者和教学模式创新的实践者。树立实践理念,既着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明确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发展的新要求,又着眼学生学习生活实践,满足学生的学习生活需求和精神需要。二是要坚持身教与言教相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严以修身、严以律己,“学高为师,身正是范”,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好师德培养好教师,好教师造就好学生,好学生谱写好未来。三是善于运用手机短信、社交网络、微博微信等平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等手法,进行形象化展示,故事化表达,进一步增强吸引力、感染力。充分利用“BBS网络平台”延伸教学时空,实现课上课下一体化。四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要带领大学生深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现场教学,通过图片、文字、建筑等对大学生价值观进行教育。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将爱国情感潜移默化地注入大学生的心灵。重要节庆日蕴藏着丰富教育资源,要充分发挥重要节庆日传播中国梦的独特优势。充分利用重大纪念日、重要传统节日开展中国梦主题实践活动,开展升国旗、入党入团等有庄严感的礼仪活动,让大学生更好感悟中国梦的真谛和要义。五是坚持教与学的有机统一,要把中国梦的理论讲授与播放《百年潮?中国梦》《复兴之路》《延安颂》《长征》等爱国励志教育影片相结合,在QQ群里、学校官方微博、微信中展开互动、讨论,深化大学生对中国梦的理解与认识。要引导大学生认真研读围绕什么是中国梦、怎样实现中国梦,提出的一系列富有创新的新思想、新观点,自觉运用中国梦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辨析批驳错误思潮和观点,筑牢思想防线。

3.要做到四个结合。一是把中国梦宣传教育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紧密结合,强化理论武装,坚定理想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摆事实讲道理,使大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在坚定“三个自信”中走好中国道路,举好圆梦旗帜。二是把中国梦宣传教育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引导大学生掌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途径,教育引导大学生要勤学、修德、明辨、笃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凝聚中国力量,汇聚圆梦正能量,激发大学生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三是把中国梦宣传教育同学习在山东考察时发表的重要讲话紧密结合,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全过程,科学阐释中国梦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要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怡情养志、涵育文明的重要作用,使大学生在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中弘扬中国精神,提升圆梦软实力。四是把中国梦宣传教育同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紧密结合,使大学生认识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树立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和青春中国梦奋斗新常态意识,进一步焕发大学生实现中国梦的青春激情。

三、推进中国梦主题校园文化建设

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的熏陶作用,用校园文化蕴含的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要以关于中国梦的经典论述为指导推进中国梦主题校园文化建设。把宣传中国梦做细做实。充分利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通过政策解读、时事评论、热点解析、读书体会等形式,多角度、多层次地探讨“中国梦”的现实意义和“四个全面”与中国梦的关系,探讨中国梦与青年梦的关系,用中国梦教育引导大学生,坚定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广泛开展“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节水、节粮、节电”的“三爱”、“三节”活动,使之成为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有效载体。以关于文化建设的经典论述为指导本着“着眼未来,关注现实,着重建设”的精神,整体设计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各方面力量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整体效应,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培养大学生创业和创新能力,提升他们的“圆梦”能力。以关于中国梦的经典论述统领网络文化建设,坚持文明办网,校园网、微博、微信等要坚守阵地意识,传播正能量。努力探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建设一批融思想性、教育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网页和栏目,使之成为传播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为学生学习、生活服务的重要渠道。按照《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使大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组建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研究会等理论社团,让中国梦理论扎根大学生心底;寓中国梦教育于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之中,形成大学生中国梦培育和践行的氛围和环境;科学指导学生会、团委、学生班级、学生社团等学生组织,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广泛参与校园建设与管理,提高大学生自理自立能力,充分调动和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实现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目的。要充分发挥校训、校风等在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作用。

四、注重实践养成,开展中国梦社会实践活动

“最小的善行胜过最大的善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早在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学而时习之”的思想,强调理论学习之后,再在社会实践中加以验证和巩固的重要性。自古至今,大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文学家等往往都是历经实践的磨练,才锻炼出超人的品格和才能。大学生中国梦理想信念的生命力在于实践,在于青年大学生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的自觉行动。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使大学生培育和践行中国梦应当坚持不懈地抓好实践养成,引导大学生在行动中深化理解、增进中国梦理论认同、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社会实践活动的外化和日常行为的固化等是把“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的关键教育环节。指出,广大青年要勇敢担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努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深入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要扎实推进实践育人常态化。积极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社区、企业、农村参加专业实习、三下乡、学雷锋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使学生在用所学专业知识服务社会的社会实践中了解社会、体验生活、认识自我,使中国梦内化为大学生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努力成为中国梦的积极传播者和忠实践行者。引入社会教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调查,让大学生感受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祖国的沧桑巨变,培养他们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方法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使他们增强“三个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和中国梦理想信念。

五、要加强制度转化,使中国梦宣传教育日常化

高等学校要切实把深化大学生中国梦宣传教育摆在突出位置,端正办学指导思想,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首,充分认识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加强对深化大学生中国梦宣传教育的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要把深化大学生中国梦宣传教育工作摆上党委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与教学、科研、文化传承创新、社会服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同研究、同部署、同检查、同评估。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相结合、全校紧密配合、学生自我教育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要以中国梦为引领,把中国梦转化到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创新、管理服务的各项制度中,转化到高校校园的文化氛围中,转化到高校学生的日常行为准则中,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让学生随时随地感受中国梦,从而不断深化对中国梦的理解和认同。应当树立法治思维、运用法治思维,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完善大学生守则等行为规则,使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青年学生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学校管理应坚持正确价值导向,使符合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得到鼓励和表彰、违背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错误行为受到制约和惩处。坚持把长远规划和阶段性安排结合起来,把大学生“中国梦”学习宣传教育工作作为经常性工作,一以贯之、久久为功。

六、抓典型,注重榜样引领

关于中国梦的论文第6篇

【关键词】“中国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在观看《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提出了“中国梦”理念: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我认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3月25日,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时进一步阐述了“中国梦”的内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我们称之为“中国梦”,它的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关于“中国梦”一系列论述,深刻阐释了中国梦与个人理想的关系,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生力量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思想意识状况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用中国梦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正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一项意义深远的重大课题。

一、将“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奠定理论基础

首先,应重点加强“中国梦”教育的相关理论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加强“中国梦”教育相关的理论研究,及时将这些理论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实践中,既可以有效提高“中国梦”教育的实效性,也可以通过实践检验理论的可行性与实效性,促进学术研究与教育效果的双赢。

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创新教学方法,积极使用网络等新兴媒体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开展有图有像有声的教学。

第三,深入宣传实现“中国梦”与大学生自身成才之间的关系。使广大青年学生充分认识到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不懈奋斗,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二、将“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搭建发展平台

首先,加强校园自身的物质文化建设。在校园建设中增加雕塑、书画、摄影等烘托爱国主题的作品,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操,起到励志的作用;人文环境建设方面,加强校史展览馆的建设,让大学生更准确了解学校的发展过程;以“中国梦”为内容,通过影像资料、图书画片及名言警句等软装饰,展现“中国梦”的历史溯源及宏伟蓝图,让当代大学生置身于“中国梦”的校园物质文化中,接受以“中国梦”为主题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其次,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将“民族复兴”的目标和内容结合大学传统和特色融入其中,促进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及共同理想信念,给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明确的导向和新的要求,使“中国梦”成为大学校园中充满着激励作用的正能量。

第三,加强以社团活动为主体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国梦”教育可以与社团活动相结合,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中国梦”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有效手段。

三、将“中国梦”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推动落实发展

首先,高校应积极开展“中国梦”主题学习参观活动。高校应组织大学生到革命纪念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参观学习,领会党和国家事业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激发他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其次,高校应定期深入开展社会调查和专题研讨活动。要组织学生深入基层、深入农村、深入西部,紧密联系主席提出的“中国梦”思想,通过社会调查,使广大学生坚定实现“中国梦”理想信念。

第三,高校应鼓励大学生参加相关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类社会实践活动,能够逐步引导大学生将知识转化为实现“中国梦”的力量,从而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梦”是整个中华民族共同的梦想,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思想意识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必须更多关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时俱进,用“中国梦”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努力实现“中国梦”。

参考文献

[1] .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11-30.

[2] 何菲.将“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新课程研究,2013(8).

[3] .在同各界青年代表座谈是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5-5.

[4]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光明日报,2004-10-15.

关于中国梦的论文第7篇

关键词:中国梦; 概念论述; 大众化价值

中图分类号: 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4)01-0042-06

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论述,是系列讲话的重要内容之一。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中国梦”概念的提出及深入论述,引发了全社会的强烈反响、普遍讨论和广泛思考。为什么现在要明确提出中国梦这一重要概念?如何理解中国梦的内涵和外延?如何认识“中国梦”与“个人梦”的关系?中国梦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梦想有怎样的关系?不同主体在追求和实现中国梦的社会实践和历史进程中如何作为?人们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研究,构成了当前学术研究和大众传播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凸显了中国梦论述所具有的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从中国梦论述的大众影响力和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视域看,中国梦论述也颇具独特价值。

一、中国梦论述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和普遍的政治社会价值

党的十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政治和战略层面明确提出了中国梦的追求和实现问题,特别是中共中央总书记同志在多个重要国内外场合提及并阐述了中国梦的构想和看法,开启和推动了中国梦论述在全社会范围内的传播和讨论,产生了一批研究成果,逐步形成了以中国梦为核心命题和话语体系的研究趋势和研究领域。等中央领导同志对中国梦的论述,具有重要的战略考量和政治社会意义。

2012年11月29日,在国家博物馆观展《复兴之路》时,同志第一次提出并阐释了“中国梦”的概念。明确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2013年3月17日,在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第一次发表的重要讲话中,9次提及“中国梦”,有关“中国梦”的论述更是一度被掌声打断。他说,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他还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在这次重要讲话中,提出了中国梦的核心内涵、道路选择、精神要素和实现力量,并深刻指出中国梦与人民大众梦想的内在关系。

2013年3月25日,在坦桑尼亚尼雷尔国际会议中心发表题为《永远做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的演讲中强调,13亿多中国人民正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10亿多非洲人民正致力于实现联合自强、发展振兴的非洲梦。中非人民在相互支持和帮助中努力实现各自梦想的同时,还要同国际社会一道推动实现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梦,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2013年4月7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再次向世界说明中国当前的奋斗目标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2013年6月7日,在同奥巴马总统举行的中美两国元首会晤中,进一步明确阐述道: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中国梦论述强调,我们要实现的基本目标同样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与包括美国梦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通。向美国总统的这一解释和说明,被广泛认为是“中国梦”与“美国梦”的一次重要对话。

党和国家领导人在重要的国内外场合,提出和论述中国梦,有利于向国内外进一步说明和确认当今中国的发展方向和道路、发展战略和目标。对内而言,通过中国梦的明确论述,搭建了国家战略与人民诉求相沟通、相统一的“桥梁”,有利于进一步坚定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自信和认同,也容易让人们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和奋斗理想;对外而言,公开介绍和阐述“中国梦”,宣布了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选择及崛起目标,有利于进一步增进中国发展的国际理解和认可。显然,党和国家领导人从政治和战略层面对中国梦进行的论述,有利于回应世人对“中国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当代中国基本问题的关注、讨论和探究,有利于引导国内外对中国和平崛起的理解和认同。

在从2012年11月底同志观展《复兴之路》时明确进行中国梦论述至今一年多的时间里,关于中国梦的讨论和研究迅速掀起了一个热潮,这表明以中国梦论述来阐明中国发展方向和道路、发展战略和目标,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深刻的理论性、广泛的认同性和话语的大众性。毫无疑问,中国梦论述引起了人们对国家前途和个人追求的新一轮思考。可以说,中国梦论述重新调动了不同阶层和群体、不同集体和个体的情绪和精神,重新拨动了人们思考当下生活目的和意义的神经,重新激发了人们在当今时代重塑人生价值和社会理想的激情和斗志,重新凝聚了在现代多元社会追求国家繁荣富强、民族振兴发达、人民幸福安康的精神力量。在和平发展的新时期,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在中国快速发展的当今时代,中国如何应对挑战、抓住机遇,努力实现十几亿中国人的梦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不仅是国家战略层面的大事,也是极具广泛政治社会意义的事情,是关乎全体中国人利益、愿望和要求的事情。中国梦论述,已经并将进一步引起和形成全社会对国家发展方向、道路和目标的关注和认知、理解和认同,对于调动全体中国人投身到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意义重大。从官方到民间,从学术界到普通大众对中国梦论述的反响看,中国梦论述有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目标、任务的时代化、大众化,有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社会化、大众化,从而十分有利于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二、中国梦论述衔接了国家发展战略和社会大众诉求

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因此,中国梦既是国家的梦想,也是民族的梦想,还是13亿多中国人民的梦想。中国梦是从文化和传统上注重集体主义和整体利益的,而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行进一步增强了这方面的特质。中国梦论述还指出,每一个中国人都是中国梦“梦之队”的成员,中国梦既是作为整体的中国人和中华民族的梦想,也是一个个中国人的梦想。把追求国家的繁荣富强与人民的共同富裕、幸福安康结合起来,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促进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结合起来,把中国的和平崛起与个人有尊严地生活结合起来,这是中国梦论述的应有之义。总之,中国梦论述,体现了人类向度、世界趋势、国家利益、民族抱负、集体行动和个体追求的统一。

一般而言,追求和实现中国梦的主体是整个中国和中华民族,从这个意义来说,“中国梦”是部级的梦想;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梦想相比,中国梦是中国在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背景下提出的目标追求,它是世界级的梦想。从民族的梦想和国家的梦想而言,中国梦是整体性、集体性的梦想,其主体是宏观主体;从中国梦的本土化行动和个体性实践来说,其主体是中观、微观主体,中国梦是局部性、个体性的梦想。如果说中国梦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想,是每一个中国人梦想的集合和汇聚,那么,作为具有特定历史性、社会性内容的中国梦的追求和实现过程,就必须将我们国家和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宏大叙事与个人的微观理想追求结合起来。归根结底,中国梦的实现有赖于每个人梦想的实现。

实践表明,人们更愿意追求与自身利益、愿望和要求密切相关的梦想和目标。如果个人不能在中国梦的追求和实现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目标,中国梦就不能凝聚起人们的理想和愿望,也不能激发出人们的斗志和激情。因此,中国梦的实现必须同每一个人的梦想结合起来。在当代中国,人们普遍合理追求自身正当利益的实践活动,既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也促进了个人的发展,个体性的利益追求与整体性的利益发展相结合,促进了中国的巨大进步。当代中国社会的总体性目标引领和多样化发展进程,以其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多样化形态,塑造着人们极具时代意义的丰富理想和理性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始终是人们普遍的梦想追求、始终是大众化的生活取向。为此,就个人而言,解决子女上学难、就业难、看病难看病贵、买房难买房贵、养老难等问题,追求有尊严的生活和人生出彩机会,是人们共同的要求和愿望,这些要求和愿望与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富裕幸福的梦想同样重要、紧密相关、总体一致。普通大众合理的个人的要求长期得不到满足、个人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个人的理想长期得不到实现,就会动摇人们对国家发展目标和整体利益的正确认识和主动维护,人们也就不能正确认识国家的发展目标和主动维护国家的整体利益,还会逐步失去对“国家梦”、“民族梦”的认同和支持。从这个意义来说,中国梦的追求和实现必须注重个体层面的具体实践。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求看,越来越注重把国家发展与个人追求更好地结合起来,强调发展不以牺牲环境、公平、个人正当利益为代价。追求国家目标不以牺牲人民大众个体的合理目标为代价,而是更加注重引导和规范个体对自身梦想的追求活动。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把个人作为实现梦想的主体基础,在梦想主体中包容集体和个体,把民族、国家、社会、集团的梦想与个人梦想结合起来。如果中国梦的实现目标仅仅强调民族、国家这样的宏大主体,而轻视或忽视个人梦想的诉求,就会使中国梦与日益个性化的社会相脱离,从而使中国梦失去亿万人民的积极支持。因此,从梦想主体系列看,包括民族、国家、集体、个体等不同层次的梦想主体,在最大程度上的统一协调,是推动中国梦实现的重要社会条件。中国梦论述既强调整体性的国家目标和利益,又强调个体性的人生目标和要求,把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就要充分激发和调动全部梦想主体,以实现中国梦为总目标,充分尊重每个人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活力,引导每个人在对梦想的追求中,把自身努力同国家与社会要求更好地结合起来,主动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历史运动和实践活动中去。

实现现代化是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的重要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只能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实现。而中国梦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想,要依靠广大人民才能实现。显然,中国梦论述,衔接了国家发展战略与社会大众诉求,有利于推动关于国家发展方向、发展道路和发展目标的社会化和大众化,有利于坚定和增强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自信心。

三、中国梦论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最新探索

中国梦论述,本质上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道路和目标的进一步阐释,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历史与现实呈现的统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发展实际的统一,是关于“中国要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怎样实现现代化”的理论思考和战略探索。总体来说,中国梦论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最新探索。

首先,中国梦论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探索。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它认为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归宿。处于经济社会发展不同程度的国家,在逐步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目标的历史进程中,要经历的具体阶段和发展道路是不同的。因此,不同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目标的历史探索必须与本国实际相结合。中国梦论述,涵盖了关于中国人民寻梦、追梦、圆梦的历史过程,体现在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

毫无疑问,人类的社会历史活动,总会伴随着梦想与追求。这些梦想往往成为推动社会发展和历史前行的动力。世界各国人民都有自己的梦想,也都在为实现梦想进行着各种各样的努力。在中华民族历史演进中,我们的先辈也曾提出各种各样的梦想,追寻和实现这些梦想的过程,构成了我们灿烂文明和辉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近代社会后,中华民族遇到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鸦片战争至今170多年来,中华民族在从传统向现代的艰难转变中,在经历一次次寻梦、追梦的接续奋斗中,从孙中山首先发出“振兴中华”的时代强音到中国共产党人不懈努力的伟大实践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今天展现了光明的前景。实现中国梦,集中体现了我们的目标追求。今天,在国家战略层面明确发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总动员令,奏响了激发和凝聚中国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时代号角。

中国梦论述,主要体现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寻梦、追梦和圆梦的过程。这个过程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程是高度契合的。从这个意义来说,中国梦论述与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是一脉相承的,甚至可以说,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体现了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对追求和实现中国梦的理论思考及其探索成果。中国梦论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立足当今时代和当代中国实际,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总任务,以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总目标,强调中国必须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以“五位一体”为总布局,对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方面做出了新部署和新要求,是我们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考当代社会和当代中国历史发展和前途命运的重大拓展,正逐步形成在当今时代条件下从整体上和具体性的不同层面进一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问题的一系列新论断和新成果。

其次,中国梦论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要求。中国梦论述的提出,引起了世界的高度关注。在中国和平崛起的大背景下,人们关心中国到底追求什么样的目标,中国如何在自身发展中处理与世界的关系、处理与其他国家的关系。同志在多个国际场合阐述过中国梦,这对于世界直接了解中国目标与其他各国的发展目标之间的关系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显然,理解和把握中国梦论述必须具有宽广的世界视野和强烈的时代意识。

尽管天下仍很不太平,尽管发展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但当今世界仍总体上体现出和平与发展的时代特征。在今天这样一个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文化多样化、交往扩大化、信息网络化的开放世界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不可能关起门来进行,只能在同其他国家各方面广泛联系和深入交流的背景下来展开。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世界的总体和平、共同发展。我们既强调中国梦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也强调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与世界人民的美好梦想相通。这是当今时代的现实条件决定的。在今天,中国梦的追求和实现只能在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国际趋势下来进行,中国梦的追求和实现,必须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继续走改革开放道路。一句话,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创造一个稳定的国内环境与和平的国际环境,需要形塑一个中国同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态势和关系。

中国梦论述,是在中国这一最大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和崛起的历史阶段提出的,实现中国梦,中国必须坚持自身发展道路、理论和制度。中国要按照自己的模式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向世界各国,尤其是周边国家阐明中国的发展不是威胁,并促进世界各国正确看待中国和平崛起给它们提供的发展机遇,强调中国的和平发展,始终是我们一再重申的科学的发展、自主的发展、和平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同的发展。我们要秉承理性、平和的心态来推进中国的和平发展,要培育国民全新的大国心态和思维。既要有意志和能力来应对崛起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挑战,同时又要始终坚持和平发展的战略基点。从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到同世界各国友好相处,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到营造良好的周边安全环境,我们要为实现中国的和平发展继续争取和用好战略机遇期。实现中国梦要树立起自信、开放、进取、合作的心态,把中国梦的实现过程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进程更紧密地结合起来,与其他国家、地区和平与发展的梦想更紧密地连通起来。这是我们实现中国梦应有的世界视野、大国思维和国民心态。

中国梦论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基本成果和基本经验,运用宽广的世界视野,把握了当今时代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趋势、发展实际,深化了我们对当代中国与世界关系及其变化的认识。中国梦论述还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命题和时代命题,把国家的时代、人民的时代与世界的时代、人类的时代结合起来,把中国发展的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深刻回答了当今中国、当代社会主义、当代世界的基本问题,深化了我们对马克思主义时代观和发展观的认识和理解,为马克思主义发展注入了新的时代内容。

再次,中国梦论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品质。中国梦论述强调人民的主体性作用,强调人民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实现的前提性和基础性作用,强调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想,这体现了中国梦论述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立场上的特点。从围绕中国梦论述不断掀起的讨论看,中国梦论述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生动实践。

邓小平晚年在南方谈话中说:“我们讲了一辈子马克思主义,其实马克思主义并不玄奥。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1]对此,邓小平还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打不倒的。打不倒,并不是因为大本子多,而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颠扑不破”[1]。邓小平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就是实事求是。只要坚持实事求是,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精神和具体要求来想问题、办事情,就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要求。从人民群众对理论掌握的要求和特点看,要求人们都去进行深入系统的理论思考,都去读长篇大论,那是不现实的。对此,邓小平明确指出:“长篇的东西是少数搞专业的人读的,群众怎么读?要求都读大本子,那是形式主义的,办不到。”[1]中国梦论述的提出,尽管总体上来说还处于概念提出和命题形成的阶段,但已经比较好地深入人心了,引发了人民大众对自身理想和国家前途的思考,以中国梦论述来表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原则,又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特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大叙事和历史命题与人民大众的日常幸福生活结合起来,体现了中国梦论述的生命力和人民性,让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直观感受和直接现实性体现,这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大众化极为有益。

可以这样说,通过中国梦论述,广大民众在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逐步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和现实过程并不仅是文件中的规划和描述,也不仅是专家学者或教科书中的阐释和解读,而是我国现实发展过程及其具体事件中的日常体现和鲜活实践。中国梦论述,有利于促进人们形成这样的认识: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今中国的日常实践和当今时代中国最广大人民直接面对的历史运动和现实生活。

中国梦论述有力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集中体现,就是全面尝试以群众的语言和认知习惯阐述马克思主义,以便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入人心,真正把马克思主义发展成凝聚社会认同感和中国力量的纽带。毫无疑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都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梦,每个人的梦汇聚起来就成为共同的梦,这很容易理解,更容易为人民群众接受和拥护。在不同场合的讲话中都展示了讲话的平实性和大众性特点。在观展《复兴之路》时发表的讲话就强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与人民大众的梦想联系起来,这样就容易让人接受我们的发展方向、道路和目标;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式上的讲话中,强调把中华民族复兴与人民大众共享人生出彩机会联系起来,这让人民大众更能理解中国梦与自身的关系;在考察海南省与普通渔民交谈时,以“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的通俗话语,形象指出了全面小康社会对实现多数人富裕的核心要求,这就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以基层民众听得懂的语言表达了出来;在提出我们党当前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总要求时,以“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来表述,把作风建设与日常生活工作密切联系起来,极富生活化和大众化。显然,这些鲜明实践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做法,是得到群众拥护和称赞的。中国梦论述,不仅在思想、内容和形式上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工作,还探索和实践了在今天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路子。

四、开展中国梦论述宣传教育实践活动有利于推动理论的大众化工作

要让人民大众正确理解和科学把握“中国梦”的本真意义,须系统深入宣传中国梦论述。在中国梦论述宣传教育活动中,要注重做好理论的大众化工作。

首先,在对“中国梦”内涵和意义的正确理解中推进理论的大众化工作。对中国梦论述进行系统宣传教育,首先必须讲清楚中国梦“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这是把握中国梦论述的前提性和基础性要求。从目前情况看,人们对中国梦的认识和理解还存在一些不到位或错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把中国梦“物质化”。比如认为中国梦就是实现有房有车有好的物质生活,忽视了中国梦的价值意义,割断了中国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这就会使中国梦的实现缺乏精神气质和精神引领。二是把中国梦“空心化”。比如没有把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联系起来,也没有把中国梦同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大国情结合起来,甚至把中国梦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发展割裂开来,这就必然会使中国梦丧失其本质,表现出空心化的问题。三是把中国梦“泛化”。中国梦成了一个大箩筐,什么东西都往里面装,中国梦在任何情况下的言说,并不一定会增强中国梦论述的影响力和号召力,甚至会使中国梦口号化,或者成为一种形式化、荒谬化的东西,从而使中国梦论述丧失其严肃性和规定性。四是把中国梦“西化”。有的人从“中国梦与其他别国梦想相通”的论述中得出中国梦就是要照搬西方道路和模式的错误结论,有人甚至说中国梦就是“西方梦”、“梦”。显然,中国梦只能是中国人民的梦想,尽管这种梦想的追求和实现并不拒绝借鉴和吸收其他经验,包括西方的经验,但中国梦只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框架下来实现。五是把中国梦“虚幻化歪曲化”。比如有人说梦是虚幻的现实反映,中国梦也是中国现实的虚幻反映,因为解决不了现实中的问题,也不知道怎么解决了,所以只好做梦。还说梦想就是实现不了的东西,实现了的和能实现的都不是梦想,说什么中国梦是“白日梦”、“南柯一梦”、“黄粱美梦”。这些看法不仅简单而且消极,消解着中国梦论述的社会影响力和大众认同感。

纠正上述种种错误认识,要通过对中国梦论述的宣传教育活动,深入开展关于中国梦的历史背景、主题主线、基本内容、本质规定、基本原则、目标任务、政治保证、外部条件、依靠力量、领导核心等问题的系统宣传教育,引导人们正确理解中国梦论述,避免对中国梦的误解和曲解。只有正确理解和科学把握中国梦的内涵和意义,才能推进中国梦论述的大众化和相关理论的大众化工作。

其次,在对中国梦论述的宣传教育活动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大众化工作。追求和实现中国梦的根本是坚持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为此,必须强调中国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坚定。通过对中国梦论述的宣传教育活动,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宣传教育深入群众、深入实际、深入基层,让人们比较容易理解中国梦与个人梦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的本质联系。可以说,中国梦论述是一个重要的桥梁和载体,它沟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同人民大众的联系,沟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当今世界的关系,沟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与现实、今天与明天的关系,沟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观运行与微观呈现的关系。这是中国梦论述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关系,也是在中国梦的宣传教育活动中必须把握到的。

总体来说,我们要通过对中国梦论述的宣传教育活动,使人民大众认识和理解自身现实生活、未来追求、利益要求愿望与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联系。在追求和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让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与自身幸福生活的本质联系,使人民大众真正体验到,只有参与和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和各项工作,才有人生出彩机会,才能实现自身梦想。因此,在开展中国梦论述宣传教育活动中,要注重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社会认同和大众体验。

第三,在深入把握“中国梦”与“个人梦”的关系中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途径。马克思曾经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2]我们今天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本目的仍是要让人们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确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信仰和自信,这是不变的目的。为了完成“化大众”的现实任务,我们又要注重引导和推动大众去认识、理解并参与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去。而要实现这一点,必须把大众的利益、要求和愿望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联系起来。开展中国梦论述的宣传教育活动,要注重把人民大众自己的梦想与中国梦更好地联系起来、结合起来,从而把中国梦论述的一般原则要求和梦想主体的多样化追求活动结合起来,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新经验。

毋庸讳言,要完成“化大众”的工作,就要直面大众的生活和所面对的现实问题,了解和把握群众。当今中国社会的多元化发展趋势,使“大众”不再是一个整体,而是由阶层化、群体化、集团化,甚至是“碎片化”的多元主体集成。人们的梦想也多元化了,单一社会生活模式和趋同化的人生追求目标,已不能适应人们的现实要求和未来选择,“独木桥式”的人生追求模式已被“立交桥式”的人生追求模式所取代。但无论怎样的多元化,每个人要离开多元社会孤立追求自己梦想的实现是不太可能的。因此,每个人追求梦想的过程必然融入其他人追求梦想的过程,个人梦想必须融入国家和民族的梦想。主体梦想的不同,源于主体面对的现实状况和实际生活差异。因此,人们对中国梦的认识和理解也就不同。开展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实践活动,必须尊重人们对梦想的正确选择,鼓励人们对不同层次、不同梦想的探索和实践,而又在这些具体的梦想追求过程中,体现和反映中国梦的历史主题、总体方向和规范要求。通过把中国梦具象化、主体化、大众化,避免把中国梦抽象化、单一化、口号化,形成个人梦追求活动有机融入中国梦历史运动图景和社会实践形态的趋势。在以中国梦引领和规范个人梦、以个人梦支撑和汇聚中国梦的交互作用中,使中国梦真正融入人民大众对现实生活目标的追求中。只有这样,人民大众才能体会到中国梦论述对中国发展和个人梦想的理论引领和价值导向,从而彰显中国梦论述的大众化价值。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