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重症护理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3-01-03 00:46:47
重症护理论文

重症护理论文第1篇

我院2000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的重症病毒肝炎患者共15例,男性9例,女性6例,年龄20~62岁。

2结果

本组病例抢救成功9例,成功率60%;死亡6例,其中,4例为抢救后出现严重的肝性脑病,另2例为治疗过程中出现严重的消化道出血。

3护理

本组病例病情危重,抢救难度大,成功率仅达60%,与往年相比提高了1%。其临床护理的要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加强心理护理

重症肝炎的患者,大都有病毒性肝炎病史,而病毒性肝炎是一种传染性疾病,目前又缺乏特效的治疗,有的患者发病后出现精神抑郁,怕被家人、亲朋厌弃,又忧虑病情不易很快好转而影响个人的前途及今后的生活,当出现黄疸并迅速加深时,会极大刺激患者,产生忧郁、恐惧、绝望甚至濒死感觉等消极情绪,有的甚至拒绝治疗。此时,尽可能消除患者的消极情绪,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就显得尤为重要[2],通过这样护理人员才能有针对性地消除其消极情绪和不良行为,帮助患者尽快地实现角色转换与适应环境,并用充满爱心的语言安慰患者,向他们解释分析病情,并用自信的语言向患者传递现代医学能够有效地控制病情的信息,使其具有安全感,并与医护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以求得患者的密切配合,这是抢救成功的关键。家属的密切配合也是患者战胜疾病的重要保证。做好家属的心理指导,一方面能有效地稳定患者的情绪,另一方面还能使家属积极地协助、配合抢救工作。在抢救环境方面,注意保持病房的有序和整洁也会在视觉和嗅觉上有效地缓解患者和家属的紧张情绪。此外,护理人员在抢救过程中保持紧张、敏捷但又不失镇静、有序的工作作风,也是获得患者和家属信任的途径之一[3]。

3.2绝对卧床休息

重症肝炎的患者多病情危重,监护患者尽量减少体力消耗。

3.2.1加强基础护理做好患者的生活护理,协助患者洗漱、进食,保持床铺整洁干燥,减少刺激;帮助患者经常变动,每2~4小时翻身1次,并记录患者和翻身时间,用50%红花酒按摩受压部位,预防压疮的发生。

3.2.2注意口腔清洁口腔是重症肝炎继发感染和其他微生物入侵的门户。合并口腔溃疡和鹅口疮者,可致口臭,影响食欲和消化功能,也可引起全身细菌感染和霉菌感染。因此,对意识清楚和患者应督促进食后漱口,早晚刷牙,对重病生活不能自理和昏迷的患者,应每天检查其口腔内有无出血、溃疡和霉菌生长等现象,每天至少进行口腔护理3

3.4.2观察体温每天测体温4次。因为重症肝炎肝细胞坏死时可以出现37~38℃持续低热。如突然出现高热,就要怀疑有继发感染。凡是用物理降温或药物退热者,应每半小时测体温1次,并做好记录。3.4.3观察脉搏如果脉搏加快或细速,提示为出血存在或出血的先兆;而高热时,相对的脉搏缓慢可为颅内高压,应及时报告医生。

3.4.4观察呼吸呼吸异常出现在肝昏迷、出血、继发肺部感染或大量腹腔积液压迫时,及时发现给予氧气吸入,并保持呼吸道通畅,并及时通知医生。同时观察呼吸的频率、节律、气味等。如闻到呼出的气体中有烂苹果样气味即肝臭,示病情危重。

3.4.5观察血压若血压明显下降,提示有大出血和休克的可能;若颅内压升高时血压有可能升高。

3.4.6观察瞳孔若出现瞳孔左右大小不等或不对称,注意有无肌肉抽搐或颤动,以便早期发现脑水肿症状,并通知医生及时抢救。

3.5准确记录出入量

观察液体平衡情况。每天摄入量少于2500ml,则营养不够,可影响康复,应及时通知医生。每天尿量少于500ml也应通知医生,以便做相应的处理。对使用利尿剂的患者,应观察利尿效果,准确记录24h排尿量。

3.6醋酸保留灌肠

采用食醋稀释后保留灌肠,使肠道酸化,可阻止氨的产生和吸收。对重症肝炎患者采用食醋保留灌肠疗效显著,本组病例中抢救成功的6例患者使用了此法,均获得满意的效果。在护理方面应注意[5]:先用0.9%的生理盐水500ml清洁灌肠。注意观察洗出大便的颜色、数量和性质。灌肠时注意肛管要光滑并加以石蜡油,灌肠的速度不能太快,以免因压力过大造成黏膜的损伤。0.5h后,用20ml食醋加0.9%的生理盐水100ml做保留灌肠。每日1~2次,应尽量争取长时间保留。并记录在肠道内保留的时间。

4讨论

重症肝炎发病急,病情凶险,并发症多,病死率高。临床上治疗比较棘手,在采取有效措施抢救治疗的同时,加强护理是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的重要措施之一[6]。重型肝炎患者病情重,治疗时间长,费用高,心理负担重,常表现为紧张、恐惧、焦虑、易激动等不稳定心态。因此,在护理中应多给予精神安慰,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工作,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经常进行有关疾病知识指导,帮助其消除心理障碍,并给予理解、关心、体贴,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4]。护理人员必须增强责任心,具有扎实的基础和专业知识,重视疾病的观察与护理,积极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各种并发症,是提高存活率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池肇春.新编实用肝病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6:116-120.

[2]黄晓专.上消化道出血急救护理中注意的问题[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1999,21(2):353.

[3]聂国英.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体会[J].福建医学杂志,1999,21(1):110.

[4]李继云,侯秋菊.重症肝炎患者的护理[J].包头医学,2002,26(2):88.

[5]赵富荣.重症肝炎的护理体会[J].护理探讨,2003,(2):70-71.

[6]李能云,周培凤,刘晓丽.血浆置换术治疗重症肝炎患者围手术期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5,11(2):150.次。以保持口腔清洁湿润,增加食欲。

3.2.3饮食护理给以糖为主的清淡、低脂饮食。有肝昏迷前驱症状时限制蛋白质,严禁含氨物。有腹腔积液时用低盐饮食,并限制饮水量[4]。

3.3注意有无出血倾向

如皮肤出现大块紫瘢、鼻衄(可用1%麻黄素棉球填塞止血)、牙龈出血。如有消化道出血,及时报告医生,记录出血量,即送血型交叉配合,以作好输血准备。

3.4注意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3.4.1观察患者的意识对患者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关心患者的生活,尊重患者,多与患者交谈,了解其需求并尽量满足其需要。要注意患者的性格和行为有无异常,行为异常提示为肝性脑病的先兆。

重症护理论文第2篇

1.1基本资料选取

我院2012年7月~2014年3月期间收治的80例呼吸内科重症患者,其中男性患者44例,女性患者36例;患者的的平均年龄为(47.9±13.5)岁,患者多为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或慢性阻塞性肺炎患者。将这80例患者,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患者平均分成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40)。两组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和病情病因等基本资料上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按照呼吸内科的护理要求并综合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患者常规基础护理;观察组患者,除了基础护理以外,还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具体方法为:(1)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密切的追踪和监察,工作的重点为呼吸频率和深度,对患者可能出现的比如咳痰、咳血等症状做好详细的监察和记录;(2)保证患者呼吸顺畅,及时清理患者的呼吸道;(3)根据患者病情的变化和过敏药史,合理用药;(4)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辅导,保证患者能够积极配合院方的治疗;(5)环境护理:呼吸内科重症患者,对于环境的要求相比之下要高于其他疾病患者,具体应该在日常中定期为患者清理病房,对病房进行全面的消毒,保证房间的通风换气以及温度和湿度的控制。

1.3疗效判定标准治疗

效果分为四个等级:(1)痊愈:病情得到遏制,患者开始恢复;(2)好转:患者在接受系统的治疗和护理后,病情有了明显的减轻;(3)未好转:治疗前后,患者的病情没有明显的变化,且有加重的迹象;(4)死亡。

1.4统计学方法运用

SPSS.17.0统计软件加以分析,使用(x±s)表示本实验的计量资料,并应用配对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结果根据我院的研究治疗,80例呼吸内科重症患者在接受不同的护理之后,有40例患者痊愈,25例患者的病情有所好转,13例患者的病情无好转迹象,2例患者死亡。

2.讨论

随着医学水平的整体发展和模式的转变,最大程度的提高药物治疗的效果并改善患者护理干预的模式已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认同。呼吸内科重症患者,受疾病及自身身体情况的影响,普遍存在反应能力和活动能力下降等情况,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水平,以外事故的发生几率较之常人或其他疾病的患者也有比较明显的增加。

1心理护理组呼吸

内科重症患者,往往是年龄较大的老者,我院的研究中有很多这样的患者由于病情加重,生活自理情况就受到了影响,如果在护理过程中没有有效的进行心理疏导很容易产生抑郁、焦躁、偏激等负面情绪。心理护理是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的精神支持和心理沟通,这对于患者的恢复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虽然相对的来看,心理护理的效果不及机械护理。但是,我认为不管用什么样的方法,都应该在其中加入对患者的心理疏导,给予患者信心和良好的治疗氛围,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2环境护理

前文已经提到了,呼吸道疾病相比于其他疾病来说,具有一定的传染性,有可能会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环境护理就是要保证患者有一个良好的治疗和恢复的环境。

3.总结

重症护理论文第3篇

1.1方法

1.1.1头脑风暴法(brain-stormingmethod)头脑风暴法是由美国创造性思维大师AlexFaickneyOs-born于1939年首次提出,1953年正式发表的一种激发性思维的方法,是一种发掘集体智慧,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方法。采用头脑风暴法组织群体决策时,要召集有关专家召开专题会议,主持者以明确的方式向所有参与者阐明问题,说明会议规则,尽力创造融洽轻松的会议气氛,由专家们“自由”提出尽可能多的方案。

1.1.2经验总结法所谓经验,是指在实践活动中取得的知识或技能,经验并非科学,带有偶然性和特殊性,经验总结法是研究者和实践者经过一番总结、验证、提炼和加工等一系列工作得到结论,经验总结观点一定要鲜明、正确,既有先进性、科学性,又有代表性和普遍意义,是教育科研历史上最早使用的方法,迄今为止,经验总结法获得了科学的内涵限定,其科学化、规范化程度不断提高,已经成为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1.2对象近3年以本课程理论、实验、见习、实习的主要授课及带教老师,急诊医疗专家(医生代表),近3年我校毕业、在附属医院工作的本科毕业生,为主要研究对象,共15名,通过头脑风暴法,构建以素质为导向的《急危重症护理学》体验式教学模式。

1.3研究过程运用经验总结法,对我校历年来本课程教学过程的优势、特色、亮点,进行提炼总结,为头脑风暴会议参与者提供与议题有关的背景材料和外界动态。头脑风暴会议过程中主持人只主持会议,对设想不作评论,保证会议的自由气氛;由2名记录员,通过记录和录音对会议全程如实地记录,要求不带个人观点、不评论。会后对资料进行分析总结,以实现《急危重症护理学》素质目标体系和我校护理专业培养方案目标为准则,构建以素质为导向的《急危重症护理学》体验式教学模式。

2结果

2.1优化教学内容护士在面对急危重症病人时,不仅需要熟悉各种疾病或症状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学基础,还需要掌握并熟练运用多学科的医学与护理知识,既需要护理专业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又需要急救护理技能的“精”和“尖”,只有这样才能在紧急情况下,准确判断、快速反应,对病人实施及时有效的救治与护理。该课程是学生在校期间最后一门专业必修课,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完成《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护理学基础》《护理学导论》《成人护理学》等主干学科学习,具备完善的理论基础。课题组在结合我校护理本科培养方案对学生知识体系进行综合评价后,以《急危重症护理学》素质目标体系为指导,以第3版《急危重症护理学》为教材,经教学指导委员会讨论通过,确定本课程教学内容。本教材共包括20章内容,删除与《成人护理学》《基础护理学》等课程重复的第17章(危重病人的营养支持与护理)和第20章(急危重症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的应用与护理),整合第11章(环境及理化因素损伤)与第12章(急性中毒),并对第4章(ICU的设置与管理)、第10章(常见各系统急症)、第13章(常用抢救药)和第14章(危重症病人系统功能监测)进行章节内部调整,最终纳入教学计划共17章内容;在完善修订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明确每一章素质目标,使素质教育目标更明确、更具操作性。

2.2构建“基础—整合—提升”三段螺旋上升教学体系本研究以素质目标体系为导向,以体验学习理论为指导,将本科课程学习分为三步螺旋式上升的阶段,即知识与技能学习阶段、知识与技能整合运用阶段、以知识和技能为载体的素质提升阶段,总体设计遵守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的原则,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逐步培养学生乐于奉献、热爱护理事业职业情操;良好的护士形象;高度的责任心、慎独严谨的品行和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主动求知和继续学习的意识;运用科学的临床思维评估病情、分析及处理问题等能力。

2.3构建多元化教学方法体系通过文献分析,研究各种教学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性,结合本校教学资源,进行优化选择,以体验学习理论为指导,构建融合多种教学方法的体验式教学体系。如讲授法:通过多次集体备课监控、提高讲授课质量,要求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富有感染力,条理清楚、准确简练,适应学生的心理节奏,要求应尽可能与学生原有认知基础发生联系,达到利用最短时间获得大量系统知识的目的。启发提问法:通过启发式提问,有效组织课堂,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积极思维活动,从而尽快获得新知识,要求“问题”具有刺激性,能激发学习兴趣。讨论法:以问题为基础,通过师生、学生与学生间反复语言交流、观念交融和思想交锋,实现相互学习、共同完善,甚至达到“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的理想境界。任务驱动法:给学生布置探索性学习任务,为主动学习创造平台,促使学生查阅资料,对知识体系进行整理,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实现独立探索及合作意识培养。案例分析法:以临床病例为素材编写案例,学生通过研究讨论,提出解决方案,帮助学生在知识、理论和技能的同时,锻炼和提高能力的教学方法。角色扮演法:要求老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案例设定场景,学生按设定岗位的职责、岗位、任务、工作程序等提出观点和方案或进行实际操作,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互动与创新教学、寓教于乐以及全真模拟为主要特征。虚拟游戏法:借助计算机及网络构建虚拟教学场景,学生可以亲自参与实验,选择实验器材,设计实验对象参数,轻松、自然地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实现主动学习,充分发挥游戏法寓教于乐的特点,运用前期开发的具有游戏特点的虚拟教学软件开展教学,试图获得降低学习压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的教学目的。陶冶法: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熏陶和感染,在耳濡目染中心灵受到感化,进而促进其身心发展的教学方法。本课程共计76学时,其中理论36学时,实践40学时。

3讨论

3.1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合理性本模式的构建是在对教师进行体验学习理论及素质目标体系培训基础上进行的,参与模式构建的教师则是通过访谈和调查筛选出来的,头脑风暴会议过程中严格遵守自由畅想原则、以量求质原则、综合改善原则、延时评判原则,对各位教师提供的意见不批评、不评价,对各种意见、方案的评判放到最后,从而为教师创造自由、活跃的氛围,为其解放思想、各抒己见、激发想象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尽情发表意见,以便收集各种不同的思想,教师除提出自己的意见,鼓励其对他人已经提出的设想进行补充、改进和综合,强调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和相互完善,确保了本研究所构建的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创新性、科学性、合理性。

3.2体验式教学模式的适用性体验学习方式是实现主动学习的有效途径,学生可以分享别人的观点、接受多方面的观点,修正原有观点、检验惯性思维和偏见,进而生成新观点,是个体情感体验、人格建构的过程;为培养合作意识、改善人际关系、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及信息交流创造条件。尽管体验学习在提升学生素质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我们必须始终清醒的认识一点:体验学习的核心是“体验”,强调的是个体与环境的不断交互,创造知识的过程是一个连续不断、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而非简单的“体验”,并不适用于所有的学习领域,对于“是什么、为什么等”陈述性知识而言,讲授法更具优势,能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尽快掌握大量系统知识,学习效果更佳,目前尚没有一种教学方式能取代它的地位。只有正确分析学习目的,明确学习目标,科学运用体验学习方法,才能发挥其价值。

重症护理论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卒中单元,重症监护,急性重症脑卒中

 

脑卒中是指因脑血管阻塞或破裂引起的脑血流循环障碍和脑组织功能或结构损害的疾病,又叫脑血管意外,而急性脑卒中在脑血管病猝死事件中占80%,突然发生脑卒中,会使患者致死、致残,大多数家属觉得这是不可避免的意外。在发现病症时,及时和有效的治疗能够减轻患者的病痛和降低发病的风险,此外,治疗后采取有效护理手段对患者的病情和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1]。自2007年以来,我院采用卒中单元重症监护对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进行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护理论文,现将护理方法和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7年2月~2011年6月收治的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112例,均经CT或MRI确诊,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中有关脑卒中诊断标准,同时符合以下几点:脑出血或脑梗死患者,起病2d以内, GCS≤8分;低氧血症或需要呼吸支持者;实施各种有创治疗手段者[2]。按照患者及家属自愿选择护理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56例,男39例,女17例,年龄48~76岁,平均年龄63.5岁,脑出血13例,脑梗死43例;对照组56例,男38例,女18例,年龄47~76岁,平均年龄64.1岁,脑出血14例,脑梗死4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即按照传统的神经内科及神经内科的治疗和护理手段进行。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在最短的时间内,在神经内外科医生及康复治疗师、专科护士共同协作下实施重症监护护理论文,具体操作为:脑卒中患者入院后,护士立即协助病人完成头颅CT检查,24h内(一般在6h内)完成心电图、血常规、胸透、水电解质、血糖、血脂、血凝检查。必要时进行颈动脉多普勒和超声心电图检查。将重症脑卒中患者安置在卒中病房,给予吸氧、心电监护监测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等。护士严密观察患者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的变化。对体温高于38℃的患者即刻进行系统的降温治疗。建立静脉通道,给予脱水降颅内压处理龙源期刊。加强基础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卒中的康复治疗由卒中小组针对不同患者而进行,应着重于认知功能、耐力、社会适应力的恢复。患者入院24h常规进行理疗,每天30~60min。专业治疗每天20~40min,应积极配合康复治疗,包括肢体康复、健康教育及其他治疗。

1.3观察指标 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的意识障碍程度评分及并发症的发生率。采用意识障碍程度Glasgow昏迷量表(GCS)进行评定,每天评分一次,直至患者评分达到15分或出院。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s)构成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构成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两组患者的意识障碍程度评分的比较 观察组进行护理后,GCS评分为(14.52±1.25)分,对照组进行护理后,GCS评分为(12.55±6.48)分,两组比较,观察组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33,P<0.05)。

2.2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的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6%,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6.2%,两组比较,观察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护理论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的比较(n,%)

 

组别

n

肺部感染

尿路感染

压疮

发生率

 

  观察组

56

1(1.8)

1(1.8)

2(3.6)

  对照组

56

2(3.6)

3(5.4)

4(7.2)

9(16.2)

  x2

 

 

 

  4.94

  P

 

 

 

重症护理论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卒中单元,重症监护,急性重症脑卒中

 

脑卒中是指因脑血管阻塞或破裂引起的脑血流循环障碍和脑组织功能或结构损害的疾病,又叫脑血管意外,而急性脑卒中在脑血管病猝死事件中占80%,突然发生脑卒中,会使患者致死、致残,大多数家属觉得这是不可避免的意外。在发现病症时,及时和有效的治疗能够减轻患者的病痛和降低发病的风险,此外,治疗后采取有效护理手段对患者的病情和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1]。自2007年以来,我院采用卒中单元重症监护对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进行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护理论文,现将护理方法和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7年2月~2011年6月收治的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112例,均经CT或MRI确诊,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中有关脑卒中诊断标准,同时符合以下几点:脑出血或脑梗死患者,起病2d以内, GCS≤8分;低氧血症或需要呼吸支持者;实施各种有创治疗手段者[2]。按照患者及家属自愿选择护理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56例,男39例,女17例,年龄48~76岁,平均年龄63.5岁,脑出血13例,脑梗死43例;对照组56例,男38例,女18例,年龄47~76岁,平均年龄64.1岁,脑出血14例,脑梗死4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即按照传统的神经内科及神经内科的治疗和护理手段进行。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在最短的时间内,在神经内外科医生及康复治疗师、专科护士共同协作下实施重症监护护理论文,具体操作为:脑卒中患者入院后,护士立即协助病人完成头颅CT检查,24h内(一般在6h内)完成心电图、血常规、胸透、水电解质、血糖、血脂、血凝检查。必要时进行颈动脉多普勒和超声心电图检查。将重症脑卒中患者安置在卒中病房,给予吸氧、心电监护监测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等。护士严密观察患者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的变化。对体温高于38℃的患者即刻进行系统的降温治疗。建立静脉通道,给予脱水降颅内压处理龙源期刊。加强基础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卒中的康复治疗由卒中小组针对不同患者而进行,应着重于认知功能、耐力、社会适应力的恢复。患者入院24h常规进行理疗,每天30~60min。专业治疗每天20~40min,应积极配合康复治疗,包括肢体康复、健康教育及其他治疗。

1.3观察指标 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的意识障碍程度评分及并发症的发生率。采用意识障碍程度Glasgow昏迷量表(GCS)进行评定,每天评分一次,直至患者评分达到15分或出院。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s)构成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构成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两组患者的意识障碍程度评分的比较 观察组进行护理后,GCS评分为(14.52±1.25)分,对照组进行护理后,GCS评分为(12.55±6.48)分,两组比较,观察组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33,P<0.05)。

2.2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的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6%,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6.2%,两组比较,观察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护理论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的比较(n,%)

 

组别

n

肺部感染

尿路感染

压疮

发生率

 

  观察组

56

1(1.8)

1(1.8)

2(3.6)

  对照组

56

2(3.6)

3(5.4)

4(7.2)

9(16.2)

  x2

 

 

 

  4.94

  P

 

 

 

重症护理论文第6篇

论文关键词:卒中单元,重症监护,急性重症脑卒中

 

脑卒中是指因脑血管阻塞或破裂引起的脑血流循环障碍和脑组织功能或结构损害的疾病,又叫脑血管意外,而急性脑卒中在脑血管病猝死事件中占80%,突然发生脑卒中,会使患者致死、致残,大多数家属觉得这是不可避免的意外。但是有研究表明,在发现病症时,及时和有效的治疗能够减轻患者的病痛和降低发病的风险,此外,治疗后采取有效护理手段对患者的病情和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1]。自2007年以来,我院采用卒中单元重症监护对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进行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护理方法和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7年2月~2011年6月收治的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112例护理论文,均经CT或MRI确诊,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中有关脑卒中诊断标准,同时符合以下几点:脑出血或脑梗死患者,起病2d以内, GCS≤8分;低氧血症或需要呼吸支持者;实施各种有创治疗手段者[2]。按照患者及家属自愿选择护理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56例,男39例,女17例,年龄48~76岁,平均年龄63.5岁,脑出血13例,脑梗死43例;对照组56例,男38例,女18例,年龄47~76岁,平均年龄64.1岁,脑出血14例,脑梗死4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即按照传统的神经内科及神经内科的治疗和护理手段进行杂志网。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在最短的时间内,在神经内外科医生及康复治疗师、专科护士共同协作下实施重症监护,具体操作为:脑卒中患者入院后,护士立即协助病人完成头颅CT检查,24h内(一般在6h内)完成心电图、血常规、胸透、水电解质、血糖、血脂、血凝检查。必要时进行颈动脉多普勒和超声心电图检查。将重症脑卒中患者安置在卒中病房,给予吸氧、心电监护监测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等。护士严密观察患者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的变化。对体温高于38℃的患者即刻进行系统的降温治疗。建立静脉通道护理论文,给予脱水降颅内压处理。加强基础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卒中单元常规的护理工作包括:观察血糖、气道和通气管理、血压的观察及护理、控制体温、高颅压的处理。脑卒中的早期康复应从急性期开始,只要不防碍治疗,不影响抢救,马上就可以行康复治疗、保持良肢位、体位变换(翻身)和适宜的肢体被动活动等,而主动训练则在患者神志清醒、生命体征平稳且精神症状不再发展后48h开始。卒中的康复治疗由卒中小组针对不同患者而进行,应着重于认知功能、耐力、社会适应力的恢复,为延长主动活动时间,可采用循环式训练和组成训练的形成。患者入院24h常规进行理疗,每天30~60min。专业治疗每天20~40min,应积极配合康复治疗,包括肢体康复、语言康复、心理康复、健康教育及其他治疗。

1.3观察指标 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的意识障碍程度评分及并发症的发生率。采用意识障碍程度Glasgow昏迷量表(GCS)进行评定,每天评分一次,直至患者评分达到15分或出院杂志网。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s)构成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构成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两组患者的意识障碍程度评分的比较 观察组进行护理后,GCS评分为(14.52±1.25)分,对照组进行护理后,GCS评分为(12.55±6.48)分,两组比较,观察组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33,P<0.05)。

2.2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的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6%,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6.2%,两组比较,观察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的比较(n,%)

 

组别

n

肺部感染

尿路感染

压疮

发生率

 

 

观察组

56

1(1.8)

1(1.8)

2(3.6)

 

 

对照组

56

2(3.6)

3(5.4)

4(7.2)

9(16.2)

 

 

x2

 

 

 

 

 

 

 

 

4.94

 

 

P

 

 

 

 

 

 

 

 

<0.05

重症护理论文第7篇

1.1一般资料

重症监护室(intensivecareunit,ICU)属于呼吸内科,有呼吸机16台,护士26名,均为女性,医生6名,护士长1名。科室90%的住院病人平均年龄60岁以上,年龄偏高,病情严重,对护理技术水平及科室医疗设备要求高。

1.2对象与方法

1.2.1对象

一部分为病人,在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每月随机选取90名ICU的住院病人,共计720例。纳入标准:所选择病人均意识清楚,无精神系统疾病,能正确表达自己的需求及意愿。另一部分为ICU的全体护士,共计26人。纳入标准为:在本研究期间科室护士无任何变动,无休病假、产假、离职和新聘用人员。

1.2.2方法

1.2.2.1干预方法

本研究从2011年9月开始至2012年9月结束,在1年的研究期间分为3个阶段进行,每个阶段进行4个月。第一阶段:学习和培训阶段,制定护理理念,讲究护理服务艺术,树立服务品牌,实行人性化服务。第二阶段:试运行阶段,首先在呼吸ICU试行,通过4个月的实施,归纳总结,吸取经验教训,修正和完善方案。狠抓护理服务质量,规范护士行为准则,修订护士专业知识和技能考核条例。第三阶段:进行全医院推广阶段,全院工作人员集思广益,提出创新性思想,进一步完善方案。在护理服务文化建设前后在每个病房每月随机抽取病人及家属满意度问卷调查,我科室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病区环境及氛围、护士职业素质、病区管理、医德医风等方面的内容,其中实施护理服务文化建设前抽取住院病人问卷调查360份(每月90份),实施护理服务文化建设后抽取住院病人问卷调查360份(每月90份),所有护士在护理服务建设前后每月均参加“三基”理论和操作考试,每季度参加护理质量考核,分别统计“三基”理论、操作以及护理质量考核成绩。

1.2.2.2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护理服务文化建设的内容

2.1更新护理服务意识和观念

护理服务文化是医院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疾病复杂性与病人健康观念的转变,医学治疗和护理服务模式发生变化,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在护理服务文化建设活动中,需要更新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和观念,激发护士的工作热情和激情,建立一种全新的、具有凝聚力的护理服务文化。更新护理服务意识和观念需要将过去病人求医院的思想转变为现在将病人当做亲人、朋友的思想。科室通过护士座谈会,护士交心会等活动形式,利用全新的服务理念引导护士思维方式的转变,建立“一切以病人为中心”;将病人的舒适和满意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将“要我做”的思想观念转变为“我要做”;确立“病人舒心、病人满意、病人健康是我们的共同心愿”的新型护理服务意识和观念。

2.2强化护士形象,树立服务品牌

护士形象是社会公众对护士的感知印象,是护士在护理服务文化的社会表现和社会评价。科室护士通过积极学习护士服务礼仪手册,在日常工作中规范行为礼仪,强化形象。科室对护士仪容仪表有严格的规定和要求,如在工作期间要求护士穿工作服;护士帽统一用发夹别住;严禁上班期间戴耳环、手镯和戒指;衣着整洁;举止稳重;仪表端庄强化护士形象;树立良好服务品牌。

2.3实行人性化护理服务

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人文关怀成为医院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树立以“人文关怀”为理念的人性化护理服务具有重要的意义。人性化服务理念是实现病人从住院到出院的全过程得到护士的全方位护理服务。人性化服务的核心理念是“病人第一、服务第一、质量第一”,在护理服务过程中护士始终以病人健康为中心,对病人态度和蔼、耐心倾听、热情帮助,主动疏导病人心理、及时了解病人需求,让病人得到贴心的服务,让家属放心满意,实现真正的人性化服务。

2.4建立特色重症监护护理服务

ICU护士责任重大,承担着危重病人抢救及监护工作的重责,护士的护理技术水平和质量直接关系病人的生命安危,因此ICU做好重症病人的急救和监护护理工作尤为重要。科室通过建立特色急救和重症监护护理服务,为重症病人提供优质服务,比如护士应定期参加培训,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操作技术,解决重症病人病情严重、病症复杂等难题;重症病人容易被感染,因此做好ICU无菌管理尤为重要,如对医疗器械(手术刀、手术钳、雾化器、呼吸机等)要做好消毒灭菌工作,护士的双手需要在操作前后进行清洁,严格控制外来人员随意进出监护室。2.5提高护理人员的职业素质ICU接受治疗的病人病情复杂及难治疗,护士工作量繁重,因此需要护士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和操作技术水平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病人的需求。护理服务文化建设可以提高护士的专业知识素养和职业技能操作水平,使护理文化建设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去,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室通过以下方式加强护理服务建设从而提高护士专业素质:定期对护士专业理论和技能操作进行考核;鼓励护士积极参加继续教育,提高其专业知识储备量;评选“优秀护士”,进行荣誉激励和经济奖励,从而激发护士工作的热情度和主动性。

3讨论

3.1提高了护士的综合素质

实施护理服务文化的建设,一方面,从规章制度、纪律等方面规范了护理人员的言行举止,使其注重护理礼仪,讲究护理艺术,在护理过程中具有良好的仪表形象;另一方面,提高了护理人员的职业素质,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有了明显的提高,“三基”理论考试成绩从建设前的88.45分提高至建设后的96.38分,操作考试成绩从建设前的865.9分提高至建设后的95.28分,由此可见,护理服务文化建设对护士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3.2提高了住院病人及家属满意度

在医院护理工作人员始终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第一、服务第一”的理念为准则,使病人在舒适、亲切的人性化护理服务环境中治疗、康复。通过护理服务文化的建设,这项工作得到了病人及家属的认可,科室病人及家属对护理满意度也有了明显的提高,从过去的88.12%提高至96.69%,这是对护士护理服务工作的进一步肯定。

3.3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

护理服务质量是护士为病人提供护理技术水平和生活服务效果的程度,护理技术水平决定护理质量水平,提高护士技术操作水平和技能熟练程度,对于提高护理质量,减轻病人疼痛,提高病人及家属满意度具有重要意义。科室通过加强护理服务文化建设,护理质量有了明显提高,从建设前的89.38分提升至建设后的95.88分,病人及家属满意度从建设前的88.12%提高至建设后的96.69%,在今后的日常工作中不断加强专业技术操作训练,定期进行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考核,不断提高理论知识和技术水平,最大限度地满足病人及家属对护理服务的需求。

3.4为病人提供优质护理服务,提高医院综合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