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重症医学科护理团队介绍(合集7篇)

时间:2023-09-26 09:31:56
重症医学科护理团队介绍

重症医学科护理团队介绍第1篇

据记者了解,刘惠亮教授是武警总医院心血管学科带头人,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著名专家学者。此外,刘惠亮教授和他麾下的团队,一直以军人特有的激情和智慧,倾心于社会公益事业。自2005年以来的8年间,刘惠亮教授带领他的团队先后40余次奔赴全国各地开展义诊及心脏病筛查活动,共救治患者近4000名,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同时,他们还在全国32个省市先后筛查和诊治先天性心脏病患儿6万余例,为3000多个贫困家庭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减除了疾痛,受到了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高度赞誉和人民群众的真诚拥戴;基于刘惠亮教授在专业和公益两大领域的卓越贡献,他被同道和患者誉为“救心专家”和“爱心天使”。

如今,担任着武警总医院治疗副院长等多种行政和学科职务的刘惠亮教授的人生画卷上,又多了一颗将星,那么,这位集多种社会“角色”于一身的学者型将军,究竟是一位什么样的人?他是如何让诸多的人生使命和谐统一地集于一身、又各呈异彩的?2014年4月9日,本刊记者对刘惠亮教授作了独家专访。

救心专家

从事了30余年心血管专业研究的刘惠亮教授“三句话不离本行”。采访一开始,他率先提及的,还是专业技术领域的话题。

此前记者据了解,近些年来,武警总医院心内科一些新技术的开展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尤其是桡动脉介入技术,刘惠亮教授开展的例数最多。记者知道,急性心肌梗死情况复杂,而桡动脉途径虽然给患者的获益非常明确,但需要医生具备很高的技术,在急诊时选择桡动脉途径治疗,一般的医者都会认为是一种勇气。所以,刘惠亮教授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首先向记者介绍了桡动脉介入技术在急性心肌梗死领域应用的优势。

刘惠亮教授首先介绍说:“近几年,桡动脉介入技术在国内外发展得非常迅速,我们国内此项技术应用得也比较早。我们医院是从2002年开展桡动脉介入技术的,到2005年,我们介入中心桡动脉介入已经达到了全部介入治疗的60%到70%,而当时在国内平均不到10%;到2006年,我们医院的桡动脉介入已经达到了95%以上,经过多年的发展,我们一直保持在这样一个水平。这几年,我们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直接采用经桡动脉介入,而不是像以前既做股动脉又做桡动脉的准备。因为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我们的桡动脉技术已经非常娴熟,目前我们有5位医生可以独立完成直接经桡动脉介入治疗。”

“那么,桡动脉和股动脉入径相比有哪些优势呢?”刘惠亮教授继续说,“股动脉的血管局部并发症要远远高于桡动脉,这在十几年前已经在很多临床实践中得到了证实。但是当时仅仅证实了我们做桡动脉介入后局部血管的并发症少多了――桡动脉并发症发生的机率远远低于股动脉,股动脉可能是桡动脉并发症的3到5倍、甚至更多。而血管并发症出现以后一定会伴随着两个问题:一是我们要停用抗血小板、抗凝药物;二是当出现严重血管并发症时,我们会采用输血治疗。不论是输血或出血并发症,都是造成病人不论是急性期还是远期愈后不良的两个独立预测指标。在急性心肌梗死中,我们需要更加强化抗血小板治疗,更加强化抗凝治疗,因此发生出血的风险就越来越高。这样在股动脉出现血管并发症和出血的风险就更大,就必然会影响到急性心肌梗死的抗血小板治疗、抗凝治疗。因此分析发现经桡动脉入径不仅能降低血管事件,还可以降低死亡事件,更重要的是我们可能会改善病人的愈后状态。”

同时,刘惠亮教授主张经桡动脉可以作为急诊PCI的首选,因为它能够给这些需要高强度抗凝、抗栓的病人带来明确获益。另外,刘惠亮教授在介绍经桡动脉急诊PCI方面临床上的注意事项时谈到:“此项技术我们要注意这几个环节:第一,穿刺的环节我们要尽可能一针见血。穿刺的次数越多,造成血管痉挛的比例越高,穿刺成功率就会降低,因此穿刺的环节是非常重要的。第二,我们要了解桡动脉包括整个上臂动脉,这样才能避免出现一些血管并发症。第三,桡动脉跟股动脉相比,同等型号的指引导管在经桡动脉入径的支撑力会比股动脉入径降低30%到60%,对一些特别是在急诊心肌梗塞直接PCI的时候,我们很难预测病变是简单还是复杂,因此我们需要选择更强支撑力的指引导管。”在刘惠亮教授的探索下,在他所带领的介入团队,经桡动脉急诊PCI手术成功率非常高。

因为专注,所以专业,由此才会成就一个领域的专家。从专注于心血管研究领域30余年的刘惠亮教授简要的专业叙述中,我们可以领会到业内同仁和广大患者奉送给他的“救心专家”的赞誉中,蕴含着多么丰富的学科内涵。

学科头雁

在采访前记者了解到,刘惠亮教授担任着所长的武警部队心脏病研究所成于2004年,集心血管内科、心血管外科及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中心、CCU监护室、心脏超声室等为一体,为医院的骨干优势学科,师资力量雄厚,配备齐全。而心内科又是武警部队重点学科,拥有一支技术精湛、经验丰富、服务一流的医护团队。全科下设武警部队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中心、心血管内科病房、CCU病房、心脏超声室、心血管实验室、心电图室、动态血压室、活动平板实验室等;其中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中心是武警部队唯一的大型综合介入治疗中心。他们拥有国内先进的大型医疗设备,成功开展了多项新技术新业务,如双轴旋转冠状动脉造影(DARCA)的课题研究等。

无疑,刘惠亮教授是武警总医院心内科的学科建设“领头雁”,因此,谈及他们开展的双轴旋转冠状动脉造影新技术的课题研究优势,刘惠亮教授顿时如数家珍地介绍说,这项课题研究的背景是缘于学界认为“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鉴于此,刘惠亮教授和他的团队在这项题为《双轴旋转冠脉造影临床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的课题中,在国际上率先注册了关于双轴旋转冠脉造影临床安全性及有效性的随机对照大样本研究以及图像对比研究,同时在国内首次对该技术进行了改良。

谈及本课题的详细情况,刘惠亮教授进一步介绍说,标准冠状动脉造影(SA)由于其只能提供冠状动脉二维病变信息,以及有限的投射角度(6~11个),因此在评价偏心病变、复杂病变及血管迂曲等冠脉病变时存在明显的局限性。而双轴旋转冠状动脉造影能够进行三维平面旋转,且仅用一次旋转就能完成整个造影过程,在充分暴露病变的同时减少短缩变形,克服了以上关于SA的局限性。他们开展这项研究的目的,在于进一步评价该技术的临床安全性。

此外,他们还率先开展关于DARCA辐射剂量的研究,研究发现,与SA 相比,DARCA时患者完成冠脉造影所接受的总辐射剂量显著降低,尤其是在观察复杂冠脉病变时。虽然DARCA 较SA 包含了更多的造影角度,但并未增加皮肤入射剂量,反而显著降低PSD。其原因可能是DARCA 具有较小的剂量指数,能够将患者背部的射线进行分散,从而使背部区域皮肤入射剂量的分布相对均匀,进而降低PSD,大大减少发生皮肤放射性损伤的风险。

简要介绍完上述情况后,刘惠亮教授坦言:“桡动脉技术虽然存在很多优势,但是近几年发现桡动脉治疗也有不利的地方,那就是术者与病人所受到的总辐射剂量要远远高于股动脉。在国内外、包括我们中心都做过拟人模体试验,如果在采取常规防护措施的情况下,桡动脉入径跟股动脉入径相比,放射线剂量可能会增加3至5倍,特别是像一些左前斜位,放射剂量可能比股动脉入径要高达8到10倍。我们试验发现在做桡动脉入径的时候,在患者的胳膊上再加一个防护垫,可以使放射线剂量极大地减少,即使这样采用最优化的防护措施,桡动脉介入的总辐射剂量平均下来跟股动脉介入相比,增加的程度可能会达到1.5到2倍。针对这种情况,从桡动脉的发展趋势来看,一方面不论国内国外,桡动脉介入的比例越来越高,在大多数介入中心现在桡动脉达到了90%以上;另一方面是刚提到的桡动脉放射线剂量增加问题,这对介入医生来讲,长年累月地做手术,累计下来总辐射剂量会有比较大的增长,这是需要特别注意的;但实际上双轴旋转造影还有一个非常的优势,就是它跟自动冠脉注射器联动在一起,如同我们做左室造影一样,术者是可以离开的。因此从可操作性上来讲,术者实际上完全可以到操作间去,不用在手术室里就可以完成。当然我们也知道,即使不能到操作间里,术者往后退两步,医生所受到的总辐射剂量就会大大降低,所以我们现在经常鼓励术者、包括助手,如果你不是操作者,最好在打造影剂和整个操作过程中往后退半步或一步。这一点对医生的自身保健来讲,是非常重要的……”

爱心天使

采访前记者了解到,8年多前的2005年7月28日,武警总医院与中国红十字会即在人民大会堂启动了以救助贫困地区患病人群的健康与生命为主旨的“扶贫救心――红十字在行动”活动。此项公益活动持续开展8年多来,刘惠亮教授带领他的团队先后40余次奔赴、青海、新疆近20个省市区进行义诊及心脏病筛查活动,共救治患者近4000名。在活动期间,武警总医院还成立“扶贫救心”活动办公室,开设热线电话,24小时为患者提供服务,并拨款3000万元用于救助贫困患者医疗补贴。承担具体治疗、护理任务的心内科全体医护人员,不仅为患者提供了医术精湛的手术治疗,无微不至的服务关怀,还多次为贫困患者捐款捐物,奉献爱心。2007年5月9日,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红十字总会会长的彭佩云出席武警总医院“扶贫救心”活动两周年纪念会,对此项活动给予高度评价。2007年“六一”儿童节前夕,中央军委领导专程看望“扶贫救心”活动救助的心脏病患儿和部分医护人员,亲切接见医院党委常委,称赞“扶贫救心”活动的开展,不仅为国家的儿童健康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对于促进军民团结、维护边疆稳定具有深远的意义,充分体现了人民子弟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2007年11月与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牵手合作,正式成为“天使阳光――先心病儿童救助项目”第一家定点医院。

谈及这些公益活动,刘惠亮教授介绍说:“先心病的发病率约占活产婴儿的0.6%至0.9%,估计我国每年出生的先心病患儿高达15万左右,先心病患者可能达三四百万人。庆幸的是,近10年来,随着介入材料的发展和介入技术的提高,先心病的治疗方法正在发生重大转变,介入治疗的范围不断扩大,治疗的病例数迅速增加。在此背景下,我们在全国32个省市先后筛查和诊治先天性心脏病患儿6万余例,减免医疗费用达3000余万元;给3000多个贫困家庭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减除了疾痛;2010年年底,我院还成立了‘中国扶贫救心介入诊疗基地’,从而成为国内最大的贫困先心病患者救治基地,这更将我们的‘扶贫救心’活动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红十字总会会长华建敏出席庆典并亲临病床前看望获得救助的孩子们。2011年我院有幸成为中华慈善总会组织开展的‘千名少数民族贫困家庭先心病儿童救助行动’的爱心医院。2012年与神华爱心行动办公室合作,共同救助先心病患儿100名。”

刘惠亮教授还介绍说,这项活动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并得到了时任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誉;并且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以及各大地方电视台轮番报道了他们开展的“新春走基层”,“爱心手牵手,健康到永久”,“扶贫救心青海行”,“扶贫救心太行老区行”,“天使之旅――行动”等系列活动内容。而且,经过数年来的经验积累,刘惠亮教授带领心内科团队摸索出了一套符合我国区域特色的院前筛查及转运模式,率先建立院内批量救治管理体系,进一步规范先心病诊疗技术标准,建立边疆地区先心病数据库,荣获“边疆少数民族先天性心脏病批量介入救治规范研究”――武警部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并获得中国红十字会颁发的优秀志愿者奖章;刘惠亮本人也被无数患儿和患儿家长称之为扶危救困的“爱心天使”。

刘惠亮教授作为一名心血管领域的军旅医生,其肩头无疑肩负着更为神圣的使命。在采访中他表示,他和他的同事们将用最精湛的技术、最优化的方案,将“扶贫救心”的爱心活动继续进行下去,让更多的孩子和家庭受益……

重症医学科护理团队介绍第2篇

1 存在的问题

患者病情危重入住重症监护病房,对于家属来说是极大的应激,应激是个体对环境威胁和挑战的一种适应和应付过程,结果是可以适应和不适应的。人在应激状态下,常见的反应分为焦虑、恐惧、依赖、抑郁、愤怒等[1]。重症监护病房患者病情重、急、变化快,家属将承受着治疗带来的情感痛苦和高昂的医疗费用,探视时间有限制,患者病情稳定后,转入普通病房后的护理等将会给家属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患者的病情变化时刻会影响家属的情绪和心理,这种心态使家属产生一定的负面情绪,极易发生医患冲突。当患者刚入住重症监护病房时,有些家属会硬闯重症监护病房或在监护室门口哭闹,影响工作正常进行[2]。有些家属会猜疑,对医疗和护理工作的不信任,探视时会查看患者全身,一旦发现患者出汗或肩膀外露等,就会责怪护士。

2 心理护理

2. 1 加强护士自身的修养与素质,定期学习心理护理和人际沟通学,加强对患者的责任心,爱心,对家属的耐心,多站在家属位置上考虑,关心家属的感受,适时对家属进行心理疏导。护理人员要充分理解家属的心情[3]。

2.2 医护人员要有较强的协调能力和敏锐的观察力,在重症监护室护士是第一个发现患者病情变化的人,在做出准确的判断、急救配合的同时,第一时间电话通知家属,使其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并接受事实。

2.3.护士要有预见性的防范措施,针对重症监护病房环境特殊性,病情的危重性,对于可控制因素进行预见性防范。及时加强对家属的沟通,对需要入住重症监护病房的病人,医生首先要向家属讲明其必要性,医疗费用问题等;入住重症监护病房后,医生护士积极救治的同时也应该向家属介绍探视制度,留下家属的联系式;安抚患者及家属情绪等,及时与家属沟通交流取得理解.每日护士在值班期间主动向家属介绍患者的病情及生活护理,在交谈过程中有预见性的发现家属的不良情绪和想法,并有针对性进行沟通,减少不良情绪和意见,同时使家属对患者的病情有充分、持续、动态的了解,并积极配合治疗。

2.4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帮家属适应环境,亲切热情的接待家属,在探视期间全程陪伴,告知患者目前的病情,主动向探视家属问好,做自我介绍,简单介绍监护室环境,以放松介绍紧张的心情,认真倾听询问,耐心解答,充分鼓励家属表达自己的想法,一旦了解其困惑,以采取合理的方式调节家属心理压力[4]。

2.5 改善家属休息环境,监护室可在医院的支持下尽可能靠近监护室的地方布置温馨舒适的休息区,为患者家属提供适当的服务及相应的心理咨询。

2.6 鼓励家属之间相互帮助,家属之间相互宣传可以使其形成一个团队,但是,一定要对该团队进行正面引导,鼓励相互关心,相互关爱,帮助患者共同度过难关。

总之,针对重症监护病房患者的特殊情况,在把为患者提供整体护理作为目标的同时,家属的心理变化各式各样,应注意倾听家属的心声,关注家属的精神因素,通过加强心理护理,增强家属对重症监护病房工作的了解与信任,减少医疗纠纷,使其积极主动配合治疗与护理,同时体现护理工作的价值,提高了护理质量,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张晓静,郭爱敏,高凤莉;ICU病人家属心理需求调查分析[J];现代临床护理;2002年02期

[2] 李美新;;患者家属拒绝陪护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0年17期

重症医学科护理团队介绍第3篇

据记者了解,田红燕教授长期从事周围血管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多年来致力于研究周围血管、肺血管及代谢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擅长周围血管、心血管内科和肺血管的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病的诊断、介入及综合治疗;尤其擅长肢体和内脏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急性动脉栓塞、主动脉夹层、腹主动脉瘤、肺栓塞和深静脉血栓形成、肺动脉高压等疾病的诊断、介入和综合治疗。她曾在德国莱比锡大学Park医院进修周围血管疾病诊疗技术,并率先在我国西北地区开展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糖尿病足、肺栓塞及其他周围血管疾病的微创介入治疗和内科治疗,涉及病种有主动脉夹层和胸腹主动脉瘤、肾动脉狭窄、慢性肢体和内脏动脉闭塞性疾病、急性动脉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慢性肺动脉栓塞、肺动脉高压、大动脉炎等血管病变,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特别是成功开展的周围血管腔内支架成形术,动、静脉闭塞性疾病的各种血栓消融术,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而且在此前不久,因其领衔的科室成就突出,田红燕教授所在的医院被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授予血栓防治示范基地,这也是我国首个部级血栓防治示范基地。

鉴于上述成就,本刊记者围绕我国周围血管疾病防治领域的诸多热点问题,深入采访了田红燕教授。

合作交流,搭建平台谋求共同发展

采访一开始,田红燕教授首先提及了前不久闭幕的第六届西北血管论坛暨第12届长安血管论坛。她介绍说:“这次会议继续传承了历届大会精神,秉持‘资源共享、合作交流、共同发展、技术扶持’的理念,遵循‘更新知识、提高技能、互动交流、面向基层、服务患者’的宗旨,分享了血管病领域的新发展、新举措和新未来,为血管界同仁提供了一个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为与会代表奉献了一届精彩的学术盛会。”

据记者了解,5月5日上午举行的大会开幕式由田红燕教授主持,西安交大第一附属医院袁祖贻副院长、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学组组长王深明教授、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血管外科分会主任委员教授、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副院长戈小虎教授、陕西省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局长安海燕分别致开幕词。符伟国、谷涌泉、郑月宏、张福先、金辉、张望德、袁r芳、赛力克、陈泉、闫波、胡志鹏、张理、刘亚民、罗建方、陆清声、何菊、叶志东、张建、覃晓、曹文东、杨涛、祁光裕、龚昆梅等来自全国各地的近百名教授出席了开幕式。

田红燕教授接着介绍说,西北血管论坛是中国西北5个省份十余家医院积极参与、共同举办的一个学术会议。本届大会由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周围血管科承办。会议针对血管疾病诊疗领域的最新理念、技术与成果展开专题讨论,交流血管病防治、诊断和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对血管疾病领域热点问题进行面对面深入探讨和经验交流;累计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著名专家参与讲课、主持共计213人次,参会代表682人;共开设了1个主会场,7个分会场,内容涵盖基层医生基础知识培训、主动脉疾病、外周动脉疾病、外周静脉疾病、透析通路专场、多学科VTE防控一体化建设专场、护理专场等,针对血管疾病诊疗领域的最新技术与成果做专题讲座,从多角度交流血管病防治、诊断和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新成就、新进展。本次大会还设立“华山论剑”疑难病例分享、青年医师病例演讲大奖赛等专场,为中青年医生、基层医生提供了展示的舞台,为血管专业人才培养注入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会中,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深明教授带来了《破裂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与开放手术的比较与分析》的学术报告,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符伟国教授介绍了《主动脉夹层远端破口的腔内治疗现状》,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谷涌泉教授讲解了《EVAR术中保留髂内动脉技术》,北京协和医院郑月宏教授就《颈动脉体瘤的现代外科治疗》进行专题报告。

田红燕教授感慨地说:“血管专业是一门新兴学科,需要多学科的交叉、碰撞、融合才能完成超越。我们医院周围血管科将继续努力前进,为西北地区血管疾病知识的普及、专业人才的培养、诊治水平的提高、急危重患者救治观念的更新做出更积极的贡献。”

求实敬业,创下多项第一成就卓越

采访前记者了解到,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周围血管科,是集医、教、研为一体的临床骨干科室。科室成立于2006年,以著名血管介入专家田红燕教授、刘亚民教授为学科带头人,拥有一批博士、硕士为骨干的中青年医师,在周围血管疾病诊疗方面,位居全国领先水平,是西北地区诊疗实力最强的周围血管专业医疗团队,目前是国家卫生计生委首批授予的外周血管介入培训基地、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颈动脉支架植入技术培训基地,首个部级血栓防治示范培训基地,国家药物临床研究基地,博士学位授予点。经过他们的开拓性努力,在西北和陕西地区开创了多个第一:第一个开展糖尿病足及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介入治疗,技术成功率达99%;第一个开展死性肺栓塞的介入治疗,成功救治千余例肺栓塞患者,使肺栓塞死亡率下降到国际领先水平(死亡率降至1%,全球肺栓塞死亡率7%~15%);第一个脑血管狭窄的支架置入治疗;第一个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第一个布加综合征的介入治疗;第一个开展主动脉夹层及主动脉瘤介入与外科结合的镶嵌手术治疗;第一个开展透析通路的介入治疗;第一个开展髂静脉闭塞的介入治疗……他们是同行业中并发症最低的专业团队之一;多年来,他们为数以万计的患者去除病痛,获得患者及家属的一致好评。

如今,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周围血管科在西北地区已经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品牌,在全国也有相当的影响力,深受患者及业内同行的赞誉。对此田红燕教授坦率地说:“我们科室始终以‘团结、进取、求实、敬业’为科训,平时在科内特别强调团结的重要性。这使我们科室人员能够团结一心,形成合力,逐渐成长为富有战斗力的团队。我们一直很清醒地认识到,要在强者如林的血管病界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提倡进取精神。只有不断进取,才能使科室发展具有后劲儿。求实,是我们执业的根本,因而我们在工作中坚持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用良好的治疗效果塑造最好的科室形象。敬业,是我科每一个成员事业的根基,因而我们热爱自己的职业,热爱医疗卫生事业,进而以极为负责的态度完成医疗工作……”

鉴于这一团队的卓越表现,2016年1月24日,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授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栓防治示范基地,这也是我国西部地区首个部级血栓防治示范基地。

谈及这一话题,田红燕教授谦逊地说:“这是对我们长期以来工作的巨大肯定,促进我们通过基地开展对血栓性疾病的防治研究、学术交流、医护人员的培训、患者教育等,进一步推动我国血栓防治工作的开展。”

多方合作,

建设VTE一体化防治体系

在采访中,田红燕教授还介绍说:“作为全国首批挂牌的血栓防治示范基地,我们为提高基层医院对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防治知识,对省内521医院、汉中市中心医院、安康市中心医院等40余家医院进行了VTE专业知识讲座,建立了VTE多学科诊治的双向转诊机制。同时针对区域内最大的骨科专科医院西安市红会医院、最大的肿瘤专科医院陕西肿瘤医院等VTE高发的专科医院,开展了多次VTE防治培训专题讲座,并协助进行VTE防控体系的构建。对省内兄弟医院陕西省人民医院、唐都医院、西京医院等10余家医院医护人员进行VTE知识培训。与省外多家医院郑大一附院及甘肃省、山西省等近30家医院进行VTE防治培训及VTE防治交流。此外,我们还肩负着VTE防治的艰巨任务,参编了《中国血栓防治指南》等4部部级血栓防治指南……”

然而,谈到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VTE一体化防治体系的成立背景,田红燕教授锋一转说:“其实,在住院患者VTE防治方面,前些年我们医院也曾有过惨痛的教训――2005年至2008年,我院医疗纠纷受理系统结果显示,有多例为外科、导管手术后猝死,患者院内发生非预期死亡引发严重的医患纠纷。经院内专家讨论或尸检,发现这些患者死亡原因均为肺血栓栓塞症(PTE)。对此,患者家属难以接受,引发了严重的医患纠纷,最终以巨额的经济补偿收场。这些事件的发生,无论是对患者家属还是医务人员,都造成了严重的身心伤害,扰乱了正常的医疗秩序。为此,医务部组织了多次全院专家委员会,分析查找原因,最后经过讨论分析,认为造成PTE患者术后猝死有如下原因:我院医护人员普遍对VTE相关知识缺乏系统认识;对于住院患者VTE防范意识淡薄,重视不够;医院在管理层面上,对医护人员培训不到位,VTE专业知识匮乏;缺乏行之有效的防控指南;工作开展不规范,能力有限等等。”

田红燕教授接着诠释说:“VTE是临床上的常见疾病,在所有心血管疾病中,其发病率仅次于冠心病和高血压,位居第三位。患者住院期间VTE的发生几乎波及所有临床科室,贯穿于从入院到出院所有医疗活动当中,其呈现出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低诊断率的特点,对患者的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近年来我国已开始重视医院内VTE防治体系建设和管理工作,院内VTE防治工作不仅已纳入医疗质量管理和监控体系,同时将其提高到医院管理、医疗质量管理及患者安全管理的高度。”

她接着说:“在上述背景下,我们医院深刻认识到了VTE防控是多学科参与的一项医院内系统工程,是管理者和医学专家共同的责任。为了解决实施层面出现的各类问题,我院成立了多学科的专业VTE防治团队――周围血管科。这不仅是集心血管内科、呼吸科、外科、超声科、介入科为一体的周围血管疾病专科,也是我院VTE预防、评估、诊断、治疗及管理为一体的多学科VTE专业化诊治团队,负责规范我院VTE患者的诊断治疗,院内VTE防治工作的持续推进,我院院内VTE防控体系的构建。”

田红燕教授继续介绍说,该院周围血管病科建立起来后,首先制定了详尽的工作方案,继而开展定期培训,并对VTE高危患者进行VTE风险评估,建立了住院患者VTE预防方案路线图,形成自己的评估体系;同时对所有药物预防患者进行出血风险评估,防止严重出血并发症发生。他们高度重视多学科VTE专业化诊治,同时由周围血管科承担全院VTE相关急会诊,负责急诊科肺栓塞、股白肿/股青肿患者的救治。多学科专业团队的组建,明显提高了VTE的救治率。此外,周围血管科还建立了疑似急性肺栓塞急救绿色通道救治流程、确诊急性肺栓塞急救绿色通道救治流程、股青肿或股白肿急救绿色通道救治流程等,便于急性VTE患者的救治;同时还完善了后期治疗规程,由周围血管科对血栓栓塞后综合症(PTS)和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患者进行长期管理、治疗随访,预防VTE复发,降低出血风险……

“如今,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拼搏,我院周围血管科在血栓防治方面已经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行列,能为VTE患者提供预防、诊断、治疗、管理、随诊等全方位的一体化诊疗措施。”田红燕教授欣慰地说,“所以,2016年1月24日,中国医疗健康促进基金会才会授予我院血栓防治示范基地,并成为了西部首个部级血栓防治示范基地。”她还介绍说,目前基地通过线上(远程会诊、媒体、血栓在线、报纸等)和线下(CMB项目、陕西省基层骨干医师培训等)相结合的宣传辐射模式,已经切实地起到了引领带头作用,脚踏实地地促进了我国血栓疾病的规范化诊治,造福广大患者。

谈到未来学科发展的愿景,田红燕教授满怀信心地展望说:“为了全面提高院内VTE的防治水平,深化VTE防治一体化的建设,未来我们将凝心聚力,继往开来,立足于已有的成果,进一步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充分学习VTE专业知识,通过多层面的防治管理体系、多学科合作、制定规范的VTE防治流程及院内全面落实规范的防治方案,充分发挥我院的优势,以一流的医疗技术,一流的服务质量,一流的团队管理,竭诚为广大周围血管病患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为推动血栓防治事业的发展和保障患者安全贡献最大的力量,为其他兄弟医院做好表率,最大程度地降低疾病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重症医学科护理团队介绍第4篇

多科协作治重症 及时干预解心病

记荆州一医副院长、医院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谭小平博士

提高重症患者、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是疫情防控的重点,也是难点。作为医院临床救治组组长,他积极整合医院优质医疗资源,实行多学科联合协作、多学科专家集中会诊,尽最大可能抢救重症患者,降低病死率。

面对凶险的新冠病毒,一些患者、医护人员会产生恐惧、不安、焦虑等负面情绪,这既不利于患者治疗,也会减弱医护人员的战斗力。作为医院心理干预专家组组长,他带领一批精神心理专家,采用“走动式”服务,随时随地疏导患者、医护人员的心理压力,增强抗疫信心。

他就是荆州一医副院长、医院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谭小平博士。在荆州一医抗疫阻击战中,从1月19日起,他连续36天不下火线,每天在一线奋战14小时,带领临床救治组、心理干预专家组的专家团队,全力以赴救治每一位重症和危重症患者,抚慰医患的心理伤害。

多科协作集中会诊  提高重症患者救治率

“肺部炎症吸收很好,也没发热、咳嗽症状。今天再安排做一次核酸检测,没有问题,明天你就可以出院了……”2月23日上午,在荆州一医一间普通隔离病房内,35岁的刘先生正坐在病床上。听完查房医生的这番话,他激动得差点掉下眼泪。

刘先生是一名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刚入院时,症状还较轻。可是没过几天,他的病情却进展得很快,先是稍微活动就会喘气,1天后又出现呼吸极度困难,血氧饱和度持续下降,生命受到严重威胁。

“赶紧将病人转到重症隔离病房抢救,先稳定生命体征,再展开后续对症治疗……”谭小平在第一时间得知情况后,迅速组织医护团队,积极采取应急救治措施。

病人呼吸困难,赶紧上无创呼吸机;血氧饱和度低,马上经鼻高流量给氧,迅速纠正病人缺氧状态;肺部感染严重,丙种球蛋白、激素、血必清等药物进行抗病毒治疗……经过3天的紧张抢救,刘先生呼吸逐步平稳,血氧饱和度恢复正常,并于2月1日下午,从重症隔离病房转到普通隔离病房。

从“病危”到“病稳”,在“鬼门关”转了一圈后,即将出院的刘先生,对一医重症隔离病房的医护人员赞不绝口。

作为荆州市首批新冠肺炎患者定点收治医院,荆州一医院党委迅速落实市委、市政府、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的部署和要求,于1月19日启动应急响应,并成立了医院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谭小平任领导小组副组长,全面负责医院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工作。

在谭小平的带领和组织下,1月23日,首批重症隔离病房改建完成,可收治12名重症患者。1月27日,为提高重症及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医院成立了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救治专家组,谭小平担任组长。2月1日,启动新冠肺炎防控临床救治专家会诊中心,由谭小平主持、召集有关临床科室负责人,对重症患者实行专家集中会诊。2月19日,在谭小平的多方努力和对接下,广东省医疗队和荆州一医共建的新冠肺炎重症救治中心正式启用,来自广东的70名呼吸内科、重症医学科专家,全面参与到一医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中。

荆州一医是中心城区收治新冠肺炎患者最多、重症患者最多的医院。医院通过“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四早”措施,把好疫情防控的第一道关口,做到“不漏诊一人、不误诊一个”。采取“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四集中”原则,最大程度的提高重症患者救治率,降低病死率。

谭小平介绍,将呼吸内科、感染科、重症医学科、中医科等多个学科的优质医疗资源整合在一起,采取“临床医师诊治+重症监护抢救技术”紧密结合方式,实行多学科专家集中会诊的团队模式,共同为重症患者制订最优的诊治方案,这是一医救治重症患者的最大优势。

此外,在救治重症患者的过程中,荆州一医还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在全市最先开展并推广“远程会诊”。多学科专家能通过网络实时查看隔离病房情况,让患者得到最及时有效的救治,还能降低医院感染风险。同时,“大数据”系统实时统计,能够分析疾病发生、发展规律,还能为周边地区基层医疗单位提供新冠肺炎的远程会诊和技术指导。

心理危机及时干预  既治“身病”也治“心病”

恐惧、绝望、孤独,这是重症患者内心最真实的感受。同样,战疫一线的白衣战士长时间工作在高强度、高负荷、高风险的环境下,也会产生焦虑、无助、疲惫等负面情绪。战胜疫情,既要治疗身体上的疾病,也要治疗“心病”。

“你们都让开,快点开门,快让我出去,我要回家……”2月15日下午,一医隔离病房里,一名中年男子痛哭流涕的哭喊,惊动了在场的医护人员。任凭大家怎么劝说,这名男子非要坚持出院回家。在几名医院保安的紧急介入下,男子虽然被控制,但情绪仍然失控,不停地叫骂。

“怎么回事?病人现在情况怎样?有没有医护人员受伤?”作为医院新冠肺炎患者心理干预专家组组长,谭小平立即带着几名精神科的心理专家,第一时间赶到了现场。原来,该男子是一名确诊患者,刚刚接到家人打来的电话,告诉其父亲突然去世的消息,于是情绪激动地想回家,和老父亲见上“最后一面”。

“你先冷静一下。老人家去世了,我们也感到很难过。但现在是非常时期,你没治好就回家,总要替家人着想吧?”谭小平的话,让患者渐渐冷静了下来。

荆州一医还是精神疾病新冠肺炎患者的定点收治医院,共收治了4名患者。为了安全起见,他们都集中在一个单独的隔离病区。

一天,一名男患者突然暴躁起来,并多次试图冲出隔离病房。医护人员立即上前劝阻,可该男子不仅撕破了医护人员的防护服,还用头撞墙。谭小平得知后,组织医护人员为其注射镇静药物。待男子清醒后,医院心理专家及时跟进,对他进行心理疏导。

重症医学科护理团队介绍第5篇

一、人性化、规范化的管理

医院是一所急症全科医院,我们有幸参观急症室及深切治疗部两个急、危、重症科室。他们病房的护理队伍设有病房经理、护士长、专科护士、注册护士、登记护士、健康服务助理,另外,深切治疗部每天有专业的物理治疗师为病人进行肺部的物理治疗,机械维修组人员定期到科室负责贵重仪器的检测、维修。每个岗位有统一的工作指引、规范的操作流程,员工们自觉、自律,病房管理整整有条,干净舒适。在医院不管你走到哪里,都能看到人们在紧张而有序的工作着,外来者几乎不知道病房主管是谁,似乎管理于无形,却随处都可见到管理的结果。在护护、医护合作上,人人平等,团结一致,致力发挥团队精神。他们对急症病人的抢救意念和熟练技术,让我深深体会到他们全心全意、以高度的责任心对待每一位病人,更重要的是在抢救生命的同时,不忘保障病人的隐私,关注病人的尊严,让每个病人都能安全、安心地接受治疗。这种对病人的人性化关爱深深地感染着我。

人性化关爱还贯穿于员工之间。职业安全健康局及医院制定统一详尽的职业安全和健康保护措施,使员工在精神上和健康上获得全面的保障和照顾。安全是管理的核心,他们以经验和行为带动全员为医院服务。病房到处张贴着标准的指引、醒目的标识,如体力处理操作,如何预防针刺伤、使用电脑的正确姿势、工作压力管理等。使护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条不紊,形成“职业安全、人人有责”的安全工作氛围。在观察与交谈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他们每个人都以实际行动谱写人“献出爱心,带来希望”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凭着爱心与关怀,为病人提供尽善尽美的优质服务。

二、健全的医院感染控制体系

医院的感染控制做的相当好。这是我体会最深刻的。医院感染控制组有感染控制医生1人(兼职),专职护士4人,感染控制护士每天下午要到所管辖部门进行工作检查和指导。他们有一系列标准的防护措施,每个病区设有有负压隔离装置,到处都是醒目的标识和宣传海报,各类职业安全和健康资料手册应有尽有,设备先进齐全,资源丰富,使用方便,员工落实消毒隔离自觉性非常高,尤其是医护人员的洁手习惯已成自然。学习期间我们有幸参加感染控制组每季度对医院及部门高层召开的院感会议,内容为分析汇报情况和提出合理建议。处处可见他们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

三、人的热情与真诚

踏进的第一步,的士司机便热情的为我们介绍购物、饮食的好去处。来到医院,我们更能感受到中央护理部全体同仁,对我们的热情与关心。简单的休整后,老师为我们介绍医院环境,并陪我们到街上购买八达通卡及生活用品,同时为我们准备好地图、地铁指引、购物指南等日常生活的指引。在两周的学习过程中,护理部老师多次通过电话甚至两次亲自到宿舍询问我们在学习生活中有什么需要帮助;宿舍的工人阿姨每天为我们准备干净、工整的白大褂。他们这种高度的责任心以及对人无微不至的关怀让我们感动不以,也让我们真正体会到什么是“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服务。

重症医学科护理团队介绍第6篇

一、人性化、规范化的管理

明爱医院是一所急症全科医院,我们有幸参观急症室及深切治疗部两个急、危、重症科室。他们病房的护理队伍设有病房经理、护士长、专科护士、注册护士、登记护士、健康服务助理,另外,深切治疗部每天有专业的物理治疗师为病人进行肺部的物理治疗,机械维修组人员定期到科室负责贵重仪器的检测、维修。每个岗位有统一的工作指引、规范的操作流程,员工们自觉、自律,病房管理整整有条,干净舒适。在明爱医院不管你走到哪里,都能看到人们在紧张而有序的工作着,外来者几乎不知道病房主管是谁,似乎管理于无形,却随处都可见到管理的结果。在护护、医护合作上,人人平等,团结一致,致力发挥团队精神。他们对急症病人的抢救意念和熟练技术,让我深深体会到他们全心全意、以高度的责任心对待每一位病人,更重要的是在抢救生命的同时,不忘保障病人的隐私,关注病人的尊严,让每个病人都能安全、安心地接受治疗。这种对病人的人性化关爱深深地感染着我。

人性化关爱还贯穿于员工之间。职业安全健康局及医院制定统一详尽的职业安全和健康保护措施,使员工在精神上和健康上获得全面的保障和照顾。安全是管理的核心,他们以经验和行为带动全员为医院服务。病房到处张贴着标准的指引、醒目的标识,如体力处理操作,如何预防针刺伤、使用电脑的正确姿势、工作压力管理等。使护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条不紊,形成“职业安全、人人有责”的安全工作氛围。在观察与交谈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他们每个人都以实际行动谱写明爱人“献出爱心,带来希望”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凭着爱心与关怀,为病人提供尽善尽美的优质服务。

二、健全的医院感染控制体系

明爱医院的感染控制做的相当好。这是我体会最深刻的。医院感染控制组有感染控制医生1人(兼职),专职护士4人,感染控制护士每天下午要到所管辖部门进行工作检查和指导。他们有一系列标准的防护措施,每个病区设有有负压隔离装置,到处都是醒目的标识和宣传海报,各类职业安全和健康资料手册应有尽有,设备先进齐全,资源丰富,使用方便,员工落实消毒隔离自觉性非常高,尤其是医护人员的洁手习惯已成自然。学习期间我们有幸参加感染控制组每季度对医院及部门高层召开的院感会议,内容为分析汇报情况和提出合理建议。处处可见他们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

三、香港人的热情与真诚

踏进香港的第一步,的士司机便热情的为我们介绍香港购物、饮食的好去处。来到明爱医院,我们更能感受到中央护理部全体同仁,对我们的热情与关心。简单的休整后,廖老师为我们介绍医院环境,并陪我们到街上购买八达通卡及生活用品,同时为我们准备好香港地图、地铁指引、香港购物指南等日常生活的指引。在两周的学习过程中,护理部老师多次通过电话甚至两次亲自到宿舍询问我们在学习生活中有什么需要帮助;宿舍的工人阿姨每天为我们准备干净、工整的白大褂。他们这种高度的责任心以及对人无微不至的关怀让我们感动不以,也让我们真正体会到什么是“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服务。

重症医学科护理团队介绍第7篇

多年来,丁惠国主任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以优良的医疗质量和服务态度为患者服务着……

充分发挥专业学科优势

据记者了解,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肝病消化中心是该院的重点专业学科,是首都医科大学消化病学系、传染病学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消化系病)重点培育学科和国家卫生和计划委员会传染病重点专科,承担着首都医科大学传染病学本科、七年制教学任务及内科学(消化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任务,还承担了北京市传染病的防控、应急会诊任务,全国传染病内镜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和技术支持工作。

丁惠国主任介绍说,目前,肝病消化中心包括2个病房、北京市肝病消化内镜会诊治疗中心和肝病消化研究室,在国内最早开展传染病合并胃肠病、胆管及胰腺疾病的内镜诊断与治疗,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该中心先后承担国家及北京市等重大科研项目。在肝硬化/重型肝炎及其并发症的临床诊断、治疗与研究,肝硬化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的防治方面,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在慢性肝病/肝硬化合并腹水、糖尿病、营养不良、肝性脑病,肝脏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原发性肝癌早期鉴别诊断与筛查等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诊治经验。年均门诊约8万人次,年均住院患者约3000人次。在肝硬化腹水、消化道出血、自发性腹膜炎并发症的防治及肝癌早期诊断与筛查等方面,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初步形成了专业特色和学科优势,在国内具有一定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

丁惠国主任接着回顾说,佑安医院于1988年在国内传染病医院率先成立消化专业组,1993年正式成立肝病消化科,2006年更名为“肝病消化中心”。经原北京市卫生局批准,2000年成立北京市肝病消化内镜会诊治疗中心。内镜中心拥有国内最先进的高清晰电子胃镜、放大胃镜、大肠镜、十二指肠镜、超声胃镜、鼻胃镜、胶囊内镜,能够熟练开展内镜微创诊治技术,如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慢性肝病合并消化性溃疡、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以及肝病梗阻性黄疸的诊断及食管静脉曲张的内镜下套扎和硬化治疗预防出血,胃肠息肉切除术,胆道梗阻时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括约肌切开、放置支架、球囊扩张及内镜下网篮取石等,痛苦小,效果显著。目前,消化内镜中心普通胃镜检查患者每年可达6000例次至7000例次,内镜下微创介入治疗在全国传染病专科医院属领先水平,成功率达到95%以上。

丁惠国主任表示,肝病消化中心将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未来将建设一个“技术精湛、服务优良、设备完善,以本专业疑难危重症患者为重点的专病种特色和学科优势,集诊治、保健、康复及预防一体化的肝病消化中心”。到2020年,将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教学培训、医疗救治、科学研究、信息服务的肝病消化临床诊治研究中心。在肝硬化及其并发症的临床救治与基础研究方面,重点研究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病理生理变化及其机制,探讨和评价临床防治新方法和策略。通过实施该人才培养计划,力争到2017年,使肝硬化消化道出血的病死率进一步降低,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肝硬化Child A、Child B、Child C级患者病死率分别为

筛查肝癌新方案研究

取得初步成果

记者了解到,在丁惠国主任的带领下,肝病消化中心长期致力于提高临床危重症及疑难肝病患者医疗救治技术,已形成了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的专业特色和良好的社会口碑,实现了门诊及住院病人年诊治量增加20%的目标,近5年来床位使用率>100%;该中心还积极开展医疗新技术和新项目(小儿AIDS患者食管扩张术、肝炎肝硬化患者并发症诊治新技术、肝癌筛查新技术),肝癌早期诊断率达到70%,终末期肝病患者病死率进一步下降。肝病消化危重症患者的临床救治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得到了国内同行的认可,保持了该学科在全国传染病专科医院的带头地位。

谈及该中心科研方面的成就,丁惠国主任介绍说,在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北京市科技计划及首都发展基金的资助下,他们从肝炎肝硬化筛查肝癌的新方案研究,已经取得初步成果。该项目已建立肝癌高危人群1694例(肝炎肝硬化576例、慢性乙型肝炎1118例)的队列。采用“GPC3+AFP+超声”间隔3个月1次的筛查新方案,对312例肝炎肝硬化患者3年随访研究发现,早期肝癌(BCLC A)占68.8%,显著高于传统筛查方案或未筛查者,为完善我国肝癌筛查规范和防治技术标准,提供了重要证据。

对此,丁惠国主任继续介绍说,目前临床证据表明,早期肝癌患者接受根治性治疗(包括手术切除、肝移植、射频消融),5年生存率高达75%。然而,80%以上的肝癌患者就诊时已是中晚期,只能接受姑息性介入等非手术治疗,严重影响其预后,5年生存率不足15%。因此,早期诊断是降低肝癌病死率的关键。加强经肝炎肝硬化发展至肝细胞癌过程中早期预警指标的研究,建立适合临床转化应用的筛查新方案与规范监测,对在肝硬化患者中更多地发现早期肝癌意义重大,是降低肝硬化及肝癌病死率的关键。

甲胎蛋白(AFP)一直是肝细胞肝癌筛查、诊断的标志物,但其最佳诊断临界值仍有争议。以血清AFP 20 ng/ml作为HCC筛查临界值,诊断HCC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41%~65%和80%~94%,但部分良性肝病、胃肠道恶性肿瘤中AFP 也有升高,且30%~40% HCC中AFP阴性(AFP

保障学科稳定、可持续发展

作为编委,丁惠国主任完成了由中华医学会组织的《中国医学百科大全书》(门静脉高压及肝脏血管疾病)和《肝脏病病学新进展》等专著的编写工作,提高了医院及个人在国内的学术影响力和地位。另外,作为北京医学会及中华医学会肝病、消化及内镜专业的委员,他还为全国基层医疗机构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撑,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在丁惠国主任的组织下,该中心与英国牛津大学、美国波特兰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已培养博士研究生10名,硕士研究生24名,同时重视各级医护人员的培养,2名副主任医师获得了2013年北京市卫生局高层次卫生人才学科骨干培养计划及消化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为人才梯队建设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人才培养是未来5年本学科建设和发展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本学科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的有利保障。” 丁惠国主任说,未来5年,该学科将努力鼓励研究生、青年骨干依托国家及北京市重大课题、关键临床救治技术等创新活动,培养高素质人才。积极培养或引进与重点学科建设相适应的技术骨干,使本学科点的学科队伍的职称、年龄、知识结构更趋合理,具备参与国际技术合作研究和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的能力,在国内有较强的核心竞争力和较高的学术地位。到2017年,该学科具有教授职称人员将达到2名,副教授职称人员将达到4至5名,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3到4名,同时将为国内培养相关专业的高层次专业人才。

丁惠国主任认为,医生道德、学术水平是医疗卫生领域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医务人员,改善服务态度,提高医疗质量必须抓好的根本所在。深入加强科室医护人员思想道德建设,树立良好的社会主义医德风尚,传承仁医仁术的为医之道,深化“以病人为中心和以医务人员为本的人性化服务”意识,实现医患和谐的良好氛围,对科室的长远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表示,古代名医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首先强调了医学乃“至精至微之事”,“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只有精湛的医术、出色的临床工作,才能解救患者于病痛之中。因此,必须加强学科内涵建设,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的技能培训。丁惠国主任在介绍该科室的工作经验时说:首先,要强化核心制度的完善与建设。开展床边带教,专业轮转,严格执行危重病讨论制度、三级医师查房制度、会诊制度等医疗核心制度,确保医疗质量、医疗安全。其次,要强化制度执行与监管。强化医疗和护理的质量控制,加强医疗护理安全责任防范意识,加强监督制约机制,严格执行医疗护理规章制度,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各项技术操作规程,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医疗任务,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种安全隐患,防范医患纠纷,杜绝医疗事故。

丁惠国主任介绍说,科室注重引进并运用临床适宜新技术,以临床促进转化医学发展。在未来几年,科室将初步建立一支能参与国际合作研究和具备国际交流能力的学科团队,在国内具有较强的核心竞争力,积极开展和推广内镜微创新技术在传染病诊治中的应用,保持该技术在全国传染病专科医院的带头地位。为进一步提高重要脏器的监测与支持水平,巩固专科优势,每年开展一项新技术,通过高新设备带动发展或引进高新技术,促进学科发展,搭建高水平的临床危重症肝病救治平台。同时,科室试行绩效考核制度,建立肝病消化中心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科室的良性发展,不仅需要好的带头人,还需要有一套合理的监督管理机制作为后盾。绩效考核的目的是鼓励优秀,督促落后,促进科室成员全面发展,促使全科人员既要业务精,又要做医、教、研工作的管理行家,从而提升医务人员的综合能力。

在采访中,丁惠国主任还介绍了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的经验。他们实行竞争聘用、竞争岗位机制,使真正的人才脱颖而出。扎实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制定科学有效的激励制度,促使每位医生都能成为临床加科研型的综合人才。

“加强科室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的工作氛围也很重要。”丁惠国主任说,通过医院网络及慢性病管理系统、健康教育和学术交流及努力参加全国、北京市的专业学术团体等扩大对外宣传活动,可以在同行间扩大影响,提高在国内外的学术地位。加强科室团队及文化建设,深化“团结协作、人人为科、科系人人,以科为家”的科室文化理念,有助于推动学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