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汉字的来历和起源(合集7篇)

时间:2023-03-10 14:59:43
汉字的来历和起源

汉字的来历和起源第1篇

关键词:词汇自测定方法 汉字 起源 字测定方法

当代国内学者主要运用考古文物资料来测定汉字的起源年代,由此得出的结论因“对资料的不同定性及汉字起源在阶段上的不同认识而有所不同”[1](P239),有“三千多年说”[2](P16)、“四千—五千年说”[3](P55~58)、“六千多年说”[4]、“七千—八千年说”[5]、“八千多年说”[6]、“九千多年说”[7]、“盘庚迁殷至武丁时期说”[8](P74)。随着新的考古发现,未来还有可能出现更多关于汉字起源年代的说法,因此,笔者认为,仅仅依靠考古学的方法只能把年代一步一步向前推移,无法科学地测定汉字的起源年代,不可避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局面。意大利著名语言学家阿里内(Alinei,Mario)提出了“词汇自测定方法”[9~12](lexical self—dating)来测定印欧语言分化的具体年代。这种方法用于建构测定汉字起源年代的新方法,弥补了我国汉字起源研究在方法上的不足。因此,笔者试图提出基于汉字自身来测定汉字起源年代的方法,称作“汉字起源年代的字测定方法”。本文讨论该方法的理论背景与基本观点,论证其理论可能性。

一、理论背景

20世纪90年代,阿里内等人根据“乌拉尔连续理论”[14](P3~14)(The Uralic Continuity Theory)提出了“印欧语言研究的旧石器连续范式”[11]、[13](The Paleolithic Continuity Paradigm for the origins of Indo—European languages,以下简称PCP)。他们认为,语言的历史要比传统理论界定的几千年久远得多,按照托拜厄斯(Tobias,P.V.)的观点,语言的历史至少要追溯到距今250万~100万年的“能人时代”之前[15](P87~94)。与语言一样,词汇的历史也相当久远,应该按照人类进化的整个进程对所有语系及其语言的词汇发展进行历史分期(lexical periodization)[13]、[16](P132)。

为测定印欧语言起源及分化的时间,阿里内在指出其它语言年代测定方法——如最早文字记录测定法、语音嬗变测定法、词源测定法、斯瓦迪士[17~18](Swadesh,M.)的语言年代学方法(glottochronology or lexicostatistics)的各自特点及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词汇自测定方法”[9~12]。作为文化与语言系统之间的接口(interface),词汇记录着言语社团无数次文化历史变革的轨迹,是言语社团历史的全景体现,词汇的历史对研究言语社团的历史与文化发展有相当大的价值,透过词汇这面镜子可以看清语言发展的整个历史。具体说来,一个词就如同一个考古现场,它揭示的不是某个单一时期的历史,而是像考古层位一样揭示了多个时期的历史,测定一个词产生的年代与考古一样,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每个历史时期都有相应的层位与之对应。只要词所反映的历史文化事件本身发生的年代可以确定,词产生的年代就可以测定。根据词的不同性质,词汇自测定方法区分了“历史可测定指称对象”(historically traceable referents)和“历史不可测定指称对象”(historically untraceable referents)。人类劳动的所有产物和绝大多数社会产物都产生于特定的时间,指称这些对象的词的产生年代一般是可测定的,而那些用于指称自然产物、先于人类存在的事物、情感和抽象概念的词的产生年代一般很难测定,甚至不可测定。

二、汉字起源年代的字测定方法的基本观点

(一)汉字的历史相当久远

阿里内等人提出的PCP了吉布塔(Gimbutas,M.)的“黑海——里海起源说”[19](P155~198)和伦夫鲁(Renfrew,C.)的“小亚细亚起源说”[20],认为印欧语言的分化时间不是红铜时代也不是新石器时代。印欧语言从原始印欧共同语分化成各种非标准变体或方言的过程极为漫长,到冰河时代结束时(距今约1.2万年),原始印欧语已经分化为原始凯尔特语、原始意大利语、原始日耳曼语、原始斯拉夫语、原始波罗的语。自旧石器时代以来,这些语言的使用者就一直生活在欧洲[13] 、[16](P135)。

汉字的来历和起源第2篇

昝。中国汉字,上下结构,部首为日,总笔画数为9。主要释义有:同“咱”;姓氏;表示时间的模糊位置。汉字,是中文的记录符号,也在日文、朝鲜文等文字中使用。与英文、俄文、印地文、阿拉伯文等表音的字母文字不同,汉字是典型的意音文字。与拼音文字单词的单音或多音表义不同,汉字一般单字单音表义。

汉字起源: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关于汉字起源的说法历来各家有不同主张,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说法有:结绳说、八卦说、刻契说、仓颉造字说、刻划说和图画说。

经历阶段:汉字主要起源于记事的象形性图画,象形字是汉字体系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后来的演变经历了几千年的漫长历程,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阶段,都在使用楷书,但仍未完全定型。

(来源:文章屋网 )

汉字的来历和起源第3篇

关键词: 汉字 起源 发展 必然性 偶然性

中国是一个拥有久远历史的文明国家,在我国幅员辽阔疆土上的众多民族,共同缔造了这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其中,汉字这一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古老文字,已历经了几千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汉字经过了一系列演变和革新的阶段。与某些古代文明国家的文字不同,诸如玛雅和古埃及的文字,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它们早已“死”去,有些文字的含义直到今天都无法释读。而中国的文字并没有“死”,它一直绵延流传下来,演变成今天通行的汉字。

对于汉字的起源我们无法确证,至于汉字的发展是否遵循了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我们也不敢断言,但汉字的演变必定是自主发展和外界作用共同驱动下产生的结果,这就是必然性与偶然性影响因素的区别。如果文字的发展只存在必然性的因素,那么所有的文字都会趋向于一致,而世界上的文字种类繁多,有的是音素文字,如英语、法语,有的是音节文字,如日语的假名,汉字则是一种表意文字,正是由于偶然性因素的介入,才使得文字的发展千差万别。下面就分别叙述汉字起源和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一、汉字的起源

关于汉字的起源,古代有很多传说。首先是结绳说,《周易》的《系辞传》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其他文献中也有关于上古结绳记事的记载。其实,结绳只是一种记事方式,基本上是用来记数。在原始社会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对数量的记录产生迫切的需要,收获的粮食、猎物,岁月时日和一些生活琐事都需要用数字来进行记录。于是,他们探索能够帮助记数的多种方式,结绳就是其中一种,可以说结绳与数量密不可分。其次是“仓颉造字说”。传说仓颉是黄帝的史官,当然汉字不可能是某一个人单独创造的,只能说史官在汉字起源过程担任了重要角色,起到收集规整的作用。《荀子・解蔽》说:“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也就是说,当时喜好文字的人很懂,唯有仓颉的名字流传下来,正是因为他在整理文字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将零散的文字规整为完备的符号系统。

无论是结绳说还是仓颉说,都只是传说而已,关于汉字真正的起源还需要用更丰富的材料去加以推测和证明。但是,从传说中我们可以看出导致汉字起源的必然性因素。首先,汉字的产生标志文明的开始。不只是汉字,包括古埃及的圣书字、苏美尔人的楔形字,都是自源文字,即不依傍其他文字而独立创造出来的文字。而中国、古埃及和古巴比伦都属于四大文明古国。世界上的文明大都发生在大河流域,水源和动植物给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必要的生态条件。文明一旦诞生,作为文明重要标志之一的文字也就应运而生。中国的文明产生于黄河流域,与众多古老文字一样,汉字也就在中国文明的催化下产生了。其次,汉字应需要而被创造。人类记忆的持续时间和存储容量都是有限的,只能依靠外部提示才能有所提高,从结绳说看,正是由于人们对这个世界的了解增多,为了方便记忆和知识积累,才创造出结绳这样一种辅的手段。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简单的结绳也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因此文字开始孕育而生。而仓颉造字说证明了文字产生于大范围社会交往的需求之中。当社会进入大规模的部落联盟时期,各联盟之间的外交、战争逐渐频繁,急需要能够共同使用的交际符号。于是,那些出于个人需要而刻画的某些符号就需要整理成共用的文字。总的来说,从文明产生和人类社会进步的角度看,汉字的出现是必然的。

当然,关于汉字起源也存在偶然性的因素。汉字从产生之日起,其发展就一直未中断过,是世界上唯一仍被使用的体系严密的表意文字。既然汉字发展的历史从未中断,那我们向前追溯它的起源,理论上应当是可行的。但现存最早的殷墟甲骨文距今三千多年,已经是发展相当成熟的文字系统。就算是比甲骨文早一千两三百年的黄帝、仓颉,在当时也只是处于文字收集和整理、规范工作的阶段,证明在仓颉出现的时代之前,汉字已经有了相当数量的积累。可以说,在此之前,汉字必定还有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进程,但是可以证明这段历史的文物与文献还远远不够,这使得我们对汉字的起源,只能依靠并不连贯的历史证据,凭借可能的发展逻辑去推测和建立科学的假说。另外,汉字流传至今仍是表意文字,有人认为这是文字发展的初期阶段,是落后的表现,高级的文字应是表音文字。但是,在汉字产生之初确实有人或部落试图创造一种表音的文字符号,我国西部出土的青海柳湾陶文就是一种表音的符号。这些陶符基本是由圆点、横线、竖线、弧线等组合而成,尽管有学者将它与陶文相区别,以示其与汉字并无因袭关系,但不可否认,它确实是一种没有表意性质的特殊符号。这种表音符号最终没有成为汉字的主体,可能是由于在部落战争中使用表意符号的部落获得了统治权,也可能是使用表音符号的部落人数太少、地域不够发达,影响力不足。这种优胜劣汰的竞争,对于汉字的起源来说,也是一种偶然性的因素。

二、汉字的发展

汉字发展至今时今日,其间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作为反映历史文化内涵的汉字符号系统,从具体的字形到书写方式,都发生了几次重大的变革,形成了不同的字体风格。在汉字发展史上比较公认的几种主流字体分别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和楷书。研究汉字的发展方向,除了从汉字自身的发展规律入手之外,社会文化等这些偶然性的因素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是直接性的影响。

首先从必然性的角度来说,文字必须以满际需要为目的而发展,这里的交际需要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明。第一是要书写便捷。汉字最初就是表意的,象形是最基本的造字方式,这也符合人们认知世界的规律,但这种方式所造成的缺点就是字形过于复杂。为了追求表意准确,往往书写笔画繁多,虽然字形与事物本身非常相似,但由于书写上的麻烦,这种力求肖似的字形注定无法长期使用下去。因此,汉字的发展必定会趋向于简单化和符号化。第二是要书写规范。文字是人们用来进行社会交际的工具,它必须拥有社会所公认的意义和字形,否则就会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例如甲骨文中的“牢”字,就有从“牛”、从“羊”、从“马”等不同的写法,这些字形变化,若是从欣赏的角度看很生动形象,但作为交际用的符号,难免显得有些混乱。因此,汉字在发展的过程中,通过自身的调节,使其构形和意义不断朝着规范有序的方向发展。

从哲学观点看,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也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汉字的发展也不例外。就汉字整体的发展历程而言,是充满波折的直线前进。殷商甲骨文比较乱,而金文则趋向稳定;六国文字比较乱,而小篆则趋向统一;隶书字形多变,而楷书则趋向标准。同时,甲骨文和金文、秦系文字和小篆、隶书和楷书之间是存在相似性的,而这三个时期彼此之间可以说是质的飞跃。汉字本身就是在这种一乱一治的交错状态中循环反复,在曲折中稳步前进,这是汉字从变革到稳定、从稳定再到变革的必然结果。

汉字的发展轨迹是否遵循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我们不敢轻易肯定,但政治、文化这些因素对它的影响不容小觑。就拿甲骨文来说,它实际上是占卜文化的直接产物,而甲骨文“笔画瘦削、多有方折,刀笔味浓”的字体风格也与龟甲、兽骨这些坚硬的书写材料有关。如果当时没有用龟甲来进行占卜这种活动,那甲骨文也就不会产生,汉字的发展史也许要重新书写。金文与甲骨文不同,它的书写风格是圆润丰厚,庄重典雅,精致美观,排列整齐。一方面与它的使用场合有关,金文多运用在青铜器上以显示家族的荣耀和对后代的祝愿,另一方面与它的铸造技术有关,在砂模上写字比在龟甲上容易的多,可以对字形精雕细琢,以求更加美观。可以说,正是占卜文化和宗法文化对汉字字形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另一方面,政治力量在汉字发展过程中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西周时期,政治安定,宗法制严格,金文也趋向于稳定。西周之后,春秋动荡,战国时期已形成诸侯割据的局面,当时诸侯国之间文字差异非常大,而秦系文字与西周金文一脉相承,端庄严谨。最终秦国统一六国,秦始皇统一文字,以小篆为标准字体。如果从汉字发展的自身规律来看,从西周金文到战国秦系文字,最后发展成为小篆,似乎是合情合理、顺理成章的一件事。但是,如果历史背景改头换面,秦国只是一个弱小的国家,最终也不是秦国统一天下,那么汉字还会从金文发展到小篆吗?小篆能够成为一种代表性字体,并作为源头一直发展至今,究竟是汉字自主选择的必然结果,还是依靠政治、文化等这些力量才使之成为可能呢?不得不说,这背后存在太多偶然性的因素。

对于汉字的起源和发展,我们往往拘泥于具体问题的研究和分析,如果从总体上去审视其整个的发展脉络,我们会发现,汉字的发展进程就像一条河流,有其本身流动的大致方向,而种种偶然性因素的介入,就如同对渠道进行改造工程,也许扩大了它的径流,也许改变了它应走的方向,但最终汉字得以绵延不断地延续下来,带着五千年的文化底蕴,潮水一般涌向日新月异的今天。

参考文献:

[1]王立军,等.汉字的文化解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汉字的来历和起源第4篇

该书探讨文字的起源,并没有将文字独立于语言之外,就文字而探讨文字,而是在明确“文字是语言的记录”,“是依附语言”而“在语言产生之后才逐渐形成的”“语言完善化的符号”的前提下,将文字起源问题置于民族形成和民族共同语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之下来进行的。只有弄清楚什么是文字,及其与语言的关系如何,才能从人类形成以来创造的大量原始符号中厘清哪些是文字,哪些不是文字,才能找到文字产生的起点,划定文字产生的时期。作者认为,“真正的文字,必须是在具备语言功能的基础上,以可视为特点,既能表意,又能标声,能够达到规范语言、记录语言的功能”。这里传达出的信息是,作为文字符号,它不仅要表意,而且要“标声”,就是要记录语言,要与语言接轨。这实际上是说,是否记录语言,是衡量某种符号是否是文字的一把尺度。具体到汉字,它显然是记录汉语的符号,它的形成自然离不开汉民族先民的形成和民族共同语的产生。

汉字起源问题其实在很长时间里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其制约瓶颈是汉字初文材料的缺乏。我们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真正的汉字材料是甲骨文,以及殷商金文,但是这些文字材料所代表的已经是成熟的汉字系统,并不能反映汉字起源阶段的实际情形,无法据此解说汉字的起源问题。正因为汉字初文材料的缺失,历史上对汉字起源问题的探讨便出现两个极端的研究方法,一是凭空杜撰,二是拘泥于实证材料。凭空杜撰的研究方法其非科学性自不待言,而拘泥于实证材料的研究方法也不足取。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因为“没有见到完整的实证材料,就认定事物的不存在,就对没有被认识或没有被发现的甚至对理应存在和实际有过但已消失的事物持一完全否定的态度”,作者认为这不是一种科学的态度,这种方法“一直妨碍了对文字起源的系统、理论的探讨”,是造成对汉字起源的研究“难以形成一个科学的客观的明晰结论”的根本原因。

作者在书中指出:“文字的产生,首先是从记事开始的。”在文字产生之前,人类记事方式和艺术活动经历了“原始记事时期”“纹文时期”。在“原始记事时期”,人类就采用结绳、积石、刻划、图示等方式和手段来记事,还用天然颜料在石壁上作画,将生产、生活、战争、祭祀等描绘出来,这些画其内容大量是原始记事图画,作者把它们归纳为几种类型:记实岩画、记事岩画、图示岩画,以及对神灵、图腾、族徽、号标的描绘。作者对这些记事图画进行分析后认为,“图示岩画已很接近文字的形象,也已有了文字的原始功能”,而那些“用以代表神灵的图腾和徽号,更加带有文字标记的性质”,它们“在以后的文字起源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这些和后来的古文字相近似的符号“是没有读音的,和语言还没有接轨,只有象形和表意功能。还不能形成词素和单词”,显然还不能算作真正的文字。在“纹文时代”,原始初民创造了各种各样的陶器纹饰、文身纹样、图腾徽号,以及用以记事的符号,如占卜用的符号纹记、计数纹记、天干地支符号等,作者把这些文字形成前的基础因素都称作“纹文”。这些纹文有的象形,有的表意,“也有传递和留史的功能”,“具有一些文字的性质”,“有的符号纹记很像以后的文字”,但基本上还不能算作真正的文字,“因为它独立于有声语言之外,是没有读音的文字”。

从上述介绍可以看出,在作者的观点中,原始先民在漫长的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创造了大量的记事符号、记事图画、符号纹记,判断它们是否是文字,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有没有与语言发生联系,有没有读音,是否记录了语言的词素和单词。

作者对汉字形成的历史条件和形成时期进行了合理的推理和勾勒,描绘了一幅生动、详细的汉字起源、发展画卷。作者认为,文字是语言的记录,是依附语言而产生的,汉字的起源虽然有其特殊性――形成特别早,与汉语的形成有一定脱节现象,但“也是在语言产生之后”才逐渐形成的,其产生的先决条件是创造这种文字的民族的形成,其社会条件是奴隶制的形成。中华民族是在无数部族统一、合并的基础上形成的,其形成时期为历史考古学中的新石器时代的中后期。在这个时期,黄帝部落联盟经过一系列征战,统一了中原地区,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也促进了民族共同语的产生。民族共同语的产生为汉字的起源创造了条件,确立了汉字所依附的主体。而在此前的距今六千年前,伏羲氏、神农氏等部族为适应越来越复杂的矛盾和要求,开始了各种表意符号的创制,这些符号有些成为各个部族的文字,它们在后来的汉字形成过程中成为汉字造字的取材对象。作者对伏羲造书契和仓颉造字的传说并未当做虚妄之说一概加以否定。神话传说其实是历史扭曲的表现,中国历史上的造字传说往往包含合理的成分。作者分析说,伏羲造书契的传说,其实说明了在伏羲时即开始了纹文记事符号、记事图画和图示符号等表意符号的创制。而仓颉造字的传说,则说明在黄帝统一中原后,汉字造字运动进入了官方造字时期,史官“仓颉”只是受权统一和领导改革文字的官员的代表人物,这个时期“确立了汉字的基本造字字元”,“是奠定汉字文字体系最初形成的重要阶段”。造字传说所反映的历史事实是“中国古汉字最早出现在六千年前的中石器时代,形成于五千年后的新石器时代”,这与中华民族及民族共同语的形成时期应该是一致的。

汉字的来历和起源第5篇

摘要:对于汉字的研究者和使用者来说,加强汉字的规范化、系统化。对汉字的发展遵从自身的规律。对简化汉字进行深刻的反思,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同时国家对汉字的简化进行系统的规范,提出新的思路,推动汉字简化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简化字;形体;来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4-002-01

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灿烂结晶,也是中华悠久历史的载体。它同人们的社会、文化生活息息相关,使用简便、规范的汉字已经变成了使用者的共同愿望。回顾汉字简化的历程,追本溯源,简化字的形体演化过程以及如何看待汉字简化这一问题也变得日益突出。所以,在新世纪的今天,对简体字作一回顾和思考,对于推动汉字的健康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一、简化字的形体来源

汉字简化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时代。随着汉代楷书的广泛应用,字体的演变趋于稳定,渐渐的从汉字内部的变化,最普遍的就是笔画的减少。唐宋以后,简化字逐渐增多,印刷体和手写体中都可以看到简化字的足迹。唐朝时期的颜元孙的《干禄字书》收录了当时常见的简化字。宋代以后简化字在结构上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更加利于人们的书写。纵观汉字简化的历史,简化字的来源多由这两种途径产生,一是政府有组织的简化,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发起的“书同文”运动,还有大多数朝代都在一定程度上发起的正字倡议等。二是民间自行简化,随着人们使用汉字的习惯以及对汉字潜移默化的简化,简化字也变成约定俗成的符号了。

二、简化字利弊分析

关于汉字的简化问题,历来备受争议。1993年中国孔子基金会和北京国际汉字研究会对汉字简化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在《汉字文化》中表达了各自的见解。然而,简化汉字毕竟是一件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艰巨复杂的工作。不管是支持简化汉字还是反对它,我们不得不承认,汉字简化是有利有弊的。

1、简化汉字的优势。汉字的简化符合汉字形体发展的总趋势。汉字的发展,在几千年的演变过程中,主要向着简化的方向发展。文字是记录语言的工具,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化的进步,文字的简化向着利于人们的日常使用方向发展。文字的基本用途是便于使用,于是在汉字的演变过程中趋于简化。简化汉字的最主要目的是为汉语服务,简化的结果是有着更简捷、更准确的记录汉语时,才能被社会的发展趋势所认可。

汉字简化是汉字自身新旧替代的必然产物,是文字自身发展、自我完善的蜕变。一切事物的发展始终围绕着利于人们的使用前进,汉字的简化也不例外。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希望所接触到的文字越便于使用。汉字具有书写性和可读性,所以人们总是希望汉字的使用越来越简单。文字是语言的载体,是信息传输的标识,是为了打破语言交际的时空局限二创造出来的,服务于人们的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应强调简洁、准确、清晰。

2、简化汉字的不足之处。简化汉字破坏了汉字的表意性。汉字的创造离不开生活中形形的物体,“以形示意,义寓于形”,“视而可识,察而见义”是它的形体特征。在汉字的发展过程中,部分使用者过多的追求笔画的减删,结果是顾此失彼,大大破坏了汉字的表意性,使得原本能够清晰表达的汉字变得模棱两可。也有的简化字丧失了形体的表达意思,使我们在学习和继承的时候只能盲目的记忆笔画和结构,对汉字表达的文化蕴含,历史背景没有深入了解。

简化汉字使民族文化传承受到影响。汉字本身是信息交流的载体和工具,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沉淀。汉字字形的简化使原有的文化信息丢失了,影响了文字信息的继承和发扬,汉字简化的背后是文化底蕴的流失,这样的损失无法弥补的。

除此之外,简化汉字给人们的认记和考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比如“‘风’‘凤’不分,‘未’‘末’相淆,‘厂’‘广’易混”等等现象。这些多半都是汉字简化过程中的负面效果。汉字是历史变迁信息积累最真实的表达,了解过去就要追溯到文字的根源。要探究过去的文化和历史信息,离不开对当时文字所表达的意思,如果盲目的简化汉字,最终造成的就是目不识丁和一知半解。

三、对汉字简化的几点思考

首先,简化汉字应遵循汉字发展的规律。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面符号,是历史悠久且唯一保存下来的信息标识。在简化汉字的同时,要保留汉字的记号特征,使汉字原本的意义得以保留。我们不能违背汉字的本质特征,为了书写简单而忽视文字的表意特征,这种后果最终会丢失汉字的信息考究。因此,我们在对汉字简化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汉字本身的发展规律,从汉字的本质特点出发,保留作为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来进行简化,弄清汉字的符号价值,把汉字简化研究引入到汉字规律的认识轨道上,以便在简化汉字中实现 汉字的优化。

汉字的来历和起源第6篇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苍颉是皇帝的史官,他长着跟龙一样的面貌。他特别喜欢观察身边和周围的事物,他也非常爱动脑筋或者是想问题。他每天抬头观察天上星星的变化,看乌龟背上的花纹、雀鸟羽毛的色彩和山川起伏的样子和形象,经常在自己的手上描画事物的形体和特征。久而久之就创造丁文字。苍颉在创造文字的时候,上天下起鱼点一样的粟米,怕人们光顾写字。将来人们饿肚子。鬼在黑夜里偷偷的哭泣,龙也藏躲起来,是因为怕文字把他们的丑恶行为记录起来,昭告天下,使他们遗臭万年。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汉字的来历演变起源发展历史。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汉字的来历演变起源发展历史。最近几十年,中国考古界先后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这些资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王蕴智认为,汉字体系的正式形成应该是在中原地区。汉字是独立起源的一种文字体系,不依存于任何一种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它的起源不是单一的,经过了多元的、长期的磨合,大概在进入夏纪年之际,先民们在广泛吸收、运用早期符号的经验基础上,创造性地发明了用来记录语言的文字符号系统,在那个时代,汉字体系较快地成熟起来。

据悉,从考古发掘的出土文字资料来看,中国至少在虞夏时期已经有了正式的文字。如近年考古工作者曾经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所出的一件扁陶壶上,发现有毛笔朱书的“文”字。这些符号都属于早期文字系统中的基本构形,可惜这样的出土文字信息迄今仍然稀少。

文字最早成熟于商代

就目前所知和所见到的殷商文字资料来说,文字载体的门类已经很多。当时的文字除了用毛笔书写在简册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写在龟甲兽骨、陶器、玉石上以及陶铸在青铜器上。商代文字资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铜礼器为主要载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殷墟时期所反映出来的商代文字不仅表现在字的数量多,材料丰富,还突出地表现在文字的造字方式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商代文字基本字的结体特征可分为四大类:取人体和人的某一部分形体特征为构字的基础;以劳动创造物和劳动对象为构字的基础;取禽兽和家畜类形象为构字的基础;取自然物象为构字的基础。从构形的文化内涵上来考察,这些成熟较早的字形所取裁的对象与当初先民们的社会生活相当贴近,具有很强的现实性的特征。同时,这些字形所描写的内容涉及到了人和自然的各个层面,因而还具有构形来源广泛性的特征。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以及草书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汉字七体”这就是汉字的来历。

一年级:十月

汉字的来历和起源第7篇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苍颉是皇帝的史官,他长着跟龙一样的面貌。他特别喜欢观察身边和周围的事物,他也非常爱动脑筋或者是想问题。他每天抬头观察天上星星的变化,看乌龟背上的花纹、雀鸟羽毛的色彩和山川起伏的样子和形象,经常在自己的手上描画事物的形体和特征。久而久之就创造丁文字。苍颉在创造文字的时候,上天下起鱼点一样的粟米,怕人们光顾写字。将来人们饿肚子。鬼在黑夜里偷偷的哭泣,龙也藏躲起来,是因为怕文字把他们的丑恶行为记录起来,昭告天下,使他们遗臭万年。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汉字的来历演变起源发展历史。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汉字的来历演变起源发展历史。最近几十年,中国考古界先后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这些资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王蕴智认为,汉字体系的正式形成应该是在中原地区。汉字是独立起源的一种文字体系,不依存于任何一种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它的起源不是单一的,经过了多元的、长期的磨合,大概在进入夏纪年之际,先民们在广泛吸收、运用早期符号的经验基础上,创造性地发明了用来记录语言的文字符号系统,在那个时代,汉字体系较快地成熟起来。

据悉,从考古发掘的出土文字资料来看,中国至少在虞夏时期已经有了正式的文字。如近年考古工作者曾经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所出的一件扁陶壶上,发现有毛笔朱书的“文”字。这些符号都属于早期文字系统中的基本构形,可惜这样的出土文字信息迄今仍然稀少。

文字最早成熟于商代

就目前所知和所见到的殷商文字资料来说,文字载体的门类已经很多。当时的文字除了用毛笔书写在简册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写在龟甲兽骨、陶器、玉石上以及陶铸在青铜器上。商代文字资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铜礼器为主要载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殷墟时期所反映出来的商代文字不仅表现在字的数量多,材料丰富,还突出地表现在文字的造字方式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商代文字基本字的结体特征可分为四大类:取人体和人的某一部分形体特征为构字的基础;以劳动创造物和劳动对象为构字的基础;取禽兽和家畜类形象为构字的基础;取自然物象为构字的基础。从构形的文化内涵上来考察,这些成熟较早的字形所取裁的对象与当初先民们的社会生活相当贴近,具有很强的现实性的特征。同时,这些字形所描写的内容涉及到了人和自然的各个层面,因而还具有构形来源广泛性的特征。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以及草书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汉字七体”这就是汉字的来历。

一年级: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