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汉字的规律和特点(合集7篇)

时间:2023-06-19 16:21:41
汉字的规律和特点

汉字的规律和特点第1篇

教育部最近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认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这是在强调语文教学必须遵从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这一正确思想虽然早有人提出,但是,把它作为教学理念写进《语文课程标准》这样一个语文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加以强调,却还是第一次。这显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必将对语文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

汉语最根本的特点在于缺少形态变化。学俄语的人都知道,俄语有着丰富的词形变化,性、数、格、时、体、态这些语法范畴都可以靠词形变化来表示。英语的形态变化虽然不如俄语丰富,但也不少。而汉语缺少形态变化,是一种“孤立语”或“词根语”。“鸟飞”“飞鸟”中的“鸟”和“飞”尽管语法功能各不相同,但词形却没有任何变化。汉语主要的语法手段是词序和虚词。“老师问学生”和“学生问老师”意义不一样,因为词序不同。“父亲的母亲”与“父亲和母亲”意义不一样,因为虚词不同。汉语中词的语法功能比较宽泛。名词不仅可以作主语、宾语,也可以作谓语;动词不仅可以作谓语,也可以作主语、宾语;形容词不仅可以作定语,也可以作状语。汉语词的兼类是重要的语法现象。“在”既是动词,又是介词,也是副词。汉语词类活用现象较多。“春风又绿江南岸”之类的句子几乎随处可见。

汉语的上述特点启示我们,语文教学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因为,这一特点使得语法规则的强制性相对较小而语言组合的灵活性较大。表达式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经验,依靠语感。而在阅读中;感悟的意义则更大。语感的培养,必须通过多读。多读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接触大量的语言材料。只有大量阅读语言材料,才能充分了解语词的“分布”,才能学习更多的表达式,才能更好地比较和区别各种表达式的表达意义,才能了解不同表达式的不同语境。古人提倡“读万卷书”,其中就有这样的目标。二是反复地读名篇佳作。只有反复地诵读,才能更好地体悟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并反过来体悟某些表达式的特殊意义和特殊价值,才能从语音、词汇、语法的不同角度综合地体悟语言运用的奥妙和规律。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其中也应当包含这样一个语言学习的基本规律。当前,特别应当提倡朗读。要读得书声琅琅,读得痛快淋漓,读到“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一个从来不懂得享受朗读的学生,不会是语文水平很高的学生;一所听不到书声的学校,更不可能是好学校。

上述特点还告诉我们,语文教学应当重视虚词。如果说语文教学还应当让学生学一点语法的话,那么虚词便是其中的主要内容。这是因为,一方面,词序的把握在相当程度上靠语感,而虚词的使用则理性得多。另一方面,虚词,特别是连词在书面语中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日常口语。只有学好虚词,才能自如地运用书面语,并提高口语的水平。而且,虚词的使用与思维的发展关系密切。当然,虚词的教学也应当是动态的,结合语用实际的。比如副词“才”,可以以“那一年,他才四十二岁” 为例。这句话表达了对焦裕禄同志英年早逝的惋惜之情。让学生去掉“才”试试,立刻变得冷冰冰的;再换一个“已经”试试,更糟糕,好像嫌他活得长了。这样学生就能生动地领悟到恰当使用虚词的重要。

汉语的另一个特点是有着很强的历史继承性。现代汉语中活跃着大量古代汉语的因素。不必说句法结构的基本格式“主—谓”和“动—宾”贯穿古今,也不必说“天”“地”“山”“水”“生”“死”“上”“下”这些基本词汇活跃始终,单是具体的表达方式就很多。现在常用的“瓜分”“血祭”和古代汉语“一狼犬坐于前”“寨中人又骛伏矣”中的“犬坐”“蛰伏”都是名词作状语,“发扬光大”“严肃党纪国法”中的“光大”“严肃”是古汉语中形容词用作动词这种表达方式的继承,“天地之间”“为语言的纯洁而斗争”中“之”“而”的意义和用法与古代汉语完全一致,这样的表达式仍然非常能产。就连作为现代汉语一般词汇的大量双音词,其词素也基本上是古代汉语的词汇。

从这一特点出发,必须重视文言文的教学。文言文教学的意义不仅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而且在于提高他们的现代汉语水平。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可以了解灿烂的古代文化,而这种文化积淀又可以成为他们运用现代汉语时的宏观语境。那些文言文读得多学得好的人,在运用现代汉语时,也往往多一份雅致和凝重,少一份苍白和飘浮;多一份精练和轻灵,少一份芜杂和笨拙。教材的选文,如果说现代文应当多选优秀时文,那么文言文则应当多选传统名篇。文言文的教学更应提倡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体验“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自然境界,“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精神境界,领悟孔孟的庄重与热烈、老庄的智慧与洒脱、墨家的思辩与求实。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课外可进行对联鉴赏和属对练习。属对是一种充分体现汉语特点、集语音、词汇、语法于一身、沟通古今的极好形式。

作为汉语书面符号的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表意文字的使用,与汉语少形态变化、多同音词的特点有关。表意文字的根本特点是字形有意义。从符号的编码系统来说,汉字符号是多码的。它不仅有音码、义码,而且有形码。符号的编码越多,信息量就越大,给人的刺激和联想就越多;同时,掌握的难度也越大。汉字的多码性至少决定了两方面的特点:一方面是初学难,另一方面是对于汉语书面语的易解、多解和深解。

鲁迅曾说:“写山曰‘嵯峨';状水日‘汪洋澎湃';‘蔽芾葱宠'恍逢丰木;‘鳟鲂鳗鲤'如见多鱼。故其所涵,遂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

汉字的规律和特点第2篇

汉语最根本的特点在于缺少形态变化。学俄语的人都知道,俄语有着丰富的词形变化,性、数、格、时、体、态这些语法范畴都可以靠词形变化来表示。英语的形态变化虽然不如俄语丰富,但也不少。而汉语缺少形态变化,是一种“孤立语”或“词根语”。“鸟飞”“飞鸟”中的“鸟”和“飞”尽管语法功能各不相同,但词形却没有任何变化。汉语主要的语法手段是词序和虚词。“老师问学生”和“学生问老师”意义不一样,因为词序不同。“父亲的母亲”与“父亲和母亲”意义不一样,因为虚词不同。汉语中词的语法功能比较宽泛。名词不仅可以作主语、宾语,也可以作谓语;动词不仅可以作谓语,也可以作主语、宾语;形容词不仅可以作定语,也可以作状语。汉语词的兼类是重要的语法现象。“在”既是动词,又是介词,也是副词。汉语词类活用现象较多。“春风又绿江南岸”之类的句子几乎随处可见。

汉语的上述特点启示我们,语文教学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因为,这一特点使得语法规则的强制性相对较小而语言组合的灵活性较大。表达式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经验,依靠语感。而在阅读中;感悟的意义则更大。语感的培养,必须通过多读。多读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接触大量的语言材料。只有大量阅读语言材料,才能充分了解语词的“分布”,才能学习更多的表达式,才能更好地比较和区别各种表达式的表达意义,才能了解不同表达式的不同语境。古人提倡“读万卷书”,其中就有这样的目标。二是反复地读名篇佳作。只有反复地诵读,才能更好地体悟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并反过来体悟某些表达式的特殊意义和特殊价值,才能从语音、词汇、语法的不同角度综合地体悟语言运用的奥妙和规律。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其中也应当包含这样一个语言学习的基本规律。当前,特别应当提倡朗读。要读得书声琅琅,读得痛快淋漓,读到“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一个从来不懂得享受朗读的学生,不会是语文水平很高的学生;一所听不到书声的学校,更不可能是好学校。

上述特点还告诉我们,语文教学应当重视虚词。如果说语文教学还应当让学生学一点语法的话,那么虚词便是其中的主要内容。这是因为,一方面,词序的把握在相当程度上靠语感,而虚词的使用则理性得多。另一方面,虚词,特别是连词在书面语中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日常口语。只有学好虚词,才能自如地运用书面语,并提高口语的水平。而且,虚词的使用与思维的发展关系密切。当然,虚词的教学也应当是动态的,结合语用实际的。比如副词“才”,可以以“那一年,他才四十二岁”为例。这句话表达了对焦裕禄同志英年早逝的惋惜之情。让学生去掉“才”试试,立刻变得冷冰冰的;再换一个“已经”试试,更糟糕,好像嫌他活得长了。这样学生就能生动地领悟到恰当使用虚词的重要。

汉语的另一个特点是有着很强的历史继承性。现代汉语中活跃着大量古代汉语的因素。不必说句法结构的基本格式“主—谓”和“动—宾”贯穿古今,也不必说“天”“地”“山”“水”“生”“死”“上”“下”这些基本词汇活跃始终,单是具体的表达方式就很多。现在常用的“瓜分”“血祭”和古代汉语“一狼犬坐于前”“寨中人又骛伏矣”中的“犬坐”“蛰伏”都是名词作状语,“发扬光大”“严肃党纪国法”中的“光大”“严肃”是古汉语中形容词用作动词这种表达方式的继承,“天地之间”“为语言的纯洁而斗争”中“之”“而”的意义和用法与古代汉语完全一致,这样的表达式仍然非常能产。就连作为现代汉语一般词汇的大量双音词,其词素也基本上是古代汉语的词汇。

从这一特点出发,必须重视文言文的教学。文言文教学的意义不仅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而且在于提高他们的现代汉语水平。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可以了解灿烂的古代文化,而这种文化积淀又可以成为他们运用现代汉语时的宏观语境。那些文言文读得多学得好的人,在运用现代汉语时,也往往多一份雅致和凝重,少一份苍白和飘浮;多一份精练和轻灵,少一份芜杂和笨拙。教材的选文,如果说现代文应当多选优秀时文,那么文言文则应当多选传统名篇。文言文的教学更应提倡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体验“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自然境界,“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精神境界,领悟孔孟的庄重与热烈、老庄的智慧与洒脱、墨家的思辩与求实。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课外可进行对联鉴赏和属对练习。属对是一种充分体现汉语特点、集语音、词汇、语法于一身、沟通古今的极好形式。

作为汉语书面符号的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表意文字的使用,与汉语少形态变化、多同音词的特点有关。表意文字的根本特点是字形有意义。从符号的编码系统来说,汉字符号是多码的。它不仅有音码、义码,而且有形码。符号的编码越多,信息量就越大,给人的刺激和联想就越多;同时,掌握的难度也越大。汉字的多码性至少决定了两方面的特点:一方面是初学难,另一方面是对于汉语书面语的易解、多解和深解。

鲁迅曾说:“写山曰‘嵯峨';状水日‘汪洋澎湃';‘蔽芾葱宠'恍逢丰木;‘鳟鲂鳗鲤'如见多鱼。故其所涵,遂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

汉字的规律和特点第3篇

汉语最根本的特点在于缺少形态变化。学俄语的人都知道,俄语有着丰富的词形变化,性、数、格、时、体、态这些语法范畴都可以靠词形变化来表示。英语的形态变化虽然不如俄语丰富,但也不少。而汉语缺少形态变化,是一种“孤立语”或“词根语”。“鸟飞”“飞鸟”中的“鸟”和“飞”尽管语法功能各不相同,但词形却没有任何变化。汉语主要的语法手段是词序和虚词。“老师问学生”和“学生问老师”意义不一样,因为词序不同。“父亲的母亲”与“父亲和母亲”意义不一样,因为虚词不同。汉语中词的语法功能比较宽泛。名词不仅可以作主语、宾语,也可以作谓语;动词不仅可以作谓语,也可以作主语、宾语;形容词不仅可以作定语,也可以作状语。汉语词的兼类是重要的语法现象。“在”既是动词,又是介词,也是副词。汉语词类活用现象较多。“春风又绿江南岸”之类的句子几乎随处可见。

汉语的上述特点启示我们,语文教学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因为,这一特点使得语法规则的强制性相对较小而语言组合的灵活性较大。表达式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经验,依靠语感。而在阅读中;感悟的意义则更大。语感的培养,必须通过多读。多读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接触大量的语言材料。只有大量阅读语言材料,才能充分了解语词的“分布”,才能学习更多的表达式,才能更好地比较和区别各种表达式的表达意义,才能了解不同表达式的不同语境。古人提倡“读万卷书”,其中就有这样的目标。二是反复地读名篇佳作。只有反复地诵读,才能更好地体悟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并反过来体悟某些表达式的特殊意义和特殊价值,才能从语音、词汇、语法的不同角度综合地体悟语言运用的奥妙和规律。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其中也应当包含这样一个语言学习的基本规律。当前,特别应当提倡朗读。要读得书声琅琅,读得痛快淋漓,读到“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一个从来不懂得享受朗读的学生,不会是语文水平很高的学生;一所听不到书声的学校,更不可能是好学校。

上述特点还告诉我们,语文教学应当重视虚词。如果说语文教学还应当让学生学一点语法的话,那么虚词便是其中的主要内容。这是因为,一方面,词序的把握在相当程度上靠语感,而虚词的使用则理性得多。另一方面,虚词,特别是连词在书面语中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日常口语。只有学好虚词,才能自如地运用书面语,并提高口语的水平。而且,虚词的使用与思维的发展关系密切。当然,虚词的教学也应当是动态的,结合语用实际的。比如副词“才”,可以以“那一年,他才四十二岁” 为例。这句话表达了对焦裕禄同志英年早逝的惋惜之情。让学生去掉“才”试试,立刻变得冷冰冰的;再换一个“已经”试试,更糟糕,好像嫌他活得长了。这样学生就能生动地领悟到恰当使用虚词的重要。

汉语的另一个特点是有着很强的历史继承性。现代汉语中活跃着大量古代汉语的因素。不必说句法结构的基本格式“主—谓”和“动—宾”贯穿古今,也不必说“天”“地”“山”“水”“生”“死”“上”“下”这些基本词汇活跃始终,单是具体的表达方式就很多。现在常用的“瓜分”“血祭”和古代汉语“一狼犬坐于前”“寨中人又骛伏矣”中的“犬坐”“蛰伏”都是名词作状语,“发扬光大”“严肃党纪国法”中的“光大”“严肃”是古汉语中形容词用作动词这种表达方式的继承,“天地之间”“为语言的纯洁而斗争”中“之”“而”的意义和用法与古代汉语完全一致,这样的表达式仍然非常能产。就连作为现代汉语一般词汇的大量双音词,其词素也基本上是古代汉语的词汇。

从这一特点出发,必须重视文言文的教学。文言文教学的意义不仅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而且在于提高他们的现代汉语水平。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可以了解灿烂的古代文化,而这种文化积淀又可以成为他们运用现代汉语时的宏观语境。那些文言文读得多学得好的人,在运用现代汉语时,也往往多一份雅致和凝重,少一份苍白和飘浮;多一份精练和轻灵,少一份芜杂和笨拙。教材的选文,如果说现代文应当多选优秀时文,那么文言文则应当多选传统名篇。文言文的教学更应提倡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体验“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自然境界,“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精神境界,领悟孔孟的庄重与热烈、老庄的智慧与洒脱、墨家的思辩与求实。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课外可进行对联鉴赏和属对练习。属对是一种充分体现汉语特点、集语音、词汇、语法于一身、沟通古今的极好形式。

作为汉语书面符号的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表意文字的使用,与汉语少形态变化、多同音词的特点有关。表意文字的根本特点是字形有意义。从符号的编码系统来说,汉字符号是多码的。它不仅有音码、义码,而且有形码。符号的编码越多,信息量就越大,给人的刺激和联想就越多;同时,掌握的难度也越大。汉字的多码性至少决定了两方面的特点:一方面是初学难,另一方面是对于汉语书面语的易解、多解和深解。

鲁迅曾说:“写山曰‘嵯峨';状水日‘澎湃';‘蔽芾葱宠'恍逢丰木;‘鳟鲂鳗鲤'如见多鱼。故其所涵,遂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

汉字的特点告诉我们,语文教学必须打好汉字这个基础。这个基础对于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这个基础打不好,学生的语文学习将遇到不可逾越的障碍;这个基础打好了,学生的语文水平便可望得到迅速的提高,甚至产生飞跃。相当多的学生书写混乱、错字多的现象反映了汉字教学的不足。有资料表明,日本中学生书写的汉字相当规范,错字很少。写行楷字是把好和快统一起来,解决书写混乱问题的有效方法。《课程标准》提出教学生写行楷字的要求,实在是明智之举。

汉字的规律和特点第4篇

关键词:汉文字;网络传播;传播特点;传播规律

一、引言

文字的出现标志着人类文明时代的到来,被认为是人类传播史上继语言之后的又一座里程碑。①文字的产生和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人类传播,使其更具有广度和深度。随着互联网的产生,网络进入了普通人的生活。在网络提供给我们的独有的环境中,作为信息传递主要手段之一的文字形成了一套具有其自身特点的新的文字体系。本文将通过分析汉文字在网络中的特点,总结汉文字在网络传播中所遵循的规律。

二、网络中汉文字的特点

1.经济性和创新性

网络语言文字在网络中产生,网络的即时性和个性化,使汉文字在网络中相应的具有经济性和创新性。例如,曾流行一时的新型四字格“不明觉厉”,“人艰不拆”。这类词,用简洁的形式反映出网民对部分社会现象的讽刺。

2.形象性

汉文字具有表象性,如“濉弊郑“濉痹醋怨抛痔濉住保古汉字“住钡囊馑际恰懊髁粒光明”,新潮的网民在古老的汉字基础上创造出新词“濉保因其字型看上去如同人们窘迫、尴尬时的面部表情而赋予其新的含义,使其成为表达沮丧时很好的代名词。这体现了网络中汉文字的形象性。

三、汉文字网络传播的规律

通过分析网络中汉文字的特点,本部分将根据前面的分析结果,总结出汉文字在网络传播中的规律。

1.传播指向规律

网络社会环境同现实社会一样,由不同的网络群体组成,而不同的群体有其特有的网络语言使用方式。比如,在现实生活中有医学术语、科技术语、计算机术语等一样,网络上特殊的群体会有其独有的交流方式,有自己的网络语言,这种语言是这一群体外的人们很难透彻理解的语言。例如,在网游群体中,“抱大腿”一词指的是游戏新手向游戏老手求助以完成某项任务或修炼某项技能,非网游网民对此知之甚少。这一类的汉语言文字受传播指向性的影响,传播范围有限,只能在某一特殊网络群体中得到很好地传播,保持其生命力。②

2.强化与引用规律

网民除了在网络中创造新词新语外,大部分的网络语言文字是赋予现实生活中使用的旧词汇以新的含义。比如“你妹”是一个在现实生活中和网络上都经常出现的词语,但在网络中它并不真的指某人的妹妹,而是一句幽默的口头语,许多网友会用其表达幽默的情绪,大多情况下并不包含恶意。这一类网络语言被普遍传播开来,往往是网民有意识的使用的结果,这便体现了汉文字在网络传播中的强化规律。

然而,很多网民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使用和传播网络语言文字的,当人们在无意间使用了这一文字而得到其他人的认同时,这一语言文字便成了耳熟能详,普遍使用的网络流行文字。例如,2010年流行的网络词语“悲催”,本源自于汉乐府《孔雀东南飞》里的一句“阿母大悲催”,因情因境被网民跟帖在某个具体议题中,满足了网民想要利用文字表达强烈效果的需要,因而也被广泛使用和传播。③这一类语言文字的广泛传播,正体现了汉文字在网络传播中的引用规律。

3.模仿与再创造规律

汉文字在网络传播中的创新性这一特点,说明了网民并不是被动地接受者,他们还是能动的创造者。有大部分网络文字是在网民的主动创造和传播中被人们广泛使用的。例如,“逗比”一词,它的意思是说一个人比较逗,用在不同语境中有着褒贬义之分。将它用在朋友间,是一种玩笑的说法;而用在陌生人上就产生了贬义。网民在传播这一类词汇时,会依据情境的不同因时因地的对其含义进行改造,使其符合大众心理又有调侃轻松的一面。它们适合日常生活的使用而被广泛传播。

通常情况下,能引起人们兴趣、吸引大众眼球、有新鲜感的文字会得到网民的模仿和使用。例如,“我伙呆”、“何弃疗”、“土豪”、“图样图森破”、“碎一地”、“萌萌哒”等词语。这些网络语言充分体现了汉文字在网络传播中的模仿与再创造规律。

4.收编或淡出规律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热点事件、社会新闻的实时更新,人们心理状态的不断变化,一部分网络语言也会适时的消亡。这一现象是网络的即时性决定的。下面将举例说明哪些语言文字较其它的文字更具有生命力。

首先,贴近人们生活的,被人们经常使用的语言文字是不容易被遗忘的。比如表示尴尬、窘迫的“濉弊帧

其次,具有较强表现力的文字也不容易消失。比如“小白”、“御姐”、“雷”、“我伙呆”等直接与人们的生活、情感状态密切相关的文字。

最后,具有超强表达效果的文字也不会被人们抛弃。如“我宣你”、“不造”、“表酱紫”等。

综上所述,汉文字在网络传播中遵循着收编和淡出的规律。贴近人们生活的、具有较强表现力的、表达效果好的、生命力比较强的网络语言,经过语义的普及和沉淀,最终会被收编入人们的日常用语;而另外一些不常被使用,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不大的语言文字就会被时代抛弃。

四、结语

汉文字在网络中的发展和传播,同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网络的传媒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网络的复杂性、开放性、包容性、创造性等特征,赋予了汉文字在网络中传播的特殊性。

网络社会环境和汉文字在网络中的特点,使得汉文字在网络传播中有规律可循。首先,由于网络传播的指向性,在特殊网络群体中流行的语言文字,在其它的网络社群中有可能很难被理解。其次,汉文字在网络中的传播遵循着强化与引用的规律,当一种新兴的文字表达出现后,在网民有意无意的使用和引用下最终被普及。再次,汉文字的网络传播还遵循着模仿与再创造的规律。网民在享用已有的网络语言文字的同时也在进行着再创造。最后,网络中的汉文字也遵循着收编和淡出的规律,适者生存在汉文字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人们心理的变化,新的网络文字总会代替旧的文字,并且会随着这一趋势不断变化下去。(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注解:

① 刘东阳.汉字演变与传播发展的关系[J].媒介与文化研究,2014.

② 杨艳蕾.媒介融合背景下语言文字的传播特点[D].山东师范大学,2012.

③ 宫淑瑰.传播学视野下的网络语言研究[D].山东大学,2011.

参考文献:

[1] 曹雪.电子传播时代的媒介复古――试论语言文字传播的无法替代性[J].山西师范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2]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 宫淑瑰.传播学视野下的网络语言研究[D].山东大学,2011.

[4] 刘东阳.汉字演变与传播发展的关系[J].媒介与文化研究,2014.

[5] 唐兰.中国文字学[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6] 王昭启.全媒体环境下文字传播优势浅析[J].新闻传播,2014.

[7] 杨艳蕾.媒介融合背景下语言文字的传播特点[D].山东师范大学,2012.

汉字的规律和特点第5篇

【关键词】 识字教学 小学语文 规律

1当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弊端所在

1.1热衷于识字教学方法的挖掘、更新,追求更多更快地识字,而不顾儿童的实际心理发展和能力现状,或者对儿童识字提出过高的要求,增加他们的学习负担,或者降低识字的要求(其极端表现就是本文在开头两节中所论述的提前识字和快速识字)。

1.2不考虑儿童不同的个体发展特征,“一视同仁”,对基础不同的学生采用同样的教学方法,提出同样的要求,从而使识字教学失去针对性和灵活性。

1.3不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更不了解每个阶段儿童不同发展的特征,或者虽然了解识字教学的阶段性,但为了教学的便利而置之不理,从而使识字教学不能根据不同的阶段来确定教学目的、运用教学方法。

1.4不了解儿童的心理,不重视激发学生的兴趣,不能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和形式吸引学生,使识字课变得枯燥无味。教学活动是一个双向的活动,其中,教师是活动的指导者和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识字教学当然也应该以学生作为主体,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活动的展开都应该充分考虑到教学主体的共同特征和个体差异。因此,小学识字教学的开展必须与儿童的年龄、心理发展相适应,必须注意培养儿童学习汉字的兴趣。

2小学语文识字方法的选择

2.1集中识字。集中识字是我国识字教学中影响最为广泛的识字法之一。它的主要特点是:先识字,后读书,集中教,分散练,学习一批字,读一些课文巩固识字;然后再学习一批字,再读一些课文。坚持形音意统一,字词句联系,认读写结

合,识与说兼用;根据汉字的特点,以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等造字规律对汉字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学习,特别是充分利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采取基本字加偏旁部首的办法,以突出汉字的字形规律。优点:基本字带字不仅体现了汉字的系统性,而且可以让汉字内部结构的理据性发挥作用,从而揭示了汉字的特点和规律;合乎识记规律,符合儿童汉字识记能力的差异,利于突破字形难点,加快识字速度,增加低年级识字量。缺点:识字与阅读分开进行,使识字脱离一定的语言环境,使学生有单调枯燥之感,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当堂识字效率高,但遗忘率也较高的弊端;识字与阅读分开进行,延长从识字到阅读的转换过程,一定程度上延误学习书面语言的最佳时机;集中识字最大特点是以汉字本体――字形为出发点,抓住形与义、形与声的联系进行教学,这就对教师文字学方面的知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小学语文教师文字学基础知识的不完善甚至欠缺,对这种方法的运用和进一步推广起到了阻碍作用。

2.2分散识字。分散识字是教师最易采用和最乐于采用的识字方法,几十年来一直在小学识字教学中占主导地位。它重视能力的培养,强调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即把生字生词放到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去感知、理解和掌握;重视心理学规律,强调识字教学方式的生动性、灵活性和教学内容贴近生活等等,都是具有普遍的规律性。或许正是随文识字没有特定的教材,教师在教学中更容易根据实际灵活运用,所以使它的思想在识字教学中被广泛采用和实践。优点:遵循教育学规律,将识字和阅读紧密结合起来,识字与培养语言能力相结合,便于学生尽早阅读,培养良好的语感;遵循心理学规律,根据儿童的语言思维发展水平与特点,从儿童的兴趣与接受能力出发,创设温馨而富有情趣的识字环境,有利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性。缺点:由于识字是分散在课文中进行的,对识字的难点――字形的理解、认知和记忆缺乏科学性、体系性,不能很好地突出汉字的自身规律,并且有进度缓慢,低年级识字量不足的局限。

2.3注音识字。注音识字又称“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是根据《汉语拼音方案》,通过将字注音进行识字的一种方法。它是以学好汉语拼音并发挥其多功能作用为前提,在儿童入学不久未识汉字或识字不多的情况下,就开始听、说、读、写训练,并在此基础上,把扩大儿童的认知范围和发展语言能力结合起来,以期全面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优点:充分利用注音课文和注音读法,提前读写;为阅读识字提供了较佳的语言环境,儿童学习书面语言的最佳时机得到充分的利用。缺点:它主要解决的是大纲提出的“读准字音”的问题,忽视了汉字的理据性和系统性,忽视汉字识记规律,没有建立起音形义内在联一系,错别字较多,并且也不利于书面语言的进一步发展。

3小学低年级学生识字教学的策略

汉字的规律和特点第6篇

一、汉字构形的特点和字理识字教学简述

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它端正美观,字形复杂多变,内涵丰富,具有因形示义、寓意形中的特点,字形结构和字的意义有着密切的联系。汉字数量繁多,结构复杂,有些笔画、结构上的差别很细微,难以辨认,且表音功能不强,但又有其内在规律,是音、形、义的组合体,是以表意为主的文字,所以掌握汉字的规律是识字的基础。“字理识字”教学法就是运用汉字的结构和演变规律教学识字的。所谓字理,即汉字的构形理据。汉字是我们的祖先根据生产、生活的需要创造出来的,每个字的构形都有一定的道理和依据,其主要表现就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抓住了汉字组构和演变规律进行识字教学,就抓住了汉字的本质特点,也就抓住了识字教学的根本。

二、分析汉字构形特点,依据汉字构造原理进行识字教学的理论依据

1.依据构形特点教学,符合少年儿童的认知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以前我们的识字教学形式比较单一,学生学起来觉得枯燥,提不起兴趣。效果自然就可想而知,如能根据儿童形象记忆占优的年龄特点,对字形做通俗形象的分析教学是一种较好的识字法。儿童的思维具有直观、具体、形象的特点,虽然因其阅历的限制而影响着他们的思维水平和思维能力,但他们的想象力却有着离奇怪异的特点。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海阔天空”式的联想,从而达到识字的目的。运用形象分析和联想,学生学得有趣,记得牢固,有助于培养其分析能力和想象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提高识字析词教学质量最好的方法。众所周知,汉字是复杂的,仅字形来说,形近字就让人眼花缭乱。不少字的构形基本相同,仅是多一笔少一画之别;有些字笔画完全相同,只是其笔画长短而异,或是组合方式不一样等。因此识字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让学生对字形精细识别。

2.依据汉字的构形特点教学,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丰富教学

手段

教师以形象的动作,辅以生动的语言进行识字教学,是一种很有效的识字方法。这种教法演示与练习交替进行可使学生眼、耳、口、手、脑相互配合,充分发挥多感官功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记忆效果。

3.依据汉字的构形特点教学,有利于丰富学生知识,加深学生对字形的认识及对字义的了解

追寻字义形成的渊源,搞清字形的来历,以加深学生对字形、字义的印象,能丰富学生的知识。例如,不少学生把“篮球”写成“蓝球”。篮球不是竹子做的为什么“篮”字要竹字头呢?原来篮球运动始于美国,起初并没篮板和篮圈,而是在室内墙上挂一个竹篮子,把球往竹篮里投。随着篮圈传入我国,“篮球”(basketball)也就是通过意译进入了汉语。当学生了解了篮球的历史,搞清了竹字头的来历之后,就不会再写错了。

运用汉字的构形特点教学,学生往往在认字识词中懂得许多原来不知道的东西,这就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三、识字教学中如何分析字形,探究字理,优质高效地进行教学

对于今天仍能进行形体分析的汉字,我们可以按照其造字规律解剖分析,以便帮助学生记忆字形,增加学习兴趣。例如,(1)象形字。对于这类字,教师可根据造字的“象形”特点,画个太阳教“日”字,画个月亮教“月”字,画条河流教“水”字,画座大山教“山”字。(2)指事字。教师可根据其造字特点,引导学生察而见意。如教“天”字启发学生“大字加一横”就是“天”,表示在“人(大)”的上面。(3)会意字,我们可根据这类字“合谊”的特点引导学生对各个部件进行综合考查,以“会”其“意”,如告诉学生,很多人在一起就成“众”。这样教学,可促使学生很快地记住字的意义,并掌握一种构字的规律。(4)形声字。汉字80%以上是形声字,运用汉字这一特点教学,可使学生迅速扩大识字量。教学时如能根据所教生字归纳一些通俗易记的歌诀以配合分析字形,学生学习就更轻松愉

快了。

在学生掌握了一些独体字做部件后,组装成复杂的合体字。这也是一种很好的根据汉字的构形特点识字的方法,如“赢”可用“亡、口、月、贝、凡”五个部件组装而成,通过练习,学生便可以自己对难字、繁字进行拆解组合,从而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有些字在拆装时,可以配合有趣的意义讲解,增加形象性、生动性。

汉字的规律和特点第7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审美化

引言

审美是一种很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是很有必要的。对于美的感知应当体现在各个方面,不仅是针对好的文字、文章,在对于汉字的学习中同样可以透过汉字体会到它的规律与美。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够引导学生在学习汉字中从枯燥的识记过程进入到对汉字的赏析阶段,能够引导学生领会到汉字的美,那么学生对于汉字的识记必然会效率更高。

一、识字教学审美化的依据

1.汉字的审美特征

汉字本身是具有很高的美学造诣的。汉字讲求分布的对称,然而又不失灵动,汉字有繁有简,笔画繁复的汉字必然结构紧凑,笔画简单的汉字几何线条明朗、落落大方。无论在哪种文化中,文字的书写都讲求规范、美观,然而只有汉字的书写最后能演变成一门经久不衰的艺术――书法,这不仅和汉字的书写者的书写水平有关,更重要的是汉字本身就具备很深的美学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让学生体会到汉字的美,这不仅能够让汉字的学习更有效率,也能够提升他们对于学习汉字的兴趣。

2.学生的审美心理和审美特点

小学阶段的学生还不具备很深的艺术涵养,然而,他们也有自己特有的审美心理和审美特点。小学生的审美特点更多的是和乐趣结合在一起,让他们觉得有规律可循、有趣的东西往往是有意思的东西,而有意思的东西又能够激发他们的探究精神,引发他们对于事物产生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审美心理也就是在这个阶段产生。因此,想要引导学生体会到汉字的美,可以从汉字构成的规律性和趣味性着手,能够很好的引发学生的兴趣才能够让他们想学、愿意学。

3.识字教学的科学性与规律性

识字教学的科学性与规律性是和汉字本身的特点息息相关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汉字的笔画、汉字的构字、汉字的书写等方面来充分体会汉字的美。汉字的笔画是有一定规律性的,汉字由五种最基本的笔画构成:横、竖、撇、点、折,这五种笔画各有各的特点。在学习“横”时学生会想到横跨的大桥,在学习“撇”时又仿佛看到风中婆娑的柳枝,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将帮助他们更好的体会到汉字之美。汉字的构字也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例如“雨”中就有好多的雨点,让学生更多的领会到汉字的特点,也能够加深他们对汉字的识记。汉字的书写同样有很深的美学造诣,书法的美学价值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和学生们更贴近的是让他们看到汉字在书写过程中存在的规律,这种规律背后也能够折射出一种异样的美。

二、识字教学审美化的策略

1.生活审美化的识字启蒙

学生的识字过程如果能够和他们熟知的生活相结合,必然能够带给他们更真切也更直接的审美体验。汉字的构成其实有很多来源于生活的依据,很多字的构造都是从生活中取材。例如,“木”字就和生活中常见的树木形状很类似,就仿佛一株小树苗立在我们眼前。两个“木”在一起则构成了“林”,三个“木”的结合也就形成了“森”,这种象形的构字方法很有特点,让学生领会到这个特征,能够很好的加深他们对于汉字的识记,也能够让他们体会到汉字的美。

2.游戏审美化的识字之路

将识字教学与游戏相结合必然会深受学生们喜爱。可以在班级内展开和识字有关的小游戏,教师可以在多媒体教室中让学生对于汉字和汉字描绘的实物展开对比,这会意外的让学生发现其中有很多意想不到的联结。例如“火”就像极了一团燃烧的烈火,“人”其实很像一个在走动的人的躯干,可以让学生进行“比一比”、“猜一猜”的识字活动,通过将图片和文字进行相应的对照,不仅能够让学生体会到其中的关联,这个过程也能让学生意识到汉字构字的思路和依据,游戏审美化的识字之路也就随之展开。

3.书法审美化的识字之美

书法不仅是一个写字的过程,书法更是一门迷人的艺术,这门艺术后有其独有的文字之美。小学阶段的学生还不具备很好的书法能力,然而,很有必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和书法相关的课程,书法水平的培养是一个细水长流的过程,学生只有勤写多练才能让自己的书法水平有进步。此外,可以更多的让学生对于名师的书法作品进行赏析,要引导学生正确的欣赏这些作品,不同的书法家的笔法有不同的特点,有的书法如行云流水般舒畅自然,有的书法则笔触铿锵有力。让学生多看,多领会这些书法背后蕴藏的美,不仅能够提升学生自身的书法水平,对于他们的识字过程也很有帮助。

4.意境审美化的识字之妙

汉字的构成不仅具有科学性及规律性,很多汉字还能够传达出古人的某种价值与情感,这其中自然会蕴藏着某种意境。“美”就是一个很有趣的汉字,在古人的意识中,他们觉得“羊”“大”就是“美”,于是,这两个字上下叠加就产生了这个新的汉字。让学生了解到汉字构字时的很多小故事不仅能够让他们体会到古人内心的某种情感及价值观,这其中也能流露出一种深藏意蕴。

结语:汉字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字,汉字中也蕴含着一种独特的美。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如果能够通过有效的启发让学生领会到汉字的美,不仅能够激发他们对于汉字的学习兴趣,还能够让他们了解到汉字的构字规律,从而提高他们的对于汉字的识记效率。教学过程中,可以将识字的过程更多的和学生们熟悉的生活相结合,并且加入有趣的识字小游戏,这将会充分引发他们对于汉字学习的兴趣。此外,要从形式上、构造上以及发声上让学生感受到汉字中蕴藏的美,这样才能实现识字的审美化教育,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 缪顶宏;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策略谈[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年28期.

[2] 安双华;浅谈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J];阅读与鉴赏(中旬);2011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