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新型城镇化试点(合集7篇)

时间:2023-03-02 15:09:46
新型城镇化试点

新型城镇化试点第1篇

近日,在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通知下发近半年之际,为了推动试点地区加快工作进程,国家发改委动作频频。

5月13日,全国发改系统深入实施《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重点工作电视电话会召开,全国各省(区、市)设立分会场组织收听收看。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强调,要把推进新型城镇化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确保试点经验能“出得来、推得开”。

此前一天,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胡祖才召集了14个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召开了第二次部际联席会议,研究和部署了2015年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工作。同一天,22个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负责人在福建省晋江市就试点工作进行了交流座谈。

正如徐绍史所言,新型城镇化既是消费需求的“倍增器”,也是投资需求的“加速器”,是促进创新创业、深化改革的综合平台。但如何用好新型城镇化这个重要抓手,试点地区当前还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存在着诸多困惑,深感力不从心。

进展参差不齐

在5月13日的全国发改系统电视电话会上,徐绍史表示,在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出台后,各地区各部门积极稳妥、扎实有序地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为新型城镇化良好开局奠定了基础。

但是,《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中了解到,目前新型城镇化各试点地区工作进展参差不齐,部分地区尤其是城镇化起步较晚的地区,能动性仍然不足,有自身发展基础薄弱和对试点认识不深刻的因素,也有顶层设计不足的掣肘。

在5月12日20个县级城市和2个建制镇的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交流会上,处于经济发达地区的试点城市,比如晋江、义乌等,由于工业基础较好,大多表示能够积极对接上级政策,结合地方实际,主动破解土地、资金瓶颈,推进新型城镇化试点有实质性进展。

而大多数贫困和经济欠发达的试点地区,只有少数明确表示研究制定了自身的试点工作行动方案,明确了各项改革任务时间节点,大多数则仅仅成立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和专项工作小组,试点推进还停留重申改革任务和“愿景”层面。

四大共性“问题点”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梳理各试点地区反映的问题,发现新型城镇化试点推进普遍存在着四大共性“问题点”:

一是缺钱。在各试点地区,尤其是县镇级城市,公共服务资源和人力配置与城镇化实际需要还存在较大差距,资金要素压力突出。

“近年来我市在流动人口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治安、就业培训、公交补贴等方面财政投入超过20亿元,尽管义乌财政条件尚可,但压力也不小。”浙江省义乌市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负责人表示。

“在三年试点期间,初步统计我市将转移农业人口30万人,匡算存量人口和新增人口转移总成本为138.34亿元,仅靠我市自身财力和多元化融资模式,短期内难以有效解决资金问题。”河南省禹州市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负责人表示。

推动城镇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拓宽融资渠道集聚发展资金,本是新型城镇化的试点任务之一。《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发现,各试点地区普遍提到希望借助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力推的PPP模式来吸引社会资本,但是市政道路、园林绿化、环保设施等公益性项目,因为缺乏有吸引力的回报点,吸引社会资本很难,财政刚性支出仍难以得到有效缓解。

“城镇化必须以物的城镇化为载体,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推进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都是无法回避的问题,需要大量的资金和项目做支撑。农业县市资金的吸纳能力、要素的聚集能力都十分有限,通过市场的方法包装有吸引力的项目,引进社会资本投入公益性项目难度很大。”湖北省宜城市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负责人表示。

二是缺配套政策。“涉及中央十多个部委的相关配套政策大多尚未出台,比如建立人口转移成本分担机制,实行财政转移支付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如何挂钩尚未出台具体办法。”宜城市试点工作负责人表示,试点工作时间紧迫,不能坐等观望,配套政策滞后对试点地区如何统筹谋划增加了难度。

三是缺政策“许可”。“新型城镇化试点推进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与现行政策不适应的情况,甚至触及相关部门的利益。比如户籍制度改革与政府举债,推进过程中遇到许多与现行政策相抵触的问题,阻力重重。”湖南省资兴市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负责人表示。

“很多问题点隐藏在国务院及各部委已并实施的各种法律法规中,如国土、规划、金融等,试点要突破体制和机制的束缚和阻碍,试点城市需要‘许可’,并形成制度,否则存在着不敢突破的问题。”海南省儋州市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负责人表示。

但国家发改委发展规划司城镇化处处长王群会表示,这次的试点不是搞政策洼地,如果地方提出的所有条件都给,就不是试点了。“试点地区要主动创新,要有攻克精神,当年安徽小岗村土地承包改革法律也没说可以去干,但现在看是成功的,地方要敢于去试。”

四是缺交流互动。“顶层不联动,地方不互动”是试点地区感受颇深的一个“问题点”。“比如,国土部的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和新型城镇化试点不互通,公安部在全国推行的居住证制度和转移农业人口的市民化的着力点也不能互动。”儋州市试点工作负责人表示。

“与上级部门和同级试点城市之间的交流和共享通道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障碍,交流学习的力度与工作的推进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和谐。”资兴市试点工作负责人表示。

试点推进建议

面临新型城镇化试点推进困难与问题,业内专家及部分试点地区负责人也给出了建议。

一是成立新型城镇化发展专项资金。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苏明建议,我国的财政赤字和地方债务问题处于安全范围内,解决城镇化发展资金问题,一应允许地方发债,不仅是省本级发债,还可以允许市县政府发债;二是地方要合理运用土地财政;三是中央可以考虑设立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专项资金。“财政部下边有个城市供排水管网工程专项资金,建议可以加点钱改成新型城镇化发展专项资金。”

另有多个试点地区呼吁,在试点期内,上级部门应该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以降低公益性项目的资金缺口。对此,北京大岳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金永祥认为,公益性项目采取PPP模式,需要政府购买服务或者做可行性缺口补助,地方政府不能有甩包袱的想法。“地方财力有限,中央财力也有限,中央可能会出一部分资金,但中央出资部分主要是对社会资本进行引导。”

二是尽快出台试点配套政策。“建议国家有关部委尽快出台试点配套政策,并督促省政府出台相应的具体配套支持措施,以支持试点城市通过先行先试开展好试点工作。”资兴市试点工作负责人建议。

三是赋予试点地区解决问题的权限。“随着户籍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居民户籍和身份发生变化后,原来附着在户籍上的一些待遇如何接续,相关执行标准和年限、工龄等如何折算等实际问题,需要赋予试点地区制定解决问题的政策权限。”河南省禹州市试点工作负责人建议。

“推进农民工市民化,不应按照户籍人口配置资源,而要按照常驻人口配置资源,国家部委层面的确要深化改革松开大家的手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农民工工作司副司长沈水生表示。

四是构建资源和信心共享平台。“建议国家有关部委牵头建立试点地区的纵向和横向信息交流机制,搭建资源共享平台,加强试点城市与国家部委之间、试点城市之间的相互交流学习,以便及时了解国家政策动态,共享试点地区成功经验。”资兴市试点工作负责人建议。

新型城镇化试点第2篇

陈亚军

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等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等 11 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的通知》,各省(区、市)、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组织开展了试点申报工作。发展改革委会同上述部门和有关专家对申报地区的试点工作方案进行了综合评审,将江苏、安徽两省和宁波等 62 个城市(镇)列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

一、试点的意义和目标

新型城镇化是关系现代化全局的大战略。在中国这样拥有十几亿人口、资源相对稀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发展中大国推进新型城镇化,在人类历史上没有先例可循,也少有经验可鉴,必然是一个长期的复杂过程。一方面,城镇化涉及面广、牵动全局,人口管理、土地制度、财税制度等重大改革触及深层次利益关系调整,一些重点难点问题尚未形成共识,体制机制改革需要深化探索。另一方面,城镇化在地域形态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东中西部地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阶段不一,面临着不同的发展条件、发展任务,需要因地制宜探索选择不同的发展路径。因此,推进新型城镇化既要加强顶层设计,发挥制度的整体力量,又要善用“摸着石头过河”,激发基层的实践热情。《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出台后,新型城镇化的顶层设计不断完善,中央政府层面正在统筹总体规划、战略布局和制度安排,着力调整优化全国城镇化发展格局。同时,在全国一盘棋的总体部署下,还需要充分尊重基层首创精神,鼓励探索创新和试点先行,围绕城镇化发展共性与差异问题,选择不同领域、不同区域、不同城镇,开展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改革试点,走出各具特色的新型城镇化科学发展道路,带动全国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

为鼓励指导各地根据中央命题,围绕还未形成共识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探索实践,2014年12月,发展改革委、中央编办、公安部、民政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部、人民银行、银监会、国家标准委联合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启动第一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主要目的是发挥改革试点的先遣队作用,寻求改革的“最大公约数”,探索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新体制新机制,为全国同类地区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确保新型城镇化积极稳妥扎实推进。

二、试点的范围和任务

在确定第一批试点地区范围时,主要考虑是以地级市和县级市为主,兼顾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和不同层级城市(镇)。经评审,最终从160余个申报城市(镇)中,择优选取江苏、安徽2个省和62个城市(镇)作为试点地区。从试点地区城市层级和类型看,计划单列市3个,省会城市7个,地级市(区、县)25个,县级市(区、县)25个,建制镇2个(不含县级以上试点城市的建制镇)。从试点地区区域分布看。东部地区21个占34%;中部地区14个,占23%;西部地区18个,占29%,东北地区9个,占14%。同时,将启动第二批试点,试点地区将适当向京津冀地区、长江经济带地区、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倾斜,优先考虑改革意愿强、发展潜力大、改革措施实的中小城市、县、建制镇及符合条件的开发区和部级新区。

试点的核心任务是深化改革。对城镇化领域中一些必须取得突破但一时还不那么有把握的改革,如市民化成本分担、城镇化投融资、宅基地管理、设市模式等,优先开展针对性的试点探索,积小胜为大胜,为破除现行体制机制的束缚阻碍,凝聚共识、摸清规律、铺平道路。

主要完成以下任务:一是根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类,明确成本承担主体和支出责任,建立健全由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二是通过加快投融资机制改革,创新金融服务,放开市场准入,逐步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化投融资机制。三是在坚持农村宅基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建立激励约束机制等,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四是通过优化行政层级和行政区划设置,调整优化政府纵向和横向职能分工,建立行政管理创新和行政成本降低的新型管理模式。五是鼓励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城乡规划编制和管理体制机制、农业现代化体制机制、城市“多规融合”制度、城市生态文明制度、城市社会治理体系、新型城市建设等方面,综合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三、试点的措施和政策

我们会同相关部门加强了对试点的工作指导,着力优化资源配置,将一些重大项目、重大工程和重大政策向试点地区倾斜。

今年以来,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一是组织14个推进新型城镇化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召开第二次部际联席会议,对推进试点的相关工作进行了研究。二是对当前及下一步推进试点工作进行了重点部署。三是制定出台关于2015年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指导意见,在加快探索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加快探索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化投融资机制、加快探索行政成本降低的新型设市模式、加快探索市县“多规合一”制度等4个方面提出支持试点的具体政策。四是联合开发银行、农发行、农业银行分别制定金融支持试点的具体意见,指导部分试点地区编制融资规划,在省级政府举债使用方向上向试点地区倾斜,允许试点县级市(区、县)所属企业发行企业债券。五是在其他各类相关试点优先考虑城镇化试点地区,在部分试点地区组织开展了农村土地三项制度改革试点、建制镇示范试点、县城深化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试点、低碳城(镇)低碳产业园区低碳社区试点。六是向符合条件的试点地区下放供水、供气等公用事业定价权,实施促进社会事业发展的价格政策,探索更加灵活的价格管理方式吸引社会投资。七是加强对试点督促指导,支持在浙江省嘉兴市、福建省晋江市开展试点地区经验交流,组织对试点地区进行一轮实地调研督导。

四、试点的进展和成效

各试点地区按照国家批复的试点工作方案,开展了一些基础性的具体工作,总体上试点正在有序推进。

一是建机制、定方案,齐抓共管促落实。东莞市为加强试点统筹协调,建立了组织领导、部门联席会议、简报专报和工作督导等四大机制;曲靖市根据试点任务设立了专项工作组,分头推进试点工作。广州市制定的试点三年实施方案提出24项具体举措、12项扶持政策;宁波市按照试点的六大领域任务安排了27项2015年度重点推进工作,并制定了工作任务分解表;龙港镇编制了“1 +7”;试点改革方案,制定了三年工作计划和2015年实施计划;株洲市将综合试点任务细化成28项指标,建立了可供考核的指标体系。

二是推户改、强服务,有序推进市民化。建立合理的成本分担机制是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核心保障,也是试点的首要任务。如,武汉市建立了市民化成本动态监测制度;沪州市设立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基金。每年安排资金20亿元以上;兰考县确定了成本动态调整方案,前三年以政府负担为主,后三年逐步增加企业和个人分担比重。在搞好成本分担的基础上,一些试点地区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公共服务水平,部分外来人口流入较多的地区也有积极进展。如,广州市将积分入户指标从11项减少到5项;深圳市光明新区非户籍人口与户籍人口享受同等待遇的公共服务已有40项;晋江市居住证持有人享有社会保险、义务教育等30项市民化待遇,办理人口达到110万人。

三是降门槛、拓渠道,多元化筹措资金。为应对土地财政难以为继、负债水平高企等问题,部分试点地区利用财政投入杠杆效应,放宽市场准入,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镇化建设。如,广州市与中国人寿、新华人寿合作设立了规模各200亿元的城市发展产业投资基金。一些试点地区还大力推进PPP模式,如,广州市提出的首批40个合作试点项目总投资达到2200亿元;安顺市成立了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建设融资工作协调小组、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专项小组和PPP中心。

四是抓协调、促融合,积极推进“多规合一”。广州市建立了“三规合一”信息联动平台,编制了《“三规合一”技术规定》,核对处理了城规、土规近30万个差异图斑。盘活了128平方公里存量土地资源;莆田市编制了多规融合的城乡一体化总体规划,以“土规”定指标、“经规”定目标、“城规”定坐标、生态建设规划定底线,实现了“一个城市一个空间,一个空间一个规划”。

新型城镇化试点第3篇

 

近年来,**镇在市委、市政府及区委、区政府的关心与指导下,**镇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为加大**镇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创新力度,积极探索具有特色的绿色城镇化发展路径,努力将**镇打造成为全市样板镇、示范镇,根据市委、市政府及区委、区政府的相关要求,现将试点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建设情况

(一)群策群力部署规划设计。立足长远,规划先行,累计投资近千万元编制了**新区概念性规划和启动区控制性规划设计、**镇总体规划(2013-2030)、**镇镇区(金樟组团**片区启动区)控制性详规、**村传统村落保护性规划、**镇核心区村庄规划,启动了**镇旅游小镇及文石古村旅游专项规划,提出了“铸精品显特色打造庐陵风韵雅镇,高标准快节奏建设美丽新区山水新城”的工作目标。

(二)稳扎稳打搞好城镇建设。一是稳步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余万元新增总长**公里的“两纵四横”的镇区路网,初步形成核心区路网框架,其中**大道已成为连贯吉泰走廊南北两极的关键通道之一。完成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十个一”(**中心幼儿园、郊野公园、**广场、群众健身中心、步行街、集散地、垃圾中转站、公共停车场、**医院、镇区农贸市场)。二是稳步完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改善镇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七个一”(镇区污水处理站、连锁商业超市、一批金融网点、水冲式公厕、自来水主管网、一批交通设施、天网工程),其中**广场、群众健身中心等场所成为镇区群众人气聚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三是稳健创新体制机制改革。一方面,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通过市场化运营手段,将镇域市政、环卫等公共服务领域项目进行外包和绩效考核,有效改善了全镇整体面貌,创新了管理制度,进一步提升了管理水平。另一方面,我镇组建了镇综合执法局,扩大了人员队伍,加强对“两违”、卫生、安全生产、水务等领域开展行政执法,探索综合整治机制。特别是在“两违”管控方面,通过镇执法队伍每日不定时巡查,村民、村干部两级匿名举报,农村建房联审制度三者结合的有效方式,摸索出符合**镇情的“两违”管控路子,对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项目推进的及时性起到了关键作用。

(三)全心全意培育特色产业。一是大力丰富发展镇区业态。镇区建有商业步行街,商业店面已逾**多平米,形成集餐饮、五金、服饰、宾馆、超市、物流等于一体的商业聚集区,进一步夯实镇级经济社会发展实力,依托**及**流量,不断发展餐饮、住宿等服务业。二是着力推进发展职业教育。初步划定职业教育园区建设范围,现已启动职业教育园区征迁工作、园区整体规划设计工作。三是加快保护开发**古村传统村落。强化古村保护开发小组、村民理事会等村民自治组织力量,为古村旅游项目奠定广泛的群众基础。完成编制《**村传统村落保护规划》工作,全面完成村庄环境整治工作,力争获取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建设资金。启动**村传统村落保护工程规划设计,积极探索引进旅游公司参与保护开发的商业模式。

二、存在的问题

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还必须清醒认识到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困难和不足:

一是平台建设受客观因素制约。土地、资金、人才等发展瓶颈仍广泛存在,特别是镇区核心范围内划定的基本农田过多、用地指标不足等制约因素,致使许多镇重点项目难以推进实施,同时受经济下行等要素制约,项目招引落地困难,进一步加大城镇建设压力。

二是产业发展培育遭遇瓶颈。**镇自身产业基础不足,市场竞争力较弱,主导产业培育和人气聚集受先天影响较大,受社会经济整体环境影响,工业企业发展阻力加大,投资者的观望心理影响到镇区重点项目的落地。

三是攻坚克难的阻力仍然存在。重点工程项目多,涉及征迁工作多,战线较长,触及群众利益面广,遗留问题处置难,旧的方式方法已不再适用,矛盾化解的长效机制未能建立完善,社会维稳管控压力大。

四是干部队伍人才还需配齐。大部分机关干部队伍年龄偏大,政策法规认知和相关城镇建设管理水平偏低,适应不了当前城镇化建设新形势、新问题、新治理,需要加强城镇建设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多渠道引进建设、司法、发改、土地管理等口子人才的引进。

三、具体措施

牢牢抓住**镇改革试点等多重发展机遇,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提升质量为关键,以推进绿色城镇化为特色”的发展思路,努力将**打造成为人气聚集、业态丰富、生活智能、人文底蕴厚重的绿色生态雅镇。

(一)打造人气集聚的新型城镇化。不断完善城镇功能,加大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的建设力度,实施**等综合项目,健全完善现代化城镇公共服务体系。继续抓好新金融网点、大型连锁商业超市等多元化业态招商、入驻工作,聚集镇区人气。

新型城镇化试点第4篇

 

近年来,**镇在市委、市政府及区委、区政府的关心与指导下,**镇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为加大**镇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创新力度,积极探索具有特色的绿色城镇化发展路径,努力将**镇打造成为全市样板镇、示范镇,根据市委、市政府及区委、区政府的相关要求,现将试点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建设情况

(一)群策群力部署规划设计。立足长远,规划先行,累计投资近千万元编制了**新区概念性规划和启动区控制性规划设计、**镇总体规划(2013-2030)、**镇镇区(金樟组团**片区启动区)控制性详规、**村传统村落保护性规划、**镇核心区村庄规划,启动了**镇旅游小镇及文石古村旅游专项规划,提出了“铸精品显特色打造庐陵风韵雅镇,高标准快节奏建设美丽新区山水新城”的工作目标。

(二)稳扎稳打搞好城镇建设。一是稳步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余万元新增总长**公里的“两纵四横”的镇区路网,初步形成核心区路网框架,其中**大道已成为连贯吉泰走廊南北两极的关键通道之一。完成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十个一”(**中心幼儿园、郊野公园、**广场、群众健身中心、步行街、集散地、垃圾中转站、公共停车场、**医院、镇区农贸市场)。二是稳步完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改善镇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七个一”(镇区污水处理站、连锁商业超市、一批金融网点、水冲式公厕、自来水主管网、一批交通设施、天网工程),其中**广场、群众健身中心等场所成为镇区群众人气聚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三是稳健创新体制机制改革。一方面,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通过市场化运营手段,将镇域市政、环卫等公共服务领域项目进行外包和绩效考核,有效改善了全镇整体面貌,创新了管理制度,进一步提升了管理水平。另一方面,我镇组建了镇综合执法局,扩大了人员队伍,加强对“两违”、卫生、安全生产、水务等领域开展行政执法,探索综合整治机制。特别是在“两违”管控方面,通过镇执法队伍每日不定时巡查,村民、村干部两级匿名举报,农村建房联审制度三者结合的有效方式,摸索出符合**镇情的“两违”管控路子,对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项目推进的及时性起到了关键作用。

(三)全心全意培育特色产业。一是大力丰富发展镇区业态。镇区建有商业步行街,商业店面已逾**多平米,形成集餐饮、五金、服饰、宾馆、超市、物流等于一体的商业聚集区,进一步夯实镇级经济社会发展实力,依托**及**流量,不断发展餐饮、住宿等服务业。二是着力推进发展职业教育。初步划定职业教育园区建设范围,现已启动职业教育园区征迁工作、园区整体规划设计工作。三是加快保护开发**古村传统村落。强化古村保护开发小组、村民理事会等村民自治组织力量,为古村旅游项目奠定广泛的群众基础。完成编制《**村传统村落保护规划》工作,全面完成村庄环境整治工作,力争获取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建设资金。启动**村传统村落保护工程规划设计,积极探索引进旅游公司参与保护开发的商业模式。

二、存在的问题

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还必须清醒认识到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困难和不足:

一是平台建设受客观因素制约。土地、资金、人才等发展瓶颈仍广泛存在,特别是镇区核心范围内划定的基本农田过多、用地指标不足等制约因素,致使许多镇重点项目难以推进实施,同时受经济下行等要素制约,项目招引落地困难,进一步加大城镇建设压力。

二是产业发展培育遭遇瓶颈。**镇自身产业基础不足,市场竞争力较弱,主导产业培育和人气聚集受先天影响较大,受社会经济整体环境影响,工业企业发展阻力加大,投资者的观望心理影响到镇区重点项目的落地。

三是攻坚克难的阻力仍然存在。重点工程项目多,涉及征迁工作多,战线较长,触及群众利益面广,遗留问题处置难,旧的方式方法已不再适用,矛盾化解的长效机制未能建立完善,社会维稳管控压力大。

四是干部队伍人才还需配齐。大部分机关干部队伍年龄偏大,政策法规认知和相关城镇建设管理水平偏低,适应不了当前城镇化建设新形势、新问题、新治理,需要加强城镇建设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多渠道引进建设、司法、发改、土地管理等口子人才的引进。

三、具体措施

牢牢抓住**镇改革试点等多重发展机遇,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提升质量为关键,以推进绿色城镇化为特色”的发展思路,努力将**打造成为人气聚集、业态丰富、生活智能、人文底蕴厚重的绿色生态雅镇。

(一)打造人气集聚的新型城镇化。不断完善城镇功能,加大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的建设力度,实施**等综合项目,健全完善现代化城镇公共服务体系。继续抓好新金融网点、大型连锁商业超市等多元化业态招商、入驻工作,聚集镇区人气。

新型城镇化试点第5篇

 

近年来,**镇在市委、市政府及区委、区政府的关心与指导下,**镇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为加大**镇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创新力度,积极探索具有特色的绿色城镇化发展路径,努力将**镇打造成为全市样板镇、示范镇,根据市委、市政府及区委、区政府的相关要求,现将试点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建设情况

(一)群策群力部署规划设计。立足长远,规划先行,累计投资近千万元编制了**新区概念性规划和启动区控制性规划设计、**镇总体规划(2013-2030)、**镇镇区(金樟组团**片区启动区)控制性详规、**村传统村落保护性规划、**镇核心区村庄规划,启动了**镇旅游小镇及文石古村旅游专项规划,提出了“铸精品显特色打造庐陵风韵雅镇,高标准快节奏建设美丽新区山水新城”的工作目标。

(二)稳扎稳打搞好城镇建设。一是稳步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余万元新增总长**公里的“两纵四横”的镇区路网,初步形成核心区路网框架,其中**大道已成为连贯吉泰走廊南北两极的关键通道之一。完成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十个一”(**中心幼儿园、郊野公园、**广场、群众健身中心、步行街、集散地、垃圾中转站、公共停车场、**医院、镇区农贸市场)。二是稳步完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改善镇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七个一”(镇区污水处理站、连锁商业超市、一批金融网点、水冲式公厕、自来水主管网、一批交通设施、天网工程),其中**广场、群众健身中心等场所成为镇区群众人气聚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三是稳健创新体制机制改革。一方面,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通过市场化运营手段,将镇域市政、环卫等公共服务领域项目进行外包和绩效考核,有效改善了全镇整体面貌,创新了管理制度,进一步提升了管理水平。另一方面,我镇组建了镇综合执法局,扩大了人员队伍,加强对“两违”、卫生、安全生产、水务等领域开展行政执法,探索综合整治机制。特别是在“两违”管控方面,通过镇执法队伍每日不定时巡查,村民、村干部两级匿名举报,农村建房联审制度三者结合的有效方式,摸索出符合**镇情的“两违”管控路子,对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项目推进的及时性起到了关键作用。

(三)全心全意培育特色产业。一是大力丰富发展镇区业态。镇区建有商业步行街,商业店面已逾**多平米,形成集餐饮、五金、服饰、宾馆、超市、物流等于一体的商业聚集区,进一步夯实镇级经济社会发展实力,依托**及**流量,不断发展餐饮、住宿等服务业。二是着力推进发展职业教育。初步划定职业教育园区建设范围,现已启动职业教育园区征迁工作、园区整体规划设计工作。三是加快保护开发**古村传统村落。强化古村保护开发小组、村民理事会等村民自治组织力量,为古村旅游项目奠定广泛的群众基础。完成编制《**村传统村落保护规划》工作,全面完成村庄环境整治工作,力争获取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建设资金。启动**村传统村落保护工程规划设计,积极探索引进旅游公司参与保护开发的商业模式。

二、存在的问题

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还必须清醒认识到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困难和不足:

一是平台建设受客观因素制约。土地、资金、人才等发展瓶颈仍广泛存在,特别是镇区核心范围内划定的基本农田过多、用地指标不足等制约因素,致使许多镇重点项目难以推进实施,同时受经济下行等要素制约,项目招引落地困难,进一步加大城镇建设压力。

二是产业发展培育遭遇瓶颈。**镇自身产业基础不足,市场竞争力较弱,主导产业培育和人气聚集受先天影响较大,受社会经济整体环境影响,工业企业发展阻力加大,投资者的观望心理影响到镇区重点项目的落地。

三是攻坚克难的阻力仍然存在。重点工程项目多,涉及征迁工作多,战线较长,触及群众利益面广,遗留问题处置难,旧的方式方法已不再适用,矛盾化解的长效机制未能建立完善,社会维稳管控压力大。

四是干部队伍人才还需配齐。大部分机关干部队伍年龄偏大,政策法规认知和相关城镇建设管理水平偏低,适应不了当前城镇化建设新形势、新问题、新治理,需要加强城镇建设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多渠道引进建设、司法、发改、土地管理等口子人才的引进。

三、具体措施

牢牢抓住**镇改革试点等多重发展机遇,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提升质量为关键,以推进绿色城镇化为特色”的发展思路,努力将**打造成为人气聚集、业态丰富、生活智能、人文底蕴厚重的绿色生态雅镇。

(一)打造人气集聚的新型城镇化。不断完善城镇功能,加大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的建设力度,实施**等综合项目,健全完善现代化城镇公共服务体系。继续抓好新金融网点、大型连锁商业超市等多元化业态招商、入驻工作,聚集镇区人气。

新型城镇化试点第6篇

胡祖才指出,这次会议的目的是希望通过推动试点地区带动全国城镇化进程,更好地发挥城镇化作为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改革的黄金结合点作用。今年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一年,必须树立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加快工作节奏和步伐。

一是各试点地区要“闯”,锐意创新、率先突破,按照试点任务要求,明确时间表、路线图,集中力量、调配资源,尽快在市民化和投融资体制机制方面取得突破,形成示范带动效应。 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经验交流会现场

二是有关部门要“帮”,积极支持、形成合力,尽快出台已经明确的支持政策,进一步解放思想,协助推动解决试点工作中的问题,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形成推动试点工作的合力。

三是媒体要“挖”,深入挖掘经验、积极宣传引导,多宣传试点中的新做法、好经验,多宣传敢闯敢试、愿为人先的试点精神,形成全民关注新型城镇化的氛围。

交流会上,10个试点地区负责人分别就户籍制度改革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城镇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土地制度改革、特大镇体制改革和特色镇建设、智慧城市等五个专题做了经验介绍。各部门有关负责人解读了相关政策,并与试点地区负责人和媒体代表进行了交流。

专题1:户籍制度改革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户籍制度改革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方面,安徽省合肥市通过大幅降低落户门槛、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公共服务,让农民工安心“扎根”城镇;福建省晋江市不断丰富居住证制度市民化待遇内涵,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提高外来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让外来人口“进得来、融得入、留得住”。

近年来,合肥市紧紧围绕“新跨越、进十强”的总体要求和“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战略定位,以新型工业化推动新型城镇化、带动农业现代化,翻开了全面深化改革先行先试“合肥版”,走上了创新转型升级的科学发展之路,成为全国发展最快的省会城市之一。“十二五”以来,合肥市建成区面积由320平方公里扩大到40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由335万人增加到395万人;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2005年的55.7%,提高到2015年69.1%。

合肥市通过分类放开落户限制,着力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并出台了一系列的举措来降低迁移落户门槛、加大保障流动人口权益、创新户口管理制度、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另外,通过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来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在推进随迁子女教育市民化这个问题上,合肥市采取了保障受教育机会公平、保障教育过程公平、加大财政奖补力度、扩大城镇教育容量等措施;在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合肥市则大力推进医疗卫生均等化、推进社保均等化和实施“安居工程”。

通过一系列的举措之后,合肥市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落户更加开放。自2013年7月户籍制度改革施行后,到2015年6月合肥市已办理落户人员143908人,同比增长5.3%。二是教育更加公平。实现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零障碍”入学,全面享受同城待遇,做到“一样就读、一样升学、一样缴费”。三是消费进一步提升。2013年合肥市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比约为2.53:1,每落户一名农业转移人口,约增加消费支出12000元。四是投资进一步扩大。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也带动巨大的投资需求,合肥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需要约8万元的固定资产投资,若只考虑10万人的增量部分,每年将新增80亿元的投资需求。

晋江市是制造业相对发达的县级市,有户籍人口109万,吸引集聚的外来人口也有100多万。这些外来建设者是晋江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让他们融入晋江、扎根晋江,既是晋江新型城镇化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也是晋江一直以来努力探索突破的重点领域。近年来,晋江市始终坚持“同城同待遇、保障全覆盖”的基本理念,不断丰富居住证制度市民化待遇内涵,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提高外来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让外来人口“进得来、留得住、融得入”。

作为外来人口较多的城市,晋江市首先解决了外来人口的户籍落户、户籍福利问题。通过实行居住证制度、放开人口落户限制让外来人口“落户无门槛,转入无障碍”。截至目前,累计办理居住证200多万张(有效期内110万张),已办理外来人口落户19313人。为了让外地人口“留得住”,晋江市还全方位解决外来人口的就业、住房、社保和公共服务等问题,让外来人口愿意留在晋江安居乐业。在“融得入”的问题上,着重强调以人为本,从情感融入和文化融合入手,在工作、生活和政治待遇等方面,增强“新晋江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晋江市通过先行先试、持续创新,破除了体制机制的束缚,打开了新型城镇化的新局面。

专题2:城镇化投融资体制改革

城镇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方面,重庆市推进基础设施领域PPP模式,解决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多方面的融资问题;湖南省株洲市通过设立新型城镇化建设基金,形成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投融资格局。

近年来,重庆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及《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要求,充分发挥新型城镇化在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中的重要引擎作用。2015年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速1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7.5%,分别高出全国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和6.1个百分点。按照国家统一部署,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在改革创新城镇化投融资体制机制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重庆市坚持规划引导,强化项目策划及资源整合力度。结合重庆市“十三五”规划编制,紧紧围绕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强项目前期策划,研究提出“五通、八联、三保障”三大体系、共十六大专项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储备方案,规划项目总投资1.84万亿元。并且依据规划提出的重大项目,整合资源要素,提出项目建设投融资思路。

另外,以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作为突破,来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当前,重庆市正着力推动政府主导的“投”运作模式逐步向创新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转变,两年来,围绕增强主城区综合交通枢纽运营周转能力,加强重庆市各区域互联互通,提升城市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改善人民生产生活环境等重点领域,两次集中签约PPP项目39个,涉及总投资(资产总额)约2600亿元。

在基础设施领域积极推进PPP模式的同时,针对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资金需求,重庆市积极探索创新,通过采用设立股权投资引导基金、多渠道扩大和优化投资等措施建立了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

获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城市以来,湖南省株洲市围绕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任务,积极探索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投融资机制,重点推进政府性投融资平台改革重组,设立新型城镇化建设基金,大力推行PPP模式,不断创新投融资方式和渠道,逐步实现了投融资方式从要素驱动为主向信用驱动为主转变,形成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投融资格局,有力推动了新型城镇化发展。

株洲市按照“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证券化”的思路,对政府性投融资平台公司进行了改革重组,以做强主体,引导投资为目标大力推进公司业务重组和推行债务分类管理。与此同时,还加大了财政资金统筹和归集力度,设立了5.3亿元的专项发展基金和6亿元的偿债基金。在项目策划、拉动投资方面,株洲市围绕优势策划项目、立足整体开发策划项目、注重利益导向策划项目,破解了“项目找资金”的困局,走出了“资金找项目”的新路子。

株洲市通过加强政银合作、创新金融服务平台、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户财产权抵押试点等方式来不断创新投融资渠道,以此激活投资。在简政放权、吸引投资方面,株洲市按照“应放尽放,放管结合”的原则,着力抓好加大行政审批事项精简力度、推进建设投资项目审批改革、推行商事制度改革等工作,来激发民间投资积极性。

专题3:土地制度改革

土地制度改革方面,广东东莞推进“三旧改造”,在操作主体、改造业态、资金来源、利益分配、开发方式等五个方面探索多元化模式,有效促进城市更新;浙江嘉兴市姚庄镇以农村住房转换城镇房产、农村宅基地复垦增量为核心,有效激活城乡实体经济,拉动城市消费需求。

东莞市作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迅速发展起来的现代制造业城市,开发强度已达43%,仅次于深圳市,超过香港的两倍。与此同时,土地利用效率较为低下。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用地瓶颈制约突出,全市60%以上的镇街没有超过500亩的可集中建设地块。因此,从2009年开始,东莞市积极推动“三旧”(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改造工作,动员社会各方介入其中,先后投资资金400多亿元,完成改造1万余亩,正在实施改造2.8万亩,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用地需求,改善了城乡环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三旧”改造过程中,东莞市积极引导各类主体参与,减轻城市更新改造带来的政府财政压力,也通过多元化的操作主体平衡复杂的利益关系。其中,由于商住项目盈利大、收益快,前期启动的“三旧”项目超过八成为商住项目,东莞市积极引导改造业态多元化,从注重商住开发到注重产业升级;在资金来源问题上,东莞市则大力动员社会资本介入改造项目;不同的改造项目在收益分配上各不相同,东莞市采取利益分配多元化,即政府在土地价款和税费分配上大幅让利;在开发过程中,东莞市采用多元化融合的方式,将城市更新与地下空间开发及轨道交通有机地结合起来。

通过采用多元化发展的措施之后,东莞市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通过更新改造,大部分项目的容积率至少翻了一番,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并且,在“三旧”改造中积极探索高层工业大厦产权分割转让,有助于降低改造成本、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通过改造而建设的现代化楼房和商业设施彻底地整治了周边环境,提升了物业价值。另外,拆迁安置与改造补偿也增加了村民与村集体的收入。

2008年以来,嘉兴市姚庄镇坚持统筹城乡一体发展战略,牢牢把握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契机,积极开展以农村住房置换城镇房产、农村宅基地复垦增量为主要内容的农房改造集聚工作,改善农户居住条件,盘活农村土地资源,推进土地节约集约,深受农户拥护参与。目前,姚庄镇先后编制农村土地整治项目5个,累计完成农村土地整治823.4亩,土地开发2081.9亩,姚庄主中心和丁栅、俞汇社区副中心等“1+2”新社区已集聚农户2200多户,全镇集聚率已达40%。

姚庄镇以农房改造集聚促进城乡统筹为工作主线,坚持自愿至上,合理把握“政府可承受度、农民可接受度、工作可推进”的原则,找到政策的“平衡点”,又推出了让各方都可接受的政策,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深受农民欢迎。在其他方面,姚庄镇坚持同步复垦,提高土地利用水平。按照“田成方、路成格、林成网、进出水沟渠配套”等要求,高标准、高质量开展土地复垦,获得了周转指标、节约了土地资源,走出了一条平原高耕保地区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新路子。在推进过程中,坚持一体发展的原则,来建设城乡示范片区,姚庄镇把农房改造集聚工作作为浙江省省级小城市培育试点建设的主要内容,充分运用超250亿元的市场资本,不断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姚庄省级经济开发区建设,为进城居民创建优质的城市环境。

从姚庄镇农房改造集聚工作实践来看,取得了超出预期的效益,受到了各界的广泛关注,被外界总结为“姚庄模式”。经验和成效主要表现在:土地要素节约集约、村级集体经济有效壮大、公共资源配置更加优化、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城乡实体经济有效激活等方面。

专题4:特大镇体制改革和特色镇建设

特大镇体制改革和特色镇建设方面,浙江省苍南县龙港镇实行县级单列管理体制、科学赋予县级管理权限、推行“大部门”制改革等举措,探索行政管理创新和行政成本降低的新型设市模式;江苏睢宁县沙集镇以发展电商产业为突破口,提高农民创业技能,完善配套,打造“以城促产”特色小镇。

龙港镇地处浙江省东南部,位于浙江省水系之一的鳌江入海口南岸。1984年建镇初期,通过户籍改革、土地有偿出让、发展民营经济三大改革,建成了农民自费造城的样板,被誉为“中国第一座农民城”。经过31年的不断发展和三次行政区划调整,由5个小渔村逐步发展成为鳌江流域中心城市。现辖区面积172.05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19平方公里),户籍人口37.1万、常住人口44.3万、外来人口10多万。201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6.1亿元,同比增长11.1%。

龙港镇力争为全国探索行政管理创新和行政成本降低的可实行、可复制、可推广的新型设市模式,紧紧围绕中央11部门联合印发的《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要求,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作为头等大事,全力突破。实行县级单列管理体制,将龙港定位为县级单位,赋予县级职能,并相应赋予县级行政主体资格,实现县镇之间权责关系由不稳定向稳定转变。在部门之间的管理上,推行“大部门”制改革,优化横向管理,按照“党政机构合一”、职能相近部门合并和打破条条对口的原则,建立若干个“大部门”,实行属地管理。以此,形成了多网合一、并网运行的基层管理体制,创新“一张网”机制,进一步强化社会服务管理中心建设,将公共安全网格、综治网格等进行并网运行,切实加强基层基础和社会治理。

下一步,龙港镇在全力做好试点实施方案和子方案的制定、完善和报批工作的同时,还将分步抓好改革措施的推进落实、积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争取在2017年6月前建立试点工作评估体系,梳理和总结经验,形成一套可实行、可复制、可推广的新型设市模式。

2006年以来,睢宁县沙集镇抢抓时代机遇,利用信息化的有利条件,发展农村电商产业,引领大众创业,激发内生动力,形成了全国有名的“沙集模式”。在强化产业支撑的基础上,沙集镇统筹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促进产城融合,新型城镇化取得突破性进展。在“产”的方面,不断壮大经济实力,建成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使电商产业规模达到28亿元,成为中国淘宝镇。2014年全镇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6.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14000元。在“城”的方面,完善城镇功能,创新成为徐州市重点中心镇,镇区建成区面积达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8%,户籍人口城镇化率37%。

沙集镇以发展电商产业为突破口,夯实产业支撑,壮大全镇经济实力。用“产”为“城”打基础,实现“以产带城”,为此,沙集镇在激发农民创业热情、优化发展环境、健全行业协会组织三个方面精准发力。并且,不断完善各种配套,提升城镇功能,用“城”为“产”做支撑,实现“以城促产”,沙集镇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近年来累计投入城镇建设资金15亿元,开工建设各类项目30项,以此来优化生产条件和完善百姓生活环境。

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发展成为中国淘宝镇,纵观来看,沙集镇把电子商务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突破口这种经验在全国来说可谓是首屈一指。在发展的过程中,沙集镇牢牢把握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完善产业体系,始终坚持“以人为核心”的基本原则,把大众创业和公共服务作为经济发展的双引擎,以产带城、以城促产,促进产城融合发展,新型城镇化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专题5: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方面,湖北武汉通过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拉动大量电子信息产业投资,创造大量高质量就业;广州市番禺区则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精准、高效的新型城市管理服务体系,形成对公众记录一生、服务一生、管理一生的常态化城市管理方式。

作为国内首个也是世界目前唯一向全球公开招标并制定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城市,武汉市采取“顶层设计、应用落地、需求导向、示范推进”的方法,认真探索智慧城市建设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大力推进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应用体系建设和支撑性产业建设,积极引导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转化应用,组织实施了一批涉及智慧政务、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居家养老等领域的试点示范项目建设。

武汉的智慧城市建设采用顶层设计、规划引领的方式,结合武汉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提出了“113”总体架构。即:确立一个发展目标,建设一套信息基础设施,构建“应用、产业和运行”三大核心体系。经过近几年来的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建设,武汉具备了较好的网络基础设施、感知基础设施、云计算基础和地理空间信息基础设施,资源共享程度明显提高。与此同时,武汉市抓住“能为老百姓办事”和“为老百姓办成事”这两个关键环节,把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帮助市民解决现实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有机结合起来,是武汉智慧城市建设的一个特点。在建设过程中除了注重亮点、特点之外,武汉市还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不仅要认真研究新一代信息技术能解决什么问题,还要努力降低成本,实现城市信息化建设项目效益最大化。

通过建设智慧城市,武汉市立足产业,拓展应用,实现以应用促产业,带动本地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壮大。并且,还大力推动重点领域尤其是政务领域数据资源开放,采取“逻辑集中、物理分散”的方式,健全政府部门和其他相关单位间的信息协调共享机制,实现全市信息资源互联互通。面对当前良好的发展契机,武汉市抢抓互联网经济蓬勃发展的重要机遇,大力推进实施了“互联网+”行动计划。

番禺区作为广州的都会区,位于广州南部,区内有华南地区最大的高铁枢纽广州南站、全球最快超级计算机天河二号等名片。拥有实际管理服务人口超过300万人。其中,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和人口流动的日益频繁,使得居民诉求趋于多元化,人们行为趋于短期化,社会矛盾渐渐凸显。如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精准、高效的新型城市管理服务体系,以智慧管理和服务番禺成为应尽之义。2013年以来,番禺积极探索智慧城市建设,编制了《番禺区智慧城市整体规划(2015―2017年)》,以数字化为突破口,初步形成了智慧城市建设思路:通过信息基础建设,构建一个记录和分析政府、企业、个人、社会组织行为信息的大数据平台,形成对公众记录一生、服务一生、管理一生的常态化城市管理方式。

新型城镇化试点第7篇

对此,业内人士表示,当前城镇化问题单靠城市改革难以解决,迫切需要寻找新突破口,要改变以往以单纯促进发展为目标的做法,集中优势资源设置试验区。尤其针对人口10万以上的建制镇,开展新型设市模式试点,这也将成为近中期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

据介绍,此次试点对象将重点放在镇改市工作。选择镇区人口10万以上的建制镇,开展新型设市模式试点工作。建立行政管理创新和行政成本降低的设市模式。按照城市设置和简化行政机构联动原则,探索新设市城市的行政管理模式,合理增设城市建制,优化行政层级和行政区划设置,提高行政效能,降低行政成本。

对此,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相关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现阶段人口流动方向来看,人口向大城市和小城市两端聚集。

“从数据来看,我国57座人口百万以上的特大城市集中了1.66亿人,占全国城镇人口的27%。20万人以下的小城市与小城镇,集聚了全部城镇人口的51%。其中县级单元聚集了全国新增城镇人口的54.3%,是城镇化的重要层级。”上述人士表示。

他认为,县、镇、新城新区历史上一直是我国最基本最稳定的行政治理单元,其包含政治、社会、经济与文化的最小完整系统。其优势在于可降低城镇化成本、降低社会改革风险。因此,从全国选取不同地区的基层单位进行综合型社会试验,可为推动顶层体制机制改革和基层社会经济全面发展提供有益探索。

而在试点内容方面,将重点探索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化投融资机制、创新行政管理和降低行政成本设市模式、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等方面。

具体来看,试点重要内容,是探索建立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成本分担包括,建立健全由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根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类,明确成本承担主体和支出责任。

据了解,政府将承担义务教育、劳动就业、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以及市政设施等公共成本。企业则应落实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同工同酬制度。与此同时,试点地区需制定实施农业转移人口具体落户标准和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与居住年限挂钩的具体办法,主动承担人口市民化公共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