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跨文化交际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3-03-02 15:08:21
跨文化交际论文

跨文化交际论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交际环境;跨文化交际;跨文化意识

一、交际环境、跨文化交际概念

交际(communication)一词来源于拉丁语eommonis一词,commonis是common的意思。它是一个动态多变的编译码过程,当交际者依附于言语或非言语符号时,就产生了交际。有效的交际只有在发出信号的人和接受信息的人共享统一或相近的语码的系统的情况下才能实现,也就是说交往双方使用同一种语言说话。但是因为交际行为是社会行为,它必然发生在社会之中,它受制于文化、心理等多种因素,并受交际环境(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所以只共享同一语言系统还不够,交际双方对其他相关因素的理解和掌握也十分必要。交际环境分广义和狭义两种,义的交际环境指交际的现场环境和国家、时代、民族、文化等大背景以及目的、对象、内容、时间、地点等近的语外环境,狭义的交际环境指上下文。交际环境对语言运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规定了言语的含义;规定了言语的表达方式,如语气、口气、词语色彩等;有助于突出语言表达效果。说话者如果不注意交际环境,话语就不会协调,难以达到交际效果。

跨文化交际指的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所发生的相互作用。从心理学角度讲,信息的编码、译码是由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进行的交际就是跨文化交际。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交际双方都有一种强烈的愿望:希望交际或沟通成功。但愿望和现实是有距离的。《中外文化差异与经贸合作》一书的作者唐菊裳认为:在跨文化的交际过程中,交流比语言的范围更广,它涉及到参与交流者的文化背景问题,而文化背景的范围又是十分宽广和复杂的,大至人们的世界观、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小至人们的言谈举止、风俗习惯都是文化背景的重要内容,都会影响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在这种条件下,有时即使同一种行为,不同文化环境中人们对于它的理解也是不同的。比如在电影《刮痧》中,小丹尼斯闹肚发烧,在家的爷爷因为看不懂药品上的英文说明,便用中国民间流传的刮痧疗法给丹尼斯治病。但是第二天爷爷不幸出事,而这时小丹尼的头被嗑破,父亲许大同送小丹尼斯去医院急诊。认真的美国大夫在给孩子做全面检查的时候,发现了孩子后背刮痧时留下的紫痕,以为孩子是受到了虐待,直接打电话报了警。儿童福利院更是认定许大同有暴力倾向,在医院当场禁止大同夫妇接近儿子,并试图以法律手段剥夺其对孩子的监护权。又比如,在电视剧《迷失洛杉矶》中,孙子旺在peter家照看他的“孙子”,小孩玩的皮球滚到了一片草地上,孙子旺就跑过去捡球。谁知竞跑到了邻居家的草地上。邻居却认为他不经允许进入到自家草地,严重侵犯了自己隐私权,感到非常愤怒差一点孙子旺,后来经过调节而幸免于一件官司。而孙子旺却感到委屈不理解,认为自己就是为了捡一个球而踩到了他的草地而已。这两次失败的跨文化交际事件说明:交际是一个双向过程,交际双方必须结合交际环境,才能对对方的行为或语言作出适当的评价和反应。

二、交际环境、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的关系

交际环境、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三者紧密联系,相互影响又相互促进。语言是社会交际的一种工具,交际环境(社会文化知识)是构成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文化中交际有依赖于它所处的交际环境。这里所说的交际环境包括宽泛的交际环境和具体的交际环境:宽泛的交际环境指的是文化、民族心理、物理(城市建筑和所处环境)等各方面因素;具体的交际环境指的是交际情景、角色关系、人际关系等因素。这些环境因素影响着跨文化交际双方的交际质量,为避免跨文化交际中出现故障,交际双方必须具备上述社会知识;反过来,随着世界全球化进程的深入,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广泛开展,人们对于交际环境认识愈来愈深刻,人们对于交际环境的差异的敏感性和宽容性也随之增加,所以在跨文化交际中所表现出来的交际策略也日益灵活。外语教学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知识文化,二是交际文化。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使不仅学生是掌握知识文化,.而且又要掌握交际文化,即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最终目的。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应当从文化的角度去教语言,并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用图1来表示三者的关系如下:

由此看出,交际环境、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密不可分。交际环境影响着跨文化交际的效果,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发现交际故障并能及时补救的能力)的提高得益于对交际环境的认识。交际是双向的过程,只有具有交际对方的背景知识,才有可能达到交际的目的。所以外语教学应与交际环境(社会知识)相结合,把交际环境(社会知识)作为外语教学的必要组成部分。外语教学中应重视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外语界的共识。现阶段高职高专“够用”原则和“用为主、应用为目的”的教学目标要求:外语教学要突出外语的实用性,着力培养学生的外语实际运用能力和涉外交际能力,突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但是也有人认为,要实现跨文化交际,只要很好地掌握交往对方的语言就行。笔者以为这有失偏颇。由于交际双方对文化环境或情景因素缺乏共识,或是由于双方在这两方面存在差异,也就是说,交际双方缺乏有效的交际环境,因而在交际时可能出现诸如政治、文化、宗教等各种各样的问题和障碍,从而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因此,跨文化交际必须依赖交际环境。

三、注重交际环境、跨文化交际。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

在外语教学中,必须注重交际环境、跨文化交际和外语教学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查清造成语言表面形态差异的深层原因,从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

(一)利用课堂,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内容,注重英语国家文化的导入

利用课堂,创设交际环境。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一方面充分利用课本知识和练习,掌握语言知识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相关英语国家文化、习俗知识的介绍。比如在讲解雪莱的名诗odetothewestwind中,这时就要比较thewestwind(西风)和汉语中“东风”之意。这要从中国和西方国家所处地理环境说起:中国西面环山,东部临海,从那吹来的和风叫东风,东风象征新的生机和希望,它在中国文化中代表着“warm”和“hope”。而“西风(thewestwind)”往往给人以凄凉、忧伤的感觉;但英语国家(英国)西临大西洋,东接欧洲大陆,所处地带为海洋性气候带来自大西洋的“西风(thewestwind)”是温和逸人的。所以这些国家对它的理解与中国人对“东风(theeastwind)”的理解亦如出一辙。这样分析不仅使学生获得了交际必须的语言基础知识,并且逐步认识中西方文化差异,从而培养跨文化意识。另一方面应尽可能多地开展交际活动,让学生扮演角色,进行日常的英语交际活动,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体会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从而增加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和文化差异的宽容性。如讲到大学英语精读(thesampler)一文中,在介绍完中国的春节sprigfestival和西方的(christmsa)之后,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文中的人物,通过这种活泼的教学形式,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二)拓宽阅读面,掌握阅读方法

学生毕业后能够到国外并生活在当地的毕竟是少数,大部分都要留在国内,他们了解英美社会主要靠间接地阅读有关资料。学习者可以在平时有意拓宽阅读面,阅读一些外国文学作品和报刊等。然而关键在于如何阅读。如果读文学作品只是为了了解故事情节,阅读报刊只是了解国外一些新闻动态,那就所得甚少了。改变这种状态需要师生两方面的努力:从教师方面来说,要引导学生在读文学作品、报刊时留心和积累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社会关系等方面的材料;从学生方面来说,在阅读原版外国材料时,应从作者所在国家人们的思维模式人手,有意识地注意了解跨文化交际知识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并注意收集有关材料。

(三)举办各种英语活动,创设“准交际环境”

如邀请外国朋友或外教举办英语讲座,介绍国外风俗文化,特别是其中与中国不同的文化习俗;举行英语演讲比赛、英语小品比赛、圣诞晚会等活动;举办国外节日(圣诞节、万圣节)让亲身学生感受国外文化,增强跨文化意识。

(四)培养学生实际社会生活的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工作也逐渐涉人与外国交往的范围。因此,外语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书本上的语言基础知识,也要涉及实际生活,如文秘、医学等方面内容。教师要注重英语的实用性,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讲解这方面的知识。教师可以先通过案例讲解,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写出报告,然后根据所学内容,设置具体社会交际场景。比如讲解myifrstjob时,为学生提供英语求职信的格式,并让学生模拟写出英语求职信,最后模拟求职场合,告诉学生在接受外国(特别是美国)老板的面试时,要直截了当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要求。一向被国人推崇的拐弯抹角式的提问方式,往往会使对方觉得你不够诚实。

跨文化交际论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交际环境;跨文化交际;跨文化意识

一、交际环境、跨文化交际概念

交际(communication)一词来源于拉丁语eommonis一词,commonis是common的意思。它是一个动态多变的编译码过程,当交际者依附于言语或非言语符号时,就产生了交际。有效的交际只有在发出信号的人和接受信息的人共享统一或相近的语码的系统的情况下才能实现,也就是说交往双方使用同一种语言说话。但是因为交际行为是社会行为,它必然发生在社会之中,它受制于文化、心理等多种因素,并受交际环境(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所以只共享同一语言系统还不够,交际双方对其他相关因素的理解和掌握也十分必要。交际环境分广义和狭义两种,义的交际环境指交际的现场环境和国家、时代、民族、文化等大背景以及目的、对象、内容、时间、地点等近的语外环境,狭义的交际环境指上下文。交际环境对语言运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规定了言语的含义;规定了言语的表达方式,如语气、口气、词语色彩等;有助于突出语言表达效果。说话者如果不注意交际环境,话语就不会协调,难以达到交际效果。

跨文化交际指的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所发生的相互作用。从心理学角度讲,信息的编码、译码是由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进行的交际就是跨文化交际。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交际双方都有一种强烈的愿望:希望交际或沟通成功。但愿望和现实是有距离的。《中外文化差异与经贸合作》一书的作者唐菊裳认为:在跨文化的交际过程中,交流比语言的范围更广,它涉及到参与交流者的文化背景问题,而文化背景的范围又是十分宽广和复杂的,大至人们的世界观、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小至人们的言谈举止、风俗习惯都是文化背景的重要内容,都会影响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在这种条件下,有时即使同一种行为,不同文化环境中人们对于它的理解也是不同的。比如在电影《刮痧》中,小丹尼斯闹肚发烧,在家的爷爷因为看不懂药品上的英文说明,便用中国民间流传的刮痧疗法给丹尼斯治病。但是第二天爷爷不幸出事,而这时小丹尼的头被嗑破,父亲许大同送小丹尼斯去医院急诊。认真的美国大夫在给孩子做全面检查的时候,发现了孩子后背刮痧时留下的紫痕,以为孩子是受到了虐待,直接打电话报了警。儿童福利院更是认定许大同有暴力倾向,在医院当场禁止大同夫妇接近儿子,并试图以法律手段剥夺其对孩子的监护权。又比如,在电视剧《迷失洛杉矶》中,孙子旺在peter家照看他的“孙子”,小孩玩的皮球滚到了一片草地上,孙子旺就跑过去捡球。谁知竞跑到了邻居家的草地上。邻居却认为他不经允许进入到自家草地,严重侵犯了自己隐私权,感到非常愤怒差一点起诉孙子旺,后来经过调节而幸免于一件官司。而孙子旺却感到委屈不理解,认为自己就是为了捡一个球而踩到了他的草地而已。这两次失败的跨文化交际事件说明:交际是一个双向过程,交际双方必须结合交际环境,才能对对方的行为或语言作出适当的评价和反应。

二、交际环境、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的关系

交际环境、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三者紧密联系,相互影响又相互促进。语言是社会交际的一种工具,交际环境(社会文化知识)是构成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文化中交际有依赖于它所处的交际环境。这里所说的交际环境包括宽泛的交际环境和具体的交际环境:宽泛的交际环境指的是文化、民族心理、物理(城市建筑和所处环境)等各方面因素;具体的交际环境指的是交际情景、角色关系、人际关系等因素。这些环境因素影响着跨文化交际双方的交际质量,为避免跨文化交际中出现故障,交际双方必须具备上述社会知识;反过来,随着世界全球化进程的深入,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广泛开展,人们对于交际环境认识愈来愈深刻,人们对于交际环境的差异的敏感性和宽容性也随之增加,所以在跨文化交际中所表现出来的交际策略也日益灵活。外语教学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知识文化,二是交际文化。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使不仅学生是掌握知识文化,.而且又要掌握交际文化,即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最终目的。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应当从文化的角度去教语言,并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用图1来表示三者的关系如下:

由此看出,交际环境、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密不可分。交际环境影响着跨文化交际的效果,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发现交际故障并能及时补救的能力)的提高得益于对交际环境的认识。交际是双向的过程,只有具有交际对方的背景知识,才有可能达到交际的目的。所以外语教学应与交际环境(社会知识)相结合,把交际环境(社会知识)作为外语教学的必要组成部分。外语教学中应重视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外语界的共识。现阶段高职高专“够用”原则和“用为主、应用为目的”的教学目标要求:外语教学要突出外语的实用性,着力培养学生的外语实际运用能力和涉外交际能力,突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但是也有人认为,要实现跨文化交际,只要很好地掌握交往对方的语言就行。笔者以为这有失偏颇。由于交际双方对文化环境或情景因素缺乏共识,或是由于双方在这两方面存在差异,也就是说,交际双方缺乏有效的交际环境,因而在交际时可能出现诸如政治、文化、宗教等各种各样的问题和障碍,从而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因此,跨文化交际必须依赖交际环境。

    三、注重交际环境、跨文化交际。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

在外语教学中,必须注重交际环境、跨文化交际和外语教学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查清造成语言表面形态差异的深层原因,从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

(一)利用课堂,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内容,注重英语国家文化的导入

利用课堂,创设交际环境。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一方面充分利用课本知识和练习,掌握语言知识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相关英语国家文化、习俗知识的介绍。比如在讲解雪莱的名诗odetothewestwind中,这时就要比较thewestwind(西风)和汉语中“东风”之意。这要从中国和西方国家所处地理环境说起:中国西面环山,东部临海,从那吹来的和风叫东风,东风象征新的生机和希望,它在中国文化中代表着“warm”和“hope”。而“西风(thewestwind)”往往给人以凄凉、忧伤的感觉;但英语国家(英国)西临大西洋,东接欧洲大陆,所处地带为海洋性气候带来自大西洋的“西风(thewestwind)”是温和逸人的。所以这些国家对它的理解与中国人对“东风(theeastwind)”的理解亦如出一辙。这样分析不仅使学生获得了交际必须的语言基础知识,并且逐步认识中西方文化差异,从而培养跨文化意识。另一方面应尽可能多地开展交际活动,让学生扮演角色,进行日常的英语交际活动,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体会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从而增加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和文化差异的宽容性。如讲到大学英语精读(thesampler)一文中,在介绍完中国的春节sprigfestival和西方的(christmsa)之后,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文中的人物,通过这种活泼的教学形式,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二)拓宽阅读面,掌握阅读方法

学生毕业后能够到国外并生活在当地的毕竟是少数,大部分都要留在国内,他们了解英美社会主要靠间接地阅读有关资料。学习者可以在平时有意拓宽阅读面,阅读一些外国文学作品和报刊等。然而关键在于如何阅读。如果读文学作品只是为了了解故事情节,阅读报刊只是了解国外一些新闻动态,那就所得甚少了。改变这种状态需要师生两方面的努力:从教师方面来说,要引导学生在读文学作品、报刊时留心和积累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社会关系等方面的材料;从学生方面来说,在阅读原版外国材料时,应从作者所在国家人们的思维模式人手,有意识地注意了解跨文化交际知识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并注意收集有关材料。

(三)举办各种英语活动,创设“准交际环境”

如邀请外国朋友或外教举办英语讲座,介绍国外风俗文化,特别是其中与中国不同的文化习俗;举行英语演讲比赛、英语小品比赛、圣诞晚会等活动;举办国外节日(圣诞节、万圣节)让亲身学生感受国外文化,增强跨文化意识。

(四)培养学生实际社会生活的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工作也逐渐涉人与外国交往的范围。因此,外语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书本上的语言基础知识,也要涉及实际生活,如文秘、医学等方面内容。教师要注重英语的实用性,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讲解这方面的知识。教师可以先通过案例讲解,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写出报告,然后根据所学内容,设置具体社会交际场景。比如讲解myifrstjob时,为学生提供英语求职信的格式,并让学生模拟写出英语求职信,最后模拟求职场合,告诉学生在接受外国(特别是美国)老板的面试时,要直截了当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要求。一向被国人推崇的拐弯抹角式的提问方式,往往会使对方觉得你不够诚实。

跨文化交际论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交际环境;跨文化交际;跨文化意识

一、交际环境、跨文化交际概念

交际(communication)一词来源于拉丁语eommonis一词,commonis是common的意思。它是一个动态多变的编译码过程,当交际者依附于言语或非言语符号时,就产生了交际。有效的交际只有在发出信号的人和接受信息的人共享统一或相近的语码的系统的情况下才能实现,也就是说交往双方使用同一种语言说话。但是因为交际行为是社会行为,它必然发生在社会之中,它受制于文化、心理等多种因素,并受交际环境(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所以只共享同一语言系统还不够,交际双方对其他相关因素的理解和掌握也十分必要。交际环境分广义和狭义两种,义的交际环境指交际的现场环境和国家、时代、民族、文化等大背景以及目的、对象、内容、时间、地点等近的语外环境,狭义的交际环境指上下文。交际环境对语言运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规定了言语的含义;规定了言语的表达方式,如语气、口气、词语色彩等;有助于突出语言表达效果。说话者如果不注意交际环境,话语就不会协调,难以达到交际效果。

跨文化交际指的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所发生的相互作用。从心理学角度讲,信息的编码、译码是由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进行的交际就是跨文化交际。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交际双方都有一种强烈的愿望:希望交际或沟通成功。但愿望和现实是有距离的。《中外文化差异与经贸合作》一书的作者唐菊裳认为:在跨文化的交际过程中,交流比语言的范围更广,它涉及到参与交流者的文化背景问题,而文化背景的范围又是十分宽广和复杂的,大至人们的世界观、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小至人们的言谈举止、风俗习惯都是文化背景的重要内容,都会影响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在这种条件下,有时即使同一种行为,不同文化环境中人们对于它的理解也是不同的。比如在电影《刮痧》中,小丹尼斯闹肚发烧,在家的爷爷因为看不懂药品上的英文说明,便用中国民间流传的刮痧疗法给丹尼斯治病。但是第二天爷爷不幸出事,而这时小丹尼的头被嗑破,父亲许大同送小丹尼斯去医院急诊。认真的美国大夫在给孩子做全面检查的时候,发现了孩子后背刮痧时留下的紫痕,以为孩子是受到了虐待,直接打电话报了警。儿童福利院更是认定许大同有暴力倾向,在医院当场禁止大同夫妇接近儿子,并试图以法律手段剥夺其对孩子的监护权。又比如,在电视剧《迷失洛杉矶》中,孙子旺在Peter家照看他的“孙子”,小孩玩的皮球滚到了一片草地上,孙子旺就跑过去捡球。谁知竞跑到了邻居家的草地上。邻居却认为他不经允许进入到自家草地,严重侵犯了自己隐私权,感到非常愤怒差一点起诉孙子旺,后来经过调节而幸免于一件官司。而孙子旺却感到委屈不理解,认为自己就是为了捡一个球而踩到了他的草地而已。这两次失败的跨文化交际事件说明:交际是一个双向过程,交际双方必须结合交际环境,才能对对方的行为或语言作出适当的评价和反应。

二、交际环境、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的关系

交际环境、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三者紧密联系,相互影响又相互促进。语言是社会交际的一种工具,交际环境(社会文化知识)是构成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文化中交际有依赖于它所处的交际环境。这里所说的交际环境包括宽泛的交际环境和具体的交际环境:宽泛的交际环境指的是文化、民族心理、物理(城市建筑和所处环境)等各方面因素;具体的交际环境指的是交际情景、角色关系、人际关系等因素。这些环境因素影响着跨文化交际双方的交际质量,为避免跨文化交际中出现故障,交际双方必须具备上述社会知识;反过来,随着世界全球化进程的深入,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广泛开展,人们对于交际环境认识愈来愈深刻,人们对于交际环境的差异的敏感性和宽容性也随之增加,所以在跨文化交际中所表现出来的交际策略也日益灵活。外语教学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知识文化,二是交际文化。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使不仅学生是掌握知识文化,.而且又要掌握交际文化,即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最终目的。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应当从文化的角度去教语言,并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用图1来表示三者的关系如下:

由此看出,交际环境、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密不可分。交际环境影响着跨文化交际的效果,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发现交际故障并能及时补救的能力)的提高得益于对交际环境的认识。交际是双向的过程,只有具有交际对方的背景知识,才有可能达到交际的目的。所以外语教学应与交际环境(社会知识)相结合,把交际环境(社会知识)作为外语教学的必要组成部分。外语教学中应重视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外语界的共识。现阶段高职高专“够用”原则和“用为主、应用为目的”的教学目标要求:外语教学要突出外语的实用性,着力培养学生的外语实际运用能力和涉外交际能力,突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但是也有人认为,要实现跨文化交际,只要很好地掌握交往对方的语言就行。笔者以为这有失偏颇。由于交际双方对文化环境或情景因素缺乏共识,或是由于双方在这两方面存在差异,也就是说,交际双方缺乏有效的交际环境,因而在交际时可能出现诸如政治、文化、宗教等各种各样的问题和障碍,从而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因此,跨文化交际必须依赖交际环境。  三、注重交际环境、跨文化交际。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

在外语教学中,必须注重交际环境、跨文化交际和外语教学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查清造成语言表面形态差异的深层原因,从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

(一)利用课堂,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内容,注重英语国家文化的导入

利用课堂,创设交际环境。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一方面充分利用课本知识和练习,掌握语言知识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相关英语国家文化、习俗知识的介绍。比如在讲解雪莱的名诗OdetotheWestWind中,这时就要比较theWestWind(西风)和汉语中“东风”之意。这要从中国和西方国家所处地理环境说起:中国西面环山,东部临海,从那吹来的和风叫东风,东风象征新的生机和希望,它在中国文化中代表着“warm”和“hope”。而“西风(thewestwind)”往往给人以凄凉、忧伤的感觉;但英语国家(英国)西临大西洋,东接欧洲大陆,所处地带为海洋性气候带来自大西洋的“西风(thewestwind)”是温和逸人的。所以这些国家对它的理解与中国人对“东风(theeastwind)”的理解亦如出一辙。这样分析不仅使学生获得了交际必须的语言基础知识,并且逐步认识中西方文化差异,从而培养跨文化意识。另一方面应尽可能多地开展交际活动,让学生扮演角色,进行日常的英语交际活动,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体会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从而增加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和文化差异的宽容性。如讲到大学英语精读(TheSampler)一文中,在介绍完中国的春节sprigFestival和西方的(Christmsa)之后,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文中的人物,通过这种活泼的教学形式,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二)拓宽阅读面,掌握阅读方法

学生毕业后能够到国外并生活在当地的毕竟是少数,大部分都要留在国内,他们了解英美社会主要靠间接地阅读有关资料。学习者可以在平时有意拓宽阅读面,阅读一些外国文学作品和报刊等。然而关键在于如何阅读。如果读文学作品只是为了了解故事情节,阅读报刊只是了解国外一些新闻动态,那就所得甚少了。改变这种状态需要师生两方面的努力:从教师方面来说,要引导学生在读文学作品、报刊时留心和积累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社会关系等方面的材料;从学生方面来说,在阅读原版外国材料时,应从作者所在国家人们的思维模式人手,有意识地注意了解跨文化交际知识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并注意收集有关材料。

(三)举办各种英语活动,创设“准交际环境”

如邀请外国朋友或外教举办英语讲座,介绍国外风俗文化,特别是其中与中国不同的文化习俗;举行英语演讲比赛、英语小品比赛、圣诞晚会等活动;举办国外节日(圣诞节、万圣节)让亲身学生感受国外文化,增强跨文化意识。

(四)培养学生实际社会生活的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工作也逐渐涉人与外国交往的范围。因此,外语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书本上的语言基础知识,也要涉及实际生活,如文秘、医学等方面内容。教师要注重英语的实用性,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讲解这方面的知识。教师可以先通过案例讲解,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写出报告,然后根据所学内容,设置具体社会交际场景。比如讲解Myifrstjob时,为学生提供英语求职信的格式,并让学生模拟写出英语求职信,最后模拟求职场合,告诉学生在接受外国(特别是美国)老板的面试时,要直截了当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要求。一向被国人推崇的拐弯抹角式的提问方式,往往会使对方觉得你不够诚实。

跨文化交际论文第4篇

论文摘要:本文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研究口译,分析了语言文化与口译的关系,并举例说明了口译中存在的文化障碍,指出培养译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跨文化意识有助于提高口译质量。

一、口译与文化

口译是译员运用其双语或多语能力,为处于不同语言文化的人们之间的沟通所提供的一种服务。口译的效果主要取决于译员的语言水平和文化素质。译员不仅要精通原语和译语两种语言,还要了解这两种文化,并具备处理文化差异的能力,否则会直接影响口译的效果。正如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王佐良先生(1989:18-19)所说:“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的文化人。人们全说:他必须掌握两种语言;确实如此,但是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不是说一个大概的了解,而是要了解使用这一语言的人民的过去与现在,这就包括了历史、动态、风俗习惯、经济基础、情感生活、哲学思想、科技成就、政治和社会组织等等,而且了解得越细致、越深入越好。同样,译者还得深入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不仅如此,他还要不断地把两种文化加以比较。他在寻找与原文相当的‘对等词’的过程中,就要作一番比较,因为真正的对等应该是在各自文化里的含义、作用、范围、情感色彩、影响等等都相当。”

二、口译中的文化障碍

文化间的共性为跨文化交流提供了可能。但不同语言文化的人们在价值观、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所存在的差异,则为交流造成了不少障碍。

由于文化的社会和民族属性,为一种文化所独有的风俗习惯或价值观,可能会不被另一文化集团的成员所理解和接受。口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在这一交流过程中,译员最直接地接触不同文化的信息,必须能迅速准确地表述交际双方的意图,如果口译者不了解文化差异,会导致译语无法为部分不熟知该文化背景的听众所理解,从而使交际双方难以沟通,甚至产生误解,导致交际失败。

一般来说,口译中的文化障碍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2.1文化意象的差异

文化意象是不同民族或社团文化中约定俗成的认知模式。文化意象不断出现在各民族的语言里,渐渐形成了一种文化符号,带有丰富的寓意、深远的联想,以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在翻译过程中,如果对文化意象的民族差异处理不当,就会造成文化意象的错位,产生误译(林新华,2005:183)。

如在汉语里,龙、凤都是吉祥如意的代名词,因为“龙”在中国文化中是皇帝的代表,是高尚、神圣的象征,威力无穷,神通广大。而凤凰则是传说中的百鸟之王,象征着祥瑞的意思。但在英美文化中,dragon是凶残肆虐的怪物,凶恶可怕的象征。phoenix是传说中的一种神鸟,在阿拉伯沙漠中生活五六百年后自我焚化,并由此得到再生,phoenix在英语中引起的文化意象是“再生”。因而在翻译“龙凤呈祥”、“望子成龙”等词时,要增加相应解释,以弥补文化意象上的差异。

2.2思维认知的差异

人们感知、认识周围世界的方式和角度是有差异的,体现在语言上就是对同一事物表达习惯的不同。

中英思维差异在对时间、地点、方位和度量衡的表述上均有体现。例如表示方位的词“东北、西北、东南、西南”所对应的英语为northeast,northwest,southeast,southwest。

在时空和地点的表达上,中国人习惯从大到小,欧美人则习惯从小到大。例如,2008年1月26日用英语表示就是26th,January,2008;而广西南宁市民族大道1号则是No.1Mingzu Avenue,Nanning,Guangxi.

汉语计数是以十进位,而在英语中数字是以千进位。

思维认知的诸多差异给口译增加了不少障碍,而初学者也往往要花费很长一段时间去调节适应。

2.3价值观的差异

美国学者罗基切(M.Rokeach)认为,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什么是最好的行为一套持久的信念,或是依重要性程度而排列的一种信念体系。(转引自关世杰,1995:154)。价值观是文化构成的深层因素,它既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又是社会文化因素在人们心中长期渗透、积淀的结果。中国文化是集体取向的文化,讲求集体主义,因而崇尚谦虚。而英美文化倡导个人主义,强调突出自身价值。因此,当受到赞美时,中国人会倾向于将功劳归于大家。而英美人则直接说“谢谢”。

中国有过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历史,在封建宗法社会里,人们高度重视血缘关系,十分强调等级差距,大力倡导长幼有别、尊卑有序,因此,称谓词区分得详细而严格。但是英语中却没有这种习惯,西方人习惯于直呼姓名,凸显出追求人人平等的西方人文理想。这种语言现象的不同反映了中外文化的差异。

2.4历史文化典故的口译

英语和汉语中都有一部分成语源于各自的寓言或历史典故,包含特定的人名和地名。这类成语如果按照字面直译,译语读者通常无法理解。如果加上许多解释,又失去了成语的精练特色,所以成为翻译中的难题。

例如成语“毛遂自荐”,源自《史记·平原君列传》,讲的是秦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时,平原君门下食客毛遂自荐同往楚国求救,并说服楚王派兵救赵这一典故。

再如“The Heel of Achilles”源自希腊神话故事,指的是阿基里斯的唯一要害——没有沾到冥河圣水的脚踵。在特洛伊战争中,阿基里斯特洛被伊王子帕里斯用暗箭射中他的脚踵,负伤而死。因此英语文化中便有了the heel of Achilles这一典故,用来比喻人或事物的唯一致命弱点。

中西文化中类似这样的典故数不胜数,在翻译时,我们可以采用意译加注的方法,这样可以在保证理解的前提下,使相关文化得到传播。

三、译员的跨文化交际

口译是一项复杂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它包含复杂的认知、心理与情感过程。成功口译离不开译员的语言能力、社会文化能力、情景交际能力及交际策略能力,也需要其具备跨文化交际意识。

3.1跨文化交际能力

1966年,美国社会语言学家Hymes首次提出“交际能力”的概念。他认为一个人的语言能力不仅表现在他是否能造出合乎语法的句子,而且还表现在他能否在一定的场合和情境中使用恰当的语言形式,这就是语言交际能力。交际能力包括四个方面:1.语法性,即辨清句子是否合乎语法的能力;2.可接受性,即懂得哪些句子可以被人们接受的能力;3.得体性,即懂得哪些话是恰当的能力;4.现实性,即懂得哪些话是常用的能力。(转引自贾玉新,1997)

对于口译员来说,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是指能用合乎语法的语言,用听众所能接受的难易程度、恰当的表达方式及用词将原语包含的意义传达出来。

3.2跨文化意识

口译时译员要进行多方面信息的分析综合,而跨文化意识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不容小视。

对于口译者来讲,跨文化意识是指在跨文化交际中,译者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一种认知标准和调节方法,或者说它指的是口译者所特有的思维方式和判断能力(赵军峰、蒋楠,1998:29)。

一旦译员具备了跨文化意识,他就可以使译语不受或少受文化差异的负面影响,从而更好地驾驭语言,为两种文化牵线搭桥,得体和准确地传达信息。同时,具备跨文化意识的译者,还可以更好地考虑交际的需要,主动弥补说话人表达的失误与缺陷,尤其是当其意识到交际双方冲突的症结所在时,就能在口译中起修复的作用,缓和冲突,帮助双方建立成功的跨文化交际。

四、结语

本文分析说明了文化因素在口译中所起的关键作用,并对影响口译的一些文化障碍进行了分析,指出译员所具备的有助于提高口译效果,因此,译员或有志于从事口译的学生应有意识地进行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跨文化意识,以促进不同文化间的沟通和交流。

参考文献:

[1]包惠南,包昂.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

[2]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提高涉外交流能力的学问[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3]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4]林新华.文学翻译与语义认知[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跨文化交际论文第5篇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是在全球文化产业大发展背景下成立的一个新专业,简称文管,属于管理学类和艺术学类专业,设立于2004年。吴漫2012在研究了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后得出结论:许多高校制定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为:旨在培养掌握经济学、管理学及文化学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宽阔的文化视野和现代管理意识,熟悉文化法规及政策,具备较强规划、决策、组织、策划、创意以及沟通表达能力,具备较强社会调研和信息处理能力,能够在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政府文化管理部门及文化事业单位从事文化经营管理、市场营销与策划、文化贸易与交流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人才。[2]通过市场调研分析得出,适合高职高专层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主要岗位群为:文化市场营销员、文化活动策划人和文化产品宣传和推广人员;相关就业岗位:旅游活动的策划与管理人员;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设计、工艺品展销或卖场设计、地方特色文化产品策划传播工作服务人员等。

2.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跨文化交际课程设置

从该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就业岗位特点,同时根据我国文化产业“走出去”遇到的文化折扣问题较为严重,可以看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除了要有较强的现代管理意识,更需具备广阔的文化视野及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才能合理设计文化产品及文化创新,这样在文化出口过程中无论是从语言方面还是服务方面,让文化产品被输入国家的受众群体所理解和接受。因此,该专业人才应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际敏感性、跨文化交际意识,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宣传及管理能力。下面本文将从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两大方面进行解读。

2.1课程定位

跨文化交际课程是一门理论+实践的综合性课程,旨在通过对跨文化基本理论,东西文化差异的系统讲解,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由于文化文化差异而带来种种问题的灵活性,从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该课程前导课程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综合能力平台中语言课程类里的大学英语课程,同过大学英语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具备英语听、说、读、写、译五大基本技能;学科基础平台中的专业基础课程里的民俗概论、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通过这些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常识,为该课程开设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同过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分析辨别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跨文化管理能力等,为后续课程即专业能力平台中的文化经营与管理、文化投资与贸易,文化创意与策划等打下良好的思辨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基础。综上所述,跨文化交际课程应分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中专业基础模块中的课程,即为该专业的专业必修课。

2.2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根据该专业职业岗位能力需要以及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定位,建议在高一虹2008年提出的“提高学习者跨文化意识与自我反思能力”的课程宗旨下[3],突出该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同时采用学以致用,突出“教、学、做”一体化的教育理念,教学中转变学生与教师的地位,切实做到学生为教学过程中的主题,鼓励学生职业能力发展,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意识的培养。著名跨文化交际学者Gudykunst曾指出,有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认知能力(cognitivecomponent)、情感能力(affectivecomponent)和行为能力(behavioralcomponent)[4]。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框架下,对该课程进行合理设计,保证课程的有效实施,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标。

2.3开课时间与课时分配鉴于学习该课程前需要语言课程和相关文化课程的学习,同时根据高职院校开设的总学年,一般为3年制(2.5学年+0.5学年实习;或者是2学年+1学年实习),建议该课程在大二开设。这样,在大一一年时间内,在大学综合英语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既可以学到相关的语言常识和技能,同时也会学习到有关跨文化交际的一些知识点。另外在大一期间,文化基础类课程也会开设,在这些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习中西方文化、民俗等文化常识,对东西方文化差异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经过大一一年在语言与文化常识和技能的学习,在大二开设该课程,学生可以更好的理解和接受。为大三进入实习期想快速融入社会,融入实习单位文化氛围的学生们,做好了跨文化交际心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铺垫。在课时上,根据现有适用与高职层面的跨文化交际课程教材内容,同时根据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中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和沟通能力,建议该课程的学时为32学时。即开设一学期,这样在避免和其它文化类课程内容重复的同时,又能系统完整地学习跨文化交际相关理论和技能。

3.教学内容

以往跨文化交际教学内容研究主要是针对外语类专业学生,对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应遵循该专业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主要工作岗位任务和工作流程为依据,同时根据跨文化交际过程规律以及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特点来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笔者建议,教学内容可以分为知识、情感、能力三大板块。

3.1知识教学内容

学习跨文化交际的基本理论,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国际化视野。老师需要讲解文化、交际和跨文化交际的基本概念,重点讲解词汇中的文化内涵差异,,这样学生在做文化产品对外宣传营销时,对于文化产品品牌翻译,以及标签设计,使用说明翻译等,可以在保留中国文化特色的同时,还可以让目的语国家的受众群体可以更好的理解和接纳,避免由于文化内涵差异和文化禁忌所带来的宣传营销上的失败。

3.2情感教学内容

学习东西文化在世界观、价值观的差异,文化认同、文化多样性等方面的理论常识,培养学生文化差异敏感性,文化相对意识,在承认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建立对本国文化的认同,文化自信心的同时,克服民族中心主义,文化定势与偏见。这样学生在做文化对外传播方面工作时候,尤其是在电影,电视剧等影视作品对外发行时,尽量避免由于东西方世界观,价值观的差异给作品在电影在跨国传播的过程中会因进口市场的观赏者难以认同影片中传递的异国文化内容(如生活方式、价值观、历史、制度、神话、物理环境等)而造成影片价值的折损,即电影跨国贸易中普遍存在的文化折扣现象。

3.3能力教学内容

跨文化交际论文第6篇

关键词:交际文化;跨文化交际;研究

交际的文化涉及面非常广泛,从日常到工作,从语言到经济讨论,从旅游中的禁忌语到平时的行为表达方式等等无处不在,而跨文化交际又是现如今社会发展趋势的必须条件之一,现在高度全球化的今天,跨文化交际日渐迫切,所谓跨文化交际则是通过双方不同的语言环境以及沟通模式而得名[1],我国与他国有着很大的文化差异,很多研究学者就此展开激烈的讨论,而学校就是教导跨文化交际的必要场所之一,当然随着现在很多研究学者对跨文化交际越来越深入,随着社会现如今的经济发展趋势,研究的学习都永无止境,经济在发展进步,研究永无止境,那么我们今天就看看交际文化与跨文化交际的研究内容。

一、交际文化的含义

交际文化从古至今源远流长,我们都知道古代的时候就有郑和下西洋,西汉张骞开辟的丝绸之路,到宋元时期也逐渐开辟陶瓷之路[2],可见交际文化从古代初期就开始建立,而交际文化就是指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一个文化礼仪,在早期就开始流行起来,从此带动了中国古文化的发展,成为现社会经济走向全球化发展的垫脚石。

二、跨文化交际的含义

跨文化交际现如今成为全球经济发展最主要的交际文化,而所谓的跨文化交际指本国与非本国、文化差异较大民族之间、各国人民有语言沟通障碍前提下进行的交际[3],跨文化交际产生的原因就是不同的国家与民族之间文化差异较大,从而导致跨文化的交流产生障碍的结果,但是同时跨文化交际促进了社会经济全球化的l展。

三、交际文化和跨文化交际的研究

那么为了更好的开拓全球化经济发展道路,研究学者们就交际文化以及跨文化交际展开了激烈的研讨。现如今跨文化交际越来越趋向于研究文化的差异、民族之间的风俗习惯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模式。那就文化差异的研究表明,不仅小到各民族之间,甚至大到各国之间,文化差异的程度都是非常明显的,但是想一时更改是非常难以进行的,这是就需要各行业之间进行有效的文化差异培训,以达到全面了解各族和各国之间的差异程度;另外针对民族之间的风俗习惯的研究表明,虽说我国以汉族为主。但是毕竟有56个民族的存在,我们是一个大家庭,我们不能强迫别人接受汉族礼仪就放弃自己的民俗习惯,所以每个民族我们需要得到落实和关注[4],定期到各民族了解民族文化,民族的风俗习惯,以能够得到更好更全面的道德素质培养;另外现如今,经济发展逐渐全球化,针对语言的研究表明,现各大高职院校都涉及到语言的教学,可是在教学过程中总会出现一种现象,就是教师再讲自己的,学生在想自己的,毫无兴趣可言,更别提熟练语言,掌握语言了,因此对于这项研究,研究家们提出,应该改善教学模式,通过PPT教学、电影教学以及文化知识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眼球,另外还应该在课堂上讲解相对应语言国家的文化知识,结合该国家的经济基础以及风俗习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加学生兴趣的同时,也为学生们日后步入社会,相关职业交流沟通上起到重要的作用。诸如此类的研究还有很多很多,经济在发展进步,研究永无止境,只有更进一步研究,才能促进社会经济全球化进一步的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如今社会经济已经逐渐全球化发展,跨文化交际是交际文化的核心,也是全球经济发展最主要的交际文化,我们应当呼吁在广大研究者们潜心研究下,弘扬我国文化精神的同时,也掌握他国文化以及其他民族的文化精神,融会贯通,做到在文化交际中激励前进,不放松的精神。尤其现在高度全球化的今天,跨文化交际日渐迫切,虽然现在很多研究学者对跨文化交际越来越深入,但随着社会现如今的经济发展趋势,研究的学习都永无止境,经济在发展进步,研究永无止境,只有更进一步研究,才能促进社会经济全球化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汶霏.跨文化交际视野下的国际理解教育[D].山东大学,2010.

[2]刘彩霞.跨文化交际禁忌习俗文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

跨文化交际论文第7篇

不同的文化背景孕育出不同的语言形式,而不同语言又具有不同的文化特点,语言和文化之间相辅相成,相互影响。而跨文化交际就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双方进行交际的过程,也可以看作是人类信息的相互交换中不同国家语言间相互传递的过程,反映着社会习俗、评判标准、审美观念、、价值观念、文化艺术等,其形式也具有多种多样性,如留学、移民、观光旅游、贸易、翻译、外交、跨文化技能的培训、商务会晤、外事接待、工作洽谈、科技文化交流等,而言语交际是最重要的一种。在言语交际中,如出现意见或观点不同时,中国人喜欢含蓄委婉的表达方式,以保全对方的“面子”,而西方人较坦率,喜欢直接明了,即使争论得面红耳赤,往往也要坚持自己的看法;如与对方发生矛盾时,中国人不喜欢与人争论,甚至是争吵,以维系彼此之间的团结与和谐关系,而西方人却必须要把事情分个谁对谁错,争个水落石出;如对于某件事情的看法上,中国人常认为:“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要先思考,只有经过深思熟虑,才能发表自己的看法,否则就会被贬称为“一瓶子不满,半瓶子咣荡”,而西方人认为真正有能力的人不需要思考,就是说要把思考过程言语化,要善于将自己的想法有效地表达出来。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对语言文化冲突不能相互全面了解,或是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文化冲突研究对其知之甚少,就没有办法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导致障碍重重,误解冲突不断,因此,我们要对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文化冲突进行详细、全面的认知。正如王佐良教授所说:要想学好语言,就要知晓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如果对其不了解或一知半解,就不能完全学会语言,无法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

二、语言文化冲突

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体现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语言文化冲突对交流会造成巨大的影响,阻碍交流的顺利进行,甚至导致交际的失败,因此,为了揭开跨文化交际失败的神秘面纱,就要对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文化冲突的体现加以了解、学习和认知,这些具体的体现是理解中西方人语言文化冲突的钥匙,能够使跨文化交际顺利的进行,并最终达成共识,同时,这是跨文化交际所要研究的方向,也是最终所要达到的目的。

1.称呼语

中国一直秉承尊老、爱老和敬老的传统美德,认为“老”即为德高望重、有经验、阅历深、有资格,常用“姜是老的辣”“、老马识途”、“老成持重”等形容“老”者,以示尊敬和敬意,所以称呼比自己年长的人为“老首长”“、老前辈”、“老张”、“张老”“您老人家“”老教授”等,表示敬重之情。西方人对“老”的看法却和中国人相反,西方人认为“老”既是衰朽残年、老矣无能,是别人的负担、拖累等,因此,对“老”字充满了反感之情,特别是女性,对“老”尤其敏感,不愿意对方用“老”来形容自己,更不喜欢听到对方用“老”称呼自己,喜欢对方称赞其年轻、美丽,充满活力。所以在交际之初要避免“老”字称呼语的使用,以防在对方心里蒙上阴影,造成沟通的失败。

2.寒暄语

在日常的交往中,人们见面首先做的就是用一系列反映本民族独特文化习惯的套话进行寒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打招呼,以表示友好和礼貌。但由于所处的文化背景不同,使用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中国人见面时常常会问对方:“你吃了吗?”表示问候,而在西方人看来,这是对自己是否吃饭的询问或是一种委婉地邀请自己吃饭的表示。实际上,这种询问方式只是代表一种问候、寒暄,表示“你好”,相当于英语中的“Hi,Howareyou?”之所以这样问是受中国传统文化“民以食为天”的影响。亦或是见面询问“:你干什么呢?“”你要去哪儿?”“最近怎么样?”等,也是表示一种单纯地问候,原因在于中国人喜欢用谈家常的方式了解对方的近况,用以表示关心,但在西方人文化中,一见面就如此“寒暄起来”,那可要被看成是NosyParker,也就是“好事者,包打听”,带有打探私人隐私的色彩,是令人反感和气恼的质问,是对个人生活的无端干涉,因而产生反感,造成交流的窘境。简而言之,由于中西双方语言文化的冲突,中国人的好心问候会被西方人误解为存心不良的刺探,而西方人见面时常讨论天气:“It’saniceday,isn’tit?”,也会使中国人不解、茫然,不知应如何继续交谈。

3.词汇的文化涵义

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词汇的文化涵义冲突而导致语言文化的冲突也比比皆是,容易引起误解,甚至导致跨文化交际的破裂。如果西方人形容一个女人像猫似的,就暗含着这个女人脾气不好,爱骂人,而在中国,猫象征着高贵、优雅、温顺,因此在此话的理解上就和西方人恰恰相反,认为是对该女人的称赞,这就是因为文化不同导致对“猫”的理解上相差甚远;在中国穷苦人(poorper-son)、劳动者(laborer)多含有正面的积极涵义,而地主(landlord)、资本家(capitalist)则有反面的消极的意义,但西方的情况正好相反;红色在中国是褒义词,寓意一切美好的事物,代表热情、富贵、喜庆、喜事、活力、幸福、美满,运用在生活中各个环节,如:结婚时,新娘会穿着红色的婚纱或礼服;逢年过节时,长辈会用红包装着钱发给晚辈;当有喜事要宣布时,会在墙上或公告栏张贴红榜;形容生活过得富裕、幸福时,会说过着红红火火的日子。而在西方国家,红色是禁止、危险、愤怒的象征,如:seered(生气)、redalert(紧急警报)、redflag(禁止);“蓝天”(bluesky)在中文中是纯洁的意思,而在英语中有不切实际的意思。

4.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对语言形式的选择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中国人喜欢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常常通过慢条斯理和捉摸不透的兜圈子方式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观点,思维方式倾向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西方人则不喜欢拐弯抹角的阐述个人的想法,喜欢直来直去、开门见山,思维方式较直接。例如:在西方,当受到别人的称赞时,人们会欣然接受,认为称赞是对成绩和事实的承认,是实事求是的表现,用“Thankyou”表示感谢,而在中国,则会回答“哪里”,“惭愧、惭愧”或“过奖了”等等,表现他较谦虚,但这时的谦逊对于西方人看来是极其无礼的,因为西方人认为他在真心实意的赞扬你,却被对方否定了赞扬,有种当头淋了一盆冷水,糟了白眼的感觉;在西方,对他人的请求若不能答应时,会直接拒绝,而在中国,则多婉言拒绝。“不”一词很少使用,认为“不”会伤害别人的感情,会造成对方的不愉快,而这种委婉会使西方人误解,认为不够坦诚,造成跨文化交际的语言文化冲突,致使彼此的尴尬。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