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健康管理市场调研报告(合集7篇)

时间:2023-02-27 11:17:08
健康管理市场调研报告

健康管理市场调研报告第1篇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and regulation of health care products in Beijing by the reorganization of the concept of health care products, as well as the related research of health care products. Methods: This study uses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 and Excel to collate the results of the analysis. Result: There is no uniform regulation for health care products in Beijing, the supervision is muddledness, the consumers' rights are damaged. Conclusion: The laws and regulations of the health care products should be made as soon as possible in Beijing, and the regulatory body should be cleard to make the health care products on the right track as soon as possible.

关键词:保健用品;现状;监管

Key words: health care product;current situation;supervise

中图分类号:F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19-0251-04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保健用品需求的迅速增长,各种保健用品应运而生、充斥市场,北京市保健用品发展尤为迅猛。但保健用品市场良莠不齐、云龙混杂的严重问题也随之而来。由于目前国家及北京市对保健用品没有明文法律规定,部门之间监管权限尚不明确,北京市医药市场上各类保健用品大行其道,监管情况不容乐观。

北京市保健用品的生产缺乏规范、专门、有针对性的法律监管。现阶段北京市保健用品的法律监管存在很大的漏洞,使一些不良厂商非法生产,谋取非法利益。为保障公民健康权利和规范市场治理,需要系统规范保健用品生产、监管等法律法规,统一明确保健用品法定概念、分类、宣传方式、注册标准等。

1 保健用品的概念剖析

1.1 地方性法规对保健用品的定义

陕西、贵州、吉林、黑龙江等各省保健用品管理办法对保健用品的定义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差异性。陕西省2010年出台的保健用品管理办法中对保健用品的定义是:外用的、调节人体机能、增进健康和有益养生保健等特定保健功效;贵州省2010年管理办法中对保健用品定义为如下界定: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人体皮肤表面,不以预防和治理疾病为目的,具有日常保健、促进康复功能;吉林省2011年对保健用品定义如下:不以预防和治疗疾病为目的,具有调节人体功能、日常保健、促进健康的功能;黑龙江1999年对保健用品概念定义为: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具有特定保健功能。

目前国家及北京市没有明确的保健用品定义,各省保健用品管理办法中给出的定义具有笼统性,不具备代表性。因此北京市需要明确对保健用品的概念进行界定,这样也有利于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利。

1.2 相关文献著作对保健用品的定义

金银龙在《保健用品定义和分类方法初探》一文将保健用品定义为,指社会某特定个人或人群借助于一种特有的形态、质地或所释放的能量,可无病防病,可在受损的组织、器官乃至机体痊愈后使生理功能得以调节或增强,达到提高机体素质,延缓衰老的有形物品[1]。

刘建书的《保健用品研究指南》一书中提出,保健用品是该类用品既有治疗作用,又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力促进身心健康预防疾病的作用,是指一种使受用者本人达到预防疾病、防止老衰、减轻病痛、恢复功能以保持和促进身心健康的用品[2]。

韩良峰等在《保健用品的发展管理与“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目标》一文中提到,保健用品应符合一般生活用品的基本要求,供消费者个人使用并且无须医务人员的参与和指导,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对人体无毒,有助于增进人体健康[3]。

1.3 定义归纳

通过文献的总结及实地调研,本研究认为保健用品是指:通过个体以非食用方式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人体,调节人体机能、增进健康,不对人体造成危害的外用物品。例如贴剂、膏剂、擦剂、喷剂、熏剂、洗剂等。

2 国内外保健用品用品现状

2.1 国外保健用品现状

在国外没有“保健用品”这一名词,与之相关的产品大抵分为保健食品和其它保健用品这二大类,而实际上这两大类无论是在学科门类划分还是产业门类划分中都没有成为正式门类。

日本、美国、欧洲等国家的保健食品自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并且迅速发展。美国作为世界第一的保健食品市场,保健食品的种类早在1988年就已达到2000余种,销售总额也超过72亿美元。日本的保健食品从1980年起以每年50亿日元的增长速度发展,到1989年形成 6500亿日元的市场规模。法国政府采取优惠的课税津贴制度来鼓励保健食品的研发。而且法国作为拥有众多国际知名品牌化妆品的大国也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专门研发美容食品,其发展前景广阔[4]。

2.2 国内保健用品现状

由于目前国家法律对保健用品没有明文规定,也没有统一的审理机构,加之部门之间监管权限不明确,现在医药市场上各类保健用品大行其道。保健用品既非药品也非医疗器械,其审批与注册应有别于药品和食品。所以,保健用品应当使用其独有的“健用”类批准文号,而药品则使用规定的“国药准字号”。但是,对于此方面国家并无统一规定与标准。药监部门只对药品和医疗器械具有执法权,对保健用品则无权管理[5]。卫生监督部门因“无法可依”而无法及时对保健用品进行监管及处理。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选择北京市具有代表性的药店、保健品专营店、商场等为调查点,以保健用品为调查对象,选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进行调研。

调查40家单位,其中药店25家,保健品专营店10家,商场5家。调查了共计300种保健用品,并在40家单位里对100名消费者进行了调研。

3.1 调查对象对保健用品的认知情况

在此次调查中发现,56%的被调查消费者认为对保健食品、保健用品、医疗器械等的概念认知清楚。在对这56%消费者的进一步访谈调查中发现,超半数的消费者不能准确的区分保健用品、保健食品与医疗器械。可见消费者并不能真正知晓保健用品的概念。

3.2 调查对象了解保健用品的途径

此次调研发现(见表1),消费者通过广告了解进而购买保健用品的占比最高,达45%,说明广告宣传对保健用品销售环节影响非常大;其次是朋友介绍和医生推荐,分别占比高达28%和21%,说明保健用品自身的效果和质量影响其销售量,有效果的保健用品才会获得推荐与介绍。

3.3 保健用品需求的一般情况

根据前文中对保健用品的定义对保健用品的界定、功能等做出分类。

根据调研发现(见表2),保健用品的作用途径主要是经皮肤(51.7%),其次是通过除了皮肤、呼吸道以及口腔的其他方式(19.7%),经呼吸道以及口的方式各占比为16.7%与12.0%。可以看出,北京市消费人群对经皮肤作用机体的保健用品需求最大。与此同时,保健用品的作用方式也各异。其中占比重最高的是直接接触类产品,占比53.3%。其次,穿戴盖枕占比重为31.7%,也相对较多。改善环境以及其他方式为其他作用方式,共占比15%。可以看出,与人体直接接触的保健用品,占比最大,深受消费者喜爱。

在对于北京市保健用品作用人群的情况调查中(见表3),发现作用人群占比最高的为男女各人群通用组,占比超过60%,其次为老年组,占比为16.7%。各年龄层对保健用品均有需求,尤为老年人对保健用品的需求较大。

就北京市保健用品保健部位和保健功能情况(表4)来看,保健部位主要是全身和四肢,占比达66.7%,其次是作用于口腔、性器官、脏器、眼睛及其他。保健功能主要是保健的功能及调节机体的功能,占比高达66.3%。保健用品的其他功能有改善生活质量、、微循环及视力的等。

3.4 保健用品的安全性评价情况

在调查的300种保健用品中(见表5),有卫生检验报告的为47种,占总数的15.67%,没有卫生检验报告的为217种,占72.33%,不需要卫生检验报告的保健用品为36种,占比12%;保健用品中有安全性检验报告的为19种,占比6.33%;没有安全性检验报告的产品为248种,占比82.67%,不需要安全性检验报告的为11种,占比为11%。北京市保健用品中没有卫生检验报告及安全性检验报告的产品占比高达72.33%及82.67%。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北京市保健用品的安全性和卫生性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其状况令人担忧。

3.5 保健用品的审批情况

按照研究中的分类,在调查中发现北京市保健用品的批准文号有:医械字、健字、卫字、消字、药准字、医字、卫妆字、卫监健字等。其中医械字占比最高为45%(见表6)。根据调研发现目前北京市市场上流通的保健用品不是根据统一的标准使用统一的批准文号,而是乱用保健食品、医疗器械等批准文号,在保健用品审批过程中的检测标准简单宽松,折射出北京市保健用品审批管理过程混乱,没有统一标准。

4 讨论

4.1 保健用品监管存在问题

4.1.1 缺少保健用品的法律法规

根据调研发现,到目前为止北京市尚未颁布保健用品卫生管理法规,并且未授权明确、具体的部门行使监管职权。虽然有些部门审批了一些产品,但对整个市场而言,有批无管、无人监督、无人管理,保健用品的监管处于严重的失控状态[4]。

现阶段,应当借鉴已有地方保健用品法规的地区,形成地方性成文规定。与此同时,需将地方性法规不断完善与推广,最终形成国家层面上的法律政策,并且严格执行。

4.1.2 保健用品的监管主体不明确

保健用品的监管主体模糊不清[5]。保健用品不同于保健食品、药品及医疗器械,因此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保健用品并无监管权限。但是保健用品从注册审批到到生产销售的每一程序中都应有明确的监管主体[1],从而保证保健用品的安全可靠性。

4.1.3 保健用品广告缺乏管制

保健用品的广告缺乏卫计委或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的审核与监督。经调研发现广告宣传有利于促进保健用品销售,被调查的45%的消费者因为广告宣传而购买保健用品,且发现目前保健用品的宣传上存在夸大其词,弄虚作假的现象。部分保健用品的生产及销售企业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对产品的疗效进行夸大、模糊宣传、误导消费者进行消费。

综上可看出,北京市保健用品的监管情况不容乐观。在此种现状下,北京市政府以及卫生监管部门应当提高重视,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从根本上改善保健用品市场的情况。

4.2 对策及建议

4.2.1 制定及完善保健用品法律法规

目前国家尚无保健用品的管理法规,并且对保健用品的界定也尚不明确,在全国范围内,保健用品的管理较为混乱[6]。鉴于此情况,国家应提高重视,尽快制定保健用品相关法规,确定保健用品的卫生监督管理机构、审批部门和程序,使保健用品尽快进入规范有序公平竞争的轨道,让保健用品真正为消费者起到保健作用[7]。

在北京市保健用品的市场需求下,保健用品的产业发展潜力和空间巨大,更应出台一部专门针对保健用品市场的专门性法律法规,为北京市保健用品的生产、销售、流通保驾护航,为消费者的安全以及合法权利提供保证。

4.2.2 对保健用品的注册审批实行统一标准

必须对保健用品的注册审批(例如保健用品的审批权限、申报条件及统一的批文)实行统一的标准。严格实行行政许可制度,明确审批权限,依法对注册产品进行审查,通过才可颁发许可证或执照。根据北京市现实情况参照具体标准制定切实可行的申报条件及产品批准文号制度,对保健用品进行规范化治理;并要进一步加强保健用的卫生鉴定方法,规范化保健用品的卫生标准、安全性及功效评价标准、程序和方法。

4.2.3 明确保健用品的监管主体

因保健用品的特殊性,在保健用品的生产、销售、流通环节要严格明确监管主体,做好保健用品的监管控制工作。生产企业必须经过行政许可,依法取得生产的批准文书。北京市卫生计生委行政审批办公室负责对北京市的保健用品进行审批。保健用品的生产过程,各项指标需按照市卫计委给出的标准进行生产。卫生、工商等部门负责定期对保健用品进行监督及检查。区、县的卫生、工商等部门应负责对保健用品的销售、流通环节进行日常监督及检查[8]。

4.2.4 规范保健用品的宣传方式

针对保健用品夸大宣传的现象需规范宣传,完善保健用品广告的监管机制,加大对虚假违法广告的处罚力度。根据保健用品的特殊性同时参照《广告法》等法律中的相关规定制定行之有效的针对保健用品的法律法规。明确指出保健用品广告审核,监查主体,制定保健用品广告设计、制作、标准,以及对违法违规广告的处罚规定[1]。

5 结论

通过此次研究发现,北京市现无保健用品的明确定义,消费者对于保健用品的认知存在误区。保健用品市场情况混乱,监管主体不明确。在此情况下,不仅保健用品行业停滞不前,消费者的权益也受到了侵害。

保健用品行业的发展对于促进北京市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的健康以及生活水平有积极的作用。但是保健用品的无序发展是制约其平稳发展的重要问题,只有加强立法、加大监管、明确定义、统一标准、规范宣传,才能促进北京市保健用品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金银龙.保健用品定义和分类方法初探[J].中国卫生监督,1997,4(1):2.

[2]刘建书,李雪梅.保健用品研究指南[M].陕西:西安出版社,2002:2-3.

[3]韩良峰,祝刚,等.保健用品的发展、管理与“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目标”[J].河南预防医学,1994:283-284.

[4]李涛.法国保健品和功能食品市场潜力巨大[N].中国食品质量报,2008.

[5]刘玉璐.吉林省保健用品立法相关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

[6]李凤霞,李莉,张绍勇,等.山东省保健用品卫生问题及管理对策[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1(17):496.

[7]陈几香.我国保健品广告规范化管理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09.

[8]王辉.保健用品有批无管亟待治理[J].首都医药,2010(3):11.

健康管理市场调研报告第2篇

    目前,我国对于富裕人群没有固定定义。因此,高端健康保险市场需求和潜力,从不同角度估算有不同的结论。有研究指出,富裕人群(也有称为高端人群)一般指年收入中个人收入在15万元左右及以上、家庭收入达到20万元左右及以上的人群,或者政府、企业事业单位的中高级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等。按照这一标准,《中国高端人群消费研究》(慧聪网)估计,我国富裕人群数量约占总人口的2.3%,约3152万人。

    富裕人群的医疗消费特点是:(1)富裕人群在基本医疗保险报销了一部分费用后,都具备承担其他一般性医疗消费的能力,其高端医疗保障需求主要解决高额医疗费用(如癌症、器官移植、植物人等特重大疾病)的报销问题。汇丰人寿2012年《中国富裕人群调查报告》显示,富裕人群的最大财务需求是重疾保障(93%),其次为养老保障(81%)和子女教育金储备(78%),以及补偿因疾病造成的其他经济损失。(2)在富裕人群中的一部分高净值人群,即一般指个人金融资产和投资性房产等可投资资产在600万元以上的人群,这类人群,经济实力很强,不太需要单纯补偿其医疗费用,而是希望通过保险公司的资源整合和系统管理能力,购买高端健康保险及附加的个性化健康服务产品,获得量身定做的系统化、持续性的优质的医疗、健康服务。据2012年3月胡润研究院的调查显示,中国个人资产高净值人群达270万人。(3)上述人群由于财富并不缺乏,对生活品质和质量更加重视,且具备一定的健康认知能力,但由于生活、工作和精神压力大,很多人带有这样那样的健康问题,甚至处于疾病状态,因此更加注重健康管理服务。据一项调查显示,自我评价时,约50%左右的人群健康状况从“一般”到“非常不好”,其中亚健康状态为42.7%,慢性病状态为19.9%。

    根据这一需求特点,高端健康保险市场潜在规模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预测:(1)高端健康保险市场,指购买高端商业医疗保险、疾病保险、护理保险等健康保险产品的保费收入的潜力;(2)中高端健康管理服务市场,指购买包括家庭医生(或私人保健医生)、诊疗绿色通道、专家诊疗、健康体检及其他健康管理服务(如健康咨询、健康讲座、健康评估、健康监测、饮食运动管理、心理咨询与干预和慢性病管理等)费用的潜力。据汇丰人寿《中国富裕人群调查报告》显示,在提供的健康管理服务项目中,50%受访者看重医疗服务品质,其中,37%看重安排专家医生手术及治疗,90%受访者最希望在国内的知名医院接受治疗,88%受访者表示海外就医对重疾治疗有帮助;90%以上受访者认为早期诊断、及时治疗、保持良好心态、控制饮食、适度运动及定期全面的深度体检是预防疾病的有效方式。《2008中国卫生服务调查研究—第四次家庭健康询问调查分析报告》显示,城乡居民家庭年人均医药卫生支出费用占家庭生活消费性支出比重为10.8%,假设富裕人群按个人(或家庭)年收入15万元中10.8%为医药卫生支出计,其中40%用于购买商业健康保险及健康管理服务,即占收入的4.32%。汇丰人寿《中国富裕人群调查报告》显示的结果:富裕人群愿意为医疗保障支付的保费预算为家庭平均年收入的9%左右,相比较而言,上述估算仍较为保守。

    基于前述假设,人均年健康保障保费及费用支出约6480元(包括医疗保险,主要解决基本医疗保险之外的个人自费、按比例分担及超最高限额的医疗费用和其他误工费补偿问题等;疾病保险、护理保险等,主要定额补偿因疾病带来的其他费用损失。总的月均费用支出约540元),年健康保障总需求约2042亿元。其中,人均年健康管理服务费按1000元计,包括家庭医生、私人保健医生、健康咨询、健康指导及其他健康服务等费用,年健康管理服务总需求约315亿元。也就是说,至少富裕人群中,这两项医疗保障需求,年市场潜在规模超过了2000亿元,而实际上,2011年商业健康保险总的保费收入只有691.72亿元,与上述预测的潜力相比,还有巨大的市场空间。

    高端健康保险市场发展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保险行业,高端健康保险还没有形成独立的业务板块和成熟的市场。经营高端健康保险的各个保险公司,经营策略还不够清晰,产品种类还比较零散,服务人群还非常有限,保费规模和盈利能力都很小,还没有在民众中树立起良好的专业服务形象和品牌影响力。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目前我国的优质医疗和健康服务资源主要集中在公立医疗机构方面,市场开放度非常有限,没有形成独有的服务体系。保险公司要利用“优质优价”的市场机制来建立服务平台,并获得这些服务资源,还有很多政策和运作的障碍,直接制约了保险公司开拓相关业务市场。二是保险公司对医改形势下,如何发展适宜的高端健康保险业务缺乏明确定位及一整套战略思路,且对民众健康保障需求了解不深、特点研究不够,同时,提供高端健康保险服务的专业化运营管理和风险控制能力还比较弱,较难形成应有的服务品牌和营利来源。

    开拓高端健康保险市场的意义和对策

    作为我国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有机组成部分的商业健康保险,大力开拓高端健康保险市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发挥自身优势,提供基本医疗保障未涵盖的高端健康保险、疾病保险、护理保险和失能保险,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2)设计针对性强、特色鲜明的健康保险产品和健康管理服务,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健康保障需求,促进民众健康意识的提高,减少和改善疾病的发生发展。(3)利用与医疗服务提供者灵活的合作机制和“优质优价”的杠杆作用,引导高、中、低端的医疗服务资源有效利用,促进医疗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效益的提高。(4)丰富产品体系,提升服务能力,突出自身特色,树立专业品牌,逐步形成差异化的服务领域,促进商业健康保险持续健康发展。

    对此,商业健康保险应牢牢抓住医改契机,高度重视高端健康保险市场的开发。具体建议如下:

    一是深入研究医改政策,全面分析保险业在与医疗服务提供者合作、利用医疗服务资源、控制医疗风险上的政策机遇和挑战,确定开展高端健康保险业务的战略定位和经营举措。

    二是根据富裕人群健康保障需求特点,细化目标市场和服务人群,开发系列化的健康保险产品和健康管理服务计划,逐步形成涵盖健康、亚健康、疾病等健康周期,病前健康维护、病中诊疗管理、病后康复指导等全过程,既补偿医疗费用,又提供健康服务的全面健康保障产品体系。

    三是争取各地政府和主管部门支持,加大资源投入,强化与医疗机构尤其是拥有优质资源的医疗机构的战略合作,利用多种付费方式和合理补偿机制,调动医疗服务提供者的积极性,尽快搭建由“内部服务队伍——家庭医生(私人保健医生)——特色医院(科室)——着名专家”组成的服务网络平台。

健康管理市场调研报告第3篇

目前,我国对于富裕人群没有固定定义。因此,高端健康保险市场需求和潜力,从不同角度估算有不同的结论。有研究指出,富裕人群(也有称为高端人群)一般指年收入中个人收入在15万元左右及以上、家庭收入达到20万元左右及以上的人群,或者政府、企业事业单位的中高级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等。按照这一标准,《中国高端人群消费研究》(慧聪网)估计,我国富裕人群数量约占总人口的2.3%,约3152万人。

富裕人群的医疗消费特点是:(1)富裕人群在基本医疗保险报销了一部分费用后,都具备承担其他一般性医疗消费的能力,其高端医疗保障需求主要解决高额医疗费用(如癌症、器官移植、植物人等特重大疾病)的报销问题。汇丰人寿2012年《中国富裕人群调查报告》显示,富裕人群的最大财务需求是重疾保障(93%),其次为养老保障(81%)和子女教育金储备(78%),以及补偿因疾病造成的其他经济损失。(2)在富裕人群中的一部分高净值人群,即一般指个人金融资产和投资性房产等可投资资产在600万元以上的人群,这类人群,经济实力很强,不太需要单纯补偿其医疗费用,而是希望通过保险公司的资源整合和系统管理能力,购买高端健康保险及附加的个性化健康服务产品,获得量身定做的系统化、持续性的优质的医疗、健康服务。据2012年3月胡润研究院的调查显示,中国个人资产高净值人群达270万人。(3)上述人群由于财富并不缺乏,对生活品质和质量更加重视,且具备一定的健康认知能力,但由于生活、工作和精神压力大,很多人带有这样那样的健康问题,甚至处于疾病状态,因此更加注重健康管理服务。据一项调查显示,自我评价时,约50%左右的人群健康状况从“一般”到“非常不好”,其中亚健康状态为42.7%,慢性病状态为19.9%。

根据这一需求特点,高端健康保险市场潜在规模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预测:(1)高端健康保险市场,指购买高端商业医疗保险、疾病保险、护理保险等健康保险产品的保费收入的潜力;(2)中高端健康管理服务市场,指购买包括家庭医生(或私人保健医生)、诊疗绿色通道、专家诊疗、健康体检及其他健康管理服务(如健康咨询、健康讲座、健康评估、健康监测、饮食运动管理、心理咨询与干预和慢性病管理等)费用的潜力。据汇丰人寿《中国富裕人群调查报告》显示,在提供的健康管理服务项目中,50%受访者看重医疗服务品质,其中,37%看重安排专家医生手术及治疗,90%受访者最希望在国内的知名医院接受治疗,88%受访者表示海外就医对重疾治疗有帮助;90%以上受访者认为早期诊断、及时治疗、保持良好心态、控制饮食、适度运动及定期全面的深度体检是预防疾病的有效方式。《2008中国卫生服务调查研究—第四次家庭健康询问调查分析报告》显示,城乡居民家庭年人均医药卫生支出费用占家庭生活消费性支出比重为10.8%,假设富裕人群按个人(或家庭)年收入15万元中10.8%为医药卫生支出计,其中40%用于购买商业健康保险及健康管理服务,即占收入的4.32%。汇丰人寿《中国富裕人群调查报告》显示的结果:富裕人群愿意为医疗保障支付的保费预算为家庭平均年收入的9%左右,相比较而言,上述估算仍较为保守。

基于前述假设,人均年健康保障保费及费用支出约6480元(包括医疗保险,主要解决基本医疗保险之外的个人自费、按比例分担及超最高限额的医疗费用和其他误工费补偿问题等;疾病保险、护理保险等,主要定额补偿因疾病带来的其他费用损失。总的月均费用支出约540元),年健康保障总需求约2042亿元。其中,人均年健康管理服务费按1000元计,包括家庭医生、私人保健医生、健康咨询、健康指导及其他健康服务等费用,年健康管理服务总需求约315亿元。也就是说,至少富裕人群中,这两项医疗保障需求,年市场潜在规模超过了2000亿元,而实际上,2011年商业健康保险总的保费收入只有691.72亿元,与上述预测的潜力相比,还有巨大的市场空间。

高端健康保险市场发展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保险行业,高端健康保险还没有形成独立的业务板块和成熟的市场。经营高端健康保险的各个保险公司,经营策略还不够清晰,产品种类还比较零散,服务人群还非常有限,保费规模和盈利能力都很小,还没有在民众中树立起良好的专业服务形象和品牌影响力。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目前我国的优质医疗和健康服务资源主要集中在公立医疗机构方面,市场开放度非常有限,没有形成独有的服务体系。保险公司要利用“优质优价”的市场机制来建立服务平台,并获得这些服务资源,还有很多政策和运作的障碍,直接制约了保险公司开拓相关业务市场。二是保险公司对医改形势下,如何发展适宜的高端健康保险业务缺乏明确定位及一整套战略思路,且对民众健康保障需求了解不深、特点研究不够,同时,提供高端健康保险服务的专业化运营管理和风险控制能力还比较弱,较难形成应有的服务品牌和营利来源。

开拓高端健康保险市场的意义和对策

作为我国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有机组成部分的商业健康保险,大力开拓高端健康保险市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发挥自身优势,提供基本医疗保障未涵盖的高端健康保险、疾病保险、护理保险和失能保险,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2)设计针对性强、特色鲜明的健康保险产品和健康管 理服务,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健康保障需求,促进民众健康意识的提高,减少和改善疾病的发生发展。(3)利用与医疗服务提供者灵活的合作机制和“优质优价”的杠杆作用,引导高、中、低端的医疗服务资源有效利用,促进医疗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效益的提高。(4)丰富产品体系,提升服务能力,突出自身特色,树立专业品牌,逐步形成差异化的服务领域,促进商业健康保险持续健康发展。

对此,商业健康保险应牢牢抓住医改契机,高度重视高端健康保险市场的开发。具体建议如下:

一是深入研究医改政策,全面分析保险业在与医疗服务提供者合作、利用医疗服务资源、控制医疗风险上的政策机遇和挑战,确定开展高端健康保险业务的战略定位和经营举措。

二是根据富裕人群健康保障需求特点,细化目标市场和服务人群,开发系列化的健康保险产品和健康管理服务计划,逐步形成涵盖健康、亚健康、疾病等健康周期,病前健康维护、病中诊疗管理、病后康复指导等全过程,既补偿医疗费用,又提供健康服务的全面健康保障产品体系。

三是争取各地政府和主管部门支持,加大资源投入,强化与医疗机构尤其是拥有优质资源的医疗机构的战略合作,利用多种付费方式和合理补偿机制,调动医疗服务提供者的积极性,尽快搭建由“内部服务队伍——家庭医生(私人保健医生)——特色医院(科室)——着名专家”组成的服务网络平台。

健康管理市场调研报告第4篇

高端健康保险市场需求和潜力

目前,我国对于富裕人群没有固定定义。因此,高端健康保险市场需求和潜力,从不同角度估算有不同的结论。有研究指出,富裕人群(也有称为高端人群)一般指年收入中个人收入在15万元左右及以上、家庭收入达到20万元左右及以上的人群,或者政府、企业事业单位的中高级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等。按照这一标准,《中国高端人群消费研究》(慧聪网)估计,我国富裕人群数量约占总人口的2.3%,约3152万人。

富裕人群的医疗消费特点是:(1)富裕人群在基本医疗保险报销了一部分费用后,都具备承担其他一般性医疗消费的能力,其高端医疗保障需求主要解决高额医疗费用(如癌症、器官移植、植物人等特重大疾病)的报销问题。汇丰人寿2012年《中国富裕人群调查报告》显示,富裕人群的最大财务需求是重疾保障(93%),其次为养老保障(81%)和子女教育金储备(78%),以及补偿因疾病造成的其他经济损失。(2)在富裕人群中的一部分高净值人群,即一般指个人金融资产和投资性房产等可投资资产在600万元以上的人群,这类人群,经济实力很强,不太需要单纯补偿其医疗费用,而是希望通过保险公司的资源整合和系统管理能力,购买高端健康保险及附加的个性化健康服务产品,获得量身定做的系统化、持续性的优质的医疗、健康服务。据2012年3月胡润研究院的调查显示,中国个人资产高净值人群达270万人。(3)上述人群由于财富并不缺乏,对生活品质和质量更加重视,且具备一定的健康认知能力,但由于生活、工作和精神压力大,很多人带有这样那样的健康问题,甚至处于疾病状态,因此更加注重健康管理服务。据一项调查显示,自我评价时,约50%左右的人群健康状况从“一般”到“非常不好”,其中亚健康状态为42.7%,慢性病状态为19.9%。

根据这一需求特点,高端健康保险市场潜在规模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预测:(1)高端健康保险市场,指购买高端商业医疗保险、疾病保险、护理保险等健康保险产品的保费收入的潜力;(2)中高端健康管理服务市场,指购买包括家庭医生(或私人保健医生)、诊疗绿色通道、专家诊疗、健康体检及其他健康管理服务(如健康咨询、健康讲座、健康评估、健康监测、饮食运动管理、心理咨询与干预和慢性病管理等)费用的潜力。据汇丰人寿《中国富裕人群调查报告》显示,在提供的健康管理服务项目中,50%受访者看重医疗服务品质,其中,37%看重安排专家医生手术及治疗,90%受访者最希望在国内的知名医院接受治疗,88%受访者表示海外就医对重疾治疗有帮助;90%以上受访者认为早期诊断、及时治疗、保持良好心态、控制饮食、适度运动及定期全面的深度体检是预防疾病的有效方式。《2008中国卫生服务调查研究—第四次家庭健康询问调查分析报告》显示,城乡居民家庭年人均医药卫生支出费用占家庭生活消费性支出比重为10.8%,假设富裕人群按个人(或家庭)年收入15万元中10.8%为医药卫生支出计,其中40%用于购买商业健康保险及健康管理服务,即占收入的4.32%。汇丰人寿《中国富裕人群调查报告》显示的结果:富裕人群愿意为医疗保障支付的保费预算为家庭平均年收入的9%左右,相比较而言,上述估算仍较为保守。

基于前述假设,人均年健康保障保费及费用支出约6480元(包括医疗保险,主要解决基本医疗保险之外的个人自费、按比例分担及超最高限额的医疗费用和其他误工费补偿问题等;疾病保险、护理保险等,主要定额补偿因疾病带来的其他费用损失。总的月均费用支出约540元),年健康保障总需求约2042亿元。其中,人均年健康管理服务费按1000元计,包括家庭医生、私人保健医生、健康咨询、健康指导及其他健康服务等费用,年健康管理服务总需求约315亿元。也就是说,至少富裕人群中,这两项医疗保障需求,年市场潜在规模超过了2000亿元,而实际上,2011年商业健康保险总的保费收入只有691.72亿元,与上述预测的潜力相比,还有巨大的市场空间。

高端健康保险市场发展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保险行业,高端健康保险还没有形成独立的业务板块和成熟的市场。经营高端健康保险的各个保险公司,经营策略还不够清晰,产品种类还比较零散,服务人群还非常有限,保费规模和盈利能力都很小,还没有在民众中树立起良好的专业服务形象和品牌影响力。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目前我国的优质医疗和健康服务资源主要集中在公立医疗机构方面,市场开放度非常有限,没有形成独有的服务体系。保险公司要利用“优质优价”的市场机制来建立服务平台,并获得这些服务资源,还有很多政策和运作的障碍,直接制约了保险公司开拓相关业务市场。二是保险公司对医改形势下,如何发展适宜的高端健康保险业务缺乏明确定位及一整套战略思路,且对民众健康保障需求了解不深、特点研究不够,同时,提供高端健康保险服务的专业化运营管理和风险控制能力还比较弱,较难形成应有的服务品牌和营利来源。

开拓高端健康保险市场的意义和对策

作为我国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有机组成部分的商业健康保险,大力开拓高端健康保险市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发挥自身优势,提供基本医疗保障未涵盖的高端健康保险、疾病保险、护理保险和失能保险,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2)设计针对性强、特色鲜明的健康保险产品和健康管理服务,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健康保障需求,促进民众健康意识的提高,减少和改善疾病的发生发展。(3)利用与医疗服务提供者灵活的合作机制和“优质优价”的杠杆作用,引导高、中、低端的医疗服务资源有效利用,促进医疗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效益的提高。(4)丰富产品体系,提升服务能力,突出自身特色,树立专业品牌,逐步形成差异化的服务领域,促进商业健康保险持续健康发展。

对此,商业健康保险应牢牢抓住医改契机,高度重视高端健康保险市场的开发。具体建议如下:

一是深入研究医改政策,全面分析保险业在与医疗服务提供者合作、利用医疗服务资源、控制医疗风险上的政策机遇和挑战,确定开展高端健康保险业务的战略定位和经营举措。

二是根据富裕人群健康保障需求特点,细化目标市场和服务人群,开发系列化的健康保险产品和健康管理服务计划,逐步形成涵盖健康、亚健康、疾病等健康周期,病前健康维护、病中诊疗管理、病后康复指导等全过程,既补偿医疗费用,又提供健康服务的全面健康保障产品体系。

三是争取各地政府和主管部门支持,加大资源投入,强化与医疗机构尤其是拥有优质资源的医疗机构的战略合作,利用多种付费方式和合理补偿机制,调动医疗服务提供者的积极性,尽快搭建由“内部服务队伍——家庭医生(私人保健医生)——特色医院(科室)——著名专家”组成的服务网络平台。

健康管理市场调研报告第5篇

“为强化协会职业安全健康服务能力,为我国职业病防治工作水平提供优质服务,协会成立了职业安全健康办公室,专门研究、开展职业安全健康促进工作,并已成为协会的主体工作之一。”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职业安全健康办公室主任杨书宏介绍说,为了推进我国的职业安全健康的发展,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开展了一系列相关工作。

开展职业健康调研

协会在业务上接受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的领导。杨书宏说:“多年来,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积极配合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的工作,开展了职业健康调研,为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制定监管政策,提供科技和技术支持。以近年来开展的活动为例,协会承担总局《职业安全健康监管标准制定五年规划》《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发展规划》等课题研究,开展了煤矿企业职业危害防治现状调研,煤矿作业场所粉尘管理限值调研,调研并起草了《沈阳市职业卫生监督管理条例》,编制了《延长石油职业安全健康发展规划》等。”

2009年,为掌握我国煤矿行业职业危害及防治工作进展情况,深入分析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职业危害防治工作的具体措施和政策建议,协会与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开展了我国煤矿企业职业危害防治情况调研项目,协会组织完成了对北京、山东、辽宁、安徽、湖南、山西、河北、重庆8个省市,14个国有重点煤矿集团和部分地方国有及乡镇煤矿的职业危害情况的现场调研,为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制定煤矿职业安全健康政策提供了依据。

2012年初,为深入贯彻落实职业病防治法,逐步完善职业安全健康标准,科学规划、总量控制、合理布局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协会圆满完成了国家安全监管总局职业健康司委托的《职业安全健康监管标准制定五年规划》《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发展规划》课题研究,为总局组织部署职业安全健康标准制定和规划审批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提供了科学依据。

2012年,沈阳市为结合本市的实际,深入贯彻落实《职业病防治法》,以委托立法的方式,委托中国职业健康协会调研并起草制订《沈阳市职业卫生监督管理条例》。协会组织多方面的专家,先后多次深入沈阳市有代表性的装备制造、陶瓷、家具、制鞋、化工制药等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并且按行业召开座谈会,同时对区县安监局、技术服务机构进行分组座谈,紧紧围绕沈阳市职业卫生监督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突出法律规范和工作要求,解决实际问题,并于2012年底完成了起草工作,受到了沈阳市法制办和人大法工委的赞许。

2012-2013年,针对我国目前煤矿作业场所粉尘浓度限值存在着多个标准不统一和可操作性不强的现状,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立项开展煤矿作业场所粉尘浓度管理限值调研项目,得到了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的大力支持。协会组织包括总局职业安全卫生研究中心、中煤科工集团、神华集团、京煤集团等社会力量,以及数十名专家,分赴全国5省20个具有代表性的煤矿,对不同矿井规模、不同煤种、不同采煤方式下的游离二氧化硅和呼吸性粉尘进行现场采样,然后再进行科学试验、论证分析,并进行了尘肺病的流行病学调查,预计在2013年底,将提交一份既符合我国煤炭生产技术水平,又不会导致矿工罹患尘肺病的煤矿作业场所粉尘管理限值标准及检测规范。

2013年,协会受延长石油集团的委托,为延长石油集团制订职业安全健康发展规划,针对油气、煤矿、炼油化工、综合产业、安全文化5个模块开展广泛调研,结合延长石油职业病防治的实际问题,形成延长石油职业安全健康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推动延长石油集团职业病防治工作上水平,为石油行业职业健康工作起到了示范作用。

为政府助力

杨书宏介绍说,“除了积极开展职业健康调研,为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制定监管政策服务以外,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还认真做好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委托的各项职业健康服务工作。”

从2006年开始,协会就承担了全国安全生产标准委员会防尘防毒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的工作,负责组织标准的申报、任务委托、审查和宣贯等工作。截至2012年底,累计下达标准制修订任务85项,已完成并实施41项。

自2009年以来,受国家安全监管总局职业健康司的委托,协会还组织编写了《职业健康监督检查人员培训与考核大纲》《用人单位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培训与考核大纲》《用人单位主要负责人培训与考核大纲》,同时编写出版了《职业健康监督管理培训教材》第一版和第二版,第三版也将于2013年年底出版,用于全国职业健康监管人员的培训。

受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的委托,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还每年组织召开全国职业安全健康工作经验交流会,自2010年以来,共表彰职业安全健康工作先进单位42家。经验交流会对职业安全健康方面的好经验进行了有效的宣传和推广,起到了以点带面、发挥先进典型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从而推动了全国职业危害防治工作。

健康管理市场调研报告第6篇

一、疫情防控工作

(一)全员投身疫情防控阻击战

1. 提前响应,提供参谋支撑。省卫健委通报华南海鲜市场疫情信息后,立即紧急储备物资,开展专业队伍培训、组建应急队伍、搭建防控专班,为郧西卫生应急早响应及初期防护物资保重点提供参谋、支撑。

2.明确分工,建立协同联动机制。一是建立分工负责管理机制。抽调专班充实进入县指挥部疫情防控组,成立了疫情信息、分析研判、流调处置、密接管理、档案收集5个小组,做到职责清、任务明、互补位。二是健全高效联动运行机制。与医疗救治、农村社区、交通保障组和公安部门无缝衔接、联动协作,推动流行病学调查深入开展,密接追踪扩面加速,分析研判更加科学,各项报告提质增效。三是完善交办反馈会商制度。落实早交办、晚反馈、联席会议制度,研究存在的问题,完善工作措施。

3. 科学研判,提供疫情动态分析。一是科学研判疫情走势。收集各方面疫情信息,动态研判、系统分析、及时反馈疫情发展趋势。二是适时调整防控策略。审慎论证、积极建言,为指挥部适时调整和优化防控策略提供科学研判支撑。

4. 深挖细查,逐例办实流调“案件”。一是“疾控+公安”联合调查。组建5个病区流调组、5个外调队和1个大数据专班,对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和不明原因发热病人的行动轨迹和密切接触者进行深挖细查,累计开展41例确诊、40例疑似病例流调,管理病例密切接触者1528人。二是追踪排查细致精准。在病区初步流调基础上,外调队再次对所有对象进行全面追踪调查,确保不漏一人。三是按照“发热即疑似”原则,将不明原因发热病人纳入流调管理。

5. 主动服务,落实防控技术指导。一是规范培训示教,确保应采尽采。组织县乡卫生专业人员开展专题培训,现场采样示教、确保生物安全,保证应采尽采。二是严把技术规范,确保消杀质量。成立两个专班分别负责疫点终末消毒和全县预防性消毒技术指导,为社会面干净夯实基础。适时将消毒重点转向室内及人群聚集性场所,避免过量消杀造成次生污染。

(二)全力服务复工复产

1.提供配套服务,确保安全复工。一是主动服务。专班指导,协助拟复工企业、商超、扶贫车间做实做细复工复产方案。二是精准服务。指导企业精准摸排返岗员工14天内健康监测信息,逐一比对“四类人员”信息。三是现场服务。现场指导发热门诊、预检分诊流程,培训环境消杀、健康监测技术,突出重点场所封闭管理和日常防控督导。举办重点场所防控技术骨干培训和教育系统视频调度培训,现场讲解复工、复学前后新冠肺炎防控、春季传染病防控、消毒技术规范等知识要点。

2. 加强督导指导,服务复工复产。抽调专人组成督导指导专班,对人流量大的服务行业及单位进行疫情防控技术指导和督导,对93 家规上企业和商贸企业复工复产疫情防控进行现场指导,送达指导意见书160余份,跟踪督办问题隐患整改。

3.规范开展社区人群血清流行病学调查。4月中旬,采取容量比例抽样方法,对5个村、117户、227人进行了个案调查,采样开展核酸、抗体检测,经省市复核,未发现无症状感染者,用社会面干净的调查数据支撑复工复产有序推进。

(三)坚持常态化精准防控

6月中旬,湖北省应急响应调整为三级,疫情防控转入常态化精准防控与局部应急处置相结合阶段。郧西疾控继续恪守“争取用专防机构非常态的工作,尽力为经济社会常态运行保驾护航”的信条,落实人、物、地同防措施,做足战疫打满全场准备,坚持“晴天带伞、撑伞避雨、打伞干活、修伞补强”,做到防控不松懈、疫情不反弹、发展不停步。

1. 落实人防措施,严防疫情反弹。做到入境人员专班接返、全程闭环,国内中高风险区人员及时排查、规范管控,上级推送信息及时比对、反馈处理。

2. 推进核酸应检尽检、愿检尽检。根据省市要求,扎实开展13类“应检尽检”重点人群排查摸底,按规定限时、定期开展核酸检测,实现“应检尽检”全覆盖。动员干部职工、复课学生、复工员工愿检尽检、能检尽检。截止11月底,全县累计完成核酸检测72955份,其中应检尽检人群检测45961人次,重点场所环境和冷链食品检测6893次;动员愿检尽检20141人次。

3.严格物防地防,严防疫情输入。定期开展医疗机构、公共场所、生鲜产品销售加工单位、冷库、冷链车辆及从业人员抽样监测,日监测样品达150份以上;开展食品溯源,对进口冷冻产品及国内中高风险地区流入郧西生鲜产品加大抽检力度,对上级下发风险清单产品一律下架、封存、销毁;利用新媒体宣传倡导食品加工充分熟透;指导督促餐饮行业暂停供应生食肉类菜品。时刻紧盯农贸市场、交通工具、医疗机构、老旧小区、地下污水管网等5类场所,坚持每周监测管控。

4. 做好秋冬季传染病防控应对准备。一是及时规范处置学校传染病疫情。对复学后出现的每一起发热病例均转入发热门诊收治,对聚集性发热疫情及时组织县级专家会诊甄别或转入县级救治,并扩大监测排查,落实日报零报。二是持续开展传染病预警监测。严格传染病风险评估制度,每日对全县报告的传染病进行分析研判,发现聚集性疫情2小时内上报,每周汇总研判。

5. 扎实开展大培训、大练兵、大督查。利用8、9两个月的窗口期,扎实开展大培训、大练兵、大督查活动,为应对可能发生的新冠疫情作好充分准备。

二、疾控业务工作

(一)规范传染病管理,科学处置突发事件

1. 卫生应急机制进一步完善。一是学校传染病早期预警机制更加完善,预警、处置学校传染病疫情数十起。二是应急准备更加充分,加强应急物资储备,举办新冠肺炎流行病学调查、检验检测、消杀及应急健康教育传播能力提升培训班,县乡医疗机构、公安干警、电信运营企业人员均参加了培训。三是积极承办由疾控、公安、医院、监督、政府、乡镇卫生院等单位参加的2020年度卫生应急演练活动,再现疫情防控场景,邀请县疫情防控指挥部各组室负责人、县乡医疗卫生单位负责人、社区干部及应急队员代表参与现场观摩,磨合队伍、提高应对处置能力。四是为“中高考”和县内较大活动提供疫情防控、卫生应急保障。五是积极参与技能竞赛比武,荣获十堰市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技能竞赛团体三等奖。

2. 传染病管理质量持续加强。全县网络直报法定传染病18种3351例,发病前五位分别是乙肝、流行性感冒、其它感染性腹泻、肺结核、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7起(新冠肺炎首例及聚集性疫情),均为未分级。处理国家传染病预警信息系统发出的预警7种353起,排除137起。

(二)落实重点传染病防治任务

1.艾滋病防控措施落实到位。截止11月底,新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病人22例(本地报告7例),在管在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病人77人。积极协调落实了艾滋病感染者或病人生活救助9万元,落实医疗救助和教育扶持政策,特殊人群维稳处置有力,保持了无艾滋病病人信访的记录。

2. 肺结核病防治质量稳步提高。截止11月底,登记初诊疑似肺结核病人1238人,初诊查痰1218人,查出并治疗活动性肺结核285例。扎实开展结核病专项筛查工作,全县筛查师生61126人,筛查强阳性327人,阳性率0.5%,发现结核病患者20人,已行规范的抗结核治疗管理。

(三)规范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1.居民健康档案建档达标。多个乡镇与北京国安广传公司合作,运行“互联网+渐健家医”信息系统配套院外查体车,整村推进一站式健康管理服务,获得社区居民、公卫团队的一致好评。截止11月底,全县累计建立纸质档案43548人,建档率98%,动态使用23951份,档案动态使用率55%。

2.健康教育与促进成效显著。与县电视台、广播电台合作,常年开设健康教育栏目。结合疫情防控、三减三健、健康生活方式和艾滋病防治知识普及等活动,县级累计开展公众咨询活动9次、健康巡讲19场次,覆盖3.5万人次;乡镇、村级开展健康知识讲座1898场次,覆盖2.8万人次。对上津、观音、马安3个乡镇6个行政村300人次开展了贫困地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监测,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25.33%。

3.贫困地区健康素养促进行动有序推进。一是开展健康教育进农村、进家庭、进学校行动,为5万多户精准扶贫对象每户发放了明白纸、健康实物、健康教育处方,培养了1个明白人。二是与县教育局联合,新创建健康促进学校45所,各中小学校均开设健康教育课,做到有课程表、有教师、有教材、有测试。三是县卫健局为村卫生室添置了音像播放设备,县直卫生健康单位和部分乡镇卫生院开通了公众微信号,定期更新内容,传播健康核心知识。四是县疾控中心与郧西在线、县电视台、广播电台合作,开设健康教育栏目,滚动播放健康科普知识。五是天河水乡健康绿道建设方案通过县级会商,正加快推进,预计春节前建成投入使用。

4.免疫规划工作规范实施。全县各产科接种点新生儿建档2875人。全县一类疫苗接种67477剂次,报告接种率达99.37%。报告疑似麻疹病例11例,排除11例。报告15岁以下乙肝1例。报告AEFI 17例,无异常反应个案调查。县乡医疗机构疫苗全程追溯系统建设基本完成,年内投入使用。

5.慢性病患者管理日趋规范。一是落实了一年一次体检和四次及以上面对面随访,对血压、血糖危象及连续两次控制不满意患者,及时转诊并随访转诊情况。二是疾控中心和各乡镇卫生院均建立了季度真实性和满意度核查制度,核查结果直接与公共卫生经费挂钩。截止11月底,管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54565人,规范管理47472人,规范管理率87%,最近一次随访血压达标28374人,血压控制率52%;管理2型糖尿病患者11326人,规范管理9740人,规范管理率86%;最近一次随访空腹血糖达标6343人,血糖控制率56%。

6. 65岁以上老年人管理质量稳步提升。一是通过集中和入户方式开展个性化健康指导。二是印制、发放老年人免费体检告知单,保证了辖区65岁以上老年人均能享受免费体检服务。三是送检血样和化验单实行双签字、保障真实性。四是建立了体检辅检结果反馈机制,确保对象知晓体检结果、配合依从服务。五是对流动到县城区的管理对象,由乡镇预约在县直医疗机构落实免费服务。截止11月底,健康体检47532人,健康管理43261人,健康管理率70.1%。

7.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到位。借助“春季攻势行动”,对检出率较低的乡镇开展集中筛查、诊断。累计管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3125人,其中规范管理2696人,随访13577人次。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健康管理市场调研报告第7篇

一、疫情防控工作

(一)全员投身疫情防控阻击战

1. 提前响应,提供参谋支撑。省卫健委通报华南海鲜市场疫情信息后,立即紧急储备物资,开展专业队伍培训、组建应急队伍、搭建防控专班,为郧西卫生应急早响应及初期防护物资保重点提供参谋、支撑。

2.明确分工,建立协同联动机制。一是建立分工负责管理机制。抽调专班充实进入县指挥部疫情防控组,成立了疫情信息、分析研判、流调处置、密接管理、档案收集5个小组,做到职责清、任务明、互补位。二是健全高效联动运行机制。与医疗救治、农村社区、交通保障组和公安部门无缝衔接、联动协作,推动流行病学调查深入开展,密接追踪扩面加速,分析研判更加科学,各项报告提质增效。三是完善交办反馈会商制度。落实早交办、晚反馈、联席会议制度,研究存在的问题,完善工作措施。

3. 科学研判,提供疫情动态分析。一是科学研判疫情走势。收集各方面疫情信息,动态研判、系统分析、及时反馈疫情发展趋势。二是适时调整防控策略。审慎论证、积极建言,为指挥部适时调整和优化防控策略提供科学研判支撑。

4. 深挖细查,逐例办实流调“案件”。一是“疾控+公安”联合调查。组建5个病区流调组、5个外调队和1个大数据专班,对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和不明原因发热病人的行动轨迹和密切接触者进行深挖细查,累计开展41例确诊、40例疑似病例流调,管理病例密切接触者1528人。二是追踪排查细致精准。在病区初步流调基础上,外调队再次对所有对象进行全面追踪调查,确保不漏一人。三是按照“发热即疑似”原则,将不明原因发热病人纳入流调管理。

5. 主动服务,落实防控技术指导。一是规范培训示教,确保应采尽采。组织县乡卫生专业人员开展专题培训,现场采样示教、确保生物安全,保证应采尽采。二是严把技术规范,确保消杀质量。成立两个专班分别负责疫点终末消毒和全县预防性消毒技术指导,为社会面干净夯实基础。适时将消毒重点转向室内及人群聚集性场所,避免过量消杀造成次生污染。

(二)全力服务复工复产

1.提供配套服务,确保安全复工。一是主动服务。专班指导,协助拟复工企业、商超、扶贫车间做实做细复工复产方案。二是精准服务。指导企业精准摸排返岗员工14天内健康监测信息,逐一比对“四类人员”信息。三是现场服务。现场指导发热门诊、预检分诊流程,培训环境消杀、健康监测技术,突出重点场所封闭管理和日常防控督导。举办重点场所防控技术骨干培训和教育系统视频调度培训,现场讲解复工、复学前后新冠肺炎防控、春季传染病防控、消毒技术规范等知识要点。

2. 加强督导指导,服务复工复产。抽调专人组成督导指导专班,对人流量大的服务行业及单位进行疫情防控技术指导和督导,对93 家规上企业和商贸企业复工复产疫情防控进行现场指导,送达指导意见书160余份,跟踪督办问题隐患整改。

3.规范开展社区人群血清流行病学调查。4月中旬,采取容量比例抽样方法,对5个村、117户、227人进行了个案调查,采样开展核酸、抗体检测,经省市复核,未发现无症状感染者,用社会面干净的调查数据支撑复工复产有序推进。

(三)坚持常态化精准防控

6月中旬,湖北省应急响应调整为三级,疫情防控转入常态化精准防控与局部应急处置相结合阶段。郧西疾控继续恪守“争取用专防机构非常态的工作,尽力为经济社会常态运行保驾护航”的信条,落实人、物、地同防措施,做足战疫打满全场准备,坚持“晴天带伞、撑伞避雨、打伞干活、修伞补强”,做到防控不松懈、疫情不反弹、发展不停步。

1. 落实人防措施,严防疫情反弹。做到入境人员专班接返、全程闭环,国内中高风险区人员及时排查、规范管控,上级推送信息及时比对、反馈处理。

2. 推进核酸应检尽检、愿检尽检。根据省市要求,扎实开展13类“应检尽检”重点人群排查摸底,按规定限时、定期开展核酸检测,实现“应检尽检”全覆盖。动员干部职工、复课学生、复工员工愿检尽检、能检尽检。截止11月底,全县累计完成核酸检测72955份,其中应检尽检人群检测45961人次,重点场所环境和冷链食品检测6893次;动员愿检尽检20141人次。

3.严格物防地防,严防疫情输入。定期开展医疗机构、公共场所、生鲜产品销售加工单位、冷库、冷链车辆及从业人员抽样监测,日监测样品达150份以上;开展食品溯源,对进口冷冻产品及国内中高风险地区流入郧西生鲜产品加大抽检力度,对上级下发风险清单产品一律下架、封存、销毁;利用新媒体宣传倡导食品加工充分熟透;指导督促餐饮行业暂停供应生食肉类菜品。时刻紧盯农贸市场、交通工具、医疗机构、老旧小区、地下污水管网等5类场所,坚持每周监测管控。

4. 做好秋冬季传染病防控应对准备。一是及时规范处置学校传染病疫情。对复学后出现的每一起发热病例均转入发热门诊收治,对聚集性发热疫情及时组织县级专家会诊甄别或转入县级救治,并扩大监测排查,落实日报零报。二是持续开展传染病预警监测。严格传染病风险评估制度,每日对全县报告的传染病进行分析研判,发现聚集性疫情2小时内上报,每周汇总研判。

5. 扎实开展大培训、大练兵、大督查。利用8、9两个月的窗口期,扎实开展大培训、大练兵、大督查活动,为应对可能发生的新冠疫情作好充分准备。

二、疾控业务工作

(一)规范传染病管理,科学处置突发事件

1. 卫生应急机制进一步完善。一是学校传染病早期预警机制更加完善,预警、处置学校传染病疫情数十起。二是应急准备更加充分,加强应急物资储备,举办新冠肺炎流行病学调查、检验检测、消杀及应急健康教育传播能力提升培训班,县乡医疗机构、公安干警、电信运营企业人员均参加了培训。三是积极承办由疾控、公安、医院、监督、政府、乡镇卫生院等单位参加的2020年度卫生应急演练活动,再现疫情防控场景,邀请县疫情防控指挥部各组室负责人、县乡医疗卫生单位负责人、社区干部及应急队员代表参与现场观摩,磨合队伍、提高应对处置能力。四是为“中高考”和县内较大活动提供疫情防控、卫生应急保障。五是积极参与技能竞赛比武,荣获十堰市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技能竞赛团体三等奖。

2. 传染病管理质量持续加强。全县网络直报法定传染病18种3351例,发病前五位分别是乙肝、流行性感冒、其它感染性腹泻、肺结核、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7起(新冠肺炎首例及聚集性疫情),均为未分级。处理国家传染病预警信息系统发出的预警7种353起,排除137起。

(二)落实重点传染病防治任务

1.艾滋病防控措施落实到位。截止11月底,新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病人22例(本地报告7例),在管在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病人77人。积极协调落实了艾滋病感染者或病人生活救助9万元,落实医疗救助和教育扶持政策,特殊人群维稳处置有力,保持了无艾滋病病人信访的记录。

2. 肺结核病防治质量稳步提高。截止11月底,登记初诊疑似肺结核病人1238人,初诊查痰1218人,查出并治疗活动性肺结核285例。扎实开展结核病专项筛查工作,全县筛查师生61126人,筛查强阳性327人,阳性率0.5%,发现结核病患者20人,已行规范的抗结核治疗管理。

(三)规范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1.居民健康档案建档达标。多个乡镇与北京国安广传公司合作,运行“互联网+渐健家医”信息系统配套院外查体车,整村推进一站式健康管理服务,获得社区居民、公卫团队的一致好评。截止11月底,全县累计建立纸质档案43548人,建档率98%,动态使用23951份,档案动态使用率55%。

2.健康教育与促进成效显著。与县电视台、广播电台合作,常年开设健康教育栏目。结合疫情防控、三减三健、健康生活方式和艾滋病防治知识普及等活动,县级累计开展公众咨询活动9次、健康巡讲19场次,覆盖3.5万人次;乡镇、村级开展健康知识讲座1898场次,覆盖2.8万人次。对上津、观音、马安3个乡镇6个行政村300人次开展了贫困地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监测,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25.33%。

3.贫困地区健康素养促进行动有序推进。一是开展健康教育进农村、进家庭、进学校行动,为5万多户精准扶贫对象每户发放了明白纸、健康实物、健康教育处方,培养了1个明白人。二是与县教育局联合,新创建健康促进学校45所,各中小学校均开设健康教育课,做到有课程表、有教师、有教材、有测试。三是县卫健局为村卫生室添置了音像播放设备,县直卫生健康单位和部分乡镇卫生院开通了公众微信号,定期更新内容,传播健康核心知识。四是县疾控中心与郧西在线、县电视台、广播电台合作,开设健康教育栏目,滚动播放健康科普知识。五是天河水乡健康绿道建设方案通过县级会商,正加快推进,预计春节前建成投入使用。

4.免疫规划工作规范实施。全县各产科接种点新生儿建档2875人。全县一类疫苗接种67477剂次,报告接种率达99.37%。报告疑似麻疹病例11例,排除11例。报告15岁以下乙肝1例。报告AEFI 17例,无异常反应个案调查。县乡医疗机构疫苗全程追溯系统建设基本完成,年内投入使用。

5.慢性病患者管理日趋规范。一是落实了一年一次体检和四次及以上面对面随访,对血压、血糖危象及连续两次控制不满意患者,及时转诊并随访转诊情况。二是疾控中心和各乡镇卫生院均建立了季度真实性和满意度核查制度,核查结果直接与公共卫生经费挂钩。截止11月底,管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54565人,规范管理47472人,规范管理率87%,最近一次随访血压达标28374人,血压控制率52%;管理2型糖尿病患者11326人,规范管理9740人,规范管理率86%;最近一次随访空腹血糖达标6343人,血糖控制率56%。

6. 65岁以上老年人管理质量稳步提升。一是通过集中和入户方式开展个性化健康指导。二是印制、发放老年人免费体检告知单,保证了辖区65岁以上老年人均能享受免费体检服务。三是送检血样和化验单实行双签字、保障真实性。四是建立了体检辅检结果反馈机制,确保对象知晓体检结果、配合依从服务。五是对流动到县城区的管理对象,由乡镇预约在县直医疗机构落实免费服务。截止11月底,健康体检47532人,健康管理43261人,健康管理率70.1%。

7.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到位。借助“春季攻势行动”,对检出率较低的乡镇开展集中筛查、诊断。累计管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3125人,其中规范管理2696人,随访13577人次。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