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文化活动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2-07-05 15:27:43
文化活动论文

文化活动论文第1篇

首先,协调组织的管理。协调组织的管理从范围上分类,可以分为单项管理和综合管理;从时间上分类,可以分为长期管理和临时管理。群众文化活动管理中协调组织的管理以群众文化群众办、群众文化群众管为原则,以协调各方力量,搞好大众文化工作为主要职责。其次,群众文化社团组织的管理。群众文化社团组织是群众自愿组合,以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为主要目的,有一定的组织形式和活动章程的,群众文化社团组织的管理任务是把好组织关、业务关、活动关。

二、熟悉群众文化活动管理的特点

1.管理内容的综合性。首先,管理项目的全方位性。群众文化活动的管理目的是全方位的,包括活动方向的管理、活动人员的管理、活动财务的管理。活动财务的管理主要包括管理国家拨款、单位投入、社会集资、产业开发等。其次,管理过程的整体性,即对任何项目的管理都应该有始有终,管理应贯穿活动项目的全过程。最后,管理效益的社会性。群众文化活动管理的效益具有社会性,包括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综合的和多层次效益。

2.管理范围的广泛性。由于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所以群众文化活动管理的范围是相当广泛的。首先,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的管理,包括建立联合组织,召开联席会议,开展联谊活动,制定计划,鼓励联建设施,要使设施多元化、网络立体化、队伍优质化、工作规范化。其次,节日文化活动的管理。在组织管理方面,由本能式向主导式转化,建立节日文化系统工程。在业务管理方面,抓住业务特征,发挥业务特点优势,重视特定的观众群。在安全管理方面,建立安全机构,采取安全措施,内容周到全面。再次,庙会文化活动的管理。要按照节日文化管理的内容,研究、引导、改造和完善庙会文化内容和形式,提倡健康有益的,打击和抵制一切不良的行为。最后,家庭文化活动的管理。要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文化素质入手,开展形式多样的家庭文化活动,依靠社会进行综合管理,多提供群众喜闻乐见的精神食粮。

3.管理对象的多层次性。从年龄结构上看,管理对象包括各个年龄层次的群众。从文化水平上看,管理对象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从管理对象所在地区的经济条件上看,管理对象所在地区有的经济条件比较好,可以提供完善的群众文化活动设施,而有的地区经济条件有限甚至比较差,导致群众文化活动设施不完善,难以满足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

三、熟悉群众文化活动管理的原则

1.尊重大众的意愿。群众文化活动管理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避免开展违背群众意愿的文化活动,还要遵循群众自愿的原则,要将群众的需求与时代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展健康有益的活动。

2.按活动的自身规律进行管理。群众文化活动是群众业余自愿组织的,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是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健康有益的活动。因此,群众文化活动的管理要按照活动自身的规律进行。

3.依靠群众自我管理。群众文化活动的管理要在管理部门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培养骨干队伍,加强社会监督,充分依靠群众自我管理。

四、掌握群众文化活动管理的方法

1.综合管理的方法。综合管理包括活动计划的管理、活动内容的管理和活动效益的管理。首先,活动计划的管理包括活动内容、活动目的、活动程序、活动人员、活动规模、活动安全、活动经费、活动实效等。活动程序的管理包括制定活动方案;对方案进行论证和确立;制定实施计划,创造条件;部署计划;落实分工;具体实施计划;检查进度,及时协调和调整;总结评估;资料归档。其次,活动效益的管理,应遵循活动的自身规律;确保社会效益;尊重群众意愿,保证实效;健康有益,保证质量;勤俭节约;确保安全。

2.目标管理的方法。目标管理的方法包括制定目标、论证目标、确立目标、分解目标、实施目标和检验目标。3.协同管理的方法。要明确目的性,坚持效益性,掌握灵活性,促进联谊性,保持整体性。

3.特殊的管理方法。首先,对民族群众文化活动的管理,要尊重民族习俗,学习、吸收民族文化精髓,加强文化交流;其次,对外来文化活动的管理,要批判地吸收,洋为中用,排无不排外。

文化活动论文第2篇

1.1活动主题及意义

迄今为止,“世界读书日”已经过19个,每年的“世界读书日”都有一个主题,同样,我校围绕“世界读书日”举行每一个读者文化活动都有不同的主题,如“阅读是幸福、快乐、精彩、高尚的人生”、“经典与我同行,书香溢满校园”、“毕生阅读是一种习惯、终身学习是一种风尚”、“执书之手,与爱同行”、“走进图书馆,唤醒沉睡的借阅卡”、“资源共知,服务共享”、“传递美好的感受,获得新的启迪”等等。从活动的名称和确定的主题不难看出,我校基于“世界读书日”的读者文化活动都具有重大而现实的意义:一是培养爱书、读书的情感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二是扩充知识面推崇多读书、读好书的风尚,提升文化层次;三是开拓学生的视野,培育学生善于搜索、合理应用信息的素养;四是促进学生提高阅读水平,改善知识结构;五是促进了健康的社会交往,增进同学、师生、校友间的友谊;六是促进图书馆落实“以读者为本”的理念,改进了图书馆服务。

1.2活动内容及方式

近几年来,我校读者文化活动呈经常化、多样化的发展势头,组织、举办者以学校图书馆为主,还有各级团组织、学生会、各类学生社团等,多数为联合举办,总体上,活动多在“世界读书日”前后举行,持续时间为3至30天(读书月活动)。活动内容及方式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了解学生阅读现状及问题,如有关读者信息、阅读行为和心理方面的问卷调查;二是培养阅读习惯,提升阅读文化和信息应用素养,如相关的名家讲坛、讲座,征文大赛、专题辩论会、演讲会、图书知识竞赛、专题书画作品展等;三是图书推介与交流,如好书、经典书目推荐、各种书展,书籍义卖、募捐、赠送、交换,图书漂流,名著名篇赏析征文,书评大赛等;四是图书馆服务宣传介绍、服务质量改善及与读者的互动,如开展书目推荐,馆标征集,阅读明星评选,完善文献服务空间,新服务应用推广等;五是以文献资源检索为重点的业务培训,如“资源共知,服务共享”检索讲座、数字文献资源检索大赛、数字图书资源利用培训、信息应用体会互动交流等。虽然每年的活动内容和形式难免出现重复,但整体上都集中在突出书籍与阅读在校园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坚持传统和现代的结合,开发和应用结合、纸质书刊与电子文献结合,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形式设计富有创意,推广理念与时俱进。

2读者文化活动的总结与思考

2.1收获与启示

纵观近几年来湖北民族学院基于“世界读书日”而开展的读者文化活动,可以肯定,所有活动都举办成功,达到了预定目标,尤其是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读者的信息素养、改善图书馆服务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收效,尤其是全面系统地了解掌握了当代大学生的信息需求、阅读行为和阅读心理,这不仅有利于加强高校阅读文化建设的针对性,也对于今后进一步做好阅读推广工作会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1)阅读目的明确,阅读行为在改善和加强。

在连续几次的问卷调查中,阅读的目的排列前三位的依次是普及课外知识、帮助专业学习和丰富休闲娱乐生活,相应的阅读最多的类别依次是语言文学类、专业学习类和休闲娱乐类。学生的阅读目的虽然没有大的变化,但近三年来,学生进图书馆的频率和时间、阅读图书的数量却在不断增加,阅读计划在增强,表明学生的阅读行为有了很大改善。

(2)阅读载体和方式变化大。

网络数字阅读增多。通过活动参与和问卷调查,我们发现,虽然多数人主张阅读载体和方式应该兼有,但在“最喜欢的载体方式”选择上,“纸质书刊”呈下降趋势,“网上阅读”和“手机阅读”增幅较大。这一方面是因为大学生是“潮流一族”,网上阅读和手机阅读经济成本低,阅读、利用方便,时间选择灵活,更是一种潮流;另一方面,也与图书馆馆藏的电子资源增多、宣传力度加大,检索培训效果好、智能手机更普及不无关系。

(3)阅读场所的选择。

调查发现在“喜欢的阅读场所”的选项中,“图书馆”一直占据第一,当然这是在读者文化活动中,图书馆加强宣传、增添设施、充实馆藏改善服务的结果。

2.2问题与不足

在几年来湖北民族学院基于“世界读书日”而开展的读者文化活动中,我们也发现了许多不利于阅读推广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阅读心理不健康,学习意识淡化。

尽管我校读者文化活动非常活跃,但仍有许多学生并不乐意参加,相应的他们对读书也缺少热情和兴趣,根据调查结果和活动动向分析,有的缺少热情、不喜爱读书;有的是认为“读书无用”,还有的是“不知道该读些什么书”,更主要的是坚持“应用型读书”、“奠基性读书”和“创造性读书”等“求知性读书”的人在减少,因社会浮躁、就业压力增大,片面追求功利性、享乐性和刺激性,在对阅读的认识和态度调查中,10.6%的人选择“读书费脑子,不如玩游戏轻松”。28.4%的人认为“阅读是被迫进行的”。

(2)资源有限,不能满足需求。

活动中,许多学生都反映大学生的阅读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图书馆的馆藏资源有待进一步充实,有的认为数字阅读只能满足简单和快速的浅层次需求,而能满足深层次需求的传统阅读又面临图书馆藏书减少的境地,专业书籍陈旧、经典文化书籍版本层次低,畅销书数量过少;此外,学生都普遍认为电子图书以及其他电子资源的利用率仍然偏低。

(3)阅读环境仍需进一步改善。

虽然进学校图书馆的人数在逐年增多,但调查结果表明,仍有相当一部分人在“是否去图书馆阅读”选项中,选择了“偶尔”,有的甚至选择了“从没去”,经分析,其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图书馆的阅读环境仍有待于改善,学生反映:某些读者和管理员的谈话声、手机铃声对他们的阅读思维干扰较大。还有的认为增加阅览室、自修室和桌椅座位过小,照明不佳、空气室温不适应、图书排列复杂不易寻找等。

3抓好读者文化活动的建议

基于“世界读书日”的读者文化活动意义重大,举办活动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校园阅读文化的繁荣,落脚点在阅读推广,因此,好的读者文化活动绝不仅仅营造一种“阅读环境和氛围”、“激发一种读书热潮”,还需要建立机制,创新形式,解决实际问题。

3.1构建长效机制

不论是“读书日”,还是“读书月”,无论是讲座竞赛,还是书评书展,任何一次活动的影响力都是有限的,而大学生兴趣的激发、读书能力的培养却是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积累沉淀的过程。因此,读者文化活动不能只能停留在一时一事,不能片面追求形式,必须建立一种常规化、制度化、持续化、规范化的长效机制,即坚持“倡导阅读、组织阅读、服务阅读”为主的原则,定期进行阅读的问卷调查,随时对借阅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在掌握大学生的阅读动向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将新书通报与展示、书目推荐与阅读指导,日常优质服务与读书日、读书周、读书月优惠活动等融入所有活动中去,创建具有品牌效应和影响力强大的标志性活动,并接力延续举办下去,同时大力鼓励建立学生读书沙龙、读书研究会、学生阅读社团等长期性组织。

3.2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读者文化活动需要常规化、持续化,但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不能一成不变或换汤不换药,要贴近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需要,与时尚挂钩,不断丰富内容、创新形式才能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得到学生的追捧;要扩大举办范围和规模,加强班级间、院系间、图书馆与图书馆之间的合作,甚至跨省、市进行交流和互动,并关注国内外读书活动的信息动态;要吸引教师、学者专家、出版界人士共同参与,在资源共知、服务共享的原则下拓展读书活动的深远意义,获取更大收效。

3.3解决问题讲求实效

任何活动都需要总结,通过总结经验、找出不足并加以改良,才能不断提高。活动前要加大宣传力度,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后要巩固成果,及时解决相关问题,尤其是在改进图书馆服务方面,如改善阅读环境氛围,增添基础硬件设施,提升电子阅览室网速,取消上网限制,提高采购图书的质量(包括扩充电子图书资源)、加大新书宣传、改进图书采编和排放、提升图书更新速度和周转率,改进服务态度、加强馆员与读者间的互动交流。同时要不断提高阅读活动的关注度,科学有效地引导阅读活动的开展,充分体现高校阅读文化建设的价值和教育功能。

4结语

文化活动论文第3篇

群众文化活动主要是人民群众参与的文化活动,能够满足大家的精神需求,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从而达到身心愉悦。人民群众既是群众文化活动的主体,又是群众文化活动的获益者。他们在群众文化活动中是带有多个身份的,这就需要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全程参与群众文化活动,享受群众文化活动带来的发展成果和精神满足。群众文化品牌活动,不同于一般的普通的群众文化活动,是指连续举办的有规模、有影响、有价值、有特色,能吸引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的重大群众文化公益性活动。

二、群众文化建设打造品牌活动面临的问题

群众文化建设要从很高的标准来打造品牌活动,不仅要有较好的思想内涵,还要有较高的艺术品位,并且要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现实中,很多群众文化活动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主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1.思路受限制,理念较守旧。出于各种目的,政府、社会机构都经常举办各种群众文化活动,较多的活动是带有引导性的目的,或者是为了丰富大家的业余生活。不可否认,这种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受到了欢迎,但是,某种程度上,部分活动忽视了时代的变化,忽视了人民群众的需要,社会接轨的现实。所以,很多时候活动形式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

2.优势不明显,特色不鲜明。要形成品牌,群众文化就要开展具有自身特色的活动。大部分群众文化活动都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量身打造,期望能够做成优势项目。现实情况是,大部分群众文化活动由于活动形式类似、内容雷同,难以做成精品活动,也就无法扩大影响。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依托专业优势,瞄准需求,就地开发。如宁德市“魅力闽东”文艺演出,其传统项目大型畲族歌舞《凤凰到此》就是基于宁德市畲族歌舞团的天然优势及专业的训练,并长期表演,才深受群众喜爱,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影响力。

3.转型难度大,创新力度少。群众文化的传统活动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受到群众喜爱的,但是不见得能够完全跟上潮流,得到更多的群众欢迎。如果要跟上时代潮流,那就意味着转型,加大力度创新。转型能否成功,这是需要市场考验的。组织方一般不敢轻易尝试,只能维持现状,更别提创新。

三、群众文化品牌活动的发展路径

群众文化品牌活动是在一定范围、具有一定水准、有较大影响力、有较高层次的群众文化活动,在群众文化建设中打造有影响力的品牌活动要立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只有被人民群众所喜爱、认可和接受,这样的品牌活动才是成功的。

1.全民参与,措施得力。当前,人民群众从事群众文化活动的场所相对庞大的需求来说较为有限。大家普遍利用公园、广场甚至部分空地来开展活动,一是人员众多,场地较小;二是部分场地车来车往,给活动开展带来不便;三是活动会给周边的居民带来困扰。比如,近来深受广大人民欢迎的广场舞就遇到了较多的麻烦,场地的限制使喜爱这项活动的人民只能在广场、居民楼之间、公园跳舞,活动时间普遍是晚上,这些场所的居民较多在家,声音较大时就造成了影响。近期,广场舞活动者和周边居民的冲突时有发生,个别甚至有武力发生。由此看来,需要政府、社会和广大人民都参与进来,形成良好的机制,采取一定的措施,群众文化活动才能较好地开展。政府要在尽可能的基础上,开辟较多的场地用于人民开展活动,保证大多数人能够从事文化实践。社会机构引导人民利用合适的地点在合适的时间开展活动,避免引发冲突,以便活动能够顺利开展,并长期存在。人民也需要配合政府、社会机构,结合实际情况,利用有利条件创造性地开展活动,找准切入点,形成特色,以期形成品牌。

2.继承传统,创新发展。活动品牌的一个优势就是立足本地、借助本土文化资源,走别人无法简单复制的道路。传统文化传承历史悠久,深受当地人民群众的喜爱,只是因为时代的发展,没有与时俱进,以致人民群众不够喜爱,部分传统丢失。我们需要在传统文化中挖掘较好的、适应新时展的群众文化,不断探索,多次开展相应活动,找到人民群众喜爱的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再次创作,保证传统文化能够与时代同进步,让人民群众能够一直喜欢。一旦达到这种地步,群众文化活动就形成了本地特色,贴近人民生活,才能提高活动档次,才有可能形成品牌,才能满足广大人民的精神需求。

3.借鉴他人,融会贯通。品牌是需要一定的积累、文化的沉淀,并长时间坚持才能提高影响力。本地的资源总是有限的,群众的喜爱又是多样的。如何满足不同的需求呢?除了让当地的特色活动开展的更好、优势更加明显,其他可向别的地方取经,借鉴好的经验,并将他人的活动融合当地的特点开辟出新的活动方式。一个活动在一个地方具有较好的口碑,具有较大的影响力,说明这个活动是有好的群众基础的。但是这个活动移到另一个地方,能不能得以延续生命,并发扬光大,这就需要群众文化工作者有清晰的思路、较强的理论和较多的实践经验,才能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独特风格,也就变成了当地的本土活动了。这种活动开展到一定地步,就能形成品牌,甚至能影响其他的本地活动,相互促进,相互进步。

文化活动论文第4篇

(1)从众心理。这是广场文化活动赖以存在的最根本心理,具体表现为随大流,即目前大多数人参与这样的文化活动,我也参与。这也是地域性特色文化活动所显现的一种标志性心理,虽然这种心理有悖于创新心理,但是群众可以在广场文化活动中沟通理解,增进感情,创造出一种完善、友好、和谐、温馨的生活氛围。例如,某社区盛行广场太极拳,于是每到早晨的时候就有越来越多人加入到其中,使广场的晨练太极拳呈现出一处欣欣向荣的景象。例如,大型广场文艺晚会,这种从众心理就表现在好奇心上,看到大家往广场上聚集,自己也跟着往里挤。准确地把握群众广场的文化从众心理,对各种活动类型的广场文化就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如宣传为主要目的教育型文化活动,以传递知识和信息为主要目的服务型文化活动,还有抓住社会热点开展的各种活动都会发挥很大的作用。(2)消遣心理。即力图实现用自感愉快的方式来渡过空闲的时间,这种心理往往伴随着从众心理而产生。它的特点就是通过广场文化的娱乐性、教育性,达到消除劳动疲劳,蓄积精力的目的。同时,由于广场文化的特定环境与气氛,也为人们提供了激发基本才能的变化条件(意识、知识、责任感和创造的自由发展)。这种心理是有一定的社会广泛性,它是人们参加各种类型的广场文化活动而萌发的,不管内容是否适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只要达到消遣的目的就可以了,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它不能对广场文化活动起促进作用。(3)欣赏心理。这是一种较为积极的心理,只要正确把握好群众这种心理,就能促进广场文化活动蓬勃发展,也使广场文化能够起到较高层次作用。欣赏心理是指直接受学校教育、社会影响、家庭熏陶、个人道德修养及文化程度密切相关而自发形成的情感、习惯、观念,它是有选择性和渐进性,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开展及小康文化局面的形成,人们审美情趣与审美范围将不断开阔,欣赏心理的素质将越来越高。广场文化的蓬勃发展,人民群众可以通过音乐的抒情欢快节奏、舞蹈的优雅大方的动作和形体、大型团体操的整齐的规律的变形,戏剧情节乃至现场观众的环境气氛来得到心理的满足。这种欣赏心理应该说不同地域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组织大型广场文化活动时要充分考虑群众欣赏心理是受当地生活、习俗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2要正确把握广场文化活动中群众的娱乐性与交往性心理的交融

从某种意义上讲,广场文化就是人们自我表现、自我娱乐、自我主体交往展现的一种文化活动形式,它能更好地促进人与人的相互联系。现代社会,人们的工作环境相对固定,居住环境的相对独立,交往相对减少,广场文化创造出的一种完善、友好、和谐、温馨的生活氛围,则可以有效地促进人际关系的融合。人们追求娱乐性是任何文化活动中存在的必然因素,而在广场文化活动中,娱乐性的体现是最为广泛典型的。在娱乐的同时又满足了交往的需要,广场文化活动的独特性能,也是其兴起的一个主要原因。(1)群众的娱乐性心理。消遣心理与娱乐的心理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的主动的,带有一定满足性与目的性。广场文化应当积极抓住群众的这种心理,引导群众向追求健康的娱乐方面发展。所以开展广场文化的内容必须丰富多样,形式更应多种多样,尽可能地把其所包含的艺术门类(广场音乐、广场歌舞、广场曲艺、广场绘画,甚至广场雕塑、广场建筑艺术——交替开展,并发挥寓教于乐的作用。(2)交往性心理。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不可一日无交往活动,交往对社会有整合作用,使人类各分散的个体得以联合起来,聚集成一个整体。广场文化活动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由于其舞台空间的开放性与灵活性,深受群众喜爱,很大程度地满足了群众的交往性心理;另一方面,文化活动所创造的友好、和谐、温馨的环境氛围,更多地为人们提供了面对面的交往与沟通。作为参与者与组织者,他们可以使自己的心灵与各种高雅艺术进行近距离的交融。(3)娱乐性心理与交往性心理的交融。以愉快的心情投入到社会群众之间的交往中等,这是广场文化活动所体现的特殊功能。例如,我们要搞一次广场舞会,当在愉快的欢舞中,或者当舞伴更迭时,我们在融洽的舞蹈中进行了交流,即使自己的心情得到了愉悦,又增进了社会成员之间彼此的交往,这样他们就更乐意地参与到广场文化活动中来。所以我们在组织广场文化活动时,应充分考虑两种心理的融合,不能单独或片面地追求娱乐性或交往性。

3要正确把握群众参与广场文化活动的主人翁心理,激发群众的参与欲望

文化活动论文第5篇

如我馆音乐舞蹈干部多,我市书画名家齐,如何将这两部分资源有机整合,书画音乐会的创意就此浮现在,2013年年末,不同于以往唱唱跳跳迎新年,我们在室外举办了一场“‘描绘绿色•奏响春天’书画音乐会”,首次将中国书画创作与音乐舞蹈表演融为一体,台上琴键跳跃、曲调悠扬,台下从容运笔、流畅洒脱,群众可自由往来穿梭,或驻足欣赏美妙的音乐,或亲近书画大家,品评墨香四溢的书画作品,现场气氛和谐温馨。其次,整合现代技术资源。现如今的网络时代,智能终端已遍布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将现代技术资源与文化馆活动相结合,不仅在形式上更加新颖,还能够更好的适应并满足当代社会对群众文化的要求。以举办展览为例,日常的展览均以单向灌输为主,虽通过摆放展品、安装射灯、播放轻音乐等手段增强观看体感,但极少或无法了解观赏者反馈,如果引入微博、微信、网页等公众平台,将展出作品公布其上,利用网络投票、点赞、评论等功能,达到双向互动的目标,增加观展者的体验感与参与度,使观展者由被动转化为主动。最后,结合商业运作。目前文化馆采取全公益无经营模式,百分百靠政府拨款,这很有可能浪费文化馆的优势资源,无法积极地迎合群众需求,开展更多高质量的文化活动。公共文化服务不能靠政府完全包干,应在政府的主导下,寻求市场合作,在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中,联合商家、企业等,充分利用它们的资金、技术资源,从而不断提升活动的质量与影响。类比借鉴,力求突破,类比借鉴是指跟别的已有事物或方法互相对照,取长补短,借用别的事物或方法的某些属性、功能,推出另外一个新的事物或方法的创造技法。在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创意中,学会运用类比借鉴,可以帮助扩展思路,避免陷入苦思冥想的原创怪圈中。日常工作中多留意国内优秀文化馆组织的活动,吸收其可用之处,组成创意元素库,以备日后策划活动之用。

二、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策划的注意事项

策划就是为完成某件事或某一个任务而筹划、谋划。许多企业、事业单位开展项目,事先都要进行认真的策划或企划,有的还要求形成完整的书面《企划书》或《策划书》。这种策划,实际上就是对该项目的创意、设计,对该项目的具体实施,具有重要的指导、依据意义。同样,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策划,也是对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创意、设计,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依据意义。一份周密的活动策划需要重点考虑以下四点:

(一)、了解群众所需

群众文化艺术活动是为群众服务的,所以其策划要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体现群众的文化志趣,适应群众的文化需求。开展任何活动前,群文工作者应对群众文化需求进行调查分析,利用问卷调查、网络调查、重点调查、抽样调查等方式,获取第一手资料,并结合当地党委、政府、部门单位所需,从而明确活动目的、意义,确定活动内容、过程等。不考虑群众所需,闭门造车的策划方案,即使费尽心思,也吃力不讨好,无法得到群众的认可。

(二)、清楚自身条件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在了解群众所需的同时,也需要清楚自身条件,摸清可动用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所谓人力资源,指有多少可用之人,如一场大型文艺演出,演员来源及水平,后勤人员保障、安保人员就位等,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所谓物力资源,指有多少可用之物,演出方面的灯光、音响、道具,展览方面的展板、展品等,需事先统计;所谓财力资源,则是能够掌握的资金,及资金的分配。只有掌握了这些情况,活动策划才能有准确的内部分析。

(三)、明确活动定位

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不是东北乱炖,切莫机械地把想到的元素杂糅在一起。清晰的活动定位,有助于群文工作者在策划中选择合适的活动形式与内容,从而整体把握活动基调。如娱乐定位的活动,以开放性场地举办为主,采取游艺、表演等形式,策划内容则以轻松活泼、接地气为主;文化定位的活动,以室内举办为主,采取讲座、培训班等形式,策划内容突出文化内涵,符合社会审美趣味;特色定位的活动,多为特定时段(某个节日)的民俗特色展示,采取踩街、展演等形式,策划内容尽量体现人无我有、人有我特、与众不同……一场活动可能只涉及一个活动定位,也可能兼容多个定位,策划过程中,群文工作者要注意轻重缓急,抓主要矛盾。

(四)、考虑周密策划

文化活动论文第6篇

一、围城、羁押山东时期

这一时期自1232年哀宗出逃至1238年秋归乡为止。

(一)围城时期

1231年秋,元好问在南阳任上诏为尚书都省掾,至京的第二年即1232年12月在蒙古大军的压力下,金哀宗弃京出逃。围城期间主要有两件事对元好问以及当时的文坛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一,崔立立碑事件;其二,上书蒙古中书耶律楚材。关于崔立碑事件的始末,元好问与刘祁各执一词。如刘祁的《归潜志•录崔立碑事》[3]以及元好问的《外家别业上梁文》[4]P410。此事在士林引起了很多的争论,如郝经的《辨磨甘露碑》极力为元好问辩解:国贼反汉自为功,万段不足自推崇。勒文颂德召学士,滹南先生付一死。林希更不顾名节,兄为亲草弟亲刻。省用便磨甘露碑,书丹即用宰相血。百年涵养一涂地,父老来看暗流涕。数樽黄封几斛米,卖却家声都不计。盗据中国责金源,吠尧极口无腼颜。作诗为告曹听翁,且莫独罪元遗山。[1]这件事同样成为后人对元好问名节进行评价的一个重要的焦点。围城期间,元好问的另一个行动,同样引起了很大的争论———羁押北上前,上书蒙古中书耶律楚材。元好问在《癸巳岁寄中书耶律公书》中举荐五十四人,可以说囊括了所有北方文化精英。王国维在《耶律文正公年谱•余记》中论述了元好问此举的原因以及这个事件在当时文坛产生的巨大的影响:元遗山以金源遗臣,金亡后上耶律中书书,荐士至数十人。……此中数人,皆蒙古之驱口(奴隶)也。不但求免为民,而必求“聚养之,分处之”者,则金亡之后,河朔为墟,即使免驱为良,亦无所得食,终必馁死故也。遗山此书,诚仁人之用心。是知论者,不可不论其世也。这些人没有惨死于战乱中,与元好问上书耶律楚材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元好问保护文人亦是保护文化传统,他珍惜人才亦是珍惜文化。这些人大多数都在元初的政坛与文坛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聊城、冠县时期

1233年4月29日,元好问以亡金旧臣的身份羁押至青城,国君漂泊在外复国无望,而自己又前途未卜,满身的沧桑之感,在其《癸巳四月二十九日出京》中记录了当时的情境:塞外初捐宴赐金,当时南牧已骎骎。只知灞上真儿戏,谁谓神州遂陆沉。华表鹤来应有语,铜盘人去亦何心。兴亡谁识天公意,留著青城阅古今。(国初取宋,于青城受降。)[4]P645元好问在古今兴亡中,看如今金朝之亡国。这首诗中有对金朝政治、军事的指责,有国家灭亡之伤、沧桑巨变之叹。也许正是历史的循环,当年金灭宋时,在青城受降,如今亦在青城,却是降于蒙古。成也青城、败也青城。接着元好问于五月三日,自青城北渡黄河前往山东聊城,开始了作为亡国故臣长达六年的羁押生活。他在北渡时所作的《癸巳五月三日北渡三首》写出了故臣的泪水与心血:道傍僵卧满累囚,过去旃车似水流。红粉哭随回鹘马,为谁一步一回头。随营木佛贱于柴,大乐编钟满市排。掳掠几何君莫问,大船浑载汴京来。白骨纵横似乱麻,几年桑梓变龙沙。只知河朔生灵尽,破屋疏烟却数家。[4]P649他用“诗史”的手法,真实的记录了当时战后,生民涂炭的现实。这些真实反映蒙元战争的丧乱诗,成为元好问诗歌创作中最引人注目的一部分。在这组诗歌中,表现了当时蒙古军队对百姓的劫掠“红粉哭随回鹘马”、对代表中原传统文化的践踏“随营木佛贱如柴,大乐编钟满市排”、对中原大地百姓苍生的毁灭“白骨纵横乱死麻,几年桑梓变龙沙。”元好问眼见国家灭亡、生灵涂炭却无能为力。自己前途亦未可知,在他羁押山东期间所作的《喜李彦深过聊城》回忆当时汴京被围情景:“围城十月鬼为邻,异县相逢白发新。”[4]P682可以看到当时诗人时刻面临死亡、与鬼为邻的处境。国破家亡、前途未卜、生死一线的处境,使得元好问在羁押山东期间便自觉承担起了拯救文化的重任。在聊城、冠县六年的羁押生活中,元好问的文学与文化活动主要有:一、着手编撰《中州集》;二、编《遗山新乐府》;三、作《南冠录》;四、作《故物谱》;五、作《东坡乐府集选引》;六、与同在山东的文人间的交往、创作。这一时期元好问的创作成果丰硕,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中州集》的编撰。按元好问所作的《中州集序》中的记载,元好问《中州集》的编撰始于1233年羁押山东后:乃记忆前辈及交游诸人之诗,随即录之。会平叔之子孟卿携其先公手抄本来东平,因得合予所录者为一编,目曰《中州集》。嗣有所得,当以甲乙次第之。十月二十有二日,河东人元好问裕之引。[4]P318元好问的《中州集》是与魏道明、商衡等人抄本合编而成的。《中州集》是我国第一部断代诗歌总集,是元好问金亡后编纂的一部金诗总集,保存了金代文人的部分诗作。其中为每个诗人撰写小传,254个人物小传就是记史与评诗的结合。这部诗歌集达到了以诗存史的目的,在当时和后世都得到了世人的肯定。如家铉翁在《题中州诗集后》中对元好问大中州的观点进行高度的赞扬:“广矣哉,元子之用心也。夫生于中原,而视九州四海之人物,犹吾同国之人。生于数十百年后,而视数十百年前人物,犹吾生并世之人……呜呼,若元子者,可谓天下士矣”[5],而虞集在南宋灭亡后,希望能做《南州集》来保存南宋文献:“欲取太原元公《中州集》遗意,别为《南州集》以表章之,惜篇目虽具而书未及成。”[6]。

二、归乡隐居时期

元好问1238年8月离开冠氏返乡,标志着他作为亡金旧臣羁押生活的结束。从返乡途中的游山玩水、朋友相聚到归乡后的闲居,可以说这段时光是金亡后元好问生活中最闲适的日子。这一时期其主要的文学与文化活动有:一、1240年应严忠济之请,前往东平为严实作神道碑;二、在东平与宋子贞、康晔等人交往;三、大量的诗文创作。1238年元好问离东平准备归乡,此时所作的《出东平》、《别冠氏诸人》(戊戌秋八月初二日)等作品中表现出六年羁押生活的辛酸以及与友人离别的不舍:东舍茶浑酒味新,西城红艳杏园春。衣冠会集今为盛,里社追随分更亲。分手共伤千里别,低眉常愧六年贫。他时细数平原客,看到还乡第几人。[4]P855当时东平是亡金旧臣集中羁押的地点,集当时文人之盛。文人的存在,便是文化的保存。与这些文人之间的交往,使元好问看到了中原文化能够继续流传的希望。元好问于1239年末回到家乡,其返乡之初所作《初携家还读书山杂诗四首》中,可以读出阔别二十年后重返家乡的心情:并州一别三千里,沧海横流二十年。休道不蒙稽古力,几家儿女得安全。(其一)乞得田园自在身,不成还更入红尘。只愁六月河堤上,高柳清风睡杀人。(其四)[4]P983~985在对往事的追忆中所发出的物是人非的感慨:感慨在战乱中,儿女得以保全;回忆往昔文学盛世;感慨物是人非,先人已逝;希望能够从此隐居,不问世事。可是元好问在归乡后并没有彻底隐居:在客观上作为当时北方文坛盟主,对文坛有很大影响的元好问不能隐;在主观上元好问关心国史的保存、文人的培养、斯文的流传,他不会隐。所以在1240年8月,当严忠济邀元好问前往东平为严实作神道碑时,他欣然前往。为严实作碑是元好问在结束羁押生活返乡后第一次“出山”,这次行动为元好问后期一系列的行动奠定了基础,影响深远。此次前往东平为严实作碑文的同时还为赵天赐、冯璧分别作神道碑、神道碑铭,而且与当时著名的文人宋子贞、康晔、姚枢等进行诗文唱和。严实、赵天赐是金元易代时期北方汉族世侯,当时他们掌控一方,把握地方政权。他们所在的东平、冠氏是亡金故臣集中羁押的地区,因此成为大量文人聚集之地。二人对亡金旧臣多提供保护,元好问在羁押山东期间也多得二人照拂。东平之行,不但标志着元好问在金亡后的仕隐选择———不仕不隐,而且加深了元好问与东平地区文人间的联系。元好问作为一位不入仕新朝的文人,他没有能力独立完成拯救斯文的目标,必须寻求帮助和保护,所以他选择了与新朝权贵结交的方式来达到传承文化的目的。在东平期间,元好问与当时著名文人宋子贞、康晔、姚枢等人诗文唱和,此三人在元初北方文坛、政坛都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如与姚枢唱和《答公茂》:文昌除目入惊看,似觉规模到汉官。冀北已空天下马,江东全倚谢家安。黄图赤县风流在,碧落银河病眼宽。林下升平有他日,草堂应许驻金鞍。[4]P1042~P1043在对当时南北现实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元好问希望姚枢能够出仕新朝,大展宏图。元好问与东平文人的交往,为此后多次东平之行奠定了基础,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元好问为中心的文人群体。

三、晚年奔波时期

1243年元好问应耶律楚材父子之请,北上中都为楚材父兄作碑志。这次燕京之行,是元好问与蒙元统治阶级上层的第一次正面接触。在燕京元好问与众多文人交往唱和,得到了文人的尊崇,扩大了元好问的影响范围。耶律楚材(1190-1244),字晋卿,辽东丹王突欲八世孙。时为蒙古中书丞相,是当时统治阶层重要人物。不但在政治上影响甚大,在文坛上亦有很大的影响。《元史》卷146有传:楚材生三岁而孤,母杨氏教之学。及长,博极群书,旁通天文、地理、律历、术数及释老、医卜之说,下笔为文,若宿构者。[7]P3455耶律楚材与当时蒙古统治者不通汉文化不同,他虽是辽契丹后裔,却成长在金朝地区,深受汉文化的熏陶,拥有深厚的文化修养。这种经历使得亡金士人对耶律楚材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加上耶律楚材的一些保护士人的政策,使其在当时北方士人心中,拥有崇高的地位。元好问能够为耶律楚材父兄作碑志,相当于得到了他的认可。这对身为亡金旧臣身无位柄的元好问来说,意义重大。元好问在与燕京地区文人的交往过程中,将其影响从东平、真定、山西等地向北扩展,直至中都燕京地区。如与南人北上的理学大师赵复之间的唱和《赠答赵仁甫》(仁甫名复,云梦人,江表奇士也):君居南海我北海,握手一杯情更亲。老来诗笔不复神,因君两诗发兴新。都门回望一大笑,袖中知有江南春。[4]P1109诗中写到了第一次相见的情景及赵复的遭遇。表现出南北文人的差异,以及与赵复交往唱和心神愉快的感受。元好问得到了蒙古统治上层耶律楚材的认可,并通过与当时燕京众多文人的交往,扩大了自己的影响范围。元好问在晚年奔波时期第二个重要的文学文化活动便是1245年前往东平,拜孔子庙。同行者句龙瀛、杨云鹏、刘翊,多为东平之文士。”[8]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元好问作为当时北方文坛影响最大的文人,他拜谒孔庙除了表达敬仰之情,当有引领文坛的作用。金元易代对中原传统文化破坏甚大,而当时蒙古统治者以武力治国不重视传统文化。所以拯救文化的重任便落在以元好问为代表的文人身上。元好问此举不但有引领文人重视传统文化的意义,而且还引起统治者对儒家文化的重视。以此来帮助当时汉族儒士实现以“汉法”治汉地的政治愿望。元好问这一时期第三个影响很大的文学与文化活动是1247年到真定张柔处观金朝实录。元好问在《南冠录引》中明确提到:“崔子之变,历朝实录,皆满城帅所取。”元好问有存史之志,先有著述之请,在受沮后,才有到张柔处观金朝实录、建野史亭之举:“先生曰:‘不可遂令一代之美,泯而不闻。’乃为《中州集》百余卷。又为《金源君臣言录》。往来四方,采摭遗逸,有所得,辄以寸纸细字,亲为记录,虽甚醉不忘。与是杂录近世事,至百余万言,捆束委积,塞屋数楹,名之曰野史亭。(郝经《遗山先生墓铭》)”[1]保存一代国史是元好问在金亡后最大的心愿,他在《与枢判白兄书》中曾写出自己对于存史的渴望:向前八月大葬之后,惟有实录一件,只消亲去顺天府一遭,破三数月功,披节每朝终始及大政事、大善恶系废兴存亡者为一书,大安及正大事则略补之。此书成,虽溘死道边无恨矣![4]P934~935由“破三数月功,披节每朝终始及大政事、大善恶系废兴存亡者为一书,大安及正大事则略补之。”可知,元好问在金亡后便开始着手材料的收集工作,此时应已搜集了一大部分的材料,所以他对所要查找的材料,非常有目的性,而且只需“破三数月功”便可完成。此次到真定张柔处观金朝实录,可以说完成了元好问保存国史的愿望,《金史》于宋、辽、金三史中最为完善,当归功于元好问:“纂修《金史》,多本其所著云。”[9]元好问晚年影响重大的第四个活动便是与张德辉北上觐见忽必烈。元好问与张德辉是旧识,据《元朝名臣事略•宣慰张公》记载,张、元二人在金朝时便有交往:……赵礼部秉文、杨户部慥器其材,交口荐誉。其所游者雷、李、元、白,皆当世名士。[10]P205元好问呼张德辉为“畏友”,二人在金亡后多有交往:“屡与遗山、敬斋游封龙山,时人目为龙山三老云。”[10]P210张德辉1247年第一次被忽必烈召见时,元好问即在张德辉处。有诗《耀卿西山归隐三首》(马卿为耀卿张君写真,未几被召北上。):静里箪瓢不严空,北窗元自有清风。傅岩只道无人识,已落君王物色中。马卿似与物为春,难状灵台下笔亲。预拂青山一片石,异时真是卷中人。冠剑云台大县侯,富春渔钓一羊裘。山林钟鼎无心了,谁是人间第一流。[4]P1269~1271在这三首诗中,可以看出元好问对于张德辉能够被召见重用是非常欣喜的。张、元二人在金亡后有共同的政治目标———影响统治者以儒治国。所以此次张德辉觐见忽必烈就是他们影响统治者实行汉法的机会,在这次觐见中张德辉不负众望,赢得了忽必烈的信任和欣赏,使忽必烈消除了对儒学的疑虑,并向忽必烈举荐魏璠、元裕等儒学人才二十多人。《元史•张德辉》卷163对此事进行了详细的记载。[7]P3823~3824张德辉推尊孔子儒道,这与元好问在东平时拜谒孔庙遥相呼应,可以说是为影响蒙古统治者以儒治国所作的准备。在世祖访问中国人材时,张德辉推荐元好问,这也直接促成了1252年元好问觐见忽必烈的北上之行。在《元史•张德辉传》《元朝名臣事略•宣慰张公》中都记载了此事:壬子,公与元好问北觐,奉启请王为儒教大宗师,王悦而受之,继启:“累朝有旨蠲免儒户兵赋,乞令有司遵行。”王为降旨。仍命公提举真定学校。[10]P207元好问觐见忽必烈,不但坚定了忽必烈奉行以儒治国的决心,而且还减免了儒户兵赋。以忽必烈作为当时儒教的“大宗师”,无疑为当时文人找到了最有力的保护伞。在相继进入忽必烈幕府的王鹗、姚枢、商挺、窦默等人的影响下的,忽必烈为北方儒学的发展保驾护航,促进了文学的发展。出现这种趋势,元好问、张德辉功不可没。元好问同样得到了忽必烈的欣赏,如李冶所作《遗山先生文集序》、王鹗《遗山先生文集后引》:主上(忽必烈)向居藩邸,挹君盛誉,一见遽以处之太史氏……向使遗山不死,则登銮坡,掌纶诰,称内相久矣,奈何遇千载而心违,际昌辰而身往,此非君遗恨也耶?[11]P1251国朝将新一代实录,附修辽、金二史,而吾子荣膺是选。无何,恩命未下,哀讣遽闻,使雄文巨笔,不得驰骋于数千百年之间。吁,可悲夫![11]P1254李冶、王鹗与元好问为挚友,同由金入元。他们后来都出仕新朝,得到了忽必烈的信任。从他们的记录中,可见元好问得到了忽必烈的欣赏与尊重。在张、元的影响下,当时汉地最高统治者开始实行以儒治国的政策。他们引荐了一大批汉族士人进入忽必烈幕府,成为忽必烈幕僚团中重要成员,为忽必烈夺取帝位以及中统、至元盛世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但是人才的选拔不能仅凭文人间的相互引荐,最重要的选拨人才的方法,即实行科举制度。所以在1255年元好问前往东平作《东平府新学记》并为之校试,选出阎复、徐琰、李谦等四人。《元史•阎复》卷160:……弱冠入东平学,师事名儒康晔。时严实领东平行台,招诸生肆进士业,迎元好问校试其文,预选者四人,复为首,徐琰、李谦、孟祺次之。[7]P3772这四人中出了早逝的孟祺外,其他三人在日后的政坛、文坛上都发挥了很大的影响。这与元好问重视教育,以及其选拔人才的眼光密不可分。

文化活动论文第7篇

[关键词]群文;活动;主体;内容;形式;多元化

21世纪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政治的多极化、经济的多边化、文化的多元化,都是多元化时代的重要标志与主要内涵。

群文活动是群文工作的重要载体,它本身就以多元化为重要的本体特征之一,在多元化的21世纪,这一多元化特征就更加凸显。而把握群文活动多元化的本体特征,对于群文活动的组织与辅导,既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又具有重要的实践参考价值。为此,本文对此发表若干浅见,以期引起关注与讨论。

具体解析,群文活动的多元化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大层面:

一、活动主体的多元化

所谓“主体”,“在哲学上同‘客体’相对。主要指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承担者;客体指主体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对象”。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主体是具有意识性、自觉性、能动性、社会性、历史性的现实的人。而群文活动的主体,则指群文活动的参与者,即参与群文活动的人。

群文活动的主体,具有十分明显的多元化本体特征。这一重要特征,又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一)年龄的多元化。群文活动主体的年龄,具有明显的多元化特征。参与群文活动的人,既有青壮年,又有老年,还有少年与幼儿,涵盖了几乎所有的人。这与专业文化活动以中青年为主的特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二)职业的多元化。群文活动主体的职业,也具有明显的多元化特征。参与群文活动的人,既有知识分子(文化人),又有工人、农民、商人、军人、学生,涵盖了几乎所有的职业。这也与专业文化活动以文化人为主的特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三)文化程度的多元化。群文活动主体的文化程度,同样具有明显的多元化特征。参与群文活动的人,既有高级知识分子,也有半文盲、文盲。这与专业文化活动以知识分子为主的特征,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四)艺术修养的多元化。群文活动主体的艺术修养,更具有明显的多元化特征。参与群文活动的人,既有艺术修养高的人(例如专业艺术团体离退休人员或改行人员、群众中业余艺术拔尖人才等),又有并无艺术修养,只为了休闲娱乐的人。这与专业文化活动的主体一般都有较高的艺术修养,也形成鲜明的对比。

由此可见,群文活动的主体,以多元化为重要特征之一,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二、活动内容的多元化

“内容是构成事物的内在诸要素的总和。……内容和形式的相互作用构成矛盾运动。通常内容是较为活跃的方面,形式则是相对稳定的。事物的发展变化一般首先从内容开始。”

同样,群文活动的内容,也是整个群文活动中的重要方面,而群文活动内容的多元化特征,又是与群文活动主体多元化特征相同步的。

具体而言,群文活动内容的多元化特征,又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一)文化活动。文化活动包括读书、看报、上网等等,主要是进行文化学习,提高文化水准。

(二)艺术活动。艺术活动包括艺术表演(例如戏剧、曲艺、音乐、舞蹈等艺术表演)与艺术创作(例如诗歌创作、小说创作、绘画创作、书法创作、音乐创作、摄影创作、工艺美术创作等艺术创作)两大类。

(三)体育活动。体育活动包括各种球类(例如篮球、乒乓球、台球等)、类、健身类(例如扭秧歌、跳迪斯科舞或交际舞)等等。

(四)科技活动。科技活动包括科技信息的收集、科技咨询、科技辅导与科技学习等活动。

由此可见,群文活动内容的多元化特征,也是不争的事实。

三、活动形式的多元化

形式与内容是一对范畴,形式为内容服务,又反作用于内容。群文活动形式的多元化,是与其内容的多元化相配套的。

具体而言,群文活动形式的多元化特征,又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一)业余与专业相结合。群文活动以业余形式为主,但有时也占用一定的专用时间,带有某种专业活动性质。

(二)个体与群体相结合。群文活动有时以个体活动形式为主,但有时又以群体活动形式为主,二者紧密结合。

(三)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群文活动以普及型形式为主,但有时又与提高型形式相结合。

由此可见,群文活动形式的多元化特征,也是毋庸赘述的。

综上所述,群文活动的多元化,表现在它主体的多元化、内容的多元化、形式的多元化三大主要方面,而这三者又密切相关,共同构成有机的统一体。

参考文献:

[1]辞海(缩印本)[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