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创意经济(合集7篇)

时间:2022-10-09 09:01:20
创意经济

创意经济第1篇

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当我们提出“创新型国家”时,创新的背景含义,在国际上正在发生更新换代式的升级。创意在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渐突显,尤其在以人为本、艺术化创造方面,体现了从技术创新到人文创新的话语转变。重视人文创新对技术创新发挥的基础作用,有利于全面建设创新型国家。

创新的经济学基础的改变

信息化这一新现代化条件,使传统“创新”概念中隐含的“创意”内涵,越来越被作为创新的主流含义突出起来:从创新的内容来看,创意更强调创新的人文内涵,创新不光是针对中间生产手段和工具的技术创意,而且是对人的意义和价值的创造性响应;从创新的方式来看,一方面更加强调创意是原生态的创新,一方面更加强调创意是“活”的创新。对创新的生命有机性方向的强调,使全球创新潮流,呈现出哈佛商学院教授罗布・奥斯汀所说的从“工业化制造”向“艺术化创造”的转变。创造而不是制造、艺术化而不是工业化,成为创新的新意所在。

创新是“体”还是“用”?在工业化条件下,熊彼特已谈到创新的作用。但创新对于工业化来说,还只是“用”,而不是“体”。也就是说,创新只是工业化的一种手段,是理性实现自身的手段。在信息化条件下,创新具有了新的意义,即“体”上的含义:创新本身是目的性的,是生命进化本身。

哈佛商学院教授罗布・奥斯汀指出:“当商业变得更为依赖知识来创造价值时,工作也变得更像是艺术。”“艺术”这个隐喻,在这里代表着对“理性”(“经济人”隐喻)这个现代性范畴的突破。奥斯汀的意思是,当商业基础从现代性的“物质资本”,转向后现代性的“知识”后,经济范畴的基础就从“理性”转向了“艺术”。理性范畴内物性的创新,就必然转向“艺术”范畴内生命性的创新。艺术在这里,更多代表着人的精神本身。这就是“创意”问题的根子。

如果说现代性意义上的创新,主要是心物二元对立的科技意义上的创新;那么后现代性(信息化)意义上的创新,更多是打破心物二元论后科技与人文结合意义上的创新。

我们一旦承认在经济学前提假设上,创意问题就出了“科学主义”和理性经济人这个“圈”。那么对以下一系列推论之出圈,就会不再奇怪了。创意经济实际上意味着,从以效用为重心的经济,转向以价值为重心的经济;从以理性资本(包括物质资本与公共知识[即物化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转向以活性资本(包括知本[即个人知识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精神与潜意识资本)为基础的经济;从以机械组织和制序为基础的经济,转向以有机组织和活的制序为基础的经济。

创意从本质上说,是感性生产,它之日渐重要,是对作为理性代名词的生产本身(鲍德里亚说的“生产之镜”)的一个扬弃。创意作为与理性生产相对的感性生产,越来越从分工异化的精英创意,转向全面发展的草根创意;从以生产为中心的创意转向生活方式主导的创意;从理性的机械工程行为转向演进的生物进化行为。这就从整体上超越了现代性的创新境界。

创意的实证解释

实际情况是不是这样子的呢?我们不妨用上述的“大胆假设”,小心解释一下常规难以解释的创意现象,看我们的理论是否具有解释力。

(一)、创意是人本价值导向的创新――创新内涵的人文化

1、产品差异性:价值与效用的区分

后现代经济的第一位的特点就是定制。定制与工业化大规模生产相对,表现出以异质性价值为基础的产品差异性。凯夫斯《创意产业经济学》指出一个现象,创意性产品的特性、基调、风格“独立于购买者对产品质量评估之外”,“当存在横向区别的产品以同样的价格出售时,人们的偏爱程度是不同的”。主要由创意决定的产品差异性,对创造高附加值的贡献,远远超过产品质量的贡献。这是因为,创意的本质,就是捕捉满意和快乐。而快乐在人均3000美元收入临界点之后,不再以效率为依据,而转以异质性、差异性、不可通约性、个性这些反效率的尺度为标准,这种反效率的尺度,是创意产品的“质量控制标准”。

2、利益最大化:从效率优先到价值优先

凯夫斯《创意产业经济学》指出的又一特殊现象是,创意产业人员关注的“往往并非利益最大化问题”。答案还是在价值与效用的区分上。

奚恺元的实证研究表明,在人均3000美元收入地区,效用与价值的相关度下降到2%以下。此时,企业甚至经济的性质,发生质的变化。此前,经济是以效率为核心的,利益最大化,实质表现为效用最大化;此后经济转向兼顾效能和价值(诸如公正),效用最大化就逐步受到价值最大化的挤压,表现在文化理念对消费者估价的影响加大上。创意正好作用于这一区间。

3、熟练:对价值的整体直观把握

凯夫斯《创意产业经济学》还发现一个现象:对创意活动,消费者更加偏好使用具有多种技能全面发展的熟练人员,而不看好只有一技之长的专业人员。用创意经济学中的人文价值理念可以很好解释这一点。消费者要求创意者具有多种技能,这是针对价值,而不是针对效用的。因为分工专业化,虽然在涉及效率的领域,具有相对优势,但在创意要求的价值整合领域,并无所长。

(二)、创意是生物进化方式的创新――创新方式的人文化

5、艺术化管理:对科学管理的超越

对创意来说,仅有科学管理是不够的。当创新在内容上体现出更多人本化价值特点时,创新方式相应就会更多地转向“艺术化创造”。与“工业化制造”相比,“艺术化创造”(也就是创意经济的生产活动)不像机器运动,而像生物运动。比如它体现出更多的自发性的特点。创意是自然而然的,要求自然放松、水到渠成。以最大化理性为理念的管理,对创意是不适用的,它要求更人性化的管理。

6、仿生制度:像有机体那样学习

创意经济第2篇

关键词:旅游业;知识经济;文化经济;创意经济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4-0202-03

21世纪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旅游业已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并显示出广阔的发展前景。进入新世纪以后怎样使旅游业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具有的多重积极功能得以充分发挥,使中国旅游业将以更加成熟的姿态进入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并进一步成为国家的支柱产业,是旅游界共商的主要话题。我们必须首先找准21世纪旅游业目标定位,笔者认为,21世纪旅游业经济学定位是体验经济、协同经济、循环经济的基础之上,进一步阐述21世纪旅游业经济学目标定位是知识经济、文化经济、创意经济。

一、21世纪旅游业是知识经济

知识经济是个新名词,1997年后越来越多地被国人所熟悉和引用。我们知道21世纪的经济是世界经济一体化条件下的经济,是以知识决策为导向的经济。因此,知识经济简单地概括为以知识决策为导向的经济。

1.从OECD对知识经济的定义看,旅游经济是知识经济的固有成分

知识经济的悄然兴起,可以说是一场无声的革命,对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各个领域,对现有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正在和将要产生重大的影响。当然,对于旅游业来说也不例外,国家统计局普查中心《中国与发达国家知识经济发展比较分析》指出:

所谓知识经济,按照OECD(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定义,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这里所说的知识包括人类迄今为止所创造的所有知识,其中科学技术、管理和行为科学的知识是最重要的部分。归纳起来知识可分为四类:一是知道是什么(Know-what),即关于事实方面的知识;二是知道为什么(Know-why),即关于自然科学原理和客观规律方面的知识;三是知道怎么做(Know-how),即所具有的技术和操作能力,包括技术、技能、技巧和诀窍等;四是知道谁有知识(Know-who),即能够及时有效地利用有关专家的知识。按照这一定义,OECD组织依据《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第三版),提出了知识经济产业即以知识为基础的产业(The knowledge-based industry,简称KBE)的产业标准,具体如下(见表1)

从图表中可以看出旅游业是典型的服务业,按照OECD知识经济的产业标准推断21世纪旅游业必将是知识经济。

2.从21世纪旅游创意、目的、规划、策划、开发上看,必须以知识作背景和支点

在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作为一种独特而无限的资源将成为旅游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知识,包括文化、信息、科学等“软”资源越来越成为旅游经济增长、结构演进的引擎,旅游实物资源、旅游资本等硬资源的流动、重组会变得更加快速和频繁,旅游经济中各种地域、政策、组织壁垒将不断减少,人们可以在更大的空间地域范围自由地筹措、配置各种旅游资源。知识经济时代的旅游企业竞争,将是围绕争夺高智商头脑、高知识人才的激烈角逐。旅游企业资源排序无疑将把稀缺的具有创新意识的高智商头脑资源放在第一位。旅游企业经济的增长将从依靠资本的积累转向知识的积累和更新,知识的全方位管理与创新将成为旅游企业旅游创意、规划、策划、开发致胜的法宝。

21世纪旅游业无论从旅游的创意、旅游的目的,还是从旅游的规划、策划和开发上都体现了知识经济的内在性。体现了旅游创意中知识与旅游、知识与经济的绝佳配对。

二、21世纪旅游业是文化经济

1.21世纪文化产业本身成为了旅游产品和服务项目

文化产业是21世纪的新兴产业,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产业都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自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战略目标以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纷纷制订“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文化产业也因此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在这种大背景下,积极研究、培育和发展我国文化产业,并使其尽快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特别现实的意义。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由于文化在产业经济中的经济附加值不断提高,世界范围内人们开始从资源的角度来重新认识文化的价值,对发展文化产业的认识也有了跨时代的飞跃。文化与城市发展和旅游开发有着密切的关系,文化资源的开发在其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历史文化是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的核心资源和基础,也是城市发展,尤其是旅游文化产业成功的深层因素。世界上有许多著名的文化名城,并没有首都或中心城市的显要地位,但是仍然利用自己某些特有的因素来塑造一个整体的城市文化形象,拓展出一个独具特色的品牌。文化产业将达到鼎盛时期。

2004年,国家统计局为规范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工作,出台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标准,为社会发展指标中的文化指标提供了统一、规范的范围和口径。2005年,国家统计局进一步研究与其他几个部委联合完成了《文化及相关产业指标体系框架》的制定,将“文化产业”这一概念定义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

文化及相关产业涉及的范围包括:提供文化产品、文化传播服务和文化休闲娱乐活动有直接关联的用品、设备的生产和销售活动以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活动,具体可划分为“核心层”、“层”和“相关层”三个层次和九个大类。以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为主的行业为文化产业核心层,以网络、旅游、休闲娱乐、经纪、广告会展等为主的新兴文化服务业为文化产业层,以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生产和销售为主的行业为文化产业相关层。

无论从文化产业的核心层,还是从文化产业的层、相关层,都能够找到21世纪旅游业所依赖的痕迹。有的甚至成为旅游产品和服务项目。

2.21世纪旅游资源潜力的深度挖掘需要文化作灵魂

文化在旅游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全球旅游业的发展趋势来看,进入21世纪以来,旅游目的地之间、旅游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上升为文化的竞争。文化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概念,它既包括了历史遗留下来的传统、艺术、文字,更体现在现代人的生活、生产、生存之中;既包括固化的部分,也具有活的载体。谁能够从现代人的需求出发,充分利用本地的文化特色,结合现代化的表现手段,谁就能够赢得市场的青睐。因此,发展旅游需要从文化这个内涵丰富、古今兼容、动静结合的宝库中寻找能够吸引现代旅游者的要素,在本地区的文化资源中选择那些能吸引人的眼球的要素,开发能让他们有说头、有听头、有看头、有玩头的旅游产品,提供能让他们有独特体验、有新鲜感受、有无尽回味的旅游服务。

进入21世纪,文化旅游已不仅仅是一种理念、认知、目的,而是一种方法、手段和创意,对于很多文化型的旅游目的地来说,经常面临的一个问题是景点景区分散,没有形成一个主题。大量的旅游景点犹如散落的珠子,缺乏一根主线将其串起来;分散的旅游资源犹如散兵游勇,缺乏一个灵魂将其统领起来。因此,有必要用文化这根主线来统领其旅游的整体发展。所谓文化主线,就是旅游发展的灵魂,用来统一其旅游产品、要素,以此作为未来旅游产品设计、产业布局、目标市场定位、市场营销等各项工作的指针。

3.21世纪文化所衍生的具体的旅游产品形式更为明显

21世纪的旅游业目标定位之一是文化旅游,文化旅游可定义为:通过旅游实现感知、了解、体察人类文化具体内容之目的的行为过程。由此定义可衍生出旅游经营者的旅游产品创意和旅游者由于对文化认知的期望所采纳的旅游方法这两个方面,文化旅游不是一个独立的旅游产品,而是一种观念意识反映,是旅游经营者设计旅游产品时的一种创意思维,是旅游者从事旅游活动的一种方法。我们开展文化旅游的目的在于为旅游者提供富含文化特色的观光、度假、商务等形式的旅游产品服务,使旅游者以文化审美、文化鉴赏的心理去从事旅游活动,从而获得一次更有意义的旅游经历。这样做不仅可以提高旅游质量,增强旅游对旅游者的效用,而且有利于旅游业界形成一类以强化文化感受为特征的产品设计思路,从产品创意、设计到导游功能及其业务素质要求等方面形成一个以文化意识为基础的实践操作体系。

21世纪文化旅游的需求趋势更为明显,根据国家旅游局对美、日、英、法、德五国访华动机的综合调查表明,排在第一位的是为了了解当地民众的生活文化,占100%;第二位的是了解历史文化,占80%;第三位的是游览自然风光,只占40%。(见表2)各国去欧洲的旅游者中,65%是进行文化旅游。民族文化旅游也因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和特有的文化氛围而受到广大旅游者的青睐。

文化旅游是现代旅游的发展趋势。文化旅游是在观光旅游的基础上, 去体验社会风俗, 感悟历史痕迹, 追寻文化时尚的深层次旅游。它以多样的形式、深刻的内涵而表现出强大的魅力和旺盛的生命力, 逐渐取代自然观光旅游而成为世界旅游业发展的新潮流。当前,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兴起, 世界各国和各地区的文化旅游正呈现出迅猛发展的势头。据专家调查, 英、美、日、德、法、澳等国的旅游者无一例外地“把与当地人交往, 了解当地文化和生活方式”作为出境旅游的三大动机之一。有资料表明, 在欧洲各国的入境旅游者当中, 65%的人是进行文化旅游,在美国人中, 27%的人每年要花数十亿美元在文化旅游上。而日本人来华旅游的兴趣分类大体是: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古迹的占49%;体察民俗风情的占22%;观赏文艺美术的占7%;品尝风味佳肴的占17.5%;其他占4.5%。(见表3)可见, 吸引国际游客的主要是中国独特的文化魅力。

从1992年开始,国家旅游局每年都组织专家研究推出一个特色鲜明的主题旅游年,全国各地根据国家旅游局提出的主题,组织和营销本地个性鲜明、特色突出的旅游产品,其中大部分主题年的主打旅游产品都体现了中国民族文化的特色和彰显了民族文化的魅力,如“94’中国文物古迹游”、“95’中国民俗风情游”、“94’中国文物古迹游”、“2002中国民间艺术古迹游”、“2004中国百姓生活游”、“2005红色旅游”、“2006中国乡村游”,都是以中国的民族文化为依托和载体的,中国在21世纪的旅游也必须要打文化品牌才能实现世界旅游强国的伟大目标。

因此,21世纪旅游业经济学定位是文化经济。如下图:

三、21世纪旅游业是创意经济

创意经济(Creative Economy)是一种在全球化的消费社会的背景中发展起来的,推崇创新、个人创造力、技巧及才华,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持与推动的新兴的理念、思潮和经济实践,是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它包含广告、建筑、艺术和文物交易、工艺品、设计、时装设计、电影、互动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电视广播等。创意为王,表明当代文化产业不同于过去物体或物质产业的产业形态,而更注重精神和文化的创新,并将这种创新视为产业发展的动力与核心。

在二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旅游业竞争经历了从资源竞争到产品竞争、产业竞争再到目的地竞争的发展阶段,与此相应,人们对地区旅游竞争的认识经历了以上四个阶段的变化。

在我国旅游发展之初,旅游业的竞争主要表现为资源竞争。一个地区、城市旅游资源禀赋(包括旅游资源的知名度、垄断性、丰富程度、结构组合等)构成其旅游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而我国以大力发展入境旅游作为旅游业成长的切入点,而对于广大海外游客而言,中国5 000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对他们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因此,当时的资源竞争更多地侧重于人文旅游资源方面。例如,西安等一批资源型城市,其旅游得以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其具有较高垄断性和知名度的旅游资源。在这个阶段,大部分地区发展旅游的关注点集中在寻找、发现本地区的名胜古迹、历史遗存、文物资源,认为拥有了这些资源,就拥有了发展旅游的绝对优势。

第二个阶段是产品竞争阶段,即主要依靠几个影响大、知名度高的旅游产品(或旅游景点)来吸引旅游者,地区间的旅游竞争主要体现为产品类型、市场知名度的竞争。在此阶段,人们认识到旅游资源只是构成旅游产品的“毛坯”、原材料,旅游者购买、消费的是旅游产品。因此,对于那些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地区而言,要将旅游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需要经过一个挖掘、策划、开发、展示、包装的过程;即使不具备传统旅游资源的地区,也能够通过开发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例如,深圳等一批市场型城市,其旅游得以快速崛起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其具有市场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在此阶段,一个地区发展旅游的主要关注点在于进行产品开发。

第三个阶段为产业竞争阶段,即依靠旅行社、饭店、旅游交通、旅游购物等与景点开发所形成的产业优势进行竞争。地区间的竞争除了旅游产品(景点)本身的竞争以外,也体现在食宿、服务、交通等方面,也就是所谓的旅游“六要素”――食、住、行、游、购、娱――的竞争。在此阶段,地区旅游发展的主要关注点在于构造完善的产业供给体系。

在上述三个阶段中,发展旅游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加接待人数,提高旅游收入,旅游业的功能主要表现为经济性。

创意经济第3篇

文化产业“变了”

文化事业和产业的关系是相互独立、相辅相成的,有时候甚至可以相互转化。在清华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教授熊澄宇看来,《规划》的印发,意味着文化产业的变化。

第一是产业结构的变化。2014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2016年,又印发了《“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了数字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方向。

第二是产业组织的变化。以前受关注的是国有大中型文化航母,现在在国务院相关文件的引导下,比较受关注的是中小型文化企业的组织结构。

第三是产业发展的变化。目前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要求并不是全国都要将其发展成支柱性产业,而是要根据东西部城乡发展不均衡的现状强调分阶段、分地区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概念也由此提出。

第四是产业评估的变化。将政策产业服务的评估,按照“反馈-调节-再反馈-再调节”的路径,融入整个产业发展过程中,形成完整的评估体系。

“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一直是两张皮,区域综合价值不明显,难以充分发挥推动区域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引擎作用――两个轮子不连接,就不是一辆车。”武汉大学国际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傅才武表示。近年来,文化产业的发展,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目前我国文化领域部分行业正在陷入“公共投入增加而绩效下降”的悖论;另一方面,文化领域信息收集成本高,无法形成绩效评价的基础,使公共资源的绩效评价缺失――这是一道传统管理模式无解的难题。“与科技融合,发挥互联网优势,才能充分解决这一问题。”傅才武说。

数字创意产业的基础在于创意,前景在于产业,关键在于各种信息技术的应用。只有把创意、产业和技术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数字创意产业更快更好发展,而这种有机结合主要体现在整个数字创意产业的产业价值链上。

创意产业接盘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向勇表示,创意产业阶段的核心是要有创意经济产品的思维,包括交换价值、功能价值和审美价值,由此来界定日用品、流行品、奢侈品、艺藏品。而这几种不同产品之间的转换可以从场景层入手,在形式、材料、内容等方面重新塑造。

一般来说,创意产业有如下特征:

第一,高附加值性。数字创意产业的高附加值性体现在它以创意为推动产业的核心,推崇设计创新,尊重个人或团体的创造力,将科技创意和具体的原创文化转换为具有高度经济价值的产业形式,并大力发挥产业的功能去创造价值,增加社会就业。数字创意产业程序可分为创意策划、产品制作和产品流通三个环节,每个环节创造的附加价值都是不同的。其中,创意策划是附加值最高的环节,产品流通次之,产品制作环节创造的附加价值最低。

第二,重知识产权性。知识产权的生成和利用不仅是创意产业的核心,还是创意产业创造财富的主要方式。因为数字创意产业的有形资产比较少,其核心要素主要是知识、文化、信息和技术等无形资产,这就要求数字创意产业的发展必须与知识产权紧密相连。在创意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如果缺少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就会导致任意仿制和随意复制等混乱局面,会对整个产业发展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

第三,高技术性。数字创意产业是一种高新技术产业,数字创意产业的文化价值创造和增值活动,均是以数字技术、现代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和大众传播技术为基础的技术平台。同时,数字创意产业的产品和服务都具有强烈的网络传播性和网络扩散效应。因此,数字创意产业区别于传统文化产业的标志性特征就是“数字化”、“网络化”。创意产业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明显高于其他的业,这也从侧面证明了创意产业的高科技性。

第四,广协同性。广泛的协同性普遍存在于创意产业的各个环节之间及内部。以创意产业中的动漫产业为例,从动漫创意策划到产品的制作和流通,每一个环节的完成都需要其他环节的协同配合,这种特性在产品的流通环节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因为在动漫的流通环节上,创意产品不仅包括动漫作品,还包括与其相关的衍生品。如国内热播的动画《喜羊羊与灰太狼》,其收视率居高不下,因此它的衍生产品销售火爆,而衍生品的畅销又会提高动画片的收视率,从而形成了良性循环效应。

当然,创意产业需要培育,以形成能实现梅迪奇效应的营商环境。梅迪奇效应是指当人们踏进不同领域或文化的交会点时,可以把现有的观念结合起来,形成大量新的构想,相互碰撞并爆发出惊人的创新之举。例如腾讯的共享型生态平台,通过建设系列互娱平台、传播平台、社群平台,破除了内容渠道和用户之间的壁垒,不仅为明星IP提供充足养分,而且具有立体整合、共享共赢、资源开放、高渗透低风险的特征。

人才是永恒的财富

政府的支持是数字创意产业发展的基石,但创新意识的培养、知R产权的保护、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扶持等样样都必不可少。政府的支持有利于转变理念,形成新的数字创意产业财富观,可以完善数字创意产业的服务系统。知识产权的保护,能积极引导企业对新产品和自主品牌的创新,保证企业顺利发展。美国迪斯尼公司通过品牌授权经营,目前在全球已拥有4000多家品牌授权企业;德国贝塔斯曼集团通过收购兼并等方式,发展成全球最大的英语商业图书出版集团,在全世界拥有数百万名会员,是在世界媒体行业中位列第三的超级集团。

这个行业的发展还需要,加大技术投入,要努力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这样不仅可以使我国立足于自主创新、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创意技术,还能与我国的发展实际相结合,促进我国数字创意技术的快速发展,更好地形成国际合作的局面。

应该意识到的一点是,国际合作是发达国家创意产业实现全球扩展的重要途径。创意产业的国际合作方式主要有合作开发、生产(服务)外包、利用专利生产、品牌等。合作开发可以结合两个企业的优势资源,共同开发产品,实现双赢;产品外包、利用专利生产、品牌等方式是创意产业发达国的企业拓展海外市场的主要途径,是创意产业后进国的企业参与创意产业国际合作的重要模式。

可以看到,网络游戏业是美国最大的娱乐产业,其生产总值早已超过好莱坞电影业;数字娱乐产业已成为英国第一大产业;动漫网游产业是日本的第二支柱产业,是韩国的第六大产业。数字创意正引领着创意产业的发展,催生出一批新的主流产业。

而这一切的关键是要有人才。任何时候,人才都是永恒的财富。

熊澄宇表示,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组织行为,人才的供给是多方面的,是多种利益相关方共同维持的一种机制。真正的优秀人才是社会的优秀财富,需要各相关部门和机构共同培育。

在人才培养方面,不同的高校担负着不同的责任与义务。社会上需求的人才多种多样,不同机构和高校要根据各自的优势来构建科学的人才供给体系。比如,学校开办创意课程,对学生进行创意培训;政府通过开办数字创意产业培训基地,有针对性地培养创新人才,还可以通过设立优惠的条件,吸引海内外的创意人才。

创意经济第4篇

一、文化困境与商品化质变

“文化”是人类对于生活方式与价值观的表征;而人们则指称那些依循着时间的脉络延续与传承下来的东西为“传统”。虽然学术界已有诸多对“文化”定义的说法,但仍有必要在此阐述笔者对于文化定义的看法:文化是一群人经由行动所产生并共同拥有的生活方式与互动合作模式,并以此经验为依据所开展出来的各种价值观念和有形与无形的符号系统,也就是说“文化观念”就代表了一个族群的“价值观念”。

文化的存在必须与时代的演变与需求起到互动作用,所以传统必然会因此而有所改变,此现象可称之为“演变中的传统”。现代社会生产方式、生活要求的变化脚步太快,而具有传统生态的文化社群消化这些新东西的速度太慢,甚至根本来不及消化,所以文化出现了断层。全面的现代性与现代化所揭示的是一种持续变迁的精神,并与过去决裂及对于传统的疏离,传统文化因此失去了现实价值的有用性,缺乏需求性,因此无法与当前的世界强势文化、流行文化相抗衡。尤其是那些曾经属于民俗的、非主流的文化随着生活形态的改变而改变。

文化产业被美国政府认为是娱乐传媒产业的一部分,而所谓的文化产业包含电影、广播、电视、出版和音像制品。将文化或文化遗产作为产品的两个根本矛盾的观点是:一方面,在商业上,文化产品被视为和其他产品相类似的娱乐产品。另一方面,文化产品被视为一种传递价值观、想法和涵义的财富,是一种社会传播的工具,它有利于维持、推广特定社群的文化身份。以上的看法,显然窄化了文化内涵。

姑且不论新文化被如何界定,不容讳言的是,在现代化进程中,人类物质发展与各种思想、行为等多方面“价值观”趋向“全球化”的同时,新的地域文化也不断相应产生。区域性文化的生成、延续与发展不仅与自然条件关系密切,更与人文环境紧密配合。

二、群集形态的文化产业发展现象

基于重新获得重视、创造文化新价值的需求,在全球各地兴起一股文化产业群集化的园区或发展基地形态经营的趋势,试图透过群集的整合力量发扬文化、创造市场,以获取新的文化经济力量。此构想固然美好,却仍存在疑问:群集是否就必然能创造足够力量?文化真能透过群集扩大影响力吗?文化产业如何界定?群集的操作和效益有没有一套准确的事前评估方法?事实上,群集具有创作和商业两种类型功能,就创作而言,群集可发挥彼此砥砺、刺激创作的效果,其作用是相对缓慢的;商业功能则是现今大多数政府和企业的期待,希望透过丰富文化创意内涵来创造经济机会,这个目标讲求的是速效。过往对群集式创作的讨论已经很多,而商业功能文创群集的落实仍众说纷耘、尚在摸索,我们对文化商品化质变和其群集趋势所产生的商业价值应当先予深入探讨。

从商业价值做评估的主要理由在于,商业和文化创意在行为上有极大的不同。如前所述,文化的产生相对缓慢,商业却是快速的;文化创意本身可能是适合独享、不受周遭影响的,商业的成功却需要倚靠市场的聚集才能提升经济机会。因此,以商业目标为主要考虑之一的文创群集基地,必须经过一套和传统文化研究领域不同的商业性评估后,才能导出文化商业价值的评估。到此时,文创群集基地内涵的选择,不再纯粹以文化意义本身的重要性来决定,还须加入其对市场是否具有吸引力,或必须创造产生吸引力的方法,甚至不得不有所取舍。换言之,在流行的文创群集基地设立风潮下,文化将产生快速且数量庞大的新创与舍弃。因此,在发展策略上,应以创造新的科技文创特色为主要策略,打造一个崭新但包含既有传统的全新文化。其孕育素材,正是基地所在处的传统精神、文化、产业和观光或科技实力。

以我国台湾地区在2010年参加上海世博会的台湾馆为例,它目前已经落户台湾新竹,将以“产创园区”形式重新运营。世博台湾馆本身就是一个结合多样地方文化和科技的创新型主题文化展馆。在整个产创园区中,同时规划了突显新竹及台湾的文化创意,并与台湾馆既有意象相呼应的精品文创展示商场、特色文创主题餐饮、互动科技展示和体验式文创孵化基地。这个新文创群集基地的设计面临很多挑战,既结合多个专业领域,又包含传统文化创意的转型变革,以达到促成文化培养、地方产业发展和经济效益目的,是经过有系统的市场分析、效益主题发掘、商场规划和文化主题确定,及营销筹资方法研究而成的,与传统文化缓步发生截然不同,更非一般文化和经济专属科目所能独力做到。

从以上文化产业困境、需求和案例反映出几个未来发展机会:

1.地方特色及文创产业势必需要与具有强大吸引力的观光资源结合,尤其是在一些具备打造国际观光景点条件的地方,可以吸引消费采购力高的国际观光客来扩大所在地文创产业的经营绩效,并协助相关业者走向国际市场。

2.透过文创与科技产业彼此间的交流,有机会在科技文创方面做进一步整合与应用,开发兼具文化与科技特质的新型文创商品,甚至跳脱传统工艺品范畴,成为流行时尚产业。将文化创意经济价值有效发挥,成为传统文化产业与科技产业蜕变的契机。

3.对于较难以创新商品化的文化传统产业,如地方美食、食材等,可以透过文化氛围环境营造、科技应用导入等方式,创造出独特的文创美食风格,吸引国内外游客消费,成为文化群集基地另一个创新文化形态。

4.经由导入专业化的管理及精品化行销,加上国际观光客集中采购所创造的消费氛围,文化群集基地有机会协助地方传统文创与科技经济发展。

5.由于多数文化创意业者并不具备经营专长,或缺乏商业化资源,透过前述具有商业化市场分析、运营单位的辅导和管理,将能够协助这些文化创意业者弥补其不足,并且经由文化感受、传播与消费享受的综合价值,达成互相带动效果。

6.对一些希望导入文化或创意作为其产品或销售元素的非文化创意企业而言,文创群集基地中有足够的商品与文化创意可供选择,部分商业也可以此类型具消费功能的基地为验证场,测试大量商业化可行性。

三、在商业化过程中的文化内涵维持

从现实角度而言,世界上没有不质变的文化。所差者在于在一定的时间段里的质变程度替代了多少传统文化的价值观,或者说有多少新文化进入了主文化圈并融合于其中。文化既已往商品化、商业化和群集经营形态发生质变,如何维持其中文化内涵将是长期运营必须注重的核心问题;虽然世界价值体系笼罩在消费文化的宰制下,然而,在当前全球化之下所产生的各种各样新的地域文化,仍是由传统的“人文”为基石建构起来的。

传统中各种有形、无形的媒介文化被现代化进程一点一滴地淘汰,但我们仍可以将“传统”与“文化”通过现代世界能够接受的文法展现出来。可行的方法之一就是以“重塑形象”“创造价值” 与“文化精神扩展”作为策略。文化的起源基于生活条件的限制与适应方式,因此评估生活环境并改变与调整生活方式,就成为文化取向的第一选择,所以我们不应该存有哪一种文化比哪一种文化更优秀的观念。更关键的是,文化的传承与延续发展不应该只以维持中国文化的民族主义或意识形态为主导,所谓的文化多元必须建立在尊重“选择”的自上;没有人有权力决定某一类人应该怎么样过生活,而应该以世界为前提,寻找对世界有帮助的传统文化精髓并予以发扬。这样的思维模式与从前的如何复兴与保存有着本质上的不同,是站在世界的高度来发现世界的缺陷并以传统文化来填补,这样文化的价值才有发挥的空间,并且跳脱由自身维持自身文化的局限。

对于文化的变革议题,必须认识到所谓“变革”,不论是自愿的或是被迫的,在一定意义上来说首先意味着“传统”的接受或容忍。因为“变革”是基于某种定义上的“外来文化符号”,并以符合其生存需要为前提,最终达到“适应”目的,因此所有的改变都必须符合当前我们所身处的商业化、市场化和技术化的大环境之下。许多地方文创基地发展时,相当排斥这类“变革”或“外来文化的侵略”。事实上,倘若外来文化不符合生存需求,那么也不会出现“变革”,也就不会有“文化侵略”的说法,更不会有复兴传统文化的必要。若是以“文化观念”是“价值观念”这样的命题来看待“变革”,文化的改变就是因为需要、由于交流成长而发生,它或许和传统不同,但却是新元素带来的新生命,是文化精神的延续,在商业化过程中亦是如此。

在此,我们可以看到,文化内涵存在的形式就像一张蜘蛛网,彼此间相互制衡也相互影响,在创意与商业化过程中,必然同样面临矛盾、冲突和反复地消长。例如中国文字经过几次改为拼音文字的争论,甚至当计算机普及时,对于汉字不利于数据输入的论调使汉字面临“落后的文字”的说法,然而积极创造、研究、开发与运用汉字的优势,探索汉字在结构上、思维逻辑上与新科技的内在关联,并以此得到汉字在数据处理、思考学习、大脑开发及有助于智力均衡方面有优于拼音文字之处,自然增强汉字持续存在的条件与优势。这是一个合乎理性且印证文化内容优秀的成功案例,我们不能将某个文化的丧失归结为商业化所致,更应该思考的是如何创造自身文化的存在价值与合理性并提升自身文化的优越性,使它不因为商业化等目的性扩展而丧失其价值。

四、新文化创意时代学术单位的角色

为了延续文化精神,文化创意单位在某种程度上必须要深入了解文化精神及其创意演化过程,否则就只是一般的商业创意。然而,一般企业并不具备此类研究能量,学术单位以其充足且全面的学术研究能力、丰富的研发人力,在无获利压力、时间弹性较佳之下,可累积更多文创知识和技术,成为企业投入文化创意的人才与技术后盾;另一方面,不可否认,学术单位的确缺乏实务化及商业化能力与经验,使得部分研究与开发和社会发展方向脱节而被弃置,成果未必能付诸实施。

求取学术研究价值最大化,在相当比例层面上可导入企业合作关系。以台湾的做法为例,很多学术研究单位成立产学合作中心,或在设计中心具备产学合作功能;而合作内容依其性质原则上分为“产学计划”“服务性检测与调查”“人员训练与讲习”“专业咨询或诊断”“技术移转”等五种方式。

这五种合作方式中,“产学计划”是指接受民营事业机构与政府机构委托研究开发之项目研究计划,也是深入进行共同或委托具体文创开发的合作,这是教育单位吸收企业经验、企业利用学术力量量身订做所需项目的最佳方式。“产学计划”和“人员训练与讲习”在产学合作方面是扎根型的项目,其进行时间通常也较长,许多时候企业已然具有部分成果或成见,或希望速成,此时学术单位所拥有并累积的庞大文化创意资源,就成为企业可依赖并调整其既有成果的必要支持。

透过这些共同产出和资源支持,学术与企业均得以在文化创意发展上,进一步掌握以文化艺术语言、艺术社会学等观点诠释不同文化与商业新趋势的融合能力,扎实并快速反映文化和时代变迁与价值延伸上的新表征。

结语

关于文化的延续与发展,可以从认识文化本身的价值和把文化当作一种资源这两种概念综合起来进行:

1.认识文化自身的价值,理解它在历史进程中所以持续传承的理由、意义与价值。

2.把文化视为一种资源,积极开发与创造符合现代的有用性并认识。文化资源价值的潜在性、认识文化资源价值的滞后性与认识文化资源价值的整体性。

创意经济第5篇

一、创意经济的概念及特点

(一)创意经济的概念。对于创意经济的具体含义,纵览各学者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把创意经济作为一种新兴产业,认为创意经济就是“源于个体创造力和技能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生成和取用,具有创造财富并增加就业潜力的产业”,这是大多数学者的观点;另一类是把创意经济上升到一种新的经济形态,认为创意经济由创意部门、制造部门和服务部门三部门组成,它不仅能带来经济增长和繁荣,更能使人类的整体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国内学者对创意经济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尹宏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给出了创意经济的内涵。他指出,广义地讲,创意经济是指一切以通过知识产权的运用,实现财富和就业增长的创新型经济形态;狭义地讲,创意经济是指在知识经济时代,以人的创造力、智慧和技能,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高技术和高文化附加值产品和服务的城市经济新形态。

综合上述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创意经济既可以理解为一种产业,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但是把创意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可以站在更高的角度来审视,能够更好地理解创意经济对各国经济的巨大推动作用。本文给创意经济以下定义,创意经济是指在知识经济高度发达的新阶段,以人的创造力即创意为核心,以知识产权保护为平台,以现代科技为手段,并把创意物化,形成高文化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和服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以提升经济的竞争力和生活质量为发展方向的新型经济形态。

(二)创意经济的特点。当经济发展的动力主要转移到依靠人的个体创造力、文化艺术等创意要素的时候,创意经济便应运而生,这在客观上强调人与自然的共生、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其特点:一是创意经济的核心要素是人的创造力,即创意。创意经济是“以人为本”的经济,其本质是以智力资源为依托的知识经济,使创意产业占据产业价值链的高端;二是创意经济的实质是知识产权的占有和交易。知识产权是创意资源有形化的载体,也是创意商品化的表现。在创意转变为知识产权的同时,创意本身也向着创意经济实现跨越;三是创意经济的动力是文化艺术创新。文化创意要素在产品价值中的比重超过了物质要素,能极大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是创意经济聚合能力的基础;四是创意经济的表现形式是创意产业。创意产业指源于人的创造力、技能和才华,运用知识产权的作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创意产业化和产业创意化凸现创意经济的财富增长效应和就业效应。

二、创意经济理论体系溯源

创意经济起源于文化产业。文化是人类在认识、改造世界时历史的积淀。1926年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首先提出了“文化产业”的概念。一般认为,把此时作为文化产业的起点,当时社会实践已具有文化产业的本质属性。20世纪后期,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在《启蒙辩证法》中提出了“文化工业”,这时文化产业已在西方国家走向成熟阶段,一方面对文化产业的学术研究进一步深化,另一方面引出了《文化产业学》这一新兴学科。

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现代科技革命的出现,带来了新兴产业的迅猛发展,它不是推出单一技术和产业,而是空前快速地不断产生许多新的产业群并引发新的经济形态。从工业经济到知识经济,再到服务经济,现代科学技术的出现,强烈地冲击着传统的文化消费方式和生产方式,文化产业和科学技术的交融并进,仅有文化内涵,没有创新思维的经济必然失去动力,同样只有创新形式,没有文化底蕴的经济也必然失去活力。因此,随着文化产业和现代科技的结合,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创意经济应运而生。它不仅仅局限于文化产业本身,而是结合文化资源、创意资本、现代科技,通过和谐社会环境、先进的法律制度,形成由创意为核心的新的经济形态。创意经济是现代化的机械大工业与张扬的个性化的完美结合。

三、创意经济的理论架构

创意经济与传统经济形态的区别在于,创意经济是以创意为核心资本,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货币资本,因而存在着区别于其他经济形态的创意资本的动态循环。

(一)创意信息的循环。创意经济是以人为本的经济形态,创意阶层在整个经济中处于关键地位,正是由于创意工作者的创新思维,并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形成独有的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是创意的有形载体,也是创意商品化的表现形式。在现代法律政策的保护下,通过知识产权交易,创意资本与传统生产要素相结合,创造出了独特、新颖的商品和服务,在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中实现其价值。并由此形成了创意经济强有力的推动引擎。在创意实现其价值的同时,市场上各种各样的信息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反馈到创意工作者那里,在他们的脑海里又激发出新的创意灵感。整个创意信息的不断产生、实现、反馈、激发的动态循环过程,构成了创意经济的独特魅力,也是其区别于其他经济形态的根本特征。(图1)

(二)创意经济的形成。创意的产生离不开人,但是只有人力资本并不能产生好的创意。只有人力资本与文化、科技、社会等其他因素相结合,才能并发出好的创意。创意及创意的产生是整个创意经济体系得核心。

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只有把创意商品化才能极大促进经济的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极大地保护并促进新的创意的形成。所以说,知识产权及知识产权交易,即创意的商品化,才是创意经济的实质,也是创意的第一次飞跃。创意经济的实质性问题是如何对创意这种特殊的生产要素进行合理定价和交易。当代蓬勃兴起的创意活动,其实质是对创意这种特殊要素的市场化综合定价,通过知识产权交易,好的创意转移到不同类型的厂商手里,与其他生产要素相结合,把创意变成实实在在的产品,实现第二次飞跃。而正是由于创意企业将一个个脑海中的创意点子转化成为创意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把“创意”物化为消费者能够真实感受到的商品和服务,从而使得“创意”得到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也正是由于这样一个动态循环过程,促进了传统的工业经济、服务经济向高附加值、高渗透性的创意经济转化。

创意经济第6篇

最近一些新新人类提醒我注意—马上将要成为“前沿”的创意经济,实际已经老朽了。所以要在创意经济概念还没有普及之前,先提出“新创意经济”以正视听。昨天我在万圣书园的醒客咖啡厅被他们洗了脑之后,现在就现学现用,采用新创意经济理念,重新解释“新”知本主义。

创意经济,是凯夫斯在即将流行的《创意产业经济学》中,给我们指出的未来方向。而新创意经济,是对“创意产业第一理论权威”凯夫斯的批判,要给人们指出有区别的未来方向。我认为,北京和中关村,如果能看出我们下面将指出的凯夫斯的盲点,发展新创意经济,可以彻底解决困扰多年的“中关村问题”。

开门见山,先说结论。凯夫斯创意经济的致命伤,是没有把信息革命内生到创意经济中,所以说它是“旧”创意经济或现代版创意经济;新创意经济要把网络革命内生于生产方式来搞创意经济,所以是后现代版的创意经济。或者说,凯夫斯创意经济是创意经济第一版(“互联网除外”版);新创意经济是创意经济第二版(“互联网2.0”版)。

凯夫斯的“硬伤”

凯夫斯这种激进理论,在我们看来已经保守了。这是站在不耽误少年儿童前程的立场上的特殊思考。少年儿童在未来10年内,可能实现的最大奇迹,就是在结婚之前成为中国首富。试想,丁磊、张朝阳,在这个天旋地转的时代,如果不靠互联网,能在结婚前进入首富榜吗?门儿也没有。可凯夫斯偏偏在创意经济这么大一个关系少年儿童前程的事业上,只字不提互联网,这不充分说明凯夫斯理论过于保守吗?这里说“只字不提互联网”,当然是一种比喻。不是说凯夫斯没有注意到互联网、没有致力于互联网创意产业(如游戏、动漫之类);而是说,没有把互联网当作方法论,用于有效发动“‘创意’转化‘经济’”的商业革命。

凯夫斯《创意产业经济学》其实是很前卫的理论,但更适合30岁以上的人阅读。如果说它有值得推荐的理由,在于它是对更传统的观念的冲击。更传统的观念,还停留在物质生产和有形资产的玩法上。而《创意产业经济学》说的是文化生产和无形资产的玩法。通过这本书,人们可以认识到内容的生产与物品的生产,具有许多不同规律。区分这一点很不容易,但也仅此而已。

凯夫斯注意到了精神生产不同于物质生产的特殊产业规律,这是他的贡献。但他的一大败笔,是没有留意到,不仅内容特性决定创意的独特生产方式,而且技术革命特性也决定创意的独特生产方式,而后者是更有普遍意义的结论。新创意经济理解的创意,要比创意产业、尤其是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创意,更为宽泛,更具普遍意义。它更接近知本的原始意义,即活的精神创造,而不光是指生产内容。对于中关村来说,它要发展创意经济所面对的问题,不光是形成内容文化产业;更具战略意义的问题,是如何将中关村蕴含的创意资源,也就是人头脑中的“湿件”资源,利用互联网新的游戏规则,迅速释放成经济能量,形成区位优势,完成现代化转型。因此这里所涉及的创意,就不光限于文化产业的内容创意(或者说凯夫斯意义上的创意产业),还包括把广义的知本,也就是可以运用于各行各业的创造性的头脑活动,作为生产要素,以互联网的核聚变方式,迅速形成社会生产力,创造财富。新创意经济可以包容文化创意产业之外的许多经济形态。比如自主创新的技术研发产业,比如提升传统制造业价值的各种创意策划,比如缺乏资源的青少年和中小企业在相关孵化平台上发挥创意优势低门槛创业的行为等等。这些问题,虽然不是文化产业问题,但对“建设创新型国家”来说,都是要务,是新创意经济的题目中应有之要义。

中关村拥有全国最宝贵的资源,即创意资源。中关村单个人看,都极富创造力,汇合到一起,却是一盘散沙,难以形成“经济”。单纯用凯夫斯的路子,也解决不了主要问题。中关村搞创意经济,不是缺“创意”,而是缺“新……经济”,缺少“网聚人的力量”这一新创意经济的路子。

新创意经济要重点提醒人们的,就是将创意转化为经济的新方式、新玩法,特别是跟互联网的爆炸性增长有关的新玩法。而这却正是凯夫斯的思维盲点,他光注意在互联网兴起前上个世纪文化产业中早已有之的木乃伊级、骨灰级的老玩法。

创意生产方式的特性

互联网是什么?如果回答是TCP/IP,人们可能什么感觉也没有。我们要换一种对社会、经济、文化都通用的语言,把互联网说成是从集中模式向分布模式的转变。从经济角度理解,农业经济是分布模式经济,工业经济是集中模式经济,信息经济是集中模式复归分布模式的经济。“新”创意经济的“新”,在根子上与利用这一特点有关。

在传统的创意经济中,“经济”的主要含义是与“规模”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创意成为经济的问题,主要还是“通过大规模生产以降低成本”这样的老问题。只不过创意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实现规模经济的逻辑有所不同,这是凯夫斯致力剖析的问题。但在新创意经济中,“经济”的含义本身发生了变化,“经济”的主要含义是与“大规模定制”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是“规模经济”,与同它相反的“定制经济”的结合,是两个性质完全相反的东西的结合。规模经济,意味着较高的社会化程度和较低的成本;定制经济,意味着较高的个性化程度和较高的价值。用传统的方法,是无法实现二者结合的;只有在人均3000美元收入条件下,利用信息技术革命、互联网、新经济,才能达到这种经济效果。因为互联网一头通向社会规模,一头通向个性节点。有什么样的工具,就有什么样的经济。

创意经济第7篇

最近一些新新人类提醒我注意―马上将要成为“前沿”的创意经济,实际已经老朽了。所以要在创意经济概念还没有普及之前,先提出“新创意经济”以正视听。昨天我在万圣书园的醒客咖啡厅被他们洗了脑之后,现在就现学现用,采用新创意经济理念,重新解释“新”知本主义。

创意经济,是凯夫斯在即将流行的《创意产业经济学》中,给我们指出的未来方向。而新创意经济,是对“创意产业第一理论权威”凯夫斯的批判,要给人们指出有区别的未来方向。我认为,北京和中关村,如果能看出我们下面将指出的凯夫斯的盲点,发展新创意经济,可以彻底解决困扰多年的“中关村问题”。

开门见山,先说结论。凯夫斯创意经济的致命伤,是没有把信息革命内生到创意经济中,所以说它是“旧”创意经济或现代版创意经济;新创意经济要把网络革命内生于生产方式来搞创意经济,所以是后现代版的创意经济。或者说,凯夫斯创意经济是创意经济第一版(“互联网除外”版);新创意经济是创意经济第二版(“互联网2.0”版)。

凯夫斯的“硬伤”

凯夫斯这种激进理论,在我们看来已经保守了。这是站在不耽误少年儿童前程的立场上的特殊思考。少年儿童在未来10年内,可能实现的最大奇迹,就是在结婚之前成为中国首富。试想,丁磊、张朝阳,在这个天旋地转的时代,如果不靠互联网,能在结婚前进入首富榜吗?门儿也没有。可凯夫斯偏偏在创意经济这么大一个关系少年儿童前程的事业上,只字不提互联网,这不充分说明凯夫斯理论过于保守吗?这里说“只字不提互联网”,当然是一种比喻。不是说凯夫斯没有注意到互联网、没有致力于互联网创意产业(如游戏、动漫之类);而是说,没有把互联网当作方法论,用于有效发动“‘创意’转化‘经济’”的商业革命。

凯夫斯《创意产业经济学》其实是很前卫的理论,但更适合30岁以上的人阅读。如果说它有值得推荐的理由,在于它是对更传统的观念的冲击。更传统的观念,还停留在物质生产和有形资产的玩法上。而《创意产业经济学》说的是文化生产和无形资产的玩法。通过这本书,人们可以认识到内容的生产与物品的生产,具有许多不同规律。区分这一点很不容易,但也仅此而已。

凯夫斯注意到了精神生产不同于物质生产的特殊产业规律,这是他的贡献。但他的一大败笔,是没有留意到,不仅内容特性决定创意的独特生产方式,而且技术革命特性也决定创意的独特生产方式,而后者是更有普遍意义的结论。

新创意经济理解的创意,要比创意产业、尤其是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创意,更为宽泛,更具普遍意义。它更接近知本的原始意义,即活的精神创造,而不光是指生产内容。对于中关村来说,它要发展创意经济所面对的问题,不光是形成内容文化产业;更具战略意义的问题,是如何将中关村蕴含的创意资源,也就是人头脑中的“湿件”资源,利用互联网新的游戏规则,迅速释放成经济能量,形成区位优势,完成现代化转型。因此这里所涉及的创意,就不光限于文化产业的内容创意(或者说凯夫斯意义上的创意产业),还包括把广义的知本,也就是可以运用于各行各业的创造性的头脑活动,作为生产要素,以互联网的核聚变方式,迅速形成社会生产力,创造财富。新创意经济可以包容文化创意产业之外的许多经济形态。比如自主创新的技术研发产业,比如提升传统制造业价值的各种创意策划,比如缺乏资源的青少年和中小企业在相关孵化平台上发挥创意优势低门槛创业的行为等等。这些问题,虽然不是文化产业问题,但对“建设创新型国家”来说,都是要务,是新创意经济的题目中应有之要义。

中关村拥有全国最宝贵的资源,即创意资源。中关村单个人看,都极富创造力,汇合到一起,却是一盘散沙,难以形成“经济”。单纯用凯夫斯的路子,也解决不了主要问题。中关村搞创意经济,不是缺“创意”,而是缺“新……经济”,缺少“网聚人的力量”这一新创意经济的路子。

新创意经济要重点提醒人们的,就是将创意转化为经济的新方式、新玩法,特别是跟互联网的爆炸性增长有关的新玩法。而这却正是凯夫斯的思维盲点,他光注意在互联网兴起前上个世纪文化产业中早已有之的木乃伊级、骨灰级的老玩法。

创意生产方式的特性

互联网是什么?如果回答是TCP/IP,人们可能什么感觉也没有。我们要换一种对社会、经济、文化都通用的语言,把互联网说成是从集中模式向分布模式的转变。从经济角度理解,农业经济是分布模式经济,工业经济是集中模式经济,信息经济是集中模式复归分布模式的经济。“新”创意经济的“新”,在根子上与利用这一特点有关。

在传统的创意经济中,“经济”的主要含义是与“规模”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创意成为经济的问题,主要还是“通过大规模生产以降低成本”这样的老问题。只不过创意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实现规模经济的逻辑有所不同,这是凯夫斯致力剖析的问题。但在新创意经济中,“经济”的含义本身发生了变化,“经济”的主要含义是与“大规模定制”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是“规模经济”,与同它相反的“定制经济”的结合,是两个性质完全相反的东西的结合。规模经济,意味着较高的社会化程度和较低的成本;定制经济,意味着较高的个性化程度和较高的价值。用传统的方法,是无法实现二者结合的;只有在人均3000美元收入条件下,利用信息技术革命、互联网、新经济,才能达到这种经济效果。因为互联网一头通向社会规模,一头通向个性节点。有什么样的工具,就有什么样的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