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影视心理学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2-05-11 12:09:48
影视心理学论文

影视心理学论文第1篇

关键词:影视文化;大学生;价值观

影视传播是大学生易于接受和喜爱的一种信息传播方式,各种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影视文化直接与大学生接触,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生活态度、价值取向、审美情趣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他们的思维异常活跃,最易受到外界新鲜事物的影响。影视文化能够为他们提供人物榜样、道德典范,促使他们的思想品德向好的方面形成和转变。

一、关于影视文化内涵

在我国,关于影视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的研究起步较晚,根据收集到的资料来看,大多数专著是从传播学的角度去研究的,将价值观和影视文化联系起来研究的,大多是期刊上的论文。总体来看,研究较为零散,一般都是针对某一方面而言,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胡智锋的论文《影视文化三论(上)》及其著作《影视文化论稿》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论述了影视文化的内涵及系统构成,他认为狭义的“影视文化”就是以电影、电视艺术作品为主体的影视存在形态,包括电影故事片、电视剧及艺术性的电影纪录片、艺术性的电视“屏幕作品”(如艺术性的电视文学作品、电视艺术片及艺术性的电视纪录片),而广义的“影视文化”,应当是体现为电影、电视全部的存在形态。[1]

孙沛然的《影视文化导论》在绪论中将影视文化定义为“图像+音响+文字+多媒体技术”,并从文化的角度进行了阐述。大部分研究只是对影视文化的内涵作了简单的界定;还有些研究则将电影文化、电视文化和影视文化三者不加区别、混为一谈。但也有些研究者从影视文化的影响出发,将它对人类社会生活所产生的影响全部界定为影视文化的内涵。[2]

二、影视文化功能、特征的研究

曾耀农的《论影视的审美教育功能》从艺术的角度论述了影视的审美教育功能。影视文化对观众的审美教育功能主要表现在:影视文化能够愉悦身心,有益于观众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美育与德育、体育的功利性有明显的不同,它并不仅仅以受教育者的直接收获为唯一目的,使人情感愉悦,身心解放本身也是它的目的。[3]成长中的大学生来自家庭、社会、学校的压力相当大,更需要宣泄,以求心理生理功能的和谐发展,喜剧性的影视显然能够起到这种宣泄作用,幽默风趣、轻松愉快的影视片有助于培养大学生活泼开放的民族性格。

袁智忠、邓翠菊的《试论影视文化与大学生素质教育》讨论了影视文化对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功能:影视文化对大学生的人格塑造、爱心培养、人文精神的滋润、想象力、创造力等都有不可轻视的作用。影视文化可以配合某些学科的教学,以美启善;可以配合艺术教育,以美灵性;也可以纯粹是为了放松、娱乐,以美强健身心。观看科技探索片、科学知识片和科幻片等,科学家的探索精神,科学世界的浩瀚神秘,通过屏幕形象逼真地表现出来,观众从中所获得的审美偷悦是抽象的数字、公式、符号等所难以达到的,这种审美愉悦能将兴趣转化成动力,丰富人的情感,为培养健康的人格打下良好的基础。[4]

黄旭东的《关于中国影视文化发展现状、前景的分析与思考》中说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园林、建筑、综艺等艺术影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美育重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而审美能力的提高不同于科学知识的掌握,是满含着情感的“悟”,天长日久,逐渐悟得。艺术影片提供的经典艺术不仅令人陶醉,其中也蕴含着艺术的规律,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自会提高观赏者的艺术鉴赏力和创造力。[5]戴代红的《对于影视文化的深层思考》中提到经典艺术不仅有形式美,更有内容美,是真善美的统一,经常领略艺术,徜徉在美的海洋里,人的精神境界会美化,向善的本性会得到复苏,就会自觉以美来规范自己,美化生活,从而形成一种修养、一种素质、一种永不满足的创造精神,一种充满灵动之气的融汇贯通的能力。[6]

这些研究大部分仅仅对影视文化的某一方面的功能、特征及其影响作出论述,很少系统、全面的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和思考。Carlsons说:“文化最重要的核心是观念,特别是这些观念所附着的价值。”他提出,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传媒的异常发达使得社会舆论广泛扩张。这种新型的社会环境与舆论环境使得以往的那种群体舆论乃至于组织舆论的社会影响力弱化,只有当它们转换为公共舆论时,才可能对公共事务和公共权力机关产生影响。这使得现代社会的舆论监督更重要地表现为公共舆论监督,尤其是通过影视等大众传媒而进行的媒介舆论监督。[7]表明影视文化同时还具有舆论监督的功能。

三、影视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一)影视文化对大学生的正面影响

1.有助于大学生明确人生目的和人生价值

蒋立红在《关于影视文化对高校德育工作影响的调查报告》中提到,大学生处于成才的关键期,解决人生观的问题十分重要,人生观支配着人们对人生问题的处理与抉择。对人生目的、人生价值的看法不同,对荣辱、公私、苦乐、生死等问题的认识和态度也就不同。积极向上的影视作品有助于大学生正确地看待人生目的、人生价值,树立科学人生价值观。[8]

王新山在《思想政治工作心理概论》一书中说到大型系列纪录片《中国人》再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中国人”如何在艰难困苦中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顽强地与命运抗争,创造出不平凡业绩的光辉的人生之路,让观众感受到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精神气质,感受到我们时代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阔步前进的脉搏的跳动。在《中国人》的所有纪录片中,始终贯穿着主流文化的突出的导向特征,如对为人民服务、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奉献精神、牺牲精神的热情赞颂,对吃苦耐劳、勇敢无畏、尽忠职守、永攀高峰的品德的充分肯定,可以使大学生坚定自己的人生目标,明确自己的人生价值。又如中央电视台的《艺术人生》栏目,通过对众多知名艺术家的艺术历程和心路历程的访谈,启示人们“人怎么样活,路怎么样走”,对大学生起到了很好的鼓舞和激励作用。[9]

2.有助于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加强

孙巧丽,赵康生在《人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及其教育对策》指出在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中自我无疑是最重要的,自我意味着独立,是现代社会最起码的思想资源。当代大学生有自己的运动、时尚和娱乐,有自己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他们崇尚“肯定自我,坚持自我”理念。[10]而影视文化有助于大学生个性的解放和民主化倾向的加强,赋予他们积极的主体意识,使大学生呈现出具有时代特色的理性精神,并使他们从单一的政治模式中解放出来,个体的自由与发展成为人生的主要目标。他们不崇拜权威,不一味顺从长辈,不循规蹈矩,他们崇尚自主自立,相信自己的选择。大学生独立的理性精神可以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生存竞争的需要,有利于发挥当代大学生的创造性,开拓新的道路。茅中平在《试论影视文化与青少年教育》中提到,影片《卡拉是条狗》通过主人公“老二”的人生境遇诊释了这样一种人生理念:作为一个人,抑或是一条狗,也要拥有完整的人性和全部的尊严,“我”不要残破的生活,“我”不必左顾右盼,“我”是为自己而活的。喜剧演员葛优的成功诊释使观众在黑色幽默的背后深刻感受到人的尊严和自我意识的不可缺失。[11]

3.有助于培养大学生承担挫折的能力

周星在《21世纪影视艺术教育》中讲到现在大多数的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和社会的过度关心下,“自我中心”意识过强,生活的自理能力差,遇到困难承受能力不强。但他们模仿能力极强,言语和行为容易受舆论和同伴的影响。通过观看一些反映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精神的影片,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生活和学习榜样,有助于改变大学生头脑中的各种不正确的想法,使得大学生可以更好的承受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挫折。[12]胡雪梅在《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的影视教育》一文提到影片《生死牛玉儒》,认为影片以牛玉儒同志最后100天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为线索,艺术地再现了他忍受病痛折磨,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呕心沥血、忘我工作,坚持到生命最后一刻的感人事迹,全面塑造了一位心系百姓、求真务实、无私奉献、清正廉洁的当代共产党人形象。同时,通过观影活动之后教师的引导和同学之间的讨论,可以监督、纠正其不良行为习惯,提高对困难的受挫能力,促进大学生坚强意志品质的形成。又如2005年风靡全球的韩国励志电视剧《大长今》,塑造了一个有着远大理想、在各种挫折面前不屈不挠、自主自立、坚强自信、积极进取的医女长今的形象,这一形象为广大青年学生培养坚忍不拔的品质,应对生活中的困难挫折,提供了一个成功的示范教材。[13]

(二)影视文化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影视作品的市场商业化、大学生对西方文化的盲目模仿、缺乏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了解,这些原因直接导致了对当代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1.影视文化导致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个人主义倾向

杨立在《影视文化对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影响及对策》中说当前的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是金钱万能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有钱就有了一切。人们想方设法拼命赚钱,以满足自己的消费需要,为赚钱而奋斗。享乐主义的人生观已成为人们的生活目的和生活内容的具体显现,成为一种社会文化氛围,渗透、贯穿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些思想也随着他们的影视作品流传到我国,对我国的大学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14]高鑫在《电视艺术概论》一书中论述了影视对学生负面影响的具体表现:(1)思维方式以“自我”为中心。在部分影视片的影响下,很大一部分青年学生以自私自利为人生目的,唯钱是求,唯利是图。有的学生只顾自身物质利益的追求,而不顾他人利益,甚至不惜损害社会的整体利益。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念从以往的重集体、轻个人的极端走到了无视社会只重自我,无视集体只重个人的极端。这种利己主义的价值观,由于把个人置于社会集体之上,只顾个人成功,不顾社会集体的兴亡。(2)行为方式以个人利益为主导。在部分影视片所宣扬的拜金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很多大学生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凡事必先言钱似乎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没钱不能办事”“前途前途有钱就图”,把“向钱看”作为个人行为的唯一追求和最终的人生价值目标。在“人生为钱”的观念指导下,有些大学生认为人生在世应及时行乐,以至于有的大学生达到了相互攀比,盲目摆阔的地步。有的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满足于“六十分万岁”,把时间和精力消磨在打麻将、经商、炒股票、谈恋爱上。(3)职业选择以金钱为第一标准。由于受到部分影视片所宣扬的拜金主义思想的影响,很多大学生在职业选择方面根本不考虑专业是否对口,只考虑工资待遇的高低。只要是工资收入高、福利好的单位,就不管专业是否对口,想方设法削尖脑袋往里钻。这也就使得社会上出现了大学毕业生学非所用的现象。[15]

2.影视文化导致大学生政治观模糊

陈默在《影视文化学》一书中说:“通过影视文化输入的西方民主观、人权观等观点,虽然是零散的、不全面的,但它通过具体形象容易影响青年学生的政治观念”。[16]这就使阅历较浅、对历史了解甚少的青年学生错误地把西方的经济繁荣看成是西方政治制度、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优越性的表现,从而对大学生的政治观产生了误导。

3.影视文化导致大学生职业道德与婚恋道德观的西方化

饶朔光、袭亚莉《新时期电影文化思潮》提到西方影视片所反映出来的伦理道德观念对我国大学生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职业道德的实利观念。从西方影视节目中可以看出,他们虽然提倡职业道德,要求员工发挥敬业爱岗、尽职尽责的精神,但我们若仔细剖析其实质,可发现其中渗透着浓厚的实利观念。[17]张朝丽,徐美恒《中外电影文化》提到婚恋道德的西方化。从西方影视片中可以看出,恋人及情人之间的交往,在性的方面较少约束,比较随意,婚前及同居现象较为普遍,两情相悦则合,互不适应就分,双方均无歉疚感。这种观念意识对我国的大学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18]

四、关于影视文化建设措施的研究

关于影视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建设措施的研究,较早的有蒋立红的《关于影视文化对高校德育工作影响的调查报告》,用较详实的调查数据论证了影视文化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影响;[8]范国英,龚奎林的《试论<紫日>的人文关怀一兼论影视对大学生的影响》以影片《紫日》为例,论述了优秀影片在帮助大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方面的作用;还有一些文章既谈到了影视文化对德育的影响,又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建议,例如,茅中平的《试论影视文化与青少年教育》,[19]胡雪梅的《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的影视教育》,这类研究大多以实证调查和定量分析为主,多数设计了详细的调查问卷和调查表格,通过分析调查数据得出结论并分析原因。[13]

(一)硬件建设

万国庆在《高等师范院校影视文化教育的几个问题》中提到,影视文化是建立在一定物质基础上的文化。但多数高校不具备良好的、应用影视文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物质条件。在新的形势与社会发展的条件下,对这方面进行硬件建设是必要的。在硬件系统的建设中,要考虑到管理者对影视文化信息输入的调控问题,以便使学生能朝着管理者预期的方向发展和变化。大多数高校目前尚不具备让学生收看影视的条件,电影放映活动偏少,学校在影视文化活动方面缺乏有效的组织和必要的引导。[20]姜俊耀在《论大学影视教育课程特点》提出大学生在影视文化活动方面的需求远远没有得到满足。有鉴于此,学校有关部门应把组织学生观看优秀影视片纳入学校教育计划。[21]、国家教委、广电部、文化部就曾联合发出通知,在全国各高校开展爱国主义影视系列教育活动,组织有关专家学者推荐具有爱国主义教育思想的影视片100部,提供全国各地选用,并要求把这些影视片纳入学校教育计划,有选择地组织学生观看。在学生宿舍统一安装电视机,使学生能够及时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和电视文艺节目。

(二)软件建设

杨少伟在《河南省大学影视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中说在一定的思想指导下,构筑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校园影视文化的内容体系,则是必不可少的软件建设。对校园影视文化软件系统建设应着眼于影视文化的特点,着眼于受教育者心理及年龄特征,着眼于我们的德育任务和目标,并把这三者结合起来,统一考虑。使校园影视文化内容体系既与高校的德育目标相协调,又为高校学生乐于接受。[22]

万国庆在《高等师范院校影视文化教育的几个问题》中提到发动社会力量,积极开发影视文化资源和教育资源。1.积极开发影视文化资源。当前,国内外己经出现了许多优秀影视片,对大学生陶冶情操、培育思想品德、提高审美品位很有意义,但由于受客观条件限制,大学生能够看到的还不多。这样做,对于开发影视文化资源、优化教育环境很有意义;2.积极开发影视教育资源。现在,社会各界普遍关注影视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但真正开展有益工作的还不够多。为此,高校应当倡导一些社会组织如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大学生发展基金会、社区影视文化站等有关社会组织参与进来,以便更好地发挥其作用。[20]

(三)建立相应的机构

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软件系统,都要有人去建设和管理。校园影视文化的日常管理和运作更要有专门的人员和机构。杨万江在《论影视文化的德育效应》中提到有组织、有系统、坚持不断的工作才能充分发挥影视文化的作用。高校中应建立专门的机构,负责建设校园影视文化,管理校园影视文化,使影视文化成为高校德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多数高校都有类似影视协会的组织,但这些组织大都隶属于社团协会,主要以丰富大学生们的业余文化生活为目的,开展的活动数量有限,影响面也十分窄小。很多高校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办法和措施,但大都以“堵”为主,创造性、建设性的办法和措施少,因此,要建立专门性的机构来负责校园影视文化环境的建设。[23]

(四)加强与影视管理部门的联系

罗梅,费凌捷在《关于加强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思考》中提到:“这既可为高校的影视文化建设积累素材、拓展渠道,又可为繁荣影视文化出谋划策,使学校和影视文化更好地协调,为学校利用影视文化进行德育创造更好的条件。”如邀请著名影视工作者参加大学生电影节、大学生电视节;举办德育工作者和影视工作者座谈会;学校教育工作者参加影视片的审看活动等等。但总的来说,这方面的工作依然是个薄弱环节,为此,建议有关部门认真研究,从制度措施和组织保证上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使影视工作者和德育工作者加强交流,真正形成合力,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24]

(五)加强学校综合治理力度,保持良好的校园秩序和环境。

武锦华在《影视文化与青少年教育》中讲到,扫黄打非是党和政府加强文化市场管理,保证文化事业健康有序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要结合扫黄打非工作,对校区及周边环境进行综合治理,从源头上杜绝不健康的东西对大学生的影响。要扭转只顾票房收益、不顾影响和后果的现象,整顿好校内和周边的影视放像点,做好影视片的放映工作,加强管理,保持良好的校园影视文化环境。要引导学生去认识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的危害性,激发他们抵制这种思想影响的自觉性。[25]

参考文献:

[1]胡智锋.影视文化论稿[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

[2]孙沛然.影视文化导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5.

[3]曾耀农.论影视的审美教育功能[J].嘉兴学院学报,2002(2).

[4]袁智忠,邓翠菊.试论影视文化与大学生素质教育[J].重庆工业管理学院学报,1999(1).

[5]黄旭东.关于中国影视文化发展现状、前景的分析与思考[J].广东影视研究会,2006(5).

[6]戴代红.对于影视文化的深层思考[J].现代传播双月刊,2005(7).

[7]Carlson.Televisionviewing:Cultivatingperceptionsofaffluenceandsupportforcapitalistvalues[J].PoliticalCommunication,1993(10).

[8]蒋立红.关于影视文化对高校德育工作影响的调查报告[R].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6.

[9]王新山.思想政治工作心理概论[M].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10]孙巧丽,赵康生.人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及其教育对策[J].莱阳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11]茅中平.试论影视文化与青少年教育[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1(2).

[12]周星.21世纪影视艺术教育[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1.

[13]胡雪梅.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的影视教育[J].济南教育学院学报,2002(6).

[14]杨立.影视文化对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影响及对策[J].上海文化发展研究,2005(1).

[15]高鑫.电视艺术概论[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

[16]陈默.影视文化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

[17]饶朔光,袭亚莉.新时期电影文化思潮[M].北京:中国广电出版社,2005.

[18]张朝丽,徐美恒.中外电影文化外[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

[19]范国英,龚奎林.试论《紫日》的人文关怀一兼论影视对大学生的影响[N].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4(5).

[20]万国庆.高等师范院校影视文化教育的几个问题[J].咸宁学院学报,2004(1).

[21]姜俊辉.论大学影视教育课程特点[J].职业时空,2006(6).

[22]杨少伟.河南省大学影视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河南社科联,2004(3).

[23]杨万江.论影视文化的德育效应[J].求索,2003(2).

影视心理学论文第2篇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不懈努力,辽宁大学已经成为一所具备文、史、哲、经、法、理、工、管、艺等多学科的辽宁省惟一的综合性大学。学校现有三个校区,即沈阳崇山校区、沈阳蒲河校区和辽阳武圣校区,教学区占地面积2196亩,建筑面积64.45万平方米,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之一。

辽宁大学初创于1948年11月东北人民政府在沈阳建立的商业专门学校,建校之初即招收四年制本科生。1958年9月15日,东北财经学院、沈阳师范学院和沈阳俄文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成辽宁大学,朱德同志亲笔题写了校名。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255人,其中教授281人、副教授476人,博士生导师99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83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双聘院士1人。

学校现有本科专业6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6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58个,其中设有EMBA(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MBA(工商管理硕士)、MPA(公共管理硕士)、JM(法律硕士)、MTCSOL(汉语国际教育硕士)、MFA(艺术硕士)等21个专业学位授权点;现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中国语言文学、哲学、法学、化学和统计学等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具有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6个,有6个博士后流动站;设有世界经济、国民经济学和金融学3个国家重点学科、6个省重点一级学科;设有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高校辅导员培训与研修基地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转型国家经济政治研究中心、辽宁大学—澳门城市大学澳门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学校有2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8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工程实验室、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12个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教学实验平台、6个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截止2014年4月,学校有全日制在校学生2.8万余人,其中本科生近2万人,研究生7000余人,外国留学生1000余人。

学校现有校舍建筑面积64.45万平方米,各类实验教学中心(室)28个,实习基地125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2564万元。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较为完善,图书馆总面积达4.2万平方米,馆藏文献277.5万册,其中珍本、善本书300余种,被联合国出版部指定为联合国文献收藏图书馆,是国务院批准的“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学校设有历史博物馆、自然博物馆,珍藏2000余件文物和1.6万多号生物标本。校园网是中国教育和科研网的组成部分,已成为沈阳北部大学区域节点。

自建校以来,辽宁大学已为国家培养各类学生15万余人,为美国、日本、俄罗斯、韩国、意大利、英国、法国等94个国家培养长期留学生8000余人,短期留学生3000余人。学校分别与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国立大学、立陶宛维尔纽斯大学、塞内加尔达喀尔大学共建孔子学院,精心打造的孔子学院品牌跨越亚、欧、非三大洲,国际化办学步入全新的发展阶段。

面对21世纪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的要求,辽宁大学秉承“明德精学、笃行致强”的校训精神,力争经过全体辽大人的扎实工作,早日把辽宁大学建设成为人才培养质量上乘、学科建设特色鲜明,整体办学实力国内先进、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高水平大学。

二、艺术类专业介绍

2015年我校艺术类共有艺术设计学、广播电视编导、广播电视编导(数码影视制作方向)、播音与主持艺术、摄影、表演、表演(民间艺术表演方向)、表演(民间器乐方向)、戏剧影视导演、戏剧影视文学10个专业(含方向)招生。

艺术设计学

本专业以传统造型艺术为基础。能够掌握艺术设计的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懂得一定的管理知识,具备为企事业进行整体策划、创意与设计的能力。主要课程:设计管理学、设计概论、展示设计、计算机平面与三维设计、标志设计、创意广告、CI设计、多媒体动画设计、艺术概论、艺术鉴赏、表现技法等。

广播电视编导

本专业培养具备广播电视节目策划、创作、制作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与能力,适合在广播电影电视系统和文化部门从事广播及电视节目编导、制作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人才。主要课程:传播学、艺术学概论、电视艺术概论、影视作品分析、视听语言、电视节目制作、摄像技术、照明技术、电视节目策划、电视纪录片创作、广播电视节目主持等。

广播电视编导(数码影视制作方向)

本专业培养具备数码影视制作领域基本理论和专业技术,具备丰富的文化艺术知识,适合在电视台、广告公司、影视制作公司以及其它视频制作领域从事动画设计与制作、影视特效与包装、网页设计等工作的高级人才。主要课程:传播学、艺术学概论、动画创意与制作、影视策划与制作、电视摄像、剪辑技术、影视特效、影视照明、导演基础、编剧理论、电视广告等。

播音与主持艺术

本专业培养具备广播电视新闻传播、语言文学、播音学以及艺术、美学等多学科知识与能力,适合在广播电台、电视台及其它单位从事广播电视播音与节目主持工作的复合型高级人才。主要课程:播音发声、播音创作基础、广播播音主持、电视播音主持、文艺作品演播、播音学概论、新闻学概论、新闻采编、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等。

摄影

本专业培养具备系统的图片摄影、电视摄像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具有专业水准的摄影、摄像技巧与技能,适合从事专业图片摄影、电视摄像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人才。主要课程:艺术学概论、摄影光学、色彩与构图、暗房技术、摄像技术、数码技术、人像摄影、新闻摄影、广告摄影、影像编辑艺术等。

表演

本专业培养具备丰富的文学和表演理论知识、塑造人物形象的表演技能和具有个性化创作意识的影视、戏剧表演方面的艺术人才。主要课程:表演基础、表演技巧、台词、形体、声乐、经典戏剧赏析、表演理论、艺术概论等。

表演(民间艺术表演方向)

本专业培养具备丰富的文学和表演理论知识,在表演上力求艺术性与生活性相结合、地域性与民族性相统一,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表演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面的艺术人才。主要课程:表演基础、台词、民族舞、民间舞与技巧、唱腔、乐理、声乐、剧目等。

表演(民间器乐方向)(类别:弦乐、管乐、弹拨乐、打击乐)

本专业培养具备丰富的文学、音乐表演理论知识,专业的独奏、重奏、合奏能力,适应“新民乐”等现代演奏需要的艺术人才。专业课程:独奏、重奏、合奏、乐曲改编。专业基础课:中外音乐史、民族民间音乐、音乐赏析、艺术概论、乐理、视唱练耳、和声、形体、声乐。

戏剧影视导演

本专业培养具备丰富的文学、导演理论知识和导演、创作技能的影视导演方面的艺术人才。主要课程:表演基础、英语、舞台导演元素、台词、导演理论、舞台美术、经典作品赏析、影视剧作、艺术概论、视听语言、影视导演创作等。

戏剧影视文学

影视心理学论文第3篇

【关键词】影视与小说教学 理论基础

一、影视和小说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

小说一种传统的古老的艺术表现形式。其特点是通过情节的描写,借助于环境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小说的载体是语言文字,,其作用于人的形象和联想,借助于读者对艺术现象的再创造,来实现其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

影视艺术又称视觉文化,它的兴起是以视觉艺术的产生为先导的,即以20世纪初电影技术的诞生作为标志;20世纪中叶出现的电视技术不仅使视觉艺术的发展如虎添翼,更将其视觉化触角伸展到了人类文化的所有领域;而近年来日臻完善的电脑多媒体技术,以其对图象的生成、加工、复制的优势和凭借网络通讯传输对影视技术的综合运用,表征着现代文化工业对传媒领域革新的全面完成。影视的最突出本质特征就是“直观性”和“具体性”。图像性内容不需要文字的中间媒介,它直接诉诸人的视觉系统,从而使人的视觉渴求无所阻碍的得到满足。

影视作品和小说作品虽是两种不同特质的艺术表现形式,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电影电视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小说对电影电视的素材、表现手法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影响。而许多优秀的小说被改编成电影电视,,通过形象的画面来诠释小说作者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和要表现的思想,促进了人们对于小说的理解,成为人们认识和理解小说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影视引入小说课堂教学的必要性、可行性与必然性

小说是一种最容易引起学生阅读兴趣、为学生所接受的文学形式。现行高中语文课本收录了大量古今中外的小说(包括戏剧)。这体现了在新的语文教学大纲中对小说的地位的肯定。小说的阅读过程是阅读者与小说作家之间进行思想情感交流的活动。但是,关于小说的教学形式却是沿用了较为陈旧的模式。教师一般都是在小说课堂教学上采取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原著简介―――小说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分析―――艺术手法欣赏的传统方式。形式上的单一加上学生生活经历和文学修养的不同,使小说在教学效果上存在较大差异。特别是中学课本所选小说多为节选,要想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作品,不得不对原著进行介绍,这要占据课堂的很大一部分时间而效果往往不佳;而原著介绍流于粗浅,往往是蜻蜓点水,泛泛而论,无法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当然也就难于要求学生能很好的理解原著。单纯的情节分析也大大降低了小说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使得本来应该是最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小说教学反而对学生失去了吸引力。

因此,我们要考虑的是如何充分发挥小说的特性,运用适当的手段,使小说教学走向生动活泼,利于培养学生的心智,提高学生的综合欣赏水平。而影视艺术的引入能为我们在这些问题的解决上面提供一定的帮助。

影视技术产生后,在创作素材上历来重视对小说特别是名著的改编,小说作品甚至成了电影电视的一个重要渊源。正因为如此,大量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被搬上了银幕,为我们的小说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内容,也就成为我们在小说教学中运用影视作品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

伴随现代科技而来的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必然导致全球文化的一体化,这也必然引发我们对教育教学体制方法的重新审视。为此,我国重新审定了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课程标准对人文性予以高度重视,并在课程目标中得以很好的体现。比如,“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在阅读中“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教学中引入影视作品应该说可以在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及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高尚情操上起到很大作用。

三、影视作品引入小说课堂教学的理论依据

1.心理学依据。小说教学中引入影视作品,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规律。现代心理学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实践的理论基石。

(1)刺激―反映理论这是以斯金纳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心理学的重要理论。斯金纳在传统的反应心理学的基础上,将刺激与反应联结起来,通过内驱力、线索、反应和奖赏(或强化)四要素来分析学习发生的原因和什么是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的问题,最终演化为教育心理学中的著名学习原理。美国心理学家G.L.赫尔也认为:学习的基本条件是在强化的情况下刺激与反应的接通,没有强化,学习不可能发生。

(2)认知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认为,个体的学习不是简单的由外界刺激就可以产生的。它是个体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态度等以及原有的知识、经验、认知、结构,主动的对外界的信息进行选择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条件反射决不是仅仅因为它的联结力量而巩固下来的,而必须由于同化图式的形成,才得到巩固。即是说,当达到的结果能满足同化作用中固有的需要时,这种条件反射才获得巩固。”

根据以上心理学理论,我们在小说课堂教学中引入丰富的影视资料,一方面给学生以形象鲜明的刺激,化静为动,化难为易,化文字描述为形象表演,绘声绘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积极的探究行为的发生,是小说学习由较单一的讲解发展为对学生知识和审美情趣等全方位的启发引导;另一方面又可以借助影视的生动形象的画面语言强化学生的印象,理解和巩固课堂所讲授的知识。

2.影视作品引入小说课堂教学的教育学理论依据。教学信息论认为,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场境等基本要素集合于一定的社会目的之下,有秩序有规律的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着,自然汇合成一个客观过程并由此组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影视心理学论文第4篇

〔关键词〕影视传播叙事系统

一、影视传播的形态

(一)影视与传播。电影、电视是现代科技的产物。作为大众传播媒介,它们成为社会文化信息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影视艺术传播,乃是以电影、电视为载体,通过画面、声音及其时空运动所形成的叙事为其媒介表达手段,遵循美学原则和审美规范,融合其它各种艺术形式,形成具有巨大表现力和强烈感染力的影视传播形式。

传播学和影视艺术研究虽然隶属不同的学科和理论范畴,但无论影视理论,还是传播学研究,都具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历史发展传统。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郭庆光在《传播学教程》中,对传播的特点作了五点分析,其中第一点“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我们通常说的传播活动,一般指社会传播活动,这种信息共享活动是多人的共享,也就是说,它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着,对人与人之间是一种双向的互动。从“符号”的角度来说,所谓“传播”是导致参与者不同程度地共享意义和价值的符号行为。正如陈力丹、闫伊默在《传播学纲要》一书中指出“传播是符号所携带的意义的流动,目的是实现传受双方思想的交流”,也就是说人类在社会传播活动中,一方面拼命地追求符号的准确意义,另一方面注重符号的模糊意义。

(二)主要影视传播理论。电影先于电视诞生,电影研究者从一开始便采取不同理论立场、运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艺术理论体系对电影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诠释和剖析,构建不同的理论概念和范畴。如早期的电影心理学便是心理学家、或拥有丰富心理学知识的学者以格式塔心理学为基础,对观众的影像感知进行研究。“蒙太奇理论”的核心人物爱森斯坦和“纪实美学”的倡导者巴赞,或是受俄国形式主义、构成主义和列宁国家学说影响,或是从“木乃伊情结”的宗教心理和完整再现现实的愿望出发,都有其独特哲学视角和完备的理论体系。

现代电影理论或是把电影作为语言进行结构研究和形式分析,或关注电影机制与观看主体、与社会机制的关系,对电影文化进行研究。其主要特征便是将电影研究同其它人文学科结合,运用语言学、叙事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对电影进行跨学科研究,从而独立出各种新兴电影学科,如“电影符号学”、“电影叙事学”、“电影精神分析学”、“电影意识形态批评”、“女性主义电影批评”以及后现代、后殖民主义研究等,从而形成规模效应,以其独立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角度以及独立的概念体系,来丰富电影理论体系。

二、影视叙事系统

(一)电视叙事。叙事学理论发源于西方,以形式主义批判而闻名于世。近年来,随着全球化浪潮的推进,它已逐渐成为充满活力且风行各地的学术思潮之一。将叙事理论引入影视研究有助于使影视的研究走出社会学批评的单一模式。

国内有学者指出,现今的中国电视节目弥散出一派浓厚的“故事”氤氲。学者于德山直言,电视融图像、声音、文字等叙事媒介为一体,能现场同步地对事件进行记录描述,它已成为“人类目前所掌握的最佳叙事媒介。”

1.电视新闻与叙事。学者黄昌林致力于将技术性因素纳入对电视叙事的分析中,已有多篇学术面世,如《论电视声音的叙事功能》、《电视叙事声画一体论》等。在《论电视新闻叙事的时空流畅性》一文中,作者对电视新闻叙事进行时空关系的三维审视。然而,更多的学者则借由叙事模式对电视新闻进行多维度解读。学者陈霖对电视新闻的叙述主体进行了深度探讨,并言辞果断地指出“从叙事理论角度来看,新闻叙事文本中的叙述者不是作者本人”。大众传播时代图像叙事主体是群体化的。“策划、采编、撰稿、制作等过程无疑是群体化的过程,在其运作过程中每个叙述主体的个性化功能都受到一定限制,他们都受制于传习下来的叙事规范。”此外,有不少学者利用叙事理论对诸如《南京零距离》和湖南卫视《晚间新闻》等典型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进行个案式解读。

(二)电影叙事

1.从文学叙事到电影叙事。从电影角度讲,电影叙事学与文学叙事学一样,也是当代叙事学的重要分支,同样有着浓郁的结构主义和符号学背景。人们一般认为电影叙事学是追随文学(主要是小说)叙事学之后产生的,但这一认识并无多少理论依据。首先,从时间上看,电影叙事理论的产生不比文学叙事理论晚,甚至还略微早一些。例如,法国著名电影符号学家、电影叙事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克・麦茨的《电影:语言还是言语?》一文发表于1964年,比巴特的《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格雷马斯的《结构主义语义学》还要早两年;其次,在一般叙事学和符号学研究中都是既包括文学,也涉及电影,即便在早期俄苏形式主义文论中也包含有对电影叙事的研究。因此,应当说电影叙事学和文学叙事学都是作为当代叙事学的理论形态而彰显的,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得益彰。

2.电影叙事主要理论。电影叙事理论大体上可分为几种既相互交叉,又有所不同的理论形态或曰理论指向。一是以麦茨为代表的以建构电影“句法学”或曰“大组合段”为主要研究特征的电影叙事理论,可称之为“语言结构表意说”。这类着眼于电影本文的句法结构和篇章组织的电影研究,与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二是以艾柯、沃伦为代表的主要着眼于电影影像符号学的电影叙事研究,可称之为“影像符号编码说”。艾柯的电影理论着重于对电影符号的编码研究,“如果说符号学研究中有一种确定的指向,那么,它就在于把每一种传播现象归结为符码与信息的辩证关系。其他像诺埃尔・伯奇的《电影实践理论》、雅・奥蒙等人的《影片美学》、莫纳科的《怎样看电影》等著作中关于叙事的论述,也都带有这种综合阐释的色彩。

3.形式与叙事是相依并存的统一体。从整体上讲,电影叙事学十分关注叙事系统、叙事体系意义上的规律性探讨,与此同时,也不忽略对具体本文的叙事结构和叙述个性的细读分析;既重视叙述人在本文中的种种功能,亦看重叙述接受者(包括观众及故事内的听述者)对故事建构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就接受―――反馈的时间维度而言,应当说,电影叙事学比文学或小说叙事学更强调接受主体的作用,因为无论从观赏角度还是从再生产角度,电影都更多地依赖于观众的理解与参与。镜头的“言说”,叙述人称的设置,结构模式的选择,乃至整个本文的时空建构,无不以观众的存在为前提和基础,与观众能看到什么、以什么样的方式看息息相关。

综上所述,电影、电视的艺术审美和意义传播并非两个截然分开的独立属性,影视艺术创作主体通过艺术创造,向观众传递生活感悟,其作品渗透着传播者的价值观念、审美趣味和思想情感。审美诉求和情感激发是艺术品的基本特征,影视艺术通过视听语言和叙事话语的传播作用于人的感官,打动人的情感,引起共鸣,进而使审美感受升华至理性认知,并使创作主体与欣赏主体的视界和心智交融,共同完成意义的创造。

叙事理论给今天的影视研究带来的启示是丰富的,将叙事学引入影视研究不仅有助于使影视研究走出社会学批评的单一模式,从而提供了影视研究的新途径,与此同时,它也拓宽了叙事理论的应用范围,使之从文学研究的传统领域走向了文化研究更为广阔的空间。由于学者们孜孜不倦地努力,迄今为止,影视叙事学研究领域已产生不少成果,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任何一种理论和批评模式都既有其合理性又有其局限性。我们应将影视研究与更多的学科结合起来,更加全面地去推动影视相关研究的发展。(责任编辑晓芳)

参考文献:

[1]史可扬.影视传播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1

[2]钟惦.电影美学:1982后记[C].钟惦文集(下),北京:华夏出版社,1994

[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1

[4][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M].何道宽译,商务印书馆,2000.10

[5]斯坦利・巴兰.大众传播理论[M].曹书乐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6]黄德泉.论电影的叙事空间[J].电影艺术,2005.3

[7]彭吉象.影视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8][意]乌蒙勃托?艾柯.符号学原理[M].卢德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影视心理学论文第5篇

关键词:影视资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运用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现实挑战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主课堂、主阵地,其目的在于引导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国内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可以获取更多有利资源,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总的来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面临西方文化及各种社会思潮带来的挑战;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也面临视听文化带来的挑战。

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面临的挑战

国际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以及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信息网络化的深化,使东西方意识形态的冲突由国家层面转化到了大众日常生活层面,从牛仔裤到摇滚乐,美国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趣味与追求风靡全球。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出于本国的政治经济利益需求,通过庞大的信息传播途径,通过以好莱坞、迪斯尼为主导的影视娱乐文化,更通过强大的知识、学术、教育体系向外输出其意识形态,这实质上是文化侵略和文化扩张。这对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具有相当的冲击性。当代大学生生活在这股文化潮流下,由于其价值观念尚未形成稳定,他们的思想极易受到影响。这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的思想形成了严峻的挑战。

在国内,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处于急剧变化的转型时期,社会生活呈现出复杂多样的状况:利益冲突增多,社会竞争加剧,阶层分化加剧,唯利是图、权钱交易等道德失范现象增多等等。与此同时,旧的道德体系正在消解,新的道德体系尚未完全确立,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利益的多元化使人们的道德观念多元化,各种伦理观念甚至相互冲突;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以及各种丑恶现象滋长蔓延,这些都给青年大学生造成了消极影响。

近年来,大学生群体中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社会价值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急功近利、忽视道德修养、以自我为中心、是非观念淡薄等消极现象。这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青年大学生中树立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

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面临的挑战

列宁曾说:“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①在领袖的号召和我国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对广大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一直采用“灌输”方式,这在过去确实是发挥过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然而,当下的在校大学生绝大多数属于“90后”,他们的成长环境使得简单的“灌输”方式已不能适应他们接受知识的需要。

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逐渐脱离过去的“读写时代”,进入一个崭新的“视听时代”,人们使用图像、声音来表达、理解情感、语言和思想,将对文字的抽象理解转为对图像、声音的直接理解,更加直观化、感觉化。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说:“我相信,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一种印刷文化,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②在此影响下,“人们开始不大习惯于阅读大部头或晦涩难懂的书籍,而更倾向于通过电视、电影等影像的直接模仿来接受信息。”当前的社会现实是“电视、电影等影视资源已大量涌入人类生活,占据了人们半数以上的闲暇时间。”③这就给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新的启示,开发运用电视、电影等相关影视资源是适应时代需要、与时俱进的体现。

二、影视资源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作用和意义

影视资源丰富多样、直观形象,既有知识性,又有审美性,既有思想性,又有观赏性,将其作为载体引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改革,也是一种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1.影视资源可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影视资源作为一种新的物质媒介,融合了戏剧、美术、音乐、语言等多种形式,实现了时间与空间、视觉与听觉、物质现实与心理活动、视听直觉与时空等的自由转换,多方面刺激感官,综合调动观者的多种感觉,一方面代入感很强,能够提高观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注意力;另一方面影视资源强大的信息量,能够多角度地引发观者的思考,提供广泛的想象空间和思维空间。观看与课程内容密切相关的影视资源,用直观、生动的影像代替空洞乏味的理论说教,既能够焕发理论强大的的魅力和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引发学生去思考和分析隐藏在历史和现实背后的深层次的本质问题。

2.影视资源可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实效性

影视资源和思想政治理论课都是载体,二者都具有承载传播文化的职能、遵循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关注受众的精神需要、最终达到影响受众的思想观念的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任务是向大学生教授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使他们形成符合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道德品德和价值观念。而影视资源通过声、光、形、色等多种感官刺激作用于学生,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无形中就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在通过对影视中重点片段的解读,与教材的重点内容充分结合,就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不仅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更能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心理上达到认同,从而实现知识、信仰、行动三方面的统一。将影视资源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以历史的和现实的具体问题为切入点,使过去课堂单一的概念、理论说教模式得以改变,更加人性化、大众化、具体化,也在无形之中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3.影视资源有助于营造活跃、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多实行大班教学,即几个不同专业的学生集中在一个课堂上课,往往一个课堂里有上百人。一方面,大学主导学生自觉学习、自主学习,教师往往上课就来、下课就走,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大多集中于课堂上,而繁重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又使得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时间再减少;另一方面,不同专业的学生集中于一个课堂,学生之间相互不熟悉,也影响了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不畅,必然造成课堂气氛沉闷无趣。教师沉醉于自我教授之中而学生却觉得索然无味、甚至去见周公的现象时有发生。将影视资源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能够有效地促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从而营造出活跃、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4.影视资源可以补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开阔学生视野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编写,一方面往往是对传统的经典的理论体系的纯描述或纯叙述,理论性很强,不够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语言文字的抽象性也使得学生不容易学习、理解;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内容往往滞后于社会发展的脚步,更多偏重于对过去的观察总结,跟不上理论的前沿,内容相对陈旧,预见性和前瞻性不足,这也与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主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的本质有一定的矛盾。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与时俱进的,具有强烈的时代性,是时代精神的精华,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却不能很好地体现其本质精神。

影视资源,尤其是新闻材料,内容真实、生动、直观、详实,最能体现出最新的社会发展状况和最新的理论成果。大学生群体普遍“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又热衷于参与社会活动和社会实践,把学生们关心的能反映社会发展、时代变迁的国内外时政要闻等方面的影视资源引入课堂,可以弥补教材内容相对陈旧的缺陷,扩展和丰富课堂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

三、影视资源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具体运用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中,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选取影视资源是影视资源在教学中得以成功运用的前提。影视资源的选取和运用不是单纯由教师或学生的兴趣而定的,应该结合教学的目的、教学的思想内容等多方面因素,遵循一定的原则。

影视资源的选取应该符合课程的性质,结合教学的重难点,以实现教学目的。选取恰当的典型的影视资源,尤其是与教学大纲中的重点、难点相契合的影视片段,能够最大限度利用影视资源的辅助手段。一方面,这有利于教学知识点的落实,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达到识记、掌握知识的目的。另一方面,恰当的典型的影视资源能够使学生感同身受,印象深刻,引感上的共鸣和心理上的认同,从而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并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影视资源的选取应该注重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需要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支撑。作为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大学生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所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需要注重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我国的“红色”影视资源极其丰富,既有记录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红色经典,又有对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涌现出的英雄模范人物和先进事迹的记录和讴歌。这些弘扬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影视作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

影视资源的选取还应该体现时代特点,同时贴近学生实际。当代大学生生活在信息传播高速发达的社会,思维活跃,个性化突出,既囿于自己的内心世界,又关心社会发展和国家大事,对新鲜事物也有浓厚的兴趣。所以,选取影视资源应该紧跟社会变迁和时代步伐,同时贴近学生的实际,包括思想实际、专业实际等。通过运用时代气息浓厚和贴近学生实际的影视资源进行教学,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四、影视资源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运用中需注意的问题

1.正确处理影视资源与讲授教学之间的关系

将影视资源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需要正确处理影视资源与教师的讲授教学之间的关系。在课堂上,讲授教学与影视资源的播放要合理配置,以讲授教学为主,影视资源的播放为辅,不能主次颠倒、主次不分。教师可根据具体的课程安排,选取或剪辑适当时长的影视资源在适当时机播放。适当时机一般可以分为正式讲授前、讲授过程中和讲授结束时三个阶段。在正式讲授前播放影视资源能够起到导入课程的作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在讲授过程中运用影视资源,既能起到与课程内容相呼应,使理论知识具体化的作用,又能拓宽知识的广度;在讲授结束时运用影视资源,可以作为课程的总结,留给学生想象的余地,使学生感到意犹未尽。讲授结束时运用影视资源还可以同时布置相关的作业,将思考延伸到课外。

2.运用影视资源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影视资源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运用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要充分体现出教师对课堂的主导作用。在影视资源的播放过程中,一方面要尽量保持影视情节的完整型;另一方面对于存在争议的可以加以探讨的片段,应该暂时中断播放,引导和鼓励学生思考、交流,踊跃发表不同的观点和见解,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体现和发挥。在播放过程中,教师还要维持课堂秩序,督促学生认真观看,认真思考。放映结束后,教室也应该引导学生发挥其主体作用,根据教学内容对影视资源进行点评、分析和讨论,落实好知识点,避免学生只停留在影视情节感觉刺激的层面,忘记观看的真正目的。

3.运用影视资源结束后要总结反思,并建立资源库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的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关系着一届又一届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影视资源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运用过后,教师一定及时地根据运用的实际效果和学生的反映、接受程度等因素进行总结反思和相关改进。教师对影视资源进行总结反思后,还需要对总结反思后的影视资源进行整理,建立教学资源库,并不断融入和更新。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资源的共享。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恰当运用影视资源符合时代的要求,对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有重要作用,对促进我国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黄小铭.影视作品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作用探析[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6月第19卷第2期.

[2]傅以君.从看红色影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作用[J].电影文学.2011年11期.

[3]张梅花.从哲学视野解读大众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辩证关系[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年2月.

[4]林常青,王海平.影视教学法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中的运用[J].南方医学教育.2008年3期.

[5]顾晓静,周川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研究综述[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3月第29卷第2期.

[6]刘军,张娜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影视教学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12年5月第7卷第5期.

[7]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

注 释:

①列宁.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17

影视心理学论文第6篇

关键词:影视教育 交叉学科 师资队伍 理论与实践 学生专业素养

目前来看,影视教育仍是一门较为年轻的学科,不及哲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学科体系完整健全,但较之于其他学科,其可以在短时间内带来较大的物质经济利益,正因如此,其自身存在着巨大的潜力和可塑性的同时,还应注意到,正是因为影视教育的不成熟、不完善,才需要在前期就树立起正确的发展方向和观念,虽说是摸着石头过河,但万万不可误入歧途,陷入市场化运作的商业漩涡之中。关于大学影视教育的建设和培养问题,一直是各大高校前辈学者研究的课题,对于此学科的发展理念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将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畅想未来影视教育发展之路。

影视教育离不开与其他学科的融会贯通,有一定交叉学科的基础知识积累是学好影视科目的关键。大多数影视文本内容都会涉及一定的历史史实,知晓故事发生的背景有利于理解影像所传达的精神意蕴。而大多数影视文本的创作也离不开文学的关照,改编自文学作品的影视文本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对文学著作的理解有利于深层次地解读影视作品的内涵。无论是电视剧还是电影,其目的都是吸引受众的观看,以求获得高收视率和高票房,这就需要在学习影视的同时,认真研众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在影视教育的培养过程中,由于是新兴学科,不论是实践,还是理论学习,都需要其他学科的扶持与帮助,这样,才能够促进影视教育的长效发展与兴盛。在高校影视教育的课程设置中,需要安排多种交叉学科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学习概论式的入门知识。

影视教育的平衡发展需要理论与实践的双效促进,相辅相成。高校影视教育的发展不应仅仅停留于理论的研究学习中,一味地让学生读书,写评论,更应该注重学生前期策划、中期拍摄以及后期剪辑等方面的动手操作能力,合理地将书本上的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去。这种实践是基于课本知识的积累,在实践的过程中既可以检验书本中不理解或有疑问的地方,同时,还有机会获得书本中不曾涉及或涉及不深的要点。因为理论的发展总是要滞后于实践的发展,通过实践所总结出的现象成为理论保留下来,而新生需要这些理论打开影视艺术的大门,快速掌握前任的经验教训,以便更高效地融入专业到学习中去。因此,在高校影视教育的课程设置中,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应协调安排,不能过分偏颇以致失衡,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发展高校影视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具有丰厚理论积累和强大实践能力的老师能够培养起一批影视创作的新人,将影视之种薪火相传。目前,就全国高校的影视专业老师来看,大多数仅仅停留于理论的教学上,就书论书,就理论而分析理论,没有一定的扩展,同时,也缺乏相应的影视实践能力,不能较好地解答学生关于日常拍摄或后期剪辑时所遇到的问题,导致学生在进入电视台或其他影视团队后,需要重新学习实践技能。高校影视教育方面的教师选拔工作,应在考察教师理论涵养的基础上,加设实践动手方面的测评,只有老师全面平衡的发展,才能促进学生全方位的提高。进入影视专业的学生需要在老师的教导下成长,老师作为直接面对学生的传播者,必须提高自身能力。

影视教育的良性发展离不开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学生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由于影视专业选拔的特殊性,成为历年很多低分学生进入高校的敲门砖,抱着只求能上学的心态而参加考试的学生缺乏对影视专业的热情,所经历的专业培养也只是作为其想要考入某所高校的工具,导致学生无心向学的问题出现。在前期考试的过程中就应选拔较有潜力和对影视热爱的学生,后期学生也应在老师的引导下加强自身专业的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以求在日后的实践应用中游刃有余。中国每年毕业的影视类学生人数众多,但大多改行,一是不喜欢从事相关工作,二是学业不精,没有工作能力,因而,学生的专业素养是高校选拔和培养的关键所在。

影视心理学论文第7篇

 

目前来看,影视教育仍是一门较为年轻的学科,不及哲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学科体系完整健全,但较之于其他学科,其可以在短时间内带来较大的物质经济利益,正因如此,其自身存在着巨大的潜力和可塑性的同时,还应注意到,正是因为影视教育的不成熟、不完善,才需要在前期就树立起正确的发展方向和观念,虽说是摸着石头过河,但万万不可误入歧途,陷入市场化运作的商业漩涡之中。关于大学影视教育的建设和培养问题,一直是各大高校前辈学者研究的课题,对于此学科的发展理念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将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畅想未来影视教育发展之路。

 

影视教育离不开与其他学科的融会贯通,有一定交叉学科的基础知识积累是学好影视科目的关键。大多数影视文本内容都会涉及一定的历史史实,知晓故事发生的背景有利于理解影像所传达的精神意蕴。而大多数影视文本的创作也离不开文学的关照,改编自文学作品的影视文本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对文学著作的理解有利于深层次地解读影视作品的内涵。无论是电视剧还是电影,其目的都是吸引受众的观看,以求获得高收视率和高票房,这就需要在学习影视的同时,认真研习大众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在影视教育的培养过程中,由于是新兴学科,不论是实践,还是理论学习,都需要其他学科的扶持与帮助,这样,才能够促进影视教育的长效发展与兴盛。在高校影视教育的课程设置中,需要安排多种交叉学科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学习概论式的入门知识。

 

影视教育的平衡发展需要理论与实践的双效促进,相辅相成。高校影视教育的发展不应仅仅停留于理论的研究学习中,一味地让学生读书,写评论,更应该注重学生前期策划、中期拍摄以及后期剪辑等方面的动手操作能力,合理地将书本上的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去。这种实践是基于课本知识的积累,在实践的过程中既可以检验书本中不理解或有疑问的地方,同时,还有机会获得书本中不曾涉及或涉及不深的要点。因为理论的发展总是要滞后于实践的发展,通过实践所总结出的现象成为理论保留下来,而新生需要这些理论打开影视艺术的大门,快速掌握前任的经验教训,以便更高效地融入专业到学习中去。因此,在高校影视教育的课程设置中,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应协调安排,不能过分偏颇以致失衡,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发展高校影视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具有丰厚理论积累和强大实践能力的老师能够培养起一批影视创作的新人,将影视之种薪火相传。目前,就全国高校的影视专业老师来看,大多数仅仅停留于理论的教学上,就书论书,就理论而分析理论,没有一定的扩展,同时,也缺乏相应的影视实践能力,不能较好地解答学生关于日常拍摄或后期剪辑时所遇到的问题,导致学生在进入电视台或其他影视团队后,需要重新学习实践技能。高校影视教育方面的教师选拔工作,应在考察教师理论涵养的基础上,加设实践动手方面的测评,只有老师全面平衡的发展,才能促进学生全方位的提高。进入影视专业的学生需要在老师的教导下成长,老师作为直接面对学生的传播者,必须提高自身能力。

 

影视教育的良性发展离不开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学生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由于影视专业选拔的特殊性,成为历年很多低分学生进入高校的敲门砖,抱着只求能上学的心态而参加考试的学生缺乏对影视专业的热情,所经历的专业培养也只是作为其想要考入某所高校的工具,导致学生无心向学的问题出现。在前期考试的过程中就应选拔较有潜力和对影视热爱的学生,后期学生也应在老师的引导下加强自身专业的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以求在日后的实践应用中游刃有余。中国每年毕业的影视类学生人数众多,但大多改行,一是不喜欢从事相关工作,二是学业不精,没有工作能力,因而,学生的专业素养是高校选拔和培养的关键所在。

 

对于高校影视教育的研究已是五花八门,说明这是一门新兴学科,具有极大潜力和可塑性,高校影视教育的发展才刚刚开始,其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