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中国最古老的乐器(合集7篇)

时间:2022-02-07 02:34:54
中国最古老的乐器

中国最古老的乐器第1篇

在中国古老的传说中,琴产生于上古之时,历代文献记载中最多见的,就是有关伏羲制琴的传说。

相传当年伏羲在西山桐林中看见一凤一凰栖于梧桐树上,凤凰通天应地,协五音,合九德,非竹不食,非醴泉不饮,非梧桐不栖。于是伏羲便料定梧桐是神灵之木,决定用它制成乐器。他命人将梧桐截成三段,扣上段,其音太清;扣下段,其音太浊,为中段清浊相济。伏羲便将梧桐中段浸于水中,历七十二昼夜,才将桐木取出。

当年羲皇手制之琴,长三尺六寸五分,上合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后宽四寸,前宽八寸,下应四时八节之树。然后按阴阳两仪定下高度,按金木水火土五行置宫商角徵羽五音。后又自创《驾辩》一曲,专咏百鸟朝凤之景。伏羲制作出来的琴,泛著温柔的白色光芒,其琴音能使人感到宁静祥和,据说拥有能支配万物心灵之神秘力量。

除了“伏羲制琴”的传说外,在我国还有“神农制琴”、“舜作五弦之琴”等传说,不管是哪一种传说,我们从中可以看出琴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孔子时代,琴就成为文人的必修乐器,孔子、蔡邕、嵇康、苏轼等都以弹琴著称。因为琴音的神圣高雅,坦荡超逸,古人常常用它来抒感,寄托理想,据说《诗经》实为最早的琴歌总集。

琴的音色,根据弹法不同,可分为三大类,即泛音、散音、按音。这三种琴音,可说是风格迥异,各有千秋。

泛音,即左手触弦如蜻蜓点水,右手同时弹出之音。其音清脆高远,有时若隐若现,轻盈活泼,如天外之声,有“浮云柳絮无根蒂”之喻。琴所弹出的泛音,以七徽为中心,向两侧依次对应升高,约可弹出泛音119个。泛音之多,泛音应用之频繁,也是琴的一大特点。

所谓散音,即是左手不按弦,仅以右手弹出的空弦音。散音的特点是深沉浑厚,成为琴曲雄健的根基,如同大地般坚实,有“勇士赴战场”之喻。

所谓按音,即是左手按弦,右手同时弹出之音。按音的特点是婉转舒情,圆润细腻,如人婉婉倾诉衷情,有“呢呢儿女语”之喻。故按音象征人。琴的按音最多,加之左手指法特别丰富细腻,可说是琴最具表现力之音。

一张好琴,往往其声音要具备许多优点,如:低音应浑厚,高音要具金石之声,声音应松透圆润,没有杂音等等。琴曲重在直透人心,所以认定好琴的标准,往往依其音韵,重其表现力,一般不直接要求其音量有多大。这也表现出中国琴对音质要求的严格,审美格调的高洁。

为此,古琴先辈们通过长期的分析研究,总结出九德之说。

所谓琴之九德,是说一张理想的琴,应具备九条标准,即所谓:奇、古、透、静、润、圆、清、匀、芳。奇,指其琴轻松脆滑兼备,其材轻松脆滑,音亦轻松脆滑;古,指其琴音淳和淡雅中有金石韵;透,指其琴发音清亮绵远而不咽塞;静,指其琴音纯净,没有杂音;润,指其琴发声不燥,韵长不绝,清远可爱;圆,指其琴声浑然不散;清,指其琴声如金石,如风中铃铎;匀,指其琴七弦俱清圆,匀均平衡,无三实四虚之病;芳,指其琴弹愈久而声愈出。一般来说,能具备这九德,就已经是一张难得的好琴。

我国古代的四大名琴“号钟”“绕梁”“绿骑”“焦尾”,并是精品中的精品,其音色不同凡响,宛如天籁之音。随着人们对古琴的重视,古琴的弹奏法、记谱法、琴史、琴律、美学等方面已经形成了独立完整的体系,被称作“琴学”。琴已经远远超越了音乐的意义,成为中国文化和理想人格的象徵,也是反映中国哲学、历史、文学的镜子,在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气息的能力上,没有一件乐器是可以与古琴相比拟。

名派简介

派名:浙派、浙谱、浙操

形成时期:南宋末年

创 始 人:郭沔(楚望)

主要风格:流畅清和

代表人物:郭楚望、毛敏仲、徐天民、徐秋山、徐梦吉、徐仲和等

代表琴曲:《潇湘水云》、《渔歌》、《樵歌》等。

派名:虞山派、熟派

形成时期:明末

创 始 人:严征(天池)

主要风格:清微淡远,中正广和。

代表人物:严天池、徐上瀛、吴景略等。

代表琴曲:《秋江夜泊》、《良宵引》、《潇湘水云》等。

派名:广陵派

形成时期:清代

创 始 人:徐常遇等

主要风格:中正、跌宕、自由、悠远。

代表人物:徐常遇、徐祜、徐祺、吴俊⑶匚翰、释空尘、孙绍 陶、张子谦、刘少椿等。

代表琴曲:《梅花三弄》、《平沙落雁》、《广陵散》等。

派名:浦城派

形成时期:清代

创 始 人:祝桐君

主要风格:指法细腻,潇洒脱俗,疾缓有度。

代表人物:祝桐君、许渔樵等。

代表琴曲:《渔樵问答》、《平沙落雁》、《阳关三叠》、《石上流泉》等。

派名:泛川派、川派、蜀派

形成时期:清代

创 始 人:张合修(孔山)

主要风格:峻急奔放,气势宏伟。

代表人物:张孔山、顾玉成、顾隽、顾梅羹、夏一峰、查阜西、喻绍泽等。

代表琴曲:《流水》、《醉渔唱晚》、《孔子读易》、《普安咒》等。

派名:九嶷派

形成时期:清代

创 始 人:杨宗稷(时百)

主要风格:苍劲坚实

代表人物:杨时百、管平湖等。

代表琴曲:《流水》、《广陵散》、《胡笳十八拍》、《幽兰》等。

派名:诸城派

形成时期:清代

创 始 人:王溥长、王雩门

主要风格:清和淡远(溥长),绮丽缠绵(雩门)。

代表人物:王溥长、王雩门、王心源、王燕卿、王心葵等。

代表琴曲:《长门怨》、《阳关三叠》、《关山月》等。

派名:梅庵派

形成时期:清代

创 始 人:王宾鲁(燕卿)、徐立孙

主要特点:流畅如歌,绮丽缠绵,吟猱幅度较大。

代表人物:王燕卿、徐立孙、邵大苏、王永昌等。

代表琴曲:《平沙落雁》、《长门怨》、《关山月》、《秋江夜泊》、《捣衣》等。

派名:岭南派

形成时期:清代

创 始 人:黄景星

主要风格:清和淡雅

中国最古老的乐器第2篇

1、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古代地位最崇高的乐器,被誉为哲学性的艺术或艺术性的哲学,被列为琴棋书画四艺之首。是古代每个文人的必修之器,历史上的著名琴家有孔子、蔡邕、蔡文姬、李白、杜甫、宋徽宗、嵇康等。古琴也是孔子办学重要的六艺之一。《诗经》中就记载着“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我有嘉宾,鼓瑟鼓琴”等。

2、埙是中国迄今所发现的最早的一种吹奏乐器之一;在周代的乐器八音分类中,埙被列为土类乐器。进入宫廷后,埙常与箎合奏。汉代出现6音孔埙。盛唐时期,乐器品种繁多,性能也比较优越,音域窄、音量小的埙便渐渐不被重视。近代,埙多用于与琴的合奏。

3、古筝是中国最古老弹弦乐器之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盛行于陕西和甘肃一带。公元前237年李斯上书秦始皇时,曾如此描述当时民间筝歌场面:“夫击瓮叩,弹筝搏而歌乎鸣鸣,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之后,筝常因此被称为“秦筝”。

4、有据可查的最古老的乐器,是新石器时代的“骨哨”,起年代的上限为距今7000年左右,发现于中国浙江河姆渡遗址中,“骨哨”是截取鸟禽类中段肢骨加工而成的,长度4至12厘米不等,器身略呈弧曲。

(来源:文章屋网 )

中国最古老的乐器第3篇

一、纳西古乐概况

纳西古乐起源于公元14世纪,纳西古乐的来历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元代遗音”,第二种说法与“龙女树”传说所记载的明代木氏公主与永宁“北”王子的爱情悲剧有关,第三种说法是,明代纳西将士出征频繁,古乐为纳西人创作的“阵亡将士哀悼曲”。它是云南省最为古老的音乐,也是中国或世界最古老的音乐之一。纳西古乐的魅力源远流长,纳西古乐是唐明皇等皇室贵族创作的宫廷音乐,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音乐之一。

二、纳西古乐的音乐特点

(一)纳西古乐的种类

纳西古乐是纳西族在长期劳动和实践中创造和吸收外来音乐,充实丰富逐步形成并传承至今的民间音乐。它主要由原始歌舞《热美蹉》、东巴音乐、《白沙细乐》、纳西化了的丽江洞经音乐和具有代表性的纳西民间歌舞《喂默达》、《谷气》、《纳西小调》等其它民间音乐组成。

1.《热美蹉》

《热美蹉》它是产生于氏族社会时期的原始舞蹈音乐,广泛流行于纳西族民间的丧葬歌舞,并被载录于纳西族东巴经中,此种唱跳只能用于长辈过世后的丧葬仪式中。“热美蹉”是“驱魔”的歌舞,音乐素材直接来源于自然界音乐和舞蹈相结合,无乐器伴奏,无音阶、无音列法则,是模仿兽步的舞蹈,多声部之间形成富有原始艺术美感的不协和音程,是人类原始音乐的活标本,至今还存在于丽江大东、鸣音、宝山一带山区纳西族丧葬礼仪之中。这样的音乐任何乐谱都无法记录,只有靠世代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

2.东巴音乐

东巴音乐是纳西古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保存着民间古老而质朴的大量乐章。这些乐章长期在纳西族东巴当中以口传心授的形式进行传承,保存在纳西族东巴经古籍中。纳西族民间又俗称“东巴调”或“东巴唱腔”。它是产生并且迄今仍然保留、传承于纳西族古老的东巴教法事仪式和道场仪式之中的音乐。东巴音乐包含有唱腔音乐、器乐音乐以及舞蹈音乐3个有机的组成部分,是纳西族保留传承至今的古代音乐文化,在国内外音乐界均享有一定的声誉。随着东巴祭司的不断逝世,由其所掌握并拥有的唱腔也将面临逐步消失的危险。

3.《白沙细乐》

纳西族民间俗称“别时细哩”,它是迄今仍然保留并传承于纳西族民间的大型丧葬歌舞、器乐组曲。《白沙细乐》包括舞曲、歌曲以及器乐曲牌三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它古朴典雅,有相当高深的艺术造诣,在中国音乐历史上一直占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同时也具有着较高的欣赏与收藏价值,被誉为“活的音乐化石”。乐曲由《笃》、《一封书》、《三思吉》、《阿丽丽格吉拍》、《美命唔》、《跺蹉》、《抗蹉》、《幕布》8个乐章有序组成。以部落战争的悲剧故事贯穿始终,是中国至少有700年历史的有乐章、有故事、有哲理、有和声的大型管弦乐套曲。

4.丽江洞经音乐

洞经音乐是明清以来渐次由汉族、白族地区传入纳西族地区,并至今仍然在纳西族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组民间器乐,其中所包含曲牌名称具有较久远的历史内涵,是近年来国内外具有较高影响的中国少数民族乐种之一,是研究纳西族音乐文化,尤其是研究明清以来纳西族整体文化的不可或缺的内容。400多年来,经历代纳西族乐工的传承、加工、演变,便自然而然地融入了纳西人的思想情感、文化心态及纳西族民间的风韵,使之成为融汉族传统音乐的旋律及纳西族音乐风格为一体的特殊乐种,它是汉族、纳西族音乐文化相互渗透、交融的结晶,可以说是纳西化了的汉族传统音乐,这便是丽江人民将其称为“纳西古乐”的重要原因。

5.其他民间音乐

纳西古乐还有纳西先民在游牧、农耕等各个时期产生的民间歌舞《喂默达》、《谷气》、儿歌、小调、口弦调、打跳调等,这些民间音乐在纳西社会中广泛流传,为大众所喜爱,口传心授,代代相传,在逢年过节、婚丧寿祭等日常生活活动中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活动内容。

(二)纳西古乐的音乐特点

纳西古乐有一套严格的表演方式,演奏者多为年老艺人,乐器也很古老,再者是演奏的音乐古老。纳西古乐会集古老乐曲、古老乐器和高寿艺人为一体,被誉为稀世“三宝”。

1.演奏者的年龄老。在他们中间,年龄在70或80多岁的老人们是最年轻的了,如此年老的老人演奏出来的古老音乐对于人们来说是一种欣赏,“这才是真正的老人”,其精湛和熟练的演奏让人折服。

2.乐器的老,这些古昔老人们使用的乐器几乎都是从祖上传下来的古老乐器,乐队所用的古乐器有苏古笃、曲项琵琶、双簧竹管乐器波伯(芦管),还有竹笛、大提胡、中胡、小叫胡、三弦、五音云锣、中锣、小镲、铙、大钹、锣、板鼓、提手、木鱼、磬等等。

3.音乐的老,刚才说过了,这些老人们演奏的是唐宋时期遗传下来的音乐,古乐会演奏的乐曲历史悠久,古朴典雅,最早可追溯至唐代。

三、纳西古乐的现状及其发展

(一)纳西古乐的古老的传承方式

纳西古乐有着一套严格的传承方式,他们遵循以师带徒或父带子的方式,使古乐代代相传,并用工尺谱为媒介以口传心授的方法传教。师傅口唱工尺谱,一曲曲一句句地教,徒弟一曲曲、一句句地背。边背工尺谱边学习演奏一件乐器,然后逐渐实践,边学边奏,直至逐曲熟练。正是由于这种严格的传承方式,纳西古乐才得以流存至今。

(二)纳西古乐的现状

地埋环境是一个民族文化形成某种类型的前提性因素,一定程度上又影响到民族文化的发展趋向。汉代开辟的南方丝绸之路和与之交叉的茶马古道都经过丽江,促进了纳西族与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融。素有“音乐活化石”之称的“纳西古乐”在特殊的地理位置下,不断得到充实丰富。在历史长河中,纳西族先民不但创造了反映本民族不同历史时期的生产、生活、宗教、习俗等的音乐文化,还奇迹般地引进、学习,并完好地保存着部分内地早已失传了的汉族古典音乐。

(三)关于纳西古乐发展

我们可以对传统音乐文化可以通过政策,法规或依靠学者的社会责任感进行“守护”或进行“原汁原味”的保存,再运用成功的商业策划和宣传,走产业化道路,并结合当地现有的各种优势作为发展平台,在以文化遗产的方式尽可能的保存的前提下,使民族音乐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历代中国音乐》[M].四川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室编印,1983年

中国最古老的乐器第4篇

2、筝,又称古筝、秦筝,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中国古老的传统弹拨乐器。

3、筝的拨奏在民间广大地区的流传中,融合地方民间音乐,形成有不同音乐风格和演奏技法的地方流派,深深的植根于中国民间音乐文化,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故被俗称为“古筝”。

4、箫,分为洞箫和琴箫,皆为单管、竖吹,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中国古代吹奏乐器。

5、箫历史悠久,音色圆润轻柔,幽静典雅,适于独奏和重奏。

6、它一般由竹子制成,吹孔在上端。按“音孔”数量区分为六孔箫和八孔箫。六孔箫的按音孔为前五后一,八孔箫则为前七后一。八孔箫为现代改进的产物。

7、笛子,是古老的中国乐器,也是中国乐器中最具代表性最有民族特色的吹奏乐器。中国传统音乐中常用的横吹木管乐器之一,中国竹笛,一般分为南方的曲笛、北方的梆笛和介于两者之间的中音笛。

8、笛子常在中国民间音乐、戏曲、中国民族乐团、西洋交响乐团和现代音乐中运用,是中国音乐的代表乐器之一。

9、二胡(拼音:Erhu) 始于唐朝,称“奚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一种中国传统拉弦乐器。二胡,即二弦胡琴,又名“南胡”、“嗡子”,二胡是中华民族乐器家族中主要的弓弦乐器(擦弦乐器)之一。

10、琵琶,是弹拨乐器首座, 拨弦类弦鸣乐器。木制,音箱呈半梨形,上装四弦,原先是用丝线,现多用钢丝、钢绳、尼龙制成。颈与面板上设用以确定音位的“相”和“品”。演奏时竖抱,左手按弦,右手五指弹奏,是可独奏、伴奏、重奏、合奏的重要民族乐器。

11、中国传统民族弦乐器和竹制管乐器的统称。亦泛指音乐。《礼记·乐记》:“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金石丝竹,乐之器也。

12、鼓是一种打击乐器,在坚固的且一般为圆桶形的鼓身的一面或双面蒙上一块拉紧的膜。鼓可以用手或鼓杵敲击出声。

13、鼓在非洲的传统音乐以及在现代音乐中是一种比较重要的乐器,有的乐队完全由以鼓为主的打击乐器组成。除了作为乐器外鼓在古代许多文明中还用来传播信息。

中国最古老的乐器第5篇

【关键词】中国古筝 蒙古筝 发展 艺术特点

我国的筝乐艺术经过长期的蓬勃发展,很好地保存和继承了传统艺术色彩。古筝是值得我们珍藏的一门艺术,历经2000年的岁月仍然在中国大地上弹奏着古老的乐章。纵览我国的古筝艺术的根源特征,其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与民族性。因此,我们对中国古筝与蒙古筝的比较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历史文化含义及其发展意义

中国古筝在各个历史阶段都不同程度地得到发展,逐渐形成其独有的、稳定的、严格的艺术传承体系和音乐演奏艺术风格,具有明显的演奏风格特征,并形成不同派别。中国古筝的派别有着共同的特性,同时兼具各个派别的个性、习俗、审美等众多因素。中国古筝来自我国西北地区,随后逐渐流传开来,是与各个地区的戏曲、说唱和民间乐器巧妙结合的产物,并自成流派。中国古筝包含各类派系风格,这也说明了中国筝乐的发展状况与成熟体系。

古筝是一门很古老的器乐,它能够在较为广泛的地区流传下来,这与外界的交流和影响分不开,中国筝乐的流派也因此变得多姿多彩。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蒙古族的部落文化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乐器及其演奏表现形式。元朝的时候,蒙古族的乐器就具有了独特的民族特色和艺术魅力。其中,蒙古筝对当时蒙古族的文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传承和发扬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对当时社会起到维稳的作用,由此可见蒙古筝的繁盛情景。蒙古筝作为弹拨乐器,民间也称为“雅托葛”筝(yatoke)。成吉思汗在完成统治蒙古各部后,创建了蒙古汗国,随后又先后灭了西辽、吞并了西夏、打败了不可一世的金朝。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1215—1294年)先后打败了大理、吐蕃,最终灭了南宋,在公元1271年建立了元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蒙古族统治全国的政权。这个时期的蒙古音乐得到长足的发展,尤其是蒙古筝,无论在从宫廷还是民间茶社都得到广泛的流行。然而,由于和外界交流的机会少,蒙古筝长期处于半停滞或濒临失传的状态。如今的蒙古筝仅仅流传于我国内蒙古一带,已没有了夕日的辉煌。笔者认为,我们艺术工作者应该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积极的保护,避免其技艺的消亡。

二、中国古筝与蒙古筝的风格、技巧、表现力等因素考量

古筝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乐器之一,通常称为汉筝,是汉族的传统乐器。蒙古筝即雅托葛,是流行在我国锡林郭勒、伊克昭盟一带古老的民族乐器,表现力十分丰富,其结构、定弦法、演奏风格均有别于汉族古筝。由于蒙古人的生活习惯与汉人有着很大的差别,所以造成了蒙古筝与汉族古筝的结构、演奏技巧、演奏风格等都不相同。每个民族都有对古筝约定俗成的审美鉴赏的标准。蒙古筝作为我国民族乐器中璀璨的艺术瑰宝之一,其艺术价值和艺术表现力都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研究价值。

三、琴弦分类

根据历史资料记载,中国筝最早源于一种大竹筒制作的简单乐器,最初以五弦筝开始,汉代渐渐发展为十二弦。唐朝诗人薛能所作的《京中客舍闻筝》中有精彩诗句“十二三弦共五音,每声如截远人心” 。由此可见,隋唐时候发展为十三弦,明代弦增至十四、十五,中国筝在近代渐渐出现了十六弦。

(一)蒙古筝

蒙古筝分为十二弦和十根弦两种。由于蒙古筝的历史悠久,在当地牧民中有着很大的影响力,也是蒙古人日常娱乐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乐器之一。一般宫廷或庙堂使用的是十二弦,十弦多在民间,为歌唱伴奏所用。蒙古筝有它独特的定弦法,属于五声音阶定弦范畴,但由长短不同的两行排列的琴码形成蒙古筝四种不同的调。

(二)中国古筝与蒙古筝的弹琴坐姿

1.中国古筝弹琴坐姿的要点

琴凳的平面要够大,最好可以调整高度;坐琴凳位置的1/3到1/2之处最佳,大小腿要呈90°,坐在椅子上后,古筝应该在腰部水平,不要端肩膀,不要靠椅背;双脚保持踩地,肩膀保持松弛状态,不要低头也不要驼背;腹部与琴保持一至两拳距离,不要贴着。

2.蒙古筝演奏时的特点

蒙古筝弹奏时,演奏者必须席地蜷腿挺胸而坐,蒙古筝放置双腿前或者放置双腿上部,尾端触地演奏。也可将蒙古筝放置木质的琴架上或石台上进行演奏。演奏者通常是用右手的食指以及中指套上牛骨制造的指甲拨子弹拨琴弦,左手再以食指、中指为主,辅以拇指、无名指按弦取音。右手有托、劈、勾、挑、抹、扣、轮、连托、连抹、双剔、双扣等指法;左手按弦有虚、实、空、滑、揉、颤、抹、点等技巧。雅托葛发音洪亮,音色粗犷,可用于独奏、合奏或伴奏。

(三)中国古筝与蒙古筝的假指甲的材料选用

演奏古筝时,演奏者一般需要戴假指甲。(转第页)

(接第页)假指甲的主要材料有塑料、牛角和玳瑁。 蒙古筝演奏者右手所戴的指甲和其他流派不同,是用骨指甲拨子弹琴。

(四)中国古筝与蒙古筝的指法特点

“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古筝音乐是通过演奏者指尖的拨动、筝码的传导及共鸣箱的作用而进行表现的器乐,是在手指之间把艺术美表达出来的一门艺术。所以,在演奏蒙古筝时,演奏的指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关键。

蒙古筝在弹奏时,演奏者使用的指法通常和其他流派大致相同。但是蒙古筝的八度、五度和音则通过增用大指和食指同方向托、挑的技巧,加强了表现的力度,各种情绪不断变换。这增强了蒙古筝演奏的艺术性和欣赏性,同时也突出了蒙古筝特有的艺术风格特点。

(五)中国古筝与蒙古筝的风格及表现力区别

我国古代的哲学家们认为古筝乃“仁智之器”。比如,古代的古筝名曲——《高山流水》,曾经引发多少代艺术家们研究、争论以及憧憬那种远离世俗尘嚣的逍遥雅致的艺术意境。中国古筝是富有哲学精神的一种民族乐器,其演奏风格使仁智精神和乐器相互统一,能够借助筝器表现仁智精神。中国古筝各大流派的演奏风格的形成,总离不开各自的文化土壤,显示出较强的地域性质。

古筝艺术音域宽广,音色优美动听,意境深远、启人怀古之幽思,是乐器中最能体现多种乐感的艺术形式。这既与乐曲的地方风格有关,也与不同的演奏技法处理有关,并逐渐形成北“硬”南“软”的风格差异。

蒙古筝表现力也很丰富,发音洪亮,音色粗犷,既能表现高昂、奔放的乐曲,也能表现欢快、明朗的乐曲,充分体现了蒙古族人民热情奔放的豪爽气质。

结语

综上所述,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中国古筝是深受大众喜爱的一门古老乐器,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我们要做到继承传统技法的同时,又能融合其他种类乐器的优势特点,进而达到“情在音中生,音在情中游”的艺术表现意境。蒙古筝作为我国民族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我国声乐艺术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如今,面临蒙古筝濒临失传的状态,我们应该果断采取措施,大力展开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使蒙古筝重新发扬光大。

(注:本文为黑龙江省艺术规划课题立项主持课题《古筝与中国及周边地区的筝类乐器比较研究》的成果,项目编号:11C057)

参考文献:

[1]蒋萍.古筝演奏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57:19—67.

中国最古老的乐器第6篇

一、早期的音乐起源与发展

古巴早期的印第安土著居民的音乐在殖民地时期几乎都已消失,唯一留下的节奏性乐器有沙球等几样,它也是当今拉丁美洲音乐中的重要乐器,古巴音乐是具西班牙特点的伊比利亚半岛民族音乐和西非黑人音乐的混血儿。古巴在1960年左右时产生了新游吟歌谣运动,它是一种具有很强政治性色彩的音乐,如在音乐中有时会反映古巴社会中的困难,也包括爱情歌曲等。古巴很早以前就有游吟歌手,这些游吟歌手在这个岛国境内四处游荡,怀里抱着吉他自弹自唱,有爱情歌曲也有爱国歌曲,歌中常常把古巴比作一位妇女。这种古巴的新游吟歌谣运动与新歌运动的关系很密切,内容也逐渐从爱情和爱国转为对革命的体验、渴望社会能迅速发展等。这些古巴的歌手都有着一定的文化素养,他们的音乐采用了法国尚松歌曲的特点以及西班牙民间吉他的风格,另外南美洲巴西的音乐也对他们有过重要的影响。

影片讲述的,就是这些音乐家在哈瓦那的湮没无闻,直到他们重新走上卡内基音乐厅再现风采。影片的镜头对准这些老人,让他们每个人各自站出来,重新讲述自己的音乐人生。在影片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比较空旷的场所,比如教堂、体育馆等,阳光充沛,视觉开阔,使人感受到时光拉扯的悠长之美。雪茄制造厂里年轻的工人们低头忙碌地手中的雪茄烟,他们熟练地把雪茄烟一层层地卷起来,并把每根切成一样的长度,伴随着一捆捆的劳动成果,他们的青春和时光也在缓慢而有序地消逝。形状奇特的公共汽车缓慢地穿过街头,工人们有条不紊地装卸着刚刚采摘下来的青香蕉,街边三五成群的市民坐在方桌旁,偶尔抬头看看周围的景色,仿佛不为周围任何事情所干扰。一群小孩儿滑着旱冰飞快地穿过街道,玩着很具时尚挑战的极限运动。在空旷的体育馆里孩子们有秩序地进行着体操训练,一旁的老钢琴家忘我地在钢琴上行云流水般地演奏,一霎那时间仿佛已经凝固了,孩子们有时会围着钢琴在音乐的伴奏下忘情舞动,制造音乐的人和接收音乐的人都在充分地享受着美妙音乐带给自己的满足感,每个人的脸上都绽开了笑容。在风起云涌的海边,两个鼓手和一个低音贝斯手默契地相互配合,尽情享受音乐带来的阵阵惬意。

二、古巴的打击乐器和旋律性乐器

影片中的乐队由几个古巴老人组成, 音乐风格轻快而略带沧桑, 这部片子中间穿插了很多前几年导演和乐队在古巴城市和乡村录制的访谈, 有颜色明快的市井风情, 穿得破破烂烂的当地人。有个老艺人在一间空屋子里弹钢琴, 瘦骨嶙峋的手指在琴键上上下翻飞。老太太在故居前面一边走一边讲起旧事,然后就唱起来了,这歌声和风景总让人想起一段漫长悠闲的假期,边说边唱的老人家目光炯炯有神, 提起生死完全不为所动。在影片中可以看到老乐手们手中的各式乐器。古巴音乐中的各种欧洲传统乐器加上西非的节奏性乐器,构成了古巴音乐的独特音响。古巴音乐中大量贯穿着各种打击乐器,例如马拉卡斯这种乐器,它是一对装满了种子的葫芦。另外一种叫做故罗伊的则是一个边缘为锯齿状的葫芦,演奏时用木棒来刮奏。克拉维是一对圆柱形的木棒,演奏时相互击打并用拱起的手掌产生共鸣。在合奏乐中必不可少的康加鼓曾是印第安部落传递消息的工具。古巴的巴塔双面鼓是宗教仪式中重要的乐器,是源自西非的三只鼓,它呈沙漏状,鼓框上挂有小铃铛,被看作是与神灵沟通的媒介,各种各样的打击乐器构成了古巴音乐中丰富多彩的模式。除了打击乐器,旋律性乐器中的劳德吉他最早是由阿拉伯人传入到西班牙,之后又随着西班牙殖民者来到古巴,其共鸣箱呈梨形,有4-7组双弦,劳德吉他和班都利亚吉他经常一起出现在民间乐队中,用于潘托瓜基的伴奏。以上这些乐器会以不同的方式相结合,构成了古巴音乐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如吉他二重奏,它是用两把吉他为二声部的歌唱做伴奏的形式。而三重奏则是再加上一件节奏性乐器,用于坎琼中。七重奏一般由特雷斯吉他、西班牙吉他、小号、沙球、克雷夫击揍棒、班戈鼓和拇指琴等组成。夸特塔乐队是在三重奏的基础上加上一把用了弱音器的小号,音乐大多为两种歌舞的融合,如瓜拉恰—松、波莱罗—松、瓜基若—松等。康均托乐队由钢琴、西班牙吉他、特雷斯吉他、多只小号、班戈鼓、低音提琴和演唱者组成,曲目有波莱罗、瓜拉恰、恰恰等。恰兰嘎·提皮卡乐队由横笛、钢琴、小提琴、低音提琴、刮胡和帕拉鼓等组成,再加上一些电声乐队,演奏丹宗和松。

三、古巴音乐中的节奏性因素

影片作者带着对音乐的热情来到哈瓦那,走访了一班有着古铜色皮肤和苍苍白发的古巴民间音乐元老。自从美国将古巴于世孤立以来,这些乐手和他们迷人的古巴音乐一起,再也没出现在世人面前,只是在不变的海风和热带骄阳中,像哈瓦那街道上那些曾经高贵堂皇,如今色彩剥落的老建筑一样年年独自美丽,岁岁年华老去。影片中的老音乐家们时而出现在排练场所、时而出现在音乐会现场,熟练而自信地陶醉在他们自己所创造的音乐中。坦桑是源自古老的西班牙土风舞,同时又受到非洲音乐元素的强烈影响,其节奏以切分音为主要特点。伦巴是由黑人最早创造出来的,源于古巴哈瓦那的贫民窟,常用2/4拍,节奏热烈,每个小节都有不同的节奏型。黑人们在劳动之余自娱自乐,敲打着瓶子和锅碗瓢盆等围成圆圈载歌载舞。松是早年由黑人音乐家带到古巴东部各省的一种节奏型,它源自西班牙又受到非洲音乐的影响,融合了拉美的多种音乐元素。它的切分节奏比坦桑还强烈,其典型节奏形式是五音列,第一、三、五三个音符是八分音符,第二、四两个音符是十六分音符,常用吉他、特雷斯、马拉卡斯、低音提琴、小号及克拉贝斯、邦戈鼓等打击乐器伴奏,有时还加上钢琴和其它管乐器,并用伴奏乐队来增强其切分节奏效果。松的音乐多用二拍子,典型的和声进行为主到下属或主到下属再到属,它还通常有个独唱的引子,其旋律同时具有西班牙和非洲音乐的风格,松在最后片段速度会变快,人声与器乐交替进行,并有即兴性的表演成分。松的节奏加上一领众和的萌图诺形式就构成了古巴的萨尔萨形态,萨尔萨在拉丁美洲音乐中常常表示一段花哨炫技的演奏喝彩。当时在其他国家演奏拉美音乐者对古巴曼波音乐进行改造,融入摇滚、爵士以及各式拉丁节奏。萨尔萨乐队主要由小号、节奏性乐器、钢琴和倍低音提琴组成,人声在里面也担当着重要角色,主唱位于乐队成员之前,其他队员充当即兴演唱者。萨尔萨很注重主奏乐器与节奏性乐器之间的平衡。瓜希拉特点是把西班牙音乐中典型的6/8拍和3/4拍叠加在一起,形成复节拍。瓜希拉用吉他伴奏,旋律音域多在小七度之内,歌词是8个音节为一行的抒情诗,一般由前奏和两个大小调的乐段构成。音乐的特点是以进行曲节奏为基础,每隔一小节的第二拍都由一个16分音符把它表现出来。在所有音乐形式中最有特色的是用古巴首都哈瓦那命名的哈巴涅拉,它采用2/4拍,其特点是由一个附点八分音符、一个十六分音符加上两个八分音符的连续不断的摇摆性节奏构成,它的曲调徐缓缠绵。坎琼是古巴黑人的抒情歌曲,在不断发展过程中衍生出各式各样新的歌舞形式,如特罗瓦是类似中世纪欧洲的一种游吟说唱风格的音乐,它在1960年以后出现的新民歌运动中盛行,流传于古巴东部,演唱者常用吉他自弹自唱,抒发内心感受。潘托瓜基源自于西班牙加那利群岛农民的歌唱,后伴随移民的迁入而与古巴黑人音乐揉合在一起,现今它代表着古巴中西部乡村的音乐,其中托纳达是用来吟唱德茨玛的曲调风格,既有跟着伴奏一起演唱的,也有自由清唱的和无穷动式的歌唱,使用的乐器有各式吉他和打击乐器。

事实上,这些老音乐人能聚在一起现场演出的机会,也就只此一回。虽然他们都上了年纪,并且有丰富的演出经验,可是当站在舞台灯光下,还是被他们所面对的台下的热情震撼了。从影片拍摄者的镜头里看起来,他们刹那间仿佛返老还童似的,像一群小伙子。当老音乐家们演奏完最后一个音符,站在台上,我们似乎看到了时光凝固的一瞬间,情中有景、景中有情,周围掌声雷动。音乐会现场部分的声音是交叉剪接的,虽然画面纵横交错,但音乐段落在声音上是完整的。曾经,像这样的老艺人们,都是被古巴音乐史遗忘的名字,如同哈瓦那街头许多酒吧内的乐团,虽然早年曾经唱红一两首古巴乡村民歌,但是那也只属于他自己年轻时候的记忆。这些音乐人全盛时期常常聚集在一个会员俱乐部,而这部电影的拍摄,是在这个俱乐部关闭的整整50年后。音乐固然自有其独立的魅力,更令人感动的是这些让音乐活起来的老艺人,他们已经如此苍老,但他们的音乐却还如此年轻,歌词里流淌着的、满溢着的对生活的热爱。在这部电影和同名音乐专辑大获成功后的几年中,其中主要的几位老艺人以80到90多岁的高龄陆续辞世。

四、古巴音乐的旋律特点及其配器

中国最古老的乐器第7篇

孔老师可能是中国最早的美食家之一,著名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句美食定律就是他老人家说的,意思是制作美食,必须仔细用心地去做,论多么细致的烹饪方法都不为过。孔老师向学生收取的学费,也经常用肉干之类的美食代替,可见他有多喜欢吃肉啊!

事情是这样的……

有一年,孔老师出访齐国。齐国是周武王灭商后,分封给姜太公的封国,算是资格最老的诸侯国,因此周礼非常完备,极有大国气度。孔老师抵达齐国时,正赶上齐王举行盛大的宗庙祭祀活动,这岂有不邀请著名教育家孔老师之理?

典礼开始,一种美妙的音乐响起,精通音律的孔老师瞬间便陶醉在曼妙的乐曲中,久久不能自拔,此后的几个月里,他沉浸在记忆中的音律里,并努力学习演奏,所以连肉吃起来都不怎么香了。

这种音乐,叫做“韶乐”,是当时最雅致的音乐,主要演奏乐器,竟是一组石片!

古老的打击乐器

石头真能演奏出如此美妙的音乐吗?别怀疑了,这种石头现在依然有很多,而且它们有个名字,叫“磬石”。

距今4000多年前,磬石就被用来制作乐器了。一些古籍记载,黄帝最早命令乐官制作磬石乐器,另一些古籍则认为,尧舜时期是磬石乐器的出现时间。

舜帝的乐官名叫夔,他制作的磬石乐器演奏起来,能让百兽跟着音乐手舞足蹈,够牛的吧?

磬石制作的乐器叫做“磬”,一般都呈石片状,造型好像一个对勾,在石片上打有一孔,用牛皮绳一类的结实绳索吊起来,演奏的时候用小锤敲击石片的不同部位,就能发出不同的声响,有的清脆悦耳,有的浑厚动听。将不同大小、薄厚的磬吊挂在一起,就组成了一套音律完备的打击乐器,名叫“编磬”,雅正的音乐就可以绵绵不绝地流淌出来啦!

灵璧有奇石

在遥远的古代,磬并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使用的,它是国家的重要礼器,地位非常崇高。这一方面是因为古人崇尚礼乐文化,并且等级制度森严,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磬石的出产并不容易,物以稀为贵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