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数学学习小结(合集7篇)

时间:2022-12-23 02:08:45
数学学习小结

数学学习小结第1篇

关键词: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自主探究

一、让数学教学走向生活化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学习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活动。现代认知科学,尤其是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是不能被传递的,教师在课堂上传递的只是信息,知识必须通过学生主动建构才能获得”。也就是说,学习是学习者自己的事情,谁也不能代替。《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欲望,而这种宝贵的天性,只有通过教师恰当的引导才能使之转化为数学探究的热爱和兴趣。如教学“动物乐园”时,我精心设计了一幅各种动物欢乐集会的投影画面,画面为学生提供了丰富数学信息:4只小熊、4只小鹿、5只小白兔、3只小猴、3只飞翔的小鸟、1匹小马。指导学生认识了画面的主要内容后,再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数一数各种动物的只数,并进行分类统计,让学生在组内任意选取两组动物进行比较,逐步体会谁比谁多,谁比谁少,谁和谁一样多,初步感知比较物体多少的方法,然后给学生大量的图片、小棒等,让学生摆一摆、比一比,并联系实际说一说。通过比较实物的多少,逐步抽象到比较数的大小,并渗透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逐步让学生体验实物、符号、数字间的联系。再如学习第二“桌子有多长”一节时,开课之初,我就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欲望。“我们天天看到的讲台有多长?使用的课桌有多长?”然后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测量、去表述。学生纷纷动脑筋想办法,在动手活动中,学习了测量的知识。这样的学习活动,使静态知识过程化,数学学习活动化,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经历了探究知识的过程,体验了探究的成功快乐,逐步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有几瓶饮料”时,我出示了课本中情景图,引导学生提出了许多的数学问题,然后组织学生探讨“一共有几瓶饮料?”这一问题,让学生观察主题图,并利用小棒摆一摆、算一算,之后,教师适时地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计算方法,除了教材上两种“凑十法”,学生可能会出现各种不同的思路和想法,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思考,提倡个性化学习,鼓励算法多样化。

二、让生活问题数学化

1、让学生从生活走进数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我先与学生随意聊天,并提起请他们帮忙。学生们一听老师请他们帮忙热情顿时高涨,“老师你说,帮什么忙?只要我们能做到绝对没问题。” “我的爸爸过生日,他非常爱喝酒,我想送他两瓶酒,可又怕他喝醉,我该选择怎样的酒?请同学们帮我出个主意。”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的经验,纷纷说要买度数低点的酒。那么,为什么要买度数低的?酒的度数又代表什么意思呢?学生被我反问住了。此时,一种新的数――百分数的学习,成了学生自身的需要。

又如,夏天到了,学生需要喝大量的水。我校为了学生身体健康给学生送来了纯净水。大家都很高兴,但一听说要交钱都“啊”了起来。我便问怎么了,学生问到“会不会很贵?”这一问让我灵机一动,心想这是个好机会,何不让学生自己去算一算呢?我在黑板写出“一桶水3元钱,全班41人,假设一天最多喝2桶,请你算一算每个人一个月喝水大概会交多少钱?”

问题出来后,学生兴致勃勃算了起来。我发现要解决这个问题,涉及的知识很广泛,例如“一星期上几天课?一个月大概是几星期?一个月在学校呆几天(考虑到这月是大月还是小月)?算出总钱数后怎么办?用什么办法算得快?(估算),如果没估算,算出详细价钱结果除不进或小数太多,如何保留?保留到哪一位合适?”等等。于是要求他们小组合作,看谁想的最周全,算得最快。同学们互相启发,互相吸收,观念逐步完善,认识不断深化,培养了学生之间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精神,提高了学生之间的交流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探究。

2、让学生带着生活经验自主探究,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由于学生的数学思维是一种心智技能活动,是内在的隐性活动,因此,必须借助外在的动作技能、显性活动作基础。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的内容要面对生活实践,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引导他们借助生活表象来学习知识,激发探究欲望。如在学习“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中,有这样一题“135-95=135-100+5”,学生对减100时要加上5,难以理解。因此,我让学生联系买东西找零的生活实际自主探究:妈妈带了135元钱去商店买了一只95元的特价电熨斗,准备用来熨衣服。她付给营业员一张百元钞票(应把135元减去100元),营业员找回5元,(应加上5元)。所以,多减去的5应该加上。这样教学,抽象的运算获得了经验的支持,具体的经验也经过一番梳理和提炼,上升为理论上的简便运算;这样教学,让学生对数学的抽象思维找到了具体形象的生活依托,在脑海中形成了清晰的思考流程,实现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三、让“生活”成为学生展示知识的舞台

数学学习小结第2篇

小学数学学习方法总结

数学学习是很多小学生和家长最为头疼的问题,很多小学生学习数学不好,面对这一难题,小编仅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分析学习数学的方法:

一、学会主动预习

新知识在未讲解之前,认真阅读教材,养成主动预习的习惯,是获得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因此,培养自学能力,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会看书,带着老师精心设计的思考题去预习。如自学例题时,要弄清例题讲的什么内容,告诉了哪些条件,求什么,书上怎么解答的,为什么要这样解答,还有没有新的解法,解题步骤是怎样的。抓住这些重要问题,动脑思考,步步深入,学会运用已有的知识去独立探究新的知识。

二、在老师的引导下掌握思考问题的方法

一些学生对公式、性质、法则等背的挺熟,但遇到实际问题时,却又无从下手,不知如何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解答问题。如有这样一道题让学生解“把一个长方体的高去掉2_厘米后成为一个正方体,他的表面积减少了48平方厘米,这个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同学们对求体积的公式虽记得很熟,但由于该题涉及知识面广,许多同学理不出解题思路,这需要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渐掌握解题时的思考方法。这道题从单位上讲,涉及到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从图形上讲,涉及到长方形、正方形、长方体、正方体;从图形变化关系讲:长方形→正方形;从思维推理上讲:长方体→减少一部分底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减少部分四个面面积相等→求一个面的面积→求出长方形的长(即正方形的一个棱长)→正方体的体积,经老师启发,学生分析后,学生根据其思路(可画出图形)进行解答。有的学生很快解答出来:设原长方体的底面长为x,则2x×4=48得:x=6(即正方体的棱长),这样得出正方体的体积为:6×6×6=216(立方厘米)。

三、及时总结解题规律

解答数学问题总的讲是有规律可循的。在解题时,要注意总结解题规律,在解决每一道练习题后,要注意回顾以下问题:(1)本题最重要的特点是什么?(2)解本题用了哪些基本知识与基本图形?(3)本题你是怎样观察、联想、变换来实现转化的?(4)解本题用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5)解本题最关键的一步在那里?(6)你做过与本题类似的题目吗?在解法、思路上有什么异同?(7)本题你能发现几种解法?其中哪一种最优?那种解法是特殊技巧?你能总结在什么情况下采用吗?把这一连串的问题贯穿于解题各环节中,逐步完善,持之以恒,学生解题的心理稳定性和应变能力就可以不断提高,思维能力就会得到锻炼和发展。

四、拓宽解题思路

在教学中老师会经常给学生设置疑点,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多思多想,这时学生要积极思考,拓宽思路,以使思维的广阔性得到较好的发展。如:修一条长2400米的水渠,5天修了它的20%,照这样计算剩下的还需几天修完?根据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三者的关系,学生可以列出下列算式:(1)2400÷(2400×20%÷5)-5=20(天)(2)2400×(1-20%)÷(2400×20%÷)=20(天)。教师启发学生,提问:“修完它的20%用5天,还剩下(1-20%要用多少天修完呢?”学生很快想到倍比的方法列出:(3)5×(1-20%)÷20%=20(天)。如果从“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方法去思考,又可得出下列解法:5÷20%-5=20(天)。再启发学生,能否用比例知识解答?学生又会想出:(6)20%∶(1-20%)=5∶x(设剩下的用x天修完)。这样启发学生多思,沟通了知识间的纵横关系,变换解题方法,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五、善于质疑问难

学启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有疑开始的,学会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学会创新的关键。着名教育家顾明远说:“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一个好学生。”现代教育的学生观要求:“学生能独立思考,有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学会学习,应从学会提出疑问开始。如学习“角的度量”,认识量角器时,认真观察量角器,问自己:“我发现了什么?我有什么问题可以提?”通过观察、思考,你可能会说说:“为什么有两个半圆的刻度呢?”“内外两个刻度有什么用处?”,“只有一个刻度会不会比两个刻度更方便量呢?”,“为什么要有中心的一点呢?”等等,不同的学生会提出各种不同的看法。在度量形状如“v”时,你可能会想到不必要用其中一条边与量角器零刻度线重合的办法。学习中要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即增加主体意识,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见解,激发创造欲望,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

六、归纳的思想方法

在研究一般性性问题之前,先研究几个简单的、个别的、特殊的情况,从而归纳出一般的规律和性质,这种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式称为归纳思想。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就是归纳思想的应用过程。在解决数学问题时运用归纳思想,既可认由此发现给定问题的解题规律,又能在实践的基础上发现新的客观规律,提出新的原理或命题。因此,归纳是探索问题、发现数学定理或公式的重要思想方法,也是思维过程中的一次飞跃。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先由直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算出其内角和度数,再用猜测、操作、验证等方法推导一般三角形的内角和,最后归纳得出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这就运用归纳的思想方法。

七、符号化的思想方法

数学发展到今天,已成为一个符号化的世界。符号就是数学存在的具体化身。英国着名数学家罗素说过:“什么是数学?数学就是符号加逻辑。”数学离不开符号,数学处处要用到符号。怀特海曾说:“只要细细分析,即可发现符号化给数学理论的表述和论证带来的极大方便,甚至是必不可少的。”数学符号除了用来表述外,它也有助于思维的发展。如果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那么,数学符号的组合谱成了“体操进行曲”。现行小学数学教材十分注意符号化思想的渗透。符号化思想在小学数学内容中随处可见,数学符号是抽象的结晶与基础,如果不了解其含义与功能,它如同“天书”一样令人望而生畏。

八、统计的思想方法

数学学习小结第3篇

时间过得很快,五周的时间转眼过去了。看作业——听课——讲课——听课,就是实习中的主要任务,由于一直准备着教师考试,实习中投入的也不算太多,但多多少少还是有些收获。在此小结一下。

首先,课堂教学需要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

每位数学教师都是课堂教学的实践者,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落实,应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习环境,把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数学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有限的时间吃透教材,撰写教案。使学生的智慧、能力、情感、信念水乳交融,心度受到震撼,,心理得到满足,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学习成了他们的需求,学中有发现,学中有乐趣,学中有收获,这说明:设计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是探究性学习的新的空间、载体和途径。

(二)加强实际操作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操作不是单纯的身体动作,是与大脑的思维活动紧密联系着的。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早期儿童是在动作中思考的,而且只能在动作中思考,不能在动作之外思考。所以早期儿童的思维是直观动作思维,也称作“用手思维”。到了学前期儿童进入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到了小学、中学以至成人逐步进入抽象逻辑思维阶段,仍有很多学习需要借助实际操作。正如心理学家所说,这种“用手思维”的形式并不会随着更高级的思维形式(即逻辑思维)的发展而消失。赞科夫也说过,有实际对象的活动(即指实际操作),不仅具有运动的技能和技巧本身的特点,其中也以一定方式反映出感觉、空间观念和思维活动。教学实践也表明,在实际操作中,学生要观察、分析、比较所操作的对象的相同点、不同点,然后进行抽象、概括。例如,教学20以内进位加法,学生通过摆小棒或圆片,逐步总结出凑十加的方法。又如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摆小正方形,很多学生就概括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可见学生操作的过程,同时也是发展思维的过程。由于实际操作是在现代教学论的思想指导下进行的,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发现规律性知识,因此在发展学生思维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数学学习小结第4篇

【关键词】结构化学习;认识三角形;问题设计;技术支撑;活动组织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09-0067-02

【作者介】吴玉国,淮阴师范学院第二附属小学(江苏淮安,223300)校长,高级教师,江苏省数学特级教师,“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个人。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很难做到对课程目标的理解与对教学目标的把握合一、教学设计的想法与教学实施的做法一致、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贴近连接,以致教学整体与细节分离,教学碎片化现象严重。结构化学习致力于整合教学内容,是有一定教学目标与主题的综合探究活动,其结构化问题设计可以让知识元素有机联系,结构化技术支撑可以让知识深度得以凸显,结构化活动组织可以让学生间的合作得以建构。结构化数学学习可以将表层学习引向深度学习,能有效实现数学学习从表层符号走向逻辑与意义的统一。下面,笔者以苏教版四下《三角形的认识》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开展走向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结构化学习。

1.结构化问题设计:让知识元素有机联系。

结构化问题设计可以让知识元素有机联系。在教学中,教师须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聚焦知识点,找出知识主干线,从而构筑起结构化学习的问题探究模式,做到教与学的思维连接贯通。例如:教学时,教师不仅需要引导学生认识三角形的顶点、角、边等表层符号知识,更要引导他们认识三角形各个元素之间的深层联系。教师只有将知识元素有机联系起来,才能唤醒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潜能。教师可以基于学生的认知经验设计结构化问题:(1)呈现学生见过的几种图形,提问三角形是怎么形成的。(2)呈现不是用线段围成的三角形,引导学生思考围三角形的必要条件。(3)演示围三角形的过程,引导学生认识三角形的边、角、顶点等元素,并让学生思考:三角形为什么不叫三边形或三点形?是不是因为角在三角形中很重要?(4)用木棒演示围三角形的过程,提问:你认为三角形平移后是不是还和之前一样?旋转后还会一样吗?(5)呈现一种画三角形的方法――先画底再画一点,然后将该点与底两边的端点连接,引导学生思考:你知道三角形的高怎么画吗?如此设计结构化问题,可以将三角形的知识元素有机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把握三角形的特征。

2.结构化技术支撑:让知识深度凸显。

结构化数学学习需要结构化技术的支撑,需要教师给予学生核心技术,即在知识结构的支撑处,使用与学生思维特点相适应的语言以及教具、学具、课件、视频等来辅助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应思考在哪儿使用技术支撑、如何使用与什么时候使用三个问题。课始,基于学生的生活与知识经验,教师可以课件展示生活中三角形的图片,让学生初步认识三角形,教师可以将教材中三角形大桥的图片移至课尾作为学生体会三角形应用的素材。教师还可以使用磁铁小棒在黑板上演示围三角形的过程,让学生观察,这将对学生学习三角形起到支撑作用。课中揭示三角形各元素的表征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字母表征三角形的元素。在教学三角形的高这一元素时,教师可以交错使用Flas和钉子板,让学生思考三角形各个元素之间的联系。课尾,在学生认识三角形各个元素及其之间的联系后,教师可让三角形回归到生活中,让学生体验三角形文化史,将他们带入三角形的美妙殿堂。

3.结构化活动组织:让合作建构。

数学学习小结第5篇

关键词:数形结合;应用指导;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12-0170-01

一、注重对学生数形结合学习方式的应用指导

在课堂教学中,数与形的结合是教师和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思想方法,两者不能截然分开,两种都是符号,要做到数中有形,形中有数,让学生寓知识于活动之中,以形思数,帮助记忆;数形对照,加深理解;数形联系,以利解题;以形载数,以数量形;数形互释,图文并茂。把数形结合作为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终结目标。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突出形象的感觉、形象的储存、形象的判断、形象的创造和形象的描述,重视有效的动手操作和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动手、动跟、动口,多种感官参加学习,使操作、观察等有机结合,激发学生多向思维。

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大量地用“形”解释、演示、帮助理解抽象的“数”。如在应用题教学别重视发挥线段图的作用。

二、借助图形解决数学问题

其实“以形助数”在我们数学学习中非常常见,如解决问题中,我们也往往会借助画集合图来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从而解决问题,如在解决问题中有这样一题“某班有57人,报名参加数学活动社团的有30人,参加英语口语社团的有38人,两项都没有参加的有7人,那么同时参加数学活动和英语口语的有多少人?”解决这一题我们就可以很好地利用集合图来表示此题中的数量关系。通过画图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参加学生社团共57-7=50人,而参加英语口语和数学活动之和是30+38=68人,68比50多18人,而这18人正好就是参加两项的人数,也正好是英语口语和数学活动两者的交集部分,即同时参加了数学活动和英语口语两项学生社团。

数形结合思想是充分利用“形”把一定的数量关系形象地表示出来。即通过作一些如线段图、树形图、长方形面积图或集合图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数量关系,使问题简明直观。

三、应用“数形结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是从同一来源的材料或同一个问题,探求不同思路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其思维方向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看待同一个问题。在教学中常借助“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的形式,突出已知与未知之间的矛盾联系,来引发学生提出新的思想、新的方法、新的问题,达到知识融会贯通,发展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激励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

四、应用“数形结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目前,推行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发展的主流。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是建立新世纪创造性人才队伍的需要。,是思维的最高境界。只有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人,才能在各自的领域中有所创造发明,才能推动科学技术、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通过编选一些探索性的题目,让学生去研究,去探讨,去发现。让他们不是从头脑中已有的思维形式和思维方法中去找答案,而是从问题的本身进行具体的分析,进行一系列探索性思维活动,将已有的思维方式大跨度地迁移,从可供选择的途径中筛选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指导学生对数形结合学习方式的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数与形的结合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数学都离不开的思想方法,数与形密切相关,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寓知识于活动之中,根据图形思考数学语言,帮助记忆;通过数形对照,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解题时,通过与图形的联系,解题往往更容易等等。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引导学生运用数形结合来解决问题,把数形结合作为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途径和方法。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动手、动口,多种感官参加学习,突出形象的感觉、形象的储存、形象的判断、形象的描述和形象的体会,使操作、观察相结合以激发学生多向思维。同时教师应充分利用小学学生的形象思维特点,利用图形来解释、演示、帮助理解抽象的“数”。数学中的线段图、平面图、立体图等都是通过“形”来表示数量关系、表示数的含义,这样可以形象地揭示问题的内在关系,明确显示出已知与未知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的解题思路,提高学生的数形转化能力,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六、培养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习惯

数学学习小结第6篇

【关键词】 数学教学 趣味性 教学效率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3)02(b)-0167-01

1 小学数学策略的有效性

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指的是在课堂上充分激发课堂教学的效率,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培养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自信心,对于数学教学策略的探讨具有非凡的价值。本人总结平时数学课堂教学的经验,对于数学教学策略的有效性有以下三点思考:

1.1 教学策略是课堂教学催化剂

教学策略最常见的表现就是“公平”和“激励”,在课堂教学上的应用就是一剂催化剂,教师对每一个学生的公平对待帮助学生建立信心,不会“偏爱”任何一个。这也就消除了学生的畏惧心理,特别是对于小学生而言,对于学习环境不熟悉,还未形成学习体系。采用激励的教学策略,给予学生适当的表扬和激发,让学生有如沐春风的感觉, 真正做到“敢想敢问、敢讲敢做”,真正的实现自主学习。这就是教学策略所体现的课堂生命力的表现,使得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展现,学生的创造、创新火花才能迸发。

所以教学策略作为课堂教学的催化剂,具有明确目的性的催化作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所有教师的共同追求,采用积极的教学策略,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改变课堂的教学模式,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从生活经验入手,采取富有挑战性、富有激励性的问题情境,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1.2 教学策略的兴趣培养

兴趣的培养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大目标,《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就提出了创造生活情境,选择学生身边生活中的小事,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小学数学中,教师需要不失时机地运用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感悟数学带来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主动地参与学习。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策略有很多,教师应该根植于学生的兴趣,因材施教发挥学生最大的学习潜力。

1.3 教学策略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

课堂教学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保持师生之间和谐的关系是教学策略的一大目标,在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有助于在课堂上表现真正自我。老师不应该表现得高高在上,应该亲近于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亲切感。在提问的时候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发扬具有个性的言论。营造热烈的课堂讨论气氛,一方面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没有学生喜欢老师上课板着脸,教师运用教训技巧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这是教学策略在改善师生间关系的表现。

2 如何通过教学策略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效率

2.1 师生沟通是小学教学策略的融合剂

如上所述,教学策略是课堂教学的催化剂,需要师生之间和谐、融洽的关系来营造。这就要求一方面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数学课堂上有许多例子通过教师把数学问题带入教学情境,丰富的学习内容和在老师的引导下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学生也乐于与老师交流,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而言,依赖性和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在各个方面的学习都离不开老师的引导。特别是小学教学中“观察、测量、拼摆、画图、计算”能力的培养。让教学策略成为师生关系的磨合剂,才能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从中发现,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知识。让学生动手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教学的趣味性来源于生活,教师可以通过创造贴近生活的生活情境来提高课堂的实效性。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在小学数学学习的初级阶段,不失时机地创设趣味性的课堂问答,让学生对学习情景感兴趣,也能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新课程大纲中对趣味性教学策略有新的要求,对于每一个具有差异性的学生,采取不同层次的教学策略。趣味性教学方法有很多,包括:课堂竞赛、问答竞猜等等,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而趣味性是前提条件。

2.3 增加课堂师生的互动

上述两点:改善师生间的关系和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最主要的策略就是增加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小学数学相比其他课程显得更为枯燥,学生也不喜欢教师在课堂上“满堂灌”。要给每一个学生平等、公平的机会,教师试着应“偏爱”学困生,消除学生紧张的心理,表扬能让学生有如沐春风的感觉,适时的课堂互动才能让课堂充满生命和活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根源就在这里。课堂教学是一项需要交流的认知活动,没有交流,学生就无法提起学习精神,教学策略与课堂教学的结合就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总之,低年级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只有从一年级起就重视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规范性,在教学中尽可能给学生多创造一些“说”的机会,让学生能“说”。

3 结束语

教学策略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这是手段,培养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才是目的,这是一个长期摸索的过程。培养中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方法和策略有很多,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探索过程。新课程教育着力于研究素质教育问题,帮助学生减轻课业负担,适时地在课堂运用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有效改善小学数学繁难、枯燥乏味等负面特点,使学生在学习中其乐融融,从而达到“有趣的学”,“快乐的学”的最佳境界,这也是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结合的目的。

参考文献

数学学习小结第7篇

关键词:复习;目的;结构模式

小学数学复习课不是简单的知识回忆和巩固的过程,而是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整理,进行深层次的再学习,对所学知识达到深入理解、学以致用,提高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和技能的过程,更是知识系统化并建立自己知识网络的过程。如何有效地进行复习课的教学,对于每个数学老师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复习教学得好既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有直接影响,又能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课堂效率,因此,建立高效的复习课课堂结构势在必行。下面我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实践经验。

一、有效预习,带“疑”进课

教师要通过预习题准确把握预习情况,并在课堂中有效地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感和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之处在于有效地组织课前预习,预习问题设计得当。好的预习问题具有引导学生自学、启迪学生思维的作用。我认为预习问题从以下四方面来设计。

1.预习问题具有可操作性

预习要求是否明确、预习题是否方便学生展开自学、是否具有可操作性,直接影响到学生预习的效果。设置预习作业,要防止出现空泛的预习要求,同时又不能将问题设计得过大,教师要善于将预习要求分解为若干小点或用若干小问题来呈现,以方便学生根据预习问题来自学。

2.预习问题要体现点拨性

教师要注意预习内容的难易度,采用先扶后放、循序渐进的措施,逐步提高学生预习的能力和兴趣,不能简单化地将教学目标与预习目标混为一体,不恰当地提出一些过高的要求,挫伤学生预习的积极性。

3.预习题要体现启发性

预习的过程就是学生尝试复习旧知、尝试梳理知识的过程,有点拨作用、有启发性的预习问题有助于学生理解旧知、尝试成功。

4.预习题具有全局性

将预习和课堂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使预习服务于课堂教学,除了要重视预习的反馈功能之外,关键还在于预习题的设计决不能信手拈来,要将预习题与课时教案设计紧密结合起来,将预习题作为教案设计的一部分,通盘考虑预习应达到什么目的、预习要初步解决哪些问题。

二、创设情景,引出课题

没有问题产生条件下的学习只能是“接受式学习”,因而数学教学首先要使学生产生问题,并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启迪智慧,激发学习动机,复习课教学同样不能例外。教师必须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

1.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2.创设“大空间”问题情境。

“大空间”问题情境指提供的材料中包括复习内容的全部信息,而非部分信息。

三、合作交流,归纳整理

在复习课中通过多种形式的交流,对学生的自主回顾、整理情况进行信息反馈,使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更清楚的了解,对学生独立形成的所学知识进一步修订、补充和改进,使其认识更加完善、深刻,从而达到沟通知识联系、升华认识、形成认知结构的目的。

1.小组内交流

小组交流是体现学习小组合作精神,是语言组织和知识梳理相互补充的过程。学生要把整理的知识框架、知识重点、知识间的联系以及内容与例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清晰的知识结构,并用流畅的话语向全组学生表述清楚。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之间又可以相互弥补缺漏,构建新的认知结构。

2.班内交流

班内交流是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学生介绍本小组的整理内容。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组与组之间的相互提问,相互质疑,相互补充,相互评价,完成知识网络的构建,进一步巩固知识,拓宽知识的深度与广度。

3.教师总结

交流汇报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组织、引导、指导作用,围绕重、难点问题,及时帮助学生释疑解惑,深化认识,要做到每个知识点落实,每一个学生落实,每一节课落实。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异中求同,同中求异”,总结提炼出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规律性知识,升华认识。

四、分类练习,拓展创新

复习课要着眼于“提高解决问题能力”之上,而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复习课中的练习不同于新授课,不仅要有一定的数量,更要突出练习的综合性、灵活性和发展性。因此,在复习课中,结合学生实际,及时、有针对性地安排练习是课堂的重中之重。设计的练习题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比较鉴别练习、综合性练习、探索性练习、开放性练习、解决问题练习。

总之,数学复习课要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打破知识系统化的固定式教学,总结经验,因材施教,灵活选用方法,彻底摒弃“应试”观念,走出复习的误区,让数学问题回归学生生活。教师要重视对学生所学知识、认识事物的方法、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进行更高层次的归纳、概括、提炼,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习惯和态度的形成、学生的情感态度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