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特殊教育自我总结(合集7篇)

时间:2022-09-27 23:09:27
特殊教育自我总结

特殊教育自我总结第1篇

关键词特殊教育教师,职业人格,量表。

1引言

人-职匹配理论关注人格特征与个体的职业性质之间的一致性(韩书文,2015)。该理论认为,个体具有独特的个性特征,而每一种职业因其工作性质、环境、条件、方式不同,对工作者的能力、知识、技能、性格、气质、心理素质等有不同的要求,个体对自身与工作相匹配能力的评估是自我评价的来源之一,对于自我概念的积极强化具有重要意义(Erdogan&Bauer,2009)。已有研究证实,人-职不匹配现象对员工的工作态度与生产行为有消极影响,更易产生不公平感与剥夺感(Harvey&Dasborough,2015)、离职意愿(Luksyte&Spitzmueller,2016)和越轨行为(Chen,Chen,&Sheldon,2016)。

职业人格是个体在从事某个职业时表现出来的与职业要求相匹配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Emmerich,Rock,&Trapani,2006)。教师的职业人格特质是由教师职业所规定的,是教师所表现出的有别于其他职业从业人员独特的心理品质或心理特性,包括作为教师的自我意识、他人意识、责任心、意志品质、情感及能力等(连坤予,谢姗姗,林荣茂,2017)。

特殊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人格影响着特殊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张茂林,王辉,2015)。已有研究发现,特殊教育教师工作的卷入度较高,容易出现厌倦、易激惹等消极情绪,压力水平较高,存在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问题(徐美贞,2004)。由于其工作对象的特殊性,特殊教育教师需要比普通教育教师付出更多的努力和爱心,长期处于高情绪、高情感付出状态(周厚余,2016),但工作付出与实际效果之间的巨大反差使他们对自己的职业价值产生怀疑,职业成就感低(杨柳,孟万金,2013)。面对复杂的教育对象与教学情境,除了专业知识与教育技术,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人格特征对于特殊教育教师选拔标准的制定与师资队伍专业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特殊教育职业人格测量方面,目前的测量工具基本上都是基于西方文化背景开发出来的,比如职业人格量表(OccupationalPersonalityQuestionnaire,OPQ)(Matthews,Stanton,Graham,&Brimelow,1990)、效标中心职业人格量表(Criterion-focusedOccupationalPersonalityScales,COPS)(宋剑祥,2013)。其中,职业人格量表由Saville和Holdsworth编制,该量表共有248个项目,31个因子,用于评估个体与工作情境相关的典型或偏好的行为(Lawrence&Rock,1998)。效标中心职业人格量表是用于预测特定工作行为的个体差异而编制的一系列人格量表的总称,常见的效标中心职业人格量表包括暴力行为量表、药物和酒精回避量表、压力承受量表、客户服务量表等(Schmidt&Hunter,1998)。

研究工具对于研究的创新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未有研究专门针对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人格量表的编制。通用型人格量表虽然能够初步探测特教教师的职业人格概貌,然而通用型量表所具有的群体适应性与文化适应性问题将给深入研究带来局限性。因此,本研究将在构建特殊教育教师职业人格结构模型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特殊教育教师人才选拔、岗位设置与特教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现实需要,开发相应的测评工具。

2方法

2.1构建特殊教育教师职业人格模型

基于政策法规和优秀教师事迹的梳理以及对特殊教育学校行政领导和特殊教育学校优秀教师的访谈,研究编制了针对普通教育教师、特殊教育教师和在校大学生(代表社会人士)三类人群的开放式量表。发放量表1000份,有效回收率98.2%。基于此,初步建立了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人格模型,包括6个维度,分别是:(1)职业精神;(2)处世态度;(3)意志品质;(4)情绪情感;(5)自我追求;(6)职业效能。其中,职业精神维度包含4个方面:奉献、责任心、敬业、合作;处世态度维度包含4个方面:爱心、亲和力、同情心、正义感;意志品质维度包含3个方面:自律、有恒、耐挫;情绪情感维度包含3个方面:调适、乐观、平和;自我追求维度包含3个方面:朴素、平常心、进取心;职业效能维度包含3个方面:信念、创造、灵活。

2.2量表的编制及初步修订

根据初步建构的特殊教育教师职业人格模型,进一步编制特殊教育教师职业人格初测量表,包含160个项目。邀请10名特殊教育学与心理学专业背景的特殊教育优秀教师及心理学博士对所有项目进行评价,并根据其对内容及表述方式的建议进行修改,最终形成包含62个项目的初测量表,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为初步检测初始量表的结构与题目的质量,选取黑龙江、广东、广西、山西四省共4所学校的在职特殊教育教师样本进行初测,发放量表423份,有效回收量表398份。根据“因素负荷大于0.30、共同度高于0.20、决断值(CR)达到0.001、题总相关大于0.20”的准入条件,删除16道题目,最终形成包含46道题目的特殊教育教师职业人格初测量表。

2.3正式量表编制

使用已形成的特殊教育教师职业人格初测量表,对我国38所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进行测试,共发放量表1169份,最终获得有效量表1089份。其中,男性教师210名,女性教师879名,年龄范围是22~60岁,平均年龄为34岁,教龄在1~37年之间,其中5年以下教龄400名,6~15年教龄383名,16年以上306名。进一步依照样本的代表性将1089份有效量表分为两部分,其中样本1包含541份样本,所测得的数据利用SPSS20.0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初步建构特殊教育教师职业人格的理论模型;样本2包含548份样本数据,基于样本2施测所得的数据,一方面利用Amos17.0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并对理论模型进行修正,另一方面用于考察正式量表的信度、区分度等其它测量学特征。

2.4特殊教育教师职业人格现状及差异分析

基于测量学指标完成修正的特殊教育教师职业人格量表按照常模取样的规则,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共323所特殊教育学校进行测试,共发放量表4000份,最终获得有效量表3635份。其中,男性教师696名,女性教师2939名,年龄范围是20~60岁,平均年龄为36.2岁,教龄在1~37年之间。根据调查结果分析我国特殊教育教师职业人格的总体特征,同时从性别、年龄、教龄、职称等多个人口统计学变量对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人格的差异进行分析。

3结果

3.1探索性因素分析

在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之前,首先对因素分析的可行性进行检验,结果显示,KMO=0.954。同时,Bartlett球形检验发现,近似χ2=14874.97(df=630,p<0.001),结果表明数据样本适合进行因素分析。首次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发现,可提取14个公共维度,累计方差解释率达到67.65%。碎石图显示前7个因素的独立性非常明显,据此应先提取7个因素。依照如下标准删除不符合要求的题目:(1)因子载荷值小于0.4;(2)共同度小于0.2;(3)具有多重载荷,且载荷值接近;(4)题目归类与原有理论模型内容冲突。最终,保留36题分属7个维度,7个维度累计方差解释率为60.04%,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及因子命名如表1所示。总体来说,特殊教育教师职业人格的结构与理论构想的维度是一致的,新的结构更加直观,凸显了奉献精神,更加符合特殊教育职业的特点。

3.2项目分析

选取正式施测阶段的样本2数据进行项目分析。首先,人格量表属于非能力测验,因此通过计算被试在答案范围内作答项目的程度作为量表“通俗性”水平,即难度指标。其次,采用Pearson相关计算每一题项得分与其所在分量表得分的相关系数作为项目区分度的指标。根据表2所示,各题目的难度介于0.450~0.758,均值为0.689,区分度介于0.524~0.782,量表题目具有适中的难度与较好的区分度。

3.3信度分析

采用克隆巴赫α系数对量表进行信度分析,结果显示,分量表的克隆巴赫α系数依次为0.878,0.829,0.803,0.745,0.878,0.748,0.721,总量表为0.901,所有系数均大于0.7,表明特殊教育教师职业人格量表的内部一致性较高。

3.4效度检验

通过验证性维度分析,检验实际测量数据与假设理论模型之间的拟合程度,从而验证构建模型的稳定性与可靠性。结构效度分析表明,测量数据与构建模型之间拟合合理,量表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各项拟合指数均达到要求,χ2/df=2.966、RMSEA=0.043、NFI=0.916、CFI=0.942、SRMR=0.063)。

3.5特殊教育教师职业人格的总体特征及差异分析

3.5.1特殊教育教师职业人格的总体特征

为便于统计,各维度以及量表总分的原始值转换为10分制,转换值介于0~10(Pike,2006;卢家楣等,2018)。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3)显示,特殊教育教师在职业人格各维度得分均值介于7.48~9.40,特殊教育教师职业人格总分的均值为8.74(SD=0.87)。

3.5.2特殊教育教师职业人格的差异分析

从性别、年龄、教龄、职称等人口统计学变量对特殊职业教师职业人格的差异进行分析(仅列出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差异的项目)。结果见表4-表7。

从表4可以看出,男性与女性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人格在事业心、效能感、自控力和奉献精神四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在事业心和自控力维度上,男性低于女性;在效能感和奉献精神上,男性高于女性。根据社会科学领域小、中、大三种参数水平对应的效应量指标临界参考值,d小于0.41为小等级(Ferguson,2009),结合效应量取值发现,上述职业人格特质性别差异的效应量较小。

从表5可以看出,不同年龄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人格在七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比较发现,特殊教育教师在各维度上的得分呈现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的趋势。根据效应量大小判断标准,η2小于0.04为小等级(Ferguson,2009),结合效应量取值,差异显著性检验的效应量较小,年龄导致的职业人格的变异占总变异的比重在0.6%~2.9%之间。

从表6可以看出,不同教龄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人格在七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经简单效应分析发现,特殊教育教师在各维度上的得分呈现出随教龄的增长而增加的趋势。如前所述,教龄对职业人格变异的解释率介于0.5%~3.1%之间,效应量偏小。

从表7可以看出,不同职称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人格在事业心、效能感、自控力、同情心、进取心、奉献精神六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六个维度上的得分呈现出副高级职称最高,正高级偏低的趋势。同理,在职业人格各个维度总变异中,职称能够解释的比重在0.2%~1.9%之间,解释力较小。

4讨论

4.1教师职业人格的跨群体一致性与特异性

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人格着重强调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以奉献精神为核心特征的事业心。教师自发表现的、超出角色规定的奉献精神是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目标(朱楠,王雁,2015)。利他行为是组织公民行为的重要维度(Smith,Organ,&Near,1983)。研究发现,教师组织公民行为在个体层面有助于教师职业认同感与归属感提升,在组织层面对校园文化氛围与学校组织效能具有积极意义(曹科岩,龙君伟,2007;毛晋平,唐晨,2014)。二是以共情为基础的情绪调控能力。共情是助人行业人士必备的职业素养(Morelli,Rameson,&Lieberman,2014),指向对他人情绪的理解与共享,以共情为基础的情绪调控能力是情绪智力的具体体现(陈猛,车宏生,王丽娜,卞冉,2012),这一能力能够通过改善人际关系、提升个体幸福感水平等途径缓解个体职业倦怠(谭恩达,邹颖敏,何家俊,黄敏儿,2011)。三是突出效能感的进取心。研究表明,积极自我概念的强化与负面评价的回避是个体行为的根本性动机(Alicke&Sedikides,2009)。因此基于正向自我评价形成的进取心能够让特教教师在面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时,具备变革的力量,突破困境,从被动接受转为积极应对。同时,引导特教教师基于生命多样性,尊重差异化,树立人道主义精神与现代残疾人观是新时代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具体要求(徐知宇,王雁,2019),而特殊教育教师职业人格特征正是对这一要求的反映。

4.2特殊教育教师职业人格量表的结构

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发现,该量表包含七个维度,和最初的六维度模型存在差异,但从内容上分析,二者几乎一致:“事业心”和“奉献精神”与“职业精神”维度相对应,但这两者比“职业精神”更能凸显特殊教育教师对工作的认同和投入;“效能感”与“职业效能”维度相对应,着重强调特殊教育教师在职业成就感方面面临的压力;“自控力”与“意志品质”对应,是对“意志品质”的具体化和情境化,相比“意志品质”维度下的“自律”、“有恒”、“耐挫”3个维度,“自控力”更贴合特殊教育教师在面对学生各种问题时的状态;“同情心”与“处事态度”维度相对应,但比“处事态度”更加简洁,且指向这一维度下各维度的根源;“进取心”代表了个体对自我发展的内在要求,与“自我追求”维度对应,突出了特殊教育教师个体应对高压力,低成就感的工作时,更需要积极心态;“平和心境”与“情绪情感”维度相对应,中和了“情绪情感”维度的三个维度,反映了在特殊教育工作中应对压力情境的能力。同时,与以往研究比较发现,前人研究将职业人格特质作为特殊教育教师胜任力的一部分开展,而七维度模型与国内研究提出特殊教育教师的胜任力六维度模型(石学云,2012)理论内容相近或一致:“效能感”对应“成就动机”;“事业心”对应“职业热情”;“平和心境”对应“情绪稳定”;“奉献精神”对应“奉献精神”;“同情心”对应“爱心”;“自控力”对应“坚强意志”。本研究模型额外得出的维度“进取心”主要表现为个体在追求目标时的坚定执着,在面对困境时的乐观向上,这符合特殊教育工作对教师的心智要求以及中华传统文化对坚韧性的倡导。综上,七维度特殊教育教师职业人格结构不但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更适应于特殊教育的话语体系。

4.3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人格的总体特征及差异

3.2量表信度Cronbach′sα系数它用于评价问卷的内部一致性,其取值范围为0~1,取值越大,问卷的内部一致性越好。一般而言,系数为0.7以上表明问卷的信度较好[12]。本研究显示,中文版N-QOL两个维度及总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分别为0.763、0.734、0.782,表明本量表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信度。2个维度与总量表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提示,量表各维度与总量表的相关性均较好。

特殊教育自我总结第2篇

[关键词]特殊教育 师资队伍 专业化

[作者简介]吴填(1983- ),女,江苏南京人,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残疾人社会工作。(江苏 南京 21003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残疾大学生社会适应与社会工作介入:理论视野与实践模式”(项目编号:13YJC840038)和2009年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重点课题“基于残疾人现实需求的职业康复专业服务研究”(项目批准号:院[2009]04号)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1-0075-02

2012年十报告中提出了支持特殊教育,加快发展残疾人事业,完善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对残疾人教育事业提出了更高要求。通过国家二十多年来的大力发展,特殊教育学校从1985年的350所,上升到2008年的1640所;接受特殊教育的在校学生从1985年的37989人,上升到2008年的417440人;专任教师1985年的6686人,上升到2008年的36306人。①2006~2009年,仅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达22497人,其中17459人获得了劳动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另有数以万计的接受了初等职业教育的残疾人参与到社会生活之中。②残疾人特殊教育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残疾人的自身状况,提升了残疾人的社会适应能力。

但是,随着特殊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和残疾人对自身社会需求能力的提高,对特教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术界普遍认为,建立一支高层次、高素质、高水平的特殊教育师资,是促进整个残疾人教育事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对N市特殊教育学校的调查,呈现当前从事特殊教育事业人才队伍现实状况,并针对其目前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从专业化的角度提出合理构建特殊教育师资的对策。

一、调查背景

N市是我国东部地区重要政治、经济、文化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位于该省第三,选取该市一方面是因为相对东部其他城市,其特殊教育资源相对集中,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有利条件较为成熟,城市残疾人及家庭对教育的选择性和多样性更高,因此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另一方面由于研究者身处东部,在调查的资料收集过程中具有便利性。本研究选取了该市公办的特殊教育学校为样本。以问卷调查法为主,同时对部分典型机构辅以现场访谈或电话访问。

本次调查一共发放问卷260份,回收问卷235份,其中有效问卷210份。回收率达到90.3%,有效率达到89%。

二、特殊教育师资调研结果

(一)特殊教育教师基本信息

1.教师年龄分布。特殊教育教师队伍中40岁以下中青年占大多数,在调查的210人中共有中青年167人,约占79.5%,只有20.5%的特殊教育教师年龄在40岁以上。

2.教师性别构成。调查显示,特殊教育教师的男女比例差异较大,男教师占总数的29%,女教师占总数的71%。

(二)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背景

1.学历构成。调查显示,特殊教育教师中有本科学历的达122人,占总数的58.1%,专科学历42人,占总数的20.4%,中师(专)学历38人,占教职工总数的18.4%,高中及以下8人,占总数的4.2%。

2.专业背景。据调查,N市的特殊教育教师中,只有12.2% 的教师所学专业为特殊教育,绝大多数教师都是普通师范毕业或从普通教师转为特殊教育教师,如幼师专业、小学教育专业等,还有8.2%的教师所学专业与教育无关。

在接受调查的210名教师中,职前教育背景为特殊教育专业的占16.3%, 职前为普通教育背景的(如学校教育、学前教育、小学教育、普通师范)有49.5%,此外,学科教育(如语文教育、数学教育、英语教育等)的有26.5%,而教育背景为心理学、医学等方面的教师为数很少。

3.职称构成。调查显示,在专任教师中,已具备中学高级教师资格的有17人,而尚未定级的教师有23人,约占总数的11.3%,

(三)特殊教育教师的发展构成

1.知识构成。特殊教育教师应具备教育学及心理学知识,还应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以及广博的课外知识,对210名特殊教育教师知识结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76页表所示。

2.培训情况。特殊教育教师的培训可以分为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两种。职前培养主要是指教师的教育背景以及岗前培训等情况。职后培训就是指教师的继续教育,它主要指对在岗、在职的教师进行的一种培训。在被调查的210名教师中,有187人,占总数89%的教师参加过有关特殊教育的专业培训,在这些培训当中,属于职前培训的有132人次,占到培训的70.5%;未参加过相关培训的占11%。

调查显示,因日常教学工作需要而参与进修的最多,占47%;学校推荐参与培训的最少,占12.4%。

3.科研能力。特殊教育教师的科研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潜力。在调查的210位教师中,有119位认为特殊教育教师需要进行科学研究,占总数的56.7%,而认为不需要做科研,只要进行教学的约占总人数的38.2%;而从事过各类科研活动的教师约有61.2%,其中,参与或主持课题的仅10.4%,发表过论文的人数较多,占总数的78.3%。

在科研活动方面,指被调查教师开展的教学科研活动,包括、进行科研项目研究等。调查结果为2008-200年有46人次的论文在各类期刊发表,占总体被调查人数的21.9%,其中16人次在各级部门举办的论文大赛中获奖。

三、特殊教育师资状况分析

(一)基础结构趋于合理

经过多年的发展,特殊学校的教育师资结构正在发生改变,在专任教师、年龄结构上趋于合理,基本可以满足特殊教育工作开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专任教师的比例处于优势地位,有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学责任的分工。二是教师年龄分布趋于合理,形成老中青三级年龄梯度。

(二)特殊教育师资专业化程度普遍不高

特殊教育由于其教育对象的特殊性,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要求程度与普通教育有所不同,特殊教育教师除了拥有特殊教育工作上所需要教育、心理、医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外,还需要掌握鉴别、评估特殊学生理论、工具和方法,以针对特殊教育过程中不同情况、不同群体的需要。目前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主要涉及从事具体特殊教育工作的教师专业构成、学历、职称、教育技能等方面,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和深化的过程。从调研的结果来看,目前特殊教育师资专业化程度普遍不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师职称结构分布不均匀。其中高级职称所占比重过少,中级及以下职称人员较多。二是教师学历有待提升,尤其是本科以上学历的特殊教育教师更为稀少。三是教师专业构成不足。在这些任课教师中,多数教师为非特殊教育科班出身,教师当中具备特殊教育专业知识的非常缺乏,这种现状制约着特殊教育开展的有效性。

(三)针对特殊教育教师的发展工作亟待开展

特殊教育教师需要通过自身的主动学习和努力,以促进和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为目标开展各种培训和科研工作,以提升自身素质,改进教育方法,提高教育能力,提升教育效率,最终促进整个特殊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但是从调研的情况来看,目前针对特殊教育教师的发展性工作亟待开展,主要呈现在接受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以及科研意识和能力上。

在对样本进行深入访谈之后,我们发现当前的培训主要以理论为主。一方面集中在特殊教育理论上,缺乏一定的操作性和实践性。另一方面,对于国内外先进的特殊教育实践方法的培训,由于缺乏必要的资金条件,使得整体培训水平滞后,不利于信息和教育理念的更新,客观上限制了大多数特殊教育老师的进一步发展。

尽管第一线的特殊教育科研能力和教学第一手资料对于特殊教育事业的推进有着基金作用,但是,目前这些身处第一线的特殊教育教师自身的科研意识和水平呈现出欠缺,发表和获奖的层次偏低,科研成果难以运用到教学生活中去。且大多特殊教育教师的科研驱动力主要为职称需要,缺乏长效机制。

(四)存在一定程度的人才流失现象

由于特殊教育教师的收入水平与普通教师相比存在差距、晋升渠道相对狭窄,以及缺乏相应的培训发展机会,工作较之普通教育又具有特殊性,使得作为特殊教育的教师压力相对较大,加上社会对于这一行业奉献性的强调,弱化了其本身的工作价值和职业价值,使得特殊教育教师在与普通教育教师的横向对比中容易产生心理落差,进而缺乏职业尊严和自我认同感。这也带来了一定程度的人才流失,特别是在年轻教师当中,通过转行和再深造改变现状的心态普遍存在,调查中也发现在教师在自身深造之后选择离开这个行业的现象。

针对上述特殊教育师资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尝试从专业化建设的角度寻求解决路径。

四、特殊教育师资的专业化构建的对策建议

专业化最初产生于生产过程中,现代广泛运用的是利伯曼有关专业化的标准定义,主要涉及社会构成、技术构成、专业教育、自我约束以及伦理纲领等方面。本文认为,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主要是指从事特殊教育、具有教师资格的工作者专业发展的过程,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具有相应的学历和资格认证,主要是具有大专以上文凭和获得特教教师专业资格证;二是在从事特殊教育工作过程中,对自身专业理念、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进行不断发展和深化的过程;三是在从事特殊教育工作中形成的一套培养和相关制度。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特殊教育师资进行专业化构建:

(一)通过建立“前后融合”的师资培训体系,强化教师教育的连续性和整体性

“前后融合”指通过特教主管部门、高等特殊教育院校和特殊教育学校的共同参与,使特教教师的培训实现从入职教育(岗前培训)再到职后教育(在职培训)的相互融合,建立系统的职前培养机制,并加强职后培训的力度,使在职培训成为教师专业学习的延伸,重视教师教育的连续性和整体性, 实现特殊教育师资培训效果的最优化。

(二)通过改革用人制度,优化特殊教育教师的师资结构

本次调查显示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水平低, 很大一部分教师没有受过特殊教育专业培训和学科专业培训,在专业素养上存在着先天不足。跨专业、跨科目、跨年级、跨残疾类别教学的现象仍存在。因此,各类特殊教育学校需要改革用人制度,建立起完善的师资招聘制度和岗前培训制度,改善师资结构。

此外,对于特殊教育教师的结构的优化,主要可以通过对其学历的提升和专业结构的调整来实现,一方面,要增加特殊教育专业背景教师在教师整体中所占的比例;另一方面需要增加与特殊教育相关的心理学专业、医学等专业背景的教师比例,以完善整个特殊教育教师队伍的专业结构。对于现有非特殊教育背景专业的从业教师,要通过系统培训和再深造的方式,改善其专业背景的结构,更好地服务于特殊教育事业。

(三)建立起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的保障制度

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程度的提高,还需要一定的制度保障,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将特殊教育专业化建设与资格认证和晋升考核结合起来,将国家现有的实行残疾人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逐步完善,制定相应的特教教师资格认证的专业标准,完善特教教师培训评估体系。二是从制度上对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建设提供保障,其中最重要的做法是通过对特教教师的待遇的保障、以激励特教教师的从教热情,进而促进整个残疾人事业的发展。除此之外,还需要提升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地位,将这种专业变成一种具有一定社会地位,受人尊敬的专业,以吸引和留住这一领域的优秀人才,并逐步提升这一领域人员的整体素质。

[注释]

①谢永飞.中国特殊教育的布局结构特点及调整建议[J].现代教育管理,2010(12):25.

②刘俊卿.我国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现实问题及未来选择[J].中国特殊教育,2011(3):3.

[参考文献]

[1]陈方.近年来我国教师专业化研究综述[J].中小学管理,2005(2).

[2]丁勇,王辉.近年来我国特殊教育教师教育研究综述[J].中国特殊教育,2003(3).

[3]方俊明.特殊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冯建新,冯敏.陕西省特殊教育专业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1(1).

[5]蒋云尔,王辉,范莉莉.构建符合江苏省情的特殊教育师资继续教育体系――江苏省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继续教育情况调查报告[J].现代特殊教育,2008(9).

[6]刘全礼.特殊教育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7]彭霞光.中国特殊教育发展面临的六大转变[J].中国特殊教育,2010(9).

特殊教育自我总结第3篇

[关键词]特殊教育 师资队伍 专业化

[作者简介]吴填(1983- ),女,江苏南京人,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残疾人社会工作。(江苏 南京 21003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残疾大学生社会适应与社会工作介入:理论视野与实践模式”(项目编号:13yjc840038)和2009年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重点课题“基于残疾人现实需求的职业康复专业服务研究”(项目批准号:院[2009]04号)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1-0075-02

2012年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支持特殊教育,加快发展残疾人事业,完善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对残疾人教育事业提出了更高要求。通过国家二十多年来的大力发展,特殊教育学校从1985年的350所,上升到2008年的1640所;接受特殊教育的在校学生从1985年的37989人,上升到2008年的417440人;专任教师1985年的6686人,上升到2008年的36306人。①2006~2009年,仅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达22497人,其中17459人获得了劳动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另有数以万计的接受了初等职业教育的残疾人参与到社会生活之中。②残疾人特殊教育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残疾人的自身状况,提升了残疾人的社会适应能力。

但是,随着特殊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和残疾人对自身社会需求能力的提高,对特教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术界普遍认为,建立一支高层次、高素质、高水平的特殊教育师资,是促进整个残疾人教育事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对n市特殊教育学校的调查,呈现当前从事特殊教育事业人才队伍现实状况,并针对其目前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从专业化的角度提出合理构建特殊教育师资的对策。

一、调查背景

n市是我国东部地区重要政治、经济、文化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位于该省第三,选取该市一方面是因为相对东部其他城市,其特殊教育资源相对集中,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有利条件较为成熟,城市残疾人及家庭对教育的选择性和多样性更高,因此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另一方面由于研究者身处东部,在调查的资料收集过程中具有便利性。本研究选取了该市公办的特殊教育学校为样本。以问卷调查法为主,同时对部分典型机构辅以现场访谈或电话访问。

本次调查一共发放问卷260份,回收问卷235份,其中有效问卷210份。回收率达到90.3%,有效率达到89%。

二、特殊教育师资调研结果

(一)特殊教育教师基本信息

1.教师年龄分布。特殊教育教师队伍中40岁以下中青年占大多数,在调查的210人中共有中青年167人,约占79.5%,只有20.5%的特殊教育教师年龄在40岁以上。

2.教师性别构成。调查显示,特殊教育教师的男女比例差异较大,男教师占总数的29%,女教师占总数的71%。

(二)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背景

1.学历构成。调查显示,特殊教育教师中有本科学历的达122人,占总数的58.1%,专科学历42人,占总数的20.4%,中师(专)学历38人,占教职工总数的18.4%,高中及以下8人,占总数的4.2%。

2.专业背景。据调查,n市的特殊教育教师中,只有12.2% 的教师所学专业为特殊教育,绝大多数教师都是普通师范毕业或从普通教师转为特殊教育教师,如幼师专业、小学教育专业等,还有8.2%的教师所学专业与教育无关。

在接受调查的210名教师中,职前教育背景为特殊教育专业的占16.3%, 职前为普通教育背景的(如学校教育、学前教育、小学教育、普通师范)有49.5%,此外,学科教育(如语文教育、数学教育、英语教育等)的有26.5%,而教育背景为心理学、医学等方面的教师为数很少。

3.职称构成。调查显示,在专任教师中,已具备中学高级教师资格的有17人,而尚未定级的教师有23人,约占总数的11.3%,

(三)特殊教育教师的发展构成

1.知识构成。特殊教育教师应具备教育学及心理学知识,还应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以及广博的课外知识,对210名特殊教育教师知识结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76页表所示。

2.培训情况。特殊教育教师的培训可以分为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两种。职前培养主要是指教师的教育背景以及岗前培训等情况。职后培训就是指教师的继续教育,它主要指对在岗、在职的教师进行的一种培训。在被调查的210名教师中,有187人,占总数89%的教师参加过有关特殊教育的专业培训,在这些培训当中,属于职前培训的有132人次,占到培训的70.5%;未参加过相关培训的占11%。

调查显示,因日常教学工作需要而参与进修的最多,占47%;学校推荐参与培训的最少,占12.4%。

3.科研能力。特殊教育教师的科研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潜力。在调查的210位教师中,有119位认为特殊教育教师需要进行科学研究,占总数的56.7%,而认为不需要做科研,只要进行教学的约占总人数的38.2%;而从事过各类科研活动的教师约有61.2%,其中,参与或主持课题的仅10.4%,发表过论文的人数较多,占总数的78.3%。在科研活动方面,指被调查教师开展的教学科研活动,包括、进行科研项目研究等。调查结果为2008-2009学年有46人次的论文在各类期刊发表,占总体被调查人数的21.9%,其中16人次在各级部门举办的论文大赛中获奖。

三、特殊教育师资状况分析

(一)基础结构趋于合理

经过多年的发展,特殊学校的教育师资结构正在发生改变,在专任教师、年龄结构上趋于合理,基本可以满足特殊教育工作开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专任教师的比例处于优势地位,有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学责任的分工。二是教师年龄分布趋于合理,形成老中青三级年龄梯度。

(二)特殊教育师资专业化程度普遍不高

特殊教育由于其教育对象的特殊性,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要求程度与普通教育有所不同,特殊教育教师除了拥有特殊教育工作上所需要教育、心理、医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外,还需要掌握鉴别、评估特殊学生理论、工具和方法,以针对特殊教育过程中不同情况、不同群体的需要。目前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主要涉及从事具体特殊教育工作的教师专业构成、学历、职称、教育技能等方面,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和深化的过程。从调研的结果来看,目前特殊教育师资专业化程度普遍不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师职称结构分布不均匀。其中高级职称所占比重过少,中级及以下职称人员较多。二是教师学历有待提升,尤其是本科以上学历的特殊教育教师更为稀少。三是教师专业构成不足。在这些任课教师中,多数教师为非特殊教育科班出身,教师当中具备特殊教育专业知识的非常缺乏,这种现状制约着特殊教育开展的有效性。

(三)针对特殊教育教师的发展工作亟待开展

特殊教育教师需要通过自身的主动学习和努力,以促进和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为目标开展各种培训和科研工作,以提升自身素质,改进教育方法,提高教育能力,提升教育效率,最终促进整个特殊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但是从调研的情况来看,目前针对特殊教育教师的发展性工作亟待开展,主要呈现在接受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以及科研意识和能力上。

在对样本进行深入访谈之后,我们发现当前的培训主要以理论为主。一方面集中在特殊教育理论上,缺乏一定的操作性和实践性。另一方面,对于国内外先进的特殊教育实践方法的培训,由于缺乏必要的资金条件,使得整体培训水平滞后,不利于信息和教育理念的更新,客观上限制了大多数特殊教育老师的进一步发展。

尽管第一线的特殊教育科研能力和教学第一手资料对于特殊教育事业的推进有着基金作用,但是,目前这些身处第一线的特殊教育教师自身的科研意识和水平呈现出欠缺,发表和获奖的层次偏低,科研成果难以运用到教学生活中去。且大多特殊教育教师的科研驱动力主要为职称需要,缺乏长效机制。

(四)存在一定程度的人才流失现象

由于特殊教育教师的收入水平与普通教师相比存在差距、晋升渠道相对狭窄,以及缺乏相应的培训发展机会,工作较之普通教育又具有特殊性,使得作为特殊教育的教师压力相对较大,加上社会对于这一行业奉献性的强调,弱化了其本身的工作价值和职业价值,使得特殊教育教师在

普通教育教师的横向对比中容易产生心理落差,进而缺乏职业尊严和自我认同感。这也带来了一定程度的人才流失,特别是在年轻教师当中,通过转行和再深造改变现状的心态普遍存在,调查中也发现在教师在自身深造之后选择离开这个行业的现象。

针对上述特殊教育师资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尝试从专业化建设的角度寻求解决路径。

四、特殊教育师资的专业化构建的对策建议

专业化最初产生于生产过程中,现代广泛运用的是利伯曼有关专业化的标准定义,主要涉及社会构成、技术构成、专业教育、自我约束以及伦理纲领等方面。本文认为,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主要是指从事特殊教育、具有教师资格的工作者专业发展的过程,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具有相应的学历和资格认证,主要是具有大专以上文凭和获得特教教师专业资格证;二是在从事特殊教育工作过程中,对自身专业理念、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进行不断发展和深化的过程;三是在从事特殊教育工作中形成的一套培养和相关制度。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特殊教育师资进行专业化构建:

(一)通过建立“前后融合”的师资培训体系,强化教师教育的连续性和整体性

“前后融合”指通过特教主管部门、高等特殊教育院校和特殊教育学校的共同参与,使特教教师的培训实现从入职教育(岗前培训)再到职后教育(在职培训)的相互融合,建立系统的职前培养机制,并加强职后培训的力度,使在职培训成为教师专业学习的延伸,重视教师教育的连续性和整体性, 实现特殊教育师资培训效果的最优化。

(二)通过改革用人制度,优化特殊教育教师的师资结构

本次调查显示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水平低, 很大一部分教师没有受过特殊教育专业培训和学科专业培训,在专业素养上存在着先天不足。跨专业、跨科目、跨年级、跨残疾类别教学的现象仍存在。因此,各类特殊教育学校需要改革用人制度,建立起完善的师资招聘制度和岗前培训制度,改善师资结构。

此外,对于特殊教育教师的结构的优化,主要可以通过对其学历的提升和专业结构的调整来实现,一方面,要增加特殊教育专业背景教师在教师整体中所占的比例;另一方面需要增加与特殊教育相关的心理学专业、医学等专业背景的教师比例,以完善整个特殊教育教师队伍的专业结构。对于现有非特殊教育背景专业的从业教师,要通过系统培训和再深造的方式,改善其专业背景的结构,更好地服务于特殊教育事业。

(三)建立起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的保障制度

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程度的提高,还需要一定的制度保障,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将特殊教育专业化建设与资格认证和晋升考核结合起来,将国家现有的实行残疾人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逐步完善,制定相应的特教教师资格认证的专业标准,完善特教教师培训评估体系。二是从制度上对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建设提供保障,其中最重要的做法是通过对特教教师的待遇的保障、以激励特教教师的从教热情,进而促进整个残疾人事业的发展。除此之外,还需要提升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地位,将这种专业变成一种具有一定社会地位,受人尊敬的专业,以吸引和留住这一领域的优秀人才,并逐步提升这一领域人员的整体素质。

[注释]

①谢永飞.中国特殊教育的布局结构特点及调整建议[j].现代教育管理,2010(12):25.

②刘俊卿.我国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现实问题及未来选择[j].中国特殊教育,2011(3):3.

[参考文献]

[1]陈方.近年来我国教师专业化研究综述[j].中小学管理,2005(2).

[2]丁勇,王辉.近年来我国特殊教育教师教育研究综述[j].中国特殊教育,2003(3).

[3]方俊明.特殊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冯建新,冯敏.陕西省特殊教育专业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1(1).

[5]蒋云尔,王辉,范莉莉.构建符合江苏省情的特殊教育师资继续教育体系——江苏省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继续教育情况调查报告[j].现代特殊教育,2008(9).

[6]刘全礼.特殊教育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7]彭霞光.中国特殊教育发展面临的六大转变[j].中国特殊教育,2010(9).

[8]田寅生,方俊明.江苏省特殊教育教师继续教育需求情况调查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

特殊教育自我总结第4篇

(一)研究工具本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感调查问卷》为自编问卷,主要参照薄艳玲的《关于高师生教师认同状况的调查问卷》和宋广文,魏淑华的《中华小学教师职业认同问卷》,设计而成。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六个方面:第一,从事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的意愿;第二,对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的认识;第三,对从事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的准备;第四,从事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情感;第五,对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期望;第六,对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价值观;第七,特殊教育师范生的基本情况。

(二)被试通过方便取样抽取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听康教育、培智教育、脑瘫教育、自闭症教育方师范生作为被试。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89份,有效回收率为96.33%。其中男生30名(10.38%),女生259名(89.62%)。研究对象情况见表1

二、统计结果

(一)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感总体状况从表2和表3可知,明确表示愿意从事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的有253人,占总人数的87.54%。这表明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的专业思想稳固,教师职业认同感普遍较高。其中,女生234人,占女生总人数的90.35%;男生19人,占男生总人数的63.34%。由此可见,女生的从事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的意愿比男生更为坚定。同时大一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85人,占大一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总人数的87.63%;大二有85人,占大二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总人数的90.43%;大三有83人,占大三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总人数的84.70%。可见,随着年级的增加,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愿意从事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的比例并无明显变化。另外,听康教育专业方向的有80人,占其总人数的87.91%;培智教育专业方向的有63人,占其总人数的86.30%;脑瘫教育专业方向的有29人,占其总人数的85.30%;自闭症教育专业方向的有81人,占其总人数的89.00%。由此可以看出,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愿意从事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的比例,在专业方向上并无明显变化。

(二)特殊教育师方向范生对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的认识和准备从表4可知,89.96%的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认为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需要更多的耐心和爱心;81.39%的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了解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的性质;74.75%的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认为自己知道怎样成为一个好的特教老师。由此可以看出,特殊教育师方向范生,对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的性质及特殊性有较充分的认识。但另一方面,由表4可以看出,认为自己具备从事特殊教育教师职业技能的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有61.60%,而同时只有52.94%的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常去康复中心及特小做实践。这表明特殊教育师方向范生在职前准备与训练方面尚待加强巩固。

(三)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对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的情感从表5可以看出,有83.39%的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喜欢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同时有92.39%的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对于“能为特教事业尽一份力我很高兴”给出了肯定的态度;另外有93.07%的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对于“提起特教老师常令我有一种敬佩之情”作出了肯定的回答。这表明,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不仅仅把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看作一种谋生的途径或普通职业,而且对从事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充满了愉快积极的情感。再者从表6中可以看出,82.39%的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认为“做特教老师会实现我的人生价值”,这进一步表明了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很好的解决了特殊教育教师职业价值内化的问题。

(四)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对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的期望和价值观从表6可以看出,71.97%的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认为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发展空间会很大;87.55%的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希望自己会成为一名优秀的特教老师。这表明了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对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的工作环境,发展空间等有着较高的期望,同时也希望自己在特殊教育教师职业这一行业中展现自己的特色,为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做出自己的贡献。那么在价值观方面,由表6可以看出,83.39%的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认为做特教老师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此外,94.11%的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认为特教老师在社会发展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这说明了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对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存在的价值以及它能体现个人的价值方面有着积极正确的认识。

三、分析与讨论

(一)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感普遍较高的原因分析1.社会因素特殊教育是一种社会公益事业,更是一项崇高的爱心事业,它能帮助关心残疾人,在社会的发展进步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另外教师职业比较稳定,有节假日;工资待遇方面,国家规定从事特殊教育最少要享有工资总额的15%的补贴,以后会更高。这些都极大地提高了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从事特殊教育的积极性。2.学校因素特殊教育师范学校博爱的文化氛围极大地熏陶着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从而加强了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的责任心;与此同时,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让他们对从事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充满了信心。3.个体因素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对从事特殊教育教师职业有着积极的价值观,83.39%的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认为做特教老师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此外由于特殊教育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是弱势群体,帮助他们满足特殊需要的发展具有很大的社会意义,特殊教育教师一般被认为有爱心,有耐心,这让大多数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具有较强的社会使命感和荣誉感。

(二)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感性别差异分析调查结果显示,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感存在非常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明显高于男生。这种性别差异与国内类似(免费师范生职业认同感,教师职业认同感)研究的结果基本一致。这种差异可能与我国的传统观念—女性更适合从事教师职业有关。在这种观念影响下,可能更多的家长倾向于让他们的女儿报考师范院校,从事教师职业的原因。同时,女性语言表达能力更强,耐心细致的性格特征可能也是女生相对于男生更愿意从事教师职业。更重要的是,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面对的是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极大地爱心,耐心和恒心,才能把工作做好,满足特殊儿童的发展需要。再者,在目前的求职过程中,女大学生往往比男生面临着更多的困难,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中明确表示只要男生,而男生中很多不乐于从事教师职业。因此在教师职业的竞争中,男生与女生争职位的情况相对较少。这一因素也可能促进女生更倾向于选择教师职业。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从总体上看,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感水平普遍较高。2.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的从教意愿在性别上呈现显著差异,而在年级和专业方向上并无明显差异。3.特殊教育师方向范生,虽然对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的性质及特殊性有较充分的认识,但在职前准备与训练方面尚待加强巩固。4.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对从事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充满了积极的情感。5.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对从事特殊教育教师职业有着较高的期望和积极的价值观。

(二)建议

特殊教育自我总结第5篇

中外教育者对课程的定义众说纷纭,迄无定论,但他们之间有一点是相同的:课程是教学活动的基础,是教和学的中介环节。课程作为知识的载体,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现有文献资料的检索,我们发现国外针对课程的研究较少,国内有关课程的相关研究内容较多、面较广,但都集中于普通学校的课程研究。如:熊惠玉在《我国中小学课程设置改革初探》中从多方面分析了当前中小学课程改革面临的困难,并在分析困难的基础上提出了很多的建议,为中小学的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1】梁威的《发达国家中小学课程设置及改革趋势》通过研究发达国家中小学课程设置及其改革趋势,从中吸取新的思想以促进我国的教育发展。【2】这些研究都充分说明了国家对课程的关注和改革越来越高,但关于特殊教育的课程研究却相对较少,且研究的只是某个地域特殊学校的课程。如黄汝倩的《特殊教育学校课程实施现状调查报告》研究的是四川省57所特殊教育学校课程实施存在的问题,并对此提出改进建议。【3】

对于民办特殊教育机构课程设置的研究更是微乎其微,而关于南宁市民办特殊教育机构课程设置的研究尚未有人涉及。民办特殊教育是我国特殊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特殊教育需求的不断增长,民办特殊教育已成为公办特殊教育的有力补充。而南宁市民办特殊教育机构是南宁市特殊教育发展的有力保障,因此对于其课程设置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本文将对南宁市民办特殊教育机构课程设置进行研究,探究目前民办特殊教育机构的课程设置如何?存在那些问题?如何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建议?试图能为今后南宁市民办特殊教育机构课程的发展和改革提出一些宝贵的意见。

二、南宁市民办特殊教育机构问卷调查研究

课程是学生在学校安排和教师的指导下,为达成教育目的,所从事的一切有程序的学习活动于经验。它不只是关心一节课或学生的一个问题,它关心的是人一生的发展,是长期的教育对学生所产生的影响。基于课程的重要性,为了解南宁市民办特殊教育机构课程发展现状,特对南宁市4所民办特殊教育机构发放了问卷。本次共发放了三类问卷:机构调查问卷、教师调查问卷和家长调查问卷。

(一)研究结果

1.民办特殊教育机构学生的年龄结构

对调查机构的学生年龄分布进行统计整理,调查结果如表所示:

南宁市民办特殊教育机构学生年龄结构统计结果(图1)

对调查对象的年龄结构分布进行统计整理,结果如图所示:6岁以下学生占调查总人数的67.18%,占总人数的一半以上,6―12岁的学生占调查总人数的24.86%,12岁以上的学生占调查总人数的7.96%,也就是说12岁以上的学生占调查总人数的三分之一。

2.民办特殊教育机构学生的残疾类型

南宁市民办特殊教育机构学生残疾类型统计结果(图2)

对调查对象的残疾类型进行统计整理,调查结果如图所示:精神发育迟滞的学生占调查总人数的12.04% ,自闭症占调查总人数的53.40% ,听力障碍的学生占调查总人数的1.55% ,言语障碍的学生占总人数的31.07%,脑瘫的学生占总人数的5.24%,其他类占调查总人数的1.55%。总的来看,机构里的学生残疾种类多样,而且分布不均衡。

(二)研究结果分析

1.对调查对象的年龄结构整理显示,南宁市民办特殊教育机构的学生年龄分布学龄前的学生占67.18%,学龄期的学生占32.82%。不同年龄段的W生所需要的发展是不同的。学龄前的学生主要是补偿缺陷、发掘潜能。他们主要以补救性课程和发展性课程为主。而学龄期的学生根据《培智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2007)》 他们的培养目标是:除了使残疾学生具有初步的社会公德意识;还要具有适应生活、社会以及自我服务的技能,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公民。应以功能性课程为主。学生的年龄结构不一,培养目标不一样采用的是同一套课程设置,这是不符合学生的认知及生理特点,也无法体现教育的平等性。这里所说的教育平等指的是教育过程的机会均等,努力使儿童接受一种最适合其发展的教育。因此针对机构的学生年龄结构分布,教育机构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段设置对应的课程。

2.从图2统计显示:南宁市民办特殊教育机构学生残疾类型涉及较广,主要类型有:自闭症、言语障碍、听力障碍、,脑瘫、听力障碍他们分别占调查总人数的53.40%, 31.07%, 12.04%、5.24%、1.55%。根据学生的残疾类型,他们的残疾障碍是不一样的。不同障碍的特点不一样采用同一套课程,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不能对症下药也就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机构的课程设置者可将机构的学生进行分类,针对不同学生的障碍类型设置相对应的课程。各种障碍类型学生的课程可以交互但更要有侧重点,这样每一种类型的学生都能得到其应有的发展。

三、南宁市民办特殊教育机构课程设置对策分析

――以南宁儿童康复中心为例

南宁儿童康复中心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国家民政部的合作项目,隶属南宁市民政局,是广西目前种类齐全、总体规模最大的为听障、智障、孤独症、脑瘫等各类残疾儿童提供医疗康复和康复教育,并集培训、科研于一体的综合性社会福利机构。

1.中心根据学生的年龄分布、障碍类型及所序的相关服务开设了六个相对应的部门:神经康复科、孤独症与智障康复科和言语矫治中心。神经康复科面对的是脑瘫的学生,孤独症与智障康复科训练的是3―6岁自闭症的学生,听力言语康复科康复的是学龄前听力障碍的学生,特殊教育科教育的对象是学龄期的学生,承担的是九年义务教育,言语矫治中心康复的对象是言语障碍的学生,各科室会根据学生的障碍类型进行相关的课程设置。这样可以对学生的障碍类型一目了然,才能真正的做到对症下药。

2.中心除了根据学生的障碍类型将学生分类型康复外,还会根据学生的能力在课程上作调整。每个科室的课程设置分为“一般性课程”和“选择性课程”,也就是说对于能力较好的学生除了上补偿其缺陷的课程外,他还能去选择一些他感兴趣的并且是他能力范围能做的。如他们开设的课程有:艺术课程、运动课程、陶艺等等。这样弹性的课程设置不仅会有利于补偿学生的缺陷,还能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开心愉悦的氛围中学到更多有用的东西。

参考文献:

[1]熊惠玉《我国中小学课程设置改革初探》.科技创业月刊.2011

[2]梁威《发达国家中小学课程设置及改革趋势》.中小学管理.1996

[3]黄汝倩《特殊教育学校课程实施现状调查报告》.中国特殊教育.2006

[4]《培智义务教育实验方案(2007)》.现代特殊教育.2007

特殊教育自我总结第6篇

关键词:MOOCs;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

MOOCs(MassiveOpenOnlineCourses),又称“慕课”,是一种基于联通主义的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2008年,斯蒂芬•道恩斯(StephenDownes)和乔治•西门子(GeorgeSiemens)首次提出“大规模在线课程”的概念[1]。2012年被称为世界的MOOCs“元年”,其中2012年3月,斯坦福大学教授创立的U-dacity和Coursera,5月哈佛大学与MIT(麻省理工学院)共同创立的edX,被称为MOOCs的“三驾马车”。2013年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率先与edX签约;初夏,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也与Coursera结盟;还有一些高校也开始了自力更生建设MOOCs的道路[2]。2013年被称为我国的MOOCs“启动年”。

一、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与困境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不断更新专业思想、接受新知识、提高专业能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学习、反思和探究来拓宽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强调个体的终身学习和终身成长,是职前培训、入职培训和在职培训直至结束教职生涯的整个过程[3]。特殊教育教师与普通教师相比,专业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

(一)我国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的必要性

第一,从事特殊教育事业的教师总量少,教师缺口大。需要通过培训,培养更多优秀的特殊教育师资。第二,我国特殊教育教师的学历以专科及以上为主,但相当一部分教师是通过成人教育的形式获得的学历证书,而且本专业出身的教师占总特殊教育教师的比例小。郭启华老师对安徽省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调查中发现,专科及以上学历的教师占总教师人数的87.25%,但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是通过成人教育的形式获得的学历,此外具有特殊教育专业背景的教师比例约为35.05%。冯建新老师在对陕西省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调查中指出,专科及以上学历的教师占88%,但特殊教育专业出身的教师只占10.2%。

(二)我国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的可能性

我国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呈现出年轻化的特点,郭启华老师的研究表明,安徽省40岁以下的特殊教育教师占总特教教师人数的63.28%;冯建新老师的研究指出,陕西省40岁以下的特殊教育教师占总特教教师人数的87.70%;杨福义老师对上海市学前特殊教育教师年龄结构的统计中发现,40岁以下教师占总学前特教教师77.70%。年轻教师所占比例高,后备力量充足,学习和进步的空间还很大,这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三)目前我国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为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提供的培训主要以职前培训和职后培训为主。职前培训主要是指在大学、中专等学校内开设特殊教育专业进行师资培训。目前我国主要通过特殊教育师资培训中心、特殊教育师范学校师资培训部、特殊教育学校附设师资培训班,以及各种形式和层次的短期师资提高班、函授对特殊教育教师进行职后培训[4]。而常见的几种培训方式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第一,短期培训针对性差。对特殊教育教师进行的短期培训以专家到特殊教育学校进行讲学,组织特殊教育教师参与学术交流会、聆听专家的讲座等方式为主。这类培训往往时间短,而且参与人数众多,针对性不强。第二,长期培训耗时耗力。长期培训往往是利用特殊教育教师的寒暑假或其他小长假集中到特殊教育培训机构或大学进行为期较长的集中培训。这类培训较深入,能学到深入的理论和具有实用价值的知识。但是往往占用教师的假期和休息时间,造成教师疲惫不堪,失去参与培训的热情等。第三,远程培训效果不佳。传统的远程培训主要是观看讲座、课程并完成作业。而需要观看的视频不仅数量多,而且每一个视频大多都在30分钟及以上。需要专门挤出相当长的时间观看课程和完成作业。导致教师积极性不高,往往忙于应付完成任务,培训效果不佳。第四,我国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资源分布不均,北京、上海等地可利用的资源较多,因此教师参与培训的机会更多、发展得更快。而中西部地区资源少、组织培训的次数少、教师参与培训的机会少;而且由于教育经费的限制,大多数特殊教育教师很难有机会去先进的城市学习,不利于教师获得最新的、最前沿的信息,不利于教育观念的更新。

二、MOOCs为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带来的机遇

(一)MOOCs提供特殊教育领域的最新信息

国际MOOCs三大平台和国内各MOOCs平台,为特殊教育教师带来国内外特殊教育领域的最新信息动态和课程:Coursera上有由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提供的《AutismSpec-trumDisorder》(自闭症谱系障碍)课程;由新教师中心,硅谷院校基金和克莱顿•克里斯藤森研究所提供的《混合式学习: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课程;由伦敦大学提供的《帮助读写有障碍的孩子》的课程;由匹兹堡大学提供的《了解残障问题,并为残障人士提供支持》的课程等。国内MOOCs平台果壳网MOOC学院里有张钟老师的《中国手语———称谓、生活、工作、学习》课程;《Deafnessinthe21stCentury》(21世纪的耳聋症)《孤独症儿童行为分析与干预方向基础》等课程。学堂在线中与特殊教育相关的课程有来自edX,由华盛顿大学提供的《儿童早期教育积极行为支持》课程等。国内外MOOCs平台提供的这些课程,为特殊教育教师的终身学习和专业化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先进的、优质的资源。

(二)MOOCs带来学习方式的变革

MOOCs的基本特征是:大规模、专业化、开放性和学习的自由度与灵活性。1.大规模,涉及面广。大规模不仅指学习者规模大、人数多,还指MOOCs中包含的信息规模大,涉及各个专业和领域。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终身学习,MOOCs平台有利于特殊教育教师持续学习、长期学习,是进行终身学习的一种有效方式。2.专业化,课程质量高。专业化指MOOCs拥有专业化的团队———视频拍摄与制作的工作人员、课件制作教师、主讲教师、讨论区答疑辅助教师、后期制作团队等,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特殊教育教师可以通过MOOCs平台接受到各个专业团队制作的高质量的、一流的、精品的课程。3.开放性,随时随地学习。开放性指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在任何时间和地点,免费地学到任何想学的内容,从而使学习者在全球范围内自由地选修课程成为可能[5]。开放性还指MOOCs的课程结构开放、学习目标开放等。在MOOCs平台上,特殊教育教师可以接受到免费的(大多数情况下),针对所有人开放的课程和其他教学活动(如讨论、答疑、测验等)。4.学习的自由度与灵活性,个性化强。这里一是指在时间和空间上,MOOCs的视频课程多为10分钟之内的“微课”,课程时间也在4~10周左右,时间周期短;每周课时数在2~3小时,每门课程的总时数为15~35小时,每周和每门课程的的任务量都不重。学习一个知识点不会耽误太多时间,教师可以利用课间、午休或其他碎片时间高效地学习。二是指在课程资源上,学习者可以自由选择和参与任何课程,而且课程注册和退出也相当自由。因此特殊教育教师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或对教学有帮助的课程,不受传统培养方案或课程设置的限制。三是指在学习方式上,由于MOOCs平台上信息、知识、观点和思想的自由共享,特殊教育教师可以自由地采取任何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三)MOOCs有利于教师共同体的建立

实践共同体(CommunityofPractice,CoP),指当人们聚焦于某一个共享的问题或话题,并通过参与者之间的互动从而不断深化知识和理解,并以此为基础而形成的稳定的、持续的社会学习系统[6]。在MOOCs平台的特殊教育课程中,世界范围内的特殊教育教师们能够围绕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讨论、互动,还可以与授课的专家进行交流,逐步建立国内外特殊教育教师之间的实践共同体。通过教师共同体的建立,特殊教育教师们能够不断地丰富和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素养;还能在相互分享、交流经验中,帮助和改进自身的教学实践,提升教学能力;因此能有效地促进年轻的新手教师向专家型教师的转变[7]。此外,特殊教育教师共同体的成员,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进行互动与协作,如通过Wiki、E-mail、Blog、课程论坛等平台和国际的Facebook,国内的微信、QQ等社交网络工具进行交流,还可以组织线下见面会、交流会等。

三、MOOCs对特殊教育教师提出的要求

(一)更新理念,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指一个人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能够检索、评价和有效地利用信息,并且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提炼、创新,从而获得新知识的综合能力[8]。当今学界普遍认为“TPACK”能力是未来教师必备的能力。“TPACK”指要素技术(Technology)、教学法(Pedagogy)和(and)学科知识内容(ContentKnowledge)。其中,强调技术在教学中的地位。因此,特殊教育教师要想成为专家型教师,就要更新理念,积极参与,主动发展。需要积极地适应时代要求,满足不断发展的教育的需要。使自己具备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即具备时代所要求的信息素养。主动学习先进的特殊教育知识,通过MOOCs平台积极的学习课程、参与国际特殊教育领域的讨论,是提升特殊教育教师信息素养的有效途径。

(二)提高英语水平,以适应MOOCs的需求

在MOOCs平台观看国际视频课程、完成作业和测验、学习国际一流的特殊教育领域的知识,与国内外特殊教育教师进行交流互动,建立教师共同体的前提是具有使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的能力。一方面国内MOOCs平台上与特殊教育领域相关的课程较少,国际MOOCs平台上特殊教育领域的部分课程也没有中文字幕;而且与各国特殊教育教师进行讨论交流需要使用国际通用语言———英语。这就需要我国特殊教育教师具有一定的使用英语的水平。另一方面,特殊教育教师的学历水平以专科及以上为主,拥有英语3级及以上的英语水平。因此教师们拥有一定的英语水平,能够在继续学习英语的基础上提升使用英语的能力,参与MOOCs平台的国际特殊教育课程。因此,特殊教育教师需要自觉地继续学习英语,提升使用英语的能力,才能在国际MOOCs平台上学习一流精品课程,与国内外特殊教育教师和专家进行深度交流。

(三)不断反思,促进专业发展与教学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专业发展的公式:经验+反思=教师专业成长。因此,在利用MOOCs平台学到了先进的知识和优秀的经验之后,还需要通过反思,以促进专业发展。教师的反思的本质是:教学理解与教学实践的对话,是教学现实与教学理想的沟通。反思是教师教学专业知识和能力发展的根本机制[9]。在MOOCs平台学习之后,特殊教育教师还需要通过总结与反思,结合自己所在地区、学校与所带班级的实际情况,将在MOOCs平台学到的知识和经验,应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发展水平。同时,在国家和学校层面,为了促进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促进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国家、教育部门和学校应该鼓励教师利用MOOCs平台发展自己。可以组织教师接受MOOCs培训,开展教师之间利用MOOCs后的心得交流会等。教师们通过MOOCs平台学到知识、得到证书后还应该对教师进行精神激励和物质奖励。

四、结语

特殊教育自我总结第7篇

关键词:河南省 特殊教育教师 专业素养

一、问题提出

教师专业发展贯穿于教师生命的全过程,需要教师在与学生、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不断进行解构和建构,教师专业素养是教师职业发展的核心内容。随着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关于其专业发展的研究逐渐增多。我国近期的一些研究发现特教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存在诸多问题,如王雁等人在对全国的特教教师调查中发现:突出的问题是特校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不高,学历专业以非特殊教育专业为主,且专业素质水平一般,普遍存在着专业知识不足、专业技能欠缺,职前培养数量不足、职后培训不完善的情况;毕书慧指出,基层特教教师素质不高、专业水平差;王艳梅、路明通过对吉林省的研究指出,特教教师的学历水平较低、以大专为主,且特殊教育专业的毕业人数比例偏低;陈芳、傅朝晖在湖南省的调查发现特教教师专业发展满意度有待提升,存在着专业学历培训不足、专业理论知识缺乏、课题研究和同行交流欠缺等;常建文的观察发现特殊教育教师信息闭塞、各自为政,专业思想不稳固、专业素养低、专业水平低下;冯建新等人对陕西省的研究发现,该地区存在师资匮乏、专业化程度偏低、在职教师科研意识淡薄,参加专业培训少、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等问题;刘全礼对聋校教师的研究中发现,其职前专业培养不完善,继续学历教育不能紧密结合聋校教学实践的现实需要,学科素养不理想。特教专家们基于我国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迫切需求,进行了积极地思考和本土化地实践探索,并提出了富有参考价值的建议。如沈立等人将特教教师专业发展目标分解成职业道德、心理素质、教育观念和知识技能四个方面;常建文,张继成、王志华建议通过校本培训、校本研究、校本视导等途径来推动专业化发展;张文京则从高师特教专业建设的角度来思考特教师资培养问题,强调特教师资培养应关注通识性、实践性、研究性、养成性、合作性、国际化及相关服务等方面。河南省地处中原,是人口大省,全省有一百多所特殊教育学校和一所培养特殊教育师资的地方本科高校。目前,本省的特殊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急待奋起直追,跟上时展的步伐。本研究着眼于河南省特殊教育教师专业素养发展,把特教教师的专业素养分为身心素养、人文素养、学科素养、信息素养四部分,设计问卷,展开调查,通过探讨河南省特殊教育教师专业素养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来探索促进其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健全特教教师的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体系、构建提升专业素养的长效机制。为加快河南省特殊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建设高素质特教教师队伍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从河南省郑州、三门峡、濮阳等地区共选取特殊教育教师300名,回收问卷288份,回收率为96%。其中在职特殊教育老师128人,职前特殊教育专业学生160人,具体信息如表1所示。

2.研究工具

采用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两种研究方法。自编《特殊教育教师专业素养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基本信息(包括年龄、性别、学历、教龄等),第二部分为特殊教育教师专业素养状况,分为四部分:身心素养、学科素养、人文素养、信息素养。采用4点计分法,不同程度从低到高分别计为1、2、3、4,将每题得分相加即得到总分,总分越高,说明专业素养越好。

3.研究程序

采取邮寄问卷对当地特教教师开展问卷调查和现场发放问卷对特殊教育专业学生进行调查,对回收的问卷进行筛选整理,将有效问卷进行数据录入,采用SPSS17.0进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三、调查结果

1.特殊教育教师专业素养总体状况

表2结果显示,河南省特殊教育教师专业素养水平整体情况一般,本问卷采用4点计分法,中数为2.5,专业素养总分为2.975,略微大于2.5。各维度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学科素养、身心素养、人文素养、信息素养。其中信息素养低于均分2.5,处于最低水平。具体如图1所示。

2.特殊教育教师专业素养人口学差异

为分析特殊教育教龄、学历、性别等人口学因素对专业素养的影响,对各因素不同水平间进行差异比较,结果发现,特殊教育教龄对专业素养的影响最显著。具体结果如下:

表3结果显示,特殊教育教师专业素养总水平(t=10.277,p

四、讨论

1.河南省特殊教育教师专业素养总体状况

本研究所得的结果显示,河南省特殊教育教师专业素养总水平均分为2.975,略微高于均分,整体处于一般水平。其他各维度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学科素养、身心素养、人文素养、信息素养,其中信息素养得分低于均分2.5,处于最低水平。

结合所调查结果,我们认为河南省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素养水平与国内其他省份的情况相近,都处于不能令人乐观的状态,急需全面提升;尤其是信息素养偏低的现实,意味着我们的特教教师虽然身在信息化时代,但还没有充分享受到快捷、便利、交互、多元的信息生活。通过访谈我们发现:特殊教育教师认为信息素养在自己的教学和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一般,感到在各种各样的信息海洋中筛选对自己有用信息的能力较弱以及运用现代化信息工具的意识不强。长期以来,河南省的特殊教育发展速度落后于普通教育,基本教学设备资金投入不足,使得一些基层特校缺乏现代化的教学设备,部分县级学校每年的经费仅能维持日常的教学运行,资金缺口较大,教学处于维持现状的水平,教师依然习惯于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方式;再加上基础教育阶段的普校新课改如火如荼地进行了十年多,特校领域的新课改之东风依然在期盼中,虽然是已经有暖风拂面的感觉,但尚未带来万紫千红的盛景。许多特教教师还是生活在传统教育模式的辖制之下,急需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学手段的丰富、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教学设计的个别化。但是,这些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技术,需要通过自主学习、系统培训、校本教研、反思教学等途径获得的,信息素养低,反映出特教教师的信息意识薄弱,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不高;甚至有部分教师对网络信息技术存在着畏惧、逃避或排斥心理,不敢探索或不想应用等。也有一些教师强烈呼吁建设区域性的特教教师资源网站,为广大的一线教师提供交流、分享的网络平台,提供可以免费下载的丰富、实用、可操作性强的教学信息,如案例赏析、个案辅导、教具制作、教学设计、活动分享、特教论文、教学视频、专家讲座、精品课程、师资培训、康复技术等,尽快帮助特教教师走出受地域性限制、经济发展差异而带来的信息素养“被降低”的困境,在国际视野下,发展本土特色的特殊教育,以满足中原地区的多层面、多类别、多领域的特殊教育需求。

2.河南省特殊教育教师专业素养的特殊教龄差异

在教师成长历程中,用教师教龄划分出教师职业生涯的发展阶段,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有不同的专业发展需求。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随着特殊教育教师特教教龄的增长,其专业素养总体水平及各维度均呈现上升的发展趋势。这与教师职业成长发展规律相符合。新入职教师或职前准教师(0~1年和1~5年)处于职业初期,其专业素养水平较低,此阶段是教师即将进入学校或在学校系统社会化阶段,新教师需要努力提高能力,争取得到学生、同事与学校领导的认可和接纳,属于“关注生存阶段”。因此,该时期的教师需要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尽快融入特殊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丰富专业知识,积累实践经验,逐步提升专业素养。随着教龄的增长,特殊教育教师逐渐进入能力建构期(5~10年)和热情成长期(10~15年),这两个时期是教师教学技能和能力快速发展的时期,也是积累经验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师的专业素养在这两个时期得到迅速提升,属于“关注情境阶段”。当从教15年以上,教师专业发展进入稳定期,也到了“关注学生阶段”。在这个阶段具体表现为将关注目标由教学内容转移到学生本身,可以做到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来因材施教。其专业素养达到了收放自如的成熟水平。

五、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河南省特殊教育教师专业素养总体处于一般水平。各维度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学科素养、身心素养、人文素养、信息素养,其中信息素养得分低于平均水平。

(2)河南省特殊教育教师的特教教龄对专业素养水平影响显著。随着特殊教龄的增加,专业素养水平呈现上升趋势。

2.建议

特殊教育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整个特殊教育的质量。特殊教育教师专业素养的培养需要关注职前与职后两个阶段;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专业化程度高的特殊教育教师队伍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及教师们自身的共同努力。

(1)各级政府应当高度重视,加强政策引导,改善教学条件

政府的重视可以起到导向作用。省教育厅日益关注全省特校建设、特教师资队伍成长和高师特教生的培养问题,通过广泛的调研,正在颁布一系列的文件来加大发展力度,开展省级合格特殊学校与示范性特殊学校的评建工作。各地市、县领导的重视也是特校发展重要的支持力量。在访谈中了解到一些县级特殊教育学校,地处偏僻、经济落后、交通不便,办学条件极为简陋,如校舍面积、校园设施、基本的教学康复设备等或是没有到位或是形同虚设,远未符合国家颁布的特殊教育学校基本的建设标准。尚需当地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从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支持和保障,防止“马太效应”的过度出现,造成本地区的残疾儿童被迫流失外省或周边地区,产生一系列不良连锁反应:如本地特校生源不足,办学规模萎缩,办学资金减少,教师队伍不稳定等。一些根据国家政策新建的特校亦面临着招生类型的扩大、办学模式的创新等问题。不能仅仅停留在只招盲、聋哑、轻中度智障生的办学思路上,还需要接纳自闭症、多动症、多重障碍、重度智障等适龄残疾儿童,亦须为随班就读的学生提供个别化的帮助,通过探索适切的教育路经,促进本区域特殊教育的普及与发展。避免使特校办成教育系统的“装饰、点缀”,应成为与普教相互支持、协同发展的生力军。

(2)制定专业标准,实施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

现代教育规范化的特征即是专业认证制度的出现。在特殊教育领域,实行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是特殊教育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的必经之路,也是提高其专业化水平的重要保证。专业认证制度的施行需要制定相应的专业标准,可以借鉴国外如美国、英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的“持证上岗”做法,教师若想获得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必须学习从事特殊教育所需的课程,以达到特殊教育教师的资格标准。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提升特殊教育教师的入职门槛,从源头上把好关,保证特殊教育教师专业素养的高起点;另一方面,也可以使一大批普通教育的教师通过学习、培训和考核后投身特殊教育工作,间接扩大特殊教育教师队伍,保证特殊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需要教育部门研究制定并出台特殊教育教师的相应专业标准,保障特殊教育教师专业认证制度顺利实行。上海市已经走在全国的前列,实行了特殊教育教师资格制度,积累了一定的管理经验,值得我省参考学习。

(3)完善特教教师职前培养体系

教师职前教育是教师专业化的重要基础环节,不可或缺。职前教育可以提供教师基础性的知识和能力,教师职后的很多教育教学能力都是在该基础上加以拓展提升的,如果缺少职前的特殊教育专业学习,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就会大打折扣。我们既需要不断完善本科特殊教育专业的课程建设,亦需要提升高等特殊教育办学层次,探索特殊教育专业的教育硕士、教育博士的培养模式;同时,还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4+2”模式,即大学普教本科毕业生如果有志于从事特殊教育事业,须继续系统修习两年特教理论课程,进行教学实践训练,并通过相关考核,即可获得教师资格。结合本省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套合理、系统、科学的特教教师职前培养体系,切实体现“大特殊教育”观念。在访谈中还发现,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的职业认同度不高,这与官春兰等人的研究结果相似,一些毕业生认为是特殊教育选择了他(她)而非他(她)选择了特殊教育,他们只是为了文凭而在这个专业学习,在特校半年多的见习、实习经历虽然能够加深对特殊儿童的了解,但是依然不愿意投身特教,更愿意在普教或企事业单位发展。认为在特校工作没有前途、没有成就感、会被社会误解为个人能力差、家人也不理解特教工作的意义、社会支持力度低等。在专业学习中精力投入不高,技能训练活动参与度低,时常有应付的表现。少数毕业生藉由专升本的机会实现改变专业发展的梦想,通过填报教育管理、小学教育、学前教育等专业来跳出特教圈。由此看来,加强职前特殊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观教育十分重要,重庆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专业开设了特殊教育道德修养课,十分重视特教师资师德的养成,每届毕业生都会经历学术交流、教育旅游、同伴分享、同行共勉等系列养成性专业教育活动,他们的毕业生特教就业巩固率效果显著,有75%的毕业生能坚守在特殊教育岗位,该校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借鉴。还有一些毕业生谈到自己的教学技能、康复技术掌握不好,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难度,有“畏教”情绪,面对多种障碍类型的特殊儿童感到自己无从下手、无力应对,而去普教从教感觉工作内容相对就简单很多。这种情况的出现反映出我们高校特殊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与时俱进,做出科学调整,加强实践教学,突出“应用型”特色。不能只是带着学生躲在象牙塔内做文章,而应紧密结合基层特校的实际教学需求,培养“实战型”的特教师资后备军。祝春梅的研究中亦指出,特殊教育专业应在全纳教育视域下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4)建立特殊教育教师职后培训体系

由于我国的特殊教育发展历史较短,特殊教育师资培训体系尚不完善,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学历教育、继续教育衔接不紧密,教育部与地方政府正在致力于探索适切性强的职后培训模式,国培计划、省培计划、市培计划相继出台,特殊教育教师职后培训逐渐呈现出规模化发展。由于河南省是人口大省,特殊人群的数量和类型相应较多,而从事特殊教育的在职在编教师数量严重不足、性别比例失衡,且较多集中在聋教育、培智教育领域;资源教师、融合教育教师、康复教师、学前特殊教育教师、“双师型”职业技术教师极度匮乏。针对这种情况,一方面,要增加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从事特殊教育教师的数量;另一方面,通过相关培训提高在职教师的专业水平。首先,当地师范高校可以开展学历教育,使在职的特教教师通过继续教育取得特殊教育专业的学士、硕士、博士学位,以改善河南省目前以大专学历为主体的低学历水平状况。其次,是开展特殊教育的专业培训,帮助非特教专业教师转行成为特教教师。再次,有针对性地举办系列化康复教育培训,实现教康整合。第四,大力推进校本教研,高校、基础教育的特教教研室、特校、康复机构有机结合,通过行动研究等方式,以科研带动教学,实现有效教学。最后,省特殊教育研究分会做好搭建特教平台的工作。该分会成立于上世纪80年代,但长期以来活动较少,尚未充分发挥专业引领作用。建议大幅度提高活动频率,积极开展全省范围内的业务交流,学术论坛,教师基本功比赛,专业论文评选,优质课、示范课、观摩课展示,组织外出考察等系列活动,为特教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舞台,并给予强有力的专业指导和技术支持。

(5)教师自身转变观念,实现自我提高

教师专业素养的培养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随着社会快速的发展变化,教师的自主学习、自我培养逐渐成为提高自身专业素养最具活力的方式。只有特教教师本人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专业素养对教育的影响,才能更快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首先,特教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受教对象正在变得障碍类型多样化、障碍程度严重化、干预年龄早期化、康复服务全程化,特教教师就应积极主动地尽快适应该变化,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技术、教学策略、教学设计、班级经营、个案管理、相关服务等方面快速跟进与提升。其次,需要持之以恒地浸润在特教领域里,做好职业发展规划,自主成长,从特教新手、熟手成长为特教专家,创造性地完成每一个阶段的发展。第三,提高自身专业素养是一个缓慢渐变的过程,在提高人文素养方面,可以通过制定适合自己的阅读计划,每天阅读一定量的书籍,广泛涉猎不同学科的知识,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厚积薄发,领悟生命的珍贵、敬畏生命的能量,陶冶高尚的情操,塑造博大的胸怀,淡薄功名利禄,拥有人格的魅力,散发人性的光辉。第四,自觉提升信息素养,特教教师可以尝试学习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使其成为传授知识的电子载体、了解世界的便捷窗口、专业学习的快速渠道。总之,专业素养的提高需要特殊教育教师的践行!通过在实际教育教学活动中、在持续的专业培训中、在强烈的自我职业成长追求中,实现自身的专业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郑俏华.论特殊教育学校师资队伍专业化发展策略[J].中国特殊教育,2005,(8):81-85.

[2]王雁,肖非,朱楠,魏寿洪,李欢.中国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队伍现状报告[J].现代特殊教育,2011,(10):4-9.

[3]毕书慧.基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4):32-33.

[4]王艳梅,路明.吉林省培智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状调查[J].长春大学学报,2011,(12):95-97.

[5]陈芳,傅朝晖.湖南省特教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及其分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0):10-12.

[6]常建文.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几点思考[J].绥化学院学报,2011,(10):13-14.

[7]冯建新,冯敏.陕西省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1,(1):65-69.

[8]刘全礼.聋校教师的专业素质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0,(10):44-50.

[9]沈立,夏峰,徐玉珍.特教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与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2010,(12):83-85.

[10]张继成,王志华.校本培训: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之快车道[J].绥化学院学报,2011,(8):13-15.

[11]张文京.特教师资培养与高师特教专业建设思考和行动[J].现代特殊教育,2009,(9):15-17.

[12]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432-433.

[13]姚璐璐,江琴娣.美国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认证制度述评[J].中国特殊教育,2009,(2):59-63.

[14]汪蔚兰,昝飞.美国特殊教育选择性教师资格制度实施及启示[J].中国特殊教育,2009,(11):61-65.85.

[15]李艳,昝飞.英国特殊教育教师资格准入制度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2009,(7):18-21.33.

[16]陈小饮,申仁洪.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标准及发展模式的研究述评[J].中国特殊教育,2008,(4):65-69.

[17]邹菊梅,赵瑛.韩国中小学ICT教育的现状及其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03,(4):75.

[18]韩国教育部.教师信息和通信技术扫盲评估[R].首尔,2003,(6):6.

[19]赖炳根.澳大利亚国家教师专业标准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

[20]于素红.上海市特殊教育教师资格制度的现状与发展[J].中国特殊教育,2008,(6):52-57.

[21]刘宇.美国教师专业发展的范式转换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3,(4):43-46.

[22]官春兰,王雁,张丽敏.特殊教育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现状的调查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1,(4):2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