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生态设计理念(合集7篇)

时间:2022-12-05 10:11:12
生态设计理念

生态设计理念第1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系列气候问题与水文问题也相继产生,如全球气候变暖以及水污染问题给自然生态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而水利工程的完善作为人类开发与合理利用水资源以及防洪抗灾的重要手段应当重视在前期的水利工程设计中融入生态理念,重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所以对水利设计中应用生态理念进行研究,对减少社会发展对自然生态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实现我国的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和利用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有必要对水利设计中的生态理念做出客观的认识,并对当前水利设计中对生态理念应用的现状作出评价,从而有针对性的探索通过水利设计中应用生态理念推动水利工程建设科学性策略。 1、水利设计中的生态理念简述 水利设计中的生态理念是指在水利设计中要重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生态保护和生态发展观念,主要要求要在水利设计中突出水利工程建设与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环境之间关系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在水利设计的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到减少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要使水利设计指导下的水利工程发挥出保护自然生态以及恢复自然生态的作用。水利设计一直在水利设施与工程建设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对水利设施与水利工程切实的发挥出防洪抗灾、蓄水灌溉、航运发电等重要作用起着直接的影响,重视水利设计与生态理念的融合是实现水利设施以及水利工程与自然生态和谐发展的必要途径。尤其是当前我国的水资源开发和利用面临着水资源短缺和水资源污染双重困境,在水利设计中重视生态理念,能够使水利设施和水利工程的规划以及施工更加具有科学性,从而减少对周围生态环境的破坏,缓解水资源短缺与水资源污染在经济发展方面所起到的制约作用。同时在水利设计中重视生态理念的应用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实现水利设计科学性发展的必然要求,所以水利设计中重视生态理念的应用是水利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2、当前水利设计中应用生态理念的问题 在水利设计中对生态理念的应用问题突出的表现在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的规范有待完善,但是影响水利设计对生态理念应用的直接因素则体现为缺乏必要的水文资料作为生态水利设计的支撑以及水利设计人员对生态理念的意识与认识不足造成水利工程中贯彻生态理念的难度加大。 2.1水利设计缺乏必要的水文资料作为必要支撑。水利设计要实现对生态理念的应用,首先要求对水利工程施工地点以及周边的水出客观的认识,使水利设计能够通过因地制宜来更加具有科学性,从而推动水利设施以及水利工程的建设能够符合生态理念的要求。而在实际工作中,水文资料的缺乏并不能全面的为水利设计中应用生态理念起到支撑作用,而水利设计应用生态理念的过程中也会因为缺乏水文资料而不能全面客观的对水利设施以及水利工程的建设对水资源以及周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作出评估,进而影响水利设计中应用生态理念的效果。 2.2水利设计人员缺乏生态理念意识与知识。水利设施与水利工程的服务领域重点在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保障水资源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所以在水利设计的过程中水利设计人员在重视水利设施与水利工程发挥出自然生态保护的服务意识方面普遍欠缺,这就使水利设计中的生态理念得不到相应的重视,而且在水利设施以及水利工程的建设中也会在水利设计的指导下忽略对自然生态的服务。另一方面,水利设计中对生态理念的应用对水利设计人员的知识层次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水利设计人员在专业上的局限性不能很好的实现水利设计知识与自然生态知识的结合,水利设计人员缺乏生态保护与恢复的理论知识是水利设计中不能很好的实现生态理念应用的重要问题。 3、推动水利设计中应用生态理念的策略 3.1发挥水文工作在水利设计中的支撑作用。对水资源的保护是运用生态理念进行水利设计需要考虑的重要内容,保障水文工作能够为水利设计提供必要而充足的资料能够为水利设计中重视生态理念的落实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所以重视水文工作发挥出资料的采集与整理作用是运用生态理念进行水利设计的首要要求。在这个过程中,水利部门要协调水文工作单位以及水利设计单位的工作,实现水文工作单位与水利设计单位的合作。同时要重视加强对水文工作当中硬件设施以及先进理论与技术的完善,保证水文工作采集与整理的水文信息的有效性与科学性,从而推动水利设计中对生态理念的应用。 3.2重视人才的培养与引进。运用生态理念进行水利设计的过程中要求水利设计人员要充分考虑到水利设计的基本原则与生态保护、恢复的原则和理论,在这种情况下,水利设计与生态保护的复合型设计人才是实现运用生态理念进行水利设计的基础与保障,所以重视对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对运用生态理念进行水利设计具有重要性与紧迫性。在人才队伍的建设中,投入力度是基础,可以通过对优秀设计人才进行生态评价以及保护方面的培训,也可以通过聘用人才来实现人才队伍素质的提高。同时要重视对生态保护意识的普及,将生态保护意识作为水利设计中的基本要求之一。 3.3水利设计中要重视实现水利工程基本功能与生态功能的结合。运用生态理念进行水利设计的过程中保障水利工程实现为生态服务的功能固然重要,但是同时也要注意不能因为对生态功能的重视而忽略其基本的使用功能,所以在水利设计中,要以水利设施或水利工程实现生态功能和使用功能的协调为出发点对设计方案进行不断的比较与优化,在此基础上保障水利设施和水利工程在水利设计的指导建设下实现使用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生态设计理念第2篇

一、环境设计及生态理念的概念

(一)环境设计的概念

环境设计,又叫环境艺术设计,是指在室内、园林、建筑、城市设计过程中,综合应用美学、哲学、文化学、社会学、经济学、力学、光学、建筑学等理论为指导,而进行的施工对象环境方案的开发与设计行为及其过程。

(二)生态理念的概念

生态理念是指在进行一项设计或开展一各项目时,既要确保设计对象和设施的功能正常,又要积极遵循自然、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努力降低设计方案实行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实现人与自然的健康和谐发展。生态理念具有高效性、持续性、多样性、循环性等特征。

二、环境设计中应用生态理念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科学指导原则

在环境设计过程中,要在科学理论和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合理地利用先进技术和高科技材料为环境设计服务,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对资源的浪费和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

(二)艺术设计与参与原则

生态环境是许多要素和条件构成的综合整体,进行环境设计过程中要采用艺术性的思想和眼光去进行构思和设计,使得设计出的作品符合环境要求,又符合技术审美标准。

(三)尊重自然原则

环境设计中,要积极把握和尊重大自然自我维护、自我恢复的能力,尊重自然发展和演变的规律,增强设计作品的和谐型、可持续性。

(四)4R原则

也即在环境设计中要遵循再利用原则(reuse)、可再生资源原则(reduce)、新环境创建原则(renewable)和循环利用原则(recycle),实现对原有自然和人文景观的合理开发,减少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尽最大可能的实现回收循环利用。

(五)最小干预原则

在进行环境设计中如果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不可避免,那么就要努力采取多种积极手段,把外界的干预和影响降至最低,维护好原有的生态格局和面貌。

三、环境设计中生态理念的引入和应用

(一)环境设计中应注重强化生态理念的指导

生态理念强调尊重自然规律,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可持续发展。随着人们生态保护意识的不断提升,人们在环境设计中对生态理念的重视力度不断加大。因此,要进一步强化生态学原理知识的学习,加强生态理论对环境设计的指导,在设计手法、设计方法上下功夫,让生态设计成果更好地体现和促进生态理念的发展。

(二)环境设计中应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发展

在环境设计中应积极尊重原始生态的运行规律和自我净化、自我恢复能力,坚持既保护又利用的原则,尽量使用天然绿色的设计和建筑材料,做到因地制宜和循环使用,积极保护自然界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和可再生性,实现保护与发展的辩证协调和相互促进。

(三)环境设计中应注重对资源的全面开发和利用

设计者在进行环境设计的过程中,要注重再利用和在开发的问题。例如:在街道、广场等建筑设计过程中,可以设置雨水搜集系统,充分将雨水进行净化后用于灌溉、洗涤等方面。同时,要积极开发利用新能源,积极利用当地现有的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沼气等,在大大降低生产和生活成本的同时,实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四、结语

生态设计理念第3篇

生态是指自然环境中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生态的范畴越来越广,如健康的、美的、和谐的等事物都被纳入生态的范畴。生态,可以定义为指生物的生活状态,既指各种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循环不息的生存和发展状态,同时也指它们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生态和生态设计相同之处是都服务于生物,不同之处是前者为自然状态、后者为模仿和无限接近自然状态。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可以把生态设计理解为对生态或者说自然的一种有意识的保护和回归。生态设计,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绿色设计,也可称为生命周期设计或环境设计,即将环境因素考虑进设计当中。生态设计要求在进行设计策划时,考虑环境因素,包括设计规划执行的各个方面都要有环境因素参与,设计产品存在多久,环境因素就存在多久。当设计被利用或产生社会价值时,能很好的称为环境的一部分,并可以在环境允许的范围内形成可持续性的良性循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生态设计一定要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融,通过对环境因素的调控,减少资源损耗,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可持续发展思想融合,生态设计可以有效地降低综合成本,通过保护自然环境提高竞争能力。

二、当代园林景观设计教育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园林学科是一门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关系的科学与艺术。现代风景园林学科由传统园林学,城市园林绿化和大地景观规划三个层次构成。传统园林学主要包括园林历史、园林植物、园林艺术、园林工程、园林建筑等学科;城市园林绿化学是专门研究绿化和绿地在城市中的规划问题的学科;大地景观规划则更具宏观性,其研究方向是将普遍存在于地面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视为资源来看待,从生态社会经济价值和审美价值三方面进行评价、环境敏感性分析并进行分阶段的规划与管理。园林作为一个学科在我国具有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伴随不同社会体制的变革,园林也随之发展并日趋丰富。在明清时代,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并诞生了以《园冶》为代表的园林学科著作。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园林教育进入近代高等学府,1951年由清华大学营建系和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创办的“造园组”,成为中国现代园林高等教育的开端。1956年,该学科被调整到北京林学院,后发展为园林设计和园林植物两个大的研究方向,并各自发展形成了两个学科。80年代末,由于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使得园林学科和专业在京沪等城市化进程最为鲜明的大城市得到迅速发展,除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外、华南农大林学院等学院先后对园林专业实行了扩招,生源数量提升了5-8倍不等。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至少有100所高校都开设了园林专业,但在欣欣向荣的背后,也隐藏着矛盾与危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不合理,学生专业素质不高

部分高校将大量的师资和学生的时间都安排在了本校重点学科的学习和研究上,很多园林以外的基础学科或专业只是适当的设置和调配。这样一来,虽然学生在园林基础知识和技能方面进行了深入地学习,但对和园林密切相关的城市规划和环境艺术学科却没有进行更深入地学习,更没有设置专门的生态设计课程。部分农林类高校开设的园林相关包括植物生物学,植物分类学,植物生理学,园林树木学等,但这其中很多知识从内容到形式上都有交叉和重复的现象存在。基础课程开设过多,就意味着一些具有实用价值的专业课,如CAD、Photoshop、3Dmax等构图设计类课程开设的较少。更有一部分农林院校,到在校生临近毕业的一年才开设此类专业课,这就使得在校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还要面临找工作的压力,于是一大部分学生无法集中精力学习,以致出现学生专业素质普遍降低的情况。

(二)生态设计课程不够普及,生态理念亟需强化

人类20世纪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观念,就是可持续发展观。在可持续发展观念下,人类的发展必须以维护、合理使用并且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为基础,经济社会的进步不能以牺牲自热环境为代价,在发展过程中注重对自热环境的保护,注重生态平衡。因此,农林院校在对园林学科进行设置时,必须适时地加入生态设计课程。目前,很多农林院校在课程设计中存在偏重园林理论而不注重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等课程和知识的传授。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当前的园林发展思路是不符合的,也是不合理的。通过生态设计课程的开展,使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可待续发展观念。认识到园林不是单单的理论上的模型和设计图纸上的构图,而是城市中的微型自然环境,它的好坏有时会直接决定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经济投入。使得学生认识到,要想使城市中的园林更加生态化和可持续发展和使用,那么在设计之初就应该将这种人文件精神植入其中。这样,综合生态化课程的开设就十分必要了。建立在可持续发展思路上的园林设计生态化,即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学科创新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部分高校盲目扩招,生态设计课程缺失

园林专业在我国长期属于冷门专业,但伴随经济发展和国家大政方针政策向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倾斜,园林专业逐渐由冷变为热。这种迅速的转变,使得部分农林院校出现了师资储备的欠缺和不足。另一方面,面临激烈的生源竞争,许多高等院校纷纷开设园林专业。但同原来的专业院校相比,这些学校缺乏专业的、高水平的农林专业教师和相应的园林实践条件和科研能力,更缺乏对专业设置的科学设置。在课程安排上,这些学校只是对其他农林院校的课程设置进行了套用,并没有太多的创新,更没有增加生态设计专业。归根结底,在以上种种情况下,很多园林专业学生开始不能找到正确合理的设计思路,学生的创造力和思考及创新能力因知识储备不足而明显下降。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下降。主要表现在,不能用健全的专业知识进行贯穿生态概念的设计,不能形成良好的生态观和大局观,不能很好地把握我国广大地域内因气候、人文、物候以及经济发展水平高低造成的对景观设计的审美差异。对园林学科来讲,其专业人员必须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具有前瞻性的生态观念,才能更好地把握园林设计的内涵及其与自然环境的辩证关系,并从中找到真正的设计思路,完成符合生态概念的设计。从根本上来讲,生态设计课程的欠缺造成了园林专业学生生态理念的不足,导致了很多园林设计只注重了风格形式上的美,而忽略了生态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美。园林设计变成了理论的概念化形象展示,在实际园林施工中的实用价值不高。另一方面,由于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生态设计理念学习,部分高校园林专业毕业生动手能力、生态理念和艺术表现力不成正比,导致在就业和实际工作中出现学生的园林设计和思路不能很好的和现实的环境匹配。这种不匹配,往往导致学生的实际园林设计只重形式不重内容,也就是说,既不能符合大众普遍的审美观点,又与城市或自然环境的融合出现问题,带来生态失衡甚至不可预想的经济损失。举个例子来讲,建工和城规学生在绘图表现上非常好,可是在运用植物方面却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有时分不清常见的阳性植物、阴性植物植物,如按其设计施工,就会带来相应的不良影响,甚至生态失衡。

三、加强景观设计教学中生态设计理念的应用策略

(一)增设有关生态设计理念的课程

按照现今各农林院校课程设计来看,大致是大一、大二进行基础课教学,大三进行专业课教学,大四学生考研找工作基本上不设置课程,主要安排实习,对农林院校来说就不是十分合理。由于园林专业学生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要求十分严格,过少的专业课学习的时间使得他们不能很好地应用理论知识,造成眼高手低的状况。根据这种情况,最合理的安排是在大一、大二期间适当减少或者延长基础课程教学周期,如大学语文、大学英语,以及大学法律等可以安排到大一、大二、大三这三个学年当中,让学生在不同的时间段分批地掌握这类基础知识,不影响园林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园林专业相关的土壤学和测量学和植物生物学等学科则一定要同园林专业课的学习相互配合开设,使得学生能够将理论更好地转化为园林设计实践。根据学校师资力量等实际情况,农林院校和各开设农林专业的院校一定要在各方面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开设生态设计课程,选用有关生态知识的教材,用专业课或重点选修课的形式逐步开展生态设计理念教学。这里,还要强调的一点是,高校在进行生态课程设置时首先是选择教材要准确,一定要选择具有全新生态理念的读本作为学生的教材,不能搞大而全的生态知识轰炸。生态设计课程的设置不能急于求成,在一到两个学期内完成教学任务是不现实,也是行不通的。这就要求在课程设计时,将生态设计课程融合进各个学年段的教学当中,让学生形成对生态设计理念由浅到深的认识,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更多的机会进行生态设计实践,进而形成生态设计理念和思路。

(二)将生态设计理念融入园林景观设计的教学过程中

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要让学生用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来拓展他们在园林景观设计上的理解,使得学生获得必要的生态可持续环境的评价、规划和管理的技能。在实际教学中引入生态设计理念,研究相关教学模式,使之整体化、系统化。理论课的开设使学生能系统和全面了解相关生态设计的政策法规以及应对策略,为以后的专业设计课程奠定理论基础。同时,还可将生态设计理念融入园林景观设计的教学过程中理论课程的增加,还不能使学生在学习工作中自觉运用相关知识,还需要对园林景观设计教学计划和大纲进行修订,在课程中增加生态设计理念的内容。通过课程教学方式与内容的调整,使生态设计的观念与具体课程融为一体。开设生态设计理念书目,适时邀请专家学者举办讲座,定期举办生态可持续设计的课堂讨论,让学生多参加有关生态景观设计的设计大赛。当教学进行到一个阶段,组织学生交流,让学生相互观摩、相互提问,开展集体讨论和教师专题讲评,帮助学生扩大生态设计知识面,理清思路,将调研成果和设计实践进一步有机结合起来。生态设计理念的建立,不仅局限于课堂上,也不仅仅是学生单方面知识学习,更多的是学生对生态设计理念的自觉启发。

生态设计理念第4篇

【关键词】如皋城区;河道治理;生态水利;设计理念

1工程概况

如皋市地处江淮之间,分属长江与淮河两大水系,境内为平原地带,整体水平面高于邻县,地势由西北向东南略有倾斜。境内有市级河道4条(段),为如海运河、焦港、通扬运河和如泰运河,过境水资源丰富。为实现“河畅水清、功能健全、岸美景绿、人水和谐”的综合整治目标,按照“恢复引排、沟通水系、提高水质、改善环境”的要求,此次项目区通过河道疏浚、岸坡整治、生态修复、强化管理等措施,集中投入、集中连片、整乡推进,着力恢复河道功能,提高行洪排涝能力,改善农村水环境。

2生态设计理念的概念介绍

生态设计理念是符合生态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一种设计理念,通过在河道治理中应用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可使河道的质量得到显著改善,提升工程的生态效益。利用生态设计理念可将生态和安全有机结合起来,不仅可以保证河道进行正常的通航、排污和排涝,而且还能改善河道的生态性和功能性。生态水利理念是集功能理念、文化理念、生态理念于一体的新理念,可以更好地与四周的水环境协调,维护河道中的生态环境,实现生态和工程设计的协调发展[1]。城市河道治理工程中引入生态水利设计理念,不仅可以更好地保护自然环境,还可以营造良好的河道景观,实现工程和环境的和谐发展。

3城区河道生态设计的原则

3.1自我恢复

生态设计时要按照自组织的基本原则,保证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物种都具有自我选择的能力,可以自我选择更适合生长的生存环境,保证物种的种类和数量在规定的标准范围内。进行河道治理工程设计时,设计人员要根据生态系统物种的组织能力,确定物种的数量和种类,组建一个多样化的、具有自我恢复能力的生态系统。

3.2安全性和经济性

在河道工程治理设计时,需要根据生态学基本原理和河道工程的基本原理,充分利用生态学和工程学相关的技术进行设计,保证工程的安全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河道治理的耐久性、安全性和稳定性。

3.3恢复和保持

水域空间的异质性国内外学者在对水域中的非生物环境空间异质性和生物群落多样性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后发现,这两者存在着不可分割、相互依存的关系。在该理念的指导下进行生态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空间异质性的维持,尽可能创造一个适合水域生态系统的微环境,从而为生物的共存和生存提供良好的环境。

4如皋城区河道存在的问题

目前如皋城区段河道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由于清水泵站不能正常运行,不能满足内外城河的水位控制的需求,且目前提供的水源水质较差,龙游河又与大明河直接相通,河道正常水位为2.4m,不能满足龙游河生态公园控制水位的要求。且大明河至中央大道段龙游河水位提升后,与沿线的花海河、花王河、石桥中心河及五里港的水位不匹配,极易形成高水下压,导致沿线河道村庄受涝,同时在生态公园施工期间,龙游河内布置了施工围堰,导致龙游河水流中断,淤积较为严重,降低了河道过流能力。同时河道上存在多处坝头,仅预留较小的过水涵洞(涵洞内径40cm),阻水严重,并且河道内杂草丛生,导致水系不畅,水质恶化。且该段河道位于龙游河生态公园南侧,景观要求相对比较突出。

5生态设计理念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

5.1岸坡整治

5.1.1植物护坡

根据河流特性,植被选用耐淹性强且易于繁殖的麦冬草或百慕大、黑麦草混播,浅水区种植菖蒲、水葱等亲水作物,减轻水流对坡面的侵蚀。点缀耐水湿、萌芽力强、根系发达的冬青、垂柳、银杏等提高河道景观。实施植物护坡长度5050m,草皮护坡面积61751m2,水生植物面积69151m2,种植乔木2526株。

5.1.2生态护岸

在生态护坡型式的选取中遵循河道生态的多样性和周边环境的多元化,针对河道所处地段、重要程度、功能作用,确定河道生态护坡的型式。木桩护岸,适用于景观要求突出的非主要行洪河段。灌砌块石护岸,适用于交叉建筑物上、下游以及通航,且有行洪排涝要求的河段,减轻船行波及上、下游水流对护岸的冲刷影响,提高河道抗冲刷能力。此次实施灌砌块石挡墙344m,布置于龙游河闸站上、下游侧;实施木桩护岸3790m,布置于龙游河的中央大道至环城南路段。

5.2河道整治

由于生态公园施工期间,龙游河内布置了施工围堰,以及修建涵洞、桥梁等需填筑围堰,导致龙游河中央大道至大明河段淤积较为严重,降低了河道过流能力。同时河道上存在多处坝头,仅预留较小的过水涵洞(内径40cm),阻水严重,并且河道内杂草丛生,导致水系不畅,水质恶化。且该段河道位于龙游河生态公园南侧,景观要求相对比较突出。此次通过对龙游河中央大道至大明河约2.2km河段清除河道淤泥,重点提高河道行洪排涝能力,改善河道水环境;通过拆除坝头坝梗、小码头等阻水建筑物及改造小涵洞,提高河道水体流动性,改善河道水质。

5.3植物护坡

为保证植物的生长以及兼顾河坡防止冲刷的要求,在设计水位位置(垂直高度)种植常规草皮护坡,乔木种植于护坡中间及河口位置。根据河流的基本特征,选择耐淹性比较强且容易繁殖的狗芽根作为固土护坡植物,种草密度为20g/m2。乔木选择耐水湿、萌芽力强、根系发达的冬青、银杏等。选择树干挺直、树形美观、长势良好、规格整齐、无病虫害的一类苗木,苗木胸径7~9cm,树高不低于3m,株距8m,严禁使用三类苗木。项目区共新实施植物护坡长度5050m,草皮护坡面积61751m2,种植乔木2526株。

5.4生态护坡

生态护坡是以护坡建设良好的自然景观和生存环境为基础,在保证护坡耐久性、安全性和强度的同时,兼顾工程的生物效应和环境效应。该工程施工方案共考虑了三种生态护坡型式,结合现场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项目区共实施生态护坡4134m。

5.4.1植被型生态混凝土护坡

生态混凝土主要由表层土、缓释肥料、保水材料、多孔混凝土构成。多孔混凝土主要由水泥、粗骨料、细掺和料构成,是植被性生态混凝土的基本骨架,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空气和土的湿、热交换能力。以有机质保水剂作为主要的保水材料,并将无机保水剂掺入混合使用,为植物生长提供必需的水分。表层土在多孔混凝土表面进行铺设,形成可以供植物发芽的空间,降低土中水分的蒸发量,为植物发芽初期提供足够的养分。植被型生态混凝土抗冲刷能力强,上部种植的草具有一定的缓冲性。这种护坡受水位骤降的影响较小;在季节性寒冷地区,有利于排出和降低被保护土内含水量,减少冻害破坏。选择孔隙率在30%以上、骨料直径为20~30cm、宽度为12cm、浇筑深度为20cm的六角形素混凝土框格,每间隔15m设置一道缝,用生态混凝土浇筑到框中,浇筑厚度为15cm。

5.4.2木桩护岸

护岸木桩采用杉木桩,木桩护岸结构可有效防止岸坡塌方,便于就地取材,生态友好,结合河道绿化,可取得很好的景观效果。桩与桩之间的间隙可促进地表水与地下水的交换,为生物的生长发育提供栖息地,发挥河流、土壤、植被的自净化功能;为植被生长创造条件,保持河流的侧向联通性。设计木桩直径12cm,桩长2m,木桩密排,临土侧通常布置上、下两根圆木横挡,并设一层300g/m2无纺土工布防护。

5.4.3灌砌块石护岸

对于流量大、水流急的行洪河道,在治理时,使用传统灌砌块石重力挡土墙结构进行设计和施工,挡土底板使用素混凝土,压顶使用钢筋混凝土,墙身使用灌砌块石结构进行施工,墙后通常布置排水棱体,保证挡墙水位不断变化过程中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根据现场实际踏勘及工程设计情况,龙游河中央大道至环城南路段紧靠龙游河生态公园,景观要求比较突出,设计采用木桩护岸,而城南大道至大明河段由于布置有龙游河闸站,平时引排水较为频繁,水位变化较大,因此设计采用灌砌块石重力式挡墙。由于龙游河闸站上、下游水位不同,因此闸站上、下游灌砌块石挡墙断面有所不同。上游侧墙顶高程3.80m,底板顶面高程1.50m、底面高程1.10m,底板厚0.4m,宽2.1m,压顶为60cm宽C25钢筋混凝土种植槽,挡墙高程2.45m以下墙身为C20灌砌块石,高程2.45m以上至压顶采用无砂混凝土压砌块石。底板为C20素混凝土,挡墙前趾30cm,后踵20cm。为降低墙后地下水高度,减少墙前墙后水位差,在高程2.15m处设透水棱体和冒水孔。下游侧墙顶高程2.90m,底板顶面高程0.60m、底面高程0.20m,底板厚0.4m,宽2.1m,压顶为60cm宽C25钢筋混凝土种植槽,挡墙高程1.55m以下墙身为C20灌砌块石,高程1.55m以上至压顶采用无砂混凝土压砌块石。底板为C20素混凝土,挡墙前趾30cm,后踵20cm。为降低墙后地下水高度,减少墙前墙后水位差,在高程1.25m处设透水棱体和冒水孔。

6结语

总而言之,河道治理是保证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因此,在对河道生态环境进行治理时,需要结合地区河道的具体功能以及河道地理要素等选择相应的河道治理方案,将河道的经济功能、生态功能和环境功能充分发挥出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赵文龙.生态水利理念在中小河流治理工程中的应用[J].水利科技,2013(1):50-52.

[2]贾浩谋,宋晓鹏.探析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在城市河道治理工程中的应用[J].河南科技,2013(17):166.

生态设计理念第5篇

在实际的公路建设中,难免不会对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一些不良影响,其中包括公路周边的自然环境、植被等。现在人们对生态公路的概念和定义还不甚明确,因为在提到生态公路的时候,有的人认为它是指在进行公路建设过程中,对施工一定范围内所进行的一种环境保护行为,这虽然强调了对生态系统中绿色植被的重点保护,但是这也局限了生态公路内涵的范围。但不管是怎样的观点,生态公路都是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研究分析公路建设和环境之间的关系,通过环保设计理念的贯彻,使得公路从设计到运营都能实现对环境的和谐相处,做到公路的畅、洁、绿、美、平的规划,特别应该在绿、美、环保上实现人、车、路、景四者合一,在确保公路安全舒适的同时,实现公路建设的生态功能。

2生态公路的设计理念

在生态公路设计中,强调了生态理念和环保意识的渗透,同时需要重点考虑和解决的问题包括减少实际公路建设中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造成影响的补救措施等。

2.1生态恢复设计

该种设计理念贯穿于整个公路设计,并且对实际的生态公路建设有着很大的影响。这主要是解决公路建设中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的问题,通过相应的措施,加快公路周边生态的恢复程度。例如在设计边坡防护的时候,就需要对栽种的植物以及边坡坡度和类型进行合理选择,促进植被的保护和生长;在设计路域生态的时候,选择的植被就要重点结合当地的生态特点,贯以乔灌结合、常绿与落叶结合、远景与近处绿化结合、四季花草搭配、以当地植被为主的设计理念,确保植被顺利健康成长。

2.2环境的设计和融入

在传统的设计理念中贯穿自然的设计理念,这更容易达到一种自然的效果,同时也能更有效的降低公路建设对公路周边自然环境的破坏。还要加强对现有景观植被的利用,以此减少人工对环境的破坏,同时也能够维持自然的生态环境。此外还可以加强不同乡土植被的引入,不仅发展了乡土植被,也缓解了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加强对路域中文物的保护,使其成为生态公路的一大特色。

2.3乡土化技术

该种技术理念强调的是在公路设计中引入当地的乡土材料、文化和乡土物种等,这样既能够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还能缩减一定的建设成本,获得较为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更重要的还是对当地个性化特点的展现。而且乡土物种的选择既能保证植被的健康生长,也避免了外来物种对本土环境的影响,增强植被的存活率。我们正在施工的郑州市大学路南延线工程,处在城乡结合部,所以在进行设计中,不得在道路两侧个1km范围内进行工厂、采石场等易污染单位的建设,而基于绿化环保理念的体现,在道路两侧各20m范围内由内至外分别种植:作为郑州市市花的月季花,生长较好的玉兰以及耐寒、耐旱的雪松。

2.4生态绿化的设计

生态公路的建设还需要结合当地气候条件和土壤特点,以此才能选择更适宜的、能够加强环境保护的植被,在设计边坡绿化的时候,要重点分析土壤的结构特点,保证栽种的植被能健康成长。植被的栽种可以选择散丛结合的方式,植被物种类型也尽可能的做到多种结合的方式,使得生态绿化设计更为科学合理。还可以对匝道圈进行绿化设计,这主要是根据其地势进行大型图案的设计,可以采取成片栽种并加以适当点缀,而且为了方便养护,还可以进行相应喷灌设施的设计,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苗圃和栽植经济林的建立,在确保公路绿化生态的同时,综合利用开发匝道圈中的土地,降低了工程投资和养护费用。

2.5公路和生态工程的结合

生态公路的设计一定要结合环境保护来进行,这不仅要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和谐相处关系的体现,还要结合公路建设中环境保护的薄弱环节的处理来加强公路建设和生态环境间和谐关系的建立,以此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降低公路建设的生态环境的破坏,真正落实生态公路的目标。

3生态公路的实现措施分析

生态公路的实现,只有将生态环境保护理念以及设计理念贯穿到整个公路设计中,才能进一步促进生态公路的实现。

3.1规划设计阶段

公路规划设计在整个公路设计和建设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规划设计质量和水平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生态公路的建设效果和环境保护效果,因此要使其得到确切的保证。而在《公路路线设计规范》中虽然对总体设计进行了强调,但是对线路总体方案中生态环境这一要素却没有给予重点考虑,只是提出了环保总体设计。所以在进行规划设计的时候一定要积极主动对工程建设和环境保护建设进行协调,进而贯彻落实生态公路的设计和建设。这也就要求了设计人员需要明确和掌握公路沿线的基础资料,包括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环境以及自然景观等,然后再对路线方案及其总体布局进行了综合考虑,与此同时还要针对建设中环境保护的薄弱环节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以降低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和破坏,但也要全面考虑环境对公路建设的承受能力等方面,例如不良地质地段等。并以“三同时”为指导方针,也就是要求在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时候必要保证公路设计、施工和运用的同步。

3.2公路施工阶段

公路建设施工阶段是实现生态公路设计理念的关键环节,因此在施工组织设计的时候必须要强调和落实环保,确保对土地和空间的合理利用,为之后施工完成后地表绿地的恢复奠定良好的基础。加强对施工人员文明安全的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的环保责任意识,不随意进行污染源的排放,做到文明施工。还要加强对施工原料和施工残余材料以及施工废料的管理和处理,以确保不会对公路沿线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的影响。同时还需要加强相关施工制度的落实,大力开展环境监测和保护工作,以此规范施工人员的行为意识,及时发现并处理环境破坏现象。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对公路景观的建设,毕竟对出行的人们来说,对公路景观的印象往往来源于公路及其周围景观。对于路侧生态、边坡防护等方面的绿化也要加以重视,在确保施工质量和效率的同时,结合实际情况,促进生态理念的体现,在借鉴自然界植物群落分布特征的基础上,构建出一幅错落有致、高低错落的绿化景观图。就以路侧生态的设计来说,其设计往往采取容错的设计方式,这是一种人与自然安全和谐的设计理念,首先在全面考虑了当地地形和工程造价的基础上,适当扩大路侧宽度,进而放缓路侧坡度,然后可以取消挡土墙的建设,建设一个宽度大于2m的平台,并在平台上进行植被的栽种,而为了不影响公路的排水,在路侧净区应该建设一个和路面一样的坡度,路侧边沟也要基于以上原理,采取隐性边沟的方式进行建设,这不仅能够促进路面承载力的增强,还能扩大路侧净区,以保证路侧安全,同时也能够进行绿色植被的栽种,得到一条生态边沟。

3.3公路运营阶段

虽然在施工阶段进行了相应环保措施的实施,但是在公路的运用过程中这些措施的作用和功能会逐渐减弱,因此需要对生态工程进行后期的养护、维护和管理。加强建立应对环境突发事件的相关机制,确保突发环境事件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和处理。此外,还要落实对公路周边环境的监测,通过研究分析环境状况规律,对污染原因进行逐步排查,以制定有针对性的环保方案,并且在设计和运营个环境中都不能放松对环境的监测工作。

4结语

生态设计理念第6篇

1.1设计内容的不同

传统公路设计中将行车安全作为设计重点,更加注重公路的构造物和公路的几何线性设计。而生态公路在设计过程中,将公路沿线的环境也考虑在设计范围内,分析了每一个设计细节有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是一种以生态保护和生态恢复为基础的设计。

1.2设计目标不同

传统公路在设计中,更加注重公路设计的经济性、便利性和安全性,没有考虑环境和公路之间的协调性。而生态公路设计是在考虑上功能的基础上,要求环境和公路的统一性。降低公路施工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维护沿线生物的多样性,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和谐统一。

1.3设计方法不同

传统公路设计时,主要使用模拟图解的方式来测绘大比例地形图,然后利用数字化设备对地形数据进行收集。而生态设计多使用CAD技术、3S技术等现代化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公路设计的效率,为建立和谐公路、环境关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技术平台。

2生态公路设计理念

2.1环境破坏最小化

按照我国当前的经济条件、施工水平,公路施工必然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即便是将来技术水平、经济水平提高,想要在零破坏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完成公路建设也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对于生态公路来说,其根本目的是尽可能降低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并对破坏的环境进行最大限度的恢复。

2.2节约资源

在生态公路建设中,更加重视对物资和能源的利用,不随意增加环境压力,尽可能对资源进行循环利用,根据环境情况,充分发掘可以使用的资源。尽量少占用农田、耕地、林地等价值比较高的土地资源,将公路工程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充分发挥出来。

2.3可持续发展理念

生态公路的建设要认真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要尊重自然,按照自然规律开展建设。不能以牺牲其他动植物的生存环境为代价。站在自然环境、道路、经济、社会整体性的角度进行全局考虑,从而实现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2.4重视公路景观设计

一直以来,公路设计中都偏重于设计的安全性,没有将公路景观的设计理念考虑进来,不重视公路景观设计。在生态公路设计、建设过程中,除了要将环境保护理念体现出来还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公路景观环境。在保证环境功能和交通功能协调的基础上,进一步美化公路景观,为广大出行者提供一个愉悦、舒适的行车环境。

3生态公路的实现

某公路建设项目属于丘陵地区,植被比较发育,地势平坦。公路沿线经河流、坡地、山岭等地带,风景宜人。本生态公路设计的重点是将自然景观和公路景观有机的统一起来,降低公路施工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3.1公路边坡生态设计理念

传统公路在设计建设过程中,为了节约土地使用量,一般将边坡设计为陡边坡,然后使用强防护措施来避免边坡对人造成危害。由于边坡防护多使用浆砌片石或混凝土护坡,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导致公路沿线的种群数量降低,物种严重退化。本生态公路设计过程中,根据生态公路的基本理念以及当地的实际环境,对坡率进行了合理的设计,并对生态边坡进行了防护。

3.1.1设计边坡坡率

本工程沿线主要呈圆型、半圆形和长月型,如果按照传统的方法进行设计,公路景观过于单调,达不到和自然景观和谐统一的效果。综合分析后,本工程在设计时,按照沿线山体的填挖高度、山体坡度,灵活的对边坡坡率进行确定。由于公路沿线的山体坡度多数都在15°以下,为了防止自然坡面和开挖坡面的坡度变化过于明显,决定将挖方边坡设计为缓坡。并且设计缓边坡可以有效提升坡面植物的存活率,为沿线边坡公路景观的设计以及边坡的防护提供更充足的空间。设计时,将路堑边坡的路堤坡角和边坡坡角的折角取消。使用弧线形设计来对边坡进行横向布置。使用圆弧过渡的方式和原地面线进行衔接。随着自然坡度的变化将圆弧半径设计为2~8m。在处理纵向边坡时,将边坡率逐渐从最大坡率过渡到自然山体坡率。从而使坡面可以更加接近地形的变化。通过使用缓坡比、渐变型的设计措施,使边坡和山坡更加接近。自然坡面和开挖面之间的连接也更加的平顺、圆滑,整个设计显得更加的自然、和谐。

3.1.2边坡防护设计

和传统的设计方法不同,本公路工程在边坡防护设计时,主要利用本地的植被来对人工施工的痕迹进行掩盖,抛开了以往强防护的设计措施。主要设计方案如下:①对于有稳定石质的边坡不予防护,可以在其顶部和底部用土覆盖后种植攀藤、草皮等植被;②对于土质相对稳定的边坡使用“植被+缓坡度防护措施,并在坡面8m的高度上设置了三维网。在使用以上防护措施后,使本公路边坡和自然环境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增加了公路的景观效果。

3.2排水系统的设计

本公路工程在设计排水系统时,主要按照绿、隐、浅、宽的基本原则来进行设计,使用了比较多的地下排水设施。

1)绿色截水沟和排水沟的设计。本公路项目沿线有很多地方都是水田,为了在达到生态设计的要求基础上,节约耕地,对于无排罐要求的路段设计草沟作为排水沟,草沟的顶部宽度设计及为1.2m,两侧的坡度控制在1∶0.5~1∶1之间。对于有排灌需求的路段,修建浆砌矩形沟,并在排水沟的两侧种植灌木。

2)使用生态浅碟形边沟。对于浅挖、低填路段,设计使用碟形边沟,使用黏土将边沟夯实后,为了避免雨水冲刷沟壁,使用椰纤维网种植草皮。通过使用碟形边沟,使边沟路侧的安全净宽在8m以上,安全性佳。并且平缓、宽阔、带弧形的绿色水沟也增加了自然的美感,可以缓解驾驶员的疲劳,使公路和自然景观更加和谐。

3.3公路两侧的绿化设计

1)为了对公路绿化设计中景观单一的情况进行解决,在进行绿化设计时,主要按照“散丛结合、草灌结合”的基本原则,借鉴自然界植物群落的分布特征,在坡面上构建出错落有致、高低不平的景观效果。

2)以往很多公路工程在绿化时,为了达到预期的绿化效果,会购买一些进口的花草进行种植,这类植物虽然有着比较快的生长速度,但是适应能力差,存活率低。并且不能很好地和周围的景观相协调。所以,在对本公路绿化设计时,多选用当地常见的植物,不仅保留了原有的生态景观,而且也节约了绿化成本。

4结论

生态设计理念第7篇

【关键词】绿色生态;建筑理念;设计

前言:

绿色生态化设计理念自从出现至今,凭借其自身的健康,环保与可持续性受到了人们的欢迎,被广泛的应用到现代建筑领域,并且迅速发展,本文对其所肩负的使命与具体的应用进行探讨。

1 未来建筑的必然趋势

1.1 生态文明是文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人类社会的文明经历了历史的变革,从蒙昧无知到现在的现代文明,经历了野蛮、愚昧、茫然的多个阶段,但每一次的变革人类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从发展的模式来看,工业文明只是暂时的形式,生态文明必将取而代之,成为未来文明的主要形式。相对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注重复合型的社会发展新模式,这必将影响建筑的设计理念,影响整个社会文明的进步。

1.2 人们对建筑设计提出新要求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与之而来的是人们对生活质量的新要求,包括住房、工作、公共场所的环境质量,这就要求现代的建筑设计要做到实用与美观兼备,满足人们的要求,要创造符合现代审美理念、具有个性的现代建筑,形象简洁、造型朴实的同时更要兼备经济实用的功能,而且要符合现代设计节能环保的理念,生态建筑理念理所当然的成为人们的首选,成为现代建筑发展的主要方向。

2 新形势下建筑设计的发展新方向

2.1 可持续发展是不变的主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提高,科技水平的发展,世界的发展形式走入了生态文明的新时期,人们利用现代的高科技手段正在寻求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建筑设计也在不断地探索发展的新方向,从近年来国际上建筑设计的理念上我们可以发现,其主要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2.1.1 重视特色的文化

对具有地域性特色的文化给予尊重,并且在建筑设计中给予弘扬。

2.1.2 选用最合适的技术

按照公众的意识,建筑的设计功能需求,从众多的建筑技术中选取最为简单合适的技术。

2.1.3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在进行建筑材料的选择上,要秉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尽可能的选取可循环性的材料,避免浪费。

2.1.4 增加建筑设计的灵活性

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要增加使用空间的灵活性,降低建筑所需材料,降低浪费。

2.1.5 降低环境破坏

我们要秉持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建设过程中尽量避免对环境造成破坏,避免任何的资源浪费,提高材料的可利用率。

2.2 增加建筑的使用年限

近年来,由于建筑质量引发的建筑问题屡见不鲜,这就在呼唤长命百岁的建筑,呼唤耐久性的建筑。目前,建筑的使用寿命普遍停留在30-50年,房价的不断攀升,房屋的质量却不见改观,这是一种巨大的资源浪费,是在浪费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的资源,因此,高耐久性住宅的出现势在必行,人们已经着手在行动,从建筑材料的设计到住宅的设计仍需要很长的路要走。

2.3 未来的建筑以人为本

建筑的设计与建造师为人类服务的,因此要根据人的意识为主。现代建筑的设计要讲究整体的协调性,讲究美观,更要讲究舒适,也就是说未来的建筑要达到功能性、美观性共存,在空间的安排上更加合理有效,更多的灵活空间,最佳的建筑是将大自然建造到人们居住的环境中,提高人居住的质量,未来的建筑是以人为本的生态建筑。

3 绿色生态建筑设计的特征

3.1 因地制宜的建筑

绿色生态建筑必定是保留最大的原生态,避免土地的破坏,环境的威胁,降低对建筑区域内植被的影响,尊重原生态的理念,因地制宜。

3.2 整体协调性

绿色生态建筑要对整体的建筑环境进行充分的考虑,做到整体的协调与美观。

3.3 人与环境和谐共建

绿色生态建筑设计的最重要特征就是达到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二者之间不可分割。

4 绿色生态建筑理念在设计中如何体现

4.1 规划的前瞻性

在进行建筑的设计时,思想中就要存在着绿色生态的理念,要根据当地环境的特点,因地制宜,选择选择适宜的建筑容积率和建筑密度,同时根据当地的气候、环境等影响因素进行合理的建筑布局,在达到建筑要求的同时尽量减少对原有的地形、地貌的影响,尽量避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最大限度的保留原貌,这是建筑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现代的建筑师要有前瞻性的眼光。

4.2 水资源的利用达到最大

水是最宝贵的生命资源,在建筑的设计中经常会出现破坏植被的现象,而这是不符合绿色生态建筑理念的,在建筑设计中应该尽量的减少对植被的影响,尽量的利用现代的科技提高对水的利用率。在建筑物内部也要做到节约用水,可以通过节水器具的选择来实现。

4.3 灵活设计的方向

通过标准规划和适于加热、通风、空调系统、动力及通信系统的灵活基础设施建设将对未来需求的灵活可变的设计融入发展之中。建筑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因此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要充分的考虑到其扩展慈宁宫,这也是提高建筑的使用寿命的一种有效措施。这就要求在设计的时候材料的选择要谨小慎微,要避免使用一些改造困难的材料,促进建筑的维修性与更换性,提高建筑的维护功能。

4.4 大自然是建筑最好的伙伴

绿色生态建筑自然离不开自然,因此,在进行绿色生态建筑设计的时候要利用自然地优势,使建筑尽量的亲近自然,让自然改进室内的环境质量,利用自然地景观来提升室内环境的舒适度,改善空气的质量,利用自然通风和天然采光来改善建筑物内的热环境和空气质量,尽量降低一些现代化电气的使用,降低能耗,减少污染。

4.5 提高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率

目前,我国的能源消耗仍以不可再生资源为主,这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因此,在绿色生态建筑的设计理念中,可再生资源是最佳的选择,减少对石化燃料的依赖,充分利用太阳能等自然资源,并且不断地寻求新的绿色能源的机会。

4.6 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提高废物利用率

目前,全球都在面临着污染指数的上升,环境的污染,气候变暖,能源紧缺的现状,而随着城市建设脚步的加快,能耗不断地提高,污染物的排放也在不断的增多。绿色生态建筑设计理念在设计之初,就会针对这一现象提出废弃物的利用与管理手段,在建筑过程中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改善环境质量。

4.7 新技术、新材料的发明和使用

传统的技术与材料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已经无法满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因此,新材料的不断开发,新技术的不断创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近几年,建筑节能材料的发明,采光技术的发展,新型的建筑产品的应用,改善环境质量的技术的提高,都提高了建筑的质量,改善了建筑的环境,例如利用节能环保的新型墙体材料,来改善墙体的热工性能,运用新型的玻璃产品,来改善室内的光环境和热环境,降低噪音的渗入量,利用薄膜结构和壳体结构来丰富建筑物的整体形式等等。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未来是绿色的未来,是生态文明的社会,建筑也是绿色生态的建筑,人类的家园需要的是可持续发展的信念,因此,我们在建筑设计领域要坚持绿色生态的理念,要提高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性。

参考文献:

[1]刘铭芳. 我国绿色生态建筑设计的探讨[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 (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