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合集7篇)

时间:2022-10-01 20:44:23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第1篇

旅游经济的增长是中国第三产业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经济的快速增长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快速增长。旅游行业经济的迅猛增长推动了行业的变革。由整体的行业经济增长模式优化升级为按区域规划的产业升级模式,用区域推动整体,用区域的发展带动整体的发展。区域旅游经济的增长趋势会制约行业整体经济增长。区域旅游行业之间存在着对整体旅游经济增长贡献的差异和区域间发展规律存在着的空间变化。

二、区域旅游经济受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的整体影响

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面对市场经济挑战的必然选择。中国旅游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为了让该行业更加有序的发展采取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手段,从整体到局部的对行业进行内部调整。

(一)区域旅游经济对旅游产业发展的制约

中国旅游经济的增长是由旅游市场的经济增长带动起来的,市场的发展推动了产业机构的优化升级。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在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推动下势头良好,区域旅游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旅游产业的发展。区域旅游经济是把整体的旅游市场按照地区划分为一个个小块,在旅游市场中不同旅游区域的经济增长不尽相同,有快有慢。这是行业发展的必然现象,自然环境优美,人文历史丰富的景区自然要吸引更多的人群。整体旅游行业的发展趋势受“木桶效应”的影响,发展最缓慢的区域总是会制约旅游经济整体的发展效果。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对整个旅游行业发展的制约只是相对的,就整体趋势而言区域旅游经济对整个旅游市场起到很强的推动作用。

(二)区域旅游经济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推动

用区域旅游经济推动整个旅游行业发展使市场经济下的必然选择,区域旅游结构化推动整体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进程。区域化的发展旅游经济是市场选择的必然结果,一些风景特别优美的自然景区可以忽略时节的制约。如四川九寨沟、云南丽江等地只要天气允许就会有游客欣然前往。有些人文景区是每一个中国人心中都想参观的名胜古迹,如北京天安门、北京故宫、万里长城、秦兵马俑。这些景区基本上不会受到季节的制约总有游客不远万里前往。在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中有被国人追捧的风景名胜、历史古迹的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自然十分迅猛。没有著名景区的区域乏人问津。划分区域后就会产生区域间的对比,旅游经济收益不好的区域就会主动寻求经济发展。这时该区域聚会加大风景区的宣传力度,加大旅游行业的资金投入,加强旅游行业建设,从而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区域间因为旅游经济增长幅度有大有小,经济发展落后的区域加大投入谋求发展,带动该区域旅游经济的增长,从而推进整个行业的旅游经济增长。

三、区域旅游经济在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影响下的区域差异

旅游产业从业结构优化后决定了其要分区域发展的特点,每个区域对旅游产业的整体的贡献值存在差异,区域旅游经济的增长受自身条件的影响。

(一)区域旅游经济的增长贡献差异

区域旅游经济的增长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存在着增长贡献值的差异,优秀的风景区历来是人们关注的重点,这样的景区可以给该地区带来高额的回报。景区参观人数的增加会影响景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每年景区都会投入大量的资金对景区的环境进行修缮。旅游资源匮乏的地区无法吸引游客高度关注,该区域旅游行业会大力推动旅游建设,加大宣传力度,制造人造旅游景区。不论各区域对整体旅游经济增长的贡献值多少,都对旅游行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区域旅游经济空间季节变化规律

旅游是一项受空间和季节制约性很强的朝阳产业,区域旅游表现的最为明显。人们会根据假期的长短来选择将要前往的旅游区域,短途旅游人们一般会选择离居住地只有几个小时就可到达的地区。假期长时人们会选择一些离家较远的风景名胜。短途旅游都在居住地周边区域,长途旅行才是旅游市场拼搏的关键。旅游是一个季节性很强的行业,人文景观相对受影响较少。在冬季人们不会选择北方的海边,如果去海边会去海南。在雨季人们尽量不会选择去山区旅游,雨季在山区旅行有被困的危险。有些景观只有在特定的地区特定的季节才能看到,如哈尔滨的雾凇、冰灯,漠河的极光等。旅游受空间和时间的影响十分强烈,是人们出行时的首要选择因素。

四、结语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第2篇

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有许多有利条件。然而,今后结构优化升级将面临一些新的变化:资源环境压力加大,技术约束更加明显,有些方面的比较优势正在发生变化,开放带来的结构升级空间减小。这些因素的出现,表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正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需要新的思路和战略。

首先,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前些年,我们通过扩大对外开放,有效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特别是大量利用了全球技术资源,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由于我们处于科技全球化不断深化的环境之中,有大量先进技术跨国转移,跨国公司将许多新技术在其全球生产体系内使用,有些技术还很快向海外企业转让。科技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通过开放引进技术的空间大大拓展。然而,在大量利用国外技术资源的同时,国内企业的创新能力没有能够同步提升。虽然中国产业结构不断升级,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但总体上看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2004年,中国科技创新能力在49个主要国家中,位居第28位,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中国在关键技术上自给率低,对外技术依存度在50%以上,而发达国家都在30%以下,美国和日本则在5%左右。在设备投资中,有60%以上要靠进口来满足,高科技含量的关键装备基本上依赖进口。中国的发明专利累计授予量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甚至落后于中国台湾地区和韩国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从1991—2000年,中国累计投入研发经费约为553亿美元,仅为美国同期的1/36,约为韩国的1/2。2003年中国研发经费约为190亿美元,也仅相当于美国的1/16。

其次,重要资源国内供给压力加大。目前,中国资源能源消耗仍然偏高,能源供给仍然很紧张,部分地区频繁出现了供电紧张问题。石油进口大幅上升,2004年,中国进口原油12272万吨,比2003年增长34.8%,成品油进口3788万吨,增长34.l%。经济增长面临的资源能源约束加大。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能源的产出效率显著低,表现为单位能源消耗生产的GDP较低。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01年,中国每千克石油当量能源消耗仅能生产的GDP为1.04美元,同年,日本为8.02美元,美国为4.39美元,阿根廷为4.66美元,巴西为2.75美元,墨西哥为4.09美元,土耳其为2美元。不过,还需要与发展水平大体相同的国家进行比较。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单位能耗的产出能力明显不同。2001年,每千克石油当量能源消耗产出的GDP,高收入国家为4.82美元,而低收入国家仅仅为0.78美元,中等收入国家为1.35美元。中国为1.04美元。相同组别的印度,该指标为0.9美元,印尼为0.93美元。这组对比表明:(1)中国经济增长的能源消耗水平基本符合国际比较显示的一般趋势,目前的发展水平决定我们处于相对高消耗的发展时期。(2)符合“一般趋势”表明,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政策引导,这个趋势还会持续下去。但中国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现实状况表明,不能听任这种状况持续下去,一定要使经济增长向着更加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持生态环境的方向转变。要打破“一般趋势”,需要下更大的力气。中国是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所面临的国土、资源、生态、环境等问题的压力,不仅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也高于与我们水平相同的发展中国家。例如,森林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全球平均为29.7%,而中国仅为19.7%。如果按人均水平算,我们还要低得多。人均淡水资源全球平均为8241立方米,中国仅为2257立方米。一些最重要的自然资源如油气、铁矿、铜矿等资源,国内供给的压力更大。因此,如果产业结构不能加快优化升级,工业化不能进一步转向资源能源节约型,我们自己和整个世界都难以承受,增长将不可持续。

第三,服务业发展明显落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产业结构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服务业的发展相对滞后。与同等收入水平的国家相比,中国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明显偏低。2001年,中国服务业产出占GDP的比重为34%,服务业就业占社会就业总数的比重为28%。与收入水平与中国基本相同的下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相比,中国服务业产值比重要低19个百分点,在同类国家中名列倒数第二位;就业比重要低20个百分点,名列倒数第一。考虑到中国服务业统计方面可能存在误差,即使按调整后的数据,中国服务业比重仍然明显低于同类国家的水平。服务业发展滞后不仅表现在比重上,而且表现在供给能力和服务质量上。与制造业绝大多数行业和产品供给充裕、质量品种合乎需求、国际竞争力较强的状况相比,中国有较多服务产品供给的数量和质量都不能满足需求。目前中国一些供不应求的行业,价格明显高出国际市场的行业,服务质量远远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行业,大多数是服务行业。特别在一些具有垄断、半垄断性质的行业中,由于服务产品开发不足,服务价格高,服务质量不稳定等现象较为普遍地存在,使大量潜在需求得不到满足。这种状况不仅抑制了服务业自身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影响了服务业更好地发挥促进各个行业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作用。中国服务业发展滞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1)改革滞后的影响。服务业中一些行业特别是一些发展潜力较大的行业存在限制进入和垄断现象,抑制了服务业的发展和最终需求。(2)就业压力的影响。中国许多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都有安置富余职工的压力,使本来可以交给专业化服务企业从事的服务活动长期内部化。(3)产业性质定位的影响。对教育、科研、文化、体育等产业,强调准公共服务的性质;对金融、通讯等行业,强调安全性的要求;对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行业,强调其意识形态的功能。重视这些性质和功能是必要的,但同时对它们作为产业的经济含义和要求重视不够。(4)低消费率的影响。消费率低必然导致生活业发展缓慢和比重偏低。(5)开放程度较低的影响。对外开放对中国工业增长的促进作用明显大于对服务业增长的促进作用,提升了工业比重和降低了服务业的比重。

第四,结构优化升级的成本上升。过去多年,我们有明显的低成本优势,有利于中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但是,劳动力和土地等自然资源在真实成本相对较低的同时,也存在成本扭曲问题。有些地方政府压低地价,甚至实行零地价;污染企业不支付或少支付治污成本;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劳动条件差、社会保障不健全。这些都进一步压低了成本,是靠欠账和透支支持的低成本。这种状况不应该也不可能长期持续下去。最近几年,中国GDP构成中,劳动报酬约占一半,2003年,这一比重为49.6%。劳动力成本上升即使幅度不大,也将对价格总水平产生明显影响。此外,严格土地管理制度,将纠正以往土地使用中损害农民利益和消费土地资源等严重问题,同时也会使地价上升,带动投资成本和生产成本上升。今后中国经济增长要解决好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就业压力。我们在尚有大量农业人口需要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时候,非农产业特别是制造业进入持续升级过程。与前些年的主导产业相比,新的主导产业资金更密集,单位产出使用的劳动力更少,就业的压力加大。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非农产业的就业增长弹性就不断下降,“高增长低就业”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在结构优化升级中必须处理好这个问题。

第五,开放带来的升级空间越来越小。和以前填补空白式的结构升级过程相比,今后通过引进新产业、新产品,继续提升产业结构的空间缩小。从国外引进更多先进技术的难度也在加大。近些年来,通过技术引进,中国许多产业的技术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缩小,今后需要引进的许多技术已经不是发达国家的二三流技术,而是真正的前沿技术。掌握这些技术的国外企业从保持自身竞争力的需要考虑,拥有这些技术的西方国家从其战略图谋考虑,都对转移或转让前沿技术持更加谨慎的态度。特别在许多尖端科技领域,中国始终面临技术封锁局面,如巨型计算机技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等技术的进口,一直受到西方发达国家的严格控制。一些军民两用性质的技术如微电子电路、集成式半导体产品、计算机软件、机器人、光学纤维、超导技术等,也经常受到西方国家以军事安全为借口的输出干预。

针对中国目前产业结构的状况,要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就必须采取强有力的对策措施。主要应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科技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经过多年改革与发展,以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突破口的一些重要条件开始形成:大规模制造能力的形成;配套产业水平提升;企业成为负责任的投资主体;科技投入不断增加。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仍然存在着很大差距。因此,中国应当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在一些对国家发展至关重要的关键战略领域和若干科技发展前沿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会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的重大带动作用。在这些关键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形成自主创新和发展能力,事关中国经济军事安全和长期发展潜力,必须制定切实有效的国家技术创新战略,加大政府的扶持与支持。这是新形势下国家产业与技术战略发挥作用的重点领域。传统产业在较长时期内仍将是国内市场需求量大、国际市场上我们有比较优势的重要产业,要加快开发能够推动传统产业升级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装备制造业是为实现工业化、现代化提供物质技术基础的产业,也是今后一段时间我们有较大市场空间的主导产业。要以重大工程为依托,推动设备制造业振兴。我们自己和国际经验都证明,以重大工程为依托进行关键技术的研发和设备研制,目的明确,配套同步,成果直接为重大项目服务。更为重要的是有需求方的约束,其成效是“可检验的”,是要拿到市场上去的,能够有效促进技术创新与经济实践的结合。此外,还要加大在一些前沿科技领域的跟踪投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与微系统、新材料与先进制造技术、洁净与高效能源、海洋技术、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技术等正在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其中可能孕育出引导下一轮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导技术。我们要力争通过几年、十几年的持续努力,在这些新的技术领域中奠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

第二,增强以我为主综合、利用全球技术资源的能力。开放条件下的自主创新能力与封闭条件下的自主创新能力的含义大不一样。在封闭的经济中,具有自主创新能力,意味着“闭门造车”,从头开始自主开发所有的技术环节和零部件生产能力。而在开放条件下,技术能力是一个跨越国界的全球性的系统,不可能也不需要再从头开始形成自己的封闭技术体系。开放条件下,自主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技术集成能力,即一个企业能够有效整合内部外部技术资源的能力。经过多年竞争和积累,国内企业集成国内外技术资源的能力在提高,这是以我为主组合技术资源进行技术创新和开发新产品的重要基础。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第3篇

关键词:产业结构 优化升级 影响因素 优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7-182-03

按2008年人民币对美元的年平均汇价换算,石家庄2008年人均GDP为4217.9美元,大于4000美元。在产值比重上,“标准结构”呈“三、二、一”序列。石家庄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分别低于标准结构7.69%、11.6%,表明第一、三产业发展不足,尤其是第三产业。而第二产业比重明显高于标准结构。可见,石家庄存在产业结构与经济结构不平衡的问题。

一、石家庄三大产业的内部结构分析{1}

1.第一产业内部结构。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根基。石家庄第一产业内部结构逐渐由种植业占绝对主体地位,转变为:种植业、畜牧业两架马车并进,各占半壁江山;农、林、牧、渔服务业发展潜力大。种植业调整的核心不再是“压粮上菜、扩经作”等简单的面积增减,而是向着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优化农业生产区域布局和农业经营方式,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石家庄主要畜禽饲养规模不断扩大,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养殖效益逐年提高,专业化、规模化养殖迅猛发展,产业化、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但必须严把质检关,保证产品质量。农业科研成果为一线生产提供服务的机制尚不完备,农业信息平台的构建有待完善。

2.第二产业内部结构。第二产业是石家庄国民经济的主体,工业是第二产业的主导。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医药、纺织、化工、机械、电子、食品、轻工、建材为主的工业经济体系。“十五”以来,轻、重工业比例差距继续拉大,石家庄重工业特点更加突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但在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一直处于20%以下。兴旺成长部门、成熟部门和衰退部门并存。兴旺部门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生物医药业、电子信息产业为代表,传统优势部门如化工、棉纺织业需要进行技术改造和产业布局聚集联动,推动市区过剩产能转移向县域扩散,建立县域特色工业。

3.第三产业内部结构。2008年石家庄市服务业完成增加值1104.13亿元,占GDP比重达到38.90%。“十五”期间服务业年均增长率为11.2%。其中,生产业与消费业分别占46%和54%,传统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分别占55.2%和44.8%。石家庄第三产业内部形成了行业门类比较齐全,传统服务业为主(如交通运输业、商贸流通业),新兴和现代服务业(如金融业、现代物流业、信息服务业)快速发展的产业体系。同时,石家庄市服务业仍存在发展滞后、主导产业不强、新兴行业规模不大、结构不优、公共服务缺位等问题。{2}

二、石家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因素

1.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理解。产业结构优化是指通过产业调整,使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相互适应,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合理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与配置的效率,使各产业实现协调发展,并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需求的过程。{3}从内容上看,它一般包括产业结构合理化与产业结构高度化两个方面。

2.石家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因素(1)供给因素。供给因素是作为系统的产业结构的要素输入,对于石家庄,它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的供给、技术的供给等。自然资源具有有限性,石家庄的传统产业大都属于要素密集型产业,长期依靠粗放扩张方式追求产值增加和资本积累,为此付出环境成本代价。面对自然资源的短缺和环境质量的恶化,必然要求调整产业发展方向,提高资源利用率,构建内涵式集约化发展模式。石家庄工业的崛起有赖于丰富的劳动力资源。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知识经济的兴盛,脑力劳动者创造出更高的价值,石家庄作为省会吸引了大量科技人才,2008年石家庄的人才密度指数达到11.7%,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储备了人力资源。(2)需求要素。产业结构好比是资源转换器,一方面从系统外部吸收各种生产要素,另一方面根据消费市场的要求,向系统外部输出各种产品。

从生活需求来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需求重点逐步由保障生存的低层次基本需求转换到个性发展的高层次需求,需求重点的转变,促进资源由农业等基本生存资料生产领域,向加工度较高的工业生产领域转移,并使服务业日益成为一种独立的产业。人们的消费支出结构顺应上述亦发生规律性变化,逐步由以衣、食为主,转向以住、行、用、娱为主,并不断增加在社会服务方面的支出,从而刺激生产资料产业的总体发展,带动其他关联产业的总量和结构变动,最终推动产业结构做出调整。{4}2008年,石家庄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人们消费结构趋于多元化、高层次化。产业部门的组织以需求为风向标:城郊农业产业化经营;制造业向产业链高端发展,如电子制造业;服务业也有长足发展,如旅游业、信息咨询业。

从生产需求看,生产需求包括中间需求和最终需求,二者的比例关系以及二者内部各自的比例关系,决定着产业结构调整变动的形态,其中最终需求总量和结构的变化,直接推动着地区产业结构的演变轨迹。{4}石家庄经济发展水平步入工业化中后期过渡阶段,主导产业不断向附加值高的产业链两端发展,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基础产业和配套产业依照与主导产业的产业联系进行调整。

(3)环境因素。产业结构作为一个系统,除了正常地与系统环境进行要素输入和产品输出的交流以外,还会受到环境在其他方面的干扰和影响,它既包括国内和国际的政治、经济、法律等,还包括体制和人的思想、观念等因素,这些因素的变动往往会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动。影响石家庄产业结构变动的环境因素包括:京津冀都市圈区域环境、石家庄经济发展理念。

继长三角、珠三角之后,京津冀都市圈要打造成为中国经济第三极。“2+11”形成经济区,需要整合京、津和河北十一市的力量,一体化过程涉及商品和生产要素的流通、统一市场和协作机制的建立等。京津冀内部经济纽带的基础是区域内的分工合作,包括不同产业间、同一产业不同生产环节间的分工、协作。利用京津冀内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各城市应该充分利用各自的比较优势,错位发展。石家庄作为京津冀都市圈中的省会城市,应当承担起京津冀“第三极”的作用,并引领河北省整体崛起。石家庄市将按照“河北省会、京津冀第三极”和全国重要的现代服务业、生物产业基地之一的定位,产业体系中突出现代服务业定位,将其作为城市发展的主导产业,并有选择地承接京津服务业的转移,推进业态升级,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促进石家庄市产业的结构调整和升级。{5}

“十一五”期间,石家庄经济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秉持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之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推动信息化。工业化发展动力在于产业结构调整,立足石家庄实际情况,产业结构的调整应是协调的、创新的。

三、石家庄产业结构的优化路径

石家庄产业结构的优化应放在石家庄三大产业中应培植的主导产业上。毕竟,主导产业是产业结构的灵魂,引导着一个地区产业体系发展的方向,决定着一个地区经济建设的成败。主导产业的发展状况成为经济形势的晴雨表。

石家庄选择主导产业,除了遵照主导产业的准则,还要兼顾石家庄特有的市情。从外在角度看,石家庄所在区域拥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京津冀都市圈要建成中国高端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的集聚区,石家庄依据同京、津的产业梯度落差,立足本地比较优势,抓住发展机遇期。从内在角度看,石家庄现有产业结构面临素质性矛盾,2008年石家庄人均GDP突破4000美元,城市进入“三、二、一”时代,要集约、集优、集聚地整合产业,尤其加大第三产业的投资力度,使产业结构同经济水平相适应。石家庄应抓好生物医药产业、装备制造业、循环化工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四个主导产业,重点发展纺织和电子信息两个优势产业。

1.生物医药产业。(1)发展方向:强化抗生素、维生素、软胶囊、中药颗粒剂、基因工程药物、阿维菌素等产品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吸引国际知名生物医药公司研发中心落户省会,将石家庄建成全国重要的生物技术及新医药产业制造基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2)发展重点:以石家庄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主要载体,以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为重要抓手,重点建设石家庄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研发孵化区、产业核心区、栾城生物产业园、赵县生物产业园、深泽生物产业园五个产业聚集区,谋划建设国家新型工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和高端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着力推进石药集团工业园、华药工业园、神威药业现代中药产业园、河北以岭药业中药制剂园、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生物技术服务平台等项目建设。

2.装备制造业。(1)发展方向:推进以优势产品为龙头的企业联合,力争在交通运输装备、大型专用设备、通用机械、数控设备、光机电一体化设备等方面取得新突破。(2)发展重点:围绕国家产业布局发展航空产业基地,围绕铁路建设发展轨道交通运输装备,围绕煤矿资源开发发展煤矿装备,围绕汽车产业调整振兴方向发展整车及配套产品,围绕重点工程建设及产业调整振兴方向发展其它关键装备。重点支持石煤机、强大泵业、南车集团、石飞公司等优势企业,着力建设轨道交通装备制造、通用航空基地、矿山工程机械研发制造等一批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重大产业链项目。

3.循环化工产业。(1)发展方向:以推进石油化工、煤化工、盐化工“三化合一”循环经济为重点,发展工业园区,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不断增强化工产业竞争能力。(2)发展重点:继续发展以炼油综合改造及40万吨己内酰胺项目为龙头的石家庄循环经济化工示范基地,积极培育以医药中间体为核心的精细化工基地,扎实抓好石化产业集群化发展、企业技术改造、主城区重点监控企业搬迁、落后产能淘汰等工作,重点支持石炼化、金石化肥等优势企业。

4.现代服务业。(1)发展方向:充分利用石家庄的省会地位和东出西联、承南接北交通便捷的区位优势,加快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服务业,形成以现代物流、商贸流通、旅游会展、金融保险、区域性总部经济等五大产业为主体的现代服务业体系。(2)发展重点:加强与国际著名物流企业合作,形成具有国际水平的物流企业群。大力发展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信息化软件开发。充分发挥部级动漫产业基地的品牌效应,加快发展动漫、游戏产业,打造创意产业集聚区。发挥省会人才集聚优势,加快发展教育培训、法律咨询、财会审计、科技中介等智能型服务业。加快培育壮大金融市场主体,积极发展村镇银行、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健全中小企业信贷担保体系,引进更多中外金融机构进驻,构建河北金融中心。培育发展国际性、专业化、贸易型会展品牌,建设大型会展中心。深度开发西柏坡红色旅游资源,加快赵州桥、嶂石岩、苍岩山等景区整合升级,构建与周边城市互联互通的大旅游圈。改造提升传统商贸流通业,建设特色文化饮食街区,强化提升省会“现代商埠”形象。

5.纺织业。石家庄市纺织工业兴起于上世纪50年代初期,经过五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现已形成以棉纺织、印染为主,兼有化工化纤、毛纺、针织、服装及纺织、机械器材等门类比较齐全的纺织工业体系,拥有石家庄常山纺织集团、河北鸣鹿服装集团、石家庄旅游装饰集团、晋州纺织厂和赵州纺织集团等大型纺织企业,具有了成为主导产业的规模潜力和市政府全力支持的政策优势,并且由于该产业较高的产业关联和就业吸纳率,从而也应该作为主导产业加以扶持和培育。

6.电子信息业。近年来,在国家、省、市促进电子信息产业的政策扶持下,石家庄市电子信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相继被命名为国家半导体照明产业化基地、国家动漫产业基地、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石家庄电子信息业一方面要促进产业集聚。以石家庄信息产业基地为核心,高标准规划西部信息产业带,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功能,依托中电科集团13所和54所的技术和产业优势,重点发展通信系统、新型电子材料和元器件、卫星导航地面接收传输设备和应用芯片、节能及电力电子产品等产业,利用园区已形成的产业基础条件,发挥两所的创新实力,引进战略投资者。同时,积极引进新的企业和项目进入基地,扩大基地规模,提升基地档次和水平。加快石家庄软件园和动漫产业基地建设,实现产业集聚,形成产业集群。另一方面,要加快产业链建设。依托优势产业,重点抓好半导体照明、节能与能源电子、通信信息系统、卫星导航定位、公共安全、液晶和平板显示等六大产业链建设。

四、石家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意义

1.对石家庄市的意义。石家庄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实现产业体系的协调和创新。这里的“协调”不仅表示产业之间比重的合理,使生产要素配置达到最优状态,保证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还反映了产业结构作为一个自组织体系,区域内通过产业联动而有机组成整体,当应对体系外的变动因素时,能有效自我调节,对施加于体系的新变化,也能及时转化。至于“创新”也有双重含义。一方面,产业结构的技术结构合理,利用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优势产业,利用技术进步挖掘潜导产业,并在主导产业中保证技术水平处于该领域的领先地位。这是针对技术这种生产要素在产业中的突出作用而言。另一方面,产业系统具备创新能力,表现在石家庄产业之间的技术合作共赢。

石家庄的产业优化升级,转变粗放式片面规模扩张的发展方式,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经济实力增强,促进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产业结构同石家庄经济发展阶段相符,向实现信息化工业化迈进。

2.对石家庄市周边腹地的意义。经济腹地是一个与经济中心或中心城市相对应的概念。石家庄的经济腹地,(下转第185页)(上接第183页)就是石家庄吸收和辐射能力能够达到并能促进其经济发展的地域范围,大致在定州以南,邯郸以北,衡水以西。作为冀中南地区的极核中心,经过产业结构调整增强经济实力,石家庄能更充分发挥对地区的扩散效应,建立以市场为主导,借助行政力推动,建立双向互动的良性发展系统,包括以产业为载体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各种生产要素的关联,也包括交通运输网络和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的互通共享。

3.对京津冀都市圈的意义。当前,京津冀都市圈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以及在区域范围内实现产业集聚、产业扩散、产业整合和产业链接的紧迫任务。{6}相对于长三角和珠三角而言,京津冀的表现则不尽如人意,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产业合作十分有限,区域之间没有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产业价值链残缺。在京津冀三地合作中,尽管北京、天津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但河北省各市由于受行政区划经济的影响,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仍然囿于行政区范围,区域合作意识不强,出现了河北省各城市在京津冀合作中产业功能缺位的现象。石家庄的产业结构调整做出尝试,立足本地、取京津冀大背景来定位城市产业调整方案,有力推动京津冀的一体化进程。

注释:

{1}石政发〔2006〕42号.河北省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关于全市服务业结构调整的实施意见

{2}揭毅.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4

{3}刘桂菊.浙江省产业结构分析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4}石家庄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3.30

{5}祝尔娟.京津冀一体化中的产业升级与整合[J].经济地理,2009,29(6):881—885

{6}张明倩,范燕.京津冀产业联动视角下河北省城市产业定位研究[J].河北学刊,2009,29(2):228—231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第4篇

其次,重要资源国内供给压力加大。目前,中国资源能源消耗仍然偏高,能源供给仍然很紧张,部分地区频繁出现了供电紧张问题。石油进口大幅上升,2004年,中国进口原油12272万吨,比2003年增长34.8%,成品油进口3788万吨,增长34.l%。经济增长面临的资源能源约束加大。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能源的产出效率显著低,表现为单位能源消耗生产的GDP较低。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01年,中国每千克石油当量能源消耗仅能生产的GDP为1.04美元,同年,日本为8.02美元,美国为4.39美元,阿根廷为4.66美元,巴西为2.75美元,墨西哥为4.09美元,土耳其为2美元。不过,还需要与发展水平大体相同的国家进行比较。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单位能耗的产出能力明显不同。2001年,每千克石油当量能源消耗产出的GDP,高收入国家为4.82美元,而低收入国家仅仅为0.78美元,中等收入国家为1.35美元。中国为1.04美元。相同组别的印度,该指标为0.9美元,印尼为0.93美元。这组对比表明:(1)中国经济增长的能源消耗水平基本符合国际比较显示的一般趋势,目前的发展水平决定我们处于相对高消耗的发展时期。(2)符合“一般趋势”表明,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政策引导,这个趋势还会持续下去。但中国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现实状况表明,不能听任这种状况持续下去,一定要使经济增长向着更加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持生态环境的方向转变。要打破“一般趋势”,需要下更大的力气。中国是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所面临的国土、资源、生态、环境等问题的压力,不仅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也高于与我们水平相同的发展中国家。例如,森林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全球平均为29.7%,而中国仅为19.7%。如果按人均水平算,我们还要低得多。人均淡水资源全球平均为8241立方米,中国仅为2257立方米。一些最重要的自然资源如油气、铁矿、铜矿等资源,国内供给的压力更大。因此,如果产业结构不能加快优化升级,工业化不能进一步转向资源能源节约型,我们自己和整个世界都难以承受,增长将不可持续。

第三,服务业发展明显落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产业结构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服务业的发展相对滞后。与同等收入水平的国家相比,中国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明显偏低。2001年,中国服务业产出占GDP的比重为34%,服务业就业占社会就业总数的比重为28%。与收入水平与中国基本相同的下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相比,中国服务业产值比重要低19个百分点,在同类国家中名列倒数第二位;就业比重要低20个百分点,名列倒数第一。考虑到中国服务业统计方面可能存在误差,即使按调整后的数据,中国服务业比重仍然明显低于同类国家的水平。服务业发展滞后不仅表现在比重上,而且表现在供给能力和服务质量上。与制造业绝大多数行业和产品供给充裕、质量品种合乎需求、国际竞争力较强的状况相比,中国有较多服务产品供给的数量和质量都不能满足需求。目前中国一些供不应求的行业,价格明显高出国际市场的行业,服务质量远远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行业,大多数是服务行业。特别在一些具有垄断、半垄断性质的行业中,由于服务产品开发不足,服务价格高,服务质量不稳定等现象较为普遍地存在,使大量潜在需求得不到满足。这种状况不仅抑制了服务业自身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影响了服务业更好地发挥促进各个行业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作用。中国服务业发展滞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1)改革滞后的影响。服务业中一些行业特别是一些发展潜力较大的行业存在限制进入和垄断现象,抑制了服务业的发展和最终需求。(2)就业压力的影响。中国许多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都有安置富余职工的压力,使本来可以交给专业化服务企业从事的服务活动长期内部化。(3)产业性质定位的影响。对教育、科研、文化、体育等产业,强调准公共服务的性质;对金融、通讯等行业,强调安全性的要求;对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行业,强调其意识形态的功能。重视这些性质和功能是必要的,但同时对它们作为产业的经济含义和要求重视不够。(4)低消费率的影响。消费率低必然导致生活业发展缓慢和比重偏低

。(5)开放程度较低的影响。对外开放对中国工业增长的促进作用明显大于对服务业增长的促进作用,提升了工业比重和降低了服务业的比重。

第四,结构优化升级的成本上升。过去多年,我们有明显的低成本优势,有利于中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但是,劳动力和土地等自然资源在真实成本相对较低的同时,也存在成本扭曲问题。有些地方政府压低地价,甚至实行零地价;污染企业不支付或少支付治污成本;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劳动条件差、社会保障不健全。这些都进一步压低了成本,是靠欠账和透支支持的低成本。这种状况不应该也不可能长期持续下去。最近几年,中国GDP构成中,劳动报酬约占一半,2003年,这一比重为49.6%。劳动力成本上升即使幅度不大,也将对价格总水平产生明显影响。此外,严格土地管理制度,将纠正以往土地使用中损害农民利益和消费土地资源等严重问题,同时也会使地价上升,带动投资成本和生产成本上升。今后中国经济增长要解决好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就业压力。我们在尚有大量农业人口需要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时候,非农产业特别是制造业进入持续升级过程。与前些年的主导产业相比,新的主导产业资金更密集,单位产出使用的劳动力更少,就业的压力加大。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非农产业的就业增长弹性就不断下降,“高增长低就业”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在结构优化升级中必须处理好这个问题。

第五,开放带来的升级空间越来越小。和以前填补空白式的结构升级过程相比,今后通过引进新产业、新产品,继续提升产业结构的空间缩小。从国外引进更多先进技术的难度也在加大。近些年来,通过技术引进,中国许多产业的技术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缩小,今后需要引进的许多技术已经不是发达国家的二三流技术,而是真正的前沿技术。掌握这些技术的国外企业从保持自身竞争力的需要考虑,拥有这些技术的西方国家从其战略图谋考虑,都对转移或转让前沿技术持更加谨慎的态度。特别在许多尖端科技领域,中国始终面临技术封锁局面,如巨型计算机技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等技术的进口,一直受到西方发达国家的严格控制。一些军民两用性质的技术如微电子电路、集成式半导体产品、计算机软件、机器人、光学纤维、超导技术等,也经常受到西方国家以军事安全为借口的输出干预。

针对中国目前产业结构的状况,要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就必须采取强有力的对策措施。主要应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科技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经过多年改革与发展,以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突破口的一些重要条件开始形成:大规模制造能力的形成;配套产业水平提升;企业成为负责任的投资主体;科技投入不断增加。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仍然存在着很大差距。因此,中国应当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在一些对国家发展至关重要的关键战略领域和若干科技发展前沿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会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的重大带动作用。在这些关键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形成自主创新和发展能力,事关中国经济军事安全和长期发展潜力,必须制定切实有效的国家技术创新战略,加大政府的扶持与支持。这是新形势下国家产业与技术战略发挥作用的重点领域。传统产业在较长时期内仍将是国内市场需求量大、国际市场上我们有比较优势的重要产业,要加快开发能够推动传统产业升级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装备制造业是为实现工业化、现代化提供物质技术基础的产业,也是今后一段时间我们有较大市场空间的主导产业。要以重大工程为依托,推动设备制造业振兴。我们自己和国际经验都证明,以重大工程为依托进行关键技术的研发和设备研制,目的明确,配套同步,成果直接为重大项目服务。更为重要的是有需求方的约束,其成效是“可检验的”,是要拿到市场上去的,能够有效促进技术创新与经济实践的结合。此外,还要加大在一些前沿科技领域的跟踪投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与微系统、新材料与先进制造技术、洁净与高效能源、海洋技术、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技术等正在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其中可能孕育出引导下一轮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导技术。我们要力争通过几年、十几年的持续努力,在这些新的技术领域中奠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

第二,增强以我为主综合、利用全球技术资源的能力。开放条件下的自主创新能力与封闭条件下的自主创新能力的含义大不一样。在封闭的经济中,具有自主创新能力,意味着“闭门造车”,从头开始自主开发所有的技术环节和零部件生产能力。而在开放条件下,技术能力是一个跨越国界的全球性的系统,不可能也不需要再从头开始形成自己的封闭技术体系。开放条件下,自主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技术集成能力,即一个企业能够有效整合内部外部技术资源的能力。经过多年竞争和积累,国内企业集成国内外技术资源的能力在提高,这是以我为主组合技术资源进行技术创新和开发新产品的重要基础。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第5篇

关键词:新常态;产业结构;第三产业

一、新常态下内蒙古产业结构分析

(一)内蒙古三次产业构成及变化

根据历年内蒙古统计年鉴数据,从第一产业分析,2010年至2015年,内蒙古第一产业比重维持在9%到10%的水平,比较稳定。从第二产业分析,2010年至2015年第二产业比重维持在51%至56%的水平,说明第二产业依然是内蒙古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从第三产业分析,2010年至2015年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维持在34%至40%之间,这种小幅波动说明了内蒙古第三产业发展没有形成规模递增的持续增长,第三产业依然比较落后。

(二)内蒙古工业产值与工业产品

根据历年内蒙古统计年鉴数据,从2010年至2013年,内蒙古工业总产值逐年递增,轻工业和重工业的产值也是逐年递增。工业构成方面,从2010年至2014年,基本维持在70%至71%,重工业有了快速的发展。内蒙古工业发展存在重工业比重偏高,轻工业比重偏低,存在对能源资源产业依赖严重的问题。表1中只选择了内蒙古产量较高的10种主要工业产品,其中原煤的产量最高。从产量来看,原煤、发电量、钢、成品钢材、生铁、水泥是内蒙古的主要工业品,2012年原煤的产量更是达到106603万吨,2013年受国际国内需求影响,产量开始下降。与原煤的产量趋势一致,内蒙古能源生产总量从2010年到2012年逐年递增,2012年达到64027.06万吨。能源消费总量与能源生产总量趋势保持一致,也是逐年递增。但从2013年,能源生产总量有所下降,能源消费总量增长有所放缓并下降,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三)内蒙古第三产业增加值的主要构成

从表3中我们发现,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较多的是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传统服务业,整体占比达到50%以上。据内蒙古统计年鉴显示,2014年,教育所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例为4.5%,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所占的比例为2.3%,卫生和社会工作所占的比例为3.1%,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所占的比例为7.6%,加总起来还不足18%,所以新兴服务业如教育、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等的比例比较低,而且关注民生的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等第三产业有待发展。

二、新常态下内蒙古产业结构提升面临的问题

(一)第一产业的发展对需求意义重大

农牧业作为内蒙古基础产业、优势产业、特色产业,近几年来呈现稳健发展的态势。新常态下,内蒙古农牧业的稳定、持续增长,对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消费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2008年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已经连续8年实施高产高效创建活动,投入资金3.63亿元,累计创建高产示范片2256片,累计创建面积4257.3万亩,基本辐射到了全区12个盟市所有的农业旗县和重点乡镇,涵盖了主要粮油作物和特色作物,辐射带动全区粮油糖均衡增产累计达到103.1亿斤。在畜牧业方面,大力提升本地畜种的保护与改良技术、良种畜的引进繁育技术,推广两年三胎、一胎多羔技术以及接早羔技术等,从而有效增加牲畜存栏数量,提高牲畜的个体品质。然而,在农牧业产品产量质量不断提升的过程中,农牧民的收入受需求价格的影响,收入增长幅度还不能够满足人民的消费需求,小规模低效率种地养畜只能保证基本生活,对于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扩大消费需求还需要在多方面做出改进。

(二)第二产业内部以重工业为主导的部分工业产品产能过剩

21世纪以来,内蒙古紧抓国家进入以能源重化工产业发展为主的发展阶段机遇,依赖资源优势,经济保持了十多年的超高速增长。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内蒙古经济从2013年开始下行,经济增长速度跌破两位数,2015年降到7.7%。进入新常态以来,内蒙古经济面临的首要任务和风险就是钢铁、煤炭、水泥等主要工业产品的产能过剩问题。在未来几年的产能削减过程中,可能面临资产负债表恶化、产能关停兼并提速、信贷违约风险以及就业裁员等压力。从产业结构来看,两类企业产生的失业人口增加幅度可能增大:第一类是产能低下,依靠资源生产初级和中低端产品的企业,第二类是受国际市场能源资源价格影响较大的企业。

(三)第三产业主要依赖传统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有待发展

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动下,内蒙古第三产业产值不断提高,第三产业中的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传统服务业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其产值占第三产业产值的比重近55%,而在新兴服务业如教育、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等和现代服务业信息服务、金融保险、房地产的比例比较低,关注民生的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等第三产业有待发展,内蒙古第三产业的发展主要依赖传统服务业的局面没有发生根本改变。

三、新常态下内蒙古产业结构升级的有效途径

(一)注重农牧业创新发展,扩展农牧民增收渠道

农牧业的创新发展,是农牧民增收的主要渠道。首先,应在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提高农畜产品的附加值。一方面通过科技创新提高农牧业现代化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另一方面通过农畜产品的深加工,提高产品价值,并打造优质品牌,提高农牧产品的品牌价值。其次,因地制宜搞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地标产品,推进农牧业优质化和生态化,创新产品理念,打造健康生活理念。再次,鼓励农牧民结合自身条件,在保证生产性收入的基础上,扩大工资性收入,鼓励农牧区建立与农业相关企业,招收本地劳动力,共享经济利益。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农牧民家庭的收入有待进一步提高,农村牧区居民消费市场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二)配套服务保障,促进共赢发展新局面

部分工业产品产能过剩已经成为制约内蒙古经济增长的不得不解决的问题,国家层面已经选择在钢铁、煤炭两个领域先行突破,并建立1000亿元专项资金主要用于转岗安置,避免出现大规模的下岗潮。内蒙古政府应在国家宏观政策导引下积极做好配套服务保障,促进职工再就业和自主创业,在去产能、促发展和稳就业之间达到一个平衡。首先,设置各级“援企稳岗”政策领导小组,对新常态下出现的企业因产能过剩亏损减员、移交人员问题等涉及民生的新情况做好预案,合理落实“援企稳岗”工作,及时协商解决相关的资金缺口。其次,对困难企业进行实地摸底考察,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如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缴费基数和给予稳定岗位补贴等。

(三)提升传统服务业,拓展现代服务业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第6篇

关键词:消费结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中图分类号:F01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2-0014-02

“产业结构升级”是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到的党的经济建设与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要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协调发展,要求经济总量和经济结构平衡,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是经济结构中的最重要的两项内容,并且有着高度的关联性。因此,优化消费结构,可以通过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这一传导机制而达到产业结构升级。在消费领域,产业结构升级主要体现在人们的消费由满足生存需要向满足发展和享受需要转变,消费的生产资料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变。因此,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必须大力优化居民消费结构。

一、消费结构优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现实意义

消费结构的变化,意味着产业结构的变化,也意味着我们要发展与消费结构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从经济建设和改革发展的长远目标来看,消费结构优化,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对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有着巨大的意义。

(一)优化消费结构,改善消费预期,为有关部门制定消费政策和产业政策提供参考

消费结构优化,会使人们改变原有的消费预期,扩大消费需求,特别是扩大对发展型和享受型的消费资料的需求,引导有关部门制定向高层次的消费资料需求转变的消费政策,如加快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增强信贷消费,树立消费者信心。同时也意味着产业部门在制定产业政策时也必须以该消费结构提供的蓝图进行调整,以实现供需平衡及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消费结构优化是产业结构优化的需要,是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要措施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在提出,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增长时要求我们在未来的经济规范中要做到“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国内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由第二产业带动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带动转变”。

(三)消费结构优化为产业结构优化指示方向

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体制不再是传统的供给导向型经济体制,而是需求导向型经济体制。需求导向,最重要的是消费需求导向。根据“消费者统治”,生产商品的种类和数量是根据消费需求来的,而消费需求的创新,也就是消费结构的优化,而消费结构的优化,就会推动产业结构规模的扩大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二、我国消费结构存在的问题

(一)恩格尔系数相对较低

恩格尔系数是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是衡量居民消费结构的一个有效指标。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恩格尔系数基本是逐年降低的(个别年份异常除外),但与国际平均水平相比,明显偏高。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的数据计算,2006年我国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5.78%,农村家庭为43.02%。这一数值与2003年美国的13.1%及西欧、日本等国家的30%以下相比,存在巨大的差距。恩格尔系数的偏高,必然导致降低除食品消费需求之外的家庭电器等耐用消费品、娱乐教育及旅游服务等高层次的消费支出比重的增长速度,从而影响人们的消费质量。

(二)消费层次低

改革开放以来,居民消费品的种类、数量和质量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从广大人民群众所要求的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国外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来看,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层次低,消费的品种相对较少,甚至存在消费结构单一的现象。

(三)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差异显著

城乡二元消费结构是我国现在最大的国情,尽管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慢慢趋向合理。1990―2006年,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动度为38.39%,而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动度高达51.74%,比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快得多。从恩格尔系数来看,2006年我国城镇家庭居民为35.78%,而农村家庭居民为43.02%,差距达到7.24%。根据联合国利用恩格尔系数评价贫富国家的标准,城镇居民分别在1994年和2000年跨入小康和富裕型,而农村家庭分别在1983年和2000年跨入温饱和小康型,城乡居民基本相差一个阶段。从城乡居民的各项支出来看,随着市场供应商品的丰富,2000―2007年,城镇居民的消费热点向住房、汽车、通讯电子、教育、旅游休闲等高层次的消费转移,而农村居民的消费除基本的吃穿外,消费热点还停留在电视机、电话、摩托车的阶段。

三、优化消费结构,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一)影响消费结构优化的不利因素

1.居民的最终消费率过低。我国的最终消费率长期偏低,我国人口约占世界1/5,而最终消费支出仅占世界的1/10,2006年我国的最终消费率为51%,预计2007年在50%~51%之间。早在1999年,世界平均消费率就达到75.3%,当时英国为84.1%,法国为78.5%,日本为72.3%,而我国在1999年仅为60.3%。在需求导向型的经济体制下,最终消费率的偏低意味着消费品的供给滞后于需求,不能充分地引导生产和投资,而抑制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2.消费市场尚存在高的发展空间。城乡消费差距与居民内部的消费差距扩大,农村居民的消费层次始终滞后于城镇居民,城镇居民的消费增长迅速,而农村居民消费相对乏力,从1995年开始农村人口消费量所占的比例一直下降。此外,高收入居民的消费层次得到了上升,相对合理,中间阶层消费尚未形成规模,消费观念滞后,不敢消费。

3.消费品价格过高。物价也是制约消费结构升级的一个主要因素,根据西方经济学里的自价格弹性(各类消费品自身价格的变动对其需求量的影响)可知,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消费品的价格上涨后,居民会降低对其的消费需求。而根据价格弹性我们知道,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消费品的价格上涨后,居民会降低对其他消费的需求,制约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反之则相反。2007年1―10月份累计,居民消费价格水平同比上升4.4%,在10月份,食品类价格上涨17.6%,其中猪肉价格上涨54.9%,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38.3%,鲜菜水果上涨29.9%,增幅很大。此外,2005年以来,住房价格增长迅速,部分城市涨幅很大,到2007年6月份,深圳已经连续6个月涨幅超过10%,北京也已经连续6个月涨幅超过8%。过高的物价水平,已经严重影响居民的生活水平。

上述的影响消费结构优化升级的三个问题,也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国民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

(二)基于优化消费结构视角,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新思路

居民消费结构优化是确定工业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方向的重要依据,而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合理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1.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提升中低收入者的消费需求。收入是消费的基础,收入提高了,居民的最终消费率也自然提高了。具体来说,高收入者由于人均消费额已经较大,其消费的上升空间有限,其消费只是在不同的高层次的消费品之间转移,而中低收入人层由于人均消费额较少,人口比例大,其消费的上升空间可观。而要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消费能力,关键是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引导和扶持适合中低收入消费者的产业。对于城镇家庭居民,要改革工资制度,确保工资水平的上涨赶得上经济增长的速度,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妥善安排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扩大再就业;对于农村居民来说,要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现有的农业补贴,调整农村的产业结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保证第一产业稳定发展,同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完善农村信贷、社会保障制度,转变传统的低消费习惯,培养人们形成适度消费的观念,优化居民消费结构,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2.发掘农村的消费潜力。在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领域还局限于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第一产业,许多产品的设计也是以城镇居民的需求为目标,脱离农村居民的基本要求,对第二三产业的消费不足制约了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事实上,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也提高了,农村市场前景广阔,企业应设计出一批符合农民要求的性价比的商品,把一些在城镇无法生存的产业向农村转移,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这样农村居民在增加对第二三产业的消费的同时,也会带动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使得城镇居民的收入增加,增加对农产品的需求,形成一个对三大产业协调消费的良性循环,优化居民消费结构,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3.降低消费品价格。由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消费品价格上涨直接影响消费需求,因此,降低消费品价格是优化居民消费结构的一个重要措施。当前,我们应该采取充分竞争和政策引导的方式来降低消费品价格。具体以2007年部分食品和住房的价格过高为例来分析。对于肉类等食品我们可以依赖自由竞争,以供求调整价格,通过政府发放补贴,保证消费者的生活质量;对于房价的过高,很大原因是由于我国房地产开发费用种类繁多,投资炒房带来房地产泡沫,政府有关制定政策部门应该规范房价构成,减少不必要的税费,通过宏观调控来抑制房地产泡沫,防止价格的不正常增长,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优化居民消费结构,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参考文献:

[1] 罗肇鸿.高科技与产业结构升级[M].上海?押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

[2] 尹世杰.优化消费结构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4,(1).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第7篇

关键词:产业转移;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产业转移是指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状况发生变化,一些产业从某一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国家或地区的一种经济行为和过程。产业转移不仅影响转移地区的产业结构,同时也影响承接地的产业结构与承接地的经济发展质量和速度。

1安徽省产业结构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省响应国家号召,大力发展工业,工业在三种产业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安徽省的产业结构有了翻天覆地的新变化,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不断走向合理化。通过近些年的不断发展,安徽省已经从农业与人口大省发展成为新兴工业大省。在安徽省GDP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构成中,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有较大幅度的下降,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有一定的上升,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虽然有所上升,但占比还是比较低。近些年来,虽然安徽省一直在大力推进省内产业结构调整,但是省内产业结构仍然相对较脆弱。目前,在安徽省产业结构构成中,相对比较严重的问题是拥有高新技术的现代企业比较少和缺少先进企业集群的支撑。其中,比较重要的原因是安徽省的规划力度不足,政策转化为实践力度不足,承接的产业质量相对比较低下。

2安徽省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

2.1安徽省产业转移的吸纳情况

近年来,在国内外产业转移的背景下,安徽省在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外资项目和资本数量上有显著增加,吸收的省外资金也在不断上升。近几年,一些享誉盛名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企业也在安徽省进行投资或开设分公司。通过近些年的不断发展,安徽省的产业结构有所改善,产业竞争力也进一步提高了,这有力地促进了安徽省的经济发展,促进安徽省实现从农业大省到工业大省的转变。但安徽省承接的转移产业无论从质量还是数量上来看,都与东部地区都有不小的差距。

2.2产业转移的主要来源地

近年来,安徽承接的产业转移来源地相对比较固定,主要是亚洲,例如新加坡,还有国内其他相对经济发展程度比较高的省份,例如香港、澳门、台湾和东部沿海发达城市。近年来,安徽承接的转移产业数量不断提升,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

2.3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领域

安徽在不同阶段承接的转移产业的也是不同的。据相关资料显示,安徽省承接的产业转移主要集中在工业方面,重点在制造业、房地产业、电力、燃气的供应和生产。早期,安徽省承接的产业转移主要是轻工业;近年来,安徽省承接的产业转移主要是房地产业和制造业,尤其是设备、矿品制造业发展速度相对比较快。同时,承接的第三产业所占比例和总量也在不断发展,但是承接的金融业投资占第三产业的比重相对较低,这种情况不利于安徽省产业结构的平衡发展,同时也不利于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2.4安徽省承接产业转移的省内地域分布

近年来,安徽省基本上每个地级市都承接了省外甚至国外的产业转移,包括企业的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但各地级市无论是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质量、数量还是在省外、国外直接投资的资金利用率上都存在较大的差别。在承接产业转移的数量上,合肥最多,淮北、淮南相对较少。安徽省各地市在承接产业转移上发展明显是不平衡的,两极分化相对比较严重。合肥、马鞍山、安庆等市区承接的产业转移和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皖江城市带的建设。所以安徽省在承接产业转移时,应该尽可能地发挥各市区的环境、资源等优势,使个地级市充分发挥当地的优势,承接适合本地发展的产业,使各地级市物尽其用,人尽其力,实现各地区均衡发展。

3安徽省承接产业转移和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对策

3.1优化承接环境,提高产业转移数量与质量

虽然安徽省自改革开放以来,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但发展速度还是远远落后于省外其他城市,尤其是沿海经济发达城市,跟不上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了能吸引高质量的产业转移项目,安徽省应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以承接高质量的产业转移,促进安徽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安徽面临的承接优质产业转移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因为承接省外及国外的产业转移可以为产业承接地带来先进的技术、丰富的资金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所以安徽省必须大力加强对自身硬实力、软实力的建设力度,优化承接环境,建造出优质的投资环境,以增强对转移产业的吸引力。

3.2重视人才培养,加强人力资源储备

近年来,转移产业已由劳动密集型、原材料密集型为主转变为以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安徽省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资源对产业转移不再具有吸引力,产业转移地更偏重于承接地的人才及人力资源储备。因此,安徽省应大力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加强人力资源储备,只有这样安徽省才能形成对产业转移的长期优势。一方面,应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政府应充分利用当地各种资源,对当地劳动力进行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等再教育培训。将学校教育和企业所需人才的知识技能进行顺利对接,尽量减少高分低能学生的出现,培养出能够真正适用于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满足产业转移企业对高素质人力的需求,以保证安徽省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具有丰富的优质劳动力优势。近年来,安徽省还采取了各种优惠政策,鼓励省内外出务工人员返回家乡,建设家乡,对外出务工人员带回的先进技术、丰富资金进行充分利用。另一方面,安徽省不应仅仅局限于对省内劳动力的培训,还应该制定出更多优惠政策以吸引更多优秀省外人才到安徽省工作。同时加强人才的跨区域流动,加强区域之间的经济合作。

3.3优化产业转移吸收结构,改善产业结构布局

目前安徽省从国内承接转移的产业,大部分都是附加值和科技含量较低的工业企业,这些企业规模较小,基本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即不利于提高安徽省的科技创新水平,也不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因此,今后应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优惠力度和转移的承接,尽量减少对一般加工企业的承接。一方面,承接高新技术产业的转移,不仅能够借鉴高新技术企业成熟的管理模式,高效的营销策略,而且还能够学习先进的技术。另一方面,安徽当地企业在与外来投资企业合作时,应更加积极地虚心向外来企业学习,同外来企业进行技术交流,不断提升自身的科技水平,增强本省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目前,应大力引导外部资金投向我省的高新技术产业,以提高安徽省科技创新水平,并加快科技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转化速度,促进安徽省技术密集型产业的高速发展。现阶段,安徽省在承接产业转移时,应考虑到转移进来的产业是否会造成环境污染,应加大对环境的保护力度。首先安徽省应建立完善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从法律上严禁严重污染环境的产业转移进入我省;其次,安徽省应大力引导外资企业的资金投入到能够促进安徽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部门,通过加大对设备、技术的投入力度,对高污染企业进行降污改造,进而保护我省的生态环境,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引进提供良好的环境。

3.4培育产业集群,加快产业园区建设

优质的产业配套措施能够增强我省承接优质产业的优势,产业配套措施越完善,就越能吸引优质产业向我省转移,我省承接产业转移的效果就越好。所以,我省应当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更加关注国家规划的重点产业,增强我省产业配套措施,为培育产业集群,建设产业园区创造良好的条件。此外,还应进一步加快产业园区的建设,提高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应着力把工业园区建设成为承接省外、国外产业转移的有效载体。当前,一是要加强产业园区规划,坚持理论结合实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将产业园区进行合理规划。二是要提高进入产业园区企业的技术水平,对劳动密集型等低技术的企业提高进入门槛对高新技术产业放宽进入条件。三是要大力培育产业集群,加强专业园区的建设,促进园区内各企业间的分工与合作,促进各企业间的联系与交流,促进资源共享。

3.5采取自主发展策略,不断完善自主创新体系

产业由发达国家或我国其他发达省份向我省转移后,我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就业,能够吸收大量资金,能够学习到发达国家或省份的先进管理经验与先进技术,从而加速我省经济的发展。但同时,很容易导致我省的产业结构升级严重依赖于发达国家或省份。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范围内都掀起了一场产业转移的巨浪。安徽省应积极釆取自主发展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避免承接产业过程中过于依赖国外先进技术,实现以自主创新型的产业发展模式取代技术依赖型的产业发展模式。安徽省应出台更多优惠政策来创建自主创新体系,积极促成省内各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技术合作交流,并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共同致力于研发新技术,通过自主研发来彻底摆脱对外资企业的技术依赖。

参考文献:

[1]刘依杭.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实证分析[D].河南大学,2015.

[2]赵红.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路径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5,(05):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