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高职教育范文

时间:2022-12-06 17:14:33
高职教育范文

高职教育范文1

实施“课程思政”,是实现三全育人目标的有效途径,在高职医学教学中,利用课程思政,能够打破各门课程的“孤岛化”困境,让思政理论课程、专业课程之间同向同行,共同达成“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医学专业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医学课程兼具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特点,在医学的发展历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思政资源,在课程思政的实施背景下,需充分挖掘出医学专业教育中的思政元素,让课程思政能够融入医学专业教育全程,实现理论教学、实践教育之间的相辅相成,发挥出医学专业课程的育人导向价值,让学生能够在专业学习中得到更好的成长。

一、医学专业教育的课程思政元素

(一)医学灵魂———医德

药王孙思邈提道:“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医者的主要责任是解决众生疾苦。作为医生,既要有扎实的医学知识,更要用高尚的医德来对待每一位患者,医德是医务工作者需要遵守的基本职业准则,从医学这一行业出现后,医德就相伴相生,在医学专业教育中,医德是一项重要的思政元素,需高度重视。(二)医学自然属性———人文精神医学中的人文精神强调“以人为本”,身为医者,要关心、关怀患者。其实,无论是在中西方医学中,重视人文都是一项基本传统,希波克曾经提道:“一切艺术中最美好、最高尚的艺术是医学。”如今,医学正在朝着生物-心理-社会的模式发展,在疾病的治疗中,社会、心理也是需关注的重点因素,从这一层面而言,现代医学高度关注人文关怀,在目前的医学专业教育中,医学伦理等人文精神备受关注。

(三)医学哲学———对立统一

在医学领域中,医学哲学也是一个重要学科,这是医学、哲学的分支之一。哲学能够为医学提供指导,个体的生命涵盖“身”“心”组成,既要有健康的身体,也要具备健康的精神。医学解决的是人的身体问题,哲学则解决的是精神角度的问题,从某种层面来看,哲学与医学有普遍联系。医学专业有着很强的实践性,其中涵盖大量的哲学思想,尽管医学迅速发展,但目前对于很多疾病的认识不够全面,未找到根治手段,因此,在医学专业教学中,要让学生意识到医学的不足,应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锻炼学生的辩证思维。

二、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院校医学专业教育的改革

(一)明确课程思政改革主线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院校医学专业教育的改革,需基于医学专业的特点与服务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明确课程思政的实施主线,即“践行仁心仁术,塑造家国情怀”。在医学教育的进程中,需挖掘医学优良传统,培养学生的职业担当、道德追求与理想抱负,培育学生的民族自信,让学生成为爱国爱民、开放进取的优秀医者,在工作中,能够践行悲天悯人的情怀、奉行救死扶伤的意识。要达成这一目标,教师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学校方面需定期举行关于“大国道路”“世界风云变幻”“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的报告与讲座,帮助教师认识到国际形势的变化,鼓励教师借助“学习强国”“灯塔-党建”等APP学习思政理论知识,定期举办思政学习竞赛,通过以赛促学的方式激活教师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要强化教师的思政教育观念,鼓励专业课教师通过“共同备课”“微信”等形式与思政课教师沟通,树立起应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拓展教育眼界,能够从医学专业知识中看到教育的本质,挖掘医学专业的思政教育资源,自觉将思政教育融入知识传授中,发挥出榜样的力量。作为专业课教师,还要重视师德师风的建设,不仅要有专业的育人知识,还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主动学习心理学、伦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从中获取道德元素,用良好的师德师风成为学生从医道路上的引路人。

(二)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高职院校的医学教育目标旨在让学生掌握系统、严谨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因此,医学教育有着实践性、长期性的特征,针对医学专业内容,传统硬性思政教育方式很难奏效,甚至导致学生出现了逆反心理,根本无法达到“课程思政”的教育目的,这就需要激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传统的思政教育中,将学生作为统一的主体来开展教育,实际上,个体的状态、思想水平会受到内部、外部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千篇一律的思政教育模式会严重影响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因此,在医学课程思政的实施环节中,要尊重该种差异,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让学生从传统的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发挥出医学生的创造性,成立“科研兴趣小组”“学生教学管理反馈制度”等,发挥出班委会、自管会、学生会的管理、教育和服务职能。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产生正确的主体认知,以此来提升课程思政的实效性。针对医学生的教育,需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主体认知,主动发现隐藏在医学知识背后的伦理特征和人文元素。在医学专业教育中,要改变以往“重专业、轻德育”现状,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彰显出学生的道德个性,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通过课程内容的优化,让医学生可设身处地了解患者的境遇、心态与愿望,了解影响人身体健康的各类因素,掌握医疗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各类潜在法律问题。同时,关注学生沟通交流、人机交往与组织管理能力的培育,让课程思政回归“人”的主体地位,根据社会诉求来调整对学生的自我教育和管理方式,从学习、工作、生活等各个层面培育。

(三)优化课程思政模式

首先,传统的思政教育更加侧重“循规蹈矩”,这会导致学生产生负面情绪,然而,对于医学生而言,创新能力是其必须要具备的一项能力,在医学的进步下,医学生接触到更为广泛的事物,他们不满于传统的灌输式思政教育模式。这就要求课程思政的实施要从传统灌输式教育转化为主体式教育,让学生掌握事物的正确分析方法,能够对社会现实进行合理剖析,围绕医药卫生行业的热点来推行案例式、交互式、启发式的课程思政模式,活跃课堂的氛围。其次,将“重才轻德”转化为“综合素质”型。长期以来,在高职院校的医学教育中,专业教育、思政教育的分离问题普遍存在,导致思政内容模式陈旧、教学方法低调,育人功夫不深,只能解决学生的基础思政道德问题。在落实“立德树人”的背景下,需在医学课程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素质教育,让学生学会正确的做事、做人,培育学生的顽强意志。再次,改传统封闭型为开放型。当前社会中的医学专业办学主体表现出多元化、社会化的特点,职业院校与企业、行业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医学专业教师要立足于该种开放式的环境,探索符合当前医学教学规律的教学方法,引入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让团学工作、党建工作、文明创建活动进课堂、进学校,将课程思政与社团管理、日常管理、宿舍管理等结合,打造出全面覆盖的思政教育格局,为学生提供多方面锻炼。最后,打造多元化教学平台。在信息化时代中,网络信息渗透至大学生生活、学习的各个层面,在课程思政的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这一条件打造出课程思政教育平台。网络中的资源丰富、信息量大,高职院校要将互联网作为实施课程思政的重要阵地,整合现行网络资源,将人文教育与课程思政充分结合。再者,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网络资源辨别能力,使之能够合理、科学的用网,通过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有机关系,了解学生所想、所需,关注学生成长实际。随着信息化教学水平的提升,在实施课程思政时,不能沿用传统教学方式,而是要从实际情况出发,与新媒体平台结合,强化人文教育、思政教育,让课程思政能够深入各个层面。

(四)构建“大思政”实践基地

课程思政的实施是一个复杂的内容,既对理论教学有严格要求,对于实践活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此,要挖掘各类思政教育资源,打造出共建共享的“大思政”实践育人基地。首先,发挥出学校与实验室的育人作用,教师要关注学生思想状态,主动发现问题,潜移默化渗透思政内容。其次,发挥社区基层实践育人作用,主动践行“健康中国”战略,在假期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基层服务,促进专业、实践之间的结合,如社区、医院的义诊活动,传染病防治义务宣传活动等。让学生参与此类实践活动,拉进了学生与患者之间的距离。再次,建设思政教育实践基地。协同多方资源,争取多边力量的参与,打造具有思政教育价值的实践基地,突破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实践性,尊重医学生主体作用,带领学生进入纪念馆、地方博物馆、红色教育实践基地、爱国主义基地等,领悟医学事业的神圣使命,以思促变。

(五)拓展课程思政育人渠道

课堂是医学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主渠道,在用好课堂的同时,还要积极拓展其他的教育渠道,形成协同效应。一方面,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的文化缩影,不同地区的高职院校,其校园文化具有明显差异,与其他院校相比,医学院要求高、学生学习压力大、治学氛围严谨,整体文化的建设也是传统、务实的。对此,应当以医学生后续发展为抓手,为其量身定制校园文化,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元的问题活动,发挥典型事迹作用,建设宣传栏,定期开展先进人物报告会,培育学生的优秀品质。另一方面,发挥出示范教育的作用,示范教育有正面的示范教育、负面的示范教育,正面教育能够起到激励、引导作用,容易引发学生的效仿,负面教育则可起到警示作用。具体来看,可引导学生学习身边的榜样,挖掘身边人、身边事的思政教育元素,发挥出共情效应,身边的榜样力量对于课程思政的实施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此外,高职院校可定期邀请相关领域的学者、专家来校做报告,与课程思政结合,使学生可从专家、学者的科研事迹中积累经验。另外,高职院校还要加强与兄弟院校之间的交流,课程思政强调协同发展,其教育成效会受到宏观社会因素的影响,综合类院校在社会学、哲学方面的师资力量过硬,有着丰硕的科研成果和成熟的实践经验,通过与此类院校的人文交流,可学习其课程思政实施的经验、做法,汲取成熟经验,也有助于拓展医学科研的视野,找到发展的新方向与新领域,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和学习满意度,共同助推医学教育课程思政的顺利实现。

三、结语

在高职院校中,通过课程思政,能够打破思政课教学的“孤岛”困境,让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同向同行,以顺利实现“立德树人”目标。医学课程中有着丰富的思政资源,在医学课程教学中,需挖掘各类思政资源,通过理论、实践之间的结合,为学生传递“科学研究精神”“医学职业素养”等思政元素,发挥出医学专业课的育人导向价值,实现价值引导、能力培育之间的统一。

作者:王露蓉 袁迎春 单位: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

高职教育范文2

对于高等职业院校来说,教学是其教育管理中最基本的内容,在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这种行为的有效性得以充分发挥。在现阶段,国家不断加大力度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建设,教学文化被摆在了十分突出的位置。基于高等教育普及化带来的深刻变化和对教育教学产生的重大影响,为促进先进教学文化思想的形成,使教育文化观念得以更新,各高职院校积极构建创新型的教学文化,为推进高职教育优质高效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普及化及对教学的影响

高等教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着不同的教育功能。目前,我国教育发展呈现欣欣向荣的发展局面,并且逐步由大众化阶段迈入普及化阶段,实现了大规模发展,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成为我国经济社会转型不断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源泉。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普及化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指高等教育系统扩充大量学员进入校园学习,在这一过程中,高等教育院校学院的入学比例很高,学生可以选择的专业方向很多。美国学者马丁·特罗将衡量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的标准确定为毛入学率,并将世界上的高等教育系统分为精英型、大众型、普及型三种类型,并由此得出高等教育必然走向普及化的结论,为后来对于高等教育的研究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方向性指导。相比之下,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内涵和功能要更加丰富和创新。在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本着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思想和教育机会均等的理念,通过更加多样化的教育形式,对学生进行培养和教育,从而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二)高等教育普及化对高职教育教学的影响

在国家和社会的重视下,普及化高等教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并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其与大众化高等教育相比,普及化高等教育的优势凸显,系统内部管理更加富有弹性,内部组织之间相互联系的紧密性增强,互动式教学理念和思想得到贯彻落实,使得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优势特性更加增强。在高等教育不断普及化的环境下,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数量不断扩大,基本能够满足各类型学院在职业发展方面的需求。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组织,是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机构的相互融合,是一个全新的高等教育类别,其中建立了高等职业学校教育机构、中职院校和普通本科高等院校之间的纽带关系。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系统已在各地区城市陆续建立,其中大部分都是高等职业学校。这是一个全新的高等教育结构,对我国高职教学事业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还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而不断深化,这就需要高职教育学校在建设的过程上要有特色,更需要在全新的办学理念指引下使教育教学与管理水平跃上新的台阶。高等职业兼容了高教性和职教性的特征,从其高教性的层面来看,要求高职教育必须履行大学的职能,从而建立起了高职教育职能的基本框架;从高等教育的职教性层面来看,高职教育办学的基本特征是将产业和教学融合起来,其培养方式的重要特点就是建立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2]。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担负着发展普及化高等教育的功能,这也是部分非传统生源的主要来源。与此同时,不管从办学教育的模式或是促进培养人才的模式等方面,高职教学都有了重要转变,而这些特点在课堂教学方面体现得尤为突出。在课堂教学价值导向方面,实现了由简单向多样的转变;在课程结构方面,完成了以老师或学生为主要对象到师生教育综合体的构建;在教学方式的重点方面,完成了由教法到学法、以小组学习与个体自主学习相结合的转换;在课堂交互方面,由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向老师与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转变,从而完成了在环境、信息上的多重交互;在课堂评价方面来看,完成了64科教论坛科技风2022年11月由标准化到多样化的转换。由此可见,通过对高职教育课程文化的深入探究,促进了教育思想和理论的创新,从而带动了教育水平的提高。

二、基于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教学文化理念

高职教育的教学是学校各项教育活动中居于中心地位的最基本活动,其重要性并不是单纯对于文化课程的学习,而是通过搭建学习的平台,为学生创造将来走向社会成功就业的条件。由于教学活动的开展离不开特定的文化环境,同样文化环境也会影响和制约教学活动的开展。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今天,教学文化对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会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这就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要肩负起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责任,对高职教育教学文化的任务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在实际工作中将教与学完美融合于整个教学文化之中。

(一)以教学文化为引领的教育理念

高职教育教学文化的构建,打破了传统教与学思维定势,将教学论和教学法的理论加以创新,从而使教学研究得以不断的发展和创新[3]。教学文化对于启发教师教学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十分深刻的意义,不仅包含了元教育理论研究的思想,同时兼具某种哲学的教育功能。对于教学文化的研究,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对于教育学问题的关注以及对于一些科研成果的理论分析,更应该多借鉴一些有关交叉学科的思维方法,以促进多元文化的融合。教学文化具有复杂性的特点,这就决定了它需要以多种学科理论作为基础支撑,将教育思想融入于教学情境中,并以此为依据对教学文化进行科学的分析,也就是说在对高职教育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关注高职教育教学文化,以此加强对教学本质的透彻理解和全方位把握,从而由静态教学转换为动态教学,推动高职教育教学文化的系统性、体系化研究建设,并在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实践和认识,促进高职教育文化的不断发展和跨越。

(二)培养模式以受教育者为中心

要想使高职教育的教学文化功能得以充分发挥,就必须注重对于人才的培养,使一大批技术过硬、思想境界高的高素质人才脱颖而出,为国家建设积聚力量。高职教育与普通高校对于人才的培养方向有所不同,普通高校是以学科为依据进行划分的,高职教育的培养方向则更多关注的是与产业经济和行业发展关系密切的,更加贴近人才培养的现实教育需求,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于特色专业人才的需求,从而达到资源优化配置和产需平衡的调配。教学是高职教育最重要的一项职能,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尊重和相信学生,建立师生间的对话沟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有意义的活动,从而形成学习共同体。在学习和探究的过程,学生自己总结自己出现的问题,自己评价自己所认识的一切,并且积极参与到同伴评价和学习中,促进自身和同伴的共同进步。

(三)以课堂为载体的教学改革创新

课堂教学是教师以班级上课的方式给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手段。在课堂的教学情境中,教师的课堂教授与学生的问答构成双边活动。课堂教学是学校课程得以落实的主要方式,学校教育会随着课堂教学而发生相应的改变。因此,只有创设优质的课堂,才能培养出优质的学生;只有课堂不断创新,学生才会有创新精神;只有课堂上的教学才能有创造、有进步,师生交流才会更顺畅,教师也才能在教学过程中获得成就感。课堂教学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作,它更多地表现为一组个体在一起探讨有关教学过程中相互影响的问题,从而有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将教育变成一种动态的和多方互动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的过程[4]。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教育和教学是有差异的,在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中,学科要素并没有改变,而是要使教学活动成为解答疑难问题和思想碰撞的场域,从而激发学生创造的兴趣和开放性思维的形成,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能够整体直观和系统的感知,并将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多方互动的探索和发展新知识的过程,以此调动学生对课程的积极性和责任感,从而实现了学习者对不同课程的融合与对创新能力的转化。为此,在教育教学的活动过程中,要积极探寻教师和学生之间交流的方式和方法,从而在课堂上实现有效沟通与互动,以此摆脱课堂的约束和局限,这就使得教师和学生对于学习态度的转变,在师生之间架起了情感交流的桥梁,跨越了传统师生之间沟通的障碍,形成了新型的师生关系,促进了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创新发展。

三、基于高等教育普及化的高职教育教学文化构建

当前,在高等职业院校教学体制改革逐步走向深化的过程中,其课程体系也随之进行了改变和更新,这就需要教学文化也要跟上发展的步伐,重点突出高等职业学校对于人才培养的宗旨和目标,在课堂上突出综合实践课程的地位,并创造一切条件促进其开发建设,在传统的课堂的基础上注重创新和创造,努力创设良好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文化氛围。对于高等职业教育新型教学文化体系构建,需要以哲学的整体观作为思想指导,从全方位、多视角予以考虑和分析,所以,教学文化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应在发展的过程中推陈出新,注重在多样性基础上的和谐统一,这就需要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思想,做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实时更新,并根据学生的教学反馈和教师的教学反思来调整课程内容设计,使教学过程和教学组织形式得到优化和变革,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促进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重对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突破传统课程的教学模式,一切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安排教学时间、教学任务等。为了促进高职院校教育文化的构建,广大教育工作者应积极献计献策,为高职教育开辟创新发展之路提供好的思路和合理化建议,使高等职业教育能够发挥教学实践方面的基础作用,最终实现更为贴近高职教育教学实际的文化重建。

(一)重建师生对话

与大学本科院校、中等职业学校、义务阶段的教育相比,新型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文化具有十分鲜明的特点,它更倾向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和对话,尊重和相信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将来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在新型的教育文化中,教师的教学并非简单地向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而是注重理念和思想的创新与创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实际教学情况转变自己的角色,鼓励学生自由创造性地发挥[5]。在内容设置上,要突出课程的多向性和启发性特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营造一种促进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探索的氛围,与学生进行有广度、有深度的交流,同时要认真专注地分析某些关键问题的细节,以此让教师和学生在探讨中体验到收获知识的快乐,同时也促进教学水平提升到一个新高度,促进学生进行积极的知识构建,从而将学生带入新的领域和高度。

(二)激活教学形式

在教学活动中不断激活教育形式,是教学文化的核心要素。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多强调的是学生对于知识的灌输与传递,从而忽视了充满生命活力的新型教学文化课程的价值。在教学组织活动中,学生们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个性和学习方式,很难用统一的规范和统一的尺度来对他们的学习质量加以衡量。因此,教师应该对学生因材施教,对于不同层次不同特长的学生按照某一标准进行层次划分,然后根据其特征实行差异化教育。当前,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模式进行人才培养的举措被各高职教育院校所推崇,这是一种创新的思想和理念,推动了高职院校教育文化的传播与创新。在这种创新型的教育模式下,学习者仅仅依靠个体的力量是很难达到最佳学习效果的,只有通过构建目标一致的学习共同体,学生之间互相协作互相配合,才能完成知识体系的完整构建,从而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要鼓励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个性化学习,促进学生的个体成长。个性化学习的教学理念就是要构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弹性教学模式,并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不断融入教研新成果,不断完善教学管理与保障制度,从而逐步形成基于校本文化的教学文化。

(三)创新文化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文化理念是教学文化的根本。当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会面临文化的选择。如今,职业教育迎来了发展的上升期,从国家政策层面,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高度重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已作为一项重要政策得到贯彻落实。但在社会文化层面中,职业教育老观念仍难改变,使得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仍然不高[6]。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因素就是高职教育教学的文化建设不足,而这与高职教学文化研究欠缺有关,因此高职教育的教学文化问题应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并采取相关策略。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定位是培养学生掌握实用的基础理论知识和高超的专业技能,使之在新型的教学文化影响下,具备良好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人格和团队合作精神,并且具备一定的抗挫折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对于新型人才的需要。

结语

在高等职业教育普及化的背景下,教学文化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功能与作用。近些年,国家相继出台了大力发展高职教育的新政策,有效加快了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发展的进程。为了进一步推进高职教育文化的构建,在教学理念和方法上应不断加以创新,重视师生对话,激活教育形式,稳步推进高职教育教学文化的构建,从而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型人才。

作者:许馨月 单位: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高职教育范文3

新时代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强调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高职院校要积极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其中劳动教育是立德树人教育的重要部分。高职院校要充分挖掘不同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劳动育人价值,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将劳动精神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在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还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劳动素养和德育水平。基于此,高职院校要从立德树人的目标出发,明确劳动教育被赋予的新内涵,以《会计信息化》课程为例,探究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立德树人视域下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内涵

内涵是认识事物和发展事物的基本出发点,科学的研究要严格把握内涵的本质上。在真正厘清“立德树人”和“劳动教育”的内涵之后,有助于我们积极实现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目标、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促进学生人格的成长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立德树人

新时代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要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开展教育工作。立足于人才培养和国家的发展战略高度,要从基本概念的深度与维度把握立德树人的基本内涵,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核心环节,贯穿与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优化整合师资队伍、学校各部门和校内外社会资源等,提升青年学生的道德意识、道德修养和道德实践,培养更多的有信念、有纪律、有品行、有作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劳动教育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上,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重新强调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将劳动素养也作为教育培养目标的一个同等重要的地位。高职院校学生的劳动教育是指通过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让学生参加劳动服务、公益劳动、社会实践等活动,从而锻炼、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锻炼学生的社会生存技能,为就业与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好新时代劳动教育工作,必须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聚焦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立德树人视域下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意义

首先,劳动教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路径,对高职院校教育意义重大,是高职院校开展素质教育的必备环节。因此,学校必须要充分地发挥劳动教育的作用,才能更好地推动学校、二级学院、各个专业教研室的整体教育目标的实现。通过一系列的劳动理论的教学、实践教学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劳动热情,发挥劳动精神,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运用知识,进而有效提高学生对知识应用的掌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其次,开展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是推进学生成长成才的必要路径之一。我国的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社会多元文化的冲击下,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也进入了深水区,人们基于新时代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分析劳动教育对青年人成长成才的独特价值,构建顺应他们的成长规律、兴趣爱好、个性特征、价值取向的新型劳动教育体系,探索更深层次的劳动教育价值认证,最大程度上发挥高职院校学生的个性特征、生命潜能。最后,劳动教育是培养成果考核的路径。立德树人的核心在于全方面发展学生的能力,不仅是体能发展,还有培养个人能力以及提升道德修养,最终都需要综合实践平台来检验思想心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帮助学生从实践中获得知识,在实践中健康地成长,是能够真实反映立德树人目标的培养情况。

三、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课程教育没有形成系统化的劳动教育体系

目前,尽管劳动教育被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但是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劳动教育的定位模糊、学科归属不明确、目标不清晰、评价体系不完善等,导致了缺乏对劳动教育的内涵、形式、方法和评价的深度挖掘,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科学性,进而无法有效地顺利开展劳动教育。劳动教育仅仅局限于劳动教育本身的课堂中,并没有在思政课程、专业课程中融入。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劳动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还是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开设的劳动课程数量远远低于专业课、文化课程的数量,劳动实践课程学时低于劳动理论课程学时。而且,很多高职院校理论课程的学习集中在大二或大三上学期,实习阶段都是安排在最后一学期,导致劳动教育课程未能及时更新,理论知识和实践课程严重脱节,影响了整体的劳动教育质量。另外,有一部分使用的教材内容已经严重滞后,不符合当前的社会形势。当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学生学习了这种陈旧的劳动理论知识,便无法为社会劳动提供帮助。

(二)学生对劳动认知情感有偏差、参与劳动教育的积极性不足

当下在网红风、泛娱乐化的风气下,这种走捷径、赚快钱、靠流量快速变现的浮躁想法潜移默化影响了一部分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导致学生劳动的个体能动性发挥不足,对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认知存在偏差,劳动情感不强,缺乏崇高的劳动情感,歧视一些体力劳动、机械劳动,认为劳动仅仅是获得报酬的一种谋生手段,被动地接受劳动,对劳动不够尊重、崇尚和热爱。由于这种被动的劳动行为,学生很少主动参与劳动,认为劳动就是日常打扫卫生、擦桌子等单一的、系统性不强的体力劳动,不能充分挖掘劳动的内涵,像志愿者服务、实习实训、服务型劳动等也都属于劳动教育的内涵。长此以往,学生逐渐丧失了劳动兴趣和劳动情感,未能充分挖掘劳动的意义和价值,与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因而很难有效地吸引学生的关注和参与,弱化了劳动教育的效果,使得学生的劳动素养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三)考核评价忽视了对劳动教育的综合考查

我国高职院校教育评价考核是以“三好标准”作为传统的标准,即从德智体三个方面考察学生的综合素养,考核标准不包括美育、劳动教育。而现在劳动教育已经成为高职院校的必修课之一,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中并未给予劳动教育足够的重视,缺乏劳动教育的评价标准和考核机制,考核的重点放在了专业课程、文化课程上,忽视了对劳动教育的综合考查。并且考核方法单一,并没有将专业课程教学、思政教育通劳动教育相互渗透和融合,直接导致很多学生不重视劳动教育,这是目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教学考核评价方面的突出问题。(四)高职院校教师教研队伍建设不足当前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课程并未都作为一门课程,劳动教育的内容分散在毛泽东概论、思想道德修养、党史等课程中,尚未形成系统的、科学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因此,多数教师为辅导员或者专门的思政课教师,没有专门的劳动教育教师和相应的劳动教育的研究团队,也缺乏相应的政策、人力、财力的支持,以致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重任落到了辅导员和团委身上。而且,部分教师自身本来对劳动教育的认知就存在偏差,甚至将劳动作为一种惩罚学生的手段,对受教育者缺乏正确科学的思想引导,在一定程度上误导学生对于劳动价值的理解,使劳动教育的科学性、顶层设计和长久影响力大打折扣。

四、立德树人视域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践的路径———以会计信息化课程为例

(一)立足立德树人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提升学生劳动行为的主动性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在立德树人视域下,明确劳动教育的本质内涵,密切关注学生劳动教育的思想引领,将立德树人和劳动教育紧密融合起来,引导学生夯实专业的劳动技能同时,也要培养崇高的劳动品德、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宣传劳动教育,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身体力行地参与其中。另一方面,以劳动教育为核心塑造校园文化,在学生生活的环境中渗透劳动教育,能够使劳动真正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提升劳动教育培育的成效。比如《会计信息化》课程是一门实践课程,大部分时间是在实训室上课操作,可以将实训室的软环境布置与会计信息化的业务流程相结合,将校园文化、专业课知识融合在一起的劳动专业课;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以主人翁角色参与建设实训室软环境和设计文化,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比如实训室的计算机桌面壁纸制作一些有关劳动教育的宣传口语,这样学生每次实训时都能接受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使得学生能够逐步透视到劳动教育的本质,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和行为习惯。

(二)加强顶层设计,引入劳动教育的新机制,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完善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1.坚持立德树人贯穿于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的全过程。新时代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提升到了同等地位,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准则,整合学校各部门、校内外的社会资源,主动搭建劳动教育的实践平台,将劳动教育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立德树人的培养体系中。比如在制定2021级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在培养目标中加入了劳动品德,在课程设置上专门开设了劳动教育课程。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江苏旅游职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积极挖掘校内外资源,结合专业特色,不仅开设了毛泽东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修养、创新创业、就业指导、社会实践等思政课、通识课,而且还开设了劳动教育这门课程,该课程由“理论教育”和“劳动实践”两部分组成,其中“理论教育”为16学时,“劳动实践”为16学时,分别都在第1~4学期开设,这样,学生在校期间的每个学期都能够接受劳动教育。在制定《会计信息化》的课程标准时,将劳动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中,如在思政目标中增加了“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良好品质”,在素质目标中增加了“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

2.优化教学评价机制,制定一整套量化评价监督体系。劳动教育作为一种综合实践育人手段,必须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论文、唯就业的顽瘴痼疾,牢牢把握劳动育人的教育属性。要制定科学的评估标准,明晰评价内容和考核项目,将尊重劳动价值置于评价首位,注重过程、关注情感、重视能85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第35卷第22期 总第332期力,构建学生、学校、家长、社会多元评价体系。因此,要制定一套科学的、全面的、规范的评价标准以此来监督考核劳动教育的实施过程和结果。比如《会计信息化》这门课程,在考核评价体系更注重过程化、细节化、碎片化,融入了劳动教育评价机制,对学生的劳动教育情况进行全方位、多元化的考察。细化到日常劳动行为规范中最基础的关闭电脑、鼠标、键盘、桌椅摆放整齐,到打扫实训室卫生,再到通过校企合作到实训基地实践训练。考核评价更加注重过程性考核,加入了生生评价、企业导师评价,通过这种全面的考核学生的劳动素养、劳动精神、劳动实践情况,来更好地强化劳动教育效果。

3.加强劳动教育教师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升教师的劳动认知和劳动素养。新时代高职院校要做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就需要将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形成协同效应。这就要求完善劳动教育教师教研队伍管理体系,建设一支专业素养过硬、政治素养够高、育人水平超高的师资队伍。学校层面可以建立校办、教务处、教研室三级监督体系,多种渠道培养劳动教育专业教师。比如《会计信息化》这门课程,专业教师在集体备课时,邀请学校的思政老师、校企合作的财务负责人参与备课,深入挖掘课程中的劳动教育形式和内涵,提升课程设计和活动开展的科学性、趣味性和多样性,重视对该课程的教学情况和劳动教育课程设置的检查和考评。

(三)注重专业教学和劳动教学的双向融合,规范开展多元化劳动教育活动,提高专业实践能力

在信息化的新时代,高职院校和社会要对人才形成新的认知,培养多元价值观的人才,高职院校在注重培育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加要重视培育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规范开展多元化劳动教育活动,提升专业实践能力。因此,高职院校是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场所。以《会计信息化》课程为例,这门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合作能力。一方面抓住“互联网+教育”的契机,充分利用多元化活动平台,如中国慕课、泛雅平台,以学生实际为出发点,浸润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情怀。另一方面,依托企业行业背景和市场用人需求,如江苏旅游职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结合本专业特色,与扬州交通银行金融服务中心、畅捷通软件公司等多家企业建立校企合作,通过整合各类校内外优质活动资源,搭建理论知识与实践运用的桥梁,强化劳动管理,丰富劳动内容,如引导学生在多平台活动中增强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意识、强化劳动责任感,进而提高劳动技能,并且发挥创造作意识和创新观念。

五、总结

综上所述,在立德树人视域下,为了帮助学生全方面、多元化的发展,积极推进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会计信息化》课程为例,厘清了立德树人、劳动教育的内涵,分析了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意义和现状,重点从加强顶层设计,构建新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完善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开展多元化的劳动教育活动,在其实施的全过程中彰显立德树人的育人价值,提升学生劳动行为的主动性,提高专业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熊杰,冯晓乐,余颉.立德树人视域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实践研究[J].绿色科技,2021(9).

[2]张宏燕,陈珊珊.新时代劳动教育立德树人的价值彰显与实践路向[J].当代教师教育,2021(9).

[3]杜梦红,杨静.立德树人理念下高校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探究[J].现代交际,2021(11).

[4]龚劲丹,吴家林,姚文英.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融入立德树人的实践探究———以宁德师范学院为例[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21(7).

[5]王杜,史亚丽.“立德树人”视域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现状及提升策略[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1(9).

[6]孙会平,宁本涛.五育融合视野下劳动教育的中国经验与未来展望[J].教育科学,2020(1).

[7]王洪贵.立德树人视野下劳动教育的功能定位及实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26).

[8]郑孝梅.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探究[J].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0(11).

作者:陈蓉 单位:江苏旅游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