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视觉艺术教学(合集7篇)

时间:2022-05-15 05:34:43
视觉艺术教学

视觉艺术教学第1篇

数字影像广泛普及

我在美院的多媒体专业给学生们上课,学生们从小接受美术教育,造型和色彩的基本功都比较好,动手能力也比较强,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对我们的教学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我们这个教学阶段,基本功已经不是主要的训练方向,更强调学生对各种新媒体的掌握和使用,强调训练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要让他们学会用新的技术、新的媒体来表达,做出好的作品。数字影像已经渗入各个领域,学生今后的就业和创作,肯定越来越离不开数字媒体。

高清进入课堂

最近我在给学生们上视频基础课,以前我们都是用标清的机器来给学生用,而最近我这里有了佳能XH A1之后,就带着他们用这款机器做了两部实验影片――《多重门》和《失忆》。对于囊中羞涩的学生来讲,可以有机会操作这么好的机器也等于是给予他们很大的鼓励:一方面机器本身的许多优点,使他们可以尽可能的做出专业性很强的作品,另一方面也是对他们要求的提高,鞭策他们更多地严格要求自己。

出众的产品设计

可能由于我是美术专业出身,对产品设计一直比较注意,在以前使用的标清DV当中,我曾经使用过佳能XL2,我觉得佳能的机器,从产品设计的角度来说,都是非常成功的。如今佳能的产品设计在HDV产品上得到了延续,机身由白红相间变成了全黑,更突出了专业高清的稳重和素质。

精确的焦点

我们这次的两部影片,一部是外景日光较多,一部是室内的夜戏较多,而且节奏也有所不同,室外的有很多戏是在楼顶拍摄,光线充足,室内的则光线昏暗。在使用XH A1以前,也使用过别的高清机器,素材采集到电脑之后,才发现高清的焦点容不得半点马虎,自动状态下偶尔出现的一个焦点不实都会毁掉整个镜头。所以在使用XH A1之前我仔细地查看了说明书。根据说明书的介绍,我找到了镜头遮光罩后面那个凸起的部分:一个很小的透明窗口,这就是新增加的Instant AF窗口。因为XH A1的尺寸定位在便携的专业HDV摄像机,所以用自动对焦的时候可能比较多,这就对自动对焦的反映速度和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实际拍摄中,为了焦点的安全,我们用光圈优先模式,将光圈稍微收小,这样夜里的戏就要打开3-6db的增益,不过还好,后期采集后发现噪点并不很明显,属于可以接受的范围。但是通过收小光圈增大了景深,又同时打开了Instant AF功能,对焦方式变被动为主动,焦点在不知不觉中精确地跟随主体运动,竟然没有发生一次失焦的现象,Instant AF对焦点的保障令人刮目相看。

高品质录音

我们的影片《多重门》有很多主人公在空旷室内惊恐而急促呼吸的镜头,这些镜头中声音是一个重要的表现手段,空间感很大程度上要靠声音来塑造,恐怖的气氛也要靠声音来传达。我们使用外接话筒到机器的卡农口上记录声音。

丰富的操作模式

我的学生,都有数码相机的使用经验,其中大多数人经验比较丰富,很熟悉相机上的各种曝光模式,比如光圈优先和速度优先。佳能XH A1像以往的佳能专业摄像机一样,继承了曝光模式拨盘的设计,学生们可以很方便地确定光圈优先或是速度优先,这样对景深和曝光时间都有了很好的控制:在拍摄人像的时候,旋转模式拨盘到AV模式,可以很好地控制景深,而在拍摄有电脑显示器或者电视屏幕的时候,将拨盘旋转到TV模式,可以有效地减少被拍摄屏幕闪烁或滚动的现象。这样基于手动控制的自动曝光,既保证了效率,又实现了对画面的良好控制。从训练美术类学生对影像器材的理解这个角度来说,要比传统广播级摄像机的全手动设计要实用的多,这才是真正的从根本的影像原理上理解影像控制。学生们使用过这些拍摄模式之后,会更好地理解画幅、景深、光圈、速度这些概念和它们对控制画面所起到的效果,对今后他们的影像拍摄工作和艺术创作都非常有好处。

视觉艺术教学第2篇

对于现代美的形式规律要有较透彻的了解,对现代视觉构成的法则如聚散、韵律等要有足够的心理预期的感受能力。没有这些基础知识做铺垫,对视觉抽象形的创意构想就很难实现,这也是我们在实践教学中应着重解决的问题。

着力加强视觉艺术赏析是实践教学的前提

视觉艺术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要得到充足的体现,就应该让学生多看、多想、多思。多看,能让学生明确和规范视觉平面语言的表达形式;多想,能让学生体会创意的奥秘;多思,能让学生有更多机会触及创意思维的灵魂,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学生具有形式美感的眼光和时尚的审美观。这是目前大多数综合类大学视觉艺术基础课程设计中所欠缺的。笔者于2012年的5月分别到天津、北京两地的综合类大学进行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研讨,包括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在内,都在对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进行着不同程度的改革。部分院校对传统的素描、色彩等造型基础课程进行了名称与教学内容上的改变,有的称为“视觉基础科目”,去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全因素光影素描、色彩的写生与临摹,取而代之的是具有现代形式美感构成的视觉语言的训练。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在教授本课程之前,教师给学生推荐大量的设计书籍来阅读,包括设计的发展史、视觉语言的构成形式、国内外设计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大家、流派、设计风格、代表作品等,让学生对视觉语言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后,再进行分组讨论,总结出学习心得体会在课堂上进行阐述,教师进行条理性的课堂总结、归纳,从而扩大学生的眼界,提高欣赏水平,为后期的专业课学习开拓思路,储蓄力量。

合理安排调整授课内容

如何更好地讲授视觉艺术的“基础”课程,笔者下面以素描与色彩教学为例来说明。

(一)素描教学实践

1.黑白表现手法的概括与提炼是视觉平面化基础训练的首要科目之一,与传统素描教学的区别在于视觉语言的平面化;相同的地方在于都是视觉语言的造型基础。在教学实践中以人物形象为主,避免概括时对形象的造型流于形式。主要由以下三点组成:(1)石膏人物黑白分析训练,摒弃灰调,以黑白概括对象,以明暗展现形象,石膏像作为绘画训练的基本内容,初学者对其都较为熟悉,大家对其造型特征也比较明了,用它作为训练的内容,可以较好地把握其内外轮廓的特征,为进一步概括提炼对象的特征提供有利形式,同时石膏的质感也有利于黑白形的提练,建议给石膏像打上灯光,这样更有利于黑白形的概括。(2)灰层次的平面化训练,笔者建议选用老年头像写生(中老年男性或女性)的形式,选取中老年形象作为训练的对象,能够使画面层次丰富且分明,面部的沧桑感能给学生带来岁月的印痕,使视觉语言更加丰富。对人物平面视觉化处理时,要突出人物个性,适当夸张变形,使其个性特征更加形象化。(3)人物半身像或全身像,以青年男女作为研究对象来强化肢体动态平面化语言的表现。视觉平面化的结果是为了更好运用到今后的设计当中去,而对于人物的形象化概括又是运用最为广泛的,因此对人物肢体语言的概括与提炼是授课时的重点也是难点,可适当增加课时量,让学生得到充分的锻炼。

2.教学实验、实训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点:(1)作品分析(名作赏析):强化平面语言的表现,突出视觉的平整性(展示优秀的课堂习作与大师设计图稿)。(2)材料与技法的演习实践:黑色水粉颜料加水调和。(3)完成作业:四开,留边,强调视觉化语言的协调性适合展示风格。3.教学重点、难点主要体现在如下四点:(1)黑白形的获取:受光与背光。(2)造型的准确性与概括性。(3)黑白的聚散对比。(4)画面的形式感与抽象意味。

视觉艺术教学第3篇

【关键词】视觉文化 视觉艺术文化教育 摄影教育

在科技视讯的时代,文字已经不是人们认知世界的唯一媒介,影像也已成为信息的重要载体,影像文化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影响人们的价值观。笔者认为,在视觉文化的视域下,现代摄影教育不能再一味只强调器材的使用和技法的熟练,而应重视生活周遭事物与摄影教育的关联。

一、视觉文化的定义

视觉文化,这一名词由“视觉”与“文化”组合而成,是指有关视觉的文化现象。“视觉”指的是对于视觉产物的关注,“文化”则侧重视觉产物的产生、传播及使用情况。视觉与文化之间存在着双向的关系,影像通过视觉的表达与呈现,能形成一种文化,而文化也会影响视觉影像的呈现方式。我国台湾学者赵惠玲从其他学者对视觉文化所下定义的共性中总结出三点来解读视觉文化:1.将“视觉影像”视为视觉文化探索的“起点”,强调以视觉影像为始点向外连结,追索将影像“视觉化”的个体及社会脉络背景。2.视觉影像的影响力取决于观者的视觉性,因此视觉文化不只关心影像的产生背景,更关注“观者心态”(spectatorship)的探究。3.视觉文化着重视觉性与日常生活的实践,强调将视觉范畴从纯艺术扩增到日常影像。①可见,视觉文化将传统艺术的范畴扩大化,不再局限于定义狭窄的精致艺术,而是延伸至人们每日生活的一切影像,并在研读视觉影像时要研讨影像背后的社会背景及观看者观看影像时产生的心理反应。

沃克·普查林把视觉文化划分为纯艺术(fine art)、工艺/设计(craft/design)、表演艺术与景观艺术(performing arts and arts of spectacle)以及大众与电子媒体(mass and electronic media)四个领域,视觉文化研究已成为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后现代的氛围下,艺术表现的内涵也有了新的意义,开始强调作品与社会文化的脉络关系,而非只是艺术品本身,视觉文化讨论的焦点则强调视觉如何创造意义。

二、视觉文化艺术教育

在读图时代,解读影像及探索影像背后含义的视觉文化思潮逐渐受到艺术教育界的重视。“视觉文化艺术教育”(Visual Culture Art Education,简称VCAE)一词最早是由学者保罗·邓肯(Paul Duncum)提出的,他主张应以视觉文化作为艺术教育新方向。认识影像再现的力量、研究文化认同的形成、解读创意产物的功能、了解视觉叙述的意义,并对科技盛行进行批判检讨都成为视觉文化艺术教育新增的议题。美国艺术教育者克雷·弗里曼(Kerry Freedman)认为,教导学生影像的力量,以及影像的力量所带来的高度自由与责任,是艺术教育一项根本的责任。保罗·邓肯认为,视觉文化艺术教育的重要目的,是必须以学生日常生活经验与文化影像教学为起点,而不再只强调传统的艺术。视觉文化的学习,是一种“看”及“如何看”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建构出个人的态度、信念与价值观,进而教导学生批评思考,以建立正确的价值观。②

传统的艺术教育大多着重绘画领域,而甚少研究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影像,在目前这个纷繁复杂的视觉文化时代氛围中,视觉影像的影响力日益强大,视觉艺术课程必须有所改变,注重提高学生自身思辨能力,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他人的看法。视觉文化艺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在判断影像意义时,应采取批判的策略,寻找有形作品背后无形的内涵及所传达的意义,使学生具备独立思考、批判视觉文化形象的能力。

三、视觉文化艺术教育概念融入摄影教学

在视觉文化艺术教育中,摄影教学扮演重要角色。摄影结合网络造就多元且极具渗透力的影像文化,不论是平面媒体还是互联网络传媒,都迅速且不间断地向大众传递着各式各样的影像信息,视觉影像在不经意间早已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左右人们的判断。为了更好地解读、判断影像背后的社会含义,避免学生对影像信息全盘认可接受,造成理解的偏颇,摄影艺术教育者应在课程中引入视觉艺术文化教育的概念,教授学生如何正确解读影像,并在教学过程中拓展过往精致艺术的教学内容,纳入生活影像的欣赏与解读,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的脉络,引导学生审视影像对自身价值观的影响。

(一)扩展教学内容范畴,从经典摄影作品至生活影像

克雷·弗里曼(Kerry Freedman)曾在视觉文化研究中指出,艺术图像对学生而言具有宗教、经济、政治等信息,但也仅仅说明了人、事、物等信息,反之,学生却认为大众文化的视觉图像对他们而言是具有影响力的,且会试图了解甚于鉴赏艺术作品。可见,生活影像相对精致艺术的教材内容对学生而言是更有吸引力的,且这种影响力是不容小觑的。因此,要调整摄影作品鉴赏课的内容,将对生活影像的鉴赏纳入教学内容非常重要。

摄影影像存在于人们生活的点滴之中,它并不特别,是人们一直切身经历的东西,但并非所有的生活影像都适合成为教学内容,正如保罗·邓肯强调的,每天的日常生活影像只有在其能建构并传达人类态度、信念及价值观时,方具备成为视觉文化研究题材及教学内容的条件。因此,在摄影教学过程中,对日常生活影像的选择需更加谨慎。

(二)摄影教学应贴近生活

摄影不仅仅是按动快门,留下一张照片,它可以成为一种贴近生活的文化载体,更能成为人们观看小生活、大世界的一扇窗。相对于水彩、素描,更容易操作的相机也更贴近人们的生活。摄影除了随意的生活记录外,如,能透过机器的辅助,延伸人眼的观察和手的记录,拓展个人的生活观察,其社会意义远比纯图像美学的成就更高。③因此,不论是指导学生通过相机的取景框对生活中的事物进行观察、记录,还是教授学生了解影像的意义,进而从摄影创作中聚焦生活点滴,都是摄影教学的意义及价值所在,而这也是与视觉文化艺术教育重视学习者对影像意义的探索、重视课程与生活的连结相呼应的。

(三)重视摄影作品的影像解读,建立批判性思考

保罗·邓肯认为,视觉文化最重要的是人们如何诠释、解读视觉影像的意义。影像解读的意义,不仅是影像本身的特质,同时也存在于真实的社会背景中、影像与观看者的关系之间。作为摄影教育工作者,在引导学生探讨影像艺术作品的形式风格之外,也应该尝试让学生探究影像作品之外的文化关怀与社会脉络背景分析,让学生在鉴赏摄影作品的同时,将关注的触角延伸至影像背后的社会意义,在学习中加深对社会文化的了解。另外,在影像解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与批判的能力,从影像中认知影像所处的社会、经济、政治背景,进而使学生能更深入地了解现实社会与他人的处境,由此产生关怀他人的态度,养成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格。

注释:

①赵慧玲.视觉文化与艺术教育[M].台湾:台北市师大书苑,2005:23—24.

②Duncum.P.Visual culture.Development,definitions,and directions for art education,2001:101—102.

③游本宽.学拍照?还是学摄影?[J].美誉,2008:161,74—79.

参考文献:

[1]赵慧玲.视觉文化与艺术教育[M].台湾:台北市师大书苑,2005.

[2]reedman.k.Teaching visual culture[M]. Teachers College Press,2003.

[3]嘉宝.摄影记录的真实[J].摄影天地,1997.

[4]初熹.迎接视觉文化挑战的美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视觉艺术教学第4篇

在特殊教育艺术设计中,视觉符号通过图形语言的传播,控制课程相关的信息,把视觉符号的各个因素按特殊教育艺术设计教学的要求,进行有机合并,并通过图文并茂的画面,令聋人学生敏感的视觉感官受到强烈的视觉刺激,充分弥补了在听觉上的缺陷。使艺术设计教学内容生动活泼,从而激发聋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极佳的教学效果。例如,一个特殊教育专业的平面设计教师他在上字体设计、宣传册设计、标志设计、图形创意等这些专业课程时,可以把在自己的课件中多放一些相关的视觉符号来索引本门课程,在案例分析时把其中的视觉符号让聋人学生进行交互学习,谈谈他们的心得体会。而这时教师会发现在聋人学生所设计的宣传册中亮眼的视觉符号带领观者进行观看。在字体设计中的创意自己联想,视觉符号让他们思路活跃和记忆深刻。很显然,视觉符号对于特殊教育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应用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2视觉符号在特殊教育艺术设计教学中应用的特点

在特殊教育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目标中,特殊教育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主要强调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提高视觉思维能力。能够运用视觉符号进行艺术创造,能够对艺术作品进行欣赏,能够掌握艺术的发生、发展规律,并能够对其进行恰当地理解和分析,以及对视觉信息的主动探求能力和方法。

2.1视觉符号的应用有利于激发聋人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特殊教育艺术设计教学中视觉符号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让聋人学生更直观地看到、了解到相关的艺术设计专业中的知识以及在今后设计中的应用。例如,在视觉传达专业和环境艺术专业的教学中多采用视觉符号来引导聋人学生的学习,能有效地激发聋人学生对于此专业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在教学中需要通过实践的方式进行探究性的学习,真实的情境能激发聋人学生主动探索、互相交流来提高对专业知识的获得。在艺术设计教学中,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将不同的学生进行分组,利用每个人对图形、色彩以及对美的不同感知能力进行教学,课堂上,PPT展示图片,让聋人学生看好,并记住,然后闭上双眼,教师关掉投影仪,让聋人学生通过刚才看到的图片进行联想并在纸上描绘此图形。让聋人学生画好的图形或图像到讲台前面来展示给同学们,同学对此作品进行讨论,加强班级凝聚力以及感知力。激发聋人学生的学习兴趣。

2.2视觉符号在特殊教育艺术设计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视觉符号是最直接的外部刺激,对于聋人学生的学习能起到积极作用。人类获取外部信息83%来自于视觉,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获取知识甚至高于90%都是通过视觉获得的。由此可见视觉的重要性。而视觉对于聋人学生来说,是他们获取艺术设计知识的唯一途径。视觉符号在特殊教育艺术设计中不仅有利于聋人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而且也有利于激发聋人学生的创造性。

3视觉符号在特殊教育艺术设计教学中应用的发展趋势

视觉艺术教学第5篇

关键词:美术教学;流行视觉艺术;兴趣;渗透

一、美术课堂教学需要流行视觉艺术元素的加盟

1.流行视觉艺术的“热”VS经典艺术的“冷”

21世纪被称为“读图时代”。图形图像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卡通、动漫等流行艺术形式随着各种媒体渗透在学生生活中。漫画多以学生生活为原型,人物外形靓丽,加入体育或魔幻或架空历史等因素,对青少年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只要是和孩子有关的一切商品,几乎都打上了卡通漫画的印记。相对于孩子每天接触到的充斥着流行艺术元素的各种媒体,经典艺术氛围相对淡薄。一些中小城市中除了博物馆、书店,经典艺术难觅芳踪。学生看到的大多是印刷品,经典艺术氛围的相对淡薄与流行艺术发展的如火如荼形成了鲜明对比。

2.动漫等流行艺术能很好地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法国思想家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

卡通、动画迅速得到少年儿童的青睐,究其原因:一方面孩子被其或夸张可爱、或唯美的形象深深吸引,产生审美的愉悦;另外,成功的动漫作品,其故事情节往往非常吸引孩子。实践证明,流行艺术确有其成功之道。《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显然,对于美术课堂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的联系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将流行艺术元素渗透进美术课堂教学,学生能够更有趣、主动地学习;将流行元素渗透进美术课堂也正是课程资源开发与课程拓展的一个途径。

二、在美术课堂中整合流行艺术元素的几点思考

1.在美术造型领域教学中渗透流行艺术元素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从尊重学生的兴趣和感受出发,用学生喜爱的内容去教学,即可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也可使教育资源丰富化,让学生参与到课程资源的开掘和建构中,教师和学生构建学习的共同体。

如:在“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线条、明暗、色彩、空间、构图,有着如此丰富的美术语言。我们可以在这些内容的学习上与动漫等流行艺术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主动尝试探索各种造型方法。以线条为例,动漫卡通以其流畅优美或富于节奏的线条给我们带来了美的视觉享受。学生对于卡通的优美线条是十分崇拜的,完全可以将好的作品引入课堂之中,或让学生自带作品,在不同风格的动漫作品中分析线条,分析色彩,分析构图,分析比例,很自然地就将流行艺术元素渗透到了美术的课堂教学之中,同时也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

2.在欣赏课中结合流行艺术元素

美术欣赏课中有许多优秀经典作品与学生生活相去甚远。在教学中,可以尝试以动漫卡通作品为媒介,通过挖掘卡通动漫作品中出现的优秀经典艺术元素,引导学生把他们已有的认知素材和优秀经典的艺术作品相联系,拉近距离,增加亲切感。

如:在古希腊雕塑建筑艺术欣赏中,古希腊的神话传说和诸神形象的造型似乎很遥远,不同的文化、审美会产生审美差距。有学生就觉得维纳斯不苗条不美。比如,漫画《圣斗士》其内容就取材于希腊神话。学生很熟悉的那个女神形象就是借鉴了希腊古代雕塑家的《雅典娜女神像》。在教学中就可以此作品为线索,通过作品形象与雕塑形象的比较,让学生有兴趣去主动学习。优秀的经典艺术是流行艺术作品孕育产生的沃土,在那些优秀的流行艺术作品中,我们总能或多或少地发现经典艺术所产生的影响。善用这些因素使学生更好地去感受和理解优秀的多样化,更加热爱经典艺术,从而更好地提高自身艺术素养。

3.在综合探索课中探究流行艺术元素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通过美术学科的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活动,学生应达到:认识美术与自然、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文化、美术与科技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性、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并以各种形式发表学习成果。”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进行主题式的想象、创作和展

示。如在服装设计课的教学中,学生创造的形象大多就是他们所喜爱的漫画形象,设计展示的过程就像在欣赏一场动漫秀一样。学生对于流行艺术的这种热情只要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将课堂教学与其有机结合,就能激发孩子的创作热情。

4.在美术课中回味中国优秀民族动画艺术

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动画艺术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巅峰。《大闹天宫》《九色鹿》都从经典艺术中吸取营养,创造了富有浓郁中国艺术美的动画艺术。我们的中学生从本土化、民族特色的卡通、漫画作品中感受中国优秀艺术。在美术课堂上,有许多可以引入中国优秀动画艺术的时机,《牧笛》《小蝌蚪找妈妈》《鹬蚌相争》都是优秀的水墨风格动画片。《九色鹿》取材于敦煌壁画,《鹿王本身》《火童》是蜡染艺术风格的再现……资源如此之丰富,是教师提高课堂丰富性、生动性的很好的素材。

作为一种课程资源和教学策略,将流行艺术元素引入美术课堂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很多的教师正在积极尝试。美术教学只有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才能更好地体现美术学科的价值,学生也将更加热爱美术的学习。

参考文献:

[1]义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2.

[2]王大根.“读图时代”的美术教育.文汇报:教育家,2003-11.

视觉艺术教学第6篇

〔关键词〕视觉;文化;摄影

一、摄影的发展

摄影的发明源于人们对“永久保存影像”的向往和坚持。早期透过针孔成像,人们能将眼前所见景象在暗箱中再现,但影像无法永久保存。之后,配合光学技术及化学材料的改良、尝试,终于在1839年确立达盖尔摄影术,该年被视为摄影术发明年。从此,摄影开启视觉文明的新页,不管是在生活或是艺术领域,都较为深远,直到现在,摄影已成为当代普遍且重要的艺术创作形式之一。

二、摄影特性

摄影兼具科学与艺术性质,其与绘画材质不同,可归为工具机械性、复制性、写真记录性这三种。(1)工具机械性摄影一词的英文翻译———Photography,是希腊文Pho(光)Grapho(描绘)的结合字,也就是利用光来描绘的意思。任何景物被看见都是因为光的反射,聪明的人类想到利用针孔或透镜来聚焦对象反射光,并利用感光材料将反映的影像留存下来。当人们发现化学材料———溴化银与暗箱中的投影产生化学反应,顺利地将影像保留下来,这样光学和化学的结合,促成了摄影的发明。罗兰巴特表示:就技术而言,摄影正位于两种完全不同程序的交汇口:一是化学程序,指光在特定物质上的作用;二是物理程序,指影像透过光学装置形成。摄影比起其他视觉艺术媒介,与科学有更紧密的关联。摄影不同于绘画的手工性质,没有一笔一划展现个人情感、思想的笔触传达画者的情感与个性,是独特、有机的线条,但摄影作品若非经过后期处理,其成像是单纯相机质地,是一个机械技术图形,因此,许多摄影师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去除机械复制的性质,如在底片上进行刮、画,在照片上涂抹颜色,试图减低摄影机械性的冰冷感觉。然而摄影独特的机械性质也是有其独特的特色,像是瞬间捕捉、全域清晰等,是手工描绘作品所没有的特质。当摄影从光学走入数字化,不只是相机的影像载体从底片转化为感光元件等结构上的不同,其作品形式也由纸质相片,变成数位影像及动态的影像等丰富的样貌,而且随着工具和技术改良,其工具性格越来越显著,在操作上,数位相机更加人性化并且容易上手,能够立即浏览,自由选择套用不同的场景模式,甚至有自动搜索脸部对焦、美化肤色的美颜相机,摄影越来越简单、容易,但也更工具化。(2)复制性“摄影师艺术形式中,最适合机械复制的一种,因为连复制照片的印刷术都是摄影的应用。”(陈雪圣,1988)。摄影便于复制的特性,在过去可以透过照片和印刷术流通广大,其复制的方式很多,透过光学放大成相片,也可以使用影印将影像列印出来,甚至可以透过印刷机器大量复制,以广告传单、报纸、书籍的形式渊源流传,而当今数位摄影更可以透过网络媒介达到瞬间复制、分享、传播的境界。若以一项传播工具而言,摄影的复制性打破了艺术作品的单一性,卻也走出了艺术碍于时间、空间、经济能力因素,只有少数人能亲眼观赏的局限性。摄影作为一种艺术的创作媒材和技术,其复制性是便于操作“挪用”和“拼贴”手法的,可轻易把不同时空的影像复合成一体,古典和现代可以同时存在,理性和浪漫也可以共存,摄影的复制特性,促成了一个崭新的、更自由的后现代艺术创作形式。(3)写真记录摄影完成主要在按下快门的一个瞬间,与其他描绘工具比较,少了材料感,几乎所见即所得,对于事物写实的记录成为摄影的原始本质,也是被摄物“曾经存在”的证明。在摄影尚未发明前,人们请画家来描绘肖像,但摄影发明后,相片渐渐取代肖像画,成为人们更信任的方式,1840年画家paulDelaroche(1797-1856)第一次看见达盖尔式照片时说:从现在起绘画已经死了!摄影卓越的记录性对绘画界造成强大冲击。相对于绘画和文字叙述,摄影的写真影像提供给人类珍贵的一手资料。工具性、复制性、写真记录性三者是摄影有别于传统绘画的特殊性质,但摄影也跟传统绘画一样,作为一种艺术表现的“创作”空间。从画意摄影、现代摄影、超现实摄影、后现代摄影灯不同流派一路走来,摄影也表现了摄影家的创意,在当代艺术创作中占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

三、视觉文化艺术教育

随着科技的发展,影像文化已渗透到日常生活,并影响我们的价值观。在视觉文化的氛围之下,后现代艺术教育不在强调技法的熟练或媒体材料的学习,转而重视生活周围事物与艺术教育的关联,以及对各式日常视觉影像的思考与解读,如何将视觉文化与艺术课程融合,是艺术教育工作者的任务之一。视觉文化从字义上来看,应该包括视觉与文化二层面的含义,简明的说,应该是“文化”显现在“视觉”形式的层面,可以称为“视觉方面的文化”,其中概括各种视觉影像与意义,即视觉影像所客观存在有属性及其可能衍生的意义。当代的艺术教育主体是学生,教学内容是从环境发掘,课程因与生活环境相连结,兼用不同以往的视觉文化教学策略,开拓更符合学生需要的艺术教学课程,以激发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主体性与自觉,从表面粗浅的认识进入到深入体验生活状态,形成高次元的创造力与判断力。

结绳记事是文字尚未发明前记录历史的形式,后来文字取代结绳,开始以书写的方式记录下国家大事,皇宫和民间也以鱼雁往返的书信方式传递讯息,利用文字将事情的细节一一阐述说明。可以说,文字是早期人与人沟通的主要媒介,然而文字是需要经学习才能理解的,而观看却是张眼就能完成。小孩先学会辨识,才学会说话,文字的发展需要经过学习而来,但张眼既能识物,眼睛是灵魂的窗户,透过双眼接受讯息,虽然听觉、触觉也是我们经验外界的方式,但日益增加的视觉影像更对形塑我们的信念和价值观有决定性的影响。一张影像所能隐含或传递的讯息包括三个层面:(1)摄影现场的故事剧情、事物分类的标签。就是一般人观看影像时,在意识层面上,能够直接看见的内容。影像所携带讯息的内容,只有单纯的意向表面所代表的意义。(2)视觉元素及其结构对视觉感官单纯的刺激,是任何视觉艺术作品所共同具备的内容。(3)影像的符号性意义:是影像可以用最少的视觉刺激,提供最丰富、深刻的视觉讯息部分。第一层提到的是直接看见的内容,单纯表面的意义,而隐含意则是第三点影像的符号性意义,是隐藏在影像符号背后的深刻讯息,像是文化上的、社会上的、或是一般认知上的特殊涵义,必须依据影像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意识形态来解读。因此,解读影像必须对影像的内容进行深入的了解,才不会忽略影像本身所隐含的意义,而且也要关注影像作品的形式美感,那也是影像作品值得欣赏的地方。视觉文化艺术教育是基于“眼见不一定为真”的基础上孕育而生的,所以教育者引领学生对影像进行深入探讨的时候,需要避免被影像的表层意义盲目牵引,在影像解读上,必须要对于影像创造者的意图与影像文本的意义做进一步的了解。影像的意义并非摄影者在按下快门的那一刻的感知,也跟被摄物在所属社会认知下发散的意义、观赏者自身背景等有关。正如邓正清提出:摄影影像的真实意义是由现实世界、摄影者和观赏者所综合而成。因此,培养学生在面对生活中的影像时,能反省自身、检视自身的意识形态,然后构建自身的主体性、产生自我认同,表现自主,乃视觉文化艺术教育融入摄影教学中的主要目的。而目前由于缺乏引导,学生常忽略视觉影像本身的意识形态,也无从理解为何需对寻常的视觉影像进行质疑,更加不知道如何解读影像背后的意义,可见视觉文化艺术教育对现在的学生而言,的确有实施的必要性,不仅只有学生会忽略影像对自身价值观的影响,对艺术教育工作者而言,如果对影像讯息没有批判思考、没有怀疑的态度来检视生活所见影像也不可能发展出适当的视觉文化课程。

作者:范玲 单位:上海立达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吴莉君(译)《.观看的方式》.JohnBerger著

[2]李文吉(译)《.记实摄影》.ArthurRothstein著

视觉艺术教学第7篇

关键词:传统民间艺术;视觉传达艺术教学;应用

民间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领域的一大分支,是一种劳动者为了满足生活或审美要求而创造的一门艺术。不同地区的民间艺术有不同的特色,所以目前社会上的民间艺术具有多元性,这种多元性就使得视觉文化有了新的生机和张力。由于民间艺术多元化,内容丰富,内涵深厚,众多艺术家都在民间艺术中寻找视觉传达设计的灵感,将民间艺术融入在视觉传达设计中,两者相得益彰,广受社会一致好评。

一、民间艺术应用到视觉传达设计教学的意义

1.有益于传承民间艺术

传统民间艺术是中华文明一代代积累下来的财富,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世世代代的结晶,民间艺术深入到中华人民的各方各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价值观。传统民间艺术内容丰富,灵活多变,蕴含了中华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也彰显了传统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然而随着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快节奏生活往往容易使大城市人群遗忘掉这些宝贵财富。因此教师在视觉传达艺术教学中应承担起传承传统民间艺术的重任,弘扬传统民间艺术的文化,教育学生积极学习传统民间艺术。

2.有益于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的教学

在世界全球化大背景下,视觉传达艺术教学要积极的融入传统民间艺术,将传统民间艺术作为作品导向,在设计作品过程中不断创新与发展,探索出更好的民间传统艺术与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相融合的方式。这样不仅能将民间艺术的内涵在世界面前彰显出来,还能丰富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作品,使作品更有历史文化底蕴,更具有民族特色美感,避免视觉传达艺术作品单一化。

二、民间艺术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

1.民间艺术表现形式的应用

民间艺术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丰富而不失美感,这种多元化的表现形式带给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了无穷尽的灵感。这些表现形式应用到视觉传达设计中一方面能给予作品冲击力,另一方面能激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创新。例如,黑龙江民间艺术的表现形式常通过夸张手法,象征意义来表达作品灵魂,具有典型的萨满文化的特点。将黑龙江民间艺术的夸张用于视觉传达设计中,浮夸式的作品往往受到大众青睐。

2.民间艺术造型手法的应用

学生设计作品时往往不知道如何下手,对作品结构没有很清晰的轮廓感。在教学中,让学生们学会从民间艺术中汲取灵感,运用民间艺术的独特性从而设计出丰富而完整的较原始的富含中国本土文化特色的作品。例如,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们先欣赏《万花开》,《福寿禄》等绘画作品,分析探讨出这些作品的特点和艺术造型手法,再让他们试着将这些艺术造型手法运用到自己的设计中去,将蝙蝠寓意为福,将鱼寓意为余等。这些象征手法,夸张手法等都对学生设计过程具有指导性意义,可以使他们拓宽自己的思维方式,掌握一些表达艺术技巧。

3.民间艺术图案的应用

大众欣赏和审美感知的最直接的艺术形式是图案,在视觉传达艺术设计教学中图案设计是最基础的内容,图案能够直接完整地表现出所要传达的信息内容。在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课中,《基础图案》是一门基础课,这些基础课目的是教会学生熟练掌握图案基础理论,学会多种表现艺术技巧,使他们熟悉如何设计图案造型和色彩,以及如何运用规律来表现艺术。例如,在教学中,首先使学生们仔细观摩一些民间剪纸画后,尝试拷贝出剪纸画中的图案,让他们对剪纸画中的图案有初步的理解认知,如植物,人物,事物等。在不断揣摩后,学生们对图案设计有了自己的独特见解,这时让他们尝试对这些剪纸画中的图案进行变化,比方说变化图案结构或者图案主色调等,让他们在作品中表达出自己的独特观点。这一种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学生设计能力,运用色彩能力,表现自我能力,更深程度地使视觉传达艺术设计教学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4.民间艺术内涵精神的应用

视觉传达艺术设计对于学生来说的一大难题是学生很难找到作品的灵魂,难以设计出有灵性的作品。对于艺术设计来说,如果能通过作品传达出一种情感,使观赏者能在作品中找到共鸣,那么这件作品就是处于较高境界的作品。“艺术的成功在于有根”,有根的作品往往从情感基石中萌发。视觉传达设计的根源在于传统民间艺术,这种传统艺术始终处于大众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没有分离开的状态,富含独特的韵味与灵感。这种“母形文化”给予视觉传达艺术设计者以原始精神内涵。只有富含情感的作品才是能打动人的作品。例如,祥和是民间传统艺术的一大内涵,这种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安宁表现出团圆,平安等内容,这些精神都是现代社会所追求的,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也是艺术作品永恒不变的主题。如慈母绣衣图中,慈祥的母亲手中一针一线密密麻麻地落在即将远行的儿子的衣服上,这一针一线不仅给了儿子安全感,更是给了儿子情感上的冲击,可谓“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可见,将情感赋予在作品中,能使作品具有强烈感染力,使作品不仅仅是一个作品,更是表达情感的一个桥梁。

5.民间艺术“意象”的应用

视觉传达设计虽要融入民间艺术,但仍要真实反映传统艺术元素感,真实地将意念化为物像。学生们往往对“平面意象”把握不精准,只能做到简单的模仿,这就需要学生们深入挖掘传统民间艺术的内涵,创作方法,设计理念。例如,利用剪纸的阴阳对比,泥玩具色彩对比,皮影人的结构特点来变现“平面意象”。

三、结束语

社会发展迅速的同时我们对中国本土文化的传承应与经济发展相匹配,追求精神和物质上的共同发展。中国传统民间艺术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形式多样,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的学生应学习如何将民间艺术恰如其分地融入到视觉传达设计中,学会借鉴民间艺术的精华,并将民间艺术发扬光大,设计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作品。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寻找民俗文化素材,从多角度剖析作品,利用优秀的传统民间艺术创新自己的思维。

参考文献:

[1]杜华清.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中民间艺术的实践应用分析[J].长江丛刊,2016(28):81.

[2]陆岚.民间艺术在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中的实践应用[J].艺术科技,2016,29(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