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经济类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2-11-13 09:42:41
经济类论文

经济类论文第1篇

1.1教学的目的

了解以公司法为核心市场主体法、以物权法和知识产权法为核心的财产法、以合同法为核心的市场交易行为法、以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反垄断法为核心的市场交易秩序法、税法为核心的市场调控法、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产品质量法为核心的市场监督法、以民事诉讼法和仲裁法为核心的经济纠纷解决法。

1.2教学的意义

依法治国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要求国家的政治、经济运作、社会各方面的活动统统依照法律进行,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阻碍或破坏。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立法活动,2015年3月15日修改并实施的《立法法》第八条规定,下列事项只能制定法律:“……(六)税种的设立、税率的确定和税收征收管理等税收基本制度;(七)对非国有财产的征收、征用;(八)民事基本制度;(九)基本经济制度以及财政、海关、金融和外贸的基本制度;(十)诉讼和仲裁制度;……”只能制定法律的(六)到(十)项都是关于经济法的,足见经济法教学的意义重大。

2经济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教师的问题

首先,教师没有实践经验。很多教师直接从这个大学到那个大学,没有实际进行过立法、司法、执法等领域的法律操作,举的案例都是从书本到课堂,很不生动;其次,教师教学没有针对性。很多教师不管下面坐的是那个专业的学生,教学往往采用相同的案例轮流适用,忽视了经管类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性;最后,教师教学不能与时俱进。随着我国依法治国的不断推进,经济立法也在不断完善,司法领域出现很多新型案件,但很多教师还是使用老案例旧思路教学,不进行前沿理论的研究。

2.2学生的问题

首先,经管类专业学生对学习经济法认识不足,经济法是平台课或专业基础课,不是经管类专业主干课程,很多学生没有考虑为什么学经济法?学到了什么经济法知识?更不知道如何具体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经济法律问题?其次,经管类专业学生缺乏相应的法律基础,对经济法的没有兴趣,没有兴趣怎么学好经济法?最后,经管类专业学生草率应付经济法考试,学生为了通过考试,使用要求老师考前划重点或者作弊等方式来应付考试。

2.3教材的问题

经济法教材的滞后性。教材是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载体,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和价值观念、进行教学活动的基本工具,具有静态性。但是经济法顺应于国家立法、司法、执法等法治发展进程的,经济生活也是日新月异,不断会产生新问题、新案例,具有一定的动态性,因此经济法教材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一本落后的教材,怎么给学生使用和老师教学?

2.4课时的问题

由于经济法在经济管理类专业不是专业主干课,很多学校往往只开设32学时到40学时,导致很多内容没有时间讲解。对于没有法律基础的经管专业的学生来说,这么短的教学时间,理解法律条文都存在很大难度,更不谈用法律知识解决实践问题。没有足够的学时,怎么学好经济法课程?

3经济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对策

3.1针对教师的问题

首先,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比如每5年去律师事务所等企业、法院、检察院顶岗实习至少6个月或者每到寒假暑假去上述单位挂职学习。在那里可以得到大律师、大法官和检察官的指导,可以认识很多优秀的法律界同事,可以接触真实而鲜活的法律案件,可以让自己的法学专业得到发挥的空间和境界的提升。其次,要求教师制作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和教案。比如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不同计划,不同教案。比如工商管理专业至少三分之一课时;讲公司法和劳动合同法;市场营销和物流专业就要至少三分之一课时讲合同法;会计和财务管理专业至少三分之一课时讲税法、会计法和票据法;金融专业至少三分之一课时讲金融法等。最后,要求教师教学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和内容,不断发表法学论文。在课堂授课的教学方法中,把自己论文中或别人论文中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展示给学生。在案例教学法中,以律师事务所等企业、法院、检察院顶岗实习真实的活动情境或事件为题材,或选择网上有目的性、时效性的热点事件为题材,老师总结争议焦点,提出思考问题,让学生通过“头脑风暴式”的对案例提出自己的看法。

3.2针对学生的问题

首先,提高经管类专业学生对学习经济法认识。从法律案例讲解中强调经济法对每个人的意义。比如于润龙案前后经历13年,当事人两次入狱,四次受审,几经反复,终获无罪。于润龙案说明人治的时代,个人生命随时可能被国家机关剥夺,个人财产随时可能被国家机关以各种名义侵占。中国只有走法治,个人生命和财产才能得到保障。说明经济法很重要。其次,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教师通过多样的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比如可以进行法律顾问式教学法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在法律顾问教学教师的指导下,为处于纠纷中的法人、非法人企业和自然人提供法律咨询、解决他们经营中的法律困惑,为他们提供解决法律问题的思路。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角色小组,分别代表原告、原告的法律顾问,被告、被告的法律顾问,法官、仲裁员等对案情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最后,改革成绩评定标准。教师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各章节的内容给学生布置热点问题讨论题,法律顾问教学角色扮演教学,以学生在案例的处理表现作为平时成绩的主要参考依据。期末考试一律闭卷考试,考前不准划重点,严查作弊,倒逼学生学习经济法,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

3.3针对教材的问题

可以用电子教材和纸质教材结合方式解决经济法教材的滞后性的问题。电子教材是指数字化、交互功能的智能化将教材内容以科学直观的视、音、图、文展现出来的通过电子介质阅读的课本。电子教材形式多样,比如PPT,WORD文档。教师定期发放PPT,WORD给学生,让学生了解电子教材上的案例和最新法律条文和法学理论。电子教材可以弥补纸质教材滞后性的缺陷,可以加入书签、笔记和标注等功能,更好的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为传统教材模式向现代网络化教材转变提供了好的模式。

3.4针对课时的问题

经济类论文第2篇

一、经济法实践课教学国内研究现状

总体上,我国的相关研究得出的结论都是经济法学课应开展实践教学。但是,学者们对法学课程的任务驱动法研究甚少,有研究者也仅限于刑事案件处理能力训练、公司法方面,而对合同法、经济纠纷解决、财税法、市场秩序法等方面还没涉及。虽然近年来市场上也出现了《法学实践性教学与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课题以及《经济法实务》方面的教材,但是这些研究大多是针对法学专业学生而言的,而且大多是建构在实训基地建立、模拟法庭、法律诊所、校外实习、实地观摩、义务法律咨询等层面上,实训的设计及组织等问题谈及较少。学者们通过研究非法学领域方面的任务驱动法教学模式及它带来的正面影响,进而将非法学的任务驱动法教学模式应用于公司法、刑事诉讼法、环境法法学课的教学过程中。这是对法学领域实践教学模式的一大创新。但是,这一创新对非法学专业(主要是经济类专业)学生法学教育的合理性和实效性值得商榷。首先,这种将任务驱动法应用于法学课堂的研究都只是理论,没有付诸实践。其次,法学课的任务驱动法教学模式是照搬别的学科的任务驱动法的设计方式进行的,而对是否适合经济类专业学生没有研讨。再次,法学知识能否用任务来驱动以及实际效果如何值得商讨。

二、对经济类专业学生经济法教学的思考

本研究试图将这些纯理论教学或大篇理论教学的模式用任务驱动方法进行替代,进而详细分析任务驱动法与经济类专业学生经济法课程的适用性与实效性以及如何实施等问题。特点是:(1)以实训为重点,重新组合经济法教学内容;(2)在实践的方式上不拘泥于模拟法庭、法律诊所、实习实训、实地观摩等方式,而是以任务驱动为主线,有效结合“案例导入、问题引出、分组讨论、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根据所学知识特点灵活运用这些方法;(3)在学生知识的获取上,与时俱进,结合经济前沿新现象或典型案例,争取每块知识都能用线条直观地表现出来。为此,本课题重点要研究的是适应经济类专业学生的经济法课程内容设计以及经济类专业学生经济法课程的教学方式改革两大问题。课题组成员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专家咨询等多种方式进行调研,以学生“有所学、有所用、有所悟、有所知”为目标,以“合理、适度”为原则,设计经济法课程教学内容为以下四大模块:(1)企业法模块:主要包括企业设立实训、企业机构治理实训、企业合同管理实训、企业用工管理实训;(2)财税法模块:主要包括政府预算实训、政府采购实训、企业涉税(缴税实务与节税实务)实训、基础会计记账实训、审计实训;(3)市场秩序法模块。主要包括竞争法实训、产品质量法实训、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训;(4)经济纠纷解决模块。主要包括谈判实训、调解实训、仲裁实训、民事诉讼实训、行政复议实训、行政诉讼实训。教学方式确定为:以“针对性、实践性、灵活性”为原则,以“任务驱动”为主线,“案例导入、问题引出、分组讨论、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相结合的方式。实训的组织行式是:大模块情景假设/问题引入———子模块之间的关系———子模块实训环节(认识子模块———子模块情景假设———学生讨论———法律分析———角色扮演———实训评价———作业回顾)———总结大模块所学知识。

作者:祝华 单位:云南经济管理学院

经济类论文第3篇

经济数学类论文范文一:经济数学分段函数案例教学论文

一、案例教学

(一)案例教学的内涵

对于案例教学,不同的教育工作者给出了不同的定义,不一而足。笔者认为,经济数学的案例教学,是指教师以案例为基本素材,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师生、生生间多向互动,激发学生有意义的学习,使其加深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以达到建构知识与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是一种理论与实际有机切合的重要教学形式。

(二)案例应用方式分类

依据案例在经济数学概念(原理)教学过程中应用的方式和出现的位置,可将其分为以下四类。

1.概念(原理)前案例。在进入教学主题之前,先引入若干简单、特殊的案例,然后以不完全归纳的形式呈现概念(原理)的教学方式称为概念(原理)前案例教学。概念(原理)前案例数量以二三为宜。如:在导数(边际)定义前引入变速直线运动物体的速度问题、曲线在一点处的切线的斜率问题,在定积分定义前引入曲边梯形的面积问题等。

2.概念(原理)中案例。通过引入贴合教学主题、难度适中的案例,随剖析随呈现概念(原理)的教学方式称为概念(原理)中案例教学。经济数学中的弹性概念适合概念(原理)中案例教学。

3.概念(原理)后案例。在呈现概念(原理)后,再抛出相对较难的案例,以演绎的形式再现或者应用概念(原理),以加深学习者对概念(原理)的理解、内化、迁移能力的教学方式称为概念(原理)后案例教学。概念(原理)后案例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难度较大,可以分为课上、课下两部分实施。课上以教师为主导,课下以作业的形式,促使有兴趣的学生翻阅资料钻研探索,锻炼其分析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概念(原理)后案例教学具有普适性。

4.前后呼应式案例。在进入教学主题之前,先抛出案例题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后呈现概念(原理),最后剖析案例,应用概念(原理)解决案例的教学方式称为前后呼应式案例教学。前后呼应式案例教学适合于复杂概念(原理),如微分方程理论、差分方程理论、级数理论等。

二、分段函数的案例教学

例1:快递收费问题。圆通快递哈尔滨发深圳收费规定如下:首重1公斤,收费13元,续重每公斤10元。试建立快递收费y(元)与货物重量x(公斤)之间的函数关系。解:y=13,0113+10(x-1),x1例2:邮资问题。国内普通信函重量在100克及以内的,每重20克(不足20克,按20克计)本埠收费0.80元,外埠收费1.20元;100克以上部分,每增加100克(不足100克,按100克计)本埠加收1.20元,外埠加收2.00元。试分别建立本外埠邮资与信函重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三、总结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这是学习者尤其是高动机水平的学生所热切关心的问题。经济数学的案例教学以案例为基本素材,以遒劲有力的笔触向学生点画出作为科学之王的数学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用武之地。快递收费问题、邮资问题,以及薪金所得税案例、出租车收费案例,联袂证明了分段函数不是一只无魂无魄的木偶,而是一只有血有肉的精灵。

经济数学类论文范文二:现代经济数学化分析

经济学数学化的含义

经济学数学化的第一层含义是指将数学的思维方式能动地运用于经济学,促使经济学不断实现质的飞跃。从人类认识史的角度来看,数学是人类理性思维的基本形式。只有理性思维才能产生重大突破。爱因斯坦运用数学思维推演出许多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完全体验不到的、不能理解的结论。他创立的相对论大大打开了人们的眼界,使人们对宇宙的认识前进了一大步。随着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日益虚拟化,经济现象也变得更加扑朔迷离,愈益不能直接地感觉,愈益需要高度抽象的数学来描述。只有在广泛的数学工具的基础上,经济学才能摆脱经验主义,摆脱仅仅依靠有时不甚可靠的经济学家的直觉来得出结论。我们认为,数学思维方式的演变在推动经济理论的变革中同样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不仅为经济学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分析工具,更为深刻的意义在于从根本上改变了经济学家看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角度和理念,使他们对经济问题的本质产生了全新的看法。

比如使用概率统计中的分布、期望和方差来刻划风险与不确定性,大大加深了人们对未知事件的认识,现代保险理论和金融理论由此导源。马克维茨的投资组合理论以及布莱克和斯科尔斯提出的期权定价模型是在较强数学框架下得出的,现已成为金融工程学的基础,后人称其为华尔街的两次数学革命。我们注意到,数学的发展不仅表现为量的积累,而且还表现为质的飞跃。从常量数学到变量数学,从必然数学到随机数学,从明晰数学到模糊数学,既是数学史上的重大转折,也是人类对世界认识的不断深化,它不断改变着人类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使人们的思维和行为具有时代的特征。以数学思想方法的历史演变为线索,把数学向经济学的渗透放到数学史的背景中考察数学对经济理论的突破与创新所起的动因作用,就会发现数学发展的每个阶段对于经济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或是提供了新的经济思想,或是使原有的概念体系得到改造,或是将其研究范围加以拓宽,或是用抽象的、严格的数学语言将原有的理论表述得更为精致,从而改变了传统经济学的原貌。经济学数学化的第二层含义是,经济学理论的存在方式也应当向数学靠拢。在数学中,未经证明的命题是不能作为定理而存在的。在尚未经过统计检验之前,理论观点均是以假说形式出现的。可是,在传统经济学中,理论被看成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这样,就把真理绝对化了。

恩格斯说过,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假说作为一种理论抽象,它是一系列命题的组合,其内容需要历史、现实和有关学科的证明。可以说,现代西方经济学研究从来都是围绕假说进行的:它的理论研究,主要是用严格的数学方法证明一种假说;它的经验研究,主要是用统计数据和经济计量模型检验一种假说。另外从经济学的论证方式来看,也应当仿照数学理论,首先要建立理论模型。而构建一个理论模型需要有三个相应的子环节:前提假定、逻辑推导、导出假说。理论模型是对影响某一经济现象的若干变量之间相互关系进行系统表述的逻辑体系。影响经济现象的经济变量可能很多,理论模型就是对其中关键变量的相互关系的系统表达。理论模型的好坏主要看它能否抓住影响事物的关键变量,并且简单明确;从数学的角度来看,既简洁明了又能概括关键变量的相互关系的模型就是好的。经济学数学化的第三层含义是,在经济学的论述和交流中,从使用文字语言转变为使用数学语言。数学语言是最严格的逻辑形式,尤其是数学表达的逻辑简单明了、无歧义,容易被证实或证伪。在科学史上,许多争论都源于没有明确给定讨论的前提条件或者潜在的假设模糊,用文字语言表述却难以发觉,造成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局面,若要解决这些争论,最好的方法就是使用数学语言。这就可以避免那些无意义的争论,这无疑将提高学术交流的效率,有利于经济学的积累与发展。综上所述,经济学数学化是指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论证方式和语言形式,对传统经济学进行一番改造。这是一个渐进的、非显化的历史过程。

从目前来看,经济学的数学化还远远没有真正实现。因为真正实现数学化需要具备两方面的基本条件:一是数学自身的发展,特别是非构造性数学的发展足以适应经济学的复杂性要求;二是从经济学的成熟程度来看,不仅需要达到可以建立理论的水平,并且具有与作为形式化条件的数学语言高度通用性相适应的逻辑简明性。因此,一些数学方法在经济学中的应用充其量只能算作经济学数学化的一个方面,而和从本质上来理解的数学化不是同一个概念。我们认为,数学化很可能是人的一种创造性活动,也许这是一条人类走不到尽头的路。但是,每一步新的探索必将使人类对经济学增加新的认识和理解。

数学化促使经济学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

中国经济的发展必须现代化,中国的经济学也要现代化,而倡导科学则是现代化的一个基本价值取向。科学与理性是经济学赖以建立的内在尺度。经济学的科学化体现在弘扬科学精神和运用科学方法两个方面,而数学化则是促使经济学科学化的一个有效途径。因此,通过数学化达到科学化才有可能实现经济学的现代化。

1、数学化体现科学的理性精神

数学化与科学的理性精神是一致的。西方经济学所表现出的科学理性精神在于,它是建立在一个几乎为所有的西方经济学者都承认的基本假设之上的,这个假设即经济人假设。所谓经济人,就是指那些行为合乎理性的人。由于经济人在行为上是理性的,当他面临若干不同的机会时,总是倾向于选择能给自己带来最大利益的那一种,即追求最大化利益。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公共选择学派将经济人假设推广到政府部门,认为政府也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经济人追求的最大化范畴已经无所不包,现代西方经济学研究领域由此大大拓宽,新制度学派、公共选择学派等不同学派只是在论述的侧重点上有所不同。经济人假设实质上成了一种经济分析方法,即最大化分析。在新古典经济学中最大化分析得到了直接的应用和淋漓尽致的发挥,新古典经济学建立了各种行为函数,进行了精确的量化分析并联合求解,得出市场一般均衡体系阿罗德布鲁模型。最大化分析是一个约束条件下的极值问题,总是与一定目标相联系的。为了论证最大化分析与科学理性的一致性,下面举例说明。比如,对于厂商来说,在他所能支配的资源限度内,他总是希望成本比较低,利润比较大。从亚当斯密以来,其后的经济学家则运用边际的思想更精确地将利润最大化原则表述为边际收益(MR)与边际成本(MC)相等。这个表述几乎解释了厂商的一切行为。

例如,为什么厂商那么不具有人类的同情心而解雇工人;为什么工人的工资是由他们的边际产出决定而不能够再提高;为什么在一切生产要素都具备的情况下,厂商不追求最大的产量而任其资源的闲置;为什么厂商能有一个自我约束的本能机制而不任意扩大投资。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等的公式是套用微积分求极大值的方法得出的。假设变量R和C分别代表厂商的总收益和总成本:它们都是产量(q)的函数。又设厂商的利润为=R(q)-C(q),只有当利润达到最大值时,厂商才处于均衡状态。这就是说,能使达到最大值的q便是厂商处于均衡状态时的q。一旦找到了q的数值,就可以把它代入需求方程来求得p(价格)的数值,即厂商处于均衡状态时的价格。现在的问题是:在什么数值的q之下,的数值最大?按照微积分原理,使为最大值的必要条件是:ddq=dR(q)d(q)-dC(q)dq=0,亦即dR(q)dq=dC(q)dq最大化问题的古典方法的主要特性是:假设目标函数在一个极大或极小点处有一个等于零的连续的导数,这在经济学的边际分析中称为一阶条件;数学规划和对策论已经把最大化的讨论扩大到约束条件为不等式,扩大到目标求极大化极小值和极小化极大值的情况。实际上,数学中所有关于求极值和最大化的理论,都适用于分析各种各样的最优经济效果问题;而很多求极值的数学理论和概念,也只能在最优经济效果问题中找到原型。

2、数学化有助于经济学实现科学化所必备的三项条件

一般说来,理论体系是一个由概念、判断经过逻辑推理而形成的逻辑系统。这个逻辑系统被经验证实之后,才能成为知识累积性体系的一部分。因此,经济学要想成为科学的理论必须具备以下三项条件:逻辑一致性、可检验性和可积累性。逻辑一致性是科学理论的重要特征。理性思维之所以必须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则,主要是为了防止在思维过程中出现有自相矛盾或理论观点之间前后不一致的现象,即保持理论结构本身的自洽性和内在整合性。经济学理论是用来说明社会经济现象的几个主要经济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一套逻辑体系,理论的创新来自对新现象的分析或对旧现象的解释,那么新的经济学理论的构建就要严格遵守形式逻辑内部一致的要求。否则,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就无法说清楚。因此,理论或假说在接受经验事实的检验之前往往应当先接受逻辑的检验。一门学科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是拥有逻辑一致的理论框架。如果确认经济学是一个在经验事实基础上抽象的逻辑系统,由于所有逻辑语言总可以用符号语言来表达,而数学语言也是一种符号语言。那么,采用逻辑方法的理论体系能够用类似于数学的语言加以表达则是顺理成章的。因为数学具有逻辑的本质,也是对逻辑的发展和延长。所以,我们能够以逻辑为中介来论证经济学的数学化是可行的。目前,利用数学模型来做逻辑推论在国际经济学界是一个潮流。一种理论或假说只有具有可检验性才能成为科学,如果不具有可检验性,就无法判定其真伪,也就不能成为科学。作为一门实证的科学,经济学总是要对客观现实做出解释,所要解释的经验事实若与理论假设相一致,就是不被证伪的,这个理论暂时就可以被接受;如果经验事实与理论假设不相符合,经济学家就必须重新审视经济理论:修改假设或者加入新的解释变量,从而使理论与现实相符合。这种重新审视的过程,往往就是经济学发展的过程。

一个有影响的经济理论,通常是从试图解释一个对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但未为现有理论所解释的现象或谜题开始,然后从人是理性的这一被所有学者共同接受的基本假设出发,加上一些重要的限制条件,导出能够解释这个现象或谜题的逻辑。从方法论来说,一种社会现象往往能用不止一个内部逻辑一致的理论来解释;同理,一个理论模型只要变换一两个限制条件,就能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到底应该接受哪个理论,只能根据经验资料的检验加以取舍。在错综复杂的经济现象面前,以往的经济学家大都直接使用人脑对材料进行综合、归纳和推理,所得出的学说虽然有较高的抽象性,但是逆反性(即由学说返回实践的能力)却很薄弱。经过了几十年的努力,人们终于找到了经济计量模型方法,借助数学和统计学等无机方法来代替人脑的有机思维过程。经济计量学中的许多统计方法便是适应经济学的需要而建立的。经济计量学应用这种方法首先根据经济理论和有关的经济信息建立模型,并对模型中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进行测定,然后将模型的结论同现实世界相比较,以此来决定理论是成立,还是予以修改或者应当抛弃。经济计量方法所基于的理念是让数据讲话。由此可见,经济学的数学化为经济学的可检验性提供了可能。经济理论具有科学性的另一特征是可积累性。作为讨论问题的前提,我们把科学视为一种系统探索而非一组预先指明的专业知识。威廉姆斯曾给出了这样的定义:科学是系统(可靠)的知识有组织的积累,其目的在于理性的解释/预测。在上述科学的定义中,知识的有组织的积累至关重要。因为只有当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分析框架、研究方法具有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时,才有可能实现积累性知识的增长。试想,如果每个人都另起炉灶搞自己的一套,知识积累是难以想象的。为此,就需要在学术竞争与相互信任的机制中,加强经济研究的分工与合作。个人的名分是在同行们的文章的索引中体现出来的。西方经济学家为什么可以在一个小而细的问题上安身立命?因为他的成果只要被许多人引用就是被认可。按照这种规则,当我们在注释中标明某人某作品的时候,不仅证明了前人的贡献,而且同时说明了重复研究的无谓。更重要的是,某种理论一旦被接受而成为公共物品,它便注定了自身要被超越与发展的命运。

宏观经济学是变化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在新的模型、理论不断涌现的同时,原有的曾经被普遍接受的理论又一次次被人们拿到新的条件下来分析,用新的数据来检验。这种生机勃勃的现象也说明了宏观经济学有许多课题有待探索。当然,这种发展并非表现为理论结论的简单否定与贬斥,而是反映在发展了的理论所涵盖的原有理论的某些成份。这样,科学理论的可积累性无疑再现了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场景。在明确了知识积累对于经济科学的重要性之后,接下来的问题自然是:什么样的积累方式是最有效的?事实证明,数学的公理化方法能够提供这样的有效积累方式。公理化指将一个知识体压缩到一系列不证自明的公理,进而使用明确的规则从这些公理推导出所有命题(定理),即该知识体完全可由这些公理得到。它使得知识累积成为一个自给自足的过程,无需参考知识体以外的什么,仅仅使用逻辑规则来证明就够了。公理化方法是一门科学发展到成熟阶段概括整理众多零碎成果、构筑理论体系的工具。公理化体系本身决定了它有良好的开放性,能够兼容并包,随时可以吸收新的反对思想以完善自身。一旦经济学用数学的公理化方法组织起严格的分析框架,则语义的非惟一性就大大降低,分析框架本身的问题也更容易被证伪,从而加速了知识积累的过程。

我国经济学数学化的途径

长期以来,我国排斥对经济数学方法的应用。在四人帮横行时期,经济数学方法被贴上修正主义、资产阶级的标签,划为禁区。随着四人帮的覆灭,党的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为了实现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在20世纪80年代初从国外引进大量模型技术用于我国的企业管理、战略规划等实际经济工作之中,出现了一股模型热。以经济模型为主要标志的数量经济学应运而生。数量经济学在我国出现直接受到西方实证分析方法的影响,它改变了以往经济学只注重定性研究而忽视定量研究的局面。比如,由诺贝尔奖得主列昂惕夫创始的投入产出法在我国得到了推广应用。国家统计局从1987年起,每隔5年正式编制和一次国家投入产出表。这一研究成果,对中国经济的应用研究,尤其是产业结构分析、技术进步分析、经济预测和经济效率变化分析等走向精确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再如,关于建立中国宏观经济模型的努力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为了参加联合国世界连接模型项目,中国社科院等单位于1986年研制成功中国宏观经济模型第一个版本,并被应用于由克莱因教授主持的联合国世界连接模型。1988年又成功研制了新版本。从1990年开始,正式运用不断修改和更新的中国宏观经济模型,每年在春(4月)秋(10月)两次对中国宏观经济进行分析与预测。定期和不定期向党中央和国务院报道经济分析与预测报告,每年11月出版中国经济蓝皮书。至今已连续进行了十几年。此外,诸如经济周期波动的理论与政策研究,也对政府调控宏观经济,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适度快速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数量经济学作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是和传统的研究范式并存的。①但是,数量经济学长期与传统的经济学相互分离,并没有进入经济学的主流。除了传统观念的障碍之外,也和数量经济学一味强调方法导向,忽视问题意识有关。我们知道,任何科学研究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所谓问题意识是一种对所要寻求的解答的意向上的引导,是一种对潜在的可能提供解答的研究方向上的直觉。问题意识来自经济学家对现实的观察、体验与感受。

经济类论文第4篇

本科经济类论文范文一: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经济管理创新策略

摘要: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改革力度加大,尤其在国家提出三农口号之后,加快新农村建设,创新农业经济管理成为首要任务,但是从整体角度分析,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之中农业经济管理有所缺陷与不足,无法真正完善市场,推动农业经济管理的可持续发展。所以,需从新农村建设角度出发,着重分析现阶段农业经济管理中的不足,提出可行性建议与措施,以此推动农业经济管理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业经济管理;问题;对策;创新

农业是一个国家的根本,是社会发展的重点,农业的发展在彰显国家综合国力的同时也能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近几年,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市场经济的现代化,我国农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重大机遇与挑战,尤其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呈现出诸多问题,需积极探索出适合市场发展的经济模式,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与进步。

1农村经济管理的基本概述

自古以来,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对提高国民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农业的发展还对维系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加强对农业的认识,加强对农业的了解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所谓农业经济管理主要是以国家政策方针、社会经济条件为发展载体的一项管理活动[1]。简而言之,便是在积极遵循国家政策、市场条件与市场环境的基础上,确定农业经济的发展目标,实现对农业经济的再分配与再组织,是保障我国农业经济走上规范性道路与法制化道路的关键所在。

2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经济管理所存在的问题

前几年三农口号的提出之后,农村、农业、农民备受关注,各项扶农、支农政策层出不穷。其中农业经济管理在积极适应社会以及经济发展过程中导致工作出现诸多弊端与不足,农业经济效果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2.1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管理体制是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管理体制的好坏关系到农业经济管理的优良。当前,我国农业经济体制没有得到完善,并且部分贫困地区经济体制与经济观念无法适应市场机制的要求,导致整个农业经济管理制度无法适应社会经济体制的有序发展。在这种发展趋势下,经济管理活动受阻,农业经济发展呈现出滞后现象[2]。由于管理体制不完善,管理体制无法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导致各种矛盾加深,利益协调不合理,不科学。

2.2缺乏对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认识与重视

现如今,各种规章制度相继出台之后,我国农业经济受到国家政府的关注与重视,并针对农业经济管理的现象制定相应的规定。但是从某种角度分析,这些规定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尤其是农业人员缺乏对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了解,在日常工作中执行力度较差,农业经济管理效果不容乐观[3]。比如:农业管理人员的思想落后,没有跟随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缺乏专业技能与基本素养,没有清楚的认识到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工作过程中执行力度过小,国家政府所提出的各项政策没有进行执行与贯彻。

2.3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缺乏执政能力与素养

在很多地区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结构单一,甚至很多工作人员缺乏对农业经济的认识与了解,无法真正满足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执政能力较差,没有适应产业化与社会法的发展需求,导致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不尽人意。在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整体推进过程之中,很多领导人员由于缺乏先进的思想,无法严格按照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现状做出适当的改变,导致整个工作不容乐观。还有部分农业经济领导人员缺乏对经济管理工作的认识,认为该项工作只是单纯的进行管理,没有从实际角度出发,致使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缺乏发展动力。

3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经济管理的创新对策

在我国新农村建设过程之中,农业经济管理面临诸多不良因素,导致农业经济管理现状不容乐观,对我国农业经济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真正创新农业经济管理工作,需做到以下几点:

3.1创新管理体制

管理体制是农业经济管理活动的基础,尤其在新农村建设之中,只有保证管理体制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才能真正推进经济发展与进步。在农村经济发展中需要将农业经济作为发展中心,并积极转变管理模式,加强对农业经济体制的改革,实现农业经济制度的创新发展,构建其一个完善的管理体系。其中在构建管理体制的时候,需要从3方面出发。要积极转变传统的发展理念,实现农业经济结构的转型,转变农业经济的增长方式;需要采取深加工的方式对农产品进行改革,拓宽农产品的产业链条,实现产品的多元化发展;积极提高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保障农业的安全,增强农业经济[4]。

3.2创新信息化管理

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人们进入了信息社会之中,在该发展趋势下,农业经济管理需要创新信息化,将信息化管理作为农业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在当前社会的快速发展下,信息化已经进入到农业经济之中,不仅实现了农业生产力的转变,并且也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的进步。所以,需积极增强我国基层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意识,积极提高农业管理的效率,将农业管理信息化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实现农业经济的生产、管理、科研。

3.3创新管理思维

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已经迈入了正轨,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已经不再适合社会的发展需求,需要从实际出发,从社会出发,将农业经济管理渗透到农业产品之中,重视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将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进行展现,积极改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改变农业经济管理的方式以及思维模式[5]。为保证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需加强对农业人员的培养与教育,增强农业人员的专业知识能力,争取让农业人员以先进的思想创新管理思维。

3.4创新管理团队[6]

管理人员是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经济管理活动之中的关键人员,但是由于管理人员缺乏执政能力与基础素养,导致整个管理工作不容乐观,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管理方式以及管理模式对整个农业的经济状况起到一定的影响,为进一步保证农业经济得到有序发展,则需要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与教育,积极提高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与政治素养,提升管理人员的知识能力与管理能力,可以采取的方式包括定期培训与教育、开展管理人员考核等,这样一来,能够打造出促进农业经济管理的优秀团队,并且也可以让老员工对新员工进行教育,开拓新员工的知识面,符合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状态。

3.5创新群众利益管理方式

经济是推动我国农业发展的关键,也是提高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不可忽略的一个人物便是民众[7]。近几年在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与民众利益相关联的问题层出不穷,甚至很多地区的政府无法及时解决民众的诉求,并且也无法解决民众与农业经济管理的矛盾,导致当地农业经济管理无法受到民众的支持。在这种发展趋势下需要积极构建科学的机制,创新群众利益管理方式,保证该管理方式能够有效处理各项矛盾,能够保障权益,实现统筹与协调[8]。当地政府部门还需要加强自身经济职能与服务职能,以保障民众的利益为主,以解决民众的基本权益作为发展基础,让民众能够在出现相关事件之后能够受到权益的维护,也能够在政府部门的管理中快速化解矛盾。

4结语

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工作内容,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发展对实现社会的和谐,提高国民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本文中笔者主要探析了当前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建议与措施,从多个方面出发,以此实现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丽珍.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之我见[J].现代经济信息,2013(02):5.

[2]冀海燕.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J].商场现代化,2013(15):188-189.

[3]孙明琦.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企业经济管理[J].中国证券期货,2013(08):68-69.

[4]肯四才.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措施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4(23):143.

[5]鲍宇慧.新农村建设下的农业经济管理研究[J].农民致富之友,2015(07):216.

[6]刘丹.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镇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变的创新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17):212.

[7]程术希.科技创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中国农学通报,2009(08):295-298.

[8]白西兰,张旭锋.创新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陕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评价与思考[J].农村经营管理,2006(11):24-28.

本科经济类论文范文二:经济管理问题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探讨经济管理中供给与需求、公用与私用、计划与市场,以及经济管理文化的核心部分即理念、使命、目的和价值观标准,构建了一个经济管理的系统模型图。提出在共生共荣的理念下,沿着更快乐、更好、更健康、更持久的轨道,持续改进公用与私用、计划与市场等体制和机制,来实现正确、合理的供给与需求,以达到幸福圆满的目的。

关键词:经济管理;供给与需求;公有与私有;计划与市场;价值观

经济管理中的许多问题已在几千年经济管理实践中做了充分的探索,一些先哲们也提出了很多管理思想、管理模式,尤其是经济管理作为一门学问出现后更是被作了深入的研究,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及真理性的火花。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马克思的《资本论》就是经济管理这门学问的开路先锋。本文的探讨仅限于供给与需求、公有与私有、计划与市场、价值观及其管理模型,这些探讨是初步的,也是浅显的,仅供这方面的专家、学者、实践家参考,并给予批评指正。

一、供给与需求

供给与需求是经济管理中的基本问题,如何扩大供给、提高效能和效率等问题,许多学者都做了深入充分的研究,作者在这里仅就某些方面的问题进行讨论,以使供给与需求这个基本问题得以更全面地认识和解决。问题一:有一部分供给是无需求的,有一部分需求是不应该供给的。比如:污染的空气、水等的供给,不是人们的需求;而人们对毒品、贪欲等的需求是不应该供应的,也就是说现行经济学上的供给与需求理论需要对供给与需求做出前提性原则要求。问题二:基本供给与需求是前提。比如人们的衣食住行和空气、水、阳光、土壤、种子等等这些基本生存条件。其他的供给与需求必须在不影响这些基本供给与需求的前提下给予适当的解决,尤其不能反其道而行之。孔子曰: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其先后,则近道矣。现在数量巨大的武器等非基本供给与需求的大量存在,已严重影响人们基本生存条件,是非常令人担心的。因而,必须对这些非基本供给与需求进行调整,设定界限。问题三:《增长的极限》向我们提出了可持续发展问题,人类社会更健康、更持久的生存等应引起高度警醒,人们不能像受了惊的野马、失控的火车,只知道一味地追求快,现在的环境污染、核武器、资源枯竭、经济危机无处不在警示我们来反思现在的发展道路和生存方式,如果不给受惊的野马带上嚼子、不给失控的火车加上制动,便是死路一条,因而更健康、更持久的生存问题如不采取硬措施和强大手段是解决不好的。当然,时至今日,人类社会在艰辛探索中取得巨大成功。毛泽东说过失败是成功之母,人类社会正是在吸取失败教训之上而取得了巨大成功,而以前的失败都不具有毁灭性,现今人类社会具有毁灭地球的能力,这种失败就没有机会吸取教训了,我们有句话叫成功是失败之父。如果我们沾沾自喜已有的成功,而无视存在的巨大危险,就离毁灭性失败不远了。如果还寄希望于移居其他星球和开发太空这样的梦想,并为此而行动,只能叫疯狂。《圣经》说上帝让其灭亡,必先让其疯狂。我们原来还有这样的逻辑:落后就要挨打,因而我们要先进、要强大。我们不禁要问:先进、强大后去干什么呀?这不是正确的逻辑。因而更健康、更持久的供给和需求是需要重视的第三个问题。

二、公有与私有

公有与私有的争论持续了多少年,又实践了多少年?现在看来人类社会的哪个阶段都没有纯之又纯的公有和私有,只是公有多一点还是私有多一点,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相辅相成。从经济管理的角度来看,这是经济管理两种体制性因素,是实现目的的一种手段,就像计划与市场一样是经济管理的两种机制性因素,也是实现目的的一种手段。公有与私有的概念不知从何而来,现在想来,什么东西能够公有与私有呢?比如一个人,可以完全归他自己私有吗?显然不可以;社会中的一个人还应归家庭、组织、社会公有,但又不是全部归公有。因此,连一个人的身体如果都不能完全归个人私有或完全归公有,其他东西不更是如此吗?实际上,任何东西都没有完全的公有与私有。这里提出一种新想法,把公有与私有修改为公用与私用,因此任何东西都是公用多一点还是私用多一点的问题,谁用的好谁就多用点,用的不好就少用点。其实,就像一个人的身体和生命,用的好,身体就健康,生命周期就长;用不好,身体闹疾病,生命周期就短。所以公用与私用,是多一点、少一点,用的好和用的差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研究,在不同阶段、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哪些公用,哪些私用,哪些既公用又私用。关键是公用和私用匹配好、协调好,发挥出最佳作用,这才叫用得好,而不是公用与私用互不相容、一争高低的问题。

三、计划与市场

计划和市场是一个经济问题,它们在经济发展和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时人们把它们当做一种方法和手段,有时又当做一种体制和机制,时至今日仍有不同的认识。这里仅就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进行讨论。首先,计划和市场不是政治和制度问题,而是经济问题,它们是经济发展的手段和方法,当然也就成为经济管理的手段和方法,当它们上升为一种模式时,就成了一种体制和机制。历史上看没有一个国家的经济是纯而又纯的计划或市场,而计划和市场也不是经济追求的目标。其次,计划和市场是解决问题的两种方法和手段,是相对的,也是相辅相成的,它们各有利弊,应相互补充。实践看是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是计划发挥作用大一点,还是市场发挥作用大一点,是需要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领域、不同的层次、不同的情况、不同的条件来确定的。再次,计划和市场如果成为一种模式的话,作者倾向于在这种模式中,计划更多地起到体制的作用,而市场更多地起到机制的作用。我们知道人是靠脚来走路、靠手来做事的,用手或用脚都是方法手段,都是人生存的重要工具,不可或缺;但是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做什么事,实现什么目标,就不是脚和手的事了。作者认为,我们不应该争论计划和市场谁的作用大小问题,它们相辅相成,都是手段方法,都重要,如同人的脚和手。因而我们一方面要研究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实现什么奋斗目标的大问题,另一方面在实践上更多地探索、研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领域、不同的层次、不同的情况、不同的条件下,哪些应当计划,哪些应当市场,哪些计划多一些,哪些市场多一些,并根据变化的情况随时做出调整,以此让计划和市场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共同发挥好更大、更好、更持久、更正确的作用。

四、价值观

管理的对象是系统,系统的本质特征是整体性,整体性的表现首先是共生共荣,共生共荣不仅是系统共生或生命共同体,而且是共同繁荣或共同生存且繁荣,这是系统存在的前提,也是这种前提性理念的价值观标准。我们把这一理念和价值观标准称为旗帜或宗旨,管理实践中往往落实为一种制度,而理论上称为主义或思想。落实这种价值观标准,我们把这一系统的生存过程称为使命,对系统生存过程这一使命的相对逐渐进步性表述为更快乐、更好、更健康、更持久,我们经常把这一过程称为道路,这也成为过程使命的一种趋向性价值观标准。这一标准在不同层面和阶段可提出具体的表达方式,如公平、正义、自由、民主、文明等等。现在人们已经认识到人们的生存目的不是追求财富,也不是战胜自然,而是和自然和谐相处,因此由上面的理念和使命,必然的结果或目的就是幸福和圆满,即实现什么奋斗目标。经济或经济管理系统是人类社会系统的一部分,也必须在遵循这一理念、使命、目的或价值观标准的情况下,来展现自己的价值,发挥应有的作用。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共生共荣的理念下,沿着更快乐、更好、更健康、更持久的轨道,持续改进公用与私用、计划与市场等体制和机制,来实现正确、合理的供给与需求,以达到幸福圆满的目的。这可能是趋向正确的模型和道路,希望更多的专家来进行实践和研究,以进行改进和完善,为人类社会系统探索出更光明的未来、更顺畅的过程、更美好的目的,并在实践中设计出更有效、更实际的工作模型。

参考文献:

经济类论文第5篇

工程经济类论文范文一:市政工程经济管理要点研究

摘要:市政工程作为改善城市生活环境、实现城市科学规划的关键手段,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发展建设。现今,市政工程的项目管理、经济管理只有加强对管理要点的探索与研究,保证其发展的稳定性,才能适应市政工程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文章的研究从概述市政工程入手,分析了市政工程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市政工程经济管理应把握的要点。

关键词:市政工程;经济管理;要点;探析

市政工程的改革随着市场经济的稳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突破在逐步深化,在发展中不可避免地存在问题,市政工程经济管理中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工程成本的监控、企业的综合管理。认真分析市政工程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探析经济管理的要点是提高市政工程经济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

一、市政工程概述

市政工程作为与市政设施有关的建设项目,是专门为城市公共设施配套而建设的基础项目。当前,对市政工程的重视程度大幅提升。市政工程的主要内容为:城市道路交通工程、园林绿化工程、环境综合卫生工程、排水及污水处理的河湖水系工程等;市政工程具备的特点主要有:复杂多变性、投资规模大型化、施工周期短期性、影响因素多样性等。

二、市政工程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施工质量缺乏保障

当前的市政工程施工中长期存在质量不过关的问题。一般情况下,为了节约时间与精力,市政工程项目部往往通过缴纳一定数额的管理费用将工程项目进行转包挂靠。这样造成的后果为:第一,在施工过程中忽略了工程质量的管理与控制;第二,一味地节省开支,或者在必要环节大肆浪费,进而导致市政工程的经济管理上存在疏漏。在实际工程建设中还存在为了谋求暴利而对市政工程质量监控不严、不到位的问题,这些都使得工程质量大幅降低,为完成工程而盲目赶进度、片面追求工程施工的经济效益、材料采购环节缺乏周全考虑与严格管控,都导致施工质量得不到有效保障。

(二)市场管理上存在疏漏

大多数市政工程属于大型建筑实施工程,与城市形象联系紧密。然而,大多数市政工程建设单位又是行政主管授权的单位,其管理体制不严、材料浪费严重,使得市政工程在具体建设过程中没有按照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严格执行,没有遵循规定的基本建设程序,同时,工程项目实际施工过程中没有实行工程法人制、项目招标投标制、合同管控制等必要制度。另一方面,工程施工前没有进行全面的勘察与勘测,进而造成材料的浪费、工程进度的耽误,从整体上阻碍了市政工程经济管理的全面、稳定发展。

(三)施工成本缺乏控制与必要管理

在市政工程的经济管理中没有形成一套合理的成本管理控制制度,未实现材料计价方式、承包方施工价格、市政工程合同方式、市政工程结算方式的统一,对施工工程的成本管理与控制没有形成科学定位。计价依据的不同会对图纸的精确度产生影响,进而对施工的最终效果产生影响;一部分承包商一味争取最大利益,降低价格,在竞标时采取策略性报价方式,报价偏低,在实际施工中却肆意改变合同内容,加大了市政工程建设的风险,也使得施工过程中成本缺乏管控。成本缺乏管控体现在:第一,成本核算体系不健全,核算环节过于简单,难以进行成本分析;第二,成本管理没有落实,成本管理浮于表面、制度不完善且约束力不足、执行力不够,成本管理流于形式;第三,缺乏考核机制,忽视了市政工程经济管理中的费用管控,没有及时考核和奖惩,使得市政工程资金超支、使用混乱现象严重。

三、市政工程经济管理应把握的要点探究

(一)强化市政工程经济管理的诚信建设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市场经济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及需遵循的重要原则。市政工程经济管理中要严格执行相关管理办法的规定(《建设工程质量责任主体和有关机构不良记录管理办法(试行)》),在经济管理中层层把关,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并制定专人负责制以确保市政工程的顺利进行。

(二)建立目标成本管理制度

在市政工程经济管理过程中要切实实现目标成本核算的正确性,就要做到:第一,施工前,对成本进行正确预算,并做好控制;第二,施工后对成本进行科学、有效的分析并积极做到开源节流,将合理节约成本的理念贯穿市政工程施工进程的始终,杜绝一切不必要的铺张浪费,在有效降低损失的基础上保证工程建设进度的顺利实施;第三,在成本管理中,将各项核算任务分配至各个部门,设立部门负责制,建立成本核算考核机制并加强对各部门成本核算的考核力度;第四,利用各部门提供的有效信息对资金情况(超支及缩减情况等)进行及时反馈与分析。通过管控,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下缩短工期,节约材料、人力、物力,有效避免造价过高、施工难度过大难以实施等问题。

(三)加强管理监督

市政工程由于工程量大,因此,在经济管理中存在一定风险。监管部门切实履行监督职能,加强对资金使用、流动等的监测与管理,建立一支专业性强、素质高、品德优良的经济管理监管队伍,严格执法,保证资金运用的高效性、资金流动方向的明确性及合理性,进而保障工程高质量、高效率的完成,意义重大且深远。

四、结束语

市政工程作为关系百姓生活与社会发展的基础建设工程,是保障城市建设高质、快速发展的重要前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分析市政工程经济管理中面临的诸多问题,把握市政工程经济管理要点,建立市政工程风险预防机制,严格对成本进行管控,是推动市政工程经济管理平稳、健康发展的关键点。

参考文献:

[1]谷广利.对市政工程经济管理进行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3

[2]袁力力.对市政工程管理要点分析[J].江西建材,2014

[3]刘志刚.市政工程经济管理存在的风险及防范措施[J].现代经济信息,2013

工程经济类论文范文二:建筑工程经济学案例教学与实训教学

工程经济学在高职院校中是一门很重要的课程。它不仅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在高职工程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当中,要探索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起来的最佳途径就是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增加实训这个环节。

【关键词】高职;工程经济学;案例教学;实训演练;教学模式

在高职院校工程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当中,案例教学及实训环节是很重要的部分。能过通过其对生活中具有代表性的经济问题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调查以及加工。而对于学生来说可以利用自己现阶段所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通过思考、分析、探究、演练,最后再通过各自观点和方法,最后经过归纳,联系基本理论,掌握分析的全过程。

一、教学案例与实训课题的选择与制作

在案例的教学当中主要是以典型的案例作为教学的工具,在实训的环节当中以工程的项目资料作为演练对象。在对学生展开案例教学和实训演练之前,要根据所教授的教学内容再去确定案例。要在分析对象方面做出工夫,经过收集资料,通过教学目标的要求将资料编制成与工程经济学教学内容相关的实训任务书。案例的选取和实训的安排要满足教学提出的几点要求。

1、代表性

也可以说是要具有典型性,作为工程经济学课程的案例要具有能代表特定性质或类别的工程项目,要具有与同类项目相同的共性。能够为某个教学目标的实现做出贡献。案例选择的好坏能影响着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同时也能对学生在社会实践当中自主思考与解决问题做出不可估量的作用,这样更好的将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起来。

2、高度的仿真性

选取的案例内容应该要基本上符合客观实际。案列中所给出的资料或者内容可以是隐含或者零散着的。这样对学生能力的提高也能起到良好的作用。虽然这样给学生自主的去解决问题创造了一些困难,但是能够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敢于去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学习的乐趣,对学生观察、分析、判断等能力都能起到积极作用。还有一点不容忽视的是给出的案例要有一定可供探讨的余地不然会所探究的问题变得简单无趣,自然而然学生也不愿意去参与到其中,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3、综合性

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了解某些内容或者能力的提高的都要有着一个适应的过程。在学生学习理论课程时,各个章节的内容与知识点往往多比较零散,不能够汇集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对能力的提高也会有所障碍,所以要求着学生与教师能够对各个章节的内容与知识点能够进行串联,将其融合成系统的知识,从这个方面来说,案例与课题应当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4、时效性

对经济的评价要符合现状,在法律、行业规范方面要符合现行标准。这就要求着所选的案例要能够与时俱进。

二、工程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与实训环节的实施

为了能够更好的巩固学生已经学习的理论知识,能够提高工程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实训环节应该安排在课程结束后一到两个星期内为宜。这样能够让学生能够独立的去完成一个工程项目的经济评价,能将学习的知识与实际有机的结合起来。本人认为做好实训环节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1、做好案例教学和实训环节的准备工作进行案

比如说在开始实训之前,教师应当要能够亲自的对案例和实训项目进行分析和演练,对实训安排中的教学案例和实训的主要内容所应用到的学习内容有着足够的了解。在此阶段,对学生的指导工作也不容忽视。在实训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学生能够与案例与项目有着充分的接触。让学生能够对实训的内容有着一定的认识。在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中,学习工程经济学这门课的学生也主要是工程管理与造价等专业的。而且学校安排的经济类课程一般都不是很多,这就意味着工程经济学这门课程的意义重大。

2、工程经济学案例教学与经济评价实训环节更注重的是分析问题的过程

对案例的研究和课题的结论在很多情况下都是开放性的。没有绝对正确的标准答案。对于某些问题,不同的人都会有着不同的看法,而且得出的结论在不同的情况之下都会发生变化。所以这就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要在引导学生自主的去探究问题方面做出成绩来。引导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谈论与互动。能够启发学生积极去探讨和互动。通过各种措施去收集有效的信息和资料。能够独立的去解决问题。在这种阶段中,学生的创造潜力也被够被激发和挖掘出来。

3、案例教学和实训环节中的小组讨论结束后,教师应给予及时点评和总结

在实训环节结束后,教师应该应到学生去对在实训过程当中所运用的知识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去关注实训过程中问题的关键与难点。教师主要做的是引导而不是告诉学生该怎么做。让学生自主的去对实训过程当中所遇到的问题提出看法,同时要注意给学生留出空间。在实训中受到了哪些启发都应让自己畅所欲言,而不是去规定只能说哪些方面,并且在教师心里决定不能有标准答案这个概念。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全面的系统的对工程经济学有着自身的理解。

【参考文献】

[1]李坚.论实践环节在高职工程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J].世界华商经济年鉴科技财经,2012(5)

[2]廖玉麟.职业院校工程经济学课程模块化教学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2(8)

经济类论文第6篇

股票类经济论文范文一:我国股票市场经济发展论文

一、我国股票市场现状

股市有风,入市需慎这句老生谈,然而者易被蒙蔽了双眼,尽知道股市里一赚二平七铁,可侥理作祟,之自知、阅不足,致不正确自己力以及正确评估自己承受风力。之股市错复杂,令人摸不。不有价格走不可摸,风系数不可估计,还有者过度为,这些阻碍了股市发展,剧了股市风。没有人确无误地股市情,即使股神巴也不例外。此,在股市浪潮中要获高,就要着高风代价,天不会白白掉馅。

二、我国股票市场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

(一)变量选数处理

本文究股票市经济发展者之间关系。选取个量为股权融额(GQRZ)和经济发展(GDP);所用年度数取自年《中统计年鉴》、中证监会以及海证券交易所和圳证券交易所披数;每个量样本间跨度1993-2012年,样本容量为20。

(二)证分析过程

1.间序列平稳性检验

本文通过对量协整来探究经济发展和股票市之间否有期稳定关系。第一步先对间量序列及其差序列平稳性检验,此确定量单整数。这里采用单位检验方法ADF检验。ADF检验表明,对于原量平值,单位原假设不在5%性平被,其一差量也不在5%性平被。但其二差量在5%性平被。即所有量平值和一差值不平稳,其二差值平稳。此满足协整条。

2.协整检验协整方程

第二步协整检验。要协整检验,前须满足协整检验要求个量单整量,只有当它们单整数同,才可协整。由第一步平稳性检验可知,LnGDP和LnGQRZ为二差平稳序列,我们可以协整关系检验。Johansen协整检验表明,协整向量个数无P值为0.0253,通过检验;协整向量个数至少1个P值为0.3801,没有通过检验。由此可见存在一个协整向量,说明LnGDP和LnGQRZ者存在期稳定关系。由协整向量可协整方程,协整方程为:LnGDP=0.7137LnGQRZ+ECMt(ECMt为衡误差)。协整方程表明,股权融额每增1%,经济发展动为0.7137%。股市发展经济发展正向关系。

(三)向量自回归模型

向量自回归(Vecotratuo-regression)模,指在一个有n个被释量VAR模中,每个被释量对自以及其它被释量干期后值回归。它不以格经济理论为依。

1.脉冲应函数我们可以判定VAR模构稳定

为所有征模倒数小于1,处在单位圆,从而可以一步通过脉冲应函数和方差经济经济增和股票市者关系。用Eviews6.0软,选择后期度为10期,GDP和股权融额脉冲应函数图。图2表GDP对GQRZ脉冲应:予股权融额冲击,GDP期会同向,但程度不明,期来趋于平稳;图3表GQRZ对GDP脉冲应:予GDP冲击,股票市开反向,不过持续间较暂,从第2期开正向反映,中后期虽然有过暂反向,但波动幅度并不大,期来还趋于平稳。

2.方差

方差(variancedecomposition)通过把每一个生量波动按其,一般用方差来衡量每一个构冲击对模生量对重要程度,并估计量和对效应大小。方差表明:经济发展对股市发展方差贡要大于股市对经济发展方差贡。经济增对股市发展方差贡增幅较大,由最3.35%增至31.07%,而股市发展对经济增促作用有,有股票市波动还有可会对经济增造应影。

3.格兰杰关系检验

协整检验,我股市发展经济发展之间有期稳定衡关系,接下来就要验证者否构关系。此可以用Eviews6.0软中Granger检验来考察者间关系。别一点,格兰杰关系于息传递,而不同于逻辑关系。原假设H0:量x不Granger引起量y;备择假设H1:量xGranger引起量y。检验见表5,表明:在后期为2期,5%性平下,量LnGDPGranger引起量LnGQRZ,即原假设H0;但量LnGQRZ不Granger引起量LnGDP。说明了经济发展股市发展格兰杰原,但股市发展并不经济发展格兰杰原。这意味着1993-2012年期间经济发展股票市发展单向关系。说明经济发展不推股票市发展程,而此论经济理论本一致。

三、结论及相关建议

本文了我股票市,并用协整检验VAR模究了1993~2012年我股票市经济发展关性。证究表明,股市发展经济发展之间存在正关关系,即经济增促了股市发展,而股票市对经济增作用有,这其中要原我股市发展处于级,日渐暴问却无法及有效地决,包关配制不全,理念大多缺乏理性,这就会致股票市源配臵能,能供适制引会资有效流动。问,我应当以三入。先,引资者资念,使其。于资者说,买卖票重,资,源本靠热操,格差;其次,强公建意。众所周知,高目ъ,但能一味为了,知道一味钱略应当担。为,公必无立w这六字箴,要有意意;,要发挥有w。强票市场,完善票市场制度,绘票市场,演了一持帮助市发角色。就IPO重说,市场资中炒热,极击了市场整运行。一些连行,如飞天、一堂沙艾。其中飞天11连39发行136。可,我应完善发行制度,、创中小制度以市公融资制度。这能善经济发市发单制,票市场经济发动,中市能经济表,发挥晴表w,动中经济又好又腾飞。

股票类经济论文范文二:股票投资经济分析方法研究

股票投资选项和投资原则

一般情况下,保险公司股票投资都是由总公司专门机构负责,选择什么行业、什么类型股票,甚至哪只股票都是由总公司根据国家意愿和企业自身需要来制定,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利用已经掌握的信息,凭借自身职业判断力和专业技术,对股票进行资信等级评估。投资原则:保险公司应当根据保险资金特性和偿付能力状况统一配置境内境外股票资产,合理确定股票投资规模和比例,并及时报告市场风险,提高研究支持能力,跟踪分析市场状况,密切关注上市公司变化,采取有效的应对和控制措施、规范投资行为以保证投资安全,稳中有赚的目的。

股票投资评价资料获取渠道

一是网站和专业报纸、杂志公开的上市公司基本面信息和财务面资料;二是通过实地考察获取最有价值的上市公司基本面和财务面资料。

上市公司基本面分析

(一)行业风险和企业经营环境分析

1.社会、人口和技术变化分析:(1)消费群体状况的影响:人群年龄结构、文化结构、开放程度和收入水平对企业产品的需求敏感性分析;(2)国际政治关系的影响;(3)环保等社会意识对行业的影响;(4)技术进步对行业的影响(一般较大)。2.行业发展与经济运行周期的相关性:主要分析行业未来发展状况与未来国家及区域经济运行态势的相关度,以及是否符合国家乃至地方的产业政策,国家产业政策即经济制度安排,在社会资源配置的条件和实现的可能性等方面,直接决定着企业的未来发展空间。3.行业的周期性分析:根据行业发展周期,分析行业的成熟程度,饱和度以及所处的发展阶段,包括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4.行业的竞争性分析:主要分析行业内的竞争程度,企业在行业内所处的地位以及竞争优势、劣势等。5.行业的盈利性分析:主要考察企业所处行业的平均利润率,从而推断企业的利润水平。6.行业的进入壁垒:分析行业进入的难易程度,判断新竞争者加入的可能性,从而预测行业未来的竞争程度。7.行业的法律和政策环境:主要考察行业发展的法律及政策环境,法律和政策的稳定性,有无对行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

(二)企业竞争力分析

1.管理团队素质。从企业法定代表人和主要管理人员的个人背景、从业经历、经营业绩、信用记录、实干能力等方面出发,判断企业管理团队是否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和较高的管理水平、显著的历史经营业绩、良好的信用记录和社会声誉等,由此评判企业主要经营管理人员的管理素质。

2.企业员工队伍素质。主要考察被担保企业员工队伍结构(包括业务技术结构、文化层次结构、年龄结构)和技术素质(主要考评劳动者的敬业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

3.产品、市场与销售预测分析。主要从产品的特点、技术含量,产品细分化程度,产品可替代性、产品的生命周期、产品的品牌知名度、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市场分布状况、主要市场份额,市场营销及市场拓展能力、营销队伍的素质和稳定性、销售网络的稳定性,市场的未来变动趋势,对主要客户和供应商的依赖程度,其生产成本的优势及市场议价能力,以及对主要竞争对手等方面加以分析。对企业产品的销售预测除了基于对其市场需求的准确了解以及对企业的市场营销能力、营销网络的分析外,更重要的是基于对企业以往的销售历史记录和未来销售合同的分析,同时还应对企业的销售运作模式和结算方式进行分析,这也是预测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主要依据。

4.技术装备水平和生产能力分析。技术硬件包括机械设备、单机或成套设备、基础设施等水平,主要从设备先进性、适用性、设备成新度三方面考察;软件部分主要考察企业生产工艺技术的先进性和成熟度,规模化生产的成熟程度以及市场的成熟度。一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技术来源:主要核实企业的技术是否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判断技术的相对垄断性和稳定性;(2)技术研发能力及发展潜力:主要考察研发人员的素质及企业技术的后续储备发展潜力;(3)科研条件和技术市场优势:考察企业科研投入、科研环境以及技术的市场需要程度、市场竞争力和应用范围。(4)生产者的操作技术和熟练程度等。(5)同时应注重设备的综合利用程度,是否能够科学、有效、合理使用设备,是否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设备的生产能力。对企业生产能力的分析可以使业务人员了解到企业所预测的销售收入是否与其实际生产能力相匹配,其生产设备以及工艺技术、原材料供应是否能够保证销售合同的顺利完成。

5.经营战略分析。财务报表分析的一个重要始点,它可以有助于确定企业的利润动因和主要风险,进而据此正确评估企业经营的可持续性,使评估人员能够在一个高质量的水平上探查企业的经济状况。主要包括企业产品市场定位,市场营销策略,技术发展战略,财务目标、举债策略、投资及收购计划,企业与其他企业竞争策略,企业发展方向等方面分析。

6.成本控制和成本降低能力。主要从企业的成本控制系统的组成(组织系统、信息系统、考核制度和奖励制度)和成本控制的基本原则着手分析。前者主要观察企业是否建立起成本中心、利润中心和投资中心的责任和控制范围;后者则主要看领导推动、全员参与情况以及经济原则的贯彻情况。7.企业基础管理水平。主要考评企业内部组织结构是否合理,各项管理规章制度是否健全,生产现场是否整洁,物流是否通畅,生产及管理效率是否高效,质量认证情况。

上市公司财务面分析

主要是财务偿债能力分析,即基于公司的财务数据定量分析公司的财务状况。财务指标分析主要是用财务比率方面的计量指标,从财务质量的角度对被评企业进行考查。评价指标主要以制造业为例。1.盈利能力分析。盈利能力是企业偿债能力的重要保障因素,通过与行业标准值的对比分析,确定企业的盈利水平。该部分的核心评估指标有:(1)经营性资产报酬率;(2)净资产收益率;(3)主营业务利润率;(4)销售净利润率;(5)总资产报酬率;(6)成本费用利润率;(7)收益质量指数;(8)收入现金贡献比率。2.资本结构分析。资本结构分析主要是评估企业的长期偿债压力,资本结构在反映企业偿债能力方面有其独到的作用。资本结构是指在企业的总资本中,权益资本和债权资本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资本结构决定企业的财务结构、财务杠杆运用和融资决策制定。该部分的核心评价指标有:(1)资产负债比率;(2)流动资产比率;(3)净资产对长期资产比率;(4)资本化比率=长期负债合计(/长期负债合计+所有者权益合计)100%。3.资金使用效率分析。良好的资金使用效率是保证企业增加盈利水平和创造现金的可靠保证,它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企业的经营能力和管理效率。该部分的核心评价指标有:(1)应收帐款周转率;(2)应付帐款周转率;(3)存货周转率;(4)经营性资产周转率;(5)总资产周转率。4.偿债能力分析。主要考察被评估企业是否具有按期偿付银行还本付息及支付股东股利的能力,因为制造业包含了整个生产经营流程,尤其在权责发生制下,企业的盈利与短期偿债能力并不是完全吻合。考评企业偿债能力主要从现金流角度出发加以确定。该部分的核心评估指标有:(1)净资产保障比率;(2)举债能力系数;(3)偿债能力系数。5.企业成长性预测。主要分析企业规模的变动特征及扩张潜力,近几年许多制造业企业的规模扩张速度相对较快,因此,评估人员有必要纵向比较企业历年的销售、利润、资产规模等数据,把握企业的发展趋势,是加速发展、稳步扩张还是停滞不前。将企业的销售、利润、资产规模等数据及其增长率与行业平均水平及主要竞争对手的数据进行比较,了解其行业地位的变化。分析预测企业主要产品的市场前景及公司未来的市场份额,对企业的投资项目进行分析,并预测其销售和利润。该部分的评价指标有:(1)固定资产净值率;(2)净资产增长率;(3)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4)净利润增长率。

经济类论文第7篇

金融经济类论文范文一:资本流动对金融经济的影响

摘要:概述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国际资本流动对我国资本市场、货币政策金融体系及监管带来的影响,探讨了中国资本市场作为新兴市场,应对国际资本流动应采取的策略。

关键词:资本流动;金融体系;风险防范

经济全球化自上世纪90年代起已经势不可挡。当世界经济活动跨越国界之时,资本流动国际化也形成了趋势。国际资本流动包括长期资本流动和短期资本流动。长期资本流动包括国际借贷、证券投资和直接投资;短期资本流动包括银行资本流动,保值性资本流动和投机性资本流动等项目。随着全球金融市场的建立和完善,现代电子交易技术的广泛运用,新金融主体的产生以及金融工具的创新等外部环境、内部条件的不断变化等,促进了资本流动规模的不断增加。改革开放以来,资本流动对中国经济产生了积极影响,比如,直接投资有效弥补中国资本不足,为利用外资促进经济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资本流动加速商品周转,推动国际贸易往来的同时增加中国的财政收入;改善国际收支等等。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国际资本流动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巨大机遇的同时,也给中国金融经济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和风险。

1资本流动对国内金融经济的影响

国际资本流入我国主要经过以下几个途径:一是通过经常性项目,虚假提高出口商品价格从而进入我国资本市场;二是随着我国的投资环境日益宽松,外资利用虚假投资信息使资本大量流入;三是通过跨国公司的投机行为流入资金。国际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加大了资本流动,为中国利用国际资金发展本国经济提供了可能。但国际资本的频繁流入流出,会加剧中国国金融市场的动荡,影响微观经济发展,不利于中国经济的稳定持久发展。

1.1对资本市场的影响我国是一个还处于高速发展中的国家,我国的货币发行量始终以一个稳定的速度增加,M2虽然在今年有所下滑,但依然维持在10%以上,正因为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我国的市场利率始终高于国际上发达国家几倍的水平,同时我国在大的趋势上仍处于汇率长期升值的通道上,这必然会引起国外的资金大量流入。将外币兑换为人民币几乎没有任何成本,却能享受高额的汇差和利差,再加上对我国的商业投资也可以保证一个较高的回报率,若没有资本监管的限制就会促使大量外资涌入中国。尤其是短期资本流动的投机性,会促进我国股市的短期繁荣,助长股市指数的上升,在这个过程中,参与市场的投机者会主动地承担市场风险,同时对冲套期保值者的风险。同时依照托宾q的理论,股市的繁荣也会在一定程度使企业的市场价值大于重置成本,促进实业投资,而持有股票的投资者也会因为资产的增值增加消费。而从负面影响上看,这种纯市场的投机行为并没有改善我国资本配置,只会异化证券投资功能,破坏市场价格均衡机制,在大规模撤出后引发资本市场震动还会关联到实体经济,直至引发金融危机。

1.2对金融体系的影响资本频繁流动会对中国的金融体系带来冲击。国际资本的流入导致国内资金较充足,银行往往会盲目扩大借贷,增加银行体系的风险。流资本的频繁动同时会引起利率和借贷市场波动,资本流入会增加货币供给量,导致利率下降;而资本大量流出会导致利率上升。其次,不管国际资本采取何种方式都会涉及到货币兑换,与汇率产生直接挂钩,进而会影响到外汇市场。第三,资本频繁流动会引起股票价格和股票市场波动,当国际资本采取股票投资的方式进入中国市场,会刺激股票需求增加,引起股票价格上涨,反之一旦流出就会引起股票价格下跌。而短期资本流动形式的多样化,推动金融市场价格的频繁波动,也会造成市场的虚假繁荣。

1.3对货币政策的影响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的资本流入,都会使国内货币供给以内生的方式增加,央行原有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将受到挑战,必须对现行的货币政策作出改变。面对大规模的资本流入,央行将被动地调控人民币,投放大量基础货币来吸纳流入的资本,并采取宏观调控措施冲销因资本流入引发的通货膨胀。而短期资本通过经营项目、地下银行、洗钱等方式导致资本流入源头增加、速度加快,不同程度增加了央行货币政策目标确定的难度和实施效果的保证。

1.4给监管带来难度我国的金融机构国际化进程加快以及外国金融机构的大量进入,为国际资本进出提供了更多的渠道和机会。而随着金融保护期渐进,在华金融机构与国外金融机构、外资银行可对中国的企业和个人直接经营人民币业务,从事我国国债发行等,国际资本及国外投资者的资金往来将更为多样和便利。此外,由于我国汇率波动,利率调整相对国际市场所形成的汇差、利差等,会不同程度地诱发套利资本流入和流出。而依托金融创新工具和现代电子通讯技术,国际间资本在不同金融市场间的流动更具隐蔽性、更便捷也更难以掌控。这些都给央行对资本国际流动的监管造成极大的困难。

2面对资本流动应采取的策略

国际间的贸易和金融资本的流动在过去十年中数以十倍的增长,以纽约为首的三大国际金融中心和其他新兴的国际金融中心之间的联系不断加强,那些可能存在的价值洼地在信息技术的发展下也会在瞬间被填平。随着中国对外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以及积极利用外资政策的推行,作为新兴市场,国际资本流动对中国经济将产生多重性影响。因此,国家应采取谨慎的态度和有力的措施,通过实施严格管制以避免潜在的风险和危机。

2.1提升资本利用效率

中国在利用外资发展经济过程中,为避免对国际资本的过分依赖,要提升整体金融资本的使用效率。单纯从数量来看,金融资本市场已经趋于饱和,但从质量来看,国际金融资本对优化产业结构的优势尤为突出。我国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率,减少国际资本带来的挤占效应和冲击影响。化短为长,主动吸引长期资本,适应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及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积极为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企业提供融资支持。

2.2建立完善的金融体系

加快进行国有银行的改革,统一和开放金融市场准入的限制,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内部管理,实现业务交叉,多种经营,增强国内银行业的竞争力,从根本上完善金融业的风险控制机制。在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的基础上,增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弹性,适当扩大浮动范围,管理升值预期和通涨预期,寻求信贷规模调整和信贷结构优化的平衡点。逐步开放金融市场,加快利率和汇率体制改革,推动利率市场化。对资本项目实行严格管制,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大力发展金融创新,通过金融制度和金融工具的创新,推动和稳定衍生金融市场的发展。

2.3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资本市场的逐渐开放增加了货币政策操作难度。面对我国当前出现的财政赤字,从经济能力和偿债能力出发,避免采用扩大通涨来弥补赤字。不断完善货币政策,建立一体化的宏观调控体系,灵活运用调整再贴现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以及公开市场业务等金融工具,将货币政策真正控制在适度宽松和稳健的水平上,科学地调控货币供应量和银行信贷规模,抑制泡沫的持续膨胀和投机炒作行为;适度规模增加供给,遏制价格上涨,化解资产价格上涨的压力。通过稳健的货币政策,合理引导资本流向,削弱短期国际资本流入中国套利、套汇和套取资本溢价的冲动,避免国际资本流动对国内经济带来冲击。

2.4加强监管维护市场的安全稳定面对开放的国际经济环境,应加强与国际金融机构的监管合作,主动与国际金融统计接轨,通过建立一整套防范金融风险机制,化解国外金融机构对国内金融业构成的危机。通过设置中外合资、合作基金的形式,引导、管理和使用好国际资本,并积极采取防御性措施,限制短期国际资本的大规模流入,避免投机性国际资本对国内金融市场的过度冲击。此外,要不断提高鉴别和监控各类投机性资本的能力,进一步加大打击查处力度,以监管体制的完善,持续维护国内金融市场的稳定。

参考文献

[1]林纯清.信息时代财务控制趋势分析[J].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2012,2

[2]华兴顺,孙都光.国际金融危机对安徽经济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J].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2010,1

金融经济类论文范文二:现代金融经济风险分析

摘要:作为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命脉,现代金融体系运行是否稳健、有序、有效,对国家经济安全极为重要。本文以金融风险概况为出发点,对我国金融行业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了分析,且立足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对现代金融经济风险问题防范措施进行了探究,以期稳定金融经济,实现金融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关键词:现代金融经济;风险问题;解决对策;概况

作为一个双重转型国家,伴随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经济建设发展速度不断加快,金融领域改革也取得了良好了成就。但金融经济不稳定因素的长期存在也加大了其风险性。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极大的冲击,相比其他国家的损失,我国在该场金融危机中损失不多,但这并表示我国金融体系较为稳定,事实证明,必须对我国金融体系建设进一步改进与完善。

一、现代金融风险的概况

风险是指未来结果的不确定性,如未来收益、资产等具有波动性。金融风险是指于企业、机构而言,任何有可能致使其出现财务损失的风险,是企业、机构未来收益不确定性与波动性,其与金融市场波动性具有直接关联性。金融结构风险造成的损失往往在其自身影响以上。在具体金融交易活动中金融机构产生的风险,将严重威胁金融机构的生存现状。同时,如金融机构经营管理不到位也将产生极大的威胁,如产生系统风险,无法正常运行金融体系,甚至出现整个社会经济市场无序现象或产生极为严重的政治危机。根据具体标准可将金融风险进行多种类型的划分,如下:

(一)根据金融风险出现的根源划分,包含两类(静态、动态)金融风险。静态金融风险是指因自然因素或不可抗力出现的风险,其与相应定律基本符合,预测具有准确性。动态金融风险是指因改变宏观经济环境出现的风险,伴随时间推移动态金融风险产生的概率与影响作用也会随之改变,其预测难度较大。

(二)根据金融风险涵盖的范围划分,其包含两类(微观、宏观)金融风险。微观金融风险是指由于客观环境改变、决策误差或其它因素导致经济活动参与主体资产、信誉受到损失的可能性。宏观金融风险是指全部微观金融风险归总。

(三)根据金融机构类别划分,如银行、证券、保险等风险。

二、现代金融经济存在的风险问题

(一)金融发展格局不协调与风险向银行集中。我国金融资产结构存在合理性较差的现象,具有较高间接融资比重,储蓄率与广义货币M2持续上升,进而大量风险集中于银行业。我国广义储蓄率较高及持续上升,如34.3%为1985年我国储蓄率,38%为1990年储蓄率;40.2%为2001年储蓄率,44.6%为2003年储蓄率。近年来,以我国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末,社会融资规模达17.29万亿元,是年度历史最高水平;广义货币(M2)余额110.65万亿元,同比增长13.6%,比上年末低0.2个百分点,继续保持适度增长的态势。在银行业发展中,其主要依靠大量储蓄存款吸收,与中长期贷款发放进行储蓄增长压力释放。通过大量数据显示,我国银行贷款中所占比例较高为企业融资,一般为80%以上,但股票与债券融资比例则较低。企业融资对银行贷款过分依赖,将导致整个社会融资风险向银行体系过度集中。以长期发展而言,货币供给过度将对物价、资产价格稳定性产生极大的冲击,这对金融体系稳健运行不利,也将对货币政策调控空间产生挤压作用。目前,我国金融体系以银行主导型为主,在整个金融资源中银行业所占比例超过90%,证券业发展滞后现象较为严重,保险业具有过小规模。在金融资源配置与金融风险分散中资本市场、保险市场无法充分发挥其作用。该类金融发展格局,与市场经济发展需求无法满足,进而对金融体系稳定、效率产生极大的影响。

(二)银行资本充足率较低及呆账准备金不足2003年以后,我国金融机构不良贷款额、贷款比率呈现大幅度下降趋势,但对此类指标的过度性强调,只会导致金融机构利用信贷投放扩大对不良贷款进行稀释或对有利贷款进行回收,实际上不良贷款存在的金融风险仍无法消除。目前,银行机构仍具有极大的呆账准备金缺口及具有较低的资本充足率。近年来,在国有4家独资商业银行内,高于国际标准8%的资本充足率银行仅有中国建设银行。而11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平均值仅为6.15%。由此可见,伴随贷款增长速度的提升,大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并没有根据相关规定进行贷款损失准备金的提取,仍具有较大缺口,及较低的贷款损失承担能力。当银行资产扩张与资本金补充不符时,一定程度上必将造成其经营脆弱性。

三、现代金融经济风险问题解决对策

(一)继续深化金融改革对金融宏观调控能力进一步提高,且对间接调控方式不断完善,进而实现市场运作机制建立与健全,调整信贷结构与产业结构。第一,货币政策决策民主化的实现,增加透明度,对货币政策决策水平全面提升。对金融宏观调控科学性、有效性地提升,对货币政策工具创新能力地提升,都能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完善提供依据,且能够在金融宏观调控中将货币、资本与保险市场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中央银行将继续推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该货币政策不仅能够对经济平稳发展起到支持作用,还能避免通货膨胀及进行金融风险的有效预防。在日常流动性管理与引导市场利率中将公开市场操作的作用充分展现出来,应达到运用存款准备金、差别存款准备金及公开市场操作之间组合的合理性,以此对数量调控能力进行全面提升。对中央银行运用价格工具实现货币政策目标传导机制加以完善,在资源配置方面将市场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以此对货币信贷合理稳定增长起到积极促进作用。第二,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对利率杠杆进行灵活应用,以此调整总量平衡度。利用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对市场利率起到引导作用,且按照市场利率金融机构对其资产、负债价格利率调控体系进行准确确定。通过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进行国际收支市场机制与管理体制建立,为贸易与投资活动提供便利。第三,加强与改进银行窗口指导,要求必须对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原则贯彻落实,对支农金融服务加以改进,对非公经济、中小企业增加金融保障,调整信贷、产业结构,且对金融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全面提升。

(二)建立科学、高效防范风险与金融稳定机制

1、强化金融法制建设与实行依法行政。完善金融法制体系,对银行业、证券业等金融行业法律边界进行界定,对各个金融机构的进行准确市场定位,对机构监管、功能监管特性进行合理划分,及时补充、改进其相关法规,实现金融机构依法行政。

2、风险评估与预警体系建立与完善。金融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必须具有系统性、合理性,确保金融评估报告的准确性、科学性,同时对整体金融运行状态与潜在风险及时把握,进行金融风险识别、评价与预警体系的合理化建设,且按照风险程度向市场及时提醒,做好事前防范工作,以此对金融风险的扩展范围进行有效控制。

3、金融危机应急处理机制建立。在实现金融一体化与金融稳定性不足的现状下,必须进行金融危机应急处理机制的快速建立,以此对突发性事件产生加以有效控制。通过金融危机应急组织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能够对金融应急处理措施进行统一制定与实施。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伴随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现代金融经济发展事业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为降低金融经济风险问题,推动整个金融行业的进步。必须重视风险问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大金融改革力度。这就要求各个金融行业充分了解自身发展情况的前提下,确立正确的金融风险防范措施,只有这样才能推动金融事业的健康发展,才能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参考文献:

[1]童锦治,吕雯.我国银行业实际税负水平对其盈利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J].税务与经济.2010(02)

[2]王力伟.宏观审慎监管研究的最新进展:从理论基础到政策工具[J].国际金融研究.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