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高速铁道工程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2-03-20 15:22:51
高速铁道工程论文

高速铁道工程论文第1篇

[关键词]课程体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3-0238-01

一、课程体系在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性

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相互之间的分工与配合,即构成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的总体规划。是教学工作的总体实施方案,也是学校制定教学计划、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管理教学过程及有关工作的重要依据。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即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课程体系也关系到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高低。进而影响到专业的招生和专业的发展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优劣。主要体现在基础课和专业课、理论课和实践课、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设置及其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上。高速铁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传统方法与过去的高速铁道技术和施工技术发展状况是相吻合的。但近年来,施工新技术和施工方法新理论的发展和更新速度很快,普及的速度程度也较高,如CPⅠ、CPⅡ控制网的建立,GPS、RS、GIS、数字测绘技术、高速铁路施工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等各方面都有了非常大的变化。这就要求高职的高速铁道技术专业都有一个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二、基本“项目导向”模式的高速铁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实践

(一)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特征,也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理念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职院校目前已将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改革发展的新突破。在探索与构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我院高速铁道技术专业经过多年的实践,初步形成了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并且基于“项目导向”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其基本内涵是以高职铁道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为主体对象,以应用测量技术能力培养为主线,以人文素质和职业素质培养为基础,坚持走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相结合,培养过程与工作相结合的道路,最大限度培养学生的测绘实践动手能力为目标,实现学生职业技能和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二)“项目导向”是实现工学结合的重要途径之一

高速铁道技术专业“项目导向”模式主要有种实现途径:一是根据生产一线真实施工项目所需要的能力来确定本专业的课程体系;二是在一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按照一个项目完成的过程组织教学;三是学生参与真实的施工生产项目,让他们在完成项目的同时获得最直接的实践动手能力。我们通过以下步骤完成我们高速铁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

1.市场调研,确定培养目标。

广泛开展市场调研,经过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论证,并结合高速铁路岗位职业标准和企业用人需求情况确定高速铁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一体两翼、双轨并行、四段递进”人才培养模式。

2.校企共同进行以高铁项目施工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实施“工学结合、现场教学”教学组织模式。加强实训基地内涵建设,校企共建高速铁路施工职业训练中心1个、合资流动实训基地2个、协议流动实训基地12个;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3.将工作任务归纳为多个典型工程项目,将与高速铁路职业的行动情境相互关联的同一类型工作任务归纳为一个行动领域。即将典型工作任务按类型归纳,最终形成了典型工程项目:路基施工、桥涵施工、轨道施工、隧道施工等。按工程项目要求设置专业课程通过深入分析。对典型项目实施过程中所需要的岗位职业能力进行分解。确定培养这些能力支撑的学习领域课程。以项目为导向。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专业课程体系。

4.形成课程体系。遵循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设计学习领域的专业课程。以完成工程施工项目所需要的能力培养为核心,提炼支撑完成施工工程项目能力的核心课程。并按照从易至难的原则进行划分。对本专业学

习领域课程进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安排.要求实践教学的总学时数不低于总学时数的50%。同时.根据高速铁道技术专业各学习领域所需要的基础理论知识,课程建设团队的老师与学院基础教学部的老师一起设计了基础理论学习领域教学内容和课程。最终,形成了高速铁道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

高速铁道工程论文第2篇

关键词:高速铁路;悬臂连续梁;线性控制

中图分类号: F530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某高速铁路桥梁工程全长612.27米,其中高速铁路桥梁工程跨河流上部结构为(60+100+60)m连续梁,此桥量位于6号~10号墩。桥梁的结构形式为单箱单室直腹板、变截面、变高度结构,桥梁工程的箱梁顶宽12.20m,桥梁工程的底宽6.7m。桥梁工程的顶板厚度除梁端附近外均为40cm;桥梁工程的底板厚度40~120cm,按直线线性变化;腹板厚度60~80cm、80~100cm,按折线变化。全桥共分59个梁段,中支点0号段长度14m,一般桥梁工程的梁段长度为2.5m、2.75m、3.0m、3.25m、3.5m和4.0m,合拢段长2.0m,桥梁工程边跨直线段长9.75m。连续箱梁各控制截面梁高按二次抛物线y=0.0016225x2变化,桥梁工程的梁高分别为:端支座处、边跨直线段及跨中处4.85m,中支点处梁高7.85m。根据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对桥面构造的要求,高速铁路桥梁工程梁面设置顶宽310cm的加高平台,加高平台平整度要求为:2mm/1m,3mm/4m。

一、线形控制综合技术内容

高速铁路线性控制最直观的目标是保证桥梁工程梁体顺利合拢和满足无砟轨道铺设精度要求,最终目的是保证轨道线路高可靠性、高平顺性和高稳定性,以确保高速铁路在车辆高速行驶时的平稳性、舒适性和安全性。

二、平面与高程控制

(一)平面控制网

1.线下平面控制网。在高速铁路桥梁工程“三网合一”精测网CPⅠ,CPⅡ点基础上,在高速铁路桥梁工程悬臂浇筑连续梁桥位处建立CPⅡ加密点,与既有CPⅠ,CPⅡ点组成闭合环。

2.线下平面控制网上桥。在高速铁路桥梁工程线下既有CPⅠ,CPⅡ点及加密点CPⅡ的基础上,利用闭合环在0号段高速铁路梁顶重新建立不少于3个CPⅡ加密点。

3.梁顶平面控制网。在高速铁路桥梁工程梁顶建立的CPⅡ加密点基础上,采用自由设站及设站已知点两种方法进行校核。

某大桥平面控制网见图1。

图1.

(二)高程控制网

1.线下高程控制网。在高速铁路桥梁工程“三网合一”精测网CPⅠ,CPⅡ点基础上,在高速铁路桥梁工程悬臂浇筑连续梁桥位处采用二等水准测量、往返闭合高速铁路桥梁工程测量进行高程加密。

2.线下高程控制网上桥。在高速铁路线下高程网基础上,高速铁路桥梁工程利用1″级全站仪采用三角高程方法在0号段梁顶重新建立不少于2个高程加密点。

3.桥面高程控制网。按照高速铁路桥梁工程二等水准复测的方法对二等水准上桥进行评差数据处理,与高速铁路桥梁工程桥下二等水准点形成闭合环。

三、支架及挂篮挠度控制

在高速铁路桥梁工程中,高速铁路桥梁工程支架和高速铁路桥梁工程挂篮是悬臂浇筑连续梁施工中主要的临时设施,其二者的挠度控制状况直接影响着高速铁路桥梁工程悬臂浇筑连续梁线性控制的精度。

(一)支架挠度控制

高速铁路桥梁工程悬臂浇筑连续梁0号段及直线段一般均采用支架进行现浇, 0号段支架的型式有三角形托架、碗扣式支架、钢管支架及脚手架支架等,直线段支架型式有墩旁托架、钢管支架等,在高速铁路桥梁工程支架施工前均采用现场堆载预压。

1.支架设计

高速铁路桥梁工程0号段及直线段支架设计委托有设计高速铁路桥梁工程资质的单位进行设计、检算,在高速铁路桥梁工程施工工程中不得随意更改设计参数和施工材料规格。

2.支架预压

高速铁路桥梁工程支架预压采用现场堆载模拟施工状态预压,高速铁路桥梁工程预压总重量包括模板、混凝土、钢筋、施工机械设备和施工人员临时荷载等,同时按照高速铁路桥梁工程设计文件和规范要求考虑一定的安全系数,一般为1. 2。高速铁路桥梁工程预压总重量按照模拟高速铁路桥梁工程施工状态进行逐级加载,卸载按照加载逆向进行,每级卸载、加载完成后持荷一定时间后进行观测。

3.数据分析

认真分析数据、进行科学,符合力学变化特性,通过数据分析计算出高速铁路桥梁工程支架的变形值为:

总变形=加载稳定后读数-初始状态读数;

残余变形=卸载后读数-初始状态读数;

弹性变形=总变形-残余变形。

(二)挂篮挠度控制

1.挂篮设计及加工

高速铁路桥梁工程挂篮的设计委托有高速铁路桥梁工程设计资质的单位进行设计、检算,同时要求专业厂家进行生产加工,高速铁路桥梁工程使用前对主构件的焊缝需进行超声波探伤检测。

2.挂篮预压

高速铁路桥梁工程挂篮预压利用张拉千斤顶在高速铁路桥梁工程平整的场地上模拟施工荷载进行加载预压,下面高速铁路桥梁工程施工的挂篮为例说明预压方法。预压前对高速铁路桥梁工程挂篮主构架进行编号,两片主构架为一组。预压时,将高速铁路桥梁工程主构件水平放置,两片高速铁路桥梁工程主构件相对,并支垫平稳。前端测点B位置利用一根Φ32精扎螺纹钢筋穿过主构架前吊点,一端锚固,另外一端安装一台YD100A型千斤顶预压,测点A位置用一根Φ32精轧螺纹钢连接,两端锚固。开动油泵,这样千斤顶的作用力就传递给高速铁路桥梁工程挂篮主构架,达到给高速铁路桥梁工程挂篮加载的目的。预压重量按照高速铁路桥梁工程挂篮空载、最小梁段重量、最大梁段重量进行分级加载进行,每加载、卸载一级持荷30 min,并量测高速铁路桥梁工程挂篮变形。卸载按照加载逆方向进行。

挂篮预压方法见图2。

3.数据处理

由于高速铁路桥梁工程挂篮预压在地面上进行,没有将高速铁路桥梁工程挂篮全部组拼,所以测出高速铁路桥梁工程挂篮主要承重构件的变形、加载工况基本与实际受力相似。在高速铁路桥梁工程挂篮预压时,B点的变形量包括了A点变形对B点的影响值,计算高速铁路桥梁工程挂篮主构架的变形时,要将此高速铁路桥梁工程挂篮预压影响值剔除。B点的净变形值为两片主构件变形值的总和,单片主构件的变形值为总变形值的一半。

四、梁体线性预测及监控

(一)梁体线性预测

1.理论模型结构参数的选取及修正

1)混凝土的容重。

a.首先根据高速铁路桥梁工程设计图计算出梁体各节段的理论容重γ梁,给建立高速铁路桥梁工程理论模型赋初值。

b.再根据高速铁路桥梁工程施工时混凝土的实测容重γ′混凝土重新对γ梁进行修正调整,消除高速铁路桥梁工程理论模型与实际结构的容重偏差。

其中,γ′混凝土为该梁段混凝土的实测容重;γ′梁为该梁段梁体的实际容重。

2.混凝土弹性模量及轴心抗压强度。建立计算模型时,一般是根据以往的经验和相关资料给混凝土弹性模量E赋初值。施工控制中根据现场实际试验数据对其进行修正,使依据所选参数计算得到的变形与实测变形相吻合。

3.预加应力。高速铁路桥梁工程预加应力值的大小受孔道偏差、张拉设备、管道摩阻、预应力钢筋断面尺寸和弹性模量等因素的影响,控制高速铁路桥梁工程中要对其取值误差作出合理估计。高速铁路桥梁工程理论模型建立时,孔道摩阻系数μ,孔道偏差系数k按规范取值,高速铁路桥梁工程施工中连续梁做孔道摩阻试验,故而孔道摩阻系数μ,孔道偏差系数k均按试验所得数据进行调整。

(二)梁体线性监控

1.0号段高程高速铁路桥梁工程测点布置。每段高速铁路桥梁工程高程控制点布置在离块件前端10 cm处,采用Φ16钢筋在垂直方向与顶板的上下层钢筋点焊牢固,并要求垂直高速铁路桥梁工程测点露出箱梁表面5 cm,测头磨平并用红油漆标记。布置0号段高程观测点是为了控制顶板的设计标高,同时也作为以后各悬浇节段高程观测的基准点。每个0号段布置8个观测点。

2.测量

1)测试仪器采用高精度水准仪,测量精度在±1 mm以内。

2)高速铁路桥梁工程每一节段施工的挂篮安装模板后、浇筑混凝土后、纵向预应力张拉后、钢筋绑扎完成后、高速铁路桥梁工程挂篮前移后等高速铁路桥梁工程施工环节均进行标高测试,高速铁路桥梁工程观测各节点断面高程变化。

3)为了保证测量精度,在高速铁路桥梁工程施工荷载和施工状态不变的情况下,每天在0:00至日出前、17:00~20:00这两个时段内进行测量。

五、结束语

通过实例得知,高速铁路桥梁工程连续梁悬臂浇筑施工,线形控制需建立正确合理的计算模型,并通过高速铁路桥梁工程实测值对其中影响线形控制的参数进行不断的修正调整,尽量做到高速铁路桥梁工程理论和实际的统一,保证高速铁路桥梁工程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汉一.高速铁路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徐变效应及控制研究[D].中南大学,2012.

高速铁道工程论文第3篇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 重构课程体系 校企结合

中图分类号: U4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哈尔滨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铁路工程类高职院校,铁道工程技术专业是学院传统的骨干专业,也是学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支撑专业。探索新的教育理念、培养模式与教学体系,使之贯穿高职教育的全过程,是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必然选择。

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以就业为导向、基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符合时代特征和社会需求、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内涵发展的根本。

铁路工程建设和运营维护企业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是学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础和动力。自2010年起,铁道工程技术专业根据铁路企业对高职毕业生在专业技能、职业能力和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启动新一轮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经过不断实践和完善,形成了符合专业实际、切合行业发展需求、具有铁路特色的“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即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相融合、课程标准与铁路行业标准相融合、课程考核与技能鉴定相融合、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在培养过程中注重知识与技能的融通,强调学生职业行动能力的培养。最终达到将学生培养成为“懂设计、精施工、善维护、会管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目标。

一、重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1.以生涯为目标――确定改革方向。使学生能获得与企业发展需要相一致的能力,并拓展更加宽广的发展空间,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2.以铁路行业标准为依据――确定技能鉴定项目和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涵盖职业标准和企业岗位要求,使学生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能顺利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3.以工作过程为主线――创新教学载体,实施项目化教学。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

4.以工作任务为引领――系统设计、组织和实施课程。增强学生适应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和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

5.以能力为基础――确定课程内容。突出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注重实践智慧的养成,培养学生在复杂的工作关系中做出判断并采取行动的综合能力。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一)解构学科体系,设立课程模块

传统的高速铁路专业的课程设置模式是基于学科体系的,采用的是“三段式”(即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的固定程序,把系统的理论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解构学科体系,就要打破原有学科、课程之间的界限,以技能培养为出发点,专业课和基础课平行设置,理论课和实践课同时展开。为适应“基于高铁项目施工过程”实践课程体系三个阶段的技能训练要求,在理论课程体系设立了相应的三个知识模块:基础知识模块、专业知识模块和专业综合知识模块。三个知识模块和三个技能训练模块齐头并进,互为补充,共同促进。

(二)以能力训练为重点,遴选课程内容

以能力训练为重点,理论教学体现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原则,精简过多的理论,重点突出理论知识对培养学生操作能力的指导作用。如把专业基础课的《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三门课整合为一门课《工程力学》,大大压缩了理论课时;同时,为增强学生对高速铁路测量的技能,在《高速铁路工程测量》基础上增加了《高速铁路工程监测技术》一课,提高了操作技能的实用性。

(三)以项目和任务为中心,优化课程组合

以项目和任务为中心,凡是与工作任务有关的知识都纳入教学内容,无关的知识尽量不讲。按照模块化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对每一个课程模块,按照对应各阶段的能力要求,设计为若干个项目,每个项目又分为若干个任务。通过讲、学、练结合,完成每一个任务、项目、模块,使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技能、提高能力。如在材料、岩土性能测试基本技能项目中,有关材料、岩土的性能很多,与工作任务无关的性能尽量不讲,重点学习和训练它们的力学性能测试。

二、充分重视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注重校企文化融合,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

以校园文化传承铁路铁路文化,培养学生适应铁路“半军事化”管理的职业特质,使毕业生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教学过程贯彻理论实践一体化设计,将企业文化、学生社会实践、第二课堂、心理健康教育等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体系,指导学生在专业学习和技能训练的过程中学会做事、学习,提高学生核心能力素质,使其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和适应能力。

三、建立“三维度”教师考评体系,打造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立教师执教能力、社会服务能力、整合社会资源能力的三维度考评体系,促进教师扎根课堂、深入一线、放眼行业,打造掌握高职教育规律、引领技术前沿、有效整合社会资源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四、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行形式多样化、校企联合一元化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高速铁路检测省级实训基地,校企共建高速铁路实训工区、铁路轨道养护实训室、工程软件训练中心等生产性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任务和工作场景,促进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

随着高职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和更新,高职铁工专业也进行了一系列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不足。从我们走访用人单位,整理收集的反馈意见来看,总体来讲,我院铁工专业毕业生素质较全面,能吃苦耐劳,技术操作能力强,能够成为合格的工程人员。但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所欠缺,到了实际工作中,短时间内很难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工作分析能力。其根本原因在于现有传统学科型教育的局限性,大多数学生只能被动地去学习书本知识,导致人才培养效果与企业需求之间仍有一定的差距。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根据人的智能结构和类型,采取适合的培养模式来发挥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能。因此,高职铁工专业的课改必须以职业能力发展为主要目标,提高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结合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速铁道工程论文第4篇

【关键词】高速铁道;专业技术;课程体系;开发与研究;实践性

一、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分析

高速铁道的建设通过专业能力得到体现,高速铁道建设是以能力为主要发展导向的工业领域,对于高等职业化教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必须要符合现代化高速铁道的发展要求与建设标准,还必须要遵守相关的职业化岗位定位,专业面向职业岗位做出适当的专业化课程体系的发展思考,经过大量的社会发展调查研究,与高速铁道的工作人员形成良好的互动,建立好统一的生产线,利用高速铁路的桥梁、路基、隧道、轨道的施工与养护维修工作,不断加强施工人员材料员与安全人员本身工作能力的加强,经过3-5年的理论知识加上实际能力的培养,发挥相应专业技术人员的特长与优势,做到科学的定位,按照工作岗位业务范围工作领域职业能力的开发流程。

二、高速铁道工程技术专业课程开发现状

随着我国高速铁道专业教学课程的不断完善,高速铁道专业化人才培养理念已经完全得到了创新发展,高速铁道专业在进行一系列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发展与建设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遭遇到了障碍。高速铁道工程技术专业课程改革逐渐扩大,主要学习方向侧重于对高速铁道专业性知识的学习,通过理论与实际知识的互相结合,锻炼学生自身的高速铁道工作能力,分析能力,处理问题能力。当前的教学内容有些也过于枯燥,导致学生学习局限性较大,很多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只能基于课本,不能真实发挥自我的技术优势,因此,高速铁道专业工程技术教学必须要结合理论与实际的双重教学模式,提高理论与实践的研究综合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与动力,这是未来改革的方向。

三、高速铁道工程技术专业课堂知识培养系统化设计

3.1以提高综合素质为宗旨,设置公共基础课

高速铁道工程技术专业要以提高专业人员技术职工的综合素养为主,帮助铁道工作人员建立正确的文化素养培养方式,还必须要设计正确的公共基础课程安排时间表,要根据学生的文化素养不同层次制定不同类型的辅导计划与公共课程安排,开设信息化课程,例如《计算机应用基础》、《高等数学》、《英语》、《体育与健康》等模块,还要加强铁道专业技术人员的道德素养培养,加强对行政素养,职业道德规范,身心素养的提升,以及对法律知识的学习,培养健康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与人生观念。

3.2基于高速铁路建设的职业行动领域,构建专业学习领域

以市场需求为逻辑起点,以“职业岗位群职责——典型工作任务——行动领域——学习领域”的分析为依据,以校企专家合作开发为关键,通过工作过程系统化构建专业学习领域,实现工学结合。主要流程为三个阶段、四个环节、三个转换。三个阶段:即市场调研是课程开发的起点,解决专业准确定位的问题;人才培养模式是课程开发的指导框架,解决人才培养的方式、途径和资源问题;课程体系的系统化设计是课程开发的落脚点,解决课程的载体、内容体系、创设学习情境、制订实施方案等问题。三个阶段互为递进,紧密联系。四个环节:即由行业企业专家的“头脑风暴”“、研讨确认”“、决策计划”为课程体系开发提供源泉,由校方组织教师专家“开发分析”,从而确保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操作性。三个转换:即实现从实际工作到典型工作、典型工作向学习领域(课程)、学习领域(课程)向学习情境的三个转换。

四、专业能力培养系统化设计

专业技能培养系统按照“四层次、六递进”进行系统化设计。“四层次”即指课内单项实训、专项技能实训、生产性综合实训、顶岗实习。课内单项实训指在课堂上理实一体、讲练结合完成的基本技能训练;专项技能实训指通过单独组织的集中实训实现某一专项能力培养;生产性综合实训指模拟具体生产任务,提交符合生产要求的实训成果;顶岗实习是以企业员工身份,完成生产岗位的具体任务。“六递进”是指学生技能培养从简单到复杂、从单项到综合、从熟练到精湛,从实训到生产、从校内到校外、从学生到员工的递进。

专业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学载体的选择,各门课程的教学载体要有针对性,并且源于实际,高于实际,从简单到复杂、从个体到系统,具有典型性,能将典型工作具体化,学生完成任务的行动过程能反复应用,技术程度逐渐提升,体现职业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

五、其他职业能力的系统化设计

主要指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在方法能力方面,主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学习、开发自己的智力、设计职业发展道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运用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和经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制订工作计划、工作过程和产品质量自我控制、管理以及工作评价的能力。在社会能力方面,主要培养学生经历和构建社会关系、感受和理解他人的奉献和冲突,并负责任地与他人相处的能力和愿望,重点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交流能力、相处能力、协作能力、组织能力、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能力,以及群体意识、安全意识、社会责任心和奉献精神。根据以上培养目标,高速铁道技术专业的教学过程强调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将职业要求和技术技能标准引入教学,将行业和社会资源引入学校,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引入课程,遵循岗位对知识、能力、素质综合要求的内在逻辑,采用教学做合一、实验-实训-实习有机融合,实现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专业能力全面提升。

六、结束语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是以学生为中心设计的。它强调以学生直接经验的形成来掌握融合于各项实践行动中的最新知识、技能和技巧。在工作过程系统化教育中,学生对所学职业(专业)内容和工作环境先有一个感性认识,以此获得与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相关的知识,然后再开始学习专业知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始终都与具体的职业实践相对应,技术和专业理论不再抽象,而是企业、社会和技术工人个人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2-66.

[2]郭扬,张晨.基于“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目的解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7):30-35.

[3]黄克孝.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30-33.

高速铁道工程论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中国高铁安全隐患

 

刘志军并非中国高铁的首倡者——早在他出任铁道部部长十年前,京沪高铁的讨论就提上议程,但直到2006年才正式经国家发改委审批通过。刘志军创造了多项“世界之最”:中国的高铁建设,无论就其路网规模,还是投资规模、建设速度,都创造了纪录。

中国是否应该建高铁,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激进者,如北京交通大学经管学院教授赵坚,坚定地反对;也有很多人认为,高铁不是不可以建,适当地建一些对中国经济发展将起到促进作用,也存在一定的需求。

根据刘志军所做的最后一次报告——2011年1月4日召开的全国铁路工作会议上的专题报告,截至2010年年底,中国新建高铁营业里程5149 公里,其中时速350公里的2154公里,时速250公里的2995公里。另有在建里程1.7万公里。换言之,中国在短短几年里新建的高铁里程超过世界所有国家在过去半个世纪里新建的高铁里程。

速度是有代价的。

成本代价

根据世界银行的估算,中国以外地区每公里高铁建造成本在3500万美元至7000万美元之间,而中国因为劳动力和土地等因素,和其他发达国家比起来,成本要低得多。尽管如此,中国已建高铁的单位成本也达到了每公里1.3亿元人民币。根据赵坚的算法,建设1公里时速300公里高速客运专线的成本物理论文物理论文,是建设1公里普通铁路的3倍以上。

中国建设高铁的单位成本虽然比国外低,但由于中国建的里程数多,超过了世界总和,又多个项目集中上马,这使得中国高铁的投资总额也超过任何一个国家。在国外,特别是在民主国家,要让议会通过一个投资额巨大的高铁项目并非易事,政府需要证明其经济合理性,以及民众是否有能力和愿意承受。在欧洲,单纯的高铁客运专线只有寥寥数条,而且也是政府提供的铁路基础服务的一部分,是整个原有铁路网的有机组成部分,票价可以随行就市,上下浮动,非商务人士也能坐得起。而中国的高铁投资没有任何形式的外部监督,甚至不需要通过人大的审核,虽然一个京沪高铁项目就超过了三峡的投资总额。

铁道部为高铁背上高负债率之外,需要担心的还有客流量。京津城际快轨开通第一年实现客流量1800万人次,比预期的要少——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根据世界银行2010年7月的一份关于高铁的报告,世界范围内都存在着高估客流量的情况。

就算政企不分的铁道部现在不需要对投资回报率负责,重复建设也是个问题。京沪高铁建成后,在京沪铁路的京津段和沪宁段,将形成京沪高铁、城际快轨和既有线三条铁路复线同时运营的局面,有可能导致运输能力闲置,进而产生更为严重的经营亏损。

安全隐患

安全隐患比债务更烫手。

就在刘志军被免去铁道部党组书记职位、立案调查后的一个星期,2011年2月18日,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在铁道部干部大会上明确表示,铁道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将是“全力确保铁路运输和建设安全。要突出抓好高速铁路安全工作,确保高速铁路安全持续稳定、万无一失”。

这对刘志军或许是个莫大的讽刺。从2008年的“4·28”胶济铁路特大交通事故事件中幸存下来保住了官位,刘志军当对安全问题有深刻的警觉。每次新线路开通试车,他都亲自站在驾驶室中国论文网。如遇国家领导人视察,刘志军更是亲自站在驾驶室。

业内人士向本刊记者分析,高铁的安全隐患不容小觑。

由于速度高,高铁对路基、路轨的要求都很高。中国有多条线路设计为时速350公里,为了保证最高时速的运行,路轨必须尽量笔直,因此遇山必须开挖隧道,遇河必须架桥,遇到居民区则必须拆除。

在欧洲这样讲究质量和按规则办事的地方,建一条高铁往往需要多年,甚至十年以上。这也是这些国家在上新项目时非常谨慎的一个原因,因为建设时间越长,意味着可开始运营产生收入的时间越后,投资回报的压力也就越大。

刘志军等不了这么久,因为赶上一个宽松的财政政策周期不易。中国高铁的建设工期比国外正常工期要短几年,即便如此,还经常需要提前完成。

工期压缩首先带来设备质量问题。由于多条线路、多个项目同时上马物理论文物理论文,要求物资的供应量很大。一家供货商向本刊记者透露,他们经常加班加点也不一定能满足供货数量的要求。而且由于工期很紧,几乎每条线路都会要求提前完成,更出现供货期大大压缩的情况。

路基沉降是另一个问题。任何路轨在建成后都会产生自然沉降。高速铁路沉降不能超过15毫米,否则列车就开不了。国外的解决方法是修完后,自然沉降四五年,然后再做后续的工程。

铁道部没有解释它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刘志军在1月4日的专题报告中只是笼统地提到:在高铁桥梁工程技术上,攻克了京津城际高铁松软土、郑西高铁湿陷性黄土、武广高铁岩溶地区、哈大高铁防冻胀、京沪高铁深厚软土等一系列世界性难题,实现了高铁路基沉降变形的安全可控。

中国高铁线路大多采用了高架桥梁的方法。铁道部的官方解释是为了节约耕地和减少拆迁。但有专家指出,其实这也是为了回避在路面上修铁路自然沉降的问题。

中国的建设速度不仅让世界瞠目,也因此气跑了一名外国专家。据称,铁道部为了监督质量曾聘请过一名德国专家来做监理工程师,在现场控制施工质量。这名德国专家一再要求现场的管理人员和工人慢下来,但没有人理他。他的意见在现场根本无法实施下去,最后愤然离去。

为了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新建线路,总承包商又非法层层分包,最后战线一拉开,沿线农民拉过来就干。而这些农民工往往缺乏必要的培训。

据了解内情的人透露,为确保安全,武广高铁每天早上会有一节空车先对开,以确保没有安全问题。现在投入运营高铁数量有限,还可以这样处理,将来在建的大量高铁全部投入运营后,又该怎么办?

高速铁道工程论文第6篇

【关键词】高速铁路 平面控制 控制测量 布设等级 测量精度

中图分类号:U23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高速铁路已经进入了大规模的建设阶段。我们所说的高速铁路,就是指那些能够使旅客列车的最高运行速度高于200千米每小时的铁路。在我国当前主要是依据铁道部在2003年制定颁布的《京沪高速铁路测量暂行规定》来进行高速铁路平面测量工作的。在我国高速铁路的发展相对较晚,可以说还是一个新的事物。因为高速铁路使得旅客列车的行车速度大大提高,所以就会给铁路的建设带来一些新的挑战和问题,理所当然对高速铁路平面的工程测量工作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在我国,高速铁路工程测量的标准和规范还没有正式的制定,其中还有许多的问题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所以本文就针对一些具体的问题作了简单的探讨。

二.高速铁路平面控制测量布设的原则

我国《京沪高速铁路测量暂行规定》中的相关条文指出,高速铁路的测量全过程为:通过我国国家三等大地点测量加密GPS点,在GPS点的基础上做铁路五等导线测量,利用导线点测设线路中线控制点和铺设轨道。

当前如果是新建铁路,那么在其勘测中,一些铁路的勘察设计部门也正在努力的寻求一些方法来改进铁路勘测的流程,这个过程中提出了一次布网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把各个阶段的控制点一次性的布设成为同一个等级,与此同时统一其平差测量的控制网,使的初测、航测、定测以及施工各个阶段的测量都可以在同一控制网的控制下,这样可以大大的减少工序,大幅度的提高测量效率。

当铁路在运行阶段的时候,为了使轨道的结构保持着良好的状态,就必须加强对轨道的平顺度以及整体几何形状进行定期的检测。所以,控制测量还必须能够满足运行阶段的高速铁路检测的标准和要求。

我国的高速铁路一般采用GPS测量法进行首级平面控制测量,也就是在沿线路大概每隔5m左右的距离设置一对互通视点,在定位时必须要保证其长期有效且稳定。如果在线路的定测和初测阶段时,要尽可能的利用GPS RTK来进行控制点的加密以及线路的中线测量。如果有一些不方便采用GPS RTK测量的路段,则可以采用GPS测量加密之后,再来布设线路初测以及定测的导线,集中来进行高速铁路中线的测量。对于一些大中型的构筑物,如果要布设其施工控制网,那么构筑物的轴线位置必须满足线路的整体形状的一些要求。也就是说要在其铺轨之前,布设精度较高的导线,以此来满足测量轨道的整体形状的要求。

三.高速铁路平面控制测量的精度要求

根据德国实践的经验,影响以及控制行车速度的原因有:线路平纵断面以及线路的平顺性。为此,德国铁路对于轨道不平顺限速的管理标准比较严。而且,国内外一些专家的看法基本一致。这样能够有效保证其安全性和舒适度。

线路的平顺度和控制测量精度有联系,相对于线路形状而言,平顺度是局部的误差。虽然采用测量的方法不容易达到高速铁路对于线路平顺度的要求。但是,也不能够依据线路平顺度的要求来作为控制测量精度的标准。下面分析一下线路平顺度误差对线路位置误差的影响。

用直线路来讨论,图1中AB为设计直线线路位置,当在10米处产生2mm不平顺度时,线路将出现β角的转折,使直线B移至B点。其中不平顺度有偶然性,所以,由各段不平顺度产生的B点位移可利用直伸等边支导线终点的横向中误差公式计算:

假定AB=200m,则S=190m,n=19,按式(1)计算得199mm。

可见高速铁路控制测量不是控制线路局部的平顺度,而是控制整体线路的形状。这里提出:高速铁路在5公里范围内,无论是直线段或曲线段线路平面位置偏离设计位置最大不超出50毫米,偏离幅度不超出100毫米,线路平面位置偏离设计位置的中误差为25毫米。因此,高速铁路线路平面位置不仅要满足局部平顺度的要求,同时需要满足在5公里范围内的一个直线段或曲线段中,线路偏离幅度最大不超出100毫米的要求。

由以上分析,高速铁路平面控制测量的点位中误差在线路的垂直方向不大于25毫米。如果在铺轨前,布设铁路五等导线,并适当提高测角精度,假定测角中误差为3.5,按等边直伸导线计算,导线最弱点的横向中误差为:

式中,S=5000m,n=10,则m=24.5mm。

高速铁路的首级平面控制测量采用GPS测量方法,其精度等级应相当于国家四等大地点。GPS点每隔5公里左右布设互相通视的一对点,作为附合导线的方位边。因此,GPS控制网应布设成带状网连式网,相邻同步图形之间以通视的一对点作为公共基线连接,需要有4台或更多的GPS接收机观测。国家三角测量规范中规定:四等三角测量最弱边的方位角不大于4.5。假定,按GPS网相邻两点的横向误差等于基线长度的精度,则可由式(3)计算一对通视点之间的最短长度:

式中,d为GPS网一对通视点之间的长度,a为固定误差,b为比例误差系数。设a=10mm,b=10,则d=520m。可见,GPS点每隔5公里左右布设互相通视的一对点,其距离不应短于600米。

四.五等导线测设轨道中心精度的分析

在高速铁路铺轨前布设五等导线测量,利用全站仪在导线点上直接测设轨道中心点。假如忽略由导线点测设轨道中心点的误差,可以把导线点之间的相对误差认为是轨道中心点之间的误差。五等导线可看作为在GPS点之间的直伸附合导线,导线点的相对横向中误差可按下式计算:

其中:

假定k=5,f=7,两点相隔1000米;k=4,f=8,两点相隔2000米;k=3,f=9,两点相隔3000米,如图3所示,分别计算导线点的相对横向中误差,其结果列于表1:

由以上分析可知:布设五等导线点测设轨道中心点,其线路偏离幅度可满足不超出100毫米的要求。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当较长的曲线位于两个GPS跨段时,应在曲线的两端加密GPS点,使曲线段处于同一条五等导线内。

五.结论

铁道部2003年颁布的《京沪高速铁路测量暂行规定》,对高速铁路平面控制测量布设等级和精度的规定可满足工程测量要求,但建议适当提高五等导线的测角精度,测角中误差为±3.5。考虑到一次布网的优点和不同阶段对测量精度的要求,采用GPS测量法进行首级平面控制测量,也就是在沿线路大概每隔5m左右的距离设置一对互通视点,在定位时必须要保证其长期有效且稳定。如果在线路的定测和初测阶段时,要尽可能的利用GPS RTK来进行控制点的加密以及线路的中线测量。如果有一些不方便采用GPS RTK测量的路段,则可以采用GPS测量加密之后,再来布设线路初测以及定测的导线,集中来进行高速铁路中线的测量。对于一些大中型的构筑物,如果要布设其施工控制网,那么构筑物的轴线位置必须满足线路的整体形状的一些要求。也就是说要在其铺轨之前,布设精度较高的导线,以此来满足测量轨道的整体形状的要求。如在运行阶段仍需保持高速铁路轨道的整体形状,应根据检测的需要,进行控制测量的定期复测工作。

参考文献:

[1]潘正风 徐立 肖进丽Pan ZhengfengXu LiXiao Jinli高速铁路平面控制测量的探讨 [期刊论文] 《铁道勘察》 -2005年5期

[2]汪晓英 高速铁路平面控制测量的探讨 [期刊论文] 《科海故事博览・科技探索》 -2011年4期

[3]李林 潘正风 徐立 肖进丽 高速铁路平面控制测量的探讨 [会议论文],2005 - 2005现代工程测量技术发展与应用研讨交流会

[4]安国栋AN Guo-dong高速铁路精密工程测量技术标准的研究与应用 [期刊论文] 《铁道学报》 ISTIC EI PKU -2010年2期

[5]党军宏 雷旭华 陈龙 平面控制测量方案设计在高铁专线中的应用 [期刊论文] 《山西建筑》 -2012年29期

[6]陈新焕 高速铁路控制测量的精度研究 [期刊论文] 《铁道勘察》 -2004年1期

高速铁道工程论文第7篇

论文关键词:中国高铁安全隐患

 

刘志军并非中国高铁的首倡者——早在他出任铁道部部长十年前,京沪高铁的讨论就提上议程,但直到2006年才正式经国家发改委审批通过。刘志军创造了多项“世界之最”:中国的高铁建设,无论就其路网规模,还是投资规模、建设速度,都创造了纪录。

中国是否应该建高铁,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激进者,如北京交通大学经管学院教授赵坚,坚定地反对;也有很多人认为,高铁不是不可以建,适当地建一些对中国经济发展将起到促进作用,也存在一定的需求。

根据刘志军所做的最后一次报告——2011年1月4日召开的全国铁路工作会议上的专题报告,截至2010年年底,中国新建高铁营业里程5149 公里,其中时速350公里的2154公里,时速250公里的2995公里。另有在建里程1.7万公里。换言之,中国在短短几年里新建的高铁里程超过世界所有国家在过去半个世纪里新建的高铁里程。

速度是有代价的。

成本代价

根据世界银行的估算,中国以外地区每公里高铁建造成本在3500万美元至7000万美元之间,而中国因为劳动力和土地等因素,和其他发达国家比起来,成本要低得多。尽管如此,中国已建高铁的单位成本也达到了每公里1.3亿元人民币。根据赵坚的算法,建设1公里时速300公里高速客运专线的成本物理论文物理论文,是建设1公里普通铁路的3倍以上。

中国建设高铁的单位成本虽然比国外低,但由于中国建的里程数多,超过了世界总和,又多个项目集中上马,这使得中国高铁的投资总额也超过任何一个国家。在国外,特别是在民主国家,要让议会通过一个投资额巨大的高铁项目并非易事,政府需要证明其经济合理性,以及民众是否有能力和愿意承受。在欧洲,单纯的高铁客运专线只有寥寥数条,而且也是政府提供的铁路基础服务的一部分,是整个原有铁路网的有机组成部分,票价可以随行就市,上下浮动,非商务人士也能坐得起。而中国的高铁投资没有任何形式的外部监督,甚至不需要通过人大的审核,虽然一个京沪高铁项目就超过了三峡的投资总额。

铁道部为高铁背上高负债率之外,需要担心的还有客流量。京津城际快轨开通第一年实现客流量1800万人次,比预期的要少——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根据世界银行2010年7月的一份关于高铁的报告,世界范围内都存在着高估客流量的情况。

就算政企不分的铁道部现在不需要对投资回报率负责,重复建设也是个问题。京沪高铁建成后,在京沪铁路的京津段和沪宁段,将形成京沪高铁、城际快轨和既有线三条铁路复线同时运营的局面,有可能导致运输能力闲置,进而产生更为严重的经营亏损。

安全隐患

安全隐患比债务更烫手。

就在刘志军被免去铁道部党组书记职位、立案调查后的一个星期,2011年2月18日,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在铁道部干部大会上明确表示,铁道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将是“全力确保铁路运输和建设安全。要突出抓好高速铁路安全工作,确保高速铁路安全持续稳定、万无一失”。

这对刘志军或许是个莫大的讽刺。从2008年的“4·28”胶济铁路特大交通事故事件中幸存下来保住了官位,刘志军当对安全问题有深刻的警觉。每次新线路开通试车,他都亲自站在驾驶室中国。如遇国家领导人视察,刘志军更是亲自站在驾驶室。

业内人士向本刊记者分析,高铁的安全隐患不容小觑。

由于速度高,高铁对路基、路轨的要求都很高。中国有多条线路设计为时速350公里,为了保证最高时速的运行,路轨必须尽量笔直,因此遇山必须开挖隧道,遇河必须架桥,遇到居民区则必须拆除。

在欧洲这样讲究质量和按规则办事的地方,建一条高铁往往需要多年,甚至十年以上。这也是这些国家在上新项目时非常谨慎的一个原因,因为建设时间越长,意味着可开始运营产生收入的时间越后,投资回报的压力也就越大。

刘志军等不了这么久,因为赶上一个宽松的财政政策周期不易。中国高铁的建设工期比国外正常工期要短几年,即便如此,还经常需要提前完成。

工期压缩首先带来设备质量问题。由于多条线路、多个项目同时上马物理论文物理论文,要求物资的供应量很大。一家供货商向本刊记者透露,他们经常加班加点也不一定能满足供货数量的要求。而且由于工期很紧,几乎每条线路都会要求提前完成,更出现供货期大大压缩的情况。

路基沉降是另一个问题。任何路轨在建成后都会产生自然沉降。高速铁路沉降不能超过15毫米,否则列车就开不了。国外的解决方法是修完后,自然沉降四五年,然后再做后续的工程。

铁道部没有解释它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刘志军在1月4日的专题报告中只是笼统地提到:在高铁桥梁工程技术上,攻克了京津城际高铁松软土、郑西高铁湿陷性黄土、武广高铁岩溶地区、哈大高铁防冻胀、京沪高铁深厚软土等一系列世界性难题,实现了高铁路基沉降变形的安全可控。

中国高铁线路大多采用了高架桥梁的方法。铁道部的官方解释是为了节约耕地和减少拆迁。但有专家指出,其实这也是为了回避在路面上修铁路自然沉降的问题。

中国的建设速度不仅让世界瞠目,也因此气跑了一名外国专家。据称,铁道部为了监督质量曾聘请过一名德国专家来做监理工程师,在现场控制施工质量。这名德国专家一再要求现场的管理人员和工人慢下来,但没有人理他。他的意见在现场根本无法实施下去,最后愤然离去。

为了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新建线路,总承包商又非法层层分包,最后战线一拉开,沿线农民拉过来就干。而这些农民工往往缺乏必要的培训。

据了解内情的人透露,为确保安全,武广高铁每天早上会有一节空车先对开,以确保没有安全问题。现在投入运营高铁数量有限,还可以这样处理,将来在建的大量高铁全部投入运营后,又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