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旅游职称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2-06-15 07:54:56
旅游职称论文

旅游职称论文第1篇

关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 旅游业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世界旅游组织早在1994 年就提出了“高质量的服务、高质量的员工、高质量的旅游”[1 ]的口号, 而我国正在蓬勃发展的旅游业也在呼唤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不少高职院校早已意识到旅游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纷纷开设旅游类相关专业, 培养了大批的旅游从业人员。令人疑惑的是, 通过跟踪调查发现, 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旅游专业毕业生大部分没有做到对口就业, 究其原因, 一方面是因为大多数旅游类的毕业生不愿到旅游企业(旅行社和旅游饭店) , 另一方面, 旅游企业不愿意接受旅游类毕业生,而倾向于接受其他专业外形条件较好的毕业生。就此问题, 本人根据现有调查数据, 对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人才现有培养模式作了一些思考。

一、目前高职旅游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一) 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旅游教育是我国改革开放后,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迅速发展起来的。目前, 大多数的高职高专院校开展旅游教育起步较晚, 专业老师也多半是“半路出家”, 因而造成了他们在旅游人才培养的目标上把握不准, 弄不清本专业该为旅游行业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 以致教学计划, 课程设置针对性不强, 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等方面难以适应旅游行业相关岗位的任职要求。(二) 课程设置不合理由于高职旅游专业是新开办的专业, 没有现成的经验, 所有教学资料都是一片空白, 高职旅游专业的课程设置几乎是套用本科旅游专业的课程设置, 成为本科教育名副其实的“压缩饼干”, 有的甚至是从老师自身的需求出发, 觉得什么课程好教就开什么课程, 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结构不完整, 理论知识偏多, 实践能力不强, 根本就不能适应市场需求。(三) 实践教学环节弱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质量保证的基本途径, 是落实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措施。而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在实训基地建设上经费投入不足, 严重影响了实训课程的展开。要保证实践教学体系的完整性, 应该树立起一种校内基地建设和校外基地打造相结合的模式。(四) 旅游类专业招生与学生报考方面存在问题由于行业的特殊性, 一方面, 旅游企业尤其是酒店业, 对从业者有较高的外在要求(如身高、形象等) , 而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本身就不是很高, 加上不少高职院校在招生上没有把好关, 招收了不符合旅游企业就业条件的学生, 这些学生必然就会在毕业后不能被用人单位所利用; 另一方面, 授课教师在平时对学生的专业思想引导不够, 学生对这一行的认识不深, 造成大多数旅游专业学生认为旅游就是玩, 而不知道作为一名旅游从业者, 其工作性质是为人服务, 没有良好的为他人服务的意识, 怎么能做好一名合格的旅游从业者。(五) 师资队伍建设落后我国旅游专业研究生、本科层次教育力量目前还很薄弱, 高层次的专业毕业生数量相对较少, 从事旅游教育的则更少。在一般专科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升格的高职院校中, 旅游专业教师缺乏, 大多数都是从相近的专业转过来的, 没有受过系统地旅游专业方面的学习。另外在对旅游师资队伍的培养、继续教育方面目前还没有实行全面、系统地素质提升, 没有经过旅游实践的磨练, 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能力较差, 照本宣科较为严重。

二、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一) 科学定位培养目标《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 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 要在全社会倡导并树立“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校都能办出一流教育”的思想。所谓一流的教育, 主要体现在先进的办学理念、先进的管理和服务、优质的办学条件和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上。最根本的标准是要培养出受社会欢迎的各类高质量的人才。高职旅游教育要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就业为导向, 确定办学目标, 找准自己在行业发展中的位置,培养出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下得去, 留得住,用的上”的高技能人才。[2 ](二) 课程设置上应以市场为导向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现状令人堪忧, 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不能很好地被用人单位所利用, 用人单位(尤其是酒店行业) 往往愿意聘用其他专业外形条件较好的毕业生。究其原因, 主要是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不能满足工作需求, 理论与实践差距太大, 酒店必须还要对其进行一段时间的系统训练后才能上岗。既然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 培养掌握多种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那我们在课程设置上就应当围绕学生相应素质的形成和提高上, 应以市场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 实施系统的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 还需面向整个职业,把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要素, 把从业者所需的知识技能、态度有机结合, 把学生打造成真正的具有高职特色的人才, 让学生毕业后能够直接为用人单位所聘用。具体解决途径是否可从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旅游业的发展要求从业人员有较宽的知识结构, 主要包括在为旅游者提供讲解服务所用到的史地文化知识、为了更好为旅游者提供特殊服务所掌握的心理学知识、为了更好的提供讲解艺术所掌握的美学知识、政策法规知识、政治、经济、社会知识、国际知识等。总之要立足当前, 兼顾长远; 兼顾知识的广度与深度; 兼顾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 突出外语、微机和专业课教学。2、重视学生的能力结构。旅游专业属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 需要从业者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如语言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等。笔者认为, 语言表达能力尤为重要。众所周知, 旅游工作特别是导游工作是离不开语言表达的, 语言表达是导游工作的手段和工具, 导游服务效果的好坏,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与导游人员运用和掌握语言的能力。就旅游高职教育来说, 除了必须的旅游专业课程以外, 笔者认为, 口才课也是旅游专业学生的重要科目, 设置该课程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 培养他们运用标准普通话的自觉性, 还能够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审美情趣, 克服低级趣味, 提高他们重视交际和乐于交际的思想观念, 可以说, 这一课程的设置关系到旅游高层次人才的长远发展。如何提高旅游专业学生的口才应该是摆在旅游高职教育者面前的首要问题。笔者认为,培养旅游专业学生的口才, 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加强学生普通话训练, 这是提高口才的前提; 二是通过旅游情景模拟训练, 这是实战教学的新方法。总之, 旅游口才教学是旅游高职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 是导游艺术的具体体现, 高校要结合各地旅游特色, 搞好旅游口才教育是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的重要一环。3、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包括的范围很广, 主要包括学生的道德素质、心理素质、职业素质等。笔者认为, 在加强道德素质、心理素质教育的同时, 加强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尤为重要, 主要是加强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服务意识是在服务过程中, 树立为消费者提供满意服务, 设身处地为客人着想, 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种思想观念。它来自与管理者和全体员工对客人的高度重视、对客人的尊重、为客人着想的思想。客人意识到的需要, 服务员早已想到; 客人没有意识到的需要, 服务人员早已替他想到了。如前厅服务员在雨天准备雨具以备客人之需, 导游员在带团过程中准备好晕车药、垃圾袋等。只有服务人员具备了为客人服务的意识, 随时随地为客人着想的思想, 才能真正让客人体会到“宾至如归”的感觉。服务意识的培养必须贯穿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培养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强烈的服务意识、良好的文明素养、灵活的应变能力以满足用人单位对旅游从业人员的需要。4、灵活的考试考核方式。首先, 打破原有的“一纸定终身”制度。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具有较强动手能力和实干能力的人才, 要求在考试考核方式上更加灵活, 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 真正反映学生的理论和技术水平。除笔试以外, 还可以采用口试、现场测试、实际操作等多种考试形式, 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能力, 将平时的短期见习、实习都纳入到学生的考试考核中去, 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促进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全面发展。其次, 实行“双证书”制度。鼓励学生考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要求学生在拿到毕业证外, 还必须拥有英语口语等级证, 计算机等级证, 旅游方向的学生拿到导游证, 酒店方向的学生拿到相应的中级(或者高级) 前厅、餐饮、客房服务员证。将职业资格考证与学生的毕业证挂钩。

(三) 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 保证实训课的顺利展开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首先, 应针对旅游企业对员工操作技能的要求, 在校内建立仿真的模拟实训教室, 如餐饮实训室、客房实训室、模拟前厅、模拟酒吧、模拟导游实训室等, 配备相应的实训器材, 从而实现课堂上无法完成的操作训练。另外旅游高职院校必须与旅游业界各部门建立长期的联盟关系, 尤其是学校与企业的联盟, 是实习——就业一体化的最佳选择。也就是新加坡职业教育的“教育工厂”的教育模式。这一模式既可以解决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 又可在与企业的合作中, 利用现有企业的资源和条件, 弥_______补教学设施的不足, 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和就业基地。[3 ]为了提高导游资格证考试的通过率, 就必须加强与旅行社、旅游景点的合作, 尽可能为在校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训机会, 通过旅行社为学生提供一些旅行社的业务操作实训和跟团的机会, 旅游景点提供现场模拟导游的机会, 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要让我们的学生在完成三年的学业后, 真正学到实用的技能, 有一技之长, 做到零距离就业。(四) 加强专业宣传力度吸引更优秀的学生前来学习旅游管理专业本身就是一个对学生外在形象有一定要求的专业, 而高职院校学生生源不太理想, 这就要求我们尽量选择优秀的学生, 而要想让优秀的学生就读这个专业, 除了本身要把专业建设搞好之外, 地方政府、学校有意识的宣传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有了较优秀的生源, 配合良好的专业建设, 才能把旅游管理专业越办越好。(五) 增强专业教师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为使教师能站在旅游酒店业发展的前沿, 及时获取旅游酒店业发展的最新信息, 不断提高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建议考虑派出专业教师外出参加学习培训, 派出教师进入酒店、旅行社挂职锻炼, 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技能、新的管理思想、管理模式,培养出一大批既精通理论又精通实践操作的“双师”型教师。同时, 从当地星级酒店、各大旅行社中聘用一部分富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才兼任教师, 形成一支专兼职结合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从根本上改变教学与酒店实际脱节的局面。

旅游职称论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双师型”教师;制度保障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对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急剧增长,培养适应旅游行业需要的专业人才是旅游教育的内在要求。旅游行业是一个实践性、应用性极强的行业,学界普遍认为,除了博士学位教育以外,高职高专、本科乃至硕士层面的旅游教育都应重视应用型、实践型人才的培养[1]。旅游教育的这一特殊性,要求专业教师不但要具备扎实的旅游基础理论知识,还应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然而,调查显示,当前我国旅游院校的多数教师是从其他专业“半路出家”,接近四分之三的教师无行业实践经验[2],“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成为制约旅游人才培养质量的瓶颈。因此,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旅游专业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水平,是提升旅游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

目前,学术界对于如何建设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对策,包括从企事业单位引进、聘用兼职教师、选派教师到企事业锻炼、学校进修和参加培训[3-6]等,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这些研究结论只解决了从哪些方面入手培养“双师型”教师的问题,而对保障这些措施有效实施的制度建设的研究,除个别学者论及到了资格认证制度[7]、培训制度[8]外,还鲜见系统的研究成果。基于此,本文拟在现有“对策型”研究的基础上,对如何从制度安排上保障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成效的实现进行探讨,以期为高职院校建设一支稳定的、优秀的“双师型”旅游专业教师队伍提供参考。

二、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制度缺陷

1.“双师型”教师认证制度不完善

自王义澄先生于1990年提出“双师型”教师概念以来[9],学界对“双师型”教师的认证标准可谓众说纷纭,有“双证说”、“双职称说”、“双素质说”、“双能说”、“双融合说”、“双来源说”和“特定说”等多种观点[10]。而在国家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中,对“双师型”教师的认定也没有明确的规定。在实践中,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持有“双证”(教师资格证、行业资格证或技能等级证)的“双师型”教师占绝对比例,他们虽为考证接受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培训,但由于各种原因,取得证书后真正在行业中兼职的并不多,缺乏实际工作经验,这与旅游专业对“双师型”教师实践能力的要求存在距离,导致在教学中“从理论到理论”的现象依然严重,很难从根本上改善专业教学水平。因此,制定和完善针对旅游专业的“双师型”教师认证标准,尤为迫切和必要。

2.“双师型”教师引进制度不配套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教高厅〔2002〕5号)指出:“要重视从企事业单位引进既有工作实践经验,又有较扎实理论基础的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充实教师队伍。”但这一意见在高职院校并未得到有效执行,综观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教师来源,出自企事业者并不多。究其原因,缺乏针对“双师型”教师引进的配套制度是重要因素。中国酒店业门户网站迈点网的《2010年中国酒店业薪酬报告》显示,中国星级酒店总经理、总监、前厅部经理、客房部经理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者分别仅占37.89%、31.63%、28.22%、18.51%,这其中具备硕士学历者就更少了。但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没有制定专门的“双师型”教师引进制度,对应聘者的学历统一要求为“硕士及以上”,这无疑阻碍了多数学历低但行业经验丰富的酒店管理人员进入到旅游专业教师队伍。

3.兼职教师聘任制度的缺失

目前,在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教师队伍中,理论教师偏多,实践指导教师不足,难以满足旅游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为此,《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教高厅〔2002〕5号)指出,高职院校应努力“建设一支实践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兼职教师队伍”,兼职教师“主要应从企业及社会上的专家、高级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中聘请”。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校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兼职教师聘任制度,对兼职教师的任职条件、教学水平没有任前考核,仅凭应聘者的行业名气大小来选择;对兼职教师应该承担的教学任务和要求等没有明确的规定,不少兼职教师一年作一两次讲座就算完成任务,甚至“挂名兼职”的现象也十分普遍。此外,以聘任理论课教师为主,忽视实训课教师聘任的现象亦十分突出。总之,对于旅游专业来说,由于兼职教师聘任和管理制度的缺失,还没有很好地通过兼职教师的聘任,实现改善专业实践教学水平的目标。

4.教师行业实践激励机制的不足

在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方式中,选派教师到行业中实践是有效途径之一。旅游专业的应用性特征,决定了教师行业实践经验的积累,无论对于理论教学水平还是实践教学水平,都具有巨大的提升作用。相反,在旅游专业教学中,高学历可能代表较高的理论知识,但如果没有实践经验,教学中是很难做到案例信手拈来、技能娴熟的,其教学水平并不一定高。综观国内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的专家和优秀教师,几乎都有几年乃至十几年的行业从业经验。但在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中,十分重视教师学历的提升,对鼓励教师读硕、读博制定了详细的激励政策,给予相应的住房、科研经费补助,而对鼓励教师行业实践重视不够、激励不足,使得很多教师缺乏到行业中实践的动力,而愿意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学历提升上。

5.职称评审制度改革的滞后

高职乃至本科旅游专业教育的应用性特点,决定其不同于普通本专科专业教育,有着特殊的教师能力要求。目前,虽然很多高职院校认识到了“双师型”教师对提升教学水平的重要作用,但在职称评审时,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依然明显。在教师职称评审标准中,看重科研项目、学术论文的数量与级别,而对教学水平的评价几乎就是流于形式,只要有项目、论文,鲜有因为教学质量差而未评上职称的。有些旅游专业教师行业经验丰富、教学水平高,但在学术研究上投入的精力不多,发表的论文数量或级别不够,最终没能评上相应职称。试问在这样的职称评审制度下,又有多少教师愿意花时间去行业中实践锻炼、去钻研专业技能、去提高教学水平?

三、完善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制度的建议

1.完善“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标准

对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资格的认定,应强调行业实践的真实经验与能力,而不能仅取决于教师是否拥有职业资格证书,因为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还不健全完善的今天,资格证书与实际能力并不能完全划等号。对旅游专业“双师型”教师资格的认定,最合理的方式就是将行业工作时间要求与资格证书结合起来评定,如取得导游资格证的教师,必须从事实际导游工作一年以上方可认定为“双师型”教师;而对仅取得资格证书但无实际工作经历的教师,不予认定为“双师型”教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打造出一支“双能”型的“双师”教师队伍,也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旅游专业的教学水平。

2.完善“双师型”教师聘用制度

高职教育需要什么样的教师?这取决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技能型的人才,因而教师的教学应“接地气”,应有针对性、适用性。而要达到这一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技能水平和丰富的行业实践经验,仅有高学历是远远不够的,旅游专业尤为如此。因此,对高职乃至本科旅游专业教师的引进,应改变目前“唯学历是举”的人才引进政策,优先考虑应聘者的行业经历及从业经验,适当放宽学历限制,这应是旅游专业教师聘用制度改革的方向。同时,对兼职教师的聘任,应实行“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约管理”的原则,完善聘任与管理制度,确保建设一支优秀的兼职教师队伍。

3.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激励制度

培养“双师型”教师,必须要建立面向不同产业的“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规定教师到培训基地进行定期培训的实践制度,以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10]。旅游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通过选派教师脱产、半脱产去企业挂职、顶岗锻炼,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安排专业教师到校外实训基地或旅游企事业单位,以多种形式强化实践技能与实践经验为教学服务,已是高职院校的共识。但是,在具体操作中,由于学校激励机制的缺乏,尤其在职称评审制度方面重科研、轻教学和实践的倾向严重,教师到行业实践的动力不足。为此,应完善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建立相应机构,明确评审标准,制定独立的考核办法。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具有行业经验的“双师型”教师申报高一级的专业技术职务。

参考文献:

[1] 肖洪根.“中国旅游高等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前景展望专题讨论”概要[J].旅游学刊,2009,24(7):96.

[2] 周钧.我国旅游本科院校师资结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37.

[3] 林伯明.旅游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以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5(5):81-85.

[4] 冯茂娥.旅游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9,(16):155-156.

[5] 朱桂香.旅游高职教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及培养途径[J].云南电大学报,2004,6(1):32-34.

[6] 周江林.旅游高职高专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3):51-52.

[7] 刘韵琴.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双师素质”教师资格认证标准的制定[J].教育与职业,2011,(14):56-57.

[8] 李淑芳,等.构建旅游院校教师培训体系的思考——以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为例[J].旅游学刊,2005,(S1):146-150.

旅游职称论文第3篇

通过对新疆大学、新疆教育学院、新疆财经大学和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四所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56名教师进行的调查,同时对这四所院校的10位教师进行了个别访谈。结果发现目前新疆旅游专业教师的职业发展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专业学科发展

(一)专业学科发展较快,但独立性不强

新疆旅游专业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起步,旅游专业的学科地位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从全疆开设旅游专业的高等院校看,从上世纪80年代的一、两所上升到2010年的16所,目前开设旅游专业的院校数占新疆高等院校数的42.1%,在校学生为2301人。但目前旅游专业的地位仍不容乐观,其首要的原因是缺少独立的学科地位。通过对新疆16所开设旅游专业的高校进行调查,仅有4所院校(新疆大学、新疆财经大学、新疆职业大学和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单独成立旅游学院,占总比例的25%,低于全国的35%,其余的12所均是同经济管理、地理或服务管理等其他专业联合成立的,这种同其他专业联合的形式,在旅游专业成立初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旅游专业教师资源紧张的状况,但从专业发展的长期性看,由于缺少学科独立性和针对旅游专业教师的培养及管理制度,致使学校对旅游专业教师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师资培训和教师实践方面,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从而影响了教师职业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师生配比相对合理,但旅游院校、教师和在校学生数量远落后全国

表1显示,截止2010年,新疆开设旅游专业的院校为16所,在职专任旅游教师133人,在校学生为2301人,旅游院校数、教师数和在校学生数在全国排名中,分别为第27位,第28位和第29位,旅游院校数、教师数和在校学生数分别只有全国平均数的1/4,1/11和1/15,说明旅游院校数、教师数和在校学生数落后全国,这与新疆旅游资源大省不相称;师生配比为1:17.3,低于全国的1:23.9,按照教育部规定高校合理的师生比例应为1:18,新疆高校旅游专业的师生配比相对合理。

(三)教师学历较高,但职称偏低

通过对四所院校旅游专业教师调查得知,从学历结构上看,目前,新疆高校旅游专业教师的学历层次较高。博士、硕士教师数占教师总数的81.2%,其中新疆大学和新疆财经大学这两所本科院校的旅游专业教师100%都是博士硕士,新疆教育学院和乌鲁木齐职业大学这两所高职高专院校旅游专业教师博士硕士也占教师总数的72%。伴随着学历提高的同时,是旅游专业教师的职称偏低,由于旅游专业自身起步较晚,旅游专业的教师队伍还属于一支年轻队伍,在职称结构上看,具有副教授以上高职称的比例远远低于初中级职称,教授、副教授只占教师总数的34.4%,尤其是高职高专院校,副教授以上高职称的比例更低,在调查的两所高职高专院校,副教授以上高职称占该院校旅游教师总数的比例仅仅为16%;这样使整个旅游专业教师队伍中缺少高职称的“学科带头人“,致使在组建学术梯队的过程中缺少高职称、高学历的带头人,这将影响整个旅游专业教师的职业水平的提高。

二、专业教学发展

(一)教师缺乏实践经历

教师的实践水平是影响教师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实践不足,将会导致科研不利,教学不济,从而影响学生素质的整体提高。教师讲课是否生动,是否令人印象深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具有丰富的行业工作经历。经历越丰富,讲解理论就越能由浅入深,驾轻就熟,生动活泼。

目前,新疆旅游教师队伍在学科结构和学历层次上都有了明显的改观,唯有与旅游业缺乏交流与接触这一点尚未根本改善。调查显示,只有25%的教师在工作后参加过专业技能方面的培训,而仅有12%的教师有过旅游方面的从业经历。通过对具有从业经历的教师进行更深一步的访谈得知,一部分具有实践经历的教师是通过在旅行社或酒店做短期兼职实现的,也有个别教师曾经有过较长时间的企业工作经历,这些教师的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都比较强,在教学过程中能将自己的实践经历转化为课堂教学案例,深受学生的欢迎,但这在为数众多的专业教师中所占比例极其有限;还有一部分的教师通过带学生到酒店、旅行社实习,有过简短的见习实践经历,大多高校的旅游管理教师走的是从“校门“到“校门“的路线,虽然学历层次和理论水平都比较高,但实践能力却相对较弱,这样就很难将书本上生涩的理论融会贯通,变成学生能够熟知的工作常识。一些教师虽然通过自己多年的刻苦钻研,掌握了丰富系统的理论知识,但却没有从事旅游行业的实践经验,特别是像旅行社管理、酒店管理、旅游景区规划等具有较强实务操作性的课程,由于缺乏从业经验,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照本宣科“的局面,重理论、轻实践,既不能保证对学生的教学质量,也会在学生实训或实习的时候捉襟见肘。

(二)讲授课程缺乏相互联系

通过对56名教师的调查,笔者发现52%的教师所讲授的课程关联性不强或不是很强,处于杂而散的状态。本文列举5名教师所讲授的课程,并试以分析。教师A的主讲课程包括“旅游心理学、旅游经济学、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教师B“客源国概况、餐饮管理、前厅与客房管理“,教师C“新疆旅游地理、旅游民俗、旅游经济学“,教师D“旅游公共关系、旅游政策与法规、摄影技术与欣赏“,教师E“旅游心理学,旅行社经营与管理“,从上述例子中可以看出,许多旅游专业教师都成了“杂家“,甚至有少数教师3-5年内,讲授课程达7-10门,固然,通过授课方向的交叉可以增加专业教师对其他专业领域知识的掌握,提高教师知识掌握的广泛性,但却存在着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教师授课内容需要一个主干体系的支撑,教师的授课应围绕这一主体而向相关方向拓展,这样教师的学术科研才能在自己熟悉的学科领域中进行深度的探究,形成自己的科研课题和主攻方向,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提升教学质量,使教师在教学和科研水平都得以提升。

三、科研发展

(一)教师科研积极性不强,科研数量不多,而且等级较低

科研能力的提高是体现教师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对56名教师的科研情况调查,结合中国知网期刊检索(http://),从的数量看,2000年至今,共计数447篇,每人发表7.98篇,每人年均发表0.6篇,在调查的56人中,11人从未发表过论文,占调查人数的19.6%,15人从未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过论文,占总调查人数的26.8%,教师以第一作者身份209篇,占总数的46.8%。从论文的质量看,高质量、高水平的科研论文较少,一般刊物多于核心刊物,国际性刊物极少,2000年至今,核心期刊158篇,占总数的35.3%,而且普遍是一般核心期刊,影响因子较小,较高级别的核心期刊为《人文地理》《地理学报》,但为数很少。

(二)科研立项数量少,与旅游相关的科研立项更少

除了科研论文外,科研立项的申报也是反应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科研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由于目前许多科研立项在审批过程中倾向于高职称教师申报的课题,而使得职称低的教师立项数量相对较少,虽然目前国家出台了青年教师立项申报的政策,但由于旅游是一个新兴专业,青年教师所占比例较大,致使在同年龄段申请立项过程中竞争非常激烈,这也阻碍了一些青年教师的申报积极性。而新疆旅游教师总体高职称少,而这些高职称教师中许多又是从其他专业或相近专业转变过来的,真正搞旅游的不多,前期的一些科研成果与旅游相关性不强,申报立项率自然较低。如一些高校的许多老师是搞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研究,或者在攻读硕士、博士时是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前期的研究成果自然是属于地理类多,而地理属于理工类,旅游归属于管理类。

旅游职称论文第4篇

张琳

身份证号码

性 别

年 龄

23岁

政治面貌

共青团员

婚姻状况

未婚

视 力 状 况

身高(厘米)

176 cm

体重(公斤)

50kg

民 族

汉族

户口所在地

九江市(含区市县)

技术职称

最 高 学 历

大专

现居住地

南昌市(含区市县)

毕业时间

2009

求 职 状 态

目前正在找工作

电话、手机

EMAIL

个人主页

地 址

江西省南昌市福州路33号

邮编

330099

受教

育及

培训

状况

2006年9 月 至 2009年6月

南昌工程学院

旅游与酒店管理 大专

专业描述:

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 旅游心理学 前厅与客房管理,餐饮管理 饭店管理 旅游规划与开发 旅游英语,会展旅游概论 旅游社交礼仪 旅游客源国概论 大学英语 中外民俗文化 旅游电子商务等等 主要学习旅行社与酒店相关课程,以及管理学相关原理。

任职公司名称: 云南省丽江森龙旅行社 。

计调

工作职责和业绩:

熟悉旅行社相关业务,安排房,餐,车,导游。独立处理客户投诉及安排调度。

任职公司名称: 江西特康营销中心 。

2009年3 月 至 2009年4月

助理

工作职责和业绩:

协助经理完成日常工作,协调各部门工作,上传下达,处理紧急事件。

任职公司名称: 江西省舒悦商务酒店 。

客户经理

工作职责和业绩:

安排房以及相关事务,负责维护客户资源。。。

任职公司名称: 江西省万豪国际旅行社 。

计调

工作职责和业绩:

熟悉旅行社相关业务,安排房,餐,车,导游。独立处理客户投诉及安排调度。

求职意向

现从事行业:

酒店/旅游

现从事职业:

家教

现职位级别:

高级职位(非管理类)

期望月薪:

1500-2000元

目前月薪:

面议

可到岗时间:

一周以内

期望工作性质:

全职

欲工作地区:

南昌市(含区市县)

欲从事行业:

文化/艺产业、酒店/旅游、健身/运动、电视/媒体/影视

欲从事职业:

公关经理、酒店/宾馆经理、酒店/旅游、大堂经理、文员/文档管理

技能特长

有很好的组织管理能力,高中期间一直担任语文课代表的工作,组织并主持过辩论赛。擅长历史地理,精通文史。有一定的文字功底。

外语水平

第一外语:英语 中级

第二外语:朝鲜语 初级

兴趣爱好

阅读 音乐 旅游 历史 地理 上网 电影和杂志

自我简评

旅游职称论文第5篇

目前国家旅游局已经明确了将在2020年实现由亚洲旅游大国转变为世界旅游强国的这一宏伟目标,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旅游院校的推动与支持,因而这就需要旅游院校大力改革,推陈出新,以培养出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

人才。

基于此,本文以湖南省高职院校为例,以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师生为调查对象,通过实证进一步研究高职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而提出了创新优化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政策建议。

一、湖南省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

通过对湖南省五所高职旅游院校调研,客观而全面的探讨了湖南高职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从而更加有针对性地提出优化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

(一)校企合作不深入

针对顶岗实习学生和已毕业学生的调查问卷中,关于“你在就业中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回答,“所学知识与实际差距太大”成为学生就业的最大困扰,占76.6%,68%的学生认为“缺乏工作经验”,这说明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与行业的需求存在差异,主要原因是校企合作不深入、工学结合不彻底,导致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轨。

(二)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在调查问卷中,关于人才培养目标特色的评价,67%的教师和51%的学生认为人才培养目标不鲜明,表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未体现高职教育特色,没有形成院校自身的特色。

旅游业具有综合性、开方性、服务性的特点,这决定了旅游工作人员自身的人文修养、职业道德、心理素质是影响着旅游产品的质量,旅游员工成为旅游服务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

因素。

通过对实习学生“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培养满意度的调查,学生对心理素质培养满意度仅有21%,对人文素质培养满意度才达16%,对职业道德培养满意度仅为8%。由此易知,师生对素养培养的满意度非常低,这表明湖南省高职旅游教育更多的注重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旅游职业道德、人文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

通过上述调查和笔者访谈结果分析来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存在以下问题:①未体现职业教育特色,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操。②未形成院校自身的特色。③忽视对人文素质、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的培养,重道德知识传授、轻道德情感培养和行为训练。

(三)师资结构不合理

笔者对湖南省五所高职院校的师资年龄、学历、职称、兼职教师、继续教育和培训情况展开调查,具有一定程度的代表性,能更好的证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师资结构的不合理。

1.年龄结构不合理。30周岁以下教师占36.9%,50周岁以上教师占33.1%。呈“两头大,中间小”现象,即老年教师和青年教师居多,中年教师偏少。年老教师虽经验丰富,但是知识结构陈旧,且不与时俱进。青年教师,刚刚从学校毕业,教学经验欠缺。

2.教师学历较高,实践经验较少。研究生学历的教师高达76.44%,已经成为教师队伍的主力军;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0.56%,具有旅游行业连续工作经验的仅有26.8%,由此可知我省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师资普遍学历较高,实际工作经验较少,师资结构不容乐观。

3.职称结构不合理。从调查可知,教授、副教授、讲师和助教的比例分别为1:11.3:28.5:31.7。高级职称比例明显不能达到国家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合格标准要求(合格标准为高级职称比例达到20%);中级职称和初级职称比例偏高达到83.02%,这说明了教师职称结构严重的不合理。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大多数高职院校是由原来的中专升格而来,在短时间内很容易出现教师学历高、职称评定达不到相应等级等情况。

4.兼职教师比例偏低。在聘请的兼职教师中,40%来源于在读研究生,从企业聘请的教师仅占6%,远未达到教育部在评估中20%~25%的要求。

5.教师培训体系不够健全。调查院校中,已有86%实施教师岗前培训和教育培训,但尚未形成系统的教师培训项目。主要由于部分领导对师资培训的力度重视不够,过于偏重学院的形象工程建设,从而导致对师资培训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致使教师的教育培训相对滞后,不能满足当前旅游高职教育的发展

需要。

(四)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要突出职业定向性,以职业岗位能力作为设置课程的基础,注重理论和实践技能的结合,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

通过对湖南省五所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师生的问卷调查,可以看出,教师对课程体系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学生,多数学生认为课程内容枯燥、滞后、忽视综合素质培养、课程体系设置不科学,尤其是实操课程设置的满意度仅10%。可见,当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合理,有待进一步优化。

(五)教学方法单一

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理论联系实际是旅游教育的基本理念,应用性实践性是旅游学科的基本特点,对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来说,这些特点更为突出。

从调查统计结果来看,75%的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法,说明高职旅游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对现代化教学设施的使用已经达成共识,59%的教师使用案例教学法;讨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等现代教学方法在课堂中运用较少,仅有35.8%、29%;“满堂灌”教学法的普及率是启发式教学的2.6倍,表明传统的教师讲授法仍主宰着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只能学习一些抽象的、空泛的理论,根本无法感知旅游企业的运作和管理,使教学严重脱离了实际。

二、创新与优化湖南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

基于以上调查与实证分析,我们易得知当前湖南省高职旅游人才培养存在校企合作不深入、人才培养目标模糊、教师结构单一、课程设置滞后、教学方法陈旧等问题。笔者从对接产业需求的角度,提出了创新与优化湖南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

(一)“淡进旺出、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依据行业对人才需求的时段性,结合湖南特有的旅游地域性、季节性特点,实行“淡进旺出、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旅游淡季时,安排学生在校学习,考取相应职业资格证书;旅游旺季时安排学生走出校园进入企业,参与经营管理服务实战过程,将课堂教学融入到企业经营过程,进行现场教学,努力探索并创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教学与实践、理论学习与就业平稳过渡的一种培养方式,它以“厚基础、强技能”的特色,解决教学中实践环节学时安排偏低、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增强实践教学效果,有利于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综合素质型旅游管理人才,形成了复合型旅游管理的专业特色。

(二)深度融合校企合作关系

以企业为主体嵌入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学院与企业“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共同编写校本教材、共同设置实训项目、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共同培养技能人才、共同评价订单学生”,构建“七共”特色的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关系,强化了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主体”

作用。

成立旅游行业专门指导委员会,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由行业政府部门、旅游行业、旅游企业及相关旅游院校为旅游行业指导委员会的成员单位。通过实地调研、企业专家论证、毕业生就业反馈等手段,掌握行业的要求和企业的需求,及时修订和调整专业培养方案。

(三)对接产业需求,确立满足个人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首先,要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市场需求导向性、能力培养为中心、强调综合素质的基本特征。因此,人才培养目标要遵循“校园人―准职业人―职业人”三阶段的渐进式职业人才培养规律,既要重视应用理论、专业理论以及操作技能,也不可忽视拓宽和增强旅游管理专业基础知识。其次,要形成院校自身的培养特色,如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结合交通行业发展,培养高速公路服务区“旅游咨询服务中心”一线管理人员。同时,注重对学生人文素质、职业道德、心理素质的培养及自我更新能力的培养,满足学生的个人可持续发展,能够适应未来旅游业发展的需求。

(四)优化“四模块”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能力训练为轴心,教学内容要突出实际性、实用性和实践性,基础理论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课程体系设计遵循“校园人――准职业人――职业人”三阶段渐进式职业人才成长规律,每个阶段均进行“理论教学+虚拟实训―仿真实训―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生产性实训”安排,将整个教学过程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设置课程模块。

(五)改革与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

高职教育培养学生具有更强的实际操作及动手能力,必须强调实践和创新在教与学中的地位。同时,注意情感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鼓励学生课后就自己关心的旅游问题与教师共同探讨,增强课余互动。

在教学方法上,除常用的讲解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外,还可以运用体验式、案例分析、角色模拟等方法进行教学。着重启发和挖掘学生面对问题和危机的独立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决策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的生动性、直观性,增强教学效果的特点。如景区规划、生态旅游项目设计等。既可以使教学内容生动直观的展现出来,也可以增大课堂的教学信息量,使社会实践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

(六)精心打造师资队伍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在引进、培养、考核等环节力求兼顾“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的素质标准,引进教学经验丰富的中年教师,同时可以采取师徒制,以老带新的方式,鼓励教师向“双师型”教师的目标迈进。

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下列途径引入兼职教师:①聘请旅游企业的知名人士为客座教授,与旅游企业建立密切的联系;②从旅行社、旅游饭店等管理服务第一线引进既有经验,又有高等教育任职能力的人员充实旅游院校的师资队伍;③请兄弟院校选派旅游技术骨干作为专业课或实践课教师来校任教。通过以上途径,力求建立一种校内与校外、长期与短期、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旅游教师队伍。

旅游职称论文第6篇

广西作为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的重要省份,也是“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广西旅游业的发展势头较好,2016年广西全年接待旅游总人数约4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消费4191.3亿元,增长迅猛;同时也对旅游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教育部统计,2016年广西高等院校共73所,其中高职院校共37所,占高等院校的50.7%,在这37所高职院校中,共有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等13所高职院校开设旅游管理专业。就目前而言,广西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还存在诸多问题。

2广西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2.1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当前,广西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落后于当前旅游业的发展。首先,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内容较为陈旧,部分院校仍选用多年前的教材,缺乏旅游界的前沿性知识,与当前旅游行业的发展有些脱节。其次,其开设的课程重点为导游证考证课程,如导游业务、全国与地方导游基础知识、旅游法规等,而对于海外领队培养的相关课程非常少。此外,部分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内容重复,如中国旅游地理、中国旅游文化与导游基础知识的部分内容重复严重。最后,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广西部分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理论课程课时量远高于实践课时,很多院校即使有实践课程,也大多受制于实践教学平台的滞后而流于形式,学生实践学习效果不佳。

2.2师资力量薄弱

师资力量是学生培养的基础和前提,而教师的学历和职称是衡量师资水平的重要标准。目前,在广西高等院校旅游教育师资队伍中,具有硕士学位占41%,博士学位仅占2.5%;在教师职称方面,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所占比例为31%[1]。而在广西高职院校中,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队伍更加缺乏高学历、高职称的专业教师。此外,“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较低。部分高职院校将“双师型”教师狭隘地界定为具有“双证”(即教师资格证、职业资格证)的教师。部分教师虽然通过考试获得了导游证等职业资格证书,但并没有相关的行业实践经验,不了解旅游行业的现状,在教学过程中容易理论脱离实际。很多高职院校也缺乏旅游社、景区等旅游企业的优秀人才兼职授课,学生对目前旅游行业的现状认识不清。此外,由于广西大部分高职院校起步较晚,经费投入不足,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有海外留学经历的较少,对国外旅游发展趋势与理论动向不了解,不能给学生更好的指导。

2.3校企合作不够深入

目前,广西很多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都有自己的校外实训基地,主要是旅行社、酒店、景区等旅游企业,但实习的质量令人堪忧。目前校企合作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旅游企业的选择问题,由于旅行社招聘实习生更多要求已获得导游证,学校出于安全问题,就长期实习而言,高职院校多选择酒店、景区作为校外实习基地,从事服务员、讲解员等工作,这可能与学生将来的就业方向不一致。第二,学生实习所从事的工作多为基础性操作岗位,其中在酒店实习表现得尤其明显,缺乏管理岗位的实习,而学生轮岗实习也很难实现,因而实习效果不佳。第三,目前学校和企业的实习还不够深入,大多数的合作还仅限于学校向企业输送实习生,缺乏深入合作。

3广西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3.1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旅游行业发展非常迅速,其行业动态、知识等更新较快。广西各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首先要准确定位其人才培养目标,其次才能考虑设置的课程体系。就目前而言,旅游管理专业所培养的人才主要是涉及旅行社、酒店、景区三个方向,不同的院校应结合自身特色准确定位人才培养方向,然后开设相关的课程。其次,优化教材选择,尽量选择近2年质量较高的教材,掌握最新的前沿理论和资讯。第三,课程设置应多结合当今旅游业的发展以及本区域的发展,如针对出国游开设海外领队相关课程,针对广西主要客源国开设客源国概况课程。此外,当今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要求掌握综合性知识,课程设置方面可增加一些人文社科类课程,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与综合能力。第四,合理设置课程,理论和实践课程并举。对于部分重复的课程,相关任课老师可协商好避免重复讲授。此外,加大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相结合,把学生真正培养为专业知识丰富和专业技能强的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

3.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师资队伍的建设的第一步就是学校要加大师资投入,一方面要引进高学历、高层次的专业教师,提高进入学校的门槛,优化旅游管理教师的学历和职称结构;另一方面,鼓励中青年骨干教师继续深造,增加高学历教师的比重。第二,大力引进具有管理经验的旅游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作为专任教师或兼职教师,以弥补现有师资在实践经验方面的不足。第三,加大对现有教师的培养力度,增加“双师型”教师的比重。如可以通过与国外知名旅游院校进行联合培养,将本校骨干教师送出去,进行学习和交流;还可以针对其行业实践薄弱的劣势,选送部分教师进入国内外知名旅游企业进行挂职锻炼,通过实践增加行业经验与技能,丰富课堂教学。第四,鼓励教师进行自我培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如利用假期参与茶艺师、调酒师等相关课程的培训,并考行业资格证书,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3.3深化校企合作

在深化校企合作方面,高职院校和旅游企业应秉着共同发展的原则。首先,选择优秀的旅游企业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如选择国内外知名的景区、酒店、旅行社等旅游企业进行合作,提高合作档次以及平台;部分优秀学生可由之前基础性操作岗位的实习提升至底层管理岗位,给学生更多的锻炼机会;由于旅游行业有明显的淡旺季,如寒暑假和法定小长假等往往是游客出游的高峰期,旅游企业可在假期多为旅游管理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帮助其更早的认识旅游行业。其次,深化校企合作,不仅要走出去还要引进来。与旅游企业共同搭建合作平台,企业可以为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提供挂职锻炼的岗位,提高教师的行业经验;与企业合作办学,共同研究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整合校内校外资源,吸引优秀旅游企业管理人才入校授课,传授最前沿的旅游资讯和发展方向,共同培养高素质管理人才。

作者:张志明 单位: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经济与管理系

旅游职称论文第7篇

【关键词】高尔夫专业 旅游类高职高专 措施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8C-0164-02

高尔夫、温泉旅游、滑雪被称为世界三大主题度假旅游休闲活动。而高尔夫球是三大休闲旅游体育中发展较快的项目之一,特别是高尔夫成为2016年奥运会比赛正式项目以后,世界各国加快了对高尔夫球运动的开展。高尔夫在我国快速崛起,目前我国已有许多普通高等院校不同程度地开展了高尔夫专业。旅游类高职高专院校根据自身的特点也加快了高尔夫专业的开展,本文通过对5所开展高尔夫专业的旅游类高职高专院校(南京旅游职业学院、山东旅游职业学院、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的部分教师与学生进行问卷调研,并对部分在高尔夫专业教育一线的教师进行访谈,为本论文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南京旅游职业学院、山东旅游职业学院、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简称“中国旅游院校五星联盟”)。

(二)研究方法

一是文献法。查阅多篇高尔夫的文献资料。二是问卷调查法。对“中国旅游院校五星联盟”部分教师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三是访谈法。对部分在旅游类院校高尔夫专业教学一线的教师进行了访谈。四是数理统计法。回收的问卷整理后,采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为本研究服务。

二、我国旅游类高职高专院校开展高尔夫专业的动力

目前我国高尔夫俱乐部人才需求不断增加。2008年需求总人数为4800人,2009年需求总人数为7500人,2010年需求总人数为10000人左右,可见,随着高尔夫的发展,高尔夫俱乐部为加快自身的发展,需更多的人才来增强实力,其对人才数量的需求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据专家估计,一家正常运营的高尔夫球场,需要专业经营、管理人才350人,而目前绝大部分高尔夫球场的工作人员没有经过正规培训,企业被迫无奈,通过高薪聘请国外专业人才,本土专业人才缺口5~7万人。据深圳大学高尔夫学院介绍,每年学高尔夫专业的学生还未毕业就被高尔夫球场及相关企业预订一空,连续几年就业率高达100%。高效就业率是旅游类高职高专开展高尔夫球运动专业的动力。

通过对我国20家高尔夫俱乐部市场需求进行问卷调查(n=20)可以看出,目前我国高尔夫市场对高尔夫专业人才需求量还是比较大。如表1所示。

三、影响我国旅游类高职高专院校高尔夫专业开展的主要因素

通过对“中国旅游院校五星联盟”高尔夫专业25名教师和125名学生,就“影响高尔夫专业在旅游高职高专院校开展的因素”调查得出:排在第一位的是高尔夫专业的专业设计;第二位是高尔夫专业的师资状况;第三位是高尔夫球场与器材;第四位是学生对高尔夫的了解不多,第五位是其他因素。

(一)对旅游类高职高专部分高尔夫专业教师就专业设计合理性进行问卷调查(n=25)。对25名“中国旅游院校五星联盟”高尔夫专业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得出:我国旅游类高职高专院校高尔夫专业设计非常合理的约为16%;基本合理的约为24%;一般合理的为40%;不太合理的为12%;不合理的为8%,从表2可以看出旅游类高职高专院校高尔夫专业设计基本合理。

(二)旅游类院校高尔夫专业师资调查。调查发现,我国旅游类高职高专院校25名高尔夫专业教师中,其中高级职称的5名,占总数的20%,中级职称12名,占总数的48%,初级职称的8名,占总数的32%,由此看出我国旅游类高职高专院校高尔夫专业教师的职称偏低。通过访谈得知,我国旅游类高职高专院校高尔夫球教师大部分是半路出家,没有经过专业训练,基本没有参加过高尔夫球职业赛事,缺乏高尔夫比赛经验,严重缺乏高水平教练及科研人员,旅游类高职高专院校高尔夫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旅游类高职高专院校高尔夫专业开展的重要因素。

(三)对旅游类高职高专高尔夫球场的调查。调查发现,标准18洞的比赛场为O个;一般练习场为7个。高尔夫球场和器材是开展高尔夫球运动必不可少的物资条件,良好的场地条件是日常教学、训练的有力保证。

(四)对旅游类高职高专院校高尔夫专业学生就对“高尔夫的了解”的调查(n=125)。从表3看出,旅游类高职高专学生非常了解高尔夫球的为6.4%;基本了解的为15.2%;一般了解为18.44%;不太了解的为21.6%;不了解的为38.4%,从调查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高尔夫还不太了解。

四、加强旅游类高职高专院校高尔夫专业建设的可行性措施

(一)加强旅游类高职高专高尔夫专业的学科建设

通过对部分在高尔夫专业教学一线的教师访谈得出,我国旅游类院校基本能根据自身特点出发,立足于学校特色,制定适合自身的高尔夫专业课程,制定高尔夫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在教学内容、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机制建设、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践内容建设、教学大纲、教学评价等重要指标都建立了自己的特色,在课程设计上面包括了专修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有的旅游类高职高专院校还专门就高尔夫专业人才需求做了市场调查,培养更多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二)加强旅游类高职高专高尔夫专业人才培养

1 高尔夫专业师资团队的培养。通过对旅游类高职高专院校调查统计,高尔夫专业教师职称方面有5名高级职称教师,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还是偏少,高尔夫专业的主力军是初级和中级的教师,因此旅游类高职高专需要加强师资团队的建设。利用现有高级职称教师的丰富教学经验、突出的科研能力,手把手地带动年轻教师,做到“营销学”中的“小圈子大效应”的先进观念;把中级职称这个阶段的教师重点培养,尽快完成他们的职称建设,有机会可送出去培养,送出国外去学习一些先进的管理经验及高超的高尔夫技术;加强初级职称教师的业务水平建设,加强理论水平的提高,鼓励到高水平院校进修更高学历;让教师到一些大型的高尔夫俱乐部挂职锻炼,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尽快完成角色的转变;有能力的旅游类高职高专可尽量引进高职称、高学历、高技术的三高人才;还可以加大旅游高职高专学术交流,邀请一些知名的高尔夫球教练及著名的高尔夫俱乐部管理人员来校传播知识。

2 学生队伍的培养。旅游类高职高专在学生队伍的培养中,首先从市场需要出发,做好市场调研工作,紧密与企事业单位联系在一起,了解企事业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充分利用好实习期,尽早安排学生去企事业单位实习,让企事业单位来培养企事业单位需要的人才;其次是从旅游类高职高专学校的特点出发,利用好高职高专实习期长,办学灵活的特点,培养出有经验、动手能力强的优秀人才;最后从学生的本身特点出发,旅游类高职高专的学生基本是经过普通高考进入的学校,没有高尔夫的特长生,旅游类高职高专培养的重点目标是管理人员、前厅接待、草坪维护和球童方面人才。

3 加大旅游类高职高专高尔夫专业在校宣传。调查发现,被调查的学生对高尔夫球还不太了解,为此应加大旅游类高职高专高尔夫专业在学校宣传活动。首先,加深全校学生对高尔夫球运动的认识;其次,在旅游类高职高专开设高尔夫体育课,让学生掌握简单的高尔夫知识、简单的裁判规则,学会怎么打高尔夫球;最后,组织“中国旅游院校五星联盟高尔夫球邀请联赛”,并打造成传统的品牌赛事,由五个旅游高职高专院校轮流主办,邀请一些著名的高尔夫俱乐部参加,整个赛事策划、筹备、组织、裁判等都由教师指导学生来完成,这样既可以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可以让俱乐部来认可旅游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高尔夫专业人才。

(三)加强场地及器材建设

高尔夫场地和器材是开展高尔夫运动必不可少的物资条件,良好的场地条件是日常教学、训练的有力保证。通过对旅游类高职高专高尔夫球场调查发现,五所旅游类高职高专学校都不具备建造一个18洞标准的高尔夫比赛场。其实旅游类高职高专重点目标是培养管理人员、前厅接待、草坪维护和球僮方面人才,不是培养高尔夫职业运动员、高水平运动员,只要掌握简单的裁判规则和基本的高尔夫球技术,学校不会举办高尔夫球职业赛事,没必要建设标准18洞高尔夫球比赛球场,只要一般的练习场来满足教学与简单的训练便可,至于旅游类高职高专联赛场地可以租用高尔夫俱乐部场地,也可以通过邀请俱乐部并指定俱乐部提供比赛用场。且高尔夫球的器材昂贵,笔者对几家高尔夫球运动器材进行了了解,一套好的高尔夫球杆需要10000元以上,质量差的也要1000多元。作为学校办学不必买下整套球杆,只需买一定量的一般的高尔夫球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