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外语写作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2-06-09 03:11:53
外语写作论文

外语写作论文第1篇

一、经验总结与交流

由于工作性质的特点,总结与交流教学经验的论文主要是介绍教师尝试的某种新的教学方法或技巧(包括对教材的取舍和调整)的过程和结果,或针对某个问题尝试采用的解决办法。这类论文一般应该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背景介绍:如为什么要尝试某种新的方法?基于什么问题或状况提出的想法?

具体操作过程:如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如何运用某种方法;

方法运用的效果:如采用新方法之后教学效果发生的变化;

建议和启事:如果其他教师使用这种新方法时应注意哪些问题。撰写经验总结与交流类论文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切忌泛泛而谈。稍不注意,经验总结类的论文容易出现泛泛而谈的现象。这种论文并不介绍具体的某种经验,而是空泛地介绍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想法和心得,甚至是一些大家都知道的大道理。

第二,切忌空口说白话。虽然是总结经验,但论文还要讲究论证的说服力。经验总结类论文不一定要求提供系统的数据来验证某个结论,但也不能空口说白话。比如,如果论文认为采用某种方法之后教学效果提高了,那么要适当提供一些具体的材料加以证明。

第三,切忌老生常谈。学术期刊审稿时最忌讳老生常谈的文章,而经验总结类的论文又最容易出现老生常谈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大概有两个主要原因。

 (1)有的教师为了写文章而写文章,所以把一些常见的情况或已经反复介绍过的经验当作新的经验来交流。

外语写作论文第2篇

关键词:权力距离 不确定性规避 个人主义-集体主义 男性度-女性度

一、Hofstede的文化心理模式与写作

荷兰跨文化合作研究所的霍夫斯特德(Hofstede,1980)做过一项著名的跨文化比较研究,他曾对IBM公司在40个国家、地区中的10余万雇员,用20种语言进行了一项长达7年的研究,发现这些国家在文化上的差异主要表现为4个方面:即“权力距离”、“不确定性回避”、“个体取向与集体取向”、“男性化与女性化”。这4个方面也就是民族文化差异的4个维度,每一种文化的特点都可以用它在这4个维度上的强弱来表示。

1.“权力距离”(power distance) ,指一种文化对社会地位差别和等级重要性的看重程度。也可视为上级对下级,管理者对被管理者的影响力和控制力的大小。在权力距离大的文化中,整个社会是一个等级较鲜明的组织系统;而权力距离较小的文化则会使人们有较为平等的观念。

2.“不确定性规避”(uncertainty avoidence),指社会大众面对不确定性和模糊情境所产生恐惧感的强弱,及是否采取措施消除这种恐惧感。不确定因素规避指数高的文化信赖权威,避免分歧和不确定;而不确定因素规避指数低的文化乐于冒险和接受新奇、陌生的事物。

3.“个人主义-集体主义”(inpidualism-collectivism),指一种文化依赖和忠于个人自我的程度。个人主义倾向的社会,注重自我需要的满足,追求多样化的生活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而集体主义倾向的社会则重视集体的利益及个人对集体的责任。

4.“男性度-女性度”(masculinity-femininity),指一种文化是看重自信、成就和财富拥有,还是更看重社会支持、生活质量等其他方面。男性度指数高的社会崇尚成就和野心及其他阳刚行为;男性度指数低的文化中,工作和成就则是次要的,提倡的是人与人的相互依赖与和谐相处,同情弱者,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

文化属于社会结构的概念,是社会形态的组成部分,文化模式就是一个社会中所有文化内容(包括文化特质与文化丛)组合在一起的特殊形式和结构,因此,文化模式反映的是一个社会的结构、形态、运行等总的社会意识。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必然负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模式。美国应用语言学家罗伯特.凯普兰(Robert Kaplan,1966)便发现,语言和写作是文化现象,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一无二的修辞习惯,篇章的组织方式反映了人的思维模式。他总结了五种文化不同的段落组成类型,其中英语的段落模式与汉语的段落模式便有很大的不同,英语篇章的组织和发展是"直线型"(linear),即直截了当地陈述主题,进行论述;汉语学生典型作文方式呈"螺旋型"(circular/spiral),即不直接切入主题,而是在主题"兜圈子"或"旁敲侧击",最后进入主题。卡普兰有关思维模式和写作的研究导致了对比修辞研究的发展。文化和心理模式的研究成为探讨第二外语写作的重要角度。本文便想从霍夫斯特德的四种文化思维模式来透视中国学生英语论文与英语母语论文的差异。

二、中国人的文化心理模式

1.中国文化中较大的权力距离

中国经过长期的封建社会和儒家礼教的熏陶,整个社会都笼罩在“三纲五常”的等级观念中。上下级甚至父子、兄弟之间都有不同的权力等级。虽然“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等封建观念已然过时,但“长兄如父、官大一级压死人、师道尊严”这些上下观念依然深入人心。较大的权力距离使得中国文化中的人们比较尊重上级、长者或已有的权威,习惯顺从和接受。与之相比,英语国家封建社会的历史都较短,文化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古代希腊文明的民主议会制度,说英语人数最多的美国和澳洲又都是年轻的大陆,英语文化的权力距离相对较小,人们崇尚平等,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

2.中国文化中较高的不确定性规避指数

不确定性和标新立异往往与社会等级化的程度成反比。在即成的、稳定的社会组织系统中,不确定性自然不受青睐。因此,中国文化的不确定性规避指数也相应较高,人们对尚未被社会舆论或权威确定的事物往往采取规避态度,不太喜欢竞争和冲突,追求有秩序的社会生活,力求将可能发生的不确定性降低到最低限度。另外,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处肥沃之地,以居住地为根,衍出“家本位”,更导致人们对不确定和模糊情境的较强恐惧;而多数英语国家探险和迁移的传统使得英语文化中的人们较喜欢探索未知的领域,敢于冒险和面对挑战。

3.中国文化强调集体主义

在英语文化中,个人主义(inpidualism)包含着自我认知、自我实现、自我控制、自我突破等优秀品质(Waterman,1984)。但在中国文化中,个人主义常有自私、不考虑集体利益、特立独行等负面内涵。中国的文化更重视互相依赖和共享的集体利益。自我的价值实现、成就的追求会受到有意识的压抑和贬低,以求得同集体中其他成员的和谐。

4.中国文化的女性主义倾向

根据霍夫斯特德的界定,男性主义的文化崇尚成就和野心;而女性主义文化提倡的,人与人的相互依赖、重视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虽然中国有男尊女卑思想,且对物质和金钱非常崇拜,表面上看是一个男性度高的社会;但本质上,对追求成功、重视成就、崇尚力量、速度、高大等男子气概并不认同。相反,中国的儒家精神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道德规范自觉能力,人的价值通过“内省”、“克己”来表现,形成中国人内倾的性格。 林语堂先生在其成名作《中国人》上,把中国人的性格概括为,“老实温厚,遇事忍耐,消极避世,超脱老滑,和平主义,知足常乐,幽默滑稽,因循守旧。”虽然有些偏颇,但也真实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女性主义倾向。

从以上四种文化维度的内涵和数据上都可以看出,中国文化与英语文化在价值取向上有很大差异。这些差异不仅体现为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对第二外语写作也会产生一定的负迁移作用。Connor(1997)在《对比修辞——第二语言写作中的跨文化层面》一书中提到,霍夫斯特德的四种文化维度可以用来进一步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跨文化写作的差异。 Nelson & Carson(1995)和SU-YUEH WU也都分别对中国和北美学生英文写作中的各自的“集体主义”或“个人主义”倾向进行过研究。本文想通过将中国学生用英语写的学术论文与英语母语学者用英语写的学术论文进行对比,从霍夫斯特德的四个文化维度角度来找寻差异的原因,以改进我国学生的英语论文水平。

转贴于 三、中国学生的ESL学术论文和英语母语学者学术论文的对比

1.引用时附带的尊称

英文母语论文中每逢引用名家或其他作者的原文时,往往只加上“According to(根据xxx的话)”、“As xxx says(如xxx所说)”,或直接在引号后注上所引的出处。英语母语的论文很重视将别人的话加上引号,标明出处。但标明本身即意味着尊重,很少再附加其他的尊称。但中文的论文在引用名家之言时,仅仅说明出处似乎远不能表达对作者的尊重,“xx先生”、“xx教授”、“xxx翁”、“著名xxx家”等标签常常可见。中国学生的英语论文中在引用时也相应地有“the well-known(famous/great/experienced(知名的/著名的/伟大的/资深的))”等恭维性修饰词,或“其观点对xx领域做出重要贡献(奠定了xx的基础)”等推崇性句子,以表明其所引话语的权威性。这种对权威的恭维明显是受中文传统的影响。而这种传统可能是源于中国较大的权力距离造成的习惯思维。在权力距离大的社会中,直接提到长者的名讳是十分无礼的,甚至有砍头之罪。这种传统流传下来,便造成了习惯性的附加尊称,在用第二语言写作时,也难以避免。

2.引用成语或俗语的频率

这里所说的成语或俗语是指已在语言中固定下来的表达法,这些引用在英语论文中并不得到欣赏,被称为“cliché”(陈词滥调),英语的论文中喜欢使用某些自创的隐喻,或灵活使用一些惯用语,却很少照搬已有的成语或俗语(在统计的5篇文章中,这种“cliché”的数量为零)。而中文论文却把这些固定成语、谚语或格言看作是全篇必备的“华彩乐章”,一种文采的体现。因此中文中的引用不仅仅包括英语中常用的“观点回顾”(literature review),更重要的是用名家之言、古诗、古谚使自己的话更有说服力。这种应用成语俗语的习惯也常常被沿用到中国学生的英语写作中,动辄“as the old saying”(古语云)等。然而,这种引用在英语中却有“拉大旗,作虎皮”之嫌。对成语、名家的引用也反映了不同文化对权威的态度以及对不确定性的规避程度。中国文化不确定性的规避指数较高,权威之言意味着被社会广泛认可,因此,引经据典可以尽量避免分歧,减少可能发生的不确定性。相反,英语文化喜欢竞争与冲突,因此,自己的观点尽量用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避免步人后尘。英语文章不仅不喜欢使用“陈词滥调”,对自己的观点还常常从不同角度反证其可能性。而中国学生的论文则追求自圆其说,尽量减少不确定性。

3.结论中第一人称复数和第一人称单数的使用频率

从数据上看,中文的5篇论文与英语的五篇论文使用第一人称复数(we/us/our)的频率似乎相当,但实际上,5篇英语文章的结论都在700-1000词左右,而汉语的结论则都在200-300字左右,中国学生的英语论文的结论也很短,都在200词左右。在这样的字词总数比例下,第一人称复数在汉语文章中的使用频率就远远高于在英语文章中的使用频率。英语文章结论中使用较多的是第一人称单数(first singular pronouns)和个人的观点(personal anecdotes)。在有的文章中达到12次之多,如

By way of concluding, I would like to make four comments.

I have now stated that…

I have suggested that…

I consider it important to …

I want to make it clear that…

My second/third comment relates to

I have pided…

I have outlined…

I believe that…

My concern here is …

第一人称单数和个人观点的使用体现了文章作者对自我的展示和肯定,体现了英语文化中的个人主义倾向和男性主义倾向。他们认为个人的经历最有说服力,只有自己相信自己,才能说服读者。而中文论文却相比之下,对自己的观点比较谦虚,常常出现“以上各点信手写来,全是一孔之见,还望行家不吝指正”(李观仪,2003)等谦辞,以保持学术界的和谐。这种对和谐的追求体现了中国文化的集体主义和女性主义倾向。中国学生的英语论文对自己的观点评价不够自信,更多使用的是第一人称复数,也显然受此影响。

四、结语

外语写作论文第3篇

与本族语者相比,学习者学术论文中的动词的用法单一,说明学习者对动词知识掌握不足,例如,学习者过度使用toconclude这个不定式结构,而在本族语语料库中,conclude的不定式结构使用很少,而更多的情况下使用thechapterconcludes,Heconcludes等结构。对学术语篇中的动词知识缺乏了解,会给学习者准确表达自己的论点造成困难,因此在学术写作教学中要重视动词的教学。学习者对形容词和副词的使用也存在一些问题。Swales(1990)的研究发现学习者高频率使用一些强调副词,例如really,very,而较少使用模糊语,例如many,possible。在国内,20世纪80年代,上海交通大学就创建了学术英语语料库JDEST,语料库包括文、理、工、医院等4大类。JDEST为词表的制定和教材的编写和学术英语特征的研究提供依据。例如,杨惠中(2002)通过对从学术英语语料库JDEST和普通英语语料库LOB中随机选取的语料进行定量分析,通过对比两个语料库的词表,发现了两库中动词和名词的差异。一般英语中最常用的动词是say,名词year;学术英语中最常用的动词是use,名词是system。这些词汇频率特征是仅凭直觉很难注意到的。

教学内容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国外的语言教师已经开始把语料库应用语言教学。我国在语料库语言学方面的研究也越来越广泛,但是,应用于学术论文写作的实践却不多。目前毕业论文写作方面的教材关注学生的语言方面的内容偏少,往往只用少量的篇幅介绍一些语言特点;大多数的论文指导教师由于工作任务重,指导论文的时候最多帮学生修改一些比较明显的语法错误,而对一些用词不当,过度使用的语言失误无暇顾及。由于教学和教师指导方面的原因,造成了学生的毕业论文在用词,语用,篇章方面错误较多。鉴于英语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中的语言方面的错误较多,同时缺乏语体意识,我们应该加强学生这方面的训练,那到底应该教学什么呢?语料库和语料库研究成果为我们选择教学内容提供了科学的依据。语言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成果,让学生知道哪些用法是过度使用,哪些是使用过少,哪些是口语化的语言,等等。过去的外语教学常常把词汇和语法分离开来,因为传统语法把词汇和语法分成两个范畴,但辛格莱提出的词汇语法理论认为词汇和语法同等重要,而且要优先以词汇为出发点构建语言模式及其意义。词汇和语法是不可分离的,词语通过语法形式表现,语法结构则通过词语来实现,教学中我们应从学术文章中的高频词汇的意义和学术文章有的搭配入手,不是单独的教某个动词或形容词的用法。

例如,杨惠中(2002)发现学术文章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组合是专业性搭配,是科研人员表达专业概念、思想和活动的重要方式。不同的搭配表达不同的意义,教学中应把词语搭配作为重点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学术文章的常用搭配。除了把已有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教师还应该从学习者语料库入手,分析学习者语料库中的语言搭配错误和其它不当用法,了解学习者的困难,把这些问题作为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的困难有的放矢,有效地提高论文写作的教学质量。基于语料库的练习设计练习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充分利用语料库资源,通过语料检索方法了解学术文体的语言特征和语篇特征,唤起学生的语言意识,也就是有意识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术文体的语言和语篇特征上,了解学术文体的语言规则。国外的很多学者都认为意识唤起有助于二语习得。R.Ellis(1990)认为习得词汇和语法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注意词汇和语法结构,它们的意思和用法以及出现的语境。他们建议阅读学术文章时要注意词汇、语法结构,首先,学生要知道哪些词汇和语法要注意,所以,教师的任务就是指导学生,指出哪些词汇和语法需要学生注意,并让学术懂得这些词的用法。

另外如果学生注意到了错误的语法结构和词的用法,就会把错误和自己的文章做比较,并进行自我纠错。下面就如何在毕业论文写作中利用语料库举几个例子。1.搭配练习目前,我国基础阶段的英语专业教材中的搭配练习不多,学生对词的搭配学习不够重视,为了加强学生的搭配意识,在学术写作教学中要设计一些搭配练习,让学生熟悉学术词汇的搭配知识,这样在论文写作中才能尽量避免搭配错误。例如,study,research,survey,analysis是学术文章的常用的名词,conduct,carryout,make是常用的动词,而且意思相近。要求学生利用语料库检索这些动词可以和前面的哪些名词搭配,搭配出现的频率是高还是低。通过这样的练习使学生不仅了解词的搭配,还可以掌握一些近义词,在写作中不会重复使用一个词,增加了词的多样性。2.改错练习教师可以把学生的毕业论文中的错误找出来,罗列出现频率较高的错误,让学生修改错误。下面的例句都是学生的毕业论文中使用的句子。(1)ithasreceivedahighattentionfrommanyscholarsandexpertsathomeandabroad:(2)That’stosay,bothofChinesenamesandEnglishnamescanbedividedintotwomainparts:学生的语言错误包括搭配错误,语言使用不得体的问题及短语错误等。在(1)中,学生把attention当成可数名词,前面加了冠词a;(2)的问题是That’stosay一般用在口语,少用在学术文体。改错的第一步是让学生先识别错误,让学生把材料输入语料库验证,看看是否有问题,如果有问题,则利用语料库的证据,修改错误。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有一个功能,可以比较某个词或某个表达方法在各种语体中的使用频率,这些语体包括口语、小说、报纸、杂志和学术文章等。用法很简单、便捷。以上面的That’stosay为例,只要将That’stosay输入语料库的检索框,马上就可以得出它在各个语体中的使用频率。语料库数据显示That’stosay在口语中出现了46次,学术文章中仅4次,由此可以得出结论That’stosay主要用在口语中,书面语很少使用。

作者:莫秀兰 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外语写作论文第4篇

关键词:华文文学;文学评论;外汉语教师;对外汉语教学;来华留学生

一、华文文学与华文文学评论

华人文学泛指使用汉语语言文学为母语写作的文学作品总称。具体包括中国大陆文学,中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文学,新加坡文学,北美华人文学。加强世界华文文学研究有助于沟通大陆与台港澳及海外华人的关系。随着全球文化交流活动的日趋活跃,华侨华人地位的日益提高,逐渐形成了一个强大的世界华文文学共同体,它以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为精神纽带,是全球华人共同创造的文化成就。通过台港澳及海外华文文学的陆续介绍和广泛传播,华文文学研究已发展为一个海内外高度关注的研究领域,正在形成一个充满活力的新兴学科。现在大陆已有30多个华文文学的研究机构,出版四种专门刊物,许多大学还开设了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课程,华文文学研究正以蓬勃的姿态发展壮大。喜中之忧谁也不能否认,华文文学的洪流巨波到了二十世纪的下半叶自然地发生了分流的现象,由本土伸向港台,继而延向海外,形成了鲜明的地域性文化特征。关于海外华文作家的写作阵容,常常被学术界分为四大块,台湾、香港、澳门海峡为第一大块,东南亚诸国的华文文学为第二大板块,澳洲华文文学为第三大块,北美华文文学为第四大块。今日的华文文学研究,在多元文化交流、融合、发展、共存的历史趋势中,更多地认识到海外华文文学存在的独特的性质和价值。对“世界华文文学”的重新命名,便包含着摆脱以往研究中部分存在的过分浓厚的意识形态影响的一种努力。因为“语种”是一个中性的概念,是对客观存在事实的概括,而非意识形态的想像,更与文化民族主义无涉。在这个基础上,为华文文学研究的一体化、整合化和客观化,提供了可能。当然对于那种狭隘的文化民族主义,我们仍须保持警惕。警惕和反对华文文学中的狭隘的民族主义,并不等于否定华文文学的民族性向度,更不能把海外华文文学文化身份的追认,等同于狭隘的文化民族主义。这一分辨十分重要。因为海外华文文学具有的中华文化因素,构成了一种鲜明的文化特色和美学特色,是形成居住国文学文化多元构成与发展的元素之一。过度强调传统是不恰当的,那种文化原教旨主义有百害而无一利;但把海外华文文学具有的文化属性和汉语美学传统视作文化民族主义而加以否定同样不妥当。海外华文文学研究要拒绝狭隘的、排外的、自大的文化民族主义或族群主义,但却不能彻底否定以文化认同为核心的开放的族群意识。海外华人移民社会或华人族群的存在、是不争的事实,以文化认同为核心的族群意识既是这种存在事实的反映,它的生成又具有维系“想像的社群”的功能。华文文学以其特有的想像与叙述形式参与了族群意识或族群认同的建构,显然具有形塑少数或弱势族群自我的意义。以往的华文文学研究很少讨论这一问题,而拘囿在纯粹文学或审美领域的批评,不可能真正从社会学和历史的真实层面理解华人的文化、现实和历史处境,在清除了一厢情愿地把海外华文文学看作中华文学的海外支流的理念之后,许多研究者还把研究的重心自觉或不自觉地放在寻绎、证实与注解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国文学的薪传关系上,这只是前期研究的遗韵,是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一个维度。另一个越来越受到关注的重要的维度,是要把海外华文文学放诸居住国的历史脉络,探讨“在客居国家意识与认同形成中,华人族群意识与认同又面临如何的回应与调整”(萧新煌语)。对此问题的回避、忽视,是海外华文文学研究幼稚、虚弱的表现。因此若说“语种的华文文学”概念存在着某些缺陷,主要是指它的平面化,未能深刻地进入这种纵向的结构关系的分析,仅仅停留在世界华文文学的横向整合的研究层面。那种仅仅停留于对语言、意象、意境乃至各种技巧鉴赏分析的所谓“花边化”的操作,不能真正抵达海外华文文学的内面世界,也难以真切认识海外华文文学的价值。在这方面,海外华文文学研究远远落后于以华侨华人历史研究为基础的华人学研究。华文文学研究有必要向华人学学习。华人学相对成熟的理论与方法将有助于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一臂之力,改变这一领域研究缺乏理性的弊端。近来,热衷于谈论华文文学文化与身份认同的华文学界,很少有人注意到研究华侨华人的著名学者王赓武的有关华人认同问题的精辟论述,其成果本是华文文学研究可以信赖的理论支援,因为从中可以在海外华人生存与发展的整体联系中,更准确地寻找到海外华文文学的位置与意义,以及研究的理论资源和方法。

二、对外汉语教师指导来华留学生进行华文文学评论的写作研究

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是一种外语教学。它的任务是训练、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汉语进行社会交际;对以汉语教学、研究和翻译为终身职业的学生则要求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对外汉语教学的对象多半是成年人。把汉语作为外语在外国人中进行教学,有下列特点:①教学时间一般只有1~2年,最多 4年,这就要求选择最切合实际的教学内容。②汉语是有声调的分析型语言,书写形式是方块字,汉语语法又有一些独特之处,所以,母语是没有声调、以拼音为书写形式的屈折语言的学生对汉语感到特别陌生,这就要求更加讲究教学方法。③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和语言习得过程均有不同,必须在没有现实语言交际活动的条件下,创造学习汉语的环境,精心设计并组织教学和模拟的交际活动。针对上述特点,对外汉语教学过程始终要遵循实践性原则、与学生母语进行对比的原则和启发学生自觉性的原则,并结合不同的文化背景具体地解决外国学生的疑难。文化多元化对我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使我们有必要对很多传统的学科研究进行重新的定位。其中文学翻译因为其在文化多元化的过程中所担负的特殊使命,需要我们考察翻译在文化多元化语境下的变异以及作为翻译主题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文化选择。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既要重视传统中华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也不可忽略汉语言文化的传播。现今的跨文化的对外汉语教育存在着中国文化输出的欠缺,外国留学生学生不能用汉语表述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引发跨文化交际障碍。语用文化与文学翻译是动态等效翻译,其等效性包括语用语言等效和社交语用等效。由于社会文化因素的差异,制约了语用翻译的动态等效。英汉文化差异经常影响交际中的信息获得,造成信息误导和信息障碍,进而导致语用翻译失误。因此应考虑不同文化差异因素,力求避免语用翻译失效。中国对外汉语教学法的研究更加受到重视,注意在总结自己经验的基础上吸收其他外语教学法的长处,逐渐形成了下列主要的教学法倾向: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为目的,力求正确处理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加强文化内容的教学;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继续贯彻实践性原则;正确处理听、说、读、写、译之间的关系,根据 学生的需要和语言教学的规律,在不同的教学阶段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正确处理语言的结构、意义和功能的关系,把结构和功能有机地结合起来;正确处理汉语和 学生母语的关系,有控制地使用学生的母语或媒介语。对外汉语教学活动包括4个环节:①总体设计,即针对既定的教学对象及其学习目的确定总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据此确定课程设置及各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制定出教学 大纲和教学进度计划。②教材编写(包括电教软件的设计与制作)。③课堂教学(包括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语言实践活动)。④语言测试(包括各种衡量语言知识 和能力的手段)。中国大学应该改革对来华留学生管理方式,实行无差别的“趋同”管理;建立多种形式的政策咨询活动和信息沟通网络,鼓励留学生参与当地社会文化生活,全面客观地了解中国的国情和中国文化:加强全社会对留学生的社会支持,营造宽松友好的社会环境;对中国大学生和从事留学生服务和管理的人员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训,提高他们对不同文化的认识,减少文化误解和冲突。同时,研究者建议:充分挖掘留学生中丰富的“信息”、“语言”、“文化”和“跨文化经历”资源,开发跨文化能力培训项目 和跨文化交际课程。这对我们完善留学生服务和管理体制,增进中外学生的了解,促进来华留学生的适应,进一步开展来华留学生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国论文联盟

转贴于中国论文联盟

中国论文联盟认识与思考华文文学,离不开其置身的文化传统,华文文学的本质形态带有更强烈的民族情结和边缘地位的诉求,而这种属性的艺术表达,正处在漂泊与迷茫的路上,挣扎于认同与归属的寻觅中。任何文学的存在和发展,都必定与相应的文化相互依存、相互表征。文化作为民族灵魂的体现,其深层呈现 为一种对世界的基本态度,并为某种价值信念的思想体系与行为规范所界定。于是不同的文化所传达出来的差异,便显现出不同的民族精神之根,而文化语境的差异又带来了文化内蕴、审美观的差异。华文文学评论写作是一个社交和认知的过程,是一种交际手段,是需要培养以便创造好作品的技巧,也是帮助来华留学生学生学习各门学科的一种途径,所以对外汉语教师对来华留学生写作指导应直接放在社交语境中。学习写作不是简单地获取技巧,而是学习进入约定俗成的言语社团。现作学不再像传统写作学那样,对学生的成品进行孤立的、静态的研究,而是从宏观角度把写作现象作为整个写作活动链条中的一个环节进行动态考察,以找出写作活动中某些带有普遍性的规律,从而指导课堂的教学活动。现作理论认为,写作是一种高级认知活动,它是通过人们的独立或合作行为来进行的。最有价值的写作研究应是以下三方面的结合:对写作成品的分析、对写作过程的研究和对写作背景及功能的分析。写作的成品可看成是对交际活动的描述,即作者成文意义的产生,它可引导其他交际活动,即读者对成文意义的构建。写作研究的焦点已从对成品的分析转移到写作过程本身,并把它作为一种复杂的认知活动,写作过程中的社会性方面也受到了重视。现作理论重在分析写作认知过程与交际内容的相互关系。写作越来越体现出跨学科的交叉性,写作研究也正朝着更加科学、更加实用的方向发展。写作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发现的过程,写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不断发现新的素材,因此华文文学评论写作教学不仅要教各种规约和范式,还要注重培养来华留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对修辞的敏感性,使其在华文文学评论写作过程中学会发现和探讨思想。

参考文献:

[1]王雪玲. 英美文学与华文文学的多元文化语境对比研究[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01) :92-95.

[2]龚鹏程. 世界华文文学新世界[j]. 华文文学, 2010, (01) :5-12.

[3] 袁珍琴. 谈文学评论的写作[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2) .

[4] 宋琪. 从文学评论的写作与指导谈作文教改[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7,(25).

[5] 石万鹏. 文学批评的文体写作[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1,(02) .

[6] 贾泓. 如何指导学生的文学评论写作[j]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6,(31) .

外语写作论文第5篇

关键词:华文文学;文学评论;外汉语教师;对外汉语教学;来华留学生

一、华文文学与华文文学评论

华人文学泛指使用汉语语言文学为母语写作的文学作品总称。具体包括中国大陆文学,中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文学,新加坡文学,北美华人文学。加强世界华文文学研究有助于沟通大陆与台港澳及海外华人的关系。随着全球文化交流活动的日趋活跃,华侨华人地位的日益提高,逐渐形成了一个强大的世界华文文学共同体,它以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为精神纽带,是全球华人共同创造的文化成就。通过台港澳及海外华文文学的陆续介绍和广泛传播,华文文学研究已发展为一个海内外高度关注的研究领域,正在形成一个充满活力的新兴学科。现在大陆已有30多个华文文学的研究机构,出版四种专门刊物,许多大学还开设了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课程,华文文学研究正以蓬勃的姿态发展壮大。喜中之忧谁也不能否认,华文文学的洪流巨波到了二十世纪的下半叶自然地发生了分流的现象,由本土伸向港台,继而延向海外,形成了鲜明的地域性文化特征。关于海外华文作家的写作阵容,常常被学术界分为四大块,台湾、香港、澳门海峡为第一大块,东南亚诸国的华文文学为第二大板块,澳洲华文文学为第三大块,北美华文文学为第四大块。今日的华文文学研究,在多元文化交流、融合、发展、共存的历史趋势中,更多地认识到海外华文文学存在的独特的性质和价值。对“世界华文文学”的重新命名,便包含着摆脱以往研究中部分存在的过分浓厚的意识形态影响的一种努力。因为“语种”是一个中性的概念,是对客观存在事实的概括,而非意识形态的想像,更与文化民族主义无涉。在这个基础上,为华文文学研究的一体化、整合化和客观化,提供了可能。当然对于那种狭隘的文化民族主义,我们仍须保持警惕。警惕和反对华文文学中的狭隘的民族主义,并不等于否定华文文学的民族性向度,更不能把海外华文文学文化身份的追认,等同于狭隘的文化民族主义。这一分辨十分重要。因为海外华文文学具有的中华文化因素,构成了一种鲜明的文化特色和美学特色,是形成居住国文学文化多元构成与发展的元素之一。过度强调传统是不恰当的,那种文化原教旨主义有百害而无一利;但把海外华文文学具有的文化属性和汉语美学传统视作文化民族主义而加以否定同样不妥当。海外华文文学研究要拒绝狭隘的、排外的、自大的文化民族主义或族群主义,但却不能彻底否定以文化认同为核心的开放的族群意识。海外华人移民社会或华人族群的存在、是不争的事实,以文化认同为核心的族群意识既是这种存在事实的反映,它的生成又具有维系“想像的社群”的功能。华文文学以其特有的想像与叙述形式参与了族群意识或族群认同的建构,显然具有形塑少数或弱势族群自我的意义。以往的华文文学研究很少讨论这一问题,而拘囿在纯粹文学或审美领域的批评,不可能真正从社会学和历史的真实层面理解华人的文化、现实和历史处境,在清除了一厢情愿地把海外华文文学看作中华文学的海外支流的理念之后,许多研究者还把研究的重心自觉或不自觉地放在寻绎、证实与注解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国文学的薪传关系上,这只是前期研究的遗韵,是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一个维度。另一个越来越受到关注的重要的维度,是要把海外华文文学放诸居住国的历史脉络,探讨“在客居国家意识与认同形成中,华人族群意识与认同又面临如何的回应与调整”(萧新煌语)。对此问题的回避、忽视,是海外华文文学研究幼稚、虚弱的表现。因此若说“语种的华文文学”概念存在着某些缺陷,主要是指它的平面化,未能深刻地进入这种纵向的结构关系的分析,仅仅停留在世界华文文学的横向整合的研究层面。那种仅仅停留于对语言、意象、意境乃至各种技巧鉴赏分析的所谓“花边化”的操作,不能真正抵达海外华文文学的内面世界,也难以真切认识海外华文文学的价值。在这方面,海外华文文学研究远远落后于以华侨华人历史研究为基础的华人学研究。华文文学研究有必要向华人学学习。华人学相对成熟的理论与方法将有助于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一臂之力,改变这一领域研究缺乏理性的弊端。近来,热衷于谈论华文文学文化与身份认同的华文学界,很少有人注意到研究华侨华人的著名学者王赓武的有关华人认同问题的精辟论述,其成果本是华文文学研究可以信赖的理论支援,因为从中可以在海外华人生存与发展的整体联系中,更准确地寻找到海外华文文学的位置与意义,以及研究的理论资源和方法。

二、对外汉语教师指导来华留学生进行华文文学评论的写作研究

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是一种外语教学。它的任务是训练、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汉语进行社会交际;对以汉语教学、研究和翻译为终身职业的学生则要求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对外汉语教学的对象多半是成年人。把汉语作为外语在外国人中进行教学,有下列特点:①教学时间一般只有1~2年,最多 4年,这就要求选择最切合实际的教学内容。②汉语是有声调的分析型语言,书写形式是方块字,汉语语法又有一些独特之处,所以,母语是没有声调、以拼音为书写形式的屈折语言的学生对汉语感到特别陌生,这就要求更加讲究教学方法。③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和语言习得过程均有不同,必须在没有现实语言交际活动的条件下,创造学习汉语的环境,精心设计并组织教学和模拟的交际活动。针对上述特点,对外汉语教学过程始终要遵循实践性原则、与学生母语进行对比的原则和启发学生自觉性的原则,并结合不同的文化背景具体地解决外国学生的疑难。文化多元化对我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使我们有必要对很多传统的学科研究进行重新的定位。其中文学翻译因为其在文化多元化的过程中所担负的特殊使命,需要我们考察翻译在文化多元化语境下的变异以及作为翻译主题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文化选择。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既要重视传统中华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也不可忽略汉语言文化的传播。现今的跨文化的对外汉语教育存在着中国文化输出的欠缺,外国留学生学生不能用汉语表述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引发跨文化交际障碍。语用文化与文学翻译是动态等效翻译,其等效性包括语用语言等效和社交语用等效。由于社会文化因素的差异,制约了语用翻译的动态等效。英汉文化差异经常影响交际中的信息获得,造成信息误导和信息障碍,进而导致语用翻译失误。因此应考虑不同文化差异因素,力求避免语用翻译失效。中国对外汉语教学法的研究更加受到重视,注意在总结自己经验的基础上吸收其他外语教学法的长处,逐渐形成了下列主要的教学法倾向: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为目的,力求正确处理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加强文化内容的教学;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继续贯彻实践性原则;正确处理听、说、读、写、译之间的关系,根据 学生的需要和语言教学的规律,在不同的教学阶段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正确处理语言的结构、意义和功能的关系,把结构和功能有机地结合起来;正确处理汉语和 学生母语的关系,有控制地使用学生的母语或媒介语。对外汉语教学活动包括4个环节:①总体设计,即针对既定的教学对象及其学习目的确定总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据此确定课程设置及各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制定出教学 大纲和教学进度计划。②教材编写(包括电教软件的设计与制作)。③课堂教学(包括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语言实践活动)。④语言测试(包括各种衡量语言知识 和能力的手段)。中国大学应该改革对来华留学生管理方式,实行无差别的“趋同”管理;建立多种形式的政策咨询活动和信息沟通网络,鼓励留学生参与当地社会文化生活,全面客观地了解中国的国情和中国文化:加强全社会对留学生的社会支持,营造宽松友好的社会环境;对中国大学生和从事留学生服务和管理的人员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训,提高他们对不同文化的认识,减少文化误解和冲突。同时,研究者建议:充分挖掘留学生中丰富的“信息”、“语言”、“文化”和“跨文化经历”资源,开发跨文化能力培训项目 和跨文化交际课程。这对我们完善留学生服务和管理体制,增进中外学生的了解,促进来华留学生的适应,进一步开展来华留学生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国

转贴于中国

中国认识与思考华文文学,离不开其置身的文化传统,华文文学的本质形态带有更强烈的民族情结和边缘地位的诉求,而这种属性的艺术表达,正处在漂泊与迷茫的路上,挣扎于认同与归属的寻觅中。任何文学的存在和发展,都必定与相应的文化相互依存、相互表征。文化作为民族灵魂的体现,其深层呈现 为一种对世界的基本态度,并为某种价值信念的思想体系与行为规范所界定。于是不同的文化所传达出来的差异,便显现出不同的民族精神之根,而文化语境的差异又带来了文化内蕴、审美观的差异。华文文学评论写作是一个社交和认知的过程,是一种交际手段,是需要培养以便创造好作品的技巧,也是帮助来华留学生学生学习各门学科的一种途径,所以对外汉语教师对来华留学生写作指导应直接放在社交语境中。学习写作不是简单地获取技巧,而是学习进入约定俗成的言语社团。现作学不再像传统写作学那样,对学生的成品进行孤立的、静态的研究,而是从宏观角度把写作现象作为整个写作活动链条中的一个环节进行动态考察,以找出写作活动中某些带有普遍性的规律,从而指导课堂的教学活动。现作理论认为,写作是一种高级认知活动,它是通过人们的独立或合作行为来进行的。最有价值的写作研究应是以下三方面的结合:对写作成品的分析、对写作过程的研究和对写作背景及功能的分析。写作的成品可看成是对交际活动的描述,即作者成文意义的产生,它可引导其他交际活动,即读者对成文意义的构建。写作研究的焦点已从对成品的分析转移到写作过程本身,并把它作为一种复杂的认知活动,写作过程中的社会性方面也受到了重视。现作理论重在分析写作认知过程与交际内容的相互关系。写作越来越体现出跨学科的交叉性,写作研究也正朝着更加科学、更加实用的方向发展。写作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发现的过程,写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不断发现新的素材,因此华文文学评论写作教学不仅要教各种规约和范式,还要注重培养来华留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对修辞的敏感性,使其在华文文学评论写作过程中学会发现和探讨思想。

参考文献:

[1]王雪玲. 英美文学与华文文学的多元文化语境对比研究[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01) :92-95.

[2]龚鹏程. 世界华文文学新世界[j]. 华文文学, 2010, (01) :5-12.

[3] 袁珍琴. 谈文学评论的写作[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2) .

[4] 宋琪. 从文学评论的写作与指导谈作文教改[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7,(25).

[5] 石万鹏. 文学批评的文体写作[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1,(02) .

[6] 贾泓. 如何指导学生的文学评论写作[j]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6,(31) .

外语写作论文第6篇

(一)CBI教学理念1.概念内容本位教学及其教学模式被认为是能够适应特殊群体学生需要的解决语言技能和相关专业理论学习之间矛盾的有效教学理念。它将语言教学基于某个学科教学或基于某种主题教学来进行,主要观点是当学习者使用目标语言进行与某种有意义的主题内容有关的活动时语言习得的效果最佳。它的终极目标是使学生成为独立的学习者,学习过程从课堂内延伸至课堂以外甚至是终身学习。而该理念就是讲述如何实现这一飞跃的方法。它是一种教学理念导向,一种方法论系统,一种课程设计大纲,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框架。它与以往教学理念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它实现了语言教学从聚焦语言本身到聚焦以该语言为载体的主题内容的转变。基于此理念常俊跃、赵秀艳、李莉莉等学者对其在英语专业低年级阶段教学中运用的可行性进行了论证[3](24~30)和实证研究[4](104~106)。2.理论基础与应用范围CBI教学理念以认知语言学和认知学习理论为基础。二者强调语言交际环境和学术氛围的创设在外语学习中的重要性,在这种环境和氛围中有意义和挑战性的学习内容成为核心,真实的语料成为媒介,学习者的学习效率最高。[5](3~13)在过去的25年中,CBI理念被成功地应用到英国、美国、加拿大、日本、土耳其、越南等国的各级各类EFL(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英语作为外语)教学实践中,主要用来与研究性学习、任务型教学法等教学方法融合,在发展学习者的语言能力的同时注重学习内容的重要性和专业或行业技能的培养。3.CBI课程要素成功的CBI教学理念课程应该包括三个要素:(1)以学科主题内容为核心;(2)以地道的目标语言为教学材料;(3)适合特殊学生群体的学习需要。[6](P5)第一个要素是指课程的基本组织结构基于学科主题内容,而并非语言形式、功能,情景或是技能。第二个要素是指课程所使用的核心材料是母语为英语的人所写的文本,制作的音频、视频等资料。第三个要素是指CBI课程设置必须首先适合学生的需要,并保持它的灵活性和流畅性。此类课程始终处于动态的变化状态,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反馈,根据反馈信息选择学习内容和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

知识类课程CBI教学模式

1.该理念发展至今学者们设计了很多有效的教学模式,例如:主题模式(theme-based approach)中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主题内容,它适用于训练各种语言技能;专题模式(language for special purposes)适合于某行业或专业的教学,旨在提升学习者的专业技能和语言能力。[7](18~19)因此它不仅适合于英语专业低年级阶段的教学也适用于高年级阶段的教学。目前,国内的学者们正积极地将这一理念应用于《商务英语》(李镔2011)[8]、《英语小说》(王卉2011)[9]等各类的英语专业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针对新升本科院校的研究却不多见,但是学者们已经开始针对某一门课程进行CBI理念应用的探索(朱亚宁2011)[10]。基于CBI理念的普适性和理念特质,它与新升本科院校教学实践的结合必将是解决上述矛盾的有效尝试。基于该理念,结合毕业论文写作中反映出来的课堂教学漏洞,英语专业知识类课程教学的具体模式可以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内容层次化教学。它的具体内容如下:(1)基本程序其教学过程可分为知识准备、知识讲演、训练总结三个层次(如图1所示)。每个层次都包含一些具体的内容和以交际教学法、任务教学法等为基础的教学活动;并在学生能力范围内设置有意义的问题以便激发学生学习钻研的兴趣,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1)知识准备本层次是教学内容的输入阶段,也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自学阶段。教师在每次课前结合学习方法指导布置学生完成关于理论和知识文化层面的文献查阅、整理任务,以便使他们在课堂上能够更好地接受和掌握教学内容。首次课教师须就该门课程的发展沿革、参考阅读材料查找、学习方法等方面采取与学生互动的方式作出引导。新授课时教师课前布置学生自学新的学习内容,要求使用分析概括、信息编码,图表、大纲呈现等方式对学习内容进行加工整理,以便在知识讲演层次表现出来。2)知识讲演本层次是教学内容的深化阶段。该阶段主要有理论和知识文化两个层面。前者的理论知识可以由教师课前布置给学生预习,课上采取教师举例讲解和师生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完成。后者的教学主要是检验学生课前预习的成果,学生须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策略以知识重组的方式讲演教学内容。然后,教师对学生的讲解进行引导和反馈。3)训练总结本层次是教学内容的输出阶段。在以上两个阶段的基础上,本阶段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设置一些前沿热点问题或是引导学生就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课堂讨论;目的是进一步拓展学习视野,引发深入的思考。课堂讨论结束后,教师要求学生自行总结本次课学到的内容,以便评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最后,教师布置一些训练专业或某行业业务能力的课后任务以及下一节课的课前任务。(2)教学原则1)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输入、深化、输出之间的连贯性,任务的布置和问题的设置须在学生的学能范围内,并有利于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2)教学组织以学生分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3)具体课程的教学方法应根据学生需要灵活应用。(3)辅助系统:各种真实语言学习材料。(4)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以教学内容为基础,在巩固和提升学生语言技能的同时,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辨能力和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实施建议

外语写作论文第7篇

关键词: 课外阅读 小学语文 写作教学

伴随着我国教育模式的不断改革和发展,学界越来越推崇在小学阶段通过多种方式推进小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而其中,尤其是写作能力的提高。写作能力的培养和学习是一个贯穿学生整个学习生涯的重要任务。无论是现阶段的学习,还是以后的工作生活使用,写作都是一个不可轻视的重要模块。这一重要性使得小学语文教师纷纷重新建构自身对于写作教学的理解和理念,努力通过一些有效的措施培养和巩固学生的写作学习兴趣,课外阅读就是其中较为实用的一项。课外阅读的合理化可以在可控的范围内保证学生在课余时间吸收一定量的课外知识,如此不仅扩展了学生的语言领悟力,还为学生今后的写作积累了多种素材,在阅读中激发学生的创作思维,同时学与练相结合,便可达到良好的写作教学效果。

一、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的重要性

1.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在提倡兴趣先行的现代教育中,学生的兴趣无疑发挥着主导作用。小学语文是一个基础性的教学阶段,无论是写作还是其他语言的运用练习,都离不开学生的专注和兴趣。在推行课外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寻找阅读材料,这不仅是小学生认识世界、认识事物的重要途径,而且是教师引导学生初步建构写作系统的重要途径。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明确自身的阅读目标和方向,通过课外阅读积累社会经验和写作素材,提升语言的感悟力,从而培养写作兴趣。在课外阅读的推行过程中,始终保持学生的好奇心和视野增长的欲望,则是对教师的最高要求,因而课外阅读方式既是对学生的一个经验考量,又是对教师的一个模式重构。

2.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相较于课堂书本教学而言,课外阅读活动更倾向于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一改以往枯燥乏味的语文课堂气氛,将学生领进语言活用的世界,重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课外阅读,学生可以从不同的文章中领略生活的方方面面,体会生活的点滴,从而提高语言理解能力和分析事物的能力。学生在阅读中领会作者的情感和主旨,边阅读边思考,同时做相应的阅读笔记,如此既锻炼语言思维能力,又积累素材。这一学习习惯同样可以利用于其他学科的学习。通过如此模式的课外阅读教学,学生便可以形成知识网络,提高写作能力,写出令自己满意的有内涵的文章。

3.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新课标改革之后,对于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要求不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模式,而是力求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建构具有个性特点的写作知识素材体系。小学写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据很大的比重,这就告诉学生和教师,这一模块需要被着重对待,同时也要有策略有针对性地教学,不能生搬硬套,也不能照本宣科。因此,针对与写作能力培养的课外阅读教学就有着非比寻常的作用。在传统小学写作教学中,学生常常是通过教师的示范和教授才能亦步亦趋地实现写作教学的基本目标,但效果并不显著,也缺乏灵活性和灵动性。而新型的小学语文教学则提倡先激发学生的兴趣,再进行具体深化的教育。如上文所言,小学阶段的课外阅读教育不仅可以建构一个属于学生的素材体系,还可以以文字的形式为学生展现一个不一样的世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从各个方面丰富学生的精神内涵。在阅读中,学生会唤起文字情感感悟机制,投入文字的运用和理解中,其写作能力和文字综合能力自然在无形之中得到提高。

4.建构学生的写作思路

目前,我们已经看到了课外阅读对于小学生写作能力提升的益处,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越来越重视学生课外阅读量的增加和阅读水平的提升,其都是为了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对于尚处于写作能力培养基础阶段的小学生而言,写作是一项陌生而又不知该如何下手的学习模块,他们缺乏基本的语言组织能力和素材积累,在一开始的写作之中难免会不知所措。课外阅读就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自我的平台,通过最简单和直接的方式补缺补漏,建立素材库,建构写作思路,从别人的文章里获得写作经验,从而加强自身的写作情感和语言能力表达。

二、具体措施建议

1.制订系统的阅读计划

在小学写作教学中加入课外阅读内容是需要有一个系统和具体的计划的,这就需要教师综合考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综合能力同时又保证学生课外实践的合理利用,综合这二者进行学生课外阅读计划的制订。在具体的前期实施之中,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课余时间的具体量及学生日常的作业量,将课外阅读的时间和难度控制在一个可观的范围内,减轻学生的压力。其次需要教师对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有所了解,具体了解学生的写作水平,有针对性地安排阅读计划,从而保证不同能力和水平的学生都能通过课外阅读提高语文综合能力。最后,还需要从内容上有所把控地加入课外阅读的任务,细加甄选可供学生阅读的内容,有的放矢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2.精选阅读材料

小学生虽然相对而言课业并不繁重,但其能力和精力是有限的,因此在课外阅读内容和类别上就需要教师严格把关,尽量在有限的时间里给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选择适合小学生的阅读内容。从具体的材料甄选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写作教学任务给学生安排一些相关的阅读内容,其内容可涵盖历史、地理、科学、生活等不同门类,细化到年龄和接受度。这样既可以有针对地进行课外阅读教学,又可以保证学生的兴趣点,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

3.写作练习与阅读相结合

既然是写作教学难免会有学与练相结合的环节,在进行课外阅读教育的同时就应该注重写作能力的训练,从而将写作练习与阅读结合起来。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的同时做一些相应的读书笔记,或者无意识地写一些阅读心得体会等,如此片段性的积累对于学生的语言感悟力的提升是有帮助的。

三、结语

课外阅读在小学写作教学中的运用无疑是有意义的,教师可以通过良好的引导使这一学习任务成为学生终身的习惯,以阅读为乐趣,以写作为乐趣,不断发掘语言综合能力,不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不断完善写作学习系统,提升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